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进行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
1.产权激励机制
国企经济效益想要得到提高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首要的便是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国企进行改革产权、创新产权制度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为:能够真正的做到政企分离,将政府、企业各自的范围明确,调整企业结构构,完善与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得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强化在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产权激励机制是指采用对使用者与拥有者进行界定权益与分割产权的方式进行划分人们在稀缺资源上的配置权,使得经济主体的资产能够得到高效的运用,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途径
(1)企业产权的明确界定,股权结构的合理构建。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是主体为公有制的产权制度的构建。其根本目的为:以对大中型国企的产权进行重新界定企业法人与出资者的财产权与所有权为基础,用公司化的方式改造企业,将其改造成涵盖多元化的财产利益的经济主体,从根本上变革企业制度,通过企业实行法人制度将企业改革为公司制企业。调整股权结构,通过合理的构建股权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国有股流通。通过国有控股公司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的设想对国有股权在运作的主体与层次上进行了明确,国有股在市场中进行流通是进行规范实施中一定会涉及到的,同时平等的与企业其他股权入市交易方面的也会被涉及到。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所拥有的全民资产量的最大的,国有股由国家进行管理的部分是非常庞大的,国有股形式的运用在资产的社会属性为全民所有方面的权利不会有所改变,并且国有股进行流通能够使主导为公有制的全民所有制更好的得到体现。国有资产进行价值形态上的管理是通过对全民资产运用股份资本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因此能够更好的实现资产全民所有的社会属性。这是能够达到的产权制度主导为公有制状态下的理想结果。
(3)公司科学治理结构的建立。现阶段在国内因为企业没有理顺各种内部关系,组织几个在建立与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治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对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制度的建设是重点,通过这些对各类存在于公司内部的边界与归属进行明确。
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
1.国企经济效益审计
国企进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由内审机构或者内审人员通过特定审计方法,以一定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相关的证据的整理与收集,来对企业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判断其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对开发与利用经济效益途径进行评价。通过对国企经济效益的审计达到发现与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良影响因素的目的,发局企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同时提出整改措施,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得到加强与改善,进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国企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进行国企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包对企业的特点进行把握,进行效益审计的开展时其目标应当是减少浪费与损失;其次要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中心,达到发掘潜力、提高效益;最后面对存在于企业内控制度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 通过制度的健全,弥补漏洞,服务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审计工作。
进行国企的经济效益审计的时间,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事前审计。主要是对项目的方案、预算以及可行性等进行审查,进行强化未来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2)事中审计。通过分析比较所实施的项目与计划、预算的差距,寻找问题所在,然后对相关部门进行督促,使其能够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计划与预算进行修正,使之与实际相符;(3)事后审计。进行评价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为国企经济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寻求新的途径。
三、树立国有企业核算管理意识,提升其经济效益
我国现行国有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应致力于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环节的管理上,切实保证国有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包盈不包亏”。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对其全体员工积极开展核算管理培训与教育,使其在实施核算管理时能够全面贯彻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确保每一位职员均能够树立起核算管理意识,并充分认识到核算管理为国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机制,切实将该机制全面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不合理资金的开支,最大限度上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四、构建优秀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团队
高素质、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是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团队建设,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人员选拔力度,切实保证筛选出有能力、从业道德优秀的人员承担经济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是定期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使其能够接收到国外先进的相关管理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从业素质,确保能够胜任国有企业给予自身安排的岗位,在有限的岗位上发挥出自身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子和:关于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3).
[2]毛 雁: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的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摘 要] 现阶段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最关键的任务在于,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国有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发挥其效能,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其竞争力。本文首先对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阐述其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经济效益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2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47- 04
0 引 言
在国有企业管理体系中,包括多项管理活动,其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存在,对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大,其生存与发展也日益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国有企业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适应恶劣的竞争环境。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推动企业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国有企业重点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财务管理,是指针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的相关活动与管理,包括购置、融资、资金流动以及利润分配等等。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按照相应的财务管理原则进行的有效的财务活动,正确处理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管理主体来分,财务管理可分为多项内容,包括宏观、部门、公司以及家庭等等。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已有的经济数据对财务进行分析、预测以及决策,诸如成本与利润等相关数据。通过财务分析,国有企业可以得到较为科学的数据。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注意下列问题:首先,需重视综合管理。国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权力逐级分化的特点,各个部门或层次分工不同,其关注的重点也会不一致,有些重视价值管理,而有些又会重视劳动要素管理,因而要运用综合管理的方法来进行财务管理。其次,要重视企业与财务管理间的联系。财务部门需重视企业的收支并需要有一定的权限,以便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第三,企业要重视管理的效能,逐步加大管理力度,以便实时了解和调整企业的相关活动与决策。
2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缺乏足够的财务管理意识
现阶段大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看到财务管理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财务管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只有通过鼓励和鞭策员工,提高员工的业务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财务管理人员本身也缺乏积极性,只是开展日常工作,记录相关的经济数据,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管理者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也相对不规范,这都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财务管理体制落后
有效的财务管理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确保管理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多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都相对落后,并不能规范管理活动,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有些中小型国有企业,都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其财务管理的情况更加混乱。
2.3 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较低
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效能,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积极性不强,没有主动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也相对缺乏,知识功底不够扎实,这大大影响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因而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部分管理人员工作的展开都是依据领导的意愿,在上级的约束下采用传统的方式开展工作,无法跟上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没有主动建议领导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
3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第二,要实时了解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得来的稻菁笆钡髡财务管理方法;第三,要仔细核算数据,能否精确了解数据,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关系到企业的决策与发展;第四,建立与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交易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合法经营,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财务管理水平高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利润越多企业发展就越好,这也是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股份盈利,根据股东的投入与企业的利润进行分配,同时兼顾员工的利益,维护好债权人与股东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企业发展。财务管理水平越高,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也就越高,能够让企业的业务结构更加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通过财务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4.1 管理层面
(1)推行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根据目标来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这样能够确保企业的有效运行,合理利用和分配企业的资源。通过推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实现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进而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的计划于战略规划。当然,要推行预算管理,还需要了解实际的市场情况,根据科学的数据,以盈利的目的,制订成本控制计划,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加强资金管理。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资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资金管理的效率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资金的使用,将钱花在关键的地方,严格把控各项资金的流动,避免企业产生资金使用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3)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目前,有少数国有企业采用一些信息化技术,改变了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发展到网络管理的阶段,最终逐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首先是应用一些生产经营类软件,通过数据显示,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要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将国有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联结,包括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期提高经济效益。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实现财务资源共享,大大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够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分析国有企业的财务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
4.2 人员层面
(1)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有较强的效益观念。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仅自身要具备很强的效益观念,还需要给员工灌输这一理念,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满足这个要求,因此,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效益观念。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首要的便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培养和教育等方式来转变其理念,确保其高效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2)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其个人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进而也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我国的会计工作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候,由传统的核算型为主转向管理型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首先,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且将培训结果考虑进绩效考核。企业的培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让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其次,要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让其能够具备及时分析现有的市场情况的能力,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最后,要努力培养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让工作人员能够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展工作,并且为信息技术高的人员提供较为重要的岗位,以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确保能够有效进行合理合法的经济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4.3 其他层面
(1)正确处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效率的高低。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管理与核算都能让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反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计核算与管理都是从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会计活动中产生,也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来说,这二者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都是想实现国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其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综合实力。通过开展会计工作,实时记录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根据数据对其进行分析与核算,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资金流动和各项经济活动。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都密不可分,并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很多时候财务人员都需要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来作为会计管理的依据。但是,很多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使用,尤其是在进行全面预算的阶段,这两者的融合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让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就需要将会计管理与核算职能有效结合起来,确保高效开展会计管理活动。
(2)科学选择企业融资方式,减少风险。目前大多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都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甚至有些企业的利润已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这让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国有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需要充分了解我国的相关政策,尽可能减少负债的压力。尤其是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极为慎重,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改革适当给员工一点股份,以此来推动员工积极工作。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选择其他融资方式,通过发行股票向外筹集资金,在提高企业资本的同时,也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避免诸多风险。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要确保企业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就必要要有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完善的资金使用审核审批制度,不管是内部审计,是报账拨款,都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财务会审、业务会审与重要决策会审的重要性,并为此建立完整的制度,将其作为内控系统的内容来推行管理。最后,要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适当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能够有效体现企业的内控机制,也能够真正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能够让领导得到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壮大企业的实力。
5 结 论
总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重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水平来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需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应该有很强的财务管理的意识,跟随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此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让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宁.试谈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价值工程,2015(4):211-212.
[2]吕珊珊.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分析[J].中国商论,2015(12):3-5.
[3]吴艳玲.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研究[J].中国市场,2015(32):164,166.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
0 引言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其重要形式毋庸置疑,也是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不断创新不断开阔的思想源泉。而现如今来说,大多数企业也都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很多的企业会定期进行员工培训,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惜重金将自己的优秀员工公费送往国外进修,这些都体现着现在的企业都在不断优化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1 当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一直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所以企业一般只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总把人力资源局限在劳动力的思想里,也不重视其员工的良好发展。殊不知,人力资源其实才是企业里最核心的资源,只有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 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做的并不够。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只知道一味的增加员工的数量或者给员工涨工资等,以为这样的方式就足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其实不然,员工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上级的鼓舞,与工作优异的满足感,而不是说,单纯的以物质来衡量,就足够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长期的员工培训,这样便使得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无法在企业中得到进步与学习,不仅让公司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会让员工停滞不前。虽然也有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培训制度与模式,但是其培训制度与模式大多都只有一个形式而已,内容也十分枯燥,根本无法达到培训的根本目的。使得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3 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权限集中 国有企业的构造都很庞大,部门也很多,从表面上来看,国有企业各岗位好像分工很明确,其实并不然。而且,国有企业更注重管理层的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权力太过集中,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这些高层所谓的“铁饭碗”,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这也成为了抑制其他员工的自身发展的障碍之一。
2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切思想的源泉,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如何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企业中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的要素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关系可以简单的表示为:①企业经济效益=f(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其他);②人力资源效益=g(员工的资质,人力规划,培训,员工绩效,薪酬,其他)。所以说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如果有了先进技术、设备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也很难想象会有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
3 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3.1 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加大投资力度 想要让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让企业对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重视度。除了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方面之外,还应该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的时候,同时也不忘员工的自身发展。
在对于员工的激励方面,国有企业也应该推陈出新,优化、完善整个员工激励体系。不能只是在物质上,对员工进行激励,而应该更多的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培训的投资力度加大。为员工的工作能力开拓更大的进步空间,将员工培训切实实行起来,而不是作为泛泛之谈。
3.2 丰富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权力 国有企业应该将传统的集中化管理权力,分散到各级组织当中,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适时下放管理权力到员工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常不错的激励作用。而且,这也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都起到了非常不错的作用与影响。分工一旦明确起来,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 总结
国有企业如果还要谋求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起到重视的态度,并且针对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推陈出新,才能真正迎合时代的发展,创造更适合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只有不断的进步与创新,才能为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也相信国有企业会在自己的改善与优化下,取得更好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江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市场论坛,2008/04.
[2]杨秀岩.浅谈知识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96-02
前言
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三E”审计、综合审计等等。
在中国企业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效益审计实践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即没有现成的审计经验可供借鉴,也无完善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和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可去执行。
当前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益审计的观念和环境还不适应,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问题;二是效益审计的意识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效益审计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需要,其队伍结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技术等方面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四是完善的效益评价标准体系还未确立,开展效益审计缺乏衡量标准;五是缺乏统一可靠的审计操作规范,国家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对效益审计进行了尝试,但对效益审计的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评价体系等没有做出规范。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的质量控制缺少办法;六是经济效益审计风险较大。
一、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二是有效性。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三是系统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1.综合指标。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1)税后净利润指标。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能够综合反映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基础指标。(2)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就是企业每年新创造的经济价值;它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没有减除债务资本利息)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
2.基础指标。(1)收益性指标。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收益性指标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衡量。(2)成长性指标。借助成长性指标分析企业的经营收益增长程度和发展趋势,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成长性指标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反映。(3)稳定性指标。通过稳定性指标,可进一步分析销售的增长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管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稳定性指标大体上可以用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4)定性指标。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管理效益的评价,按照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分别进行评价。
将上述内容结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4号令《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来整理划分,可得下页表1。
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建议可增加如下财务弹性指标、投资情况及对外担保、对外借款情况等其他指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五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全资子公司回报率=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增加(减少)额/投资本金×100%
控股公司回报率=按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其他长期投资项目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短期投资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对外担保、借款等损失率=损失金额/担保或借款额×100%
系统外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外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外投资的本金×100%
系统内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内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内投资的本金×100%
二、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
三、如何在国有企业有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
搞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要对照内部审计准则,整合完善内部效益审计制度体系。第二,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想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三,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坚持沟通协调,增进理解支持。第四,按照“学习、实践、创新、规范”的原则,先易后难;第五,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做好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引进开发工作和非现场审计工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此外,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要点:(1)审查业务经营目标与计划,分析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结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正确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评价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所制订的计划、目标是否适宜。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分析计划执行的结果,但经济效益审计要分析计划的全过程,包括计划编制、计划执行、执行结果等。(2)在资产负债审计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可结合传统资产负债审计来分析生产力各要素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利用情况、流动资金利用情况、固定资金利用等情况。(3)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分析控制机能。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之一是要认真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适当和有效。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控制度评审,不同于传统审计,更重要的是考核企业的控制机能是否完善,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在固定资产审计的基础上,侧重投资决策审计。针对投资项目多,投资金额大的大型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结合审计调查,对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投资决策和审查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果。(5)审查单位对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遵守情况。经济效益审计也是一种监督活动,而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则是最重要的监督依据。
参考文献:
[1]宋常.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新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3-6.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贸易 有效参与 路径研究
自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并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在对外贸易的企业中,遍布城乡各处的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匮乏、人才缺失和销售不佳等方面的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实力亟待提高。希望本文对于中小企业有效参与国际贸易路径的研究能对今后的中小企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于企业建设制度的放开,我国近几十年来涌现出不少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范围涉及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员。近些年来,中小企业发展极为迅速,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号召下,开始加快了参与国际贸易的步伐。这不仅有利于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大显神通,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而且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扩大了企业的销售和服务市场,不仅能够获得出口盈利资金,还能凭借自身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海外投资或者转型为中外合资企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此外,中小企业还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提供了理念指导,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单一、档次较低,是没有或者技术需求不高的劳动型产品,比如化工轻工原料、服装、纺织等等。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创新,在生产中使用的传统材料大部分已经被更加经济实惠、方便使用的人工材料所替代了,这势必会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原材料出口量和出口价格带来影响,进而使一部分的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丧失了国际竞争优势。并且,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与邻国,诸如印度、柬埔寨和老挝出口的产品几乎一样,因此竞争比较激烈。
(二)参与国际贸易场面混乱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匮乏、人员素质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没有完整的国际市场调研,所以缺乏对国际市场信息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而且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运行模式大相径庭,因而致使中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适应能力差,往往采取价格战作为其应用的主要竞争手段,却不一定取得其预想的效果。与此同时,国内的中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进攻国际市场的最大对手是国外企业,却常常与国内相关企业陷入自我竞争的漩涡内,不仅相互压价,而且还恶意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从而给了国外企业以可趁之机。
三、中小企业有效参与国际贸易路径
(一)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技术创新指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包括生产设备的改进、生产工艺的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等等。创新是一个企业竞争实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更不能守着陈旧的技术手段,要用于摒弃旧观念,开放并接受新鲜实物的通道,善于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进,鼓励开发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新的使用材料等等。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自身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向市场提供更多、更优的产品,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价值。
(二)加强中小企业管理
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包括对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创新。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要切实改变职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行人性化管理方案。此外,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合理的优化方案,并通过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以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当然,对于违反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的人员,也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而对整个企业员工起到警告的作用。
(三)完善企业人才建设制度
目前在中小企业的运营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一方面企业没有足够能够吸引人才的优良条件,另一方面也没有能够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很大一部分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企业失去了竞争和发展的优势。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企业本身必须要制定出一套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机制,给企业人才的创造予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同时,政府也应该给予中小企业一些优惠的政策,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优秀人才的吸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并且随着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有效参与国际贸易路径的研究工作也会进一步加深。中小企业积极的参与国际贸易,也更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魁.程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06(07):44-45+61
【关键词】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一、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产生的渊源
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起源于产权理论和委托理论。企业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盛誉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而随着生产力发展和规模大生产而出现的专业化的加剧,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企业内部产生了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这种委托关系中,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所获取的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股东与经营者相比,在信息获取的易得性和真实性方面处于不利位置。由于委托人和人目标利益的不一致性,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全,往往会造成者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惜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事实。所以,激励约束机制便是为解决这种委托—关系而产生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革,股东和经营者往往是分离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选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总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这与国有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并非总是一致的,这使得国有企业经营者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这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避免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建立适当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在国企改革的探索中,我们也建立了一套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如经营者持股制度、年薪制等,但这些机制在实践运行中收效不大,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经营者持股制度,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在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也使其受到相应的约束,但国有企业经营者持股比例偏低,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根本无法把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些股份是凭着职位得到,而不是凭借其经营业绩获得的奖励,这样的激励约束机制无法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说来,目前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激励对象不明确。在人们对企业的一般认识中,作为经营者的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不只是法人代表一人,而是由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组成的小组。这事实上混淆了经营者与投资人、党务工作者、职工之间的关系,其实企业激励的实际对象只能是作为企业法人代表的经营者,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人,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激励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在过去很长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是结构单一的月薪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形式日益多样化。虽然现在一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了年薪制、期权、期股制,但未能将其落到实处,还没有形成类似国外的体系完整的企业经营者薪酬体系。
(三)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除了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作为辅助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对业绩的评价,也是对经营者本人的肯定,适时给予员工一定的精神激励会让他们时时充满工作热情,有时可以达到物质激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目前这一激励形式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很不充分。
(四)约束机制低效。在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能,负责监督管理非银行企业国有资产,但由于公司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完全等原因,约束机制往往并不能对经理人造成较大的威胁。
(五)对经营者的选择仍旧是行政配置下的组织人事部门委任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企业能够经营自主,但是行政配置经营者的选择机制使得政企分而不开,要么行政干预过多,企业没有足够的经营自;要么企业出现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三、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对策
在原先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中,造成相当多的经营者要么受不起物质利益诱惑不惜以身试法,教训惨痛,要么由于物质利益激励与精神激励的脱节使得其缺少上进的动力,创新不足,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益,为此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已成大势所趋。
(一)根据企业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手段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物质激励的实现主要依靠健全的薪酬制度。现阶段,实践中的各种薪酬制度如年薪、奖金、退休金等制度各有其优缺点,有的国有企业在经营者薪酬制度方面采取 “年薪+期权”,还有的采取“年薪+奖金+退休金”。而至于到底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还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此外在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物质方面激励的同时,还要以精神激励为补充以提高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对经营者的精神激励应偏重于提高企业经营者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方面,使经营者感到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起到物质奖励达不到的效果。
(二)规范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内部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职能,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其次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经营者的责权利做出规范性的规定。如在经营者进入企业的任职合同书上,对经营者的责权利做出严格的规定,强化国企经营者利益约束机制,引入风险收入机制,完善精神利益机制,从而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约束。
(三)强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外部约束机制
强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外部约束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就是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我们应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完善《公司法》,还应出台一些相关的具体法规,以达到在对经营者的合法权利给予保障的同时有效地约束其经营行为。其次,建立统一、开放的经理市场机制。一方面它可为国有企业选择称职的经营者提供渠道,另一方面它也使在职的经营者有了潜在的竞争压力,使其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从而起到约束其经营行为和激发起工作潜能的作用。再次,通过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强化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就可以形成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的间接约束。因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一旦出现危机,投资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企业。最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其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浅谈有效建立企业激励机制[J].价值工程,2012 (35)
【2】郝燕玲.浅析基于委托理论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6)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构成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坚持相关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原则;路径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作为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主力军,在发展中受到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巨大冲击和挑战。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差,市场竞争力不高,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发挥其支柱产业的作用,首先要进行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提升经济效益,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企业自身来说,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落后,管理者综合素质较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活力。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分工协作水平较低,员工创新能力较差,生产效率不高等都是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企业的科学发展就是指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化企业内部的改革和科学管理,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和保障,国有企业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在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1.2 企业的改革要以获得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
经济利益是一个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和保障员工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经济利润做支撑,就很难再进行投资生产,因此,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要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目标,将利润的获得作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标准,确保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1.3 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以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障为前提的,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国有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还要去承担一定的责任,保护好生态环境,并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4 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
国有企业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是指不仅要将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获得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还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干群关系,真正实现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全体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广泛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同时,还要加强员工对上级干部的监督,促进国企内部管理的民主和平等,提高员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2 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核心。在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1 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逐渐受到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冲击。因此,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府应该转变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完善企业的制度,促使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让国有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真正做到自主经营。同时,要在建立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促使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企业在不断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2.2 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要在改革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加大企业内部技术力量的投入和创新,形成自身发展的技术优势。二十一世纪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和知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在加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该在自身的优势领域注重节约技术研发资本,而在弱势领域,则要科技的投入与研究,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3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才是企业改革和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国有企业在内部的改革和管理上,要加设立对人才的选拔和考核制度,充分开发利用员工个人的不同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国有企业还要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采用奖惩机制和辞聘制度,激发员工参加企业生产工作的热情,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保障。在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上,企业领导者可坚持效率优先,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公平,鼓励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生产要素,保障员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2.4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企业结构的优化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调整和适应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是一个短期的、治标的活动过程。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一个长期的、治本的活动过程,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和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借鉴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加强企业的宏观调控,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机会和条件。而国有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时要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筹划,勇于创新,切实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问题;原因分析;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充裕,基础设施愈加完善,整体社会建设越来越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作出了极大贡献,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然而,在新经济形势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有企业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发展的步伐与之前相比相对缓慢,在提升经济效益方面面临着难题。为此,就需要积极地探寻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缓慢的原因,并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结合市场环境,加以改变,走出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
1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来说,我国国有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有待提升,资源的投入达不到预期的回报,在资源的使用上,存在着配置效益不高、浪费的现象,不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就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究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同时兼顾企业的经济利润与社会效益。从国有企业层面来说,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得更好的利润,所以就需要完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国有企业本身也需要进行纳税,就需要依法纳税,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评价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率。在开展重大决策的时候,要综合考量国有企业的产出因素,关注数量、价值、成本以及利润等关键指标,从这些因素入手,强化成本控制,提高服务质量,以此来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2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原因分析
2.1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目前,从国有企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来看,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发展速度较缓慢。从第二产业层面来看,虽然我国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发展、物质基础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是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存在着失衡的问题,比如制造业的国有企业发展速度快,加工工业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资源能耗大;一些轻纺织业则是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再加上一些基础性的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发展不大、相对落后;对于煤炭、钢铁等生产为主的国有企业来说,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单位总产值不高,产能过剩,再加上一些新型产业的冲击,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2.2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落后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市场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而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机制却不够灵活,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就会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首先,国有企业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上还需要进行完善。在国有企业发展中,会适当地调整企业的内部结构,提高经营的效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管理制度的改革,再加上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一些高层人员的流动性强,更换比较频繁,每个人的管理理念又有所不同,就会影响国有企业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一些国有企业对现代管理理念的认识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思维内向的职工在开展工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激励与监督,对员工的行为无法进行严格的约束,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容易出现个别的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私利,侵占国有资产,给国家的财政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不够健全,也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2.3国有企业的运行方式不够完善
从国有企业发展过程来看,其运行方式主要有两大特点,分别是政治化和非理性化。在国有经济运行中,政治化的表现体现在它与一般企业的存在方式有所不同,不是单纯性的经济主体,而是能够反映出一定的行政关系,国有企业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政府部门是决策的主要者之一。并且,在国有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各项决策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外部行政单位来推动。非理性化的特点表现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于企业生产规模的决策,需要按照政府部门的指示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效率,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于其他大型企业,削弱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发展路径探究
3.1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也需要发生改变,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所以,国有企业应当转变现有的经营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分离,解决一些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强化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的规范性,进而开有效的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跨国集团,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的市场经营压力与日俱增。同时,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大手段。所以,对国有企业而言,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积极探寻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模式,转变传统行政管理的方式,以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为目标,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加强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特别是要重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维持企业内部现金流的平稳,并发挥出资金的配置作用,避免出现闲置、浪费的资金,进而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要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善于利用激励与监督机制,包括健全约束员工行为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以及责任制度,来提高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减轻风险出现的可能,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顺利发展,如此,对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极大作用。
3.3合理优化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
针对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通过合并、联合等方式,整合各个国有企业的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分散向集中过渡,做到规模化、可持续的生产。并且,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原则,积极地参加和组建大规模的跨地域的企业集团,发挥集团的作用,提升集团的竞争力,增加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对此,国有企业就需要从产业结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多个方面入手,探寻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管理的水平,提升自身发展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邵艳.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问题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1).
[2]宋付杰.提升国有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3(4).
[3]郑鸣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4(10).
作者:曾志敏,清华大学公共
>> 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为例 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初探 中国铁路总公司将继承铁道部的贷款和债券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营收入证券化的现实路径与选择 以A公司为例浅析如何改进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以DM公司为例浅析国有企业执行力建设 国有企业经济效率研究 论企业经济行为的刑法规制 政府主导下国有企业合并行为的反垄断申报法律规制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与评价 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几点思考 探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研究 关于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EVA)的考核策略分析 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 论加快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浅议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关于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Sun Chunxiang. NDRC: Railways Fares Will not Go Up, or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Pricing. http://.cn/txt/2013-03/23/content_28334970.htm.
Legal Regul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conomic Behaviors:
A Case Study of 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
Zeng Zhimin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Chinese Railway Company as an example, exploring the properti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ir leg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behaviors, and believes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aturally have the dual characters of nation and market, and their economic behaviors inevitably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 therefore should be regulated by laws of different charact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ust be clearly divided upon its national and market characters and its corresponding business areas: for the business areas of national character, the country must create a sophisticated and thoughtful public law, especially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systems to ensure socially fair and just resource allocation; while the business areas of market character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regulation system of economic public law and accept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system specifications to ensure fair market competition. Fundamentally, this legal arrangement is intended to prevent the loss of state assets, and worst situations such as political interest groups kidnapping national interests to arise.
关键词:国有企业;服务合同;特点;意义;企业经济效益;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引言
对于国有企业服务合同的重要性进行科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的国有企业进行全新的发展与转型,制定出更加合理化的服务合同,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服务合同的特点、服务合同在国有企业中应用的意义、应用服务合同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述,希望为我国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促使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服务合同的特点
服务合同从狭义上讲,是一种有效的劳务合同,从广义上来讲是一种双方依据法律法规与服务的内容在平等、自愿情况下签署的服务性协议,双方需要在今后的服务性工作中,各自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与权利,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最终使得服务性工作顺利完成,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通过对于众多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我们总结出服务合同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第一,服务的提供会受到服务对象特质的影响。第二,服务具有无形性或者是识别的困难性。第三,服务具有不可复原和返还。第四,服务效果的达到与服务客户自身的协作和特质紧密相关。第五,服务具有连续性。第六,服务合同中的条款具有明确的责任认定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于以上的特点进行充分研究,以便于分析出服务合同与企业员之间的关系,应用怎样的方式充分的发挥出服务合同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1]。
二、服务合同在国有企业中应用的意义
服务合同在国有企业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国有企业通过有效的应用服务合同,可以使得其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严格依照合同中的条款来进行,积极主动进行企业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模式改革,进行技术的创新、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凭借着优质的服务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为企业将来的发展与进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2]。
三、应用服务合同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1.应用好服务合同进行企业成本的严格控制
国有企业需要在发展中充分的应用好服务合同的有关条款,对于企业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更好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具体来讲,第一,在进行服务类合同签署时需要严格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中的要求,以平等、自愿的方式来进行合同具体条款的拟定,充分明确双方的责任,以便于为今后双方权利的确定打好基础。第二,通过对于服务类合同的科学应用,对于企业一些非核心业务进行有效承包,与外包企业签署明确的服务合同条款,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提高了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比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起企业的合理化预算,并且做好了成本核算的评估工作,使得企业现代模式的成本检查制度得以建立,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市场营销成本等方面受到严格的控制,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今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良好信誉和形象的树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
2.应用好服务合同进行企业良好形象与信誉的树立
服务合同模式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严格的按照合同内容来运行,非常有利于企业完成管理模式与经营方式的转型。比如:我们以服务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内容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服务合同对于签署合同的双方进行了责任与义务的明确,有利于企业完全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进行工作,激励它们通过建立起现代化模式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进行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等等,以此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完成合同中规定的工作,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服务合同模式的应用是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促使它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企业内部众多方面的积极调整,全面提高在市场中的活力与发展的空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事实,充分的说明了国有企业激励合同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我们通过对其进行科学化的应用,可以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激励合同条款的影响下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管理的水平,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使其在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利于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扩大了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为未来的进步与发展打好了基础[4]。
四、结语
对于国有企业激励合同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有利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充分的应用好激励合同全面提高国有企业工作的水平与质量,降低国有企业的成本,为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为今后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垒,刘新民,丁黎黎.异质委托情境下国企高管自利行为对激励契约的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5(09):41-48.
[2]刘士争.国有企业分公司经理人报酬激励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市场主体、企业、股份公司、股票、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含义;阐释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阐释企业依法竞争、优胜劣汰,出现破产、兼并是必然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结合《公司法》学习企业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企业成为企业法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今后如果申办企业、公司,至少先准备这些条件,也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2、通过结合《证券法》学习股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与股票有关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3、通过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教学,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懂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4、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研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亏损与企业经营者的关系,懂得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经营者,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收集、整理的能力,懂得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观察、说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及其光明前景,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改革、效率、竞争、法律意识。
教材分析(一)
一、知识结构:
第一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主要有四个框题。首先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和企业法人,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了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公司和公司制,介绍公司的含义、特点和我国法定的两种公司形式;然后从一般企业过渡到特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概括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必须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后回答如何搞活国有企业,重点分析了企业兼并和破产这两种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措施。本节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采取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的方式,层层引申出教学内容。
图示:
一、企业及其分类
教材分析(二)
二、知识分析:
1、关于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
(1)市场主体:
①:市场主体的范围既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以一定方式出现的企业、团体、机构;
②:市场主体既包括盈利性机构,如工厂、商店、银行等,也包括非盈利性机构,如学校、医院、各种社会团体等,还包括一些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婚姻介绍所等;
③: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④:与市场主体相对应的市场客体,指市场上交易的各种商品和服务。
(2)企业:
①:企业的概念:
②:企业两大特征:①以赢利为根本目的。这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独立的经济组织。非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③: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④:企业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这一条件,总厂下属的分厂、总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都被排除在企业的范围之外。
(3)关于企业法人,主要懂得企业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盈利性是企业法人最主要的特点及其与自然人的区别(图表):
2、公司:
对学生来说容易把公司与企业混淆起来,教师可从几方面进行讲解:
(1)含义:
(2)特征:①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依法成立表明公司的设立必须由法律做出统一规定或经由国家行政机关批准;②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这是公司作为企业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显著特征;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地位: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是最多的,但是他们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市场经济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4)企业和公司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凡是公司均是企业,但企业不一定是公司。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众多企业形式中的一种;
3、我国公司的法定形式:应该讲清楚以下几方面:
(1)按照不同的标准,公司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西方一般有: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详见重点、难点)
(3)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讲清两个问题即可:
①含义。指出:这种公司形式比较适合各种中小型企业。
②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图表)。
(4)关于股份制:
①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财产方式的社会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这样一种组织形式,不同财产关系可以达到内在结合;
②按我国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两种形式:一是有限责任公司,它是少数产权的结合,特点是不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股票不上市,股东只负有限责任。二股份有限公司,它是许多产权的联合,特点是股票经批准可以上市,股东只负有限责任(企业倒闭只赔股票);
③我国的改革实践证明:
A:股份制能够容纳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兼容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使分散的生产力迅速联合成集约生产力,形成一个既互相制衡又互相合作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发挥整体效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股份制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企业与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的企业合股。著名的企业如:长虹、海尔、泸州老窖、一汽奥迪等,都是大型的国有控股公司,其净资产收益基本上在23%以上,有的高达40%。
B:股份制是一种能够主动运用社会资本力量,同时接受社会资本大众的监督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国企业发展资金紧缺,而全国城乡居民有大量的存款,也有投资的愿望,因此,企业筹集国内资金的潜力是很大的。通过股份制,发行股票,为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提供条件,同时,由于国家和集体控股,可以扩大公有资产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④“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内容的引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增强改革的意识。
4、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见重点、难点)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见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三)
三、重点、难点:
1、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2、关于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这一内容主要讲清三个方面:
①:定义。
②:特点。①公司的运作是通过发行股票。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是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②责任承担方式:股东与公司有着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③是一种企业法人。
③:完整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图):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基本特征。股票对发行的企业来说,是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是债务;对持股的股东来说,是一种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对居民来说,用自己闲置的资金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
股票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可自由转让或作为抵押品;
关于“购买股票为什么能获得收入”?一般来说,股票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因为,公司用发行股票筹集起来的钱扩大生产,股息是其获得利润的一部分,公司有盈利才有可能派发股息,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破产了,股东不但没有股息,反而要承担手中股票金额的责任,即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风险;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升值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预期股息:预期股息越高,股票价格越高,两者成正比;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它与股票价格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可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应向学生说明:我国和世界各地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供求关系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投资技巧方面的因素、股息变动、股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等。(如911后美国股市的波动影响到世界各地),因此在选择股票这种投资方式时,至少要考虑: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估计预期股息;当年银行存款利率,只有当预期利率高于存款利率时,购买股票才是一种明智的投资选择;要把握机会,事实买进或卖出;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股票价格和股票的票面金额是不同的:股票的票面金额只是表明投资入股的货币资本额,是固定的,而股票价格是变动的,通常总是大于或小于它的票面金额。
我国现有的股票交易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4、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
这一问题实际是本节的总结,从课程目标看,它是本课唯一需要运用的知识点;从现实看,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作用以及现状决定的;从学生的思想认识看,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今天,更需要澄清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解决学生认识上困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按照教材的要求,讲情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的三点表现;
①:注意区分:国民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比重概念,事物的主要部分)
主导——国有经济(权重概念,引导事物发展方向)
支柱——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讲清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何界定?
③:运用一些具体数据、示例,说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贯穿在三大作用的讲解过程中);
④:讲清国企改革的意义、现状和目标:
运用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落实则是明确国有企业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现实意义。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这一问题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易错点,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讲清楚“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经济效益”的概念。
②理解和把握经济效益的概念,在衡量标准上,还要讲清四个关系:
第一: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消耗的关系。应当在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可能减少劳动消耗。如果企业偷工减料,生产伪劣产品,虽然减少了消耗,但这是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是不可取的,最终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第二: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较高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合格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较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劳动产品,否则,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
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但劳动产品有用程度不高或者生产消耗大,则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经济效益好意味着利润相对就多,获得的利润用于改善职工生活,能提高劳动积极性;用于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能增强生产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第四:企业利润、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利润是指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它不同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例。企业利润增加,经济效益未必好,因为,利润总量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有三种可能:①利润总量增长不如产品总量或资金总量增长快,则说明经济效益降低;②利润总量增长与产品成本总量或资金总量增长一样快,则说明经济效益没变化;③利润总量增长比产品成本总量或资金总量增长快,则意味着经济效益提高,这时候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提高,也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这两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企业如果不赢利就谈不上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利润一定高。赢利是目的,提高经济效益是出发点,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活劳动消耗的减少、人力资源的节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必须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可见,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但又不能划上等号。
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对社会来说,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国民来说,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依靠科技,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
因为:①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对比:(表)
②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并有利于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从根本上抑制需求过旺和成本攀升,有助于防止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力的能力。总之,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才能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但并意味着企业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是用企业的大小和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正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国有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资产重组,正是符合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这一点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的。当然,管理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提高管理水平也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因此,如果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这两种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目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5、关于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企业的兼并和破产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企业兼并、企业破产概念。从理论上让学生懂得: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②兼并意义和作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并劣,是基本原则。因此,企业的兼并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兼并和被兼并的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
③核心:“强强联合”。通过联合或兼并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形成规模效益。这是当前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根本措施;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经济探索,生产社会化日益提高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客观要求。
④企业破产又称企业倒闭,这一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破产倒闭企业产生的诸如企业职工下岗增多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教材“想一想”栏目中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和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二: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可以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活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还可以运用漫画“救死”说明:兼并和破产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单纯地靠“输血”来保护那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是不行的,必须引入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在分析时注意比较兼并和破产,不要把二者混淆。
⑤兼并和破产的目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⑥小结:
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兼并、破产一批素质差、效益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而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和行业集中,将促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必然性:价值规律中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通过平等竞争发挥自己的作用,兼并和破产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反过来又会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 财政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占据着核心地位,国有企业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很重要的一种财政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国企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比较差,其发展的状况很不符合其现在所处的地位和它所占用的大量而优异的社会资源。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它改革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致使不仅没有有效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反而导致了其资产的流失及经营的破产等不良后果。
(二)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原因
从国有企业自身结构的角度分析,影响其效益提升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其一,国有企业的机制比较落后,缺乏经营活力。也就是说,企业缺少激励职工及领导者的机制,尤其在责任、产权和职业这些方面,约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其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导致对企业的管理不完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是该企业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已经处于老化的阶段,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三,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
其四,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差。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由于投入研发的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含金量比较高的产业,自主品牌也不多。
二、提升国企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
要想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要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积累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然后作出统筹规划,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微观的管理,转变为宏观地调控,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取代行政的手段,实现对企业的间接调控,对企业制进一步加强完善,做到国有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真正分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国有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竞争,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及相关法律,实现对市场秩序和行为的有效规范。打破国内人为和地区性的封锁,为那些比较优势的企业顺利进入市场扫清障碍,并完善退出机制,使那些劣势的企业能及时有效地退出。并且,为了向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和开放的市场。国有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意识,逐渐摆脱对国家的依赖,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强大。
(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简而言之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国有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要想培育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核心技术的创新作为重点。就技术创新而言,我国的目光应该放眼于国际市场而非国内,要参照本行业的国际领先企业,并尽力形成国际范围内该行业的技术优势。要抓住重点,争取在一些我们比较占优势的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带动其他类别的企业的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国家的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在那些我们占比较优势的领域,企业应该将节约资本技术的研发放在首位,使原来占优势的领域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于我国比较劣势的领域,企业就应该加强技术研究,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的资金的投入,先模仿创新,再技术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三)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就企业的经营者而言,他们应该形成敢于更新人才的观念,营造一种利于人才竞争的良好环境,并从制度上对人才的选拔及使用加以保证,积极做到对人才的争取,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国有企业更应如此,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将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当急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时,可以实行滚动式的培养,培养的重点放在他们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上。国有企业还应该对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强改革,营造一种良好的利用和激励人才的环境。要对人才流动的障碍在制度层面加以根除,在各领域全面的推行聘用及辞职和辞退的制度,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和人才的竞争上岗。同时,还要对收入分配制度加以改革,要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这一原则,积极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如管理、知识和技术等参与效率的分配。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企业结构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优化企业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该活动主要表现出治本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如果说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短期的、治标的活动,那么调整产业结构就是一项治本和长期的活动。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做到标本兼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实现国有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做到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产业的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提升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就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来看,国有企业由于多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如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使得我们必须再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这同时也是和谐企业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为首要任务
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的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真正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要坚持经济利益为第一发展目标
利润对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企业如果利润得不到增长,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有企业更是如此,它们虽然看上去比较强大,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将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应该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以此来确保国有资产和企业的保值增效。
(三)要坚持三效合一的原则
三效合一指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结合。虽然国有企业要强调经济效益,但并不是说要因此排斥环境和社会效益,而是要求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主动去承担一定的和会责任,并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以和谐为宗旨,推进国企发展
这里的和谐包含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和谐指国有企业内部干群关系和上下结构的和谐,外部和谐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国企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和谐二字的真正内涵。和谐从本质上讲实质上是指包容性格、坚定原则并互让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珍惜和建设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并维护好国企全体职工的利益,将其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始终坚持共享、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广泛听取广大员工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并自觉的接受员工的监督,将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果和广大员工共同分享。
第三,要通过科学的指导来提升经济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并集中精力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
一、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工成本的刚性增长企业管理者更多的表现是手足无措。
我国人工成本管控理念引入比较晚,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对人工成本管控的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人工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其承载的主体也成为一个企业增强竞争力与生存发展的基石。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物价水平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人员工资逐年攀升,同时企业单位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也要按照属地政策的要求按特定比例的增长,这几项甚至占到工资总额的50%-60%之多,同样,企业职工福利费也只有控制在基本工资的正常比例之内。这些人工成本保持着刚性稳步增长,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更大的人力资源利润。企业必须面对这一人工固定成本刚性增长的现实,更多的企业依赖是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二)企业调查统计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众多,员工岗位和类型都十分复杂。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统计都应该非常精密,由专业的部门负责详细的调查和统计。但是国有企业很多调查统计制度都存在缺陷,或者调查制度已经成为一纸空文,根本没有落实到位。片面的统计数字和企业实际运营状况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法根据实际的人工成本做出正确的成本评估,最终出现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三)人工成本管理脱离企业经济效益
在人工成本管控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都存在人工成本增长没有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挂钩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往往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大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甚至还出现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人工成本却大幅增长的现象,导致企业发展动力被慢慢吞噬。
(四)人工成本结构不合理
国有企业发展受历史因素影响较为严重,人工成本支出项目繁多,最终造成人工成本结构不合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企业总支出量增加,员工收入减少的问题,甚至还出现关键岗位员工逐渐流失的问题,换言之,企业的人工成本费用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
二、提高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管控的建议
(一)加强对人工成本管控的认识
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管控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企业人工成本的全面控制、统计和评估,平衡员工福利与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员工薪资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对人工成本管控理念的认识,领导阶层要针对人工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给予重新认识和定位,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人工成本管理实施方案,使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步入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轨道,进而让人工成本管理在国企中扎根、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应用。
(二)开发人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创建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平台
在财务管理中,对于人工成本管控方法,采用人工成本各项构成要素数据所占比例或成本费用率,成本利润率等来在时间纵向上或部门、企业之间的?M向进行笼统分析。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工成本管理更多的是从岗位与人员工资角度分析存在的人工成本存在的问题,而如何通过整合现代化的信息数据资源,开发专业的人工成本信息系统,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最大化发挥人力资源成本的迫切要求。
(三)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正确的处理所有数据并得出综合评估成果以后,人工成本管理部门会发现企业现行运行条件下存在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企业实际工作人员需求量少于雇佣人数,工作效率低下,员工福利和劳动付出不成正比,个别部分的产品产量少于市场需求等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人工成本管理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正确的评估,之后能够向企业领导阶层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控政策、实施方案和欲解决问题,人工成本管理部门需要对所做出的评估结果和改善方案的实施效果负责。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途径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电力行业的投资建设也逐渐提高,电力事业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时期,电力企业的改革以及管理工作逐渐得到增强。但是在实际的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经营管理理念还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使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要提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创新经营管理思路,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1 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以经济效益作为出发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使其自身的竞争力得到增强,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能够使公有制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得到充分的体现[1]。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做好市场、生产成本、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各部门、人员需要积极开展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控制运行过程中的影响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2 当前电力企业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市场机制发展不够全面,电价、监督机制等不到位,不能形成公平、统一的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存在着严重的分散、多头管理,使得电力市场的发展不到位。而用电需要的不断增加也使得电力峰谷差增大,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同时,电力企业中依旧存在着行政干预的问题,电力企业存在着欠费、催收难度大等问题,为此就会出现行政干预[2],但是行政机制的投入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经济效益没有办法顺利实现。尤其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行政干预后变成无法解决的问题,对电力企业的运行发展等都是十分不利的。
电力企业是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需要有一定的服务意识,从而使经济效益的实现得到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电力企业是垄断性的行业,因此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管理用户的形式。部分电力企业的员工的服务意识比较差,使得电力企业的形象遭到损坏,经济效益的实现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 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3.1 强化生产成本的管理
电力企业应加强改革力度,使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机制得到改善。同时对电力体制的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电网资产进行清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存量的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实现电力企业的改制,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深入分析主辅分离政策,实现多样化产业的发展,保证主辅分离改革顺利、有秩序的推进。
同时,积极开发利用自动化调度,用电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3],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方式,保证电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保证电力企业的各项支出都控制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严格管理材料、办公以及维修等费用的支出。
此外,加强人员管理,实现岗位竞聘的方式,实现市场化的公用工机制,使员工能上能下。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促进员工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员工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企业领导也应注重培训,保证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
3.2 实现电力企业的市场化管理
电力企业的市场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是由电力生产管理的特点决定的。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与电力企业的绩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做到安全、环保、节能,兼顾公共事业和服务业的特点,还有电源结构造成的自然差异[4],投资资本收回的时间比较长。对于电力供需紧张的问题,我国已经得到了基本上的解决,实现企业的市场化管理是电力行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现阶段,地方、民营以及外资电力投入逐渐增多,电力行业中也有很多重组并购的现象,使得很多先进的管理工具被应用到企业中,实现市场化的管理体系建设,市场价值的受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
3.3 科学分析和研究电价政策
对于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电价政策是十分关键的因素。要实现电力企业的效益需要尽量获得有竞争性的电价。对于电价政策,首先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使电力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氛围。电力企业部门也需要积极研究电价政策,明确电力工作的目标,保证电价测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与改革需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进一步拉动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电价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使电力市场的改革进一步增强,使市场以及价格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电价的透明化,使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政府应制定科学的输配电价,使电网使用费能够统一,加强对电力项目的宏观调控,使电力市场得到进一步规划,保证电价政策的优化,使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4 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要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就需要依靠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技术管理。可以对用户的负荷进行调整,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减少配电线路的损耗。
在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是十分重要的运行设备,电压变换以及功率传递过程中,变压器自身都会出现有功以及无功功率的损耗。这种消耗与变压器的技术特点有关,并且负载的变化也会出现非线性变化,在电网线损中,变压器的损耗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轻负荷时的比重更大。根据相关的统计,中低压电网的线损中,变压器的损耗要占到2.5%左右[5],轻载运行的变压器存在于电网中,对于降损节能是不利的。所以需要依据变压器的相关技术参与进行运行方式的选择,对变压器进行管理,科学使用现有的设备条件,从而实现节能。
实现无功补偿,保证功率因素得到提升,使设备输送功率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这是一种很快捷、节约成本的措施。
配电线路运行过程中,线路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标准,如果将配电线路上的有功损耗进行减少能够使电能得到一定的程度的减少。降低配电线路上的无功功率,也能够使配电网的功率因素得到提升,使负荷电流得以减少,促进电压质量水平的提升。
4 结束语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电力行业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国家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对电力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电力行业的投入力度也逐渐增加,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经济效益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积极转变思想认识,实现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强化生产成本、市场化、电价政策以及技术水平的管理,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包洪梅.论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全国商情,2014,22:44-45.
[2]张嘉莉.创新电力企业管理模式 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J].科技致富向导,2014,2:257.
[3]腾格尔.提高内蒙古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2:57-58.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效益;企业管理
一、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促进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说明、预见、认识、精神食粮、准则等诸多功能,同时还具备真理的力量,从而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起着有效的导向作用,即通过帮助企业和员工形成合乎我国社会核心的价值理念体系,引导着企业的全体员工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规范企业相关的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开展。而其实质就是把企业内部的各类思想进行联系、联接,并用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之发生作用,从而正确引导企业及员工的未来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国有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并与其经济效益呈紧密关联和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不断地创新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内容,并紧密地用于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如今已经成为帮助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国有企业的员工当中,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高水准的职业技能、优质的服务理念和态度、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等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介入,使这些素质在企业员工当中有效的构建起来并成为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
相关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于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与生产积极性方面,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员工的头脑,不断提升员工相关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生产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二、强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效益提升之间的认识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使企业的员工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是和企业的效益紧密关联的。居家过日子,衣食住行样样都不能少,因此对于员工来说,想要收获更多的福利待遇,维护自己的家庭无忧生活,就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中。无论我国是处于计划经济状态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中,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公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企业的发展依托于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认清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形势,并承担起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压力,通过提升自己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帮助和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深切地认识到企业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家,需要员工齐力携力地推进企业的发展。
(二)专业政工人才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都说,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亦是如此。因为专业人才经过了专业的培养,拥有专业的完善知识。但如今许多国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全面,也不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或者是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专业政工人才在企业中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存在,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并积极投身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从而严重阻碍了专业政工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升企业效益的作用,并让专业政工人才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为企业的发展指引方向,规范企业的各类生产经营行为,这样,企业的运营将在专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的积极协助和指引下,朝着社会主义大道发展,从而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帮助企业达到最终提升效益的作用。
(三)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企业提升生产创新
创新能力是企业运营和发展必需的能力,无论哪一个行业,企业如果想要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在竞争环境下健康持续发展,从而也推动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功能,正是全面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推动企业发展的最有效武器之一,通过作用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激发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和爱岗敬业的态度,从而把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企业的发展开动智慧不断地创新,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理念,还是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或者是企业的生产工具,方方面面都进行创新,从而不断地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结语
党和国家在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切的认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各个国有企业也应该拿起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有力武器,加入到企业的运营中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需要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通过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员工投身到企业的发展运营中来,这样就能促进企业的高速健康发展,从而顺应我国发展的新形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蒸蒸日上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包亚青,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