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神病的预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精神病的预防

第1篇

1962年,正当风华正茂之时,不幸却降临到了我的头上。我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位女同学,先是“互恋”,然后是“单恋”,直到“失恋”。此后,我突然表现出感觉、思维、情感、行为的异常――这表明脑功能已经紊乱。最后,我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医院治疗三个半月,脑功能恢复正常。但出院后仍精神不振。由于各种原因,我又在此后的20年间复发7次。曾对前途失去信心,两度萌发轻生念头。

但近20年来,我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再复发。有几次虽然出现过病情波动的苗头,但通过门诊及时消除,没有酿成大病,我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了。1995年12月退休后,我又以良好的健康状态受聘于《数学通讯》杂志社,为社会奉献“余热”。除完成本职工作外,业余研究科学技术史,取得一批成果。2001年获得“先进老人”称号。

根据亲身患病40年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我总结出预防精神病复发的一些措施,供精神病患者朋友及其亲属参考。

1 放下思想包袱若认为患了精神病就见不得人,终日苦闷,则于康复不利。首先,我从心情忧郁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环境。与周围的同事、邻居、亲戚、朋友正常往来。生活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大脑中产生思想疙瘩时,我找知心朋友谈心,使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导、化解。

2 定期门诊、坚持服药我一般三个月到武汉精神病医院门诊一次,取回医生开的药片两瓶。每晚睡前服50毫克,不论自我感觉多么良好,从不停药。智力未因服药受影响。

3 运动锻炼生命在于运动。我爱好跑步,跑步简单易行,健身效果明显。为了战胜疾病,改善健康状况,我从1980年4月开始跑步,从最初只能跑400米直到分别完成武昌至北京1231千米和武昌至九龙1139千米的象征性长跑。进入21世纪后,考虑到年事已高,减少了运动量,一般每次跑4千米。22年来,每星期跑3~5次,安排在早晨大天亮后进行。跑步途中轻松愉快,跑完以后感觉良好。经过锻炼,我的体质明显增强,变得更有精神了。根据我的体验,跑步绝对是天然的抗精神病良药。

4 生活有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依照“生物钟”的节律,我科学安排每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劳动、娱乐和睡眠。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平衡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偶尔预感入睡有困难,加服一粒安眠药,因为一个晚上的失眠就可能发病。我从不吸烟,也不喝酒,因为烟酒会刺激神经系统,降低药物疗效。我还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自然风光。

5 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我经常读书,每日都看报、听广播、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大事。听旋律优美、悦耳动听的轻音乐是我的一大爱好。我也很爱看喜剧影片和娱乐性电视节目,但不看惊险、恐怖、凶杀、格斗的影视节目,以免受到不良刺激。我感觉这类文化活动可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6 家属的关爱1966年,我同一位同学的妹妹结成伴侣,1968年喜得贵子。30多年来,她与我相濡以沫,过着先苦后甜的生活。她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时刻关注我的病情,细心观察,从我的眼神准确判断我的病情变化。必要时,提醒我适量加药或护送我到医院治疗。儿子于1996年结婚,孙子于1998年出世,长得活泼可爱。每当我同孙儿相处时,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听到他的欢声笑语,我总是心花怒放。

今后,我决心继续采取上述措施,巩固疗效,提高康复程度,做到老有所为,争取健康长寿,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高高兴兴地欢度幸福的晚年。

点评:王忠华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预防精神病复发的若干措施,是非常生动的经验体会,内容符合精神病康复的要求。

王老师说他的病是由于失恋引起,但这只是谈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迄今为止,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的影响约占1/3,其余取决于环境因素。王老师40年前失恋可能起了诱发作用。既然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上环境因素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就为我们预防本症的复发提供了条件。

现就王老师提出的几点措施,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1 放下思想包袱就是消除顾虑,解放思想,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问题,轻装上阵。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阶段,不一定能觉察到自己精神不正常,较少考虑问题;一旦经过治疗好转,即将面临诸多事情,如恋爱、婚姻、家庭、工作、学习、晋升、就业等,这些不免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思想,甚至会使他们出现消极和轻生念头。也就是说患者会在病情好转后产生心理危机。与一般人比较,精神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心理失衡,此时医生应及时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帮助他们弄清当前事态的本质,寻求社会和家庭支持,重建他的信心,帮助他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

2定期门诊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以便共同作好精神康复和预防。坚持服药是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第一年,如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复发率为20%~25%,而服用安慰剂者为55%。另一研究发现维持治疗三年者,预防复发的成功率高于不服药者两三倍。总之,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患者及其家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3“生活有规律”和“运动锻炼”是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经常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服药期间,由于药物副作用(嗜睡、镇静),患者不易做到生活有规律和锻炼身体,此时家属应督促患者多运动。另一是服用抗精神药物者食欲和体重增加,一些患者特别是年轻女性会因此不愿意服药。经验表明,如能避免睡懒觉、限制甜食和坚持体育锻炼,可避免体重的增加,这样,患者就对服药不会有什么意见了。

4“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这类活动不仅有助于了解时事,也可扩大视野和兴趣面。可以从一些节目中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以改进自己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事的方法,从而树立乐观情绪。这是战胜疾病所不可缺乏的。

5“家属关爱”涉及到预防复发的另一重要问题,即所谓“情绪表达”,指周围人(主要是家庭成员)所持态度对患者复发的影响。如果家庭气氛良好(有力的家庭支持,对患者爱护和关心,没有斥责、歧视),则复发率低;相反,如果家庭气氛不良(忽视、不关心患者,言语中伤,有敌视的态度),则复发率高。

像王老师这样,以一位康复良好的精神病患者的身分现身说法,不仅对其他精神病患者有益,对精神卫生工作本身也是一种促进。最后,祝愿更多的患者能像王老师一样得到康复,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点评者:南京脑科医院教授翟书涛)

“我的故事”大家分享

第2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 院内感染 呼吸道感染 肠道感染

[Summary] Investigating the reason of occurring psychic sufferer’s infection in hospital,discussing the preventing measure,reducing the occurring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 Diagnosing and doing analysis the reason of infec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infection diagnoses in hospital on 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psychic sufferers in hospital. As a result,fifty sufferers occurred infection in hospital among 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sufferers. The probability of psychic sufferer’s infection in hospital is quite high. Enhancing the life nursing for the sufferers they have being in hospital for a long time,and they are old people and they are weak,improving the resistibility of economy and meliorating the management of psychic section ward are important measures of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

[Key words] Psychosis sufferer Infection in hospital Infection in respiratory channels Infection in intestinal channels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026-0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我院精神科2007 年8 月份~2008 年8 月份的218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其中男138 例,女80 例,年龄14~72岁,平均37.9岁。

采用回顾性调查,逐一查阅病案,统一登记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分析。所有感染诊断标准按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本组218 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0 例,院内感染率为22.9%,其中男病人32例,女病人18例。

2.2 呼吸道感染27例,占54%;肠道感染20 例,占40%;尿路感染2例,占4%;带状疱疹1例,占2%。

2.3 40岁以上(含40岁)35 例,占70%;40岁以下15例,占30%。

2.4 夏季25例,占50%,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季节;其次为秋冬季22例,占44%,春季3例,占6%。

3 讨论

精神疾病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病程长,易复发,需长期服药,患者意志行为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的机率增加。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如下:

3.1 住院时间

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本组达50例,占22.9%;其中男32例,占23.1%;女18例,占22.5%;男女无明显差异。

3.2 感染部位

本组以呼吸道感染为 与我院精神科床位紧张、病人密集拥挤、空气流通差、换气设施不足有关;其次是肠道感染,与病人卫生意识差、受精神症状的驱使,捡脏东西食用有关,与文献报道一致[2]。其他感染少见。

3.3 年龄

本组中以40 岁以上的中、老年病人为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3]。

3.4 嗜烟、药物副反应

我院精神科住院的大部分男性患者每天都吸烟。加上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由于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防御性反应能力较差,可增加感染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嗜烟、药物副反应为精神科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4]。

3.5 季节

在夏季,由于天气热,精神病人活动少,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喜食生冷食物,食品保存不当或暴饮暴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在秋冬季,病人无自知力,不能随气温变化适量增减衣物,工作人员和患者家属作为带菌者,很容易把易感病毒带进病区;是造成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

4 预防

4.1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医护人员要充当照顾者及教育者的双重角色。采取个别教育与集体讲座的方法,使病人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有关知识。

4.2 在肠道感染高发的夏季,做好环境卫生和饮食管理及基础护理。在执行消毒隔离的原则上改善卫生条件,确保病区清洁、舒适。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年老体弱者禁止吃生冷食物,不吃发霉或变质的食物,妥善保存食品,室内温度应适当,睡觉时防止腹部受凉等。

4.3 在呼吸道感染高发的秋冬季,病区内保持空气流通,患者注意衣着适当,随气温适量增减,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白开水;工作人员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必要时戴口罩,防止把病原体传给病人。在易感季节,每天对病房及工疗室用醋熏或紫外线消毒,对探视家属做限制性规定,防止交叉感染。

4.4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在工娱活动时安排活动,身强体壮的患者每天做健身活动;年老体弱的患者,定期督促在室内散步、做操,每天督促料理个人卫生,必要时工作人员给予协助。通过适量的运动,可增强机体抵抗力。

4.5 建议医生为患者使用一些副作用少的抗精神病药物,劝男性患者戒烟,告之吸烟对疾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政司医院内感染监控协调组.医院内感染的诊断[J].中华医院杂志,1991,7(2):28.

[2] 刘闽英.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6;12:1050~1051

第3篇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人;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身边的琐事和家庭负担逐渐加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精神科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已被患者广泛接受。康复期精神病人随着病情的改善,自知力的恢复,将要面临许多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实际问题。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根据各种精神疾病特点,我们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康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当中,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培养其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提高患者认知功能、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为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创造条件。

1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特点

1.1通俗性的特点。即健康教育的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因精神病人的起病原因不同,情绪多不稳定,加之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不用医学术语,遇有特殊的医学语言,应细心加以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1.2随机性的特点。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疾病类型不同,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1.3强化性的特点。针对精神病人记忆力差、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们采取反复强化的宣教的方式,并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意识、神态,判断病人是否清楚、明白。

2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内容

2.1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包括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了解相关精神科药物的有效作用。让患者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2注重培养患者的生活能力。包括锻炼患者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洗头、洗脸,打扫病室内卫生。教育患者要自强、自立,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病房内务。

2.3社会交往技能教育。包括如何与家庭成员、朋友、亲属进行交往,有效沟通,如何向他们倾诉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帮助。

2.4工娱活动教育。可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效利用周围环境加以选择。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打扑克、下象棋、听音乐等,这些娱疗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紧张、急躁情绪。

2.5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各种类型精神疾病的特点,掌握其临床主要护理症状,因病施治,通过与病人交谈,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对患者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其不良情绪,逐渐实现角色转换。

3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方法

3.1集中式健康教育。选择病情相同、症状相近的患者,采集有共性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开展群体健康教育,讲授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症状,药物应用,社会功能培养等相关问题,让患者主动配合护理人员,有效的接受健康教育。

3.2互动交流式健康教育。精神科护理人员通过热情、诚恳的工作态度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交谈中了解患者的自然情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治疗程度,倾听患者心声,与患者进行互动交谈,并给予耐心解答,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情绪,体谅患者正常的心理活动。在交流的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有无情绪波动及隐性症状发生。及时对症处理,减轻病人痛苦,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促进疾病的康复。对将要出院的康复期病人,护理人员一定要嘱咐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掌握自我调控技巧,保证睡眠。如果患者特别担心出院后被家人和朋友嫌弃,护理人员要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3.3 个性化健康教育。精神疾病类型很多,症状各异,故应因人施教。根据个性化程度如:文化水平,传统观念,性格差异,生活方式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找准切入点,向患者介绍合适的书籍、娱疗活动,引导病人走上正规的生活方向。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个性化教育,深入浅出的讲事实、摆道理,诱导其适应健康教育活动。

3.4示范式健康教育。为了使康复期病人能顺利走入正常生活轨道,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在料理生活中的某些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和示范。如: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病房备品,如何料理病房内务,讲解如何使用交通工具及使用家用电器的基本常识等等。同时鼓励患者主动去帮助别人,传承家庭美德。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另外,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医院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改进工作方法。

4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通过采用与病人日常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4.2晨会交班时重点介绍。在交班时定期请责任护士介绍所属病人的基本情况,检查责任护士的掌握程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

4.3发放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卡。定期向住院病人发放有关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满意度调查卡,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总结经验,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目的。

第4篇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预防措施

精神病人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住院期间常可发生自杀行为。有资料表明,各类精神疾病总自杀率为51/10万,较一般人口高6倍到12倍[1]。自杀是导致精神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给医院和患者的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引起了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院自杀(包括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20例住院精神病人进行临床分析,便于今后更好的制定护理措施,减少或杜绝自杀行为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最小15岁,最大71岁。住院6~43 d不等。

1.2 疾病种类 本组病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其中精神分裂症8例,抑郁症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5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1例,焦虑症1例。其中自杀未遂5例。

1.3 自杀时间

1.3.1 午夜22:00~2:00,此时夜班护理人员多已疲惫,精力不足,患者乘查房间歇采取行动。

1.3.2 清晨4:00~7:00,正值患者先后起床进餐,护理人员进行晨间护理的忙碌时刻,病房秩序混乱,患者趁机采取自杀行为。

1.3.3 其他 中午休息时,工作人员少时,停电光线不足时,都是患者易发生自杀的时刻。

1.4 自杀地点 多发生在单人病房、厕所、洗漱间、食堂等僻静及拐角处。

1.5 自杀常用方法

1.5.1 自缢 常用保护带或将床单被套及衣服等撕成条并搓成绳子,或用裤腰带、鞋带等采取行动。本组有5例患者采取此方法。

1.5.2 服毒 有4例患者平时积攒大量镇静安眠药而一次性大量吞服自杀。

1.5.3 吞服异物 吞服体温计、筷子、纽扣、玻璃碎片等4例。

1.5.4 其他 如跳楼3例、割腕2例、撞头2例等。

1.6 自杀原因分析 来源于自杀未遂者,家属和医护人员。

1.6.1 受精神症状支配 本组有11例精神病人在自责、自罪、被害妄想、疑病妄想或命令性幻听、强制性思维等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自杀行为。

1.6.2 个人因素 本组有6例恢复期患者,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患精神疾病后非常自卑,害怕失去家庭、事业,对生活诸事缺乏应对能力和主动性;又担心疾病反复发作,长期服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为不拖累家人而自杀。

1.6.3 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庭和社会是精神疾病康复的主要场所,长期紧张的家庭环境,成员间无效的沟通方式,生活的灰心丧气,加之生活事件的刺激,如离婚、失去亲人等,使患者对生活绝望,本组有3例因此而自杀。

2 预防措施 

2.1 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要热爱精神科卫生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精神病人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执行精神科护理常规。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常存在一定的预兆[2],有的伪装成病情突然好转,以蒙蔽医护人员;还如“微笑性抑郁”,也容易引起忽视;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护理时要体会患者的心境,态度和蔼,耐心倾听患者叙述引起焦虑、抑郁、愤怒的原因和内心感受,不要与患者争辩,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引导到现实中患者感兴趣的事物上,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能够帮助他们分担痛苦,消除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为精神病人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将有自杀想法的患者安排在重病室重点观察。严格执行早会和床头交接班制度,主管医生在早会上应及时向护理人员介绍新入院患者的情况,使护理人员了解其病情,尤其是掌握“五防”患者的床号、姓名、症状、体征、性格、诊断、治疗、饮食、护理要点及心理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技术操作时,不得将医疗器械遗留在患者身边。出入病区、治疗室、仓库等应随手带门,卫生清扫用具专人保管并固定存放。交接班时,认真清点保护带及备品,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是用保护带作为自杀工具。这就提醒护理人员,尤其是夜班护士,应按规定使用保护带,对保护在床上的患者应置于一级护理病房内,24 h不离护士视线,发现保护带丢失立即查找,消除其所在环境中的任何危险品,严格控制自杀工具的获得。

2.3 精神病人药物治疗是缓解精神症状的主要方法,一次性吞服抗精神病药物自杀是精神病人采取自杀的一种手段。本组有4例患者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着严重的自杀企图,积攒大量药物而一次性吞服自杀。这要求护理人员加强服药管理,对患者服务要耐心、细心,态度和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服药时要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避免患者留药,按时按量亲自看护患者将药物服下方可离开,对拒药者,遵医嘱给予鼻饲或注射给药。

2.4 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常发生于住院后不久或病情恢复期,他们回顾自己的病态表现,又看到复发再次住院的患者,觉得生活无望,对治疗失去信心,极易产生结束生命,寻求解脱心理,此类患者更易有自杀成功的机会,因此,对病情已经好转的患者,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3],要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学习有关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及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在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参加有益身心的康复活动。因势利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分散病态注意力,消除负性情绪,使其从病理状态解脱出来,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5 应加强对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支持,本组有5例自杀未遂者,当患者意识恢复后,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自杀的原因和经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宣泄、疏导、解释、保证等心理支持技术,进一步加强防范措施,防止再度自杀。

2.6 防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依靠医护人员的努力工作及家属的配合,还要依靠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因此要积极做好精神病人的康复治疗工作,呼吁全社会都对精神病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减少社会上的不良刺激,预防自杀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

[1]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8.

第5篇

关键词:电话随访;精神分裂症;干预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的、易复发的疾病。在国内某些文献中报道,众多因素可以引起精神疾病复发,其中停药是最主要的原因,约占66%。另外患者不按医嘱服药或者自行减少药量引起精神疾病复发的占18%左右[1],由此可见,患者是否按时并正确服药对于防止精神疾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进行电话随访能够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复发率[2]。本文以我院精神科用足量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出院的患者149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电话随访对精神病患者复况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精神科用足量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出院的患者14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1例,女性58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为(36.5±4.3)岁,病程(2.7±3.6)年。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符合CCMD-3中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3],出院时临床症状消失,患者家属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随访组和对照组,其中随访组75例,对照组7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期间均进行足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即痊愈后出院。出院时两组患者进行相同的出院指导。出院后随访组每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5~10min/次,对患者服药情况,病情及复诊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对照组不进行电话随访,仅在患者主动到门诊复诊时进行指导。统计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定期复查率及疾病复发率并比较。

1.3疗效评定标准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中间不停药、不换药、不减药;定期复诊是指患者每月1次到门诊复诊;疾病复发是指患者再次住院或病情恶化 [4]。1年后,两组患者均填写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来对患者的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及疾病复况进行调查。从而判断电话随访对精神病患者复发的干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 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发放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49份,回收141份,其中随访组回收72份,对照组回收69份,随访组问卷回收率达96.0%,对照组问卷回收率为93.2%。随访组患者的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情况优于对照组,随访组患者的复发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且极易反复,药物治疗在其治疗和预防中占最主要的地位,患者需长期服药甚至终生服药。因此,患者出院后的维持治疗在精神疾病的康复起到关键作用。患者是否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电话随访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此病有更多的认识,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及时发现患者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通过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家属了解到疾病复发的征兆,从而能够及时复诊使得疾病得到控制[5],从而降低复发率。而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将149例患者分为随访组和对照组,随访组患者的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情况优于对照组,随访组患者的复发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说明电话随访对精神病患者复发的干预效果明显,能稳定患者的病情,减少复发率,经济实惠,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娟.精神分裂症复发原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5(7):125-125.

[2]顾桂英,曾德志,樊学文,等.电话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2,19(11B).74-76.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一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第6篇

关键词:多方式健康教育;精神病伴发糖尿病;康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2003年为1.98亿,2006年已经增长到2.46亿,预计2025年将达到3.38亿[1]。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位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印度,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形势严峻[1]。目前,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为了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的教育效果,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对45例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进行多方式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4±3.8)岁,文化程度小学16例,初中22例,高中(中专)8例,大专及以上4例,病程1~19年,平均(6.33±3.73),均符合1999年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均愿意配合6个月健康教育,并有接受糖尿病教育的能力。

1.2多方式健康教育

1.2.1计划性健康教育 科室制定出标准糖尿病健康内容,由责任护士根据标准健康教育内容对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实施健康教育。教育方法有个别宣教、集体上课、发学习资料等,精神病患者常有病症感、自卑感[3],存在抑郁或激惹等情绪障碍[4],治疗依从性差。一些慢性精神病患者常表现注意力不集中、依赖性强、被动懒散,并有不耐烦情绪。所以责任制护士实施健康教育难度很大,工作量比较大,工作要求有爱心、耐心,每次教育时间需30min,组织1次/w。

1.2.2护理程序式健康教育 护理程序是以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制定计划,实施护理,最后评价患者的状况,而护理程序式健康教育主要以评估患者的学习需要制定计划,实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最后以患者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评估教育效果。要求责任制护士与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进行一对一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充分的信任后再进行健康教育,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治疗护理,使他们逐渐学会自我护理,并能有效控制血糖,进行1次/w,教育时间15~30min/次。

1.2.3焦点解决式健康教育 是提供一种更为积极和尊重患者的干预模式,其关键不在于寻求问题发生的根源,而在于帮助患者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案[5]。崔雨等[6]认为,焦点解决式健康教育能够架起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从而使患者的血糖,血压进一步得到改善。要求责任护士1名,专科医生1名,和患者以互动的形式进行,互动内容:为患者免费监测血糖,病友互相交流,请专家为患者进行知识讲座等。每月举办1次,每次互动时间1~2h。

1.2.4出院后电话随访 由资历高业务素质高的主管护师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追踪患者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管理的实施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每月咨询1次。

1.3评价指标 评价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教育前和教育后6个月血糖、饮食、自我管理情况。血糖达标准: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4.4~8.0mmol/L,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教育前后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检测结果,见表1。

3讨论

行为改变在糖尿病代谢控制中日益受到重视,患者的行为改变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7],特别是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行为约束是困难的,通过我院对此类患者采取多方式的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纠正的不健康行为,使此类患者取得了成功的血糖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在糖尿病教育中尤为重要。我院采取的多方式健康教育是结合行为和心理社会因素的教育,能激发患者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患者系统地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应遵循灵活多样的教育原则,积极开展防治糖尿病,使患者更全面了解健康行为对有效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玫,许瑞珍,孙涛,等.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互动模式的建立运行[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03-704

[2]卢雪琴,楼青青,周雷,等.PBL,教学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08,7(2):145.

[3]陈朋月,朱岚,盛嘉玲,等.自信心训练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6):461-462.

[4]沈渔.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531.

[5]骆宏,叶志弘,王菊香.聚焦解决模式在临床护理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68-570.

第7篇

[关键词] 精神患者;自杀;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b)-107-02

The analysis and preventative step of the unexpected suicide event of psychosis patient

LI Cuizhi

(The Mental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65022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reason and nursing preventative step of the unexpected suicide event of psychosis patient in hospital. Methods: Reviewd and summarized the unexpected suicide event of the eight psychosis patient in hospital during from January 1996 to January 2006. Results: The eight events of unexpected suicide, four cases have been dead, and another four cases have been successful saved. Conclusion: Grasp the disease characteristic, perform the position duty seriously, an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preventative step is the guarantee to preventing the unexpected event.

[Key words] Psychosis patient; Suicide; Analyze; Preventative step

精神科意外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人身危险及损伤破坏行为。它是在精神症状或精神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各种伤害或破坏事件。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1],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往往具有突发性、冲动性、隐蔽性及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即使严加防范,也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8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的自杀意外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自杀的方式、时间及结果、管理模式,提出防范措施,降低住院精神患者意外事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6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精神患者共8例,其中,男1例,女7例;年龄21~57岁;已婚7例,未婚1例;精神分裂症5例,占62.5%;抑郁症2例,占25%;神经症1例,占12.5。封闭管理5例,占62.5%;开放管理3例,占37.5%。疾病诊断符合ICD-10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将8例精神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临床资料,按发生的方式、时间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2。

表18例住院精神患者自杀方式、管理模式及结果分析(例)

表28例住院精神患者自杀时间比较

3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精神疾病因素的原因由于精神疾病的特点,本资料8例自杀病例中,精神分裂症5例(62.5%),高于教科书报道的27%~30%,与抑郁症在精神患者自杀者中居第一位不一致[3],这与抑郁症早已被医院列为自杀重点监护对象,其自杀行为在医院难以成功实施,而在出院后自杀危险性更大有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不直接表达自杀意图,或受幻觉、妄想控制,自杀意念强烈不易动摇,恢复期对疾病知识了解,对预后不乐观而感前途渺茫从而厌世,易出现自杀自伤。所以,精神疾病因素是引致精神科意外的主要原因。

3.1.2环境因素的原因①封闭式的住院环境,使患者感到生活苦闷、单调、受拘束和限制,处处不自由而导致自杀。②患者否认有病,被送进封闭式的环境住院,似乎暗示了他被监禁,永无出去的希望,因此内心产生恐惧而出现攻击性举动[4](冲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等行为)。③ 开放管理虽然比较人性化,但开放管理模式从环境上、物品的管理上使患者的自杀行为的实施更加容易,不易被发现。如:自杀工具、自杀地点、时间的选择上较封闭管理更加容易,成功率也较高。本资料8例自杀病例中,3例开放管理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2例成功。

3.1.3管理方面的原因①未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约束患者、监护患者未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未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制止、及时抢救。如:约束患者用约束带自缢。②安全检查不到位,患者入院、外出返院、请假返院时带入危险物品。③对患者精神症状及心理活动了解不够,未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治疗及护理。躁动患者或受精神症状支配的患者约束后未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药物控制。

3.2 防范措施

3.2.1 护理人员必须高度负责、坚守岗位精神患者的意外伤害,无论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外走,一般有两种形式:①患者突然冲动发生意外,无周密计划安排。②有周密的计划,巧妙安排,寻可乘之机付诸实现,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才能及时发现意外先兆,预先防范。一旦发现意外,也能身在现场,及时采取有利措施,积极进行处置,减少伤害。

3.2.2 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患者周围环境必须安全无害,使患者无可乘之机。病房设施如门窗、门锁、床栏、护栏等,安全、牢固、实用,如损坏应及时维修;修理用的工具如钉、锤、梯子等不能遗留在病房内,防止患者用其自伤、自杀、伤人或外走;被患者打碎的玻璃应清扫干净,带出病房,不可倒在病房垃圾箱内;地面应无积水,确保患者安全。

3.2.3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随时排除不安全因素①对有损伤患者健康,可被患者利用作为自杀、自伤的危险物品,如:刀、剪、玻璃制品、绳带类、火柴、打火机等物品不能带入病室或存留患者身边。②在患者入院、返院、外出活动返回或探视时,要严格检查把关,严防患者带入危险物品,并做好宣传解释,争取家属配合。③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整理患者床单位时要注意发现隐患,堵塞漏洞。④加强病房物品管理,如约束带、器械、药品,被服用毕加锁,如有遗失应及时查找。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避免约束患者受到其他患者的伤害或引发患者激惹冲动行为。⑤严防患者私藏火柴或打火机,禁止床上吸烟,预防失火烧伤患者。⑥加强巡视制度,患者活动的地方应有工作人员巡视。特别要加强开放管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安全防范意识,向家属或监护人讲解防止患者自杀的措施等。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特殊医嘱、重点患者,可疑迹象,应严格交接班。每日各班必须清点人数及固定的药品、器械、被服、安全等。

3.2.4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精神科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者,均属重点患者,其中包括:有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外走企图和行为的患者、新入院患者、意识障碍患者、生活不知自理患者、疾病急性期症状活跃、拒绝治疗的患者。这些患者均需重点监护、专人护理、限制活动范围,患者外出活动需有专人陪同。严防患者搜寻用物打架斗殴致伤致残,一切影响患者安全的活动应予以制止,要阻止患者攀登高处或追逐奔跑,以免发生意外。对住院不安心的患者,要耐心劝解,疏导;对有强烈自杀行为的患者,应严密监视;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意识障碍、生活不知自理的患者,缺乏防护能力,要加强护理,防止出现各种伤害。如若患者发生冲动伤人时,要尽量避开正面冲突,以减少伤害,从背后或侧面阻止冲动行为,或以诱导方法说服患者。如患者出现自杀、自伤时,工作人员要争分夺秒,利用现场有利条件,积极抢救患者,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2.5 抓工作时间的薄弱环节表2显示,自杀时间、节假日等是患者发生自杀等意外事件的好发时间,为此我们要求护士长必须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弹性排班,及时调整班次以充实易发生自杀时间段的人力问题,并注意护理排班的新老护士搭配问题,坚持护士长节假日值班制度,加强护士长夜查房的力度,有效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

4讨论

自杀是精神病住院患者较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朱园[5]认为,将自杀企图制止在萌芽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一线的护士24 h工作在患者身边,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因此,护士在干预患者自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患者,掌握疾病特点,摸索患者自杀的时间和规律,随时了解病情变化,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言语、行为、书写的信件、诗句、日记等要留心观察,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医生,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田生,阎瀚.自杀行为的研究及医学干预[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9,26(4):213.

[2]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范肖冬,汪向东,许又新,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1,23,27.

[3]郝伟.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5.

[4]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6.

第8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暴力违法;现场控制;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4)02-0019-06

一、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现状

据统计,我国精神病患病率一直保持着上升态势,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3.2%~7.2%上升到90年代的15.56%。根据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的统计,“在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保守估计有1亿人以上,其中1600万是重性精神病患者,而其中又有约10%有肇事肇祸行为及危险。”从一个最新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不到30%,也就是说,有70%的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整的治疗,即便得到完整的治疗,复发率也在40%以上。而且在1600万重型精神病患者中,有暴力倾向的有10%,即有160万人有暴力倾向。有些精神病患者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

央视新闻调查显示,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有关法律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的刑事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1.85人,最多的杀死7人。在失控状态下行凶杀人,近期所曝光的违法事件呈不断加剧态势,导致其行凶杀人数量已超过刑事犯罪,成为不确定人群无辜致死致伤致残的“危机杀手”。种种迹象进一步表明,由精神疾病而致行凶,似乎正在演变为某种“全球病”,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非定时炸弹”。

二、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的特点

(一)具有显著的突发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显著的突发性。这个特点与精神病患者所患疾病有着密切的客观联系,精神病患者的发病不受他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是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病症造成的。精神病患者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病时的危害程度都是预先很难预测的。例如,2012年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一乡村小学22名学生被砍伤,嫌犯闵拥军被媒体爆出“疑似患有精神病”。同年2月11日,河北廊坊一些行人在街头像往常一样行走时,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骑着自行车在街头用水果刀冷不丁地连刺了7人,造成1个人死亡。这些行为充分表露出精神病患者发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二)作案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随意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作案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随意性。司法实务证明,正常人犯罪除过失性犯罪外,大都具有犯罪客体的特定性。但精神病患者案件则与之相反,作案对象是不确定的,作案的手段和工具简单,往往见利器就拿、见人就乱打。由于精神病患者表现为人的行为、知觉、思维、情感、智能的失调,因而,病人精神活动容易随意变异,我们很难预测精神病患者发病时会攻击什么人,攻击什么物品。甚至攻击很贵重的财物,伤害与他们很亲近的亲人、朋友。,例如:2011年5月6日,吴某某突然手持柴刀在其房屋附近对过往的群众追赶乱砍,并扬言要杀掉自己70岁的母亲和9岁孩子,对群众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012年12月14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康涅狄格州,28人在一起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中丧生,而嫌犯亚当・兰扎被警方证实患有亚自闭症,时常“神经质、粗暴”,曾接受过药物治疗。

(三)案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规律性特点。此类精神病患者犯罪多为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及部分丧失辨认或自控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即因发病时间间隔一般有一定周期性,因而如果发病后犯罪相对就有一定的规律性特点。再如“武疯子”作案,虽然突发性很强,但在发病前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征兆,如情绪异常激烈、精神晃晃不安、言语怪异偏激以及动作平衡失控等。因此,如果能在精神病患者发病前注意观察,发现他们的这些变化,就能防止和有效应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

(四)案件具有较强的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严重的伤害性,而且作案手段可能极其残忍。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中的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强度、力度可能会超出正常人的想象。例如,崇阳县青山镇吴城村一个深山中的小山村,几乎家家装上了防盗门、防盗窗。他们防的不是小偷,而是本村一个大个头的精神病患者华某。华某力气非常大,木门木窗一踹就开,有时候半夜三更,他都会踹门进来打人,所以村民们纷纷把门窗换成了“铁家伙”。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村民们几乎都不敢开门,有小孩的人家更是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华某的大嫂雷某的胳膊和背部都被砍伤过。

(五)案件具有亲友易受伤害性

精神病患者的亲人、朋友和精神病患者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距离比较近,这样就自然会比其他人目睹和感受更多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状态,同时,也为精神病患者伤害这些与他们朝夕相处并且关爱照顾他们的人提供了更多机会。一幕幕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正说明精神病违法暴力案件这一特点,如2006年5月23日,广西柳州市柳江县里雍镇红花村精神病患者张某打人,致一死二伤。而这已是张某四年内第二次行凶。2006年8月,张某打死自己的母亲,其妻因劝阻被他用刀砍成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14岁的女儿也被他砍中,还有一村民也挨了他一刀。

三、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面临的问题

基层公安机关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普遍存在对精神类疾病认识不足、安全意识不够、战术处置能力有限等问题,以至于造成处置不当或处置过度等情况发生。

(一)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状况认识不足

很多基层警察对精神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其方法和处置普通人的案件相同,结果可能由于语言、行为等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爆发,使案件更难解决;或者认为和精神病患者谈得来,过于轻信有潜在危险的精神病患者,而放松对他们的警惕,导致这些精神病人伤害其他人,甚至民警自己。

(二)对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够完善

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发生时,如果基层民警事先对这个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较熟悉,毋庸置疑这对民警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有很大的帮助,会让民警对这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等有一个大概的判断。而现实中,很多民警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注意收集有关本辖区内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时,采取的措施无针对性,起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在面对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时不知所措。

(三)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处置的技战术培训缺失

精神病患者属于特殊的群体,对精神病患者案件的处置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普通人的案件。很多民警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处置缺乏相关的培训;在处理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不懂如何处置,束手无策;也不懂如何通过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来稳定他们的情绪,致使简单初级的违法案件演变为重大违法案件,并造成严重后果。

(四)自身安全意识不够,战术处置能力有限,应对措施不足

束手无策、慌乱处置,常常是抵达现场的部分民警的真实写照。表现在处置有关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安全意识不够、战术意识不强以及战术处置能力有限等。一些民警到达精神病患者案件现场时,没有及时将在现场围观的群众疏散或是隔离,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病伤害到围观群众,而且群众的围观可能加剧对精神病患者的刺激,更易诱发精神病患者发病。一些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过于自信,过于信任精神病患者,认为精神病患者不会发病,而当精神病患者发病攻击他们时,他们变得很被动,疲于应对,以至于给民警本人和群众带来严重伤害。一些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时战术意识不强,战术水平不高,不懂得使用谋略,往往选择难度大的、危险系数高的正面进攻,增加了处置的危险性。

四、处置与预防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对策

(一)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美国一起警察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失败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警察杰克逊找到约翰,希望通过说明来源和劝说促使精神病患者约翰戒毒的时候,约翰突然精神病发作,掏出手枪对准杰克逊头部就是一枪,接着,一不做二不休的约翰调转枪口,当场枪杀了5名正在围观的无辜群众,并击伤多人,直至被闻声赶到的特警队控制。这个案例充分警示我们,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首先,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至少要有两个警察在场,一个负责和精神病患者交流,一个负责警戒,随时准备策应,并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随时都可能爆发。其次,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一定要疏散群众,使围观群众和精神病患者保持足够的距离,防止精神病患者突然病发伤到围观群众,也防止围观群众的不当言行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以免造成案件性质升级、处置难度加大的窘境。《人民警察法》第14条规定:“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需要送往指定的单位、场所加以监护的,应当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并及时通知其监护人。”

(二)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

1.常见的精神病种类和症状

精神病是一种病,是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病患者日常所体现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方面与常人明显有差异,尤其在自制力以及判断力方面有极严重的缺陷,而且常伴有精神异常恍惚、狂躁不安、抑郁难眠、妄想、心态恐惧、思维疑虑、情绪冲动、幻视、幻听等症状,甚至袭人毁物。

(1)常见的精神病种类。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等。

(2)常见的精神病症状。功能性精神障碍――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2.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作用

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对精神病患者情绪、言行、需求、病发程度的观察判断能力,有一些案件如果处置的民警能预先判断识别作案者是否为精神病患者…,可以使案件的处理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警察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处置;有利于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和精神病患者交流,避免因不了解精神病的基本常识而造成民警的言语、动作刺激到精神病患者,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病,使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难度增加;有利于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合理的处置方案。所以,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对警察妥善处置精神病暴力违法案件是十分必要的。《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三)注重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方式的训练

警察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时应对其尊重、礼貌,不能在言语、举止中表现出歧视的意思,如果对其言语、行为粗暴,易激怒精神病,造成其精神病发作或者精神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例如,千万不要对着精神病患者吐口水、吐痰或做出其他轻视精神病患者的举动,因为这类行为特别容易引起精神病患者的误会。他们很容易把这类行为看成是歧视他们的行为。过去在精神科医生中执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对精神病患者要不冷不热。如果过分热情或过分冷淡,都容易让他们产生误解。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时,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重要,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考虑问题,而应顺着其思维和其对话,但要始终记住“假设我是精神病人”,顺着其思维与其交流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警惕意识。

(四)强化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收集

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档案对警察预防和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十分有帮助,完善了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民警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就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处置时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有利于民警评估精神病患者发病时可能产生多大的危害。完善精神病的档案材料应主要由负责管理辖区的民警来收集,因为社区民警对本辖区的人员情况更了解,且有更多机会接近群众。民警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时可通过走访精神病患者的家属、邻居完成。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时可使用表格的形式,表格中应包括被收集信息的精神病患者的照片、具体患了什么精神病、发病时的状况、患病的原因、接受过什么治疗、发病时其家人应对的方法。同时,建议在公安系统中建立有关精神病患者的专门信息库,以便处理精神病患者案件时共享并查询使用。

(五)加强对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的专项战术科目训练

公安机关接警后,第一个领受处置任务的往往是基层公安机关的民警,而负责处警的基层民警多数缺乏对精神病人暴力事件现场处置的培训学习,缺乏对精神病人的病理认识,对精神病人暴力案件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出现了不会处置、延误时机的情况,导致处警现场混乱,甚至民警自身也受到伤害。因此,对民警进行如何与其交流、如何稳定他们的情绪、运用何种控制措施以及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处置精神病患者专项战术科目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现场处置有以下战术要求。

1.战斗保障要充分

战斗保障,是为遂行战斗任务而采取的各项保障性措施与进行的相应活动的统称。战斗保障的内容包括信息保障、通信保障、警力保障、战术欺骗保障、武器装备保障、警械保障。对于处置精神病的信息保障可以通过前期的对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收集以及现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观察来完成;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至少需要两个警察在现场,一个负责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沟通,另一个负责警戒,防备精神病患者做出过激的行为;对于武器装备保障与警械保障,处置的民警应佩戴防刺服、头盔、警棍、催泪剂、手铐,对于危险性较高的武疯子还应带上长棍、长叉以及其他先进的抓捕装备。

2.应善于运用警察谋略

警察谋略,是警察在履行法定职责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过程中对抗性的思维谋划规律和方法策略。示形、奇正是警察谋略的基本方法。所谓示形,即示出假形、隐其真形,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制造种种假象,以造成对手的错觉。所谓奇正,是指相反相成的两种用兵方法。例如,在抓捕违法犯罪的精神病患者时,可以问路或其他借口等形式接近他,给他一种假象。接近他后,出其不意,趁其不备将其抓捕。又例如,在处置“武疯子”持械发疯时,可以一名警察在正面为其喊话,稳住其情绪,吸引其注意力,另一名警察持抓捕器从其后面接近,将其捕获或者身着防暴器械接近将其擒获。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是示形、奇正的运用。

3.现场战术方法应用的多样性

(1)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应尽量做到内紧外松,灵活多变,避免给目标造成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导致其暴力升级,使我方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在遭遇追捕时,普通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而精神病患者的思维方式和正常人不同,个别的精神病患者暴力违法案件嫌疑人也许不会产生这种心理,对于病情未发作的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加重,则很可能成为他们病情发作的诱因。所以,在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追捕的民警应充分认识到所追捕对象的特殊性,并要有高度防卫、安全意识。

在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应尽量采用秘密、伪装的方式,尽量少用公开、直接的方式,因为秘密、伪装的方式可以减少对嫌疑人的刺激,麻痹嫌疑人,给嫌疑人造成错觉,利于战斗突然性的达成,利于减少、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例如,设卡盘查嫌疑人的车辆,巧借名目,如,例行安检、查走私、查拐卖人口、查肇事逃逸车辆等,麻痹嫌疑人。又例如,堵截嫌疑人驾驶车辆以及乘坐车辆时,可假借车辆事故、婚礼车队、送葬队伍、检修路面、临时安检等多种设障方法,让嫌疑人车辆处于限速行驶或局部阻塞的状态。

(2)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搜索战斗。搜索战斗是通过搜索作战对象隐蔽、活动的区域或场所,发现并实施抓捕嫌疑人的进攻型执法战斗样式。由于处于敌明我暗的情形,并具有遭遇性突出的特点,处置的危险性较大。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实施搜索战斗时首先应注意主动地获取情报,尽可能多的掌握缉捕人数、体貌特点、所患精神病的类型及病情,所携带的武器装备情况等,以利于警方的部署以及处置具有针对性。其次,要把住出入通路要道,观察、盘查可疑人员,防止嫌疑人从通路要道逃跑。再次,要保持好队形,努力做到先行发现嫌疑人。搜索时应特别注意加强组员的动作协同,相互掩护,队形不能过于松散,尽力避免民警各自为战的危险情形。努力做到先行发现嫌疑人则是为了给民警更多的处置时间,降低战斗的危险性,提高抓捕的成功率。由于警方面对的是精神病患者,则需根据精神病患者的病症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为达到奇胜的效果提供坚实的砝码。

(3)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围捕战斗。围捕战斗是指我方警力主要以机动的方式占领和切断作战对象的一切逃窜通路,并将其抓捕的进攻型执法战斗样式。如果包围完成后,目标尚未被惊动,可以采取突然攻击的方式,打其措手不及。如果在包围前,作战对象已经与警方或群众形成对峙局面,而地形环境对我方严重不利,或可能伤害人质、引燃爆炸物品时,强攻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则通常采取喊话令其主动投降、投其所好放置诱饵、火力惊吓迫降、谈判劝降、围三缺一、强袭歼灭等战术方法。由于我们面对是精神病患者这特殊群体,所以我们在谈判、劝降时,使用与其病症相对应的语言会更有利于案件的解决,而现场处置环境的优先创建尤为重要。因为嫌疑人被围捕时心理一般会高度紧张、应激反应强烈,所以易诱发其病症爆发,其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这一点处置民警应充分认识到并高度警惕。

(六)强化与有关精神疾病专家的沟通和协调

第9篇

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其双键数目的多少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指碳链中含有一个双键,主要包括油酸、棕榈油酸、肉豆蔻油酸、反式油酸、芥酸等[1]。多不饱和脂肪酸,指碳链中含有多个双键的脂肪酸,根据第一个双键距离甲基端碳原子的位置,可以分为n-3系、n-6系、n-7系和n-9系[2]。N-3PUFAs主要是由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构成。α-亚麻酸(ALA)是合成EPA和DHA的前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α-亚麻酸合成EPA、DHA的能力下降。有研究表明,n-3PUFAs能够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微粒的生成和分泌,提高脂蛋白酯酶等酶类的活性,使高脂血症人群的甘油三酯水平下降了30%左右[3]。亚油酸是n-6PUFAs的前体,可衍生出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这三类不饱和脂肪酸在生物体生命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4];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增强细胞活力,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

另外,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视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大作用,又是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参与构成细胞膜磷脂,磷脂占大脑重量的20%有余,其中以花生四烯酸(AA)和DHA为主[5],它们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并调节膜上受体、离子通道和酶的功能,对细胞膜微环境起稳定作用[6]。虽然非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体内合成,但合成的量有限,仍需要食物提供,因此由于营养、生活习惯、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导致其摄入减少、合成障碍或分解加剧,从而影响生长发育,疾病的发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疾病包括动脉硬化、冠心病、行为紊乱、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

1 小儿孤僻症

小儿孤僻症是指一种神经性发育疾病,主要表现为患儿的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离奇、孤僻离群,沉缅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别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喜怒哀乐。该病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极度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然后就是言语发育迟滞,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其次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渴望保持原样不变;最后就是缺乏对物体的想象能力和灵巧的运用能力,发病多数在3岁以前。但孤独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如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围生期并发症以及器质性因素,患有先天性脑发育异常。

有学者在研究埃及30例儿童孤僻症患儿采用MS-质谱分析患者红细胞胞膜时发现,患儿DHA明显降低。小儿孤僻症患者中DHA水平明显低于智障儿童,由此导致的患儿n-3PUFAs总体含量降低。再给予这些患儿含有DHA的深海鱼油进行治疗后发现所有患儿红细胞胞膜的DHA含量明显增加,其中20例表现出明显的临床行为学症状的缓解和改善[7]。尽管目前的研究还无法找到直接的证据证明PUFA的代谢和含量的改变会导致孤僻症的发生,但是前期的实验已经证实PUFA的食物补充会对孤僻症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和改善。

2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大脑思维紊乱的表现,人类大约有1%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由于PLA2活性增强,导致神经细胞膜磷脂中的AA和DHA等脂肪酸的缺乏,从而出现功能障碍,这就构成了精神分裂症膜磷脂假说的基本思想。精神分裂症的膜磷脂假说和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是一致的。AA是前列腺素的前体,其缺乏会导致前列腺素的不足,从而出现多巴胺功能亢进。前列腺素和多巴胺有相互拮抗作用,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功能亢进,间接反映了体内前列腺素的不足。在n-3脂肪酸缺乏的动物模型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大脑前额多巴胺D2受体密度增加。

Puri等[8]对一个未用过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EPA,发现明显持续改善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经过6个月的EPA治疗,也改变了患者在治疗前就已经出现的脑萎缩。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也发现,单独使用EPA治疗精神分裂症,能明显改善症状,尤其是阳性症状,而且效果优于DHA。另一实验也表明给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天补充2g EPA效果比给患者每天补充2g DHA或服用镇定剂效果好得多。当给精神分裂症患者仅服用EPA 2g/d,而不服用镇定剂时,12周后,14例患者有8例复发,而只服用镇定剂的12例患者全部复发[9]。

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随着对精神疾病与脂肪酸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不断深入,多不饱和脂肪酸与ADHD的研究成了一个新的热点。有研究发现ADHD患者饱和脂肪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EP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总n-6族和总n-3族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研究还对ADHD患儿外显行为与红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关程度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初步证实了中国ADHD患儿某些n-3族多不饱和脂肪酸与ADHD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10]。Alexandra等[11]将行为和学习并无评分差异的4l例学习困难并ADHD的儿童随机分为PUFAs组和安慰剂组,3个月后发现,PUFAs组儿童的认知行为和学习问题的评分比安慰剂组显著降低。PUFAs的补充对改善学习困难儿童的有关ADHD方面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帮助,其中,EPA可能是减少ADHD症状的重要成分。因此,合理的n-3族不饱和脂肪酸的补充及体内n-6/n-3的调节可能会改善中国ADHD患儿的学习、冲动-多动和单纯多动行为。

4 其他

有研究发现,攻击和暴力行为可能因n-3PUFAs的不足而加重。一项研究中对24例可卡因依赖患者进行血脂肪酸浓度测定,结果表明有攻击行为史的患者n-3PUFAs水平显著下降[12]。另有研究表明暴力行为可通过补充n-3PUFAs而得到改善[13]。这其中的机制可能在于n-3PUFAs不足会降低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的功能。5-羟色胺是一个关键的神经发育信号,如果其活性受损,会引起神经元组织持久损伤。而n-3PUFAs可通过调节色氨酸羟化酶、5-羟色胺再摄取泵和其受体的活性而影响5-羟色胺的代谢,从而促进神经向外生长,并抑制凋亡。近年对精神异常的研究增多,初步表明,n-3PUFAs对抑郁症、躁狂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研究发现患严重抑郁症和有自杀意念者随用n-3PUFAs或食鱼量的增加而症状缓解。临床试验也表明,应用n-3 PUFAs能使抑郁症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某些精神疾病的改善有一定效果,但不论摄入的量多少,都要保证n-3PUFAs与n-6PUFAs的比例平衡,二者比例失衡,都会影n-3PUFAs的作用效果,严重时反而不利于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炜,张伟敏.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特征.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4:44~46.

2 张洪涛,单雷,毕玉平.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功能关系.山东农业科学,2006,2:115~120.

3 肖又姑,熊昌清,罗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饮食与运动行为的干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777~780.

4 Lovegrive J A,Lovegrive S S, Lesauvade S V, et al. Moderate fish-oil supplementation reverses low-platelet, long-chain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status and reduces plasma triacylglycerol concentration in British Indo-Asians. Am J Clin Nutr,2004,79(6):974~982.

5 Yao JK, Leonard S, Reddy RD. Membrane phospholipid abnormalities in postmortem brains from schizophrenic patients. Schizophr Res,2000,42(1):7.

6 张晓斌,张志珺,姚辉.必需脂肪酸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5):307.

7 Meguid NA, Atta HM, Gouda AS, et al. Role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the management of Egyptian children with autism. Clinical Biochem,2008,41(13):1044~1048.

8 Purl BK, Richardson AJ, Horrobin DF,et al. Eicosapentaenoic acid treatment in schizophrenia associated with symptom remission,normalisation of blood fatty acids, reduced neuronal membrane phospholipid turnover and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Int J Clin Praet,2000,54(1):57.

9 陈银基,周光宏,徐幸莲.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中国油脂,2006,31(9):31~34.

10 欧薇,孙月吉,李凤光,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联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0):763~764.

11 Alexandra J,Richardson AJ,Basant K,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ation with 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ADHD related symptoms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earning difficulties.Prog Neuropsycho 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02,26:233~239.

第10篇

1.1 基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的是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干预组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1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35±3.4)岁,病程在0.6~167月,平均病程为(78.33±8.37)月。其中精神分裂症22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焦虑症14例,癫痫所致精神病5例,其他为9例;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32±4.67)岁,病程在0.5~165月,平均病程为(75.24±9.35)月。其中精神分裂症24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4例,焦虑症8例,癫痫所致精神病8例,其他为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且在年龄、性别、病程、精神病类型临床资料中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的跌倒管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跌倒预防教育,一旦出现患者跌倒事件,要在此对跌倒患者进行指导,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将跌倒事件书面上报到医院的护理中心进行备案。对干预组精神病患者则实施跌倒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评价患者跌倒风险。医护人员要增强预防患者跌倒的意识,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行为活动给予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发作,要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避免患者出现跌倒或受到伤害,并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相应的跌倒风险评估。比如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要避免出现跌倒的发生,另外一些容易昏厥、意识障碍与运动障碍比较大以及服用有特殊药物的患者,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对其跌倒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嘱咐家属配合监督,避免患者跌倒。(2)改善病区环境。对患者的跌倒风险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为患者布置一个合理、安全的环境,将一些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的障碍物移除,定时进行卫生清洁,保持地面的干燥,在浴室、厕所门口以及易滑区域设置防滑垫,尽量由医护人员陪同。在患者的床头安装护栏,并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防跌倒手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同时指导家属配合护理,防止患者跌倒。医院要加强基础设备建设,配备监控设备,加大巡视力度,避免患者出现低血压或头晕目眩、视觉障碍造成的严重损伤,杜绝出现打闹、嬉戏、暴力等危险行为,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3)加强安全护理管理。医院护理部门要完善精神科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参照标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对于有严重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保护性的隔离治疗,避免出现人身伤害;对于身体免疫力差、体弱多病的精神病患者要进行全方位的护理与监控。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基于不同级别的护理,降低跌倒以及其他危险事件的发生。另外,要做好监控工作,尤其是在事故多发时段以及夜间,医护人员要轮流值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医护人员每天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对患者进行肌力、关节以及平衡力的指导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以及运动策略,降低直立性低血压以及昏厥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精神病患者的跌倒伤害主要分为I级、II级以及III级。I级:患者出现轻度擦伤、挫伤或皮肤小撕裂伤,简单处理观察即可;II级:患者出现扭伤、深度划破或外伤,需要缝合、绷带等相关护理;III级:患者出现骨折、意识及身心状况改变,严重时会出现死亡,需要进行医疗救治。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用的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当P<0.05时,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跌倒预防管理,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跌倒,跌倒发生率为25%,而干预组精神病患者仅有5例出现跌倒,跌倒发生率为8.33%,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伤害程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跌倒,其中I级伤害为3例,II级伤害为6例,III级伤害为5例;干预组患者有5例出现跌倒,其中无伤害3例,I级伤害1例,II级伤害1例,无III级伤害,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风险管理依从性比较 干预组的精神病患者48例患者表现出良好的依从性,依从率为80%,而对照组患者仅有23例患者依从,依从率为38.33%,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第11篇

深静脉置管(又称中心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操作简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以及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所以在临床输血、补液、完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检测、尤其是在ICU等重症监护室应用广泛。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1月至2008年6月共行股静脉穿刺置管58例,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就深静脉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报告如下。

1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1.1 置管前的护理

1.1.1 心理护理 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已取得患者的合作,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1.1.2 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行股静脉穿刺适应让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臀部稍垫高,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外旋。认真清洁局部皮肤,会备皮。

1.2置管过程中的护理 穿刺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与手术者密切配合,正确选择穿刺点,尽量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1.3置管后的护理

1.3.1 保持导管通畅 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输液速度,避免管路打折及脱落保证液体顺利输入。

1.3.2防止发生穿刺处感染 置管期间穿刺伤口隔日换药,用2.5%的碘伏和75%酒精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在用无菌贴膜覆盖固定,同时观察伤口周围是否有红肿、触痛、液体外渗及导管脱出,以便及时处理。若出现伤口红肿,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拔管并做管头培养,以免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1.3.3导管的固定 导管的固定要牢固,应每班检查导管的深度,为置管患者翻身叩背及其他生活护理时,应避免导管脱出或推入。

1.3.4封管 因为中心静脉导管较长,小剂量封管液不能充满导管内腔,使导管内有残余的液体,如果是高渗性或粘滞度高的液体时,容易造成导管组塞,用肝素生理盐水5ml(25u/ml)封管,无 1例发生堵管。

1.3.5 预防栓塞 (1)若发现输液不畅或输液速度过慢,应及时查找原因,或用肝素盐水先回抽观察有无回血,如无回血,导管前端可能有血栓形成,禁止用力冲管,以免栓子拖落形成栓塞;(2)拔管时,先推注肝素盐水,再拔管,防止附着在导管壁上的栓子脱落形成栓塞,拔管后应测量导管的长度,检查是否与置管前一致。

1.3.6 维护静脉输液通道 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进行各项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的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液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更换新的输液器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2 中心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

2.1 感染 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进行静脉营养的主要问题,主要来源是导管本身、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管插入部分与皮肤出口处的接触等。静脉留置导管的输液接口经常被细菌污染(尤为股静脉穿刺位置在大腿的根部),细菌在导管的管腔内,不断繁殖,并进入血液。据统计报道,在导管留置时间>1周后,有输液接口导致的血液相关感染占51%。在选择的58例样本中,拔出导管时,对导管的输液接口、管头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发生在输液接口的污染为54%,所占比例较大。这与不规范的操作有很大关系。目前通常用肝素帽封闭导管的末端。由于肝素帽的特殊材质,使其表面较粗造,细菌容易寄居,因此,必须对输液接口进行严格消毒,才能接输液器。外周静脉穿刺及护理时也应佩带手套,避免操作人员手上的细菌进入导管。当患者体温升高时,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可考虑有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必要时可拔出导管。对输注高能营养物质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减少其在血管内的残留,降低感染率【1】。

2.2 导管堵赛 导管堵赛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近期可达21.3%【2】,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输液过程中如果液体滴速明显减慢,应检查导管有无打折或移动、脱出或凝血。堵塞可用5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管,如不能冲开或堵塞时间较长,应拔出导管。输液完毕后,应抽取5ml封管液(25u/ml)将针头2/3刺入肝素帽内进行正压封管。导管堵赛在12小时内,及时采用2000u/ml的尿激酶进行疏通,有较高的成功率。

2.3 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常发生于深静脉置管中,护士应及时更换液体。直观起见固定要牢,做好标记,经常检查导管深度。封管要及时,防止液体走空导致导管中进入空气。封管后立即将连接管夹紧夹好,以免发生空气栓塞。

2.4 导管漏液 由于使用时间长、频率高、使用不当等原因,会造成导管与肝素帽衔接处漏液,此时应及时关闭液体,同时夹紧导管夹,在无菌操作下更换肝素帽并旋紧,加强巡视。

2.5 导管脱出、裂断 由于腿部活动度大,汗液以及尿液易导致贴膜失去粘性,穿衣和睡眠中易不甚将导管拉出。导管置入后及每次换药后都应妥善固定导管,各连接处必须衔接牢固。固定方法主要有胶带固定、缝合固定等,以后者最为常用。神经外科病人易躁动,应适当约束肢体,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自行拔除导管。

参考文献:

第12篇

1临床资料

本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18~48岁,平均32岁。结石大小为(2.1cm×1.5cm)~(3.9cm×6.1cm)。合并血尿3例,尿路感染1例。均在全麻下行经皮肾镜超声/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治疗。术后留置肾造瘘管、双J管及导尿管。

2结果

本组1例术后肾脏出血,经夹闭肾造瘘管,输血,应用止血药物好转。2例出现高热,经更换抗生素,降温对症治疗好转,其余25例恢复均顺利。

3术后护理

3.1均采用绝对卧床72h,此种可减少肾脏创口的出血,如患者肾造瘘管引流尿液颜色较深,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3.2监测生命体征及局部体征监测患者的、脉搏、血压,注意患者腰腹部有无肿胀,肾造瘘管及尿管引出尿液颜色的变化。

3.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3.3.1肾造瘘管护理术后留置造瘘管3~4天,以达到止血目的[1]。(1)防止肾造瘘管脱落,妥善固定各条引流管,引流袋位置不得高于床平面,活动时不得高于造瘘口平面,防止管腔受压或引流液逆流。(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记录。由于手术肾脏多有创伤,术后肾造瘘管会引流出不同程度的血性液体,应向患者解释发生的原因,以消除其顾虑。(3)嘱患者术后卧床休息,至引流液颜色转清后再逐渐开始活动,本组1例术后肾造瘘管引出液色鲜红,经夹闭肾造瘘管24h后颜色转清。若活动后转为鲜红色液体,则应继续卧床休息。(4)肾造瘘管一般留置3~5天,等尿液颜色逐渐转清,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即可夹闭24~48h,如无不适即可拔除肾造瘘管。(5)保持肾造瘘口敷料干燥清洁,发现敷料渗湿立即更换。拔除肾造瘘管后造瘘口若渗液较多,嘱患者健侧卧位,通知医生用无菌凡士林纱布堵塞造瘘口。

3.3.2留置双“J”管的护理气压弹道碎石术后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或损伤,留置双“J”管不但能起到引流、支撑作用,小结石还可沿双“J”管下滑,有助于结石排出。患者改变或活动时,必须动作慢、轻,以免“双J管”刺激输尿管黏膜发生出血(表现为小便可见血尿)。另外,置“双J管”后,患者由于膀胱输尿管抗反流的机制消失,尿液容易随着膀胱与输尿管、肾盂的压力差反流,导致逆行感染,故术后患者要尽早取半坐卧位。

第13篇

1 更新观念,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强调预防保健,从过去的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工作,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能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同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患者,使之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改变以往不良的健康行为,把健康教育付诸行动,使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2]。

2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保证

与患者建立友好融洽的合作关系,给予患者细致周到的护理,了解其思想,倾听其需求,满足合理的要求,真诚相待,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可信度,使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3 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常见症状的处理、用药指南、自我防护技能等,并制定各种宣传手册、宣传卡片、病区设有宣传栏,内容要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于患者及家属接受。

4 健康教育的方法

4.1 入院时健康教育 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对于病情危重的急诊患者,不宜过多宣教,待病情稳定后再向患者说明,而对于慢诊患者,应详细介绍病区的一般情况和入院须知,使其消除陌生感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尽快转换角色,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2 急性期健康教育 此期患者病情重,家属及本人急需了解病情的相关信息,不知如何配合治疗和护理,这时宣教应重点突出,消除紧张紧张情绪,让他们对病情及愈后有一定的了解,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4.3 恢复期健康教育 此时患者病情稳定,情绪稳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倾听及参与健康教育,也更容易接受其内容,护士应系统、全面、详细地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疾病常见诱因、饮食、休息、康复锻炼、用药指导等,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1]。

4.4 出院时健康教育 为出院患者提供详细的健康指导,包括复诊时间、用药指导、饮食卫生、休息、康复锻炼及预防并发症等,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机体功能的康复,建立健康行为,巩固住院治疗及健康教育的效果。

5 体会

通过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体现了人文关怀,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创造良好的治疗和护理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连续的、全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在疾病知识、预防保健、心理知识、康复指导等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2]。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状况,纠正其不良的健康行为,有益于疾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第14篇

主要症状表现

引起周围神经病的工业毒物包括以下几类:金属和类金属,如铅、铊、有机汞、砷及其化合物;有机溶剂或有机化合物,如苯、汽油、甲醇、正己烷、甲基正丁基酮、二硫化碳、三氯乙烯、乙醇、磷酸三邻甲苯酯(TOCP)等;高分子聚合物、氯丙烯、氯乙烯、环氧乙烷、苯乙烯、二甲基丙烯腈、丙烯酰胺丁二烯;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氮气等;农药有机磷化合物、磷酸三邻甲苯酯、甲胺磷、敌百虫、丙胺氟磷等。

主要症状

工业毒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的发病多缓慢隐袭,少数为急性起病(如铊中毒)。还有一些毒物,在急性中毒时不出现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而在1~8周后的中毒恢复期,出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迟发性周围神经病”,主要见于多种有机磷农药和三氧化二砷中毒。

有一些工业毒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因其对神经的损害有一定的选择性,因而临床表现具有某些特征。如丙烯酰胺中毒,震动觉和跟腱反射早期即消失。氯丙烯中毒神经病有明显的肢体远端痛觉和触觉障碍。二甲基氨基丙氰中毒时,选择性损害支配膀胱的神经而导致尿潴留。铊中毒时,不仅损害肢体的周围神经,而且脑神经运动纤维也会受到损害,临床出现眼睑下垂、复视和面肌麻痹等情况。工业毒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方面:

感觉障碍: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小腿酸胀;四肢远端深感觉(震动觉、位置觉)及浅感觉(痛觉、触觉、温觉)减退或消失,典型者呈手套、袜套样分布。例如发生急性铊中毒时,手指、脚趾及对疼痛异常过敏,轻触皮肤即剧痛难忍,甚至不能站立及行走。

运动障碍:表现四肢远端力弱,双下肢沉重乏力,不能走远,跑步困难,下楼或下坡时易屈膝摔倒,双手指无力,提重物困难,双手精细动作受影响,严重者四肢远端可完全麻痹,出现肌肉萎缩等。根据受累神经数目,可有单发性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之分,如慢性铅中毒累及桡神经、腓神经引起垂腕、足下垂。按病程分可有急性、慢性、复发性、进行性、迟发性之分,如敌百虫、敌敌畏、有机磷等一般在急性中毒后3周左右出现周围神经病,称之为迟发病周围神经病。

腱反射降低:四肢腱反射对称性反射减退或消失。

脑神经受累:一些毒物可伴有脑神经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如三氯乙烯损及三叉神经感觉支,出现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急性铊中毒可使动眼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受损,致面肌瘫、面部发麻和角膜反射消失;甲醇中毒时,出现视神经损害较多见。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肢端发凉,手足多汗,肤色发紫,手掌、足跖、皮肤干燥皱裂,指、趾过度角化或脱屑,指甲松脆而失去光泽,肢端皮肤温度降低或双侧皮肤温度不对称,肢端血流量减少。

几种工业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由于慢性接触或一次性经消化道摄入中毒剂量而发病。急性中毒患者多在染毒4~6周后出现症状,并在数天内达到高峰。慢性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早期症状表现为双下肢疼痛和感觉异常,四肢远端手套、袜套样的感觉减退;运动觉和位置觉明显受累。感觉症状发生数天之后开始出现肌无力,表现为双下肢进行性、完全性、弛缓性瘫痪,有时可累及上肢;腱反射常消失。皮肤损害常见皮肤色素沉着、过度角化症和指甲改变。

铅中毒周围神经病:主要累及运动纤维,多无感觉症状和体征。早期累及桡神经支配的腕伸肌和指伸肌,表现为垂腕和伸指无力,以后逐渐累及上肢其他肌肉,肱桡肌通常不受累,偶尔也可累及下肢。

汞中毒:汞分无机汞(元素汞或汞盐)和有机汞两种形式,中毒时所引起的表现明显不同。有机汞(如甲基汞)中毒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大脑皮质和小脑,周围神经的损害主要在后根节,前根不受累。表现为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管状视野、听力障碍和严重的精神症状;感觉障碍表现为口周、舌和四肢远端麻木。无机汞中毒主要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其特点为肌无力和肌萎缩症状明显重于感觉症状。

铊中毒:有严重的感觉异常和弥漫性脱发;有时可出现迟发性心血管自主神经障碍,恢复缓慢。

有机磷中毒后迟发性神经病:该病可致永久性肢体瘫痪,一般发生于急性有机磷中毒后8~14天,表现为腓肠肌痉挛性疼痛,四肢远端手套袜套样的感觉障碍,并逐渐向近端发展,可同时伴有四肢远端无力、步态不稳和下肢瘫痪,病情严重时可累及上肢,出现垂足、垂腕,跟腱反射消失。个别患者可有锥体束受累。中度和轻度有机磷中毒后迟发性神经病,在1~3年内神经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重症病人恢复十分困难。

诊治及预后

根据临床表现,特别是四肢感觉、运动及反射受损的体征,结合神经肌电图检查,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一般不困难。其诊断意义在于病因学的鉴别,即需要详细了解职业史,包括接触毒物的种类、时间、浓度、周围神经症状的出现和毒物接触时间的关系;同车间或同工种是否有类似表现的患者;对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及患者的血、尿、呕吐物及毛发内毒物的检测;同时要排除其他非工业毒物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后,才能明确病因诊断。

治疗措施是及时脱离毒物接触,并积极排除已吸收的毒物。如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可用二巯丙磺钠、二巯丁二钠促排;铊中毒用普鲁士蓝治疗效果较好,且无毒作用。绝大多数中毒性周围病都缺乏特效解毒剂,治疗方法与神经内科治疗周围神经病所用中西医疗法相同。由于受损的周围神经轴索变性可以再生,所以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对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消失及异常的肌电改变,有时需数年方能恢复。有机磷中毒所致迟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中,少数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预后较差。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工业毒物缺乏有效的促排剂或解毒药,应用大剂量的B族维生素三磷腺苷(ATP)、辅酶A和肌苷,可对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功能重建具有促进作用。

主要预防措施

操作过程自动化、机械化、密闭化,是预防的根本措施,经常检查维修生产设备,防止工艺过程“跑、冒、滴、漏”发生。

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和表面,应采用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加设保护层;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其废水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设置除尘、排毒及净化设施,控制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使其符合卫生标准;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便于受到污染后的清洗。

对于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毒物,要加强个人防护,根据不同作业要求,应配备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处理泄漏事故时,须使用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以防急性中毒;要佩戴防护服、防护鞋、防护手套、防护镜等。

第15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 ; 管理与防治;  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学历、年龄、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街道办事处、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毁物、冲动、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一条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