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智慧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确立“好习惯成就一生”的办学思想
哲学家培根在其《论人生》中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孙云晓也曾说:“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可见,幼年养成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小学时期正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为此,我们将“好习惯成就一生”定位为办学理念,将“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确立为办学目标。
二、创设“分工合作,落实三会”的管理模式
教师的职能应体现合作精神:第一,教师一起谈论教学;第二,教师互相观摩学习,促进思考和讨论;第三,教师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估一起规划课程安排;第四,教师互相传授各自在教学、学习和领导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才能真正落实学校的改革,因此,我校创设了“分工合作,落实三会”的管理模式,教师之间互相倾听,认真对待彼此的意见,学校管理不再是“我的事”,而是“我们的事”。共同管理极大地凝聚了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1.分工合作
我校立足学校的实际形成了“六横六纵十九点”的管理系统,“六横”即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教育技术处、总务处、工会等六个职能科室,负责学校相关的规划设计、计划拟定和服务指导;“六纵”即六个科室主任负责1―6年级的全面工作;“十九点”即十九个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研活动的设计及实施。这样的横、纵、点三维式的“放权”,产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渔网”效应,能帮助教师释放潜在的创造力和领导力。
2.落实三会
为了做到学校的管理重过程、抓细节、强落实,我校始终强化“三会”制度,即每周的学校管理工作例会、每月的教研组长交流会和每月的班主任总结通报会,尤其是每周的学校管理工作例会,通常是按三步走,即总结工作,反思问题,协调下步的工作。由于中层干部兼任科室主任,与本学科教师同处一个办公室,能及时准确地传达会议精神,避免了传达过程中的变形走样,从而实现信息的上下畅通和实施的快捷高效。
三、建构以人为本、德能并重的管理制度
我校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即突出民主、体现规范、强调实用,在发现问题时寻求解决之道,倡导以人为本,把教师放在学校管理的主人翁位置,遵循“调研――修订――反馈――实践――再修订”的原则,通过教师会宣读、学校网站公示及发放意见征求表等多种渠道广开言路、问计纳谏,力求通过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上的改革创新,使管理制度高效可行,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共同管理”的目的。
同时,我校改革了“评优评先”制度,以“德”为先,以“能”为重,采取“教师会上宣读相关文件要求――分管科室提名推荐――全体教师会讨论投票――校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校园公示栏上公示”的公开透明的方式,使评选出的教师能真正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新时代的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主体,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改变“耗时、耗量、耗精力”的外延式发展,从而实现以“低耗”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遵照“好习惯成就一生”的理念,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以阅读增内涵、以勤练提素养、以团队融智慧,奏响了“学习型、合作型、智慧型”教师团队成长的三部曲。
1.从读书习惯开始,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高品质的阅读,我校注重培养教师的阅读习惯,筹划了一系列的教师读书活动,举办了“阅读成就魅力课堂”专题讲座。此外,我校还主张师生同读一本书,以课堂为载体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课”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初见成效,如课外导读课“那些人,那些事,走进《城南旧事》”分别参加了全区校本课教学竞赛和全省现场优质课竞赛,均获一等奖。
2.从基本功开始,建设教师团队
教师的基本功对教师和学校而言至关重要,我校将写好规范字和说好普通话列为两项教师基本功,把锤炼教师基本功作为“学习型”教师的提升之路。在写好规范字方面,给教师布置练字任务,每周一练,每月一评,每学期进行教师钢笔字、粉笔字考核,优秀的作品分期分批以“朵朵花开淡墨痕”为专刊在学校宣传窗展出。在说好普通话方面,开展“诵读经典,浸润心灵”的美文诵读活动,每天下午课前五分钟,教师们轮流在学校广播室诵读美文,并由学生点评,激励教师说好普通话。
3.从合作教研开始,提升教师智慧
我校在各教研组推行了“团队合作,捆绑评价”的教研模式,教师们在合作中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自身水平的提升。通过合作,教师能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充分演绎新课标的内涵,能对课堂教学的得失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些无不体现了团队合作的优势。例如,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的“首届教学节”,将团队合作这一新型教研模式推向了,助推了全体教师 “合作、学习、创新”的阶梯式成长之路,促进了教师智慧的进步与提升。
五、构建多元发展平台,塑造“香樟英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让良好的习惯伴随他们一生。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根据“好习惯成就一生”的办学理念对学生展开了全方位多元化的习惯塑造,力求打造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1.实施“五净”德育,用好习惯成就“儒雅少年”
我校建成了“好习惯成就一生”的校园主题文化墙,将小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分为做人、礼貌、学习、阅读、安全、卫生、饮食、运动、劳动9大板块共81个习惯,并用简练的文字、活泼的图画悬挂于校园中,以净体、净言、净行、净校、净心的“五净”目标,将81个习惯以儿歌的形式分学段解读,引领各年级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我校还采取了一些评价措施,例如“周周红旗班”的评比,还有“阅读之星、艺术之星、运动之星、尚礼之星、劳动之星”等多项评比,让学生“人人都有奖状,人人都有自信”,从而打造身心健康、温文尔雅的“儒雅少年”。
2.注重学生的阅读和书法,培养智慧少年
秉承“读书・明理・启智・成才”的校风,我校倾力打造“书香墨香溢满校园”的系列活动,力求让“读好书,写好字”成为每个学生受用一生的好习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校实行了“七色花”阅读考级制度,考核合格后颁发等级证书,证书的颜色分别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紫色为第七级即最高等级,考过七级的学生可获得印有七色花的“阅读考级小博士”证书,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为培养学生的书法技能,我校把书法教学纳入到课程中,让书法真正走进课堂,每学期开展硬笔、软笔书法竞赛,举办书法作品展览,让学生在养成规范书写习惯的同时,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从而达到“立字立人”的目的。
3.用艺术和运动展现“阳光少年”风采
小组建立
在全面深入学习了合作教学理论后,笔者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学生合理分组。先确定7个组长,之后把全体同学按成绩高低排列,每4人为一组,组长抓阄确定组员,保证组间同质。A为优生,组长,B中上,C中下,D学困生。首先,座位安排:4人围坐,A左前,B右后,C左后,D右前,避免C、D出现聊天现象。A与B讨论交流,达成共识。B教会C,A教会D。四人资源共享。其次,明确职责:A组长,B负责纪律,C统计分数,D在黑板上书写成绩。由组长召集设计组徽,制定口号,然后各组展示评价,形成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最后,问题赋分:每回答一个问题A得0.1分,B得0.2分,C得0.3分,D得0.4分,小组总分值1分。根据问题难易让学生抢答或竞答。
教学实践
课堂实践 笔者选择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先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后再开展合作学习。组员之间对话、交流、合作,笔者深入到每个小组,平等地参与,耐心地引导,热情地帮助,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深度,笔者引进组际间的竞争。每一个课堂活动,学生只要会就自动站起来展示,为本组加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团队凝聚力极强,每个小组成员都全力以赴。对于教学重难点,笔者又让学生静下心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从而突破。
比如学习《Unit5 Lesson14 Helping Each Other》一课时,课堂设计了三个小组活动。第一次阅读活动,学生自主完成填写Amy和Carrie成为好朋友的经历表格,之后小组A、B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B生看C生答案,A生看D生答案,给予纠正,讲解,订正答案时,全班同学几乎都站起来了,效率极高。第二遍阅读,讨论“Helping her also helped me find a friend”的深层含义,这时组内四人通过交流、碰撞,各组均给出精彩答案:“当我们遇见有困难的人,即使是陌生人,也要伸出援手,让世界充满爱。”在语言输出环节,让各组挖掘Amy和Carrie的性格特点,给出原因,各小组学生热情讨论,积极板书,展示各组观点,分析出Amy胆小但善良,助人;Carrie礼貌、友好、热心、助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课外活动 第一,组长布置课外作业:A、B生完成阅读完形等能力提高题,C、D生完成单选等基础题,由组长组织讨论。第二,期中考试后,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自我审查分析:总体把握、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制定考后计划。
小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这是笔者感触最深的部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认真观察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小组或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及时地加以引导,把“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目标尺度,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变个人计分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依据,评价的重心转向合作达标,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笔者每月评选出冠军组长、小组之星,亚军组长、小组之星,每组两个贡献之星,给他们颁发奖状、奖品并拍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积极性。
小组之间的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其他组举起笑脸棒,有节奏地击打手掌以鼓励,对于课堂结束时表现出色的小组,连着击打两次,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表情。小组之间良性竞争促进了班级和谐,提升了学习实效。
学生自评 在课后学生完成自评表,由组长统计,发现问题,及时开会讨论、调整。比如《Unit 5 Lesson 14 Helping Each Other》一课的自评表如下:
实施效果
关键词:智慧校园;MOOCs;大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49-03
1 引文
大学是研究学问、探索创新,引领民族理想、尊严、智慧和思想,塑造国民素质、民族人格的场所。因此,大学本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书生意气、百舸争流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尽显 “低头族”,依靠点名、扣分等方式绑架学生上课的大学课堂,让年轻人缺失了本该有的活力。在智慧校园时代,国内学生因为没有毕业压力,上课、考试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的人生抱负。许多青年人已经成为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奴隶。
目前智慧校园的“智慧”体现在各大高校追逐开启的“微课”, “SPOC、MOOCs”等网络资源,“智慧校园”对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的同时,也给普通院校带来了危机和挑战[1]。大学是学生从高中走向社会的桥梁,就像接力比赛,大学的接力棒,是人生赛跑中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青年输在这一段赛道上。因此,以智慧校园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普遍生存之道。
因此,通过改革课程教学的设计,加快课堂教学的设计步伐,吸引学生上课兴趣,引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并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资源平台实现自学和互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2 以MOOCs为契机进行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具体的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提供课程概况、教学内容、学习资源和提供课后交流,实现对整个课程的导学、助学、自学和互学。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摆脱长期处于灌输、填鸭的方式教学,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让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学习,因此,通过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的 “学”包围教师的“教”,教学内容不但为学生所吸收,还能衍生、滋长和运用[2]。
1)依据学生具体需求创新课程设置。
新时期二本或者三本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应用型”人才计划,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价值,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大程度上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开发“前沿课程”,比如“计算机”领域,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应用,许多应用都开发面向手机的app,因此,课程教学体系要跟上技术的发展,把“手机app”的开发技术作为主干课后的延伸,引入课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需求,从而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愿景,同时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把“以传递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以对话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3]。
2)以MOOCs为背景,设计课程教学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2012年清华、北大优秀学府相继加入到MOOCs的行列,我国高校教育也已经明显感知到MOOCs将要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因此,以MOOCs为契机,适时的展开课程教学设计,以“导学”-“助学”-“自学”-“互学”-“督学”为导向[4],通过精心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实时的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课后交流,以期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自主自觉地深入并扩展学习,培养良好的自学意识。
3 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提升课堂吸引力
1)追求课堂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
讲究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我们要突出 “效果”高于“效率”的问题。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PPT教学,可是原本只是辅助手段的教学方式,被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当做偷懒的工具,他们上课全程都在读PPT,这种方式极大地损害了我们课堂的效率。
任何课程教学,只要教师善于设计自己的语言,灵活运用多媒体设施,采用启发式,通过有挑战性的提问或者分组活动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教学艺术。
2)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共创师生共鸣。
课堂不再生动,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上师生互动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现象。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投入到对学习、对知识的热情中,而不是沦为只会使用手机的傻瓜。
因此。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表演者,要善于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提出匠心独具的练习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商讨,共同探索真理和自由思想,如图2所示,认真构思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共创师生共鸣[5]。
4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督教评学的平台
建立此平台的目的,就是打破大学的城墙,让墙外的人也看到我们的课堂,录制教师的授课视频,一方面供学生课后巩固,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监督上课效果,共同督促学生学习,形成开放式的课堂,具体用例图如下图3。
在此模式下,教师将更加注重课前准备,加强课内教学的设计,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曝露在家长面前,不端行为也将有所收敛,提高上课的参与度。
5 发挥终端的优势,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教学
我们要善于利用手机的便捷性,加强课内课外正能量教育。通过QQ、微信占领主流思想,加强课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对于上课难点,学生可以自主的用手机拍摄短片,课后再次学。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移动终端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1)发挥终端优势,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现在的学生逃课、上课开小差日益严峻,这与我们考试方式也息息相关。纯粹的期末考试制度不能把控整个学习过程。相反,容易让学生滋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功利心理,而此时手机等终端设备正好为大规模作弊提供了便捷,导致考风的严重下滑。因此,利用移动终端发挥学生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过程,并将大数据记录做分析,最终形成过程性的评价,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结论的常态[6]。
2)发挥终端优势,加强德育教育,转变课堂学习的观念
通信便利增强了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国际教育基金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先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人格教育,不能让自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短视的及时享乐主义,成为社会生活主流”[7]。因此,广泛的开展德育教育,增强年轻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甚至自己的责任感,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对于年轻人手机不离手的现状,进行覆盖性的德育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6 结语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提出基于MOOCs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一种家长介入教学管理的教学手段,建立家长督教促学平台,要求教学讲究教学艺术的思想,提出手机app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研究。通过在《软件工程》课堂上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本研究不但可以消除信息手段给学生带来的各方面诱惑,利用移动终端给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加大力度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变得生气勃勃,教学效果提高,在校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吕伟,张祥云,叶逢福,赖勇强.“智慧校园”浪潮下的高教变革展望[J]. 高教探索,2014(4):27-30.
[2] 梅红,宋晓平.论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与实现[J].高教探索,2014(2):62-67.
[3] 郭法奇.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14(3):72-78.
[4] 张连云.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73-75.
[5] 韩淑萍.我国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研究述评[J].辽宁教育研究[J].2008(1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