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手术是骨科的重要治疗手段,其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包括了四肢与躯干的骨、关节、肌肉、肌腱以及脊髓、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各种手术,还有部分整形手术,基本涉及到整个运动系统。手术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手术本身的成功,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准备工作,并且在手术后给予妥善的护理,可增加手术中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使功能得到更理想的恢复[1]。根据病情及治疗的需要,手术的范围和规模大小不等。大型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明显,对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后的护理要求较高[2]。小型手术对患者生理功能干扰较小,即使耐力较差患者,经一般性处理即能接受。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手术的骨科患者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39.7±5.3)岁,手术类型上颌骨手术22例,下颌骨手术24例,颈椎手术32例,颅骨手术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及指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动其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通过规劝和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减少陪护人员的重要性。同时指导陪护人员正确接取粪、尿的方法,不可使粪、尿外溢污染手术切口。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及保暖,防止感冒、受凉、劳累等,以免诱发感染急性发作或新的感染。告诫患者不可擅自对伤口进行不妥当的处理,如挤压、按摩。
2.2护理观察 手术切口疼痛一般发生在术后3 d左右,因此,术后3 d应常规测体温3次/d,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切口持续疼痛或加重,伴有体温升高、脉搏频速、白细胞计数升高,则应警惕切口感染。怀疑切口感染时,可打开伤口外层敷料检查,可发现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压痛等典型症状。如果有脓肿形成,则表面局部张力增高,并伴有波动感。为进一步确诊时,常规取切口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及细菌培养,根据其结果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可为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据。
2.3预防护理 告诫患者戒烟、戒酒的重要性。根据患者个人喜好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嘱其多饮水,保证充分的休息、睡眠,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应遵医嘱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并进行支持疗法增强患者体质。定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伤口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督促医师换药,敷料被渗湿时,及时更换。
2.4感染的护理 炎症早期阶段可拆除部分缝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并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局部用抗生素封闭及物理疗法。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室,进行各项操作时均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
3 结果
98例患者中有9例发生SSI,发生率为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患者SSI发生率较高,其中Ⅰ类切口1例(1.02%)、Ⅱ类切口3例(3.06%)、Ⅲ类切口5例(5.10%),平均住院 32 d,均治愈出院。
4 讨论
骨科是治疗运动系统急慢性损伤、畸型与疾病的学科。骨科手术治疗无菌操作要求十分严格。同时,术前治疗方案必须周密考虑全身和局部不能存在任何隐性的感染病灶。一旦患者手术出现感染,就会造成终生残废[3]。切口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手术操作,导致较长r间的暴露,污染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加;长时间的暴露使切口干燥及长时间牵拉、摸弄而损伤了组织;出血、麻醉时间延长,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手术者因疲劳而疏于无菌手术原则,也会使感染机会增加[4]。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骨科感染的原则,一旦诊断伤口感染,除全身联合运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外,重点应放在局部伤口的处理上[5]。若局部肿胀明显,即早期间断拆线引流,送标本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以便准确运用抗生素。深层感染内固定物的处理目前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内固定物不必移去,过早的移去坚强的内固定会使骨变形。若经治疗后伤口仍不愈者,待有纤维骨痂形成后,再去除内固定,换置外固定为妥。软组织损伤后感染长期不愈的处理,①消除异物和坏死组织,切除窦道,②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才能有效控制感染,使伤口愈合[6]。高标准严格无菌操作,准确彻底清创,正确、彻底止血,避免损伤过多的正常组织;正确、稳妥使用电刀;准确掌握穿针技术;加强术后的护理,保护好针眼;无张力、无空隙闭合伤口。这些都是预防骨科感染,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措施[7]。
配合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科普宣传,就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术后恢复过程、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方法等交代清楚,尤其是致残手术之前,更应向患者讲清伤后假肢的安装使用,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程度,宣传有关成功的病例,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使患者对即将实施的手术充满信心,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和科普宣传应是鼓励性质的[8]。对那些无法根治的姑息性手术,其真实的预后情况只能向家属说清楚,以免患者对以后的治疗护理和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本组资料显示,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老年患者要注意采取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从而降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SSI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媛慧.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34:222-223.
[2]陈庆华.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03:99-100.
[3]吾里旦古丽・铁了汗.骨科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197-198.
[4]暴艳江.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1:219-220.
[5]张孝丽.胃肠外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02:103-104.
[6]单廷芝.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0:210-211.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干预
许多骨科手术常为修复或重建手术,比如关节置换,脊柱内固定、骨病矫形手术等等,因大量使用内固定材料和各种同种异体植人物,术后感染一直是医生和病人担心的问题[1],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感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后患无穷,不但会延长疗程、还加重患者病痛、增加治疗费用,甚至可导致肢体残疾或生命垂危,因此,预防感染是首要的任务,护理工作是造成医院感染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感染的发生和预防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为了有效控制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需要掌握其相关因素,针对性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我院针对2005年4月-2010年3月骨科无菌手术患者2000例,选取经结合其临床症状、切口愈合程度诊断为切口感染的3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5年4月-2010年3月我院骨科无菌手术患者2000例,研究对象为经结合其临床症状、切口愈合程度诊断为切口感染的32例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为35.6±11.4岁。
1.2方法
针对32例存在切口感染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的病案进行了调查,回顾性汇总和分析如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地点、手术类型、是否接台手术等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并针对其相关因素提出了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
2结果
2000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有32例,感染率为1.6%。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见表1。
32例患者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地点、手术类型、是否接台手术等有明显相关性(P
3讨论
切口感染是常见的骨科手术并发症之一,在医院感染中发生率较高。切口感染除了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之外,还提高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带给患者的身体上的痛苦及治疗费用的沉重负担。
3.1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2例患者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地点、手术类型、是否接台手术等有明显相关性(P
3.1.1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长,手术室中细菌直接落入机会增多,导致手术及各种医疗器械、甚至手术切口的细菌数量增多;长时间手术,伤口暴露时间长,组织挫伤、牵拉、干燥、出血及局部血肿等,减弱全身和局部抵抗力;手术时间长导致操作医师由于劳累过度易疏于无菌操作使患者切口感染率增加。
3.1.2手术部位
除了手术时间以外,手术部位也与切口感染有关系。例如,肢体上的手术,尤其是下肢,因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切口愈合也慢,感染机会相对较大;而躯干,颜面,头部的血液循环丰富,切口愈合相对较快,切口感染机会相对较少;关节部位由于活动量大,愈合较慢,切口感染机会较大。
3.1.3手术地点
手术室空气质量与其切口感染率有一定相关性[3]。本组研究发现,层流手术室及无参观人员手术室的感染率较低,这是由于层流手术室可以显著降低室内的细菌浓度,降低感染机会:且控制手术室参观人员数量,可以明显降低人员流动导致的空气污染。
3.1.4手术类型
急诊手术患者因时间仓促,患者病情危重,术前准备多不充分,无法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对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原发病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而使切口感染的机率增加。
3.1.5是否接台手术
有报道称,接台间隙更换消毒布及各种手术准备品且送接患者,使尘粉、纤维、微粒随着物品或人员发生流动引起手术室内环境的污染,进而导致切口污染的几率增加。可见,接台次数是导致切口污染的几率增多的相关因素。
3.2手术室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
3.2.1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术前病情评估在减少切口感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术前对患者全身及手术局部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对及时有效控制引发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具体手术区域,进行相关皮肤护理,且严防皮肤损伤,以免发生术后感染。
3.2.2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物品的灭菌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对策之一[4],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手术器械原则上用高压蒸汽灭菌,对于不能耐高温、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环氧乙烷是有效的低湿灭菌的物品(橡胶类、塑料类)最佳消毒方法。对能耐高温、耐湿、耐热的器械、敷料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一次性手术用品应专柜存放,离地面30cm,柜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与湿度要适中,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专人管理一次性手术用品的计划、领取,每日清洁货架、贮物箱、检查手术用品的外包装有无破损、霉变、有效日期及数量,按日期先后顺序发放使用,并及时反馈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情况。对复杂费时手术,尽量使用层流手术间,减少接台次数。必须接台则尽量控制人员流动[5],并且在接台手术间隙通风,对室内空气细菌浓度进行稀释,以减少手术室的污染。
3.2.3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维护
强化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管理[6],保持室内洁净[7],手术护士需要在术前把术中所需所有物品备好,动作需轻柔,在入室时吹去衣外大多数细菌,使之室内可望达到在手术过程中接近无菌的程度,尽量杜绝参观,即使参观者也要保证与手术医生保持30 cm以上的距离。控制在室内来回走动的次数,严谨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从根本上杜绝和防止切口感染的可能。
3.2.4努力减短手术时间
手术室护士需要在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得到患者的信任,帮助患者减少恐惧,取得患者配合,缩短手术时间;医生和护士要配合默契,以顺利完成手术任务;手术物品准备要充分,要对手术相关仪器进行全面了解,可独立解决术中出现的小故障;专人管理手术设备,定期检查并维修,以免术中发生故障。
总之,骨科无菌手术的术后切口感染一直是医生和病人担心的问题,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旦感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在感染的预防工作中,可针对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地点、手术类型、是否接台手术等其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达到疾病防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义生,王孔献,谢金则,等.骨科术后感染[J].中华骨科杂志,1991,(1):58-60.程少霞,蒋敏,刘标英,等.
[2] 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7):1852―1853.
[3] 宫庆月,矫玲.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监测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6,5(1):11-13.
[4] 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 2011,8(3): 91-92.
[5] 曹艳冰,戴红霞,常后婵,等.洁净手术室第1台手术与接台手术空气质量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7):1943―1945.
[6] 胡国庆. 空气洁净技术及其在医院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4):329-333.
【关键词】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护理观察;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05-01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Ogilvie)是结肠继发性扩张的综合征。患者一旦被确诊,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临床在治疗该病时,需要严密观察治疗的各个环节(禁食、留置胃管、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等),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来更好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2]。本次研究60例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治疗时的护理观察及措施,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60例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在(37.3±11.6)岁,60例患者中有20例股骨骨折、29例腰椎骨折11例骨盆骨折、10例合并慢支肺气肿、10例高血压、5例冠心病、15例上呼吸道感染、12例糖尿病以及8例应激性溃疡。
1.2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根据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治疗期间的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进行详细的总结。
1.2.1护理观察:观察患者入院开始到病情恢复时的变化
1.2.1.1患者腹部观察:创伤骨科患者入院后12-48h后出现持续性、进行性腹胀、腹痛、少量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症状。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紧张、不止。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腹部膨隆、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腹软、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
1.2.1.2低压灌肠与肛管排气观察:观察患者肛管排气时和灌肠后排气情况,排便的次数、量、性状和颜色,以及患者腹部体征的变化。
1.2.1.3胃肠加压观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患者置管初期,常有大量的气体析出,随后逐渐减少,引流液多为草绿色、黄褐色、无色液体。
1.2.1.4饮食观察:患者进行禁食和肠外营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营养状况,患者每天的出入量等。
1.2.2护理措施:针对患者治疗时的护理观察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腹部护理: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没2小时进行听诊肠鸣音1次。协助患者进行检查,及时响医生进行汇报,排除腹腔内脏器器质性病变,协助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腹部护理(热敷、按摩)腹部用热水袋或湿热毛巾热敷,温度50-70℃,注意防止烫伤;按摩时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在腹部,依肠走行方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作环形按摩,3-4次/d,20-30min/次。
1.2.2.2低压灌肠与肛管排气护理: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低压灌肠和肛管排气。灌肠液温度38-40℃,用量100-200ml,插管r动作轻柔,插入深达15-30cm,悬挂高度低于30cm,20-30min灌注完毕。拔管后护士床旁守护,鼓励并指导患者尽量长时间保留灌肠液,达10-30min后再排便。肛管排气每次30min左右。
1.2.2.3胃肠加压护理:置管前,首先向患者和家属耐心解释胃肠减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置管时的配合要点、胃管留置的大致时间、拔管指征和胃肠减压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置管后,首先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再用细松紧带扎紧后系于头侧,妥善固定,保持胃管的通畅和减压装置有效的负压,标记并记录胃管置入的长度。
1.3效果评价:评价患者治疗期间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以100分为标准,优秀:>90分,护理水平好,患者很满意;良好:>70,护理水平较好,患者基本满意;良:>60,护理水平一般,患者评价一般;差: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60例患者术中无1例发生并发症;住院平均时间为(20.5±10.5)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患者对护理水平的评分为,总优良率为98.3%(59例),总优良率=(优+良好+良)/总人数×100%,具体数据结果见表1
3讨论
临床对Ogilvie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支配结肠运动的交感神经活动过多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结肠运动功能障碍有关;也可能因平卧状态时间过长致液体积聚于回盲部肠襻,引起气体的积聚,肠内气体无法通过液体经排出,引起气液闭锁而发生[3]。临床并发该病者,一般经保守治疗可痊愈,不需手术治疗。如在早期得到正确诊断,及时正确地处理,一般于3-6d后症状可缓解,发病7d以上其病死率比4d以内高出5倍[4]。本次研究60例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治疗时的护理观察及措施,在创伤早期出现进行性腹胀时即得到高度重视,及时诊断,有效地处理,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及时严密的护理观察与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病,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张永艳.妇科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17-4918.
[2]田爱弟.妇产科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9):1242-1243.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我院骨科所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二组应用不同护理模式护理的效果。对照组43例患者,男21例,女22例;年龄28~76岁,平均(55.33±10.31)岁。观察组43例患者,男20例,女23例;年龄28~76岁,平均(56.13±10.34)岁。二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的选择
采用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实施调查与统计。以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对于治疗的态度、精神状态和疼痛不适等症状,每项10分,其中,疼痛得分越低则疼痛程度越低,其余各项均为得分越高越好;以科室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项评价指标,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以美国特种外科(HSS)评分标准进行关节功能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级评价;于护理前及护理后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
1.2.2调查方法
在骨科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一对一式的问卷调查,其中满意度评定表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独立完成[1]。对资料、数据等进行整理研究,通过数据录入、数据分析等工作提高本研究的质量。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调查,时间定为出院后4周、8周以及12周,应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并观察患者骨折处恢复情况[2,3],探究康复治疗后的反应等。
1.3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本研究所收治骨科患者均为意外伤害患者;将国际骨科诊断标准作为研究纳入标准。所选取患者须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且为本地定期居住者(大于半年)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患者实施手术前均在家属陪同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研究。
1.3.2排除标准
中途转院患者不在病例选择范围内;中途停止治疗患者不在病例选择范围之内。
1.4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24h实时监测以及尿常规、血常规测量等相关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之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具体护理路径流程表述如下。
1.4.1护理准备工作
护理人员在为骨科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性操作,包括手术前穿戴无菌手术衣以及无菌手套、对器械以及仪器进行灭菌、用无菌手套拿取相应器材、固定螺钉等步骤。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重视螺钉的固定工作[4,5],防止螺钉脱落对患者切口造成污染。
1.4.2正确摆放手术
护理人员需在实施临床手术之前根据患者骨折病情正确摆放患者,以便在临床手术实施的过程中保证C臂X线透视机旋转对患者远端骨折段进行全面透视,进而实现正确的复位工作,强化患者手术效果。
1.4.3压疮的预防
骨科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患肢疼痛不能自主翻身等原因,较易形成压疮。入院后护士使用Braden压疮评分表评估压疮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使用气垫床、每2h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处皮肤、在皮肤受压处垫气圈等。平时要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1.4.4术后不安全因素的预防
骨科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常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患者不配合治疗、护理;安全措施不到位,发生跌倒、坠床;功能锻炼指导不到位影响骨折愈合等。因此护士需经常与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及时排解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向患者讲解防跌倒、坠床的相关知识,正确使用床护栏,患者下床时应有人搀扶,保持病房地面干燥,防止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摆放合适,使患肢抬高处于功能位,并确保患者感觉舒适。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及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骨折部位及手术方式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1.4.5疼痛护理
患者手术实施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疼痛评估方法,根据患者疼痛评分,采取必要的镇痛措施。轻度疼痛者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疼痛,如与患者交谈、听舒缓的音乐、看电视等。中度以上疼痛应汇报医生,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用药后及时评估镇痛效果,观察不良反应。
1.4.6并发症护理
术后按骨科护理常规,麻醉未清醒时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直至生命体征平稳。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当引流液>100ml/h时,考虑有活动性出血,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术后定期为患者更换床褥、身体按摩、翻身拍背、保持会清洁等,防止患者发生压疮、呼吸泌尿系统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二组患者的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二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二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二组的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获得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
2.4二组患者生理情绪状态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疼痛不适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患者对于疾病认知、治疗的态度以及精神状态的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入院接受治疗时不仅会对医院的医疗技术进行考核,也会考虑此医院的护理质量,尤其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而言,因为其多是在突发性严重外伤下而就诊,由于对创伤毫无准备,加之对疾病及治疗手段缺乏正确认识,生理及心理均经历了严重的伤害。患者常存在负性情绪甚至不愿配合治疗,影响临床治疗的及时性与有效性[6]。对于这类患者,在实施及时有效的诊疗措施的同时,配合高质量、全方位的人性化护理干预,考虑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能动性以及疾病特殊性尤为重要。
3.1入院时
骨折患者在入院以后往往会因骨折部位疼痛而存在不配合以及情绪激动等症状,因此医生在为患者打石膏或者固定骨折部位的过程中,患者会因疼痛感而产生心理阴影[7,8]。此时,护理人员的安慰与呵护以及心理开导便能够成功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在了解疾病治疗情况、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中提高钢板固定术的配合率。
3.2手术期
骨折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前以及之后均存在情绪不稳定状况,因此首先要做的工作之一便是平复患者心情,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然后再通过介绍手术详情提高患者术中的配合率,通过为患者注射适量的镇痛药进而缓解患者疼痛感[9,10]。在手术准备期间,护理人员要保证不触碰患者身体,且一切采取轻缓的动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疼痛感。
3.3康复期
【关键词】 骨科手术;术后感染;护理
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更多的交通工具也在日益普及,但随之而来的事故也逐渐增多,急需骨科手术的患者随之不断增加。由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是现在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严重影响临床治愈率,还造成伤口愈合缓慢,同时带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所以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显得非常重要,医院为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大大的提高护理质量。作者对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936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调查,还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医务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期间,来本科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936例,其中男患者620例,女患者316例,他们的年龄是在3~89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2.6岁,其中创伤性骨科手术有327例,四肢手术有278例、脊柱手术有134例、其他手术为197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根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进行诊断的。
1.3 调查方法 科室监控护士与专职人员共同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制定统一表格,认真逐项填写。表格所包括的内容是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的结果、手术全称、手术时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等各项内容。
1.4 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 对于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持续性的工作,术后伤口感染往往与患者自身因素、医院环境因素、手术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要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则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加大管理力度。
1.5 严格控制手术期间内人员流动;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手术室内浮游菌下落数量,在手术开始时降落最大,手术中将为最低,待手术结束后又出现高峰,这就表明手术室细菌数量与人员流动有着非常重要关系,因此手术护士需在手术前,将所需各种应用物品准备就绪,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走动,降低患者的翻动。尽量减少手术室的门,频繁开启次数,减少人员流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手术后感染的各种因素[1]。
2 结果
根据科学的统计,在手术后本组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者16例,感染率为1.7%;骨科术后感染患者的部位:脊柱感染的3例,占18.8%;上肢感染的3例,占18.8%;膝关节感染的1例,占6.3%;胫腓骨感染的1例,占6.3%;髋、股骨感染的5例,占31.3%;脚踝处感染的2例,占12.5%;足部感染的1例,占6.3%。因此可见感染部位大多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这是骨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与感染率的对比情况如下:术后1周内有1例,感染率6.3%; 术后2周内有2例,感染率12.5%;术后3周内有5例,其感染率为31.3%;在术后4周内有6例,感染率37.5%;根据这些数据得出结论:骨科患者发生感染的时间主要在住院的3~4周里,感染率为31.3%~37.5%;发生率最低的是1周内,由此可见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切口感染机率越大。
3 讨论
根据数据显示,本次监测髋、股骨手术的感染率是最高的,这是由于此部位手术切口很深,手术复杂,及切口暴露的时间过长,因为器械的牵拉使机体组织损伤较严重。同时大量病原菌可黏附在室内植物的表面上,其代谢产物可形成生物膜,增加了致病菌对宿主免疫和敏感抗菌药物的耐受性,致使患者感染的风险增加。因为实施手术的时间越长,则切口感染几率越高。这是因为切口感染与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切口中的细菌数量、切口敞开的时间呈正比关系,所以手术时间越长,发生细菌感染的概率就越大;另外,作者发现,急诊来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急诊手术的时间紧,任务重,且术前准备不够充分,并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导致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还有一个原因,手术后患者病房内环境与手术切口感染有直接关系,有大量资料显示,患者病区的环境不整洁及医务人员的手清洗消毒不彻底,将病原菌带入伤口所引起的感染。对此一定要加大病房管理的力度,坚持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同时医务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避免造成交叉感染,为患者减轻痛苦。
【关键词】骨科;护理工作;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02―01
骨科护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患者的因素
骨科住院患者由于意外伤害,发病急,病情重,脊柱损伤高位截瘫患者有发生压疮的高危因素;高龄关节置换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骨科住院患者下肢身静脉血栓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科室患者。
药品与器材的因素:
骨科患者离不开药物治疗,护士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口服药及静脉药品,并且药品的名称、剂量、用药时间也复杂,容易发生药物的配伍不当、错发、漏发、医嘱处理不当等,骨科使用专科器材多,包括骨钉牵引相关器材,外固定支具,(颈托、胸背支架,四肢外固定支具),牵引床等,各种器材均有可能存在不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因素:
骨科护士年轻化,专科护理经验不足,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相对缺乏,仪器操作不熟练,急诊病人多,夜班护理工作量大,使工作负担无形加重,科室正常工作进度受到影响。
其它因素:
突发事件有关,如地震,大批挤压伤病人;由于骨科患者创伤大,容易引起个体心理适应障碍,住院期间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断肢再植患者使用抗凝剂滴速不容易管理;受伤肢体部位多,留置针位置不合适。
安全管理措施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定期组织人员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遇到疑难病例、新技术、新项目,组织业务学习,制订完整护理计划,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对疾病发展的预见性。对低年资护士严格带教,定期以讲座或培训的形式组织专业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对危重患者进行模拟抢救练习与考核,熟悉掌握各种仪器操作方法,分阶段考核,鼓励护士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加强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及应急能力培训:教学组长对规培护士进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组织学习专科护理护理常规,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排班上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层层把关,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
加强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对危重、疑难手术、有纠纷倾向、年老体弱等病员,加强质量督查,落实生活护理,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及时解决,对卧床的患者进行压疮评估,对压疮高风险患者设置压疮危险警示卡,落实危重、大手术病人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护理过程的安全。
落实患者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与完善各项患者安全制度与规范,每一位病员均需要佩戴腕带,腕带标识的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血型,对四肢手术者把腕带佩戴在患侧,以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诊断识别的准确性。保障护理过程的安全性。
落实药品管理制度:对高危药品使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流速,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对病区内药柜内药物存放定期检查,严格分开放置。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教育,使全体人员了解安全管理的作用及目的。我科将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早期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整改,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流程,把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树立以病员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护患沟通,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及时疏导不良心理反应,尽力满足病员合理要求,强调主动服务意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规范服务准则, 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病员提供优质的护理。
加强住院环境管理: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病房内设施合理,检查室、换药室、病房前设有明显标志,走廊、室内、过道无障碍,清洁人员拖地后应立即擦干,保持地面清洁、干燥,以便于行走;病人使用拐杖时教会如何预防跌倒,对精神障碍、老年、小儿、神志不清病人加床栏,对各种医疗设备、急救药品严格交接班,保证各种设备正常运转,保证护理安全。
讨论
护理安全是患者基本需要,也是对护理工作的基本需求,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时时警觉,事事认真,处处小心,才能保证环节质量[1],护理安全管理也贯川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明显增强,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护理差错与漏洞的出现,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各种护理安全事件发生明显下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6%以上。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性病症,有研究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骨科手术后的发生率为40%-60%,进而导致肺栓塞的产生,严重的情况甚至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对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探讨骨科手术后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临床上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的方式将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患者76例,对照组患者74例。试验组例76患者中,51例患者为男性,2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38-73岁,平均年龄为50.6岁;对照组74例患者中,48例患者为男性,2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52.7岁。试验组76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3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19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34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例;对照组74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1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26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29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对应的疾病护理进行常规护理和预防。对试验组患者采取护理预防。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的鼓励,多做扩胸等有益活动;为消除患者的肿胀现象,可要求患者将患病下肢抬高30°左右,从而进行肢体末端的关节锻炼活动,并且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定时的肢体按摩,以促进患病肢体的血液流通,坚持指导患者每天做3次以上的踝关节背伸运动,每次尽量维持在15—20 min,以达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目的;为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同流,患者住院所吃食物要能够保持大便通畅。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各自护理及预防后,临床效果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分布对比{n(%)}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试验组中,疗效效果显著的患者有12例,占15.79%,大于对照组的4.05%,总体的治疗有效率试验组的98.68%也要高于对照组的77.03%。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是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之一,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的质量。骨折患者接受手术后卧床制动,血管壁出现损伤以及血液流速度缓慢等都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住哟病发原因。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早期进行患处的功能锻炼,密切地观察和临床护理,并适当地通过给药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以上对于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从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统计资料来看,经过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和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证明对骨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实用骨科杂志,2007,9(9):153-154.
[2] 郑秀红,成染兰,朱晓彤.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8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0~86岁,平均6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 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18例。所有病例均由同一组骨科医师进行手术,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经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均采用股骨上端及转子部的外侧显露径路。
1.2 护理措施
1.2.1 基本预防措施
①患者进低脂、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等。②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下肢DVT引起的下肢肿胀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及心理压力,影响生活和工作,护理人员观察其心理变化,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安慰、解释、鼓励,耐心向患者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的危害性,结合成功病例介绍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③术后抬高患肢垫下肢垫,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 cm,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④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主动运动及排长肌、股四头肌训练[2]。
1.2.2 物理预防措施
物理预防措施是利用机械原理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我们所应用的物理预防措施包括骨折治疗仪和梯度压力弹力袜,骨折治疗仪在术后24 h开始使用,2次/d,30 min/次,直至术后第7天。梯度压力弹力袜术后12 h开始给予,持续穿着,直至术后术口拆线。
1.3 疗效评定
手术后第10天均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有无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期间如果患者患肢肿胀明显,怀疑有血栓形成予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若有血栓记入阳性结果。诊断DVT的标准为[3,4]。①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低回声。②管径增宽且不能被压瘪。③管腔内无自发彩色血流信号,挤压肢体远端后仍无血流信号出现。④虽有血流信号但血流不能充盈管腔,有充盈缺损现象。
2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5.7%。该2例患者经过积极抗凝治疗后血栓机化,未发生肺栓塞。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骨科大手术在我国的不断普及,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而其伴随的并发症DVT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必将日益突出。DVT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骨科尚未广泛开展DVT预防[5],其原因有①常将术后DVT当作一般的术后反应,认为DVT发生率低,而未加以重视。②担心应用抗栓药物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③认为预防性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却很少考虑发生DVT、PTE所需要较高的额外费用。④对DVT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骨科医疗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骨科患者DVT的高危性,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诊断和治疗DVT。骨科大手术后DVT在早期即可出现,最理想的方法是采取措施在DVT发生之前的亚临床阶段将其阻断。因此,早期进行预防DVT的形成是很有必要的。不单涉及医生,护理人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194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就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6],至今仍被沿用。要想预防DVT形成或者减少发生,可以从预防这三大因素着手。其中物理预防措施是利用机械原理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包括持续被动运动活动仪、循环仪动仪、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等[7],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骨折治疗仪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方法。该装置既可以减轻静脉血液淤滞,也可以增加血液中纤溶酶原活性。可用于有出血危险而不适合使用药物的患者,也可与抗凝药物联合应用于DVT 的高危人群。梯度压力弹力袜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支持下肢静脉并促进下肢浅静脉向深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 然而,在本次研究中DVT的发生率,由于样本量有限。同时无相应标准参考,未能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但从中仍能反应出积极护理预防后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病率有所下降。护理措施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形成是一种有效、无副作用的方法,尤其是对那些不适宜口服药物预防DVT的患者。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118119.
[2] Donnell M, Linkins LA, Kearon C, et al. Reduction of outofhoepital symptomatic venous rhromboembolism by extended thrombo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llowing elective hip arthroplasty:a systematic reviem.Arch Intern Med,2003,163:13621366.
[3] 阎冰,张春雨.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监测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6):365367.
[4] 仲脐风,王炼.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探静脉血栓的价值.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5):375377.
关键词:骨科术后卧床患者;前瞻性护理;便秘
临床上对于便秘的解释是一种容易受到个体差异影响,使得排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通常情况下,一周仅有两次排便,伴有腹痛腹胀以及食欲欠佳等情况[1]。对于骨科术后患者而言,尤其是一些脊柱方面的患者,常会由于活动受限而引发便秘[2]。本次研究选取当地某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01月被诊断为骨科疾病进行手术后卧床的患者100例。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当地某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01月被诊断为骨科疾病进行手术后卧床的患者100例,并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使用护理干预的护理组50例和使用传统护理方法的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有男患24例,女患26例,年龄在19~69岁,平均(51±3)岁,有4例胫腓骨骨折、6例股骨粗隆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9例髋臼胃折、7例腰椎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4髌骨骨折、3例踝部骨折、2例跟骨骨折、1例其它部位损伤。对照组有男患25例,女患25例,年龄在22~71岁,平均(52±1)岁,有6例胫腓骨骨折、4例股骨粗隆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8例髋臼胃折、6例腰椎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3髌骨骨折、2例踝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其它部位损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程度方面的自然情况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包括每日对患者排便情况进行询问,出现便秘者给予2支20ml的开塞露灌肠,9g麻仁丸2次/d口服或100mg酚酞片2次/d口服。若以上办法均无效,给予灌肠通便处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办法。具体包括:①心理干预。多数骨科患者受伤原因都是突发性、破坏性伤,因此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功能下降,从而降低排便功能。加上卧床患者活动度小,不能自行解决生理问题,为减少家人的麻烦,会在一定程度上忍便,使得粪便干结,更加不易排除体外。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护理人员先嘱咐家属不显露不耐烦表情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开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进行术后的康复训练,有效降低便秘情况的发生[3]。②饮食干预。患者卧床期间,胃肠蠕动能力会变差,需要提供患者高营养、高膳食的物质,帮助患者胃肠进行蠕动,并尽量降低食物过腻过干导致排便干结。督促患者每日至少饮用1.5L纯净水,帮助身体基本的代谢。③腹部按摩干预。肠道正常运行为顺时针方向,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告诉家属帮助患者多按照顺时针的顺序对患者的腹部进行轻柔按摩,提升肠道的蠕动速度,从而有效排除粪便。④健康宣传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普及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掌握便秘症的产生和治疗办法,提供有效的预防与解决措施。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告诉患者和家属一些床上锻炼方法,如主动的松紧训练,帮助患者提升排便的能力。当患者由于伤口处产生较大的疼痛感时,需要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根据医嘱给予对应的止痛药物[4]。
1.3护理满意度 对患者进行回访,填写调查问卷,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不满意,61~80分较满意,81以上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数。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方面的分析,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检验方法,计数资料使用率(%)来表示,组间检验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便秘情况 护理组患者便秘数8例16%(8/50)。对照组患者便秘数16例32%(16/50)。两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 护理组患者48例满意96%(48/50),2例较满意4%(2/50),0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100%(50/50)。对照组患者41例满意82%(41/50),5例较满意10%(5/50),4例不满意8%(4/50)。护理满意度92%(46/50)。两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3讨论
对于骨科患者而言,术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骨骼愈合的恢复,因为长期卧床,导致活动度低,再加上食用过油腻等辛辣刺激的饮食,心理因素,饮水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使得患者出现便秘的症状。本次研究对于护理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饮食干预和健康宣传干预办法,能够较好的帮助患者拥有乐观积极心态面对术后的康复锻炼,保证患者肠道蠕动,降低便秘的发生率。本次研究护理组患者便秘数8例16%(8/50)。对照组患者便秘数16例32%(16/50)。两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骨科疾病进行手术后卧床的患者使用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秀珍,钟翠娟.优质化护理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2):96-97.
[2]严璐.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06):142-144.
【关键词】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53-01
临床上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员,在骨科大手术中的预防已经越来越引起了骨科医生的重视[1]。下肢静脉血栓是骨折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发生率在40%-70%,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血液在深静脉中非正常的凝结[2]。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轻者早期会造成肢体的肿胀、疼痛以及功能障碍,晚期则遗留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症[3]。正确认识并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需要做好护理工作,这对于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4]。为探讨和分析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骨科手术患者100例,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骨科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3岁。受伤原因暴力外伤的患者有10例,车祸外伤的患者有40例,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有30例,跌倒伤的患者有20例。手术治疗的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40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40例,腰椎内固定的患者有10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有10例。
1.2 护理措施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介绍手术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手术的注意事项,并给与患者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例举手术成功的案例,让患者对于手术的治疗充满信心,并积极配合手术的治疗。详细讲解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反复讲解功能锻炼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其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1.2.1.2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术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严格掌握手术的指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查体,着重检查凝血四项。
1.2.1.3 肢体护理
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应避免下肢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同一静脉也不应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发生静脉炎。
1.2.2 术中护理
术中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应规范使用止血带,减少对血管的挤压和挫伤,从而避免静脉内膜出现损伤。术中进行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以及肢体的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如出现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后加重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积极处理,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定期测量患者下肢的周径,并与健侧进行比较。对于疼痛的患者应减少患者的疼痛,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可采用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让患者减轻疼痛症。
1.3 预防措施
1.3.1 患肢护理和锻炼
患者术后应注意患肢的保暖,防止静脉痉挛导致血流瘀滞,平常可采用抬高患肢的方法,禁止小腿下单独垫枕,防止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在术后的不同阶段,可进行足踝部被动、主动运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锻炼时应循序渐进,角度可从小到大进,通过运动可以增加股静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液的淤滞状态,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必要时,可以适当进行尽早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蹲、久站。活动时可穿适宜的弹力袜或绑弹力绷带,以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
1.3.2 饮食护理
患者注意平衡膳食,进食时应清淡、低脂,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度,因尼古丁可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收缩,可可以导致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强,血液粘稠度增加,因此,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应戒烟。
1.3.3 合理使用药物
遵照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向患者说明维持用药的重要性,防止病情复发,血栓再通后坚持用药。抗凝溶栓治疗时,应确保溶栓药物的浓度和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如果发现皮肤、牙龈、鼻子等部位出血情时,及时调整用药。对于出现血栓的患者可采用50%的硫酸镁用纱布蘸湿后放在患肢肿胀处,反复多次。因为硫酸镁具有扩张血管、解痉止痛的作用,有利消肿和促进建立侧支循环。
2 结果
经过积极预防和精心护理,100例骨科手术患者,有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后,4例治愈出院,1例转科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护理不当,治疗不够及时,将影响手术的疗效和功能的恢复,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加强护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明确其潜在的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做到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本研究证实,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起琴. 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J]. 中国药业,2013, 23(21): 60-61.
[2] 付丽萍.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 稿床和实验医学毒, 2009,10(8): 156-157.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深层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栓形成于腿部静脉处,,为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利用抽血检验D-dimer与下肢超音波检查来做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1]。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并进行预防与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2.6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8例,全膝关节置换8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9例,动力髋内固定股骨粗隆骨折2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
1.2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32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
2 预防与护理方法
2.1病情观察 ①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②为减轻静脉内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③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遵医嘱进行抗凝、溶栓、祛聚疗法;④局部湿热敷;⑤每天观察肿胀消退情况,通过测量双下肢同一部位周径,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⑥每4 h观察并记录一次端动脉搏动情况及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和弹性;⑦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同情、关心患者,指导其看书、听轻音乐等,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对疼痛的感觉。
2.2心理护理 ①解释深静脉血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②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③教会患者自我放松。④应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⑤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3配合治疗的护理 早期小腿营养是否改变,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等,尤其注意肢体远端搏动有无减弱,与对侧肢体相比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如果病程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会产生对下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压迫,进而造成下肢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足部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引起更严重的小腿和足部水疱以及皮肤降而显青紫色,这种情况下若处理不及时,后果会非常严重,就会发生静脉性坏疽。所以必须严密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2]。
2.4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活动,降低DVT的发病率,如早期活动和床上腿部锻炼。嘱患者应该保持顺畅的静脉血流,如勿穿紧身裤,避免长时间的交叉腿部或盘腿坐卧,避免长期的站立等;避免长时间坐飞机或汽车。因此,应鼓励和指导患者多喝水、多做运动,特别是腿部运动。教育患者以正确的方法预防,可防止DVT的复发。
3 结果
通过对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2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血栓的形成可是静脉血管管腔发生完全或不全闭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状。最多见的是下肢静脉血栓,这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因为术后长期卧床而引起,另一部分目前还没有发现明确诱因。通过研究国内骨科复位手术中,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情况表明:告知术后禁忌姿势及活动;与医师联络处理问题;告知何时返院门诊是最需要知道的三项问题。其中相关研究中病患需求度最高的项目是与医师联络沟通,因为患者对手术结果的顾虑和担忧,必须通过良好的沟通来消解,从而使手术顺利完成[3]。目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尚缺乏统一标准:有的以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或消失为显效或治愈标准,有的以术后深静脉造影证实的血栓解剖学上的改善或消失为标准,从而导致下肢DVT治疗的两种观点,一种主张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溶解或部分溶解及抑制血栓的进一步蔓延,并最终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症状,另一种主张以手术为主,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或介入的方法,配合抗凝溶栓等治疗,尽快恢复深静脉的解剖学通畅及减少复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其自然病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栓子脱落,导致肺梗死,严重者可致猝死,尤其是在发病2 w以内。如行抗凝溶栓治疗,栓子脱落风险更大,且抗凝溶栓后的出血并发症有时比较严重,甚至可并发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重者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故疾病本身的风险及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应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签字为证,如家属或患者不予理解,则不能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同时也应签字为证。口服抗凝药物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它有导致出血的可能性缺点,必须在服药期间做血凝机制的监测。华法林在美国应用较广,多在骨科大手术后给患者服用;在欧洲临床上则很少采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而较少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但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血容量增多引起心力衰竭和过敏反应等,现已较少采用。LDH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但无抗凝的作用,一般以5000 U做皮下注射。由于LDH不能完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4]。因为大多数DVT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疗,所以特别注意患者的出血情况,如牙龈及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以及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正在应用肝素治疗,应特别注意它的副作用如大出血的发生[5]。同时,应该密切监测HIT的体征、血小板计数[6]。本组资料,通过临床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宁.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02:1-2.
[2]朱琳.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8:1091-1092.
[3]张生延,徐瑞云,李柯蓁.综合护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6,03:127-129.
[4]李洪杰.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04:585-586.
方法:对从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采取骨科手术2320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调查,依照患者在临床中所表现出的感染症状以及资料,对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体会。
结果:有13位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发生感染的概率为0.55%,革兰阳性菌是主要的感染病菌,占52.86%。
结论:在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会发生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要对其进行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操作要在无菌的状态下严格进行,对感染源做相应的控制,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都能预防发生切口感染。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04-01
在骨科手术中,切口感染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骨科手术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1]。本文主要观察与分析采取骨科手术患者,找出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这类护理体会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从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采取骨科手术2320位患者,有13位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其中有4位女性患者,9位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0岁到80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2±15.51)岁。患者切口的类型,有3位患者为Ⅲ类切口,有3位患者为Ⅱ类切口,有7位患者为Ⅰ类切口。
1.2方法。切口感染的判定要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要根据患者的手术时间、患者年龄、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的位置、卧床时间[2]。
1.3统计学分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采取t检验,当P
2结果
有13位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发生感染的概率为0.55%,革兰阳性菌是主要的感染病菌,占52.86%。患者感染病原菌构成见表1。
3讨论
老年患者身体各项功能逐渐退化,抵抗力较差,容易出现切口感染。特别是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伤口愈合的比较慢,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得到了增加。手术属于一种侵入性的操作,会损伤患者的组织,造成患者免疫力下降。手术的所需的时间比较长,暴露切口的时间也就较长,提高了手术创伤出现细菌的概率。这主要是由于创伤面积较大,手术的切口较深以及损伤人体组织等因素有关[3]。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来说,要在手术以前对将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让患者多食用含钙高的食物,这样有助于手术以后伤口的愈合,同时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骨科手术以后发生切口感染,通常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多同患者交流,安慰患者,给患者介绍有关的病情,使患者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得到缓解以及消除,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患者才能配合相关的护理以及治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应用的器械,要严格的进行消毒,在手术范围内的皮肤也要严格消毒,为了预防细菌侵入手术切口,可以使用无菌薄膜。换药要严格的按照无菌技术,根据医生的嘱咐应用抗菌药物。总而言之,在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会发生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要对其进行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操作要在无菌的状态下严格进行,对感染源做相应的控制,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都能预防发生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朱正明,朱培谦,邵江华,李红浪,毛盛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耐药谱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8):123-125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早期临床护理;干预;静脉损伤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95-01
人工髋关节置换、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人工膝关节置换等骨科大手术后,容易使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更有甚者可造成肺栓塞,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深静脉血栓形成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重者则导致静脉坏疽。随着临床普遍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追求,深静脉血栓形成已经严重危害了患者的机体。探讨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护理干预,为今后的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3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为38~79岁,平均年龄为50.2岁。深静脉血栓形成部位为右下肢的11例,为左下肢的12例。分型:4例周围型、15例混合型、4例中央型。23例患者均在12h~48d内发生,其平均发生时间为15.3d。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对所有患者均行静脉造影或超声波检查确诊。
1.2早期护理干预:对所有患者给予早期循证护理措施,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其重点内容是骨科大手术前护理、心理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1.2.1术前护理:首先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手术目的,对患者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持,尽量减轻患者恐惧、不安等负面心理;其次给予患者膳食平衡,指导患者选择清淡饮食,选择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然后给予及时补液,嘱咐患者多饮水,保证患者足够液体的补充,每天保持1500ml以上的饮水量,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最后做好输血准备,在骨科大手术中,常常会使得失血较多,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应当做好输血的准备,从而保证术中及时用血。
1.2.2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在骨科大手术后早期即可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临床上发现患者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有沉重感等症状,临床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以帮助医生作出早期诊断;②功能锻炼,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非常重要,其锻炼时间可从患者麻醉清醒开始,主要进行下肢肌肉、足踝被动、主动活动等长收缩锻炼,每天锻炼4次,每次锻炼20min左右。如果患者年龄比较大,则要帮助其叩背、翻身,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和排痰、减少血栓形成;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嘱咐患者多饮水,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防止便秘;④皮肤护理,每日对患者的皮肤状况进行评估,预防压疮,观察有无肿、红、痛等表现,且详细记录;⑤抗凝药物的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痰液及粪便是否带血、肉眼血尿、穿刺针孔是否渗血等。对血小板、凝血酶原、出凝血时间等进行定期复查。引流保持通畅,术后24~48h的引流管放置,对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进行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进行处理;⑥出院指导,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一般均有较长时间的卧床,特别是老年患者,其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过程中应鼓励患者多活动,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在患者出现症状的时候应及时就诊,以便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2结果
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早期临床循证护理干预,均痊愈出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3讨论
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血流缓慢、静脉损伤、高凝状态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骨科大手术后早期即可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治愈困难,患者痛苦大,更可产生肺栓塞等严重后果[1]。根据临床体征和症状,随着骨科手术的发展,深静脉血栓形成结合静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即可准确诊断。但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因此比较难实现早期发现,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有预防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应用中的不断探索,大多数医护人员已经认识到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预防优于治疗,而预防过程中又往往仅重视术后预防,而忽略了术前预防,所以临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仍然比较高[2]。通过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还提高了患者的健康自护能力,增强了患者配合治疗的主观能动性[3]。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就要建立循证护理方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功能锻炼的认识,以及医护人员对功能锻炼的认识,促进了护患、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和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4]。只要能够有效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就能够减少患者的病痛,还能够为社会和患者节约后续治疗费用[5]。
通过本组研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采用科学的循证方法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实现了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目的,为广大患者病痛的减轻提供了帮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梅,陈秀花,刘冬梅.循证护理在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104~105
[2]廖淑梅.孙瑛.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9):930~931
[3]袁训芝,吴新民,袁家颖.压力梯度长袜和间歇充气装置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12(02):1003~1004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好发于下肢部位,是外科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1]。该病在近几年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不仅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所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科收治的16例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抗凝血药物等保守治疗上给予精心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5~77岁,平均64.8岁。其中股骨干骨折术6例,股骨颈骨折术6例,胫腓骨骨折术3例,膝关节置换术1例。左下肢10例,右下肢6例。主要症状为一侧肢体的突然剧痛或肿胀,小腿或股三角区有压痛,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呈暗红色,浅静脉广泛性怒张,肢体活动后凹陷性肿胀,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在诊断明确后嘱患者采取卧床休息,患肢平放并绝对制动,同时给予尿激酶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口服双嘧达莫和阿司匹林等,7 d为一个疗程,3~4个疗程后加强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经过综合保守治疗和全面临床护理后,临床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3 护理措施
3.1 常规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患肢平放制动;禁止按摩和理疗,以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和血流瘀滞;观察切口部位有无局部血肿,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保持负压及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和堵塞而引起局部血肿。
3.2 心理护理 骨科手术患者本来就存在恐惧和紧张心理,担心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当术后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时,会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此时护士应耐心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做好病情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后果,给予正确的指导,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做好家属工作,取得家属配合,给患者树立信心,使其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治疗。
3.3 病情观察 加强对患者观察,注意患者是否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或咯血等症状,如有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在进行抗凝治疗时要观察全身皮肤黏膜变化、有无出血点、紫癜等,同时行凝血功能常规检查。
3.4 患肢护理 定期测量患肢周经并与健侧肢体比较,严密观察患者远端皮肤温度和颜色、血管搏动及感觉功能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注意及时更换并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防止局部压迫引起缺血缺氧,避免压疮。
3.5 疼痛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常会出现反射性疼痛,其原因由于血栓引起静脉壁炎症和上游静脉急剧扩张[2]。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助于治疗的进行和护理措施的落实,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可以采取看报、听音乐、聊天等方法转移分散注意力,必要时给予镇痛剂。
3.6 溶栓护理 在进行溶栓治疗期间,要加强凝血功能监测,注意有无出血倾向,观察部位有鼻腔、牙龈及皮下等,根据这些部位有无出血可及时调整溶栓药量。尽量采用上肢输液,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损伤血管壁。
3.7 饮食指导 平衡膳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可促进伤口愈合,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影响抗凝药物的作用,宜避免食用。多饮水并指导患者行腹部环形按摩,保持大便通畅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时腹压增高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8 功能锻炼 在患者骨科手术麻醉清醒前被动按摩患者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使足踝被动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患者麻醉清醒后,鼓励其开始主动活动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及下肢肌肉收缩,调动肌泵的作用,促进血液回流[3]。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等均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9 出院指导 告诉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血液高凝状态和肢体制动等的关系非常密切[4]。要争取早下床活动,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另外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了解疾病的恢复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秀芳.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7):6.
[2] 马明娜,茹淑玲,彭战捷,等.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研究现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1 2.
【关键词】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182
骨科是临床上重要的科室之一, 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方式为重建手术和修复手术, 即将一些内容物植入患者体内, 但是在该过程中常会引发切口感染, 一旦出现并发症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1],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近年来, 虽然无菌观念已经普及外科领域, 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合理的对患者进行护理是控制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2], 为了探究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进而控制骨科手术感染的高发病率, 本文就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进行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12月本院骨科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上述研究对象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治疗过程遵循无菌观念。利用随机数字表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1. 2 切口感染的诊断方法 ①患者的切口表面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 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 均有明显的发热症状, 体温≥38.5℃;②经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发现, 患者的血沉明显增快, 白细胞明显增高;③手术切口抽取的脓性分泌物进行实验室检查, 结果发现细菌培养为阳性。符合上述3个条件则即可被诊断为切口感染。
1. 3 研究方法 ①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上述患者在入院后首先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疾病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②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分析: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手术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治疗, 具体包括:a.术前手术护理: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尤其对手术部位要予以检查。b.手术过程的护理:手术过程也要进行严格的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 护士要尽量配合医生的操作, 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 对患者进行细心的护理。c.手术后的护理:在手术结束后, 护理人员要对手术室进行杀菌消毒, 严禁其他人进入手术室, 手术内的所有物品均需要消毒, 以备下次手术使用。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20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了手术切口感染, 其中男6例, 女10例。年龄≥60岁患者感染率20.0%(12/60)高于3 h感染率17.8%(8/45)高于≤3 h 5.2%(8/155), 接台手术感染率16.4%(9/55)高于非接台手术4.8%(7/145), 有参观人员感染率20.0%(8/40)高于无参观人员5.0%(8/1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比较 实验组感染率4.0%(4/100)低于对照组12.0%(12/1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20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了手术切口感染, 其中男6例, 女10例, 发现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是否为接台手术、是否有参观人员是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P
总之, 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是否为接台手术、是否有参观人员是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志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探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21):164.
[2] 安艺萍.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骨科无菌手术的应用分析及对切口感染的影响.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5):146-151.
[3] 宋昭君, 张为华, 倪卫东.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对策. 重庆医学, 2012, 40(35):3636-3637.
[4] 龚喜雪, 卢梅芳.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