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25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近几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及项目指导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总体目标相一致,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产业优化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即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更是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开拓视野,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创新型就业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大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否则将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无法完成。指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对项目的选题和查新、方案设计制定、实施、分析及总结等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能及时为学生所需实践创新活动的场地进行联系和衔接,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保证。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形式;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涵在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书本知识学习和投身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四有”新人,价值目标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旨在通过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观察、分析与服务,进而了解世情、国情,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再要求、再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大学生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体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探索、掌握、实践、验证、发展真理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科技相结合、认识与改造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体、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的重要渠道。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仍处于被动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单向的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尽管我们认为大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在教育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对应地,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群体也一直习惯于以教育者“权威”自居,对大学生实施甚至灌输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分别处于主动、被动的位置,这体现了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如果不能将这种传统、单一的主客体关系打破,自然也就无法建立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新局面,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实践形式有待创新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学科专业实践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活动,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每年各种活动在开展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乃至学生参与的群体、活动合作方往往都沿袭多年来的经验做法。当然,依靠经验办事是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实施的效率的,也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一些精品活动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怠于思考、盲从组织安排,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继承性的传统实践活动中,新一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往往会先研究前辈留下来的活动资料,往往也因为这样而容易陷入到旧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实现突破创新。
(三)考核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首先,实践报告作为当前考核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主要依据,实践报告所获得的成绩分别与个人、团队受表彰情况有关,笔者发现实践报告得“优秀”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表彰。实践团队中,获得优秀实践报告的成员越多,该实践团队也更容易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的表彰。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察比较片面,主要是依据实践报告来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实践成果。在成绩评定和表彰上,对学校立项的实践活动参与者存在明显的偏向性。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少数精英群体具有“保护性”,不利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全面评估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建议
(一)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
高校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更为全面,在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能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能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场地、资金支持和最实用的案例学习。校与基层一线相互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带来的价值,那么只有全方位地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因而,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推行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校企联合实践模式以企业为高校创办实践基地的形式为主,这样可以长期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岗位。这样既能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实践教学成果的转化,也能为企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应倾向于对培养大学生的主观愿望强、社会信誉高的单位,并且从一开始就签订全面而详细的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细化共建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等内容。对于实力雄厚的学校,在拓展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师生自主创业、与企业合作发项目等,这种合作形式下更能保持高校的自主能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
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落脚点,即是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而,实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是高校实践教育社会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服务型实践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近些年,由团中央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累计有七千多万人参与进来,分别深入到贫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支农、医疗卫生及科技服务等志愿工作。其中,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是当前几大重要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
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有机会深入到山区、农村、基层,了解最真实的国情、民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运用自己所学到知识、才能为人民群众服务,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感,是对大学生最生动、最具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服务型社会实践通常都是以义务服务、公益活动为主,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来说,是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可言的。因而,政府和高校最主要是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在政策和物资上大力支持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国家对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对于服务期满、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在报考公务员时可以优先录取等政策,很显然对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建设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次,时常关心和慰问正在服务期内的大学生,对家庭困难的志愿者直系亲属给予一定的帮助和照顾。这样才能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安心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对志愿者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当地政府应与之保持经常的沟通和联络,了解服务地区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帮助志愿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志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三)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都是比较多的,要使其规范、有序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运行的各个环节、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高校实践教育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表彰先进来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等,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精益求精、做得更好。
当前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考核,按照考评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对参与实践的大学生的考评与对组织方的考评。从考评的内容来看,对大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其参加实践的时间、实践单位的评价及实践报告为依据;对组织方的考评则主要依据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总结材料以及参与人数、媒体报道情况等量化的实践效果,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贴合度、参与面与受众面、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等方面来进行考察。现有的这种考评形式在考察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考评者对考评对象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知之甚少,仅仅依靠文字材料和汇报演讲作出判断,主观性较强。
针对这种现状,应建立起综合全面的评估考核机制,按照比例分摊的形式分别考察学生、组织方、学校、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中以大学生和组织方为考评重点,同时要总结学校整体的部署、指导情况,并定期对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和考核工作。
对组织方的考评亦同,以目前的考评指标为主,并参考过程监控中所得到的详细信息、学生对组织方的评价等内容,对其在社会实践计划、组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交流和成果分享,并适当对优秀个人和组织者进行表彰奖励。对于某些长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的实践活动,还要进行后期的效果追踪,并根据实践效果决定该类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周期。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地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减少行政干预和教师权威,放权给高校自主设计教学计划,放权给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地以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导向,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规划、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及保障支持工作,将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相结合。通过把每一环节做到实处,来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国栋,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社会实践作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途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从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课堂之外,根据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引导大学生们走进社会,深入了解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接受来自社会的教育,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的实践性活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让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们提前认识社会,将自己在校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在社会中提高自己的精神觉悟,继而达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目的。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是指大学生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实践需要具备教育意义,主要教育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创新的目标;第二,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第三,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积极地走向社会、帮助社会。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来说,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虽然是学校有目的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但整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活动过程,因此为了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尽早地了解社会,还需要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1]。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现状
(一)思想修养
独立学院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得到提高,在经过一个暑期社会实践后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大学社会实践活动过多,而参与学生人数却不广泛,且学校经费有限,只能允许一些精干的学生干部参与社会实践,自然而然无法提高所有学生的思想修养。
(二)团队合作
独立学院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后,80%的大学生都认为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尤其是在组织形式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因为这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在较为艰苦的地区开展,大学生们的日常社会实践工作也就会略显困难。但从实际过程来看,由于社会和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去往的社会实践单位不是依靠教师的社会关系,就是凭借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真正去往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相对较少,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社会适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需要尽早地引导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及早地来到社会去感受社会最真实的一面,这样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从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社会实践的特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程度还不到位,虽然学校已经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课外拓展的第一项目,但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仍然有一些环节是与教学内容脱节的,这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及时适应社会。
(四)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一般是在组织形式类型的社会实践中才会体现,社会责任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也是今后工作的原则。暑期社会实践之后,大多数大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一些参与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甚至更加关心农民的生活问题,但是这些去往农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专业是与农村不符的,其原因在于学校社会实践基地有限,无法容纳更多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因此学校还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2]。
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
从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可以看出,社会支持与育人功能发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社会支持中的活动资金、实践时间、实践机会、时间单位等方面的支持情况,还是会影响到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的发挥的。社会支持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经济基础、岗位实践的帮助,但育人功能发挥如何,还是要看学校、家庭、个人的支持[3]。
(二)学校
学校支持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核心部分,虽然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着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形式过于片面等问题,但由于学校支持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提高学校的运作能力,在组织和指导方面进行加强。
(三)家庭
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家人都十分赞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就说明家长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是积极的,家庭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若家长十分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对其进行社会教育和鼓励,那么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超高水准地完成社会实践[4]。
(四)个人
暑期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个人态度能够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实践的完成度,没有积极的个人态度,那么学生也不会认真地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深、参与不积极、注重形式等问题,都是能够直接影响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四、提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
(一)注重教学改革
积极的优化独立学院育人机制,加快教学改革速度,将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目标放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逐渐转变大学生的日常课程,在课程之中增加社会实践课程,根据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进行分类,让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内容多、差异大的特点,这样就能有助于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生活。
(二)规范过程管理
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需要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制度和加强社会实践的过程管理。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团委统一组织的,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社会实践会涉及很多部门,很有可能出现分工错误、配合问题等现象,因此需要对社会实践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5]。另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一项周期长、内容复杂的项目,从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到结束,要经历至少两个月的时间,此期间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训工作,且要经过准备社会实践材料、申报社会实践项目、社会实践勘察等环节,由此可见,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管理对于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合作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由学校组织的,但是若没有社会的支持,这一项目也就无法开展,因此要展现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度,更要加强社会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尤其是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拓展实践基地,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6]。虽然现今独立学院为大学生建立了很多社会实践基地,如创业基地、就业基地、社区基地、志愿基地、红色基地、科研基地等,但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还是应该多与社会合作,让学生认识真正的社会。
(四)突出成果转化
社会实践结束之后,学校应该让大学生提供自己的社会实践成果,其中包括报告、论文、感悟、体会、照片、微博、视频等内容,且还应该让大学生及时将这些内容进行转化,以个人社会实践报告会、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或者社会实践话剧、情景剧等方式为其他大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并且还能使大学生主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更加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7]。
(五)丰富校园实践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更有助于独立学院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应为学生创建具有文明气息的校园环境,干净的教室、整洁的宿舍都会提高活动的成功率。接下来,就应创造浓厚气氛的校园文化,定期组织活动,如知识竞赛、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等,这样一来,就能让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校园实践活动,同时也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六)完善激励机制
社会实践中的激励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鼓励机制,学校可以采用立项的方式,让学生提出社会实践方案,然后由学校选拔出最为优秀的实践方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主动去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单位激励,大多数社会单位都不会考虑学生的利益,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单位的利益,因此学校可以与社会单位进行协商,要求社会单位针对学生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这样就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不同,帮助大学生进行选择和思考,在实际过程中学校更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作者:王义全 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求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对策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
[2]张佳.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11).
[3][6][7]常海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凸显,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由主体、客体和载体等内容所构成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需要从主体、内容和载体等三个方面展开。
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主体认知局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认知的局限,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无法得到社会的全面配合而陷入困境。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缺乏连贯性,没有固定和能真正发挥作用的社会实践基地;地方党委、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力度不够;①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同有限,导致实践活动社会渠道狭窄,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和缺乏稳定性;②家庭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少关心和关注,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安全风险而对其采取消极态度。
组织管理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认知上存在问题,而且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的经费保障和人力支持;③二是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得社会实践的效果评价不够客观,④社会实践考评体系不科学;三是具体管理上的缺陷,例如,策划活动能力强,项目深化运作能力弱,⑤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程序不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散单一等。⑥
实践内容问题。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大学生个人能力和深化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但是有的社会实践组织者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过于追求社会轰动效应,而忽视社会内容与专业的对口。社会实践所选课题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少,内容缺乏实际性,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部分学生也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调、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而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形成根源
实践主体之间沟通的缺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和有序进行需要大学生、组织者、接收单位、政府、家庭、社会团体等主体就实践的内容、方式等进行充分的交流。一般来说,学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直接组织者,承担着组织大学生展开社会实践的责任,负责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等与大学生、政府、社会团体、家庭进行交流和沟通。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间沟通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陷入困境。首先,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沟通不畅。在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双方都期望达到学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向的把握,以及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意图的理解。但是,无论是学校向学生或收集信息,还是学生向学校传递信息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有些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学校信息传递的规则和程序而失去与学校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其次,高校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的合作障碍。高校与接收单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等技术性内容上较容易展开合作与交流,但是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责任分担的问题则成为双方合作的最大障碍。这导致高校比较难找到理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对象。最后,高校、政府、社会交流不足。受观念、资源、组织等主客观的因素影响,有的高校无法与政府、社会团体、家庭等组织建立结构性的、良性的活动机制,从而导致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实践得不到政府和社会的有效支持。
社会实践载体的建设问题。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有三类:一是以校园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这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学校的指导和规范下,开展以社团管理、勤工俭学、文体艺术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活动;二是以项目(课题)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这一社会实践是着眼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以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这一社会实践方式是学校通过与专业性的社会组织(政府、企业、NGO、NPO等组织)签订实习合约的方式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根据学校有关单位的安排有组织地、定时地到实习就业基地展开实践活动。这三种社会实践方式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以校园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更强调大学生一般性的管理和适应能力,以项目(课题)为载体的社会实践则侧重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以就业实习基地则关注的是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以校园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方式,对其他两类社会实践方式重视不够。这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高涨的社会实践内容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
社会实践内容上的矛盾。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大学的专业设置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强调人才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这要求学校在社会实践内容上应该突出专业的特性。但是,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专业性要求不相一致的是,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是一般性的实践内容。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工作岗位日趋专业性和综合性,这要求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技能和经验。从这个意义上,只有专业知识,而缺少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大学生无法适应专门工作岗位的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解困之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主体之间沟通机制的缺失、实践内容的矛盾性和载体价值的丧失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陷入了困境。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主体沟通、评价机制和载体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
加强主体间沟通机制的建设。政府、实践接收单位、社会团体、家庭等主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否顺利进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与这些主体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交流机制。一是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建议政府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升为政府的政策,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宏观管理机制。二是建立与实践接收单位的日常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实践的情况、接收单位的有关信息和迅速回应学生和实践接收单位的有关要求。三是加强与社会团体的联系,争取得到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四是完善与学生的交流机制建设,使学生的要求信息能够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有关部门,而学校的有关政策信息也能够及时地被学生所获知。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实践载体体系。经过校园内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其管理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不仅可以降低由于工作岗位特点、生活、思想、学习、工作的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安全风险,而且也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实习基地实践积累了经验。而通过参与课题(项目)的调研和研究,大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由政府、学校或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而且可以带着经费参与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实践,弥补了由于政府支持不足而导致的经费不足,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侧重于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对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经验的积累,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强的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和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以校园、课题(项目)和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三者之间构成的良性、互动、互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缺陷之道。
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从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专业化要求与一般性供给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学校的有关部门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建立一套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制定需要专业老师、学生、社会相关行业的专家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其内容既包括专业所要求的技术指标,也包含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指标。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标体系的要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所提供的实践岗位进行技术性考查,检验该工作岗位是否符合该专业的技术要求,尽可能做到宁缺毋滥,保证学生实践的质量。(作者为梧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般项目“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08LSR012)
注释
①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9期。
②林少栋:“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③于博瀛:“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高教论坛》,2008年第8期。
④郭学鹏:“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困难及对策”,《高教论坛》,2008年第3期。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构建;教学实施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使得大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达到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同步提高以及帮助学生提高防范能力的目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作为国家教委颁布的专门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指导全国高校安全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进行开展,《规定》中明确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防火、防盗、防电等高校易发安全隐患问题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注重防特;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安全教育理论的直接体现之一,对于大学生安全意识树立,增强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含义,不同的学者认识侧重点不同。陈明乐认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1],就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时间比较晚,对于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研究资料相应显得比较欠缺。所以,需要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通过实践不断进行科学论证,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层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协调统一。对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如何认知并解决?主要是将学校日常安全行为规范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有机统一,在实践中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不断地解决问题并加以构建科学评估体系,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体系。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构建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秋季开始,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规定,在学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实际的安全教育,并且将此门课程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学期。课程设置安排主要是集中在寒暑假放假前一周以及放假后第一周进行。学时安排,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共计36学时,学时安排分散在各个学期完成,修满该课,可以获得1个学分。师资力量方面,主要是学校保卫处、学工处联合承办,由保卫处专业教师以及经过培训的高校辅导员老师兼职。课程设置当中规定了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考查的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是由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莫锦荣主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结合其他高校的安全教育读本。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依靠教材以及相关现实案例开展,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财务、交通安全等,对于防灾避险能力以及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针对消防安全以及防灾避险等内容,开展消防宣传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模拟疏散演练,在模拟实践练习中,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实践教育内容比较欠缺,因此,进一步地完善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也是当前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显性课程。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课程模块划分为四部分,主要体现如下:第一个部分:安全知识教育。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网络社交安全。对于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安全问题的能力。第二个部分:安全技能培训。从理论讲解到实践训练,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在要求,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主要技能培训包括:自救、互救以及提升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能力。第三个部分:心理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健康人格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挫折教育以及针对人际关系交往开展的教育等。编排此章节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四个部分:安全行为教育。主要是对国家安全法规以及基本的法律常识进行学生规范教育。学习的版块内容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或者应对突发性事故。(2)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2]所融入的内容主要是校园文化或者社会教育文化,范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形式或者内容:学校环境、学校保卫、学校规章制度、师生安全意识以及学校的建筑以及活动场所、设施等。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1.根据显性和隐性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为目的。而最希望取得的效果是“预防为主,防微杜渐”。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努力学习安全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培养学生从安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教学内容的编排也应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并且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并且采取相应的形式来开展。2.改变教学方法(1)实践性教学法。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才是最终学习的目的。将所学到的安全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开设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依靠安全知识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在讲解消防安全知识的时候,有条件的可以联合当地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讲座以及开展演练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具体地了解消防知识。只有亲自参与,才会更加明确自己面对火灾的时候,如何正确自救和逃生。(2)案例教学法。案例学习也是较为直观的感受,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类似环境下的典型案例进行知识讲解,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授课,让学生从案例中去分析、评价以及总结。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加深同学们对于案例发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学会如何积极规避类似问题的发生,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3)多媒体引导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当代重要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播放相关案例视频、展示图片以及制作漫画的形式,将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变为直观的感受,更加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囿于条件限制不能够实际操作的,可以通过视频收看专业人员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更好地达到学习安全技能的目的。3.开展课程实操训练(1)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容易发生在大学校园或者大学生容易受到侵害的安全隐患主要有盗窃、诈骗、抢劫、火灾、触电以及自然灾害等。加强防范以上安全问题,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内容。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认识到上述隐患发生的状态或者多境,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2)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在学生自律方面,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觉。通过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加强分辨是非、辨别安全隐患的能力,使得学生自觉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遵纪守法、预防犯罪,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保护能力。(3)应急能力训练。应急能力训练主要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模拟演练,训练学生面对灾害时的心理应急反应能力,强化消防演练以及应急疏散能力演练,提高学生对安全隐患的发现能力、对自然灾害以及火灾避险能力。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估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及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估方法进行效果检查。经常性使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以及针对结果的评估、过程评估,综合性评估和单项评估等。为了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需要结合以上几种评估方法,对于特定环节单独采用某类方法。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估,可以注重定性评估,主要操作方法是通过调查学生的上课体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分析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所取得的成绩或者改变,所讲授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真正达到大学生安全能力提升的需求。对于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评估,主要是加强过程评估,从管理的计划、实施以及检查和总结各个阶段都进行评估,对每个环节的价值是否达到预期做出科学判断。
五、结论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评估效果,在开展过程中对于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和解决,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改善和提高。另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会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大学生艺术论文
摘要:在当前高校建设中,大学生艺术团作为独特的组织形式,不但起到了活跃大学艺术气氛、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作用,还对普及艺术文化、提升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来看,艺术团的活动对高校促进作用很大,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文化内涵。随着大学生艺术团的逐渐成熟,所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业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育
一、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而言,多数高校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带动校园内高雅艺术的氛围,对全校师生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目的。当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根据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
在目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下,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当前高校纷纷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并根据院校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对于北京物资学院来讲,其大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合唱团、戏剧团、舞团,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均在国家和北京市获奖,对艺术团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高校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首位,将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作为主要目标
在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中,高校不仅重视艺术团活动的开展,同时将艺术实践教育融入到了活动当中,并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以艺术团活动带动艺术实践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并积极做好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使高校具有高雅艺术的氛围,使高校师生都能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3、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注重活动开展的形式
为了保证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取得实效,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开展活动的时候,选择了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等。由于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活动达到提升艺术实践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上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二、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来提高艺术实践教育效果,但是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艺术实践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没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没有树立高雅艺术的核心思想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展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缺乏鲜明的导向性,导致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特点不突出,没有体现出艺术实践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要想取得艺术实践教育的积极效果,就要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明确指导,并树立高雅一树的核心思想。
2、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单一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但是对于艺术实践教育来说,开展方式还比较单一,仅仅依靠现有的方式很难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3、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取得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还比较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因此,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我们要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还要保证艺术实践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成因,努力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采取具体的对策有效解决现存问题,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的指导方向
考虑到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的特点,我们要在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中明确指导方向,明确艺术实践教育的任务,并制定具体的活动开展方案,使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应树立高雅艺术为核心思想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高校高雅艺术的发展。
2、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
目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开展方式单一和开展手段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使艺术实践教育的领域能够得到有效延伸,起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预期效果。
3、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保证有效实施
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在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得到丰富,进而达到于小目标,保证艺术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组建和开展情况来说,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同时在艺术实践教育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学生艺术团的开展直接促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同时艺术实践教育也获得了整体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今后的艺术团活动开展中,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提高高校的高雅艺术氛围和广大师生的高雅艺术素质,推动高校高雅艺术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学生的培养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实践基地的平台为大学生开放,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成长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社会实践平台的作用,从而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
2.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高校的改革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发展需要进行体制改革,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动手实践能力也强的人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基地建设,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稳定的平台,将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进高校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高校竞争力。
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必然要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给大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更多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得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个性、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现状
1.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认识度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与重要性认识情况中,只有3%的同学表示“没参加过社会实践”;只有4%的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要。可见,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而且乐于去参与。对于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度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都是比较高的。
2.高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作用不足。调查问及“所在学校是否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只有35%的同学表示“有”;对于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所起作用程度的调查中,只有37%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50%以上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或是“没感觉”。可见,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基地不多;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起到的帮助程度不足。
3.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指导不足。调查问及“参加社会实践时有没有老师给您做前期和相应的指导”时,只有24%的同学表示“有,充分且有效”,有53%的同学表示“没有”或“不知道”。可见,在社会实践开展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给予的有效性指导不足。
4.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多方提高。调查问及“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满足需要的原因有哪些”的时候,同学选择的各种原因当中,“社会实践内容不丰富”的占23%,“社会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的占27%,“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不够”的占19%,“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占16%,“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建设匮乏”的占12%。可见,目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方面需要加以提升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设立上需要进一步明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上有待进一步丰富。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原则
1.明确目标与讲求实效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明确建设目标。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受教育的基地,其主题设计、活动安排都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进行,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方向来提供相应的实习平台;另一方面,要讲求建设实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搞形式主义,要在全面策划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实施,力求取得实际效果,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通过实践基地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发挥作用。
2.自愿理解与互利共赢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做到自愿理解和互利共赢相结合。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首先建立在学校和实践基地双方的自愿结合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双方的互利共赢:一方面要注重选取生产运行良好、实践条件充足等方面比较利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实践基地,要选取便于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重视结合自己理论知识优势特点,将理论应用实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社会实践基地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效益。
3.稳定协作与长效发展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稳定协作。高校与社会之间所建的实践基地要有稳定性,注重双方的稳定协作,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机会,注重建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长效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发展性,注重促进实践基地和学生的长效发展。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效性提升机制
1.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贯彻落实是根本。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贯彻落实,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义务。比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落实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等制度的建立健全,通过制定详细科学可行的基地建设方案和管理细则,签订有关实践基地
关键词:教学档案 设计应用 实践训练 教学管理 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音乐舞蹈作品、节目单、照片、光碟、策划方案及新闻报道等历史教学实践记录, 它记载了舞蹈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 反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全部过程。音乐舞蹈实践教学是由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艺术实践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有:观摩专业汇报演出、基本功大赛、毕业专业汇报演出、实习实训、毕业论文;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有:实地艺术采风、服务地方文艺演出等。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将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综合运用于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音乐舞台表演能力和师范技能,培养适应地方文化艺术教育所需的人才;同时,也是检查地方高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育人质量有效途径。
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该校充分利用了高校文化艺术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共享,实施了“文化惠民在身边、流动舞台进基层”下乡演出工程,构建了老百姓文化生活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了高校舞台实践社会化与社区之间文化互动合作,实现了社区文化互动中课堂教学舞台与实践教学的目标。自2013年以来,加强了对音乐舞蹈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注重落实了三个结合:一是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与地方需求相结合;二是课堂教学的专业技能与地方惠民文艺演出相结合;三是学科综合理论知识与志愿服务乡村中小学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社区文化与实践教学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参与了音乐舞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对大学生舞台教学实践中的照片、节目单、新闻报道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并分类存档,建立了大学生服务地方演出实践教学档案袋, 为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提供了教学实践资料依据。现就我们课题组参加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设计、资料收集、教学管理体会及其方法表述如下。
二、实践教学档案袋设计要求及步骤
(一)实践教学档案袋设计要求
首先,实践教学档案设计要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其二,在符合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要结合音乐舞蹈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注重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总结与发展。
(二)实践教学档案设计的步骤
首先,明确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关键是如何修正指导与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怎样通过合作方式或团队协助来完成。其次,收集资料。实践主题鲜明,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作为实践档案材料的决策者,学生根据自己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情况,选择收集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总结在实践学习中取得成绩、反思存在的问题、整改的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是组织整理材料,以艺术实践活动主题为主线,确保组织整理材料的原始性和系统性,要求书写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三、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设计内容
实践教学档案袋是评价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原始凭证。为了完整、准确、系统地把大学生实践活动形成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归档管理,大体归纳设计为三个方面:
第一,学院根据学校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结合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管理制度,如大学生艺术实践手册、实践活动工作要求等。
第二,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拟定学年度实践教学计划。以2015届毕业生舞蹈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为例:
计划一,组织2015届舞蹈专业学生有目标、有目的地深入川陕革命红色根据地进行艺术采风活动,收集整理红色文化和大巴山民歌资源,创作贴近基层、展示地域特点的红色作品,培养学生音乐舞蹈创作能力。计划二,在市区周边建立了城乡“中小学志愿服务基地”、支教帮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学生掌握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的师范技能。计划三,应用音乐舞蹈专业的优势,与地方文化馆、歌舞剧院和社区服务搭建了区域文化互动的惠民演出平台,实现校内实践实训与校外演出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为文化艺术团体、社区输送文艺工作者及管理人才。
第三,要求学生参照以上学院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参加实践教学事项,收集实践教学档案袋内容材料。一是创建大学生实践档案袋是一种经历,要求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包含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同学之间的帮助、建议和相互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二是学生对照实践教学计划,将自己参加艺术采风、送文化演出、义务支教完成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如实填写。三是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简要的描述,并伴随自己实践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及文字说明。
四、实践教学档案袋的应用及管理
一是实践教学档案袋实行专人管理,舞蹈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由舞蹈教研室主任按照时间安排,有计划组织学生按要求完成实践活动的内容填写,充分调动大学生有目的选择和收集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舞蹈作品和相关材料,确保舞蹈专业实践教学资料原始性、系统性及完整性。达到形成自我建档、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进步、自我成长的发展性档案袋评价。
二是收集实践教学档案袋,做到定期和日常整理相结合,对实践教学计划、总结、艺术采风的作品,演出的光碟、节目单、活动方案;义务支教的教案、课件、教学活动记录、成绩分析、学生工作检查记录等资料做到及时收集, 分类整理,立卷归档,保存完整。
三是检查资料遗失缺漏, 检查判断应归档资料是否齐全归档,发现问题及时补漏缺少的教学档案资料, 及时收集补齐,使之齐全完整。
四是严把档案袋质量关,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材料做到准确客观,还要系统排列按学年度分类,注明姓名、学号、班级、 时间,这样有利于方便查找,确保实践教学档案袋的质量和管理。
经过三年来对实践教学档案应用及管理, 认识到只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档案的各种资料, 才能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有序。2011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实践教学档案起到了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作用,凸显了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的重要性。通过充分利用评估资料、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信息反馈等,探讨了舞蹈专业教学特点,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修订了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比重。于2014年至2015年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舞蹈《雨润巴山》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荣获一等奖,舞蹈《致青春》、《魂铸巴山》参加全国舞蹈“荷花奖”荣获银奖。由此可见,建立舞蹈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办学“四园同心”的办学思路,是对学生参加实践动态、学习过程和专业成长进步的全面记录,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认证评价、舞蹈作品成果评价、关注大学生实践学习效果评判,更加有利于“基础知识结构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管理信息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序推进。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成长过程的学习评价,还可以作为教学管理人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方法;亦可以作为评价教师和考察推荐人才的依据,同时达到全面调动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
总之, 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设计是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和积累建立起来的, 它更加注重了大学生专业个性的发展,并全面反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舞蹈专业师生受益匪浅。因此, 我们要不断规范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的收集与管理,实现大学生多元化评价迎合实践课程多样化要求,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
[2] 李晓燕.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37(6):113- 115.
[3] 罗瑾.美国教师评价改革的新动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7):121- 124.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创新 实践能力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许多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其进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实践基地及教学条件难以满足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等。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形式,发挥其能力培养的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转变师生的传统观念,创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及创建多元的实践共同体等策略[1]。
1.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毋庸置疑,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对信息社会的新任务、新情况,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客观地认识、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方法,才能保障、提升实践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1.1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影响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培养环节,对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难以替代的价值。然而,目前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社会认可度不尽相同。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和社会对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高校尽管制定了一系列组织实施的章程、办法,但在开展社会实践时所投入的活动经费较少,执行力也比较弱。对于承接社会实践任务的企业单位而言,由于以市场经济机制为主体的企业运行体制,高校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或主体对其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承担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安排比较被动,部分承接单位或企业甚至视其为一种额外负担。
另外,在高校内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一致。尽管认为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许多客观性因素限制和主观障碍性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没有真正获得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对工科类本科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项调查显示:依赖学校(院)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数占46.6%,由自己联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仅为15.4%;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价值、对社会实践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占10.3%,只有5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这表明,大学生本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是很高。这些问题均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1.2社会实践环境、条件不够理想,难以满足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社会实践是一种能力培养教育,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譬如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支撑。社会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譬如,用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少、类型单一。为完成实践教育任务,只好将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纪念日或者暑假期间进行。另外,由于一些企业资源条件限制,能够用于社会实践教育的场地、设备等比较匮乏,难以满足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1.3社会实践教育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是社会实践存在的又一严重弊端。许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一些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娱乐活动等粗放型活动,既没有考虑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专业特点、技术水平等来安排实践内容,又没有与专业科技创新等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以参观、考察、访问等方式进行,不能直接参与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2.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及内容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需要探索一些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步入科学规范的良性运行轨道。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既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又需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
2.1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相结合。
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观念。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要求具备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素质。社会实践恰恰能够使大学生尝试从学生角色向劳动者角色转换,是一个从学习成长性实践向劳动创造性实践过渡与转换的初始化过程。因此,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践课程课时应占到教学计划学时的35%左右,并将社会实践的内容与企业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其中,重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结合专业特点、生产实际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合理规划、布点,选择具有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创新条件较好的企业,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中,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开放式的专业实训基地。例如:我校与具有专业背景的企业建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沙盘模拟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等,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注重不断更新实践形式,注意实践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注意实践成果为地方中小企业带来效益,让承接单位从接受社会实践的任务中获得收益,以调动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2.2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应该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2]。一次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次良好的实习机会,提供一个了解、熟悉社会的渠道,有助于将校园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应树立起社会实践也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将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的范畴进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3]。社会实践应具有专业针对性,结合不同专业和年级特点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让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借鉴。
2.2.1以实践单位科技开发项目为载体,真题实做。
通过承接社会实践单位委托的科技开发项目,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真题实做。社会实践承接单位的开发项目是真刀真枪的科技开发、工程设计,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可安排高年级同学或者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实施。这类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在老师协调指导、企业监督下完成。真题实做的开发项目会使学生明显感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完成时间、工期,技术人员的提问质疑等。这不但给学生创造了很多体验机会,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2.2以实践单位科技开发项目为依托,真题陪做。
实践单位所承担的一些科技开发、技术攻关项目,技术含量较高,一般是由企业自己的职业工程师、技术人员来完成的。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要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开发是比较困难的,可通过指定工程师作为导师,由若干名同学参与实践,按照真题陪做的方式组织实施。如组织安排同学参与调研考察,参与讨论构思工程设计草图、草案,让学生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参与整个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或某个环节。通过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工程设计的全过程,以加强、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2.2.3以实践单位科技开发项目为示例,自拟课题真做。
高校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一般建设有科技创新基地或实验室。请专业老师针对企业科技开发项目,自拟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课题,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创新实验室进行有目标、有限定条件的工程设计实践。学生在学校提供的科技创新基地中开展实践制作,而后由企业的负责人,或工程师协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评价。这类实践能力训练的压力尽管稍小,但在真做中亦能使大学生建立自信,积累实践经验、增强专业能力。
2.3恰当运用网络技术空间,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网络交往、娱乐相结合。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应用,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社会形态,进而影响人际交往行为方式。网络环境为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条件和信息资源。网络的开放性为人们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认识提供了多种途径,如论坛、电子邮件、博客、聚合新闻、微博、微信等。在网络交往中,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这种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4]。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新课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基于网络环境的行为交往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网络进行讨论与交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能够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例如,从学生思想、学习、身心特点等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以社会调查、政策宣传等为主转向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实施,以发挥科技文化成果和智力资源的优势。也可以编制开发一些游戏软件、仿真实验工具,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网络虚拟实践中受到实践教育、技术训练。例如,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社会热点、就业择业、科技创新等密切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论坛、微信、微博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使其全方位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实践与自身成长的密切关系,缩短其从自由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磨合期。
开展网络社会实践势在必行。利用互联网拥有的海量资源优势,将社会实践活动与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等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网络交往、娱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将传统单一形式的社会实践转变为有组织和自发、日常与假期、分散与集中、校内与校外、点与面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实施方式。当然,如何开展网络社会实践,评价网络社会实践的效果,不断扩大网络社会实践平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新课题。
3.结语
组织开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从目前社会实践的现状来看,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需要创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企业使用人才的需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结合起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恰当运用网络技术空间,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网络交往、娱乐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应客观反映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赋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活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2-66.
[2]刘正浩,潘晓芩.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路径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63-66.
[3]黄波.关于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54-56.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 社会实践模式比较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51-0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1]。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活动内容、发展方向等内容。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又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 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差异性比较
虽然我国同美国在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社会氛围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比较中、美两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依旧可以为我国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推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目标定位、组织形式、服务内容、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不同。
1.1 参与社会实践目标定位差异
美国高校把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作为高校服务社会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也自觉地把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据调查,美国大学生在校期间约有50%的人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90%的学生志愿者认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与学习书本知识一样有意义。在美国许多大学把是否参与过社会志愿服务作为申请条件之一[2]。
在组织过程中,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负责,具体由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大学生看来,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目标就在于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向实践和群众学习中增长才干,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1.2 参与社会实践目标定位差异
中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是由政府的牵头,学校负责具体的组织和推动活动,具有政府牵头、学校组织等鲜明特点。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模式以学校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
在美国,学生除了可以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之外,还可以参加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社会服务。在社会实践方面,美国建立了全社会全程激励模式,许多大学专门针对社区开设了社区服务课,每个学生必须修完一定学分的社区服务课才能毕业,一些著名企业也很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服务纪录,把它作为招聘员工的一个标准[3]。
1.3 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内容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的内容也得到了充实和拓展,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了教学实践、社会调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军政训练、“红色之旅”参观等内容。
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同样丰富多彩,并且依托专门的机构,与专业紧密结合地开展社会实践;他们与社区以及各种慈善公益机构密切协作,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甚至到国外参与志愿服务项目。
1.4 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估机制差异
美国有很多的评估机构及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非政府部门赞助的,他们会对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服务进行跟踪调查访问,然后把反馈信息汇总,再由专门的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惯例评出等级后将评估结果反馈到社会实践组织单位,组织单位再根据评估的结果及建议作出相应的改进[4]。
在我国类似美国的社会实践服务民间评估机构相对较少。这种缺乏第三方的评估方式并不客观,而且也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有益经验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虽然中美两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较大差异,但本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共同出发点,我们可以就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比较并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
2.1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部分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团委定主题、辅导员拿方案、学生听指挥的模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基本处于从属的地位,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主动负责的现代公民意识。学校必须把学生放到组织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能参与到项目选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估等环节中来。
2.2 实行项目化管理
实行项目化管理,不但可以增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针对性,还可以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变得更加严格、资金划拨变得更加合理、总结评价变得更加理性。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由学校社会实践主管部门成立项目办,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参考课题,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系统评估并总结表彰。
2.3 采取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运作就是要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实践发展的新思路,根据“结合专业、双向收益”的原则,充分寻求社会力量对活动的全面支持,努力推动校、地、企三方的联合,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社会转化。只有理性引导,企业的支持、社会的援助才能够为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5]。
2.4 进行科学化评估
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估办法,目前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越来越流于形式,随意找个单位开个证明、写个评语、盖个公章敷衍了事的学生不在少数,社会实践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盖章运动”。进行科学化评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而是为了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当中获得真正的成长。评估不单纯是对实践报告、研究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
“主体明确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社会化、评估科学化”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推行,是高校主动适应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谋求新发展,开创新思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 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21).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科学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完美健康人格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是非判断选择能力的具备,关系到大学生的一生。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与教育者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选择及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关。
1.教育目的选择中没有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长期以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帮助大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关于理想信念的抽象化认识和理论体系,往往是“灌输”一个统一的模式,试图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预制”的理想信念,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超越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内在需要,忽视了大学生批判现实、超越现实、发现自我价值、追求社会价值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下,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心灵世界,而大学生也往往缺少对现实与未来、个人与社会等理想信念问题的思考及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养成了教条主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从而出现有些大学生认为人可以不需要理想信念或者徘徊于理想信念可有可无间等现象。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指引固然重要,但对于理想信念教育来说,方法论的教导更为关键。让大学生学会主动地认识现实、感受现实,理性地批判现实、超越现实,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才是理想信念教育真正的目标和归宿,才是理想信念教育要牢牢把握的根本使命。
2.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不够紧密。
理想信念是基于现实生活而指向未来的一种追求和超越,可归纳为“两点一线”,“两点”即当前生活(实然)和未来生活(应然),“一线”即实践过程(主要表现为理性批判和科学建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大学生能够理性地认识自我和社会现状,帮助并引导大学生学会思考“我是谁”“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我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怎样的生活才算有意义”“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当然是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无论是认识当前生活、构建未来生活还是中间的实践过程,都离不开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生活世界。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以往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更多地强调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和崇高理想,并以此为内容进行“宣传式”单向灌输,而缺少对个人理想的关注,往往停留于“社会需要你过怎样有意义的生活”的灌输,而缺少“我需要过怎样有意义的生活”的引导,缺少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引导,缺少对大学生理清个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及民族关系的引导和帮助。这种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以社会理想教育为起点和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说教性强,容易使大学生在树立理想信念时产生“怀疑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
3.教育方式与理想信念形成的规律匹配性不高。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基于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进行反复体验、反思、质疑、判断、选择、升华的过程,与之相适应,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也应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培养过程,当然也需要基础的抽象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教育为前提。但现有教育方式存在几个问题:一是采取课堂教学等单一的显性教育方式,效果不佳。大课堂的授课形式,学生以绝对被动的地位听课,缺少对授课内容的内化训练,教师缺少对课内外实践体验的设计,现有的实践活动教师引导相对不足,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对师生互动模式等隐性教育方式的运用。同时,以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大学生学习效果,极易让大学生一触及理想信念问题就误认为理想信念就是“背理论”“讲大道理”,而背离了理想信念本身的意义。二是教师授课以学期为单位,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化教学影响了教育效果。三是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尤其是80后辅导员对理论课教学不够“理直气壮”,对理论“有点讲不清”,讲不出理论的魅力,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就更谈不上对的坚定信念。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纳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的需要。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有来自教育环境的挑战,也有来自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显著变化的挑战,更关键的问题是教育者所实施的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在这些挑战面前,逐渐显现出诸多的不适和低效现象,甚至导致大学生出现抵抗等负面情绪。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理性地反思和突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瓶颈,寻找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契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追求。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去发现、体验、感悟、反思、追求和构建美好的未来生活,使大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精神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信念。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过程,要求大学生具备独立的思考分析能力、理性的反思质疑能力、科学的选择评价超越能力、卓越的创新构建能力,这些能力的拥有正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传授原有知识性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并使得知识性教学和能力性教学相融合,教会大学生自我教育、独立思考,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时能科学理性地选择、消化、辨析和吸收,逐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促进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
2.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转换教育方式的良好选择。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者采取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效果不佳,大学生往往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而没能进入“内部”、以主体的身份来对待理想信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渐渐失去了对理想信念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相对应,思想政治课教师也信心不足,往往应付性地对待理想信念教育,甚至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兴趣而不讲或少讲理想信念,从而逐渐偏离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目标。可见,要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转换教育方式,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使大学生成为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将理想信念教育搞“活”,处理好灌输式的单向教育与互动式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在课堂内外不仅有教师的知识理论讲解,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常有互动、有对话、有思想的交锋、有观点的辩论,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远离“枯燥无味”“遥不可及”“敬而远之”的尴尬境地,让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有所作为”,让大学生逐渐认同、喜爱并持之以恒地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反思和批判能力,在反思和批判中发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在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过程中,逐步树立科学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优化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
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谈到如何优化,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不仅要讲社会理想,也要讲大学生的个人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不仅要达到“隐性和长期性”的效果,也要达到“显性和实效性”的效果。“显性和实效性”就是要求理想信念教育要与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相结合,回归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设计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立足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二是如何使大学生能够将分散多元的个人理想逐渐导向社会的共同理想,并为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而奋斗。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使大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及民族的关系,明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与此相对应,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性的教育和引导,更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准确理解生活的意义,并外化为积极的实践活动,去实现改善自我与世界的目的,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追求卓越的社会价值提供精神动力。
一、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
(一)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应以科学的理论构建作为铺垫 该理论建构应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税收学、财务会计学、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基础理论。
(二)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应将先进的理财理念贯穿始终 沃伦・巴菲特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56年,他将100美元投入股市,50年间创造了超过400亿美元的财富。2008年,其位列全球富豪榜次席。他是这样认识理财的,即“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钱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因此,在大学生理财教育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大学生树立“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光明正大”、“理财的目的――梳理财富,增值生活”及“富翁――源于节流”等。大学生理财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自觉地用这些理念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要彻底消除大学生在理财上的种种误区,如“我不需要理财”、“没财可理”、“等我有了钱在理财”、“靠理财一夜发家致富”、“会理财不如会挣钱”和“理财就是买股票、买保险”等。
(三)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重在训练与提高大学生理财实践能力 “授人以渔”应成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菲尔德对美国大学生设计了专门的“1+1+1”的理财模式,即学会贷款――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学会兼职――让“增值”为以后的超前消费埋下伏笔;学会投资――为今后的个人理财“投石问路”。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明确理财的三个重大环节,即攒钱(理财的起点)、生钱(理财的重点)、护钱(理财的保障)。
(四)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大学生理财教育涉及到大学生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场所。在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先进的理财理念、正确的理财习惯和适用的理财技能,形成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合力。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理财教育课程的独特作用,还要善于利用学科渗透、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形成全方位的理财教育格局,从而提高理财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发展性我国理财教育的历史传承过程具有发展性。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主流文化,与同时并存的对金钱的崇拜心理,造成公众矛盾的心理状态,长时期内压抑人们理财素质的提高。解放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客观上也不利于公众理财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理财实践异常活跃,理财教育理论严重滞后,社会呼唤理财教育尽快发展和完善,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主体性理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素质。任何素质的发展都离不开主体的积极参与。受教育者素质形成过程就是观念、知识、技能等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积极参与理财实践活动。
(三)实践性 理财教育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为个体的、社会的经济实践活动服务,因此具有突出的实践性。首先,理财教育目标是实践的。理财教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观念、知识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技能和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的经济行为上。其次,理财教育过程是实践活动。理财教育实践包括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大量教育活动,贯穿于理财教育全过程,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是学生理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实践能力是理财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受教育者面对经济生活情境,其观念、知识转化为经济行为,潜在的理财素质变为显性的理财实践行为,才能认识和评定其理财素质水平。
(四)开放性 科技发展、知识激增、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事实,不断丰富着理财教育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使理财教育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展,形式日益多样,水平逐渐提高。有鉴于此,理财教育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及时地吐故纳新。
(五)动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通过相关的学习、训练和不断的理财实践,大学生的理财水平会不断提高。理财教育的动态性要求,对个体理财的培养过程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前后衔接和协调一致。
三、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设定课程教育目标,明确课程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设定课程教育目标。理财教育目标是对理财教育结果的预期规定,是理财教育过程的起点,具有定向、激励、调节、评价的功能,是理财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大学生理财教育的总体目标:使大学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的理财理念,掌握科学的经济、金融、财务、会计、投资等理财基础知识,具备理性消费、科学理财、有效投资的基本能力,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经济主体。
(2)明确课程教育内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课程要以大学生理财理念的建立、理财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理财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以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为依据,按照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频繁接触的现实问题来明确课程内容。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理财先导――建立理财理念。通过理财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先进理财理念,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性的消费观、自觉的投资观、积极的创业观,牢固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创新进取、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二是理财基础――传授理财知识。要向大学生传授理财必备的基础知识,如经济学知识、财务会计学知识、货币与信用知识、利率与汇率知识、金融学知识、与个人理财有关的财政、税收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及网络理财知识等。三是理财方法――训练理财技能。通过培训使大学生系统掌握完整而科学的理财流程,帮助大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理财模式,指导大学生“开源”与“节流”的方法和技巧,让大学生熟练掌握攒钱、生钱和护钱的技能。四是理财工具――分析理财项目。通过分析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财产品,如储蓄、保险、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彩票、机会与风险并存、黄金等。
(二)做好教学基本建设,夯实课程教育基础具体表现在:
(1)明确课程性质与编制教学计划。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应定性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以4学分、80课时为宜。在学校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可以列在“公共课”(“两课”)板块之中,也可以列入“素质课”板块之中。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学校或专业,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将其作为选修课程;第二步,待条件较为成熟后,再将其确定为必修课程。
(2)编写教材与制定大纲。在没有《大学生理财》教科书之前可以组织有关专业教师编写讲义,试用中不断地对之体系和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然后将其编写出版成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编写本课程教学大纲,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及课时分配办法等。
(3)编写习题与案例集。要组织力量编写配套习题集。习题的类型,既要有知识型、理解型,又要有方法型、问题型、实务型。每一章(节)内容讲授之后,都要及时地进行习题训练,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将大学生理财典型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汇编成集,印发给学生,供其借鉴。
(4)开发网络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有关教学文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开发上网,形成大学生理财网络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理财知识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如从网上下载并指导学生参与有关模拟炒股、炒汇、炒期货、炒黄金软件。通过这些模拟操作,一是加深学生对上述理财产品的认识;二是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5)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的施教要努力做到:一是形成以学习辅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是主角,教师的任务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辅导。二是采用“课程论文”、“小组作业”、“课堂练习”等形式,使得学生掌握利息(存款、贷款)的计算、资金成本的计算、理财工具的收益计算等,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培养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智力、知识转换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三是采用“课堂圆桌会议”、“案例讨论”等方式,通过对各种类型的理财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财实际的认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对各种途径中获取的知识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和观点。四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工具。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如教师在网上提出演练和实践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及时提出、讨论和解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学会利用各种数据软件建立模型,学会利用各种教学媒介拓展知识,学会运用个人理财软件。
(6)建设好师资队伍。由于大学生理财教育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刻不容缓。包括:一是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计划应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目标,提出目标实现的途径、措施和时间。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可采取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学术研讨活动、理财课程进修班、境内外理财教育考察活动等途径。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选派优秀年轻教师到理财一线去实践、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并从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单位聘请理财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讲学。四是加强学科研究工作。教师应当在“大学生理财教育”科研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最新教学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三)搭建课程实践平台,强化课程实践教学具体包括:
(1)建立理财教育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力争形成“内外并举,功能互补”,即在校内建理财教育实验室,如设立金融实验室,购买证券投资模拟软件系统,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或实务证券投资;建立“校内银行”,将银行的各主要岗位设立齐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体验如何存款、如何办理并使用信用卡、如何贷款以及如何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地组织学生去见习、实习及调研等。
(2)开展理财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成立大学生理财协会等社团组织,精心组织社团各种活动。如对大学生进行“财商测试”活动;组织模拟股市(银行、保险公司、实业公司)活动;开展“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活动等。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收看财经频道的精彩理财、财经节目,让学生及时获取国内外财经动态、投资理财资讯及公司运作管理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观点。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做好课程评价工作 课程评价是确认课程教育的“教”与“学”效果,从而判断既定的课程教育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在实施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评价时,要始终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即“理念与目标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评价时要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客观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并对学生将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预见价值;评价内容要丰富、全面而系统,包括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和实践的方法、技能掌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等;要将评价看作是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从而形成“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性实验;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王倪珂(1985-),女,河南洛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实习中心,助理实验师;孟玲霞(1980-),女,山西永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实习中心,实验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74-02
高等工程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培养并造就一大批具有竞争性、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劳动力市场人才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相对扎实,但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有关,学生没有好的实践平台参加创新活动来进行自主设计型的实践,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欠缺。另外,教师参与指导较少、相关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也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改善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不对称性,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2]
一、实践平台现况
近几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习中心为了应对严重的就业形势和各种竞争的挑战,解决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以及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培养现状,针对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开放性试验等实践教学项目,如设计“S”轨迹无碳环保小车、设计制造典型运动机构、三维模型造型加工等,并且组织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数控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等竞赛,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每个实践项目的完成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可以充分养成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所需知识的习惯,以及对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再理解、巩固的过程。同时,中心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数控设备及大量的工装夹具、量具、工具等,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另外,中心还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中青年教师对这些实践教学项目进行专业指导。
实习中心开放性实验教学经过几年发展与完善,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完成了几种典型机构的设计加工作品;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了机械设计大赛,分别取得了一、二等奖多项;成功举办了校内首届数控大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作品如图1所示。
然而要构建实践平台,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目前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今后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实践平台的完整性。[3]第一,建立实践项目课题库,提高项目双向选择的灵活性,学生也可以在给定的大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做。第二,建立一支凝聚力强、立志创新、梯队化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第三,完善各类数控设备及配备相应的工装夹具、刀具、量具、工具等,规范设备设施的使用制度,保障学生实践安全。第四,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自我管理能力,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落实点等,从而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4]
二、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具体措施
要完善工程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理想的工程实践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1.调研制定项目库
实践项目库的题目选择是提高学生参与率、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并且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和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研,了解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及北京市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开放实验等活动的参加情况,对当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及北京市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考察分析。分析总结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灵活性不够、宣传力度不强、课题选择面不广等;深入社会了解企业单位对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解和要求以及对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现状的评价;以工作在工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致力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专家为访谈对象,掌握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调研的结果,针对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实践项目的开设,探索项目开设方法及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科技创新、学生感兴趣的、与企业实践接轨的实践项目库。
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库不仅要拟定详细的课题方向及内容,同时力求在课题的大范围限定下,还有一些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设计方向,避免设计研究内容千人一面。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开放实验等项目,首先,要对开设内容进行研究,题目要有较强的可选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科研兴趣自由选择;其次,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特别是指导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密切相关的题目;再次,结合国内主流竞赛情况,以及本科生专业课学习进度,组织开展校内科技创新比赛,进而可以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国家与北京市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最后,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设备、工具、生活用品、企业中新型产品、环保用品、教学设备、康健装置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改进、创新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实践中来。
2.构建师资队伍
科技创新、开放实验等实践项目的实施,需要一支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队伍由三个梯队构成:专家教授、实验师和高级技师。
专家教授负责理论研究和指导,为实践项目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实验师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来指导学生操作,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解决新课题能力;高级技师主要完成审核图纸、辅助指导加工装配等工作,需要有多年的实践加工经验。三个梯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共同对实践项目进行把关和指导,保证实践项目的顺利进行。
随着科技创新、开放实验等项目实施,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分工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服务。因此,构建梯队分工明确、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更能为实践平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基础。[5,6]
3.配套硬件平台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实习中心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数控设备,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卧式及立式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机床、五轴加工中心等,并计划继续购置若干台数控线切割机床及加工中心;同时还购置了大量的辅助类工具,数控机床配套的工装夹具、量具、各种数控刀具等,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今后还需要不断完善设备的操作辅导及管理方法,完善工具的使用及管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好的硬件保障;更要进一步完善设备设施的使用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在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实践项目环节。
4.完善管理机制
(1)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制度的建立便是成功的开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校本情、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整体素质及知识掌握水平,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教学及管理措施,并在开放实验的整个教学指导过程中,将相关措施融入进去,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管理机制。
通过总结目前开放实验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还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及制度,从而引导学生制定了项目实施计划。由指导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及特点,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安排等,在关键节点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引导,完善项目实施过程文档,督促学生按计划一步步完成项目内容,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及科学性。[7,8]
(2)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积极主动性。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适当进行奖励:与学校学分制度结合,加大实践环节学分的认定力度;对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不定期的举办学生开放实验成果展示和技术交流,由同学自己现身说法,宣讲自己的收获;以学期为单位,对同学所完成的开放实验成果进行评比,颁发证书和奖励,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肯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实践创新活动中来。
(3)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实践项目环节完成后,如何评估学生是否真正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实验指导者最关心的问题。创建一个相对合理、相对公平的评估体系,不仅可以正确检验学生能力的提高程度,更为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和奖励机制,更能保障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在自身发展方面的自主性、能动性。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是否真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大学生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估检验认定,对学生进行激励,为学生参加其他活动以及就业提供参考,更促进了指导教师今后的实践教学不断改进。
三、建立工程实践平台的意义
1.增加竞赛参与度
开放性实验的选题需紧密切合国家热门竞赛题目要求,按照比赛的标准拟定实验的具体内容,为后续同学们完善作品、参加比赛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贴近企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缩短学生在就业阶段的适应期
通过开放实验的全程训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实践,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必能更加适应社会的挑战。在本科四年的专业理论课学习过程中,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的能力与今后就业时企业的需求还有哪些差距,以便迎头赶上。
3.完成将所学专业课内容有机结合并再学习的过程
本科教学过程中各个科目的内容分开教授,考核方式又过于独立,同学们无法学习到整体工程性思维方式。而通过开放实验,将工科专业所学的主要专业课程,如“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二维绘图”、“三维建模”、“数控技术”、“精度测量”、“刀具夹具”等课程,全部有机结合起来,同学们通过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完成模型加工以及装配调试全过程,既锻炼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重要性,锻炼作为工程设计人员的大工程思维意识过程。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开放实验中,指导教师只是拟定大概方向,具体的设计方案细节、设计进度安排、加工方式、安装调试过程全部由同学们自主进行,并由教师指导、辅助完成,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实践技能,更能够让同学们体验到根据自己的实验进度安排,去学习所需知识的全过程。同学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时,会自己广泛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逐步解决相应的问题,一步一步将整个实验进行下去,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是当前本科教育最缺乏的能力之一。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使同学们更愿意自主学习。
5.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同学们可以学会如何安排一个工程的进度,提升自己作为工程指导者的主人公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沟通协作、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优势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
6.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同学们从书本上学到了专业知识,即使学习再好的同学,要动手实践时也会一筹莫展。作为理工科类的学生,以后工作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自然也较高,通过开放实验完成设计、加工、安装、调试整个过程,不仅强化了所学的书本知识,更能锻炼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同学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璐.开放实验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244.
[2]周彤.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1,(26):181-182.
[3]刘国荣.工程应用型本科全开放实验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7-58.
[4]洪涛.创新开放实验项目管理方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41-144.
[5]赵文敏.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9):1116-1119.
[6]褚晓锐.基于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5-1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观能动性;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应用型转变。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积累经验。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走入社会。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过了起步阶段,但是还没有形成规范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无论从社会、学校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仍存在诸多问题,这成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共性问题[1]。
1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目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各高校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之路,有的从大一就开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联系实践单位。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部分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主动融入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由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联系实践单位,为完成学校布置的实践活动,就随意联系实践单位,因此往往专业和工作性质不一致,实践活动与专业性质关联度不高,实践没有取得实质效果;二是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大部分实践单位没有给予实质性的支持,虽然名为实践,但是学生接触不到实质工作内容,只是走走过场,学生根本学不到工作技能[2-4]。
2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项积极的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活动。但鉴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完善以及学校、家长、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学校缺乏相应师资力量组织指导实践活动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实训课程纳入了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失为培养学生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走入社会参加实践,大多数人还未做好心理准备,需要老师的指导。然而,从大部分高校来看,教师教学任务重,师资力量较匮乏,无法组织学生走入社会,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践。因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是分散的个体行为。
2.2家长关爱制约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
当下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在家里养尊处优,从升学到择业、就业都由家长独揽包办,而学生自己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和机会。通过对不同高校的调查得知,由于家长怕子女吃苦,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单位都由家长安排,家长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联系实践单位,一切安排妥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上岗实践。因此,家长关爱的误区,不但不会增长学生的才干,反而制约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3社会因素影响导致实践内容和实效性不佳
大学生社会实践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践单位完全接受,让大学生一对一地顶岗实践;另一种是实践单位虽然接收,但出于对本单位工作性质和内容的考虑,不会放手让学生做具体的工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例如财会、文秘等专业的学生,都接触不到与本专业相应的知识,没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整个实践过程,学生没有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实践效果与预期设想相差甚远。
2.4大学生自身成长因素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由于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阅历,由学生到单位员工的角色转换使他们无所适从。由于成长过程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寻找实践单位,如何去与社会人员沟通。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和限制,自主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为企业发放广告、推销产品,一部分到餐馆做服务工作,还有一部分到沿海地区企业做一线产业工人。从大部分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看,社会实践实际上是打工实习,只是为提前进入社会准备生存技能,从而使积累经验和培养才干的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2.5高校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和监管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较注重学科水平发挥和理论知识考试,对学科专业知识有较严格的要求。然而大多数高校对附加的社会实践实训锻炼不作定性要求,未纳入教学计划内容,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实践教育成绩不作为毕业课程成绩来要求。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及监管力度,因此有的高校只按参与时间与学生实践记录情况来考核实践教育成绩,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考核记录。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利用监管漏洞,几乎没有参与社会实践,而是通过家长托关系直接找单位写意见盖章应付学校,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意义[5-9]。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3.1争取社会重视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会是大熔炉,大学生主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得到锻炼自己的机会。由于在校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能很快适应社会,进入企业经过培训才能胜任岗位工作,这使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因此许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接纳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从而间接造成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困难性。为使高校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社会各界应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开方便之门,营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大学生实践,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社会知识,掌握工作技能,锻炼才干,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
3.2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以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为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高校应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一个顺畅的平台。高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沟通,选派教师跟踪指导学生实践,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做好后援保障工作。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应积极作为,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单位的工作中,虚心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技能,加强团结协作,给实践单位留下良好形象,得到社会的认同,使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际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3.3学校给予重视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校内实训课程,但是还未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鉴于此,大部分学生因对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影响自身学习成绩的问题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忧虑,担心因社会实践占用时间过多会影响其他学科学习而不能正常毕业。因此,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合适的考评办法,并采取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学分并计入学生的成绩。这样,既消除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又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4正确引导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部分家长认为子女参加社会实践会吃苦,还会耽误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不支持子女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帮子女联系实践单位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打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家长应给予正确引导和支持,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而不是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走入社会,体验工作的艰辛和创业的不易,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他们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加强自身修养和锻炼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模糊,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有的甚至不愿意参与实践活动,而且大都是寒暑假期间利用几天时间进行的,时间短,收效微,因此针对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应加强自身锻炼。通过实践,一是可以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转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可以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性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避免择业的盲目性;三是可以提前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在社会上如何与同事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大学生锻炼自己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4结束语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并从社会、学校、家长、个人等多方面着手,认真予以分析和解决,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在校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余光辉,王欣,张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6(20):27-28.
[2]徐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39(32):29-30.
[3]付中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大家,2011,135(15):177-178.
[4]曾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313(24):88-89.
[5]洪靖焱.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分析及对策[J].山西青年,2013,440(12):86-87.
[6]于一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
[7]杨国辉,李田.困境与超越: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方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8-131.
[8]郑小刚.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困境及应对路径[J].现代交际,2015(12):219-220.
Abstract: It is economic prosperity for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business education, and relieves employment pressure,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usiness educa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business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explore a clearer idea of implement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探究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86-02
0 引言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是高等教育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命题。纵观目前西部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大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高校教学体系中。由于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同时社会没有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足够重视,我国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大学生缺乏规范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本文主要以陕西科技大学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环境为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探索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实施思路。
1 创业教育内涵及发展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它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自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之后,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迅速发展。2002年4月,清华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的试点上作。随后,在政府的驱动与巾场的引动下,众多高校迅速跟进,纷纷开展了创业教育。
2 学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分析
2.1 创业教育现状 陕西科技大学创业教育工作结合当前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需要,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到陕西省创业研究培训基地、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相关专家来我校开展国家创业政策宣讲活动;与西安地方政府创业办公室合作开办涉及就业与创业政策介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能力分析、案例解析等方面内容的“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并受邀参加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球创业周峰会,学习参观了各高校自主创业工作成果经验;将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相关实践活动;通过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实体化创业教育基地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采,传播创业理念、创业知识,推进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意、创业平台等方式,传播创业政策,开展创业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实践的综合式创业教育。
2.2 创业教育不足之处 学校的大学生创业课程目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目前设置《创业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两门课程,前者为通识选修课,后者为必修课,都在第二学期开课,分别为32课时、8学时,课程安排存在很大随意性,讲课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完整、全面、持续激励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活动,而且授课形式还是以课堂为主,没有将受教育者从传统的教育枷锁中解放出来。缺乏实践,促使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有的人选课只是为了修学分,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类课程。未能真正做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国内外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院校都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从而使得教师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要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而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均由就业指导部门及部分辅导员老师担任,鲜有从事该教学的专职教师,由于缺乏权威的教材,创业的亲身经历,不掌握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导致创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在教学模式上,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内容上,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建知识结构,教学不能满足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的需求。
学校创业平台缺乏,配套性支持偏弱。现在学校已经在各院系建立具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基地,在基地配备专业老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由于创业平台的打造价格不菲,配套设施很难完善,所以部分学院还是几本书,一个教室。关注的也仍然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形式单一,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模拟和实践环节,致使部分学生在加入创新创业基地过程中由于兴趣不浓,阻碍太大,中途退出;或者只是在参加学科类的科技竞赛,有创新,但却没有真正的启动创业实际操作环节。所以对大学生创业服务方面,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3 创业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突出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学科的交叉综合。
因此,要建立适合创业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召开学术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创业教育任课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能用崭新的教育理念和适用的教育手段、技能去教,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聘任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或有创业过程亲身体验的兼职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高校学生从经验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相互讨论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能从成功或失败的例子中吸取经验或教训,从而尽量避免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风险。
学生也能在接受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创业计划进行不断地修正,又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3.2 加强创业课程内容针对性 目前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课堂教学采取了选修课的方式,讲授《创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现今90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知识储备相比,反差很大,建议在不同年级,有针对性的设置创业教育内容,将创业心理也一同变为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创业伊始主要特征投资少,集中在小企业的事实状况,应在创业课程教学中多围绕“如何创办你的小企业”类似提纲开设,讲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之道,及时将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不断充实科技成果,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经常性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和市场,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多样化,除现在常见的课堂讲授之外,还应当采取活动开展、案例研究、互相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与创业企业家搭建面对面深入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开放的讲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创业是怎么回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3.3 营造校园创业教育文化 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形下,应该在大学校园中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各级党团组织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新途径、新方法。
在第一课堂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加大有关创业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与促进个性发展的空间。以鼓励学生以创新思维为导向,倡导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等注重考察学生运用只适合科学思维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学到手。
在第二课堂方面,通过以同学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及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积极建设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更多的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创业熏陶,培养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3.4 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要构建科学合理、运转协调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纵向和横向的领导协调机制,要有教务处、学工部、就业办、校团委、科技处、校友会等部门以及各院系的支持和参与。各个相关部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校内实践依托创业教育组织体系,通过在创业实践领域,成立学生创业团队,建立学生创业园区,设立创业种子基金,建立创新实验室,开展创新课题立项等形式。组织各种学术科技竞赛;通过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全天候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尽可能地将大学生创业大赛中选的成果向应用端延伸,将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落在实处。
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强创业教育是全世界现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也必须适应现代教育改革趋势,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西部高校都要努力造就多层次,系统性,规范性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努力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田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61.
[2]熊建设,胡媛,王健.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构建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3]李典之.大学生创业问题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