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范文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业教学模式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

第1篇

数理金融专业课程群的构造应该突出知识在解决金融问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涉及到金融、数学、统计、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不以原有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为准则,而是对照数理金融专业实际需求对原有学科的知识进行删减、重组和增设。由于数理金融专业的培养目的是培养解决金融领域问题的人才,因此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造思路是立足原有金融学科,以培养学生量化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为导向,突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知识点关系的处理。基于这一构造思路,我们对数理金融专业设置三个核心课程群:金融基础课程群、量化金融课程群以及实证方法课程群。三者的关系在于金融基础课程群是基础,介绍金融领域的传统理论知识;量化金融课程群是核心,是区别传统金融学的关键,介绍现代金融理论的定价和风险管理知识;实证方法课程群是手段,即如何利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对量化金融课程群中所涉及知识点加以实现,并进而解决实际量化金融问题。金融学基础课程群和量化金融学课程群主要是基于传统金融学科和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进行构建。金融学基础课程群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量化金融学课程主要包括资产定价、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等。实证方法课程群是补充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知识,由于数理金融专业对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没有过深的涉足,仅需要能加以灵活运用解决量化金融问题,因此精选了随机过程、金融计量学、金融数学软件等课程。

2核心课程群内课程知识点构建

虽然我们对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但是如果不对课程群内各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新构建;那么我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即对数理金融专业课程进行粗线条地归类、删减和增设,更细致的工作是如何对课程群的群内及群间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构建。

2.1以各课程群的整体建设目标组织各课程群内知识点

课程群不是几门课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因此课程内容不再是按照原课程知识点自然逻辑进行安排,而是打破原有课程的知识点的构架,选择与课程群的整体建设目标相关的知识点,与课程群内其他课程知识点一起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首先减少诸多课程内容的重复;其次根据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系统统筹规划,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构建,对具体课程知识点进行增、删、整、并;最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程度进行教学时数和时间分配。

2.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的有效结合

数理金融专业的教学根本目的不在于数理金融相关知识点的传授,而在于学生量化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在知识点的梳理和构建过程中,应该紧扣实际案例,做到知识点的呈现与实际案例中问题解决有效结合。即,知识点的安排不是按照知识点的自然逻辑进行安排,而是以实际案例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知识点的筛选和安排,突出学生通过案例学习知识点,并能对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知识点与案例紧密结合不仅增加了知识点的鲜活性、立体性和形象性,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知识点的传授,只是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自身的逻辑体系;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对问题进行解剖,抓住问题的关键,并在众多的知识点中选择恰当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这却是单纯知识点的传授所无法实现的。但是如果知识点的构建和习得过程中本身就是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进行的;那么在知识点的习得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应有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应用性极强的数理金融专业,特别是课程群中的重要知识点,一定要与市场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的引入、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引申来呈现知识点。

3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模式探讨

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量化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模式也区别于单纯以知识传输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性的灌输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实际相脱节,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针对现实性、综合性、复杂性极强的金融市场,我们提出了应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开展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活动。

3.1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探究学习”,二是“合作教学”。“探究学习”是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在哈佛大学举行纪念演讲会上提出的。认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去探究叙事,去解决问题;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展开学习。“合作教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家威廉•格拉塞提出的。合作教学模式是在充分相信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的前提下,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对象,通过合作互动促进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则是“探究学习”和“合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概括成“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合作—总结、反思、评价—作业延伸”这样四个环节(顾锋娟,2009)。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总结、反思、评价环节提升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作业延伸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3.2数理金融专业课程群开展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例

我们利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对数理金融专业课程群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探究过程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以量化金融课程群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知识点为例子说明如何开展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改革,并且如何培养学生量化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模型)相关内容,该内容是量化金融课程群中“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课程中“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章节内的重点、难点,也是现资组合理论的精髓;但是由于理论性较强,不容易理解,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在学习后都不能加以实际应用。按照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我们对这部分内容按照案例引入、思考探究、实证验证、总结引申的过程进行设计,并利用Excel对实证计算部分进行实现,使学生对CAPM模型相关知识有一个立体化、形象化、系统化的认知,并能付诸实际应用。

3.2.1案例引入

首先以案例引入问题情景,某个投资者要进行投资万科这只股票,那么他需要思考投资万科可能获得的收益以及可能承受的风险,即引入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收益和风险。

3.2.2初步探讨

对万科股票过去一年的收益和风险进行计算,并将其与整个市场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对比,得到万科的风险大于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万科在去年整个市场下跌的环境中下跌得更厉害。以数据的简单对比形象地展示了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引入到风险和收益的定量化的模型——CAPM模型,即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Excel的ln函数、average函数、stdev函数、拖曳功能等实现对万科和上证综指的对数日收益率、日标准差、年化标准差等变量的计算。

3.2.3CAPM模型的实证计算

以万科实际数据验证CAPM模型,并通过对比CAPM模型计算出的期望收益与万科过去一年的实际收益之间的差异,得出CAPM模型的核心知识点:市场只对风险资产的系统风险(贝塔值)进行补偿,不对非系统风险进行补偿。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Excel的covar函数进行贝塔值的计算,并利用万科实际数据和CAPM模型计算出的差异,形象地阐述了虽然市场不对非系统风险进行补偿,但依然会给投资带来可能的损失。

3.2.4案例的总结和引申

总结案例,加深对CAPM模型、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的理解。最后引申到实际投资中,给出两个重要的政策建议。第一,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贝塔值;第二,如何在实际投资中进行非系统风险的分散。

3.3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符合数理金融课程群的建设目标

数理金融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定量化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知识点的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这一建设目标。(1)以投资者的投资思维过程出发组织该部分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引入、思考探究、实证验证、总结引申等进行展开,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体现学习的思辨过程;(3)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立体、直观的感受;(4)用Excel对计算过程进行实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4结束语

第2篇

在授课之前事先树立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能增强教学效果,利于学生技能发展观的形成。

1.专业能力目标

对于建筑专业的能力,应要求做到:①能制订有效的施工计划;②能有效对施工过程进行组织与协调;③拥有专业熟练的技能;④对工程结果的评定总结能力。

2.职业精神目标

建筑行业作为一项难度大、强度高、环境多变的专业,在对作为将来从业人员的学生进行培育时,对其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除了需要有基本的团队协作与吃苦耐劳精神外,还必须拥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意识,才能保证施工快速安全地进行下去。

二、完善实训课教学方法

1.有效利用现场情境教学

建筑专业的实训课教学,是让学生将从书本上习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真正知识的有效环节。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缺乏经验,并没有真正接触或体验过建筑行业,假如在此时对其灌输过多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失去积极性。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可使用大量现场教学或者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内容,如利用实训课时间带学生参观社会上的施工场地,体验实地操作,或者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加强直观认知。

2.师生间互动与合作

在具备了完善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实训课教学时能否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点,提出正确的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点。由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过少,在刚刚接触建筑专业的知识时总会出现一知半解,难以全部消化理解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在此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中认为的难点疑惑:如在课堂上专门腾出时间为学生答疑,或者在课后深入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找出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与欠缺,对其引导指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3.利用模型

在上文提到的实践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从直观主体上对建筑学有了了解;然而对于建筑的内部结构、材料类型尚存在很多疑问,而这些内容仅通过书面的知识来补全显得过于抽象,因此,可用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分析来弥补这一空缺。教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进行三维立体模型的制造。材料可用纸、木头、铁丝、陶土等,做出模型后教师对每位学生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模型来讲解构造与材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最为直观的认知,还培养了其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

4.加强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才是培养职业能力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实训的先后顺序应依照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的带领下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搭建建筑中最基本却最重要的脚手架为例:教师先根据此项目选好场地,提供所需资料与材料,再利用课堂时间先向学生具体展示工作过程,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学生进行任务分配之后,开始讨论脚手架的材料并研究正确的搭建方法与工序,并做好记录。在进行真正的实地实验前,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拆解来分析正确搭法的原理与错误搭法的原因所在,避免材料的浪费。

三总结

第3篇

1.1分组的问题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结构为主线整合了理论与实践,需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建立适合学生活动的教学组织方式。目前主要采用小组教学为主要形式来组织实施。首先,在分组上,如果由学生自由组合,多数情况会使能力水平相当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利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也不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其次,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分组,小组成员一旦固定,熟悉了之后,又必然会因为产生一定的人际矛盾,导致合作中的消极怠工和偷懒的现象,影响整组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最后,小组人数也会因项目情况和教学要求有所不同,这又会打散原有固定的组别,而且组别过多的时候教师对于小组的管理能力势必削弱。所以导致每一个新项目教学时,在分组问题上浪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1.2指导时间的问题

在项目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充分开展自主探究、讨论、操作等活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创设项目教学情境,把握项目教学实施的进度,纠正项目教学实施中的偏差,为学生的相关活动提供相应的指导。而目前的现状是项目教学中,教师仍主要是讲解和演示,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很少,因为面对众多小组时分身乏术,往往指导了个别组,一个课时可能就结束了。

1.3讲授时机的问题

在学生产生这两类问题时,就是教师讲授的时机。这样的讲授不但不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而且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快和加深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的融合。只有教师适合时宜的讲授和学生的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一般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前部分单独讲授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后面部分,在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时只有在发现几个小组都存在的共性问题时会要求学生全部停下来给予统一的解答,而实际上前面的小组已经得到过相应的指导了,也有可能其他组并没有这样的实践性问题出现,这就既浪费了教师的精力和指导时间,也影响了课堂进度。也就是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住理论讲授切入的时机。

1.4课堂评价的问题

项目教学的评价要能够完整体现学生在项目整体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从而客观反映学生本次项目课程目标专业技能的实际水平。过程性评价是项目课程教学评价的重点,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实践。然而现实情况是,首先,教师在分身乏术的情况下,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进行关注和记录。其次,教师仅能通过形成的书面成果或成果演示对整个小组进行终结性评价。对组员个体的评价主要参考组员之间的互评。然而每个学生在任务进行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并不都能很好地关注其他组员的活动过程,因此也就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他组员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往往一个学生给其他组员的评价基本都是一样的,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会使一部分参与程度高,发挥作用大的学生积极性受挫,而且也无法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2网络环境下的文秘课堂的项目教学探索

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臻成熟的背景下,网络教学已方兴未艾。文秘项目教学利用这种新型的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辅助教学媒体,为文秘项目教学新模式的创建提供较为理想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在多年从事文秘专业项目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立足于文秘专业课堂教学,对网络环境下的文秘专业项目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反思。

2.1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解决文秘专业项目教学现状中出现的问题

2.1.1解决分组的问题

分组的标准和规模由系统根据教师提前在网络教学系统中输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分数,每个项目的合理小组规模,以及系统累积记录的学生项目成绩等参数进行分组。其不但节约了分组的时间,还保证了小组中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又兼顾了学生合作关系的广泛性。另外,多媒体模拟环境下,网络系统能集成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而非人为把秘书工作割裂成不同的课程,也使实训更符合现代秘书办公的需要,尤其是适应办公无纸化,网络化方面。

2.1.2解决指导时间的问题

因为文秘专业是文科类专业,所以不用像理工科那样手把手指导,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系统,这样就可以不用来回走动巡视各小组的任务进行情况,只需在主控台电脑前与遇到问题的小组进行沟通来进行指导,必要时亲临指导。这样做使教师不必奔波于各个组之间,而且又能及时解决问题。

2.1.3解决讲授时机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时发现的可能是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发送通知和解决方案给各个组,让有问题的组别能够提早避免走弯路,又不影响没有问题的组别的工作进度。

2.1.4解决课堂评价的问题

网络教学系统可以记录下每一位学生在项目训练操作中的各方面表现,例如多媒体设备可以记录小组讨论的内容,按照电脑机位进行声像保存。这样教师就不但可以很方便地关注到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全过程,而且该系统也在评价时为学生和教师对某一学生评价时获取更多客观翔实的材料,避免了盲目和主观。

3网络环境下的文秘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的总结

3.1模式的优势

经过网络环境下的文秘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我认为项目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1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生通过电脑网络等设备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训练了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完成文秘工作相关事务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实训采用了现代技术和网络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其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同时通过这些模拟练习,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及文字的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1.2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文秘专业项目实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无疑克服了学校实训场地和设备条件有限的问题,增加了实训课时。依据工作情境设置学习情境,将项目教学引入网络实训室,通过模拟秘书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处理效率和水平,弥补文秘专业普通校内实训的不足。

3.1.3加大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

在网络实训教学中,学生可以获得即时的在线帮助和问题解答。同时,在项目实训教学的模拟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项目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与指导老师沟通,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既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上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为高技能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模式的注意事项

目前我校仍然处于课改攻坚阶段,结合第一阶段的实践,我认为,上网络课要注意以下两点:

3.2.1课前一定要准备充分

首先,网络教学环境必须要有保障,教学软件最好运行在校园局域网上,从而便于管理,保证一定的上网速度。其次,对于教师而言,课前教师要准备实训项目人物材料,制作相关课件,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制作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网页页面。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以便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上的问题或其他硬件问题,并利用网络教学系统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最后,对于学生具体体现在,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能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等相关软件。

3.2.2网络教学模式要注意因课而异

这主要是有些项目教学内容互联网上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上网去查找资料,做成幻灯片,然后教师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展示成果。但是当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网上资源较少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网络大海捞针似地寻找,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就必须给出几个主要的目标,给学生相关的建议,同时要对课堂有一定的调控,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偏差,从而保证教学达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