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教育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引言
2002年3月底,由于工作的需要,学校决定让我新接一个中考总平均不到400分[总分746分]的高一差班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成绩更甭提了。加之,近一年的高中生活,他们中一些人出现了悲观失望、自卑、厌学等心理。有些好心的人劝我说,你是一个老教师,如果把名誉毁在这样一个班级上,不值得。可我想: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谁去接这个班呢?!何况,这些学生只是在文化学习上或某个方面暂时的后进。植物学的先祖林奈在大学预科学习时成绩极差,以至校长劝他"及早退学";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德国大诗人海涅是校里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因为成绩太差常常被双双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轮船发明家富尔顿上课时总想其他问题,因而常遭教师训斥;哲学家休谟在孩提时期就善于思考问题,所以往往显出一种发呆的样子,连母亲都认为他脑子迟钝;大科学家牛顿上小学时由于热衷于制作玩具机器,结果影响了学习成绩……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我很清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就要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学效果也才会真正提高。只要我们循循善诱,就可以将他们引上健康的人生道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形式很多,由于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学科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实效最好。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我为何不在这个班级进行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呢?把所学到的、掌握的心理教育原理、知识、方法等在这样的学生身上加以应用。
二、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
经过中考的竞争,每一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都渴望在学习中有更快的进步,成绩有显著的提高。然而高中课程知识密度、习题难度及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等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差异,特别在"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上要求大大提高,对此,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学习,原本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心理历程,不仅仅是求取上进、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应包含着许多快乐的成分。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下,对差班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快乐已消失殆尽,学习成绩本来就不高的变得更加低,从而引起学生的恐慌和不安,受着来自家长的埋怨和不解以及自我压力的干扰,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挫折、学习成绩不理想,情绪萎靡不振,悲观失望;认为自己笨,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获得好成绩,因而丧失学习信心,自惭形秽]、淡漠心理[认为"考好考坏都能上大学,大不了读自费大学,何必学得这样苦",对学习表现为无所谓的情绪,学习上采取应付、得过且过的被动态度]、恐惧心理[这是自卑、淡漠、厌学的继续和发展,常常表现为考试焦虑症、考试恐惧症]、逆反心理[表现为消极对抗,行为并不越轨,但我行我素,持不配合,不服从态度,学习效果极差]、厌学心理[认为读书太苦,太难,学习枯燥乏味,单调沉闷,作业、考试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等消极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消极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作业和复习中以及考试中等不同学习环节中均有表现。就说在课堂教学上吧,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敢正视教师,怕被提问,更不主动提出问题,怕出洋相,怕被老师、同学看不起。有淡漠和厌学心理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记笔记或只在纸上随意涂画,有的甚至看课外书。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效果差。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未来的升学产生怀疑,丧失信心,以至于一蹶不振。当我接高一这个班时,学生已处于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多发时期。有不少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根据"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可分为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不得法型学习困难学生、外因导致型学习困难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8.2%、57.5%、10.7%、13.6%。这里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因此,进行心理教育时需要分别对待。
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要进行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我是徐州市"基教改"通讯员,认真学习、研究了2001年6月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积极参与基教改活动;我是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会员,除了认真学习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近两年来我先后聆听了香港的林孟平教授、南京的班华、杨启亮、丁和根、彭钢教授、苏州的黄辛隐教授、上海市教委的张志刚博士、北京的王希永、孙云晓以及徐州教科所郑飞所长等著名心理教育专家的讲座,自学了《心理教育概论》、《心理素质教育全书》、《中小学心理教育》等几十本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认真阅读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心理》等杂志,对主体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等比较熟悉,初步树立起现代教学观念。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家提出"教育改革首先应着眼于改革师生的关系。"杰克·坎费尔德倡议,每一位教师都应对教室氛围的建设有所追求,要着意于"创造一个富有支持力的教室氛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一期P24] 美国"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瑟(W.Classer)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中提出:学生在学校里的失败,将影响其一生的成败。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时的心境、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对学生性格发展、自我概念形成都有很大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使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是要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炬。因此说,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树立"我能教育好学生"和"学生是能学好"的坚定信念,对自己和学生都充满信心。每个学生的言语、空间图形、运动等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发展不平衡,可能在某—方面落后于实际年龄的发展。但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要不断改进教法,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人格心理,更需要掌握心理教育学原理,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我曾经担任过学校团委书记,当过多年班主任,掌握一些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方法;掌握一些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技能。经过培训我已取得了市级心理辅导培训合格证,并且是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的会员;加之,我所带这个班的任课教师多数是年轻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有一股工作热情,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条件基本具备。
四、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既不能学科化、医学化或关注各种心理测验的片面化,也不能搞成形同虚设的形式化,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体教师的参与,不能孤立化。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英语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心理教育这一重任,在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心理教育,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适应新时代的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英语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由于英语教学是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是中外知识的结合,渗透心理教育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整合教学目标,在知识因素中挖掘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作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辅导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活动。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由于我对初中教材的要求、重难点比较熟悉、对初中学生学习的问题比较了解,我在备课时就考虑学生在初中时可能哪些问题没有掌握好,那些知识还比较模糊,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时设计一些问题或题目;学生对哪些词汇或句子的读音把握不太大,在教学是及时予以提示。英语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说现在高二的英语教材吧,体态语、报纸、拯救地球、在商店、急救、濒危动物、请勿吸烟、飓风、卫星、海洋中的生物、残疾、音乐、移动式电话等等,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和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教学高二英语上册第五单元《Charlie Chaplin》时,除了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卓别林虽然出身于一个不幸的家庭,但不断进取,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在探索情境中渗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高二第三单元《Body language》时,除了让学生明了"人际交往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之外,还有身势语言",我还让学生明了人际交往中需注意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交往方式、交往语言。课末,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表演不同国家、不同的身份的人运用不同的身势语,让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了与问题行为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
(三)进行行为实践,在活动过程中优化
课堂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的伊勒阿特(ELIOT)的名言"成功的习惯其本身就是成功的大原动力"对成功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杜威的"做中学,学中做";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楚图南在《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一书中饱含激情地写道:"可知成功的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不惟可以坚定信心,亦且使人凡事抱一个必成的决心,总之成功的习惯,实是一切成功之母。"陶行知的"教与做合一"都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道理德行为实践。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滴言传身教,都离不开实践应用加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例如:在《Disability残疾》一单元的教学中,巧妙设计了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关心他人、自强不息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且通过学生讲、学生想、学生看和学生听,并辅以自身的爱心和激情唤起了学生的美好感情,当然了,如果缺少课下实践的机会,再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只会昙花一现。只有将这种美好的感情加以引导、在生活中付诸于实现,才会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获得永远的生命力。因此,学科渗透心理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需要全方位的合作。
(四)巧妙活动设计,在组织教学中生发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结合英语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口头练习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初中时不喜欢英语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有的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正确运用赞美语言,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要赞美学生,就要赞美得具体,不能成为空洞说教的代名词。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接观察、间接了解、仔细分析,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到拥有火热童心的老师,脸上总是带着公正、希望、温和,健康友好的言语中总是传给学生圣洁的思想。要让"相信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你真行"、"你真聪明"等鼓舞人心、激励学生上进的话语,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催化剂、表达教师热爱、关心和鼓励学生的真情的箴言。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五)创新教育手法,活化课堂教学
现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助手。在外语教学中,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将形象逼真、生动新颖的信息技术活化到创新教育中,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形象、亲切。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调节和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图像、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方位地交流,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传统直观手段与语言的结合上升到师生共处、洽谈、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环境能使青少年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青少年感官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如在讲一堂英语语法课时,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把抽象、呆板的语法活现在学生视野中,配上美术图片、音乐、场景、势必导引学生激悦的情绪往前走,走向思维的最活跃区,激活兴奋点。非语言思维的活跃,产生的效果自不怠言。改变传统的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课堂上,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以"活"应万变。以"活"为原则,还体现在教师在授课时不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侧重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吕叔湘在旅顺召开的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说:"一个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总是生机勃勃……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把课讲活了。"
德国戈特福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针对学习环境(即: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托兰斯曾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师的几项要求,即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等民主性建议。
(六)注重表率作用,用人格影响人格
具有美好形象的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热爱学生情感。在知识水平上,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清晰、漂亮的板书,真挚、亲切的教态,整洁、得体的服饰,使学生时时得到美的感受。教师要成为具有健康情感的楷模。因为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这个"情"字,至情化为甘霖,感染和教育学生,就是教育者的德性和人格,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重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学习,善于摹仿,因此在学生健康情感培养过程中,为了起好表率作用,确立美好的自我形象,用完善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今年我已经48岁了。受钟道隆教授45岁开始学英语、一年后能当翻译的影响,去年我报名参加了教师本科自学考试,现在已通过了7门专业课的考试。学生们看到我这位曾是他们父母亲的老师还这样不断地学习,也有所感动。
五、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陶冶积极情感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保证完成学习任务何各种工作任务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的锻炼,培养自觉性、果断性、独立性、恒心、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正确对待耐折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例如,在高一英语第82课《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中介绍了卡尔马克思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外语,高二课本第13单元《Albert Einstein》讲述爱因斯坦不甘落后发愤读书、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故事,以及第20单元《Disability残疾》,这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第24单元《The Pianist钢琴家》中的爱心、第18单元《We’ve lost our dad!我们丢了爸爸》中的亲情,《At the shop在服装店》以及《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中的友情、第19单元《Martin Luther King, Jr.马丁·路德·金》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二)培养活跃思维,提高自我修养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求解是创造的萌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松绑",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采用"学生问难——集体释疑——教师点拨"的方法效果好。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Earth, air and water地球、空气和水》中的辩证思维,《Noises in the night夜晚的响声》中的求异思维,《Forming Pioneer》中贾思勰的;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教授《The Necklace》一课时,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英语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在教《Tell him what you think of him!把你对他的意见告诉他》时,先指导学生找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恼火激动担心高兴,继而讨论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英语语言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诚信与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关系,消除逆反心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要"与生命对话","师生进行精神交流"。我们要蹲下去看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你讲我听、你教我学,而是充满着情感交流。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创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就要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索,去判断,去听,去看,试着从他们的兴趣去理解判断。另一方面,教师须以自身严谨的治学精神、精湛的业务素质,在学生面前树立既高大可敬又平易近人的形象,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任。
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成长过程中会有成功和欢乐,也会有失败和痛苦。作为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结合日常学校活动,使学生体验快乐感、成功感、自豪感、挫折感、悲伤感、羞耻感、痛苦感,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验。在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大型活动中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在英语课堂上向他们表示祝贺,让他们感受进步的快乐,成功的自豪;当他们遇到学习中、在竞赛中失利的时候,带给他们安慰,让他们在品尝失败的痛苦、挫折的悲伤的同时感到师生的温情。善于引导,消除他们的对抗、抵触情绪,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活跃思维、发挥创造性。
为了和学生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时常和他们一起从事一些文体活动,甚至用心去收集他们熟悉的明星资料,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与他们谈话的地方尽量远离教室和办公室,好给他们更多的诉说心声的机会。
在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也就是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传授与被掌握的数量、程度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如何,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无论是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还是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是否都有所体现。这种新课堂教学效益观的要求,无疑已深刻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与要求,而且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自己以及自己与"教师"角色的关系,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学生,包括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等,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在新的师生交往观中,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考试,也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准确的反馈。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学习特点,掌握高中学习主动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矫正消极心理,发挥学习潜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只不过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优点,夸大自身的弱点,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对自己否定过多,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悦纳自我,是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的第一步。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带着欣赏的目光经常赞美表扬学生,肯定他们,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爱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不断提高和发展。从教25年来,我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的、和谐的,因为我对学生是倾注着一片热心;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是互动的关系。坦诚相待, 架起心灵之桥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不但不会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能够体现教师的豁达大度,就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宽以待人 孔子的"宽柔以教"。宽容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胸怀。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却比惩罚更有影响力。把宽容融入教育中,使善和严、柔和刚达到和谐,既教育了学生,又赢得了学生。一首小诗《学会宽容》说得好:大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用期望的目光注视着他,传授一些控制愤怒的方法。
为了防止直感效应偏差、为了防止他感效应偏差,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为了防止直感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以及泛化效应等偏差,坚持注意全面观察学生,冷静思考分析,正确评价学生。
(四)培养学习乐趣,矫正厌学心理
"教会学生学习"就要教会学生热爱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以学习为快乐的学生,无论学习条件多么艰苦,学习内容多么艰深,他都会孜孜以求之;一个以学习为负担的学生,不管学习条件有多么优越,学习内容有多么简单,他都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的教学艺术实际上是学生学的艺术,是学生问的艺术,而不是教师表演和越俎代庖的艺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培养成乐趣:运用挂图、模型、图表、标本、录像以及现代媒体等提高直观效果。尤其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介绍一些外国风土人情、趣闻轶事以及各种相关知识,常会给学生带来神奇的新鲜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举例、进行口笔头练习时,尽量结合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社会热点等,变抽象为具象,变枯燥为生动;设置一些"悬念"和疑问,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学生争辩、讨论,通过增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为了防止"静不足,闹有余,冷热不调,效应不高"的"热闹气氛"的不良心理氛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距离和思维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发言;从独立学习变换为小组协作等共同学习形式;除了发言之外,还有随着教师的要求动笔、动手、认真阅读、细心观看、凝神聆听等;让课堂达到活跃而有效,紧张而不过度焦虑,宽松而不放任自流,有张有弛,相得益彰,轻松活泼,愉悦和谐。开展各类趣味课堂活动,如结合教学内容猜谜语、练绕口令、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布置一些具有思考性、趣味性、能力性强、有一定难度的,但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习题,使学生体验"跳一跳,摘果实"、"跨门槛"的乐趣;当一般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就成了乐趣,学习效果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学生能从心理上把学习当作乐事,并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就能克服淡漠心理和厌学心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排除影响学习的各种干扰。
(五)帮助树立自信,矫正自卑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只有当你说他好时,他才会好起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回自我。对于有自卑倾向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找准目标,通过实现目标体验成功,进而看到自己的能力,鼓舞斗志,恢复自信。
升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原因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面临种种竞争和挑战,经过几次挫折或失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挫折感反应强烈的学生,丧失了自信心,消沉下去,发展成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作为教师应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耐挫力,变挫折为前进的推动力。第一,要让学生树立恰当的奋斗目标,期望不能过高,要以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和"尺寸"来衡量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消除"矮人一头"的感觉。第二,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对某一次考试成绩偏低,可以从知识掌握情况和心理状态两方面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克服、改进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点滴进步和长处,哪怕是一个单词读对了,一个词组翻译正确了,也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奖励,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进而确立起不断进取的自信心。第四,创设成功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比如,在高一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时,由于不少学生初中基础不牢,我采取先分解、细化、后合成的办法,先让学生搞清楚定语的种类、位置,接着认识什么是从句,分清楚从句的种类、特征;进而让学生分清楚定语从句的关系词的用法,最后再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含定语从句的方法。让学生在接受这种"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在各个击破的过程中取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了学好定语从句的信心。
(六)巧用暗示方法,矫正恐惧心理
暗示可以是明说暗话,也可以是无声胜有声。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用温和的语言制服不了对方,那么,即使用严厉的话也无济于事。对于学生的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必直言不讳,当场揭穿,公诸于众,而应当以委婉曲折的巧言暗示,甚或以非语言的形式传递信息,于不经意之间给学生加以暗示、疏导和启迪,让学生既认识到错误,又不伤他们的自尊心。这种含蓄、间接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接受心理教育潜在信息,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学生在学习及考试中有恐惧心理,出现怯场行为,多半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分数看得太重,而学习方法又不对,学习成绩欠佳所致,这时恐惧同自卑交织在一起。一些成绩不错的优生有时也会怯场,这是因为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学生自己有很强的好胜心,虚荣心,认为在考试中出现一些差错都是不可原谅的,把自己搞得过分紧张造成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性,正确看待考试分数,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平时教学中,在随堂练习时就注意辅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即自我激励,进行应试心理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紧张心理自我放松法,提高心理素质,以有效克服怯场心理。临考前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我已做好充分准备,我一定能考得好。"当意识到出现紧张情绪时,或应试中一旦遇到难题卡住时,可以做几次深呼吸,稳定情绪。采用转移法,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先做,增强信心,缓解紧张心理。如果学生在考试中能正常发挥并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就可以进一步强化自信心,体验愉悦感,恐惧心理也就随之消除。
心理教育的成效是不能像教学工作那样可以量化考核的,这种进步绝大部分并没有体现在学生考试的具体分数上,这样,不免有人怀疑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效性究竟有多大。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作重要的阶段,我们不但应该教给学生以才学,还要教学生以见识、能力,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未来世界。通过课堂渗透心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当然喽,心理教育的形式、途径、方法、内容等都很多,单靠哪一方面是不能完成心理教育的。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全方位地实施,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是教育教学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初中心理教育指导》郭亨杰 谭顶良 傅宏 黄辛隐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高中心理教育指导》班华 陈家麟 郭亨杰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心理教育概论》王希永 瑞博 主编 开明出版社2000年9月版
4.《教师实用心理学》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 王桂香 主编 开明出版社2000年出版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教育部 颁布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教育部 颁布
7.《楚图南著译选集》第293页《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8.《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 芦咏莉等
9.李亚《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3年六月刊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感课堂调控是个棘手的问题,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反思后,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粗浅的论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遇到的问题和原因
(一)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1.秩序略显混乱。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定位是活动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参与获得心理上的成长,而不像一般的学科教学是为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课堂氛围比较自由民主。这使有的学生认为自由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在课堂上随意说话、插嘴,不认真听别人的发言,甚至还有的学生在心理课上做其他作业,课堂秩序有些乱。
2.气氛活跃,难以控制。初中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心理课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学生非常放松,畅所欲言。有时候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声音响亮,心理教师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让氛围冷却一些。
3.讨论偏离主题。心理课以学生参与、教师引导为主,会有讨论环节来让学生分享感受和体会。我基本都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但有时在讲台附近觉得他们讨论得很投入,走近一听却发现和要谈的主题没什么关系。
4.活动体验不深。心理课注重课堂情境的营造,让学生从切身的活动体验来感受、成长,因此有时会设计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为了调动气氛,有的是为特定的主题服务,但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有趣”上,没有意识到活动的价值,没有思考相关主题。
(二)出现管理失控的原因
1.心理健康教育课自身的规律特点。心理课是活动课,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不鼓励学生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听讲,而是鼓励学生参与、动起来,说出想说的话,气氛相对宽松活泼,因此容易出现管理失控。
2.教师重气氛轻管理,经验不足。大多数心理教师在课上首先考虑的是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愿意参与,对他们违反纪律的情况比较宽容。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尚未形成规范,可供借鉴的经验有限,任教心理课的教师大多没有经验,在面对不断出现的状况时感到无从下手。
3.学生观念有偏差。有些学生认为心理课是副科,不重视,因此在课上的态度不够端正。心理课以活动为主,这使有的学生认为心理课很自由,可以随便说话、开小差;还有的学生觉得心理课就是玩。这些看法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得他们在课上不投入不配合,影响教学效果,也带来课堂调控的问题。
二、课堂调控的必要性
课堂调控指教师敏锐感觉和准确判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特点,但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要遵循课堂教学和管理的规律,要保障一定的教学秩序。“教学秩序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无论是学科教师还是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教师首先面对的就是教学秩序问题,包括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和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学秩序维持与促进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率,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钟志农(2007)也说过,只要是课堂就需要课堂管理,课堂管理需要能力和技巧。心理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先把教师做好了,才能当好一个会上心理辅导课的心理教师。
三、关于课堂调控的建议
(一)从其他学科学习课堂调控,注重教学能力的训练
1.加强课堂语言表达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基本功和教育素养。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精彩,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深入浅出、思路清晰。心理教师在课上不能过多地堆砌术语,针对中小学生可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重点概念,其余的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
2.明确教学目标,控制好时间与节奏。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程设计要合理,不要在某一个环节上耽误太多时间。不能因为学生投入、高兴,就做好几个与主题没有太大关联的活动。要时刻铭记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不只是让学生满意。
3.及时反馈调控。要遵循及时反馈的原则,一旦学生出现违反纪律、不配合的行为要及时指出并制止。使学生及时明白什么样是可以的、什么样是不被允许的,防患于未然比纪律非常混乱之后再纠正要省力气,效果也更好。
4.提高专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在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工作繁重,往往没有很多的精力来学习专业理论文献。任何行为包括教学行为想做得出色必然要有相应的理论作支撑,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己。不仅要学习心理专业的内容,还要学习教育学方面的内容,打下深厚的理论根基,拓宽视野,才能在教学上走得更远更久。
(二)尊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规律
1.理清辅导理念和设计思路,备课充分。心理课首先要理清辅导理念,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完成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是,心理课的理念不是一节课要教会学生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感悟,塑造的是学生的心灵,给学生提供一种氛围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发展自己。在备课上也要认真准备,预想到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备无患。
2.订立契约,增加课堂和课后的要求。心理课堂上调控困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观念有偏差,不认真不端正,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订立契约。订立契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正式开始课堂内容前约定要达到的行为标准,如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打断别人、保密原则等。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心智能力已经比较完善,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心理日记”,既能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又能让他们对心理课重视起来。
3.注重引导。其实,在一节课上教师的调控无处不在,当发现学生的表现偏离预定主题时,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回来。如在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时,如果学生的回答与主题无关,教师要及时明确地给予回应,让学生明白这样是不恰当的;当学生表现得很好时,及时给予鼓励,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规范并自觉遵守。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们辛勤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新生学科也必然会经历这些,我们应有信心能做得更好。希望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营造出沙盘中“安全和受保护的空间”,师生、生生之间彼此坦诚、信任地相待。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13,369.
[2]黄涤新.部分师范生课堂教学素质缺欠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党报,2000,13(3),59-61.
[3]张大均,郭成主编.教学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18.
[4]李爱华,蔡志吉.浅谈课堂教学的调控[J].山東教育学院学报,1996,(54):74-76.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深化,陈旧的小学课堂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即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又使心理教育教学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一门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教学。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质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学生自身的社会需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从而保证小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节操,帮助学生对各种人际关系进行处理,有效的调试自己的情绪,从而保证小学生学习任务有效、创造性的完成,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的主要立足点是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学的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心理的需求以及关注点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质是对学生自我体验的重视,重在与学生进行经验的分享上,并从中获得经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若想取得较好的成果,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要依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方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多种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经验的支持,从而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进行优化,进而达到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活动引领式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布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规则;参与团队活动,注重观察体验;共同分享感悟,教师适时小结。这种课堂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充足的心理体验。此种课堂成为最受小学生欢迎的心理课堂类型。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团队游戏“买卖街”。先布置游戏规则:女生代表1元钱,男生代表5毛钱。由主持人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当教师公布游戏规则后,男生一定会认为“不公平”,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此种心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规则的疑问,此处表达越充分,越有利于活动后的分享,学生的感悟就会越深刻。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每个人的存在价值,懂得尊重和珍惜。同时也要体会到价值的大小与身份无关,与被需要的程度有关。在分享环节,让学生用固定句式延伸表达:“我很重要,因为……;xxx很重要,因为……。”该表达方式会使整节课的气氛变得温暖,学生的融入感会很强。
2.讲授式教学模式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应重点讲授的内容是心理学的理以及知识,其主要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初期,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学以及心理学知识的灌输,从而让小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行为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自我调控的方法。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为:问题导入――知识灌输――实践运用。比如,在讲授“调节情绪”这部分心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将问题进行合理的导入,来讲解情绪以及调节情绪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具体应用方法等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此外,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可以进行较好的把握,他们只需要根据传统学科的教学进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讲解就可以,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扩展,学生丰富了自身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然而,从教学内容上来讲,讲授式教学主要侧重讲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并且关于心理学知识方面的记忆又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剧增,因此,教师不能仅是简单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进行教学,更不能采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价,而是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以及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用这类的课程,并要保证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从而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的偏差。
3.话题辩论式
由于该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做基础,所以在小学只适用于高年级教学。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或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选定一个话题,课堂开始教师抛出话题分组讨论。在组内每个小组成员均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班级讨论甚至辩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教师话题导入,进行分组讨论;班级展示交流,适时展开辩论;分享感悟评价,课后延伸思考。例如,我们设计的“家有二宝”一课,上课先播放一个有关家有二宝的节目视频,然后引出话题:如果我家里有弟弟或者妹妹,我凡事该让着他(她)吗?话题抛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分组进行意见表达,可以进行辩论。最后,每组成员得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讨论(辩论)。
三、结语
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生又多是独生子女,几乎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进入学校后会面临与同学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就会引发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最终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自2000年以来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面临一些困境。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兴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困境,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课程改革为例,讨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利弊。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1.1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心理健康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大学阶段面临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也不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是“一刀切”,不同心理成熟度和面临不同问题的学生都需要在课堂上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个专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
1.2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实现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识记概念,而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心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课堂上的集中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老师与同学讨论交流,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1.3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办法完全承担繁重的心理健康教学任务,不得不由辅导员等不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老师兼任,这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以上三个方面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兴起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启示。
2.翻转课堂的盛行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综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翻转课堂定义为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转换的新型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外观看,回到课堂上师生再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研讨式课堂和课外学习中得到较好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使用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心理老师师资薄弱的问题,网络学习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课时,节省师资。
3.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一直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积极探索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结合学校的有效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尝试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校的翻转课堂流程可以概括为课前准备、课前学习和课堂设计和课后评价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3.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特征、需求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网络课程。经过分析讨论,最终在尔雅通识课平台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社会心理学》、《心理、行为与文化》、《大学生心理学》等作为公共选修课,保证有着不同困惑和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3.2课前学习。课前学生在线观看所选课程,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完成在线测试检测自主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还可在线与老师互动,就在线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讨论。
3.3课堂设计。城市学院每个班的课堂教学为8个课时,课堂分为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两个阶段,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在第一次课上就进行分组,并且制作小组学习记录表。A.答疑解惑:首先,授课老师根据专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小组任务或活动,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发展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老师根据课前所搜集的有共性和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B.互动交流:在解决了基础知识和教学盲点部分的问题后,老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师生一起讨论交流找出解决办法。
3.4课后评价。与传统课堂不同,翻转课堂的反馈评价过程是多元化并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个部分。城市学院心理健康课最终的考核包括网络课程自动打分和课堂考核两大部分,每部分均需要达到60分方为及格。课堂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表现情况和期末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期末考核以小组合作制作心理手抄报的形式完成。该考核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反思与展望
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一些困境,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来讲,要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的能力。从教师来讲,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提高网络运用的能力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转课堂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59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进行职业教学并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关系到未来中职学生发展的大事。那么,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但是,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就业等问题上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中职生的心理困扰现有哪些?针对不同心理健康类型的中职生,教师该如何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又该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益呢?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拥有一颗爱心,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是教学效益提高的动力源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心灵的职业,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组织者、指导者,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发生危急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排解。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只在于传道和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同时教师要始终怀有一颗爱学生之心,宽容和理解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减轻其心理压力,对学生予以情感支持。因此,作为一名心理教师不仅应掌握有关的教育技能,更应具备健康的、较高水准的心理品质。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读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拓宽视野、塑造完美的人生,教师仅仅有课本中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社会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灵活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关注中职学生心理现状,发现其心理特点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新策略
当今社会,信息经济飞速发展,青少年还没有完全分辨是非的能力,尤其通过网络接触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引起他们跟风模仿,这将对他们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因不能升读高中而得不到社会的肯定,他们的自我认识很低,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而在行为方面多表现为偏执,教师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则容易出现心理疾患或误入歧途。再加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职生面对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加大,他们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交友恋爱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要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了解他平时的一切言行习惯等。”也就是说,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而不是书本。要保证课堂效益的高效性,必须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爱好等,这不仅要求教师倾注于爱的情感,更需要教师从细节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学生情况全面把握,了解细节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更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必要环节。
三、教师巧设目标,注重课堂艺术,凸显教学优化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体现在:
1. 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心理学中,由于本学科自身的特点,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在制定中职教育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中设定合理的分层目标。例如,在教学学生个性心理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明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的分层目标。明确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认知、分析数据、调查汇总;较高要求是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后,能用自己所学的基本规律,把持自己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
2.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作为心理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妥善地处理突发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学习,思维认识活动就更加积极活跃,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轻松愉快。在心理学课堂中,如果师生心灵相通、关系密切,就能较好地促进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用鼓励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用成功体验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对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差生“雪中送炭”,使其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其乐融融,同时,一定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塑造学生自信完美的心灵,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这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课堂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依据课堂的条件,运用自身的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曦.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2] 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课堂教学中体现或实施心理教育,不是停止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单独从事一种新的活动,而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转变教学模式,转变对学生的态度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态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程度。这种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心理保障。课堂教学要体现心理教育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那么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要有不同于过去的特点。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精神生活的过程。但是,我们也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真是烦人,学生不知是怎么了,老不来神,害得我教学任务没完成。”可我们可曾细想过,一堂不精彩的课,学生与教师之间,孰是孰非? 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蕴涵着当今教育最新理念,融课程、心理、智力、环境等因素的有机整体,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活动方式,便成为推进新课程走向深入的关键。因此,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是有必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可能,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开数学学习的心理困惑, 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和启迪学生的心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呢?
一、教师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两层含义。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平等,是指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师权威看得过重。实践新课程,要深刻领会《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开展学习,少用命令式语言,尤其不能使用强迫、压制,甚至体罚等手段。其次,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学生最希望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最忌讳教师有偏见,尤其是学困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复习性、基础性,或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感到其实我也能回答问题,也能取得成功,同时感受到老师并没有瞧不起他们,而是在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从而慢慢地恢复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并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一)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结果受感官参与的制约,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参与的学习效果。同时,多种感官的参与还有利于人的心情的舒展,所以经常运动的人往往比不运动的人心情开朗。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动脑。这样,学生的大脑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活动,学习积极性就能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二)举办数学竞赛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 政治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需要有健全的心理。所谓“道德健康为统帅,生理健康是基础”。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在学校,除了对学生专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我认为在各科教学中,对各科老师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是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我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我希望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中,让每一个心灵都健康,让每一棵幼苗都茁壮。下面,谈谈我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
1 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允许学生来动摇自己的“权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让学生对你有亲近感,使学生体验到活动是有趣的,受教育是快乐的,发展是愉快的,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让思维得到内化,让潜能得到发展,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2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对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珍爱生命》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再如初二思想品德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初三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等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与中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3 满足学生成才需求,加强学生心理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板演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自学的成果,也可以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对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4 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问题,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5 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总之,通过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我希望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中,让每一个心灵都健康,让每一棵幼苗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环境的改变、集体的重组,对新入学的学生来说是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需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学习、认知、情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也是久远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在享受民主中学会民主的态度,在被尊重中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在信任的目光中增长自信,在和谐的气氛中与人为善。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教学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头脑清醒,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各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把鼓励、期待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二)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若能创设良好的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的情况大致相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而合理。组建后实行组长轮流负责制,让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岗位,各尽所能,在不同层面获得锻炼,每学期再根据小组的综合成绩进行一次动态平衡调整,以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保持小组内旺盛的合作和组际间的竞争活动。课堂上进行抢答,辩论等方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争创优胜小组”“进步之星”“优秀小组长”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开展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争活动,以“赛”促团结,以“争”显才干。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这就促使组员间的精诚团结、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既发挥了优生的作用,又带动了差生的前进,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能。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久而久之,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结合生物学知识,注重进行性心理教育
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对异性好感等现象,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少。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有所了解,为进一步成长打好基础。为此,可以利用生物课本中“生殖和发育”一章,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可以结合书本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观看相关录像,介绍有关身体发育的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还可引导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珍惜父母的爱,学会对别人友爱,学会感恩。
(四)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适时进行生活观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高校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1]要求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为此,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既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高校课程,那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如何建设呢?这个问题都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才能回答。教学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布卢姆认为评价是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也就是作为一种反馈机制。[2]它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更趋向合理,实施更加有效。下面笔者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角度探析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
一、评价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起点,也是教学终点。一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实施效果的依据。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
任何教学的高级目标都是建立在认知目标的基础上,没有认知目标的目标体系是不属于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要确定为是否能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能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之时选择合适的心理应对策略。比如,学生掌握一些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够根据行为主义的疗法进行自我矫治。
2.非智力性目标
除了关注认知目标,我们还应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性目标。非智力品质是指人的智力行为之外的一些个性品质,如意志品质、合作态度、生命热情、创新精神等,它对一个人的智力行为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是简单的认知教育,而是夹杂着很多非智力性品质的教育。例如,在挫折教育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挫折的原因和学习应对挫折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发展性目标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既要制订基础性目标,又要制订发展性目标,两者要密切配合。基础性目标是大学生明确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处理危机的一些方法等等,而发展性目标是对学生心理成长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三类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独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评价目标包括五个方面,一方面看该教学目标是否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二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三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现有水平;四要看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评估性;五要看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3]认知目标、非智力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符合以上五个方面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目标。
二、评价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其选择得恰当与否以及是否与目标一致,将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学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不能等同心理学的内容设计,其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非结构性、非学术性、非结论性的特点[4],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设计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是否是贴近学生需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内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心理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教材。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心理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心理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的作用,就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个体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在经历一些细微的变化,从最初对学校的迷茫,专业学习的困惑,到最后对自己的学业清楚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这之间的落差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作用。
3.教学内容具有生命意义
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回归生活、联系生命,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直接的关联,能够激发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意义以及价值。二是必须克服以心理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促进个体对自己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的尊严的关怀。因此,在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否具有生命意义的元素,例如,我们在人际关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应付人际冲突,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他人或者整个人类具有尊重的情怀。
三、评价教学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教学方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体系。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估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课堂心理氛围是否融洽
心理氛围是心理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在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才会造成认知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进而达到思想上的升华,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学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合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任务顺畅完成的有力保障。那么怎么才能判断心理氛围融洽呢?其指标是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全神贯注,师生之间交流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接受愉快高效,信息反馈及时等。
2.师与生、生与生是否充分沟通互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分享和倾诉的巨大功效,而分享和倾诉来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
3.活动是否具有深入性和分享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心理活动带来快乐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要求师生和生生之间要有充分分享的过程。我们总是强调倾诉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然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同样需要有倾诉的过程,但是这个心理教学中的倾诉往往称之为分享。生活中的许多快乐,都是互相分享得来的。如果心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没有分享的过程,只是一味由老师的引导,那么心理教学教育也只是单一影响过程,而不是一个多面影响状态。当然分享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再由深到浅的过程,只一味停留于表面的分享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四、构建质化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
纵观评价方法的发展历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由以量化评价为主,质化评价为辅,发展到质化评价为主,量化为辅。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很多,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两个不同侧重点进行评价时,又各有不同的适用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量表法、随堂听课评价法、情境式评价法等是主要的方法。量表法是指通过编制评价量表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使用量表评价法时,量表中的指标或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指标是指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评价内容,即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但是,量表法往往在指标范围内进行,对于一些不在指标内的因素无法纳入考核范围之内。随堂听课评价法可以弥补量表法的缺陷。评价者抓住任何一个细节,对一些特殊行为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通常这种方法要求观察者有熟练的观察技能和丰富的观察经验。这种方法的难度较大,为了简化难度。教师有计划在课堂上创设某些片段,也就是创设某些情景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应对这个情景。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在情景中做出的反应做出客观地评价。
总而言之,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以及评价方法及时反馈给心理健康教育者。这对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1.
[2]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87.
[3]董晓星,陈家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4,6:24-26.
[4]陈家麟,郭享杰主编:高中心理教育指导[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19页.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
在学校的教育中,认真教书,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素质、仅仅是教育目的之一;真心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小学心理健康课就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成为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师应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学是在班级教学条件下适应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最佳的结合点。个别化教学通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并实施个别化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发挥智力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外向、热情活泼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学生,可给他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其耐心,磨炼其意志;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等多种原因,至少应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我们的心理健康课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光靠几节心理课靠心理教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曾有一位同学和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考试前,她因有道题不会,在课堂上问老师,没想到当时老师把眼一瞪冲她嚷道:“平时不好好听讲,这会儿拿不会吓唬谁啊?”……当时这个孩子感到很尴尬,非常难受,已经好长时间了,她见到这个老师都不敢说话,心里发毛。所以呼吁我们的老师请大家都来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个性形成的过度时期,做为老师的我们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时无意的话就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们,当您心情不佳时,当您想向学生发火时请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请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四、课堂上多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
常言到:“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在课堂上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鼓励他们提问或回答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产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良好心理效应。要知道有时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和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激励性评语是学生进步的法宝,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好的、充满老师关爱、激励性强的评语来拉近师生的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课堂上是教育阵地的根本,应该实行激励性教育,以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需要为根本,对学生的言行赏识和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的火花,语言的灵动,展现的优势,对他们施以适当的表扬和激励,长此以往,师生情感接近,学生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地成长。
五、多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机结合
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
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已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新兴教育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如何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标准,探讨评价方法,对于指导我国当前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制定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一堂课的高效与低效,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可以观察的外显指标来进行。但是这些指标的确定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而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因其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和心理适应指导而具有独特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课堂的训练活动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反思内化等,因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指标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指向心理品质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思潮,改变了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因素关注的局面,转而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诊断、治疗转向发展和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人的善端和积极品质比查漏补缺式的心理咨询更能有效预防心理困扰,倡导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积极的人格特质(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以及创造力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将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转变消极心理学主导的局面,转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目标指向培养和塑造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二)内容着眼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指标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任务为切入点,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个体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完成发展任务则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否则就会影响个体的发展。由于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积极和消极,那么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就必然存在困惑,倘若走向消极一面过多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必须着眼于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引导上。
(三)过程关注心理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的过程,要使个体的心灵得到教化就必须敞开心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交流的平台,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分享自我的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自我的反省,反思自我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是否缺失某种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进行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与教师分享自我的成长困惑和疑问,分享、传递心理健康维护的相关技巧,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四)小结强调体验内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和感悟的程度。任何“说教者”“灌输者”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而不顾学生的自我体验,都将导致事倍功半。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最终要靠学生的体验内化,课堂中的训练教育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学生自我反思,将所有外在于自我的心理技能、知识内化吸收,并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内涵
(一)构建的指标体系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需要一个具体、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存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元素,不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不是知识而是策略和方法,并且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须从教师、教学、学生三个核心元素着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解读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两个方面来考察。心理教师的基本素质评价着重考察教姿教态、教学理念,心理教育能力从增进咨询效果的两个必要因素——共情体验和积极关注的能力两个方面考察。
(1)教姿教态。教姿教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自己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教师展现的态度,是比教学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教师语言是否真正做到了亲切、自然、大方,肢体动作是否恰当。其观测指标包括:言语的自然大方,平易近人,透露关怀而不显威严;表情自然、亲切,不生硬;肢体动作自然大方,能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反馈。
(2)教学理念。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两大任务在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及潜能的开发。所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考察应着重于教师是否将心理困惑的消解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性决定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资源,营造气氛,让学生自主决定其心理的发展。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评价需考察教师是否抛弃了传统的权威角色,及在课堂中主导、支配课程的时间和程度。其观测指标包括:是否对学生的积极和消极行为同等关注,而不偏向一种行为;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各自支配时间的比例;教师是否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是否对学生的发展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是否鼓励学生积极纠正问题、发展品质等。
(3)共情体验。共情是指教师暂时放弃自己成熟的理性,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的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对教师共情体验能力的考察要看教师是否能尽快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否体验到学生的情感,是否成为了一个“知心教师”。其观测指标包括:耐心倾听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同喜同乐融为一体,同时不失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做好一个解释者,能与学生交换和交流意见;能进行适当的自我暴露,促进学生的发展等。
(4)积极关注。积极关注是指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所拥有的情感、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应避免出现两类偏差:其一是关注个别化倾向,只关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其二是关注点的偏差——只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学生群体,教师应关注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反应,对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进行积极的反馈;对于学生个体,教师在关注学生不良的行为、情感时也要关注他们积极的情绪、行为及品质。关注层面也有深浅,教师的关注不应该局限于表面,需要深入学生内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感受并给予积极的肯定支持和帮助,无时不刻不体现着无条件的温情,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与关心。其观测指标包括:关注的广度,关注了班级上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只针对个别学生;关注学生的积极和消极行为而不存在偏颇;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无建设性的消极批评。关注的深度,深入学生的内心,向学生传达出无私的温情,处处体现着关爱,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敷衍塞责。
2.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过程评价
(1)教学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要目标分为两个: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从较高层面来说,需要考察教师是否以适应和发展为主要目标,是否按照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心理需要制定活动目标;从较低层面来说,考察教师是否能够准确、清晰地理解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偏离出适应或者发展的目的。其观测指标包括:教师是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制定课堂适应性和发展性教学目标;实际教学是否以促进学生适应生活、学习、生理变化、人际交往,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创造性等为目标;教学目标是否细化、具体且有操作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以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主,严格执行教学目标的同时关注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
(2)教学材料。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必须适应教学目标,两者不出现冲突或脱节。建构主义课程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内容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这就要求教学材料要来自生活,活动内容必须新颖、有趣,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其观测指标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应情况;教学内容、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是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否新颖、有趣,具有吸引力;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合,是否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内容的组织是否具有条理性,层次分明,层层深入。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流畅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目标、教学方法的切合度,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良好体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过渡顺畅、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体现出一个教师对课堂内容理解的程度,缺少逻辑性的课堂显得杂乱无章,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学准备时间不够。对于活动过程的考察可以从活动的衔接是否环环相扣、逻辑是否严密、是否做到了层层递进入手。其观测指标包括: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层层深入;教学过程是否存在过度牵强、生硬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条理清晰。
(4)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应注意活动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教学原则等相适应,尤其要控制讲授法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心理游戏、行为训练等。在选择具体活动形式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切性。其观测指标包括:活动时间与理论讲授时间所占的比例,是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是否能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且与教学内容做到了最好的适应。
(5)课堂氛围。学生在自由、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表现真实自我。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民主的气氛。学生能在民主的课堂里自由自在地探索,任何正确适当的学习行为都不会受到批评,课堂是安全、相对无拘束的,学生拥有发言权和一定的决定权。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体验。课堂氛围的观测指标包括:教师是否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课堂是否是安全、民主、自由的;学生能否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生是否足够信任教师等。
3.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
受到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一味强调认知目标达成的观念逐渐转变成关注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目标,关注终极认知目标的同时也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同样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参与度。
(1)行为参与。学生的行为参与是对教师教学的直接评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主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教师的预设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从学生的行为参与评价教学,就必须考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面、参与程度等。其观测指标包括:参与面,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表现出多大的兴趣;参与度,学生多大程度上积极投入到班级活动中,是否能够完全跟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步步深入。
(2)情感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在活动中产生心灵的触动或震撼,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认知,深入情感。学生体验的充分性、丰富性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课堂中学生能否感受到心灵的碰撞,能否产生情感的震撼;能否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思;能否对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有深刻而丰富的体验等,都是教学评价需要考察的。其观测指标包括: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教师所创设的心理环境;是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否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认知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须关注通过教学或通过活动学生在认知层面的发展和改变。即教师在结束课程后,学生在认知上是否能去除自己的非理性想法,进而接受理性的观念。其观测指标包括: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在课堂中反思过自我的不良认知;是否去除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不合理信念;掌握了多少发展积极品质的技巧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注意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需经历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价值判断四个过程,期间要避免出现目标偏差和结果偏差,力求做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以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
尽管课堂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于对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胜任力等方面的评估,但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改进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的评价中要注意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需要围绕此目标展开。
(二)评价方式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客观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要尽可能避免主观偏差。任何评价工具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任何评价主体都具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主观能动性,单一方法和单一主体往往易导致评价的片面性。因此在课堂评价中需要结合多种评价方法由多个评价主体参与,如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同行、教师本人都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此外还应注意多个评价主体之间的合作评价。
(三)评价信息内容收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课堂中的表现进行收集需要体现操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收集信息提供了方向和指标,信息的收集须严格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而不得随意改变。然而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灵活性和变通。
(四)将评价的甄别、监督与指导、激励功能相结合
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将使整个评价过程缺少指导、激励、人文关怀;过于注重质性评价将弱化评价的甄别、监督功能。因此,评价要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不能有所偏向,充分发挥评价的甄别、监督、指导和激励功能。
注:本研究系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级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调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一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二是可以引用古人的坎坷经历,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又是由一个个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这些历史事件告诉人们,社会上没有和风细雨、轻歌曼舞的竞争。在古代的斯巴达国家中,婴儿出生时,父母不是用水而是用烈酒为其洗浴,然后接受长老的检查。长老只允许健壮的婴儿生存,体质弱者则被抛弃。年满七岁的孩童要离家编入团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训练忍耐力、顽强的意志及独立生存的能力。
“斯巴达”式的教育固然带有残酷和不人道的一面,但培养出的却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勇士。中国古代也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越发激烈。每个学生都要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命的质量。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要求
当代中学生在长辈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当他们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表现出悲观、失望、退缩,甚至意志崩溃的情况。
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拿破仑、林肯等都克服了重重困难、种种不足,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一部中国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和艰难,更展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每一次磨难无不使民族遭受到巨大的挫折,蒙受空前的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发奋图强、奋勇前进。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汲取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三、从学习方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更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
历史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去做、去实验。让他们在“做”和“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因此,开展课外活动既符合心理教育的原则又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课外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较佳,活动的内容有许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对乡土历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可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有关的资料收集和宣传;也可制作历史小报、历史小制作……活动的方法就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等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选取活动的内容。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再撰写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参观后的感想、制作模型过程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等。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又发展了对信息的反思和辨认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是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又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物理教学 目标与要求 创造性 合作性与自主性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确立起来。它意味着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从而树立课程是为提供学生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俗话说:教学相长。新时代的教师应放下架子,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学习,相互启发,才能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经常在教学反思中感到有很多遗憾。在每一堂课有限的45分钟里以及在课外与学生的交流的短短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领悟出在新课程标准下要重新构建物理课堂教学方式,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谈以下三点粗浅看法:
一、构建“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高中物理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新教材的出台无疑对作为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含有发现教学方法的成分,本质上属于发现式教学方法。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发现法耗时长,不经济,教师处于顾问地位的缺点。引导―探究式教学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它的一般活动程序为“引导―探索―整理―验证”。高中物理新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如有关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教学等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堂教学强调个体的接受性现状,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取决于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度。“开放式”教学方式适用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性、研究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开放式教学一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生前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倡“圆桌教学”,即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师生间平等、民主地探讨问题,师生之间彼此平等、和谐、融洽地教和学。在开放式教学这种环境中,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发言,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三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优良品质,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学生积极探究,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来尝试成功的甜蜜,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网络环境的优势是陪养能够学生能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加强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动画模拟,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速率下的视觉印象,并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选择相关内容学习、探索,真正认识和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描述的方法。
关键词:职校生;学习心理;现代职业教育;积极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崔景贵(1968-),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杨治菁(1991-),女,江苏南京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职校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研究”(编号:BJA130094),主持人:崔景贵;本文得到江苏理工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7-0015-05
职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是职业教育最为关注的问题,促进和引导职校生学习心理和谐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职校生专业学习中存在着不少消极心理问题与状态,阻碍着他们的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正确认识职校生专业学习的心理世界,反思问题,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才能培养职校生专业学习的积极心态。深入推进职校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建构积极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现代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促进积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职校生专业学习的消极心理与原因分析
教育部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2004]8号)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而当前职校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高度重视、全面分析。
(一)职校生专业学习常见的消极心理
职校教师经常抱怨,自己在讲台上讲得劲头十足,学生在课堂上要么呵欠连天、睡觉,要么一脸茫然、“神游天外”,甚至玩手机、打游戏、吃东西、看小说、聊天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一些教师认为,职业学校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往往“左耳进、右耳出”,基本上是一群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愿意学习、不思进取的“学差生”。较低的生源质量使得职业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的聚集区域,职业学校教育似乎成为“三流教育”、“差生教育”的代名词,职校生几乎成为“后进学生”的同义语。这使得部分职校生存在比较突出的消极心理,就像一位职校生所说:“读了职校后我一点也不开心。走在外面都好像比别人矮半头似的,感觉真的很差。”他们觉得在职校就读的自己是人生的失败者、淘汰者,自己的未来是黑暗的、没有前途的,毫无希望可言,从而自暴自弃、自甘落后[1]。
职校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学习的诸多心理问题。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校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目标几乎没有什么考虑,只求能够过得去,得过且过;一些职校生在学习上过分追求“实用化”、急功近利,觉得思想品德和文化基础等课程学了将来也没用还不如不学,在学习动机上层次较低;也有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不愿学最终发展到厌学、逃学;同时他们缺少必要的反省意识,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更不懂得对学习上的失败进行合理归因,对学习的元认知能力水平较低。一些职校生迫于父母的压力,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一到要考试就倍感焦虑,有着明显的厌学情绪及行为[2]。
职校生专业学习的消极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比较突出的专业自卑心态。职校生对自我和专业存在消极认知,大多认为自己在升学考试中失利,被迫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是中考升学的“失利者”、“低能儿”,是学校、班级的“多余人”和“边缘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夸大了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什么也不如别人,自己总是低人一等。过低地评价自己,自我怀疑、自我设限,“我不能”、“我不会”、“我不行”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与思维定式,他们渐渐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与追求。许多职校生不仅对自己感到自卑,对自己所学专业也是消极评价,认为自己的专业将来难有作为,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与理想。
2.比较普遍的习得性无助感。职校生的习得性无助感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认知评价低、心理健康水平低等四个方面。他们认定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能者,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他们遇到困难不做任何努力就轻言放弃,一学习就感到紧张、恐惧,怕上学、怕见老师、怕考试,更怕公布成绩,甚至逃学和离校出走。面对学习失败,不少职校生认为是“运气不好”、“教师教得不行或考得太难”,或者“自己的脑子不好使”、“先天不足”。由于长期处于班级“最底层”被漠视、歧视,缺乏关爱,一些职校生产生抑郁、焦虑、社会适应不良,甚至渐渐变得自我中心、自私狭隘、自我封闭,与人相处敏感多疑,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与同学关系疏远[3]。
3.比较常见的被动应付状态。部分职校生消极对待学习问题,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学,然而迫于家庭的压力,他们不得不继续接受学习,这种被压迫的感觉使得他们更加讨厌学习,对课堂教学安排要求总是被动应付,甚至出现逃课逃学现象。对家长提出学业上的要求、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他们可能满口答应,实际上却是糊弄应付,甚至不予理会,表现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情况,只求能够“混”到毕业,巴不得早点离开学校课堂去就业。
(二)职校生专业学习消极状态的教学反思
职校生在专业学习中产生诸多消极的状态与心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职业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落后。职业学校的部分教师沿用传统教育观念,存在“教师中心化”和“普教化”等问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使得整个职校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难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对课堂没有归属感,渐渐也就习惯了在课堂上走神等。有些职业学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存在偏差,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把握住职业学校的专业特性,存在“普教化”倾向。课程设置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辅之以少量的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偏离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轨道,自然让职校生对课堂兴致不高,在课堂上无精打采。
2.专业课程教法机械呆板。职业学校教学方法一直沿用传统的做法,课堂上基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及兴趣所在,一些职校教师的教案甚至连续用了好多年,更有教师完全是填鸭式、注入式讲课,把教学理解为“念书”,课堂上缺少互动性、实践性与活动性,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几乎没有参与感,对专业知识技能“听不懂”、“不想动”也就“学不来”。
3.课程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职校生在学习中注重实际,愿意学习“有用的”操作知识,对于“无用的”理论课程则兴趣平平,而部分职业学校由于设备条件等原因开设了大量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则偏少,让学生缺少动手的机会。对于很多专业原理等理论性知识,学生没有切身体验很难真正理解。同时也有许多内容脱离职校生的实际水平,显得过深、过难、过于抽象,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渐渐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4.课堂教学环境沉闷单调。职校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同两张皮被分割开,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很难建立民主平等、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对班级人际关系进行建设,同学关系比较冷漠,缺少心灵交流,无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没有良好的、积极的课堂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然就显得沉闷、压抑,学生也很难出现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情况。职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环境和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任何的愉悦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5.教学评价方式片面消极。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大多以学生的成绩、名次作为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价标准,而多数职校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中较容易遭受失败与挫折。一旦学生成绩偏差,职校教师就认为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不努力、不用功,很少从肯定、欣赏的角度评价他们,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压抑郁闷状态,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职校生的专业学习心态与课堂教学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消极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导致职校生专业学习中的消极心理状态。消除职校生专业学习存在的消极心理状态与问题,促进职校生实现更积极的职业心理发展,要从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入手,对职校课堂教学方式与过程进行积极建构。
二、职校积极课堂教学范式的建构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职校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职校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取决于职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职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从心出发、用心而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启迪他们的专业心智,提升发展他们的心力,从理念、目标、过程、方法、环境和评价等方面入手,系统设计与科学建构积极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和促进职校生专业学习心理和谐发展。
(一)积极课堂教学的心理意蕴
课堂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根据课堂教学的规律与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所谓积极课堂教学,就是让职校课堂教学过程充满生机活力,激发职校生生命的热情和学习的愿望,着力追求积极的学习目标与体验,培养积极的学习能力与品质,培育积极自主的个性与人格。积极课堂教学的核心元素是以积极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专业学习为主题,以和谐高效课堂为主导。所谓学会专业学习,就是职校生想学专业、会学专业和学好专业。积极课堂教学可以提升职校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职校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探索专业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从心出发,培育积极心态。课堂教学是心理活动过程。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正向、乐观、进取的心态,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职校生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能够明确自己为什么学习,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还能够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勤奋、谦虚等性格和自觉、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会轻易被困难所打倒,对学习保持热情高涨的积极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4]。培育职校生的积极学习心态,职校教师自身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关爱的教学氛围。关注职校生专业学习心理,理解学生心理需求、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增强职校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教师还要多与职校生平等地沟通,让他们产生被承认、被关爱、被尊重的感受,促进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5]。
2.用心教学,启迪专业心智。职校生拥有专业心智,可以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专业思维的发展,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最后有助于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职业教育倡导心本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心“唤”心、以心“焕”心。职校教师要用心与学生交流,给学生以关爱与尊重,用爱心去召唤,用心灵去面对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差别,对课堂上的问题学生宽容耐心,以积极教育的心本管理来代替对问题学生的担忧与斥责,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与特点,对他们抱有期待,积极赞赏鼓励并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来转化、引导问题学生,促进职校生健康和谐成长。职校教师还要改变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专业的技能智能职能、专业的品质特质气质、专业的思考思维思想。
3.导心服务,提升发展心力。心力即心理社会能力,指一个人的由内到外的综合能力水平,不仅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而且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的、积极的行为能力[6]。职校生如果能够具有较高的心力,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就会以坚定的信念面对困境,适应职校环境,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职校生心力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规律,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完善心理素质,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全面和谐发展,并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成功的期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逐步发展完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研究职校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依此设定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提升职校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学习,增强职校生的成就感、自信心。
建构积极课堂教学,基本任务就在于积极引导职校生专业学习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对外界事物抱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人与外界环境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并能化解内部或外部冲突。职校生专业学习心理和谐发展,就是职校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目标,正确面对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积极地解决问题,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规划。职校生专业学习心理和谐发展,有利于职校生更好地学习专业,他们能够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认真吸收专业知识技能,敢于尝试学习和练习,主动克服专业学习中的困难,和老师之间能够彼此信任,和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二)建构积极课堂教学范式的基本策略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环节也将是课堂。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建设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系统构建积极课堂教学模式要从教学理念、目标、过程、方法、环境和评价等角度入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引导职校生专业学习心理自主和谐发展。
1.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理念应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需要职校教师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注重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同时职校教师还要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改变原有的“上位者”心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学生的朋友、引路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选择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等。
2.注重学力的课堂教学目标。学力主要是指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和能力及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的总和。课堂是学生学力生成的场所,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学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来看待。职校设立以学力为重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培养职校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生存的能力,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发展学生学力,要把培养职校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放到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一样的高度。在职校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加、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整体学力。
3.合作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设合作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思考、探究、讨论,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合作高效的学习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职校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用宽容的心态面对职校生的不足,对他们多一些信任与赏识,对他们的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积极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潜能,增加他们的自信。职校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心理和谐的班级环境。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才不会退缩,敢于尝试学习。在教学中职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根据专业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相互讨论最后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及时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引导。建设合作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等,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针对职校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课堂注意力不够持久的特点,“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节奏”的教学原则适用于职校课堂教学。即根据学生基础差的特点,让学生在较低的起点上,小步子前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并给予学生快捷及时的反馈、评价。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目标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积极肯定的评价,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4.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与学、师与生平等互动的交往情境以及教学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引导学生在与岗位职业相匹配的情境中,手脑并用、知行结合、理实一体,自主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7]。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并不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比较重视“案例教学”,重视问题的实际解决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8]。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都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但不管以哪种方式组织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都是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教师则处于咨询与辅导的地位,为学生提供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自身的行动能力还能得到提高[9]。
5.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职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及他们的专业实际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极力为学生营造敢于质疑与独立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动脑分析能力和勇于创新能力,让他们转被动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职校教师还要加强班级人际环境的心理建设,在班级中营造出民主平等、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真诚互助的同学关系,让学生从独立的探索学习转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让职校生在形成探索知识能力的同时学会合作。
6.多元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一要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职校教师除了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外,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效。二要考虑在课堂中是否体现了专业特色,只有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职教课程的专业特色才能说这是一堂好课。三要关注是否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只有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才能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者、共同建构者,才能说明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
培养职校生积极的专业学习心态,就要推进职校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与成效的积极课堂教学范式。从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尊重科学、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与勇气,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改革与创新,努力建构智慧和谐且高效优质的积极课堂教学范式。
参考文献:
[1][2]崔景贵.职校生心理教育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1,71-72.
[3]崔景贵.解读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症结与教育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65-72.
[4]崔景贵.学校心理辅导新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3.
[5]赵建新.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心态的思考[J].甘肃教育,2013(17):57.
[6]陈明.未成年犯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其干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4-5.
[7]徐书芝.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以石家庄第三职业学校教学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2:6.
关键词:教育理论思想;新课改;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施,无论对于小学教师还是小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握契机,运用教育理论思想,实现新课改目标,是值得思考的话题。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其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及学习能力等都要有所改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教育改革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以下将对教育理论思想影响下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与策略进行分析:
一、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小学教育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参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透彻理解改革的内容与目标,有针对性地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自觉地探究与思考知识点,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工作应围绕学生开展,教师发挥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和指挥者的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融入课堂氛围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运用教育理论思想实现教学改革,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展课题教学,从过去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题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课堂环境压抑、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自然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快乐、开放的课堂氛围。其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提出的新型方法之一。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优势与劣势等,按照差异性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共同分析、探究问题,并且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了不同的责任。通过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集中注意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增强合作能力。其二,角色扮演体验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角色体验教学方法,如讲解数学公式或者应用题练习时,可由学生扮演题目中的角色,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透彻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题型,设定角色,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探讨数学问题,最终掌握数学知识。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学科在培养逻辑思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选择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题目,活跃小学生的思想。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教学活动。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识点,并且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其次,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而是为数学教学拓展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掌握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有,教师要适当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条件,如布置课后作业时采取分层方法,注意控制基础题型与拓展题型的比例,选择开放式题型,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法,获得多元化的结果,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实践,必将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标就是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课堂练习与课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主动性欠佳,成绩滞后。实际上,小学生更善于观察、发现与思考,如果教师能够构建一个趣味性的课堂,引入生活化的知识点,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学生产生刺激,激发学习欲望,那么他们就能自觉地运用已学知识及已有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技巧。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保证教学效果。
五、运用激励式的教学评价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也可通过评价的过程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给予针对性、科学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情感态度、能力增长、习惯养成等,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就要有所区别;其次,针对学困生,教师要多一些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欲望。
由上可见,新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与质疑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寻找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潘鹄.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J].成功:教育,2010(0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