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的经济状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模式 会计准则 会计研究
公允价值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那就是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以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及时充分了解企业的状况,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有利于更好规范企业行为,有利于投资者决策资本的运用,有利于资本市场高效健康发展。
1、公允价值的内涵
目前比较统一的公允价值的内涵有以下层次,第一,从计量范围看,公允价值是资产和负债的一种计量属性。第二,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在计量日,企业持有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是由市场来评价的,其中包含市场对资产或负债风险或不确定性的评价。第三,企业资产或负债确定的价格是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产生的,这个价格是在自愿的、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交易双方在可持续经营的环境下产生的,即交易不是被迫的,不是在清算期间发生的交易。第四,公允价值是面向现在或未来的。从FASB公允价值的定义看,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资产和负债的价格,是在计量日这一时点上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提供对“现在”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
2、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影响和存在的不足
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应用以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不成熟性,因而也会给部分企业带来可乘之机,使资产计价的会计信息失真。为更好地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影响,规避不利因素,建立公允价值核定标准、治理盈余管理的新动向、加强立法约束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如实地反映公司的各种经济信息,也最能代表当下可观测到的、市场价格机制所确定的市场价格,符合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于财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但是,在不确定因素出现(如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市场价值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价值,继而产生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体现在经济中是指在市场高涨时,交易价格高涨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而在市场低落时,交易价格低落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
其次,在我国,特别是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分类划分不是特别严谨,从而在计量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为企业对盈余管理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得企业盈余的弹性增强,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公允价值很多时候是估计的结果,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利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第三、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认定问题。由此可能带得企业的财务波动和增加操作的难度。
3、对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应用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的市场体制才建立不久,还不够完善公允价值应用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适度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实现会计准则同国际准则趋同的同时,使我国会计准则又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需要。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一)发展双重会计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的目标,但是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制度只为信息相关者提供结果信息,却没有反映出结果的形成过程,本身就不意味着绝对公允。另一方面,历史成本计量也存在局限性。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过去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并在账面上一直保持金额不变。这既显示它的优点,也暴露它的缺点。由此,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双重会计计量模式。
(二)充分披露公允价值的应用方法。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实际是会计人员透过相关经济现状而作出一种主观的职业判断和估计的过程。因此要通过对估计基础、估计关键因素的确认方法,估计过程以及估计结果等信息的充分披露,使报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
(三)加强监管力度。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信度。但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各资产划分不明确,公允价值计价方法混乱,致使公允价值计量偏离了原定的目标,从而损害到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市场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要抓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执行力度,限制各企业乱用公允价值计量与分类的主观性,加大惩罚力度以规范管理。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职业估计和判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在从业过程当中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林洪宏,赵洁.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看双重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趋势,时代金融,2011年第9期.
[2]李玉娟,蔡云.公允价值的演进与经济后果分析,财政监督,2011.8.
[3]刘晓娟.公允价值定义的探索,现代会计,2008年第4期;[4]李桂荣,解建青.公允价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财政监督,2011.8.
[5]张莹.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经济后果研究,财政监督,2011.8.
[关键词] 企业景气调查 景气指数 经济预期
景气调查方法,是二次大战后欧美国家首先发起的,到上世纪50年代中叶,世界各国已广泛推广。它是一种较快了解经济情况的途径。目前世界上广泛开展的景气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景气动向调查、设备投资意向调查、消费调查。景气动向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和趋势,各国开展的面向国内主要大中型企业的调查较多,这些大中型企业数量不多,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却相当大。在国际上进行景气调查的著名机构大都是以定性的判断调查为主,唯独日本采取定性和定量调查同时进行的方式。其定量调查主要涉及企业生产、销售、库存等有关经济活动财务指标的实际数据和预测(或计划)数据,共有62个指标;定性调查17项,主要是调查企业家对本企业经济状况、库存水平及其它情况所作的判断和评价。日本银行的《主要企业短期观测调查》从1957年开始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虽然问卷的形式复杂,内容繁多,但至1964年以来调查表的回收率均为100%,其公布的信息可信度也很高,而且极具影响力和权威性,政府和许多企业、机构都利用的数据来进行预测决策和制定政策、计划。
景气调查的最终成果是景气指数。景气指数又称为景气度,它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企业家关于景气变动状况定性判断的定量描述,用于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景气通常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以生产增长、就业增加、商业和信用活跃、市场兴旺等为表征的经济繁荣现象。在现代经济社会,景气变动受到了个人、社会经济组织,以及政府的普遍关注,景气预测成为现实经济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基于企业景气调查结果的企业状况预测研究成果主要有:
1.企业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相互关系研究:陈磊(2004)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景气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在全面考察各项景气调查指标的汇总量化指数DI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综合反映企业景气状况变动特征的企业景气指数――先行、一致和滞后合成指数,并据此分析了企业景气状况与GDP、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和物价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从而为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判断和预测经济形势,深入探讨经济周期波动的微观起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为企业景气调查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必要的依据。
陈磊(2004)在全面考察中国人民银行景气问卷调查各项指标的基础上,构造综合反映企业景气状况的景气调查指数,对企业经营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和行业景气变动的时差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从而为从微观领域把握和预测经济运行态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必要的科学依据。
2.企业景气预测研究:肖进,樊英,朱兵(2006)将企业景气调查数据与传统统计数据相结合,综合利用这两类数据建立景气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与单一使用传统统计数据或企业景气调查数据建立的景气预测模型相比,综合利用两类数据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大大提高,从而为景气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王恩德,梁云芳,孔宪丽,高铁梅(2006)根据我国统计数据的特点,开发了适于景气分析的数据仓库,同时利用国际上通用的景气指数方法,建立了监测中小工业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景气指数和预警信号系统,并研制了相应的中小工业企业景气监测预警软件系统。
3.企业景气与GDP增长率相互关系研究:何荆,尚国强(2003)试图运用浙江几年来企业景气调查结果和GDP增长率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并在证明两者呈显著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式,预测浙江GDP增长情况的大体趋势。吴健辉,洪旺元,郝朝晖(2005)[7]通过对中部六省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和GDP三者相关关系的分析,比较各省经济发展的速度。
4.企业景气与财务预期相互关系研究:王晋斌(2006)研究表明定性和定量财务调查问卷设计指标的匹配问题限制了可以推断财务变量预期性质的变量,也使得从这些预期调查财务变量中难以观测下一时期财务真实变量的变化,降低了财务指标预期性质的可检测范围。徐广军,张腊梅(2008)以权威机构数千家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企业财务指标与企业景气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构建了基于企业景气指数的财务预测模型。经过分析和对模型的改进及对模型的预测评价,最后得到了7个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模型,为财务预测开拓了新的视角。
总结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企业景气调查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企业景气状况,从微观面提供很多宏观总量数据难以包括的丰富信息,从而为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判断和预测经济形势,深入探讨经济周期波动的微观起因提供一种新的、较为有效的分析工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开展企业景气调查的时间还比较短,以及转轨时期行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景气指数构成指标的选择和企业景气状况与总量指标的时差特征还可能发生变化,有待于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不断加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2]陈 磊:企业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2004,(3),14-24
[3]陈 磊:基于问卷调查的企业景气状况及行业特征分析[J].统计研究,2004,(3),34-38
[4]肖 进 樊 英 朱 兵:景气预测模型应用研究[J].软科学,2006,20,(4),12-15
[5]王恩德 梁云芳 孔宪丽 高铁梅:中国中小工业企业景气监测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2-130
[6]何 荆 尚国强:企业景气调查与GDP增长率相关关系及其预测研究[J],浙江统计,2003,(3),14-16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今年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业面临的困难,以及企业经营者对宏观形势和调控政策的判断和评价,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组织实施了“2010・一季度企业经营情况”快速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26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至4月14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778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5.5%、7.1%、3.8%、2.9%、2.1%、1.9%、1.6%、1.2%和0.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3.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13.1%和5.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7.9%、43.9%和48.2%;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7.9%,有限责任公司占47.9%,股份有限公司占17.8%,私营企业占1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2%,股份合作企业占4.6%,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5.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和全球经济的企稳回暖,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趋于正常,未来经济可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企业订货情况良好,库存正常,产销两旺,价格温和回升,出口初步回暖,盈利情况持续好转,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整体回升,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经营状况回升尤为明显;企业未来订货上升,盈利预期看好,投资信心增强,民间投资初步启动,用工计划回升,尤其是中等技术人员需求上升,企业经营前景进一步向好,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未来预期更为乐观。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本上升、负担过重和缺乏人才成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希望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加大创新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开拓国内市场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
―、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1、经济运行趋于正常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60.7%,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3.3个百分点,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20.7个和25.3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的水平;认为“一般”的占33.9%;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4%。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7%,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71.2%,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38.2%,认为“过热”的占3.6%,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一季度提高了35,5个百分点,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19.3个和12.1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正常”的占42.6%;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6%,认为“尚难判断”的占9.6%。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热度有所上升,但整体不存在过热现象。
2、经济增长预期乐观
关于“对2010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2.8%,预计在7.8%之间的占19.4%,预计在8%以上的占77.8%,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9%,比2009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0.8个百分点。
经济的回暖和预期的乐观也增加了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关于“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企业经营者占88.1%,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4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表示“不太有信心”的占11.2%,表示“没有信心”的占0.7%。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信心有所回升。
在信心回升的同时,企业经营者的压力也有所降低。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26.3%,比2009年和2009年一季度下降了1.8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61.9%,认为“压力较小”的占10.1%,认为“没有压力”的占117%。
二、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评价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整体回升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1%,认为“一般”的占42.3%,认为“不佳”的占6.7%,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56.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30.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好于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相比,中小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明显增加。
分行业看,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都进入景气状态。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5个百分点
以内。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10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90.8%,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17.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回升。
2、企业订货情况良好,产销两旺,价格温和回升,库存正常,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
企业订货情况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市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八成(82.6%),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3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订货情况较好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仪器仪表等行业,超过九成的企业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而食品和橡胶行业订货相对较差,三成左右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4.8%和5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42.9和42.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一季度分别提高了83个和86.5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这表明目前企业产销两旺。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较好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显示,销售量增加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造纸、医药、化纤、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汽车和通信设备等,其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2010年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4%,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多16.2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上升显著,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销售价格下滑明显,认为“上升”的比重要低于认为“下降”的比重。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6.2%,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1.9%,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1.9%。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库存处于正常水平。
从不同行业看,橡胶行业目前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20%,相对较高;而塑料、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10%。
企业产销两旺带来了盈利的好转。关于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的企业占58.4%,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4.5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盈利状况要好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企业盈利状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企业的盈利程度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61.6%,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持平”的企业占21.9%,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16.5%。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盈利程度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3、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用工及投资计划回升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6.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9.4%认为“不变”,3.7%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2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高23.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对二季度预期更为乐观,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7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对二季度预期较差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橡胶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二季度盈利状况的好转也反映出企业对经营前景的乐观预期。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69.4%,比一季度提高了7.8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2.9%,预计亏损的仅占7.7%。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40.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订货“增加”,53.9%预计“持平”,5.4%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预计“减少”的比预计“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期二季度订货较好的行业包括: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二季度订货较差的行业包括:纺织、汽车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也带动了企业用工计划的增长。关于企业目前的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40.7%,“持平”的占46.3%,“减少”的占14%,“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6.7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39.6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分别多27.4个和27.2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
的多34.6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9.4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企业。
关于对企业二季度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4,6%,预计“持平”的占60,6%,预计“减少”的占4,8%,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9,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个百分点,低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4.1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企业。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回暖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企业用工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民营企业用工增长较为显著。将对缓解当前的社会就业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乐观预期增强了企业未来的投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53.7%的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2.2%的企业“不变”,14.1%“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9.6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8.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5.4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2.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此外,民营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8.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8.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这表明民间投资已被初步带动,经济内生动力逐渐增强。
从不同行业看,服务业企业的投资信心要普遍好于制造业企业。具体来看,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此外,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造纸、医药、橡胶、钢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也相对较好,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投资计划增长比较显著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等行业,而投资计划下降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等行业。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9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2.9%,其中“小幅增长”的占27.4%,“大幅增长”的占5.5%;认为“持平”的占49.9%;认为下降的占17.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4.4%,“小幅下降”的占12.8%。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15.7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明显回升,企业投资需求回暖。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上升较多的行业有:医药、塑料、汽车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上升的同时,进口价格明显上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3.2%,其中“小幅上升”的占31.2%,“大幅上升”的占12%;认为“持平”的占47.8%;认为下降的占9%,其中“大幅下降”的占1.5%,“小幅下降”的占7.5%。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2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造纸、医药、化纤、橡胶、塑料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4、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有所回升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渐回暖,企业的出口情况有所好转。在本次调查企业中,47.6%的企业有产品出口。调查结果显示,54.3%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其中8.7%“大幅增长”,45.6%“小幅增长”:27%“持平”,18.7%下降,其中13%“小幅下降”,5.7%“大幅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5.6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增长的比下降的少个62.8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医药、塑料、钢铁和汽车等行业,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和造纸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少20个百分点以内。
在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大幅回升的同时,出口价格温和上涨。调查结果显示,2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其中1.3%“大幅上升”,26.7%“小幅上升”;52.7%“持平”,19.3%下降,其中16.7%“小幅下降”,2.6%“大幅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7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上升的比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化纤、钢铁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化工、医药、橡胶、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上升的比重要低于下降的比重。
三、当前宏观经济和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房地产价格偏高,预期未来仍将上涨。
本次调查截止于2010年4月14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目前房价的总体水平,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房价“过高”,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3.6个百分点;46.7%认为“较高”,14.1%认为“正常”,1.2%认为“较低”。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有4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地区房价“过高”,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偏高,但企业经营者仍普遍预期今年房价会继续上涨。调查显示,超过九成(92.2%)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企业所在地区的房价将会上涨,其中42.2%认为会“上涨10%以上”,35%认为会“上涨5.10%”,15%认为会“上涨5%以内”;6%认为会“持
平”,1.8%认为会“下降”。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物业税》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有专家提出尽快出台物业税”这一观点,29.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反对”,42.6%认为“可能有效,无所谓”,21.1%认为“非常有效,予以支持”。
2、成本上升、负担过重、缺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66.3%)、“税费、社保等负担过重”(49.9%)和“缺乏人才”(42%)。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36.60)、“缺乏创新能力”(26.7%)、“招工困难”(21.8%)、“难以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方向”(14.9%)、“资源、环境约束较大”(14.1%)、“遭受侵权等不正当竞争”(13.6%)、“行业发展前景不明”(13.1%)、“国内需求不足”(11.5%)、“国际经济环境恶化”(10.8%)等。与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明显提高,选择“资金紧张”的比重明显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2.6%的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上升”,7.2%“持平”,0.2%“下降”,“上升”的比“下降”的多92.4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56.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6.8%的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11.5%“持平”,1.7%“下降”,“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5.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36.1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上升”的比“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人才缺乏,本次调查还了解了目前企业在用工方面的迫切需求。调查结果显示,60.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中专、技校毕业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大专及本科毕业生”,选择比重为47.7%;选择“农民工”的为35.8%,排在第三位;选择“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为13.2%。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农民工”的比重相对较高,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选择“中专、技校毕生生”的比重相对较高,大型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选择“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比重相对较高。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23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至4月3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656份,有效回收率为33.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9.5%、7%、4.6%、4.9%、1.3%、2.2%、1.7%、1.3%和1.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3%,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5%、13.5%和7.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9.3%、49.2%和41.5%;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8.1%,有限责任公司占47.5%,股份有限公司占15.2%,私营企业占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1%,股份合作企业占4.9%,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及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金融危机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需求不足给企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企业订货下降、产销下滑、价格下跌、进出口减少、库存上升等方面,造成了企业利润下滑、用工减少、采购量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调查同时发现,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心态相对稳定,对企业未来发展保持信心;调查显示,企业的成本压力下降明显,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盈利或有好转,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投资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的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房地产行业的回稳对整个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调查还显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开拓国内市场和引进人才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这也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整体判断
1、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外资企业担忧较多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17.4%,认为“一般”的占41.6%,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41%,比2008年增加了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2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相对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7.7%,担忧程度更大。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6.3%,比2008年减少23.4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3.9%;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56.3%,比2008年提高27.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保持谨慎。
2、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不同类型企业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1%,认为“一般”的占46.1%,认为“不佳”的占32.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少11.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部分企业一季度经营困难相对较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分行业看,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差异。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认为“良好”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采矿、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不佳”的企业比重超过40%。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09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73.7%,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三的企业生产状况正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25.6%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也表明部分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当问及“2009年以来贵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时,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1.7%,认为“比较多”的占26.8%,合计比重比2008年有所下降;认为“比较少”的占52.2%,认为“非常少”的占11.6%,认为“不清楚”的占7.7%。
调查表明,目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且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困难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
二、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
1、需求不足给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挑战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53.6%)、“资金紧张”(49.8%)、“缺乏人才”(39.6%)、“国内需求不足”(37.7%)。值得注意的是,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缺乏人才”的选择比重都有所下降,这表明成本、资金、
人才等方面给企业带来的困难有所减小;而“国内需求不足”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选择比重分别从19.6%和16.7%上升到37.7%和32.7%,排名也上升到第四位和第六位,这表明需求下滑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需求不足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都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从产销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和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15.2%和1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少40.1和43.8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产销下滑的趋势。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8.2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销售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60.6%,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5.4%,两者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24%。调查表明,受到需求不足的影响,企业的库存略有上升。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企业库存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金属制品等,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食品、医药、塑料、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20%。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7%,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3.3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造纸、化工、化纤、塑料、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下降显著,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1.6%,比200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36.2%,比2008年上升16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盈利企业占42.8%,好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虽然一季度企业盈利有所下降,但二季度或有好转。调查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8.6%,比一季度提高了7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7.6%,预计“亏损”的占23.8%,比一季度下降12.4个百分点。
外需的下降给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次调查企业中,约一半(48.5%)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1%,其中认为“小幅增长”的占9.4%,认为“大幅增长”的占1.6%认为“持平”的占15.2%认为下降的占73.8%,其中“大幅下降”的占39%,“小幅下降”的占34.8%。认为出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2.8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5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形势相对较差的行业有: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和汽车等,其认为出口数量“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在产品出口数量下降的同时,产品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6%,认为“持平”的占28.6%,认为“下降”的占67.8%,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造纸、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产品出口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一季度用工人数“减少”的占30.2%,比2008年提高6.2个百分点;用工人数“持平”的占52.5%,“增加”的占17.3%。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一季度企业用工数量基本平稳,略有下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用工减少的企业占32.7%,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用工减少的超过30%,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减少的占41.5%,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企业二季度的用工计划看,调查结果显示,用工净增加0.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用工在二季度将略有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和东部企业用工净减少5.8和1.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净增加在4个百分点以上;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用工净减少2.7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则是用工净增加;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用工净减少分别为9.9和4.9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用工净增加2.4个百分点。
2、企业成本压力和资金紧张有所缓解,为企业发展带来转机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2.2%,比认为“下降”的多36.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下降60.7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1.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62.9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8.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0.5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调查表明,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下降相对较多。
关于企业目前的原材料成本,调查显示,认为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比认为“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资金情况,调查显示,认为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
占49.2%,比2008年减少7.3个百分点,略高于2007年的水平。这表明,随着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也是企业应收账款趋于正常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0.4%,比2008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4.8%,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2%,明显低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资金“紧张”的占39.4%,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调查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今年以来信贷的快速增长,对缓解东部地区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下滑给目前企业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不过企业用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企业融资问题的缓解,也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转机。
三、对未来经营前景的预期
1、企业经营者对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关于二季度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4.3%,认为“不变”的占60.9%,认为会“恶化”的占14.8%,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9.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尽管当前形势比较困难,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还是谨慎乐观的。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的担忧程度更大,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1.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受危机影响相对于东部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9个百分点,低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少7.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乐观的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非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5个百分点以上;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等行业,其认为“恶化”的比重要高于认为“好转”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预计二季度经营状况“好转”的比“恶化”的多17.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行业呈现出逐渐回稳的趋势。
从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34.8%,认为“高于正常”的占4.8%,两者的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24.1个百分点;认为“低于正常”的占60.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的变化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主要原材料(含零部件)的采购数量“增加”的企业占13%,“持平”的占31.4%,“减少”的占55.6%,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少42.6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原材料采购数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调查表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这意味着对上游行业如采掘、钢铁、化工等拉动作用将产生一定影响。
关于企业二季度的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减少”的占55.1%,认为“持平”的占31.4%,认为会“增加”的占13.5%,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41.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造纸、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通用设备等行业下期订货情况相对较差,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2、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投资计划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1.3%,表示“减少”的占40.3%,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少9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2.9个百分点,而其他地区都是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这表明投资向西部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8.7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少1.7个百分点,好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调查表明,目前政府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效果明显,而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有待进一步启动。
从不同行业看,计划投资减少比较多的行业有:服装、钢铁、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计划投资“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电力燃气夏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工和塑料等行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好。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2.4%,其中“小幅增长”的占9.5%,“大幅增长”的占2.9%;认为“持平”的占37.5%:认为下降的占50.1%,其中“大幅下降”的占20.6%,“小幅下降”的占29.5%。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出现下滑,企业投资需求趋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型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5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食品、纺织、塑料、非金属制品和专用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下滑的同时,进口价格也明显下跌。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6.5%,其中“小幅增长”的占5.8%,“大幅增长”的占0.7%;认为“持平”的占43.3%:认为下降的占50.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9.5%,“小幅下降”的占40.7%。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下跌较多的包括:纺织、化工、化纤、塑料、非金属制品、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33.9%,预计在7-8%之间的占54.6%,预计在8%以上的占11.6%,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7%,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2.5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还问及“您认为中国经济何时触底回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今年一季度”的企业经营者占0.7%,选择“今年二季度”的占5.1%,选择“今年三季度”的占21.1%,选择“今年四季度”的占20.1%,选择“明年”的占43.1%,选择“后年及以后”的占9.9%。调查表明,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今年触底回升。
关于目前房地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67.7%,认为“正常”的占27.3%,认为“较低”或“过低”的仅占5%。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仍处在相对较高的价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72%,比其他地区高8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企业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54.2%,其中认为“下降10%以上”的占9%,认为“下降5~10%”的占25,2%,认为“下降5%以内”的占20%;认为“持平”的占32.6%;认为上涨的占13.2%,其中认为“上涨5%以内”的占7.3%,认为“上涨5%以上”的占5.9%。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62.6%,要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9房价下行空间不大。
3、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前景保持信心,积极应对危机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危机。本次调查设计了“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您认为今年贵企业应着重采取哪些措施”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13个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81%),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增加创新投入”(63.7%)、“开拓国内市场”(53.7%)和“引进人才”(51.9%)。调查表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将加强成本意识、加大人才引进和创新的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2009年以来企业培训、出差、休假和奖金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增加”的企业占41.7%,比“减少”的多26.9个百分点;出差“增加”的占24.6%,比“减少”的少9.4个百分点;休假“增加”的占19.9%,比“减少”的多1.3个百分点;奖金“增加”的企业占13.4%,比“减少”的少26.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面对当前的形势,不少企业都选择了增加培训、减少出差和奖金的方式应对危机。
关于企业家对压力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28.1%,比2008年下降6.2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55.4%,认为“压力较小”的占14.7%,认为“没有压力”的占1.7%。调查表明,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心态相对稳定。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监管预警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5.44.129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每家企业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发展地位,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做好财务方面的监管、预警、防范已经成为每一家企业的重要工作。财务运营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1 电力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监管构建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预警系统,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则是企业预警系统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维护财务正常经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实现对数据化管理的目标,通过完善的数据系统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警示,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的监管,防止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偏离正确的运营轨道。它可以为电力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准确性较高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企业有关的利益形成无形的保障,有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可以使电力企业减少经济损失。因此,在目前市场环境中,建立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 电力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监管预警内容分析
2.1 我国电力需求和供应
我国是用电大国,近几年,在电力需求方面,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已出现成效,电力消费回升势头加快,尤其是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逐渐增长,工业用电也在增长,这样就带动了全社会用电加速提升。
从用电规模角度来分析,2012年全国社会用电量比2011年用电量增长15.1%,增速比2011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用电量在大幅度的增长,用电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社会用电结构角度来看,2012年第一产业的用电量占全部电力消费的2.62%,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部电力消费的75.1%,第三产业用电量占全部电力消费的11.2%,居民用电量占全部电力消费的11.08%。与2011年相比,第一产业用电提高了0.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1.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0.8个百分点,居民用电量提高了0.54个百分点。从国家电力网提供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而且电力消费增长加速也会持续一个阶段。
2.2 我国目前监管预警指标不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电力企业还没有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管预警指标,现在普遍用的均是财务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来对电力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用来起到监管的目的。然而,目前我国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自身设置及电力行业的特殊性,不能及时、科学地反映电力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这是因为,首先,我国电力企业以往的财务指标体系主要是以“资产经营考核”为依据具体实施的,这样的财务指标不可能完全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其次,提供的经济信息很单一,不重视非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的影响,例如:技术经济性指标对财务指标的影响,最后,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部分评价指标罗列重复。
3 电力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监管预警机制的构成内容
3.1 预警分析机制
作为一个国有的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应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应该把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工作排在首要位置。要有专门并且是专业的人员对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实时监管,还要对其进行科学仔细的分析,这样可以为日后制定财务风险监管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财务经营状况监管预警的主体是人,所以电力企业财务监管预警主体要由熟悉企业管理业务、并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而且,财务经营状况预警机构要独立开展工作,但不能影响电力企业的经营过程,它只是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
3.2 财务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
只有能够早期发现电力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才能做到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所以,为了预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就要建立大量的财务数据,在对建立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风险征兆,并对这些财力风险征兆进行解决。主要资料有:内部数据和外部市场,行业等数据。而且要使这个系统具有共用性,不仅财务人员可以提供信息,还包括其他渠道的信息。有了财务信息还要进行有效的传递,这样才会使财务经营状况监管预警系统得到有效的工作。
3.3 财务风险分析机制
有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电力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监管预警机制的关键,通过分析可以快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这样就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财务影响大的风险上。对财务影响大的风险进行重点研究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然后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原因分析出结论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了。为了让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没有任何外来主观意见,就要求从事该工作的部门或个人有着高度的独立性。
3.4 财务风险处理机制
当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出结论后,就应马上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风险给电力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如果想有效运作,就需要有正确、及时并且适合企业所需的各种管理咨询系统,能够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结果数据,供经营者来与财务指标数据做比较。当有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就表明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出现了风险,经营者就要趁早做出防范,来防止财务的恶化。
3.5 事先转移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在记账中尽量少计收入或是资产,而多计负债和费用,这对电力企业日常经营中财务风险可能发生的损失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力企业在遇到大的风险时面临关门,也可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电力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监管预警机制构建的步骤
4.1 确定企业财务风险
通过电力企业经营的主体活动,仔细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然后依据以前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无利企业发展所出现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及时防范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并找出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财务报表,来判定电力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产生风险的大小。通过财务风险的准确描述可以预测这些风险有可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的损失大小。
4.2 用可靠性高的风险作为预警指标
电力企业在分析财务风险时,要选一些可靠性高的财务风险作为预警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参考以往电力企业运营中产生的历史数据、市场和同行业的有效数据。也可以出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用能反映企业现金状况、债务情况以及赢利状况等方面、可靠性较高的财务风险来当预警指标,将选定的指标汇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这些指标体系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准确预测。
4.3 确定预警机制监管人员
由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风险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电力企业构建监管财务经营状况预警机制必须是由专业性强的人或部门组成,并且要求各部门或是各成员之间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各部分在财务风险预警中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样可以高效提高财务经营状况监管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让各部门通过共同监管财务经营状况对预警机制提出制定和修改意见,从而为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5 结 论
构建一个有效的并能适用电力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监管预警机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十分必要的。电力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最初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投资者也可以在发现企业财务危机时及时做出判断,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史立新.中国电力财务监管中的信息报送[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贵州矿产资源企业 现状 对策
一、相关理论介绍
(一)经济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趋势。”矿业全球化主要表现为:(1)矿产勘查全球化;(2)矿产开发全球化;(3)矿产贸易全球化;(4)矿产资本的全球化;(5)世界矿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并购加剧。矿产资源是一项不可再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对于矿业而言,经济愈发达的地区,其消耗的矿产数量就愈多。据统计,25%的发达国家控制着75%的矿物原料。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等国家是中国铁矿石的主要进口国;目前,贵州省的矿产品的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可见,随着信息化的逐渐加深,矿产资源的全球化分配势不可挡。企业需要对行业类主要输入输出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宗教、地域文化进行仔细分析和了解,以便做出产品、营销、谈判策略。
(二)矿产资源安全理论
矿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的基础,矿产资源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持续、及时、稳定、经济、足量的获得所需要的矿产,主要表现为:数量要充裕,质量要保证,价格要合理经济,结构搭配要稳定。矿产资源全球范围内的争夺加重了民族主义经济和国家地区贸易摩擦。对于贵州省内矿产资源企业而言,其主要是处于国内产业链低端,为中东部沿海企业提供原料,直接出口矿原料到国外的情况较少,致使安全意识淡薄,矿产开采结构不合理,方式不规范,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二、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现状分析
贵州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贵州省内的矿产种类达110种以上,储量大,其储量排名前十的如下表1所示。良好的开发环境,使得目前贵州省内有贵州铝厂、瓮福磷矿、赤水天然气化肥厂、盘江煤电、开阳磷矿集团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当然,由于资金和交通环境等限制,市场上还存在如贵州兴源煤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的中小微型矿产企业,他们属于市场利己者,生命力强,能够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但是在技术、人才、企业素质和资金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国发2号文件规定将在贵州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西南交通枢纽和大力发展贵州省工业化。在东部产业内迁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怎样将政府政策与市场调节进行结合?怎样避免“资源陷阱”?本文从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现状出发,分析其面临的生产环境,结合新时期新环境,为贵州省资源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表1 贵州省矿产部分矿产资源排名
名称 单位 基础储量 资源总量 全国排名
重晶石 亿吨 1.23 1
汞矿 吨 11029 30707 1
铝土矿 千吨 136892 395471 2
稀土 吨 1446037 2
磷矿 千吨 511936 2561276 2
镁矿 千吨 15049 32131 3
锰矿 千吨 25335 71813 3
锑矿 吨 37151 245094 4
煤矿 千吨 15124909 53085295 5
(一)大型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微型企业并存
贵州省矿产行业主要结构是大型国有企业(如开阳磷矿、赤天化、瓮福集团)为骨架,中小微型企业(广泛存在的小型煤窑、中小型采矿企业)为血液和肉体。其中,大型国有企业的产品去处多出口到国外;而中小型矿产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缺乏,设备落后,规模化批量化小,其生存空间多为珠三角等东部沿海企业提供基础能源,缺乏资源的深加工环节,产品附加价值低,大部分贵州省矿产能源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
(二)中小微型企业素质低,缺乏观念、人才和技术
矿业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多年以来,其生产总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贵州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输出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磷化工、铝工业和铁合金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贵州的各种出口矿产品,占据全省出口总额的1/3以上。但是,在贵州省的7461个矿山当中,大中型规模的矿山不到110个,小型矿山达到3218个,小矿4126个。这种现状导致采矿规模效益不明显,产量低,企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高端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用不上。另外,由于贵州的交通环境落后,矿产资源广泛分布在各地市县,生活环境较差,直接导致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利用方式落后,消耗高,污染高,采富弃贫情况严重,资源浪费大。
(三)矿产质量好,物流成本高,风险大
贵州矿产,总体上看质量较高,其分布在乌江干流附近,开发条件较好,但是贵州省落后的交通设施导致物流成本高,传统的开采方式和频发的地质灾害使得安全事故频发,投资风险大。
(四)缺乏配套产业,产业链条短
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省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配套产业。以煤矿为例,贵州省的煤矿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除少量的火电厂和煤电煤化工企业以外,大部分出售原煤给珠三角一带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业链带动效应(产值、就业等)没有得到发挥。
(五)政府政策倾斜,投资和出口成为主要动力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之际,国家出台了国发2号文件,提出将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这对于贵州矿产资源企业乃至贵州省实现跨越式迈进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看,贵州省城镇化水平较低,省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明显,因此,投资和出口将成为拉动贵州省内矿产企业成长和省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液态软起动装置;矿井通风机;电机串液阻降压
中图分类号:TD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30-0011-02
1系统概况
张集矿是年产1300万吨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共分中央区、北区及风井区三个区,中央区及北区各有一套主通风机往井下供风,随着张集煤矿采区不断延伸,为了解决张集矿西三采区供风不足,在西风井安装2台通风机做为井下通风使用,其中风机使用豪顿华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NN-3900/2000N动叶可调轴流风机,驱动电机使用ABB公司型号为AMI630L8W BAH三相异步电机(6000kV,386A,3300kW)。
2问题产生
西风井1#、2#通风机高压6kV电源分别引自西风井110kV变电所1#主变和2#主变,西风井罐笼提升机和箕斗提升机也分别引自1#、2#主变,即1#通风机与罐笼提升机同在Ⅰ母线,2#通风机与箕斗提升机同在Ⅱ母线。通风机与提升绞车均为矿井一类负荷,对矿井供电要求必须绝对安全。驱动电机为6kV电压、3300kW大功率电机,风机如果直接起动,将产生极大地起动电流(技术协议约定为5.57In即起动电流为2450A),而西风井2台主变容量均为16000kVA,如此大的起动电流将会对主变造成巨大冲击,在机械方面对电机轴、联轴机构、轴承座造成机械冲击也极大。电流冲击对电动机绕组破坏极大,对电网电压及同网设备也有很大影响,使西风井变电所同母线侧其他负载端电压压降很大,有可能使正在运行中的矿井提升机急停,给矿井设备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威胁。
3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矿井通风机大功率电机起动造成矿井供电系统不稳定,尤其对矿井提升系统造成潜在的隐患,西风井通风机采用电机串液阻降压软起动方式。对于大功率高压电动机在电网短路容量及变压器容量不是足够大或瞬时机械冲击过大时,是最佳起动方式之一,因此张集矿西风井通风机采用液阻软起动方式。
3.1软起动技术原理
西风井2台通风机电机分别串接上海追日电气公司生产的2台GZYQ2-3500/6型液阻柜,星型接法。按技术协议要求在起动过程中6kV母线压降不能大于15%额定电压,起动最大电流控制在1500A以内。电机起动时,在电动机定子回路串入一特制液体电阻,该电阻在电机起动初始时刻自动投入,阻值在预定起动时间内均匀无级减小,从而达到改变电动机端电压,使电机转速平滑上升,平稳限制主电机电流,当电机转速接近额定转速时,主机电流下降,并在阻值几近为0时刻自动切除液阻,实现平稳运行完成起动过程。
3.2起动过程分析
如图1液阻软起一次系统图所示:1QF为主电机运行断路器常开触点,2QF为电机投入断路器常开触点,3QF为串接液阻柜断路器常开触点,5RS 为液阻。液阻的三相电阻由相互绝缘的三个绝缘箱体构成,每个箱体内部分别盛有电液以及一组相对独立的导电极板,一动一定,动极板组通过柜体上部的传动机构及控制系统控制运行。起动开始后动定极板间距离最大,当风机开始起动时,1QF闭合,3QF 闭合,电机开始串液阻缓慢走遍起动,瞬间最大起动电流为1216A,电压最大压降为5435V。随着电动机转速的上升,动定极板间距逐渐接近,电液电阻均匀减小,电流逐渐增大,整个起动过程均匀升速,液阻无级切除,当电机达到额定转速743rpm时,动定极板间的电阻接近为零,此时3QF断开,液阻柜被断开,2QF闭合,电机电流迅速从1216A下降到128A,此时,起动过程完成,软起动结束,主电机进入运行状态。
3.3起动效果
整个软起动过程从液阻投入到切除共用了29秒,起过程中最大母线压降9.5%的额定电压,实际起动电流为额定电流3.15倍,远低于技术协议上约定5.57倍。各项实测数据表明完全符合矿井安全生产要求。
4液阻软起动可行性研究分析
通过张集矿西风井通风机电机串液阻软起动过程可行性分析得出,整个启动过程中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均没有受到大电流冲击,未对110kV变电所主变及线路造成冲击,也未对运行中的提升绞车造成任何影响,因此通风机采用液阻软起动方式是符合西风井现场安全生产,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是一种较好的起动方式。
液阻软起动有如下优点:
(1)对起动过程可预先进行计算,然后确定最佳的起动参数,并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起动过程。
(2)能有效控制起动电流,减小大功率电机起动时对地面变电 所电网及主变的冲击,降低对电网容量的要求。
(3)起动平稳,加速均匀,减轻了起动过程对机械和电气设备的冲击,延长电动机寿命。
(4)起动速度快、安全性好,可连续起动3次以上,维护方便。
参考文献
[1] 商景泰. 通风机实用技术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摘 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在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从企业内部来强化整体竞争力。企业青年员工作为企业存在的根本,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策。
关键词 企业发展 青年员工 思想教育
在现代企业中,青年员工是整个员工队伍的主力军,也是企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青年员工在思想意识上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就会给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在新的环境下,重视青年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思想教育,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
一、当前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状况
(一)思维活跃,厌于政治说教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大提升,尤其是在青年员工队伍中,他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维也更加活跃,对于新的观点和思想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并且也对社会热点、时事也很关注,但是,由于青年员工在年龄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政治说教方面并不是很关心,而且政治说教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与青年员工的思维活跃性并不是十分切合,这就会影响到其工作积极性。
(二)过于看重自身价值,忽视大局利益
青年员工与其他员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的生长环境相对较为优越。他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而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则是集中在文体生活和业余文化生活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现阶段社会风气复杂,部分青年员工会因为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盲目追求自身价值,没有考虑到企业大局利益,缺少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自我约束性差,思想认识不全面
企业的青年员工在维权意识上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在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方面却远远不够,对于自由和个性的认知不够深入,片面的以为自由个性就是我行我素,只顾自身利益,甚至于出现无视法律法规、背离企业总发展规划的现象,这对于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是有消极影响的,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恶劣氛围,影响到总体的团结性,不利于长远发展建设。
二、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尊重员工个性,做好交流沟通工作
新时代下的企业青年员工,在思维上非常活跃,在人格上追求独立,并且具备有较强的民主法治意识,因此,从这方面来讲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就要抓住这一切入点,采用相对应的管理对策来协调处理员工关系,在企业内部形成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文化氛围,不能继续以之前简单生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在日常管理中,要给予青年员工个性上的尊重,正确处理员工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定期与员工进行交流沟通,并且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带头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正确方式开展,从而使之深人心,让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加强意识上的引导,科学合理规划
管理者要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灌输到青年员工的思想意识中,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清晰的认识到自身角色,扬长避短,在内部文化建设中也要将中心点放在精神层面上,实行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把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实现有机融合,从而减轻企业管理上的负担,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帮助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个人制定工作目标,明白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从企业的总体利益出发,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两者有效结合,做到工作开展的有计划、有目标,这样就可以充分确保员工工作的有序化,从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以人为本,采取有效的激励对策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做好了员工管理工作才可以保证企业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在制定管理对策时,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其中,重视人的作用,尽可能的发挥青年员工的作用,在满足青年员工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也要加大精神层面的关注力度,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者融为一体,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各方面需要,最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愿意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员工的思想政治理念就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强化,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现长远稳定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青年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企业要依据自身实际,采取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寒卿.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J].才智,2013(34).
(一)资本收益率的概念 资本利润率是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本,即税后利润与资本性投入及其资本溢价的比率。资本利润率指标的来源决定了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资本的获益能力,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资本利润率是核心评价指标之一。
(二)企业评估资本利润率的作用 首先,企业资本利润率越高,则表明其资本投资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越高,其经营状况越好。其次,企业资本利润率水平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资本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权益。投资者所投资企业的资本利润率越高,面临的投资风险就越小,即资本利润率越高的企业越值得投资者进行投资和追加投资。因此,资本利润率是决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当企业以资本金为基础,吸收一部分负债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资本收益率就会因财务杠杆原理作用得到提高,虽然这部分提高的利润不是资本金直接带来的,但可视为有效利用资本金的结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管理者善于利用借入资本进行运作,进而为企业增加盈利。投资者进行资本收益率分析的作用可以概括为:第一,对投资效益进行评估和判定。资本收益率高低是投资者检查和判定投资效益好坏的基本指标,也是其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第二,客观评价企业管理者工作能力。资本收益率的高低,是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工作好坏、效率高低的集中反映,通过资本收益率分析,投资者可以得到对企业管理者能力高低的客观评判。第三,资本收益率越高,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通过对资本收益率指标的评估,投资者能够检验其投资是否获得良好回报,即其资本是否实现了保值和增值。
二、资本利润率指标的构成要素
(一)实收资本利润率 实收资本利润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实收资本利润率越高,企业实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实收资本利润率越低,说明企业实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弱。对于企业而言,影响实收资本利润率的因素除了影响净利润的因素外,企业负债规模的变化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来讲,负债增加会导致实收资本利润率指标的上升。如果企业在短期内出现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大幅提升,也许并不意味着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或许仅仅是由于大笔投资的注入而已。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而言,一些具有投机性的短期投资导致的资本利润率上升很可能是利益相关者恶意操作所致,投资者应谨慎详细地分析和评估企业近期财务报表,以便能够客观评价核心指标的变动原因,理性投资,降低投资风险。
(二)自有资金利润率 自有资金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值,能够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是投资者的关注焦点,其水平高低往往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最终决策。在进行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计算之前,首先要明确自有资金所指的究竟是哪一类资金,根据有关部门出台的流动资金管理办法,将企业自有资金测算为企业自由流动资金,即所有者权益扣除固定资产等其它资金占用后的,用于营运周转的自有流动资金。这样的测算方法是基于理想企业财务报表基础之上的,即认为除了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其他的流动项目如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付票据、应付薪酬等在报表中占比极少。而在实际中,企业报表中这些不被考虑的科目往往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对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进行客观分析时,不能单纯地按照理性化的公式进行计算,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财务状况进行通盘考虑,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中用于流动资金的部分所得到的数值往往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自有资金水平。
(三)总资本收益率 总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总资本的收益能力,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两者的综合收益水平。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看,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同属企业可利用资本的范畴,因此无需进行明确的区分,而只需考虑企业总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总资本比较的收益额应采用扣除借入资本利息前的利益额,因为企业所使用的资本除自有资本之外还包括部分借入资本。把借入资本的利息当作费用是因为把借入资本视作自有资本。因此,客观地计算总资本收益应是将损益表上的利润总额和借入资本利息相加所得的结果。而在借入资本利息中除利息支出、贴现费用、企业借债利息之外,还应包括企业发行债券之后折价摊销的数额。
(四)经营资本收益率 经营资本收益率反映了经营活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贡献,反映的是企业税后经营利润与平均净经营资产的比例。经营资本收益率的高低是企业所有者评估企业经营的最直接依据。通过对企业经营资本收益率的评估,企业管理者能够快速获取企业当期经营状况,一旦发现该指标快速下滑,即可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排查及时找到原因和解决对策,可以说经营资本收益率的变动是最为灵活和快速评估企业当期经营状况的指标。
(五)人力资本收益率 近年来,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日益增大。未来对人力资本收益率的评估将成为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人力资本占比的增加主要源于人力资本在无形资产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大小,在高新技术领域内,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是企业资本的多少,而是其无形资产价值的高低。这些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几乎都是人力资本投入所带来的收益,而其中除了无形资产当期利润之外,无形资产价值中的新增价值部分也是由人力资本投入所获得的。因此,企业要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分析,将人力资本投入纳入企业经济指标体系中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
三、企业资本利润率的评估思路与提高方法
(一)资本利润率评估的基本思路 实收资本收益率、自有资本收益率、总资本收益率、经营资本收益率、人力资本收益率等指标都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状况,但这些指标对企业经营状况反映的深度、广度和时效性是存在一定差别的。根据这几个指标的特点,在对企业进行经营状况评估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一定的思路来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实收资本利润率和企业负债率的对比来洞悉企业的资本结构,了解企业资本实力。如果企业负债水平较高,则其资本利润率并不能作为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就要进行谨慎的考虑,因为过高的负债水平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其获利能力的稳定性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通过自有资金利润率来评估企业经营过程潜在的风险,很多企业陷入困境都源于其缺乏充足流动资金,当这一比率有所下降的时候,很可能该企业正面临经营困境,而当该比率降低到较低水平时,则作为投资者不应贸然对其投资,因为将资金注入这样的企业往往意味着要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第三,通过经营资本收益率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者经营能力,通过人力资本收益率判断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及其远期发展能力。
(二)企业资本利润率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方法 主要包括:
(1)控制企业负债规模,走低杠杆化发展之路。低杠杆化就是要不断降低财务杠杆,即降低负债在经营资本中的比率。综前所述,短期内负债的增加能够快速提高企业资本利润率,但是这种方式并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此,企业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走低杠杆化经营之路,通过合理融资和有效运作来实现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首先,企业要对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其发展战略不仅包括融资战略、资本运营战略、产品战略,还包括在低杠杆化原则下建立一套能够有效保障企业战略实施的支持体系,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计划预算、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品牌文化建设、企业流程标准化管理等。其次,要确保企业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对企业内部各类资金进行统一化的管理,由财务部门分离出独立的资金管理部门,以便明确内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建立规范的内部资金借贷制度,确保企业每一笔资金都有明确的流向。
(2)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经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和企业所广泛认可,而在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构成中,人力资本收益率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要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经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无形资产,并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
关键词: 规模经济 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 集中度
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是一致认为的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那么,我国产销规模迅速扩大成的同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如何呢?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优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 f(x)段;邹田畑(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
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最优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
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名仍是吉利,第八、九名分别由2008年的金杯、哈飞变成2009年的比亚迪、华晨。同时,前十名的产量相比2008年均提高,上汽提高近100万量达到270.55万量,一汽提高近50万量达到194.46成量,而比亚迪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只有10万量左右。十名之后的企业则分享了190.03万量。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数量上看,有五大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板;一个企业超过200万量,达到270万量,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三个企业产量接近200万量。其它企业产量都比100万量低,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经济。同时,不同企业产量上的差距拉得更大。
总体上看,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
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三、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集中度较高与生产分散并存
2008年的集中度 =0.58,2009年的集中度 =0.61,根据贝恩的分类应属于寡占ⅲ型,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呈现出极端现象,即产量最大的少数企业产量占市场份额比较大,市场比较集中,而产量较小的大多数企业产量则极为分散,这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二)地区割据使竞争不充分,资源分散
据统计,我国的25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很强,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很大,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汽车产业做完其支柱产业。同时,实行地方保护,鼓励本地汽车企业的销售,限制外地汽车品牌进入本地市场。
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对汽车产业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构建了市场进入壁垒,造成了市场的地区性壁垒,市场过于分散;二是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地方企业进入汽车工业,致使汽车产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生产能力低、产能落后的企业数量增加;三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地区积聚,汽车工业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积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横向调整,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并购、重组的难度。
(三)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工业的30%。地方、部门零部件工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很多零部件企业面对的是本地的汽车生产商,没有将自己定位在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所以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数量很少,很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生产,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批量小,技术及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汽车企业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的生产链。
(四)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最优生产规模对应的产量大于现有的市场需求,此时为规模经济而扩大生产显然是不理智的。各个企业应该致力于扩大市场需求,使自身面对的需求与最优产量尽量匹配。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增加汽车出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同时也要开发国内市场,及时升级换代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负担购置车辆的费用。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调整汽车购置税等来刺激市场对车的需求。
四、改善我国汽车规模经济状况的建议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要一个总体上的空间规划,形成积聚效应
国家政策多向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倾斜,构筑进入壁垒控制没有优势的地方盲目上项目,促成地区积聚,形成中国的汽车产业区,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充分发挥积聚效应。
(二)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合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呈现出总产量大、企业个数多、单个企业产量小、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不利于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需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生产的集中度。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战略联合实现市场的集中和生产的集中是很好的途径。并购能够优胜劣汰,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通过破产兼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以加快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
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对于并购的行政干预,尤其是地方政府构筑的退出避垒以及政府行政主导的并购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条件,促进合理并购,抑制不正当并购,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提高其规模,但也为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三)有效地利用合资、合作机会,全面提升自身实力
在与外国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时候,要从产品生产、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销理念、维修服务全方位发展完善自己,充分抓住有利机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四)规范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消除地区性市场分割
要规范地方政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市场的划分。
(五)充分发掘农村市场的潜力,扩大产销规模
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汽车需求提高;
另一方面,家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对汽车的需求;再则,国家积极鼓励汽车下乡。因此,农村市场非常有潜力,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中国国产汽车相对于外国汽车来说在农村市场更有优势:首先是价格优势,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影响农民购车选择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更熟悉农村市场;再次是渠道优势,许多中国汽车厂商一定程度上拥有农村市渠道。汽车产业要充分把握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市场占有率,从而为提高产销量、形成规模经济找到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邹田畑.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分析及启示.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8).
[2]杨志明,钱世超.国内外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的比较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3]何元贵,张捷,陈健.影响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9(4).
[4]秦远建,方壮新.改善我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的对策研究.上海汽车.2008(6).
第一,移转赠与标的物的义务。赠与合同以使赠与财产的权利归于受赠人为直接目的,赠与人的主要义务是依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地点、方式、标准将标的物转移给受赠人。赠与的财产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
赠与合同系无偿合同,因此,依照《合同法》第189条,赠与人只在因故意和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瑕疵担保义务。赠与合同中,一般不要求赠与人承担瑕疵担保义务。但有如下两种例外。首先是在附义务赠与中,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违约责任。所谓附义的赠与,是指赠与人在赠与时使受赠人负担一定义务的赠与。附义务赠与是一种特殊赠与,所附的义务不是单独的义务的赠与。附义务赠与是一种特殊赠与,所附的义务不是单独的另一个合同的内容, 而是赠与合同的一部分。由于赠与合同为单务无偿合同,因此,附义务赠与所附的义务不是赠与的对价,赠与人不能以受赠人不履行义务为抗辩。原则上,赠与人履行交付赠与财产的义务后,始发生受赠人履行其所附义务的义务。附义务赠与与目的赠与和附条件、附期限赠与不同。目的赠与是指为实现一这目的,达到一定结果而为的赠与。其与附义务赠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目的赠与的赠与人不得向受赠人请求结果的实现,而只能在结果不能实现时请求受赠人返还不当得利;而在附义务赠与中,受赠人不按照约定履行义务的,赠与人得请求其履行。附条件或附期限的赠与中,条件或期限直接关系到赠与合同的效力无关,所附义务的履行与否不影响赠与合同的效力。其次是赠与人故意不告知赠与财产的瑕疵或保证赠与的财产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受赠人的主要权利义务:
受赠人有无偿取得赠与物的权利,但赠与合同约定负担义务的,受赠人须按约定履行义务。对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以及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物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
在赠与属于附义务赠与时,受赠人应在赠与物的价值限度内履行所附义务,受赠人不履行其义务时,赠与人有权请求受赠人履行其义务或撤销其赠与。
注意事项
赠与合同是一种双方、无偿的行为,在实践中签订赠与合同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赠与合同的内容要具体明确。赠与合同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双方、赠与的财产名称、财产目前状况、赠与合同履行的时限以及方式、赠与是否附条件以及什么条件、赠与合同的违约责任以及争议解决方式。
二、从赠与人的角度考虑,若赠与行为在交付财产或转移权利之前有可能撤销,建议不对赠与合同进行公证,因为一旦公证将很难撤销;从受赠人的角度考虑,若担心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撤销赠与,则应积极劝说赠与人将赠与合同进行公证。
三、如果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时对受赠人有一定的要求,则可作为一个赠与的条件。如果受赠人无法满足赠与人提出的条件,或者受赠人的行为让赠与人不满意,则赠与人可以名正言顺的拒绝履行赠与义务。
四、赠与的财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约定办理有关手续的内容。
五、赠与人应在赠与合同中说明赠与财产存在的瑕疵,否则由此给受赠人造成损失的将承担责任。
赠与人可不履行义务的情况
为了保护赠与人的利益,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这一规定表明,在赠与合同订立后或者赠与人已经部分履行赠与义务后,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赠与义务或者不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但尚未履行的部分赠与义务。赠与人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应当符合本条规定的法定条件:
1.经济状况显著恶化,是发生在赠与合同成立之后,而不是成立之前。如果自身的经济状况本已十分不好,仍向他人表示赠与意思,实际上其赠与的意思表示多无诚意,赠与合同也根本无法履行。
2.经济状况显著恶化,致使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济,或者使个人的家庭生活发生困难,不能维持自己的正常生计,不能履行扶养义务等。符合上述条件的,不论赠与合同以何种方式订立,不论赠与的目的性质如何,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尚未履行的赠与义务。
与此相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在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某些企业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或以认捐书的形式认捐后,又以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为由,拒绝兑现认捐的款物。
对此,有关企业是否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如果该企业在认捐之后其经济状况才发生显著恶化,并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否则应当继续履行其赠与义务。而对于那些本无经济能力捐赠,甚至濒临破产的企业,纯粹为了商业目的宣传自身形象,认捐后又称企业经济状况不好不能履行赠与义务的,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适用"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规定,给受赠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给受赠方带来的损失。
在起草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法定情形的条款时,曾就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是否可以请求受赠人适当返还赠与的财产,进行过研究讨论。对此问题,在立法上也不尽相同,如德国规定,赠与人因考虑其所负的其他义务,如不损害与自己身份相当的生计或法律规定负担的抚养义务,即无能力履行约定者,得拒绝履行以赠与方式给予的约定。
还规定,以赠与人在履行赠与后不能维持与自己身份相当的生计,或者对其亲属、配偶不能履行法定抚养义务为限,赠与人得依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物。可见德国既允许赠与人拒绝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又赋予赠与人在履行赠与义务后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物的权利。而我国台湾则规定,赠与人于赠与约定的一,其经济状况显有变更,如因赠与致其生计有重大之影响或妨碍其抚养义务之履行者,得拒绝赠与之履行。可以看出其规定并无请求返还赠与物之内容。
合同法草案曾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拒绝履行赠与义务或者请求适当返还赠与的财产。对这一规定,有的部门、单位的同志认为,不宜作出赠与人可以请求返还赠与财产的规定。理由是:
1. 财产赠出后,时过境迁,如赠与的财产已消耗,再行返还已属困难。尤其是出于救灾、扶贫、助学等公益目的的捐赠,如果款物已用于捐赠项目,比如救灾物资已经分发,助学的款物已盖成"希望小学",再行返还已不现实。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员工个体特征;薪酬方案
薪酬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让员工对企业怀感激之情,工作尽心尽责;也可让员工对企业充满抱怨之心,工作散漫、缺乏奉献意识。为了使薪酬制度能更好地激励员工,专家们纷纷提出了对策。张丽华(2003)提出薪点工资方案,她认为这种薪酬方案能拓展员工的加薪渠道,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陈丽君(2003)提出以岗位为基础设立等级年薪制。目前这些薪酬方案在很多企业得到了应用,但员工不满意的现象依然普遍。员工之间对薪酬的需求并不相同,要让员工对薪酬产生由衷的满意,薪酬一定要能解决员工的一些关键问题,而单一的薪酬制度无法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基于这个思路,本文试图探讨如何根据员工的个体特征来设计个性化的薪酬方案。
一、与薪酬相关的员工个体特征
一般而言,与薪酬相关的员工个体特征包括:身体状况,主要指其身体是否健康,具体表现为是否存在重大疾病,精力是否充沛以及耐受力的强弱。经济状况,主要指员工所拥有的净资产的数量,以及其目前所需支出占其收入和净资产的比重。已经有住房,并具有一定的流动资产,当前所需支出占其流动资产比重较低的员工,其经济状况比较好,相反还需通过积累货币来满足购买住房、治疗疾病、子女上学或赡养父母等需求的员工其经济状况为不好。能力状况,指工作经验、工作技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技能强、学习能力强的员工,其工作能力强,反之则弱。性格特征,指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价值观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风险倾向性高还是低;等级意识重还是弱;意志力强还是弱等。
二、薪酬方案的设计框架
合理薪酬方案的设计要确定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薪酬的组成要素。约翰・特鲁惠曼(2002)提出整体薪酬方案,他把薪酬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经济薪酬和非经济薪酬。其中经济薪酬包括基本工资、附加工资、工作用品补贴和额外津贴。非经济薪酬包括晋升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和私人因素等。基本工资是和当前业绩无关的部分,附加工资是不定期的一次性发放的收入。间接工资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包括法定福利和企业特殊福利。工作用品补贴是企业为员工所提供的工作上必须使用的物品。额外津贴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优惠购买企业产品的机会和俱乐部会员资格。晋升机会是员工职位提升的机会。发展机会是员工在培训和个人能力提升方面的机会。心理收入是员工在工作中所获得的快乐感受。薪酬的支付标准,指企业采用岗位、业绩、技能还是资历等标准来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薪酬的支付结构,指员工总报酬中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的比重、短期薪酬和长期薪酬的比重以及经济薪酬和非经济薪酬的比重;薪酬的管理方式,指企业采用集权还是分权式管理,员工在薪酬决策中参与度高还是低,员工加薪渠道多还是少。
三、基于员工个体特征的薪酬方案
第一,基于身体状况的薪酬方案。身体健康的员工往往对现金的需求比较小,风险的承受度比较高,进取心强,追求业绩、提高能力的动机比较明显,因而会重视业绩或技能标准,倾向高比例的浮动薪酬和长期薪酬,希望有较多的加薪渠道。而对于身体较差的员工,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因此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保障,能更好地激励他们。同时,较高的固定薪酬、较为柔性的工作时间、较好的医疗福利等对于低健康的员工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基于经济状况的薪酬方案。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员工,除了家庭背景的因素外,大部分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能力的认识更为深刻。在基本工资中,他们往往重视薪酬中的岗位或技能标准。在附加工资中,他们对小幅度的激励没有太大的兴趣,比较青睐高额的长期薪酬。在额外津贴中,由于他们大部分已有子女,比较关注子女照顾和教育方面的福利。在心理收入中,他们强调快乐工作,不会因为收入而忍受不愉快的工作。同时,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较好,因此有更高的职业追求,非常重视晋升机会。对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员工,在附加工资中,他们倾向高比重的短期薪酬。在间接工资中,他们倾向现金福利。
第三,基于能力的薪酬方案。能力较强的员工往往具有很高的自我认知,因而他们在基本工资中会重视业绩或技能标准,在附加工资中会强调较高比重的浮动薪酬和长期薪酬。在非经济薪酬中,他们重视职业发展机会,重视能体现个人能力的工作平台。对于能力较差的员工,关键是能力的提升,提供培训、轮岗、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的非经济薪酬将带来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第四,基于个性特征的薪酬方案。崇尚个人主义的人希望自己的价值受到认可,重视自己的投入和产出比,因而他们会重视业绩或技能标准,重视自己的权益。风险倾向性高的人往往倾向高风险高收益的分配模式,因此重视业绩薪酬和高比重的浮动薪酬;风险倾向性低的人往往倾向可以预测的收益,因此重视技能薪酬和高比重的固定薪酬。等级意识重的员工往往官本位意识重,因此重视岗位薪酬;等级意识弱的员工重视平等,强调价值和收益对等,因此重视技能薪酬和分权。意志力强的员工往往能够努力去获得很高的业绩,因此他们重视业绩薪酬和长期薪酬;意志力弱的员工往往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因而重视高比重的固定薪酬。
参考文献:
1、陈丽君.基于岗位的等级年薪制和企业薪酬改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9).
2、顾琴轩.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
3、孙剑平.薪酬管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关键词】地方财政 经济金融
一、县级财政收支情况与特点分析
根据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本次从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各选取了一个样本县(为表述方便,陕北的样本县称为A县;关中的样本县称为B县;陕南的样本县称为C县),其中,A县经济发展状况属于相对较好,B县经济发展状况属于一般,C县经济发状况属于相对较差。
(一)财政收入情况与运行特点分析
一是在经济状况较好的县,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2011年,A县和B县的税收收入占比分别为50.5%和66.2%,而C县的税收收入占比仅为14.8%,这说明在经济状况较差的县,税收对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十分有限。
二是经济状况较差的县对上级财政的依赖程度较大。2010年C县的上级财政调拨和返还为2.84亿元,2011年增加到3.82亿元,同比增长34.51%。2011年,上级财政调拨和返还占C县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9.8%,同期A县上级财政调拨和返还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4.14%,而B县则没有上级财政调拨和返还。三个样本县中,经济状况较差的C县对上级财政的依赖程度最大。
三是经济状况较差的县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依赖程度较大。2011年,C县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当地财政收入比重为14.3%,同期A县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当地财政收入比重仅为4.5%,而B县则没有产生土地出让金收入。不仅如此,C县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还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0年,C县土地出让金为1.49亿元,到2011年上升为1.83亿元,同比增加0.34亿元,增长22.82%。
(二)财政支出情况与特点分析
一是县级财政支出整体上呈现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经济状况较好的县,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相对较大。2010年,A县、B县、C县财政支出总计分别为39.2亿元、28.9亿元、11.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1.5%、37.6%、-11.2%。2011年,A县、B县、C县财政支出总计分别为52.8亿元、43.7亿元、13.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4.7%、51.2%、13.4%。以上数据显示,经济状况较差的C县受地方财政实力约束,财政支出增长幅度较小,甚至下降。
二是县级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改善民生领域。近年来,三个样本县按照国家有关支持“三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政策导向,不断加大对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县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A县、B县、C县用于支持“三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占比分别为46.6%、68.3%、53.8%。2011年,A县、B县、C县用于支持“三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占比分别为69.3%、62.9%、61.4%;以上数据显示,不论是经济状况较好的A县,还是经济状况较差的C县,都将“三农”和社会民生领域作为财政支持的主要方向。
二、县级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评价
(一)A县财政状况良好,但是可持续性偏弱
A县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且收入结构比较合理,对上级财政和“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较小。全县财政支出保持了快速增长,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改善民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支出结构比较合理。全县财政收支缺口压力较小,2010年全县财政赤字仅为0.7亿元,2011年全县财政盈余2.6亿元。但是,A县财政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短期看,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转趋恶化,煤炭市场低迷,煤价接连下跌,对以煤炭开发为主要产业的A县来说,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难度加大。从长期看,仅靠开发不可再生资源,财政高速增长难以为继。
(二)B县财政自给能力较强,但是财政赤字压力较大
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全县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当地财政自给能力较强,基本不依赖上级财政和“土地财政”。近两年来,全县用于支持“三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占比均保持在60%以上。但是全县财政支出增长过快,财政收支缺口压力较大,2010年、2011年全县财政赤字分别为12.5亿元、22.4亿元,财政赤字逐年大幅度扩大。2012年以来,受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原材料、产成品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当地工业经济运行极其艰难,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长期处于停产和限产状态。2012年1季度,全县75户规模以上企业,有27户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作为全县财政收入主要渠道的税收收入完成不足1.3亿元,仅占全年任务的15.7%,可以预计,2012年B县财政收支状况不容乐观。
(三)C县财政自给能力较弱,但是财政赤字压力较小
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C县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对上级财政调拨和返还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土地财政”的问题也相对突出。近两年来,该县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相对较小,2010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基本体现了量入为出的原则,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改善民生。C县财政收支缺口压力较小,2010年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2011年财政赤字0.7亿元。目前该县财政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县级财政收入空间难以拓展。近几年,县政府在“三农”方面投入财政资金较多,有力支持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享受了免税政策,在短期内对当地增加税收的贡献较小。二是财政收入来源不广。C县县域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当地两家有色金属公司,然而这两个公司的产品价格不够稳定,存在大起大落的情况,在产品价格处于低迷状态时,对当地财政收入影响较大。
三、县级政府债务状况及其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近年来,在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以及政绩形象工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大幅度增长,但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却不能满足财政支出快速增加的需要,由此,政府债务融资成为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县级政府债务规模状况
1.A县债务负担较小,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A县于2009年、2010年先后发行5251万元和4030万元的三年期政府债券,截至2011年末,债务余额为9281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6%。
2.B县债务负担适中,债务增长速度逐年放缓。2011年,B县政府债务余额为5.91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7.7%,偿债压力适度。近几年来,B县债务增长速度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2009年增长率为178.8%,2010年增长率为17.1%,2011年放缓至1%。债务资金用途主要为公益性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3.C县债务负担沉重,债务规模逐年扩大。2009年C县政府负债为6.43亿元,增长50%;2010年政府负债为7.99亿元,增长24.26%;2011年政府负债为13.48亿元,增长68.71%,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05.3%,当地财政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资金用途主要集中在:一是公益事业工程建设费用,如城区亮化工程、乡村公路建设材料款、绿化工程款等,占比79.11%。二是乡镇招待费用及办公配套设施费用,占比4.21%。
(二)县政府融资平台情况及其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按照人民银行定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调查显示,三个样本县都设立了地方融资平台,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A县政府融资平台资本实力雄厚,没有银行贷款。该县融资平台为A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11月,注册资本20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注入的资本金、公司经营收入和参股企业分红等。截至2011年末,A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代表县政府出资参股20户,共投入股本金19.69亿元,扶持了一大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项目,产业涉及电力、煤炭深加工、建材、农产品加工以及养殖等多个领域,带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有力促进了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
2.B县政府融资平台资本实力增长迅速,银行贷款规模适中、风险较小。B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2000万元,资产总额3500万元。截至2011年末,注册资本达到4.6亿元,资产总额8.4亿元,目前只有国家开发行贷款,贷款总额5730万元。目前已归还贷款2380万元,尚有贷款余额 3350万元,相对于该公司的资本实力,还贷压力较轻,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较小。
3.C县政府融资平台银行贷款逐年剧增,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2008年,C县利用城司在银行贷款贷款7938万元,2009年增至19297万元,增长98.16%;2011年增至26984万元,较2009年增长39.84%。其中,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金额达2.19亿元,占比80.97%。贷款期限一般较长,有10年期、12年期和15年期三种。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合计每年支付利息约1600万元。据了解,C县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除偿还利息外,不够偿还所欠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县政府要求延长债务期限,致使贷款逾期,负债逐年积累,银行贷款风险不断加大,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关键词:债务能力;违约风险;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3006506
The Study on Economic Cycle Affecting the Default Decision of Enterprises
LEI Hanyun
(Finance Schoo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Wulumuqi 83001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velops a frame work for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ycle on default decisionmaking by building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on the value of corporate assets. When cash flows depend on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s, there will be a benefit for firms to adapt their default and financing policies to the position of the economy in the business cycle phase. We show that our model can replicate observed debt levels and the countercyclicality of leverage ratios. We also demonstrate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ycle on the debt capacity.
Key words:debt capacity; default risk; economic cycle
鉴于目前糟糕的经济状况,一些专家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将会再现。
但那也是微软和苹果相继创立的时候。
如这些例子所示,对于创业而言,经济状况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我们也已经投资了那么多新创公司,如果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那就是:公司的成败取决于创业者本身的特质。作为衡量一家公司能否成功的指标,创业者自身最能说明一切,相较之下经济因素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是谁”,而不是“我在什么时候做”。如果你是“正确“的人,你就可以成功――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果你不是那种人,那么再好的经济状况也帮不了你。一些人认为“现在经济状况太糟了,我最好还是别在这个时候创业。”,他们的这种错误和经济经济泡沫时期的那些人一样。在那时,人们的想法是:要创业,就有钱。
所以如果你想提高自己成功的机会,你就应该多想想你应该有怎样的合作者,而不只是关注现在的经济状况。想知道哪些因素会威胁到公司的生存吗? 答案不在新闻里,去照照镜子。
但对于所有创业者来说,在大刀阔斧之前先观望一番是否会更好呢?如果你想开一家饭店,嗯,这样想没错。但如果你专注于技术领域,答案就不是这样了。技术进步本身并不太受股票行情影响。所以对于任何想法,迅速行动的回报远高于观望不前。微软做的第一个产品是为Altair系统的Basic解释器。那就是1975年的世界所需要的产品,如果当时Gates和Allen多等了几年才行动,一切就太晚了。
当然你现在的想法绝不是你最后一个想法。新想法总会有的,但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现在就去做吧。
这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忽略经济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和投资者现在都会感到囊中羞涩。不过消费者的这种状况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你甚至可以从中获益。你可以为他们做出更便宜的东西。新创公司的东西一般都比较便宜。从这一角度看,新创公司比大公司更适于在经济衰退时期生存。
投资者就是更大的麻烦了。新公司一般都要筹集一些外部资金,但投资者却不大愿意在不景气时期投钱。这样实在不好。人人都知道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道理。但在股权市场,投资行为多少就变得有悖常理了:所谓经济景气却是人人都想买进的时候。这是个可疑的想法,不过意识到这点的投资者不多。
在1999年的时候,投资者们一家一家的购入糟糕的新公司,而在2009年,投资者则裹足不前――即使他们面对的是一家有潜力的公司。
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不过这个道理也不新鲜了:新创公司永远得适应投资者一时兴起的想法。
幸运的是,抵御经济衰退的最好方式恰好就是你在任何经济状况都应该做到的事:尽可能地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告诫创业者,要想成功,最明确的方向就是成为企业界中的小强(蟑螂)。新公司关门倒闭的直接原因就是花光了所有的钱。所以公司花在运营上的钱越少,就越不容易挂掉。很幸运,运营一家新公司也花不了多少钱,而经济衰退只会让你花更少。
如果冬天已经到来,那么当小强甚至比保住饭碗更安全。可能有一些顾客会因为无力继续负担你的东西而离开,但你绝不会在同一时间损失所有的客户。市场不会炒你鱿鱼。
经济不景气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竞争压力减少。技术的发展就像列车前进,如果出站时人们都窝在角落里,你就可以独享整个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