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智能写作范文

高效智能写作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智能写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效智能写作

第1篇

【关键词】俄语写作;有效途径;报刊阅读;转述

一、俄语写作的重要性

《大学俄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大学俄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俄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大学俄语教学根本上是言语技能教学,具备言语技能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必备条件。言语技能是多方面的,而写作能力是综合交际能力的表现。由此可见,俄语写作教学在整个俄语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二、俄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

根据我在教授《俄语写作》这门课的过程中发现,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在写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基本的语法错误,动词的接格错误以及常用习惯用语的表达不正确等现象,而对于以前在中学学过俄语的学生来说,写作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课下我也和中学学过俄语的学生交流,他们反馈给我的信息是:阅读文章能明白文章的意思,也背很多单词、句型、范文等,但是写作文的时候就不知道从何写起,他们也很茫然。因此,我认为:学生俄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习俄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用俄语的单位少,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否用俄语还不一定,俄语专业的学生总是觉得自己的前途渺茫,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所以学习俄语的时候总是很被动,甚至是放弃俄语的学习。第二,俄语写作课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没有其它学习语言的环境,这样以来就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从汉语到俄语的汉译俄过程,那么在自己的作文中肯定就会出现“汉语式”的“俄语”的一些句子,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的语言点错误多。

三、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调动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是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必要前提

(1)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的推动和加强,中俄两国在能源,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势必需要大量的精通俄语的高素质人才。

(2)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比如说,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俄语刊物和好的俄语学习网站,让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去阅读和学习。

2、报刊阅读是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1)报刊可以以最快、最及时的方式提供最新的信息,而且提供的信息一般是大众较为感兴趣和重要的信息。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习一些积极词汇、常用句型、习惯用语,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这些通过报刊阅读所积累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解决他们在写作文时所面临的不知道从何写起的困难。

(2)从报刊的语言组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明显的句法特点:句子多数是短小的简单句,口语化色彩很浓。除此之外,出现的许多词、词组、句型等学生在俄语精读课中都学到过。这样鲜活的语言形式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很容易记忆,并把所记忆的词汇和句型应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学生在精读课中学到的都是规规矩矩的标准语,那是规范的考试时使用的语言,但现实中生活化的口语对他们来说是空白,因此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所学语言知识和现实实际运用有脱节,而报刊阅读在俄语写作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一个补充知识的作用。由此可见,大量的阅读俄文报刊是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3、转述是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转述是一个掌握语言材料,培养叙述能力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层次性,连贯性,加强语流和语感。转述可以分为段落转述,课文转述,故事情节转述等,其中的课文转述法是一种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很有效的方法。课文转述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让学生模仿书上的表达,或者按照俄语习惯用自己的话将课文内容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外语表达不同于母语表达,它是一种模仿性的语言表达,课文转述恰恰通过模仿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减少了汉式的表达方式。转述过程缩短了中文的思索过程,提高了学生对目的语的熟悉度。

4、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其它有效途径

(1)专题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些作文题目进行专题训练,也可以配合精读课本中的课文内容,布置与课文内容相近的作文题目进行训练。

(2)学习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地,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就可以练就的。坚持用俄语写日记是进行持之以恒自我练习的最好的方法。写日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并且在自己的日记中用到所学习的词汇、句型、习惯表达用语,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词汇和日常生活用语,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坚持练习,我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大学俄语教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职校生 应用文 写作能力

应用文的写作对职校生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极其重要,争对目前在校生的应用文写作的现实,加强并提高职校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提高职校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呢?笔者在此浅谈如下看法:

一、提高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地位。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因此,在现代生活中,应用文的写作,无论是对机关文秘人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技校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很强,但是,在技校里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并不属于专业课教学,在强调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技校语文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却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得到重视;也只是处于从属或附加的地位。这将使技校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被弱化。因此,要想提高技校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必须转变观念,给予应用文写作课程必要的教学地位,适当增大课程设置量。

二、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1、应用文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实用性是应用文最基本的特性,是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类的本质属性,应用文的其他特性都是由这一特点派生出来的。在不同的文种中,这种实用性可以有不同的体现,例如有的是规范人们的行动的,如条例、规定,有的是指导人们的使用方法的,如一些家电说明书,还有的是沟通信息,给人以工作参考的,如简报。

2、内容表达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学写作的内容表达相对比较自由,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而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文学写作的目的是为欣赏而非实用,即使是领导者个人的作品,也不具备权威性和约束力。应用文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担负着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任。应用文写作必须严格遵照、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求政治性,要体现权威性、严肃性、庄重性,对受众有很强的约束力,必须按照应用文的要求遵照、办理和执行。正所谓“一字入应用文,九牛拔不出”。应用文写作强调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写作者的思维要服从于客体对象的需要,把握对象的特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去组织应用文的内容,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这就要求从事应用文写作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上级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有效加以落实。

3、是表现形式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学写作鼓励创作性,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特点比较明显。文学写作个性更为张扬,形式更加灵活,写法更加多样,鼓励写作者展示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突破束缚,创造崭新的艺术境界。与文学写作相比,应用文写作格式化思维明显,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写作比较枯燥。有人说,应用文就是“八股”,这是误解。应用文体式和格式上的一致性、标准化特点是应用文写作的规范要求,绝不是“八股”。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应用文具有固定的和惯用的体式和格式。从应用文文面格式处理上看,应用文格式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了《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格式》国家标准。另外,《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处理办法》和《党的机关应用文处理条例》分别对行政公文和党务公出了规定,从文种、行文规则、应用文用纸、应用文办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应用文正文的写作看,应用文的开头、主体、结尾具有惯用的方式,有各部分的习惯用语,各个文种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方式也有通常惯用的写作方法。例如,“通知”文种的写作,开头先写通知因由、再写通知事项,最后是结尾习惯用语;“请示”的写作,要写明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尾;“计划”的写作,在主体部分要写明目标、措施、步骤。

应用文的模式化和程式化是适应应用文实用性的要求而形成的,简洁明了,有利于受众了解应用文的主要意图,不致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有利于公务处理,在实际应用文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应用文写作的这一特点,应用文写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各个文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能够更快地掌握应用文写作规律,提高公务处理效率。“照猫画虎”,进行仿写与模写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三、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

应用文写作时可根据事件案例进行设计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在学习各文种时,根据文种的写作要领,利用写作规范的例文,引导学生从应用文体结构要素及其写法规范上进行分析,总结出文体的结构模式,从整体上把握写作方法。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 技能 培养

在信息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应用文写作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明确提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度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其中的一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它将“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1]。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日后就业竞争力,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写作能力不高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来源不一,基础参差不齐

近几年,随着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高职院校学习各类专业,他们来自不同省市、地区,加之高职院校又是整个高考录取过程中偏后的批次,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写作水平都是薄弱和参差不齐的,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扎实,文章谋篇布局技巧不娴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不强,而且根据笔者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应用文方面的文章,偶尔看看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学生普遍感到写好应用文比较困难。

2.学生对应用文认识不足兴趣不大

除了文秘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往往片面地认为应用文写作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没有必要学。况且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授课时间多为大学一年级,这些刚刚从中学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缺乏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普遍认为应用文无趣味性,枯燥乏味,学了没用,还没有体会到应用文写作的实用价值。另外不少学生简单的认为,会写散文和诗歌,应用文写作更为简单,无非就是通知、计划、总结、请假条等,一看就懂,如果需要可以现学现写,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所以,根本没必要用心学。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周期短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在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理念影响下,“应用文写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课时普遍较少,多集中在20至30学时”[2],而且听课学生过多。笔者所在的学校,除了文秘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授课周数仅14周,每周只有2节课,而且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很多专业是以合班形式授课,人数多则百人,如此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很难系统地学习本课程,只能浅尝辄止,这样既不利于知识积淀,更无法实现写作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况且学生人数过多,也无法很好地体现教学效果。

4.教学方式单一,能力训练缺失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理论性、程序性比较强,大多数文种都是通过讲解定义、特点、结构、例文分析、实践练习等程序完成,内容枯燥,课时紧张,于是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照本宣科,讲解格式,归纳条框,提供例文,生硬模仿,教学方式单一,同时,从书本到书本,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没有如何体验和感知,而且,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学生在这种单调重复、缺乏生机的教学方式下,自然没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应用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从学生兴趣培养、教学方法选用、作业批改方式改变等几方面提出以下总结思考。

1.树立写作自信心,调动写作兴趣

自信心对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它是健康心理状态的体现,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但是,学生普遍对写作这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缺乏自信心,特别是高职学生,有的一旦提笔作文,便情绪紧张,不知所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懂得加强对学生写作自信心的培养。为使学生从畏惧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树立自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降低要求,抓住契机,多鼓励学生,从而点燃学生心中自信的火种。

一是注意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在批改作文时,有好的句子,使用恰当的词语,就用红笔划出来,对于材料选择、文章主题、结构布局等方面,只要有特别之处,就可以加评语予以肯定,即使对于少数较差的习作,也应个别辅导,当面给学生提出不足和改进建议,并鼓励其努力,告诉他“你行、你一定会写好的”,“在教师鼓励性评语和点评的带动下,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树立了信心,有的甚至自己动手,写出了超越教材范文标准的好文章”[3]。

第4篇

小学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思想认识能力的综合训练,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统一发展。同时写作也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言之无物,或形式呆板拘谨;语言既不规范,文章又缺少灵气。在学生眼里,写作成了一件“苦差事”,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了谈“文”色变的恐惧心理。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呢?我就教学实践谈一谈作文的教学体会。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智慧”。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学生普遍感到写作困难,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是对写作没有兴趣和信心,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准备:

1、爱好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小学生的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的。只有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他们才会对习作产生兴趣。为此,我就从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比如写《一次活动》,写作之前,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参加校级运动会、开展班级朗诵会、举行跳绳和拔河比赛等,既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又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作之前,先在班上进行口头训练,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讲出来,让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写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写作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变成了勤奋的探索和执着的追求。

2、 鼓励激发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教师应该把鼓励当作学生写作自信心的催化剂,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写作的自信作为另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因而当学生作文写的较好时,就对他们加以表扬和鼓励,并介绍给同学们。在实践教学中,我具体做好了以下工作:首先肯定学生的作品,增强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利用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校级报刊或其他刊物投稿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二、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必须有素材,它是写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材料储备,就好像一片贫瘠的土地,永远开不出美丽的花朵。学生的作文,需要材料来构架。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应该帮助积累素材。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有话可说呢?我认为主要有几下几点:

1、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叶圣陶先生说过:“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观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学会观察,同时让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为写作做好充足的准备。每一个学生备一个小笔记本,即“采蜜集”。通过细心观察,把自己认为在平时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既可记新人记新事,有可记动物,也可以记植物形状、颜色、姿态、香味等,这样,让学生既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写大扫除时的劳动场面,可以引导学生从劳动中去观察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感人镜头,从中观察感人动作、神态、言语和细节,透过劳动中典型的人和事例,表现同学们热爱劳动,美化学校环境的美好心灵。

2、 注重阅读素材的积累。

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是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注意积累。因此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诗词、成语、儿歌、谚语、片段摘录下来或背诵下来,使之成为自己今后的作文素材库,可随手拈来。例如我们班学生借阅了大量的课外书,很多学生看书之后不仅积累了好词、好句、好段,还写了很多读后感,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养成写好日记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并把每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成为日记,这对作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我认为:日记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可以保留学生自己那份美好的回忆。如:今天我和谁吵架了......今天学校开展了一次......活动,以后回头看非常有趣。开始时限制日记的内容,表达方式可自由,可以抄写几则格言,记一段妙语,写一件趣事,可以洋洋千行,也可以寥寥几语,做到每天检查,慢慢改为每周检查一次。日记中有佳句,有流水帐,也有马虎应付,但不管怎样,只要鼓励,勤写就是一个进步。这样学生就由统一要求写逐渐养成自觉写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了怕写作文的心理。在学生的日记中,我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辨别能力、表达能力不断加强。由此可见,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三、引导学生练说结合

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这一要求突出了练笔的性质。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练笔是关键,要练说结合,只要心中想说,就应该提起笔来。“练”是关键,是帮助学生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那该如何引导学生“练”呢?

1、联系课文,适当摩仿,仿中求创。

学生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摩仿。仿写是作文的起步,是创造性写作的开端,它在作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一个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最初也是撷取别人的长处,变为自己的东西。仿写的范围很广泛,既可以是课内精品、名人佳话,也可以是学生习作饿优美范文。虽然仿写是模拟他人之作,但成于自己笔下,同样会有发自内心的,这样,写作兴趣会逐渐培养起来,久而久之,会自然在仿写的基础上有突破、有创新。

2、练写实话,以真为本,表达情感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真话,说实话”,没有必要刻意去求新,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最新的,关键在于以真为本。《庄子・渔夫》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意思就是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感动人,写文章要辞以情发。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若能在面对学生真情流露的文章时,无论优劣对其表达的真情实感加以肯定,并帮助他全面地看问题,效果就会好得多,学生的作文兴趣定会大增,写作文的过程就充满乐趣。

3、展开想像,丰富内容,发挥自由。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总要教育学生敢想,并鼓励学生多想,展开想像的翅膀。如在观察某一事物,就可以随意地去想它的过去和未来,或想一些跟它有联系的事物。多让他们写想像作文,最大发挥他们自由的天性。

四、重视学生讲评的练习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英语写作 写作理念 有效策略

一、现状分析

写作在整个英语教学环节中可谓是“高处不胜寒”,由于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寒”字就更为突出。一般来说,让学生写一个通顺的句子都比较困难,往往会出现许多语法上的错误(如名词单复数、代词的格、动词时态误用等)。鉴于这点,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往往会裹足不前,流于教材中每个单元所规定的写作训练,却发现从听、说、读直接过渡到书面表达,似乎还脱了一节,学生习作错误百出。

因此,改变写作教学的教学理念,注重写作过程,活跃教学气氛,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教学策略

(一)多方渗透,夯实写作基础。

把写作教学无形地融于平时的听、说、读中,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基础在多方的渗透下得到夯实。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辅相成的,说的能力有赖于听的能力,进而有助于写作;听和读分别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和书面内容的手段,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因此平时应大量输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听、多说、多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听、说、读的语言材料,有意识地督促学生加工输入,积累写作素材,变写为自然输出,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1.通过听力渗透,培养写作能力。

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听自然地过渡到说和写,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2.进行对话渗透,巧设写作台阶。

可以让学生把对话中的第一、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并连句成文。学生在改写时就要注意人称的改变,考虑前后的逻辑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但非常适合英语基础普遍偏差的学生。学生在对话的提示下比较自然地完成短文的写作。虽然是雏品,但能有效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

3.重视阅读渗透,充实写作素材。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大中心环节,阅读的材料缤纷多彩,可以囊括各个方面,除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之外,从阅读训练着手,从缤纷的阅读材料本身汲取养料,无形中为写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开始时,可以要求学生用一般疑问句,然后慢慢过渡到特殊疑问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且人称、时态要做相应的变化,这样他们不仅能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在遣词造句上会有很明显的进步;也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通过课文复述,既锻炼学生组织篇章结构、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又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的精炼度,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很快提高。

(二)多元导入,唤起写作兴趣。

多元导入是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写作课前的导入,通过开发学生优势智能的手段,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来的,它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智能而是一组智能,这组智能中的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在写作课堂的课前导入中,如果充分发掘人的这些多元智能,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必定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对接下来的写作满怀憧憬。

写作课前的导入形式多样,方法各异。笔者认为只要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就是好的方法。但不可否认,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课前导入确实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任务习作,提高写作效率。

所谓任务习作,是指学生在写作时,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习作任务。它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其任务可以是真实生活的目标性任务,也可以是为实现目标性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性任务。任务习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学生合作完成任务阶段和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阶段。刚开始可以结成合作学习小组,在集体的力量下完成习作任务。在最后阶段,学生应逐渐成长,学会独立习作,各自在一定的情境任务中,彼此之间构成一定的交际关系,从而完成习作任务。教师给予的任务则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开始,可以“虚化”任务,由学生自由发挥,自定写作主题,接着布置一些比较具体明确的教学性任务,一直拓展到学生带着任务完成社会实践。

1.合作作文,有效习作。

合作作文是指在学生习作的初级阶段,通过团体合作的方式,完成习作任务。可以采取分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分组时,应注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保证每组学生完成任务的平等性。这种方法对基础较差的职高生来讲,尤其适合。具体流程如下:布置任务提供相关帮助分组执行任务 课堂展示结果 教师集中讲评

2.独立作文。

合作作文比较适合于写作的开始阶段,后期则应逐渐过渡到学生独立作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作文以后,在互相帮助、各取所长的情况下,合作作文的水平会有质的飞跃,但是,学生不能长久地依赖于集体,要把学生的集体智慧转化为个人的智慧,这样才可以说学生进步了,这也是合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只有学生独立写作,写作教学才能算是画上完美的句号。在“任务”的作用下,每个学生都面临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面临交际的需求,学生彼此之间互动联系,从而使独立的英语写作过程成为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

(四)多元评价,激活个性。

在一系列对策落实以后,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作文评价体系,重视多元化评价,重视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并鼓励创新尝试、创新思维。

三、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指导学生从畏惧写作到乐于写作的过程中,除了以上提及的几个方面外,还应把以下几点寓于愉悦写作的过程中:

1.加强基本的结构训练。

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英语也不例外,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等,这些都是不可变的,要在写作中用上它们,用好它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基本训练。首先,加强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教学。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让他们把这五种基本句型记牢,不断运用。

2.注重写作训练的规范性。

经过一个阶段的过关斩将以后,学生习作应进入规范化的训练阶段,一般可采取以下的步骤:(1)构思(讨论题目);(2)写提纲(理顺思想的逻辑关系);(3)起草(打草稿);(4)校订(检查错误,重新安排内容);(5)修改(定稿)。这样看起来比较麻烦,但避免反复,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另外,要自始至终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各种题材的习作中,学生对文章格式的熟悉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文体样式,并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让学生按样式作文,从而使学生用正确的标准评析和规范自己的书面表达。

3.注重批改的灵活性。

传统的作文批改一般都由教师全权负责,既费时又费力,周转慢,师生、生生互动又少。在批改过程中,可以采用互批、小组批、面批、点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各小组合作作文定稿,并让每组派代表把本组作文展示在黑板上,各组交换批改,改对的记批改分,教师对典型错误进行点评。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小组作文的基础上定好个人稿,再让学生同桌或邻座互批。最后,要求每位学生上交个人作文,教师对个别错误进行面批,对典型错误进行课堂讲评。通过这样的批改,大大提高作文批改的效率,在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方面效果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第1版.

第6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栽培

经济全球化对现代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内涵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英语写作能力,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化道路上的重要能力,必须要在教学中凸显其重点,以为其职业应用奠定根基。在考量以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写作兴趣不高、教学模式滞后、阅读能力不强、词汇量不足等桎梏之后,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建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力来实现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跃升”,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应性强、凸显实效性、彰显科学性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制约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考量

语言是人类顺畅交流的基本工具,然而对语言的掌握不仅仅表现在“说、听”维度上,还涵盖了“写”之意蕴。对于高职生而言,能否写就一手流畅的英语文章,是拓宽其职业化道路的重要基础。然而,笔者在对高职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因素制约进行考量之后发现,诸多因素正弱化着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栽培。

(一)写作兴趣“缺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高职生乐于并善于英语写作的“源动力”。研究表明,高职生的英语写作兴趣高低是与其英语作文成绩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写作兴趣浓厚的高职生,英语写作成绩往往就高,反之亦然。在对高职生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其本身英语基础知识的薄弱,词汇量、语法句式、动词时态等等方面的掌握“单薄”,致使其在写作过程中“无从下笔”,顿感英语写作“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更有甚者,将英语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几率,往往采取考前突击“背范文”的方式来应付。这种方式对于高职生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可谓是“百害而无一益”。因此,造成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困局,与其兴趣“缺位”“唇齿相依”。

(二)英语写作词汇量“匮乏”

高职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其英语写作的水平发挥,高职生在英语写作中最常碰到的问题包括词不达意、“词到用时方恨少”、句型单一、内容不衔接等等,究其缘由,与英语写作的词汇量严重不足休戚相关。大部分高职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一般是先进行中文构思再应用英语表达,由于有母语基础,中文构思的内容势必深刻而丰富。但问题在于,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无法用英语词汇叙述出来,最后不得不“退一步而求其次”,采用简单、浅显的词汇来表达,其效果肯定被弱化。而与此同时,记忆词汇时,高职生往往“只知其意,不知其性”,把形容词当动词用,把动词当名词用……此类错误屡见不鲜。因此,在开展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教学时,必须将扩充词汇作为重要一环。

(三)英语阅读能力“失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表达的便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间接联系。阅读对于写作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词汇量的扩充上,还体现在对语感、句法、文章结构编排等等方面的提升和把握上;尤其是当高职生采用批判性阅读,将更有助于高职生把控文章的观点、信息与结构,并使其在批判作者观点、内容的过程中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内容、观点、句式等等,对于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难以言表”。然而,在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式、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的长期主导,高职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英语阅读能力的“升华”,进而造成其在写作过程中“捉襟见肘”的尴尬。对此,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应辅以批判性阅读训练,以助推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优化。

(四)教师引导“不得法”

教师作为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施教者”和“引导者”,担负着实现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优化的重要效能。然而一些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选择了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起高职生英语写作的兴趣,反而弱化了高职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动力,并导致英语写作课堂的沉闷,以致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无法达成。此外,为实现高职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主旨,高职英语课堂理应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拓展至“项目化”、“任务型”、“情景化”、“生态化”等等具体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些教学模式的“张力”至今仍未彰显,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栽培”。

二、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视角下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升华”的策略

基于高职生在英语写作能力提升上存在的多维度因素的制约考量,必须遵照教育部于2007年9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确定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引发其他方面的“优化”。对此,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法值得借鉴。

(一)自由式写作训练:以写作开放性来激活高职生“乐写之趣”

“自由式写作”,指的是一种开放性、无拘束、乐在其中、自由自在的英语写作训练模式,要求训练者在5―15分钟的时间内不间断的训练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只需要强化构思、立意,而不需要顾及语法、格式、拼写甚至文章的逻辑结构等等内容,只需要不间断地写,也不能做任何的修改和检查。因此,这一写作模式也被喻为是“意识流写作”或者“即兴写作”。 假使在写作过程中采用“边写边修改”的限制式写作方法,就极有可能在修改完之后就忘记了本来想要写的内容。而“自由式写作”最大的优势在于以思维的开放性来保证写作过程中“不卡壳”,即思维的流畅性。

由于高职生原本的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在每次课前利用5-15分钟的时间开展“自由式写作”,一方面能使其实现对词汇的“再忆”,从而巩固其词汇量;另一方面不间断的写作能使其保持思维的开放度,建构起流畅的文章结构。当然,“自由式写作”训练必须要随着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渗透、层层深入,原本不注重语法、句式、拼写、逻辑等等内容要求必须改变,逐渐将写作的重心往这些方面“靠拢”,为其能习得一手好文章奠定根基。此外,在写作完成之后,教师可开展学生自愿分析写作之心得,让学生在交换、分享、表达、思索的过程中得到“乐写之趣”,以达成培养高职生写作兴趣的内在要求。

比如,笔者在上hobby 这个单元时,围绕hobby这个主题,课前用15分钟让学生开展自由写作。有的学生的写作思路是“What my favorite hobby is ”,有的是“What can be called good hobbies”,有的是“How to define a hobby”……随后,部分学生自愿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作文,笔者会对其加以点评及鼓励,再将其主要语法错误圈出、加以修改。

(二)激活思维法:以讨论自由性来栽培高职生“善写之思”

所谓的“激活思维法”也被喻为“头脑风暴法”,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由讨论方法,即:所有参与到其中来的人,围绕同样一个话题,无拘无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讨论自由并激活了高职生的发散思维,当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每一位参与者除了表达自身的灵感和观点之外,还将其他参与者的想法进行记录,并在讨论之后进行梳理,使得在写作时能有效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更有甚者,开展自由性讨论,使本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课堂顿时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集思广益式”讨论课堂,符合了高职生好动、善思的特点,从而激起其对课堂的兴趣,并融入到写作教学课堂当中来。

笔者在某次讲授写作时,就采用了“激活思维法”的模式,利用PPT展示一组包含parents(父母)、beer (啤酒)、fight(吵架)、surgery(手术)、tear(眼泪)、diamond(钻石)、photo(相片)的单词及图片,让每个小组对这组图片进行小组发散式创作讨论,以建构一个故事。小组讨论完、汇报本组创作故事后,笔者发现,学生们所编的故事内容生动、情节精彩,结果着实令人惊叹。基于此,在高职高专英语写作课堂中采用“激活思维法”是尤为必要的,不仅改善了课堂的环境,更培养了高职生“善写之思”。

(三)对话日志:以写作常规性来培养高职生“常写之习”

“对话日志”是一种基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对话与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当前网络化教学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的情形下,学生可在英语写作课程主页上每天留下自己的英语写作日志,教师则定期进行阅读、回复、评析,以建构一种基于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模式,保证高职生能够做到“多写、多学、多思”的良好写作习惯,从而为其写就一手“奇文”铺平道路。开展“对话日志”教学模式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教师能及时地纠正高职生的写作之误,更重要的是,搭建一个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平台并培养高职生英语写作的惯常性、持续性,以形成“常写之习”。

开展“对话日志”教学模式的话题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身感兴趣的话题,诸如人生规划、著作读后感、校园现象、社会热点等等,学生只需要登录网络课程界面之“对话日志”栏目便可开始写作,完成之后便提交。当然,文章要求言简意赅,150-200单词量,避免长篇累牍、中心不突出的情形发生。“对话日志”教学模式可以造就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锻炼了学生词汇、语法、句型、扩充阅读输入等方面的能力,更激活了教学相长。

三、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是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否在就读期间实现英语写作能力的“跃升”,将直接关系其就业的方向和质量。基于此,高职高专英语写作能力教学必须针对高职生存在的写作兴趣“缺位”、英语写作词汇量“匮乏”、英语阅读能力“失位”等等方面的不足,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开展自由式写作训练、激活思维法、对话日志等等教学方法探索,以确保高职生做到“乐写、善写、常写”,以真正实现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胡华芳.大学英语写作现状及教学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 (22).

[2] 李萍.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4).

[3] 薛炜.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4] 张莎莎.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06).

[5] 吴莹.从高职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谈写作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11).

第7篇

(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是篮球众多技术之中的一项复杂且重要的技术,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篮球比赛中,球队球员的突破能力强可以提高进攻队攻击的主动性,使整个球队的进攻更加的多变灵活,并且持球突破技术可以直接威胁对手的内线形成对内线的冲击.同时篮球突破技术突出的球队其战术打法也具有较多的选择性,可以促进全队进攻.协调素质作为篮球持球突破技术中的重要影响能力之一,对于掌握并正确合理地运用持球突破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协调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当代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篮球;持球突破;协调素质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55-03

篮球的持球突破技术是依靠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肌肉相互合作去完成的,球员在运动时体内的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相互协调,在持球突破的过程中感知觉与各运动系统相互协调,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相互协调通过不同的肌肉相互配合来实现.篮球运动员协调素质的好坏,对篮球运动员持球突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球员的协调素质比较好,那么他就容易在训练中快速高质量的掌握突破技巧.此外球员具有良好的协调素质可以使球员更好的适应多变的比赛环境.

1 协调素质的概念和种类

1.1 协调素质的含义

协调性是人们合理、迅速、省力和机敏地以最完好的能力完成任务,特别是完成复杂而突变情况下任务的能力.行动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的程度是协调能力的鲜明反映.在国内运动训练学专著中,有学者把“灵敏协调”认为是同一概念,或者把协调当作灵敏素质的一种反映,此外在国内高校体育教材中,有学者把协调看成是体能,把协调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体能素质全部归纳到体能的内容当中.

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运动协调素质的发展是由神经成熟的形态器官发生的活动,是形态器官在各器官功能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动力学模式[1].随后,又有学者提出,运动协调素质是掌握身体移动的多余生物力学自由度的过程[2].还有学者认为,运动协调是与有关个体、任务和环境动力联系起来的系统自由度[3].在众多体育类的书籍中,没有单独地对协调素质进行全面的解释,通常学者把它看作是进行运动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协调能力.

1.2 生理上的协调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协调能力从本质上属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一种活动机制,协调能力的目的在于建立运动中的参与的肌肉种类、参与运动的各个运动链、参与运动的各个器官以及各系统,还有运动者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满足运动者运动目的的一种运动的需要.在篮球比赛中由于不同的防守动作和不同的防守阵型,运动员在做持球突破的时候,所要适应对于个人防守和全场的防守的一种适应的能力以及满足自己持球突破的能力,这些都是生理协调使之完成一些列动作的基础.

1.3 心理上的协调

心理学家曾经提出了能力“经验论”的观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能力本身是个体在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强调“能力即知识,知识即经验”,从经验论中可以看出人们在获取知识技能时要通过组织,要通过心智将所学的知识协调的组织起来才能形成正确的知识技能,我们在学习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时候,需要运用每个正确的动作并通过协调正确的组织然后才能够获取到正确的持球突破技术.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生理上的协调使之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心理上的协调是学习并运用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

2 协调素质对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影响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完成,从神经系统来说主要取决于神经元传导连续冲动,冲动的频率以及冲动到达肌纤维的时间,对于那些神经元抑制不需参加活动的肌纤维,使它们不发生收缩.在骨骼肌之间的协调活动性中,神经调节具有最重要的作用[4].篮球运动员在完成持球突破时肌肉合理适宜的协调发力是肌肉协调的表现形式,在球员持球突破时肌肉用力的程度和时机的把握,不同的肌肉在持球突破时的作用以及同一块肌肉在不同时间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协调直接作用于篮球持球突破实战之中.动作感觉的协调是由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传入运动员的大脑,大脑将指令沿传出神经通过运动器官完成的.篮球运动员大脑接受到的有效信息则要以运动员的动觉为基础[5].

2.1 持球技术动作的影响

协调能力对学习技术动作尤为重要,在学习持球突破技术的时候,首先要学会例如正确的持球,正确的三威胁姿势,正确的突破转肩动作等等,看似简单的技术动作都要有协调的身体能力才能将这一系列技术动作完美的结合成这一项技术.

2.2 持球突破速度的影响

持球突破技术,无疑就是在持球准备进攻时,持球人面对防守人进行突破进攻,而如何突破防守人并完成进攻,就要求持球人在突破的一瞬间,将防守人甩在身后,这样就要求运动员有强大的突破速度.在运动员掌握并且可以合理的运用持球技术动作的时候,速度就要依靠下肢腿部,腰部,上肢躯干等的协调配合才能爆发出瞬间快速的力量,下肢要与腰部协调,腰部要带动上肢运动,这一系列的技术动作就像田径的100米跑,只有全身都协调一致了,速度才会变快,持球突破技术才能变得更有杀伤力.

2.3 持球变向假动作的影响

持球进攻时,为了更好的摆脱防守运动员的防守,持球运动员就要借助假动作的晃动使防守运动员失去防守位置,从而有利于进攻得分,在运用假动作的时候,协调的身体假动作才可以逼真的完成诱骗防守运动员的动作.比如做投篮假动作,就要求下肢向上稍微提起,上肢举球过头顶,而此时看似要投篮的动作,其实是为突破进攻奠定了基础.还有持球的晃动,就要求持球运动员持球晃动和运动员的脚步完全的协调,不然就容易出现走步现象.

2.4 对动作之间衔接的影响

在持球完成突破上篮或者传球等一系列技术动作的时候,要经过摆脱,运球,转肩,加速等等完成进攻,在这一系列技术动作之间每个技术动作尽管可以做到正确无误,但是没有协调的组织这一系列的技术动作,那么这项技术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只有在相互之间的技术动作能够协调一致完成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有力、有速度的持球突破进攻.

3 高校篮球专项学生协调素质训练的方法

在篮球训练中采取不同肌群不同方式的练习方式.比如原地一手前后运球一手正常上下运球,行进间运两个球等.同时采取一些徒手协调练习.如双臂下摆的纵跳,纵跳转体等等.球员在训练中采取不同速度、不同节奏、不同方向的运球和跑动,发展球员的协调素质.比如,交替用左右运球变向;用不同的速率行进间运球;用不同的方式做变向练习等等.球员在训练时,做发展协调素质的练习应由易至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练习的复杂程度.例如,先做简单运球,后做不同形式组合的运球练习;先做单个的突破技术再做突破技术的组合练习等等.在训练时不断加大球员的练习难度,让球员在困境中成长,发展球员的协调素质.例如,在练习突破上篮时加上防守队员;运球练习时加入防守队员抢断,球员在一定区域运球并且之间相互抢断等.

4 总结

经过分析协调素质的各因素以及其对篮球持球突破的各个技术环节的影响,使我们对协调素质对篮球持球突破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篮球运动员技术日益全面的今天,协调素质对篮球运动员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在培养篮球运动员协调素质时应抓住儿童少年这一黄金时期,充分发挥儿少时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可塑性.在培养篮球运动员的协调素质时应该注意多与篮球专项练习交叉结合,在专项练习中实现素质与技术的全面提高.在培养篮球运动员协调素质时应注意球员的状态和身体情况,在进行协调素质训练时要尽量把练习安排在球员身体情况好的时候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全宁.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实践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2):35-37.

(2)王金连,徐春林.篮球变向运球突破组合技术的动作方法及其技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65-67.

(3)慕昉.篮球运动中突破技术运用的分析研究——“时机”是突破技术的关键[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席凯强、李鸿江.HI径技术教学程序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10.

(5)肖平.体育系普修男子背越式跳高两种教学程序的实验研究[J].湖北文学,1998.

(6)张全宁,孙维增.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实践探索[J].北京体存师范学院学报,1999(03).

(7)张锁雁.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攻击性的研究[J].哈尔滨体脊学院学报,1996(02).

(8)崔彩云,蔡润宽.浅谈篮球教学中持球突破的错误及纠正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6(03).

(9)彭杰.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动作结构及其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02).

(10)余平.篮球持球突破技术及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04).

(11)曾静.关于持球突破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3).

(12)朝革命.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运动屯物力学分祈及其在教学和训练中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13)钟添发,王守恒,周湘卒.篮球战术教学电视片的研制与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02):4-12

(14)王守恒、赵添添.篮球外线对抗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篮球外线持球突破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J].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1.10.

(15)王守恒.篮球战术网络学习法的设计与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05).

(16)胡晓华,庄希琛,李厚林,王静.高校女生篮球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

(17)魏不来,陈钧.现代教学模式在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6).

(18)张云鹏.后现代教育观视角下篮球普修课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6).

(19)刘晓华,付浩.对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教学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20)赵东明.篮球专修课持球突破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04.

(21)周延涛.武汉体院篮球专修技术控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22)鄂文杰.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方法最优化的实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07.

(23)贾林样.心理的模拟认知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3.

(24)李诚忠,等.教育控制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01.

第8篇

关键词: 混合

一、引言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关键。2007年9月教育部重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指出: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英语写作模式,正是响应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体现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使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向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深度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转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使语言学者们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如何教,还不能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可以树立他们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基于混合式教学提升自我效能的高职英语写作模式

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重视过程性写作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它的优势是传统的教师布置作文―写作―讲评的一稿写作所无法比拟的。研究表明,结合了自主评阅系统、生生互评及教师批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更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高职高专的应用文文体主要分为书信和表格两种。作文之前,老师可以通过课堂全班讲授,分析范文的格式、写作意图、写作技巧,使学生注意写作内容的完整、语义的恰当、词汇的丰富、文化的差异和行文的流畅。提供阅读背景知识,构建写作新图式。这个步骤能为学生其后的独立写作搭建支架,通过模仿,形成读写的正迁移。在讲解的过程中逐步扫清语言障碍,减轻学生的焦虑,增强写作动机。在充分的准备之后,教师通过在线自动作文批改网站布置新作文,系统自动生成作文号,学生使用手机端就可以登录网站查找作文号,根据要求完成并提交,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正拼写错误、中式英语、词语搭配,通过查找网站的语料库,获得高频词、同义词、反义词的指导。过程化写作中,学生提交的文章得到在线自动作文批改系统的实时反馈,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分数得到不断提高,提高写作兴趣。写作的成功能提高自我效能期望,今后对于此类文章的写作更有自信。

经过自主评阅系统反馈、修改后的文章,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电脑配对互相批改。这次批改主要针对应用文格式、动词时态、名词单复数、主谓一致等问题。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负责,纠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形成浓厚的研究性学习风气。每次批改不同作者的文章,学生们就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作文,扩大了阅读量,利于学习他人在遣词用句方面的优点。同学互批,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交换意见,促进合作交流。经过多次实践操作,学生在评阅别人习作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班杜拉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效能感和期望值的提升来源于观察与模仿相似经历的榜样。

经过系统自动批改、学生互批后,教师根据批改系统的总结,分析全班共同的疑难、薄弱问题,解决谋篇布局、修饰润色等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推荐优秀作文,让全班同学共同鉴赏、分析、点评。在这个阶段,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价要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等进行启发和指导。通过评价增强师生的情感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巩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混合式教学提升自我效能的高职英语写作模式研究

(一)研究问题

为验证混合式教学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混合式教学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程度和他们的写作成绩是否相关?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是否有必要通过混合式教学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如何培养和加强?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为某高职学校2015级的6个自然班级学生,确定3个班级为实验班,3个班为对照班级,人数分别为126人。两个类型班级学生的学情相似,高考英语入学平均成绩相差不大。实验中,1、2、3班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学生先根据老师布置的题目在自动作文评阅系统上作答,按照系统提示修改作文,接着老师安排学生互评、修改,再上交给老师,老师最后再做讲评。4、5、6班采用传统教法,由老师集体上课,布置作文题目,收卷讲评。1个学期内安排8次作文,期初在2个组别都开展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期末在实验班对混合式教学法给予评价,主要了解混合式教学法是否有利于他们写作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测量工具:1份高职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和2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作文试题。基于Shell等编制的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和Bandura关于自我效能的定义及测试方法,借鉴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李航编制的大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问卷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结合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际情r做了适当的调整,包括写作信心感、努力感、技能效能感和自控效能感,共4个维度。问卷采用莱科特量表(Likert type scale),要求被试对象在五级刻度表上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最匹配的选项。1至5分对应了完全不适合到完全适合的五个选项,总分值区域在10至50分之间,总分值越小,表明其写作自我效能感倾向越低。

(三)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

1.数据的收集。本研究收集的数据有被试对象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有效信息及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写作成绩。主要分析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与B级作文成绩的关系及统计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各分数所占的比例。目的在于了解实验初期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程度、他们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与写作成绩之间是否有相关性及相关程度如何。

2.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写作自我效能感统计的结果,我们发现252名学生在4个维度的10个分项中,选择效能感分值为5分的仅有21人,占总量的8%,4分的36人,占14%,这说明在写作信心感、努力感、技能效能感和自控效能感方面优秀的学生不多;而选择不确定的学生占了较大的比重,达到108人,占了43%,说明这些学生在自己英语写作成功的信心、写作技能等方面是比较茫然的;2分以下的学生占了35%。同时,经测算,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仅为27分。从写作自我效能感平均分及各分值的比例可以得知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较低。

为检测混合式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我们还对实验班级和传统班学生进行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作文测试。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实验班级的学生经过1个学期的混合式教学作文训练,从格式、内容、词汇、语法、连贯到总分的平均分都比开学初有了提高,而传统授课班级总体进步不明显,甚至有些单项的成绩比开学初下降了。

期末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写作结束后,我们针对实验班同学开展了混合式写作方式结果满意度调查。结果参见表2。

从调查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实验班同学对于混合式写作方式的教学改革是持肯定态度的,表示非常满意的同学每个选项都超过了一半。

四、结语

实验研究表明,混合式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确实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然而,开展混合式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写作评估的培训,还要做好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英语写作自我监控策略的学习,处理计算机焦虑和网络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意识和课堂教学方法要与现代信息技术及优质数字资源相匹配。只有这样的混合式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才能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美]A.班杜拉,著.缪小春,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司继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8(3).

[4]王天剑.焦虑和效能感与口语和写作技能关系的SEM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27-30.

[5]王远妮.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写作成绩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石晓玲.多媒体计算机与英文写作教学的改革[J].外语界,2001(6):22-25.

[7]唐芳,徐锦芬.大写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11(6):22-28.

第9篇

关键词: 贯通班 在校高职护生 护理实用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近年来,医疗纠纷案例剧增,2009年,司法审判方面作了改革,要求所有医疗诉讼案件由院方提供物证,尤以护理记录作为客观的物证,可供第三方评判时作为推理证据。卫生部特向全国发两大通知[1],推行表格式护理记录模式。本校于2009年10月向上海市教委申请了上海市创新课题(编号10YZ242)――《高职护理人才职业书写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我们搜集了十几所上海市三甲医院的护理书写表格及相关的一些范本,汇编成册,通过《护理实用写作训练》课程教学,给学生一些通用的基本的护理文件的写作规范,帮助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培养规范书写护理记录的习惯和准确填写护理记录文件的技能。

一、课程说明

《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是本校自2010年起,专门为在校高职护生开设的一门语文类临床应用型技能训练课程,它是构架于语文写作与临床护理工作之间的一种综合性实训模拟、操练的课程。既需要语文的基础能力,如:恰当、准确地应用语词、条理清晰地描述、精炼地概括所见所闻等能力;也需要有专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直观见识。这对在校护生而言,是困难的;对于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同样富有挑战。

二、实验思考

1. 大班教学成效PK 小班化教学

从2010年3月至今,我们已经完成了对09级~12级四届学生的《护理实用写作训练》的课程培训,每届按照规定教学16课时,教学模式、班制、成绩如(表一)所示。

根据(表一)的数据显示:四个年度的试卷均达到了效度和信度的要求,成绩是可信的,不过试卷的区分度还不大,尤其是09级的试卷只有0.23的区分度,这份试卷难度系数也是最小,所以,学生的整体分数比较高。按照通常的推论:小班化 40人/班的授课效果应该优于120人/班,然而因试卷的原因,使者测试效果显示得不明显。四份试卷每次都有调整,并不完全相同,从试卷“难度系数”显示,一份比一份难。试卷的“标准差系数”告诉我们,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一般认为在6~7之间比较适度,表中所示10级、11级以及T10贯通专业的离散度偏大,说明学生的成绩彼此相差很远。难道小班化教学反不如大班教学?

四个年级的比对,变数太多,教师的培训能力、学生的智能状况、学习态度、教学方法参差等等都有干扰,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因素使贯通10级学生的年级平均成绩与其他四个产生巨大的差异呢?为了使比对结果更加明显,我们着重选取12级高职护理口腔班(601班)与助产班(701班)与之对比,她们是和贯通护理在同一时间段、测试同一张试卷的一个大班和一个小班。

同一位教师,承担这五个班教学。三个贯通班,均是39人/班的授课方式,同样上16学时,成绩2 / 3以上是不及格的。10贯通3班成绩>10贯通2班>10贯通1班;她们三个班所有的条件都是相近的,除了班主任不同,各班的氛围不同,我们可以说是因为她们各自的学习态度造就了成绩,3班是学习最积极的,学习最自觉,整体性融洽度比1、2班好。1班在三年学习中,一直落在最后,所有的考试,班级平均成绩都会比2班、3班低5~10分,本次考试前都出去见习了,回家住宿,全班仅有6人带书回家复习,这次的排名结果并不意外,但是2班和3班为什么也有这么多的不及格呢?

同一位教师,教授大护理专业的学生,38人/班教学成效优于> 82人/班,以合格率看:G12口护63%>G12助产50%;小班化优势明显,从分数段分区可见一斑。但是,及格率显示:G12助产班的成绩>10贯通3个班。 她们作为中高职贯通专业,在校内学习正常人体学之类医学基础课程比高职早二年,按照专业知识的相关性影响推理了,她们本次测试应比高职护生考得更好。

2. 语文课基本读写能力 PK 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应用能力

表三:

经过询问比对,列出(表三),可见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高职第一学期,才开始接触《正常人体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在第二学期接受《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时,《正常人体学》同步进行,以干扰的持久性来看,高职生反而比贯通班少;或者可以说,医学基础知识还没有进入学生自我思辨和应用系统,因此,在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时,基本属于干扰极小,影响学生组句、用词的逻辑思维,主要依靠学生个体原有的语文能力。

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推断:对于同样没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护生,贯通班和高中考入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接受《护理实用写作》课程的干扰是相同的,正常人体学、健康评估等医学前期课程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思维,相比较而言,倒是语文阅读、写作的功底,能更多的影响其护理写作的思维,直接反映到听课的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一个人的语汇能力是相通的,经过对前几届高职护生的数据测试,得到验证,请看(表四):

表四:

10级六个护理大班的语言交流考试成绩,11级(3班、4班)两个护理大班、12级(4班、6班)两个护理大班的《语言交流》考试成绩(包括情景会话、辩论、演讲三项)与《护理实用写作》期末试卷成绩对比测试,《护理实用写作》的成绩和《语言交流艺术》两门课程的成绩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36(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3. 自然养成能说能写 PK 干预性操练铸模塑型

表五:

语言交流艺术成绩(班级均分)

情景会话 综合考试 总评成绩

10贯通101 76.1 82.2 84.0

(标准差) 5.6 2.7 2.7

10贯通102 76.1 84.3 85.9

(标准差) 4.2 4.4 3.2

10贯通103 77.8 88.6 89.1

(标准差) 4.9 2.1 2.1

那我们再看看贯通班的语言交流艺术班级平均成绩列表,看(表五):

根据测试得到的验证结果是两门课程成正比关系,然而在贯通班身上似乎又发生了逆转,《语言交流艺术》与《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成绩是极大的反差。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再来看(表三),这张课程安排表上给出了答案,在第六学期上语文的《语言交流艺术》课之前,贯通班曾经有两次相关的课程训练:《护理礼仪》、《社交礼仪》,这两门课程在第一、第三、四学期已经开过课,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以学生训练为主,主要是演练小品,练习情景对话,等于为《语言交流艺术》课程,安排了前期预备训练32学时,所以,在第五学期的《语言交流艺术》课上,学生能够灵活地展示,并学到更深一层次的技巧:演讲、辩论等等。如果按照这样的计算,语言交流类的课程,贯通班实际上了48节,操练对于语言表达技能――说、写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护理实用写作能力其实更侧重于语词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抽象能力,这是语言能力中的高级层次,这些语言能力的应用与把控,是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逻辑思维操练才能获得的。在贯通班的前期课程中,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而且,阅读量本身也比一般高中生少,内劲不足,后续难继。有专业人士早在研究论文中提出“概括[1]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表达力。在思维与写作中, 主体概括力的强弱, 决定着其思维水平与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应用写作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概括力的培养”。

三、结论和建议

1. 操作模拟互动,时间确保为要。

技能操练型课程必须确保讲解与操练、纠错的时间。《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恰恰是独立的一门训练课,没有前期准备,课程内容多,课时仅16节,教学的内容涉及:体温单的描画、医嘱单识别及抄写、入院评估一套表、健康宣教、围手术期记录、一般护理记录单识别及填写规则和技巧、危重护理记录填写规则和技巧及操练,特色护理记录首页学习识别,单是说一遍就得8~10节课,每家医院都各有体系,学习的时候最好能够举一反三,会翻写到不同表格里。目前16节课时,训练和辅导纠正的时间很少,模仿抄写、独立描摹、讨论纠错、案例学习都需要时间,需要把抽象的临床工作通过演示,转化为实景,当学生明白了记录的真正过程是观察记录,而非凭空想象、创作,那才能够意会,便于记忆,但是,要做到熟练、准确,那还需要到临床一线继续磨练,熟能生巧。铸模的过程,开模铸范是最主要的程序,学校教育就是做模铸范的阶段。

2. 缩小授课班制,增加课内关注。

本次通过G12级高职护理与T10级贯通班的《护理实用写作》测试对比,我们基本找到了影响在校护生写作的影响因素:即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前期语文课程的安排、《护理实用写作》课时安排的不足,教学方案的设计,都受到限制,并非只要将人数从100改到40就算完成了小班化,真正的小班化教学是看教师能否再课堂有效时间内对每位学生关注和辅导,进行有效干预,作为实际操作型课,它类似于外教教中国学生口语,人数要限定在20以内,这次也有实例证明:

参加全国星光技能大赛的选手,一个学期没有上课,在比赛结束后,对四位学生进行集中授课,六天,每天授课2小时(3学时),一周后,对学生进行等量试卷测试,结果该四名学生考出一个这次贯通班的最高分77.5,其他三考出一个74,两个67,与大规模的不及格班级成绩形成对比,说明:如果课时不能增加,那只能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缩小关注范围。基于目前教师紧缺,所以,教师成本太高,只能选择增加适当课时,便于教学时空扩容,在课堂实训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感受到,将教师教授的技能转化吸收为自己的“本领”。

3. 增加预前培养,孕育后期强手。

护理实用写作能力基于语文说明文写作基础能力,要求语词精炼、描摹具体、形象,准确勾勒被描述的对象――患者或患者的病症、病情的变化……。目前的语文课程设置时间比四年制中专少,比高中生更加少的厉害,属于先天不足,后天难补。总而言之,语文大类的课程时间明显不足,提前预埋说明文、应用文写作训练时间,对于贯通班的学生的护理实用写作能力能够有重大的改进。

4. 培训专项教师,益于教学相长。

参与本课程授课的教师需进行专项培训,不断更新从临床获得的信息。这是语文教学的校企联合方式,和我们的实习生单位,和毕业的学生多沟通,并收集最新的临床一线表格,不断研究,不断更新,让受教者学到能够真正应用的语文能力。承担此课程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学习医学相关课程知识,便于理解专业词汇,做好专业的记录。教学者也在此过程中,做到教学相长。

5.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成效。

(1)开发视频课程资料,化抽象为具象。

因为临床工作是在校生不熟悉的,我们需要用视频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联想模式。

护理实用写作是一种工作记录,每做完一件事,就要做一次记录,校对医嘱、校对患者、校对药物、校对时间、打针发药、巡视病房……都需要将书面的文字与活人匹配,防止错误。这需要给学生一个正规的工作模式、实际的操作视野,有效掌握记录的规则和要求。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 培养职业化理念。

让同学看视频,不仅是观看,还可以让学生看来视频后思考、讨论、模拟演示,进入角色,才能有效记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对职业的探求兴趣、责任感,提早明确自己的岗位特点和工作职责。爱一行才能做好一行,能够胜任,才能长久生存,兴趣培养,提前铸模。

【备 注】:

1. 国家卫生部专门发文――《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7号)、《卫生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11号)(以下简称两个《通知》),决定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

参考文献:

[1] 文晓玲, 概括: 重要的思维、表达力,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 王华,大学生写作能力小组动态测量分析研究 [J] 外语测试与教育,2011年7月,第3期,P/50-53

[3] 陈培珊,从英语小班教学实例看小班化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版)2008年5月P、210-202

[4] 何少轩,本科生的写作障碍成因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1月,P/109-112

[5] 谢超韫,陆季青,基于就业能力本位的高职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科普2011年2月,199期P60―62

[6] 庞红卫,对小班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四期 P/16―20

[7] [美]查尔斯・都希格著,吴奕俊、陈丽丽、曹烨等译《习惯的力量》 P/90,[M]中信出版社,2012。

[8] 戈纪敏,论写作观察心理能力及其培养的几个问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89(1)。

第10篇

关键词:阅读; 写作; 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226-02

1.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英语写作都是学生的弱项,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一提到写英语作文就害怕,而学生写作差的主要原因是阅读太少,影响了语感的形成。用英语写作时常常出现中国式英语的句子。阅读是增强语感的最主要的方法,阅读与写作整合可以起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基于英语教学的需要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阅读与写作的整合作用

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就是把阅读课与写作课结合起来,从分析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着手积累词汇素材,然后运用学到的词汇语句结构和篇章结构进行写作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习得英语写作,并通过写作活动检验信息输入的效果。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技巧,还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掌握写作技巧,获取写作经验与丰富的素材,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其中的道理早被古代中国人说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我国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外语学习。

英语写作,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的潜能转化为外在的行动,使语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应该多写英语作文。胡春洞教授在《英语学习论》一书中指出:作文的好处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对读、对听、对说的最好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形式代替不了的。英语语感的成熟和成型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3.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方式

如何将阅读与写作切实地做到一体化,笔者不断地在课堂上做着尝试.现以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5 Section A Reading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为例。

3.1 注意情感因素的作用。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尽量控制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阅读,为阅读教学进行情感铺垫或开展热身活动,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3.2 读前的热身活动。图式理论认为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读前的引导和热身活动能帮助学生丰富内容知识,对后面的阅读材料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后段的写作提供了具体、清晰的思路和材料。

教师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这样可以为他们扫清阅读障碍和问题,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将注意力自然地引向课文话题,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如教学文章"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的时候,引入汶川地震,让学生以汶川地震为背景,围绕灾难涉及的词汇和主题进行归纳。让学生就此主题进行讨论和小组活动, 并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图片联系汶川地震作出猜测,目的是激活他们的相关知识启发他们的思维与想象顺利导入课文。

3.3 读中活动(跳读、查读、研读和朗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立足教材的同时又要跳出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和智慧结构,以课堂教学为主,把教材变为活性的因素,使它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活起来!

跳读(skimming)――把握主题大意是快速阅读的一种。阅读时扫描每段主题句,掌握每段文章的中心大意,做到眼中有文、脑中有义,浏览全篇,领会文章精髓。及时点拨学生,告知学生阅读材料中每段的大意就是写作时所列的提纲,让学生用简短的词或短语来概括各段大意,培养学生草拟提纲的写作习惯,使文章的思维更加缜密有序。如本课,让学生概括各段的大意:the weather before the storm, what were people doing while the storm, the environment after the storm。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阅读上升到写作,从理解到运用,从输入到输出,学以致用,达到交际的目的。

查读(scanning)――关注文体。这是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阅读活动中信息筛选的一种阅读技巧。教师设计活动内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特点和风格,获得深层理解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体裁各异,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如本课就是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主线的记叙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对文章进行归类总结,理清文体,使学生掌握这些文体的基本特征,写作时可以套用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框架,以后写类似的文体时,可以从容下笔,下笔成章,写出符合文体的作文。例如,本课教学关于自己过去某个时间正在做的活动的作文,先让学生列出写作提纲:at the time of, when, doing the homework, washing the clothes, watching TV, exciting, etc.

精读(intensive reading)――"精读是外语教与学的根本。"(胡春洞)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阅读材料中语言点的处理上,使学生领会语法形式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语法能力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长句和难句等复杂句子进行分析,提高理解的速度,加深理解,才能学会和掌握英语的遣词造句,才能写出符合英语句式的句子和句式多变的文章。

教师还可以通过Yes/No, True or False, wh-questions等阅读活动展示语言点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能够对语言点融会贯通,形成语法知识网络,为朗读打好基础,也为写作埋下伏笔。

朗读――形成语感,熟读文章,可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难点和疑点,还能增强英语语感和加强记忆,熟知阅读材料的语言点、句型、句式及文章框架,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为写作奠定基础!阅读是领会思想,写作是表达思想,学生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理解文义,感受外族文化的优美,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重组加工文章信息,并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形成写作的一些灵感或思维意念,生成地道的英语表达语言!

3.4 读后活动。写作阶段是阅读后(post-reading)的延伸阶段,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进行了有效阅读后,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写作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整理素材、谋篇布局的过程。学生在经过完整仔细的阅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利用范文的框架结构,组合信息,利用从阅读中获得的写作材料,输出信息,进行说写活动,有效地完成阅读与写作的整合。从上面的阅读阶段,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的框架是这样的:作者从before storm, while storm, after storm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而我要求学生写的是typhoon,话题是一样的学生可以按照这个框架写出作文。教师要在学生写作前给出适当的评分标准,最后让几个学生把自己的文章读出来学生们一起讨论,评出谁的作文最好。

其中要注意的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写作时,应注意分层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够写出开头和结尾,就应该值得老师表扬。

在整个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当中,师生的关系是互动的,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及对话练习,他们成了教学的中心、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会得到提高。

总之,学生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写作素材,而写作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意识,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输出活动,它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教师在教学中实施阅读与写作整合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最终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熟练地运用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上扶.英语写作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11篇

自2009年至今,黄新古的素质教育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他也因此获得诸多荣誉:南海区优秀校长、南海区名校长、南海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佛山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等。今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走进学生心里的“新古哥”

当记者一行人走进南海实验中学的展览室时,只见室内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绘画、山水盆景、物理模型、机器人设计等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在或飘逸,或古朴的书画作品中间,一副“另类”的漫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漫画中的人物夸张的五官和笑容不掩其爽朗睿智的个性,一望便知是南海实验中学的校长黄新古。一看落款,如此幽默诙谐、惟妙惟肖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初一学生之手。南海实验中学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办学,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已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黄新古仍没有忘记这位初一学生为他画的漫画。他对记者说,他打算等展览结束之后,请这位学生把漫画作品送给他。在他看来,这是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见证。

由于黄新古与学校师生打交道之时素来秉持真诚平等的原则,从不摆领导架子,学生们一有机会,都乐于与他交流,甚至开一些小玩笑。学生小谭说:“说起黄校长,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他宽厚和蔼的笑容,就是他和我们打篮球时百投百中的三分球!”在课余活动中,学生们喜欢和黄新古一起下棋、打篮球,而且毫无局促不安之感。有的学生玩到“忘乎所以”时,甚至称黄新古为“新古哥”。黄新古乐得藉此与学生平等交流,便采取了听其自然的态度。此后,“新古哥”的称呼不胫而走。如今,要理解南海实验中学的校园文化,“新古哥”肯定是关键词之一。

不过,“新古哥”的称呼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因为黄新古把真诚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这一称呼传达出学校师生对黄新古由衷的敬佩与信赖。细数黄新古接任南海实验中学校长迄今递交的成绩单,自然不难理解他何以能如此深得南实师生的爱戴。

迄今,南海实验中学的中考成绩已蝉联南海区中考12连冠。以2014年中考为例,南海区前20名南海实验中学独占10人,前50名独占21人,南海区前600名独占169人,92人上广东实验中学分数线,473人上石门中学、佛山一中分数线,上线率达49%。

从这些数据来看,南海实验中学历年中考可谓成绩卓著。可是,当记者对此表示惊叹之时,黄新古却平静地说:“如今我们很少提中考成绩,因为这么多年来,学校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成绩过了广东实验中学、佛山一中、南海区石门中学等重点中学的分数线。现在,我们的办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充分而协调的发展,并成功打造了我们的品牌――‘六个一’工程。”

黄新古所说的“六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在校学生人人都有一颗仁孝之心,人人都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写一手好字好文章,人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人人都有一项健体专长,人人都参与一项科学探究活动。“六个一”工程旨在打破应试教育的瓶颈,为每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

自2009年实施以来,“六个一”工程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南实学子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不仅中考成绩一如既往优秀,还兼擅音乐、书法等多项特长。在国际国内大赛的领奖台中,也时常可以看到南实学子的身影。五年以来,南实学子光是获得世界级、国家级一等奖的奖项就有近300人次,如2012年VEX世界机器人锦标赛联赛总决赛一等奖、2014VEX机器人欧洲锦标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新世纪”杯作文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等。其他国家级、省级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不过,在黄新古看来,“六个一”工程最大的成绩是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最难得的是,你在南实学生的脸上,看到的不是疲倦、麻木、苍白的神情,而是活力、灵气和发自内心的笑容。”黄新古如是说。

开辟素质教育改革的蹊径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黄新古是如何另辟素质教育改革的蹊径的?这要从2009年的暑假说起。当时黄新古刚接手南海实验中学,时任南海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的吴赐成随即找到他,希望他以南海实验中学为平台,大胆探索一条素质教育改革的路径,既造福一区的学子,也为我国的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吴赐成明确提出:“我希望在南实校园里,既要听到读书声,还要听到歌声、笑声、欢呼声;既要听到中文,也要听到英文。”

吴赐成的这一要求与黄新古的筹划不谋而合。二十年来,黄新古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对于中国教育的积弊,其实已经洞若观火。他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考分和升学率长期以来成为许多学校的主要追求,由此导致了教育的模式化和学生培养的标准化、单一化。学生丰富而多样的个性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却被忽视了。”在他看来,应试教育的结果必然是分数取代成长,雷同取代个性,孩子们的灵气和创造力被窒息、扼杀。他早已在探寻一条合理、可行的素质教育改革道路,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而协调的发展。如今,得到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黄新古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把自己的一揽子计划付诸实践。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黄新古决定把“减负”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为了在中考再创辉煌,南实师生都面临着重重压力。平时自不待言,到了周末,学生依然淹没在写不完的作业之中,各种补习班更是接连不断。虽然中考成绩遥遥领先其他学校,可很多人脸色苍白、形容瘦削,失去了入校之初的生气和活力。对此,黄新古既痛心,又深感内疚。在新学期开学时,他提出在初一初二年级实施“周末零作业”的举措:学生在周末只需每天坚持练字15分钟,此外再无任何书面作业。黄新古的考虑是:“只有把周末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休息,并按照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才有可能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桎梏。”

不出黄新古所料,“周末零作业”的规定刚一宣布,就引来家长的阵阵质疑声。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周末不做作业,很快会被其他学校的学生超过。学校部分老师也是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周末不写作业、不补习,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学生也很难消化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若长期如此,学校的中考成绩很可能出现下滑。

家长和老师担忧的问题,黄新古当然明白,但对于素质教育改革,他早已成竹在胸:改革之后,南海实验中学的中考成绩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再上一个台阶。黄新古的自信,源自他对南实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信任。在他看来,好成绩未必都要靠补课或“题海战术”,学校老师在研究教学和考试上经验非常丰富,只要通过适度加压,鼓励他们改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在黄新古的大力推动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南海实验中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效课堂引发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精妙讲解充分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创新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日常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提起高效课堂和学习方法,黄新古不无自豪地说:“在佛山一中、石门中学这些重点高中,全校名列前50名、前100名、前200名的学生,至少有一半来自南海实验中学。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精神,一旦学生掌握并习惯了这种学习方法,不管他们到了哪个学校,在哪一个学习阶段,都能够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这对他们而言,是受益终身的。”

高效课堂的打造,使减负增效真正落到了实处,确保了“周末零作业”的顺利实施。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心灵的健康和谐成长,黄新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按照黄新古的要求,学校在开齐所有必修课程后,每周增设一节书法课、阅读课、文明礼仪课和三节的器乐课,加上针织、篆刻、航模、机器人设计等课程,总共超过了20门的选修课,真正兼顾到学生丰富而多样的个性。为了推动“六个一”工程的进展,黄新古还提出,每年举办仁孝节、读书节、器乐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艺节等六大节日,以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式,使“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深深地烙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渗透至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极为优渥的环境。

国际化办学是黄新古素质教育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黄新古深知,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黄新古力倡下,南海实验中学和南海国际教育中心强强联手创办国际课程实验班。国际课程实验班率先引入剑桥国际初中课程,不仅深化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也为南实学子的个性化成长和国际视野的拓展提供了更多高层次平台。国际班的学生视野开阔,多才多艺,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切都在黄新古的预料之中。这几年中考,南海实验中学都不负众望,始终占据南海区第一名的位置。原来质疑和担忧的声音早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激动和赞誉。然而,真正令家长们激动不已的并不是中考成绩,而是孩子们在“减负”之后的快乐成长,是他们的多才多艺,更是他们对父母的一片仁孝之心。面对记者的采访,家长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深深地感到黄校长是一位时刻关心孩子成长的好校长,是一位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感恩之心的好校长”,“魅力四射的学校生活成为学生成长的‘炼场’,我为我的孩子感到幸运”。

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黄新古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看似颇为前卫,其背后的办学思想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若以一言蔽之,即立足于现代价值理念对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在黄新古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具体途径,则需要依靠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这其中黄新古受益最多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加纳德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所有的人身上都体现多种智力的组合。无疑,“多元智能理论”为黄新古的“六个一”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过,在黄新古的办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儒家教育智慧的传承与转化。在他看来,个性化办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而是学生心灵健康和谐的成长。在这方面,儒家教育思想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难以企及的地方,即更加关注人的整体性,更注重人的心灵的和谐。黄新古非常喜欢《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句名言,黄新古有独到的体会。他对记者说:“孔子这句名言对我的办学有很大启发。孔子的意思是说,诗是感性的,礼是理性的,而乐则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诗和礼的升华。这句名言实际上是儒家教育思想关于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的规律。”

儒家美育思想提倡,以诗歌感发人的意志,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终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心灵的健康和谐与社会的敦风化俗。对此,黄新古不仅有深入领会,而且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办学中。在“六个一”工程中,全员音乐教育和书画艺术教育,正是源自儒家美育思想的启发。以黄新古最为看重的全员音乐教育为例,他要求每个学生都修完器乐教育课程,并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在他看来,沉浸于音乐的美妙世界,学生的情感可得到宣泄、净化、升华,心灵可以在“悦志悦神”的体验中臻于和谐,并产生一种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奋,从而积极地融入生活,自觉善待他人。

黄新古还认为,借助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达到外在的遵守仪礼和内心道德自觉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而且可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起到移风易俗之效”。这也是他对孔子另一句名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解和实践。

不难看出,黄新古的办学思想既有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意识,又有对儒家教育智慧的自觉传承和转化。这种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意识,也是黄新古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百多年前,面对中国教育在积贫积弱的局面下出现的种种弊病,南海先贤康有为忧虑重重,不能自已。在其早期诗作《再题》中,康有为表达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忧思,其结尾有这么一句:“西江后英起,道术犹有系。”显然,作为近代儒学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期待,饮珠江水长大的后世英才,在睁开眼看世界时,能够继承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第12篇

【关键词】交际渗透品德教育培养习惯人才

外语是一门工具学科,学好外语既关系着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声誉。所以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做关心帮助他人,团结友爱的人

目前,不少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缺少伙伴情感,不懂和他人相互协作、相互尊重、相互照顾,而只要求别人照顾他。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这方面引导,教育他们和同学搞好关系,关心他人,把自己放在集体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培养团体意识。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让学生自主预习、自学、自己解决问题,我会在他们完成任务后给予适当点评,并对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由于每个小组组内成员英语基础有差距,他们为了高效完成任务,便会自主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在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集体意识。

二、培养学生做克服困难有坚强意志的人

当前,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以前好了,生活和学习环境比较舒适,培养坚强意志感到有一定困难,而人才是离不开坚强意志品质的。于是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我认为开学的第一节课,课下的第一次与学生谈心、第一次总结等,都是对学生教育的好机会,那么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不例外。今年开学的第一天,我没有讲新课而是和同学们谈了许多有关英语的问题。从学习英语的深远意义到结合实际讲怎样学好英语,从基础问题谈到自信心的树立等许多方面,学生受到了深刻教育。在谈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时,我给他们讲了英语的交际功能和翻译功能,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成为国家的高级翻译工作者,作了精神上的铺垫。从开学到现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我虽然留给他们许多任务,但同学们都能努力完成好。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敢于向困难挑战,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培养学生做有礼貌的人

礼貌,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素质。谁不喜欢有礼貌的人呢?因此,礼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英语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我把礼貌教育作为长期进行的一项思想教育。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英语的礼貌用语实践到生活的小细节中。在讲到语言习惯时,我向同学们讲不同国家的礼仪不同,要尊重别的国家的习惯。如有人对你说:“You are beautiful to-day!”,你就应回答:“Thankyou.”而不能说“是吗?”或一笑了之。再如:“Wouldyoulikeanotherapple?”你若不想要也不能只说:“不要”而应该说:“No,Thankyou.”等。通过这样的长期渗透,许多同学都养成了很好的语言习惯。

四、培养学生做遵守纪律的人

每一个公民都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学生正是思想品德形成时期,对他们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就更重要了。

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讲到5个人在车站排队,天很冷,但他们中没有人不按顺序等车。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This is abus stop,the peop leare waiting for abus.The yare standing in line.In English,they call this line a queue.You must always waitin aque ue.You must never jump the queue.If youjump the queue,other people will not bepleased.于是我提问:“Are you pleased when other peoplej ump the queue in China?”同学们回答:“No,wearen’t.”通过学习这一段话,使同学们懂得了不遵守纪律就会受到谴责的道理,要做受人尊重的人。

五、培养学生做具有良好习惯的人

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如:学生的认真书写习惯、预习习惯、检查习惯、及时改错习惯、办事雷厉风行习惯等。平时我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或预习作业后,认真检查,不该犯的错误不犯,听写和作业本发回后,哪怕有一点红色标记,也要去思考并修改,每天该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学生逐渐地形成了习惯,这样做起工作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聋哑症’’,学生学了多年英语,大多既不能说又听不懂。我认为:英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体,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际都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因此,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交际能力上,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课前5分钟的自由交谈,它分为以下内容:以教师为主的会话;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独白;或者,有时让学生搞主题演讲;讲故事等活动。

2.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等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说、好动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他们想说、敢说、不怕出错的特点,积极调动求知欲。如利用他们表现欲把具体知识在短剧、游戏、歌舞中融会贯通,让他们在乐中去学。

3.利用实际生活情景,表演情景,模拟交际情景,直观教具创设情景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英语,感知新的语言材料,进而理解句型、课文。

4.在掌握语言知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表演,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培养学生在新的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的能力,达到自然交际的目的。

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首先我们要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其次,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师要经过精选,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婚姻、家庭、节日、法律制度以及个性特点、思维方法等,以提高他们的交际和理解水平。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对阅读材料的吸收和整理,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多,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总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我们只有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英语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运用的工具。

通过以上教学,大多数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同步发展。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形成,为学生参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可靠的智能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13篇

论文摘要:文秘专业专业特色有效人才

论文摘要摘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文秘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雷同、特色不明显的新问题。通过探索其他专业特色形成的规律以及有效人才的内涵和培养目标,本专业提出了文秘专业如何形成特色以及如何在形成自身特色的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的基本思路。

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目前状况分析和规律探索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目前状况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摘要: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摘要: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探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征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练习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目前状况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探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摘要:

①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趋向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和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向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征和变化趋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和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和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假如专业建设不和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和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探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征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和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和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和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有关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索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征,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征。

1.3.1有关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新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和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和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和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摘要: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和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和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和部分港资企业、或和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摘要:

①对港资企业、或和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把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和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和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

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把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和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摘要: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和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目前状况,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摘要: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预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预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2.3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摘要: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和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办法如下摘要:

2.4.1通过探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和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和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摘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把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和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第14篇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4.

第15篇

一、“学参”优化设计的提出

钱梦龙老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使学生乐学、会学并且学活、学实,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教育。因此教学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魂,素质为先的宗旨。笔者以教学信息资料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创新性为基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符合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趋势。教师先跳进题海,以大纲为纲,教材为主,教参为目,“学参”为辅,再让学生跳出题海,获得元认知知识,通过精讲、精选、精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在“学参”帮助下最大程度地起到诱导、指正的作用以提高效率,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学习,走出片面追求分数结果的怪圈,把求知作为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突破教材和课堂束缚,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示其能,实现分享学习,走出传统教学的狭隘圈子。因而提出了“学参”优化设计的轮廓构想。

二、"学参"优化设计的框架

“学参”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对教材中每单位(课时、单元)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教师通过编篡“学参”来代替过去的教案与学案,使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学参”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与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学参考书,与授课进度相同步(课前发给学生并经装订成册,可滚动使用),便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与互动,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融合。

“学参”大体框架包括下列项目:㈠“课时学参”包括⑴目标要求、⑵导学过程、⑶知识结构、⑷材料补充、⑸知识迁移、⑹作业练习;㈡“单元学参”包括⑴阶段特征、⑵学法指导、⑶主要人物活动、主要时间、地点、⑸疑难解释、⑹学习札记等,各课时结束以“单元学参”作总结,设置应灵活便利。其中“目标要求”包括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知识迁移”包括学科内纵横知识联系。特别是中外联系,显性尤其是隐性知识,及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史论结合等:“作业练习”有常规题型(如5分钟随堂练习),也可以是开放性写作题,但侧重单选和材料解析题。“补充材料”包括相关原始史料、争鸣观点、典型例题、还附有相应参考书目、影视歌曲,名人名言等:“学习札记”由学生独立完成,其中可记录某些疑问、心得,还有自我设计试题,答题失误分析等,教师作定期检查。

三、“学参”优化设计的特点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脚踏实地,有的放矢,其中“学参”的精心编写无疑只是一种尝试,。笔者对“学参”进行了长期酝酿、论证,在1999年已作初步实施。它与教参、学案和教案不同,主要突出之处有:

(一)、独创性,⑴结构不同:教参包含引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材分析、教学建议、练习提示、资料和注解等;教案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和作业等;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识方法、技能训练等组成。⑵主体不同:教参由权威专家合作著写;教案由各位任课教师单独准备完成;学案由备课组教师共同编制。⑶对象不同:教参为教师服务,作备课参考;教案针对相应的学生,作授课蓝本,限于课内使用,不与学生见面;学案联系学生实际,公开在全年级统一使用。

(二)、针对性,目前制约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因素,除观念导向和学校客观条件外主套还有:①教师因素。不少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功底浅,对现代学术动态知之不多,而且教法古板,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习惯于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知识承载量少,导致出现启而难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因而师资的知识和方法尚待更新……②学生因素。在基础知识、技能欠缺和学习方法、习惯不如人意,学生对教师和教材过于依赖和盲从,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被牵着走、喂着吃之虞,只知死记硬背,临时突击,一味猜题押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教材和参考资料因素。由于课本体系陈旧,观点滞后,既无法反映国内外形势变化,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潮流,况且缺乏配套辅助资料精品,存在过多过滥,过偏过难,搞题海战术或雷同抄袭等弊端,辅导用书良莠不齐,无谓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选择的疑虑,因而“学参”的编写呼之欲出。

(三)、启发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发现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发现过程,让他(她)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参”的运用旨在透过表象深入发掘隐性的、潜在的知识联系,形成点、线、面的立体智能结构,这样学生先通读学参,设疑质疑,然后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后进一步吸收、消化和巩固。进而夯实基础,扩大视野,活化思维,挖掘禀赋潜能,最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整体性,“学参”不仅强调德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目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充分利用,而且以课时或单元为板块,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把目标的全面性、结构的完整性、阅读的广泛性和理解的深刻性落到实处。还进一步突出交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和良性的信息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使实践、创新、竞争、协调意识得到培育,特别与多媒体手段配合,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五)、层次性,“学参”主张以“学”定“教”,从实际出发,力图克服单向划一的局限,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提出相应要求,例如程度差先些的学生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内容概要、限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程度好的可提高到知识迁移,疑难解释、补充材料等,并能写一些小论文,达到分析和综合层次。相应的作业练习划分为三档(难、中、易),这样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学生可依次提高水准,产生成就感,以教师的示范执导的不变应学生的万变。

四、学参“优化设计的功效

传统应试教育仅局限于围着课本转,以教师一言堂为主,以机械性被动接受为意向,以分数为唯一评估价值,其弊端急需消除。”学参“的优化设计的效用初露端倪,体现了教法法与学法并重,知识和能力同举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从守成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超越,推进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笔者认为:

㈠它能推进教师观念更新和知识的充实,有助于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案的进一步摸索与实施。教师不仅要学教更要能教和善教,教然后知困,教师倍感非学不行,非终身学习不行,只有千方百计开阔眼界,加强业务进修,进而带动学生去学,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有学得怎样,自觉地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当今教改中许多优秀的改革模式和方案已脱颍而出。例如江苏启东中学推出”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浙江金华一中试行”学案导学法“等。目前各类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层出不穷,例如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出版了大量教学参考资料,科利华公司推出的CSC电子各课系统等,以及各期历史报刊,尤其是扬子坤、陈伟国等人的文章,若通过上网还可获取无限的信息资源,这些都为高质量的学习辅助材料提供了源头活水。

㈡它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减轻学生负担。通过“学参”逐步地点拨和示范,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目标要求,驾驭历史线索与规律,阅读和钻研历史材料,遵循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法”,从单调、繁琐的听、抄、背中解放出来,还历史以生动、深刻、丰富的本来面目。叶圣陶先生重申“教是为了不教”,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能力,为高三和大学阶段,甚至于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㈢它能提供有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助学资料,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学参”立足教材,紧扣大纲,联系实际,着重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归纳要点,研讨疑点,对现有教学资料进行加工和筛选。努力达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创新为灵魂,体现了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争取改变长期以来那种学得累但又学不好的不利处境。

五、“学参”优化设计的使用

为使“学参”成为主题明确、目标实际、策略合理、程序完整的助学帮手,做到“全”、“实”、“活”、“新”,使教学内容尽量简约和精确,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应当:

1、实际出发,反对主观随意。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诸如对知识基础、动机兴趣,困难和缺陷等都要周全考虑,想学生之所想,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依据反馈信息,适时调控,力争精炼、多导、有趣,面向全体又照顾差异,循循善诱,步步为营,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所作为,摈弃消极被动,学生要充分激发学习的正确动机和浓厚兴趣,以教材为本,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通,强化独立思考意识,拓宽和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广读精练,稳扎稳打,在教师的指点下由着重求知的结果向着重过程转变,妥协处理学科之间,课内课外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保证学习的主人角色定位,把勤学、敏思和笃行有机地结合起来。

3、科学规范,切忌粗制滥造。教师首先要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更新观念,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适应改革新形势,进而通过精心备课,做到有章可循,再摄取有关教学资料的信息,经过一番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为我所用,并且要恰到好处,适时、适量、适度,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直至“还有什么”的问题。逐步积累和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

4、开放动态,防止保守僵化,教师应广泛吸取各地、各科的教改长处。发挥教研组作用,择善而从,集思广益,开展开放性竞争,克服依赖性和封闭性,在沟通中充实自己,边教边学,教学相长,在动态中求新求异,通过反复构思、论证不断完善,使“学参”精益求精。当然学生也不必囤于“学参”框框,使自己始终处于有效学习之中。。“教为不教,学为自学”是我们渴求的教学理想境界,尽管还任重而道远,只要大家辛勤耕耘和培育,“学参”这棵幼苗就能茁壮成长,并结出硕果。笔者愿与同仁们共为中学历史教改相互勉励,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书目:

①《比较历史教育学》王铎全,李稚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全书》吴霓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