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文化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准确定位,确立务实创新的理念文化
“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一个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
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孕育了“厚积笃行、创新超越”的学校精神,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凝聚、提炼、发展自身的价值理念,确立了“让师生诗意的栖居,让生命灵动的跳跃”的办学理念;树立了“高举诗意教育大旗,坚持文化铸校、质量立校、文明美校、师资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努力把学校办成校园和谐、管理精致、质量过硬、师资优良、特色鲜明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和省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崇德、尚美、和谐、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乐学、好问、善思、力行”的学风。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教育信条,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好书伴我成长,阅读点亮人生;只有专注和坚韧可以创造奇迹等。几经讨论修改,多方求教,以理念识别系统、视听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制度识别系统、特色识别系统五个版块为主的诗意文化手册便应运而生。在系列理念文化的引领下,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享受到职业生活的乐趣;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享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它为师生的主动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精心构思,打造优美静雅的环境文化
“一所学校的品味首先是一所学校的校园品味,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应该精雕细刻。”
20xx年,我校借海门市小学“达标创特”的东风,按省实验小学标准,配备有多媒体网络教室、音乐舞蹈室、诗社活动室等15个专用教室,高标准装备了校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演播室;将每个教室都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整个校园春天群卉争艳,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飘香,冬天白雪压枝,成为了师生诗意栖居的乐园。
走进我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苍翠的迎客松和镌刻着学校精神的金牛伏枥石,左侧的南花园矗立着象征学校精神的标志性雕塑——“超越”,南花园的北边是“u”形教学楼和综合楼;右侧是标准的250米环行跑道,与学校的花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综合楼上,精心布置了名诗、名画、名星、名曲、名著,美其名曰:“五名工程”,让学生耳濡目染名家的风采,激发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教学楼三楼栏杆的铝塑板上设计了学生喜欢的童书介绍,让书籍成为学生永远的朋友。作为诗意校园的“重头戏”——诗苑,它的的北边是用木板刻成的古典诗词,南边是有关童诗的各种活动展示:有校园首届十佳小诗人介绍,有近年来学生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优秀诗作,有参加小诗人夏令营活动的精彩瞬间……古代与现代的融合,静态与动态的辉映,构成了学校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空间和智慧空间。
同时,学校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园“好玩儿”电视台、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弘謇杯”民族精神传承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行为规范示范班、书香班级、诗意少年评选;组织教师进行个人形象设计,征集学生格言,促进师生自我激励、主动发展。诗意环境文化建设使学校做到了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景景育人,润物无声,生机盎然、催人奋进。
三、以人为本,构建刚柔相济的管理文化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教育实验人最重要的追求,也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追求。”我校秉承“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原则,落实“管理无大事,细节定成败”即从大处着眼,勾绘共同愿景;小处着手,在细节中成就事业。
(1)重目标,凝聚人。学校规划是构建管理文化的基本纲要。我们在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中,注重自下而上,坚持“民主生成”,在教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重生成与实施规划,形成共同的愿景。学校每年的年度工作目标都由教代会全体教师表决通过;教师发展规划和个人工作目标均由校长室与教师协商确定;期末举行教师目标达成情况述评会,年末开展“平小十大超越”评选。引导教师将工作与实现自我价值相联系,让“厚积笃行,创新超越”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2)重制度,规范人。制度建设是组织发展和效 率提升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诗意文化的基础。为此,我们按“合法、合情、合理”的要求,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编印成册,让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能及时、清晰地呈现在教师面前,增加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将重要的制度和规范,如《平小教师形象》、《平小学生一日常规》等,张贴于学校最显眼的地方,使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3)重执行,塑造人。如果没有执行,任何好的计划都是零。为强化执行,我们要求学校的管理团队要践行“四好”。一是计划好。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作精密安排,明确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谁去做,如何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二是布置好。我们要求行政布置工作时一定要简单明了,指令明确,如果任务复杂,可以把工作内容、具体要求、完成时间、责任人及何时检查等做成ppt,到时放映简述即可。三是督查好。校长督查行政,将每周的各项工作分工到人,周末进行完成情况星级评定;行政督查教师,教学和德育两条先值班行政,巡视查看条线人员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沟通,及时整改,月末组织教师百分考核。第四,总结好。为了让大家能做好以后的工作,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适时进行客观性评价。月末各行政人员都要整体反思条线工作,形成工作总结电子文稿,在校务会议上进行本月工作反馈,并组织行政人员考核,接受教师监督。
(4)重氛围,发展人。我们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果分享,智慧碰撞,引领教师在团队中成长。以超越者俱乐部为平台,以“读:主题阅读+集体共读+自由选读;行:集体研讨+课堂比武+多维交流;写:教育随笔+案例反思+专业论文;研:省市课题+微型课题+课程研发”为途径,不断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做到文化发展学校,文化浸润教师。
四、打造品牌,孕育独具个性的特色文化
“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我校独具个性的童诗特色文化,是学校诗意文化建设的源头和基石。学校的童诗教育以课程、行为、活动为三大核心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丰富着童诗特色的内涵。
学校特色核心组教师在学习国内外童诗教学经验,于20xx年暑期编辑出版了童诗校本教材《种太阳》。全套教材共分低、中、高三册,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童诗的一系列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结合南通市级课题《儿童诗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学校积极开展童诗和数学、品德、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整合研究,形成了《我要做好孩子》、《我为童诗做动画》等十多节童诗与学科整合优质课例,形成丰富的童诗课程文化。
“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就读诗,当我们感动的时候,我们就写诗,诗中有善,诗中有真,诗中有美……”这是由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管家琪作词的平小校歌《在诗意中成长》。我们结合养成教育、环保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引导学生创作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诗,如友小朋友写的《小蜜蜂》“小蜜蜂,真勤劳/每天早早起,/ 天黑才离去。/我们要学小蜜蜂,/天天上学不迟到!”在诗中,纯真地表达了他们养成好习惯的信心。海门电视台、《南通教育》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学校以诗促文、以诗育人的经验。在习惯养成的路上,我校坚持以“用诗意的语言说话,用诗意的心灵生活”为目标,以“目标引领、分层推进、活动规训、评价激励、研究深化”为主线,形成多元的童诗行为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文化具有广泛和长远的影响力,不仅影响师生个人的一生,而且波及到家庭、社区,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在推进师生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有力的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下面就我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把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打造“师生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学习乐园。
1、校长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被广大教职工接受,并付诸行动。校长们带头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写有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注重提高政治思想敏锐性和端正办学方向。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包含于我校核心价值观“有心、用心、热心、痴心善待每一天”之中。“有心、用心、热心、痴心”四心之间既是逐层递进,也是相辅相成,“有心”是基础,“用心”是态度,“热心”是提升,“痴心”是境界,全体师生领略学校文化魅力、接受学校文化熏陶,进而达到忘我工作、忘我学习、身心和谐的目标;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善待每一天”则表明了我校全体师生小处着手,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天,打造快乐幸福的人生,去实现自己的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这与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和校门口的学校寄语:“用心善待每一天善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善待每一堂课和每一份精彩,用心给自己和未来架起一座美丽的桥”的相一致。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创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培养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创新,尝试成功”;办学特色是“美丽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育人目标是“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无不折射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进了芦小门,就是芦小人”,在芦湖学区中心小学这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师生人人自主发展,人人得以发展。校长们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带头示范做好干部、教师们的表率;在干部会、全体教工会上,时常强调、提及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把学校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教师的思想之中。干部们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加强学习,厉行“今日事今日毕,明日事今日始”的工作作风,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已经被全体教职工认同,并落实到日常工作学习之中。
2、学校重视“三风”建设,打造“民主、和谐”的人文校园。去年年底,我校在原来的“三风一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经过校委会全体成员的反复推敲,接受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学校新的“三风一训”。校风是“厚德博学和谐 务实”,教风是“敬业 爱生 求实 创新”,学风是“乐学善思 合作 探究”,校训是“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进入教学楼的大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悬挂着“三风一训”的巨幅匾,每天都在影响着师生自觉把“三风一训”内化到工作学习之中;为增进师生对“三风一训”的记忆和内化,学校组织了教工“三风一训”默写比赛、学生“我与学风”演讲比赛;每天早上,各班合唱班歌、校歌,焕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和自豪感。
3、学校在规范制度管理的同时,努力解决教工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学校管理体现人性化,为教师生日点歌,使大家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教职工的红白大事、生活困难、重大疾病以及困难学生,学校主要领导都必到场慰问关怀。2007年9月,46岁的孙慧铭老师身患绝症,自身承担不起高昂的医药费,学校主要领导多次亲临医院探望病情,并帮助解决治病资金不足问题,我校“爱心基金会”向全校教职工发起了“让生命继续”爱心捐助活动,全校教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累计达一万余元 。孙老师去世后,学校也多次到其家中探望,尽全力解决实际困难。这份关爱,慰藉了教师遗属,感召了全校师生,温暖了整个社会。一份关爱就是一份希望,一份关爱就是一份和谐的因子。目前,我校干部之间的理解信任、合作互助,为学校整体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层之间讲团结,干群之间讲理解,工作管理讲人文,我校干群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融洽,一年两次的干部测评满意率均达100%。
4、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学校制作芦湖学区中心小学发展史展板、地方教材引进课堂等活动,使广大师生了解了我校毕业生中涌现出的张进生(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中心主任)、孙宝江(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处处长)、赵志成(原三甲赵村党支部书记、省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增进了师生学校办学历史的了解,培养了广大师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持续发挥学校文化的统领作用,学校制定了长期学校文化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方案并有计划地逐步实施,促进了校园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
5、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教指导,邀请家长进校参观指导教学,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提高他们的办学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家访,走进学生家庭、进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学生、成就学生,收到较好效果。期中诊断性评价结束后,学校举行首届少年宫活动成果展示会,邀请学生家长到我校观看,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孩子们的成长状况,以增进家校的沟通,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建立了家长培训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完善校本地方课程教材,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走向街头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6、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力行《弟子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发挥学校文化对社区、家庭的影响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学校通过学习力行《弟子规》这项系统、长效的活动,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熏陶审美情趣,培养读书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孝亲尊师的善良本性,带动家长爱读书、孝敬父母、父慈子孝,促进“家和”,形成“万事兴”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原则,与时俱进,适时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1、学校的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中层干部、级部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分口把关,一级对一级,层层确定目标、落实责任,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形成了稳定实用的校园管理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人本与科学相融合的管理模式。学校各项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警钟长鸣,截止目前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学校建立了“人防为先、物防为辅、制度保证”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拆除原实验院、厕所等危房,购置了消防设备、防暴器械,修补了防护围墙,增设专职保安,2010年9月2日县综治委对我校在人防、物防、机防、消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全县最高分。
2、重视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赋予教工发言决策的权力:召开全体教工会,给每位教工提供献计献策的机会,修订完善综合考核方案、教职工奖惩条例;增强校务公开透明度和民主参与力度,实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业绩教师说了算”,充分体现了对全体教工的尊重,理顺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学校凝聚力,推动了学校工作和谐发展。
3、学校重视规章制度的宣传解读及执行的监督检查,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对教室、办公室、楼道、以及少年宫各辅导室内进行统一布局,制作统一的各种教育法规、制度牌匾上墙,便于师生学习。学校在学习了杜郎口中学的反馈会后,由原来的只是干部、班主任参与的值班检查,变为现在的每天由一名干部带领四名教师全员参与教学值班、班主任值班、行政值班的模式,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形成。
三、重视课程开发,实现教学相长,突出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程。今年,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整体教学成绩提升一个名次,教研成绩总分列全县第一名。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立乡村少年宫,挖掘师生潜能。我校认真落实市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自上学期设立乡村少年宫,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空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少年宫活动实施方案,规划了少年宫建设的具体和长期目标,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教师发挥特长,学生充分自愿”的原则,开设了书法、棋艺、足球、国学诵读等15个活动小组,每周二、四下午开展各项活动。外出学习后,专门设立学校特色表演项目班:国学诵读班、竖笛班。对我校的国学诵读班、足球队进行了服装统一。学校的辅导教师辛勤指导,学生们勤学苦练,天道酬勤,我校在高青县中小学足球赛中,获得第三名,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县国学诵读比赛中,荣获全县第一名,并代表县中小学参加市国学诵读比赛,获得第三名。成绩的取得增强了师生的自信心和进一步搞好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决心。在少年宫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寓教于乐,融洽了师生感情;同时培养了师生的第二项技能,增强了师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了师生共同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注重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激发广大师生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这样的学校文化才有生命力。
芦湖学区中心小学非常注重在师生中牢固树立和谐意识,树立优良的团队精神,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在制定“三风一训”、学校标准字、标准色和建筑物命名等过程中都反复征集师生意见,通过共同讨论后才确定。通过这种形式,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不仅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还让校园成为寄托师生情感的精神家园。在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学校在统一区域规划好相应的板块,内容则由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学校不指定、不包办,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和创造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为学校文化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力量和源泉。
2、创造健康身心的条件,提供舒心工作环境:开设了教工之家,结合“三八”、“五四”、“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传统节日,组织庆祝活动;为每位教师赠发《给教师的健康枕边书》,时时呵护教师身体健康,彰显学校人文关怀;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系列活动的举办,缓解了师生工作学习压力,使之保持身心健康,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今年5月,我校取得高青县教工篮球比赛第一名:比赛中,以李希勇老师为代表的芦湖学区中心小学代表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取得全县乙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展现了全校教工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2010年暑假期间,我校组织了“学希勇同志事迹报告会”,鼓励教师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校注重师德建设,提升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自身修养,为每个教师制定了桌牌,内容为“三风一训”和教育宣言,时时激励教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
利用校园网络、公开栏、黑板报等广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学校利用暑假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抒写教育宣言”活动。通过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抒写教育宣言,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好进取精神,从而形成引领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
3、打造专业成长的平台:国庆节期间,为每位干部布置了课题研究作业,并进行交流,提升了队伍素质;积极为教师征订刊物,全体教师享受学校补贴,各级骨干教师享受特殊优惠;为便于教师工作,学校达到了人手一机,提高了办公效率;为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结成了帮扶对子,减少了探索弯路;积极为教师外出学习和业务交流提供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 2007年我校支持6名教师参加了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能力;学校克服资金困难,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西去杜郎口、中心路小学、高城中学、樊林中学、花沟中学、二进高阳,于3月19日,二赴丈八丘联小学习;10月15日,骨干教师一行10人到省庄二中学习,开展校际联动,开阔了教师视野;提高了教师文化层次品位,转变了教师育人观念,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4、组织“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创立校刊,把教师们的研究成果编辑成册,既体现对教师的研究成果的尊重,又积累了资料。学校组织了“人人一堂公开课”、“优秀教案展评”,开展了“星级教师”评比、“素质教育成果展”、“课堂教学达标”比赛等活动,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引导教师成长。打造精品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成材奠定人生基础。
5、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学校一向主张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善于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实行自主管理。通过推荐、民主评议、考察等形式选举产生了学生管理委员会,由学生管理委员会委员组成执行小组,负责学校的学生出勤、胸卡佩带、两操情况及纪律、卫生、日常礼仪、就餐的监督检查工作,从而使学生们在参与管理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领导、管理、计划、组织等多方面的才能。学校对学生管理委员会采取不定期轮换的办法,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管理锻炼的机会。成立了“芦湖文学社”,邀请音体美报记者到校进行校园小记者培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学生定期出芦湖校报、黑板报,培养学生编辑能力,增强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芦湖之声”广播站每天早、午、晚定时开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陶冶了学生情操。
6、注重把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素质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是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素质教育等日常工作紧密联系互促发展的,是学校工作一个重要方面。芦湖学区中心小学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把学校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邀请武装部、司法部门、公安干警进校园对学生进行国防科技教育、法制报告、交通安全讲座等,规范学生言行;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组织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象庆祝教师节“队形队列演排”、庆建国六十周年合唱比赛、爱国主义读书月活动、清明节纪念烈士扫墓活动,近期举办了经典诗文朗诵会活动、学生应知应会内容比赛、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为全面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体质和艺术修养,2010年4月30日我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体育艺术节活动。通过体育艺术节使广大学生更好地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生活中茁壮成长。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浓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增养了班级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展。随着学校班级文化、走廊文化、餐厅文化不断丰富,班级管理、文学社管理、餐厅管理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精细化的发展轨道。
五、坚持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机制,为师生打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1、校园事事皆教育,处处皆文化。只有充分利用空间,才能使学生手之所触、目之所接都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学校非常注重校园立体空间的利用,行走在芦湖学区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到处都能感受到学校文化对思想的冲击。来到芦湖学区中心小学的校门口,就能看到大门右侧的“赵店中学”四个行楷大字、“三风一训”和学校寄语以及“孩子能自立,家长请放心”挂牌。进了大门口就是名字叫“砺志路”的学校主路,行走在宽阔平整的大道上,一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砥砺意志、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大路的北面是成长楼、南面是启智楼,国旗周围的花池叫“百草园”,花池内的巨石上刻有“和谐”,这是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学校的标准色是浅蓝色,标准字是行楷。学校大门口的“赵店中学”四个大字,就是使用的标准字体,启智楼、成长楼西墙上的经典内容就使用了标准色。启智楼楼顶上是学校的校旗,卷帘门正中央是学校的校徽,光彩夺目,是学校的标志和象征,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东面的乒乓球训练基地的标语牌上写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可谓目不暇接,就连砺志路边的白蜡树都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树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走过了六个春秋,被评选为校树。校树白蜡树是诚信进取的象征,意为芦湖学区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团结进取,阔步向前,与校歌、校训相得益彰;校花是砺志路西边的高雅尊贵的海棠花,意在全体师生自尊自强,通过以文“化”人,提升师生人生境界,塑造高雅尊贵的品格。全体教工统一着装,提升教师的职业形象,更好体现教师的良好精神面貌。学生统一校服,减少了学生之间攀比风气,树立了良好形象。
2、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打造师生成长乐园,彰显以文“化”人。在教学楼、实验楼的墙壁上设立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弟子规》内容,秋实园设立了内容为“如果不能成为大树,就做一棵小草……”的展牌,时时提醒激励学生做天天进步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在宣传栏、乒乓球训练基地及启智楼内张贴着“三风一训”,悬挂名人名言,设置标语牌、班级文化展示板,及时更新教室、走廊文化内容;各班设置了特色教室门牌,门牌的内容包括富有个性的班名、教师寄语、班级目标等,在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学校文化的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美好向上的激励,塑造良好的学习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顽强拼搏精神,继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各班设置“教室图书角”,购置了花盆,增添浓浓书香和花香。学生课后随时借阅,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设置教室祝福角,温馨的话语、良好的祝愿,潜移默化滋润着学生,使大家享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4、学校坚持严要求、高标准、高配置的原则,先后投入万余元为实验室配置了各种配套设备。今年4月8日,高青县学校科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会上,各乡镇的八十余名领导实地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及充分肯定。
5、加强食堂管理,成立师生餐厅,为师生统一安排营养套餐,清除垃圾食品,确保师生吃上“放心饭” 保证了师生的身体健康。。走进师生餐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感念词,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教育格言,培养感恩意识、节约意识;厕所也是进行文化教育的良好阵地:设立大小便警戒线,张贴“走近一步靠近文明”标语,保持厕所卫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6、绿化美化学校环境,安装供水压力罐系统,解决教学楼的卫生问题,为师生提供舒适、干净的学习工作环境。安装了电子眼安全系统,门卫24小时值班,并新换高档路灯,为打造平安校园奠定了基础。
六、学校加大教育信息宣传的工作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关键词:经典诵读;中小学文化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6
著名学者钱理群是这样评价经典诵读的意义的,他说:“读文学经典唯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因此,许多教育学者、专家纷纷倡导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开始,经典诵读活动就已经在各地兴起并如火如荼地展开。该活动的目的是旨在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并传承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健全人格。
一、中华经典诵读开展之现状
据各类调查资料显示,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起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是阅读活动却往往流于形式化、浮于表面,在中学课堂的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的设置上,极少有学校或教师将经典诵读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中;其次,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经典诵读作为课本学习的一个辅助,没有充分重视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中;再次,问题出现在学生层面上,往往因为经典诵读材料不统一等诸多现实问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欠缺,缺乏深入阅读经典的兴趣;另外,就整个学校层面而言,很多学校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还在开发之中,经典诵读的资源很匮乏,尤其是农村学校。
二、经典诵读开展之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意义
1. 体现在学科方面: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价值
广大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华文化的未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宝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广大中学生的神圣使命。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传统的魅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
(1)拓宽学生的于都视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科学研究显示,正常人的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脑细胞),它们彼此是孤立存在的,但是当其收到视、听、嗅、味、触觉的刺激时,每一个孤立的神经元就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这就意味着,听的愈多或者看的愈多,大脑的功能就会愈强,表现在外的就是记忆力更强,注意力更易于集中。而中学阶段恰恰时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大量优秀的文化经典的刺激,会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2)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传统经典作品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既有能教会我们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中庸》,亦有包含着学习之道、修身之法的《论语》,还有教会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大学》……这些无一不蕴含着作者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沉淀,长期诵读经典文化,古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说话方式会潜移默化成学生的成长体验、思维方式。这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性,提升学生写作的语感,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2. 体现在人格方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经典教育不是简单的识字、背诵,它是综合性、立体化的工程。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牵涉到了中华经典文化,还包含有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每一种艺术文化中都有其真善美的存在。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会感知到这些真善美的存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基于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不自觉地用圣人思想来规范自己地言行,进而成为心地纯良、懂孝悌、明事理、知谦让的人,实现所谓的“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最终实现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三、中小学经典诵读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 经典诵读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经典诵读对于语文学科的学科发展以及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经典诵读的教育,把它从课外活动中提升起来,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除了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些经典诵读的内容、方法指导外,还应当设置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如课外古诗文的朗读、背诵比赛,“经典我推荐”等活动,使学生通过经典诵读的教育,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 内容选取上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中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应当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认知水平出l,遵循实际,选取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经典。我们既不能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地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视为经典。对经典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契合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还有具备有一定的教育启蒙意义。以此保证中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能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
3. 避免浅尝辄止,注意三方合力
中华经典文化浩瀚无涯,课堂上以及学校活动中的学习只是瞥见了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更多地需要学生自主的学习,实现对经典的自我化的解读,这就需要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只凭借学校和教师的力量,而应当注意形成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三方教育合力。
【关键词】德育视角 小学校园 和谐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无形品牌,它关系着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就目前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小学校园的长远发展。
一、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即是指:在小学校园中形成的以“和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它也是在校园中形成的一种和睦、协调、公平的校园氛围。由此可见,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旨在创造一个活泼融洽、友爱和睦的人际环境和团结互助、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促进师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不同小学其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小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德育价值不足
小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外在的标志,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体,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借校园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的,因此,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但当前很多人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或是校园花草树木的种植与修理或是校园标语的创造与宣传或是校园建筑的翻新与扩建,等等。可见,不少人对小学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认识不够,完全没有意识到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这对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案例1:
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新知的舞台。教室设置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教室设置的好坏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高效与否也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一部分教师忽略了通过教室这一物质文化载体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室里的扫帚、拖把也有未清洗就乱丢在教室后门的角落里,天气炎热的时候散发出股股难闻的味道。教室的墙壁上也有被学生随意涂鸦的痕迹,校园不和谐现象随处可见。小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任凭德育管理者口头上对小学生如何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也难以让孩子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德育思想不够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无形的财富和品牌,它是经过学校几代人积累并不断被师生认同的结果。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是以学校的传统文化内质和精神积淀为基础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氛围并逐步进化为群体的自觉行动,因此,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师生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相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主要包括校训、校歌的提炼,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它是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肉体,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是初升的太阳,其可塑性非常大,所以,精神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很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或多或少地存在“弱精神”现象。
案例2:
校训是一所学价值理念的表现,它表达了学校对师生的殷切期望,也传达出了学校的精神追求。但是一部分学校的校训无内涵,形式化趋势较严重,学校在创设校训时并没有尊重学校的历史传统、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训特色不明显,学生对校训也知之甚少。在对小学生调查“是否知道学校校训”时,有90%的小学生都表示不知道或记不清楚。从调查可知,学生对校训这一精神文化没什么感觉,更不要说校训会对他们产生什么道德教育了。在调查中,小学生对校歌的反应也差不多。而对于“校徽”,很多小学生也表示并不理解校徽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学校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度不够,归根结底便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德育思想有所欠缺,未能很好地发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功效。
二、德育视角下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德育价值不足和思想认识不够等问题,我们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便要坚持以德育为基点,通过建构小学和谐校园文化来实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为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的改变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的活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鉴于此,校园管理者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便要注重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并以此为契机来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不仅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还包括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利用。因此,我们在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过程中既要优化校园环境又要促进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此来实现德育教学,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案例3:
校园环境的创造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风貌的外在表现首先便是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净化上,因此,要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便要创造“五无”的校园环境,即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渍、门窗无积尘、桌椅无刻印、卫生无死角。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实际行动来指引小学生,感染小学生,让小学生深刻意识到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为今后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注重教室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在教室中开辟“图书角”“学习角”“才艺展示台”“心愿墙”等来鼓励小学生积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受潜移默化地感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后角摆放节能箱、废品回收箱以此来提醒小学生进行垃圾分离、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这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可以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何乐而不为?
2.打造“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指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所以,为了实现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管理者就必须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精神实质,以便适应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校园管理者必须注重对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优良的校风来提高办学质量,以良好的教风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良好的学风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精心打造出“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
案例4:
校风是教育优质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建构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它充分展示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有利于每一位校园人日益巩固其集体感受,形成集体成员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从而防御不良心理倾向或行为的产生。为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首抓校风的建设。如在新生入学时,学校便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小学新生进行德育教育,让新生穿着校服、唱着校歌听取学校对校徽、校旗含义的解读,以此来开展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感受到身上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不断创新校风的建设理念,以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宗旨不断革新校风建设理念,以便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多样的变化,展现校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胜.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2]李建明.浅论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J].改革开放,2009(6).
[3]邓向群.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关键词: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富有,国家正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学校的房屋建筑比以前漂亮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也逐渐现代化了,学校教师素质正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培训在提高,农村学校也在逐渐向城市里的学校靠拢,城乡之差正在缩小。这也是在落实均衡教育的工作要求。
要办好一所学校,让人民满意,这所学校应该有特色文化,才会有高的教育质量。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现在应均衡教育工作的要求,农村学校也在狠抓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绿化校园。校园里,教室里,厕所里,操场上,走廊上等学校处处都显现出文化氛围。看上去,学校的环境美了,在“形”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身在这所学校工作和生活的人受到了多少教育,多大熏陶,他们的思想、言行,有多大变化,整个学校彰显出的团队精神和氛围,也就是在“魂”上又有多大变化,这是值得观察、期待和思考的。“形”的建设必须为“魂”的提升服务。
由于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小学因资金投入而造成了文化建设起步晚,底蕴薄。所以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好位,不要去追求什么高大上,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且有特色的文化就好。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校,因校而建,打造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学校特色文化,办出特色学校呢?我认为应在一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挖掘出学校文化的“魂”,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要把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白而清晰地定义出来。我认为这个“文化”可以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结合着学校已有的文化,或是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而定。比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地域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有土有根有特色的,是接地气的文化,很容易在学校这块土地上生长繁盛的。当然,在挖掘学校文化的时候,应遵循这几个原则:
第一、政策性原则。就是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家的人才培育的要求,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二、独立性原则。没有独立精神的校园文化无异于没有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第三、可持续性原则。文化建设从有形的硬件建设到内化成人的思想,再物化成人的行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过程所需时间因校因事因人而异。它对人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进行的。
第四、效益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用来助推学校的发展,是用来培育人才的。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益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育。
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这第一步很重要,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所以一定要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最后才做出适合自身学校的“文化”决定。
其次,拟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制定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方案的拟定是很重要的。在拟定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主题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从硬件看,表现的形式很多:草木、建筑、文字、画面、雕像等等;从类别上看,可分为: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厨房文化等等。不同的地方,用恰当的形式,宣传着不同的文化;从软件上看,就是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零碎的、板块的文化必须有一个小的主题文化,各小的主题文化加叠在一起,就是学校拟定的文化。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指的是方案要具体,要细化。不仅是在时间上可操作,还要在资金、人员、制作、使用等诸多方面可实施才行。
第三、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第四、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第五、直观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从硬件上讲,就是要让学校这块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发挥无限的教育作用,做到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所以,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单位物体,直观性要强,师生一看就能读懂,从中受益。
第七、教育性原则。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
第八、长期性原则。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其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上要从长远考虑,不要今建明毁,浪费教育资源。
最后是方案实施,这环节至关重要。再好的方案,如果执行不了,那也就是空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在实施方案的时候,既要考虑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各板块文化建设的局部性,要协同实施。
二、轻重的结合。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就建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做到轻重缓急,先后排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学校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变化时,学校文化也不会无动于衷,但这些变化往往具有局部变化的性质,而局部的变化毕竟是被动适应的产物。这就要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要在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与方法创新。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学校也才能延续良性发展而长盛不衰。与时俱进并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地改变,它应该遵循应有的原则。本文将结合本校的文化建设历程,以“平等、传承、创新、卓越”为关键词,具体阐述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
文化作为学校成长的灵魂,在办学过程中为广大教职员工自觉恪守,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群力小学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平等 传承、创新、卓越”,全力打造创新和谐校园,着力实现学校管理的持续创新和谐、教与学的创新和谐、学生发展的创新和谐、校内外育人网络的创新和谐、学校育人环境的创新和谐,进一步唤醒、挖掘师生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平等”
“平等”是指――在群力小学,无论是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都有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权利和义务。无论是在教育教学的哪一个环节,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地位,切切实实地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把一份平等的教育交给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成功的幸福与快乐。同时,这一理念还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平等。他们皆有权利参与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事物。
以本校2014年初对学校文化重新修订为例,经历了如下过程:
领导班子研讨,形成学校文化建O工作小组 在多次研讨会上,确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并形成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校长、主抓领导、学科教师、校外专家。可以看出,工作小组包括了各个层面的人员,确保了小组成员各具代表性。
教师大会讨论,集思广益 在形成初步工作意向的基础上,以工作小组的名义,面向全体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充分了解教师的意见建议,为教师大会做准备。并召开小型的学科组、年级组会议,对问卷进行小型研讨,以便于在教师大会上高效沟通。
面向全体学生,潜移默化渗透 学校文化建设命题看起来有点艰涩,对于小学生来说,解释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学校采取小型活动的形式,比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摘星节”活动、“快乐星期”系列二课活动等,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变化,并在每一次活动前向学生公布具体方案,这样让学生逐渐明确改变的点在哪里。
面向全体家长,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公布学校的办学举措 学校文化建设是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宜,如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乃至认同,是不能成功的。学校以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公开,以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宣讲,集思广益,以达成最大的共识。
“传承”
“传承”即指群力全体师生都要尊重传统、肩负传承。群力小学在五十年的发展建设中见证了素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与进步,自身也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蜕变。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气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如果丢掉传承,则意味着脱离,也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根基。而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命题――文化建设则更是离不了传承。
群力小学有50多年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探索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从建校初期秉承的“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埋头苦干精神,到素质教育改革时期形成“三个一切”的教育理念,诞生了最初意义的平等教育和创造教育,直至新课改以来的“新生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构建,提出了“群而不同,力行至善”的文化精神内涵。今天,经过对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学校在继承和升华的基础上,形成了从管理、课程、德育、环境等各个方面融汇贯通的以“多彩星梦”为载体的文化。从以上对本校文化建设的各时期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传承在其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首先,传承是以历史发展的目光,主动汲取前辈成功经验,深培其根,夯实基础,发展创新。群力小学的发展历经了平等教育、新生活教育,乃至今日的“多彩星梦”教育,可以看出一条主线是个性教育,也可以看出,每一次的修订与改革,都遵循了这个基本方向。但各个时期的改变,又都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活在广度上进一步丰富,活在纵深方向上进一步前行。这都体现了一代又一代群力人对前辈经验的深刻领会,对时展的准确把握。
其次,传承体现的是尊重,体现的是对历任领导教师对学校发展所做贡献的认同,是一种气度。学校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干群师生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学校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没有出现停滞不前,说明历任领导教师的努力功不可没。尽管发展态势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任领导,要懂得辩证地看问题,要懂得抓住问题主流看问题,主动汲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为学校发展所用。切忌重打鼓另开张,完全摒弃原有的优秀资源。否则,学校的发展将失去基础,也不可能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再次,传承是对学校发展历史的自我认同,是树立发展自信心,培养师生自豪感的重要手段。每一所学校都有其发展历史,尊重历史是一个大命题,古人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校发展的辉煌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但可以通过研究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还可以在发掘学校辉煌历史的过程中,树立发展的自信、培育师生的自豪感。古今中外但凡名校,无不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无不尊重历史,无不认同自身的历史血脉!
“创新”
学校所秉承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广大师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群力的教育宗旨是,不但要培养孩子们懂得“如何做”,还要探索“为什么要这么做”,而绝不是要求学生“做什么”,以此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二是表现在学校发展方面的创新。因为时展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与时代同步,才能使群力拥有保持活力的动力和源泉。可以说,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源泉。
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有缘之水,有本之木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经年累月的开展,它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既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则势必离不开传承,但是要发展,则更离不开创新。可以说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土地与作物的关系:在传统中汲取经验,吸收养分,辅以科学的“培育”,生长成创新之花。
创新调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参与者的热情 将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公布给大家,同时,也让大家了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它涉及到每一个群力人。这样,参与者知其研究方向与原则,知其与切身利益与学校发展的重大P系。让所有参与者知道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参与者的热情。
“卓越”
本校文化建设原则的“卓越”有三点含义:即人人成“人”就是卓越;人人能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就是意义;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把一所高水平、高质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留给山城本溪,把一份不甘人后、千锤百炼、止于至善的精神留给自己。这既是本校卓尔不群的缘由,更是文化建设的宣言:做就做到不遗余力,做就做到最好。
群力小学自1958年建校,怀抱感恩与责任,踏着时代的足迹,走过了一个全民办校,追赶一流,整体改革,创新强校,新生活引领的发展之路。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群而不同力行至善”的学校文化理念。因为是全市人民集资兴建,靠群众的力量创办起来的学校,故得名“群力”。“群”又是众多的意思,寓意群力小学的众多学子;“不同”是对个性教育的追求;“力行至善”昭示着群力小学全利打造个性教育的平台,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个性绽放光彩。教育的实质是让每个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呈现出群星闪耀的教育景象。多彩星梦教育是“群而不同力行至善”办学理念的实施载体,是“责任自信尊重创新博学”学校精神的内化途径。它体现的是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多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个性光彩的教育追求。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探索与丰富。
一、学校文化的理解
学校文化代表学校的组织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组织氛围。美国学者沃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他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创始人巴茨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里我们做事的方法。”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深深植根于组织核心的关于标准、态度、信念、行为、价值、仪式、传统等的复杂形态。石欧在《学校文化学引论》中将学校文化看作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也是共同遵守的精神准则、取向和风貌。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群体成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的总称。不同学者对学校文化有不同观点,高校的学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师生价值观及处事方式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作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起初的校园文化概念反映的主要是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譬如,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教育和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学校文化则更注重学校以及学校培养的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氛。因此,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践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锻造品德优良、知识过硬的创新人才;有助于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打造有特色的高校发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规范高校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文化,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是反映了师生的意愿,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这种制度才能被全校师生所遵守。好的制度文化能规范高校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操守,维护高校正确发展方向,促进高校规范各项制度。
(三)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建立平等、充满朝气的精神环境,一是增加了学生和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更好将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取文化知识,更获得思想品质的提升,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不畏挑战。
(四)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建设名校不是建造豪华阔气的大楼,名校的底蕴需要德学兼备的师生不断的积淀,需要优秀学校文化的熏陶。学校文化建设既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进行学校发展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
三、当前高校学校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较功利。
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但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急功近利。部分高校妄图通过物质环境改善快速提升学校文化,投入资金建造楼宇、园林景观、盲目升级硬件设备等,结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依旧空虚。
(二)部分高校学校文化评价机制较片面。
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的评价机制较片面,重结果轻过程,于是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更注重就业水平、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更注重获奖名次和次数。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价值追求等方面考虑较少,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还有待提高。
(三)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且缺乏亮点。
校训可以看作高校独立思想和大学精神的体现,是高校的灵魂,但目前部分高校对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是校训在校园内体现的频率较少,二是部分高校校训缺乏亮点,雷同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而共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1个或者更多。此外,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四个词语组成。有个别大学的校训甚至完全相同。⑦大量相似的校训犹如空喊的口号,更使众多高校丧失了个性。
(四)学校文化建设,师生参与程度有限。
作为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造成这种现状有多种因素,一是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科层管理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规划发展决策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二是有些教师因授课任务和评定职称压力占据了自身大量时间,缺少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精力;三是部分学生被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所累,对于学校事务关注度不足。缺少了这两大建设学校文化的一线力量,学校文化建设方向难免会出现偏差。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高校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高校发展方向不是盈利的企业,也不是培养只会读书不会独立思考的学生工厂。高校建设学校文化,从大的方向来说,必须坚持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从办学质量来说,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稳定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精神气质、品德修为等长远发展。要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将重心放在教书育人上,培养适应时展、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不能一窝蜂的照搬照抄,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机械的复制无法建立学校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改革,首先要分清自身发展现状,寻找个性、差异和特点。其次根据自身现有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学校传统,也重视时代进程。制度不仅要起到限制约束作用,也要以人为本,激发活力和凝聚力。
(三)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加强校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训代表高校价值追求的精华,要审慎确定,人云亦云就削弱校训的意义了。另外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不要让校训仅停留在学生证上,可以通过各类校园活动,引领师生学习体会,把校训作为求学乃至是做人的真实行动,把校训的力量发挥出来。
(四)改革学校管理方式,鼓励一线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境外研究综述
1.境外校园花样跳绳发展现状分析
据统计,从1978年开始,美国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推广跳绳运动,提倡“跳绳强心”(JumPRopeforHeart)行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40多年。美国的初中生跳绳运动集体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对技巧和跳绳运动的整合、把健美柔合在跳绳运动中,充分表达了运动与美的完美结合。德国学校开设的跳绳运动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跳绳竞技形势,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学生掌握跳绳的能力上都做了调整,不再是通过学生的跳绳数量裁决高低,而是通过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势,通过对整体编排、团队合作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样在日本、韩国、香港的中小学也提倡校园“跳绳运动”,如1999年全香港中小学推行“跳绳强心”计划,该计划通过教授花式跳绳、心脏健康教育和举办跳绳同乐日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2.关于跳绳体育运动的综合教育价值研究
在国外,学者们关注体育的健美强心功能。因而,自然受到重视的小学生群体,在很多文献里都能发现这样的观点,体育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据专家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跳绳对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儿童在跳绳时伴随着数字的训练,这对于她们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数字的实际含义与抽象概念,从而提高儿童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灵敏度和判断力。
3.体育文化概念界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词源解释,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解,跳绳运动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很长的发展,中国最早出现的跳绳在唐代被称作“透索”,宋代称“跳索”,明代称“跳白索”,发展到清代则称“绳飞”。卢元镇提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建立在各学科之上的一种有规则的、具体行为方式的、活的价值体系。同时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书中总结到: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的生活化再现,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易剑东在《体育文化学》一文中提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通向自然的一种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综合因素。李乃平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既是以体育为核心,以身心运动为根本目的、以娱乐为主的行为活动,并伴随着体育文学与艺术活动的精神活动与文化活动。
4.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价值的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总结到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008耿绍讳在《跳绳在高校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总结到跳绳作为一项基础性身体素质锻炼具有很强的功效,针对提高田径运动员的协调性、弹跳力、爆发力、灵敏和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这方面的文章还有金品强的《跳绳在短跑训练中的妙用》、郑阳的《双摇对提高艺术体操专项素质的作用》、陈燕的《论跳绳在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吴辉扬的《双摇对提高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作用》、等都提出跳绳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益于开展、操作性强、覆盖大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这些文章充分证明了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都从跳绳的专业性角度做了阐述,但未能深入学生主体和校园本身的价值探索更缺少跳绳文化的丰富内涵。
5.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开发的研究
有关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文化发展建设,邱丽玲在《中国跳绳竞赛设置和竞赛方法的研究》一文中,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具体措施,花样跳绳运动的具体规则和评价方法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的模式。对于小学花样跳绳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学者们分别从花样跳绳运动开展情况、兴趣培养、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等方面有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如何从各个方面构建小学花样跳绳文化的文章却很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学生健康发展的模式,国外学者都从学生本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的机制,有效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假设的平台为学生谋发展。相比较国内学者而言,大量文献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校的差异性,以及在这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够,国外学者能从理念到实践真正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跳绳强心运动,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超.花样跳绳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推广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6).
[2]赵强.大连市初中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的调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5).
[3]赵鑫.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8).
结合地域特色确立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等等。这些校训,文字洗练,内涵丰富,富有浓郁的文化育人气息,寄予了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点亮了一盏立德为人的明灯。
笔者所在的渭塘第二中学,坐落在美丽的珍珠湖畔,地处经济活跃的渭塘小镇。近年来,外来学生大量涌入,外地生约占学校学生人数的50%。而本镇的小学吸纳能力有限,相当部分外地生在民工子弟小学读书,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宽松,文明礼仪教育不够。他们数学、英语学科的成绩与学校平均水平距离很大,为实现均衡教育,给学校的教育以及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而原校训“团结、拼搏、求实、奋进”则具有普遍性与雷同性,未能与时俱进,发挥其特有的激励导向功能。
基于此,学校在创新管理思路、主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出了校训的变革。校训、三风的确立,大家集思广益,结合渭塘区域特色,把珍珠文化有机融入到校训文化建设之中。古语说:“蚌病成珠。”美丽的珍珠,在顽强坚忍的意志下孕育而成,又在能工巧匠精心的“刮垢磨光”后增光添彩。这正是办学者值得借鉴与秉持的教育理念,也是提炼学校文化精髓的基本主题。苏轼在《晁错论》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方面,教师要以坚忍的精神,培育国家的栋梁之才;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以坚忍的意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最后,学校确定以“坚忍成材”为校训,培育“唯实、寻真、尚美”的校风,倡导“爱生、正身、敬业”的教风,形成“乐学、养毅、明礼”的学风。同时,将学校的实验楼、行政楼、教学楼、食堂四座楼分别命名为骊珠楼、怀珠楼、海珠楼、琼珠楼。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座楼,都凝聚着师生的精神力量,彰显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在活动中推进文化建设
开展七彩暑期活动 泛舟采珠,品读经典。为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增强学生对家乡珍珠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奋发成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组织学生赴珍珠宝石城参加“泛舟采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观看有关珍珠知识的宣传片,亲自体验泛舟采珠的新鲜与乐趣,并近距离欣赏珍珠制作的精美首饰和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学校还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苏州图书馆分馆——翡翠家园阅读活动。阅读形式主要分为借书阅读和电子网上阅读。孩子们幸福地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脸上露出快乐而满足的微笑。此次阅读活动,丰盈了学生假日时光,提高了他们品读经典的兴趣。
开展走进艺术活动 唱红歌,赏昆剧。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校每年会举办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法制歌曲合唱比赛等。为陶冶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操,让他们能够近距离的感受昆曲,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专门组织部分学生前往苏州,欣赏昆剧《罢宴》《孽海记·思凡》等折子戏选段。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带给台下学生无限美的享受;有的学生还与昆曲演员进行了现场互动,气氛相当热烈。
在传承中弘扬校训精神
“葳蕤自生光,方为采珠人”,把教师队伍打造成“珍珠团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核心指标。学校师资实力雄厚,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比较合理,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多位教师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一等奖。珍珠有大小,个个有光彩。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学校独立建制8年以来,毕业学生3000余名,其中先后有800多人被重点高中录取。100多位学生在全国、省、市组织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金钥匙等各级各项竞赛中获奖。采珠文学社有数百篇学生习作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报刊上发表;美术组、课外劳技小组以渭塘珍珠为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的劳技作品多姿多彩,获得广泛好评。“殷勤细打磨,珍珠贯长丝”,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追求。
【关键词】 校园文化;小学;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
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践行文化组成,是指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1.养成教育,受益终生
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的个性、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因此,在这一教育关键时期,要特别重视养成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上面,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弘扬传统,文化育人
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该地域的人们在语言、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共同特征。小学阶段是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要打破封闭的教室,回归社会,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积极的文化养分熏陶和浇灌他们。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既是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文化素质等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排斥、不放弃任何一学生,照顾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智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发展。
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健康、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乐观、勇敢。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
3.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
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经过几任校长,数十年一贯的坚持,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学校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平台,2010年选送的学生作品“山里孩子乐翻天”获得教育部嘉奖……现总结其部分经验,以资交流借鉴。
1.形式多样,主题鲜明
该校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读书文化节”,自主研发校本课程《小学生阅读手册》,举办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弘扬国学文化,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
2.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该校决策者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在创设校园文化时,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提炼优化本校的文化理念,精心规划和布置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包含该校文化内蕴,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构建健康、合理的制度,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3.重视传统文化,彰显文化个性
该校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结合地方特色,拥抱时代精神,提出个性化的文化理念,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为了促进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该校以活动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学校先后开展了“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创建和谐美好人生”等全校性的活动。另外,每个班、每个年级根据实际情况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每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也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该校师生不断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还有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重视传统文化――该校在运动场四周建了校园文化墙,学校每一扇墙壁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随处可见,供师生在运动之余和漫步校园之时阅读和感悟。
1.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医学院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在学院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学校价值体系内化的积淀,也是学院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一是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教学院校承载着实现“中国梦”发展期待,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立足根本,加强教育,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使其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二是能够强化心理素质。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医学院校的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学习模式更加枯燥,完善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耐压能力,均衡心理指标,使他们能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三是能够提高人文修养。校园文化是学院人文特色的综合体现,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独有的特质,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与参与的过程,也是丰富知识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自觉将自己融入校园文化,是对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完善与发展[1]。
2.校园文化具有持续的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共同的价值理念,激励和引导学生成为社会需求发展的一部分。一是历史传承激励。国内医学院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每一所院校的建立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底蕴,都有着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和英雄传说,特别是中医类院校,更有着其他医学院校无可比拟的灵魂价值。二是使命任务激励。医学院校在教育任务上与其他院校存在显著不同,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时刻牢记自己学习与工作的目标,那就是“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使命意识会伴随一生。三是危机意识激励。随着生物科技和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密码每天都在被解开,每一次研究成果的突破,都意味着医学技术开创新的领域,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补足,才能够使自己在竞争中不被淘汰。所以,医学院校学生的危机意识远远要超过其他院校学生。
3.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能够去描述、去感受,但却没有明确的物化成果去展示。一是教育熏陶。每个新生参加学院的“迎新会”,都会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存在,或者是在师生的讲话稿里,或者是在领导的迎新词里,或者是在教育的试教案里。从入学之初,学生就被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融合到他们的价值体系里,形成自觉的意识与行为。二是载体熏陶。医学院,尤其是中医学院一般都会在醒目的位置修葺李时珍或者孙思邈的雕塑,装修基调以古朴为主,这是一种常见的载体文化;而其他医学院校通过宣传题板、标语或者在校内网显著位置,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以图片或者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院的每一个物品都能够体现出学院的校园文化。三是文化熏陶[2]。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润物细无声”,部分校园建设注重整体规划,细微处入手,虽然没有文字或者设施表明学校的办学特色或者发展理念,但却处处能够感受到文化氛围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文化熏陶具有持久性和融合性,其影响效果也是最深远的。
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校园文化发展渐成体系
当前,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很多院校都能够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之后,医学院校也将教风、学风、文风做为整顿的重点,用新的校园文化去解决文化价值领域的问题。一是关注程度增加。很多院校都能够积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专门领导负责,组织大范围调研,集中进行梳理,确定校园文化内涵,明确制度和目标,使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更具普适性;二是文化内涵拓展[3]。医学院在校园文化体系中融入动态创新机制,使其具备发展特征,能够根据发展及时更新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既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历史的延续。所以,每年各医学院都会审视自己的文化特征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要求和创新要求,适时进行补充与拓展。
2.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校园文化能够影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但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渗透性和隐蔽性,很少进行无形的传承。所以,必备的硬件条件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是硬件发展较快。从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来看,都能够注重硬件建设,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阅览馆、文化活动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等。在建设配套上,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倾斜,使自己文化张力有别于其他同类院校。二是功能开发完善。随着院校改革的逐步深化,在经历扩建、扩招、扩容之后,院校开始审视“软件”配套建设,在基础设施功能综合上下功夫,使其与校园文化相得益彰。很多基础设施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底蕴,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比如在图书馆能够感受到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心能够感受到参与激情,等等,它们的存在是为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和认可学院的校园文化。
3.医学文化特色日益深厚
过去,无论到哪个学校,教学目标、口号、标语差别都不大,学校除了教育功能之外,其文化功能和引导功能没有充分体现。但随着院校竞争压力加大,为了能够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生源,学院都会针对自己办学特色、理念和优势去合理打造自己的文化特征。一是内涵挖掘。为了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办学风格,每个院校都会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对校园文化进行开发与拓展,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就是学院的生存根本。事实证明,历史底蕴厚重、文化内涵多元、价值体系完善的医学院,其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二是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具有历史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一成不变的文化体系不是校园文化[4]。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拓展和“大数据”时代来临,很多医学院将校园文化搬到网络上,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从而具备更大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清晰思路,文化格局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从发展来看,很多医学院校在文化定位上,仍然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的现象,就建设而建设,发展没有特定方向。一是缺乏前瞻性。很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通过分析历史和借鉴历史产生的,导致在文化定位上倾向于传统,造成与时代脱节,看似充满内涵,实际没有前瞻性,无法对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二是缺乏整体性。部分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以点代面现象,认为学院当前优势是什么,就应该宣传什么、倡导什么,没有从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出发,导致发展出现“瓶颈”。三是存在盲目性。校园文化虽然是院校自己根据发展特色建立的,具有较大自由度,为了塑造学院的形象,提高学校的影响力,盲目认为“高大全”更能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2.社会多元文化渗透功能强大,校园文化导向作用发挥不够
校园文化离开院校环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相宜性与支持性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使校园文化出现弱化现象。一是文化价值标准的冲击。当前,国家正处于转型期,价值标准和社会文化处于无序和多元状态,而校园不是密封的净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和渗透,学生在社会多元价值标准和校园文化价值当中很难抉择,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功能削弱。二是大众文化思维的冲击[5]。
四、推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办法
1.理清思路,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医学院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与扶持,建设完善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形成多元化、创新化和立体化发展格局。一是立足发展。将历史因素与发展因素融合越来,认真思索文化发展方向,真正挖掘对医学院发展有推动意义的校园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梯次配置。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配,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和不同思维,合理创设校园文化,使文化既涵盖整体,又容纳个性,形成梯次分布格局。三是明确目标。
2.明确导向,突出医学文化功能
学校精神:登攀——追求理想,超越自我
学校文化:登攀文化
文化特色:创造教育
办学宗旨: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办学方略:依法治校、民主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特色显校
办学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精良、科研领先、质量一流、特色鲜明
——教师成长目标:学生爱戴、家长喜欢、学校信赖、自我满意
——学生培养目标: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教育理念:把孩子当作孩子看,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六年影响孩子一生
校 训:登攀
校 风:和谐、创新
教 风:博爱、务实、尚智学 风:乐学、善思、明理、力行
核心价值观:
——学校观: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工成就自我的家园
——管理观: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为了服务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爱满天下、教人求真
——教师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观: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人
——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网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教学观:教学就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观:学习就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二、制度文化
《“登攀者”每日一课与课前说课制度》
《“登攀者”夜研修制度》
《“登攀者”跟贴制度》
《“登攀者”博客制度》
《“登攀者学社”活动制度》
《“登攀者”常规管理工作细则》
《“登攀者”教育骨干特殊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管理岗位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班主任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加班补贴与出勤津(来源:文秘站 )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教育教学与服务质量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
《“登攀者”专业成长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安全责任奖发放办法》
《“登攀者”师德师风奖发放办法》
三、环境文化
“登攀者”雕塑
“登攀者”圣园
“登攀者”宣传栏
“登攀者”书画长廊
“登攀者”悦读吧
“登攀者”语录
“登攀者”荣誉墙
“登攀者”学刊(杂志)
“登攀者”学报(报纸)
“登攀者”广播
四、行为文化
(一)学生文化:创造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游戏节、数学节
(二)教师文化:
(1)“登攀者”形象:
职业自珍、师德自律、专业自豪、业务自强
(2)“登攀者”意识:
“教育生活”的行走意识、
“自我规划”的行走意识、
“自主发展”的行走意识、
“既教又研”的行走意识、
“能力极限”的行走意识。
(3)“登攀者”行动:
“登攀者”每日一课、
“登攀者”周三展台、
“登攀者”教学开放日、
“登攀者”教学展示周、
“登攀者学社”活动、
《“登攀者”专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登攀者”专业发展学期计划》
《“登攀者”专业发展每日行动记录单》
《“登攀者”专业发展电子文档》
(三)评比文化:
“十佳登攀教职工评比”、
“十佳(百佳)登攀少年评比”、
“登攀杯”青年教师优课评比、
“登攀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
“登攀杯”教育案例评比、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六面体模型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由低期待、单面向的学校文化向高期待、多面向的学校文化转型,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笔者借在北京市东城区长期调研的机会,实地走访了23所学校,访谈了教师、学生75人,在充分理解东城区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推进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实践基础上,将基层教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依据文化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人与理念、结构与方法、材料与目标的三对要素分析,整合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并以东城区的具体举措为例,分别予以说明。
作为文化高地,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资源基础得天独厚。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大量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除了拥有举世皆知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大量的文化场馆外,这里的街道、庙宇、民居、古树乃至一件雕塑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或动人的故事。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沙龙,人才荟萃,在不同的学校里,无数名人大家与普通学生亲密接触,共同演绎教育与受教育的人生经历,不断地积累和叠加学校文化的高度和厚度。这种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审美渊源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是东城区学校赖以为骄傲的基础与起点。
例如,方家小学以老校长老舍为豪,将京味文化、国学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166中学以老校友冰心为荣,命名文学班、文学社。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讲起自己在北京第二中学学习情形时非常骄傲,“张天翼、严文井、刘厚明、谢添等大家都曾为我们讲过课,著名文艺理论家萧殷还为我们评点作品。最自豪的是我们去邀请老舍先生,就在他的散文《养花》里所写的那个小院,他幽默地说:‘鲁迅文学社请我,不敢不去呀!’校领导得知,就扩大为全校师生聆听老舍讲课了。那时二中只有一片露天空地作为会场,我在五月的阳光下,记住了大师两句让我终生受益的箴言:‘即使不走文学之路,也要爱文学,因为文学使人性走向完美;要是走文学之路,就要追习经典,否则走不远。’我的文学梦从这里起飞。”从中可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对学校文化创建的重要影响。
二、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
东城区学校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着内在的学校文化转型。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形式,其价值是传递、选择和创造人类文化,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学校本身是文化的组织,它的文化使命在于培养人,引导人的自身革命实践与社会革命实践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辩证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它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东城区各学校已经实现了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整体变革。这样一种整体变革,建立在一种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之上,并由此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准、新规则和新秩序。那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想和新追求,也成为区别于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分野。许多校长在不同场合的表述中,都包含着以下内容: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教学文化;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文化品格。
三、主体面:尊重文化主体,发挥人的创造性
东城区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在学校中受到尊重。教师既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感受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学校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学校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是东城区多数学校的自觉选择。
在实地考察的学校中,第五中学分校的王老师就将其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办公室比作“家”。她对办公室里的其他成员充满真情:她盛赞和蔼可亲的杜老师深厚的师爱,敬慕被校长称为“颇具大将风度”的姚老师的工作经验与方法,欣赏真诚善良的李老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假期写信赠书的行为。她将第五中学分校比喻为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感受快乐,体验收获,饱含爱意。史家小学卓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明确提出“和谐教育”的理念,倡导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并且获得广大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同,为营造和谐的校内人际关系、促进学校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四、方法面:探索文化路径,倡导特色发展
作为文化路径,东城区中小学校有着特色发展的选择与定位方法。虽然东城文化积累有其自然的历史成因,但东城区中小学校对学校文化建设路径的选择与定位则往往包含着许多主体建构的积极动因,离不开校长们的主动选择与定位。比如:府学小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建校638年的历史,倡导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教育和四小的美育都被聚焦扩展,从而将特色深化、发展,培育为学校文化;特殊学校针对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提出“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体现于具体细致的工作之中,从而发展建设其独特的学校文化。各校办学特色及风格的形成,促进一大批“窗口校”“特色校”建设的路径选择,有力推进了东城区各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为力求实现“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的美好愿景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特色是学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因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不同,教育对象的来源不同,改革切入点不同,个性追求不同,附加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这都充分体现了学校发展中的价值认同与文化选择。这种学校文化的特色,会渗透于学校办学理念、生活方式、教学方式以及其他行为方式之中,成为学校师生成长的文化生态特征。但寻找学校发展的特殊路径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全盘统筹的前瞻性思维,也需要发展过程中的不断磨合与碰撞,甚至出现一段时间的摇摆不定。例如,某学校在发展武术特色的办学理念时,三任不同的校长的态度并不一致,虽然现在建立习武画廊,崇尚武学国粹,但由于缺少师资,生源混杂,依然存在一定困难。
五、结构面: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
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美国文化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指出:“文化不仅有其内容而且有其结构这一事实,现已获得普遍的认识。”作为社会亚文化的学校文化也同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结构。从深层到表面,从具体到抽象,东城区在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时提出以师生共同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以教育质量保障为根本的制度文化建设、以营造浓厚教育教学氛围为主题的物质文化建设3个结构层次的工作举措,并且指出这3个层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系统地、分层次地抓落实”。从四次教师集中访谈中,研究者发现,除个别教师外,几乎所有访谈对象都共同认为学校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并由此切入认识所在的学校文化及其建设过程。由此可见,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构框架在实际垂直层级传播中的效果及其对实践的影响。
其实从这3个层面来看,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都已初见格局,无论是普通校、规范校、窗口校,还是特色校,都有其基本精神体系的构建、制度的建设与硬件环境的完善。但它们的差别则在于其学校文化的先进与否。只有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体系,以先进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认同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精神等,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下和谐相处,相互体谅、关心,努力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每个成员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有可能。学校文化应该是经过提炼整合社会先进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必须根植于民族先进文化的土壤中,应该通过特定的学校历史典范及其他“符号”特征表现出来。“文化由被产生的一切事物构成,它能够维持和具有符号方面的经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标语上墙”“知识上墙”看成就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还是应该警惕形式主义文化的物质化,防止将制度完善本身作为制度文化本身,真正将学校文化落实在科学教育理念对学校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细化之中。
六、目标面:铸造文化品牌,共享文化成果
宏伟的校园文化建设蓝图,就要在活动中稳步推进,落实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而不能让它成为一纸空文。如何稳步推进落实呢?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就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开始。
1.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墙一壁能说话。走进城东中学校园的每一处,就如在享受一道精神大餐。“春风化雨乐育栋梁拔地起,学海敢为鲲鹏展翅飞”、“增自尊苦练学习本领,树雄心掌握一技之长”、“祖国园丁心胸容天地,城中教师智慧运乾坤”、……学校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等场所,挂满励志类书法对联。教学楼墙壁上,随处可见“985大学”、“211大学”的图片和简介。走进教室,窗明净几,桌椅整齐,板报、壁报、读书角一应俱全。各个班级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全校48个教学班都有自己特色的班级口号、奋斗目标。每一句标语,都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着人文关怀。“寄语教师,寄语学生,寄语家长,寄语学校”,每一句话都激励着师生上进;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设计精美的手抄报,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墙上挂着“名人名言”,学习园地贴满学生作品,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2.组建学生社团
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仅有氛围还不能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全体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立足发展,着眼未来。活动促成长就是城东中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在开好日常课程、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也大力开发文明礼仪、书法、绘画等校本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准定位,健康成长。”王校长表示,要立足发展,着眼未来,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走向城东,迈向成功。近年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城东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先后成立了启航书法社、鸿帆舞蹈社、欢乐合唱团、美韵器乐社、育才美术社、天涯草文学社、红叶记者社、劲旅篮球社、艺轩棋社等22个学生社团,涵盖文艺、体育、文学和科技诸方面。学生自愿申报参加社团,活动实行走班制,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建制,材,每周开展一至两次活动,或学习培训,或成果展示,充分挖掘学生兴趣与潜能。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每间教室配有多媒体、电子白板及监控设备、网络,建有书法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厅、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为学生社团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风化雨润无声,风正帆扬一路歌。办学以来,城东中学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打造办学特色,中考成绩年年稳居全市第一,曾先后获“三明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第二届福建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福建省写字教育实验学校”、“福建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中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推陈出新,发展好校园文化建设
任何事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同时要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在互动中重建,在互动中生成、发展好校园文化。宁化城东中学的社团文化建设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才艺展示及提高的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社团才艺展示活动,邀请专家及学生家长到场观摩指导,现场评选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在第六届体育艺术节期间,该校曾与县老年书法协会共同举办“百人书法现场展示活动”。宁化城东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有实效的成绩,但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要实现校园文化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多学习、多尝试、多总结,才能把城东中学建成为“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活跃、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新校园。
三、总结
作为文化高地,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资源基础得天独厚。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大量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除了拥有举世皆知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大量的文化场馆外,这里的街道、庙宇、民居、古树乃至一件雕塑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或动人的故事。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沙龙,人才荟萃,在不同的学校里,无数名人大家与普通学生亲密接触,共同演绎教育与受教育的人生经历,不断地积累和叠加学校文化的高度和厚度。这种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审美渊源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是东城区学校赖以为骄傲的基础与起点。
例如,方家小学以老校长老舍为豪,将京味文化、国学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166中学以老校友冰心为荣,命名文学班、文学社。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讲起自己在北京第二中学学习情形时非常骄傲,“张天翼、严文井、刘厚明、谢添等大家都曾为我们讲过课,著名文艺理论家萧殷还为我们评点作品。最自豪的是我们去邀请老舍先生,就在他的散文《养花》里所写的那个小院,他幽默地说:‘鲁迅文学社请我,不敢不去呀!’校领导得知,就扩大为全校师生聆听老舍讲课了。那时二中只有一片露天空地作为会场,我在五月的阳光下,记住了大师两句让我终生受益的箴言:‘即使不走文学之路,也要爱文学,因为文学使人性走向完美;要是走文学之路,就要追习经典,否则走不远。’我的文学梦从这里起飞。”从中可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对学校文化创建的重要影响。
二、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
东城区学校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着内在的学校文化转型。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形式,其价值是传递、选择和创造人类文化,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学校本身是文化的组织,它的文化使命在于培养人,引导人的自身革命实践与社会革命实践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辩证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它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东城区各学校已经实现了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整体变革。这样一种整体变革,建立在一种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之上,并由此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准、新规则和新秩序。那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想和新追求,也成为区别于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分野。许多校长在不同场合的表述中,都包含着以下内容: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教学文化;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文化品格。
三、主体面:尊重文化主体,发挥人的创造性
东城区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在学校中受到尊重。教师既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感受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学校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学校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是东城区多数学校的自觉选择。
在实地考察的学校中,第五中学分校的王老师就将其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办公室比作“家”。她对办公室里的其他成员充满真情:她盛赞和蔼可亲的杜老师深厚的师爱,敬慕被校长称为“颇具大将风度”的姚老师的工作经验与方法,欣赏真诚善良的李老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假期写信赠书的行为。她将第五中学分校比喻为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感受快乐,体验收获,饱含爱意。史家小学卓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明确提出“和谐教育”的理念,倡导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并且获得广大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同,为营造和谐的校内人际关系、促进学校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四、方法面:探索文化路径,倡导特色发展
作为文化路径,东城区中小学校有着特色发展的选择与定位方法。虽然东城文化积累有其自然的历史成因,但东城区中小学校对学校文化建设路径的选择与定位则往往包含着许多主体建构的积极动因,离不开校长们的主动选择与定位。比如:府学小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建校638年的历史,倡导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教育和四小的美育都被聚焦扩展,从而将特色深化、发展,培育为学校文化;特殊学校针对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提出“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体现于具体细致的工作之中,从而发展建设其独特的学校文化。各校办学特色及风格的形成,促进一大批“窗口校”“特色校”建设的路径选择,有力推进了东城区各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为力求实现“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的美好愿景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特色是学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因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不同,教育对象的来源不同,改革切入点不同,个性追求不同,附加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这都充分体现了学校发展中的价值认同与文化选择。这种学校文化的特色,会渗透于学校办学理念、生活方式、教学方式以及其他行为方式之中,成为学校师生成长的文化生态特征。但寻找学校发展的特殊路径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全盘统筹的前瞻性思维,也需要发展过程中的不断磨合与碰撞,甚至出现一段时间的摇摆不定。例如,某学校在发展武术特色的办学理念时,三任不同的校长的态度并不一致,虽然现在建立习武画廊,崇尚武学国粹,但由于缺少师资,生源混杂,依然存在一定困难。
五、结构面: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
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美国文化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指出:“文化不仅有其内容而且有其结构这一事实,现已获得普遍的认识。”作为社会亚文化的学校文化也同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结构。从深层到表面,从具体到抽象,东城区在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时提出以师生共同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以教育质量保障为根本的制度文化建设、以营造浓厚教育教学氛围为主题的物质文化建设3个结构层次的工作举措,并且指出这3个层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系统地、分层次地抓落实”。从四次教师集中访谈中,研究者发现,除个别教师外,几乎所有访谈对象都共同认为学校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并由此切入认识所在的学校文化及其建设过程。由此可见,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构框架在实际垂直层级传播中的效果及其对实践的影响。
其实从这3个层面来看,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都已初见格局,无论是普通校、规范校、窗口校,还是特色校,都有其基本精神体系的构建、制度的建设与硬件环境的完善。但它们的差别则在于其学校文化的先进与否。只有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体系,以先进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认同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精神等,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下和谐相处,相互体谅、关心,努力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每个成员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有可能。学校文化应该是经过提炼整合社会先进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必须根植于民族先进文化的土壤中,应该通过特定的学校历史典范及其他“符号”特征表现出来。“文化由被产生的一切事物构成,它能够维持和具有符号方面的经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标语上墙”“知识上墙”看成就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还是应该警惕形式主义文化的物质化,防止将制度完善本身作为制度文化本身,真正将学校文化落实在科学教育理念对学校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细化之中。
六、目标面:铸造文化品牌,共享文化成果
东城区拥有学区化管理、蓝天工程等许多优秀的教育文化品牌和优质学校品牌。通过构建学校主流价值观,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东城区教育改革的巨大变化,备受社会关注与好评。学区化管理使硬件、软件、课程等资源达到共享和深度开发,蓝天工程“创建没有围墙的校园”,为成长中的孩子们提供了培养健全人格、品性的广阔天地。东城区的“学区化管理”“蓝天工程”“教育综合评价”“名师工程”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和理念正在向全国辐射。
在东城,许多中小学校长都自觉地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立校之本,走文化铸校之路。例如: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就多次强调“要用文化来包住钢筋水泥,体现文化育人的理念,达到空气养人的目的,就像一个大森林一样是天然的氧吧,人进去之后很舒服,氧气充足、空气新鲜,对人是一种滋养”。第二中学的“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古籍馆”“国粹馆”等文化设施都实实在在地向学生开放,这份特有的文化滋养,在成就师生的同时,也培育了第二中学特有的文化品牌。国子监中学“用教师健康的心理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和健康的人生”受到总理的肯定,他们“不言学生差,积极想办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办好不选择学生的学校”,既展示了一种博大的教育精神,也成为一种风格、一种品牌。在国子监中学,一系列创意活动如阳光共享、阳光驿站、阳光谈话室等,不同楼层的不同主题,如我与自然、我与艺术、我与社会、我与科技等,都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