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学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护理的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护理的基础知识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2013级普通专科英语强化1班67名学生,其中3人为男生。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护基。

1.2方法

采用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1]:即理论课堂中,ppt讲义50%采取英文,其中生词和医学术语中文标识,教师讲授中英文结合,师生交流以母语为主。护基第一部分重理论,教师课堂讲授中文比例偏大,第二部分是基础护理技术,课堂上英文比例渗透性增加。期末发出问卷67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学生的英语基础

2013级英语强化班学生进校伊始即按高考英语成绩择优入班,一年级结束时67人有41人通过了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第二学年开始时,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自评结果如下:公共英语方面有7.5%(5/67)自评较好/很好,52.2%(35/67)自评中等,7.5%(5/67)自评很差;医学英语方面有1.5%(1/67)自评较好/很好,17.9%(12/67)自评中等,3.1%(2/67)自评很差;口语听力方面有9.0%(6/67)自评较好/很好,44.8%(30/67)自评中等,7.5%(5/67)自评很差。

2.2 学生对两个学期护基双语课的教学反馈

62.7%(42/67)认为双语教学可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74.6%(50/67)认为有助于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56.7%(38/67)认为护基理论学习中双语学习收获大于障碍;64.2%(43/67)认为基础护理技术学习中双语学习收获大于障碍;67.1%(40/67)愿意继续使用本授课方式;16.4%(11/67)认为专业课学习还是更倾向于单纯中文教学。

3 讨论

外教因有美国执业护士多年工作经历,对我们2009年最初实施双语教学时帮助巨大。在其离开后继续开展双语教学,对我们教研中心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我们都作了许多调整,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确实经历到一些瓶颈,但总体上认为它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以往外教提供浸入式语言环境,现在不能实现。我们遂采取渗透式双语教学。它是混语授课的一种形式,课堂上师生交流以母语为主,教学中逐渐渗入英语。针对现有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渗透式是一种可接受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公共英语、医学英语和英语听力口语方面自评结果虽有差异,但几乎所有入英语强化班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都有深刻认识,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涉外工作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英语基础,渗透性增加英语在护基专业课学习中的比例,可更加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从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看,学生的接纳程度较好,所以我们认为渗透式双语教学在高职护生的护基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在一年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虽尽了最大努力,但仍有16.4%(11/67)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还是更倾向于单纯中文教学,11.9%(8/67)学生认为理论学习和7.5%(5/67)学生认为基础护理技术的学习中,双语学习障碍大于收获。我们认识到如果想让双语教学获取更好的效果,必须在师资、教材讲义、教学环节设计、营造校园英语学习气氛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2]。

双语教学在教师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听力能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我院在双语师资培养方面也加大了力度。从2009年起,我院与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合作,每年派出1-2名骨干教师赴港进修学习,接受香港方面双语教学的训练。13级实验班的《护理学基础课》双语教学即由从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深造回来的教师担任。同时,我们在教师选派过程中采取择优原则,港方每年派出专门人员对我们的“种子”教师作语言培训,教研中心多数教师都有机会获得学习进深的机会,这些培训和进修对开展双语教学影响深远。

外教为我们留下了很宝贵的教学资源--美国原版教材的相关讲义和她带给我们理念上的更新。我们在她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设计出一套适合我们学生实际基础的双语讲义。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护理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现代护理趋势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身心、社会及文化等需求,按护理计划、护理方案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和社区保健,这也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长期以来,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一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并未摆脱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现代护理专业特点。因此,护理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内容,其课程设置及衔接是护理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重点。我院从2010年以来,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合作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创新性整合,应用于2011级护理学生,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我院2010级、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该专业两年的录取分数不同,且文理兼招,故为了避免样本差异造成的统计错误,分别从两个年级入学成绩、性别、年龄、生源类别随机挑选了无显著性意义(P>0.05)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实施旧方案):2010级312名学生,实验组(实施新的课程整合方案):2011级322名学生。

2.方法

(1)组织专业教师设计调查问卷

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及外聘教师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罗列知识点,按照重要、一般、不重要三个层次制成问卷,添加补充栏,补充栏中为被调查者认为需补充的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问卷分别分发给本院56名教师及8所实习医院共64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实习科室护士长、骨干护士),收集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

(2)构建护理高职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同时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重新整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疾病学基础》;药理学添加部分内容改为《用药护理》,形成了三门课程组成的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3)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课程设计

在基础教研室内组织精兵强将成立课程改革小组,根据新整合的课程重新编写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制订学期课程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注重与护士工作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准确描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重新编排,处理好重复内容,适当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对各课程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给予意见和建议。

(4)课程实施及评价

根据修订的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研讨,广泛采用病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学期中与学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情况,课程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检查课程实施的结果,总结实践经验并改进。

2010级学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5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分别参加理论考试,其中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4门课程还组织了实践考核。课程整合后2011级学生只进行3门课程学习,分别有3门课程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将2010级312名学生8门理论课程成绩取平均分,实践成绩取平均分,2011级322名学生分别取理论、实践平均分。

(5)统计学方法

三、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仍沿用学科系统化模式,注重系统化知识传授,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主旨特点培养,这与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高职护理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护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借鉴了国际护理的成功经验。比如,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护理独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都明显少于我国,而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临床知识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实现了综合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已被我国许多示范高职院校所采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到师资缺陷、实践条件的限制,该体系不能被所有院校推广。鉴于我校建立医学专业年限短,师资普遍年轻化的特点,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改革意义深远。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综合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系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重新整合,以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又避免重复,突出了护理职业特点,体现“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宗旨,将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高职人才市场形势。新的课程整合淡化了学科,节约了学时,提升了整体性,使学生能将知识互相联系,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研究结果令我们满意,但是在改革中也发现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例如,整合后的课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一般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开发教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衔接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等。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基础护理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1-02

基础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能力。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以后在工作当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在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中,以及在各医院的招聘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中,本课程内容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专业的发展。也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稳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临床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不胜任教学

授课教师一般分为校内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校内专人教师大多是从各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些老师从学校到学校,除了学生阶段的一年实习之外基本上没有临床工作经验,上课只能是照本宣科,课堂缺乏实例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不能将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好的融于课堂之上、所讲知识陈旧。另外,这些老师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往往较差,实训课堂会出现自己“说的多、做的少”的情况。外聘教师大多是从各大医院聘请的护理骨干,这些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授课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课堂管理、环节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另外,外聘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教学研究不深,高职教育理念僵化,授课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1.2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新世纪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临床问题的能力、健康指导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1]。但在基础护理实训课上,许多老师往往注重练习动作的规范化和精确性,忽视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及其他能力方面的培养。练习时学生往往面对的是模型或者模拟人,学生练习时缺乏真实的感知,容易出现只做不说的现象,不和“病人”沟通交流,不善于体会患者的不适和痛苦,练习时动作粗暴没有“爱伤”观念。在模块上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练习部位,忽略了人的整体性。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一些操作如:病人的生活护理、尸体护理等持排斥态度,课堂上老师缺乏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缺乏引导学生对护理学科正确的认识。往往使学生对护理职业产生鄙视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1.3 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目前普遍存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落后于临床医院设备的情况。如:临床早以采用中心供氧系统而实训室还在练习氧气筒吸氧;临床上有些医院早已不用储槽存放无菌物品而实训室还在讲、还在练。这样就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和临床实际相脱节,临床上使用的内容学校没有讲、学生没有见过、没有练习。校内讲的内容临床上早已见不到,用不上。学生进入临床以后有一段时间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适应期变长。二是:实训室的仪器设备相对学生人数,仍显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成本及经费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给实训室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几名学生共用一套仪器练习,一名学生在练习时其他几名学生只能观看,有些操作时间较长的练习项目一节课有些学生只能练习一遍。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课堂上只能说“看会了”操作,而没有真正的“练会”,更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1.4 教学方法亟待扩充

目前,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形式单一,尤其是实训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护理实训课程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示教,学生练习的教学法。比如在上实训课,实训老师为学生准备好示教用物,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操作程序示范给学生看,之后学生进行练习[2]。这种教学方法只重视了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的完成操作,学生很少主动地思考。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5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护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为主,而且试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实训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少部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训课,认为实训课堂只是理论的补充和辅助,影响了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期末考试采用了实践考核,但是往往只能考几个常用的、简单的单项操作。学生为了考试只是机械的将这几个操作按照老师要求的操作流程和动作练习熟练,练习过程中缺乏思考,考核过程中一般是单人操作缺乏团队协作及配合。另外,现行的实验考核以技能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性的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3]。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在别人的指挥下执行一些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能思考还能怎样做。

2.改革措施

2.1 健全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教师能力不强的问题,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健全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授课水平。对于校内年轻教师必须要求进入临床参加锻炼以提高动手能力,吸纳当前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临床护理新动态,积极鼓励校内教师考取临床系列职称。对于从医院聘请的教师,任教前系部要专门对于他们进行授课方法,授课技巧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任教上课。任教后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取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让外聘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一些座谈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在教研活动中与外聘教师一起探讨本课程的授课计划、课程安排、实训条件等,使外聘教师熟悉本课程甚至本专业专业的整体情况,使外聘教师尽快掌握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尽快的适应教学活动。

2.2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础护理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护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在训练学生掌握护理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上第一节护理操作课时教师就向护生强调: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让护生从思想上重视职业形象的塑造[4]。练习时要通过“假人真做”强化学生的“爱伤”观念,面对模型人要像面对真人一样给“患者”解释,操作中要动作轻柔、体现人文关怀。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某些操作的练习,如:静脉输液、插胃管、注射等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和痛苦,有利于学生“爱伤”观念的培养。课间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进入临床见习,让患者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3 加强实训室建设,合理利用已有资源

实训室是护生实践操作的场所,不但可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实训室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过渡区间,因此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争取经费,建设基础护理实训室,尽量使实训仪器接近临床实际使用的仪器设备,尽可能的使仪器、模型的数量能满足学生使用。对于已有的实训室课实训仪器要合理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晚自习等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进入实训室自主练习,增加了训练时间,弥补了课内用物少,练习时间短的缺点。自主练习时可以同时开放几个实训室、几个或者十几个练习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项目练习。自主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协助老师管理实训室和仪器设备,这样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练习,如:入院护理、搬运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中间,针对学生学习疲劳的现象,带教老师可以开展以赛促练法,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在学生中养成“学”“练”“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平时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2.5 改革考试模式,采用综合能力考核

以前基础护理课程大都采用的都是纯理论加纯实践的考核方法(试卷加技能考核)。学生缺乏整体的思维、判断能力的锻炼。因此,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本门课程急需探索新的考核模式,采用综合考核。就是给学生出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提出护理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吸痰、吸氧、导尿)。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又考核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日后临床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课程在使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到护士角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要研究职业教育的理论、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院系领导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训练环境,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争鸣. 高职高专护理学基础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71-72

[2]杨翠华. 系浅谈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4):140

[3]何莉芸. 高职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1-92

[4]宋艳苹. 母文杰. 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10,25(21):75-76

第4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质量评价 教学法 护理学基础 实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73-02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引导学生满足护理服务对象身心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展示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工作方法、基本技能与原理。而实训教学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对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现状

首先,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尽管近年来护理学基础教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操作步骤还是过于烦琐,并不能完全适合临床工作的需要,不能做到与临床的操作“零距离”接轨。此外,长期以来,护理教师多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护患交流、沟通技能的培养,解释过于机械化、程式化。

其次,实训方法陈旧。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方法,即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学生只知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年来也提出了“边教边学边做”和“教、学、做、评”一体化模式,但实施中却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最后,实训教学评价标准落后,实训成绩评定方式单一。一方面,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落后,教学中一直沿用教科书上的评价标准,与临床护理发展不相适应,不能做到护理教学中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零距离”。另一方面,实训课的成绩评定方式单一,通常是在实训结束后从十几项操作中抽签选出一项或几项进行实训考核,考核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实训能力的高低,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误取得较差的成绩,因而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不易调动学生学习操作的积极性。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把评估、沟通、交流和操作都列入评价当中,可降低成绩评定的误差。

二、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应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的重要性

首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它既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方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把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入护理实训教学中非常重要,只有学院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相接轨、相一致才能使学校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和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其次,护理环节质量控制一直以来是护理质量控制的瓶颈,只有提高护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把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入护理实训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临床护理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素质,在严要求、严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和慎独的精神,为环节质量控制提供基础和保障。

最后,现行医院护理质量评价过程中,实行分病人到护士,病人从入院开始,他的责任护士就对他住院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全面负责,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还要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明显,过去那种“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三段式的传统教学法和落后的评价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现在临床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所以,改变现行的实训教学模式,引入临床先进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培养适应临床护理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由上述可知,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和临床护理“零距离”接轨,既可加强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又可提高护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有效地提高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质量,让教、学、做、评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应用

首先,以临床典型案例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操作的兴趣,使实训教学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新思路迈进。先进的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有一个完整的评判,学生可以一出校门就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奠定基础,也契合我国“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将4~5人分为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护理操作项目,让小组学生扮演临床工作场景,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进行操作,一个学生扮演病人,与扮演护士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他学生扮演小老师,依据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分,让小组成员对组内同学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选择较为权威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作为护理质量评价的评分标准。通过实训小组组内护理质量相互评价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评”的乐趣,既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评判、应变能力,又可集中学生在护理学基础实训学习中的注意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让教、学、做、评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最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让学生在操作后马上得到反馈,了解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修正,教师则根据组员相互评定的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和学不仅有标准可依,而且和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接轨。

从实践中可知,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应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具有如下成效:一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了以往的实训教学方法,提高了实训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学校制定、调整、深化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依据;对积极探索护生教、学、做相结合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二是实现了学院教学和医院护理工作“零距离”接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我国“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和林. 注重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2006(2)

[2]朱海利,任小红.我国《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2)

[3]潘如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做法与体会[J].南方护理学报,2003(2)

第5篇

【关键词】灌肠防护罩;清浩灌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49-01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一定量的液体,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的作用。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主要目的是有四个:①解除便秘、肠胀气;②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③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④灌入低温液体,为高温患者降温。现临床上使用的灌肠法只是肛管内而缺乏其他的辅助工具,存在以下不足:当肛管,开放灌肠液的开关而液体滴不畅时,若挤压导管,可能会造成粪便和灌肠液从喷出,导致病床污染;同时,易引起交叉感染。为此,我们研制了灌肠专用防护罩。

1结构

本灌肠防护罩由气垫、漏斗罩、装漏液的弯管、弯管帽、橡胶瓣膜、瓣膜套管(图1)。

注: 1.气垫; 2.漏斗罩; 3.装漏液的弯管; 4.弯管帽; 5.橡胶瓣膜; 6.瓣膜套管 7.肛管

2使用方法

灌肠前,在肛管末端套上防护罩:把肛管插在橡胶瓣膜处;灌肠时,左手按压并固定防护罩,使气垫贴紧臀部皮肤,接着进行灌肠操作。当灌肠液不通时,挤捏导管,防护罩就可以避免粪便和灌肠液飞溅,而弯管可将漏出的粪便和灌肠液引流,当灌肠结束后可将弯管帽打开放出漏液。

3优点

3.1在灌肠液不通的情况下,挤捏导管,有了防护罩就可以避免粪便飞溅和灌肠液的漏出,恰当地引流病人粪便和灌肠液,减少污染,避免感染。另外,也避免了污染床单,以达到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2灌肠防护罩与肛管独立分离均可拆卸,当灌肠防护罩脏了可以在不把肛管拔出的情况下把防护罩拆卸,并且简单易操作,拆洗方便,消毒后可循环利用。

3.3 配了一个管帽,当弯管的漏液满了后可以可将其打开放出漏液。这样既可以清洁需要,又可以减轻患者负重。

3.4灌肠防护罩充气护垫能与皮肤较好的接触,其与皮肤的接触的松紧是靠我们给它施加的压力所决定的,解决了臀部生理结构而导致密闭性不好的问题,且减少了对皮肤的刺激。

4结果

通过2011级的护理学本科生545名学生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试用灌肠防护罩,该防护罩使用操作简单,能达到预期防漏液、防飞溅的目的,避免污染床单。经过小组成员在广东东莞、湛江实习点的几家三甲医院临床试用半年,反馈情况良好,获得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肯定。

5 讨论

老年患者常有括约肌减退、松弛情况,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存在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外溢明显的缺陷,影响了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2]。该灌肠防护罩的使用,能达到预期防漏液、防飞溅的目的,特别适用于急危重症、老年人括约肌松弛及烦躁不配合的病人,避免灌肠污染床单更单时频繁移动而造成患者不适。本观察结果显示:灌肠防护罩可以避免灌肠药物外溢,使肠道内药物剂量保证,提高了疗效。同时,可以减少护理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护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临床应用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作为护理专业课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教学条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思考并探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1.加强护理技术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模拟情景,培养学生的应战实力.设置各种急、危症病例情景,营造实战氛围;学生分组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在教师指导下按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既可熟练各种操作技术,强化整体护理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适应临床工作的良好心理素质.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复杂的、难度大的技术操作分解练习.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分步强化训练,同时调整学生'怕'的心理状态,最后在模型人或模拟病人上进行综合操作和测评.三是创造实践的机会.增设实验室(现有10个模拟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设计不同病例场景,增加实验课时数,课间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理论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至今为止最能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知己知彼,科学施教

现代教育思想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并举,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承担某科课后,首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状态,取得第一首资料;再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其次,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做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内容,并注重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2.2深入浅出,解疑惑

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题复杂、枯燥、抽象,可选用图片、模型、课件、电教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复杂、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直观和宏观,使枯燥的内容变成生动的印象烙印在脑海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掌握好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编导.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风格和对教学投入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备课要认真、充分、注重细节,备课中要鸟瞰全局、统领各章,精心设计每个课题的授课方法;上课提前进入教室、进入角色.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主线,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不同类型的课题用不同的方法讲授,如灌肠、注射、消毒灭菌法等课题用列表比较法进行区分,可加强理解和记忆;乙醇应用的浓度、鼻饲法等选用横向联系方法(鼻饲法时联想洗胃、胃肠减压术),做到举一反三;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等不同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可大大提升教学效果.课堂小结应重点突出,使学生多次接触某一重点信息,强化记忆.课后作业尽量出病例等思考题--既能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矫正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弊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4授之以渔,适应发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教师在传道、授业之时更应给予学生”捕鱼”的本领.所以,理论讲授应有重点,基本概念、原则要准确讲解,一般内容先拟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或采取提问、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一页的注射原则先讲解,在和同学一起归纳为”无菌、无痛、无差错”七个字、三个词来记忆,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尽情猎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勇于创新与实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3.考核评价

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操作技能考核既能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1考核制度

考核成绩分理论和实验两种,平时成绩和终结成绩两部分.所占比例是:平时占30%,学科结束占70%;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大大减少考核中可能出现的偶然,且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比较全面.

3.2考核内容

将各项技能考核内容细化,分以下几部分:操作态度占20%(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用物准备等);技术操作过程占60%;含相关知识在内的综合评价占20%.

3.3统一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学生每人一册,使学生学有标准、有目标,也增加了考核的透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4.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护理教学的始终

第7篇

(一)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互动式案例教学,就是指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结合老师制定的相关案例进行知识的讲解学习。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以一种开放的模式来更好的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互动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将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完美融合的新兴教学方式,其主旨就在于通过贴切的案例达到一个师生间的良好交流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互动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互动”二字,而案例教学也同时是通过案例来推动和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最终到达一个良好的交互性,基于以上这种师生互动的根本属性,将两种教学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以互动为教学期望,通过一系列详尽的案例来推动学生的探讨和交流来更好的达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在交流之间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最终完美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已经不仅仅限于老师负责教授而学生只能听从和学习的模式,该教学方法将开放性和互动性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如何达到开放的互动才是重点所在。因为在高职教育中,所面对的学生已经不是牙牙学语的幼童,更多的是有思想经受过一定学习教育的祖国栋梁,即便是面对他们从未学过的知识,互动性的教学和探讨交流也未必不会让老师也能有所收获。而互动式案例教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将教与学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教中有学,师生之间更重视的是探讨和交流以更为深入的对当前讲解的知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而这一切的纽带就是详尽而完善的案例。

二、周密的案例有助于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公共基础课教授的知识在今后运用很广泛也很重要。

公共基础课程所教授的知识都是比较基础但却在今后生活工作中运用广泛的实用性知识。除了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培养的还是一种基本能力,比方说马克思、毛概,都认为是一种理论性的枯燥知识,但实际上这些理论却恰恰培养的是一种与当前社会主流所相符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最终的目的是教育出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那么在良好的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后,也许在生活工作中并不会有任何直接作用,但主流而积极向上的思想会更好的推动他的行为从而使之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而不至于被摒弃。

(二)周密的案例准备才更有利于将相关知识全面的讲解。

案例本身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了解,通过实际案例的具象化体现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透彻的学习好书本知识。所以使用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为了以案例的实际性帮助减少书本理论知识的抽象陌生性。但是将案例教学仅停留在表面是完全不可取的。草草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讲解,自己本身就没有达成一个透彻的分析,更不要说案例是否真的能够很好贴合当前教授的实际知识内容,那么最终只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陌生而对相应的知识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

三、良好的互动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一)互动性是贯穿整个互动式案例教学的重点体现。

互动性指的是师生之间关于当前教学内容的良好互动,是一种对知识探讨交流的态度,而它也是整个互动式案例教学的重点所在。互动是不同于传统教学中那些较为单一甚至是死板的教学方式,它是以交流和沟通为基石来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得到学习和提升。让课堂便得互动,让学生们学习的方式变得互动,同时还能让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生趣,让课堂“活”起来,这样自然就能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们更有学习的主动性。

(二)良好的师生互动是能帮助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而互动性对学生来说除了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简单通俗点的,学生学习过后就一定会考试,那么课堂上互动性的教学自然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考试起来也就更加轻松。比方说对于马克思中关于“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良好的在课堂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产生,引用一些实际的矛盾案例来深刻讲解这些可以出现在实际生活中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体现。学生们也自然愿意通过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想法来与老师交流关于能否在实际生活中以一种辩证哲学的方式来看待矛盾。实践性的讨论能很好的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融洽师生关系。

四、通过案例教学以加强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一)通过案例教学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其实就是一种对书本抽象知识的具象化体现,通过一些可以出现在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进行学习。仅仅是对着书本的内容照本宣科很难不让学生不产生厌烦情绪,那么当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没有了甚至是产生一定的厌恶情绪,那么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又怎么能够顺利开展呢?所以唯有良好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起提升才能更有助于其主动性的学习。

(二)案例能帮助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提升兴趣能帮助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而案例教学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在其今后才能工作时能够更好的帮助进行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所以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结束语:

第8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99-02

一、设计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一名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如何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中职护理教学当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新形势下中职护理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目的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下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采用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以小组单位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实践创新地完成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本次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护理教学当中,并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我们考虑到现在的学生都以“90后”为主,形象思维较为活跃,不喜欢满堂灌的理论讲授式学习,而倾向于实践操作,对网络、智能手机、视频等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学生以上特点,本次教学以“静脉输液”的教学设计为例,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操作微视频、情景短片、flash动画游戏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步骤,明确操作要点,实现在操作中学习,激发学生对护理操作技能的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见表1。

(二)学生反馈。学习结束后我们让学生就本次课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进行评价,我们将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次教学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对“您觉得上课过程中,参与的机会增多”、“您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3项的认可度最高,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兴趣,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她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从而促进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四、教学体会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中职护理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了融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包括网络资源、视频、flash动画游戏等,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实现在操作中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现在大多是以“讲解―接受式”为主的传统教学,这样的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往往使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微课、规范化操作视频、flash动画游戏等技术,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不同感官冲击,使学习内容更加有趣、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以任务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按照课本中以章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而是将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以“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周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常需要登录学校的护理学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观看微课和教学视频,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利用互联网检索、阅读教材等方式学习。此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来获取任务解决的方法,从而完成学习,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转变,可见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学生的“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干预指导。在信息技术视野教学下,通过两段动画短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小组讨论―各组汇报―教师总结”的模式,让小组围绕任务,查阅教材及网络资料,逐级进行讨论、汇总。教师要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中释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以手机实录制作视频并上传平台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点评。通过汇报展示,可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她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之间扮演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9篇

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

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直接感官,对客观的外界事物直接地感受,是对事物表面现象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技能操作、角色扮演、病例现象等,就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即感性认识。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认识其本质,主要包括定义、推断及理论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为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为高级阶段,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把握。

二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药物过敏试验、 冷热疗法护理、 标本采集法、会护理、晨晚间护理、无菌技术皮肤护理、导尿护理、输血护理、头发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

2 传统基础护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在学习操作技能时又因为理论知识不牢固又显得畏首畏尾、操作生硬、难形成自动化。这可能与只注重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单纯记住操作的程序有关。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认识事物的基本顺序,先理性再感性。

三 注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

1 实验教学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只有正确的感知觉,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所以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些实验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先实验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及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这样更符合人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顺序,也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铺被用床的时候,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学习铺床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铺床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节力原则,为什么麻醉床、备用床、暂空床被子放置的不一样。这样先操作再理论、先感性再理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1)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视觉感受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图片、生动形象的操作、临床医院见习的病例现象等,都是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为使这些视觉体验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操作时更灵活,教师应平时多积累素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感兴趣的话题等,自己进行“微课”的制作,以更生动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示范操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需严谨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最好能结合临床教学老师一起备课,同时保证不与临床脱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早期去临床见习,并且多见习,直观的病例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日后再学习护理操作时更多一份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2)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听觉感受

不管是课堂理论的讲授还是实验操作的指导,以及录制微课时的配音,或者选择的视听资料,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指导性和科学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更好地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听觉体验是属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情感因素。

(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触觉感受

“纸上谈兵终觉浅”,看的听的再多都不如自己亲手尝试,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操作、多尝试、多体验。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自己反复多次操作,自己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技巧、体验患者角色。一些实验教学可以先上实验操作课,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对于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尽管明白,但在实验操作时思想受到约束,操作时思前想后。如果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此种教学方法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同时在先学习实验再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高效地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其他感受

在护理操作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使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安置于创设的情景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强化学生在操作练习时的无意识。例如,在肌内注射这项护理操作的讲解时,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利用学生的同理心以及爱伤观念,让学生分别感受病人和护士的角色,对于在实验教学中的查对制度、无菌原则、无痛原则等,学生就更能主动地积极的完成。在理论学习臀大肌的定位时,要更加细心仔细, 在充分学习好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的情感认识。另外,学校应该创建模拟病房,为同学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利于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开展, 并且能帮助学生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测量生命体征时,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病人,让学生亲自感受作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要求操作的同学动作要轻柔并且细心耐心地对待病人。这些情感的体验也是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也有重要的影响。

2 理性知识的升华

对于知识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达到理性的升华。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了以下观点:最具体的经验是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越上升,经验就越抽象。我们的护理教育应从最底层的具体经验入手,慢慢发展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必须先拥有较多的具体经验,教育的最大败笔在于让学生只是大量地记忆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柱。但护理教育也不能只是止于具体经验,还要努力向抽象的规律提炼,要形成准确的概念,因为概念才是最经济的思想工具,它把我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大简单化、经济化。护理学基础的任何实验操作都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将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学生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形成知识真正的内化。理论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操作时,就能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美国护理教育也提倡早实验、多实验,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部分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接触、早了解,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直观的感觉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学习该技能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我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达到知识真正的内化。以铺床法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经验,让学生提早接触、学习铺床法,先模仿、学习、练习铺床法,教师再讲解相关的理论以及患者卧位等知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铺床过程中为什么身体为半蹲式而不是弯腰式等,再一次进行该项操作练习,学生就能理论结合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所占教学比例较大。如何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谈了一些想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是否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感性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有很多方法,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以外,还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

[2]张克杰,朱勇辉.哲学基本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林有祥.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2).

[4]亚凌.浅谈教学中的理性培养[J].民族论坛,2008,(3)

第10篇

关键词:智能触屏手机;交互手势;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在人类的生存中,手作为工具,天生是用来进行互动和交互的。人类的意图以手势来体现是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多通用的手势,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大量丰富的信息通过手势在人与人之间传达和交流。

手机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其交互手势和传统的造物手势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手工艺人们造物,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力。首先,手工艺人在制作产品之前已经设计好它的形态和特性,按照固定的形态和特性,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但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手上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这是一个通过大脑构思并用大脑控制双手制作的过程。而手机的交互手势靠的是人对手机屏幕上符号的认知。在接触手机时,使用者大脑中并没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而是被手机上的各种符号所指引,做出相应的手势。例如,使用者看到屏幕上的按钮,会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过的按钮,记忆中的按钮是按下才会起作用,使用者根据大脑中相似的记忆,会做出相同的举动,于是使用者会尝试点击屏幕,自然就达到了使用目的。但是,在这中间,使用者不会考虑要用多大力气去按才会有效。这是一个接收到图像信息――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做出相同动作的循环过程,是不需要做过多思考,仅凭大脑中积累的认识活动就可以简单完成的事情。

1 手机交互手势中的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它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核心是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触屏手机的手势设计大量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手机设计的根本就在于人性化,它是现代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手机中蕴含了大量暗示性极强的符号。为了使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设计者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特征运用在了图标的设置当中。例如,将储存文件的图标设计成现实文件夹的样子,将设置功能键设置成齿轮的形状,将关闭键设置成“X”的形状。看到这样与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相似的图形,大脑会自动抽取其特征,然后与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相比较,就会自然而然明白它们的用途。并且完全不用担心用户也将齿轮图标的按钮误认为是存储文件的,因为在正常的生活中,齿轮和工厂、修理等词语是相连的,与文件存储则完全不沾边。

用户在使用手机时。常用的操作手势主要有点击、长按、滑动、拖动、旋转、缩放、摇动这七种手势。这些手势使用在手机中的不同地方,需要使用者运用已有的认知来判断。如果有人打来电话,使用者会看到来电显示界面,然后点击接听键,接着举起放在耳朵旁边,之后才开始说话。要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用户需要大脑、眼睛、手臂和耳朵嘴巴的相互配合,排出先后顺序,然后按照顺序作出相应的反应。由此可见,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形成了人的认知活动,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他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

2 手机交互手势中的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

虽然手机样式千差万别,屏幕中的图标各式各样,但是使用者还是会清楚地明白什么时候该使用什么样的手势,因为在使用者的潜意识里,会根据形状、颜色、大小、亮度等视线内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动整合成整体。在iPhone的iBooks中,翻书和真实世界中的翻书动作一样,是通过指头在屏幕上拖动划过实现的。在手机屏幕上,翻书这个动作只是将现实世界中的翻书动作用一系列的代码显现出来,只是书的载体不同了,一个是在纸上,一个是在电子产品上,但是却又让人们一下就意识到是在读书,使用的是相同的手势。

著名设计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人在对新鲜事物进行认知模式匹配时,总是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找与目前情况最接近的模式,将过去的经验映射到当前。例如,在过去我们使用鼠标手势交互、笔式交互以及不同平台的手势交互等,用户会不由自主地去尝试之前的交互方式是否在触屏手机中也存在。

3 手势交互目前存在的弊端

3.1 手指遮挡

因为手指不是透明的,所以我们在用手势操作时手指会遮挡住界面,当用户选择一个比较小尺寸的对象时,其根本不知道是否已经选中目标,手势遮挡阻止了用户获得视觉反馈。

3.2 单手操作难以点击屏幕的边缘区域

根据人机研究,以4英寸触屏手机为例,以大拇指为圆心,大拇指长为半径,在手机屏幕上的约四分之一圆环区域最容易点击,离此区域越远,越是难以点击。

3.3 隐蔽性高

手势操作还没有像按钮操作或菜单操作那样深入使用者的思维中,用户界面并不能够告诉用户可以对某个对象做什么,于是用户需要记忆和学习可以使用哪些手势交互。如果用户对其缺少认知,那么这些手势操作就不易被发现――隐蔽性高,甚至造成操作障碍。

4 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调查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2]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形成有序的教学信息,用哪种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是目前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哪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更好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本校2011、2012级共8个班的400多名学生

调查题型及内容设置:问卷有选择题和意见征集等,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旨在调查学生对哪种教学方式更感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后发现有74.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偏大;68.4%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中讲解重点难点比较清晰,但与课件的制作有很大关系;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多媒体制作的多样性和动画效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60%以上的学生反映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他们掌握课堂的能力;数学、体育科目反映适合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语文、计算机、法律、职业道德等科目适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英语等适合运用多媒体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总体来说学生和教师反映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更好一些。

(一)多媒体教学优势

1.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3]。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集合起来,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结合并通过屏幕表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例如化学课中实验效果的观察,特别是某些危险的实验效果。语文课上文章的欣赏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强有力的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图表、图片和多变的动画和声像效果,可对学生形成多感官刺激,便于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2.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多课堂信息量。多媒体教学内容可提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在授课时便省去了不断板书的时间,尤其是图形和图片绘画时间,从而明显扩大课时容量。多媒体教学能够在有限时间里传授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

3.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交互性强,有利于实行双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实行双向教学,通过人机对话,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现状。计算机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上课软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和练习中的不足,适时地给予指导,学生也可以将学习的体验和师生分享。

4.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网上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所学知识得以丰富。另外把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上传,供学生反复查看,这样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养成学生自学习惯。同时快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快知识的分享速度,更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二)传统教学的优势

1.传统教学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可以用肢体语言辅助讲解,利用声音和情绪的变化感染学生。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潜移默化地将做人做事的态度渗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学生人生课堂的财富。教师不拘于站在讲台上,可以随时走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

2.传统教学条理性强,便于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使用粉笔和黑板,学生便于记笔记和掌握重点,教师便于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

72.4%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信息量偏大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包含大量的图文信息,学生记忆负担较重。而如果学生偏重每一页的学习容易造成学习过程的机械化,从而导致整体框架构建不理想,对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不利。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易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重点内容的讲解。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添加过多的声音、动画效果。课件太花哨从而影响重点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只觉得好奇和刺激,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

多媒体教学几乎成了公开课的专用工具。教师为了制作精美的课件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加重教师的负担,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已开发的现有课件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使用。

传统教学中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受时间的影响,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容易讲不透彻,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受到限制;传统教学课堂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致使知识容量较小,尤其在习题课上,教师不断地又写又擦,很劳累,这样容易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健康。

三、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20.9%的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23.3%的学生喜欢传统教学方式;55.8%的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式。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要注意:首先,坚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传统教学的调控作用控制好课堂。其次,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讲解中注意板书和讲课速度,以及肢体语言和情感交流。最后,多媒体课件不是面面俱到,而要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做到该用则用,绝不滥用,使得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相得益彰,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结合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一方面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形象生动和传授内容多的特点,避免多媒体教学中流于形式地放映幻灯片。另一方面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个人感染力,避免不生动的讲解。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5],互相互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林福宗.多媒体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3]高红.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第12篇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95-01

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引起,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以及不规则阴道流血等,存在病程时间较长以及危害大的临床特征,目前临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同时,为了降低止血时间,改善预后,会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接受护理干预措施,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饮食控制、药物指导和跟踪随访等,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服务[1]。本文回顾性分析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资料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止血时间以及预后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资料50例患者全部接受入院常规检查,表现为月经量过大、过少、贫血以及经期异常现象,50例患者全部排除外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和全身性脏器功能障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中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51岁,平均372±63岁,25例患者中属于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生育期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更年期性子宫出血13例;对照组患者中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51岁,平均374±62岁,25例患者中属于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6例,生育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更年期性子宫出血14例。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每天大便之后采取温水清洗外,保证个人卫生,防止出现感染;确保护理各个环节遵守无菌操作,按时进行开窗通风,对于病区卫生进行认真打扫,给予患者舒适并且整洁住院环境;根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与体征变化给予观察,倘若出现发热和腹部疼痛等不适现象,需要马上汇报医生采取处理对策。

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因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需要接受性激素类药物治疗,此药物非常特殊,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药物使用方法以及应用时间,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在进行药物发放之后,当场监督患者服下,当停药之后,需要观察是否存在阴道出血以及出血特点,性激素会引发患者产生呕吐和乏力等不良反应,此时需要给予患者维生素口服治疗,缓解不适,针对症状严重患者,需要及时汇报医生采取处理对策;因为患者对于疾病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当身体出现不适感,会使患者出现恐惧、消极、焦虑以及紧张等不良情绪,引发失血性休克,护理人员对此需要告知患者功能性子宫出血产生因素、治疗方案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认知程度,可以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食用能够改善贫血症状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与豆制品,严禁使用酸辣冷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增强患者免疫力,避免长时间子宫出血,加重贫血症状[2]。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止血时间以及预后效果。

14统计学处理根据SPSS150统计软件开展计算,其中所得P值决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组患者阴道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出现贫血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第13篇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35-01

流行性出血热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一种,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发的疾病[1]。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2]。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差异大、变化多端,易误诊、漏诊。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中心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了积极的预防,并加强了其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流行性出血热17例,均为男性,年龄25~56岁,平均45岁;住院时间17~65天;发病季节:春季8例,秋季9例。

1.2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轻型7例无并发症,中型5例其中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重型5例中,分别并发肺炎3例,急性心力衰竭伴急衰竭1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临床上经过抗炎、抗休克、血液透析、支持治疗,本组17例均痊愈出院。

2 预防措施

2.1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6月和10~12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目前常用的有机械法和毒饵法等,机械法可用鼠夹、鼠笼等捕杀鼠类。毒饵法主要用鼠类爱吃的食物作诱饵,按一定比例掺入灭鼠药制成毒饵,投放在鼠洞或鼠经常出没的地方。灭家鼠常用的有敌鼠钠、杀鼠灵,灭野鼠的有磷化锌、毒鼠磷、万敌鼠钠、氯敌鼠等。毒饵法灭鼠收效高,但缺点是使用不慎可引起人、畜中毒,故在田野投放毒饵的3天内应派人看守,3天后应将多余的毒饵收回销毁。家庭中在晚上入睡前安放毒饵、白天收回。因鼠类的繁殖能力极强,所以灭鼠工作应持之以恒,略有放松,即前功尽弃。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挖防鼠沟,防止鼠进入屋内和院内。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

2.2灭螨、防螨 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2.3加强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2.4做好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2.5注意个人防护 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3 并发症护理

3.1 心理支持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发病急,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有效的健康宣教,能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病情。加强与患者沟通,介绍预后良好的同病病例,并要求家属亦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调整患者心态。本组17例患者情绪稳定,积极支持配合治疗护理,无因心理问题加重病情。

3.2 发热护理 发热期间嘱咐病人卧床休息,定时监测体温,同时加强营养,补充水分及维生素。对于高热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冰敷为宜,慎用退热药,根据病情适当补液。本组17例病程前1周均有不等程度发热,体温呈弛张热型,经过治疗与护理,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

3.3 疼痛护理 7例均有三痛症状(头痛、眼眶痛和腰痛)。护理人员操作时动作轻柔,并保持病室安静,安置舒适床单位,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镇静剂。

3.4 抗休克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本病病理变化,重视病情观察,低血压休克是常见并发症,定时做好血压监测及病情动态观察。本组17例中,其中1例老年患者当时神志清,患者无不适主诉,但血压监测为零。当即给予平卧、吸氧,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应用血管活性药,立即输血浆扩充血容量,经积极抢救,患者病情稳定,心电监护正常指标范围。

3.5 做好出入量记录及血生化指标监测 本组17例中,3例重症患者,病理分期很明显,少尿期间甚至24 h无尿,此时加强进出量统计,对于治疗方案很重要。根据病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前后血生化的监测,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严格控制进量,严格控制含钾高的食品及药物。同时,在多尿期间,本组17例24 h尿量均超过3000 ml,此时应加强监测及时补钾,以口服为主,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给予输血浆、白蛋白,并根据体重、出入量、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3.6 加强恢复期的护理 护理人员往往在患者病情较重时警惕性较高,待患者病情稳定相应的病情观察也会疏漏。而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疾病对各脏器造成损害较广泛,给病人造成机体消耗较多,故恢复期患者身体虚弱,护理疏忽往往会酿成错误。本组17例中,其中1例患者恢复期出现晕倒(下床活动时),经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避免了意外。此类病人因卧床时间长,起床活动心切,故护理人员事先做好健康宣教,让病人知道疾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晓之以理,使病人理解与接受。逐步增加活动量,以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4 结论

临床护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掌握病情动态。根据医嘱配合治疗,严密监测各项化验指标,积极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痊愈,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总之,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发生,关键是早治疗,以减轻其病理演变。而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是在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和预防并发症发生措施中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模拟教学;心肺复苏术;护理本科学生

临床实践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3],它不仅提供给护理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促进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而巩固和发展实践技能[1,4-5],而且也是学生社会化而成为一个职业护士的必要环节[6]。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7]以及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造成学生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少[8-9],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9]。因此,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途径显得越来越重要[10]。

高仿真模拟教学就是基于计算机控制的高仿真模拟人代替真实患者而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真实的、可重复的、无风险的环境,不仅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评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11-17]。然而研究还证实高仿真模拟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18-20]、评判性思维能力[21]、以及认知和自信心[22-24]均无影响。因此,是否高仿真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开展高仿真模拟教学的实践,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高仿真模拟教学方案,将其应用到护理本科基础护理学(急救技术-徒手心肺复苏术)中,并与传统教学方法对比学生的技能、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效能影响效果,从而帮助我校高仿真模拟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有效利用高、低模拟教学设备提供理论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自愿参加的40名入校1年的2012级全日制护理本科生。其中男生2人,女生38人。先将40名学生逐一编号,然后由计算机执行获得随机数字,在产生的随机数字中,每次取后两位数字,共20次,最后取单数学生的随机数字为对照组,双数为实验组,每组20名。实验前获得每位学生的知情同意权,并执行签字程序。两组同学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制定测试病例 测试病例选择由美国心脏病协会《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5]。 教学案例的病例设置为院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模拟患者刚送入急诊抢救室,被发现没有反应,随后出现心跳与呼吸骤停。学生立即实施判断意识、胸外按压等徒手心肺复苏术,最后模拟患者可能恢复自主循环被判定为复苏成功,或不能恢复自主循环被判定为复苏失败。本病例重点考查学生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

1.2.2教学方法 在徒手心肺复苏实验教学前,所有学生均参加由同一教师教授的徒手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学习,然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实施在模拟心跳骤停患者病例中,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术技术的实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在实验开始前4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名学生。然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分别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均进行40 min的徒手心肺复苏术的训练。对照组使用低仿真、普通模拟人(Resusi Anne)作为训练模型;实验组使用由挪威Laerdal 公司生产的全功能高仿真模拟患者(SimMan 3G)作为训练模型。训练的场景与病例测试内容相同,操作规范与要求严格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训练结束后两组学生统一采用挪威Laerdal 公司生产的高级心脏心脏生命支持ACIS组合模拟人系统中相同病例作为测试工具,从对照组学生开始,然后是实验组学生,两组学生依次交替进行,其测试的内容和步骤完全一致。

1.2.3评价指标 本研究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自我效能感,以此评价高、低仿真模拟教学的效果。一共测定2次,①为分组前,②为实验课结束时。

1.2.3.1知识技能的评价方法 对学生实验结束后知识技能的评价选择由美国心脏病协会《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5]中设定的徒手心肺复苏术评分标准。该评分标准满分为150分,即包括计算机记录的客观分值100分和计算机无法记录的主观分值50分。其中,主观分值评分标准包括评估、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药物应用及抢救结果六大部分内容(在该研究中主观分值的评分选择其中的评估、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及抢救结果),每一部分又包含多项指标及操作时间,操作越好分值越高。

1.2.3.2自我效能评价方法 对学生实验结束后自我效能感的评价选择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该量表由Sherer & Adam共同编制[32],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处理各种压力的能力, 共10个问题,总分为40分,分数越高说明自信心越高。其Cronbach's a系数为0.8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身前后及组间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比较成功率;用配对资料秩和检验比较开放气道时间,首次通气的时间,首次判断脉搏的时间,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通气质量、胸外按压质量、通气时间和质量、按压时间和质量及平均成绩。以P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 调查问卷共发放80份,收回问卷80份,回收率100%。实际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100%。研究对象的年龄在18~21岁,平均(19.14±1.03)岁。学生的性格特征如下:家庭氛围中只有10%的家庭是父母做主;与父母经常交流的占90%,在成长过长中父母对其生活、学习进行指导的占51.3%,当遇到挫折时能够得到父母鼓励的占73.1%。研究对象中30%的性格偏外向,高度自觉、独立的占90%,而且当专注一件事情时有87.5%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且大部分学生(78.8%)有阅读习惯和自我效能感较高(33.15±1.031)及超过一半(61.5%)的学习护理专业是因为好找工作,51.3%的学生人生追求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2.2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心肺复苏术相关知识技能和自我效能的得分情况 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对比中,通气质量、复苏成功率及自我效能等平均分均有所提高,且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平均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学生实验后心肺复苏术相关知识技能和自我效能的得分情况 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训练后测试结果比较,其结果与两组学生实验前后比较结果一致,即除了按压质量及复苏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平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训练前后组内比较,各组学生训练后成绩均高于训练前成绩,且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提高学生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术按压部分环节上训练效果显著,该结果与国内外部分研究一致[27,11-17]。如吴雪红[27]的研究也证实,模拟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有效。同时,本研究中90%的学生家庭氛围是民主的,且经常同父母沟通交流,同时78.8%的学生有阅读习惯及较高的自我效能,良好的家庭氛围和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评判性思维的发展[28],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然而两组学生经过训练后,尽管整体成绩有明显提高,但实验组学生较对照组学生在各单项指标训练效果上优势并不明显,尤其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发现,学生在心肺复苏术的按压质量及复苏成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国外研究一致[18-20,22-24],分析其原因如下:在我校以往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低仿真模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且本研究中也发现,对照组学生心肺复苏术的训练由于使用的是普通的、低仿真、静态的Resusi Anne 模型,许多操作(如判断呼吸、触脉搏等)都无法实施,使得学生在此环节练习时都是以口述为主,而没有真正操作,造成了教学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其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及应变能力的培养。而SimMan 3G高仿真模拟人却具有可操作性,外形接近真人的模拟人具有模拟患者和现场环境的特征,具有与其连接的监护仪器显示和记录的各种生理数据,在这些特征和数据的协同作用下,可以真正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实际动手和相互协调配合等能力[29]。但由于尤其对照组学生的低仿真模型训练时不知道自己按压的质量,所以没有心理影响,而实验组学生由于有反馈,发现自己通气质量很差,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弄清真正错误的原因,反而可能会造成心理影响,所以未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导致按压质量和复苏成功率均较低。

4结论

高仿真模拟教学可以很好地模拟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提高医学生心肺复苏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值得应用和推广。同时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背景,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及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建议教师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模拟教学中来,在学生执行任务时能及时 提问、提示,任务结束后与学生多沟通、讨论,增强教学互动性,使学生对知识 有更深的理解,并能更灵活地应用。此外,教师进一步加强实践经验,增强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设计更好的模拟病例,并在模拟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开展模拟教学。

参考文献:

[1]Abdoly S.Nursing students'views of clinical practice[J]. SBMU Faculty of Nursing & Midwifery Quarterly,2006,15:17.

[2]Levett-Jones T, Fahy K, Parsons K & Mitchell A.Enhancing nursing students'clinical placement experiences: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J]. Contemporary Nurse: A Journal for the Australian Nursing Profession,2006,23:58-71.

[3]Reid-Searl K, Moxham L,Walker S & Happell B. Internal conflict: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response to inad-equate supervision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tion[J]. Collegian,2009,16:71-77.

[4]Jeffries PR & Rizzolo M.Summary report: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frameworks for the innovative use of simulation to teach nursing care of ill adults and children: a national, multi-site, multi-method study[J]. Retrieved,2007,5:7.

[5]Shepherd IA, Kelly CM, Skene FM & White KT. Enhancing graduate nurses'health assessm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using low-fidelityhuman simulation[J].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2007,2(1):16-24.

[6]Levett-Jones T,Lathlean J,Maguire J & McMillan M. Belongingness: A critique of the concept and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education[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07,7:210-218.

[7]沈宁.护理教育:有质量才有前途[J].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85-186.

[8] Grady JL & Berkebile C.In Nursing Tele-health applications initiative: A research project for nurs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EB/OL]. Retrieved September 3, 2007, from Telemedicine Informa-tion Exchange Web site: http:///homehealth/.

[9] Rhodes ML & Curran C.Use of the human patient simulator to teach clinical judgment skills in a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J]. Retrieved November,2006:5.

[10]华子瑜,张琴.探索临床教学新法,培养符合"最低基本要求"的医学生[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222.

[11]Yaeger KAHigh-fidelity simulation-based training in neonatal nursing[J]. Advances in Neonatal Care,2004,4(6):326-331.

[12]Hennenman, E., & Cunningham, H. Using clinical simulation to teach patient safety in an acute care nursing course[J]. Nursing Educator, 2005,30(40):172-177.

[13]Medley CF & Horne C.Using simulation technology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J].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5,44(1):31-34.

[14]Shepherd IA, Kelly CM, Skene FM & White KT. Enhancing graduate nurses'health assessm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using low-fidelityhuman simulation[J].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2007,2(1):16-24.

[15]Kinney S & Henderson parison of low fidelity simulation learning strategy with traditional lecture[J]. 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2008,4(2):e15-e18.

[16]孙建萍,等.不同教学方法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9(5):209-210.

[17]刘静馨,陈沁.护理本科生高仿真模拟教学学习体验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5):74-76.

[18] Cavaleiro AP, Guimaraes H, Calheiros FL.Training neonatal skills with simulator[J]. Foundation Acta Paediatrica ,2009,98:636-639.

[19]Cherry RA, Williams J, George J & Ali J.The effectiveness of a human patient simulator in the ATLS shock skills station[J].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2007,139:229-235.

[20] Kim.Learning by computer simulation does not lead to better test performance than textbook stud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ysrhythmias[J]. Journal of Clinic al Anesthesia,2002,14:395-400.

[21] Shinnick , Mary AnnMary A W. The effect of human patient simulation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its predictors in prelicensure nursing students[J]. Nurse Education Today, journal homepage: / nedt.

[22]Brannan J, White A & Bezanson J. Simulator effects on cognitive skills and confidence levels[J].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8,47(11):495-500.

[23]Scherer YK,Bruce SA & Runkawatt V.A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imulation and case study presentation on nurse practitioner students'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in managing a cardiac ev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Scholarship , 2007,4 (1): 22.

[24] White parison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Cognitive Skills and Confidence Levels[J]. 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2013.

[25]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ommittee and Subcommitte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112(6):58-64.

[26]Sherer M & Adams CH.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he Self-Efficacy Scale[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82,53:899-902.

[27]吴雪红,谢虹,钱荣.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2010,8:1022-1023.

第15篇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原因分析;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22-01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低血糖反应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休克,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继而危及生命,故临床上对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干预不可忽视。现对我院2008年~2011年间因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反应的2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出现低血糖不良反应的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男15例,女11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5.5岁。血糖测定值<3.1 mmol/L(1.6~3.1 mmol/L)。其中合并有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8例,周围神经病变6例,糖尿病肾病3例,脑梗死2例,其中合并两种以上并发症的7例。病程2月~21年,均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1.2 方法:三餐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或早晚皮下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短效与长效胰岛素自行混合注射。

2. 结果

2.1临床表现:本组26例出现疲乏无力14例,心悸、出汗、饥饿感者9例,血糖<2.8mmol/L,进食后立即缓解;3例出现低血糖意识障碍者,立即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20~40ml,在5~10min之内纠正,严重者需20-30分钟.

2.2 原因分析: 饮食习惯没有形成进餐延迟,进食过少,运动量过,用药剂量过大而没有及时加餐,病情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剂量过大,造成低血糖反应。

3. 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病情: 勤巡视病房,密切观察血糖变化,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反应。向患者介绍药物的种类、剂量、作用高峰时间等。夜间巡视病房时要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细微变化,如出现烦躁不安、全身出冷汗、呼之不应等情况时要想到低血糖的可能。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立即处理,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低血糖时嘱咐患者绝对卧床,减少活动。较轻者可吃少量饼干、馒头或水果,也可服用50%葡萄糖及糖片;重病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l,均在5~10min之内纠正;低血糖昏迷患者经处理后患者神志清醒,因有再度进入昏迷的可能,应严密观察1~2天。

3.2 正确使用胰岛素: 应用胰岛素时应注意剂量准确,经常换注射部位,注射时抽回血,勿注入血管内。对使用作用中效、长效胰岛素剂量偏大时,注意指导患者睡前加餐,避免发生低血糖休克。静脉点滴胰岛素时,应按医嘱准确执行胰岛素的剂量、时间及滴入速度。注射前应了解患者食欲情况、饮食准备情况、能否按时进食[1]。注射后勤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进食情况,如患者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等应及时报告医生,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3.3 加强血糖监测:定期检测血糖,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使用胰岛素患者应做到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监测随机血糖,定期采血做空腹血糖,及时发现早期低血糖反应及无症状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以免加重对心、脑、肾等脏器损害。使其了解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表现、危害性及处理方法,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妥善自行处理,避免诱发低血糖因素出现。

3.4 饮食规律 :每天饮食应该定时、定量、定营养等,食糙米、麦面、鱼类、蛋类、新鲜水果及蔬菜。保证蛋白质占总热量10%~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60%。禁食动物肝、肾、心、鱼卵等食物,尽量禁饮酒,禁空腹饮酒。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

3.5 合理运动 :运动应适量、适时,老年患者应严格掌握分寸,因年龄,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特有的微循环障碍,心、脑、下肢的动脉硬化,运动量应控制在该年龄的最高心率的60%~80%,以散步和慢跑和打太极拳为宜,每次30 min,出现呼吸困难、头晕、面色苍白、心慌等症状应及时停止运动,切不可空腹运动。较为适宜的运动时间在餐后60~90 min,运动后要注意监测血糖,如果低于5.6 mmol/L,应进食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再运动。具体的运动方式应根据患者的个人爱好、生活情况、糖尿病控制情况及是否合并有慢性并发症来决定。

3.6 心理护理 :低血糖发生时患者常因紧张和对该病认识不足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对发生低血糖后的病人要严密观察,监测血糖,给予心理安慰,以缓解病人及家属的不安及痛苦情绪,并分析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及时消除诱因。同时通过健康教育,耐心解释,向患者讲明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很快纠正,使患者情绪稳定下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3.7加强宣教 :对糖尿病患者加强宣教,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按时按量进餐,指导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合理用药。出院时用药指导及健康宣教必须家属参与,告之他们对低血糖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2]。老年患者外出时配带糖尿病救治卡,卡上需写明所用药物的名称、家属地址及联系电话,若出现昏迷应如何救治等内容。

4. 讨论

护理中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丛性,提高防范意识,督促家属积极配合,可以降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总之,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合理平衡膳食以满足生活需要,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减少低血糖所致的痛苦和危害,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