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第1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2016〕77号)等文件精神,提高我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专业化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心理危机指个体或群体无法应对超出自身资源和应对能力的事件或境遇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预防指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调适、危机识别和应对能力。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体或群体极其相关人员采取及时、专业、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恢复心理状态平衡,实现个体或群体成长。

第三条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坚持教育为主、重在预防、科学干预的原则。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强化危机预防意识;要重视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增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规范性、专业性与有效性;要保证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信息通畅、判断准确、处理果断、工作到位和协调配合;要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危机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领导组,领导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办公室、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保卫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后勤管理处、校团委、校医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处,具体负责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做好宣传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指导等工作,指导学院及有关部门按程序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第五条 各学院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等相关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学院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上报、转介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与跟踪工作。

第六条 各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寝室设立心理安全员,可由寝室长兼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协助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关注、帮扶工作。

第三章 预防教育

第七条 心理测量与约谈。开展新生心理测量与约谈,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规律,科学确定预警对象和范围。

第八条 课程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第九条 宣传教育。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班会、讲座、网络平台等线上线下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社团的指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助互助。

第十条 咨询服务。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工作。

第四章 危机预警

第十一条 预警对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应作为预警对象予以特别关注:

1.心理测量与约谈、学院谈心谈话中筛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

2.入学前有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近亲属有类似行为,当前情况稳定的学生。

3.遭遇重病、性危机、暴力、重大自然灾害或变故等应激事件的学生。

4.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存在问题,且社会功能明显受到影响的学生。

5.长期缺乏家庭、朋辈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学生。

6.情绪极端不稳定且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学生。

7.性格过于孤僻、偏执、冲动,或有攻击性、暴力倾向的学生。

8.亲历或参与处理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学生。

9.因其他原因导致情绪、行为有明显变化的学生。

第十二条 上述预警对象近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或符合附件所列症状的,直接转为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1.多次流露死亡念头(通过多种途径谈论死亡、自杀计划和方法等)的学生。

2.不明原因突然赠送他人具有个人价值、纪念意义的礼物,无端请客、致歉、祝福或告别的学生。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高度焦虑、恐惧、异常低落,或突然从极度低落变为平静的学生。

4.出现其他可能导致恶性心理事故征兆的学生。

第十三条 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1.学校预警

学校要完善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方案,指导学院做好预警学生的日常关注与相应管理工作。

2.学院预警

学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和行为,定期谈心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及时向学校报送预警学生信息。

3.班级预警

辅导员要发挥心理健康委员等学生干部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向学校和学院报送预警学生信息。

4.宿舍预警

寝室心理安全员要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心理关注和帮扶工作,及时向辅导员报告预警学生信息。

第五章 干预措施

第十四条 干预对象及措施。根据学生心理状态、风险程度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从重到轻,建立“危急期-治疗期-稳定期-痊愈期”四级干预制度(具体详见附件)。

第十五条 保留材料。学生辅导员要全程记录危机干预过程,及时汇报进展,保留学生签订的承诺书、医院诊断证明、门诊记录与检查结果等各类材料,干预结束后3日内将以上材料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报送至学校。

第十六条 保密工作。心理危机干预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学院院领导、辅导员等相关人员要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信息保密工作,心理危机学生相关材料由学生辅导员保管,未经批准,他人不得随意借阅。

第十七条 责任追究。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要服从领导、统一行动、认真履责,对因以下情况造成恶性后果的个人或部门,学校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具体如下:

1.接到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后,故意拖延或不及时赶到现场,或在现场不配合、不服从指挥而延误干预时机。

2.故意隐瞒、不及时上报心理危机学生。

3.不执行学校领导组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意见或擅做主张更改干预措施。

第十八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发现学生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建议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第十九条 心理危机学生请假或休学治疗,须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报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严禁无人监管、未经治疗的心理危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第六章 跟踪服务

第二十条 因心理问题请假或休学的学生申请返校或复学,应持请假或休学期间治疗病历、一周以内二级甲等以上专业机构(含二级甲等)的诊断证明等材料,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评估合格后,方可返校学习或复学。

第二十一条 学生辅导员要每月更新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做好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辅导员工作出现变更,要及时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相关信息和跟踪服务的交接工作。

第二十二条 经干预后适合在校学习的心理危机学生,学院要积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辅导员要定期约谈掌握其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委员、寝室心理安全员要协助做好日常关注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定期跟踪回访,做好风险评估和信息反馈。

第七章 工作保障

第二十三条 队伍保障。学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人员,学校专职人员每年接受不低于40个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或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学校定期对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其心理危机识别和应对能力。

第二十四条 条件保障。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每年按照不低于15元/生的比例拨付。各学院每年应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第二十五条 制度保障。校院班舍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项制度,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

第八章 附则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策略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

1.1 个体对事件的觉知

个体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会对其随后所采取的应对行为的性质和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那么正确的认知和感受会引导个体随后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从而使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反之,个体对他人或周边环境的错误认知往往会限制个体探索解决问题的信念,从而极大地影响其随后所做出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进而容易引发心理困扰。

1.2 个体的应对机制

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学会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应对突发的事件或者不良的情绪等,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应对方式,其中那些被运用过的且经过证实有效的应对方式会逐渐累积形成个体解决压力问题的一套有效的应对机制。如果个体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原有的机制解决,那么危机可能就不会产生。反之,如果自己原有的应对机制中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对方式,那么个体的压力或紧张可能会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1.3 社会心理支持

人的本质都是社会化的,需要与周围的人或者环境建立起一定的关系。个体要存在于这种关系中,一旦脱离了些关系,也就等于失去了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当个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或者巨大压力而自己又无法应对时,便容易变得无助,内心陷入失衡状态而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1.4 人格特征

心理危机理论中的人格理论认为,心理危机不仅受到突发事件和个体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个体的人格特征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层面,那些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往往面对问题,只能认识到问题的表面而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因而导致信息提取不完整,进而做出错误的应对方式;在社会倾向性方面,往往表现出过分内倾,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经常优柔寡断,给自己造成心理困扰;在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出不稳定性,自信水平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行为带有较强的情绪性而缺乏理性,因此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原则

一是预防性原则,一般导致心理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个人经历或目睹的突发事件超过其平时身心所能承受的压力,又无法通过常规的手段去应对时,便容易使个人失去自我导向及控制能力,甚至引起人的心理结构颓败,这是一种个人无法承受的局面。因此必须尽早干预;二是发展性原则,危机干预应遵循“促进当事人和当事人所在团体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提升自己的机会。如果能够及时引导当事人认识这一点,则危机干预反而能帮助个体在逆境中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三是释放为主的原则,心理危机是不良情绪积累到超过心理防御临界点而发生的,如果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释放,危机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四是价值中立性原则,当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多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五是多方参与干预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功干预要靠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协调。

2.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没有固定步骤,本文参照Butcher 和Maudal提出了危机消除策略以及Gilliland 和James 提出了危机干预方法,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提出以下干预策略:首先为当事人提供积极的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干预者要对当事人的决定表示赞同并对他充满信心;其次是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和途径,这样有助于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憎恨等不良情绪;三是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当事人看到希望,从而保持乐观精神,让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四是在与当事人交谈时,有选择性地听取他们的交谈,逐步引导其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最后通过制定计划,要求当事人做出承诺履行约定的义务,从而最终消除其的内在心理危机。

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3.1 建立全方位的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全方位的危机预警系统,有助于提前掌握那些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信息,尽早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化解潜在的危机。一方面通过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发现潜在的危机对象并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一条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等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随时了解班级同学的潜在动向,一旦发现预警对象及时上报;此外,还可以设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安排专职心理老师值班;通过以上途径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3.2 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全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仅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避免因时间拖延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或加重。不定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活动平台,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建设,力求从多层面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自由展现和发展的平台,帮助释放其内心的激情,建立起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增强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楼仁功,潘娟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2] 何元庆,姚本先.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5).

[3] 刘晓磊,肖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立体应对机制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系统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也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它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由于学生对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往往是不加预防与干预,任其发展,日积月累,一些小的矛盾酿成大的危机事件。因此,及时建立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某个个体突然面临重大生活逆境和灾难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当一个人面临困境和灾难,而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面对的困难情景超出了他的个人意志控制和处理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于情况紧急,以往惯用的处理方法失效,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常常容易导致严重性的灾难和后果。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如困境或挫折等心理危机境遇的人采取迅速、有效的对应策略,及时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并给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主要是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他们一般表现为情绪剧烈波动或者情感认知、躯体、行为等方面有较大改变,暂时不能适应或无法适应正常的生活情境。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大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而予以特别关注:急性严重疾病或急性残废者;情绪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失恋或恋爱关系破裂者;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突遭重挫者;人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有睡眠障碍者;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或暴力倾向者等。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研究

大学生是知识和财富的象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被喻为人生的“黄金时期”,然而也是人生身心健康发育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期和引发心理问题“多事之秋”。这一时期任务艰巨、危机四伏,刚踏入校园的每一位大学生都会面临一系列情感矛盾问题,如新鲜感与怀旧感的矛盾、强烈交往感与孤独寂寞感的矛盾、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如果这些矛盾存在过于强烈持久和任由发展,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生活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是环境的不适应。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土、语言的不同,使部分大学生不适应。二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贫困生不仅仅是经济上困难,心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贫困生怕其他同学异样的目光和背后议论而不敢申请困难补助;有的因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业进步和身体健康。

2.2学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方面,主要是学习特点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专业性强、内容多、范围广、课时少、速度快,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大学生对此极为不适应。他们对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不适应,缺乏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由此使他们感到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导致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兴趣减少、学习效率降低、睡眠不足,进而出现神经衰弱等现象。另一方面,考试的焦虑与恐惧。在大学学习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成绩还是操纵着学子们的个人命运,成绩的多少是衡量一位大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关系到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评上“三好学生”、能否入党、能否就业好等。

2.3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根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首先,部分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父母和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大学象牙塔的生活描绘得过于完美与理想化,让他们带着不切实际的美好憧憬走进了象牙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失望;其次,部分大学生抱有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幻想与希望,对一些具体事情,如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常会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然而这种“规划”最终能否实现却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于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出现了。第三,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发展问题非常关心也很敏感,对于现实中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感到不满,对理想的实现表示怀疑,致使他们的意志逐渐消沉,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于是理想与现实、成功与挫折、抱负与能力的矛盾就出现了,从而引起困惑、烦恼、抑郁等心理问题。

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模型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相对于六七十年代较为顺利,由于缺少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极易产生受挫心理,造成情绪波动;又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常识,心理自我调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消除情绪上的不稳定因素,日积月累,心理危机问题也就日益严重。因此,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除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跟踪、干预、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外,还要构建一个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这是成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障。

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危机问题的方法、手段与渠道也必须要有一个立体的支持系统。专业的心理咨询是由专业教师、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信函、面对面等方式和手段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它针对性强、专业色彩浓,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危机问题、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主要途径。但是,专业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危机干预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遇到一般的心理障碍、精神疑难等可通过专业辅导咨询解决,如果上升到神经官能症,出现精神疾病,就得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4.结语

如何克服和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课题。及时建立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做出切实有效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在校大学生心理保健及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不断地探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永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3):42-44.

第4篇

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快节奏、竞争激烈是常态化生活模式。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活跃而又敏感的一个群体,受学业、就业、经济等压力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趋下降,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由此引发的学生自伤事件、伤人事件及后期干预工作,对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的直接联系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第一,辅导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是大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帮助学生直面学业、生活、心理中的种种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也相对了解,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二,辅导员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导员通常熟悉其所在院系的专业背景与学术氛围,可以在考虑到学生心理共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独特的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使工作更具针对性。

结合本次培训专家老师们的讲解以及辅导员实际工作经验,我认为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将危机预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中

危机预防离不开日常的宣传和教育。辅导员可以利用班级群、班会及新媒体等阵地加强心理健康、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求助等。提倡同学之间、班级成员内部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创建一个理解、宽松、信任的集体环境,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校园集体心理氛围。

2. 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不定期开展学生访谈

作为辅导员,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不定期开展学生访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沟通的机会。在学生不太主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走访宿舍、任课教师、舍友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善于运用心理辅导的技术。在面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指导、感情问题等时真诚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陪伴他们去面对问题。通过接纳与倾听,真诚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使他们能够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3. 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加强朋辈辅导的力量

学生党员、学生会、班干部、宿舍长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既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生活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对其他同学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骨干助人能力的培训,给他们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与同学沟通,主动关心同学,为同学们服务。学生骨干还应起到桥梁沟通作用,能够及时将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反映给老师,协助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 识别、关注重点对象,重视新生普查和危机排查

大学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可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体新生的心理素质普查,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在学习和生活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和症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关注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帮助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同时辅导员需每学期开展危机排查,对在校期间有感情问题、家庭重大变故、就业障碍等方面的学生予以识别,确定重点关注对象,以发现具有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具有自杀及伤害他人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的帮助。

5. 及时转介,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 干预 预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一般而言,危机( 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与特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很多,其中蔺桂瑞教授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第一,学生家庭父母关系不合、离异,造成学生的心理创伤;第二,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第三,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同宿舍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各有各的个性,不能相互容纳,由此发生矛盾冲突,日积月累,却又不敢表达,因为这些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第四,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某些学生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上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心中茫然,有一种失落感;第五,恋爱与失恋问题;第六,问题。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随便发生性关系,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第七,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值过高。我们国家过去是精英教育,能上大学的就是人才。现在大学扩招,教育已趋向普及化,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却没有转变,非要找一个理想工作不可,求职期望值非常高,与现实不符。这样就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第八,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穿名牌衣服,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这都会对那些贫困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其心理危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发展性。大学生面对许多成长中必须解决的发展性课题,这些课题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角色的要求,它们既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动力,也是潜在的应激源。大学生许多心理危机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如果能够得到及时干预处理,能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危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第二,易发性。大学生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上,生理方面更多具备了成人的特征,但社会阅历和经验相对不足,处理问题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更是有限,这种反差的存在,使得心理危机在他们身上十分容易得到表现乃至爆发。近年来,高校自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都从另一角度佐证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易发性。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会经历以下几个时期。第一,冲击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第二,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此时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心理防御反应。第三,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减轻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第四,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从危机的后果来说,会有四种不同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体应对危机的结果呢?个体的人格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应对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的进程与应对效果。

1、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个体决定应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方式限制了人们探索压力事件的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以及对采取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的反应。如果个体对事件的知觉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则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2、社会支持系统。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中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应对大量压力的重要的心理资源。这种资源的缺乏或丧失,面对压力的个体将变得无比脆弱、失衡并进一步产生危机。

3、应对机制。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学会了运用各种手段去应对焦虑和减少紧张,并逐步形成了应对压力的模式。那些被人们运用的、有效的应对策略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解决压力的一部分而被纳入他们的认知模式中,并逐渐形成了人们解决压力的一套有效的应对机制。相反,如果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对机制,个体的压力或紧张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4、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危机还受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具有特异性。如注意力明显缺乏,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总会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勇气进行尝试,行为冲动缺乏理性,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实施有效干预,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许多高校目前已经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点关注高危个体。

首先要明确哪些大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以下是湖北省教育厅文件《湖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实施方案(试行)》中对心理危机的高危大学生个体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身体发现严重疾病,遭遇性危机,感情受挫,受辱,受惊吓,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以及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

5、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有严重心理疾病(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在危机干预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许多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危机干预的本质以及方法、策略、过程进行了探讨,既是对危机干预实践的提升,反过来对危机干预的实施又起着重大理论指导作用。例如,西方学者贝尔金(G.S.Bekin)把危机干预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心理转变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

第一,平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平衡模式最适合早期干预,这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且不能作出适当的选择。

第二,认知模式。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最适合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接近危机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第三,心理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非危机的)的自主控制。这个模式适合已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机干预时期的重点,每种模式下又包含许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当了解不同干预模式适应的对象及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深入掌握一些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帮助大学生面对危机,度过危机。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如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

如何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提高个体对危机的应对技能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第一,正确看待压力、挫折和危机。人的认知犹如“过滤镜”,它会使许多情境改变颜色。首先,压力、挫折和危机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一生困难、挫折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是逢时俱来,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些情境,我们应该承认它,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压力、挫折和危机又是辩证的。它们对人既是刺激、威胁,然而也是挑战,有人将其称之为“生命之盐”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适度的压力、挫折是维系正常心理功能的条件,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提高能力,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而危机能激发潜能的发挥乃至发挥之极至。危机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长人生经历的同时提高自信心,使人生变得丰富而充实。

第二,争取社会支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大学生应该努力争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家庭的亲情和朋友、邻居的友情,以及拓展的网络,包括同伴、同乡、同学、团体的接纳与被接纳。社会支持的作用一是屏障作用,二是支持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应培养社会兴趣,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我们的建议:一是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二是对人不苛求,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三是不嫉妒人,比自己强的人没资格去嫉妒,比自己弱的人不屑于嫉妒;四是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从中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体味人生的价值;五是当面临自身难于应付的困难、挫折时,应主动寻求、善于利用并乐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支持。

第三,自我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核心是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董妍、俞国良《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2期第178~185页自我概念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的主要特质:一是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有适度的自信,不矫揉造作;二是对自我有明晰的认知评估,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也能接纳自己的短处乃至缺陷。那么,怎样才能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呢?主要途径是从事实践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成功可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价值感,提高自信心,同时还是医治抑郁症、焦虑症的良药。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那么关于大学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2、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

3、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

5、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 2001,第481页.

[2]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科学出版社 2006 .

[3]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光明日报 2006.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性干预

心理危机(mental crisis)是个体或群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处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时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它可以由重大突发事件引起,也可以由长期的心理压力所导致。在危机状态下,个体或群体会出现一系列负性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 正处在青年期,而青年期正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课题时,他们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进而产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如下特征:1.突发性和紧急性。大学生因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不稳定以及诸如亲人去世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由于大学生自身调节能力和寻求帮助意识的缺乏,这些危机在爆发之前通常是难以被他人察觉的,而随着危机状态的升级,危机就会突然爆发,情况非常紧急。2.危险性。由于大学生缺乏人生阅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面临突发事件或长时间的心理压力时,很可能无原则地放大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容易做出极端和偏激的行为,具有危险性。3.破坏性和传染性。有些心理危机事件不仅给当事者带来生命危险,而且也会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危机事件会成为学校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模仿的对象,使得危机事件再次出现,使学校陷入恐慌之中。

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危害,而且也是学校内部的一大安全隐患,因此,如何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2 心理危机干预及现状

心理危机干预(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就是及时运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他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心理危机之中,帮助处于危机境遇的个体或群体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实际上这个概念指的是狭义的心理危机干预。广义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包括在危机发生后的干预――治疗性和扑救性干预,还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性干预。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仍放在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方面, 而对于预防性干预则关注较少。而心理危机的产生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心理问题产生阶段、情绪困扰阶段、极端行为出现阶段。如果能够在心理危机产生的早期阶段――心理问题产生阶段,对其进行干预,就能够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预防危机的爆发。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对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而现有的危机干预工作模式却更侧重于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治疗和解决,忽视了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致使危机干预工作比较被动,降低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探索

我们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出一套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工作体系。

3.1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健康普查就是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心理档案是将通过心理普查和咨询等方式获得的关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等资料客观、综合地记录的档案。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后续的跟踪咨询使学生的问题及早得到解决,避免危机的发生,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规律,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2 进行常规性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队伍应该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涉及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情感与恋爱、人格与兴趣测量、能力评估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内容的常规性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整心态,克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因此产生的心理困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常规性心理咨询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以及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信息来源。

3.3 创办心理健康网站和报纸

心理健康网站和报纸的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小知识、人生哲理故事、生活感悟文章以及心理调节方法等方面。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和报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在网站开设“心理信箱”等栏目和通过报纸向大学生约稿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与心理老师随时沟通以及与他人分享自己内心感受的平台。另外,网站和报纸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活动的宣传媒体。心理健康网站和报纸能够进一步扩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范围。

3.4 创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心理健康协会是由学生中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的骨干分子组成,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进行与心理健康有关活动的学生团体。心理健康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在学生中组织各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放映心理影片、制作心理健康知识板报等,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更加生动、有趣。心理协会的骨干分子还可以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情况,把学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学校,同时还可以帮助同学解决疑惑,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从而预防危机的爆发和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增强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这个危机干预工作体系能够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加主动,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性干预。

参考文献:

[1]程婧,段鑫星.大学生危机干预理论及对策探讨.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6.

[2]汪成.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及危机干预研究.教育文化,2006,6.

[3]穆林.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应对机制的思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2007,1.

第7篇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心理危机;防范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69-02

一、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压力急剧增加,再加之一些如失业、离婚、人际冲突等针对个体的负性事件,人们时刻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痛苦、焦虑、抑郁以及无助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自杀、报复社会等极端行为。由社会和个人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令人担忧。目前已有许多心理学领域正试图通过从心理层面的多种角度来进行防范和干预。在临床心理学理论框架下,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都是由负性事件或应激状态引发的病态心理导致的,病态心理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以临床心理学更加适合对社会心理危机和社会恶性事件防范和干预。因此本文考虑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借助该学科的专业优势,试图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临床心理学及其作用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通过心理测定、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行为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明确的理解,并且将从个体身心诊断和生活史所了解到的情况与对个体生活状况进行的观察、分析综合起来,并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临床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矫正那些导致心理问题病态心理,它不仅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发生了什么问题,更关注这些心理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要了解当事人的成长环境、行为特点、心理状态、人格特质以及社会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注重对心理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测评和矫正,从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调整心态、改善人格和适应行为,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在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与干预模式过程中,要注意采用评估与干预相结合的思路,从人格特质、心理状态以及自尊等多方面去评估预者在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预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如何进行防范和干预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机制就要注意评估和干预的结合。心理评估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人的心理特质、心理状态和水平做出评价和估量,确定其正常或异常的原因、性质和程度,从而为临床心理诊断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它是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如果说心理评估的任务是发现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那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则是就问题原因本身而进行的干预,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咨询与测量,结合当事人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等信息帮助当事人发现和认识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并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式,从而改善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当今人们面临着如此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承受着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即使是健康人群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当他们在面临升学、就业、家庭、养老等方面的问题时,各种心理问题也是会出现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及社会的极端行为。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这些人纳入到心理咨询的对象中,运用临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更好的生活。

要从临床心理学的框架里来建立上述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应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事前的社会心理问题信息收集网络

由于许多社会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突然性,如果当诱导事件已经发生再进行心理干预的话其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此,建立能够识别潜在预兆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运用临床心理学的心理测量和评估手段,在收集社会心理问题信息时具有以下特点,即收集心理问题信息的渠道广泛,收集心理问题信息具有时效性以及收集心理问题信息的准确性。这样,可以根据问题前提,在诱导事件发生前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将这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信息结合社会大背景、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从而及早发现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人群并进行帮助,降低人们对负面情绪的主观感受,尽可能地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建立事后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

临床心理学对人们心理问题的干预最好能在心理问题预警阶段进行事前辅导和干预,从而避免一些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事前预警机制以及辅导干预机制的建立还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事件,我们往往难以预测和掌控,也就无法将其会带来的心理危机消灭在摇篮中。因此,由诱发性事件导致的人们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和冲突等不良事件频繁发生在人们身上,并且对人们所带来的冲击力还十分巨大,这又将进一步导致人们心理出现更大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考虑,需要加强人们在应激事件后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干预,建立事后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尽可能地保护当事人在应激事件过后的心理伤口,帮助他们愈合心理创伤。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同时,也应该本着“预防”的思想提前建立心理应激预案,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处于心理混乱状态的人突然地爆发出应激,尽可能地减少破坏性。

3.建立提高当事人自我调适能力机制

自我调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不良事件带来的影响时能够对自己的认知、行为、情感等心理因素进行合适的调整,以防止自己出现心理混乱或心理应激。如果说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是被动参与,那么自我调适则是当事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管理。然而,通常人们面对压力或不良事件时,自我调适机能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缺乏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术(例如改变认知策略技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调适;其二是在压力较大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消极反应(例如逃避、攻击)。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应该考虑通过普及心理学基本常识以及心理咨询来帮助被试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用这种能力武装自己的心理,避免在出现不良或应激事件时手足无措或者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

4.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当事人恢复的助力

人的生长与生活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人的心理必然受着环境的左右,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可谓影响巨大。社会支持系统就是,当人们在需要帮助时可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的相应资源。临床心理学应该考虑通过为人们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来帮助人们应对不良事件。首先,当事人会有一套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那么临床心理学就应该运用心理学手段建议或传授当事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社会支持关系网络;其次,临床心理学还应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建立一套面向全民的公共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应该比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规模更大而且更加稳固,也将会对人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安全感。

5.临床心理学学科建设和专门从业人员培训

临床心理学作为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进行防范和干预的应答性学科,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机制和社会上已有的慈善组织与爱心帮助有着质的区别,其具有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复杂属性,如果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门训练的技能,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因此有必要从学科体系的层面出发,加强临床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注意突出侧重理论科研训练和侧重临床训练。

四、困难和展望

要在临床心理学框架下构建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的防范干预模式,我们面临着这样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临床心理学服务管理方面,由于宣传和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有力手段,使得从业人员资格和职业道德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违规操作时有发生。第二,缺乏对预者未来生活的关注和追踪反馈。因为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都有着长期的影响,因此,在干预时不能只关注当前问题的解决更应该关注对当事人未来的长远影响。第三,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干预绝对不是临床心理学一门单独学科的任务,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运作,以及政府对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的管理和调整。总而言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一套建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干预模式的对国家和公众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临床心理学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但与国际水平比较和从社会需要来看还有一定差距,若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临床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还有待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道明.当代社会心理危机及其干预[J].学术交流,2010,(4).

[2]萨库索.临床心理学[M].黄蘅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3]张理义,严进.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龚耀先.临床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

[6]姚树桥,朱熊兆.21世纪临床心理学的臆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4).

[8]许晓,陈青萍.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设想―从临床心理学视角[J].理论导刊,2011,(4).

第8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和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47-03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然而,贫困生内心深处形成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消解。虽然多数贫困大学生身兼独立性强、耐受力强、勤劳简朴和学习刻苦等优点,但他们(包括贫困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内)大都存在精神上的困惑,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容易产生诸如焦虑、强迫、抑郁等心理症状,甚至产生敌对、偏执、精神分裂等疾病。许多调查表明,贫困生在这些症状上的指数大大高于非贫困生。由此,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痛楚,而这种痛楚更多地体现于许多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一些心理“贫困”,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屏障。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卑心理严重。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学费的逐年升高,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针对这一现象,有关教育专家认为,高校特困生群体的相对集中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和可塑性,远比其他贫困群体要大。贫困大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不愿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而一次次失去得到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心灵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方面的“双困生”。

2 抑郁症比例明显偏高。抑郁是人因自身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由于城乡和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贫困生的学习条件与发达地区的学生比较相对较差,接受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其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相对艰难。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对全国部分高校贫困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52%的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主要表现为:(1)情绪低落,遇事缺乏信心,无精打采,对学习和生活兴趣索然,常常逃课,不愿与人沟通,谈及前途时心情黯淡。(2)思维抑制,反应迟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3)行为被动。凡事缺乏主动性,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沉默和独处倾向。(4)有时突发冲动,行为极端。

3 自我封闭现象严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50%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着障碍,不愿意主动、积极地与人沟通,自我封闭意识强;有40%的贫困生对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交往动机薄弱。这表明,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人际交往的必要开支,往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性或公益性的活动,担心因自己拮据的经济状况或与他人的能力差距而被人轻视,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避免自尊心受挫。一些贫困大学生对别人的主动帮助虽然心怀感激但却不愿接受。在他们看来,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贫困生,而这恰恰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贫困生不愿主动与人接触和沟通,表情冷淡刻板,性格意志脆弱,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能很快适应大学校园的新环境、大学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等,基本是集体生活学习中的“慢热型”或“捂不热型”,难与他人和睦相处,经常出现议论、嫉妒、怀疑、计较别人的问题,造成同学、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是紧张。由于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不良,许多大学生不习惯集体生活、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善于团结他人、不会互助学习、不懂得维护各种关系,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狭隘心理,既对完成学业毫无裨益,也会对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产生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不同环境和文化的不适应。农村和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我国许多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比较差,消费习惯与城市存在着很大差异。贫困生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对都市流行时尚或者新鲜事物接触得少,甚至对很多时髦的东西很陌生。还有的贫困学生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与都市人口子女的习惯有很大不同。这种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必然给贫困大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

2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还停留在死读书的应试阶段,音乐、美术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水平落后,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导致其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而大学强调素质的全面发展,使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上一时难以适应,产生和其他学生学习成绩上的差距;有些贫困生为勤工俭学而奔波,消耗了很多精力,造成了他们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

3 心理不适应。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能考入大学,会产生很强的自豪感。但到了大学,强手如云,他们会逐渐感觉到与其他人在知识面、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失去心理优势。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一般很脆弱。一部分人由于一时的努力没有得到理想回报,就变得十分消极,不再试图改变自己。

4 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有些家境不宽裕的大学生,既不忍心向父母伸手,又没有能力勤工俭学,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临床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患者与其早年的某些思维方式有紧密关系。比如,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忽视,那他就会发展出这样的思维:无论怎样做,自己的表现总是不够好。长大以后,当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往往就会只看到事情的消极面,从而加重了失败感。

5 贫困生缺乏有效的应对贫困的方式。一个大学生当前每年的全部支出约为1.2万元左右,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压力不小。不少贫困学生能体谅家长的辛苦,四处打工赚钱,以求自立。大学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受各种文化的影响、现代意识的熏陶、社会潮流的引导,甚至受所学专业特殊风格的熏染,开始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消费,有意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为改变现状,贫困生只能利用“身体资本”和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作校外兼职,用挣来的微不足道的辛苦钱弥补学费,偶尔满足一下虚荣心。但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同家庭优裕的学生相比,于是羡慕、嫉妒、自卑、孤独、无奈并存共生,促使其想方设法拼命赚钱,这样做的代价可想而知,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大学校园之外。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学习问题。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对策

第9篇

关键词:医疗纠纷;心理危机;心理干预心理危机(mentalcrisis,简称危机)是指个体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干预[1]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2005年以来我们对我院发生的10起医疗纠纷后的当事人和患者进行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

1临床资料

选择2005~2012年医疗纠纷病案10例,其中使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1例;脑血管意外,大夫未及时查看患者,患者死亡1例;输血差错致肾功能衰竭后治愈1例;手术意外患者死亡4例;风心病住院好转出院1 d后病情发作再次入院,病情加重死亡1例;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疼痛、发热1 w,未及时处理,患肢感染、坏死,转上级医院后截肢1例。

2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

以上医疗纠纷部分是由于医疗过错或过失引起的,大部分是医方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方面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对正确的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以及对"医疗伤害"的认识不准确[2]而引起的纠纷。一旦出现纠纷都会给医患双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应对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立即反应)

2.1.1心理危机分析 患方表现吃惊、否认、不能接受事实。医方当事人表现担心、郁闷、退缩。

2.1.2干预方法

2.1.2.1对患方的干预 干预者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尊重、热情、真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①为患者和其亲属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②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有利于沟通。

2.1.2.2对医方当事人的干预 最好的支持方式是让他们在家休息,由家属和亲友陪伴,关怀、安慰他们,不责怪他们,鼓励他们把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以获得情绪上的纾解。

2.2第二阶段(完全反应)

2.2.1心理危机分析 患者和家属表现为异常激动、愤怒、焦虑、敌对,不停指责当事人和医院的不是, 有时情绪失控,语言粗暴,恶语相向,出现攻击行为,医患关系紧张。 医方当事人也因此感到大祸临头,表现为:焦虑、痛苦、恐惧、退缩。

2.2.2干预方法

2.2.2.1对患方的干预 ①干预者宜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3]主动与家属沟通,耐心倾听,对他们的愤怒和激动表示理解和同情,允许他们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适时安慰他们,恰如其分地采用赞美、钦佩,有时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称赞他们是非常讲道理的人,会让他们产生满足感,便于沟通。干预者的有关指导、解释、说服主要集中在放弃错误的观念上,提高他们的认知度,消除不良情绪。对医方有明显错误和过失的,医方给以合适的承诺,很多时候有医患双方不能达成共识致沟通失败,甚至出现的过激行为,此时干预者宜保持一种理智、冷静的语气,声音要尽量在平和中显示洪亮、清晰,即使陷入争论,说话速度也宜缓慢、温和,必要时终止沟通。②干预者利用打电话的方法与他们沟通,从对方的音调、语气及间接应答中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导其倾诉,晓之以理,调整认识,改善心态。以上干预往往需要反复多次进行。

2.2.2.2对医方当事人的干预 在患者和家属情绪激动和愤怒期,避免他们与患者直接接触,力求稳定他们的心理和情绪,降低情感张力,以免双方发生过激行为。同时让他们正确面对情绪激动的患者和家属,接受患者和家属的合理要求,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

2.3第三阶段(消除阶段)

2.3.1心理危机分析 患者方面由于多次谈判感到身心疲惫,逐渐接受事实。医方当事人会由于社会上许多人员的不理解而孤独和自卑,觉得无颜面对熟人,产生社交恐惧症。

2.3.2干预方法

2.3.2.1对患者及家属的干预 指导他们按照医疗纠纷处理程序接受处理。

2.3.2.2对医方当事人的干预 科室负责人和亲友主动和他们交流和沟通,给予情感支持[4],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接受事实,积极配合患者进行治疗,并不因为工作中的一次失误而否定一生,鼓励他们直面社会现象,为将来做好计划。

3讨论

危机干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如倾听技术、提问技术、表达技术、观察技术是完全需要的。简单地说,干预的基本策略[5]为: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提供疏泄机会,鼓励求助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求助者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情感,建立自信;给予求助者希望,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有关活动;注意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使求助者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在以上案例应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6]:①确定问题。从患者和当事人的角度,确定和理解他们所认识的问题。②保证患者和当事人的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 将保证患者和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患者和当事人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心理危险性降到最低。③给予支持。强调与患者和当事人的沟通和交流,使患者和当事人了解院方和科室负责人是完全可以信任,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④提出并验证变通的应对方式。要让患者和当事人认识到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其中有些选择比别的选择更合适。⑤制定计划。与患者和当事人共同制定行动步骤来矫正患者和当事人情绪的失衡状态。⑥得到承诺。使医患双方均比较理智的面对事故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GillilandBE,JamesRK1.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姜京宁.把握心理学原理 妥善处理医疗纠纷[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3):8-9.

[3]易雪媛.心理学在医疗纠纷谈判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09,21(5):877-878.

第10篇

【关键词】 脐带绕颈; 干预; 心理教育; 生活方式干预

脐带绕颈是孕期常见现象,有诸多的弊端,是引起胎儿心率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和羊水混浊等征像的主要原因,产时可造成产程延长、停滞, 常需阴道助产或剖宫产。多数绕颈1周,少数绕颈2周,3周以上的很少见。绝大多数胎儿不表现任何异常,但是脐带绕颈也是严重威胁患儿的重要因素, 如赵桂英等[1] 认为,脐带绕颈是严重威胁患儿的重要因素, 因为发现所调查的智力低下患儿的影响因素中,有的仅有脐带绕颈唯一一个因素。本研究从实际出发,旨在探讨心理及生活方式指导对改善脐带绕颈的作用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1月来在本院行产前检查的单活胎、胎儿颈部有脐带绕颈1~2周,孕周23~32周(剔除双胎及多胎),共120名,年龄20~39岁。其中脐带绕颈1周112例,占93.3%,脐带绕颈2周8例,占6.7%。

1.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首先统一进行心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抑郁焦虑及激烈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仅定期产检,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和生活方式转变干预。所有参与对象分娩前进行彩超复查。

1.3 判断标准 脐带绕颈改善成功标准:脐带绕颈1周者分娩之前彩超显示无脐带绕颈现象,脐带绕颈2周者分娩前彩超显示脐带绕颈1周或者无脐带绕颈。

1.4 干预方法 首先对于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问题给予疏导,通过这些措施来缓解其压力,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母儿的影响,每2周进行1次。同时还要求改变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瞩所有参与对象她们动作缓慢轻柔,改变时都花比平时多1倍的时间来完成,特别是睡觉翻身时一定要缓慢翻身,平时进行适量户外活动,选择动作柔和的项目,如散步、游泳、准妈妈体操等,也应避免过于喧闹的运动环境。适当休息,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避免过于劳累。在进行胎教时要选择曲调优美的乐曲,节奏不宜过强,声音不要过大,时间不能过长,次数适当。心理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坚持至分娩以前。

3 讨论

脐带的一端连接在胎盘上,位置固定,另一端连接胎儿并可随胎儿游动, 发生脐带绕颈的原因很多,除了脐带过长的因素外[2], 还有胎动的因素,妇女从妊娠到分娩要经历一系列巨大的生理变化, 并带来心理状态的改变, 使其失衡, 产生情绪波动,当母亲情绪不安或者发生抑郁焦虑情绪时,胎动次数较平常多几倍,而胎动过频会造成胎儿脐带绕颈[3]。

现代女性承担着社会及家庭双重责任,丈夫如果不能够倾诉和依靠,情绪难免受到影响,心理容易失衡,会影响到胎儿和胎动,与丈夫经常争执的孕妇脐带绕颈的几率增加。

年龄偏低的孕妇发生脐带绕颈的较多,是由于意外怀孕的比较多,对于孩子的突然出现没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比如心理上、经济上的准备。生活角色的突然转变导致情绪的改变比较大。

而收入高的孕妇可能是因为收入高的孕妇工作和社会压力也比较大,情绪波动大,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改变,易导致胎儿胎动频繁,以至脐带绕颈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所以对于计划怀孕或者孕早中期的孕妇重视妊娠期孕妇情绪改变导致的不良影响,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孕妇身心健康水平,同时建议丈夫多陪伴妻子,给妻子安全感,以最轻松的心境迎接宝宝的诞生。

本研究同时也发现,脐带绕颈孕妇中,快节奏生活者占大多数,现代很多能干的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非常麻利,做事情动作很快,有可能是因为动作过快造成脐带在宫内缠绕而导致脐带绕颈,要想宫内松解缠绕的脐带,唯一依靠的就是胎动。学会“慢生活”正是改变这类女性的生活方式,缓慢翻身动作能促使胎儿翻身,同时慢生活也有效避免对胎儿的过度刺激,导致脐带绕颈的现象得到改善。同时,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也能够使孕妇急躁和焦虑的情绪得到改善,两者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脐带绕颈具有多变性[4],它可以自行解脱,也会重复缠绕,尚需要大样本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脐带绕颈的现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医务人员不仅重视孕妇常规产前检查和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检查,对孕产妇心理健康情况及生活方式的指导也纳入孕期保健的主要部分,本研究提出的干预方法简单、有效、对孕妇没有侵入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一定程度降低脐带绕颈的发生率,提高优生率和围产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赵桂英, 程亚颖, 战晓凤,等. 儿童智力低下与地域、胎次、生产方式等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23(30): 4284-4285.

[2] 朱玲娇,王爱珍. 脐带绕颈的原因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1): 68-69.

[3]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93.

第11篇

关键词:儿童;眼外伤;心理护理

眼外伤是眼科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并发症多而复杂。

儿童生性多动,易受外界机械、化学性和物理性伤害[1,2],及时、正确地妥善处理眼外伤及相关并发症对减少患儿的致盲率意义重大。对于眼外伤患者,因眼外伤可造成视力下降、失明、面部畸形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不良预后,影响生活和工作,患者身心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故入院前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心理焦虑,表现为哭闹不安,常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将对手术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并影响患者预后[3,4].既往研究发现对儿童心理焦虑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的术前焦虑,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儿眼伤的康复[5,6].在我国眼外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况也非常普遍,但目前对陪护患儿家长的心理干预常不足。本文通过对眼外伤患儿及其陪护家长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心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0 年 1 月 - 2012 年 12 月我院眼外伤科住院接受眼外伤手术的儿童患者 36 例及陪护家长 36 名。

年龄 9 ~14 岁,中位年龄 12.8 岁; 其中男 20 例,女 16 例; 致伤原因: 固体物撞击 18 例,鞭炮爆炸 13 例,不慎摔伤 4 例,碱烧伤 1 例; 受伤类型: 眼挫伤 13 例,前房积血 12 例,角膜裂伤 5例,虹膜根部离断 4 例,眼内异物 1 例,其他 1 例。根据眼外伤后眼球摘除与否分类: 眼球摘除术 3 例,非眼球摘除术 30 例。

陪护家长女性 32 例为母亲,男性 4 例为父亲。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单独干预组和共同干预组各 18 例。2 组患儿年龄及外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干预方法 单独干预组仅给予患儿心理干预。共同干预组给予患儿心理干预后,另给予陪护家长心理干预。( 1)患儿心理干预: 患儿入院后及时清除面部及身体的血迹及污迹、更换洁净衣物、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不良语言刺激及减少不良事物刺激,可减轻患儿的恐惧、焦虑心理。所有患儿入院后由指定护士进行全面评估,洞察患者心理状态,针对存在的心理焦虑进行有效的干预。应用焦虑量表,因此入选对象均为学龄期的儿童,学龄期儿童心理特征相对稳定,能细致分析和综合外界信息,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控能力,能理解配合治疗对疾病痊愈的重要性,但患儿眼外伤后会出现紧张、害怕和焦虑心理,害怕家长责骂,担心外伤后引起失明。因此对这些患儿护士主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同情、关心和安慰,同时解释检查、治疗的目的和配合的方法,消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此外,眼外伤患儿一方面因视力的暂时或永久性障碍,导致其感知外界信息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疼痛及患眼被蒙上,且根据治疗需严格卧床休息,患儿常表现为沉默、寡言、忧郁,或者烦躁易怒,甚至自伤。对此,护士鼓励患儿听欢快的音乐,保持心情舒畅,使患儿分散注意力。( 2) 陪护家长心理干预: 对患儿陪护家属同时采用多沟通,多讲解眼外伤知识,以及告知家长积极配合治疗能更大程度减少伤残程度等,减少家长的焦虑。

1. 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手术前 15min 和出院前采用焦虑评分。

计量表( SAS) 对 2 组患儿及家长进行焦虑状态评估,SAS 表包括20 个条目,应用 l ~4 级评分法,分值范围20 ~80 分,分值越高说明心理焦虑程度越重[7].

1. 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x珋 ±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组术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出院前共同干预组焦虑评分低于术前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单独干预组出院前与术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出院共同干预组焦虑评分低于单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表1 2组焦虑评分比较

3 讨 论

本文通过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及对家长和患儿共同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发现共同干预较单独干预能显着降低患儿的术前和出院前的心理焦虑,且共同干预较单独患儿心理干预能使患儿的心理焦虑进行性显着下降。

相关研究已证明,心理护理干预能达到药物治疗无法实现的疗效,心理护理干预能较好地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8].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影响或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康复,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减轻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9].因此,术前积极地做好心理干预应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家长在孩子出现眼外伤后,一般出现焦虑、紧张甚至超过受伤患儿,同时眼外伤患儿术前通常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不稳定,需要家长的安慰和心理支持,因此,家属的心理抚慰,积极争取家属对医疗工作的配合,不仅可帮助顺利完成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焦虑评估,且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作用。护士主动积极地与患儿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不仅可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心理状况及心理焦虑程度,且可针对性地对患儿存在的疑问、担心及顾虑等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安抚。适当地向患儿宣教有利于提高患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了解病情恢复的常识,可减轻患儿的心理焦虑并改善患儿预后,减少负性事件的发生。

总之,由于眼外伤患儿通常术前均存在心理焦虑,影响手术顺利开展和预后,故应积极开展术前针对眼外伤患儿及陪护家长的护理心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可使患者恢复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眼外伤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玲。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 增刊) : 195 - 196.

2 周瑾荣。 眼外伤儿童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 2) : 247.

3 吴窨。 210 例眼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原因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09,6( 25) : 143.

4 Pandey PR. A profile of destructive surgery in Nepal Eye Hospital[J].Kathmandu Univ Med J,2006,4( 1) : 65 - 69.

5 黄武多。 眼外伤患儿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 33) :34.

6 张迎春,公欣。 眼外伤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 2) : 85.

7 谢爱春,吴浩。 100 例眼外伤患者心理护理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 12) : 2275.

第12篇

2008年2月13日

新年伊始,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主题是解放思想与真抓实干。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总的感到,大家对于如何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思考得比较深刻,谋划得比较周到,各项工作安排得比较细致。这充分说明,我县的政治生态环境非常好,县四个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实是个团结的、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集体,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__的未来大有希望、有大希望。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我着重强调这么几点:

一、要着眼全局谋大事,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

当前,__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靠近城市,靠近合肥。作为合肥近郊区位优势最好的一个县,__的发展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国家宏观态势来看,实行的是有“保”有“压”的政策,该“压”的方面我们一点也没有“压”上,该“保”的方面我们都“保”上了;从安徽省来看,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没有变;从合肥市来看,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大推进”、县域突破的战略没有变;从我县自身来看,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成功地化解了土地、融资、拆迁安置等诸多难题,学会了如何在“紧环境”下过日子,发展的氛围空前、势头空前。有着这么好的发展条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发展快、不发展好。所以,我们一定要着眼全局谋大事,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仅是县四大班子成员如此,所有的单位、所有的同志都要树雄心、立大志,各项工作都要按照王三运省长的要求,要有科学的定位、合理的排位、快速的升位。这次会议结束之后,每个单位回去都要看一看,看看自己单位的工作在全省、在全市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次,同时要结合省、市委特别是县委全委扩大会议的要求,自我加压,自抬标竿,找出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这也是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们今年提出,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就是要用目标考核的办法,来激励大家,围绕着“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的目标,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和争先创优意识,见到第一就上、见到旗子就“抢”。如果大家都是“脚踩西瓜皮,手抓两张泥,滑哪儿是哪儿,糊哪儿是哪儿”,这肯定不是个办法,也不是“创一流、争百强”的精神状态。我们现在有极少数单位负责同志,不思进取,工作不在状态。下一步,对年度工作任务完成不好的单位,即便是预算批准了,也要坚决给扣回来。人大、政协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县直各单位,今年都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定好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的位次,然后再去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去冲、怎么去闯。各常委、各分管县长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目标管理抓好,把自己所分管部门的工作思考好、谋划好。适当的时候,要召开一次县四个班子联席会,请各个口的口长单位来讲一讲,看一看你这个口子诸部门是否把目标定在“创一流、争百强”的水平,看一看哪个部门自定的目标过低。解放思想不是搞一两次大讨论、发几份简报、再总结一下就过去了,这次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动这个真、干这个实、碰这个硬,一定要把目标管理考核奖惩这个问题解决好。

二、要突出重点领域抓关键环节,努力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几年,我们确实发展得比较快、发展得比较好,但这只是自己和自己比,如果放到大的范围去比,与先发地区比,我们还存在很多的差距和不足,如:园区的基础设施滞后了,招商引资大、好、高的项目太少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欠帐太多了、建设的手笔太小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太慢了,旅游三产开发的层次太低了,等等。这不是我们自己否定自己,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过去我们强调的“五大理念”、“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等思路,今天在这里就不多讲了,着重强调一下“三驾马车”和“三化”理念的问题,“三驾马车”即:工业强县、优农富民、生态旅游,“三化”理念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是主导、城镇化是支撑、农业产业化是基础,工业化增强县域实力、城镇化改变城乡面貌、农业产业化致富农民群众,这是我们当前重中之重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战略、主着力点,必须坚定不移。在工业上,要锻造脊梁,工业强县。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们在空间布局上,基本实现了“重点抓园区、园区抓骨干、乡镇抓板块、全县抓配套”,形成了“一园突起,九园共舞”的工业布局;在产业培育上,我们拥有了“四名”,即名企、名品、名家、名行业;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强势推进园区建设,主攻项目落地,勇破资金、土地指标、拆迁安置等难题;在开发机制上,我们寻求县区合作、共赢创新的模式;在科技创新上,我们积极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下一步在工业发展上的主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集聚、骨干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的一个工业体系,__的工业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讲体系建设的阶段了。在农业上,要分类指导,示范带动。主要是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一村一品”,推进农产品市场要素体系建设;第二句话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句话就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口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抓、值得去思考,如乡村银行、担保体系、土地流转、农村社区建设、村村通,还有乡镇执法权延伸、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干部待遇、土地整理、合作经济组织

、三级网络全程服务、惠民政策一线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民就业技能培训问题,等等,都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去创新。“村村通”今年财政资金一定要多补助一点,将“村村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办好。在旅游三产上,要繁荣发展旅游业。一是要努力提升旅游发展的水平,加大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力度,把旅游景点完善好,构建环省城的旅游带。二是要重视抓好旅游市场的培育,引进一些旅游项目骨干企业。如东磁集团就是一个骨干企业。当然,紫蓬山不能就一个东磁集团,还要引进更多大的项目,尽快形成影响力。三河镇也是一样。三是要重视抓好景区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的推介。旅游产品不仅是指一个杯子、几把扇子,我们的一些特色农产品,如果把它包装好并推介出去,就是很好的旅游产品。四是要加快培育若干个县级三产服务业集中区。在以前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形成我县三产发展的规划,加快建成若干个服务型企业、一批特色街区,加大外包业务,同时要积极开展好“万村千乡”工程。

三、要在发展中妥善化解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为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政治生态环境,不仅仅是指班子团结、干部团结、人心向上,还有一个群众的问题。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县域,随着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前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难免凸显。近两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矛盾规模趋大、主体趋杂、行为趋激、情绪趋抗、组织趋严。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一个趋势,归结起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如社会转型、基层弱化、法规滞后、心态失衡、发展建设等,但干部作风不实也是占有很大成份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引起重视,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研究。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靠转变作风、依法办事、淳朴民风、强化责任、夯实基层工作的基础,要全面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注意抓早、抓小、抓苗头,一定要防止因小失大,酿成。

四、要立足当前抓细节,务求实现各项工作首季“开门红”

第1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9-02

一、前言

心理危机(menqis)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现代危机干预之父卡普兰(G.Caplan)1968年在其主编的心理词典中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是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负面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则是对高职院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和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

二、重视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平安校园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大学生由于之前积累起来的在学习上的倦怠、无力感,加上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快对学习和书本感到厌倦,陷入空虚、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原先被压抑和掩盖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频发心理危机。高职生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心理障碍外,还有不少学生存在情绪调控等问题。这也埋下了学生自伤、他伤等校园恶性事件的隐患,成为平安校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高职学生是心理危机的多发高危人群,该学生群体处在本科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中间层次,较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自卑与无助常无法靠自己摆脱,急需搭建心理危机预警与救助平台,及早预防与及时发现,采取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让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策略

对于危机干预这一难题,目前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卡普兰的危机干预理论和布罗克普的危机人格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在进行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心理危机的原理及其应对方法,并重视人格在心里危机发生中的作用。总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加以推进。

1.建立“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学校―院系―班级(公寓)―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四级心理健康网络与各级处置工作体系为依托,才能真正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首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必须纳入学校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体系之中,设立由心理咨询师、学校负责人、保卫部门、医务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才有可能形成完善的应对危机的组织架构。第二,院系预防干预体系中应由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第三,班级(公寓)预防与干预体系,这一体系中,班主任老师、班级任课教师、宿舍管理人员、班委等成员应密切配合,在院系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班级学生心理与异常行为。第四,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应在班级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关注班级同学中的动态,特别是异常行为和心理信息。

2.基于不同危机形式进行积极干预,将预防干预、即时干预和善后干预有效结合。(1)预防干预―预防胜于补救,预防干预能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避免后期的危害与风险。这一部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规范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来协同完成。(2)即时干预―即时干预是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干预,是危机干预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中,高职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中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比例,尤其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比例,从而为教师能准确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对学生自杀、自伤等心理危机进行评估、转介、监控等快速应对措施与服务,减少危机的伤害。(3)善后干预―善后干预是为了巩固即时干预的成果,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既包括对危机学生自身进行后期干预,也应包含对危机学生周围同学、教师的干预。此环节中应特别注意自伤(杀)、他伤(杀)行为事件学生的急救、事后监控、专业诊断等过程。

3.建立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绿色通道”,健全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模式。在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中,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应当建立起“绿色通道”,能做到协调运作,才有可能争取用最短时间、最便捷的方法来处理心理危机。“绿色通道”建设的环境包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搭建网络心理平台、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绿色通道”的内部构成则包括学校、家庭和校医、校心理咨询师等。“绿色通道”的建设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特别是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程度上的安全保障,有利于将危机的形成、处理、重估三阶段以最快速度得到处理,更有利于高职院进一步健全危机干预反应模式。

4.正确选择危机干预技术。危机干预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干预技术。根据求助者的不同情况及干预者的擅长,我们应当选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技术。其中,支持技术是通过疏泄、暗示、承诺、改变环境等办法,一方面能降低求助者的情感张力,另外也利于良好的沟通和建立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的干预做准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支持指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支持求助者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干预技术的基本策略则是: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鼓励求助者表达内心情感;解释危机发展过程,使求助者理解其处境及他人情感,重拾自信;让求助者看到希望,保持乐观心情;培养其兴趣,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发挥社会系统支持作用,使他多与身边人接触,减少孤独与隔离感。

总之,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园稳定,关系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对有效解决目前高职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继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人才,2011,(7).

[2]韩如芳.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9).

[3]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87.

[4]黄翠翠,郑宝锦.构建全面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J].科技信息,2010,(11).

[5]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系列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赵国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A).

第14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预防;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32-01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所面临的心理危机复杂多样,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危机,例如学习压力过大、社交问题等,另一方面则是对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所产生的心理危机,例如毕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管理工作对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的可行性。

一、心理危机的特点

心理危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界定,一方面是将危机理解成矛盾冲突,指的是人在生活过程中在对应某些境遇或者在生活目标的矛盾,另一个方面则是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用了许多的自己的方法仍旧不能达到心理平衡,采用借助他人的帮助的状态。心理危机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发性,生活中的矛盾往往是出乎预料的,具有很到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期望下,本就不够成熟的心智极其容易在某些突发事情的触发下产生心理危机。

第二,痛苦性,心理危机是一个十分痛苦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下,人的观感将会产生各种痛苦,例如情绪低落、内心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等,同时又找不到抒发的出口。

第三,严重性,心理危机实际上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生命问题,它所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危机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的情感、人的日常学习生活、人机交往,更严重的会让人产生过于压抑的心理,最终有可能影响危机到人的生命。

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行网络管理可行性探究

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内容包含三个大的方面:心理危机的预防、心理危机的干预以及大型心理危机事故的预防与干预。

1、心理危机的预防网络管理

高校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主要包含对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前的心理健康宣传和辅导工作。首要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化解大学生存在的潜在危机,以达到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其次是要针对心理危机的特别对象进行着重观察和教育,这种有特殊倾向的学生一般包括新生、毕业生、学困生、贫困生、情感困惑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展一定的心理测试来甄别特别对象,并针对这些特别对象建立相关档案,以及时对危机预防对象实现全面的动态掌握。最后,要合理的制定危机心理预防工作内容,既要包含心理健康知识日常宣传普及等一般性的宣讲工作,还要重视特别对象的心理预警工作。

对于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采取网络管理是十分可取的,现代校园的网络覆盖状态良好,学校配备的计算机系统也较为完善,学生普遍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这也给心理健康的归纳汇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校园平台内心理健康的宣传内容,同时可以通过许多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有利于心理预防工作的高效实施。

2、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主要是指当学生反馈的心理状态已经显示存在危机的时候,教师应当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去开导学生,并避免学生的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危机干预的主要包含及时干预和专业干预两个方面,所谓及时干预也就是要在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危机的第一时间内采取干预,主要干预手段为询问当事人的情况、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对当事人的不当行为进行劝阻,并提出可行的建议,所谓心理危机的专业干预则是指辅导员要陪同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相关的专业干预,辅导员要协助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专业干预,要向心理辅导老师提供学生的生活学习信息,协助其拟定干预计划。在干预过程中学院要配合心理辅导老师同干预对象及其家属签订各项承诺书、责任书,帮助干预对象的恢复。

在心理危机事故网络管理条件下,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相关的询问,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转发一些有益于学生走出困境的相关资料与学生讨论,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以确保干预计划的合理实施。

3、大型心理危机事故的预防与干预

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事故死亡等创伤性的突然死亡事件几乎每年都有,死亡事件的发生给家庭和高校及社会都带来莫大的伤害。而深究事故的原因,大多是是由于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并且无法合理的将心理危机及时的化解,从而产生了心灵上的扭曲,对生活失去了信息。

实际上,学生产生这些负面的心理是存在一个过程的,是可以有效避免和预防的。利用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心理危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电子档案,通过辅导员的定期了解反馈,来掌握有心理危机倾向学生的动向,并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一旦预警信号产生,院系心理危机工作者们就应该主动对其进行预防管理:学院辅导员、心理委员以及个人都可以通过日常交谈和观察等方式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意识到有危机因素产生,在保证问题学生的安全情况下第一时间报告学院,争取有效自杀干预的机会。

网络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中实现网络管理无疑提高了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的管理效率。但我们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网络平台的合理、科学的使用,既要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严谨有效的执行,又要保证在工作过程中避免网络平台的频繁使用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引发了各种心理危机。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

(一)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自卑症。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感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绝大多数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上高职的,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学生的“伤痕心理”较重。于是学生感到困惑与迷惘,产生一种失落感与自卑心理。

2.厌学症。目前有不少高职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3.焦虑心理。高职学生由于人际关系不和谐、失恋、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焦虑心理。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与表现

心理危机主要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系统的失衡状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指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

经心理普查和工作实践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通常有以下表现:1、常常失眠,无食欲,消化不良;2、抑郁,情绪低落、淡漠;3、对任何事都没兴趣;4、肌肉紧张、头痛、心疼;5、极度的焦虑;6、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推理、判断问题;7、逃避现实,强迫观念、强迫行为。8、愤怒、自责和羞耻;9、想轻生。

心理危机干预及危机干预实践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的影响,对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提供紧急的心理疏导、援救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近三年来,笔者从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不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中出现心理危机的有22例,成功干预了18例;4例退学,干预失败。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

在笔者的工作中,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时,由于处理得当、反应及时,基本上实行了成功干预,为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2、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3、学校应建立宿舍——班级——系部——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4、危机干预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问题。通过观察和倾听,迅速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并迅速将情况转告家长和有关人员进行干预。

第二步,保护当事人安全。要给当事人精神支持,适当的激励能使其有足够的信心渡过危机;对有自杀倾向者进行看护,确保自杀者的生命安全,并要注意危机干预者的人身安全。自杀者的生命安全是危机干预的核心任务。

第三步,提供宣泄的机会。给予当事人以心理支持,争取与其保持沟通与交流,注意多倾听、多肯定,使其尽可能多的将烦恼和困惑得以渲泄。

第四步,心理辅导。在给予危机者一些支持和帮助的基础上,提示他调整思路,给予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改变认知,减轻其应激与焦虑水平。

第五步,帮助危机者制订摆脱困难的计划。为危机者提供一个对所关心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应付机制,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危机者的应付能力和思维灵活性,并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战胜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