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注重品德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初中英语学习主体的兴趣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学习
浅淡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情境的创设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学习
浅谈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探索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要有趣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上网
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及成因、对策探讨
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教学策略探究
『正常?『早恋?——读懂高中男女生的交往
用"心"教好初中语文
走进"生活",实现德育目标
试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及其基本途径
兴趣是乐学英语的关键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合唱的教育功能
一样的活动,不一样的精彩——小学英语口语训练活动方式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怎样教小学生学古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
思说同步现真意话图会意速解题——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说图能力的培养
浅谈注重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走进后进生的心理
浅议数学生活化教学
谈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社会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找寻快乐因子收获灵性文字——小学生快乐习作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幼儿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恰当把握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契机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走进维吾尔族音乐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语文情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美术课堂
让拼音教学"活动"起来
学生阅读一幅"活动"地图时的疑惑
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
初探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多媒体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让写字课插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
信息动态
困境即是赐予
浅谈英语的教与学
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
初中英语阅读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
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010X
国内刊号:13-1259/G4
邮发代号:18-32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富有民族特色办学之路。一是创新教育理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突出朝鲜族艺术学科特点,使艺术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努力改善艺术教育设施,共投入50余万元,购置和补充了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设施。三是规范艺术教育教学,强化领导,完善制度,确保了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是抓好全面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训,开好常规和朝鲜族艺术教育课程,招收朝鲜族艺术特长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五是丰富第二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艺术体验。六是狠抓师资培养提高工作,完善岗位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整体艺术教育水平。七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在语文、体育等各门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作品等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广泛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精神陶冶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艺术的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与之相对应,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富有民族特色办学之路,为高校输送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民族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我国第一位艺术教育博士郭声健,在以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研究方向的论文中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教育,它通过艺术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我校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和感受,提高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艺术特别是朝鲜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掌握必要的艺术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突出朝鲜族艺术学科特点,形成具有本县民族艺术教育的特色,让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其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的功能。学校抓住民族艺术教育这一突破口,使艺术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我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教育思想,科学的艺术教育实践,连续多年的艺术教育成果,使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在了全县中小学的前列。
二、多方筹资,改善艺术教育设施
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要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积极为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物质保障。为此,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共投入50余万元,布置装潢了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舞蹈室、艺术成果综合展室、多功能综合大礼堂、绘画室,配置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购置了与之配套的还有录音机、影碟机、电视机、幻灯机、种类齐全的石膏塑像、各种组合的静物、色彩、画架、画布和各种乐器、舞蹈服装、道具等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我校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更好地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科学管理,规范艺术教育教学
我校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继承和弘扬朝鲜族文化传统与发展现代艺术教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技能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工作思路。为保证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民族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把艺术教育作为考核班级、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科研、课外辅导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标准和便于操作的考评机制。
艺术教师(主要是音乐、美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认真上足上好每一堂艺术课,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
在开设艺术课和培养艺术特长生的同时,积极发挥学生艺术团的力量,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走向校外,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课程、课时安排上,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认真执行,上足,上好。在教学过程中,对具有以前已学习过某一艺术单项且有一定水平的学生,采取再提高的教学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初学者分小组进行授课。整个教学过程,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学形式,学生按不同进度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同时,定期举行公开课,不断修正新的教学模式,确保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普及教育,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人文环境的发展,家长和社会对于人才培训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不仅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还对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构成有很高的期待,要求我们民族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出掌握基本民族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近几年我校着力加强民族艺术教学工作,在开设好常规艺术教育课程的同时,增设了朝鲜族器乐、舞蹈课和朝鲜族书法课、朝鲜族美术课程(均为选修课),力求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普遍提高民族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还招收了朝鲜族艺术特长生,并配置民族艺术专业教师,由主管校长直接负责,指导艺术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特长生的培养。在特长生的影响下,一些有艺术潜能的学生也加入了进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以美术学科为例,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育的同时,结合课程安排有意识地穿插民族绘画教学内容,十分注意普及学生民族绘画知识和学生美术潜能的发挥,让学生有时间有目的的进行发挥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质,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名学生,临摹的达芬奇的《蒙那丽莎》那幅油画,人物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笔触细腻到位。后来,老师注意培养他的民族绘画水平,动员他加入到民族绘画特长班,三年后,他考入了大连民族学院设计专业。之后另外还有几位学生,以自己较好的绘画能力考取了大连民族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2006年,我校金延龙同学的作品在吉林省新闻社举办的美术作品比赛中获的银奖;同年李相姬同学在全县首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这应该说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好例子。
五、拓展空间,丰富第二课堂教学
为了给艺术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民族文艺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艺术体验,使学生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营造了一个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富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学校成立了民族舞蹈小组、声乐小组、书法小组、绘画小组及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的班级合唱团。每到课外活动时间,校园内歌声四起,学子们挥毫泼墨,其乐融融,校园中到处都洋溢着富有浓郁朝鲜族特色的合谐景致。
学校每年都定期举行不同的民族艺术活动,如以民族歌舞为主的大合唱比赛,开学、毕业典礼上的汇报演出、师生卡拉OK大赛,绘画展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活动,整个校园沉浸在民族艺术的海洋里。同时,学校还将这些活动推出校园,参加演出,并获得很好的成绩。每年在团县委组织的活动中,我校舞蹈队的民族舞蹈均获得出席领导和观众的普遍好评。2003年,在市第一届中小学艺术活动中,我校民族舞蹈《手绢舞》获得二等奖。2004年,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大赛中民族舞蹈《扇子舞》获得二等奖。2005年我校应市艺术节的要求,到市演出民族舞蹈《喜庆舞》。2006年民族舞蹈“帽子舞”获得一等奖。同年在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民族舞蹈《刀舞》、《帽子舞》分获一、二等奖,金鑫的绘画作品《色彩》获二等奖。2008年,延边电视台组织的《长白杯》独唱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二等奖。
六、培养师资,提高艺术教学质量
重视艺术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让艺术教师学有所用,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我校非常重视对全体教师和艺术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对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和艺术业务领域取得的成绩和教育成绩列入同等加分项,让奉献精神归化为教师的动力,把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稳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本培训,组织民族艺术专业教师定期为全体教师上公开课,重点普及民族艺术常识,由浅入深培养广大教师的民族文化素质。克服经费紧张的实际困难,要想方设法让艺术教师参加一些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班和各种类型的研讨交流会,鼓励艺术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展览、比赛,对于完善艺术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整体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提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各科渗透,整体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生活是美的,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同样也是美的。艺术的任务就是教学人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责任,同样各科教材都是各个领域中美的极致。所以每个学科都要认真挖掘美,各科任课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美,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正普及。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是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和艺术修养。
语文。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发掘美育因素,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课本中《再别康桥》一课,教师把汉语文、音乐、美术(影视)有机地融在一起。多媒体的动态美景,配上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很快就领会了课文内容。通过学科渗透,学生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获得美的感受,领略了自然美、音乐美、色彩美、语言美,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体育。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还把以往枯燥的准备运动,改为配乐模拟操、韵律操,将各种难懂的形体动作画成挂图或者做成动画,既深化了对民族传统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做操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教育来源于外来名词“合作教育”,即Cooperative Education的中文译名。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将合作教育的概念定义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将合作教育解释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引入我国的时间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或更早,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它称为“产学合作教育”,可以解释为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产学合作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原因是: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即职业教育具有的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同时,也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提出的“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思想,“手脑并用”的涵义是服务社会、服务平民,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手脑联动、做学合一。
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应该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状况
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产学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第一,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该模式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与一个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工作的工作学期,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按照“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工作”的规律交替进行。第二,复旦大学坚持“互利互助”的原则,通过三种形式对文科学生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即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顶岗锻炼的机会;组织学生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课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等。第三,北京工业大学选择了实践教学体系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基本特点是:改变了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地位不高的状况;形成了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计划;构建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成立了“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注重在实践教学五一节中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四,武汉理工大学的“工读交替,预就业”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7+1”和“611”两种运作方式。“7+1”模式中,前面七个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通过教师指导各类实习、社会调研、实验、大型作业、课程设计等进行教学实践及一定的读、工结合,第八学期,以综合工作实践为主,在企业顶岗实践。“611”模式中,前面六个学期以在校理论教学为主,第七学期为工作实践期进岗实践,在企业、科研单位以生产、科技工作实践为主,第八学期回校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与考核等。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也在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几种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第二,“厚三明治”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其安排一次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年不等,如有些学校进行的“2+1”形式。第三,结合实际任务的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用人单位提交的实际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形式由于任务量和时间长短不固定,需要一个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体制。
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以服务于沈阳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产学合作上从合作模式、基地建设、教学计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要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
各专业培养目标对应不同的社会岗位群,即对应社会上不同的行业。由于各行业有着不同的工作特点,因此,在实行产学合作教育时,也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模式,以达到产学结合的教育目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现有47个专业,25个专业方向,涵盖了沈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三大行业专业类群。我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根据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状况,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比如机械装备系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采取“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凭借与沈阳重型集团等企业多年的紧密合作关系,2006年争取到了为沈阳重型集团培养160名学生的订单,沈阳重型集团向学院支付80万元培养费。电气工程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供用电专业也与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等企业合作,实行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则采用并行式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如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与标榜等著名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店),学生可以每天定时、或每周定时到实训基地完成工作,既保证了理论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实习教学的实用性。
第二,产学合作教育要形成牢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社会性、职业性和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不论采用哪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都必须有牢固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要与雇主或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相互信任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因此,学院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学院位于东北三省的中心城市——沈阳,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不断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用工取向开始转向高职院校毕业生。为了使毕业生缩短胜任岗位的时间,企业逐渐开始重视在校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这就为学院和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教育模式提供了契机。学院应下大力气利用好这个难得的契机,与更多的企业建设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产学合作教育铺平道路。比如我院与沈阳东基集团公司、机床集团公司、沈阳商业城集团、沈阳重型集团等95个企业建设了校企合作关系。
学生在入学时虽然选择了专业,但毕业后的工作不可能完全做到专业对口。鉴于此,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避免工作务必专业对口的思维,强调只要符合一定的专业背景,就可以作为学生实践工作的岗位,通过实习实训,为学生就业拓展空间。
第三,产学合作教育要保证实训基地的多样化。
学生个体就业取向千差万别,因此,在参加产学合作教育时,往往都要实行“自主申请、双向选择”的过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采取学校自己投入的方式建设,也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诚信体制尚不成熟,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可能会给学校带来经济纠纷,这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障碍,但只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到位,责任到位,这一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学院一方面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新建了一批与社会企业工作环境和流程相同的实训基地。2006年学院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投入2000余万元购入全真工业生产设备,实训中心的运营也采用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改造了原有的供学生生产实习的实训基地,引入现代企业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校内实训基地具备培养社会“职业人”的功能。
教育源于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虽然具有同样的内涵和性质,都要走产学合作教育的道路,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会采用不同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发展时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固然重要,但不能盲目生搬硬套,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脱离了自身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结出丰硕果实。相信在职业教育人的共同研究和努力下,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全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C].世行贷款合作教育项目总结报告,2005(7):19,21.
[2]方晓东.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J].大教育时代,2000,(8).
[3]朱振国.发展高等职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10,11.
关键词:书法文化;基本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23-01
书法文化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史中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这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纲要》规定,从2013年春节学期起,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可见,书法教育已经到了急需认真开展的时刻,在这之前,我校的书法特色创建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结合我校书法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谈谈普通学校如何全面开展书法教育。
一、培训师资,优化队伍
1、建立辅导机构,培训教学骨干。首先,以辖区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和老师坚实的书写基础为依托,联合辖区书法知名人士成立书法协会,借助协会提升学校书法工作水平。书法协会成员保证每周有一天到校办公,对师生书写技能进行指导评价和交流。书法协会定期开展书法知识讲座,提高师生书写理论素养和书法欣赏能力;其次,邀请书法教育专家到校做指导,先后邀请区书法协会、市书法协会和外校知名书法教师4次到校指导;三是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认真吸取外校在开展书法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每学期都组织学校书法教师到我市书法协会基地学校参观学习。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书法书写技能。教师每天和学生同时间段书写毛笔字,一天一张。年级主任负责每天收齐,周五汇总后交教导处。并由学校书法指导教师负责批阅评价和指导。每周选出3-5张书写最好的教师作品,在学校书法展示栏内展示。每学期至少一次“三笔字”比赛。每次的检查评比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写字档案,学期末对师生进行考核。
二、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1、校园处处有书法。走近校园,学校古色古香的外墙上有书法名家的故事和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走进校园,低头可以看到学校主干道上一个个排列有序的汉字笔画示范图解,抬头可以看到教学楼上镶刻“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几个红色醒目的大字,道路两旁的橱窗内展示着师生优秀书法作品,教学楼走廊内悬挂着书法名家的作品和书法书写知识讲解,每个教室门前的书法展示栏中都展示着学生每周的作品。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了师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2、设置书法活动室,成立书法社团。活动室悬挂着我市书法名家的优秀作品和本校师生的优秀作品。书法社团每周二下午在这里开展活动,或由学校书法教师指导书写,或开展书法交流和比赛。
3、每学期举行1—2次师生现场书法比赛,每年春节组织师生到社区义写春联,师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检验,书写的积极性更高,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建立教学常规,加强教学研究
1、抓课程落实,每周一节书法课,有专任书法教师任教,每天两节书法小课,由每班语文老师任教。早上10分钟写字课全体学生练习粉笔字,下午25分钟的写字课1-2年级练习铅笔字,其他年级练习毛笔字。
2、精心筛选和编写校本教材,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和编写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同一年级统一步骤,开展同年级书法教研活动。
3、做好学生“三笔字”管理:(1)粉笔字:学生每人一块小黑板,每天早上10分钟写字课集中练习粉笔字,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书写6个粉笔字。每小组推选出2名书写最好的学生,把其作品摆在班前的走廊上展示。书法老师在第一节课检查评价,选出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表扬。(2)铅笔字、钢笔字:每天一张作业,语文老师每天批阅,班级每周选出10名书写最好的学生,作品在班前书法栏内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3)毛笔字: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下午写字课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毛笔字,班级每周评出10名书写优秀的学生,其作品在班前书法展示栏中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4)每学期举行两次书法比赛,每年级评出10名小书法家,每年级评选出一个书法明星班级,颁发奖状,进行表彰。
4、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构建书法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采取积极、自主、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示范模仿——练习展示——巩固过关”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精彩展示 诗词创作 论语讲坛 风华好诗词
文化应该是融入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我们民族的文化是从何而来?它是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庄子》等先秦诸子中来,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来……激荡我们民族的血脉,历经千古不老!
一、初中语文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传统文化的世界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们便向学生介绍国学,介绍传统文化三股主流:儒、道、释。
我们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领学生做猜测空间的游戏,从而锻炼学生表达和倾听能力,了解文化名人、著作等。
在“文学欣赏”这一环节,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蒹葭》,了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风格,欣赏余光的《春天 遂想起》,了解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认识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我们还向大家推荐了《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摘抄优美古诗文、课前进行“精彩展示”
多年来,从六年级学生们入学开始,每周末都有一项作业――古诗文摘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文篇目做摘抄笔记。
当我们学习《观沧海》时,有的学生便摘抄《短歌行》;当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同学就摘抄《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有的同学摘抄他的《正气歌》……
如何检查学生的摘抄效果呢?
我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设计了“精彩展示”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大声朗诵自己所摘抄的古诗文,让朗朗的诵读声成为语文课的前奏。
精彩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古诗词创作能力。请看学生的诗词习作(该诗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二等奖):
减字木兰花
王子欣
物是人非,言笑晏晏在耳畔。花落泪垂,美人独坐颦蛾眉。
流年似水,今秋未减前秋怨,借酒消愁,狂歌依旧情难旧。
武陵春 花木
陈 宇
荷兰竹柏不肯醉,牡丹只富贵,暮秋亦曾羡菊梅,红豆无声喟。
白杨是否伴梧桐,苦与甜滋味,木棉铁树万年青,无人解相思泪。
精彩展示,给每个孩子心中都洒下阳光,使他们成为留恋于语文青草地的快乐的孩子。
三、校本活动课――“华夏经典诵”和诗会活动的开展
每周两节的校本活动课,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的文学大家,并学习其作品。比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便学习他的《兵车行》,感受苛酷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诵读班便学习《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年日夜记梦》,感受苏正月轼对亡妻深挚怀念和伤悼……
每年5月,我校召开了“‘激情满怀 诗诵风华’经典诵读诗会”,诗会期间,学校成了诗的海洋。诗会中,同学们热情高能高涨,表演形式多样:朗诵篇目中有经典诗歌,有自创诗歌 。
四、论语讲坛――教师们精神盛宴
《论语》被誉为“东方的圣经”,穿越千年不老,读《论语》就是让我们在奔波中沉静下来,静观自己的心灵,独享一刻之闲。为了引导教师从论语这东方圣经中觅人生的智慧与顿悟,我校开设了“论语讲坛”。
在学校的“论语讲坛”中,我向全校教师讲解了《论语》中的“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从“大学”谈起,从孔子、孟子、苏轼等角度讲解了我对“忠恕之道”的理解……使全校教师走近《论语》,了解了《论语》。
五、“风华好诗词大赛”的举行
2014年,我们组织了“风华好诗词”大赛。初赛九百人海选,复赛六十人角逐,决赛十二争雄,推出“决赛”现场,学年顶尖级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步步惊心,迭起,掌声雷动。《哈尔滨日报》《生活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六、带领学生进行“名家系列研究”
近年来,我还带领学生进行了“苏轼系列研究”“杜甫系列研究”“李白月诗研究”。2012年6月15日,中语会副会长张鹏举教授来风华中学听了我的《黄州 苏轼 赤壁》,在全国“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年会上”给予肯定。
七、访文庙走近孔子,沐浴儒家精神洗礼
为了更好地领悟儒家的思想精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文庙。通过参观大成殿、走畔桥,听讲解员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共同感受着孔子自强不息的灵魂力量,使孔子的形象驶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八、编辑出版《风华经典诵》《风华佳作园》
为了更集中地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编了风华中学语文校本教材《风华经典诵》。包含包含《四书篇》《古诗词篇》《古文篇》《现代诗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国学。
《序言》中这样写:“《风华经典诵》采撷文学的朵朵浪花,献给风华莘莘学子,以承儒家思想的火种,传厚德载物之道。希望同学们润泽心灵,汲取智慧。”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在成长中留下痕迹,我还编辑出版了《风华佳作园》,已出版发行。
关键词:傣族舞蹈教育 风格和韵律 舞蹈组合重点和难点 艺术实践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不断丰富民族舞蹈知识,积累舞蹈素材,提高对民族舞蹈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升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傣族舞蹈教育的质量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四点具体的教学建议。
一、高度重视风格和韵律在傣族舞蹈教学中的地位
风格和韵律是傣族舞蹈中最难掌握的两个基本要素。风格是神,韵律是形。神贯于形,形现于神,两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只有神形兼备,傣族舞蹈的表现才会有血有肉。
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风格和韵律,才不会偏离原汁原味的舞蹈本质。
傣族主要聚居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区,那里气候炎热多雨,河流纵横,傣族人民多依山逐水而居,种植水稻,傣族深受东南亚和南亚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柔和的,使傣族人民形成了平和而安详、崇尚自然的品格,舞蹈总是含蓄而内秀,动作平稳,仪态安详,舞步多规律性的重复,舞蹈节奏多是2/4拍的连绵不断的节奏型,动作很少有逐猎狂奔的激烈的活动,舞蹈中跳跃性动作很少见。他们的形体动态多模仿其喜爱和崇尚的动物形象,如孔雀、鱼、鹿等,并以此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
在传统的傣族民间舞蹈中,艺人都是男性,而且舞蹈种类以表现男性的舞蹈居多。例如,孔雀舞、嘎巴鱼舞、马鹿舞、大鹏鸟舞、象脚鼓舞、刀舞、拳舞和文身舞、棍舞、斗鸡舞等。在这个男性舞蹈的力的世界中,舞蹈动态始终贯穿着动作弯曲而内聚,身体和手臂构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躯体造型,膝部起伏柔美,小腿敏捷弹性,柔中带刚的动作韧性韵律,以及头、眼与身形的巧妙配合等的特质动态意象。
此外,傣族舞蹈重描摹,以摹仿得相似为美,《孔雀舞》模仿孔雀展翅、抖翅、洗浴、喝水、登枝、开屏等动作,《象脚鼓舞》中“鹭鸳攒脚”、“孔雀扒灰”、“猴子倒退”等舞姿,都代表着傣民族舞蹈的审美取向。
在傣族舞蹈的教学中,首先必须把风格和韵律这两个要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对学生灌输风格和韵律在学习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然后逐步地进行动作的讲解和示范,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走弯路,熟练掌握三道弯和勾踢步的技巧。只要理解和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风格和韵律,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舞蹈就一定是有血有肉、神形兼备的。
二、灵活运用编舞技法。合理编排舞蹈组合
舞蹈组合,是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部分,是由两个以上的舞蹈动作元素相连接组合在一起的称谓。民族舞蹈组合不同于民族舞蹈剧目,一个成熟的剧目从选材、构思到编舞都需要赋予其相对完整的主题、结构及情感。舞蹈组合作为民族舞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学生肢体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各民族舞蹈的基本风格,为学生以后在舞台上的表演作好铺垫。
在进行傣族舞蹈教学时,舞蹈组合的编排侧重相对单一的动作元素对学生肢体某一部位的着重训练,或者主要让学生对傣族舞蹈的风格和韵律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结构上,基本不需要情感线索,也无需“承上启下”。在动作编排上,不能过多地强调编导的个性,应在坚持训练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力求使动作衔接流畅,风格统一。
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非常丰富,手上的舞姿有展翅舞姿、抖翅舞姿、收翅舞姿、望月舞姿、“艾奔”(害羞)舞姿、嘎巴舞姿、供佛行礼舞姿等,脚上的舞姿有跨腿舞姿、掖腿舞姿、侧腿舞姿等。每一种舞姿中又有不同的造型,例如,展翅舞姿中又分斜展翅、顺展翅、平展翅、合抱翅、蹬枝展翅、展翅点水、迎风朝阳等,掖腿舞姿中又分掖腿舞姿和掖腿蹲舞姿等。因此,在进行组合编排时,可以运用编舞技法中的重复、对比、变换、延伸、复合、连接等手法。使组合形成后,不但具有高度的训练价值,而且不至于太枯燥。让学生在身心愉悦地接受训练的同时,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突出重点和难点。循循善诱
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当代和未来的舞蹈教学中,在出现其它科学方法(如电化教学、电脑教学,甚至是网络教育)的时候,“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教学方法,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的舞蹈教学方法。同时,傣族舞蹈课堂教学结构具有层次性强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前一环节的教学都将是下一环节的基础。因此,在设计具体教学结构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各个环节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涉及的舞蹈风格、动作配合过程、情景再现于课堂,把抽象变得具体,复杂变为简单,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充分感知,并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学习傣族舞蹈,手位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傣族舞蹈由手掌、小臂、大臂组合成不同的手的位置,手位的教学技巧是“由大到小”。大是指的是手的位置的方向,小是指的是具体在每一个位置时手掌的形状。位置分为一位、二位、三位、四位,而在一位中又分为前、旁、后三种位置,在每一个位置中,手掌又可做出不同的形状,如前一位按掌、曲掌,旁一位提腕掌、靠掌。后一位提腕掌等。手上的动作也很多,分别是翻腕、内曲、外掏、推拉手、云手、幌手、平摆、后抡等。这些动作的教学技巧是,以手腕关节为轴,手掌上下翻转、运动、伸展,有停顿,有连动。做动作时,手上要带有一定的韧劲,不能太松弛。比如做推拉手,推出时就像在推车,拉回时就像拉橡皮筋。手臂与肩的动作有拧臂、压肩、甩肩、抖肩等。动作要领是:女性要做得小巧、温柔,男性要做得强劲、大方。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自己没信心,或者把握不好三道弯的姿态、身体的颤动等。这时候,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多给他们一些信心,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认真揣摸并掌握动作。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对他们在自身基础上所取得的每个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鼓励,让他们直接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强化学习动力,增强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学习傣族舞蹈时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习兴趣由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变,鼓励他们向新的成功迈进。
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教学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彩的语言,把富有激励、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例如,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加把劲”“努力”等,效果就比较理想。
四、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结合
幼儿的家庭教育是琐碎的,家长们把幼小的孩子带到幼儿园,不了解他们一天下来的情况,只能与老师沟通了解,熟知情况。幼儿园要针对鼓励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因此开设了幼儿园网站,班级主页,对话,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和家长进行即时的交流,让家长们指导幼儿的一举一动,从而又便捷地做好了家园联系工作,更关注家长的留言,实现了双向的互动平台。在幼儿园教育中还设立了“亲自活动”,让家长育儿知识触手可及,这也一下子拉近了家长之间的距离。
1. 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的态度。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启发者,是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父母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
2. 教育孩子的教育态度上,不要过于苛刻。有的家长要是孩子稍有不慎就对孩子进行打骂等行为,也有些家长过分百依百顺,要知道过分的溺爱,只能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得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
3. 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一切好办了,只关心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不闻不问,却忘了孩子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以后的生活习惯。因此,家长的正确教育对孩子起着重大的作用,且被忽视着。
二、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投入
现今社会家长教育孩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投入很大的时间在孩子身上,时刻约束着他们,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另一种是根本不管孩子,投入的时间极少,让他们缺乏安全感。然而,结果说明过分的投入和莫不关心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径,懂得适当的投入方可有实效性。
1. 投入要有目的。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着急。整个过程要有节奏成才的时间。
2. 投入要充实,不能盲目。家长对孩子的投入是责任义务,一心一意为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都是家长要考虑的,成功的教育告诉我们投入精力要有把握,提高质量,同时也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父母的知识多少,孩子就从中吸取多少。提高自身的价值让孩子学到更渊博的知识。
三、家庭教育指导的因素
家庭教育指导注重科学化,坚持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宗旨。家庭教育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符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关心孩子的合法权益,促进孩子自然发展、全面发展。重视发挥父母在指导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1. 0~3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年龄段是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原则是逐步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依关系阶段。
2. 4~6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年龄段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身高、体重、肢体方面。这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脾气等个性化的方面。
幼儿期间的家庭教育指导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积极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丰富幼儿知识。自信心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乏各种能力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刺激人的各种感官与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改进家庭教育的错误策略
有些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
孩子和家长也需要沟通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完善,过分的施加压力。幼儿园的家庭教育也是以有游戏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胜任教师这一角色,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家里家长对孩子一般都是有求必应的,这种保护,致使心理过于敏感,不能容忍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行为,甚至出现偏差的行为导致自己犯错误也不愿与他人道歉。游戏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爱护子女,耐心教导,不骄纵、不打骂,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丰富知识。
家庭气氛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中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是很多的,在这活动的氛围中家长要带领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想都影响着孩子。
关键词:体育教育 实习 改革 理论实践
引言
对我国的体育事业来说,体育教育的专业人才是推动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大动力。体育教育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培养人才的途径,做好体育教育实习工作对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体育教育实习体系已经显露出了巨大的问题,难以跟上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实习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体育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忽略了现代化体育实习模式的重要地位
大学体育实习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走上社会之前,大学生非常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为将来踏入社会,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做好准备。体育实习为大学生提供了这个机会。我国当前的多数大学都没有意识到现代化科学实习的重要性,忽略了有关方面的研究,对现代化的体育实习模式的重要地位没有足够的认识[1]。
2.不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现代化的体育教育实习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对于现代化的体育教育实习来说,个性化教育是体育实习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和特征。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在现代化的体育教育上都应该得到充实的体现。传统的体育教育实习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被忽略,教育过于单调,并不是体育教育实习的主流。这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教育实习时无法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体育教育实习自然也会产生诸多的问题[2]。
3.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
基本功的培养是体育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体育教育实习并不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基本功。这就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足够的体育知识和达标的体育技能,还有一些学生甚至掌握不好体育基础知识。这也说明了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的缺点: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教育方法单一,教学枯燥而又不够深入[3]。
4.缺乏全面教育观念
现代化体育实习教学强调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的业务外,还要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培养,这正是传统的体育教育实习所不具备的。传统的体育教育实习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个性发展也得不到有效的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更是得不到传统教育实习的重视。这样的教育实习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教育业务并重,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对提建议实习改革的建议
1.体育教学实习的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体育教育实习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对体育教育实习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体育教育实习的制度化,这样体育教育实习的改革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制度还要严格的制定每个培养时期的目标,对学习的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样才有利于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此外,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管理水平,传统的体育教学实习一般是由教师带队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法效率不高,也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发动学生自主性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节省人力的同时还会让学生的实习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4]。
2.制定相应的体育教育实习流程
体育教育实习如果发动学生的力量进行自主性管理就必须制定一个详细的体育教育实习的流程以供学生参考,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这个体育教育实习的流程中,责任教师要把学生实习的任务和内容还有完成实习的具体时间都表现出来,这样流程图就不仅仅能够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流程,还能够作为学生实习进程完成的凭证功能。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关键是制度化管理,以制度化管理的设计思路来对体育教育实习进行改革,才能保证各项制度的科学和合理。
3.加强对学生基本功培养的重视
基本功的培养是大学体育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对专业的各项知识技能有一个良好的掌握,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体育教育实习中必须严格要求和规范学生的基本功。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研究的基础,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在将来能够战胜各种挑战的基本条件。所以,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育实习中,学生的基本功的培养必须要得到重视。
4.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对当代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在21世纪,只有创新人才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体育教育实习来说,学生要具有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的能力,对教育模式要有自己的见解,能够主动探索新型的体育教育实习模式,吸取其他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大学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创新,改变教育模式,以创新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结语
在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背景的要求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实习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穷则变,变则通,只有对体育教育实习进行大胆而有科学合理的改革,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学生,促进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家金,陈规宁.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02:31~33.
[2]隋勇,史兵.我国部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05:15~23.
“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很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一旦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旧的问题就会连同旧的语言外套一起被抛弃。”这表示,在研究问题时,一方面应具有一种“刨根问底”的探究理念;另一方面应进行一种研究理念的置换,即确立新的思维方式----从旧的语言圈套中解脱出来,进行话语的解放。而这种“话语”解放与其说是外来“压力”的结果,毋宁说是研究对象本身“自然选择”的结果。
以此为基点,笔者认为,既然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新问题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才能实现研究的超越与发展。在当前,既然对知识的理解已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并且这一理解成为很多学科进行时展的破解元素,因此,从知识的现时性角度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一教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就是自然的、合理的。
一、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知识理路
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发生的学术语境与教育场域来看,对于这一问题的破解理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向度进行。
(一)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是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知识的分享是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它是指知识的双向传递,有别于知识的转移和知识的扩散。知识的转移和知识的扩散是指知识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使用者运动到另一个使用者,两者侧重的都是知识的单向流动。而知识分享强调的是知识在合作者中的双向流动。知识韵分享包括知识的传递、吸收和应用,如果知识未被吸收和应用,就没有实现真正的共享。仅仅是获得知识,不能成为分享。成功的知识分享应该是通过改变知识获得者的行为方式和心智模式。”也有学者在同一意义上更为清晰地指出,知识分享指知识由知识拥有者到知识接受者的跨时空扩散的过程。在这里,知识是指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分享的知识不仅包括可编码的、容易和正式地通过单个个体传输的明晰知识,也包括与个人的经历和背景密不可分的、不便交流和传播的隐性知识。
可见,知识分享是知识发展的基础。当我们将知识分享看做一个过程时,就意味着知识会持续不断地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在知识的传播和使用过程中,知识的巨大力量才得以体现。知识交流是整个社会进行知识分享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新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正是在知识的分享和交流过程中,知识得以传递并在传递中不断得到创新。组织中的知识创新有四种基本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四种模式也分别与知识的群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相对应。群化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从而创造出隐性知识,如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外化是一个把隐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到明晰知识的概念的过程,是典型的知识创造过程。融合是将概念系统化到一个知识体系的过程。内化是一个将明晰知识纳入隐含知识的过程。在一个组织中,知识转化的顺序是群化----融合----外化一一内化。在知识创新中,重要的是实现从隐性知识到明晰知识的转换,这其实也是隐性知识分享的结果,其实质是传播者的隐性知识与接受者的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当知识的外化发生时,分享的范围就扩大了。可清楚地加以表达的知识可以被更多人分享,与分享者的明晰知识融合而成新的知识,并重构其隐性知识系统。
如果知识是静态的、无法传达的,自然就谈不上分享,知识主体间的对话也就无以发生。基于对教育研究的反思,笔者认为,要使教育理论知识活性化,在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确立知识分享的理念是必需的,这也是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条重要的知识理路。
(二)普遍主义与地方性知识
一种知识陈述,如果它是客观的,那么它同时就是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条件限制的,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和接纳的。简而言之,普遍性是指“普遍的可证实性”(universal verifiability)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普遍的可接纳性”(universal acceptability)。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仍然停留在这种“现代知识”的境况之中。受其影响,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知识形态,以对以下问题的“求解”为旨向:对任何一个教育现象(事实)试图作出一种因果解释;在基本理念上认定教育理论研究对象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定教育现象与事实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可循的,即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存在一个“先天”的本质;客观的教育规律可以通过实证的方法寻求。在这种设定下,教育理论研究者把追求规律、建构法则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目标,可称其为教育理论研究的“普遍主义”。
毋庸讳言,普遍主义的知识观必将导致一种决定论意义上的理论范式及知识形态的出现。现代知识普遍性的提出有利于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共同体,其成员之问分享着同样的知识标准和信念,采用着同样的认识方法和必然形式,并根据同样的证据对知识进行着同样的合理化辩护。
在教育学探究中,持普遍主义思维方式与方法的研究者常常迫不急待地、挖空心思地寻找普适性的教育规律。然而,它“不仅不能赋予教育学真正的科学化内涵与意义,而且也难以揭示出教育活动内在的目的、价值及依据所在。”
对于教育理论研究中“普遍主义”的消解是被一种叫做“地方性知识”的知识观来完成的。“地方性知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知识观念变革的产物。“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地方性知识”的意思是,正是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因此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在此,“知识”是随着我们的创造性参与而正在形成中的东西,而不再是什么既成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拥有并有效的东西。知识在本质上不是一系列既成的、被证明为真的命题的集合,而是活动或实践过程的集合。活动不只是在思维中进行,更主要的是在语言交往、实验,乃至日常生活中进行着的。知识是一项公共的事业,而不只是存在于少数知识精英和技术专家头脑中的东西。由此可见,“参与”是表达“地方性知识”的一个关键词,知识的主体必定是共同主体(共同体)。
转贴于 对知识的辩护只能伴随着知识的生成过程来进行,任何独立于生成过程的辩护都是无效的。如果说知识必须根植于科学的研究实践中,而不是被完全抽象化于表象理论中,并且理论只能在其使用中得以理解,而不是在它们与世界的静态相符(或不相符)中得以理解,那么,对这样一种知识的辩护就既不可能用形式的论辩来证明,也不可能用先验的方式来一劳永逸地建立起合法性的基础。“地方性知识”并未给知识的构造与辩护框定界限;相反,它为知识的流通、运用和交叉开启了广阔的空间。在地方性意义上,知识的构造与辩护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它始终是未完成的、有待于完成的或者正在完成中的工作。
既然“知识”具有“地方性”的基质,既然教育理论研究的“普遍主义”受到消解,那么,就有理由追问,教育理论知识于此的“合法性”路向在哪里?在当前的情形下,对教育理论“普遍主义”的“合法化”消解就是教育理论流派的创生。这也正是教育理论通向实践、获得“解放”之路。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主体知识身份的确立及意义
多年来,教育研究者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一关系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两张皮”与“断裂”的指称。而不管是“两张皮”也好,“断裂”也好,都表明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独白”状况的存在。这种“独白”,构成了教育理论知识状况的“平面景观”。究其根源,“独白”的教育理论是传统认识论的产物,传统认识论遵循主客体二分法,把被研究者对象化、物化。在“独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把“我一你”关系凸现为“人一物”的关系。在这种研究中,人被物化。而如果把人对象(物)化,势必人为地造成教育领域的两个世界----教育理论者的“世界”与教育生活世界。在此,“独白”的教育理论研究用对理性思想的研究代替了对现实教育生活世界的研究,注重理论的结构与形式,忽略了现实教育生活世界的实际生活内容。在“独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生活世界变成了一种符号和一种普遍规律的个别表征。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的研究没有考虑到教育实践者的感受、知识背景、需要与动机,没有考虑到教育生活世界的“人性化”特征,一切都服从于研究者的意志。在“独白”的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研究者是“我思故我在”,自以为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论知识的僵化、凝固,而同时出现的景况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我行故我在”。而知识的意义是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来确证和实现的,知识作为所知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观念存在方式,只有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人的对象化活动对知识意义的确证和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把观念形态的知识转化为物化的知识力量,这是实现和确证知识意义的一个必要环节。知识具有一种基本的在体性,它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作为“在者”的人与另一更为整全的“在者”建立起一种生存关系。因此,知识的本质是个体或群体参与或分有(Teihaben)整体,无论分有的方式是沉冥式的还是理析式的。对于这一问题的机理,还可以从知识的生产观中找到理据,如有学者认为“知识生产过程的本质,取决于知识生产主体对客体作用的特性,体现了知识生产中主客体关系的性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发生的机理在于合理地认定双方主体的知识身份,换句话说,在教育世界中至少存在着两大知识群体----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知识身份是二者发生关系的纽带。而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教育知识才能不断地产生并流动着。
三、当前教育研究的知识图景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与教育家提出并使用过各种各样知识和认识的概念,这些概念导致了多种多样的教育重点和教育实践----显然,我们如何思考知识,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如何思考教育。知识的概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者如何思维和行动。事实的确如此。如何确定知识的性质,如何对知识做出分类,这些知识论的基本命题及其探索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教育理论基本命题的思考,教育理论也正是遵循知识本质观的演变轨迹而不断发展,而由此也带动了不同的教育实践与教育变革。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与知识论的这一关系历史地、逻辑地发生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研究中。自2004年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围绕《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发生了一场比较大的教育论争。论争的核心在于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知识”问题的理解上。在笔者看来,无论论争的双方如何持之有据,有两点是必须要清楚或有清醒的认识的。一是认识论(知识论)的适用度问题。从知识分类来看,的知识分类是在科学地解决了知识的起源与本性等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两大类,这种分类比较准确地提出了知识的类型和特点,而问题在于,主体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物理、生理、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如何,认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建立在这一认识论基础之上的教育理论自然存在阙如之处。二是教育学者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知识观与知识社会学方面的深思。近年来,以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知识观融合教育理论的研究论著比较多见。在认知心理学知识观的观照下,教育理论研究者形成了以下认识:教育理论应尝试建立以知识分类为基础的新体系;教育理论应研究不同知识的教育设计与教育策略;应以信息加工理论关于知识的分类为基石,探讨不同类型知识掌握的心理机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应该基于知识类型的不同进行转向。以此构建的教育理论无疑可使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悬置”状况得到有效的缓解。而对知识社会学的省察表明,知识社会学必须以大量的精力处理由对知识性质的看法所引起的认识论问题。
此外,知识社会学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当知识成为研究的主题,研究者自身的认识过程也处于审查之列。对教育理论研究的“知识的社会学”之省察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一种社会性研究,它拒斥一种“自私”的教育理论研究与“为我”的研究路向,要求教育理论研究路径指向“在”与“他”;教育理论(教育知识)的生成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活动,它标志着知识生成的地方化与个人化,它本质上拒斥一种普遍主义的、“唯我”的教育知识形态,而这也正是教育理论“知识学”转向的时代要求;教育理论研究应随着其生存的社会基础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在如此普遍发生嬗变的环境下,知识的本质不改变,就无法生存下去,只有将知识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才能通过各种新的媒体,使知识成为可操作和运用的资料。甚至可以预言:在知识构成体系内部,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被淘汰。”
一、“英语教育”理念概述
许国璋教授在1981年提出了“英语教育”理念,直到现在,许国璋教授也被认为是“英语教育”理念的先驱。他率先指出了英语教学与英语教育的差别,英语教育主张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参考,但是绝非是唯一参考,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有很强的相似性。后来这一理念被不断的丰富与充实,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现代的“英语教育”理念认为,就英语教师来说,教师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优良的学风,使学生受到感染,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现代的“英语教育”理念旨在培养知识技能与道德水平兼备的多元人才,拥有多项技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复合型人才,以这样的评判标准来评定教学水平的优劣,并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师素质难以得到保障
很多的英语教师与英语工作者都没有在“英语教育”理念下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更多的是用学历和文凭来证明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经历或者具有英语教学的资质。但是这不能真正地说明英语教师具有进行“英语教育”的素质,特别是在当今高等师范:校综合性变得越来越强,本身的“师范性”不断淡化的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此在英语专业树立“英语教育”的重要理念,保障英语教师的素质。
(二)“学术化”“语言学化”严重
“英语教育”理念希望培养的是知识技能与道德水平兼有的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但是就当前的英语专业教育现状来看,英语更多的是偏向学术化,语言学化,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生涩少见的知识进行大量讲解,教学的知识中有很多都脱离了实际生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较为薄弱,学习风气较为浮躁,缺少求真务实的学习思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需要大力培养知识技能雄厚,思想观念优良的英语人才,而解决“英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对于帮助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将“英语教育”理念进行实践
(一)优化课程内容
“英语教育”理念不管外延,内涵有多丰富,核心都是英语本身,而英语本身又包含了例如英语发音、英语语法、听说读写、词汇、词组等诸多内容,但是任何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对知识的运用,但是英语知识的应用却被很多英语教学实践者所忽略。因此,要真正将“英语教育”理念进行实践就需要对学科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具体来说,首先就本科的一二年级英语教学来看,作为基础阶段教学,其英语知识与技能应该保有较大的份额,最好是65%左右,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接收到基本的英语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而还有35%要给予到汉语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将英语与汉语很自然地进行衔接,而20%则需要对英语国家进行简要的概述,使学生了解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引发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最后要给予学生7%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外国的电影、记录片,从中感悟英语的魅力所在。但是对于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英语更加强调对技能的掌握。因此要增添口笔译实践与评论,英语文学欣赏,英语教学法导论等作为学生练手,这些都应该用全英语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在良好语境中学习,并能形成英语思维。
(二)完善培养方式
当学科内容设置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对应的培养方式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现在的教学来看,更多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单一方面,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学生没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内化。任何学习内容或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反复温习,而课堂只是学习的起点,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如果没有将课下的时间利用起来进行练习,那么学生就不能对知识进行巩固并灵活应用。同时课下松散还会使得学风浮躁,学风涣散。因此,老师要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布置适量的课下作业,让学生将课下时间利用起来。结束语:英语的教育与普及对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对“英语教育”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实践,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哑巴英语较为普遍。在新的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真正深入地践行“英语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项目带动
作者简介:盛伟(1977-),男,河南商城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系主任,副教授;刘志超(1961-),男,河南偃师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河南焦作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省级特色专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0805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89-02
实践教学问题一直是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文献[1]对基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进行了探讨;为提高专业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效果,中职学院提出了项目教育教学方法[2,3];集美大学庄友明等[4]提出了关于毕业实习的“分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
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于1998年在原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在我国煤炭企业自备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紧缺的情况下进行了专业重组后成立的。从2002年起,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逐步划分成热能工程、制冷空调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三个本科教学和就业方向。专业重组以后,学校对该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实验设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建成热能与动力工程河南省特色专业。
经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并初见成效[5],也逐渐探索出了一些较有参考价值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有: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参加大学生专业设计大赛;建立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等。文中对这些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和探讨,希望为同类高校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
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现有教育教学体制下,专业课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教师个人主持的科研纵向课题或者横向课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始于新生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了一些专业知识,教师可以直接指导这些高年级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低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跟随高年级学生,打下手,参与一些简单的科研活动。当这些参与过一些科研训练的低年级学生进入高年级时,由于经过了前期科研方面的简单训练,指导教师进行科研指导时就比较得心应手。
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在读期间可以参与的一些科研活动主要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全国节能减排大赛、“步步高”、参与任课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等。图1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例,说明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方法。
二、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为加快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掘校企联合办学优势,为开展“3+1”联合办学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实施奠定基础,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非常必要。
从2002年起,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先后与洛阳、民权、新乡以及焦作等地的一些制冷企业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在这些企业实践基地可以接触到实际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依靠某一科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的,需要机、电、冷等综合知识的应用。通过在现场实际生产企业锻炼,并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接触,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知识,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应该说,校企合作办学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较为优厚的办学条件。除此之外,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在校内动力中心也建立了稳固的实践教育教学基地。河南理工大学动力中心拥有热水锅炉2台、供汽锅炉3台,还有2台供中央空调使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这些条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地。
三、参加大学生专业设计大赛
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大赛,这是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好的实践教育方式。目前与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的全国性设计大赛主要有“爱默生杯”中央空调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应用等设计大赛。这些设计大赛在规定的课题内以学生创新设计为目标,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开发和设计新产品、新系统、新方法。在这一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任课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苦练内功,并从参加校内一些小的科研活动锻炼开始,从而增强学生参加全国性质专业设计大赛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参赛获奖率。从2006年起,河南理工大学每年均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应用等设计大赛以及与能源动力相关的设计大赛等,每年均有学生在这些专业设计大赛中获奖。
四、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分成三类:传统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创新性实践教育。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的简单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是指在教师设计好的既定实训项目基础上,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为目的,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性以及对学生基于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与传统的实训教学以及实验教学不同的是,在进行创新性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对实验台进行改装,并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结果进行比对,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获得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这里所谓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是一种实验平台。基于这种平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综合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创新性地开发必要的实验项目。由此可见,实训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仅限于让学生获得对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并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和操作为主要目的,但缺乏基于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教学模式的使学生对知识灵活性的掌握、应用以及深入理解等。
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有两种模式和方式:对传统实践教育教学项目的改造;建立新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基于传统实验教育教学,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对传统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并对实验台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对中央空调演示实验台和热泵性能演示实验台进行了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对于传统的中央空调演示实验,在过去的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依据说明书对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进行演示。这种实验方法根本达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且对学生专业教学产生的印象也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也不够扎实。2007年,实验室教师对该类实验台进行集散控制系统的DCS改造,增加了工业控制计算机以及温度压力等热工信号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并使学生对系统进行组态编程,对实验系统和过程进行综合设计和试验,从而增加和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热泵性能演示实验台也是仅仅根据演示实验过程说明书演示热泵系统运行以及循环基本原理。这种实验方法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设想,如果有这么一种实验平台,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对实验台设置故障,让学生想办法去解决故障,这样对开展学生创新性的实验方法有启迪性的作用。比如让学生对系统进行拆卸重组;自主对实验台更换制冷剂;对系统进行热泵特性曲线的绘制;对压缩机进行拆卸,通过改变阀片的厚度,研究压缩机制冷性能的改变;通过软件采集系统各温度测点数值,从而使用计算机自动计算系统性能系统以及自动生成机组性能曲线等等。通过以上改造以后可以发现,仅仅一套传统演示实验平台,稍加改造,实际上可以完成热泵、制冷、压缩机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组态编程等多方面的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习专业知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方面,2011年以河南理工大学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平台为基地,建立了制冷空调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具体做法是:新购置和建立了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拆装并可进行创新实践设计的制冷空调组装平台(数量20套),学生可以分成20组,以小组形式对制冷空调系统从设计、计算、组装进行全面的实践训练。同时,另外建立了废旧空调冰箱拆装平台,共计20套。完成上述实践操作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总结
科技进步和时展使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必要。仅仅依靠演示实验以及对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时展。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应该顺应时展要求,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并对新方法进行大胆尝试。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在专业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方面,通过采取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校内外实践基地、大学生专业设计大赛、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等等实践教育教学模式,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本科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先亮,谢英柏.校内实习基地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4,(4):84-85.
[2]邓锦军,徐晓萍.项目教学法在制冷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8,(7):159-160.
[3]肖震.项目教学法在冷库制冷工艺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
2008,(2):49-51.
1.模块教学模式的由来和发展
模块教学模式是从国际劳工组织(ILO)引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英文缩写为MES。20世纪70年代初期,ILO经过调查发现: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已经变得陈旧了。ILO归纳了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大纲内容多年不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上合适的位置。
(2)用普通教学模式办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职业教育系统。
(3)没有考虑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办职业教育,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
(4)教师没有合适的教学参考材料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模块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
模块教学模式简称MES,意译为:模块式技能培训。它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ILO)在综合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理论知识轻操作技能,重课堂教学轻现场实训,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员的主体作用。而MES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1)MES的基本概念
①职业领域:按性质和任务将人类所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即为一个职业领域,如铁道工程、道桥工程、造价工程、城市轻轨和地下铁道工程、机械工程等。
②工作范围:按工作的环境、条件及相互关系,将其职业领域内的工作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即为一个工作范围,如铁道工程的路基施工、基础施工、桥梁施工、隧道施工、材料实验与检测等。
③工作:在某一工作范围内,按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所划分出来的一个部分。如桥梁施工范围内的测量工、钢筋工、混凝土工、实验员、质检员、安检员等。
④工作规范:通过对某一工作任务和技能进行分析而制定出的工作标准。如《铁路桥涵施工规范》、《铁路隧道施工规范》等。
⑤职业技能模式:指用模块的形式所表示的对应一个工种或岗位的工作规范,如铁道工程的测量技能模式、识图与CAD技能模式、钢筋混凝土技能模式等。
⑥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或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对应工种或岗位)按照实际的程序和规范分成若干部分,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模块内的活动以技能为主线,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模块必须有一项输出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决定。如高级测量工可以划分9个模块:水准测量、经纬测量、导线测设、平面图测设、曲线测设、纵横断面测设、中线测设、桥墩放样等。
⑦学习单元:其一是指组成模块的基本要素,其二是指各自独立而又内容相关的教材。
(2)模块教学模式(MES)的主要特点
MES具有系统性、完善性、针对性、适用性、严密性等特点,具体归纳以下几点:
①将每一职业(工种或岗位)所要求的职业 能力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又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学习单元是组成模块的基本要素。
②作为教材的学习单元仅包含一项特定的技能或知识,操作技能型单元要有详细的工作步骤。
③每个模块、每个学习单元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学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完成每个学习环节将要达到的目的。
④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旨、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学生自学为主。
⑤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⑥要求教师既能教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操作,是“双师型”的教师。
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
二、模块式课程研究与实践
1.模块式课程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教学的差异见下表:
从上述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模块式课程它确实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的培养,一旦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课程随之进行更新或改进。
2.模块式课程案例
铁道工程专业模块式课程设置(以工程测量为例)
3.模块学习单元的开发
学习单元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组成模块的基本要素,其二是指各自独立而又内容相关的教学小册子(教材)。这种教材特别适应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学习单元的特点
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适于学生自学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②每个学习单元都有一个可测量的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
③每个学习单元仅包括一项特定的技能或知识,并有详细工作步骤;
④学习单元强调“做”而不强调“知”;
⑤学习单元的规范化,每个学习单元都用标准格式编写;
⑥利用反馈信息,不断修订、更新学习单元,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
(2)开发人员的条件要求
开发学习单元的各种专业人员要符合下列条件:
①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
②具有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③熟知模块式教学理论。
(3)开发学习单元教材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在开发前必须向企业进行技术咨询;
②要广泛地收集资料信息;
③参与开发工作的成员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各展优势;
④学习目标和成绩考核题目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⑤学习单元的内容必须包含详细的操作步骤;
⑥学习单元的内容文字要言简意赅,插图要适当、适量;
1.1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医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专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济济、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两条线提高学科平台水平,以精品学科为龙头,探索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创建开放、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和学位授权体系.
1.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为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实行导师分级分类制度,将导师分为两级五类,即学术学位博导、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和兼职导师.分级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学术学位导师侧重科研项目级别、经费等条件,专业学位导师侧重专业技能和应用特色技术指导能力.近年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加强了与校外医疗单位深度合作与实质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基地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能手为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拥有学术学位博导315名,专业学位博导95名,学术学位硕导258名,专业学位硕导379名,其中203名专业学位硕导来自联合培养基地.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加大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切实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既能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能引导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
2注重质量监控与多元评价探索,强化协同创新与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实行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有科研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实行大学科集中复试,加大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力度,加大复试所占比重,采取双向选择和内部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尊重培养单位的录取自,尊重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3].三是优化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院系、学科、导师间的分配是一项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结构质量、指导质量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在招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来调控[4].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类下达”的基本原则,即: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导师倾斜,同时扶持重点发展或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科.
2.2科学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为积极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动性,探索出多样化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办法.为体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学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所辖学科、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标准的硕、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个别优秀学生因学科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不能按学校要求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一定程序的学术评价,两级学位委员会通过评审也可以准许其毕业并授予学位,使学位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评价标准上具有科学性,评价结论上具有权威性.
2.3鼓励团队协同创新
建立并完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标准[5].为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拓展视野,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倡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专业的联合攻关,其研究成果归研究团队共享.为鼓励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团队协作攻关,南方医科大学规定凡共同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视影响因子可以使几个人同时获得学位.
2.4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关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南方医科大学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严把“出口关”,一是为避免论文完成后出现统计方法错误或统计分析错误,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必须先过统计审核关,才能提交评审、答辩.二是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在职申请学位及全日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率达100%,并规定研究生只有通过论文盲审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3注重激励机制与育人环境建设,提升创新动力与活力
3.1以研究生为本,建立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分为国家、省级、学校、培养单位(科室)、导师五个层面,院士奖学金(优秀奖学金)、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四助岗位”助学金和科研奖金四大类别.优秀奖学金奖助级别分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三个等级,奖助标准为10万至5000元不等;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费用实行导师、培养单位、学校共同分担制;“四助岗位”助学金面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设立“助管、助教、助研、助医”岗位;科研奖金主要为学校科研部门针对有突出科研贡献的研究生的科研奖励.新的奖助体系实施以来,对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激励作用.一是实现全覆盖,即确保每名没有生活来源的研究生得到不低于同类院校的生活补贴;二是保证重点,即重点向基础科研和博士研究生倾斜,较大比例提高奖助金水平;三是注重创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创新项目,重奖创新成果.
3.2健全学校、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四级管理体系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做到责任明确,重心下移,重点发挥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公共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移交培养单位管理,由培养单位负责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和党团组织建设;科室、导师将研究生纳入科室集体管理,对业务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文体活动等负有全方位管理义务和责任;研究生充分利用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凝聚力,发挥研究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摸索出“一二三四”德育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6],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紧抓“两个重点”,重点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三个阵地”,一是研究生党建工作阵地,二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网络舆论阵地;发挥“四方力量”,一是研究生工作部的决策指导和监督控制作用;二是导师育人关键作用;三是研究生辅导员促进作用;四是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
4结语
1.过三关
1.1语音关。
在预备课程中教授语音时,我花了很长时间让学生认识并会读每个音标,尤其是元音。现在学生看书后的生词时,基本可以读出来了。现在再教单词重音和音节时难度自然大大降低了,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出现完全听不懂的情况。平时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读多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另外,我很重视每天的早读。“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读课上,我要学生大声朗读,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增强记忆。
1.2词汇关。
我认为词汇是学英语的基础,而学生多认为单词太多,难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单词时先让学生自己读,我主要教那些他们认为难读的词。这样可以缩小生词量,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课堂上讲单词用法时,我举一些很容易的例子,让学生自己翻译。此外,我要求学生通过记句子记忆某些单词的用法。例如let,我叫他们记住他们最熟悉的一句话Let me see,这样就记住let的用法了。学好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虽然不能说是好方法,但学语言却离不开“死记硬背”,至少初、中级阶段是如此。
1.3语法关。
上完预备课程之后,我没有上英语课,而是上了一节语文课,主要讲句子结构及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学生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不至于一点不懂。现在我的学生一拿到句子基本上可以找到主谓宾,考试时也可以自己根据所学进行判断来做题,因而做翻译题的情况好了很多。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上语法课之前,我会做好充分准备,主要是备难点,备例句,备习题。因为这份教材我教过一遍,再讲时便会把学生易犯错误的地方着重讲解。语法课上我注重操练,并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2.注重情感教育
2.1以情感教学促进学习动机的生成。
学习动机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动机是人类思维和情感产生能动性的第一步。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必须先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出发,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事实作为依据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学习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内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具有情感教学意义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教学中,只有使学生具有正确导向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积极情感,才可以将充足的学习动力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始终。在认识到英语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将来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时,才能唤醒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内心愿望。
2.2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推动力,要实现对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除了使学生明白英语学习对于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之外,还需要教师自身对先进教学理论和英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保持英语教学与时展的一致性。教师需要了解当前环境下学生心理的特殊表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拘泥于常规的教学模式,保持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新鲜触觉,灵活运用征文、朗诵、歌曲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适合初中英语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运用英语语言功能的过程中获得认可,找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3.运用歌曲教学
3.1使用英语歌曲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新课前学唱一首跟所学内容相关的英语歌曲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动感的音乐、欢快的曲调,再配上幽默的歌词,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以最佳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学习。如学习星期的名称就选唱《The days of the week》这首歌;在教数字时学唱《Ten little fingers》。
3.2在课堂中途使用英语歌曲调节课堂气氛。
中学生活泼好动,有效注意时间较短,兴趣广泛但比较短暂。枯燥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手段会阻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在课堂中途使用与所授内容相关的英语歌曲,或一句,或一段,改变朗读的方式,变枯燥为丰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I have ...”这一句型中,我在课堂中教唱《OH BEE, OH MEE》 这首歌并配上蜜蜂飞舞的动作,学生兴致勃勃。在教“Is this a ...?Yes ,it is .No ,it isn’t.”时,在教唱歌曲《Are you Betty?》后,让学生填入歌词,课堂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4.课堂教学分层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层次性,注重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灵活调整。
分层教学法,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后进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对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工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只要努力,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积极引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