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血糖的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血糖的护理

第1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高血糖患者100例,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病程2~20年,用泵时间5~16天,体重指数高于正常,病人多肥胖。其中1/3合并泌尿系感染,1/3合并慢性并发症,1/3血糖高、生活不规律、饮酒、抽烟多等其它少数酮症、尿酮体(2+)pH<7.35。

1.2方法

①材料:患者均采用门冬胰岛素和德国拜安公司的胰岛素泵、胰岛素泵管和储液槽、贴膜治疗;②操作步骤与部位:将所用物品备齐后携至患者床旁,嘱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选择脐周3cm以外(左右两侧均可)不妨碍活动之处为穿刺点,选择腰围处及不被衣服摩擦或挤压的部位。重复穿刺时应选择在距上次注射部位至少2.5cm处。护理人员要技术熟练,装泵时严格无菌操作,埋管前应检查储药管有无气体,并先排出4~6U的胰岛索,见针尖有胰岛素溢出为止,埋针时助针器与皮肤呈90℃。穿刺完毕慢慢拔出引导针,用专用护皮膜及透明胶布固定,并妥善固定导管,将泵固定在患者腰问或外衣口袋,进出温差较大的地方应贴身佩戴。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可较好地控制血糖。

2结果

50例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在用泵治疗后5~7天血糖控制达到理想水平(空腹血糖≤6.10mmol/L)。30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经过调适胰岛素量后7~10天血糖控制达到(空腹血糖≤7.0mmol/L)。10例患者皮肤出现红肿、痒痛、不适、硬结及贴膜过敏现象,软管置于皮下5~7天后,拔出更换新装置、观察结果均达正常指标。10例酮症患者酮体转阴,代谢紊乱迅速纠正于置拔管后观察5~7天左右,住院15~18天出院。无1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的。

3护理

3.1胰岛素泵安装前护理

①安装前准备:护理人员应掌握胰岛素泵的知识,降糖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报警的识别及处理,操作前要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各管连接是否正确,输注管是否通畅;②方法:提前15min从冰箱取出胰岛素,使胰岛素温度与室温相同,避免产生太多气泡;③选择注射部位:腹部、臀部、大腿外侧或手臂外侧。指导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首选腹部(避开脐周4~5cm以内的区域),孕妇则选择臀上或上臂外作为输注部位。

3.2胰岛素泵安装后护理

①定时监测血糖:置泵后每日监测血糖8次(即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凌晨3:00)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每日根据血糖值调整大剂量。血糖控制目标值以空腹血糖4~7mmol/L,餐后2h血糖7~10mmol/L为宜。观察有没有低血糖的发生,置泵后(3~7)d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易发生低血糖。做好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症状,护士密切观察,及时指导患者适量加餐,并让患者掌握自救方法,确保患者安全。②预防感染:置泵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要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皮肤清洁干燥。密切观察输注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出血、针头脱出等,一般情况下5~7d换一次输注部位和输注导管,在同一部位埋置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的危险,还会降低胰岛素的吸收和敏感性,影响治疗效果。新穿刺点距上一次穿刺点应相隔2~3cm以上,如有局部不适给予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3.3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根据患者的职业、性格、经济状况等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其重视病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使机体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计划。

4讨论

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于血糖调控的效果。 方法 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8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糖尿病病史)和对照组(无糖尿病病史),两组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治疗,并给予护理与血糖调控。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血糖调控;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74-02

危重症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均处在非常危险的边缘,是临床上非常危险的患者,患者随时都会出现死亡。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受手术应激、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1]。现对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于血糖调控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8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糖尿病病史)和对照组(无糖尿病病史),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为(49.2±6.2)岁,其中呼吸系统患者14例,消化疾病系统患者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例,外科和外伤大手术患者7例,其他疾病患者5例。对照组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48.4±6.7)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7例,呼吸道疾病患者为13例,外科手术患者6例,其他疾病患者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糖的控制 两组都采用胰岛素治疗。(1)胰岛素的使用:血糖值控制在7.8~10.0 mmol/L之内。当空腹静脉血糖在10.0~15.0 mmol/L范围时,采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当空腹静脉血浆血糖大于15.0 mmol/L,选用持续微量静脉泵(在40 mL生理盐水中加40 U普通胰岛素,依据血糖值的大小控制静脉泵入速率)对血糖进行调控。(2)血糖的监测:选用电脑血糖仪测量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的血糖变化。使用皮下注射的患者血糖测量频率为2~4 h/次,静脉泵的患者血糖测量频率为2~2 h/次,对于特殊患者(病情危重且血糖变化不稳定)血糖测量频率前期为30~60 min/次,待稳定后,可适当改变血糖测量频率,不低于4次/d。(3)血糖的影响:要格外注意影响血糖的各种因素,如患者的饮食、营养摄入、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降糖药使用后的协同作用等。

1.2.2 患者的护理 (1)对于危重患者的护理:实时监测并24 h记录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瞳孔等生命体征值变化,避免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做好对患者呼吸、循环、神经、消化、泌尿等系统的护理及防预并发症,做好导管护理。(2)对于高血糖患者的护理:定期对护士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把控细节与难点。每日由责任护士负责进行血糖仪质控,确保其准确性;在进行末梢血糖测量时,需对未输液手的无名指选用针刺自然流出法进行采血,可以减少用力挤血引起血液稀释进而造成测量值降低;测量用血应弃去第一滴血,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外周循环不好的患者需测量静脉血血糖;正确掌握胰岛素皮下注射捏皮法要领,由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起皮肤,禁忌五指捏皮,防止注射入肌内;要严格控制胰岛素注入速率,防止血糖波动太大造成低血糖现象的出现。ICU重症患者常常不能正常表达自身状况,生命体征不稳定,容易忽略其低血糖表现。严重的低血糖可能造成危重患者各脏器功能的恶化,进而诱发医疗事故。胰岛素使用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慌、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弱的症状,需要马上进行血糖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对于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及静脉泵治疗的患者,需严格床头交接班,定时查看注射泵运行状况及胰岛素用量,输注部位及患者个人体征反应(如皮肤红肿、脱出、出血、过敏及感染等);对输注部位进行管理,防止局部皮肤出现硬结、增生等;注重患者饮食的护理,对于血糖升高的患者要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给予能量补充,对于昏迷的患者需通过鼻饲管输入特定的流食,还可匀速泵入肠内营养液,频率为1 000 mL/d,整个过程要严格控制营养液用量和滴速,防止血糖过高。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无论既往有无糖尿病的ICU危重症患者都因其存在应激因素,故而常伴有高血糖症状,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及肠内肠外营养的摄入都将引起危重症患者的高血糖症状。有研究表明,ICU危重症患者的高血糖症状会加速患者的死亡及并发合并症。赵京阳[2]研究发现,重症患者进入ICU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概率高达97%,炎性介质和应激性高血糖变化呈显正相关关系,血糖升高炎性介质也会随之升高,而应激性高血糖和人体自身机体的免疫功能呈负相关关系[2]。

目前,专家学者及医疗机构常认可的ICU危重症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范围为7.8~10.0 mmol/L,其借鉴是AACE和ADA于2009年共同发表的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标准。当患者血糖小于6.1 mmol/L或大于10.0 mmol/L时都属于不正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血糖调控。

研究发现,在高血糖的ICU危重症患者中,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外科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死亡概率分别为15%和37.5%,其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分别为30%和50%,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结合对该院ICU危重高血糖患者的重症监护过程中数据值的研究,发现血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血糖的良好控制给患者带来的预后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反应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存在着个体差异,需针对不同的糖尿病患者选择不同的血糖调控标准。但血糖调控标准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循证医学知识来验证。

[参考文献]

[1] 潘英彩.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及血糖调控对预后的影响[J].糖尿病天地,2013(1):24-26.

[2] 赵京阳.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外科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52-1054.

[3] 鲍佳萍. 高血糖护理及血糖调控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33.

[4] 任晓红,刘虹.血糖控制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54.

第3篇

【关键词】 高血糖危象;救治;护理措施

高血糖危象即使处理的得当,但是也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比如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等,这两种仍然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急性代谢并发症,而且一型和二型的糖尿病均有很大可能发生,即使在经验非常丰富的治疗中心,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它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在血液循环中的胰岛素作用降低,不能有效的对抗相应的升糖激素等,而且高血糖危象的诱因非常对,主要有感染、胰腺炎、心肌梗死、外伤和药物使用不当等这几个原因,高血糖危象的症状也有很多,如食的次数和量很多,而且喝的也多,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多尿,但是患者的体重却是减轻的,会发生呕吐、腹痛脱水、虚弱甚至意识朦胧甚至昏迷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存在呕吐现象,如果行内窥镜检查,可以发现胃出血等,患者的提问往往比正常偏低,下面我就向大家做一下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的80例高血糖危象的救治和护理体会。

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一共收治高血糖危象患者80例,把这80例高血糖危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患者,实验组40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的是39岁,其中小学文化的有15例,初中12例,高中10例,大学以上学历3例。实验组40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其中最大年纪为81岁,最小年纪为42岁,其中小学文化的有17例,初中13例,高中8例,大学以上学历2例。对比符合统计学意义。

2 救治措施

2.1 纠正脱水 给与等渗盐水静脉点滴,如果患者血钠低于正常水平,则可以补充生理盐水,尤其注意的是第一个小时之后的补液量要根据患者做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2.2 胰岛素治疗 在当今治疗高血糖危象的方法中,药物治疗是运用最多的,可以根据患者本身的情况选用胰岛素泵入,等患者纠正之后可以进食,同时也可以改为皮下胰岛素正规的治疗,如果患者不能进食的要给与持续输入胰岛素。

3 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意识等,其中意识是最关键的,可以嘱咐家属时时刻刻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并且要对比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效果,并且要观察患者的尿、大便的颜色和量,并且要准确记录患者的24小时出入量,如果出入量相差太大,要第一时间告知值班医生,采取措施。

3.2 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保持病房的安静和政界,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光、声等刺激,另一方面要保持患者床单的整洁,定时的给与翻身,避免患者出现压疮等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和基础护理,如果患者有尿管和胃管的,也要做好患者的尿护。

3.3 心里护理 由于很多高血压危象的患者都是老年人,在现在这个年代,很多孩子都不在来人身边,很多老人过的都很孤寂,再加上疾病缠身,会出现孤寂、抑郁等负面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患者的心里护理。

4 思考

通过分析80例高血糖危象的救治和护理,我们可以看出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治愈率能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0.

[2] 张文,罗震.高血压危象患者的临床救治与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29(30):143.

[3] 张艳春.高血压危象的治疗[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11):125.

[4] 刘菊和,刘欢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57.

[5] 周川芬.输液泵静脉滴入硝普钠治疗高血压急症44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1):72.

第4篇

1 临床资料

6例HHS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2~78岁,检验结果血糖38~58mmol/L,血钠152~180mmol/L,血浆渗透压348~415mmol/L。嗜睡2例,昏睡3例,昏迷1例。经治疗血糖降至14mmol/L,血浆渗透压降至320mmol/L以下,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稳定5例,1例患者入院时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因严重脱水、感染、循环衰竭,入院24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

2 抢救

2.1 合理安排补液,积极纠正高渗状态 首先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为静脉补液,另一条使用微量泵注射调节胰岛素用量。补液量按脱水程度估计,补液速度根据中心静脉压测量结果定,一般采取先快后慢的原则,第一天输入应补液量的2/3,其余在24~72小时输入,开始输等渗盐水,血糖降至13.9mmol/L时输5%葡萄糖溶液,在静脉补液的同时配合留置胃管给予胃肠道补液,胃肠道补液量占总补液量的2/5,我们采用胃管滴注低渗溶液(38~41℃温开水),方法:将温开水注入输液瓶,插上输液管并排气,胃管末端反折封闭,输液管连接8号头皮针刺入胃管远端并胶布固定好,根据补液速度调节滴速,早期200~400ml/h,6h后酌情改为100~200ml/h,每2小时监测血浆渗透压,每小时监测血糖,当血糖降至13.8~16.7mmol/L时,改为静脉输5%葡萄糖溶液,血浆渗透压降至310mmol/L,患者意识转清,停止胃管内滴注低渗液。

2.2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血糖,消除酮体 我科采用微量注射泵来控制胰岛素输入速度,开始输入速度为0.1u/kg/h(4~6u/h),使用微量血糖仪每小时测血糖一次,当血糖降至16.7mmol/L,时改为0.05u/kg/h并同时给予5%葡萄糖滴注,患者的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精神症状消失,病人恢复正常进餐时,可以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案。

2.3 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 在胰岛素缺乏、高渗、酸中毒情况下血钾水平升高,如病人入院时血钾正常或低度水平,说明机体严重缺钾。开始胰岛素治疗后,随着酸中毒的纠正,容量的恢复,均可降低血钾水平,为了预防低血钾,当血钾<5. 5mmol/L、尿量适可即可开始补钾,可静脉补钾,亦可自胃管内补钾。如果PH>7.1,不必对酸中毒进行干预,可通过控制血糖来纠正,如果PH≤7.1则可给碳酸氢钠,及时测定PH及HCO3-,以调整PH≥7.1。

2.4 防治诱因,处理并发症 HHS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伴急性全身严重感染,应该在补液、胰岛素治疗的同时,积极抗感染治疗。HHS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胰岛素治疗后的低血糖、低血钾症、转换胰岛素治疗时高血糖的反复。HHS患者可以发生脑水肿,虽然少见,但往往是致命的,临床上脑水肿的特征是意识模糊、嗜睡,觉醒程度降低和头痛。在高危病人中,降低脑水肿病人危险的预防措施是给高渗患者应逐渐补充钠和水(每小时血浆渗透压最多降低3mmol/L)和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需补充葡萄糖溶液,并使血糖维持在13.9~16.7mmol/L直到高渗和精神状态改善,病情稳定为止。

3 护理

3.1 临床护理观察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予心电监护仪监测,并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及时做好记录。②尿量的观察,严重缺水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颜色深,甚至短期内可无尿,随时做好记录,准确记录出入液量。本组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均予留置尿管来观察尿量,为临床补液提供可靠依据。③严密监测血糖、电解质变化情况,治疗开始每小时测血糖1次,每4小时测血钾、钠、尿素氮1次,并计算渗透压。

3.2 补液护理 ①补液速度先快后慢。②监测中心静脉压,每日2次,必要时随时测量,本组均为老年病人,根据中心静脉压调节补液速度,并注意观察尿量、精神状态、肾功能,警惕和避免水负荷过量。

3.3 基础护理 ①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每日2次,防止霉菌生长及溃疡形成。②留置胃管的护理;胃管既有补液作用又有营养作用,注入流质或开水前应先抽吸胃液是否在胃内,并观察是否有胃潴留、胃扩张情况。③尿管护理;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并用碘伏清洗会及尿道口,病人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后及时拔尿管,预防泌尿系上行感染的发生。④皮肤护理: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人,并且糖尿病患者本身皮肤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压疮,我们予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每日擦浴2次,并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整、清洁、干燥,本组有一例患者入院时,骶尾部有压红,经精心护理,压红消退,无压疮发生。

3.4 清醒后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长年用药,病情迁延,情绪反复波动易产生并发症,尤其是HHS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病人及家属心理负担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失望情绪,要告诉患者、家属发病的各种诱因,可预防再次发生,使患者树立信心,并需要家属积极支持配合。

3.5 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工作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提高人群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教育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内容包括①长期坚持严格控制糖尿病,尤其是正在应用各种降糖药物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不能随意减量或中断治疗。②严格做好饮食管理。③及早发现和防治各种诱因包括感染。④糖尿病尤其要注意在有并发症时,应注意保持水的平衡,,警惕高血糖的症状和体征,自我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高血糖,从而避免明显的糖尿和渗透性利尿。病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应购买微量血糖仪,并教会病人监测血糖及打胰岛素。

参 考 文 献

第5篇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320例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状以及针对性护理研究。方法: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治疗方法,控制血糖,合理使用胰岛素。结果:320例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有效控制血糖患者140例,出现二次反复患者经护理干预治疗后得以血糖控制患者38例,无效患者2例。结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伴随高血糖症状是普遍常见的现象之一,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治疗结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升高,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以及增强身体机能的代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在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推广,并值得学习。

【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护理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长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严重的疾病状态可以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痰中的物资与能量代谢受到阻碍,且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病症结果与危重患者临床病理生理变化相一致,本文主旨研究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伴随应激高血糖180例患者,以及进行血糖控制与有效检测的报道,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320例,且伴随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180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100例,平均年龄68.5岁。入院前无高血糖病史患者20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病症。

1.2 方法

入住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医院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术后护理,对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指导,强化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进行统计处理,且P

2 结果

320例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有效控制血糖患者140例,占77.78%,出现二次反复患者经护理干预治疗后得以血糖控制患者38例,占21.11%,无效患者2例,占1.11%。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出现高血压原因

神经外科患者出现高血压病症的原因主要与患者年龄高以及遭受感染、摄入糖份较大直接相关联,据相关医学资料调查显示,当患者年龄大于等于55岁换上高血糖的可能性每年都会增加34%的机率;另外肥胖症、糖尿病等等也是产生高血压的因素。

3.2 高血糖症状危害性

患者伴随有高血糖症状首先表现的是身体机体功能的降低,严重影响身体免疫力功能,导致吞噬细胞的吞噬杀手功能下降,并且微生物会在高血糖环境下快速的生长繁殖,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严重的危害生命。根绝医学资料报告显示,当人的体内血糖水平高于6.0~8.0mmol/L的非糖尿病缺血性中风患者住院病死机率会增加3成以上,且会直接毒杀脑细胞。严重高血糖患者导致全身浮肿,甚者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衰竭,直至危害生命。

3.3 血糖控制护理措施

3.3.1 有效检测血糖值

采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对患者进行指端取血前的皮肤消毒,待干后进行血分抽取,针深2~3mm,且血样成血珠豆里大即可。最高可取33mmol/L,高于则不准确。根据某医院实验室利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实验资料结果显示,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具有准确性,可以在控制血糖中使用。

3.3.2 强化胰岛素的使用

医学上,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的药物。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救治中,患者是不能进食任何食物的,当患者出现昏迷、感染以及器官功能衰竭时,进行静脉滴注强化胰岛素措施,保障血糖水平在7.0~11.5mmol/L之间,且进行1h测1次血糖调整,直到患者血糖水平稳定,可进行2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滴注速度改变,需重新进行血糖测试时间,当血糖变化速度在大于20mmol/L小于3.5mmol/L时,就需要每半小时测1次血糖。

3.3.3 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

术后,医护人员需谨慎照看患者,缩短寻访间隔时间,尤其是护理人员需时刻进行患者血糖指标注意,做到1h测1次患者血糖,增加病房巡护时间,防止患者术后出现低血糖现象。根据相关医学资料报道,神经外科患者强化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若持续进行胰岛素输入,就会很大机率的造成患者低血糖的现象,但是总结两年的治疗经验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复患者与反复低血糖发作患者相比较神经、心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都差别。所以,在滴注胰岛素的同时应该滴注糖和营养,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以免发生低血糖现象。

4 结论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会伴随着高血糖的困扰,并且严重的高血糖现象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可能带来感染,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应该进行血糖控制措施以及护理降低血糖,并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但是,目前,根据医学资料调查显示,胰岛素滴注有利于降低血糖指标,并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因此,强化胰岛素治疗以及护理有利于改善人体功能免疫以及代谢,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学习。

参考文献

第6篇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由胆源性和非胆源性等病因引起胰腺内的胰酶被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和坏死的炎症反应[1],常伴有严重的代谢紊乱。其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胰腺组织不同程度受损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出现高血糖症状,而高血糖既是病情危重的指标,又可加重SAP病情,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显著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的预后[2]。2007年5月―2008年5月,我科收住SAP 20例,均伴有高血糖、呼吸窘迫症状,入住ICU后加强血糖监测、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控制血糖及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18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病房继续治疗,2例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SAP伴发高血糖、呼吸窘迫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2岁,入院时均无糖尿病史。主要症状:中上腹痛、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经腹部CT、B超等检查确诊,由于呼吸窘迫转入ICU,转入时测空腹血糖12.6~30.4mmol/L,呼吸28―45次/分,PaO2 45~70mmHg,PaCO2 正常,经无创机械通气、禁食、胃肠减压、抗炎、抑酸抑酶、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能量等综合性治疗,1~2天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左右,3~5天空腹血糖恢复至正常4.4~6.1 mmol/L,大部分病人病情得到控制。

1.2 治疗方法

采用短效胰岛素(10 ml:400 U)50U+生理盐水50 ml,每1 ml溶液含胰岛素1 U,使用微量泵控制剂量,单独静脉通路给药,根据血糖值调节胰岛素剂量,血糖值>31.0mmol/L,胰岛素8~10U/h泵入维持,半小时至1小时监测血糖;16.0~31.0mmol/L,胰岛素4-6 U/h,1~2小时监测血糖;12~15.9mmol/L,胰岛素2U/h,4小时监测血糖;8~10mmol/L,胰岛素以0.5~1.0U/h泵入维持,6~8小时监测血糖;最终将血糖目标控制在4.4~6.1mmol/L。如有血糖值波动可加测血糖,动态监测血糖值。

1.3结果

18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血糖正常,呼吸功能恢复转至病房,2例病人病情加重,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护理干预

2.1一般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保持舒适卧位,做好各导管及呼吸道护理,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呼吸及咳嗽咳痰方法;患者禁食禁饮、胃肠减压,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告知病人疾病相关知识及禁食的重要性,指导病人正确配合治疗与护理。

2.2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炎、抑酸抑酶、纠正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肠外营养补充能量等综合治疗,在含糖溶液及肠外营养液中按葡萄糖:胰岛素以4~6g:1U标准加入,同时予胰岛素微量泵维持,严格控制输入速度,使得血糖迅速而稳定下降,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密切观察药效,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药物,胰岛素选用单一通道给药,避免推注药物及加快输液,导致剂量不准确引起血糖波动。

2.3血糖监测

胰岛素使用的关键是要及时监测血糖变化,合理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强调血糖和胰岛素的同步变化。我科使用强生、罗氏公司生产的快速血糖测量仪,采集手指或足趾末梢血,5~10秒测出结果,测量时正确执行操作规范,避免造成血糖值误差。当血糖值不稳定或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加测血糖次数,以控制血糖在正常或轻度升高的范围内,严格交接测量血糖的时间,准确记录结果。每日检验肝功能及血生化,对比快速末梢血糖与静脉血标本中血糖值之间的差距,为临床治疗提供保证。

2.4防治低血糖反应

密切观察病情,动态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皮肤温湿度、低血糖的表现等,特别是老年病人反应性差,对胰岛素敏感,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如患者有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感等,立即测量血糖,确实为低血糖时立即停用胰岛素泵,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 ml,必要时可用10%葡萄糖静脉输注。加强监护和血糖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

2.5特殊治疗护理

患者有呼吸窘迫症状,查血气分析低氧血症明确,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加强气道护理后逐渐好转;有15例病人采用血液净化治疗,清除炎性介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内环境和稳定血流动力学作用,这种特殊治疗方法的应激刺激,造成病人血糖值不同程度升高,我科调整透析液中葡萄糖加入量,同时配合胰岛素泵的使用,有效控制血糖。

3讨论

SAP治疗原则要求严格禁食,能量来源主要是肠外营养输注,但是这类病人由于内分泌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存在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而且有个体差异,胰岛素与葡萄糖比例按标准配制后,病人血糖控制不理想,易发生高血糖及低血糖反应。我科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持续给药,进入体内的胰岛素量均衡,根据测出的血糖值精确的调整剂量,较间断皮下注射胰岛素效果更好,血糖控制理想,低血糖发生率低,更适用于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时段的生理需要。

SAP常伴严重的代谢紊乱,主要包括高代谢、高分解、高血糖等,其中高血糖的发生高达40~90%[3]。血糖增高,是反应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自身坏死范围、程度以及由此导致胰腺内分泌障碍的重要指标,即病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对生命体重的影响越大,患者的预后就越差[4]。研究发现,SAP患者血糖在3.6~6.4mmol/L时,胰腺无坏死表现或只有少量点状坏死灶;血糖在6.4~11.1mmol/L,则可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血糖≥16.7mmol/L时死亡率明显上升[5]。故有效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或轻度升高的范围之内,对病情控制、疾病治疗有重要作用。胰岛素微量泵使用,单一静脉通路给药,避免与其他药物之间配伍禁忌,无静脉推注及输液滴速快慢对进入体内胰岛素剂量的影响,保证体内胰岛素量均衡,预防低血糖反应,根据测出血糖值调整胰岛素剂量更具有科学性,达到最大用药效果和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Chiang DT、Anozie A、Flening WR,et parative study on acute pancreatitis management[J].ANZ j Surg,2004,74(4):218-221.

[2]陶少宇、李宛霞.强化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1):63.

[3]李维勤、李宁、黎介寿.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J].肝胆外科杂志,2003,2(11):8-9.

[4]Mentula P、Kylanpaa ML、Kenppainen E ,et la.Early prediction of organ failure by combined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J].Br J Surg ,2005,92(1):68-75.

[5]杨传永、朱焕明.血糖变化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意义[J].腹部外科,1999,12(1):32-34.

第7篇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002年3月至2009年1月第92医院消化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53例,医学|教育网搜集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临床通过应用胰岛素调节血糖,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疗过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5~68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声等影像学诊断,全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为12.8~23.2mmol/L.

1.2治疗方法

按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4~6g:1u配置胰岛素注射液,用微电脑输液泵匀速输注,定时(4~6h)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配比。

2、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神志、尿量、腹部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剧增、无尿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用药护理

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ml注射器配上7号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h.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开始使用胰岛素时1~2h监测一次,血糖水平相对平稳后4~6h监测一次,使24h的血糖波动在8~2mmol/L.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医学|教育网搜集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管道护理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时抽吸,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减少胰酶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胃液的量、色,严防病人拔管。同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严密观察24h的尿量、颜色、性质、透明度,每日晨晚间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维持三管静脉通道医学|教育网搜集,一管为微泵静脉输注思他宁或善宁等生长抑素,一管为补充热量、抗生素,另一管为RI调节GT.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静脉通道的通畅。

2.4基础护理

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5心理护理

由于此病疗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以及疾病的反复与波动,每日大量的输液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及家属担心住院费及疾病的预后。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要密切与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方法和检查情况,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复。

2.6出院指导

去除病因,防止复发,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食暴饮、酗酒及高脂饮食。

第8篇

【关键词】术前高血糖;胰岛素泵;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38-02

1 临床资料

观察患者75例,男45例, 女30例, 年龄 30~78 岁,伴发糖尿病的主要疾病包括不同部位的骨折、子宫肌瘤、肾结石、白内障、尿毒症透析病人做动静脉造瘘等。带泵时间 3~7天, 每天监测 8 段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 h、晚上10点及凌晨3点微机血糖)。其中85.6%用泵患者在用泵后第2日8段血糖均比带泵前1日明显下降, 其中有56.9%血糖正常,86.5%患者第3天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血糖正常时间平均在用泵后(3.78±1.13)天,有3例患者在用泵后6天血糖正常,第8天得到手术。平均术前住院时间为(4.96±3.28)天。无一例严重低血糖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置泵前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胰岛素泵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多数患者对此缺乏了解,加上担心血糖控制不理想影响手术时间,易产生紧张、焦虑和疑虑心理,怀疑胰岛素泵是否有效,以及担心每天24 h带泵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或当泵发生故障时不知如何处理,还有部分患者担心由于带泵而导致住院费用增加,加重经济负担等,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解胰岛素泵的使用方法、作用及意义,介绍胰岛素泵的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从而消除了高血糖的糖毒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介绍临床的治疗病例,同时还要重点介绍使用胰岛素泵可以避免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痛苦,使生活更轻松自由,由于带泵可以快速平稳降糖,用最短的时间使血糖达到适合手术标准,减少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2.1.2 胰岛素泵的准备 胰岛素泵又称人工胰岛,是一个由小型电池驱动和计算机芯片组成。芯片用于准确控制泵释放胰岛素的量,通过泵的作用使胰岛素经由泵容器相连的塑料细管连续不断地输入患者皮下组织,故操作前要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各管道连接是否正确,输注套管是否通畅,以便使药液能准确输入患者体内。

2.1.3 胰岛素的准备 提前2h从冰箱中取出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诺和锐R或甘舒霖R)置于室温(约25℃)下,避免因胰岛素遇热产生气泡,阻塞泵管。

2.1.4 装药 抽吸胰岛素时,将贮药器螺旋旋转,以利贮药器中胰岛素保护膜分部均匀。连接泵导管,缓慢进行排气,直到胰岛素从针头流出为止,检查是否滴漏,避免将湿的贮药器放入泵内而导致机械部分腐蚀;贮药器上的刻度标志向外,便于观察胰岛素余量,置泵前由医生计算好每日使用胰岛素总量、基础量及三餐前大剂量。护士根据医嘱设置基础量及餐前大剂量。

2.1.5 置泵部位的选择 置泵前指导患者沐浴、更衣、保持皮肤清洁,检查有无皮肤感染,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以防止置管部位发生感染。罗萍等认为[1]腹部首选,因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可较好地控制血糖,避开沿腰带周围距脐5 cm区域内,更换注射部位时应与上一次相隔2~3 cm。如果腹部因为手术、妊娠等原因不能入针,可以再选择其他柔软、方便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臀部等地方[2]。避免将注射部位选择在多骨的部位、瘢痕处、皮带下或其他容易被衣服摩擦诱发感染的部位。

2.1.6 置泵方法 置泵时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松开腰带暴露至下腹部,用75%酒精消毒皮肤2次,消毒范围10cm以上,(注意:胰岛素注射不要用含碘消毒剂,任云霞等[3]认为:应用75%酒精消毒,其理由是: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用碘伏或碘酊消毒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活性。)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按下针头,快速刺入皮下,用3M透明胶布固定牢固,即完成置泵过程。

2.2 置泵后的护理

2.2.1 置泵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置入胰岛素泵的患者,护士应每班检查注射部位针头有无脱落,软管有无扭曲、打折,输注装置是否通畅,并观察皮肤有无红肿、出血、感染及过敏反应等情况。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护士在检查中发现注射部位针头脱落,经查明原因后及时告知医生另选部位重新穿刺,从而对治疗未造成明显影响。

2.2.2 护士每次输注胰岛素时,输注前后观察胰岛素剩余量,并密切观察胰岛素的泵入过程,待输入完毕后护士方可离开,以确保胰岛素顺利输入体内,防止因机器故障而导致输入失败,影响治疗。

2.2.3 胰岛素泵的携带 一般患者选择将泵放予衣服口袋中或者使用胰岛素泵的专用袋挂于头颈,睡觉时可放在睡衣口袋里或枕头下面,做到泵不离身。特殊检查如CT、MRI等有强大磁场的环境中,检查前用快速分离器将泵取下,检查后再安上。崔芳等[4]认为,虽然胰岛素泵具有防水功能,还是不建议病人带胰岛素泵洗澡。 因为水温过高对胰岛素稳定性会造成破坏,置泵期间患者若要洗澡,可从快速分离器处分离,待洗澡后立即接上,但要注意安装软管前要用75%酒精消毒接口,以防感染。

2.2.4 加强血糖的监测 使用胰岛素泵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仍会有少数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若不及时发现并处理,也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置泵期间应注意监测8段血糖,包括三餐前30 min、三餐后2 h 及晚上10点及凌晨3点的血糖,为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提供依据。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血糖监测中发现血糖偏低,但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另1例患者出现心慌、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经进食后症状均缓解,医生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避免血糖的波动。

2.2.5 报警处理 置泵后如泵发生故障时会自动报警,护士应仔细检查输注导管,判断有无软管堵塞、折管等情况;检查胰岛素泵内的剩余胰岛素量,输注液是否用完;电池量是否充足等,护士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防止泵管阻塞,泵管通畅是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保障。识别泵管堵塞的方法:原剂量胰岛素泵入后血糖偏高;追加胰岛素用量后,血糖仍继续升高;检查储药器内残药量与屏幕显示不相符;检查管道接口及注射部位有渗漏,排除其他原因,应考虑泵管堵塞[3],此时应及时更换泵管另选部位重新穿刺。

3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及饮食护理,是保证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向病人宣传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知识能促进他们选择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5],带泵前向患者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日常保健,血糖监测、运动疗法等。特别强调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保持高纤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且需定时定量,不可随意加餐。每次注射餐前大剂量胰岛素15~30min后必须进食,以防发生低血糖。

4 小结

通过对75例术前高血糖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置泵前后及胰岛素泵等各方面的综合护理,使用后患者的在短时间内将较高的血糖水平平稳地降低到适于手术的要求,取得了满意效果。胰岛素泵治疗虽然能较快达到理想的血糖水平,但治疗期间的护理极为重要,为了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危险性,仍有赖于更全面、仔细的观察及护理。

参考文献:

[1] 罗萍,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7(14)

[2] 何玲.胰岛素泵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1):3.

[3] 任云霞,吴新花,吴三妮.应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76-677.

第9篇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因强烈应激反应或下丘脑、脑干损伤等因素引起血糖升高,严重影响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血糖在伤后即升高,12~24小时左右达高峰,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后降至正常范围[1]。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是由于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激活,引起许多相关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变化而表现血糖升高[2]。创伤后应激血胰岛素显著降低,组织细胞上皮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导致高血糖[3]。另外应激反应也使血中儿茶酚胺和胰岛素比值增加,内源性糖的生成也增加。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控制应激性高血糖简单而有效的手段,可以防止高血糖对中枢神经的进一步损害。胰岛素作为体内促进合成激素还能纠正创伤后的高分解代谢状态和负氮平衡,增加骨骼肌重量[4],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改善机体的能量代谢,提高生存质量。

1 临床资料

近两年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96例,年龄18~72岁(18岁以下未录入),平均42岁。其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伤前均无糖尿病史。损伤类型:单纯脑挫裂伤23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36例,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2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并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脑肿胀4例。病人入院后即测血糖,空腹血糖在3.9~6.1mmol/L时,遵医嘱用中和量胰岛素。> 6.1mmol/L时增加胰岛素泵入,起始量2u/h。血糖>12mmol/L起始量4u/h。泵入过程中监测血糖,一般使用7~14天,停用前应逐渐减量。血糖值<3.9mmol/L 停用,<3.5mmol/L时立即静注5%GS并继续监测血糖。本组病人血糖值7.3~36mmol/L.强化胰岛素治疗后77例控制良好。19例控制不良,血糖在11.1~28.9mmol/L,并发肺部感染34例,颅内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3例。

2 护 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应激原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重笃,复杂多变。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每0.5~1小时1次并记录动态变化。监测颅内压,输液应用脱水剂,控制液体出入量。烦躁不安病人适当制动, 必要时泵入安定、力月西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每小时听诊肺部呼吸音1次,实行定时胸部理疗。保持大小便通畅,去除一切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早期预防、早期发现脑疝先兆症状,及时解决脑中线移位带来的脑损伤。有研究表明,1周后持续高血糖的患者同颅脑损伤本身有关。这部分患者病灶以中线为主或中线结构偏移明显,有些虽经手术治疗,中线结构有部分回移,但由于中线结构的受压、缺血时间长及术后中线复移过程中中线结构受损伤,特别是下丘脑。另外1周后伤者常由于原发病较重,昏迷深而出现继发肺部感染,刺激交感神经和丘脑、脑垂体,使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比值增加。造成糖原异常消耗,糖利用障碍,胰岛素抵抗,内生糖大大增加[5]。这些是产生持续高血糖的关键因素。所以早发现、早控制或解除中线结构的损害,是改善血糖控制难度,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2.2 准确动态监测血糖,正确及时处理高血糖

重型颅脑损伤均有程度不一的高血糖, 24小时内血糖值高低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给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周后难以用药物控制的高血糖对患者预后构成威胁[6]。通过血糖控制与否判断脑损伤病情是否好转。动态监测和控制血糖至关重要。胰岛素的使用越早越好。入院首次血糖后即胰岛素泵入进行强化治疗,阻断高血糖所引起的机体损害。并运用APACHEII评分个体化指导胰岛素用量。评分越高血糖监测越频。个别患者需要每0.5~1小时测1次,评分越高胰岛素用量越大,胰岛素和糖的比例1u:6g~1u:1g;评分越高胰岛素使用时间越长,为1天~1个月。一般使用7~14天。停用前应逐渐减量。本组52例病人血糖4mmol/L者伤后早期使用平衡盐、林格氏液、等渗盐液(严格控制液体中糖的输入),严密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得到控制。

2.3 营养支持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处于昏迷状态,均采用鼻饲法,每日鼻饲流质食物。食物品种为匀浆膳、混和奶或能全力。为避免血糖波动均给营养泵匀速泵入。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运用APACHEII评分指导病人总热量。评分越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总热量的补充应比公式计算值偏少。15~25分时,补充公式计算值总热量的90%;25分时,补充公式计算值总热量的70%~80%为宜;糖占总热量的比例可调整为40%左右[7]。应用影响血糖浓度的药物时注意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与血糖变化关系。增加非糖类供能如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增加蔬菜水果汁的摄入量。使血糖的调控更为平稳。本组好转率较高,为及时处理和控制高血糖的结果。

2.4 重视低血糖的防治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激高血糖危害大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但勿忽视血糖过低造成脑缺糖后更加严重而持久的损害。本组2例出现低血糖反应,出现出冷汗、手抖、躁动不安、呼吸浅快、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SpO2下降。快速测血糖均低于3.0mmol/L,立即停用胰岛素。遵医嘱静注50%GS50ml,症状缓解。分析原因,胰岛素用量过大或病情稳定之后未及时减量。颅脑损伤低血糖超过6小时,会加重脑缺血缺氧,脑水肿等恶性循环的过程。因此使用胰岛素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出现低血糖征象,应立即停用胰岛素,纠正低血糖,阻断脑缺糖引起的损害。

2.5 警惕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激性高血糖与近期预后呈负相关。入院时血糖无明显增高,经控制后忽视监测。部分病人随病情恶化血糖再度升高或发生迟发性高血糖。出现皮肤干燥,眼球凹陷,震颤,舌干唇裂,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样抽搐,进行性意识障碍至昏迷等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化验检查血糖高,但没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等特点。立即通知医生。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发现有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加重或伴有局限性发作的癫痫样抽搐,同时伴脱水症状时,应高度警惕高渗性昏迷的发生。急复查血生化全套。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2.6 感染的护理

本组病人肺部感染34例,颅内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3例。其中颅内感染死亡1例,肺部感染死亡2例,自动放弃治疗3例,其余病人感染控制良好。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重,加上应激性高血糖,病人免疫力下降,感染发生率高。感染本身又可以作为应激原刺激加重高血糖,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护理针对肺部、颅内、泌尿系感染情况,观察体温、血常规、脑脊液、尿液改变。早期做好呼吸道管理,病室环境达标,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呼吸道呕吐物、血凝块,头偏一侧,抬高床头45°,防止反流误吸。加强肺部理疗,勤做肺部呼吸音听诊,刺激病人咽喉部促使咳嗽,咳痰,人工气道者严格及时无菌吸痰。吸痰管一用一更换。观察痰色、量、质。早做痰培养+药敏,有效治疗控制感染。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脑脊液漏的病人及时清理耳鼻血液,用无菌棉球吸附,勿挖填塞。防止逆行感染。

保持各管道通畅,更换引流盒(袋)时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处理引流盒位置,防止逆流。如脑室引流管高出侧脑室15cm~20cm。尿袋勿高出耻骨联合,观察引流液质、量、色。定期常规化验检查。如出现体温升高、剧烈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等征象时,行脑脊液培养+药敏,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拔管先夹闭管,拔后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留置尿管者定时。多饮水,每日尿量达1500~2000ml以达到内冲洗作用。必要时膀胱冲洗。减少感染发生。

3 体 会

本组9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高血糖反应的患者通过实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中断引起中线结构损害的因素;准确动态监测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运用APACHEII评分对胰岛素应用及营养支持的个体化指导,加强胰岛素应用中的观察和护理。高度警惕高渗性昏迷,低血糖反应。感染的预防,有效减少了重型颅脑损伤的并发症,降低了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Song EC,Chu K,Jeong SW.et al.Hypenglycemia exacerbates brain edema and perihe matomal cell death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Stroke,2003.34(9):2215~2220.

[2]王晓梅,宿英英.重型颅脑损伤的神经内分泌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7):501~503.

[3]龚德生,孔云龙,邵耐远等.颅脑损伤后血清垂体前叶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321.

[4]赵晓东,孟海东,姚咏明等.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7):406~408.

[5]美德波,韩仲岩.胰岛素甘露醇联合治疗脑栓塞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84.

第10篇

[关键词] 综合护理;胰岛素监控;CCM;高血糖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057-03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泛指研究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临床医学科学,需要对原发病以及并发症进行积极的抢救、护理与强化治疗,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地位[1]。高血糖是CCM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需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血糖监测手段,因此护理模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危重病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将该院80例患者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院的80例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CC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满足人卫第三版《危重症医学》[2]中关于CCM合并高血糖的诊断,同时排除[3]:①合并血行感染或病原菌携带患者;②无抢救意义或已病危患者;③合并内分泌或免疫系统失常患者等。其中,实验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为(52.9±7.8)岁,血糖异常时长1~10 d,平均时长(3.5±1.1)d;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为(51.1±8.6)岁,血糖异常时长1~7 d,平均时长(3.0±1.4)d。该研究所涉及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血糖异常时长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病房安排、体格与实验室检测、静脉通道建立、胰岛素泵注、通道管理、应急抢救与病情监测等,实验组患者则加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①强化血糖监测:每日至少四次检测血糖水平,采集手指指端血液,并在采血过程中禁忌挤捏,选择一次性采血针,并以血糖监测日记形式记录患者同一时点的血糖水平,并绘制血糖变化曲线,发现血糖波动较大区段,尤其对于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的情况,应结合护理日记通告医生,并予以有效的调控。②胰岛素泵注管理:将50 IU胰岛素注射液与5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静脉泵注,以保证血液水平平稳与安全的降低,并根据记录的血糖日记调节微量泵流量,切勿泵注过快,并严格监测患者血K+、血Na+等电解质水平;在原发病所需静脉输药之前确定其与胰岛素泵注无冲突与排斥反应,严格监督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并预判该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做好微量泵的调整。③肠内营养制定:营养液由5%~50%葡萄糖+20%脂肪乳组成,并加入复方氨基酸0.25 (g/kg・d),并适量加入维生素(水乐维他)、微量元素(安达美)与电解质,总液体控制在3000 mL/d以内;选择锁骨下静脉、境内静脉等开通与固定留置管,并在上午9点左右开始输注,输注速度为150 mL/h左右。

1.3 检测方法

总体护理效果参考《危重症医学》,规定血糖水平监测7 d内恢复正常,无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为显效,血糖水平监测7 d内显著改善,比治疗前下降50%,略影响原发病治疗为有效,血糖水平监测7 d内并无变化,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总人数-无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公司SPSS 19.0软件分析全部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与临床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低血糖发生率、总体护理效果与满意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详见表1,经t检验后,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与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与低血糖发生率详见表2,经t与卡方检验后,实验组患者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注射量、ICU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总体护理效果与满意率比较

两组患者总体护理效果与满意率详见表3,经χ2检验后,实验组患者总体治疗总有效率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CCM科室是对危重症患者原发病以及并发症进行连续性抢救、全面性监测、强化性护理与针对性治疗等流程进行科学化管理的临床科室,是体现医院整体治疗水准、设备完备、人员素质重要标志,与医学影像、检验共同成为医院三大医疗支柱[4]。CCM治疗重点在于支持多脏器功能,恢复机体内稳态,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机,而CCM患者原发病的并发症的管理与治疗是现阶段CCM研究领域的难题[5]。

高血糖是CCM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在血糖持续性高水平状态,严重影响机体各脏器功能,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需要临床工作者予以最高重视。CCM高血糖的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血糖监测力度不够、患者的治疗不依从、胰岛素泵入管理不足、胰岛素稀释液更换不及时与原发病药剂的药物副作用等,而这些因素均可通过护理干预进行调控,因此护理干预在CCM高血糖患者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

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危重病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将该院80例患者进行观察。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注射量、CCM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体治疗总有效率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与控制血糖水平,缩短血糖恢复时间,减少胰岛素泵注量,提高治疗效率,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从而提升整体护理效果,改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CCM重症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显著,借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吴洁杏.ICU脓毒血症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7):1082-1083.

[2] 王辰,席修明.危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5-172.

[3] 刘敏洁.胰岛素泵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31):90-91.

[4] 刘雪彦,周佩如,许万萍,等.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血糖管理的护理专案改善及其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3):223-225.

[5] 杨建海,吴峰.应激性高血糖对ICU危重症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强化胰岛素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杂志,2015,27(10):47-51.

第11篇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高血糖;护理

1  临床资料

    近两年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96例,年龄18~72岁(18岁以下未录入),平均42岁。其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伤前均无糖尿病史。损伤类型:单纯脑挫裂伤23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36例,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2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并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脑肿胀4例。病人入院后即测血糖,空腹血糖在3.9~6.1mmol/L时,遵医嘱用中和量胰岛素。> 6.1mmol/L时增加胰岛素泵入,起始量2u/h。血糖>12mmol/L起始量4u/h。泵入过程中监测血糖,一般使用7~14天,停用前应逐渐减量。血糖值<3.9mmol/L 停用,<3.5mmol/L时立即静注5%GS并继续监测血糖。本组病人血糖值7.3~36mmol/L.强化胰岛素治疗后77例控制良好。19例控制不良,血糖在11.1~28.9mmol/L,并发肺部感染34例,颅内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3例。

2  护  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应激原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重笃,复杂多变。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每0.5~1小时1次并记录动态变化。监测颅内压,输液应用脱水剂,控制液体出入量。烦躁不安病人适当制动, 必要时泵入安定、力月西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每小时听诊肺部呼吸音1次,实行定时胸部理疗。保持大小便通畅,去除一切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早期预防、早期发现脑疝先兆症状,及时解决脑中线移位带来的脑损伤。有研究表明,1周后持续高血糖的患者同颅脑损伤本身有关。这部分患者病灶以中线为主或中线结构偏移明显,有些虽经手术治疗,中线结构有部分回移,但由于中线结构的受压、缺血时间长及术后中线复移过程中中线结构受损伤,特别是下丘脑。另外1周后伤者常由于原发病较重,昏迷深而出现继发肺部感染,刺激交感神经和丘脑、脑垂体,使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比值增加。造成糖原异常消耗,糖利用障碍,胰岛素抵抗,内生糖大大增加[5]。这些是产生持续高血糖的关键因素。所以早发现、早控制或解除中线结构的损害,是改善血糖控制难度,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2.2  准确动态监测血糖,正确及时处理高血糖

重型颅脑损伤均有程度不一的高血糖, 24小时内血糖值高低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给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周后难以用药物控制的高血糖对患者预后构成威胁[6]。通过血糖控制与否判断脑损伤病情是否好转。动态监测和控制血糖至关重要。胰岛素的使用越早越好。入院首次血糖后即胰岛素泵入进行强化治疗,阻断高血糖所引起的机体损害。并运用APACHEII评分个体化指导胰岛素用量。评分越高血糖监测越频。个别患者需要每0.5~1小时测1次,评分越高胰岛素用量越大,胰岛素和糖的比例1u:6g~1u:1g;评分越高胰岛素使用时间越长,为1天~1个月。一般使用7~14天。停用前应逐渐减量。本组52例病人血糖4mmol/L者伤后早期使用平衡盐、林格氏液、等渗盐液(严格控制液体中糖的输入),严密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得到控制。

2.3  营养支持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处于昏迷状态,均采用鼻饲法,每日鼻饲流质食物。食物品种为匀浆膳、混和奶或能全力。为避免血糖波动均给营养泵匀速泵入。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运用APACHEII评分指导病人总热量。评分越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总热量的补充应比公式计算值偏少。15~25分时,补充公式计算值总热量的90%;25分时,补充公式计算值总热量的70%~80%为宜;糖占总热量的比例可调整为40%左右[7]。应用影响血糖浓度的药物时注意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与血糖变化关系。增加非糖类供能如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增加蔬菜水果汁的摄入量。使血糖的调控更为平稳。本组好转率较高,为及时处理和控制高血糖的结果。

2.4  重视低血糖的防治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激高血糖危害大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但勿忽视血糖过低造成脑缺糖后更加严重而持久的损害。本组2例出现低血糖反应,出现出冷汗、手抖、躁动不安、呼吸浅快、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SpO2下降。快速测血糖均低于3.0mmol/L,立即停用胰岛素。遵医嘱静注50%GS50ml,症状缓解。分析原因,胰岛素用量过大或病情稳定之后未及时减量。颅脑损伤低血糖超过6小时,会加重脑缺血缺氧,脑水肿等恶性循环的过程。因此使用胰岛素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出现低血糖征象,应立即停用胰岛素,纠正低血糖,阻断脑缺糖引起的损害。

2.5  警惕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激性高血糖与近期预后呈负相关。入院时血糖无明显增高,经控制后忽视监测。部分病人随病情恶化血糖再度升高或发生迟发性高血糖。出现皮肤干燥,眼球凹陷,震颤,舌干唇裂,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样抽搐,进行性意识障碍至昏迷等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化验检查血糖高,但没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等特点。立即通知医生。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发现有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加重或伴有局限性发作的癫痫样抽搐,同时伴脱水症状时,应高度警惕高渗性昏迷的发生。急复查血生化全套。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第12篇

[关键词] 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94-02

很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hypertension),二者相互影响。高血压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血糖控制水平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笔者对本院2006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6例患者均为初次脑出血患者,48 h内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按血糖控制水平分为DM血糖控制良好组(A组)和DM血糖控制不良组(B组),DM组血糖控制良好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60~72(64.3±7.2)岁,糖尿病发病时间8~14(11.4±3.2)年;DM血糖控制不良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58~73(62.1±8.6)岁,糖尿病发病时间7~13(10.9±2.9)年。

1.2 治疗学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采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保护脑细胞、给予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预防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康复治疗等。

1.3 观测指标

全部患者,反复检测其血糖,定期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生化;观测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性溃疡、压疮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与DM血糖控制良好组比较,DM血糖控制不良组其死亡率明显高于DM血糖控制良好组(P

3 讨论

DM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时,部分患者血糖往往控制不好,这主要与胰岛素用量不够,胰岛素抵抗,机体的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增多等有关。高血糖可以进一步加重脑出血的一些症状。本研究表明,DM脑出血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其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护理时更应注意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泵,加强血糖的控制。

本研究表明,脑出血本身易出现肺部感染,而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糖尿病患者肺部易发感染。②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可引起NK细胞活性和CD4+/CD8+下降,延缓淋巴细胞分裂,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肺部清除病原微生物能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③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也使粒细胞趋化和黏附功能减低,减弱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杀灭作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翻身、叩背,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病房要定时通风,湿式清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控制室内适当温度和相对湿度,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限制人员探视,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器械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痰液黏稠时行超声雾化吸入,定时做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本研究显示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压疮概率。其原因与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有关,也与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关。护理注意点:①详细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危险因素,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②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定时翻身,重点部位采取减压措施,如挪、垫海绵圈,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重症脑出血伴Ⅱ级以上昏迷患者可考虑在入院12 h后翻身以预防发生压疮,极危重脑出血患者应结合临床表现决定翻身时间[2]。③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及受压部皮肤,待干后及时外涂滑石粉。④移动患者时防止拖、拉、推等动作,保持床单衣物的平整、干燥,防止损伤局部。⑤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患者应留置胃管,给予营养支持。⑥压疮一旦形成,可根据压疮分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护理。⑦教会家属压疮的识别及预防措施[3-4]。

4小结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和糖尿病往往相互影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如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死亡率及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因此,更应该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

[2]徐国英,郭新节.重症脑出血患者首次翻身时间的研讨[J].护理学杂志,1999,14(3):131-133.

[3]王丽鹏.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1.

第1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5~8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男性为30例,女性20例,男女比率为3:2。全部患者的舒张压(≥12kPa)和收缩压(≥18.7kPa)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另外,经生化、眼底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及 X线等,排除了其它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2健康教育的含义

    2.1 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1)把糖尿病的病情、病因、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等内容按篇章编写成方便阅读的手册,对于重要的或者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相应的解释和指导。(2)对于阅读上有困难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患者,则要使用口头讲解的方法,并交代家属协助监督[2]。

    2.2饮食指导: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劳动强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计算患者每日从饮食中需要的热量时要考虑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身高,依据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准确科学地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应尽量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饮食上定时定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宜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对于体重已经超标者,应尽量使体重减轻,减少总热量的摄入[3]。除以上的各点需要牢记外,还应做到饮食上要有所忌口,“忌过甜、过咸、过油腻、过饱、辛辣、烟酒”。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安排餐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后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促进组织和肌肉与糖进行有效的作用,增加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60分钟为宜,分1次~2次进行,初始运动量宜偏小,时间不宜长,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适于个体的运动量。运动千万不可以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或血糖高于13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在药物作用巅峰期剧烈运动。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

    此外,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急性感染以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中止,如低血糖发生可进食一些食物或含糖饮料,必要时及时就医。

    2.4心理护理指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2.5 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测: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就会伴随血液的粘稠度偏高,就会相应地出现血管壁脆弱的情况,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使得血管出现进一步的收缩变窄现象,发生出血或者阻塞的概率就会更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恶性循环。因此,让患者熟悉血糖、血压的控制标准,牢牢掌握尿糖、血糖、血压的监测要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也要及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长期坚持。由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不能因为症状有所缓解而私自停药。

    患者在进行自身的一系列指标的监测时容易因缺乏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环境条件和设备而出现一些误区,所以,患者在日常自我监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a.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问题时应尽早咨询负责医生;b.尿糖和血糖因坚持至少每天监测一次,血压可每个月测量一次,并及时记录和观察数据;c.有几个比较理想的测量血糖时段:空腹时、用餐前、用餐后以及凌晨两到三点;d.在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对尿糖和血糖的测量数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者、更换药物时和病情出现不稳定等。e.患者除了需要测量血糖外,还需要对腰围、体重和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配合自身对于相关数据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的了解。

    并非说患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自我监测的流程就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检查,笔者在这里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稳定的自我监测的基础下仍然要去医院进行每一季度的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血脂等,做到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科学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3 结果

    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有详细的了解,其中完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比率为90%,基本了解率为7%,理解率为3%。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讨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良性的促进作用,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5]。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规律的起居和睡眠习惯外,保证平稳、宽容的心态,不让情绪牵着自己走,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当人的心态稳定时,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使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这样血糖易被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反之则可因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紊乱而致血糖显着波动。特别是当人生气、发怒、焦虑和烦躁时,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使血糖直线上升,即使常规用降糖药也无法使其降至正常,由此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积极的心理调节,将其切实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之一。日常生活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力求忌怒、戒愤,避忧,使自己拥有平稳心态和健康情绪,以更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目前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然而患者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关于用药方面,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知道:患者在服降糖药时,要与吃饭“结伴而行”,胰岛素宜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一定要按时进食,否则也会有低血糖危险。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原则在于将血糖调节到适当的范围,以保持血糖的稳定。由于延时进食、进食量减少等发生低血糖而昏倒的情况在门诊时有发生[6]。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第14篇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报告

【中国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2-01

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肾病为难治性疾病,是糖尿病肾病特有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因。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中医学"消渴","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糖尿病肾病具有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以往临床上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是根据5-10年的糖尿病史和蛋白尿排出量超过0.5g/24h,以及常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但到这一时期肾脏病变已经很难逆转,约6-7年后进入终末期肾衰。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31-78岁(平均55岁),均采用常规碳酸氢盐透析, 血流量160~220 ml/min,每周2~3次,每次3~4 h,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

2.护理方法

(1)血管通路护理: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病人具有广泛的血管病变,这样就造成很难建立血管通路,同时,在穿刺之后只能以比较缓慢的速度来修复血管,因此加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管通路护理极为必要。患者在血液透析当天应该将穿刺部位洗净,护理人员在穿刺时必须选择合适的血管,防止感染,严格消毒。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在血液透析结束的时候要提醒患者注意避免发生穿刺部位接触到水是情况,并用无菌创可贴覆盖4h以上,以防感染。24h后热敷,每日2-3次。

(2)控制血糖: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血糖十分困难,这是因为他们对食物摄取量及吸收量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下降或可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综合考虑各种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来调节其胰岛素,对于血透效果较差的患者,应该适当加大胰岛素的用量;而对于血透效果较好的患者,应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护理人员还应该让患者自备血糖仪,教会他们每日定时监测血糖,一般一天定时监测2~3次。

(3)精心治疗让患者安心:血液透析科室的医护人员对前来透析的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应该了如指掌,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每个人的血压、体重、肾功能等指标,设定精确的超滤量、肝素量等治疗参数,保证患者透析时处于最舒适的状态,透析后无心衰、水肿等不良反应,还能生活自理,胜任一定的工作。针对透析室老病号年纪大、身体耐受力差的特点,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透析脱水量设置得少一点,让患者感觉更舒适。除此之外,护士们还应该耐心指导患者保养身体、控制饮食,让接受治疗的患者都备感安心。

(4)个体差异与因人施护:每一个个体都有着他的特殊性,因此可以看出,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护士应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对血液透析患者者的个体特殊性进行个性护理,全面地掌握每个患者社会、心理、生理的特点,因人施护。如有些幼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护士应经常陪伴或者加强巡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5)抓三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对新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进行护理工作制度、病历书写、服务礼仪及护理安全等理论教育及各项基础操作示教培训。对全院护士开展周期性业务学习,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不同要求,分层次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理论考试;同时进一步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培训,组织护士长和科室操作小能手进行集中培训和考核。护士要和患者能够合理而又亲切的沟通,力求将操作技术做的更熟、更精、更准、语言更加人性化。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护理配合工作,那么就必须充分注重合理安排工作环节,利用护理每个病人的时间差来配合医生工作。护理人员要做到 "三快一灵"。 灵是耳灵,要随时注意其他病人的呼唤和要求,及时护理他们。三快就是眼快、手快、脚快。

(6)饮食护理: 透析期间应限制饮食,且保证食物清淡易消化,严格限制饮水。按标准体重计算进食糖类食物,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每天0.7~0.8 g/kg比例摄入。同时,还要严格饮食的钠盐、脂肪等摄入量。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样很重要,要戒烟、少饮或禁酒,按时作息,不能太劳累。

2结果

表1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疗效

3讨论

(1)50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经过上诉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38例(76%),有效(症状有所减轻)10例(20%),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例(4%),总有效率96%。

(2)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多,生活质量较差。因此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制定详尽的护理指导,就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1] 卢燕文.最新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及考核评分实用手册.人民卫生科技出版社,2008.10

[2] 蒋继宏,于晓明,邱雨华,等.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探讨.辽宁药物与临床,2004,7(2):112

[3] PatvingHH, AdersonPW.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Kidney.5th ed. Brenner BM, ed. Philadelphia: Saunder, 1996,1864-1892

第15篇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患者不断增多,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又随着年龄的增长倍增,两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和主要的危险因子。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其生理、诊治和预后有着与单独存在一种疾病所不同的特点。对此类人群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对8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进行了总结。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6~11月共收治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56~90岁,平均(68±5)岁。其中Ⅰ级高血压27例,Ⅱ级高血压40例,Ⅲ级高血压13例;全部为Ⅰ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损害的30例。经过良好的治疗及精心护理,除1例死于重症脑梗塞,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于尿毒症外,其余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2 护理指导

2.1 血压监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血压控制与单独高血压时应有某些不同:要尽可能使血压降到<130/85mmHg,糖尿病肾病及重要并发症,在降压治疗时需对肾功能和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影响多加考虑,减慢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1] ,另据报道,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后微血管病变患病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尤以糖尿病肾病显著,纠正高血压对临床的糖尿病肾病的预防治疗有积极作用 [2] ,正常人的血压呈明显的昼夜波动性,血压昼夜波动曲线呈长柄勺形状,夜间0~3时处于最低谷,8~10时达最高峰,而白天基本上处于相对较高的平坦水平且略有波动,在病理情况下,血压波动分为三种类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化型,夜间血压升高型和嗜铬细胞瘤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多属于第一、二两种类型,尤其是老年人可表现为卧位时高血压,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3] 。我们对本组病例入院后均监测记录动态血压24h,了解血压高峰情况以指导用药,对老年人高血压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时,多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小剂量的利尿剂 [4] ,护士应帮助和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观察服药效果因糖尿病本身就多饮多尿,加上老年人常合并肾脏、膀胱、前列腺并发症后常存在夜尿较多,起夜频繁,应叮嘱动作轻缓,必要时照顾,尤其是要防治性低血压及脑血管意外的发作,尤应做好独居患者的起居指导,对有自备血压计者应教会患者或家属正确测量方法。

2.2 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出现24h动态血压节律紊乱与自主神经病变有关,而高血糖所致的多之醇通路增强和蛋白非酶糖化增加是产生神经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及时有效控制血糖是根本治疗措施 [2] 。护士应向患者解释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并为患者监测血糖,入院时查4次早中晚餐前餐后及睡前随机血糖,同时查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尿糖、尿酮以了解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理想空腹血糖<6.4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现在各种指血糖仪的广泛运用,护士不仅应熟练掌握其测量方法,还应教会患者或家属。

2.3 饮食指导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饮食治疗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使病人摄入食物其热量受限制,长期坚持不仅能使体重下降,达到减肥的目的,减轻胰岛的负担,减少胰岛素抵抗,有利血糖的控制,护士根据患者标准体重及劳动强度计算其热量,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为无糖尿病的50%,提倡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少吃动物内脏、海产品、少吃煎炸和腌制品,限制钠的摄入,每日食盐量应不超过2g,同时戒酒或戒烟,慎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增高的药物(如盐皮质类固醇、同化剂、抗交感药物、四环类、抗抑郁药和麦角生物碱等),补充含钾和钙的食品 [4] ,本组患者或家属经过详尽的饮食指导,均掌握了本病的治疗原则,并学会了制定食谱。

2.4 运动指导 运动可以巩固饮食治疗的效果和减轻体重,运动使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而加速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粘度的控制,运动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前列腺素增加,血粘度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的功能,改变血浆中脂蛋白成分,有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可以减少降压药和降糖药的用量。运动应在血糖、血压控制较好且无代谢紊乱时进行,尤以餐后1h左右运动为宜,笔者对本组Ⅰ、Ⅱ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散步、慢跑、爬楼、太极拳及有氧中强度运动量,每天20~30min,对Ⅲ级高血压患者则在家属陪同下进行散步,太极拳锻炼,在主管护士指导下定期进行健康评估,以达到有效的运动效果。

2.5 服药指导 老年患者由于服药依从性差,记忆力下降和认识分辨力差,加上药物品种多,对药品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服药时间记忆不清,易漏服、误服或多服,护士应严格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根据动态血压和血糖监测结果指导用药,目前降压药多用控制剂和缓解剂,它们需整片吞服,勿嚼服,磺脲类药物应餐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应在餐 后服用,α-糖酐酶抑制剂应在进餐第一口服用,让病人及家属了解药物名称、用量及注意事项及副作用,并学会处理出现毒副作用时的应急方法,如低血压时应尽量休息,变动应动作轻缓,出现心慌、全身大汗等低血糖反应应立即进食等。

2.6 出院指导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患者心理压力大,经济负担重,易对生活失去信心,护士应配合医生指导病人解除恐惧、忧虑情绪,告诉他们坚持治疗的优点,使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并让他们定期门诊随访血压、血糖、血脂、尿糖。讲解康复指标及自我保健常识,在出院前一天填好出院指导单,并将家庭护理的重要内容及注意问题写成书面材料交给患者,留下患者的详细地址和电话号码以备随访。

3 效果评估

本组77例患者均在出院前1~3天由护士对病人或家属掌握护理指导内容情况作了检查评估,评价项目分掌握、了解、不了解。77例患者均达到了掌握或了解,这有利于长期控制血压、血糖、提高住院治疗效果,同时也增进了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光胜.现代高血压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66.

2 李明莉,毋远春,杜绍娣.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指导.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