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工实践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化工实验;平台建设;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Reform and practice on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Yang Ronghua, Cao Xiaoqun, Cheng Yueshan, Wang Hai, Wang Fang, Liu Xin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271016,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orm the curriculum, test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experimental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explor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reform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with chemical experiment platform. Build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m to meet the needs of high-quality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construction advanced equipment, resource sharing, open environment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servic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and training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personnel of “thick foundation, wide caliber, emphasize practical, pursuing innovation”.
Key words: chemical experiments; platform;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2010年9月,我校化工学院将化工原理实验室和化工专业综合实验室划归化工专业教研室管理,迈出了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步。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功用和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参照“化学化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从课程体系、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4个方面对我校化工专业实验平台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建设,着力提高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基础及技能训练的前提下,设置“基础训练、综合设计、创新研究、仿真与计算机应用”4种实验类型,形成体现化工专业特色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重基础、求创新”的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并从“化工原理实验—化工专业综合实验—化工仿真与计算机应用训练—创新性研究实验”4个方面构建和管理实验室。
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如图1所示)。
图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 化工专业实验内容
根据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规划,本着“重视基础训练,加强综合,突出设计和创新研究训练”的目的,对每一阶段的实验教学训练在基础实验训练之上,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性和自助式实验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探索、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创新,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性实验内容建设。拟开设的主要实验课程和所选实验内容包括:
2.1 化工原理实验
对化工类专业学生,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以单元操作中的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干燥、过滤、蒸发、结晶等传质过程为主线,实验设备及装置能够开设基础训练性、综合设计性和创新研究性3类实验项目24个,其中基础训练性实验5个,综合设计性实验13个,创新研究性实验6个。在基础训练性实验基础上,根据学时要求和第二课堂形式,通过自主设计、综合搭配化工过程实验装置,以必做和选做结合的方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研究性化工过程综合实验。上述实验项目中必做实验8个,选做8个,其他实验项目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等形式选择。
2.2 化工专业综合实验
将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核心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综合归类为化工专业综合实验,单独设课,其内容以热力学基础数据测定、传质数据测定、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技术及设备、化工分离技术及设备、化工工艺、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实验为主,能开设综合设计性专业实验项目25个,其中必做项目15个,选做项目10个。通过实验方案的拟订、实验方案的实施、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评价,综合应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类实验,目的是应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 化工仿真与计算机应用训练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采用化工过程及单元操作仿真实训方式,不仅使学生领悟到单元操作的核心,也可以使学生进行模拟和控制可能的化工工艺及优化操作,实现工厂现场无法实现的环节,同时可结合生产实习进一步得到训练。借助计算机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训练化工过程设计软件应用、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工过程与系统模拟优化等环节,为将来从事化工设计、工程实践打好基础。现有设备、装置及软件能够开设11个训练项目,其中必做基础训练项目6个,选做综合训练项目5个。
2.4 创新性研究实验
坚持教学、科研与新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将教师的特色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将部分毕业环节的课题实验训练与专业综合实验融合,开发创新性、研究性实验,充分体现化工专业综合实验训练和科研训练,现有10个创新研究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另外,每年有十多个项目采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训练。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3.1 开放式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
为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解决实验装置套数少、实验人数多的问题,化工专业实验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基础训练部分的实验采用分组集中实验的方式,将每班学生分成3~4个大组,每组15~20人,安排不同的时间进行实验。实验时再将每组学生分成3~4个小组,每小组4~6人,同时开设几个实验,各小组轮流进行实验训练。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提前选好所做项目,预习并准备好实验内容,在指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进行实验。
创新研究性实验,多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题,跟随指定的指导教师进行实验。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研究项目实践,一方面,教师积极参加科研,从科研工作中选出学生可以参与的项目;另一方面,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实践中来。创新研究实验按照选题、文献检索、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撰写论文或实验报告、报告答辩会的顺序进行。
在课外时间,实验室向学生全天开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提供空间,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提供训练场所;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优秀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使学生尽早接触本学科最前沿知识,得到科研训练。
3.2 化工实验课与化工设计相结合,体现工科特色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充分利用化工专业实验平台,在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通过一系列教学安排,使学生除学习各种工艺知识,掌握各种工艺方法外,还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增强综合素质。例如,将部分化工实验课与化工设计相结合,通过化工实验课,让学生全面掌握某一单元操作或化工过程的实验基础理论与技术、实验装置的使用、实验技能及科技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设计及化工设计中,结合某一单元操作、某一装置或化工过程,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也可以将两者直接结合,给出某一化工过程,先进行流程及装置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数据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最后分析讨论及对设计或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乙酸乙酯的合成及精馏实验)。这种有机结合的方式,能将多种知识及能力训练综合运用,使学生印象深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针对学校开设的实验项目,动员教师开发和研制适合学校实验教学特点的集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演示、实验结果数值计算、误差分析及实验综合思考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实验操作过程录像,如精馏、吸收等,提高教学质量。使用与实验装置配套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引导学生掌握实验设定、软件使用、数据处理等技能,为将来应用现代化生产装置打下基础。
借助化工仿真软件和化工过程模拟计算机软件,开展化工装置及过程自动控制模拟操作训练或对化工设备、过程进行模拟、设计、计算等,弥补实习过程现场无法操作的不足,也为将来从事化工过程模拟或设计起到训练作用。
3.4 开展实验竞赛活动
化工专业实验平台每年举行1次全校规模的化工原理实验竞赛,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强化实验技能,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在实验竞赛中加入实验流程设计、设备设计训练、数据处理等环节,起到综合训练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2年1次的全省或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拓宽学生视野。
3.5 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
化工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平时单元成绩累计计分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法。平时单元实验按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客观记录学生的实验预习、基本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和综合素质等环节的成绩;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加实际操作2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基础训练实验占50%,综合设计实验占20%,期末考试占30%。
基础实验阶段评分依据:实验纪律和秩序、预习和回答问题、基本操作规范性、实验记录规范性、实验数据及处理正确性及实验报告等。综合设计实验阶段评分依据:文献调查与总结、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等。对于创新研究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考核。
4 制度和教学队伍建设
要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并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管理机制和制度方面,做到“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教学带头人和科研带头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以调动和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实验教学的师资素质。在实验室设置教学重点岗位并实行竞争上岗;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培养梯队。加强“实验课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课教学团队设立实验室主任(教师)、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并按照专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兼职任课教师为1:3:6的比例配置师资队伍。
5 化工专业实验平台建设展望
化工专业实验平台建设要进一步发扬自身特色,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延长校内工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弥补工业实践难以到位的现状,从整体上优化实践教学的安排;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要继续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实验教师队伍的水平,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加强实验教学平台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改革,为进一步建立中试实验基地和产业化生产服务;建立“以人为本、有利于实验室开放和实验教学的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实验与科研兴趣,培养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协作。
收稿日期:2012-05-02
[关键词]化工专业 工程设计 教学
化工专业类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应注重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其一是实验科研能力;其二是工程设计能力。对于实验科研能力的培养,由于每位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扎实,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较多,再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训练,化工类毕业生一般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实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一般的科研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化工类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接触大型工业生产装置的机会少,工程知识匮乏,工程设计能力低,一旦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学生无从下手,对工作没有信心,设计单位也抱怨学生素质低,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就业。为了弥补学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不足,我们探索了一种可有效地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经过多年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到现场观摩实习,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实习工厂的选择应与专业息息相关,化工专业类学生选择化肥厂、化工化纤厂、焦化厂等比较合适。理由是:1)此类化工厂工艺成熟,技术公开程度高,能够接纳学生的实习,也能够使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中的看到、听到、感受到大工业化的内部奥秘,而不是有些企业因技术保密原因,学生只好走马观花的观摩一下;2)此类化工厂生产工艺流程相对比较复杂,有先进的DCS控制系统,各单元操作全面,涉及到的化工装备众多,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化工行业一般使用的设备,如塔器、换热器,气液输送设备,分离设备、合成反应设备、种类繁多的阀门、管件、管道、仪表,DCS控制现场等,学生在实习中对设备外观、大小、结构、布置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积累大量的可供参考的素材;3)此类化工厂工艺复杂,操作条件苛刻,涉及到高温、高压,原材料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所以一般的大型的化工企业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系统,尤其是针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机制,有鲜活的事故案例。所以在大型化工厂实习观摩,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工厂管理的严格,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这对以后的从事化工设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对《化工设计概论》、《化工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通过《化工设计概论》、《化工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加深对生产原理的理解,深入细致了解在实习中看到的图纸图形及代符号意表示的含义,掌握工艺图纸的设计要求及规范。如果教师强化生产实习与课堂专业教学的结合,那么对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图1 学生实习照片。
二、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观摩中心”,丰富学生的工程知识
学生通过观摩、实习对生产装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现场装置都无法观察到其内部结构,只有靠技术人员及老师的讲解,但对于大多数设备及结构还难于表述清楚,也留不下深刻的记忆。为了强化学生对工程设备的了解,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观摩中心”是非常必要的。观摩中心展示有常用的化工设备,如流体输送设备——泵(含各种叶轮)、风机等,各种型式的换热器、塔器(含不同型式的塔内件)、分离设备、反应釜(含各类搅拌器),干燥设备;管道、阀门、管件等。工业设备要剖解开,以能够看到内部结构,有些设备不易剖开的,选用有机玻璃材质模型,以更好展示其内部结构,远行机理。此外,我校配有一套合成氨生产装置的动态模型,该模型以空气和水为流动介质,形象逼真的模拟从原料气制备到氨合成的全过程。
通过在观摩中心的学习及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对化工生产装置,设备内部结构,管道、管件、阀门等装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将在实习过程中还一知半解的设备内部结构进一步深刻领悟,为开展化工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图2 观摩中心展区照片。
三、到化工实训基地动手操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于化工类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除工艺专业知识、计算能力外,主要强化对化工设计三大类图(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设计绘制的训练。关于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除课本讲解外,有必要建立“化工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工程背景的化工实训装置,增加实训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训内容要侧重有关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典型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等的安装使用,会对简单化工系统进行安装,打压、试漏等常规操作。如实训内容:安装一台离心泵向反应釜中进料,料液再由反应釜回到泵的入口,要求泵进口要装球阀,出口要装截止阀、压力表,将管路连接好,然后对系统进行打压、试漏。为学生提供工艺流程图,要求学生按图安装设备管道,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系统安装完毕,要学生根据现有装置绘制出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以提供学生工艺设计绘图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图3为学生实训现场实景照片。
四、通过课程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在《化工设计概论》,《化工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结课后,为了强化学生在课本上所学的工程专业知识,又增加了一项“课程设计”。 以加深学生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贴近实战的化工工艺设计训练。
在课程设计选题上,尽量结合生产实习及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来设定,如:年产4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初步设计,年产15000吨合成氨厂造气工段的工艺设计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工程能力:1)信息检索能力。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物性参数等,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常用工程手册的使用;2)计算能力,设备选择原则和工艺参数的优化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Aspen Plus等进行复杂设备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条件的优化;3)工程制图能力。工程制图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功,是工程设计人员必备的素质。课程设计需要绘制流程图、主要设备图纸、设备布置图等图纸,学生的制图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工程设计需要编制设计文件对设计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能够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求是精神,严谨负责、协调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养成科学化组织管理的良好作风,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
此外,我们还在毕业环节引入工程设计类课题,学生可以参与一个实际项目的设计,有机会到现场去参与项目设计,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五、结语
生产实习教学,主要增加学生的工程感官的认识,特别是强化化工企业的安全意识,掌握生产原理,能够读懂工厂工艺流程图,培养其根据生产装置现场绘制工艺流程图能力,对设备及结构要深入细致了解;由于实习现场观察不到设备的内部结构,那么通过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观摩中心”将常用的化工设备的运行原理及内部结构直观展示在学生眼前,比课本说教学生易于理解,记忆也深刻,为以后设计工作中设备选型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在“化工实训基地”的实训,培养学生的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设计能力;在理论学习,观摩实习,化工实训的基础上,最后要同学完成贴近实战的课程设计,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技能,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未来承担化工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受“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教改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于辉,李金良等.工程训练中工程素质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2010,33(5):69~71
[2]王亚红,曲小妹等.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教育的思考.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4):9~12
一、公路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公路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不断累积才能实现。在未来几年里,公路文化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步创立阶段
在这一时期,根据公路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建立公路文化建设的工作网络,强化公路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坚持继承、借鉴和创新相结合以及独特性的原则,正确认识和理解行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逐步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内容上确定目标方向;对公路养护管理的传统文化进行归纳和梳理,广泛整理过去曾经使用并在今天仍然发挥积极作用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各方对公路文化建设的意义,对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闪光的思想、经验进行很好地总结,发掘和提炼出公路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价值观体系的指导下,征集和提炼行业精神、行业理念、管理方法、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进而推动行为建设、制度建设和形象建设。
(二)全面推进阶段
进一步推进对公路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把握住公路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主动权,从塑造公路精神向建立比较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迈进;加大必要的物质投入和精神激励的力度,更好地解决用文化力促进生产的关键问题,使行业文化成为推动和完善公路养护管理手段和服务行为的不竭动力,在确立了公路文化的精髓——价值观念和建设目标及方向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对原有的与新价值观体系要求不一致的制度和政策加以修订和完善,另一方面必须以新价值观为核心和导向,编制文化手册,最终确立文化氛围、管理方法、进而确定职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贯彻到职工的工作实践中,并被广大职工认同和信奉;根据公路文化建设内容,组织职工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广泛宣传,寓教于乐,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广大职工了解公路文化,理解行业价值观念、公路精神,深刻体会作为一名公路人的职责,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激发工作热情,推进公路各项工作向前推进。
(三)总结评估,成熟完善阶段
把本时期中的最后一年定为“公路文化建设年”。将前两个阶段公路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公路工作发展规划的完成情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特点,及时完善,总结评估,将取得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发扬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予以整改。并注重素质培养、整体提高职工的文明程度、注重日常行为引导、培养职工的良好文明素质、注重社会形象塑造、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在全国同行业中打造自己的管理服务品牌为核心,使行业文化中的行为建设、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和环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二、公路文化的内容
公路文化是公路职工在公路养建管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公路行业在长期的公路养建管生产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众意识和行业规范。总段公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大力弘扬“团结协作、创新进取、敬业奉献、甘当路石”的甘肃公路行业精神,树立“科学养护,服务公众、提升水平、和谐发展”的工作理念,努力实现“三个服务”。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公路行业及其职工价值观的集中表现。通过弘扬“铺路石”精神,可以充分发挥公路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
(一)确立视觉识别系统
物质文化是公路文化的显象文化,它是公路行业生产、管理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工作设施等物质要素所蕴含的一个行业的文化氛围、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要切实运用物质形象建设手段,营造行业整体文化氛围,提升行业整体形象。
统一行业标志、旗帜、歌曲、徽章、广告语、色彩等多种行业标识;规范车体外表、办公设备、办公用品,设计并规范职工着装款式及色调,统一行业宣传标牌的装置规格和设置区位;加快“双化”建设步伐,规范建筑风格、建筑色调,形成统一的具有甘肃公路行业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完善行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现代化,加强文体设施建设,设立职工阅览室、活动室、健身室等职工文体场所,营造浓厚的公路文化建设氛围。选树和宣传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典型反映公路行业的文化品位,树立公路行业和公路职工的良好形象;在施工现场、养护现场、养管站、收费站、办公楼等处制作大量行业理念的牌匾、图板、灯箱,使行业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文化载体,加大公路行业宣传力度,扩大行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社会上建立起对公路行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
(二)确定理念识别系统
精神文化表现为公路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是整个公路文化的核心。要通过挖掘和弘扬公路行业精神内涵,大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业价值观和行业理念,提高职工对本行业的认同感,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公路行业发展的“灵魂”。
1、确定行业价值观。行业价值观是行业文化的核心,决定行业的命脉,关系行业的兴衰。公路行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要大力倡导和培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服务文化,“珍爱生命,消除隐患,保障畅通”的安全文化,“以改革促发展,以科技促进步”的创新进取文化,“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学习文化,实现全行业社会价值最大化。
2、弘扬行业精神。行业精神是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现公路行业服务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全行业信念和追求的精神理念。大力弘扬行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加强公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和载体大力宣传“团结协作、创新进取、敬业奉献、甘当路石”的甘肃公路行业精神,开展多种活动,使“甘肃公路行业精神”深入到每个职工心中,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职工的热情和干劲,凝聚职工的精神和力量。
3、挖掘行业精神内涵。总结提炼公路行业生产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等,规范精神文化用语,完成《公路文化手册》,通过宣传教育,为全体职工所认同,行业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
4、积极培育特色文化。要结合单位实际,组织开展公路文化建设的理论研讨,总结、提炼
本单位核心精神,积极培育和发展体现公路行业精神内涵、符合时展要求的机关文化、企业文化、公路文化、廉政文化等各具特色的组织文化。5、加强职工教育和管理。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职工“三德”标准,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强化对职工的职业化训练,规范职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抓好职工的行为养成规范,做到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所有职工行为及行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树立公路行业和公路职工的良好形象。
(三)确立行为识别系统
制度文化体现了公路行业在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通过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努力加大制度文化建设力度,切实规范行业管理行为,提高行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塑造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
1、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使干部职工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在“以人为本”原则指导下特色鲜明的“管理文化”,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修订并完善《公路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职工“三德”标准,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
3、制定《公路文化手册》。继续完善、推行《岗位规范》,结合行业特点,强化对职工的职业化训练,规范职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抓好职工的行为养成规范,做到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所有职工行为及行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树立公路行业和公路职工的良好形象。
4、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努力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积极支持职工进行书画摄影、文学艺术作品等的创作,陶冶职工的心灵和情操,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品味;组织职工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关心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坚持开展爱心捐助、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工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营造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开发项目;工程策划;总平面;建设单位
古人云:“谋定而后动”,亦指任何事情都需要事前筹策的重要性。地产项目开发有资金密集、施工期长、建设环节多而且复杂的特点。同时受政策调控、市场竞争等因素制约,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性和相对较高的风险。因此地产项目开发更需要进行全方位的销售、研发和工程管理等统筹策划。目前,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销售策划、产品研发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而对地产项目开发中工程管控的研究和制度化尚显不足。
近年一些知名的地产开发公司在工程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工程管理体系,其中不乏有“特色”和“亮点”的经验,非常值得在我们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就予以借鉴。
1.工程管理策划作用
为促进工程质量、成本、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等工程管控目标的实现。进行工程管理策划,而对工程进度、质量、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统一安排。
进行工程管理策划,可从工程管理角度对分期分区划分、施工图出图顺序、选材定样时间和建筑、结构、安装形式选择提出具体要求,促使建筑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项目发展总目标的要求。
进行工程管理策划,可从工程管理角度对工程标段划分、工程分判(是指标的物的分解和合作方的选定)和甲供材采购、工程成本控制等合约管理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促使建安成本管理能够更好地满足项目成本控制总目标的要求。
工程管理策划,应从工程角度对销售区的部位、分期开盘销售、销售货值等限制提出建议,促使营销计划能更好地满足开发公司销售指标要求。
进行工程管理策划,可使施工各阶段的总平面布置更加合理、有序,为施工期间安全文明管理奠定基础,使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目标能在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中得到更好落实,使项目开发进度能按照公司总体进度目标全面如期推进。
2.工程管理策划时间及适用范围
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经过公司内部评审和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完成后,项目公司应根据《项目定位报告》、《规划设计方案》等项目文件,对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工程管理内容进行总体策划,编制《项目工程管理策划报告》。
3.工程管理策划内容及相互关系
工程管理策划包括总平面布置、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安全文明施工、项目公司架构及运作模式、公司内外关系协调等策划内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三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成功的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在质量、进度、成本三者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工程管理策划中的总平面策划、进度管理策划、质量管理策划、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策划等主要内容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工程建设的进度、安全文明管理策划是总平面策划的主要依据,各阶段总平面布置也是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相关内容的体现。
4.《项目工程管理策划报告》的核心内容:《总平面管理策划》
4.1总平面管理策划概念
总平面管理策划是在设计方案及营销针对项目分期开发意见基本确定的前提下,以施工总平面规划为依据,建设单位项目公司根据项目开发进度,分阶段对施工总平面布置进行调整、补充和修改,明确总包单位分区、土方平衡、临时施工道路组织、施工顺序等内容,以作为本项目合约策划及现场工程管理的重要依据。简单概括,总平面管理策划是从建设单位工程管理的角度进行项目的施工总平面规划,区别于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总平面布置。
4.2总平面管理策划作用
总平面管理策划是工程管理策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合理、前瞻性强的总平面管理策划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成本,保证项目开发进度。总平面管理策划作用具体体现为:
4.2.1 前期规划,事前沟通,利于建设单位各部门梳理思路,形成共识
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甲方工程管理提前介入非常必要,通过项目总平面策划,与研发、销售、成本等部门事前沟通,对工程的施工步骤、交通组织等形成共识,利于各职能部门及时有效相互配合。
4.2.2 作为合约规划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
总平面策划中的内容基本都与工程成本有关,这些内容要在相应的合同条款上体现。如:临时施工道路、材料堆场、机械布置等内容应作为总包单位招标的依据。在招标时明确与造价相关的条款内容,可以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措施费变更,便于控制成本;总包单位分区、土方平衡调配、施工工序穿插等内容对合约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总平面管理策划也是后续进度策划、质量策划、安全文明施工策划的基础。
4.2.3 作为现场安全文明管理的重要依据
总平面管理策划作为总包合同的附件,明确雨、污排放方式、沉砂池、排水沟具体做法等安全文明措施,以上内容总包单位均在措施费清单内逐项报价,建设单位要求总包单位落实安全文明措施时,既有具体项目、做法又有相应清单造价,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5.结束语
关键词:数控加工实训;企业产品化;生产工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33-03
从国家的“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示范院校的建设、各项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都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校门对准厂门与学生毕业等于就业的行动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重点建设的内容。然而,学生从学校毕业时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真实的岗位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出入。如近几年来麦克斯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不高。其主要问题是校内的实践课程与真实的岗位能力所需有较大的区别,可以说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并不能胜任岗位所需。这样的实践课程已经成为纯实习性、偏理论性的实践课程。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作为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实习的必修课其教学状况和课程建设一直受到多方关注。
实际上,很多职业院校更关注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一直没有注意到实践课程与生产实际情况的脱节现象。本文提出的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产品化系统的构建,旨在把数控加工实训课程建设成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型技术职业教育。把数控加工实训与零件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并且与浙江区域行业经济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特性分析
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是学生初次真实地接触数控机床,进入数控车间的首门课程。对于这样的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练习的作品并不是产品,练习件与生产产品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练习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实用、不能用,是为了纯粹的技术能力的训练而进行的设计。学生加工和完成了这类的练习件和训练模式之后,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质量观念。也与学生上岗后不能及时上手存在着重大的关系。因此,高职教育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其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深化。因此,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要适应职业院校学生对课程的技术性要求、主体性要求、整体性要求。将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结起来,以真实的零件生产和课程内容教学相结合,优化课程的教学模块。
1.课程技术性要求。职业院校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设置实践课程模式。通过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获得真实的数控加工技术,会加工真实的产品零件,会操作真实的数控机床。并且通过此真正地了解数控加工技术,学会数控加工技术。掌握从零件图到真实零件,需要掌握的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程序,刀具、量具的认识等。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技术性、实践性要求是关键。
2.课程主体性要求。课程教与学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对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学生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的。这种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力,具体包括理解力、领悟力、实践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很大。课程教学只有适应这一主体性的要求,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3.课程整体性要求。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整体性要求是包含课程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要求。育人并非单纯的制器,需要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养成结合起来整体考虑。通过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学习,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技术性要求、主体性要求、整体性要求。端正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真实的零件加工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刀具认识、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为辅线。
1.课程目标的定位。数控加工实训课程需要定位为真设备、真项目、真产品上,对整体的训练内容进行整合。按照单件和批量产的双重标准来组织教学内容,以企业中生产的零件为训练的蓝本。去掉表象形式的内容,以真实的零件加工为主线。
2.课程教学的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是由教学的组织来完成的。我们将按教学讲解、教学示范、学生演练、天天点评、项目驱动、互动交流、零件加工等几步骤来完成。要求教师在课程进行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特别是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生产性零件的训练。要对真实的产品零件进行选择,根据加工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各级别的内容加工完成后,会形成一个小型的机构,以机构最后实现的技术动作为最终的评价。学生以3~4人为一组进行加工,由工段组长分配加工任务,设定兼职的检验员。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习时间的长短来统一规划。比如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增加基础内容的练习,对基础好的学生要增加复合难度的内容。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重点是要使学生迅速掌握各技术点技能。
三、产品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1.两个结合。将教学内容中的训练内容与企业生产的真实零件进行结合。企业中生产零件很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也不能为生产零件而生产零件,要根据实训时间长短的安排,完成一套机构,能达到一定的运动效果。由于在生产加工工艺的安排,真实的机构中有部分零件不能用数控车床加工,这就需要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零件只是机构中的一部分,充分理解所生产零件的实际用途、尺寸精度等需求。
将实训的学生与企业中的生产技术员职业进行结合。以教学工厂的模式,使学校校内实训车间成为企业生产车间的缩小版,具有企业车间的元素也有学校教学的元素。以真实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来要求和规范实习学生。将实习学生的身份与职业结合起来,从中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生产实际。
2.三个贴近。教学内容需要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在合理理解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之后,与企业中零件的生产难易程度相结合,采用生产零件的任务驱动方式使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能让学生养成产品的质量观念,生产工艺实用观念。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承接企业的生产实际零件,来真实地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各种零件数控加工的数控编程与加工的技术要领。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在保证零件品质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工作思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应用意识的培养。详细的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要做的是零件任务的分解,合理的工艺路线编排,正确编写程序,机床熟练操作,经验交流,零件交付完成。
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学习的进阶标准。生产任务驱动式教学主要是要解决生产任务的来源。企业中各种各样的零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零件都适合于生产任务驱动式教学。必须进行一定的筛选,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出发,选择一些学生能做,难度和精度适合于中心的设备机床的精度的零件或者零件的一部分。学生在实训过程需要进行进阶式的练习,这样才有可能从易到难,逐步掌握各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需要贴近产品检验的评价标准。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零件只有合格品和废品的区别。但在以往学生练习过程中,学生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可能优秀的零件也是企业中的废品。为增加学生对合格品和废品观念的改变,在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增加学生生产的产品质量观念的比重,培养学生产品质量第一位的观念。
四、产品化教学的实践
1.讲评结合。实践教学过程是将教学过程中的讲和练结合起来,边讲边练,边练边教。以示范操作,巡回指导,逐个辅导,工艺分析,为教学链条,以生产性典型零件训练为巩固操作技能。通过讲评和分析,分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得对的一方面,指出经常错误的地方。并且指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2.真实展现。悬臂顶置折叠式支护装置的加工。其数控车削加工的核心零件是掘进机截割头,如图2所示。零件的主要加工内容是数控车削,生产批量是每月3000只。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淬火后磨削前的数控车削工序,要求按图纸要求直接加工。要求每一组学生自定工序,每组完成十只。
其双耳链接头是数控铣削的典型零件,如图3所示。零件的主要加工工序是数控铣削加工,由于其加工精度不是很高,比较适合学生练习。支架联接头是掘进机截割头和接杆连接并相互作用的主要部件。该部件除受正常的拉、压力的作用下,还受到扭曲力的作用,所以对材质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切削而言,就难加工材料,因此就要所练习学生调整好切削用量。与掘进机截割头相配合,每组学生要加工20件。
本项目在机制1412班进行实施,数控加工实训的实习时间是三周。第一周是基础知识、数控编程、基本操作为主,布置数控加工实训的生产任务,确定小组的分组。后面两周时间进行产品化零件的生产。在实训过程中发现项目实施之前零件的报废率是很高的,但总体是有收获的,完成了项目任务。经过项目实施,虽然有较高的报废率,但也有合格件,相比之前的训练项目全部是报废件已有较大的实践效果。学生经过改革项目的训练,对生产实际有了较大的感受。
3.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小组化示范性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小组示范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单方传授方式,改为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师生互动,注重过程指导,实行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单独辅导,因材施教,直到全组掌握为止。开展天天讲评活动,对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评价学生一天实习下来的表现,使学生相互之间有一个比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学模块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课件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本课程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适用的较大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同时,形象生动的课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产品化教学的评价
1.合格与不合格的重要性体现。学生在加工之初,操作错误,程序错误,对刀错误等问题很多,所加工的零件报废品很多。有时候学生在加工的时候,只有一个尺寸有偏差,以为自己做得很好,结果评价为废品。这就是产品,尺寸必须满足图纸要求。考试与做产品是不一样的。可能考试上得优秀,但零件却是报废品。所以,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产品化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的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这与原来的课程评价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
2.批量生产与单件加工的区别。数控加工零件产品化加工的第一步是进行产品打样。就是根据图纸做一个样件,并且对样件进行测量、分析。分析合格后,进入批量生产。每组只做十件套,已完成批量加工的尝试。批量加工与企业生产非常类似。由于其加工工艺与单件生产的加工工艺是不一样的,所以对课程产品化加工最好的工艺思路是批量生产。
3.素质与规范。企业员工在进行数控机床操作过程中,都有着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习惯。每天下班前都会对机床及场地进行卫生的整理,做好相关的机床操作记录与下一班的员工进行交班。这些都是企业员工应有的素养。规范的机床操作、较好的职业素养是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教学的素质目标。
六、结束语
从提高学生的生产学习兴趣出发,制定各种小型的生产任务,具备实用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有了生产性零件之后,需要确定任务,要对零件进行的特征进行区分,知道哪些可以在数控车床上进行,哪些可以在数控铣床上进行。根据产品的加工数量,制定批量生产或单件生产模式。确定相应的工序,零件的加工步骤,以及进行一些切削用量的选择。准确编写相关程序并校验,完成生产加工任务。后期是进行质量评估、经验交流、零件交付的阶段。对合格品、假废品和废品零件进行分析,确定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等。
本课题将从研究数控加工实训课程项目教学方案入手,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方案内容生产化、实用化的新方法。在生产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采用天天讲评方式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等问题进行及时的示范和点评。根据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要求和典型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修订实训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观,结合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内容开展一体化教学方案,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红艳.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对策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4,(4).
[2]许俊生.高职德育课程“三贴近”机制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4).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41-03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应用性很强的热科学基础课,它源于矿业、石油、冶金、化工、机械、环境、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也发展、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理工科本科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理工科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际工程领域所面临的热科学问题更加复杂,这使得“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授课内容已面临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严峻挑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1]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的主讲团队,笔者结合近年来科研工作中关于热力学与传热学的问题和多年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得到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该课程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理、工、文、法、管等学科的综合交叉工科专业,目前国内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的类型很多,有矿业、石油、化工、军工、土木、交通、环境、经济等。“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安全科学基本理论,事故是能量失去控制而意外释放所造成的,而“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正是研究能量转化与传递过程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该课程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性,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2.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教学学时少,但教学内容多,造成教与学矛盾。随着21世纪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逐渐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也不断调整,更加重视大安全“通才”教育。为满足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我国多数高校对“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学时都进行了缩减。比如我校,由起初64学时调整为48学时,虽然学时减少,但主体教学内容并未删减,这导致教学进度不得不加快。然而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性、专业性强,因为教学进程加快,使得学生不能深入透彻理解重要知识点,造成教学效果较差,引起教与学的矛盾。
(2)课程概念多、公式多、理论性强,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图表多,尽管有些概念和公式在“大学物理”和“物理化学”课程中学习接触过,但运用这些抽象概念和基本公式解释、推导热物理规律时,多数学生都会感觉到比较吃力,因为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该课程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且比较相近,容易发生混淆,比如可逆过程与准静态过程的联系与区别,技术功、轴功、容积功区别,导热系数、传热系数、导温系数的联系与区别等。同时,“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中繁多的公式的关联性极强,推导过程复杂。上述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概念、公式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教学内容及参考教材安全专业应用案例较少,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热力学与传热学领域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涌现,目前多数新出版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力求新颖和广博,只配有少量简单应用案例。这对目前压缩学时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来说不合适,不利于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深入学习和掌握重要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而且不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在安全专业的应用,从而造成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因此,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应有所侧重,补充该专业应用案例,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3.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安全学科发展迅猛,“安全科学与工程”已成为工学门类下第37个一级学科,安全学科涉及面越来越广,已深入到矿业、石油、冶金、化工、环境、土木、交通等多个工程领域。“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作为安全工程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面临社会科技发展和安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教学学时压缩情况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教学效果已充满挑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其教学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全专业人才在实际工程中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限学时内,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才能使其充分发挥对安全专业技术课学习应起到的桥梁和铺垫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2]
二、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实施
1.该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和优化
(1)根据安全专业方向和学时分配,强化和弱化部分教学内容。为满足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我校对“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学时由起初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为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选用的参考教材为张学学教授主编的《热工基础》,该书基本内容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组成。[3]该书侧重于热力学和传热学基础,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安全工程专业基础教育来说,其部分章节教学内容不重要,比如工程热力学篇的第六章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动力循环装置和第七章制冷装置循环等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述内容可以弱化。该书第五章中作为了解内容的湿空气性质及其热力学过程,是通风安全理论的基础,对安全工程专业来说就特别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对该部分内容应强化。总的来说,对该课程的教学应因材施教,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分配,灵活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重点,使得学生能深入透彻理解重要知识点,避免引起教与学的矛盾。
(2)扩充传热学数值计算知识及应用算例,增强学生对基本公式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图表多,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热力学与传热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受于学时和实验条件限制,目前该课程实验教学课时还比较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快速发展,数值计算(或称数值实验)为热力学和传热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目前“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中,只在导热部分对数值计算基础进行了简要介绍,为了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数值计算在传热学的应用,也需要对流换热部分的数值解算进行补充。考虑到本科生对数值计算涉及的数学推导和偏微分方程求解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吃力,在课程教学中对MATLAB软件在传热学数值计算中应用进行介绍,并引入相关传热问题解算案例进行讲解。MATLAB是一套综合性的高性能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借助MATLAB软件不仅能使学生较快掌握传热学数值计算的应用,同时借助其强大的计算和绘图功能,也可以使学生对热力学和传热学中的许多公式和热物理规律推导进行图像化展示,这有助于学生对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
(3)建立安全专业应用案例库,细化到具体章节教学内容中。“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应用性很强,它源于工程实际,并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若要提高“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对特定的教学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并借助热力学和传热基本理论提出解决方案。针对安全工程专业说,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情景,引入专业案例教学非常重要,比如应该补充讲授热力学能量传递、烟气对流和辐射复合传热方面的案例、热力学与传热学在事故演变分析中的应用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和实践能力,对工作中危险情景问题应该怎样借助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会有较好的把握。因此,笔者近几年来特别重视对安全专业应用案例库的建设,对各个案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基本贯穿于各个章节的教学中。
2.该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和优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战略的调整以及工科类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为了保证和进一步提升“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
(1)以科研与工作实践促进教学。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教学,大学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平台,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要讲授传播高深前沿的专业技术知识。只有通过科研历练和工作实践,大学教师才可以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紧跟进而较好地把握本专业科技前沿。“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作为工科类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任课教师更应立足于科技前沿,通过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并将科研成果转变为专业理论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于最新专业科技知识的不足,保证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也能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和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了课题组在采空区自然发火、矿井降温等领域与热力学和传热学有关的研究成果。
(2)设立课程助教和网络讨论课堂,增强课程教学答疑和交流。为了及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了助教,助教一般由青年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担任,主要负责课程作业批改和答疑,并不定时开展相关专题讨论班,加强学生对重要章节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在课外,笔者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网络讨论课堂(QQ群)。针对课程学习疑难问题、课程建设及改进建议等问题学生都可以在课程讨论群中提出,助教或任课教师基本每天都会登陆讨论群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设立助教和建立网络讨论渠道,较大程度上增进了课堂教学以外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提升了该课程的学习质量。
(3)借助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和便利的工具。“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涉及的公式和图表非常多,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显著节省教师对一些公式和图表的板书时间,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并且采用图文并茂的PPT可以形象具体地展示教学内容,利于学生理解。然而,对于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比如导热微分方程、对流换热方程等数学描述的推导,笔者仍采用传统板书方式,详细分析和讲解重要定律和公式的提出和推导过程。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媒介形式,包括多种形态的文字、图片、动画、录像等。[5]目前笔者已经制作和收集了一些图片和视屏(热电偶等测温器件、肋片、换热器传热过程Flash、煤自燃实验录像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传热学在科技生产领域中应用的认识。
(4)改革和优化考核方式。“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涉及的公式和准则特别多,有些公式较难记忆和推导,因此任课教师在闭卷考试命题时不得不压缩范围,这导致一些同学在考试复习时会忽略一些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对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理论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思考,特别是对该课程基本理论的应用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成绩评定包括三部分:第一,课后习题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课下网络讨论表现情况;第二,专题大作业完成情况,专题大作业主要是基于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理论开展相关产品设计或数值模拟等;第三,闭卷考试成绩。采取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3.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引导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提供多种实践渠道进行学习。
(1)设置热力学和传热学专题大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精心选取了多个与热力学和传热学密切相关的专业问题,让学生分组协作,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研,然后开展实验设计和数值模拟分析,并写出相应的总结报告。最后,利用讨论课时间,组织各组以PPT形式进行汇报,通过提问和讨论意见进一步完善作业成果。专题大作业的成果作为期末考试总成绩评定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的比重,使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6]
(2)利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目前,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北京市有关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政策和工作安排,每年都组织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近300项,这为我校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良好的条件。我校“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刚好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这学期开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应用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理论进行选题,并在开展研究工作过程中给予方法和技术指导。
(3)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现场实习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加强本科实践环节的教学,我校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目前已建立了39个校外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穿插介绍了安全工程专业相关应用案例,同时,也经常给学生灌输实践学习的思想,鼓励学生好好利用实践基地这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到实践基地去实习或社会实践时现场观察、学习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应用实例。通过现场学习能较大程度上拓展学生实践应用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三、结语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在理工科本科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源于工程实际问题,也发展、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能使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不断改进和优化。
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为例,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和优化的思路和具体改进实施方案。该课程教学改革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实践结果表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质量有较大改观,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笔者对该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希望能为国内其他高校理工科“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借鉴。
参考文献:
[1]于靖博,董丽娜,赵兰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41(11):259-260.
[2]林日亿,梁金国,黄善波,等.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7):93-95.
[3]张学学,李桂馥,史琳.热工基础[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丁鹏.MATLAB在高校“传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6):149-150.
关键词:高职 机械零部件识读与测绘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改革
1.概述
《机械零部件测绘与识读》课程所形成的“图样识读、测绘”工作能力,是开展专业学习领域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并在后续设计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技术、制造工艺、设备操作等若干课程中持续贯穿运用与提高。课程的作用是针对职业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图样识读与测绘的职业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中的工作任务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实行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工作任务。
2. 课程目标
学完本课程应具备空间想象能力、绘图能力、读图能力,树立国家标准的法典意识,形成“机械产品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一条主线”――机械产品图样的识读与绘制,“三个层面”――二维与三维空间思维训练、工程图样基础训练、机械部件测绘综合训练构建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机械产品图样的绘制能力与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改革
(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机械制图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序化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
(2)该课程为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测量三门课程的整合,将原本需要212学时(120+60+32=212)的课程有机整合为现在的150学时。把知识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优良。
(3)机械制图部分(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采用五个典型工作任务(轴套、盘盖、叉架、箱体、装配体)导向教学目标。按照职业岗位的行动体系教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过程的六个环节: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机械图样识读、绘制、机械零部件测绘知识与技能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散,全部按照项目开发的过程来开展教学。如下表所示
4. 创设学习情境
(1)学习情境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学习情境是在职业院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每一个学习情境均为一个或几个独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或重组。
(2)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考虑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
(3)学习情境的设计考虑尽量覆盖常见的生产对象,并根据专业需求不同调整任务载体。《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尽量覆盖机械设备中典型的零部件及机构。
5. 课程实施过程建议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项目根据内容需要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将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组,共同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2)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营造学生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就能给予具体的帮助。整个过程要让学生有更充裕的实践开展自我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尝试失败,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与人和谐等多方面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学习项目中自动成长,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本标准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扩展知识,为优秀的学生搭建施展自己的舞台。
(4)教学中,要注意物体和图样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让学生多画、多读、多想、反复实践;要督促学生及时、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
(5)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观生产现场,多观察机械产品,借助模型、立体图、实物等,增加学生的生产实践知识和表象积累,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6)督促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认真贯彻制图国家标准。
国家制定的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是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标准”的制定无疑是系统、科学、合情合理的。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谁来对教师施行“标准”?施行者要不要履行“标准”如何监督?还有。“标准”主要是针对教师层次的,我姑且把它看成是规定了教师履行的“义务”,所谓有义务,必定也有相应的权利,否则不合常理。那么,教师能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吗?如果仅向教师“推销”义务,而不给予相应的权利回报,想来没有哪个“顾客”会买账的。
“标准”的具体内容一目了然,在《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条款中有部分涉及,其中的不少条款教师早已知晓,但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没有按其执行呢?主要问题不在于教师,而在于相关的教育体制与监督机制甚至社会体制还有待于完善,至少我们的评价机制仍然不够健全,起不到激励教师工作与成长的作用,反而使不少教师消极怠教、心游业外。如果教育上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发不了,此“标准”一出,只能增添一纸空文,而收不到规范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成效。
事实上,对教师的规范与完善机制已然不少,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罢了。比如社会及民众对教师的认识观与期望值,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些标准无形中构筑起对教师舆论监督的文化氛围。教师在社会上“如履薄冰”,生怕触及师德问题,无形的标准俨然内化成教师对自我的监督与定位。实际上,仍有不少教师迷失了方向。其中存在诸多原因,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应当是重要的方面。如今“标准”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尴尬的现状,还会有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或不屑遵从,因为它并没有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从教师职业幸福的层面衡量,反而平添了一些新的矛盾。
为什么无论是无形的“标准”,还是明文“标准”,往往都不能从实际上激励与规范教师的工作与成长呢?是标准出了问题吗?当然不是。而是评价机制没有紧随“标准”的脚步。那么如何完善评价机制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尝试:第一,取消校长负责制,采取民主集中制。因为由某人或某个班子裁定,无疑仍是“人治”,难免有失公允,假如校长一人说了算,还要“标准“何用?第二,规范以学评教机制。产品好坏与否,得客户说了算,所以教师是否“达标”,主要得引导学生和家长评价。第三,奖罚分明,优胜劣汰。这是激励教师进步与成长的有效方法,如能科学实施,合理利用,定会收到积极成效。
因此,我认为,出台“标准”理应是好事,让广大教师有了方向感,但如何让教师拥有动力、充满信心地循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还应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出台较科学的评价机制,一定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否则教师只能“望‘标准’兴叹”。能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感的“标准”将是公认的科学标准。我们将在“标准”之外期待合理的评价机制。
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几点建议 张阿龙
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教育教学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欣喜之余,我们不难看到,它还不是十分完善。为此,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如何改进。下面,我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例,谈谈我的想法。
一、标准的目标
该标准中主要强调了两点: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我认为这不够全面,在该标准中的基本理念部分已经提出了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可见,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不能因为标准是教师专业标准而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目标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如果目标或者方向偏颇、失当,那么很容易出现实施过程中的浅尝辄止。我们不妨加上一点,就是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标准的内容
我们的标准主要由四大理念和三大基本内容构成,系统地勾勒出了未来教师的专业形象,明确了未来教师的专业追求和取向,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它比较宏观、模糊、笼统,可能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教龄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存在一定难度。通过我们这个标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全局性、统一性、综合性,而缺乏针对性。参考国外教师专业标准,我们应该进一步细化标准的类别和层次。比如美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有30多套,其中22套已经成文。他们的专业标准非常详细,充分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的教师专业标准规定了教师教学专业技能达到的层级水平,为教师的自身规划和自我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标准的语言
作为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应该严密而系统,用词必须精练扼要,而在审视此套标准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些许问题。
(一)产生歧义比如“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这一句,此句想表达的意思是要学习先进的中学教育方面的理论,但不仔细考量,很容易理解为学习先进中学的教育理论。
(二)用词不当比如“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一句,尊重一般是对人而言,而对于规律我们不仅要尊重,而且要按规律办事,所以改为“遵循”较好。
(三)笼统烦琐比如“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这一句,这与一些中小学校的学风何其相似,但出现在专业标准中却让人感觉一头雾水,学习什么内容是否有必要交代一下?再比如“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确实体现了发展中的螺旋上升规律,但出现在专业标准中却显烦琐,不如改为“坚持不断实践与反思”。
(四)标点失当比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这一句,渗透应用并不是一个词组,或渗透或应用。所以应该在两词之间加个顿号,意思就出来了。
我国的出台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这里我只是提出一己之见,期望我们的“标准”能够给教师专业化带来更多的契机。
教师标准,定位需要更明晰 张德仁
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种从业规范,我认为,首先应定位它的目标标准,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有目标的,而且这个目标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其次才是过程标准。目标标准应该明确,这是全体教师坚定不移的追求:过程标准应该是宽泛的,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具体实际,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社会及学校教师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使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教育发展的内驱力。
就教师专业标准而言,它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
习“的目标,这是科学完善的。其又提到该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使人想到是不是帽子扣得有些太大了?教师职业有其准入的目标方法和标准,培训和考核应结合实际各有侧重。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地区发展还不是很平衡的中国,如果想找到一种一劳永逸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我想这无异于自欺欺人。
文中强调”生本”。我想,这应该从考核上强调。其实,于教育发展而言,还是要“师本”。因为,没有好的老师引导,就不能更大限度、更大范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没有教师的高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能是一个想象而已。所以,既然是教师从业标准。就应该把它从课程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中区分开来,分别对待。要明确它们的目标、方法以及作用,使它们互相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促进教育发展的合力。就如我们教师给学生上课一样。目标要明确,过程要留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的余地。切入点越是细小,形成的效果越是深远。这就又重新回到了刚才提的因各种差异而允许有目标层次的差异,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不同。依据目标,制定相应的前瞻性、发展性评价标准,这应该是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的准则。
总之,标准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希望与要求。要把国家的这种需要同具体操作结合起来,需要科学缜密地制定目标,需要科学有效地实施,更需要连续不断的目标跟进,不断在更高目标的指引下科学向前。适应时代、地区以及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使教育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教师专业标准可增设等级制 刘进春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能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改善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管理机制,能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从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如今,我国新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不能只是单纯追求一致的标准尺度,而要考虑教师专业标准的普遍性与教师个人素质、地区教育状况的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专业标准可增设等级制。
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一方面。内容要详细,层次要清晰: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操作性与适用性,要考虑教师、学校与地区的差异等情况,能真正适合各个地方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要充分考虑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异、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差异、先进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异。只有在充分考虑上述差异的基础上,才能使标准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今公布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四个,即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该理念先进。要求明确,导向鲜明;而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部分概括性过强,表述不够明确,在具体操作上会有一些困难,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阐释过于细致,可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的行为上,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等级。等级规定要具有实践意义,其规定要简约、明确,突出重点。当然,也不能把评定等级的标准定得过细。
制定合理的“教师专业标准”,会有利于教师时时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是否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达到了哪一级标准,从而正确地认清自我,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如新教师对照专业标准。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会学习身边的优秀教师,在对照借鉴中不断完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自己,在反思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在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武装自己。如果有不同的标准等级,教师就可以在等级的上升中增强自信心,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在此,笔者建议把“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内容与要求加入“教师标准”,充实不同等级的内容,使之更有可操作性,更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增设教师专业标准的等级体系,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各个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划分等级的教师专业标准,能明确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更好地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会促进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逐步提高。
提升师德水平要以“师”为本 范肖朋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把“师德为先”当做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基本内容中还对师德的行为作出了具体的规范,例如”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等。“师德”在专业标准中成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基本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师德观念,教师这一职业历来都要求德才兼备。尊师重教这一良好的社会氛围。正是由于古往今来无数“春蚕……“蜡烛”默默地奉献所营造出来的。然而在今天,像“绿领巾””补习班”“红校服”等教育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道德的标准,这都让一个个本来不是话题的话题最终于又成为了话题。
“师德”成为关键词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看,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过于追求效率与功利,让师德落在了后面。现在重提师德,无疑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的。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评价,以及如何在培训中使教师适应新标准中提出的师德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如何评价师德就是一件难事。所谓“修台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老师们干的是良心活,大多数老师对师德都是高度遵守与自觉追求的,但也不乏有害群之马。但是,谁有资格作出评价,用什么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是需要探索的。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师德的过程中简单粗暴,唯领导的好恶是从,说你好你就好,说你不好你就不好。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很难让师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要想真正提升师德水平,就要从改革评价方式上入手,把评价权下放到老师自己手中和学生手中,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让学生、家长、同事和自己都参与评价,真正做到客观公正,让老师在评价中得到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
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的提出,对于广大普通教师来说,必然意味着新的认识高度与更清晰的行为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开展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在师德的宣传与学习中,我们也得更新观念,创新做法。在传统的师德教育中,往往过多宣讲“安贫……“奉献”,一说起师德,一定要讲教师带病工作啦。顾学生不顾家啦,甚至还有离开高烧的孩子而上课的典型,不能说这不是师德。但这样的师德过于工具化、枯燥化。让人望而生畏,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师德。事实上,高尚的师德并不仅仅存在于悲剧性的“春蚕”“蜡烛”形象之中,教育事业也不仅仅是只成就被教育者的事业。也可以是教育者自我成就的事业:教育者在奉献,也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照亮别人,也在照亮自己;能温暖别人。也能温暖自己。这样的师德才是真实的、阳光的,具有吸引力的。
关键词:中职院校;化工教师;企业实践;利弊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较高的工作标准。打造双师型的教育阶段,培养骨干化工教师,是中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化工教师的实践水平,对于其课堂理论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化工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会让教师更能满足教育工作的需求。笔者通过参与常州某企业的培训,对中职化工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利弊有几点看法。
一、中职化工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利
中职化工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无论对于企业、学校还是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有着诸多有益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对接
中职院校之所以开展教学活动,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人才,让学校中的学生具有建设社会的能力。中职化工专业的学生,会成为未来社会中化工行业的建设者与参与者。加强中职化工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入,会让企业了解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也会让企业从某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能力。对于学校来讲,化工教师融入企业实践中,可以看清社会的需求以及教学中的漏洞,改革课堂教学。化工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融入,是企业与学校互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两者有效对接。
2.有利于课堂内容的调整
在当前的中职院校化工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老师仍然将重点放在课本内容上,利用精细的讲解让学生记忆课本知识。虽然教材上的内容很重要,但只讲解教材内容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记忆知识却不能利用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即便认识到这一点,也不知道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化工教师亲身融入企业的实践活动中,让其会了解哪部分知识是学生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哪些实践例子应当被引入教学活动中去扩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中职化工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活动中,有利于课堂内容的科学调整。
3.有利于教学观念的改进
组织中职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活动中,有利于促进中职教育观念的突破。化工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参与过程中,会了解学生未来所面对的工作环境,意识到哪些能力与品质会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同时,在企业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去近距离地了解化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求,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制度,这对于化工教师的教学观念都有着引导性作用。通过实践,教师可以明确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创新,以企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有利于教学反思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中职化工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是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都有提高之处。如果中职院校没有人走出学校去学习、去观察、去对比,学校内部的问题可能永远不为人所知。通过中职化工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教师可以将企业管理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中的不足。比如,于企业实践中,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理论知识是基本,动手操作能力才是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当前的中职化工教学中缺少实践教学部分,许多学校只重视化工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与实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化工教师在企业中的实践,教学反思效果明显,有利于中职化工教学的优化。
二、中职化工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弊
万事都不是完美的,有利则有弊,让中职化工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仍然有一些风险。
1.企业设备先进,实践效果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企业的生产设备越发先进,生产工艺也在更新。中职院校的化工教师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很少关注生产设备。因此,部分参与到企业实践中的中职化工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很难掌握生产技巧,甚至会因为不明白设备的使用方法而产生困惑,无法衡量自己的教学能力。化工企业先进的设备可以让教师大开眼界,也会让一些教师否定自己的专业能力,导致实践效果适得其反。
2.企业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
中职化工教材已经用了很多年,早已经与化工行业的发展脱节。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化工教师会发现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不符。一些具有完善教学思想的教师会根据企业的需求,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但部分教师会感到迷茫,无法将企业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也无法通过实践去重新思考教学模式。企业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不符会影响实践效果。
综上所述,企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对于笔者来讲是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于企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感受企业管理思想,感受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制度管理与企业文化氛围,更能在实践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总结经验,从而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中职院校的化工教师需要融入企业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点,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 实践教学 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创新性的有效途径,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培养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教学实质实际上为就业教育。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提前完成正式上岗之后的培训,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后就能实际上岗工作,实现教学与工作对接,因此,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1、根据时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如今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学体系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科技与社会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按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发展方向等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需要有实践的基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一套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基地,能够探索出教与学,学校内部与工作场地、课堂上与课堂下之间的关系,形成符合实际的应用化工实践教学体系。
3、以现代教育手段为基础,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现代教育手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努力将现代教育手段、方法、方式、技术等应用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借鉴计算机应用于石油化工的经验,将计算机控制与化工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块。
(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它独立存在,又与整个教学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将它视为一个整体来实施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有层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
2、连续性原则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必须具有连续性。根据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设置联系性强的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持续性训练,打破传统教学各自独立,联系性差的状况,使学生得到系统且全面的锻炼。
3、教学内容具有可选性原则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具有选择性,既有必修内容,又有选修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
(一)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就要明确训练的目标,在课堂上通过基本技能的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以实践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不同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训基地发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例如,对学生进行电化学知识训练以及锂离子电池教学知识训练,学生在实训基地亲身体验,动手操作,通过对电位,PH曲线的数据监测,理解它们的用途。在实训基地学生还可以模拟电化学工作站的现场增加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理解。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按着任务驱动模式的流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一方面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电池的生产流程,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应用化工技术的兴趣。当学生完成必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顶替一名成熟员工的位置,在压力作用下使学生了解电池的生产技术、工艺、方法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块,突出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得到理论训练又得到实践训练,将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相军,张彩霞,左常江. 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36-39.
[2] 王晓军.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队伍的建设[J]. 学园,2014,17:88+91.
【关键词】高端技能型人才 化工制图与CAD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1-01
《化工制图与CAD》作为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化工专业图样能力的基础课程。为了确保该专业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学校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教育,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1]。本文主要以高端技能型煤化工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进行了分析,确保教学改革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面向应用的化工制图与CAD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仅需要学习《化工制图与CAD》课程,还需要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因此应用在《化工制图与CAD》课程学习上的时间有限。学校在开展《化工制图与CAD》实践教学时,应当联合当地企业进行教学内容和应用内容的改革,如将制图应用模块全面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并促使制图应用模块能够在相关企业得到合理利用。学校首先要结合当地相关企业环境和实际情况进行《化工制图与CAD》应用教学内容模块的制定,首先确保制图过程与CAD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对CAD技术的操作应用[2]。
此外学校还可以联系相关企业,依据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有效改变传统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保证学生的针对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及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实际生产设备、零部件和化工产品的图纸应用,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相关岗位要求。
二、面向应用的化工制图与CAD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进行《化工制图与CAD》教学时,需要加强对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虽然传统讲授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诟病,但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合理的示范效果,而且学生也可以保持足够的精力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有利于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教学内容,而且传统授课模式还能够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教师需要适当采用Flash、PPT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营造探究性教学氛围[3]。
由于《化工制图与CAD》需要联合实际,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课程教学中加入相关企业的实际案例,或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企业生产流程,如何利用制图软件进行化工设备图和工艺流程图的绘制等。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绘图联系的作用,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绘制技能,同时又对化工生产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设校企合作班级,通过在企业学习和实习,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面向应用的化工制图与CAD实践锻炼方式
虽然如今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化工制图与CAD》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教师还需要加强对传统粉笔板书传统工具方式的应用,其能够有效发挥以图形、图样等进行教学的优势[4]。《化工制图与CAD》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必须锻炼学生的实践制图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绘图软件,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将绘图软件与绘图技巧结合在一起。如学生需要全面掌握CAD软件的图形绘制功能应用方式,而利用绘图软件进行教学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如在进行结构复杂的热换器设备绘制时,需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包含Flash、PPT等,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动手制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将实践课程与实际生产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确保学生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在社会对高端技能型化学化工人才的需求量较多,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作为培养新型煤化工人才的主要专业,必需做好课程改革。《化工制图与CAD》作为培养学生绘制图样能力的课程,学校需要联合企业,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致力于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对化学化工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伟宁.化工制图与CAD课堂教学改革路径的“三个转变”探索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1:253-254.
[2]刘洪博,黄志勇,彭琳.独立学院化工制图与CAD课程的构建及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12,15:204-205.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体系 课程质量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化工原理》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本文试根据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就《化工原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分析阐述和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依据操作原理的共性,分成为若干单元操作过程,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和典型设备。它涉及到化工生产中众多的操作和设备。它要求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在培养化工技术人才中担负着由理及工、由基础到专业的过渡,在培养学生运用工程观点分析解决化工实际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有如下教学特点:涉及的知识面广泛。
学生需具有高等数学、制图、物理、物理化学及计算技术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工程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与了解。各单元操作过程相互独立。遵循的原理和法则各不相同,每一单元操作均可独立讲授、单独使用。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需配以大量的挂图或设备模型。各种操作现象抽象,难于理解。老师授课时为解释清楚,需花费大量时间。大量利用公式、半经验公式或关联式进行计算,学生记忆困难。
高职院校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特点,降低理论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体系,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1课程内容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普通高等教育,会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却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必须对该课程的传统内容实行必要的整合。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即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和设备知识模块。
1.1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定律、原理阐述,过程设备的基本计算。由于高职教学中理论学时少,学生基础较薄,本模块对原来的理论内容进行合理的精简,例如删除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传热中的热辐射、因次分析法等内容,吸收中传质机理的内容等;精简公式的理论推导,甚至直接写出公式:简化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推导,重点讲解该方程的应用和延伸。精简后的基本内容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基本内容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中最基本的共性规律知识。同时为了突出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学习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拓宽的知识面,将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适当补充进去,例如在离心泵一节中,分析讨论:如何判断汽蚀的产生?离心泵打不上液体的原因有哪些?在传热中讨论:什么是换热器的“水锤”现象?生产中为什么不采用过热蒸汽加热?在精馏、吸收章节中分析讨论:进料量的大小对精馏塔操作有什么影响?温度或压力变化对塔的产品质量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内容即将理论联有实际,又是学生工作后要面对的操作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设备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操作原理。本模块主要通过多种实训来强化学生的设备知识,操作技能。通过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掌握各个基本单元过程的操作控制和调节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单元操作实训,使学生对生产设备具备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使设备能正常运行;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对化工过程设备进行工艺设计或设备选型,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生产过程及设备作各种改进以提高其效率,从而使生产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教学手段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众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工程计算。采用传统教科书+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学手段改革的需求,我们开发制作了《化工原理》多媒体电子教案。该电子教案针对高职教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心编写脚本,开放实用的制作平台更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修改。
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动态地展示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精确做图,进行过程分析,并能方便地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时间,从而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与学生的交流上,每节课可以节约25%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或结合生产实际的操作方法讨论,这既强化了基本知识的应用,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3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实践课时较多。这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极好机会:一方面实践可以加深对该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经常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叉和反复循环,从人类发展规律看,该方式符合人类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角度看,反复的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理论知识的纵向连贯性思考和横向分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使相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体经验。为了强化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化工原理》的实践教学由三部分组成: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对实训内容、过程、效果进行全程设计与控制,通过实训,使每一各学生成为能熟练操作的合格技术工人,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1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
采用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DSC仿真培训系统,利用计算机真实地再现生产中的基本单元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与化工生产控制室一样的操作环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深理解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个单元过程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饵决了学生到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手,无法达到实习目的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3.2化工单元操作实训
学生在单元仿真实训之后,对生产中的真实设备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过程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各种性能数据的测定方法和整理的方法,以便学生日后能根据不同的生产任务进行过程和设备的选择、调节,进而实现过程和设备的最优化操作,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在离心泵单元的实训中,布置给学生的实训任务是:已知一管路输送系统的管径、管长、管件和阀门的设置、流体输送量及供液点和终点的操作压力、相对位置,现有一台离心泵,但性能参数丢失,试设计一个实验,核实该泵是否能完成规定的输送任务。这样由学生设计实验内容、流程、要用的仪器、要测定的数据,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实训兴趣,提高实训效果。
3,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综合应用《化工原理》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以单元操作为主进行设计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查阅技术资料、选用公式和计算方法,用简洁文字、图表表示设计结果及化工制图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基本的工程实践训练。在课程设计中,寻找一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题目,使学生有真实的感觉,而且许多生产实际的要求和书本理论有时并不完全相同,有很多实践经验的因素,这更能体现工程实际问题的特点。从工程实际出发,学会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4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化工原理》课程是以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但工程问题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的特征,导致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验研究法、数学模型法、当量法、过程分解法及参数综合法等工程问题处理方法的应用。同时,根据“三传”的相似性,应突出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was inquired comprehensively, which was under the cre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as the core of the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paper integrat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uangdong Colleg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to discuss the reform about training environment, training content and the system of training teaching to build a multi-level petrochemical training platform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excellence.
关键词: 卓越人才培养;多层次;工程实训
Key words: training excellence;multi-level;engineering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2-0206-03
0 引言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华南沿海地区石油化工特色优势专业,2009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纳入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列为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该专业必须按照“卓越计划”培养,建立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主要服务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其中工程实训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多层次石油化工工程实训过程中,存在工程素质概念不清楚、师资力量匮乏、实训软硬件设施及实训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卓越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本文将针对多层次石油化工工程实训平台建设讨论卓越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究。
1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石油化工工程实训的现状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作为一个工科学院,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位置。该校始终贯彻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工业技术人才的宗旨,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1.1 石油化工工程实训平台得到重视
该院将工程实训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综合实操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学生在实训中可以得到动手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训情况,采购了一系列石油化工实训仪器(氧化安定性测定仪、自动倾点测定仪、分子量测定仪、氯含量测定仪、定硫定氮仪等等)。创新实训平台在逐步建立完善,多层次实训教学体系也逐步在完善。
1.2 石油化工工程实训效果有待提升
①实践教学教师团队组建较为艰难。随着学院的逐步壮大,石油化工的教师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实训实践教学的老师一直缺乏,新进的博士适于讲理论课。一线实践的教师基本是人事的硕士及新机制合同的本科生,教师缺编、职称偏低、缺乏经验。实践课教师每天忙于繁重的实验课,对于科研及设计性实训力不从心。
②实训模块设计单一,内容陈旧,实训效果不明显。实训的内容及设计每年都是一致的,没有修改没有创新,缺乏层次,缺乏与该校石油化工卓越工程计划相结合,缺乏与现代新学科的紧密联系。学生仅仅进行一些简单累加性的工作,学生的工程素质及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也没有达到学院开展实训的目标。
2 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石油化工实训平台的改革建设
实践性教学在高校教学尤其是在工科类专业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程实训环节为培养高素质、强动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石油化工工程实训平台是该院化工专业学术实践锻炼的主要途径,因此实训平台要具有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的特点,为学术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实践教育场所。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卓越人才培养的需要,该院对石油化工工程实训平台进行全面的改革建设,构建具有特色的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及实训平台。
2.1 优化石油化工工程实训教学体系
该院一向以培养“面向石油行业”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研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必须形成良好的实训教学体系。现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改革。
2.1.1 精选实训内容,合理分配实训时间
面对近几年石油化工行业对强动手能力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该校系统规划并重新整合了石油化工工程实训教学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保证基本石油化工工程实训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创新模块及特色模块,由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熟悉现代石油加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实训的时间应当合理调配,适当地增加实训的开放时间,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训内容。
关键词:中职;化工分析;一体化
中职《化工分析》是一门以定量分析为重点,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的逐年下降与化工企业需要化工分析专业人员存在很大的鸿沟,要把中职学生转变成企业所需的人才,迫切需要实施教学一体化,而实施一体化教学,关键还要有一体化的教材,笔者在结合云南大多数化工企业的实际及六年的化工分析教学及培训经验,积极开发适合于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学习,又适用于企业需求的一体化教材,帮助学生实现与企业顺利“接轨”,由学生到化验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
1 实施《化工分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原因分析
首先,实施《化工分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职业教育特点所决定的。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相应的化工分析的能力,能够进行分析化验的实际操作,要求既有化工分析的基础理论,又要能独立进行实践,所以《化工分析》应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其次,从学生实际出发。技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厌学,只是讲理论,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感知、去体验,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等。
2 如何更好地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2.1 化工分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编写
化工分析一体化教学目前还没有教材,笔者积极开发适合于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学习,又适用于企业需求的一体化教材,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够用、管用;结合职业资格鉴定;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设计原则,依据四个结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结合岗位需求,结合职业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课程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周学时4学时,共两个学期,共160个学时,其中理论模块70学时、实验模块70学时、实训模块20学时:理论分为7个模块11个任务进行,分别是化工分析概述、实验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七个模块,11个任务分别为:化工分析的意义和作用,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重量分析,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结合云南大多数化工企业的实际,确定企业中化验的核心部分为滴定分析法,实验部分分为必做的基础实验和针对不同就业方向的选作实验以及针对不同企业的实训。
重化工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尿素肥料中氮含量的测定、饲料级磷酸氢钙中总磷含量测定、饲料级磷酸氢钙中钙含量测定、煤中全硫量的测定。
轻化工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复方胃舒平中Al和Mg含量的测定、水果中总酸量及其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绿茶中镁和铁含量的测定、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
化工分析实施分层次选修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性,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 化工分析一体化教学方法
化工分析一体化教学方法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块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比如笔者在讲述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区别时采用任务驱动法,提出“绿茶中镁和铁含量的测定”的设计任务,启发学生分析被测物质性质与分析方法的选择,层层剖析,讲述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中职学生作为特定的学习群体,其目的是学一技之长,只有与其将来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从实践出发,回归生活,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利用学生所面临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内容。如在讲解重量法时提出任务:板蓝根中水分含量如何测定?使学生将化工分析能进行思考,并将能学以致用。
化工分析在理论上要求“必须、实用”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教学做一体化,我讲给你听、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我来纠正你的教学过程,或者采用任务驱动,布置任务、按照方案自行准备、独立实验、自我评价,还可以采用操作技能大赛、创新实验大赛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率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分析的热情。
2.3 化工分析课程的考核
化工分析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20%)和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8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80%)包括理论知识考核40%和岗位技能考核40%,充分体现了化工分析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
本文作者:刘晓莉工作单位:滨州技师学院
由于化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化工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问题也十分广泛和复杂,其中包括了动力学、热力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安全问题。这要求化工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很好地引导学生条理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形成完善的化工安全技术知识理论及实践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化工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化工生产过程中不断涌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化工安全技术也随之不断改进,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紧跟化工生产及化工安全技术的实际发展,接受和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不脱节。
化工安全技术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强的特点,化工安全技术教学应紧紧抓住化工安全的这些特点,在保证课程教学充分结合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精心梳理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化工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化工安全技术的最新知识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使课程教学内容时时与化工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技术紧密相连,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化工安全技术现状和发展动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班级学生学习状况、学习需求,有效将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划清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为高效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最有用、最前沿的化工安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有侧重点地把握化工安全技术的关键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在精心筛选和梳理教学内容基础上,教师应着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结构,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的教学结构分为知识结构、实践结构及文化结构三大部分。教学中的知识结构是将教学内容经过模块化、层次性地梳理,形成层次分明、安排合理的教学知识结构,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在课前预习中注意预习内容的基础性、适度性和适量性预习,在任何一个教学阶段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超前性、独立性地学习最新的化工安全技术知识,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引导性、开放式地点拨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调整重点,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最终形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及时矫正、及时反馈、配合实践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结构,并在实际教学中随时增加有效的教学环节、删减无用的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既包括了学习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即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学习情况评价、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评估、问题反馈,在一系列的自主学习和计划中真正提升和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有效弥补了理论教学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不足,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化工安全技术实践的同时,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社会对化工安全技术人才的要求相接轨。当代教育倡导的是“素质教育”,教师应将学生素质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全面提升,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
化工安全技术的教学应充分结合化工安全技术的实际发展状况和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构架上精心设计,全面优化,注重教学实际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最有用、最核心的化工安全技术,为化工安全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