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业发展规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国外现代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的特点
1.1因地制宜,模式各异
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13I: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现代草地生态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规模工厂化模式,以欧洲国家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模式,以及亚洲的日韩和我国台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这些国家,尽管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尊重本国或地区资源现状,利用已有的土地、草原、资本或技术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
1.2标准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畜牧业标准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相对成熟,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注重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对养殖区域植被、路面等进行的明确规定l川;注重生产过程与丁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要求从种畜禽的培育到使用的饲料、药品、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系统标准要求问;严格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达国家无论是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或是采取的措施上都非常严格,要求产品产地无任何污染,贮藏、运输过程未受污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业质量标准f41。同时,这些国家都拥有健全规范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具体执法措施【41。
1.3设施发展水平高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相继实现了畜牧机械化,在饲草加工、饲料加工、饲养过程等方面发展到了较高的设施水平。牧草收贮工艺采用具有现代化工艺的新型旋转割草机、调制割草机、快速烘干设备、拣拾压捆和青饲收获机;饲料加工广泛应用微粉碎和超粉碎设备、高精度微量配料系统、全自动控制的挤压膨化机及高温高压短时强制调制器与制粒机;蛋鸡饲养设施趋向于高密度大型化,采用6—8层叠层笼养,喂料、饮水、清粪、拣蛋自动化,全封闭鸡舍,鸡舍环境自动检测调节,并配备蛋品全自动化收集、处理、计数和装箱设备;肉鸡饲养设施以环境调控、高速定量精确饲喂设备和消除应激反应为主;规模化养猪中,猪舍环境控制自动化,自动料线、脂肪测定仪、妊娠测定仪和种猪个体饲喂技术和自动清粪设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奶牛饲养采用青贮收获及加工系统、自动取饲系统、全混合日粮系统、自动饮水系统、牛场清粪设备、牛舍环境控制设备和全自动挤奶成套设备、奶品快速冷藏成套设备和奶牛场综合管理系统等醐。
2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概况
2.1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以农户家庭庭院养殖为主,专业户不断涌现,涉足于畜牧业生产领域的一些企业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进入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进人2l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养殖持续增加,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为34%、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8、16和17个百分点171。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优势区域的生猪生产、家禽生产、牛羊肉生产、奶类生产和羊毛生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50%、92%、88%和89%以上嘲。
2.2规模养殖设施化水平提升
随着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饲料饲草加工、牧草种植及收获、畜禽标准化饲养、生产检测方面门类齐全的成套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不断在畜牧业上得到应用。饲料加工已由简单的粉碎发展到配合饲料、熟化饲料的加工,畜禽饲养的饮水系统、施药技术、降温和通风系统、消毒设施、喂料系统、清粪设备等基本上能满足现阶段的生产需求【9~。同时,国内已开展了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制了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系统,可对鸡舍实现自动控制,实现了蛋鸡喂养自动化、清粪自动化、危险环境报警自动化【151;滕光辉等1161研制成功了家禽健康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对蛋鸡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了集成研究,在德青源生态养殖场进行了成功验证,为养殖场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疾病预防能力;中国农科院开发了“种猪场生产管理系统”、“种禽场饲养与繁育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基于个体信息的猪的优化饲料配方系统”、“猪疾病防疫与优化饲养管理数字化智能系统”等,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埘。宋延民等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器、计步器、自动分群系统、自动称重系统、牛奶流且/电导仪、管理与分析系统,形成了以挤奶厅为中心的信息采集奶牛管理系统和奶牛养殖健康系统【l研。东南大学研制了畜禽规模设施养殖环境传感网监控系统平台,可以采集用户需要的环境参数,并能根据要求控制养殖场内的排风、喷淋和光照系统1191。
2.3畜牧业标准化不断推进
规模养殖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小区突破8万个;牧区半牧区舍饲半舍饲稳步推进,已有3000万头以上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圈养嘲;全国畜牧业标准新立项108项,比上年增加了95项,初步构建了畜牧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现已通过畜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捌。
3江苏省畜牧业规模养殖现状
3.1规模养殖比例高
2008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为重点的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已有136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阎。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4%、86%、92%和94%,全省建成万头以上猪场123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137个、lO万只以上蛋禽场42个,千头以上奶牛场33个【2t1;全省共有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省级67家,各类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7000余家1221。
3.2产业区域特色明显
江苏省以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奶业和波尔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建设为主线,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以江宁、锡山为代表的江南奶业经济带和以铜山为中心的徐连奶业经济带奶牛存栏已占全省的85%;如东、阜宁的生猪,东台、海安的家禽,沛县的肉鸭,睢宁的山羊,高邮的蛋鸭等一批特色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宁镇扬等丘陵山区肉鹅产业带肉鹅饲养量占全省的80%、肉鹅深加工占全省的85%f7l。
3.3设施化水平较高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江苏省积极推广家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肉羊集约化快速育肥技术等,建成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5家120l。从规模养殖的设施水平看,大多数规模养殖场都采用了密封式圈舍,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饲养。除传统的湿帘通风、冷风机降温、红外线保温箱、电热地毯保暖、电动除粪、自动喂料、自动光控、自动拣蛋等传统设施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逐步在畜禽养殖中得到应用;全省发酵床养殖面积达114万m2,部分地区建成了规模养殖场的远程监控系统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的智能化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质量和效率120l。
4提升江苏省规模养殖水平的对策
4.1强化政府宏观决策
4.1.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要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与布局、养殖标准制定、养殖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养殖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宏观指导职能,积极开展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工作,保证规模养殖的发展水平。以畜牧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广泛开展产业信息分析和预测、评估工作,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和模式、国际国内市场动态、疫情动态等,建立起畜禽产品数量和质量动态预警体系,提升产业的指导能力。
4.1.2出台各类鼓励政策应积极出台相关优惠和补贴政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的畜禽养殖,鼓励和扶持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或产业协会,促进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养殖比例,促进产业化经营。对于在建设高水平规模养殖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4.1.3加大政府对产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品种繁育、规模养殖设备和畜禽生产污染治理等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比例不足l%,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要提高政府对畜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加科研立项的数量,并引导科研资金向畜禽品种、养殖设备和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领域适当倾斜。
4.2大力拓展市场需求
4.2.1拓展畜禽产品营销市场市场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范围内人们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扩大,江苏畜产品数量进一步增长,除供应本省市场需求外,还积极向毗邻的上海市场扩展,特色名优产品在上海大都市很受欢迎,江苏已成为上海优质畜禽产品稳定的供应基地。同时,江苏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畜牧业产业和科技发展基础良好,有利于各类产品的出口。在稳定省内和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畜禽产品的出口,以拉动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
4.2.2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养殖的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消费者对肉类嫩度、肉色、蛋壳颜色、蛋黄色度,奶类的乳脂率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乃至畜禽的品种和养殖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一部分高端消费群体更加注重对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追求,高质量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是规模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模式、规模养殖产品加工水平等多样化发展的驱动力,要及时把握市场契机,积极适应和满足畜禽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促进全省规模养殖多层次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4.3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科技进步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育种技术不断改进畜禽的生产潜能、饲料营养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检测技术和监测体系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工技术促进产业增值等。总而言之,畜牧业生产效率、农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
4.3.1畜禽品种资源创新的需求良好的品种是畜禽生产的核心,品种技术的创新在畜牧科技发展中居主导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培育了苏太猪、扬州鹅、邵伯鸡、京海黄鸡、雪山鸡、苏禽黄鸡、苏邮1号蛋鸭等新品种,在畜禽品种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现有的品种结构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及时更新和淘汰市场占有率低、生产性能相对落后品种,利用我省的种质资源优势开发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或新品系。在传统育种手段的基础上,提高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育种应用研究的效率,加快品种创新步伐。
抚州市是江西重要的蔬菜商品生产基地,自2009年开始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菜篮子”工程市长责任制,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
1.1规模化种植在增长
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7万hm2,总产160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加0.26万hm2、16万t,其中3.33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生产基地4.2万hm2,6.67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生产基地0.8万hm2;蔬菜大棚0.28万hm2,比2010年增加0.05万hm2;已建成蔬菜标准园31个,面积0.12万hm2。
1.2产业化建设水平在提高
全市蔬菜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有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协会等蔬菜经济合作组织近100个,创建了“辉明”、“绿野”、“周志华”、“天天绿康”等一批蔬菜品牌,有近10万人活跃在蔬菜生产和销售等各领域。
1.3特色蔬菜潜力在延伸
抚州市地方特色优良品种较多,如抚州水蕹、南城山药、临川冬瓜、东乡棕芋、南丰南瓜、黎川辣椒、乐安魔芋等都被选人江西省著名蔬菜优良品种。其中:临川区蔬菜大户周志华种植的实重104.15kg的大冬瓜,成功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成为抚州市农业史上的首个世界第一。近年来,地方特色蔬菜品种由于市场好、效益高、影响大而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规模化种植明显增加,例如抚州水蕹种植已由过去仅限于临川种植,扩大到在全市范围内栽培生产,在临川区湖南乡还建立了水蕹良种深化繁育基地;广昌白莲已发展到2011年的0.57万hm2、0.8万t的产业规模;南城山药的种植面积也稳步增加到近O.06hm2。
1.4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提升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菜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农业和有关执法部门加大了蔬菜安全生产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全市蔬菜无公害生产基本普及,蔬菜市场样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没有发生蔬菜农药中毒和污染事件,全市已有11家蔬菜企业共申报蔬菜无公害产品项目23个,其中3个已通过项目论证。
1.5政府扶持力度在加大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以扶持。2009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抚府发[2009]35号);2011年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下发了《抚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实施意见》(抚府发[2010]1号),并制定了《抚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把蔬菜工作列入农业产业化考评的主要内容,并与各县(区)签订了责任状,各县(区)也都相应成立了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2 具体做法
近年来,抚州市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人手,推进了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1以蔬菜标准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全市已建成和在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31个,其中临川、东乡、崇仁、黎川、资溪等县(区)的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通过标准园建设,不仅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蔬菜,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确保了各种蔬菜的适时应市。蔬菜标准园的菜农实行“六统一分”,即:统一市场预测、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进行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防病灭虫、统一市场销售、分户生产。蔬菜标准园都树立了标识牌,绘制了基地图和地块分布图,标明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建设单位、栽培品种、技术措施等,建立了生产和质量安全档案。
2.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加大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投入
近2年,全市已整合各级财政和农、林、水、科技、扶贫、移民、老建、农业开发等涉农资金共计1.1亿元用于蔬菜产业发展,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达3000多万元,重点用于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同时,积极稳妥推行土地流转,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源,以此大力开展蔬菜产业招商引资,目前有福建、南昌、山东等地客商达10多家在抚州市投资蔬菜产业。
2.3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全市100多个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中,有60多个是近2年发展起来的,他们建基地、搞“订单”、跑市场、找信息、打销路,有力地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蔬菜专业经营的道路,特别是在蔬菜产销衔接上,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占全市蔬菜市场60%以上的份额。
2.4以提高科学种莱水平为重点,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抚州市把依靠科技进步贯穿于蔬菜产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开展技术培训。2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蔬菜技术培训班200余期,培训人员近2000人次(其中:市级培训班10期,培训技术骨干15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多份。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组织基层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蔬菜种植大户到山东、广东、江苏和本省的乐平、吉安等地学习考察蔬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3 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蔬菜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二是蔬菜品种繁多,优质丰产高效安全栽培技术比其它农作物难度更大,菜农的科学种菜水平有待提高;三是蔬菜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蔬菜加工和冷藏保鲜等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较薄弱;四是由于受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力涨价的影响,蔬菜效益不稳定。
4 发展思路和对策
“十二五”期间,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把抚州打造成为南方重要的蔬果产业基地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推动蔬菜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在实际工作中,抚州市将紧紧围绕“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hm2,实现总产200万t,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70%,年蔬菜加工处理能力达到20万t,外地蔬菜销售量达到50万t”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作文章。
4.1狠抓在建基地建设,扎实搞好0.17万hm2蔬菜标准园和1.3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瞄准目标重点: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继续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认真总结和推广近2年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典型,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开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二是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继续加大蔬菜产业开发的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民营企业、专业大户开发,对引进到抚州市开发蔬菜产业项目的客商和蔬菜种植经营人才,可享受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和蔬菜产业开发扶持奖励政策。三是积极稳妥抓好土地流转。科学规划,强势推进,大手笔做耕地文章,按照有关政策,推进土地流转,更好地整合耕地资源,建设蔬菜园区,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建设,发展蔬菜。支持鼓励集中连片开发,对已实施承包、租赁、入股的蔬菜基地,可依法抵押、继承或转租。四是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按照蔬菜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蔬菜大棚建设。
4.2在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主攻蔬菜基地建设质量
4月28日于湖南长沙召开的湖南油脂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由2008年的2400万吨左右增加到2900万吨左右,增长20.8%。为适应粮油消费刚性增长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在报告中介绍,2009年我国植物油产量为3280万吨,其中以大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为主的产量达1888.0万吨,占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82.3%,其中大豆油产量为1243.5万吨,占总产量的54.2%;棕榈油产量为368.5万吨,占总产量的16.1%;菜籽油产量为276万吨,占总产量的12%。
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净进口油脂油料折油总计2036.3万吨,占我国植物油总产量的62.1%。王瑞元认为,我国油脂油料的自给率只有37.9%,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从我国耕地及水资源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状况难以改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出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和经济效益差的低水平落后产能过剩,而高水平的先进产能不足。他认为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生产规模将进一步向规模化、大型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受官春云院士委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国槐在所作的《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报告中说,近年来我国油菜籽含油量已有一定提高,现在长江流域多数品种含油量已超过42%,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与加、澳、欧洲品种还存在2~5个百分点的差距。我国油菜籽平均单产比欧洲平均产量低20%~50%,表明我国油菜产量还有较大潜力。报告提出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要转以提高单产为主为提高单产和扩大面积并重;转以手工操作为主,变为以机械操作为主;转小规模栽培为规模化、标准化栽培;转粗加工为主为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为主。
“历年来,湖南的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七,稻谷位居全国第一。湖南同时是传统油料生产大省,2007年全省油料总产量231.5万吨,但是在2008年全国食用油产量排名中,湖南位居第十位之后。湖南的油脂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文星如此分析。夏文星认为,目前湖南省油脂加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不多,知名品牌很少;全省油脂加工总量虽有了一定规模,但没有形成湖南特色的油脂加工优势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湖南完全可以迎头追上,做大做强油菜产业。
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规模经营是产业化成功的关键所在。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华用他的事例对专家研究成果做了佐证。据彭华介绍,盈成油脂虽然成立只有6年时间,但以规模化、精品化为突破口,后来居上,现已建成年加工油料30万吨、年产精制食用油12万吨、年灌装9万吨和冬化分提6万吨的油脂加工基地。产品畅销湖南、江西、湖北、广东、海南等10多个省区。目前总资产已经达到6亿元。
彭华在会议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盈成油脂将充分发挥长江南岸和泛洞庭湖菜、棉籽主产区优势,产品以绿色、低芥酸、低硫、物理压榨为特点,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的绿色油菜籽高端品牌。”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13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00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13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13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13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1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3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关键词:汽车产业;规模经济;发展策略
一、理论依据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即外部规模经济。
从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角度来看,亚当・斯密作为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他在国富论中做出了以下论述: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为切入点,进一步揭示了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分工使得每一个工人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都得到了提升,节约了生产过程中由于变换工作步骤而浪费的时间,同时促进了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古典规模经济理论。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规模生产的内部与外部经济性,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得・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和贝恩等。
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我国的汽车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78年,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1953年,我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之后,我国的汽车工业由于体制问题等原因,发展十分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阶段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产业规模较小,基本不具有规模经济性。
第二阶段,1979年至1993年,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成长阶段。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制度,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市场对于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迅速壮大,到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达到106.2万辆,在世界各汽车生产国中排名第11位。该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在取得了显著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汽车产业投资混乱厂商林立,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厂商生产规模有限,距离国际公认的汽车产业规模经济产量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这是我国汽车工业调整改革腾飞的阶段。1994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大量进入我国汽车产业,合资模式广泛开展。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资本的注入,因此,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我国厂商技术仍然处于落后水平。到了2008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了961.6万辆,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国。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3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这些事实标志着中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汽车生产大国。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虽然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也实现了从汽车小国到汽车大国的转变,但是,中国目前还并不是一个汽车强国,我国汽车产业仍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模经济性。
汽车产业属技术与资金密集型行业,通常情况下资产专用性较强,因此汽车企业对规模经济具有很高要求。最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不断引进国外优质资本与关键技术,资本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使得汽车企业的产能和劳动率得到显著提升,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性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汽车产业仍然保持着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产业格局。
目前,汽车经济规模的国际公认标准为200万辆。全国大多数汽车企业生产批量小、专业化水平低、规模小、布局分散、自主开发能力差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的结果是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根据2014年全国汽车生产企业排名来看,在全国153家整车厂中,年产量200万辆的仅有5家,在50万辆至200万辆的仅有3家,绝大多数年产量在50万辆以下。由此可见,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是相当的小,距离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策略
1、推行兼并重组,扩大各厂商规模
为了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车企兼并重组战略,以此来调整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从而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具体的方式有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通过强弱兼并,强强联合,既可以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又能形成一批具有高度规模经济性、竞争实力强大的汽车企业集团。
2、扶持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虽然我国汽车产销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当前市场中,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而且还存在着下降的趋势。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自主品牌却没有一家进入前十。这就意味着,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仍然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因此,进行技术升级,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的自主品牌所生产的汽车,在设计、核心技术应用、制造等一系列的环节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多的设计都是借鉴外国厂商的现有资源。因此在消费群体之中的认同度很低,自主品牌给人留下的印象始终是价格便宜但是品质低劣。我国车企需要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避免一味的抄袭模仿国外厂商,加快技术升级,通过开发新技术来减少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从而提高自主品牌在消费群体之中的认同度。
3、抓住发展机遇,探索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宠。新能源汽车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应抓住此次机遇,积极同国外厂商开展竞争,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尽早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通过抢占市场先机来吸引顾客,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争取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取得领先的行业地位。(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文超.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2).
[2] 秦远建.改善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8(6).
[3] 柳旭.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4] 何元贵.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
[5]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6] 李安定.车记[M].三联书店,2012.
[关键词]体育;产业市场;经济环境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4-02
1 体育产业市场
1.1 体育产业的形成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到从产生包括居民或学校、社区等组织对体育产业及其产品的需求,和以此供应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简单的供需关系,发展为需求者的逐渐壮大成群体性和所需产品的类别的丰富,从而形成规模化,也就是体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成市场,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经济活动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1.2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规模、结构和体制是否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有关。如果缺乏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行业由体育用品产业化到体育产业规模化的转变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压制或者是被淘汰掉;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带动了周边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把体育产业培养成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体育本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应是主体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这涉及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业的运行与发展。
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体育消费质量的需要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产业类似,体育产业也有其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商品,例如服装、器材、食品等,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体育产业从最开始的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的市场,到逐步以市场为核心,消费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壮大而壮大的,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竞争关系等经济领域的关系法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所需商品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因此,体育产业在这种需求和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整合资源,调整自身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质量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这就使得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
2.2 体育产业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业自身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扩充,在合理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2.3 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体育产业化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其经济方面的优势,而体育产业又带动许多相关产业,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体育消费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繁荣体育经济。因此,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使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经济环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还指可治理的环境,如经济体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及社会通货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秩序等。经济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否保持大体的平衡,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治理,经济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些是指经济环境的特点。经济环境作为一种抽象的名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1 经济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
经济环境对体育运动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体育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来确立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就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受经济环境所制约和影响的。经济环境受地区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区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状况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较少,决定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较多,对体育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推动了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
3.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现,根据人们对体育消费的不同要求,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体育市场规模化发展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
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规模化,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并加以市场化运作。又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盈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规模。
3.3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根据消费者对体育产品需求的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因时制宜,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4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须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使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轨道上来,才能提高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不会产生市场的无序、盲目发展以致资源浪费,加大成本,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的发展走弯路。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从而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从而为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骆秉全.简编体育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
关键词 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霍山
中图分类号 S8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24-02
蚕桑产业是霍山县农业产业化六大优势产业之一。全县现有桑园逾3 333.33 hm2,1家蚕种场,2家缫丝企业,是全省蚕桑重点县之一。目前,霍山县户均桑园2 200 hm2,户均养蚕不足2盒,养蚕户年均养蚕收入逾5 800元;年养蚕10盒以上的大户436户,占蚕农户数比3%;养蚕大户桑园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5.1%,2 hm2及以上规模桑园占62.5%。随着霍山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蚕桑产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往日的比较优势被削弱,产业发展遇到新难题。霍山县积极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培育专业大户,推广适度规模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蚕农收益,稳定了蚕桑生产,并初见成效。
1 霍山推广蚕桑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做法
1.1 调查研究,明确思路,推广规模化生产
通过调查比较,大户规模化养蚕较小户零散养蚕有四大优势:一是生产效率高。小户零散养蚕盒种用工量15 d,而大户规模化养蚕盒种用工量10 d,降低33%。二是户均养蚕收入高。户均1 333.33~2 000.00 m2桑园的蚕农年养蚕收入不到1万元,而1.33 hm2桑园规模化生产,年养蚕收入可达11.2万元。三是单位面积效益高。小户零散养蚕只能养30盒/hm2,收益5.1万元/hm2,而大户规模化养蚕能养49.5盒/hm2,收益达8.4万元/hm2,增加了65%。四是蚕茧质量优。小户零散养蚕管理粗放,蚕茧质量较低,而大户规模化养蚕精心管理,蚕茧质量好,价格也高出1~2元/kg。因此,霍山县在2008年就明确提出了实施“1631”工程的发展思路(即打造1条省道“318”线百里蚕桑高效产业带,培育6个重点产茧乡镇、30个主产村、1 000个养蚕大户),把推广蚕桑规模化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1.2 引导示范,培育大户,推动规模化发展
一是合理流转土地。鼓励引导懂技术、善经营的蚕农承包弃管、弃养桑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大户倾斜,安排专门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指导大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实行反租倒包。龙头企业整体租赁农户集中连片的土地,对土地进行改造治理,再以较低的租赁费反租给养蚕大户。不仅实现了土地的优化配置,也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三是开展“3个培养”。即:在千家万户中培养优质茧户,在优质茧户中培养养蚕大户,在养蚕大户中培养示范户。现已培育年养蚕10盒蚕种以上的大户430余户,他们已成为通过规模化栽桑养蚕发家致富的示范户。如钱家店龙华桑园某反租倒包户承包桑园2.6 hm2,2012年养蚕128张,产茧5 760 kg,单价达到38.8元/kg,售茧收入逾22万元。
1.3 增加投入,夯实基地,加快规模化发展
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将国家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等涉农项目资金用于蚕桑基地建设,加快规模化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位,争取龙头企业和蚕农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新辟、低改桑园分别按3 000元/hm2、1 500元/hm2、使用优良蚕品种的给予15元/张补助政策;对大户和优质茧户免费发放病虫害防治药品和蚕用物资;对新建省力化养蚕大棚、使用方格簇营茧、规模化养蚕的养蚕大户给予补贴,年均投入资金逾400万元。各类补贴足额及时到位,有效规避了蚕农养蚕的风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1.4 多措并举,解决用工,保障规模化发展
针对养蚕大户用工紧张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指导农户分批饲养,避开用工高峰。分批催青、分批发放蚕种,大大提高了蚕室蚕具的利用率,减轻了短期内用工紧缺的困难。二是大力推广省力化,减轻用工强度。推广桑树伐条机、切桑机等省力化机械,以及小蚕共育、蚕台育和自动上簇等省力化饲养技术,解决用工成本高的问题。省力化养蚕盒种用工比传统用工平均减少5个用工,节约用工成本400元。三是鼓励多元化发展,把临时雇工变成长年雇工。积极探索“桑枝食用菌”、“桑园栽培花卉苗木”、“桑禽”、“桑畜”等套种套养多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有效地缓解了养蚕期间用工难的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霍山县在推广规模化蚕桑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规模化生产刚刚起步,生产方式落后。二是产业投入较少,融资机制不活,制约规模化发展。三是产业链较短,综合利用率偏低,农户收益没有得到最大化。四是临时用工数量较大,时间短,用工难的困扰仍然存在。
3 对策
规模化生产是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和进步的可行之路、必由之路,是促进蚕桑产业增效和蚕农增收行之有效的途径。现针对发展蚕桑规模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科学规划,创造规模化发展的自然环境
当前,各地都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对蚕桑生产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蚕桑生产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所以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标准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科学制定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划分禁养区、可养区和宜养区,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1]。在宜养区域大力发展标准化养蚕区,推进规模化生产。
3.2 创新理念,积极探索规模化发展新模式
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原则,积极引导并逐渐向宜养区转移,实行种养结合,把规模化生产同套养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禽养殖、沼气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剩桑残叶养猪、喂鸡,蚕沙、粪便生产沼气,残渣肥田,逐步形成“养蚕—养猪(鸡)—沼气—肥田—养蚕”为一体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物质能量循环使用,增加蚕农的收入[2]。
3.3 打造品牌,激发规模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完善蚕桑技术服务体系,推广新技术,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在保证和提高蚕茧质量的同时,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品牌认证,使其成为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鼓励和支持生产加工企业创品牌、树品牌[3]。争取打造出像江台星云牌干茧、富安牌桑蚕丝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名特优产品。使广大蚕农收入能够稳中有增,常年有事干、四季有钱赚,保持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3.4 加大扶持,优化规模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建立涉农项目投入倾斜机制。集中打捆现代农业、扶贫开发、农村沼气、水土保持、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项目,支持蚕桑规模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把大户规模化养蚕纳入信贷担保范围,为种养大户提供融资担保[4]。积极推进涉农保险,把规模化养蚕大户纳入保险范围。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蚕桑专业合作社(或大户)为主体、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养蚕风险防范基金,提高蚕桑产业抗风险能力。
4 参考文献
[1] 陈从明,王保.浅谈金寨县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对策[J].中国蚕业,2013(2):46-48.
[2] 陈康伟,杨约生,陈田飞.淳安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蚕业,2008(4):64-6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现状与问题;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13-03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但是相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规模化发展而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发展规模、企业数量还是从市场需求、消费水平来看都与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河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破解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河北省地域广阔,东接渤海、西邻太行、北及朔漠、南近中原,地势多变,形态各一,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历史悠久,起于商周,兴于战国,绵延及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首届一指的文物大省,既有着体现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物质文化,也有着展现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精神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河北省内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765个。主要包括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山海关影视拍摄基地、石家庄动漫基地、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清朝皇家猎场等众多产业项目。其中,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由综合商务区、主题商业区和文化产业区三部分组成,旨在建成以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研发为主的现代文化创意基地;以“梦文化”为主题邯郸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保定也以河北软件学院为依托,将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动漫基地。
2.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企业、从业人数持续上升。据有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从事文化文物机构个数达到13690个,从业人员达到69524人。如果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如新闻出版、信息服务、教育卫生、科学研究、文化开发等计算其中,那么从业人员可能超过70万人。据悉,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已至少有37亿元的产值。
3.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发展,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邯郸等省会城市或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河北省大型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或项目主要集中于石家庄、保定、邯郸,形成了以石家庄现代文化创意区、保定动漫软件创意区和邯郸历史文化开发区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并且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提升。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投资数量上,河北省严重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不仅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而且在深层影响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河北省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无论是文化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还是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也落后于相邻的河南、山东等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其中河南为3.1%,湖南为4.8%,吉林为4.96%,上海为5.7%,而河北仅为2.32%;2008年河北省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559.8元,比江苏少489元,比浙江少457.2元,比上海少1149.2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50.1元,比江苏、浙江、上海分别少462.9元、482.5元、599.9元。文化消费能力的低下,致使许多企业资本运作困难,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建设项目搁浅。
2.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河北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主体,特别是企业,多属于原国有文化企业,主要由原新闻出版、影视、旅游、科研院所等构成,前身多为事业性单位或财政支持性企业,资本额度小,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能力较差,导致企业缺少推进技术进步的实力,进而导致规模化难以继续得以推进。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建立起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基础和园区,但是还没有形成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分散经营、短期运作仍然是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上述分析表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当前仍然是一个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的产业,与河北省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为不相匹配,严重影响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时期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而导致的发展规划、政策体系、激励机制残缺或缺失具有密切关联。
(一)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于1998年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相继颁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并以此来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先后制定了适合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河北省虽然在国务院颁布《振兴文化产业规划》后,也曾制定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宏观性的计划,缺乏相应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地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或创意主体等各方均无法承担起协调和组织重任。因此,其规模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加强组织和协调。但是,目前河北省各级政府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缺乏现实的支持。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还是在纸面上,而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协调。
(二)对原有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不足、支持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因此,无论从创意思想到产品化、工业化,还是从创意思想产品化、工业化到市场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否则文化创意产业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证,更遑论实现规模化发展了。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其规模化发展之所以难以形成,除缺乏必要的规划外,更缺乏外部金融资本的支持。政府投资力度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成为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瓶颈。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北省2008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7.36元,列全国最末一位。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28%,也是全国倒数第一。2009年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达93.51元,最低的为河北省,仅为9.60元,两者相差近10倍。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
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而河北省目前仅有少数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和演艺人员的培养,不仅在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称得上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而且受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文化创意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目前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文化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特征。河北省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先天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有关数据统计也表明,特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资源对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再加之资金的短缺和文化的匮乏,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的商业运作尚未全面展开,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彰显,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也没有很好地打造出来,只能望宝山而空叹。
(五)缺乏规模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质上区域企业、政府、民间团体、银行以及自然人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流动和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流动和组合,都基于利益至上的原则来进行的。各参与主体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扭曲和畸变。
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来看,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规范参与主体之间的产权归属、利益分享的比例、利益实现的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组织、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持续健康。但从河北省来看,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各种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也时有发生,缺少此方面具体立法和政策,从而难以保障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利益实现,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阻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政府,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更应该从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合宜政策和方式来推动其规模化的发展。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如前所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不仅涉及企业、政府等参与主体,而且牵扯到经济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金融投资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现、教育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地方高校、企业、政府功能的改变,而且牵涉到教育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学管理政策、金融投资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强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大意义、作用和成功经验的宣传,使之成为区域内的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
河北省内各级政府作为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应及时跟踪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规划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理顺社会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协调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利益分配;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鼓励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
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样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多元的资本投入机制,鼓励金融行业、投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运行和保障机制,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文化创意活动的需要,将经费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
第二,转变现行投资体制,建立由政府、金融、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从房产等热门投资转向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可以平衡和稳定社会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加强对河北省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北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适当集中政府、企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重点支持一些具有特殊地域特色的城市或行业。如以打造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展邯郸赵文化、梦文化的开发;依托河北省特有的吴桥杂技、武强年画、唐山皮影、永年太极等形成优势行业,提高河北省知名度和产业竞争力;依托教育和研究机构,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不拘形式开发人才,努力挖掘河北省现有人才资源,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展现。
(五)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地方品牌
任何区域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企业的聚集效应,培育打造地方品牌,以地方品牌为龙头,努力形成具体而微产业链形态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河北省应该以燕赵文化为背景,以各地市自身的优势树立河北省特色品牌。如打造邯郸以赵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交流、出版、旅游的特色文化品牌,石家庄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文化品牌等。当然,各地要依据自身特色,合理规划选择,避免重复和雷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提升河北省文化竞争力,而且提升河北省整体区域竞争力,为实现打造品牌河北奠定基础。
注释:
①《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转引自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载于《艺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②2009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局。
临沭县柳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省轻工联社、省工艺美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山东省轻工联社于2009年7月16日在临沭县召开了全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促进工作现场会。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的王军民同志到会做重要讲话,并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山共同为临沭县“中国柳编之都”授牌,省及市经信委、市轻工联社领导以及工艺美术特色区域县领导、龙头企业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对于推动全省手工艺产业化,促进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弘扬齐鲁文化、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发挥了积极作用。2009年温总理到临沭县视察工作,对临沭柳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给予充分肯定。2011年副部长申维辰对临沭柳编的产业化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临沭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柳编产业发展,成立县柳编产业发展机构,出台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柳编产业升级,促进全县柳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成立组织机构,强化产业发展领导
2009年4月份,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并以沭政办发〔2009〕12号文件出台了《支持柳编产业发展的十三项措施》,以沭政办发〔2009〕26号出台了支持柳编种植基地建设的政策文件,为柳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基地投入,搞好“中国柳编之都”建设
一是加强白旄、青云两个条柳种植基地建设。2009年至 2011年杞柳种植基地建设总投资达到1.64亿元,其中,白旄、青云2个杞柳种植基地灌溉区投资8000万元,灌溉拦河蓄水工程投资8400万元。共恢复改善条柳灌溉面积达到 10万多亩,大大改善了临沭杞柳基地的种植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白旄、青云基地建设区域化种植。
二是建立北大荒条柳种植基地。随着临沭柳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临沭杞柳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县政府积极与黑龙江农垦总局农垦北安分局合作。2009年临沭与农垦北安分局签署了《临沭—农垦北安分局柳条产业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临沭县派出3名技术员常年为北大荒柳条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2012年已在北安分局的长水河农场、锦河农场发展杞柳面积7万亩,为临沭柳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切实搞好柳编特色园区规划,加大对临沭和青云两个柳编特色园区投入。自2008年以来,规划面积2000亩的临沭特色工艺品园区,完善了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共有50家柳编加工企业入园,已投资12.6亿元。为加大对园区内的招商引资,拟投资15亿元,规划和筹建“中国柳编文化城”、“中国柳编研发中心”和“中国柳制品集散中心”,搞好临沭柳编的物流建设,2013年6月拟举办“中国柳编工艺品国际博览会”和“中国柳制品艺术节”,积极宣传“中国柳编之都”。
(三)搞好品牌建设,提高柳编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品牌认定,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各职能部门鼓励柳编企业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正式批准注册了“金柳”、“欧拉”、“欧拉拉”、“晴朗”、“白云”等商标品牌10多个,申请专利 160多项;已有6家柳编加工企业被批准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柳编企业为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柳编产业集群申报省级优质产品基地,金柳、荣华、晴朗、白云等4家企业被商务部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金柳、美艺、荣华等3家企业被推荐申报为省级优质产品基地骨干龙头企业。
二是加强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临沭柳编品牌营销。县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质量监督,搞好标准制定,扩大产业规模,加强行业管理,打造临沭柳编的区域品牌,积极进行区域品牌申报。2009年4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都”,2009年9月被山东农业厅确定为“山东优质杞柳加工创业基地”,2010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已正式公示临沐县“临沭柳编”为国家地理标志,2010年10份被临沂市质检局推荐申报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2011年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2012年已申报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三是建设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加大临沭柳编宣传。为弘扬柳编文化,促进柳编文化交流与研究,县政府投资6800万元建设《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艺术馆的建设是中国柳编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弘扬柳编文化事业、挖掘柳编艺术内涵、促进柳编文化交流、引导柳编产业开发、保护柳编文化遗产起到重要作用。
(四)建设研发平台,提高临沭柳编研发能力
“十一五”产业出现拐点
“十一五”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战略起步期。这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现拐点的趋势逐渐明显:
从产业规模增长速度来看,增速从“十五”期间平均增长超过35%,到2006~2008年已经分别下降到23.6%、17.9%和12.5%。
从投资来看,投资重点由家用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产业链下游向电子元件、器件等上游转移。
从投资主体来看,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转变。
从企业发展来看,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
“转型”特征的出现,具有深刻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长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两股重要力量:一个是国际产业转移,使得产业投资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产能迅速扩大;另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出口。但是,这种以投资驱动、加工贸易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外贸依存度过高,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第二,核心环节缺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附加值偏低;第三,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十二五”要转变发展方式
展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其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内生增长。促进产业内生增长包括几方面内容: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自主创新,拓展内需市场。其目的旨在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近期,国家也为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各地方政府必须主动出击,密切关注国家战略方向,仔细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准确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十二五”产业规划研究与制定,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抢位发展、本位发展、换位发展、定位发展。
抢位发展:
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环境。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我国提出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这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
电子信息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专用电子设备和材料、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基础软件都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以微电子、光电子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新能源产业、物联网、新材料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和高渗透性也决定了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技术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
以物联网为例,基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融合的信息网络产业,是这轮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也必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本位发展:
推动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式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两化融合,有利于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力抓手。
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积极将两化融合战略落实到本地优势工业领域。广州、上海、重庆、南京、青岛、珠江三角洲、呼包鄂乌地区、唐山暨曹妃甸等地区率先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这不仅激活了产业存量,同时创造了产业增量,培育出汽车电子、数控机床、医疗电子等新兴产业形态。
此外,还有更多城市基于本地传统产业特色,打造区域特色行业信息化标杆,落实有区域特色的两化融合,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
换位发展:
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
从全球来看,目前正在经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次重大产业转移,中国中西部地区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承接国外、沿海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成效日益显著,一批重大电子信息产业投资项目已陆续落户中西部地区。但同时,我国中西部面临着东南亚、南美等区域的竞争。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努力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至今,我国已经陆续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12个国家级区域建设意见或规划。众多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旨在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集约式、可持续发展。
定位发展:
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产业规划时,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又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激发产业活力的产业政策,落实可操作性强的重大专项,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产业政策的制定有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利用核心问题分析法,充分调研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制约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面向产业发展政策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利用对标比较分析法,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经验,甄别出对产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产业政策。
重大专项的安排,必须围绕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定位,明确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市场推广、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或重大工程建设作为重大专项。重大专项的实施,要根据本地区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
关键词: 经济因素;传媒产业发展;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4-0109-04
一、文献回顾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深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全球来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非同步性,导致了传媒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这是因为传媒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技术、理念方面的差距,往往是由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造成。
国内学者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孙丽丽(2010)分析了数字化对传媒产业和传媒组织的影响,通过将传媒业的经济特征细化为传媒产品的生产、传媒产品的消费、传媒业的市场结构和传媒规制等几个具体的指标,对比在传统媒体环境和数字化环境中这些指标的变化,并对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业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1]。王婧(2008)分析了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中国、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四国的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建立了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和政府扶持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影响的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对各地文化产业经济贡献起正向显著作用的是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基础设施,而文化产业的当地财政扶持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作用并不显著[2]。向志强、张冀(2009)分析了人口质量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采集全国31个省市传媒产业发展数据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探讨人口质量对传媒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日报拥有量与人均受教育年限呈显著性相关,广播电视覆盖率与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呈显著性相关[3]。王家庭,张容(2010)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变量,影响因素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数目、文化事业机构数目和政府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基于东部、中部及西部面板模型识别的结果,对东部 、中部及西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东部、中部及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4]。
国外学者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因素也做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偏向于定性方面。Elim.Noam(1986)论证了视频媒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三个方面:法规、经济以及技术,并从三方面具体阐述了法规、经济以及技术对视频媒体的影响[5]。Elizabeth Mahan(1995)阐述了媒体、政治、社会在拉丁美洲的发展,并分别从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拉丁美洲媒体、政治、社会的发展,分析了媒体、政治、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6]。
上述文献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因素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国内外对中国传媒产业的经济因素影响的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因素进行定量判断,选取2011年全国31个省市的5个经济因素,研究经济因素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以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处于不同分位水平时经济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影响传媒产业的变量选择
本文着重考察传媒产业发展处于不同分位水平时经济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鉴于本文所关注的传媒产业发展问题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变量选择上仅考虑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区域GDP、市场化程度、受众消费水平、文体广播财政支出、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五个表征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并利用关联分析对其验证。
(一)经济因素变量的选择
1.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向志强、黄盈(2009)基于2007年中国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在建立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因子分析计算得出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传媒产业发展主因子值来代表中国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7-8]。
2.区域GDP,为解释变量,用X1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GDP综合反映了社会生产率、生产总量、收入水平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总体状况。
3.市场化程度,为解释变量,用X2表示。根据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5个方面25个指标体系构建测度市场化的指标体系,并得出了中国各省市及东中西部之间的市场化指数评分和排序。
4. 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解释变量,用X3表示。传媒产业受受众消费水平尤其是在传媒业等文化产业领域消费习惯的影响。该数据用相应省份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实际数据。
5.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为解释变量,用X4表示。文体广播财政支出是衡量政府对传媒产业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依据。该数据用相应省份的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为实际数据。
6.科技进步贡献率,为解释变量,用X5表示。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该数据用相应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实际数据。
(三)基于验证结果的各经济因素对传媒产业影响关联性比较分析
根据表1,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与经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排序为:市场化程度>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区域GDP>受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
从关联分析的结果来看,市场化程度与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高,市场化程度对传媒产业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从而导致该地区大量存在道德风险,由此减弱该地区传媒产业市场竞争力。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往往金融体系发达,融资渠道丰富,从而改善传媒产业融资约束;同时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必然伴随更为激烈的传媒竞争,这样促使该地区传媒产业推陈出新,优胜劣汰。
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次之。文体广播财政支出是衡量政府支持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政府财政支出有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受众将消费支出转向文体广播。区域GDP水平与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度也相对较高。GDP水平是表征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传媒产业来说,GDP水平对广告投放量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GDP水平越高,广告投放量越大,传媒产业越发展。
受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与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度较低。消费水平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受众对媒介产品购买力的上升以及购买愿意的增强,都将传递至媒介组织,从而导致传媒产品中高档品的增加。并且随着文化娱乐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扩大,媒介消费的空间也随之增长。
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低。这说明中国传媒产业的科技含量仍相对较低,中国传媒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传媒产业发展而言,科技进步发挥着重大作用,因为科学技术带来了传媒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技术更是带来了传媒产业颠覆性的变革。
三、经济因素影响传媒产业发展的分位数回归模型构建
据表2,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292、0.9622、0.9004,均在0.9000以上,表明拟合优度较高,模型解释力度比较强。同时各回归系数的P值大多低于0.05,表明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估计值显著。从区域GDP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在分位数0.3时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较为显著,而在分位数0.5及0.7时则相对不显著,而且各个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这表明区域GDP水平的增强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GDP的增加将带来传媒产业的发展,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却事与愿违,这充分表明中国传媒产业的投入未能跟上中国GDP水平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传媒产业的投入,并不断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
从市场化程度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的P值分别为0.03、0.03、0.01,表明其显著性较高,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分别为0.822562、0.461179、0.501210,这一方面表明市场化程度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的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场化程度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呈U型态势,具体来说,当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时,市场化程度对其作用非常明显,因为市场化程度可以提高传媒产业的竞争,刺激传媒产品的创新;当传媒产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时,市场化程度对其作用下降,这是因为传媒产业发展进入中等水平后,传媒产品也逐渐进入了成熟期,传媒产业竞争也相对变缓;而当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时,市场化程度对其作用又缓慢增强,这是因为传媒产业进入到了另一有别于粗放型发展的更高的精细化发展阶段,传媒产业竞争又开始增强。
从文化娱乐支出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的P值分别为0.08、0.08、0.59,P值不显著,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7054、-0.056226、-0.100489,表明文化娱乐支出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贡献表现为先拉动后抑制。但由于传媒产业数据的分散性,文化娱乐支出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所得到的结论有待以后检验和证明。从文体广播财政支出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的P值均为0.00,表明其显著性相当高,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00788、0.537037、0.562524,这说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越高,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对其作用和贡献也就越强。因此促进中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大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从文体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的P值分别为0.07、0.01、0.09,仅在分位点0.5时较显著,而在分位点0.3及0.7时则不显著,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6539、0.532282、0.342102,这充分说明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用科技来促进中国传媒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结 论
本文探究经济因素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各经济因素对传媒产业影响的关联性大小不同。市场化程度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最大,而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最低。
第二,各经济因素对中国传媒产业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中国传媒产业影响显著的是市场化程度与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且市场化程度、受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文体广播财政支出、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上,同一因素对传媒产业影响有一定的趋势。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贡献率呈U型态势,文体广播财政支出贡献率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而GDP的增加与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的增长呈变动的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孙丽丽.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产业经济特征的分析[J].新闻界,2010,(3):7-9.
[2]王婧.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8,(3):111-113.
[3]向志强,张冀.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人口质量因素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11):96-100.
[4]王家庭,张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的区域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2):79-81.
[5]Eli M. Noam.Video media competition: regulation,economics,and technolog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6,24(3):1265-1267.
[6]Elizabeth Mahan.Media,politics,and society in Latin America[J].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1995,30(3):138-162.
[7]向志强,黄盈.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77-86.
[8]黄盈.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
[9]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
[10]李正辉,王红云.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的适应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9):31-34.
[1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文化产业 风险 发展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大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产业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规避模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每一个文化产业所要思考的重点内容。
二、文化产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文化产业之间的资本运作变得频繁。总体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产业创新力的发挥还是进步的空间仍然比较狭小,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无法实现预期效益。首先,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显著。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已经出现行业融合的趋势。最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大调整时期。为了避免因企业弱小而被并购,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策略,拓宽自身的产品市场。只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企业危机,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基础上,真正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
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一)可持续性风险
一般的,可持续性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进程或者时间跨度中出现的违背文化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概率。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文化产业被限制在较小市场范畴内,无法满足创意要求,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资源风险
经济资源风险是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资源与项目要求不适应的概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制定者总是夸大项目优势,提高经济资源要求,严重违背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增加了风险因素。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限制而出现的文化建设规划不当的概率。如果文化产业政策还未进行规范系统的落实执行,就对文化项目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综合风险
综合风险是指与文化发展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在文化产业执行过程中发生失误,将会使产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社会损失。
四、以华谊公司为例探讨当前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
(一)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模式与运行
风险分担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以及结构进行定义,在风险发生时,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责任分配,分别履行各自义务,共同抵御风险,实现既发风险的现实分担。现阶段,华谊兄弟为避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热潮,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积极引入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战略。以电影销售为例,华谊兄弟依赖于“院线+电影院”的销售渠道,由于任务分配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以及风险发生后华谊兄弟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华谊兄弟一般会与院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这样有利于项目各方责任权利的合理分担,加强参与者在项目生命命期内理性与谨慎行为的发生;目前,影片放映由院线公司全权负责,在票房取得收益后,会按照4∶1∶5的比例依次分发给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影院,实现项目参与者互利共赢的既定目标。
(二)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损失控制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风险回避是指投资主体因无力承担风险或者在承担风险后无法得到足够补偿而选择主动放弃风险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方法,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其次,风险保留是指在可能的风险损失发生前,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及时弥补资金漏洞。最后,损失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计划,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发生概率以及减少实际损失的策略。华谊兄弟为减少投资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会选择损失控制策略。在电视剧销售时主要采取“预先销售为主,后期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避免因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成本回收。在电视剧摄制阶段,华谊兄弟将版权提前销售给电视台,在风险发生前做好成本回收准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是指在文化企业以保险类风险转嫁策略为主要手段,事前承担一定额度的转嫁成本,成功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一定补偿,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性质多体现于将个人危险转嫁给保险人,以赔偿资本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保险人之所以接受企业所转嫁来的风险,多是借助均摊风险、聚集保费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为避免发生风险带来经济损失,华谊兄弟多会为企业项目安排保险行为,通过事前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因意外风险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五、结语
总之,风险规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考量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林食用菌;农民;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林林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简介
林林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现已由刚成立时的10名社员,发展成40名社员。2012年林林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在我市二站,大叶沟、友谊县等地建立了3个分社,现全社种植黑木耳50万袋,年产值可达130万元。2011年底每名入社社员分红5万元,合作社提取发展资金16万元,现林林食用菌农民合作社已注册了商标,并申报了绿标,产品质量有安全保证。
二、林林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发展情况
(一)建立机构规范运作
林林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章程,设立组织机构,实行财务公开透明管理,建立了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位一体的民主管理结构,不断完善合作社主导、社员广泛参与管理等制度设计。同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形成盈利共享、风险分担的利益协调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增强了分散社员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合作社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理事会,总结上个季度的生产完成情况,制定下个季度的工作目标,并向全体社员汇报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对合作社成员发展好的给予表扬,弱的给予帮扶,差的给予批评,提高了社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加强管理增强实力
1.增加投入上设备。林林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两年来的不断发展,现在已建立产品深加工的工厂,拥有产品压缩机、微波杀菌烘干机等先进设备,实现了现代化加工,提升了合作社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开展培训推技术。合作社成立了培训学校,无偿为本社成员及其他有意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常年跟踪技术指导服务。几年来印发食用菌种植技术手册一千余册,推广了食用菌种植技术,扩大了种植队伍,同时也帮扶了一部分技术、资金有困难的农民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3.加强合作求发展。如今合作社已做到了“六统一”,即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回收加工产品、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统一信息、统一技术培训,降低了生产、销售成本,解决了种植技术难题,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知名度,提高了产品价格,消除了产品销售顾虑,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4.创新模式促增值。合作社充当了内联社员,外联市场的重要角色,既是生产经营核心,又是信息科研服务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生产经营中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通过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种植管理技术的提高和优良菌种选育、推广,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品也不断增值。
5.绿色生产保环境。合作社在组建、发展与繁荣过程中,始终坚持食用菌产业用料与生态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育食用菌所形成的废弃营养基作为肥料,返回土地,增加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的施用,解决了秸秆利用问题,有效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存,其社会效益显著。整个食用菌种植过程实现了无公害的循环农业。
(三)取得的成效
1.切实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效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作社通过组织社员农户统一选育品种、集中加工、集中销售等配套措施,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顺利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目标,户年均增收35000元,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也有效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2.提高了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合作社通过对社员及周边农户开展培训食用菌种植与管理等方面技术指导与培训,为社员增产增收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户科学管理水平。
三、林林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启示
1.林林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农民从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个体走向联合并形成新的集体的力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它在帮助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实现规模经营,促进技术推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共同富裕。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 规模以上工业 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工业总体上经历了繁荣―低落―振兴_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曲折前进式的发展历程。先是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服”等日用消费品为代表的“广货”畅销大江南北,使广州工业步入繁荣发展期;其后由于结构调整缓慢而逐步丧失了以“彩电、冰箱、空调”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发展的黄金期,加上电子工业发展的滞后和“标致汽车”、“广州乙烯”的投资失利,令整体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低潮;“九五”后期以国企脱贫改革为契机,经“二次创业”,工业部门再现生机,高加工度工业和重化工业迅速崛起,广州工业从整体上获得全面振兴。
本文立足于广州地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产业,从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结构、产业外向度四个方面对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产业实力
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实力在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90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29个百分点,2001―2007年年均增速达21.18%。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4.85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600.22亿元,2001-2007年年均增长21.96%。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实力的重要指标。2001-2007年,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集中度在缓慢提升,平均增速只有0.04%。2007年产业集中度为74.77%,即规模以上工业产业所属全部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4.77%。
但是,与国内几个主要城市相比,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总量(总产值)、增速都偏低。
近年来,部分国内主要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和工业投资的力度,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广州市,广州市工业与部分生产规模较大的城市的差距在扩大,与部分生产规模较小的城市的差距在缩短。2007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905.22亿元,分别比上海少13033.41亿元、比苏州少7009.47亿元、比天津少1169.85亿元、比北京少570.32亿元、比无锡少39.89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2007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20.3%,高于上海4.2个百分点、高于北京3.6个百分点,但是低于天津0.1个百分点、低于苏州3.0个百分点、低于无锡3.3个百分点。
二、产业效益
近年来,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益总量水平不断攀升。2001年,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资金利税率分别只有10.72%、10.76%,2007年则达到16.40%、20.11%,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5.68个和9.35个百分点;200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领域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只有69917元/人,2007年则达到145783元,人,年均增长13.11%。(见表1)。市场占有率体现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在逐年下降。2001年为3%,2006年只有2.31%。2007年略有回升,但也仅为2.57%,比2001年下降0.43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
总体来看,广州地区的工业产业是以资金密集型为主,且大多属于劳动成本较多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并显现出以下的结构特征:一是生产规模大,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结构以最终需求型工业品为主,但产品深加工程度低,档次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二是对外产品流通量大,贸易结构以国外为主,输出多为轻纺产品,输入原材料和重工产品较多;三是高技术行业产业比重偏小,特征不显著,增加值率低,有些高技术行业产品相对落后。
从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看,目前,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后期。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按工业总产值现行价计算)由2006年的36.0:64.0调整为2007年的34.6:65.4,重工业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但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广州规模以上重工业比重还不是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深圳市轻重工业比例就达到31.7:68.3,2007年山东省轻重工业比例为34:66,上海轻重工业比例为28:72。
加快现代工业化进程要求有高新技术的支撑。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不断扩大。200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为21.59%,而2007年达到32.1%,高于重庆但低于苏州。2007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重庆为25%。
广州工业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广州需要继续大力完成现代重化工业、机械装备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布局。广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产业结构高科技化带动重型化,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化进程步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
四、产业外向度
着力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形成农产品加工原料的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使农产品进入市场获取规模收益,而且可以为农产品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区域内的特色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地区性原料基地;应以企业需求为坐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金、品牌、信息、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以产业经营理念和方式扩建原料基地;应扩大资源配置范围,按照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同类产品的生产加强跨区域合作,增大区域内资源规模,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持。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应用现代经营理念兴办加工企业。通过推行科学管理,培育熟悉市场的企业家,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二是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这就需要把最好的资源做成最好的项目,吸引区域外资本、民营经济和农村种养大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通过产业化资金补贴等财政杠杆形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的小生产水平上,精深加工不多,带动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缺乏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把散、小、弱的企业整合发展成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比如,江西省九江市纺织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过去由于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分工不合理,容易导致恶性竞争。通过产业聚集获得规模效益,通过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有助于加快九江纺织业的发展。
努力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在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应注重开拓市场,通过销售鲜活产品和经营加工产品来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润空间。一个地区的原料基地扩大之后,为继续增加规模效益,应“走出去”,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就需要采用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打造知名品牌、改进营销手段等多种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别要提高企业经营者分析市场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的能力,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从而获取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