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提分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分子物理;教学效果;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63-02
高等学校的育人担子繁重,因为高校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参与和交流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高分子教学团队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改善高分子课堂教学效果。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如果教师完全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要求,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就算在一个教学周期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是生硬和礓化的。成功的教学团队应该是在教学上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倡导在课堂上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虽然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中心地位没有改变,但这样能够更加突出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要想实现这个转变,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很难。首先得从老师的个人业务水平抓起,如果老师没有过硬的能力、不能掌控学生的课堂状态、不能把握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驾驭教学环节的方向,这个转变就无从谈起;其次,要讲究方法。以少带多、以强带弱、以外向带内向,实现学生主体气氛的形成;最后,教师得学会互动艺术,让课堂气氛活跃,但又不能乱。
二、更新形式,组织多种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景,让学生保持一种高涨的情绪和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多种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交替进行,注重课堂交流,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要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高分子课程是研究高分子物质物理性质、结构与加工相关内容的学科,具有理论抽象、概念繁多、教学重点难点分散、多学科交叉、需要用到包括统计学、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多学科的相互贯穿与融合,这些特点对教师和学生化学、数学和物理基础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普遍反映枯燥、抽象、难学,所以我们一改教师传统授课方法,将理论讲授、专题讨论、重点辅导、灵活小实验、小组教学等多种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以组织和引导讨论为主,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给予学生更多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敢于提出问题,增加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和辩论的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喜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更新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尽快将抽象的理论消化好,靠完全的理论灌输是不行的。这样的做法就算学生理解了,往往也是将高分子有形的模型、结构、组织、理论等死记硬背下来,达不到理解性的深度,更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无助于后续课程的讲授。要想真正地将抽象的理论自动流入学生脑海中,再消化吸收,只有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我们授课讲到纤维相关的知识时,可以联系到我们近几年成功研发的新一代的增强纤维-T300、T700系列型号碳纤维,对比分析结构差异;讲授高聚物合成时,联系到我们研发成功的高品质ABS树脂等,剖析微观结构上存在的改进对性能的影响;在讲授增韧理论时,引入我们开发的各种增韧剂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结合产品实例,让学生动手做出来分析结果,亲自拍到电子显微镜照片,亲眼看到镜下的银纹结构、核壳结构、橡塑分区、韧性纤丝……教师把理论知识与这些科研成果中的研究要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做法,不仅交待清楚了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还深层次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此时已经不必劳神再去解释那些理论,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如此苍白。另外,我们还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增设了具有科技创新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实验上,充分利用高分子专业的科研条件,老师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编写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更新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教学不是新鲜事儿,用好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2]。充分利用好这一有效资源,尤其是对高分子的微观结构复杂、板书和语言表述很难将抽象化内容的形象表述,多媒体演示手段会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多与相关专业老师配合,将光、影、动画和照片汇合一起,才能制备出形象感强、吸引学生眼球的好片子。以上是我们从理论教学环节中改变做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单纯从课堂上追求提高课堂效果的做法也存在片面性,必须结合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因此我们还不断更新环境,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专业的实践条件,让学生更有责任感,更有凝聚力,课堂上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高分子教学团队依托长春工业大学拥有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分子材料联合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特色专业实验室、吉林省高分子材料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将第一课堂和第二、三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将在今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不断探求其创新策略。虽然各个学校硬件基础不同、学源结构不同、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与方向有差异,但总体原则都是要为社会输送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制定一系列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翟震,郗向丽,李海梅,等.《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5-16.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体育课是一种身体素质与智力相结合的活动课。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亲身体验体育成就感,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智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身心素质。丰富多样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还能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的个性发展,培养其灵巧果敢和严谨稳定的品质。参加体育项目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目睹和亲身体验到运动场上的激烈竞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高校体育活动需要大学生的相互协作,随着参加活动的频繁,学生之间的交往就愈加密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能够大学生认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提高意志力,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步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体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不太科学,体育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均缺乏很好的措施与办法,高校体育在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方面还流于形式与口号。另外,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很好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方面总体状况不佳,其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下降,近40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失眠、体虚、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状况。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发挥体育教育在杜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每个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实现高校体育的有效教学
论文摘要:怎样提高高校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就成了广大高校英语研究者们关心的话题之一,本文将从目前高校英语课堂的现状出发,相应的提出些许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 前言
随着“地球村”的不断形成,我国与国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英语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人才不能缺少的成功条件之一。如果说高中的英语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学府而学,那么,进入高校之后的英语学习就是为了日后迈进社会做准备了。谁都知道,在课上百分之百的集中极力要强过课后自己低头苦学,所以,课堂的有效性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大学这种倡导自由式学习的场所。但是,不得不说,我国目前的英语学习模式有个怪现象,那就是“哑巴英语”、“Chiness English”(中国式英语)层出不穷。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只能说是高中英语的翻版,纯粹的为了学而学,甚至有的高校在课堂上讲解着初中、高中的知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所以,怎样加强课堂有效性,使得高校学生学到适合自己的英语技能,才是关键。
二、 目前高校英语课堂的现状
(一) 学习目标不明确。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学府,多数学生都会产生怠慢、消极的学习态度,认为自己已经不需要再努力学习。另外,处在象牙塔之中的学生普遍缺乏对于社会的具体认识,往往是认为自己手上的毕业证书足够应付未来的就业压力,对待英语更是没有学习目标。
(二) 英语学习普遍化的同时,降低了学习质量。随着大学、高职等院校不断的扩招,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英语课,但除去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外汉语等和英语自身有直接性联系的学科之外,其余学科的英语教学就处在一个相对较为模糊的地带,即对待英语教学态度含糊,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英语的大班制教学。
(三) 缺少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死板沉闷。因为英语国家四级、六级考试的原因,绝大多数高校生将英语看的很重要,但假设没有了这个考试,高校的英语学习状态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结果一定让人痛心。仍是以考试为学习目的,高校的英语课堂由压力组成,而不是由兴趣组成,英语课堂上气氛沉闷,没有生气。
(四) 缺乏口语、听力训练,过于重视“笔头”。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这句话显然不适用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大学英语》教材涉猎面较宽,但教师普遍把重点放在单词记忆与课后习题身上,忽略了“说”的环节。学生缺乏口语、听力训练,以至于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极差。
三、 提高高校英语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一) 各个层面转变现有观念,从“心”做起。高校英语课堂的组成者有三方面,分别是教师、学生和学校领导层。
1、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理想中的高校课堂是师生平等,轻松和谐,英语课堂自然也不例外。想要学生更加自信认真的对待英语,教师首先就要明确自身的位置,即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这个观念的驱使下去授课,教学氛围会有所提升。
2、学生要了解英语的重要程度。高校学生的判断力、自我意识、独立自主意识都比较强。因为是刚刚甩掉了高考这个巨大的枷锁,学生普遍比较兴奋,但是上了大学不等于说可以不学习。所以,只要教师、校领导多多加以引导,相信学生可以了解英语的重要性。
3、领导层加强英语重视程度。在规章制度上给予英语课更多的课时节数,并且尽可能的增加学生和社会的交流机会,另外,组织领导班子不定时不定期的检查英语课的授课质量,对教师实施评估制。
(二) 转变学习模式。英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其次才是教师和校领导层。而高校的英语学习模式和高中不同,教师不能手把手的教授,其中更多的知识内涵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不过还好,高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比较宽松自由的,而且可利用时间较多,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转贴于
1、单词战略不能忘。对于英语来说,单词就是其骨骼,无论是学习英语句子、阅读还是作文,都必须得通过单词这一大关。所以,即使到了大专院校,对待单词也一样不能马虎。课堂上无需像高中教师那样每天听写,但需要教师不定时不定期的抽查。对于难记的单词,教师要切记用引导疏通的方式教学。比如:四级考试的常用单词transparent,中文意思是透明的、易识破的、明显的、清楚地,教师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trans(穿过)+parent(父母)即父母之间没什么可以隐瞒的,这样transparent就可以牢固的记住了。
2、加强听力练习。走向社会,英语的存在大多数就是靠听和说完成的,听力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需要被教师提上日程。最简单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末尾,放一小段英文原版电影片段,或者是一首歌。所挑选的最好是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流行电影、电视剧、歌曲。比如,在课上放映最近热播的美剧《Gossip Girl》片段,然后相应的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同学来回答,或者播放Lady gaga等著名流行歌手的歌曲,让学生们重复这里的歌词。
3、加强口语训练。语言学习的一大关键就是张口说,英语也需要学生们大声的朗读出来。最基础的就是让学生自行朗读《大学英语》教材上的课文,无需去管语音语调,只要张嘴大声读出来就行。另外,要多多利用大学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外面,随心所欲的用英语畅所欲言。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办英语角,尽可能的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
(三)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教师要本着“人本”思想,尽量给学生一个无压力、有乐趣的英语课堂。其实,教师只要用心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到有问必答,在授课的时候多注意一下语音语调,学生也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听的。
四、 结束语
高校英语课堂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未来在工作中的竞争实力,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见一个全新的高校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庆莉,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性探究[J]
[2]张秋霞,多元结合提升英语课堂有效性[J]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有效性;学习效率
现在社会十分注重效率,各行各业都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效率,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应用。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本人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物理学科学习的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就如高楼大厦的地基,只有打好了基础知识,学生的一切学科学习活动才能继续开展。物理作为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简单的物理问题,还是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才能加以解决,因此学生应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的教学,实际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
就目前高中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而言,学生存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很多学生在还没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就去解决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结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了打击,从而影响了学生进行物理学科学习的积极性,阻挡了学生的前进步伐。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
虽然现代教学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然而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物理这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更加有效的获取知识点。然而目前高中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或者不愿跟随教师教学步骤的情况。
例如有些学生喜欢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个人的学习认为已经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就做练习题。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在知识点理解方面存在的偏差难以及时纠正,同时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点也会被遗漏,因此学生一定要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这样学生的物理学习才能更顺利的进行。
三、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区
学生及时解决个人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是帮助学生有效进行物理学科学习的有效方法。进入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点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于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能够及时进行思考克服困难,或者通过请教同学、老师解决困难,这样学生的知识盲区得到了及时补救,不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
然而有些学生对于学习中出现的知识盲区,不能及时加以解决,结果导致不理解的知识点堆积,越来越多的知识盲区使得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困难,影响了学生顺利进行学科学习。这就提醒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及时解决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四、注重与其他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
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不应该“闭关锁国”,应该积极的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能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去解决很多复杂的物理题目。有些学生不管是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的过程中,都喜欢进行独立的思考,很少与其他学生进行切磋。当然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思考值得表扬,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使问题解决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也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学习方法。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不仅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独立思考,而且还鼓励学生积极的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一个学生去解决一道物理问题,只能得到一个答案,而学生就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讨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解决方法,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物理学科学习。尤其在学生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积极主动的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能够使其思维得到启发,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在同学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而对个人的物理学科学习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促进高中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与交流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要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打造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使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顺利的开展。
五、对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引起重视
经过研究发现,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课堂学习,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学生对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重视程度却存在不足的情况。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也要遵循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无疑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中学生要对进行物理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引起重视。
关键词:高中体育;篮球训练;有效方法
体育教学开设篮球项目,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提高团队意识、应变意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然而现今看来,高中篮球训练中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由于高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好阶段,怎样加强训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适时分析篮球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高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整体技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篮球训练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
(1)身体协调。稍稍了解篮球运动的人都知道,篮球运动非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唯有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篮球技巧。所以,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相关的肢体关节训练,各个身体关节与身体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具体训练时,综合学生的躯干、臀部、脚关节、上肢、肩部的综合系统性,以测试学生的肢体链条反映效率为依据,检测学生训练效果。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传球、运球带球过人、三步上篮等方面内容的训练,进而使得学生适应训练需求,综合提高高中生的力量、灵敏度、反应能力等。
(2)身体平衡。篮球训练中,平衡训练也是一项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很多运动中所需的关键因素,学生在投篮过程中,身体处在一个运动的状态,这时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平衡能力。体育教师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各个身体部位之间的综合平衡能力,眼睛、胳膊、腿、头等身体部位要有一个平衡性,训练学生在多个角度、多种方式向同一个目标前进的能力,注重各个身体部位之间的平衡性,前进时,要亲身体会并且掌握其中的平衡技巧。
(3)抵御重力。学生无论在进行何种运动时,都会有一些因素对运动造成阻碍,类似重力的反作用或者运动时地面的阻力等。因此,学生在进行篮球训练时,重力是最为强大的阻碍因素,加强重力训练就可以使学生获得最快的移动,可以有相对较好的弹跳力。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注意适时提高学生的负载承受能力,常规的训练尤其不容忽视,注重加强其力度和训练频率,尽可能使得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不断增加强度的训练。进而对于学生的身体机能而言,会有很大的增强作用,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基于重力作用的抵抗能力。
(4)缓解疲劳。篮球训练是一项既需要持久力,又需要耐力的运动,因此,出现身体疲劳的现象也不足为奇。教师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注重对学生缓解疲劳方面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身体强度、篮球基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要采用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这就为缓解疲劳训练奠定了基础。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篮球训练程度、疲惫状态科学合理地设置训练强度,最终以提高学生缓解疲劳的能力。
二、篮球训练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1)增强团队意识。篮球训练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这就强调了进行篮球训练时的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这属于心理素质的一种,队友之间的默契程度影响着最后的比赛结果。因此,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是进行篮球训练时的重要部分。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都应当贯彻团队意识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团队精神与比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教师尤其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一定要使得学生最终的团队意识得以提高。
(2)篮球技术训练。学生要想拥有很熟练的篮球技术,就必须不断地训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分析篮球技术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拥有熟练的篮球技术。教师在平常的训练时,要刻意地要求学生去模仿专业的运动员,模仿体育教导员,学生的篮球技术才能日趋成熟。另外,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还要注意对学生不断地提高要求,严格起来,要求他们将日常的训练技术运用到正规的比赛中,对其中所犯错误虚心改正,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改变自我,不断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篮球意识。
(3)观察意识训练。观察意识也是心理素质的一种体现,训练学生的观察意识同样也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队友之间的观察意识以及观察之后表现出的快速应变都对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体育教师要在观察意识这一方面提起重视,进行观察意识培训时,还有对学生的视野以及相关战术思维的训练培训。进行这一方面培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同时还有越来越高水平的战术思维。这样,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时就能通过观察将已学得的战术充分发挥。当然,连同篮球技术的训练一样,观察意识的养成也同样需要漫长的训练过程,体育教师要不断在这方面加以训练,相信可以使学生视野更加宽阔,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高中篮球训练不同于初中和小学,高中篮球教学对学生们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类似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整体水平,同时还要结合着团队意识的训练以及观察意识的训练。总之,在新的时期,需要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增加理论知识,并注意自我学习,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旨在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浅析如何激发高中生对篮球训练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2012(2).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效性
1 激情教学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1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创设情境,还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图片、故事、歌曲、社会热点导入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渐入佳境。例如:第1课《》,我用了一张漂亮的罂粟花图片。先出示图片,以静带动,用静态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然后提出问题以此导入。
1.2 激情引导自主学习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历史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经过,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学生预习自学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系统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清晰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并发现历史规律。如学习近代史上的战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一场战争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学生回答后,共同构建自学知识体系,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影响、性质、胜负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基础知识学完后,画出知识体系结构图或表格,形成整体网络,学生就掌握了学习战争的基本规律,再学习战争时,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己学习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3 激情互动
1.3.1组内互动:对于组内互动,一般是教师是针对这节课需要挖掘的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多是关于原因、背景、结果、影响等。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既需要学生思考,又要学生能通过组内的讨论得出结论。这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认识到初中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度不好把握,是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例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解决的就是召开的重心的转移和历史意义。讲这儿时应提一下特色的意思。
1.3.2组间互动:针对探讨问题说出自己组内的意见,看别的组同学是否认同。同时对于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讨。(提出问题要给小组加分的,所以学生找问题特认真。)例如: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第一届政协会议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学习八下第3课时学生提出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何含义?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国务院总理与政务院总理有何不同?
1.3.3师生互动:老师的导向作用是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不可改变的。能否灵活驾驭课堂,最基本的一点应做到让学生不偏主题。教师及时做好归纳和总结,并做到解决问题的理论高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完成双基目标,又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在课堂上我除了解决学生通过互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事件间的内在联系,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历史课上的互动可是说是评估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也是我们有中国特色教师钻研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用好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达到让课堂活而不乱,目标达成的效果。
1.4 魅力精讲
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会更容易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这方面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开始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习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综述,学生就会理解了。例如:学习八下第二单元第4课时我会先让学生看第二单元的总述,先知道这一单元所讲得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明确探索就说明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设领域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第6课讲的是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失误,第7课主要讲政治领域中的失误,是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道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还要应对考试。特别是现在的出题方式灵活多样,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面对新的提法无所适从。
1.5 巧妙的学法指导
历史的学习,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并引导学生采用巧妙地方法学习历史。比如在学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编制顺口溜掌握《》的内容,即“割让辽台澎,赔款2亿两,增开沙重苏杭,允许日办工厂”,学生很喜欢,一会就掌握了。
1.6 拓展延伸
历史课的拓展延伸,是联系性、探究性的、开放性的、研究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视野。应对考试中相关问题是有联系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中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就把前面、时期关于农村进行的改造和和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2 激情教学法教学应用效果
2.1 激情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创设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积极地思考过程中思维活跃,又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提出新的问题,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
2.2 激情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创设的问题积极健康,趣味性强,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熏陶,人格得到升华。
2.3 激情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一种活跃、宽松的氛围中实践学习,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创新精神和创造品质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特有功能,加强了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评改;教学效率;评改方式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清晰地认识到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的弊端,开始转变单一的教师评改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作文评改环节中,形成多元化的作文评改体系,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作文评改中的意见,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创新作文评改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灵活运用尝试教学方法,对作文评改方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而不是只被动地接受作文评价,自主发现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作文赏析能力,进而创作出语句优美、结构完善的作文。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小组互评互改的方式将作文评改交给学生,一方面降低自身由于教学负担大而产生作文评改不合理、统一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提高作文评改的速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性的作文评改环节,促进作文评改效率的提升。首先,教师以抽查的方式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情况,以只阅读不评价的方式大致掌握学生的作文水平,便于小组互评互改方式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向学生传授作文评改的方法和主要关注的内容,比如圈出作文中的错别字、标注语句不通顺的句子、画出优美的句子等,以及从大局观的角度对作文进行赏析,展现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对每个段落进行旁批,而不写总评,避免学生主观判断的不合理性。然后,教师在小组内交叉评改作文,当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时,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判断词句使用是否正确,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同时在评改环节结束后,对相关同学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他同学引以为戒,逐步提升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和赏析能力。
二、优化作文评改技巧
在语文作文评改中,教师要面对所有学生的作文并给出评语和建设性意见,经常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对于作文写作水平差的学生而言,可能会一直收到相同的评语,进而认为自身的努力白费,产生不自信、自卑的心理,降低作文评改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优化作文评改的技巧,将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进行分类,制定合理的作文评价标准,提升初中语文作文评改的效率。在初中语文作文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经常犯的错误也不同,教师通过分层评改的方式,明确每个层次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具有针对性的评改,而不需要全面地关注每一处地方,在保证评改质量的条件下提升作文评改效率。比如:对于写作水平差的学生,教师可将作文评改的关注点在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主题是否明确等作文写作基础方面,以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开展作文评改环节。而对于写作水平优秀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将评改关注点转移到语句是否优美、结构设计等方面,以分层作文评改的技巧,提升作文评改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作文评改时间充足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将其与上次作文写作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学生的转变,以鼓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打造高效的作文评改教学环节。
三、完善作文评改体系
在传统评改教学体系中,基本上只存在教师评改环节,教师多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身份,无法保证作文评语的合理性。所以,教师要完善作文评改体系,开展“四批”教学模式,增加作文评改环节中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认知到自身的不足,提升作文评改的质量。首先,以教师评改为“一批”,教师结合自身对每位学生写作水平的了解,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合理性的评价,指出作文的缺点、表扬优点,加深学生对自身写作能力的了解。然后,为了改变学生对作文评语的冷漠态度,其次,引导学生以自批作为“二批”,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评语再次阅读作文内容,回想自身写作时的想法,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赏析,更加深刻地接受教师的评语。再次,以他人评改为“三批”,开展学生之间互批环节,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写作经验,了解作文写作中常犯的错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进行学习,同时推动学生作文赏析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再次批改作为“四批”,了解整个批改环节学生所留下的批注,对学生自己和其他学生的评语进行批阅,保证作文评改的有效性。同时,挑选出优秀作文进行展示,逐渐形成完善的初中语文作文评改体系。
四、加强教师示范修改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评改工作当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并通过提高学生评改参与度的方式保证评改效果。这里所说的让学生参与评改工作并非放任自流。语文教师需要确立典型,用典型的评改示范方法,增强学生对作文评改方法和具体流程的熟悉与掌握程度。要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评改,教师先要给出有效示范,使学生掌握相关方法,并依照教师给出的操作步骤,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需要依照作文教学内容与计划布置作文写作任务,然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通阅选取存在普遍问题的作文,制成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并进行集体修改。在修改文章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明此次作文训练的目的与重点,展现学生作文中的典型片段并修改让学生看,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以及具体方法。紧接着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查看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连贯,做好词句推敲。在修改环节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以及示范作用,并给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借助这样的修改活动,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修改的原因、方法以及修改之后的效果。在做好了示范修改之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趁热打铁,将修改之后的片段和原文进行对比,在对照分析当中掌握一系列的修改方法,让学生对文章修改产生浓厚兴趣,相应的,评改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关键词】西医院校;数字化教材;中医教学质量;实效性;教学法;综合教学
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技术以及特色疗效的一门综合学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而艰难曲折,随着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才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思想框架、诊疗方法,其丰富多样的诊疗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独特且显著的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长期作出卓著贡献。可喜的是现在许多西医院校学生均选修了中医学,可见广大学生对于学习中医的兴趣与热情浓厚,作为授课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常用诊断与治疗技术,更要让学生构建中医临床思维体系,让学生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医药的临床实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择取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恰当性,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降低中医教学的实效性[1-3]。故本文将在数字化中医学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尝试从常见问题和学生反馈入手,联合多种教学方式与理念,灵活综合应用,来初步探讨提高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质量的方法。
1数字化中医学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化中医学教学模式是基于数字化教材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数字化教材[4]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共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资源数字化阶段,数字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搜索,学生可直接通过关键词进行教材内容的搜索和定位,从而大大节省了查阅与检索资料的时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第二个发展阶段的典型技术是电子书,在数字教材学习资源基础上添设了扩展阅读的功能,同时还嵌入了常用学习工具;第三个发展阶段被称为教材平台化,充足丰富的资源库基本可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增设投票、讨论等活动功能。数字教材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电子教材、学习工具、题库测试、游戏动画、教学资源和互动环节。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结构同时,应推进数字化教材功能的实用性。也要根据每个学科的具体需求、实际情况和资源特点,不同的学科数字化教材设计重点上应有所区别,体现差异与特色[5]。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依然保持迅猛势头,体现中医药教育紧跟世界步伐,加快现代化进程[6-7],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字化教材将成为主流,可能取代传统纸质教材。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充分做好数字化教材时代全面到来的应对[8],数字化教材也将大大推动医学教学模式的进步。
2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现状与目标
中医学历经千年积累与发展,理论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形成独特经典的思想理论、诊疗技术和医学体系。理论体系与辨证方法之独特,与西方医学有着本质区别。另一方面,由于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的晦涩,知识内容涉及广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表现出热情度不高涨、兴趣感不浓厚、重视普遍不足等诸多问题。即便是通过系统全面的教授,部分学生依然十分迷茫和困惑,仍然不知道如何运用。“填鸭式”以及“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用十分广泛,存在诸多弊病,这往往就会造成课程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同时课堂互动有限,学生思考被动,为了应试易于形成死记硬背等机械性记忆的习惯,因此所学知识不仅不能理解,也不会用于临床工作。学生的理解度和接受度都较低,即便有所记忆也十分短暂,极易遗忘,而且课时有限与内容庞杂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西医院校学生本身认同感上就有差异,理论体系又完全不同,因此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值得更深入探索,任重道远。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发展,理解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最终使得学生可以理解、运用。即便西医院校毕业生多从事西医专业临床工作,也要让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接纳中医,客观评价中医,能够在临床工作中产生认可,从而吸纳和借鉴中医,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和工作能力。
3提高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实效性对策思考
由于计划安排,中医课程讲授时,大部分学生的西医思维模式已经基本建立,再去学习抽象的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等中医哲学内容,很容易产生困惑,导致抵触和隔阂。这样学生兴趣和热情会受到打击,课程推进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学生对于中医学知识理论的理解很容易变得迷茫甚至曲解。这些问题无不对中医学教学的实效性产生重要影响,教师面对的情况就会更加复杂,责任更加艰巨。
3.1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中医的必要条件,不可否认兴趣是第一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要得到学生对于中医的认同感。在开始学习之前,可以通过一些详实史料以及生活常识,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医,产生认同。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充分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典型病例的分析,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外,要灵活借助多媒体设施,整合电子资源,将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内容详实丰富、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调动积极性。
3.2优化内容
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保证高效高质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优化授课内容。注重中医发展史,让学生建立辨证思想和恒动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和技能,比如针灸、推拿、吐纳、刮痧、导引、拔罐等,这些内容操作性强,具有特色,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和感受。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一定要立足于中医学特色特点,从不同角度讲解,重视临床实例分析,切实感受中医的实用性,让学生建立运用中医角度解决临床工作的思路,弄清辨证与施治。
3.3提高素养,丰富手段
这是对教师而言,培养出优秀学生是教师能力的体现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教育方法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这对于教师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不仅需要扎实的中医功底,还要有把握重点教学内容与前沿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有充分的西医知识,能从中西医不同角度讲解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疾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运用多媒体资源,结合文字、图表、动画、音频等资源和素材,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避免灌输式教学。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PBL、CBL等,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精选代表性验案,进行启发式教学,比如在讲解方剂课程时,可以结合临床方剂的运用,改编方歌为趣味绕口令或趣味歌诀,以便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4重视临床,中西结合
中医学之精华可归纳为“理、法、方、药”四字。因此,教学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这四个字在临床中的意义,同时,中医辨证施治、三因制宜等思想与现代西医强调的“个体化治疗”异曲同工。中医学是为了防治疾病,其实践性很强,其理论来源于古代医家对于临床实践的总结,最终又回归临床,形成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模式。而西医学则有所区别,通过科学观察和实验研究,对人体内部构造进行解剖研究,采用分析归纳法进行总结,借助现代科学理念、技术工具,在百年间迅速发展,广为接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西医表现出各自优势,中西汇通,优势互补成为发展新趋势[9]。因此,西医院校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知识,了解中医的理论与技能,而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则要有扎实中西医功底,能够灵活联系二者,必要时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讲解中医的理论。
4综合教学方法,改良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医学教育改革至今,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效果,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应该根据课程特色及教学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种类很多,涉及的知识广泛,内容零散,在有限时间内讲授完毕,往往难以保证达到预期目标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必须借助综合式教学模式,进一步联合LBL、PBL、CBL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式教学和生活常识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4.1LBL、PBL、CBL教学方法分析
LBL(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目前运用最广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授课为基础[10]。其起源较早,运用广泛,理论成熟,如基本流程、测评体系、条件要求、备课讲评、教案讲稿设计要求等,诸多范式均已成型。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是以为题为基础,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课程导向。该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11-13]。比如,授课过程中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学生根据病例收集相关资料,经过互相讨论,得出相应结论,如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最终进行汇报,由教师总结评价,培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CBL(case-basedlearning,CBL)也是一种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以案例结合问题为基础、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提升思维逻辑,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4-15]。这种教学法充分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现状,有机结合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精选典型病例以及常见疾病的生动讲解,来启发学生对于疾病进行中西医论治的分析,让学生建立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处理问题时能够灵活使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辨治能力,临床水平。
4.2综合教学方案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要紧扣大纲,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结合实际,制定综合教学方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每章节的次序,依据教学课时需要可以恰当地整合某些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绪论章节,要重视中医发展历史,突出文化历史传承,重点讲解中医和西医两种体系认识疾病的差异,明晰中医药优势和中西结合发展趋势,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视频、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中医学哲学基础及基本理论章节如阴阳五行与藏象学说等,要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合理举例,同时与西医解剖学相互区别,采取类比及对比的方式,掌握中医知识和中西差异。对于其他章节的讲解,可以运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安排,精选案例,以案例导入式教学开始,结合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查阅著作、文献等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组间辩论,来剖析病案,理解中医临床思维,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以及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这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考察部分,也是教学相长的重要体现。长期实践表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比单一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现阶段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使得高等院校学生的锻炼时间越来越少的现状,高等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体育作为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通过体育教学来调节学生日常生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就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从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简单介绍了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育教学 问题 创新方法
现代社会对于高等院校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健的体魄。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使学生的体育方面的学习更加有效,体育老师就要针对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实际的教学来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体育老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比较狭隘;第二方面,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第三方面,体育教学课程的地方特性还不够明显。
(一)体育老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比较狭隘
现阶段的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运动技术的教学和灌输,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于运动理论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对于社会对于人才有关体育方面的需求考度的不够周到,在教学时仍然注重三基教授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于人才体能素质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高等院校的部分体育老师将高校的体育教育视为中学体育教育的再现,这种片面狭隘的观念使得部分老师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和中学的体育教育相比学生的选择性更多了,很多中学中没有的运动都可以在高等院校中学习到,比如,网球、健美操、跆拳道等等。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的范围较广,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于场地和体育器械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然而现阶段的高等院校中的体育教学设施并不完善,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器材已经达到了一种瓶颈的状态。体育场地条件的欠缺和体育器械的不完善就会导致很多项目学生无法选择和学习,同时使得篮球、羽毛球等场地比较健全需要的设施比较完善的项目人满为患,老师无法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
(三)体育教学课程的地方特性还不够明显
不同地区的高等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考虑本地区的实际人才需求情况不够。高等院校本身就是为不同地区服务的,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到这一点。
二、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针对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结合个人从事体育教学多年的实际经验,从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教学目标的创新
教学目标的创新是体育教学创新的第一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明确体育教育也是分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是要达到多方面的目的:第一方面,使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第二方面,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掌握健康的健身理念,养成公平竞争的观念。老师在教学时要围绕这两方面的目标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由于学校的场地和器械等都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可以充分学到自己想学的技能,老师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器材和场地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的不同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针对现阶段的学生的爱好,学生选择较多的体育项目可以采取选修与必修结合的形式,严格控制体育课的人数,避免由于人数过多造成的各种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源泉就是教学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随着课改的深入,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崇尚个性的心态,采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老师要打破传统的示范、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采用引导、游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三、结语
作为体育老师,使学生在高等院校的体育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快乐,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是老师的责任,因而老师要不断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刘玮,王志敏,黄玺新,陈华,程公.关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1.3(2)33-34.
[2] 余靖.刍议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方式创新机制构建[J].体育时空.2013.20(14)21-22.
关键词: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一、现代教学理念的含义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教学理念就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高校的整个教学安排有重要作用的教学观。课堂上,老师会将高校的教学理念通过言行仪表、授课及各种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现代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改革后的一种思想,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是老师日常工作的指导方针。不同的高校,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学者对现代教学理念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总起来看,不论哪种观念,基本都存在以下共识:
1.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主要任务是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而言,主要目的则是考试及格或者得到一个相对高的分数。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这一种单一的形式,应该过渡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和学是双向的,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才能及时掌握教的效果。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老师可以事先确定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老师课前认真准备教学内容,课堂上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认真听讲,掌握了老师所讲的全部内容,那么这便是一堂好课,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枯燥的知识,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兴趣完全听进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很关键的一点是,忽视了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是具有丰富思维的青年人,让这些本身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效果显然不佳。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既然学生是能动的主体,那么就应该转换教学意识,以学生为本,在安排和准备教学内容时,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教学活动是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出发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学生外在知识能力的培养,尽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内在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现代教学理念下,注重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基本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强调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光要求学生学习单科知识,更强调学生知识全面性的掌握与综合运用。
二、高校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面
1.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中,整堂课,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基本没有任何参与,学生主动思维很少,这种讲授方式知识性比较强,但趣味性、生动性不够。
2.老师直接给结论,提问少。老师上课过程中,大多是对问题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变弱。
3.教案单一,借鉴引进的少。在高校里,有很多老师存在着多年不更换教材和讲稿、试题库不变的现象,老师较少借鉴吸收其他精华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也不会是最前沿的知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明显不够。
4.重视理论培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结果必然是学生机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下降。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学生上课只听老师讲,只要完全听懂老师的讲解,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掌握住老师讲解的内容,就是学会了。而对于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大多比较沉闷,习惯于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只要掌握住了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是获得了知识,殊不知,这种学习方法直接扼杀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慢慢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3.学生共性多,个性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久而久之,学生共性的方面较多,很多个性方面的特质被压抑了,短期内体现不出来,但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以上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普遍问题,如果以上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借鉴
国外对现代教学方法研究较早开始,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如案例教学法、问题学习法等。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先提出,该方法主要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老师和学生讨论的题材,案例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配套,与教学目的相一致。老师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得出分析结果。案例法运用得当,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问题学习法在1970年由加拿大的一所大学首先提出运用,问题学习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分成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出相应的问题、采取具体的措施、对过程结果进行汇报和问题反思五个步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提高了其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其团队协作等能力。
从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学习教学法来看,都是设立一个与现实相近的生活情景,因为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所以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也可以增强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经验的积累,从而提出相对丰富的理解。老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换,老师处于从属地位,学生也不再是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积极主动寻找答案的主体。老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主要思想,是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四、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建议
1.教学观念的改变。对高中提倡素质教育这一点反映了应试教育的盲点,在大学,对学生进行以提高学生各种综合素质能力的改革都是可行而且必要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现代教学理念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是师生互动性好,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其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也应相应提高。在大学,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大部分的课本知识自己就能看懂,根本用不着老师进行讲解。虽然国外的教学模式也不一定就是合适的,但是有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在传授知识时更多地考虑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培养一种应试教育的产品。
2.传统的评教标准应该改变。目前,很多高校都有一套学生评价老师的制度体系,教学质量管理部门通过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可否认,这套制度体系确实可以发挥作用,老师课前会认真准备教案,上课时会按照准备好的教案进行讲解,老师仪表端庄、表达清晰、板书认真是学生打分的重要依据,殊不知,这些应该是老师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过分强调这些方面,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既然现代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原有的教学评价标准也应过渡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比如在打分标准设置时,可以更多地考虑:课堂中是否有师生互动?上完课能否让学生感到自身素质有所提高?……
3.考查学生的方式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学生的成绩是由最终的期末考试来决定的,即便有些学校引入了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但是期末成绩的比例也会高达80%。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只会注重期末考个好成绩,一些不良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对学生以后的人格发展有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对考核学生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学生会更多地注重平时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0-42.
[2]马凤岐,王伟廉.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2009,(3):11-13.
[3]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5):7-10.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分析
最近几年,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体育教育落实不到位,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还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制定出切实可行、高效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全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为了不断促进体育高效课堂的建设,还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无法激发体育学习欲望。所以,各所学校需要加大力度,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机会,强化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综合技能和训练技巧,从而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强的体育教师队伍,从而确保体育教师,可以更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良好、融洽、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对于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非常有必要。如果此体育环境学生比较熟悉,并且周围的人都喜欢做运动,肯定会使学生快速融入体育锻炼的氛围中。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需要尽最大能力,为学生创建出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质量。比如说,教师可以要求一些体育方面的专家,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运动的好处,对于学生身体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以此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形成完整健全的运动方式。此外,学校也可以举办体育节等活动,通过体育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体育互动中。平时的课余时间,也可以举办类似的体育活动,在校园广播的宣传下,让学生彻底了解体育运动的好处。客观来讲,学校为体育教师配置的体育锻炼器材还是比较充分的,可以满足教师的体育课需求,也能符合学生身体成长的需求。只需要体育教师合理运用,便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安全的体育运动环境。体育运动精神,属于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激发他们的运动激情,形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
三、学生自主选择运动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做完准备活动之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也可以分组进行练习和对抗,进而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体育教师需要详细讲解所有的体育活动的注意事项;其次,需要教师观察和记录所有学生的运动情况,以此纠正和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动作;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末尾对学生进行点评,同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四、结合体育游戏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教师如果只是根据教学大纲需求,围绕教材展开课堂教学行为,很难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倦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适当加入一些体育游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体育锻炼欲望。比如说一些体育活动比较重要,又需要学生反复练习,但是这种枯燥而又单调的体育动作,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此可以将其设计成体育游戏的方式,便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体育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说跑步练习最让学生感到头疼,如果是在跑步过程中加入游戏成分,可以激发学生的跑步练习兴趣。首先,体育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一边拍篮球,一边跑步练习,哪个小组第一个跑完200米,那么该小组就获胜。将小组竞争的方式引入跑步练习中,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和特点,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展开,采取高效、科学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育中不嗬刍和总结经验,从而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技巧,实现强身健体的学习目的。只有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促进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幼儿年龄小,在多方面都需要有效的引导,像学习方面,性格方面,行为方面,道德品质方面等等,而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教师通过与幼儿有效的互动,能够指导幼儿的学习、性格、行为、道德品质,使幼儿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互动策略,加强与幼儿的互动和沟通,使幼儿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快速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下面针对于幼儿教育中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的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1.问题的提出
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人际交流。它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师生接触为基础,以教育和学习目标为指向,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师幼互动的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交流,体现为发起与反馈的关系,且教师与幼儿可以成为首先发起方。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探索和认识现实世界。现代科学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积极参与、自主发展的主体。他们应该、而且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兴趣和需要,成为主动建构、主动发展的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师幼互动的思想和要求。《纲要》中提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在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或困惑,主要表现在:幼儿的主体地位被弱化,互动偏离教育和学习目标,情感互动不够,互动模式单一等,都影响了师幼互动有效性的提高。
2.影响师幼互动有效进行的因素
"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相互交流。但是,传统的"教师就是管理者,幼儿只有服从" 教育观念却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幼儿实际是"可能主体",在交往与互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互动中很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主,幼儿听从的方式,这样,也就影响到了幼儿互动的积极性。在没有意识到师幼互动对幼儿自我发展的潜在意义时,教师总以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姿态面对幼儿,在互动中以要求、约束、指令幼儿的行为多。相应地,幼儿发起的互动也简单地只是请求,告状等,教师与幼儿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使师幼互动显得苍白无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教师对自我的角色定位认识不够。在师幼互动中,幼儿的主体体现和地位上的差异,实际上也与教师和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角色定位,特别是与教师对自身和幼儿的相互地位与角色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许多教师十分强调活动中规则的建立,对自己角色的认识,除强调教育者的作用外,十分看中或实际表现出对规则执行者和管理者等角色身份的重视,因而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许多时间里,幼儿常常不被允许主动发起互动。如在画画时,幼儿常常被要求按教师规定的主题画画,用规定的颜色。玩游戏时必须经过教师的允许和指定等。有了教师对幼儿缺乏弹性的要求;在游戏中,教师常常是规则的监督者,看幼儿是否将玩具随地丢,是否有争吵;是否破坏玩具等等。也正因为教师处处把自身的角色定位在高于幼儿的位置,使得师幼互动呈消极性以及无效性。
2.2 教师对幼儿关注不够,缺乏对幼儿发起互动的敏感性。纲要中指出:师生双方非凡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 任何互动,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很难再继续进行和发展下去。相对来说,教师对幼儿发起的互动关注不够,敏感性低,反馈行为少,除了教师因具体事务多而无意识地忽视及对一些个性较独特的幼儿在教育上的有意忽视外,也与教师对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重视不够有关。如在一次下课游戏中,老师正领着小朋友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珠珠忽然跑到鸡群尾部结果排散了,游戏也乱了,违背了活动区的"规则",老师就视珠珠的行为是违反规则,不守纪律,狠狠地批评了她,当时珠珠很委屈的样子。事后我询问了珠珠为何这样做?她说她担心排位的那个小朋友被老鹰抓走,她想在排尾保护她。当时教师如果能站在珠珠的角度,多去观察、留意珠珠作出这一行为的缘由,以平和、友善的态度直接询问了解她的内心的真实意图,那么珠珠也就不会感到委屈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自主探索;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44-02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环境,教学效果才能增强。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对新知的探求中。上课开始,我就问:“同学们,春光明媚,你们喜欢去旅游吗?”生齐答:“喜欢。”我又问:“那你打算去什么地方?”学生都积极回答。我接着说:看来喜欢春游的同学还真不少啊,有谁骑车旅行过呢?(举手表示)骑车旅行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瞧,这不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播放课件)看完课件我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接着我说:谁愿意把你获得的信息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紧接着我说:“同学们说得不错,李叔叔正想计算他今天骑的路程呢。你能帮着算一算吗?”(课件出示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结果学生都饶有兴趣地计算着。通过创设情境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我深知: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经验,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动脑、动手的时间,教师应适时、适量的点拨指导。
例如教“加法结合律”时,我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李叔叔前三天一共走了多少千米?你能不能帮着算一下?学生马上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计算了。“怎么算最简便?”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和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不是那么简单,学生开始关注这三个数字。这时,放手让学生去通过思考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接着我适时点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马上就想到可以把88+104+96相加的顺序交换一下。把他们交换成88+(104+96)比较简便。接着我又问:“比较一下和你开始做的方法,你会发现什么?”学生都说了出来。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明白了加法交换律的意义。教师适时放手,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活”了起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发挥作用,这样数学课会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讲解“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共需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这道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做出课件,把大桥的形状、火车的图像、声音以动画的形式融为一体,按照教学的需要,逐步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表象丰富而质量高,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抽象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创造想象力。这种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发挥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和作用。
四、教师要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怎样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博爱的心,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感化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对于师生双方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关键词:财务管理工作;院校;强化措施
在对中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变成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其基本准则:全面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既规范又安全可靠的资金保障,为各项财务工作的有效运作提供准确的资金数据参考。这就需要中职学校的财务人员认真研究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完善学校资源优化配置。
一、院校财务管理缺陷解析
1.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许多中职院校中,管理制度非常混乱,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管理制度大都是流于形式,内部制度名存实亡。没有会计进行监督,学校的监督权和决策权都集中在学校管理层或者少数领导的手里,因此,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学校无法获取真实财务信息,不能准确的反应资源,影响资源的配置,也必将会影响到整个中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2.财务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
目前,国家正在开展财政体制改革,这在无形中推进了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然而许多财务管理的陈旧观念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财政改革和财务工作的要求。在实际工作当中,项目资金预算相当粗放,不够详细,执行起来比较随意;只重视预算内资金管理,而轻视预算外资金管理;经费并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评估分析,使得经费的使用效率很低。
3.人员素质无法与业务技能所需水平相适应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扩大其内涵和外延,财务方面的工作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然而,中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很低,不仅不能很好的为学校“当家理财”,也不能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有些财会人员甚至学历和业务水平很低,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全面,这不仅会减慢学校的会计信息化进程,也日益凸显了财会人员自身素质与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提高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维护学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它主要包括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的选用以及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等。
(1)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门性的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工作考核和监督管理,并不断的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提高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2)在财务人员的选用方面,必须确保聘用的人员具备财务管理的专业证书以及优秀的敬业精神。
2.转变财务管理的陈旧理念
国家推行财务管理政策,是为了更好的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进行的,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财务人员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中职院校的财政体制。因此,财务人员必须积极地学习国家财政体制的相关政策,转变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增强节约意识、风险意识、成本意识以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落后的财务规章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加强财务预算的管理,规范预算的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妥善处理好财权和事权之间的关系,杜绝有财权而不做事的现象。
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和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是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操作人,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和综合素质,才能确保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适应学校财务管理的要求。应该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时学习国家的财务政策,讨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约束体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务人员对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努力完善和提高学校资源配置效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中职院校的发展需求,中职院校必须对财务管理这一重要环节重视起来,并在改革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方式。也就是说,通过依法的筹集资金,合理的编制预算,并清理资金的运转程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来节约资金,通过严格的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持学校的经济秩序,并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与真实性。总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是提高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有效办法,因此必须重视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中职院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娟:浅议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07).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中学校应承担责任进行了法律层面的分析。认为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原因复杂,形式多样。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原则责任)认定应具体条件具体分析。确定责任时要明确高等学校的性质、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高等学校应承担的责任有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和无责任。
长期以来,学校伤害事故一直影响着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在学校伤害事故中尤以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一直以来法律界、体育界围绕着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确认、赔偿实现争论不休。由于人们对问题认识的模糊,相关的法律法规又存在着诸多盲点,导致实践中的司法处理呈现许多分歧。事实上,体育伤害事故本身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也因为伤害事故的频频出现导致了学校体育工作健身性、趣味性大大降低,从而失去体育课的本质意义。2002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正式实施,使学校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有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但是体育伤害发生时赔偿主体的确立仍然是难以清晰明确的问题,这也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那么究竟学校在此事件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与论证。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范围
1. 1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高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属于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中发生的致使学生死亡、伤残、组织器官损伤等人身后果。它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
2002年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规定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也适用这一范围。
2体育伤害事故之“校方责任”确立的法理分析
2. 1适用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三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否都适用与解释体育伤害事故呢?有的学者认为三种归责原则均有适用的余地;有的学者认为应适用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后者的观点也就是我国法律界目前处理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时普遍使用的归责原则。所谓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现代各国的侵权行为法大多是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而公平责任原则是产生于这两个归责原则之后的另一个归责原则,已经逐渐被各国立法所采用。
目前就公平原则的适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与困境。首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只有国家机关侵权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污染环境等几种情形,其中并没有学校伤害事故责任LZ。因此,由于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没有法律依据。此外,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存在着巨大的弊端,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做法,因而存在着法律漏洞和适法困境,必须进行全面考察,合理规范。也就是说,学校不应当依据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民事责任。其次,从各国立法情况看,公平责任原则虽然与无过错责任一样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承担责任的条件,但公平责任原则又是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特别有规定的情况,而公平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又显失公平的案件。可见,公平责任原则的设定,弥补了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缺陷,更有利于受害者。作为高校体育伤害事件的受害人—学生而言,在整个事件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适用公平责任时,法官所要考虑的因素不是当事人的行为,而是当事人的损害程度和负担能力。在学校一般比个人有更强的赔付能力的情况下,即使学校没有责任也应根据公平原则承担一部分赔偿。然而,在应用公平责任原则时,往往会造成学校有无过错都要赔付的局面,从而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其实际效果是对学校的不公平。因此,在当前我国处理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适用公平原则。那么随着专项法的产生,是否仍然要使用公平原则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后,一般来说,我国在处理校园体育伤害事件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同样,美国也将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性质界定为过错责任,法院并不是对每一起学生伤害事故去追究学校的责任,而仅仅追究由于学校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导致学生受伤害的责任川。简单的说,构成过错责任的必要条件只能是过错,而不是损害的结果:有过错就有责任,无过错就无责任;过错的大小与责任的范围相一致。
当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确定双方当事人的责任成为最棘手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责任的确立也为后续的赔偿奠定了法律依据。在责任确立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民法》中有关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同时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司法解释还有许多分歧的情况下,确定主体的责任大小仍是个难题。
2. 2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之侵权行为的确立
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了原则性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由此可见,我国在处理未成年学生在校人身伤害事件中是按照一般侵权行为追究学校责任的。但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与中小学生显然在法律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于是就有人认为这样做一是对学校的责任规定明显过轻,不能使受害人获得完整的赔偿,有违侵权行为法的公平原则川:另外,高校的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受到的伤害或是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时学校应负的责任没有做出规定,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屡屡突破该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所以在确定侵权行为后,就应该根据具体的事故发生情况来进行责任与赔偿确定。
2. 3确定责任之明确高等学校的性质
无论应用哪一种归责原则,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那就是当前我国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承担过多的责任和行使过多的权利。在某种情况下权利的大小决定了责任的大小,学校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公益机构,其民事权利能力是要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的。比如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作为保证人,其财产也不得抵押,其目的就是保护这些公益机构的稳定性CsC。因此,如果一所高校因为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不断的赔偿,势必会给体育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而且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法》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只字不提,对是否承担其他法律责任也未及一笔。显然是为了保护学校这样的公益性教育机构。所以,以此为出发点,在学校无过错的前提下,体育伤害事故中公平原则的适用显然是充满矛盾的。
2. 4确定责任之明确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场所,其基本职能是实施教育管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学校的法律地位较其他法人、单位、机构特殊,这是它鲜明的公益性决定的。所以,高校与学生只能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学校应当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促进学生在体质、品德方面的和谐发展。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既要有责任使在校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又要保护学生在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在学校有人员管理的场所,比如运动会、体育课中受到伤害,学校有过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一般的说,以享受闲暇时光作为一种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与学校之间不产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别关系。因此若出现伤害时,就要根据我国民法中的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确定赔偿主体。当然,还有许多J情况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如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受伤,就需要事前签定合同,从而产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别关系。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校与学生还应该是合同关系,合同一旦生效将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s7,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民事责任中,存在着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关系。日本的《民法》是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经济索赔时依据的主要法律之一。其《民法》第415条是关于债务不履行责任,其中规定:“债务者未能按照其本旨履行债务,债权者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关于这一条文,不少日木学者认为,校方相当于债务者,学生相当于债权者川。因此学校负有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健康、生命安全以及对物、人、环境完备的义务,学生在学校中发生包括体育伤害事故在内的事故,说明学校没有完全履行义务,应当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因此,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处理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前提条件。
2. 5确定责任之明确高校事故中承担的责任
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中一般都是根据《民法》的规则进行处理,将伤害事故定为一般侵权责任事故,之后的责任认定原则与赔偿也都是按照侵权责任来进行。对于一般的体育伤害事故而言多数适用于侵权行为解释,但是在判断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时还应有其他法律责任,那就是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a}。刑事责任适用于情节严重,事故后果影响比较大,带有故意人身伤害的事件,具体的司法定义与处理有待于法院的判定。对于行政责任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行政责任就是有过错的学校及教师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而言就是高校及其教师因违反《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不履行行政义务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这种行政责任的追究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过错的判断就是看高校及其教师是否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是否履行了义务。其中学校有过错的,对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2. 6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分类与责任承担
2.6.1高校体育的特点
高校体育具有群众性、对抗性、人身危险性和开放性。此外,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当部分都是意外发生,因此根据其特点高校在承担责任时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与无责任事故。
2.6.2高校直接责任事故
学校的过失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客观依据。对于这类事故,学校要承担主要甚至全部的责任:(1)学校有关人员,致使运动场馆倒塌;(2)体育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未能落实安全保护措施,或教师违反教学大纲、教学常规:<4l在学校组织的课外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实施了错误的指导:<5)学校体育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或处置不当;<6)在正常体育教学时间内,教育人员撤离工作岗位。
2. 6. 3高校间接责任事故
这类事故一般不在学校内发生,而是在学生之间,或学生本人,或其他一些非学校因素等,但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学校由于某些过错或措施不利,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程度的加重提供了条件,对于这类事故主要由肇事方承担责任,学校可以视具体情况承担责任。此种情况有:(1)学校或有关人员在教育过程中有某些过失,但不直接导致学生伤害:(2)在正常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教师让学生随意离开;(3)在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中,事故的直接责任为校外部门,但是学校组织管理措施有不完善之处;<4)有关人员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和场馆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受到伤害。
2. 6. 4学校无责任事故
有些情况之下学校没有任何过错,因此不承担任何责任:(1)活动中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2)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复发,学校事先又未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通知;(3)学生在教学场地内自伤、自杀;(4)学生在往返活动场所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5)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是教学,在学校与教师完全尽到管理监护的条件下,由于校外人员造成学生伤害。
3安全对策
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缺乏其他社会救济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再让无过错的学校承担赔偿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社会是有风险的,体育运动由于特殊性所具有的风险更大,只能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但不能消灭风险。因此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保险,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体育伤害事故所带来的风险C97
学校体育的安全性包括很多方面: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检查;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教师对授课内容的充分掌握;体育教学要遵循体育、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等,要定期对涉及学校体育的教学以及活动的场地器材做安全性的检查,教师要避免主观错误带来的伤害事故,同时尽量减少客观造成的风险,引导学生活动时采用正确的活动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