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更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正在从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经验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接收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实践经验要求,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对专业课程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师生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方式的总和。教学方法既是一种认识方法,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在中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学习指导法、讨论法等。在特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某种教学方法适用与否,关键在于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一、情景式教学的含义与优点
情景式教学就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一个现实的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创设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情景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近现实的场景,提高其学习兴趣。其具有以下优点:
1.情景式教学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由于教学环境与过程比较接近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提供的情景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叙述性知识内容以场景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2.情境式教学中各种场景的引入可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能够让受教育者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工作要领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以拟现实的方式体验现实。
3.采用学生参与创建场景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境式教学中,采用学生参与创建场景的方式有利于让受教育者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发现自己的创新潜能,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
4.能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的结论中领悟到事件或事物的发展变化
学校以培养能够从事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管理和对各种类型的物业提供日常管理服务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都要突出课程理论与企业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为了减少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脱节、发展不平衡的尴尬现象,我以《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在实践中探索情景式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与实际去现场参加实践相比,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大大降低了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能够完成预定的知识内容,在时间利用上更加高效。另外,情景资料具有可积累性,能够重复使用。
二、情景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情景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与课程的知识教学相结合,每次实施情景式教学都需要提前进行精心地组织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可按如下五个步骤进行:明确目标―设计情境―创设情境―实施情境―评价反思。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应用情景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析教学对象,研究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规划和整合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列出知识点,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2.设计模拟情境
根据课程所确定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具体情况,构思能够包含知识点的情景轮廓,设计出情景框架。这就要求教师对物业专业培养方案非常熟悉,清楚学生已具有的知识结构,掌握的知识点,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情景框架。
3.创设教学情境
本环节是将设计的模拟情景教学实践化的过程,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的过程,也是情景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有多种,比如:情景教学片,校外专业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器材的使用,情景剧,纠纷小品演练等,各种情境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4.实施情景教学
实施情景教学是将创设的情景在课堂上展现的过程,教师需要做适当的指导工作,向学生点明知识点和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融入情景之中。情景展现完成后,组织学生主动地采用的适当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
5.评价与反思
每次情景教学实施完毕后,教师对学生分析与讨论的结果加以集中、归纳和点评,以理论与情景相结合的形式对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总结。
三、教学情景的引入与创设
情景式教学有不同的展开方式,在预设的情景中展开情景教学,需要根据所确定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具体情况,考虑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根据知识主题与教学手段的不同,情景教学的展开方式也有所不同,这里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实际加以介绍。
1.使用教学器材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教学器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设备模板、实物模型、多媒体平台等。使用上述教学器材进行教学能把讲解要领、实际操作、验证效果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学生不能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查的难题,增强了教学的仿真程度。同时,还可代替实际器材,节省了大量购置设备和配套保障器材的资金。另外,不受教学场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情景教学片
电视情景剧式教学片《物业管理是怎样炼成的》、各类物业管理相关的新闻报道、清洁绿化技术以及《物业管理员》上岗培训等物业管理相关领域的情景教学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需要,进行选择播放教学,形成教学情景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
(2)建立校外专项实训基地
结合学校实行的“2+1”定岗实习模式,学校已经与市房产管理局和多家物业管理公司建立了长期实习基地的联系,作为物业专业的学习,还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专项实训基地,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全面的专业化管理方法。在建立校外长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可以与专业公司建立专项学习基地。比如:与清洁公司建立清洁服务基地、与绿化公司挂钩花圃苗木养殖基地、与保安公司建立学习基地等,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参与其中的管理。在活动中进行现场拍摄录像片,这些录像片是学生实习的真实记录,是我们进行情景式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讲授相关内容时,这些纪录片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3)设备器材、图纸的使用
我校具备优良的教学实训基地,作为物业管理专业的情景教学是重要的设备器材使用讲解的资源,在涉及《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清洁、绿化、保安、车辆、消防管理等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学校自主的设备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操作使用,比如消防知识中灭火器械的使用、学校车辆指挥管理系统演练的操作、清洁部清洁设备的运用、绿化部修剪植物时修剪施肥除虫的操作等,都是学生动手学习的资源,另外还可以使用平面图纸资料,例如在学习小区绿化管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某一小区的绿化,针对小区的特点,对绿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景观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技能,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也比较突出。
2.通过角色演练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这种展开方式不受技术设备的影响,主要是根据模拟演练方案中确定的角色、任务、时间、步骤、背景等,实施人工演练。它特别适用于对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处理的模拟,比如:模拟处理清洁工人与业主矛盾的过程,模拟物业保安巡检过程,模拟绿化破坏与制止的过程,模拟小区车辆偷盗与制止场景等。
(1)设立虚拟组织,为学生分配角色
根据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主体――物业管理者、清洁部门、绿化部门、保安部门、业主及使用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等,在学生中建立起相应的虚拟组织,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组织之中,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提前调查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就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物业管理“运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学生融入角色之中,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处理“现实”问题之中。例如:针对清洁卫生管理知识学习时,结合学校的清洁管理,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扮演,学习清洁部门的设立、人员的招聘、工作的分配以及日常工作的管理等。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上互相交流,找出学校清洁管理的不足,改进管理方法,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按以上方式设立的虚拟组织存在的时间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并且相对稳定。这种虚拟组织的设置,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在课前积极准备,上课时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角色案例纠纷演练
通过案例进行角色模拟,增强真实性。把生活中的案例搬上课堂教学的舞台,学生模拟案例并分析处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的运作中,业主、清洁、绿化、保安与物业管理企业会有众多的接触和冲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准备资料,上课时在老师给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纠纷处理”,模拟管理中出现的“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等矛盾进行处理,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和点评。
以上只是我们在《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使用的创设教学情景的几种方法。当然,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不只是这几种,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有时还需要将几种创设情景的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四、运用情景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学方式的开展与组织密不可分,充分周密的课堂教学准备才能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运用情景教学法,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在教学环节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
《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在教学设计上,一个内容完整、步骤规范的情景模拟教学,应当包括以下环节:设计模拟教学方案;准备模拟场地与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准备;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验证;任课教师讲评;撰写模拟演练报告。
例如在讲述绿化管理章节的时候,可以采用模拟绿化景观设计进行情景教学。模拟绿化景观设计,学生必须在掌握绿化植物的特点、熟悉小区平面图的基础上开展情景教学。设计情景模拟的时候要结合课程的知识特点,结合以上的教学环节,设计“绿化景观设计”模拟的方案,准备所需的图纸、器材,课堂讲解模拟要点,并将学生分组分配任务,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演练,对模拟效果进行讲评,撰写模拟演练报告,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模拟教学环节。
2.充分周密的教学准备
对于课程中进行的案例分析、情景处理等模拟教学时,比如清洁人员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等案例,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事件涉及的基本理论、解决的正确方法、一般发生过程,能够预见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对于必须借助设备或模拟器材方可展开教学的课程知识,比如课程中的清洁设备、绿化修剪器材、停车场设施等设备的使用,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器材的性能、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对器材性能、必备配件、安全措施等进行严格检查,并进行至少一遍的试演试练,确保开课后模拟演练能够顺利地实施。
3.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在运用模拟手段组织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应把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作为运用模拟手段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应变技巧、合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建立教学模型、编写模拟方案要结合物业各项目比如清洁、绿化、保安等实际工作情景,设计演练情节,促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体会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把分析、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活,更好地把握模拟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与管理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应紧密联系起来。
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从纯粹的《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理论、抽象的学习逐步转向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弥补学生现场实践的不足,实现兴趣学习。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使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需要引导学生一同准备。也只有充分准备、合理组织,才能在物业课程中发挥出情景式教学的良好效果和优势。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加以控制和总结,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应该结合情景教学,改进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部参与到情景教学过程中来,还要注意情景式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确保本课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游.物业管理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杨志贤,杨玉相.浅谈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投入.基础教育研究,2005(2).
[3]韩翔.角色模拟在《物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6(4).
关键词:区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
一、“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所谓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就是针对一定区域与范围的、用以满足公众不断面临的公共安全需求的科学技术,它属于民生科技范畴,具有人为性、为人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其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器物层面主要指为提高公众安全、满足公众安全需要、实现公众科技权益而直接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在三层次中具有外显性特征;制度层面则指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力量为保障公众公共安全需求和处置公共应急事件而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总和;精神层面则是指公共安全科技服务过程中渗透公众与社会之中的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德行。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体现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公众理解科技的重要内容。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与使用将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胁性的地方,因此,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应把公民排除在外,科技只有在满足公众需求与参与的基础上,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近些年所发生的如SARS、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事件中,一方面各有关部门以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对有关事件进行了处置,另一方面公众以利益相关人或关键人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科学决策过程中。这些实践证明: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公众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和谐紧密联系,体现了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融合,科技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日益凸现,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日渐突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十分必要。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各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显得尤为紧迫。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公共安全问题,2004年,主持会议,在听取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汇报时指出:区域性公共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紧迫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首次将区域公共安全科技列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形成机理的研究与科学预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和加强多目标多阶段的应急决策理论,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决策;(2)有助于在处置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科学处置,及时使救援力量得到优化调度、应急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恢复社会秩序、舒缓民众心理、化解社会危机与矛盾,维护区域内的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与引导民众的公共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更是警示我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加快发展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并建立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中之重。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性发展,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我国还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体系,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2)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建立还刚刚起步,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相关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内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专门人才不足、公众安全教育不够完善;(5)在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条件等。
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技为了人民、科技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从理念、制度、服务能力、公民意识等角度加强体系建设。
(一)提高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深化相关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社会和公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责任意识,注重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理论建设;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和对公共服务的事权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涉及政府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涉及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
(二)鼓励供给主体社会化趋势发展,处理好责任主体政府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的关系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涵盖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团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形成了党、政府、人民团体和科技单位密切配合、大联合、大协作的新的工作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与协调,很容易滋生各方定位不清、职责模糊等问题,继而出现相互推委、互不负责的不作为现象。要避免此类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防范,加强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实现有效协作,统筹部署,集成资源,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
(三)细化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增加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投入,实施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保证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效率
加大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公众对保障自身权利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和可操作性;持续增加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开拓多渠道鼓励社会投入。要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并有倾向性地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公共科技服务的局面;要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监测评估,尽快建立评估机构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监测评估体系;同时,要倡导由公众、社团、大众媒体在内的第三方评估,以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
(四)注重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能力建设,努力增加、提高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使公共科技服务与公众需求相适应
增加可视公共安全科学空间的数量,提高可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学空间的服务质量;充分调动科学共同体作用,提高公共科学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安全科技信息资源,加大大众媒体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五)坚持公共科技服务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则,重视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中公众的权利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
在建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公众对公共安全科学服务应享有的知情、获取、表达、接近、参与、监督等权利,针对诸如有关科学技术的突发性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建立积极、快速、高效的响应互动机制。建议建立健全发现、回应、表达与参与的机制,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项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公众听证会、协商制度,公益性科研项目报告公开、信息公开存取制度,实施“关键公众”接触,加强公民调查工作,鼓励公民科研行为等,创建全民参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技,科技化服务体系
一、区域性公共安全以及应急管理科技性的价值和内涵剖析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具有公共性、人为性、社会性等特征,具有针对性,用于满足公民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属于名声科技范畴。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由三层面组成,即制度、精神、器物层面。制度:即政府部门是公共服务的主导军,应制定完善的应急事件处理方案及管理制度,保障公民的公共安全。精神:即在公共安全的服务过程中的科技性要渗透到公民群众之中,加强公民的科技思想、社会科技意识、科技精神以及服务性的价值德行与公益性。器物:即区域应急管理科技和安全的器物层面,是为了满足公民安全需求、提高公民安全、实现公民群众科技权益直接提供公共可邮寄服务于产品,是三个层面中最具有外显性的特征。
价值理性与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区域行公共安火热应急管理科技的重要体现。公民群众对于科技知识的血腥理解是掌握运用科技知识的重要内容。当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中,公民群众不应该被排除在科技发展之外,科技知识只有在满足了公众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在政治上面具有合法性。近年来陆续爆出例如奶粉三聚氰胺、SARS、圆明园防渗膜等事件。一是公民群主以利益相关的关键人物的角色通过各方面的科学决策及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一是各个相关政府机构对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事件进行合理处置。从这些实践证明: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维护社会,联系和谐紧密,充分体现出价值理性和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水平、社会的不断整合,使普通,社会科学和技术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和公共安全事件出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技术服务有着非凡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公共安全的特殊情况,怎么样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服务凸显的十分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区域公共安全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第一次把区域公共安全科技纳为我国现阶段科技者的重点项目,而公共安全的核心则是应急管理问题。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及时地优化调度救援力量、优化配置应急救援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使得在整个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的处置;(2)有助于提高和加强统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警预测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和科学预测,由此创建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统,做到科学决策;(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舒缓公民情绪、维护稳定社会公共秩序、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保证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和谐稳定。面对突然状况比如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的时候基于实情实地,加快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发展,建立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系统化是目前我过科技应用于发张的重要一环。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各项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在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具体表现在:(1)在整体层面上我国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研究,没有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各个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分割状态;(2)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缺乏专门人才、公众安全教育不到位;(5)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撑。
(一)加强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完善公共服务
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政府机关对于公共科技服务上面的责任意识,加强对于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建设;政府部门要明确的提供和实施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对公共服务的事权进行合理的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处理好责任主体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关系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机构、企业、社区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供应,形成政府和人民团体和单位密切配合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新系统的合作。必须加强制度确立,使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协调关系、理顺指导、,实现有效的合作,作为一个整体部署,整合资源,需要有效地推动事业的发展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