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工业自动化 智能化 网络化
1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变革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对工业自动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能够使供应链管理中采购、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衔接起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在生产设备中应用数据与信号处理技术,及时采集生产设备的相关信息,并在生产中利用识别技术监控原材料的消耗,能够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将传感网络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构建了全球制造业效率最高、规模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作。
1.2 优化工业生产工艺
在工业生产线上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线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实时参数采集、材料消耗监测的自动化水平,而且还提高了生产过程监控、诊断、控制、决策、维护的智能化水平。如,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通信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加工产品温度、厚度和宽度的实时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促使生产流程不断优化。
1.3 强化环保监测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环保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能够实现对各种工业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可在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安装无线传感设备,实时监控企业的排污情况,一旦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则可远程关闭排污口,从而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1.4 保障工业安全生产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传感设备布置到作业现场和设备中,可以建立起开放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综合网络监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监管平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有效控制各种作业危险的作用,通过实时了解危险环境中作业人员、生产设备以及周边环境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工业生产安全。
2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启示和创新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应当在各个环节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并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互联互通、测试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从当前技术发展前景来看,互联网化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将更加网络化、小型化、低成本化,不仅有利于强化生产过程控制,更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力。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势必会给工业自动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机遇。
2.1 控制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由最初的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使得网络化控制系统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相比较基于客户端/服务端的网络化控制系统而言,基于多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具备更好的移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解决网络化控制中的复杂问题,使其成为了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工业控制网络要进一步融合现场总线、以太网、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多种控制网络互联技术,增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强化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 工业通信无线化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通信领域中,可为实现工业通信无线化带来新契机。尤其在有线无法使用的作业现场,使用无线通信更能发挥其确定性、可靠性、实时性、兼容性的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各大供应商在工业自动化产品中应积极引入蓝牙、GPS、WiFi、LTE、WiMax等先进技术,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和无线联网功能,推动工业通信无线化的实现。当前,无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仍局限于采集和监控方面,但是随着无线技术可靠性的不断增强,势必会扩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2.3 仪器仪表智能化
当前,我国适用于工业领域的仪器仪表大多数属于中低档水平,而高档、大型的仪器设备均依赖于国外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自动化创造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新型产品研制,使仪器仪表向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传统仪器仪表相比,新型仪器仪表与元器件应具备微型化、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计算机化、光电机一体化、综合自动化的特点。如,通过在仪器仪表模式识别、图像融合中引入智能感知与压缩感知技术,以增强仪器仪表的智能性。
2.4 安全生产自动化
安全生产管理一直以来是工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有效提高工业安全生产水平带来了机遇。工业安全生产主要分为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两大部分,机械安全可以通过使用安全按钮、安全门、安全传感器、安全总线、安全PLC等产品加以实现,过程安全则需要保障机械运作过程、人员操作过程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性,要求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制定和落实安全解决方案。当前,在工业生产领域所采用的安全仪表系统(SIS)就是能够确保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的重要措施。SIS网络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采集、汇总、存储生产控制系统(如PLC、DCS系统)的重要参数,使安全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准确分析生产信息,从而保障生产控制系统网络始终处于可靠运行状态,提高工业安全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然而,我国生产的SIS产品获得功能安全认证的较少,所以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今后提高SIS网络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
2.5 通信协议标准渐近化
通信协议标准化意味着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工业控制系统具有更加良好的可操作性。众所周知,TCP/IP是互联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协议标准,分散控制系统(DCS)在控制网络中自成体系;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虽然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其种类相对较多,从而增大了选择难度;工业以太网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向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化的方向发展,要求通信协议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标准的水平相对较低,同时标准制定与修订的速度比较缓慢,高技术标准的缺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加快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已经势在必行。
3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工业领域中最热点的应用技术之一。为了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工业领域中充分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其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实现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最优化、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化、供应链管理高效化的目标,从而为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慧欣.物联网,自动化行业新机遇、新挑战[J].自动化博览,2013(4).
[2]孙柏林.展望“十二五”: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仪器仪表,2011(5).
[3]廖育梅.面向工业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2).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和科技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现代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依靠的主要动力就是互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这一转型标志着传统产业向着智慧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1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1.1消费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消费的带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这样一来有助于传统消费由之前局部单一的模式快速向全球化、多样化的模式转变。以下是消费服务升级和转型的几点重要表现。首先,促进服务消费偏好快速优化。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安全并且及时地获得,虽然售卖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但是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其次,服务消费成本得到有效节省。互联网存在很多优势,首先利用其购物的时间较为自由,另外购物的成本较少,能够购买的商品种类较多,消费的成本也能够得到有效降低。最后,服务消费市场得到有效开拓。总而言之,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并且快速传播有效信息,传统的消费服务的一些缺陷能够通过现代的平台得到及时弥补,从而实现便捷化、专业化、个性化以及智能化。
1.2生产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生产过程服务化通过一系列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诸如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以下是生产服务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智能化的产品研发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对产品进行分析的相关数据的自动整理收集的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同时产品性能的相关参数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及时的修改,从而使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更加符合相关政策标准和用户的需求。其次,智能化管理的产品生产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产品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及时获取,同时还可以根据相关数据的随时更替及时调控系统,从而保证健康安全的产品生产过程。再者,智能化监控产品的流通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可视化调控产品的质量信息和生产流通过程,从而实现远程连锁智能化销售大规模多种类的产品。
1.3公共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城市化现象较为严重,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和不足,诸如养老、医疗、教育等。利用互联网创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快速转型和升级。首先,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收集不同区域的消费偏好以及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均等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其次,智能化、个性化的供给公共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监控、传递并交换公共服务消费信息可以通过现代互联网通信技术来实现,同时智能化供给公共服务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评价公共服务的质量,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更加合适的公共服务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使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1传统服务企业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新元素,全面迎合互联网技术创新
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进行了深度的融合,进而促进了新经济模式的产生,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及时积极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服务业,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互联网消费平台的建立,从而进一步促进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核心,服务企业应及时加强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工作,诸如数据处理、软件、信息等,同时还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从而促进传统服务内容与企业自身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不断提升自身全面融合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快速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行业特征的经济平台,进而促进平台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对于传统服务业企业来说,应重视“互联网+”新元素的及时引入。传统服务业包括养老、医疗、住宿、餐饮、流通以及商贸等应积极尝试分享经济新模式,它全面融合了服务、营销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自身的服务效率。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特色应用软件的开发,从而促进特色专业分享经济平台的建立。除此之外,还有助于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
2.2政府应逐步完善保障机制以促进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分享模式应用
上层建筑推动和保障各类事物的正常、有序发展,互联网作为一项重要技术,首先就需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革新。例如,在2015年底提出要想实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就要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强力支持微型和小型企业,在服务范围之内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供给用户所需的各种服务,这不仅是革新技术,更是变革移动数字网络通信技术的尝试,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推动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样做的附加价值就是保证衍生值的出现,造成利益边际化和最大化,保证新常态经济的飞跃式发展。首先,全面融合科技、服务、金融于一体的生态链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全面支持分享经济平台型企业的信贷和互联网企业。其次,重视转型升级中小服务企业以及传统服务行业的相关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建立,全面集资,从而设立互联网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金,进而促进创新创业平台的建立。最后,加快创新型企业集群以及“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区的构建,我国要全面发挥大国服务业具备的优势,进而进一步打造互联网创新经济带。另外,还要重视智能服务业创新区的打造,重视包括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在内的新业态的改造。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代替了传统的信息运营产业,并在短期内形成发展新模式,这样保障了信息时展的速度,服务业等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成为服务业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持续创新,才能确保我国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丽.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6,8(10):91-92.
[2]刘唯.“互联网+”时代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6,3(4):380-388.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陷入低迷的GE响应美国奥巴马政府号召,押宝回归工业,酝酿发展“工业互联网”,并将其称为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无独有偶,在世界范围内,有同样想法的不止GE一家。为了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德国包括西门子等企业提出了“工业4.0”的倡议。中国也将两化融合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
“虽然是不同的提法,但是他们的本质是相通的,内涵是相同的,方向是一致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简称CEI)记者。
在余晓晖看来,不管是“两化深度融合”,还是“工业互联网”、“工业4.0”,都是要通过广义的互联网技术最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打破生产的地域分割、优化与用户市场的关系。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CEI:我们看到除了数据链、传感器、服务器等技术突破外,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更像是一种基于自动化的数据整合。互联网与工业融合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支撑究竟是什么?
余晓晖:首先要明确互联网在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互联网思维,另一个是互联网技术。
目前,尤其在中国,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分享、协作、平等、交互等思维正在深刻影响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更为注重用户的需求体验和企业间的协同分工。
而互联网技术应该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单单指的是具有连接属性的宽带网络技术,还应该包括具有感知属性的物联网技术,具有信息处理属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具有控制属性的嵌入式控制技术,以及具有交互属性的各种软硬件工具平台。
从实质看,具有网络连接功能和分析计算功能的一整套技术支撑体系正是所谓的“信息物理系统(CPS)”,最早由美国在2005年提出。
CEI:这个信息物理系统具有什么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
余晓晖:主要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有三个方面。一是终端领域的技术创新,表现为生产环节的传感和控制装置成本大幅下降,以及消费环节的智能终端普及和各类交互软件的涌现。二是网络领域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宽带网络不断演进,速率和普及率大幅提升。三是云端领域的技术创新,各类云服务平台逐渐成熟,大数据分析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CEI: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具有变革意义的产业核心价值是什么?
余晓晖: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能够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未来工业经济范式。
具体来说,如果建立起高度智能化的工业生产体系,生产效率肯定会大幅度提高。这也是GE在宣传“工业互联网”时所强调的。我们目前所提倡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时,可以对机器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汇集、分析和决策反馈,实现机器设备的智能运转和远程操控。那么,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工厂等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不会再像过去,消费者从生产者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出的产品中选择性消费,而是会提出个性化的定制需求。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会变得更紧密,成为全方位的交互关系。企业可以快速响应用户具体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法,实现个性定制化生产,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所以,在未来按需生产、大批量的定制肯定会成为现实。
互联网向工业的渗入,也会打破地理空间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网络协同制造。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汇集资金、创意、工具、服务等企业生产所需的要素和资源,推动各产业链环节形成网络化的组织形态,达到甚至超越以往通过地理空间集聚所产生的协同分工效果。那么,从这方面看,工业生产会出现新的模式,比如众包设计、众筹融资、异地协同制造和云制造。
不同概念殊途同归
CEI:那你怎么看待美国、德国、中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两化深度融合”?这三个概念有何异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
余晓晖:这三个概念殊途同归,都是指用传感器、工业大数据、无线网络改变生产流程,让工厂、车间的流程实现自动化,是对生产制造环节的革命,是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也是物联网在工业环境的运用。
美国和德国走得比较靠前,其工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已经经过了工业1.0到2.0到3.0,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发展到这个程度了,因此突出强调在制造环节的改造,实现智能制造。
德国提“工业4.0”,上升到国家战略,是要维持巩固制造业地位,所以其强调的是数字工厂,装备、生产线、车间都可以智能化。美国很多生产制造环节不在国内,美国的工业已经空心化了,想回归制造业并不容易,所以他们提“工业互联网”,是要在先进制造业里,通过创新道路找到新技术,保持优势地位。
而我国工业起步比较晚,工业虽大但不强,制造环节的技术禀赋不足。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目前还侧重在对生产流程两端的改造,例如研发、采购、营销、服务等环节,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国也将与德国、美国一样,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变革。
CEI:目前中国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余晓晖:中国现在提到的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涉及的面比美国和德国都要广,还要考虑营销服务、工业管理,从全产业链上进行变革。过去,我国是从信息化的角度提出“两化融合”,没有太多强调智能化的特征。中国发展电子商务,把产业链生产的末端问题解决了;中国正在将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将把生产资料环节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制造环节还没有做到。
所以现在中国提倡的工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更强调的是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深度渗透的过程对工业产业链、价值链整体引发的变革。
在中国,通过这些年近距离对多个行业的观察,与消费者的距离远近成为决定互联网与工业融合路径的关键因素。基本上,沿着整个产业链,由下游消费品行业开始,越靠近下游及最终用户的行业越早发生变革,变革的领域和环节越多。
比如说现在已经看到的,在手机行业,小米与服务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是因为消费品行业最靠近消费者,面对多变的消费需求,因此互联网给消费品行业带来的挑战是其他任何行业无法企及的。
移动社交营销、个性化定制、众包研发等创新模式多源自消费品企业,分别涉及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以及营销等多个环节。装备行业和原材料由于离最终用户远近不同,受互联网影响的时间和程度有着较大差异。
变革影响将显
CEI: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概念和应用,在给劳动生产部门带来巨大效率的同时,将给资本构成带来什么变化?
余晓晖:工业企业要部署互联网应用,必须要有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而这必然会带来固定资本投资的增加。但是,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能够优化全社会的资本构成。在成本降低,消除信息不对称后,资本产出率相对来说会提高。
那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会不会更高?肯定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依赖路径会由数量依赖变为质量依赖。当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过程高度智能化时,比如以前依赖人的技能,以后是采用工业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生产环境、生产线,改进生产环节,大量重复性操作的工种会减少,高强度和高危险性的工种也会被取代。
如果工业生产中大量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那么生产过程所涉及的人工干预的环节肯定需要员工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比如进行数据分析、做程序员或者设计人员等。
CEI:总的来说,对于整个产业会造成怎样的革命性变革和影响?
余晓晖: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去的三十年间,随着全球化的分工和市场资源全球配置,生产加工和装配的环节转移到了中国、东南亚。以前提过微笑曲线,认为生产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的设计和销售,中间的制造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
但是,随着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制造业开始变得尤其重要,不管是对中国、美国还是德国,都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曲线可能会逐渐改变,以后可能服务端和制造的结合会更紧密,微笑曲线的低端可能会慢慢抬升。
CEI:在推进互联网工业应用的工作中,你觉得最大困难是什么?
余晓晖: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工业应用方面的内在动力不足。企业最关注的肯定是利润。如果通过较小的人力成本和扩大规模的方式就可以赚到钱,而不需要去考虑别的方式,企业通过简单的方式生产就可以生存,就没有动力提升自己。
与美国和德国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基本模式是靠要素优势、劳动力低廉、环境约束宽松,同时利润不高,主要占据产业链低端。因此大部分企业目前可以通过人力成本和扩大规模的方式盈利。所以中国的要素、制度、环境资源的约束改革必须强化,这种资源扭曲必须调整过来。当外部环境的改革和内在动力同时具备了,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制造业、互联网产业都很强。德国的制造业、信息技术很强,互联网产业比较弱。中国互联网产业很大,产业链完整,互联网相对比较强。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推动中国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应该还是要从互联网开始。
随着移动终端的多样化,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拥有了后台云计算及大数据的能力,互联网还将创造从改变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到改变各个行业、政府乃至社会的新时代,我们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名词来说即“从小C时代到大B时代”。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都将在未来20年被互联网化。产业互联网化体现为互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方法将成为各个行业的标准配置。三项关键技术与应用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变革的基础。一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包括手机及其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智能眼镜、腕表等)的普及;二是空前强大的后台云计算能力,包括计算与存储能力,从G到P及至E级的跨越;三是不断升级的宽带网络。
这三项技术的成熟让每个行业都具备了收集、传输及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如果说18世纪工业革命的生产资料是以物理的矿产、化学元素为对象的话,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资料就是大数据。新的计算及计算技术与应用正在将过去以“流程”为核心带向以“大数据”为核心,大数据及大数据处理的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
但是,产业互联网化的前景依然面临着技术及观念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创始者们,从未想到他们在上世纪60年的程序、设定的标准是为这么大规模的、这么关键的社会应用所做的准备。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是TCP/IP网络传输协议,这种协议的基本假设是“觅错和纠错”,它对传输时速、质量的要求是人们称之为“Best Effort”的网络,即尽最大努力的技术,而不是“Mission Critical”,即有时间、质量要求的网络协议。
在所有的关键产业都以互联技术为基础时,这种网络技术基础必须要有高可靠性、适时性及安全性的要求。回顾电应用的历史,也曾用了五六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从直流电到交流电,从小规模应用到成为社会核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互联网从消费者到产业化应用,可能也需要这种技术演进和优化变革的过程。
观念挑战可能更大。我们的思想观念大都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产业互联网化对应的是企业传统技术构架,商业模式及组织方式的变革。各个行业的信息化负责人(CIO)会成为产业互联网化的阻碍者。用个极端的例子,在电网普及时代,每个企业就没有自己的发电机了。所以现在的各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必须变为首席互联网官。包括信息技术的提供者,设备、软件及服务商也要被产业互联网化时代所挑战,最明显的就是消费互联网时代巨头Nokia的例子。骨牌效应才刚刚开始。
观念之外的挑战,来源于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及社会、政府各个方面。“安全威胁及不可靠”可能是最多涉及的问题。观念方面更大的挑战可能是对社会法律、规则制定的要求。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物质资产逐渐被“大数据”资产所取代。它的所有权的划定、交易定价等也才刚刚开始。
产业互联网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意义更为重大。中国在几乎所有传统行业中均是后来者,今天又面临着诸如产能过剩、耗能过大、服务业水平不高,服务成本却居高不下等挑战,用产业互联网实现升级,可能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同时,这会带动中国信息技术的创新。前述互联网技术面临的各种问题正是信息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从芯片到系统软件,从商业模式到组织形态的创新,为未来中国诞生影响世界的技术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需要和可能。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引言
互联网促进了工业、商业、金融等很多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作为一个传统行业深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改变了我国的教育现状,也改变了目前的教育模式。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
1基于互联网开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高低将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往的文化素质教育方法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必须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手段和培养方式,让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优势。第二,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文化素质教育往往不被重视,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教师,而不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很大不足,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2]。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第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互联网打破了地理边界、生活边界、学习边界,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处理、利用大量有效信息,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充分整合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资源,借助新媒体构建新的教育平台,更好地为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3]。
2基于互联网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考
互联网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我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为学服务,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4]。
2.1优化校园网络,打造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为了让学校师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和学习,首先要提供便利的上网条件。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不知不觉地渗入到大学生的精神当中。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把校园网络打造成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校园网络中去,营造丰富而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可以逐渐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和影响,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人文价值观念,发扬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实践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更科学有效地为文化素质教育服务。
2.2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的移动学习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衍生了很多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带来极大的便利。移动学习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在互联网产生以前,学生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想要获取相关资料只能去查阅纸质文档。现在,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宽泛,例如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学生可以轻松地扩大自己的学习面,在网络上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对于学校来说,这是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机遇,将新媒体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文化素质教育信息,这种创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3构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模式
互联网新媒体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去寻求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获得这些信息之后需要一个吸收和转化的过程。比如,学生在某个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上不能理解,即使获得了这一信息也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能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就能及时关注到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平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学沟通,与老师交流。通过网络平台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够提高师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发展。
3结语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非一日之功,高职院校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变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云川,周宏.“文化”的遗憾———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十五载回眸[J].高教探索,2011,(4):5-7.
[2]杜先能,薛照明,傅勇,等.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及新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5,(3):11-13.
[3]孙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57-59.
随着移动终端的多样化,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拥有了后台云计算及大数据的能力,互联网还将创造从改变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到改变各个行业、政府乃至社会的新时代,我们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名词来说即“从小C时代到大B时代”。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都将在未来20年被互联网化。产业互联网化体现为互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方法将成为各个行业的标准配置。三项关键技术与应用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变革的基础。一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包括手机及其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智能眼镜、腕表等)的普及;二是空前强大的后台云计算能力,包括计算与存储能力,从G到P及至E级的跨越;三是不断升级的宽带网络。
这三项技术的成熟让每个行业都具备了收集、传输及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如果说18世纪工业革命的生产资料是以物理的矿产、化学元素为对象的话,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资料就是大数据。新的计算及计算技术与应用正在将过去以“流程”为核心带向以“大数据”为核心,大数据及大数据处理的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
但是,产业互联网化的前景依然面临着技术及观念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创始者们,从未想到他们在上世纪60年的程序、设定的标准是为这么大规模的、这么关键的社会应用所做的准备。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是TCP/IP网络传输协议,这种协议的基本假设是“觅错和纠错”,它对传输时速、质量的要求是人们称之为“Best Effort”的网络,即尽最大努力的技术,而不是“Mission Critical”,即有时间、质量要求的网络协议。
在所有的关键产业都以互联技术为基础时,这种网络技术基础必须要有高可靠性、适时性及安全性的要求。回顾电应用的历史,也曾用了五六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从直流电到交流电,从小规模应用到成为社会核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互联网从消费者到产业化应用,可能也需要这种技术演进和优化变革的过程。
观念挑战可能更大。我们的思想观念大都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产业互联网化对应的是企业传统技术构架,商业模式及组织方式的变革。各个行业的信息化负责人(CIO)会成为产业互联网化的阻碍者。用个极端的例子,在电网普及时代,每个企业就没有自己的发电机了。所以现在的各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必须变为首席互联网官。包括信息技术的提供者,设备、软件及服务商也要被产业互联网化时代所挑战,最明显的就是消费互联网时代巨头Nokia的例子。骨牌效应才刚刚开始。
观念之外的挑战,来源于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及社会、政府各个方面。“安全威胁及不可靠”可能是最多涉及的问题。观念方面更大的挑战可能是对社会法律、规则制定的要求。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物质资产逐渐被“大数据”资产所取代。它的所有权的划定、交易定价等也才刚刚开始。
产业互联网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意义更为重大。中国在几乎所有传统行业中均是后来者,今天又面临着诸如产能过剩、耗能过大、服务业水平不高,服务成本却居高不下等挑战,用产业互联网实现升级,可能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同时,这会带动中国信息技术的创新。前述互联网技术面临的各种问题正是信息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从芯片到系统软件,从商业模式到组织形态的创新,为未来中国诞生影响世界的技术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需要和可能。
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时代,中国优秀的数理化教育及人才数量也意味着全球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在未来产业互联网时代,中国应有可能成为世界“数据工厂”的中心。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 动力机制 具体思路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55-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制造业”产生的背景
“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各个行业和地区都举行“互联网+”大讨论,一时出现了“互联网+”热,甚至还出现了“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衍生版本。“互联网+”热现象的背后,更需要我们对“互联网+”的冷思考。“互联网+”被提出的目的在于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更好地融合,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该规划于2015年5月8日正式。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表明了政府运用互联网思维引领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决心。
随着互联网发展日趋完善,互联网渐渐由消费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从服务业拓展到制造业,互联网在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大有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形态正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方向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提供了支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协同的社会分工为“互联网+”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创新网络经济、渗透传统产业为导向,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换挡提质,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二)“互联网+”作用于制造业的机理分析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创新。而“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生产周期全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制造企业、市场与用户的互动程度和范围极大扩展,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正重塑产业组织与制造模式,重构企业与用户关系。当前,发达国家关于互联网在制造业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和格局正在形成。为此,需要进一步厘清“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与作用,以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思路。
(三)“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特点
1.客户成为中心。通过开放网络平台,众多分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实现广泛、实时、频繁的交流互动,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潜力,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尽快调整战略,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借助社交营销、大数据等新业务新技术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推进定制化、柔性生产、快速响应,从而有效降低库存,实现专业化、细分化的长尾效应,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2.人才利用社会化。互联网的高速运算、处理能力的增强,通信成本的下降、带宽的增加,以及接触成本的降低,使得以前被排除在外的普通民众能够利用自由时间从事自己喜欢或关心的活动,通过信息共享,每个人不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还可以参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互联网成为金融配置的重要渠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商业银行及股票和债券市场是传统的主要配置渠道,但存在交易成本大、效率低等问题。而互联网的应用可以整合企业经营的数据信息,使金融机构低成本、快速地了解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效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迅速识别风险,提升贷款效率;在放贷后,金融机构可以对借款企业的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实现持续闭环监控,有效降低了贷款风险和运营成本。
二、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就制造业来看,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很多,包括技术创新,经济一体化、需求变化、管制放松、服务贸易、分工深化等。其中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应用普及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对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加速了制造业融合的进程。当前两者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的制造业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
不同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互联网是技术工具,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世界的方法、手段。互联网对制造业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生产工具的改进,这种工具是人们在研发、设计、制造等生产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成果,是典型的技术创新,能够直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力。如今,这种工具被各行业普遍运用,已成为重要的投入要素和技术创新手段,有助于促进生产力变革。例如,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新模式,通过设备、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和智能分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控制与管理,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总体来看,企业利用互联网这种生产工具提升了生产效率,改进了制造模式,这进一步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定论。
(二)互联网推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力提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创新变革,包括产业结构、产业边界、生产、组织方式等的重组和再定位,而互联网又是推动这种组织管理创新和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互联网的作用,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发生了相应变化,基于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和对产业外业务拓展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协同共赢的发展局面。企业并购、流程重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例如,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交易组织方式,交易双方脱离了线下渠道,将大量的商品供求信息在网上,同时采用了网络支付的交易模式,提高买卖双方跨区域的交易效率。
(三)互联网引发制造领域海量商业模式创新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并通过相关产品功能模块的微小改进、重新重合或新的增值服务来快速响应市场。这种创新聚焦于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对现有技术或产品进行改进或搭配组合,形成改良性产品或新的服务形态。对制造业来说,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周期长,风险大,而微创新和重组式创新能提供更加灵活、实际的产品开发或服务思路,类似的每次创新都会成为未来创新的“积木”,并带来更多创新的机会。互联网是微创新、重组式创新的策源地和实现要素,其所带来的渐进式改良和天量组合方式将催生大量商业模式,创造规模庞大的新兴市场。例如,微信营销、O2O等创新模式充分关注细分个性需求,无限贴近用户,实现了用户共创价值。
三、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逐步影响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催生了制造业资源配置新方式,驱动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要有新思路,不能再沿用旧思维。
(一)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
当前,如同电力和道路一样,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相对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价值、规则、机会,及其民主、开放、平等精神,对产品、市场、用户、服务、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来思考、处理、实践制造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用户层面,战略制定、商I模式设计、业务开展、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在价值链层面,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商业生态平台,绕着用户需求和体验进行研发、设计、生产,消减产品到达用户的中间渠道环节,为用户提供更大价值;在员工层面,要与其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激发员工更加自主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给员工丰厚的福利和良好的发展预期。
(二)以创新驱动为支撑
“互联网+”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使创新更加社会化,催生了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新型创新模式。通过明确动力机制,完善优势互补机制,建立知识分享机制和信任机制,构建制造企业创新网络,把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开拓创新,加强合作的深度和频率,协同创新,实现满足各方利益、知识增值和价值创造的目标。“互联网+制造业”就是要用相对先进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创新,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促进其在效率、品质、管理、合作与营销等方面的升级。
(三)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
智能制造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将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涵盖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执行、售后服务等制造业全部环节的智能化,形成从人员、技术、管理、信息的集成,到物质流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交汇,能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排放,推动生产方式向定制化、分散化、服务化转变。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和根本路径。发展智能制造,我国具备一定基础优势,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推行多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设计、生产等全流程,数字化工具、数控装备等市场普及率迅速扩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发展快速,为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30-34
[2] 朱蓉.“互联网+”时代浙江制造业提升路径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6,02:19-24
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洪流,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
当下的全球竞争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驱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军工科技的水平,最能反映一国的科技力量和水平。它既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代表,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还是催生新一代高技术战略产业的摇篮,而且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特点。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须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红卫,探讨中国军工企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抓住科技创新不放松
《财经国家周刊》:在最近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你作为国企唯一代表作了交流发言,航天科工是如何把握科技创新,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
高红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大安全、大防务”领域以及军民融合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系统性创新。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五个新一代”、“四个基础性支撑技术领域”的技术攻关及应用。把握智能经济时代特点,以“产品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或产品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或导致产业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或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作为新一代技术的定义标准,发展新一代武器装备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装备制造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确定微系统、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智慧产业“四个基础性支撑技术领域”,重点突破其核心关键,支撑“五个新一代”产业发展。对社会上可获取的一般技术,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依靠创新,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技术与集团化运用、强激光与信息激光、太赫兹、量子器件与应用、增材制造、社会安全体系等一批战略前沿与应用基础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财经国家周刊》:企业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管理也是要靠创新改变,靠科技提升。航天科工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
高红卫:航天科工一直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积累经验。
我们运用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建立了以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实现层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管理架构,完善有利于推动创新举措落实的规章制度体系。
2011-2015年集团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1.5%,重点支持前沿技术独立创新、跨研究院的联合创新,以及自由组合的“双创”团队创新。特别设立自主创新基金,支持各类有独到之处的技术创新概念先导性研究。注重采取新措施,进一步拓宽员工成长通道,挖掘各类人才潜能,激发创新活力。目前,集团45岁以下重点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总研究师占比超过30%,建立了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支持若干个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与研发。
抢占创新高点
《财经国家周刊》: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体制环境,有能够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还需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请谈谈这方面工作的进展。
高红卫:航天科工一直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小环境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成功率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实效。
航天科工创新体系建设的总原则是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同步创新(简称为“三创新”)。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武器装备重点型号任务以及涉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实施14个“三创新项目”,并按照“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原则,设立17个“三创新特区”,通过实施骨干人员持股、高端人才特殊薪酬、投资审批权限适度下放等政策措施,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在智能机器人、企业征信平台、激光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已投资近百亿元成立若干创新创业型公司,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目前,获得有效专利近1.4万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6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整合国防军工资源,推动军工创新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相结合?
高红卫:航天科工集团主动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洪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航天科工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创建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向全社会开放部分科研、试验、制造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并对接国际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业。
目前,入驻航天云网的企业超过13万户,涉及制造业的各个门类,汇聚社会“双创”项目近1000项,有力提升了我国制造业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全集团现有近2000个各类“双创”团队,其中前沿基础探索团队100余个,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技术应用创新型团队1600余个,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团队300余个,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迎接“互联网+”新挑战
《财经国家周刊》:在你看来,制造业应该如何与互联网更好结合?
高红卫: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以德国工业4.0为标志,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运动如火如荼,不仅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甚至一些传统制造领域在普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也出现回流现象,表明新一轮制造业地图重绘的过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启动。
在一个越来越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世界里,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渗透到制造业的所有关键领域与环节,泛在的深度协同制造、威力无比的资源共享、高度自适应的物流、体贴入微的生产、直通用户体验的市场营销,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环境,将淘汰工业经济时代自然成长繁衍的制造类企业。互联网技术首先改造了消费领域,目前已经开始改造制造领域,议论已久的互联网经济时代真的已经到来。
《财经国家周刊》:互联网经济大潮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变革的方向在哪里?
高红卫: 当前,面临着互联网时代全球经济再分工、全球产业地图再分布、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再平衡、全球环境承载力强约束的巨大考验。因为,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显著增强传统企业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市场优势,而忽视它的存在,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传统制造业变革的方向在哪里?宏观地讲,企业的转型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引领,企业的创新向互联化、智能化靠拢,企业的发展理念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看齐,企业的运行模式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转变等。
微观而言,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营造“双创”环境
《财经国家周刊》: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航天科工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
高红卫: 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双创”活动开展。
一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双创”项目发展。航天科工所属专业机构发起设立若干专项基金,支持具有较高商业价值或产业化前景的“双创”项目。在专有云平台方面,首期出资1亿元设立准公益性的专有云“双创”基金,支持内部“双创”项目;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依托航天科工军民融合创投基金等,支持社会化“双创”项目发展。
二是建立“双创”项目与航天科工产业融合发展通道。在专有云平台方面,支持对符合航天科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创”项目进行投资,“双创”团队所在单位具有优先控股权;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加大对符合航天科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创”项目公司的收并购和融合力度,为航天科工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为“双创”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在专有云平台方面,由所属企业创司提供财务、投融资等服务;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依托所属企业的线下辅导中心提供一揽子服务,确保创新团队集中精力创新创业。
《财经国家周刊》:“双创”工作的有效推进,“双创”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长效机制的保障。请谈谈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高红卫:建立“双创”运行长效机制,以专有云众创空间为平台,初步形成“小团队、大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并通过建设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实现创客团队线上线下协作、跨院多地联合创新。
一是建立“三期三池”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三期”是指航天创客“双创”中的创意种子培育期、创新产品孵化期和创业产业加速期三个时期,“三池”是指创新创业形成的创意池、种子池和产品池。此外,建立“双创”项目团队成员人事管理机制,鼓励其采取在岗创业、两年内离岗创业方式开展“双创”,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并将其创新创业贡献度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公司经营团队选聘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经济;网络版权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35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79
知识经济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标志,全球各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创造了网络版权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兴的智力成果基于新的方式与输出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考验知识产权问题。互联网技术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传统知识a权保护带来冲击。
1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动向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的特征表现为无形性、时间性、专有性以及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客体包括两种:一种为依法取得专利的名称、文字、网络信息内容等,包括发明专利、商标等,这一类知识产权的客体享有专利权;另一种是包括各种类型作品等的网上信息表达形式,这类客体权利人享受著作权与版权。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因为信息产生、传播、利用的条件不同,因此知识产权的特点不同,知识产权保护出现新动向。
第一,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地域性逐渐淡薄,跨国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要。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等存在差异,造成了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侧重点与内容差异较大。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各国知识产权立法差异不断缩小,从而淡薄了知识产权地域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不断淡化国家之间的界限,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为国际交流与协作提供了条件,跨国知识产权保护无论在数量、范围还是表现形式上增长都非常迅猛。
第二,网络版权保护因为信息公开和独占的矛盾而越来越艰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属于无形资产,对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资产就是信息。然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造成了信息、获取更加方便,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对权利人进行保护,信息形态具有智力成果的有关权益,互联网背景下智力成果基于数字化电子信号进行表示,物质载体实体约束缺乏,造成了相对于有形财产保护而言,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复杂。
第三,互联网的垄断性造成了网络域名、驰名商标等的保护被削弱。就传统知识产权而言,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垄断性,传统知识产权要求主体依法对某一成果享有全部权利,没有经过权利人的许可,任何不可以以任何的形式进行占有与使用。但是互联网背景下,各国之间对于知识产权存在立法的不同,因此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受到权利保护期限不同、越境数据流的数量等的影响,从而使得知识产权垄断性不断被削弱,直接影响到确认知识产权、使用、监测与保护知识产权。
网络中专有地址名称是域名,作为互联网中企业经营的标记以及商标的有效延伸与表现,其特征为唯一性,全球知识背景下对互联网知识产权进行识别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域名。但是,出于经济目的,很多企业或者个人对互联网的不可驳回性与开放性充分利用,抢注知名企业的商标,在没有经过他人允许的情况下,将驰名商品进行域名的注册,侵害驰名商标。商品分类保护、互联网商标权排他性效力等都直接影响到知识产权的包含。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传送速度不断加快,必须要完善对注册商品以及服务的分类。
2 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2.1 逐渐扩大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逐渐扩大著作权客体的范围,实现由印刷搬迁、电子版权向网络版权的过渡。因此,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扩大,涵盖了多媒体作品、软件著作权、卫星电视节目等,专利法同时扩大了保护对象。世界各国不断深入探索计算机程序的可专利性。
2.2 逐渐出现新的知识产权制度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伴随着新技术、知识经济等的发展,基因移植、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等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逐渐出现在知识产权体系,受得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包含。
2.3 互联网背景下有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扩充了知识产权体系
之前商业秘密意义反不正当竞争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补充,在互联网背景下已经变成知识产权制度新的内容,使知识产权体系内容得到扩展。
3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创新
3.1 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商标权与域名注册
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和其他同类商品或者服务进行区别的专有标志就是商标。商品是企业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信誉的体现,其经济价值巨大。商标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互联网背景下注册域名与商标权出现冲突,互联网中网络商标标识、厂商名称等基于各种商务活动进行应用,比如E-mail、互联网页宣传等中可能与商标专用权有关。互联网中域名和商标比较相似,大部分企业域名和企业名称、注册商标等具有一致性,通过域名实现了企业在互联网中进行商标的延伸,然而域名注册和商标注册同时存在不同,注册网络域名不可能因为和其他域名相近而被驳回,并且商标专有权人对其他相类似商品中相同域名的使用进行限制,不可以对相同商品中使用类似域名进行限制。尽管知识产权先申请原则满足确权原则,然而这也为侵犯知识产权提供了机会,比如不法者对网络中他人域名进行抢注、对著名企业名称进行注册等,因此必须需要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工业产权的保护。国际上各个签订的《Internet域名系统通用顶级域名谅解备忘录》、我国出台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为规范管理互联网域名提供法律依据。
3.2 做好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著作嗟谋;
独创性、智力成果、可复制性是获取著作权保护的要求。在单一平台上多媒体作品涵盖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日益增加,人们日益关注多媒体作品版权与著作权的包含。当前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多媒体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国际上当前对多媒体版权归属认定一般做法就是在内容选择以及安排设计方面多媒体作品具有原创性,就可以获得版权保护。当前我国著作权法针对多媒体作品保护还不完善,需要全面考虑,将多媒体作品当作著作权独立保护客体类型进行保护,从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3.3 重视对数据库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信息资源最早的存在方式就是数据库,数据库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等基于一定体系与规则使其有序化,数据库属于信息产品其特征是具有较高的开发成本,较低的复制成本,基于此,经常会发生数据库盗版与复制侵权等问题,另外,互联网下信息与检索具有开放性特征,而信息的交流、传播、存储等具有跨国界、跨区域的特点,因此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重视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网络中作为智力产品的数据库具有可复制性,对数据库中信息进行适度保护,尊重数据库数据辛勤采集的原则,不能毫无限制的进行保护,否则可能出现垄断问题,使数据库信息共享受到影响,过低或不保护会对网络数据库开发商的合法权利进行侵犯,使信息化全面发展受到影响。
3.4 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专利权的保护
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资源就是技术创新成果信息,互联网中技术创新成果信息包括了没有经过授权的发明创造成果信息,也包括了已经取得了专利权的成果信息,这些成果信息在互联网中进行交流讨论或者是进行宣传的技术方案的一部分。社会不断发展加强了对专利权的保护。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专利权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行使得当前专利法保护的对象被打破,对专利立法的模式具有直接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对专利权的保护要给予重视。因为互联网具有全球性的特征,而专利权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在互联网的一端某项技术创新成果有可能是共有领域,但是在互联网的另外一端有可能受到保护,所以这项技术成果的专利权是否应该受到保护,需要不同国家根据相应的立法情况进行明确。另外,当前中国专利法中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重视不够,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专利法保护中专门强调了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中国需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计算机软件保护过程中要明确区分工具性软件以及演绎数学软件,这是因为专利权不保护演绎数学智力软件。与此同时,重视互联网环境下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电子信息资源的专利权的保护。保护电子与多媒体信息资源的专利权,必须要明确首次公开信息的时间以及国内外公开的标准,加强立法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谢瑞.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4,(9).
[2] 王兆茜.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新思路[J].法制博览,2015,(31).
【关键词】科技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 社会价值
随着支撑工业文明的基础能源日渐枯竭及其带来生态方面的“副产品”日益严重,传统化石能源经济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工业发展模式日渐衰退,并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危机。这种危机连同经济危机一起,成为人们寻求进入“后碳”时代新工业模式的动力。人们迫切需要更加智能、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方式,这一新愿景的实现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来推动。建立在数字化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融合基础上的科技创新及扁平化的创新模式正带来生产、消费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并即将发生,这一事实充分彰显了当代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
科技创新拉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的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会对21世纪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①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催生重大的科技创新与突破,进而又推动“科学―技术―生产―经济―社会”这根链条循环发展,并彰显出其追求社会价值的本质内涵。
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于追求社会价值。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融合体,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于其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对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可从两方面考察,就内在价值而言,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即人类在科学创新中的认知价值。科学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发现活动。科学创新本质上是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建立新理论的认知活动。因此,科学创新的求真、求善、求美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性贯穿逻辑论证、实践检验和价值评价的全过程。就外在价值而言,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即人类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涉及经济价值、伦理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主要生产要素,工业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并成为科技不断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的应用价值也得到极大彰显。
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的循环累积效应。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循环累积效应的形成主要源于科技创新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间的矛盾与统一。这一效应更深刻地体现在我们正身处的旧工业时代向新工业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
首先,认知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矛盾使旧工业时代面临终结。科技创新是一个创新与破坏共生并存的过程,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其应用价值往往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实用价值,在推动经济空前增长的同时,也悄然颠覆并重构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自20世纪中期以来,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被迅速放大,甚至遮蔽了科学创新的初衷,为探求真理而献身的认知价值取向转为功利的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技术异化使科技本身逐渐背离了其作为“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特征,科技创新真正的社会价值遭到扭曲,原本旨在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技术本性也逐渐丧失。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与生态环境危机,旧工业时代面临不可逾越的“增长的极限”,并在接近这一极限后转为衰退甚至衰亡。
其次,新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转型创造需求拉动科技创新。随着自然资源存量的锐减,旧工业生产方式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殆尽,经济发展支柱发生倾斜,生产方式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型必然带来对科技创新的旺盛需求,在需求的诱导下,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制造等新的科技领域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改变了传统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方式,触发了扁平化创新模式的探索,为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此意义上,工业生产方式转型内生地决定着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
第三,社会价值的内外统一拉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化危机需要新的工业革命来化解,新一代科技创新在认知成果上的突破与经济、伦理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量。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设想的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并在今后几十年将迅猛发展,大概在2050年达到顶峰,然后在21世纪下半叶保持平稳状态。②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创新社会价值的特点
数字化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融合凸显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这是一场多维突破、交汇融合式的科技创新。科学的认知价值,曾经并且依然不断推动着人类的思想进步与解放,促使数字化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等组成一个复杂的“科技簇群”并相互交叉和渗透,导致了一系列重大关联技术的协同进步和群体突破,进而能够灵活、快速、低成本、低能耗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凸显了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并将有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和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产业的诞生和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非线性团聚式地发生。
互联网技术成为实现科技创新应用价值的主要交流平台与渠道。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下,无论是新能源还是数字化制造的发展都需要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并与之交叉进行。不论是保罗・麦基里(Paul Markillie)所指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系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使生产设备能够更快地自我反应、计算判断、分析决策和操作;或是里夫金关于“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分散式生产、新储存方式、能源互联网和零排放式交通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升级与重构,都将迫切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作为终端来进行连接与通讯,并能够实现智能管理。互联网成为技术创新成果交流、转化与贸易的关键性渠道,同时也构成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科技创新社会价值的实现载体将由金字塔式转向扁平化。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实现的基本方式是金字塔式的,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这一从上至下的、串联式转化的模式,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创新链条的最高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金字塔式的创新模式将逐渐向扁平化转化。首先,科技创新主体从基础理论或权威科学专家那里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次,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从基础研究转向全社会的需求。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在继续延续金字塔式创新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垂直纵向的系统与扁平化水平式系统结合,形成一个矩阵式的新创新模式,还将再从矩阵式模式转向立体的创新模式,这将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③随着科技创新的日益深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将在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发生,成为认知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双螺旋结构”共同催生的产物。
科技创新带来的变革
当代科技创新的变迁不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也将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生产、消费方式与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变革,进一步展现出当代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生产方式向大规模定制转变。麦基里认为,工业革命主要体现为由技术范式转变引发的生产方式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械生产取代了手工制作,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规模化生产时代,不论是蒸汽机的发明还是流水线生产的采用,都导致工业生产经营与能源生产经营方式的集中化和批量化。当前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核心是数字化制造,表现为大量高新技术“聚合发酵”和综合应用,包括“更聪明”的软件、“更神奇”(重量更轻、强度更高、更加耐用)的新材料、功能更强大的机器人、更完美的程序设计与3D打印技术、更全面的网络服务,从而实现生产成本更低、生产周期更短、生产过程更灵活、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关联更紧密,以及从“福特制”下的传统“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更适应“个性化需求”的“大规模定制”等。④
消费方式向个性化体验式转变。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标志着个性化、体验式消费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从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上都更加倾向个性化的消费品。同时,出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考虑,人们需要3D打印这样的生产制造方式,它既能大规模生产,同时又能满足定制,生产出个性化产品。重要的是,生产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消费的过程就是生产的过程,在3D打印店里的体验式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随着人、机、物的逐渐融合,消费者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设计和制造过程,甚至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个性化、实时化、经济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生产组织方式向虚拟化转变。产业集群是重要的产业组织模式,传统工业命脉掌握在少数拥有重型机械和大量蓝领工人的高资本、大规模、集中化的工业企业手中。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大量物质流被成功虚拟化为信息流,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产业集群将借助发达的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平台,突破传统地理集群的空间局限,逐渐形成网络意义上的集聚,使产业集群发展虚拟化。相比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整合各种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这种开放式创新从依靠蓄积创新资源转向通过组织间创新资源的交换与创新收益的分享获取竞争优势。这一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内部组织形式,众多中小型企业和个体企业家将借虚拟产业集群突破资源困境,以低制造成本快速推出新产品而获得成长。同时,鉴于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并以不同比例和频率分布于世界各地,分散式能源生产使之成为分散合作式模式,从而鼓励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挑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大型制造公司,与国际商业巨头一道共同发挥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当代科技创新范式的加速形成与应用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轮廓日益清晰。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于理清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着力点,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具有重大意义。
处理好科技创新的认知价值与应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实现科技创新的综合价值。科技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其与自然和社会相互整合的协调发展过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处理好科技创新的认知价值与应用价值之间的关系,从单一地面向经济转变为面向经济、自然、社会、伦理和文化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要求我们将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理念根植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科技创新追求的根本目的,尊重和遵循科学规律,着力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社会制度,并以此考察所有的科技创新成果,杜绝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才能解决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矛盾,避免重蹈旧工业生产模式的覆辙。对人本价值的回归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灵魂,“活着是为了游乐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理念”。从时代价值角度说,科技创新只有对人的进步发挥正能量,科技创新的内外价值才真正得到统一。
处理好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将STS融入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本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彰显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价值有利于端正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开展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科技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只有处理好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将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相结合,用人文理性约束与指引科技创新,才能避免科技的单向度发展、破解“斯诺命题”、结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甚至对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考方式。STS把科学和技术放到(本来就在)社会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等)和生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中,把本来就由科学、技术参与或支撑的社会生产、生活视为(本来就是)科学、技术的活动场域、生成条件和整合基础。⑤这种思维方式作为人类把握现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深刻揭示了人类科技认识的选择性、人本性、时空性和相对性,将STS融入科技创新,从STS角度揭示科学、技术与产业间的互动关系,能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本质联系。
处理好社会价值载体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载体即科技创新链,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四大主体,涵盖科研人才、研发投入、平台载体、技术成果四大要素。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科技创新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方面,要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加大对数字化制造及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产品的高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打破筒仓效应,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完善协同创新的创新体系。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说,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人类而言,浩瀚的宇宙及复杂的社会永远都是“黑箱”,科学技术永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和暂时的认识。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技创新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才能牢牢把握这场工业变革的机遇,实践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周洪宇,徐莉:《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页。
②[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③刘燕华,王文涛:“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第3~7页。
④Paul Markellie,"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economist, 2012, No.4, pp.3~5.
拥抱“互联网+”,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医疗、金融、教育、农业、零售、房地产等各行各业,这种渗透不仅是降本增效提质,更是管理方式颠覆、商业模式重塑。
“互联网+”传统行业,鲶鱼效应正在施展,新兴业态已在蓄势。
“互联网+”创新行业DNA
在国家“互联网+”战略指引下,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11项重点行动正稳步推进,为传统行业注入创新DNA。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协同制造”,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呼应,明确发展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四大方向。制造业转型实践中,“红领现象”一度席卷全国,红领集团借力信息技术,创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商业模式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成为全球首家完全实现西装100%定制的公司。顾客在一分钟内就可获得专属自己的西装“版型”,或可网上自主设计、选择喜欢的西装款式、面料、剪裁,个性化定制西装纽扣数量、刺绣图案,甚至自主选择每一处缝线颜色和缝线密度。这样的个性化定制西装7天可收货,且价格仅是非定制西装的1.1倍。
作为“两化融合”的典范企业,红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止于辅助生产、强化管理,而是与设计工艺、生产制造等工业技术全面融合,实现商业模式的革新。与此同时,以ERP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不再是企业唯一的核心系统,工业互联网布局趋势使得企业更为关注外延与互联、支付结算、场景应用。
在适应其他行业变化、支持其他行业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传统而封闭的金融机构首先站到了行业变革浪潮的尖端。互联网去中心化特点让“高大上”的金融行业变得更为透明,除了银行、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外,一批互联网创新平台企业,如网络支付、小贷、P2P、众筹等互联网企业,形成国内新型网络资金业务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传统的柜面业务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征信数据可由数据模型挖掘价值,资金业务变成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从高门槛、面对面操作到低门槛、移动互联网脱媒模式,金融行业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互联网+”强劲发展驱动下,能源利用方式有了新变化:依托物联网技术,城市燃气企业可由提供单一产品――燃气,向提供“燃气+差异化服务”转型,燃气企业可与第三方合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根据智能气表和智能燃气器具提供动态、持续的数据,为用户提供燃气器具更新建议、用能优化解决方案等。医疗服务有了新方式:远程医疗使得全面实现医疗服务从城市向农村,从发达地区向偏远地区延伸成为可能,在消除城乡医疗资源不均,全面提升居民医疗健康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构建新型核心竞争力
以客户价值和客户体验为主体的互联网化,使得传统行业均直面来自互联网界的诸多挑战:BAT渗透医疗领域,从自有业务到投资布局,向传统医疗高歌猛进;新兴金融服务企业基于互联网快速推出网络支付、网贷P2P、网络众筹、征信数据等金融信息服务,不断创新、改造民间金融形式。
“互联网+”行动的战略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催化发酵,使得各行业创新力量不断涌现,新兴业态随之形成。
互联网化转型进程中,传统企业既有业务模式、运营方式亟待变革,新兴企业需补足短板、应对诸多行业壁垒挑战,两者亟待在各自领域内构建新型竞争力。
以金融行业为例,传统金融机构有着良好信誉、广泛客群及风控核心、技术团队。但在互联网冲击下,来自技术边界的挑战重重。
第一,互联网服务环境下的海量用户实时并发对银行系统将是巨大挑战;第二,移动互联网入口端的安全机制建设需更多IT投入;第三,新的互联网金融要求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对运维保障“零”中断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新互联网时代信息数据的真实性甄别将增加技术实现难度,目前采用视频、照片等征信实体的多维校验将带来更多庞大而复杂的工作。
同样,新兴金融服务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不亚于传统企业。首先,新兴企业缺少客户积累,获客成本远高于其他行业投入;其次,互联网数据广泛却存在真实性挑战,新兴企业对数据的不确定性将会加大项目风险。平台建设随需而变、校验数据真实性、用大数据分析撮合交易、精准营销等都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再次,支付渠道创新与支付通道管理将是互联网企业的风控核心,由于货币存管及安全责任仍由传统金融机构肩负,新兴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势必存在竞合局面。
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下,技术创新与应用实施将是传统行业和新兴业态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信息化必须真正上升为企业“战略任务”,企业才能真正迈开转型步伐。
如何利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探索行业转型路径,这一议题在“互联网+”时代意义尤为深远。
为此,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信息化周报社承办的2015年第八届中国信息主管年会将聚焦“‘互联网+’时代新思维、新体系、新能力”,邀请政府相关领导、信息化领域专家、信息化领军企业代表与会,共同探讨在互联网不断渗入传统行业、传统经济的当下,如何立足实际把握“互联网+”本质,把握信息化发展新特点,为企业互联网化寻找一条最佳路径,推动“互联网+”时代的IT转型与价值重塑。
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全新命题需要企业家的智慧引领,也需要CIO的创新精神和果敢实践。作为撬动信息技术巨大能量的关键人物,CIO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保持前瞻性;要具备探索精神,不盲从不跟风。
毫无疑问,首次访华的HTML语言发明人提姆•博纳斯•李是本届大会的亮点之一。而微软、Google、HP、百度、联想、东软等中外企业的共同参与更是彰显了WWW2008“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网络”的主题。
中国力量初显
作为国际万维网大会的副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坦陈将WWW2008引到中国内地对微软有独特意义,2008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10周年,而互联网搜索与在线广告更是研究院目前的5个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在过去的10年中,微软亚洲研究院累计共有28篇论文在国际万维网大会上发表。” 洪小文表示,“今年的获选数目是历年来最多的,内容涉及搜索、数据挖掘、浏览器与用户界面、移动、安全与隐私等多个领域。”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具备了举办互联网业界及学术界的顶级会议的条件。”按照不少业界专家的看法,在中国举办国际万维网大会是因为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已经有了“话语权”,而且“中国的声音会越来越大”。
仅从用户数量上讲,中国已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份,中国网民数达2.21亿人,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
在对互联网技术的跟踪与研究上,中国也开始显现其力量。就以本次万维网大会为例,以华人为主体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有8篇论文获选本届国际万维网大会,成为论文获选数目最多的研究机构之一。
而演讲专家中的华人面孔也不再令世人陌生,譬如负责微软全球搜索业务的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沈向阳、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以及百度的首席科学家威廉•张等,他们的演讲吸引了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万维网联盟、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国际万维网管理者组织等众多国际知名组织对在北京举办的第17届国际万维网大会支持力度很大,他们还特意设立了一个全新的环节“WWW在中国”,为与会嘉宾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互联网最新研究与发展的绝佳平台。
落差就是机会
学术界和产业界在本届大会探讨的话题很多,但最让中国产业界关注的是,互联网创新将带来怎样的商业机会,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去抓住这些商业机会。
洪小文认为,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和中国的移动用户数量巨大将成为中国的独特优势。“在过去的30年中,硬件、软件、互联网的主流技术均产生在美国,但中国巨大的用户需求则让中国产生了百度、QQ、阿里巴巴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企业。”
关键词:“互联网+” 制造业 主要问题 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79-03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制造业”的内涵
“互联网+制造业”是两化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核心体现,其内涵是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到制造业全生命周期,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最终以新产品、新业态和商业模式等形式构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
“互联网+制造业”和两化融合方向一致。关于二者的关系,业界有很多判断,焦点在于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笔者看来,不管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还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核心都是两大关键领域,即信息通信技术和制造行业的深度融合,最终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支持制造业由大变强,所以,“互联网+制造业”实质上是两化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体现。
(二)“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特点
1.在线化。在线的生产,包括产品设计的在线实现,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在线;在线的交易,包括工业设计、采购、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等都在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在线的数据,采购、制造、交易等数据都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化,再进行数据的积累、挖掘和使用,并通过工业大数据指导生产、经营、交易和管理;在线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实现生产和消费的互联互通,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实现终端消费者实时在线。
2.个性化。“互联网+制造业”削减了供需信息不对称,使得制造业逐步成为定制化生产,具有高度个性化、服务周期长、零库存、高度数字化等特点。未来,在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下,生产制造系统必须具备柔性化、个性化及快速响应市场等特性,这将完全区别于传统B2C的生产制造模式。个性化不仅体现在设计生产环节,在销售和服务环节同样会出现个性化渠道和服务模式进行选择。
3.智能化。“互联网+制造业”时代,制造的智能化不仅体现在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等在传统制造业的应用,更多的智能化体现在生产流程、业务协同、管理等领域。尤其是随着智能传感器技术如RFID的发展,移动网络的普及,工业数据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而云计算等技术也使得大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高效,这些成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基础。
4.生产小型化。当网络成为基础,个性化引导需求、装备实现智能化时,生产小型化随之得以实现。一方面,随着装备的智能化,可以通过人员减少、设备集成缩小制造空间,实现空间小型化;另一方面,个性化需求使得“少量多样”的需求增加,生产小型化更灵活、也有生存空间。同时,生产小型化更容易产生专业化的分工,将提升生产效率。
5.生态化。首先是设计的生态化,既体现在设计理念的生态化,又体现在设计过程的生态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给予工业设计更多的创新主体和空间;其次是生产的生态化,智能化生产使得过程更高效、环保,对于能源结构和资源利用率也提到正向引导作用;最后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给了各产业链条内部和产业之间交流互通的机会,逐步实现“零排放”、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
二、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首先,缺少核心技术,a品低端。我国制造业的各类产业仍处于较高的分散状态。目前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高,消耗却没有减少,在很多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生产的产品很多都是贴牌生产,很多企业的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都需要依赖先进国家,出口的很多产品都不是我国的自主品牌。企业的利润十分微弱,主要的利润靠的是廉价的加工费用。随着近两年人工成本的上升,企业更是举步维艰。
其次,成本上升,人才缺乏。随着传统制造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员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加上现在很多能源、原材料等价格上涨,产品成本也随之升高与那些低成本产品的国家相比,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逐渐下降。
最后,创新能力欠缺。很多传统的制造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进行贴牌生产,根据客户的要求生产或者加工产品。很多企业在最开始创建的目的就是通过为其他企业加工产品来获得利润,对产品的各方面都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一方面没能及时地转变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因为缺少先进的技术支持而迫不得已只能从发达国家引进外来的新技术,使得企业的发展依赖外部,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
(二)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将制造业转型升级融入“互联网+”大潮,己成为地方政府认可的发展路径,纷纷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促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如福建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把工业互联网作为发展重点;湖南将大力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力争2015年实现全省移动互联网相关业务收入增长100%以上,移动互联网企业数量增长100%以上的目标;广东把物联网推进作为核心工作,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省50%以上的制造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等。竞争虽然带来产业的蓬勃发展,但盲目布局则可能埋下长久隐患。政府要呵护支持新兴业态发展,但绝不能堰苗助长。在企业层面,很多制造企业纷纷涉及“互联网+”,但融入的程度深浅不一,有些只是炒作概念,谋求特殊收益,如在股市中已有大量上市公司一旦“触网”,股价就跟着高涨。制造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练好内功,互联网并不能彻底改变产品自身的制造规律和工作原理,不能梦想着手握“互联网+”利器,便可一步登天。
(三)应用基础薄弱
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处于快速升级、持续换代的发展阶段,由此将带来系统兼容、标准规范、升级维护等一系列潜在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互联网+”融入传统制造业,涵盖了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等多个方面,由于各方对信息互联互通、接入技术标准等难以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标准规范、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知识经验等数字化能力要素进行全面集成和充分融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第二,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两张皮现象。第三“互联网+”服务商虽然重视信息化产品研发与销售,但大多缺乏细分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不重视为制造企业提供总体设计、客户化开发、软件系统配置和运行维护管理等整体服务,且多分布在设计制造和管理环节上,对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的服务环节支撑明显不足。第四,“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形成规模,服务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整体支撑不足。
三、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具体路径思考
(一)企业层面
1.树立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是相对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价值、规则、机会,及其民主、开放、平等精神,对产品、市场、用户、服务、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来思考、处理、实践制造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用户层面,战略制定、商业模式设计、业务开展、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在价值链层面,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商业生态平台,绕着用户需求和体验进行研发、设计、生产,消减产品到达用户的中间渠道环节,为用户提供更大价值;在员工层面,要与其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激发员工更加自主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给员工丰厚的福利和良好的发展预期。
2.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第一,进行协同创新。通过网络化协同创新平台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借助社交网络、大数据等新业务、新技术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促进用户深度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度协同,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推进定制化柔性生产,快速响应,迭代创新,实现专业化、细分化的长尾效应,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第二,重塑制造模式。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以用户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进行经营策略变革,在计算智能、柔性制造基础上,通过信息控制生产模块的精细化切割与再组合,以及新的制造工艺,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降低甚至消除库存;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提升管理水平。
第三,向服务化转型。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等,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
(二)政府用
在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过程中,政府要主动作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一,增强信息产业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加强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研发;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SG)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等;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
第二,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整合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建设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的机制,推动互联网应用创新成果在制造业领域的转化;支持建设重点行业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科学研究和试验重大设施、智能制造创新设计应用中心,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着力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建设一批面向区域或全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众设众包、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推进标准建设,组织有实力的企业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行业资源共建制造业互联网应用发展联盟。
参考文献:
[1] 文芳.“互联网+制造业”是什么?[J].互联网经济,2015(06)40-43
[2] 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30-34
[3] 童有好.论“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5(09)25-29
一、在全球竞争中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现状
制造业突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升级。那么,我国制造业在价值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如何呢?研发设计环节,企业持续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方案的创意设计能力也有待提高。生产制造环节,我国制造业优势体现在成熟产业工人带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进步带动制造工艺不断改进优化、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和政府投入摊薄企业投资成本、贴近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配套成熟)和健全的供应商网络等方面。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短缺瓶颈日益凸显,能源、商务等成本不断攀升,我国制造业在生产制造环节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褪去。供应链环节,国戎圃炱笠档图鄄晒翰呗员砻嫔辖档土瞬晒褐С觯最终导致供应商的品质下降;物联网智能监控等管理的手段和能力与跨国企业有较大差距;物流配送效率有待提高。市场营销环节,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产业技术标准,在全球推广其品牌战略,制造业各个领域都有跨国龙头企业响当当的品牌所把持着。由于在研发设计、生产工艺水平上的差距,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等原因,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始终底气不足。售后服务环节,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服务”的固化思维,使企业重心放在制造产品并销售出去,并没有意识到售后服务可以比卖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国内市场低价竞争环境迫使制造商压缩售后服务的内容和期限,以达到降低产品价格的目的;由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品功能开发创新的能力较弱,周期拉长,往往新功能还没有开发出来,新一代产品已经问世。
二、我国制造业转型突围战略的总体设想和对策建议
由于在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基础等各方面的差异,任何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战略都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道路。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坚持以持续的应用技术、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坚持以优化管理控制成本和提升品牌、服务附加值为抓手,最终实现由单纯的生产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为目标的产业价值链升级。
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是战略目标。单纯的生产制造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竞争中是没有前途的。市场需要产品,但更需要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市场竞争本质上是基于制造产品的服务品质的竞争,谁的服务更高效谁就赢得市场。
通过优化管理控制成本、提升品牌和服务附加值是战略实现的途径。制造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创造的利润高低,但无论是市场占有率和是企业利润,归根到底比拼的是成本和产品、服务的附加值。因此,要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价值链升级,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持续的应用技术、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实现的核心内容。如何控制成本?核心内容即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精益化管理等内部管控模式的优化,提高效率。如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通过应用技术的研发和设计优化,提供比现有更优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刺激市场需求,并占领这部分新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下游营销策略、品牌运作、售后服务模式的创新,通过服务品质的提升赢得客户的认可,提高品牌影响力,最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应用是战略实现的重要媒介和手段。近十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新兴互联网技术风起云涌,几乎渗透进了制造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提升每个环节的效率和服务品质,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研发设计环节
1、以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确保持续的应用技术研发投入
一是要保障对应用技术开发的长期持续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刺激市场需求。二是要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在研发环节设立严格的质量技术标准。三是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混沌期的战略机遇,加大走出去并购合作的步伐,实现高端技术的突破和相关领域技术的延伸。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用技术创新的支持,在资金分配上,对基础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的支持要分开,对国有大型机构承担重大战略专项和中小企业常规技术创新的支持要区别对待,不能放在一个平台上平衡。
2、制订与目标市场相适应的技术研发战略定位
国内企业的目标市场应该定位在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主要对价格相对便宜、性能尚可的中端市场需求较大,凭借国内企业现有的制造和技术研发基础,只要技术研发目标定位合理,确保持续的研发投入,与跨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技术竞争还是有的一拼的。同时,要从单个产品技术研发转向模块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成套技术研发转变。
3、让战略供应商介入前期工艺设计,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
更注重供应商产品质量和对产品模块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在前期工艺设计阶段,与战略供应商合作优化工艺设计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与战略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利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动态分析客户需求,提高产品设计的针对性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产品追溯体系收集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客户需求分析,作为设计依据,使设计的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二)生产制造环节
1、坚持精益化管理,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精益化管理要求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中每个流程、每道生产工序的追踪,基于动态的数据分析,持续优化工艺流程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国内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是企业家要转变理念,坚定走精益化管理道路的决心,并逐步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统一认识;二是通过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加快建立一支适应精益化管理需要的管理团队。
2、紧跟物联网、智能化等工业技术革命的趋势,不断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是加快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提高高端自动控制软件在中小企业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家们重视工业技术的革新,通过使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加快优化改造生产工艺流程。二是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创造条件,鼓励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相关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积极投身国家战略、与西门子等国际工业革命领导者加强对接,参与技术标准的制订,做好关键技术的研发储备工作。
3、加快“走出去”进行全球资源配置
一是企业家要转变观念,强化“全球化”思维,敢于走到国际舞台与跨国企业较量。二是要建立一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是技术经济人才,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准确判断跨国投资方向和并购的对象;另一方面是熟悉国际规则的法律人才,应对跨国文化、当地的法律制度及政治经济环境。
4、健全培养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企业看,一是要培育一种亲和、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给予产业工人充分的尊重,提高工人的待遇,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二是要注重工人技能的培训,提供更多培训、实习的机会,通过提高工人的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政府和社会角度看,应该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打破“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维,从制度上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为职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加快完善健全社会职业教育体系。
(三)供应链环节
1、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供应链全过程管理
在研发设计环节,用大数据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挖掘,提前掌握客户的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功能研发和产品设计,甚至可以主动联系客户提供服务。在仓储流通环节,建立对各区域所有仓库、销售网点、供应渠道能力等的动态数据监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出仓储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合理地备货、补货,保障现货需求又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在物流配送环节,为配送人员设计最合理的路线,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配送服务的质量。
2、加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资金流的供应链协作
一是制造企业内部,要根据整合供应链的需要,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客户团队(包括采购、销售、市场营销、财务等)来改进企业内部协作,确保整个企业上下用同一个面孔面对客户。二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要建立起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信息技术搭建协作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打破既有壁垒,变原来串联操作的程序为并联操作,力争做到无缝对接,提高供应链效率。三是供应链资金结算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流情况非常清楚,可以鼓励这些金融机构为一些资金流情况比较好的制造企业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提升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和附加值。
(四)市场营销环节
1、重构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销售模式
市场趋势表明,以O2O模式为代表的、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商品销售的主流。广大制造企业必须转变以往以线下销售为主的营销理念,逐步转向线下线上并重、线上为主线下为辅,重构销售渠道,逐步摆脱线下渠道的负担。
2、在全球品牌竞争中敢于亮剑
有实力的制造企业,要以产品品质为保证、以成本为优势,主动到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和其他新兴市场)营销中国品牌。一是要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定位,以可持续研发能力为保障,开发足够功能的产品;注重引进和培养专业设计人才,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所设计的产品要具有国际视野,既体现时尚也符合当地文化。二是在产品成本上要有保持相对优势,如果国内成本太高没有竞争力,可以考虑去目标市场当地设厂,优化全球产能布局。三是在供应链管理上,除了强化企业内部协作外,要打通当地物流壁垒,保证效率。四是在销售策略上,要结合当地居民消费理念的实际情况,线下分销与线上展示销售相结合,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品牌效应。
(五)售后服务环节
Tesla不是一般的汽车厂商,它生产的汽车加载了各种IT和互联网技术,被认为是新一代智能汽车的代表,而Tesla的崛起也被认为是对传统汽车工业的巨大挑战。
其实这仅仅是现在这个巨变时代的小小一角。这两三年来,仅仅从虚拟化、物联网到绿色、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这些热点词的变化,我们也能体会到面对的是一个激烈变化的时代。首当其冲的,就是互联网颠覆整个世界,例如微信正在颠覆传统的通信模式;而刚才提到的Tesla在颠覆汽车行业的思维模式;在线视频在颠覆传统的娱乐产业等,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互联网改变世界——从生产到娱乐,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在互联网化。而工业互联网化,是其中的代表。智能工业化将是IT厂商的蓝海, 市场之大令人惊叹,并且会重新定义IT的角色。
这两天,IT的价值问题在美国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有人认为BYOD正在蓬勃发展是因为IT无法提供员工想要的体验,BYOD的成功表明IT的影响力正在减弱。而还有些人则持相反的意见,关键技术正在不断涌现,技术在业务成功中扮演的角色从未如此巨大,IT影响力正在扩大。Autotask公司社区和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Len DiCostanzo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他认为虽然IT的未来正在发生转变,但我们仍然非常依赖于技术来运转企业业务,这更加巩固了IT的角色。“IT能够把握对企业部署技术的核心指标和趋势,这一核心指标和趋势能够帮助企业分析过去的性能,帮助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好的决策,而这只有IT能够做到”,他说。IDC的一份报告也能佐证DiCostanzo的看法。IDC认为到2016年80%新的IT投资将会直接涉及到业务线高管,在这个新局面中,IT将会占有一席之地。而我看到的,是IT的角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工业IT化和互联网化带动智慧工业时代到来,IT从承载技术演进为业务平台,成为核心生产力的一部分。
另一个激烈变化,就是整个企业IT市场出现拐点——大数据和云计算催生全新需求,新一轮技术创新大潮到来;新技术催生新players,寡头垄断格局在被打破; IT产业的新一波创新浪潮正在到来,虽然目前裁员风潮带给IT产业的从业者山雨欲来的压力、传统IT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受到挑战和质疑,但是整体来看,我觉得IT产业进入了十年缓进之后的下一个兴奋时代。唯一的不同,是IT产业面对着全局创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