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家庭教育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家庭权利与义务政策支持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庭这一中介因素来实现的。正是家庭在教育当中所具有的这一特殊的角色,使家庭也具备了其特有的功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家庭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家庭对于教育具有的特殊含义。在反思和比较中重新审视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家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既使家庭成为重要的教育政策目标,也使家庭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担当者,并通过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和发挥家庭所特有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通过这一视角,系统分析家庭在《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政策意义。
一、家庭与教育的关系发生新的转变
长期以来,大多家庭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一种两元分离的状态。一方面,教育直接联系的两极是学生个人和社会整体,家庭若隐若现地游离在教育事务边缘;同时,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非家庭。这就造成家庭被学生——学校——社会这条封闭的线索而架空,即使有心也无力涉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将教育看成是严格的国家行为,从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是由国家规定确立的。不难看出,家庭的教育功能是被忽视的,家庭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是被淡化的,家庭对于教育的直接需求也没有被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然而,当前由于社会运行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自身的变革,家庭与教育的关系也开始逐渐转变,笔者认为这些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投入的力度逐渐增大
当前家庭对教育的投人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的选择以及教育内容的实施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们曾经关注的重点是“有学上”,而如今则是越来越追求“上好学”。为进人理想的幼儿园家长连续数天排队报名,为进人名校家长毫不吝啬高价择校费,有些家庭通过购买房产、改变户口来选择“好学校”,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甚至有些家庭花费巨额费用让孩子出国留学。另一方面,家庭不再如同以前将教育内容完全当成是学校的课程,而是要求尽力在课余时间里对学校教育进行巩固和补充,让孩子参加补习班,以提高学校课程学习的成效;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学习各种在学校中不予教授的内容。由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现如今的家庭相比于以前在教育投入中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并且有继续增温的趋势。
(二)家庭全面涉入教育系统之中
在参与教育的广度层面上,家庭从以前的既无意识也无能力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地融入孩子接受教育时空的全部环节之中。过去,家庭常常将教育看作单纯的学校责任,界限分明地将学校与家庭一分为二,即便要求对教育负责,也仅仅是在孩子的幼年阶段,家庭对孩子进行简单的保育和启蒙。但是如今,家庭开始主动与学校建立紧密的持久性的联系,以求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提高孩子的教育成效。另外,随着家校联系日益密切,家庭也逐渐开始左右教育的目标设立、内容选择、方法模式,甚至是教育的管理。再一方面,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从以前的短期阶段性发展到孩子整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家庭对于教育的关心和投入几乎渗透到孩子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今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以一种立体的时空网覆盖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和时期。
(三)家庭对教育期待的私益性逐渐凸显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常规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72-03
一、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
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
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
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常规化
一、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作者:李金梅 吴永平 杨凡 洪叶 江绮颖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范辰辉,彭少峰.现代亲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取向———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社会福利期刊,1994-2014.
[2]赵刚主编,家长教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俊.家长教育培训研究:从家庭教育到家长教育(下)[J].成人教育,2008,(262):1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特征,与现实世界中的职业相结合,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作出相应的发展时间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发展的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阶段性与终生发展目标相结合,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导向。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开展的职业辅导运动,历经近百年的时间,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系统的职业生涯理论模型。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因此在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或者以制度保障纷纷推进职业教育的开展,比如美国国会1994年通过了《学校就业法案》、德国将职业教育纳入法规、日本开展了“进路教育”、澳大利亚开展中学生职业教育等。职业规划的观念形成了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渗透到家庭的模式。虽然我国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念,但是却很少有学校或者家庭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教育。赵士果在2009年对徐州523名高中生的职业规划调查中发现,父母在孩子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严重缺位。
一、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在网络家长群中随机选取了济南市市区普通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共150个家庭做了关于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中是否涉及职业生涯规划两大部分。
针对“你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吗”这一问题,46.8%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33.5%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19.7%的家长选择了“一般了解”;针对“你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吗”的问题,50.5%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46.5%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仅有3%的家长选择了“说不好”;针对“你了解孩子的能力特征吗”的问题,33.2%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35.7%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31.1%的家长选择了“说不好”。
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更多是兴趣特长、性格特征方面,对于孩子的能力特征却显得了解偏少。
对于“是否和孩子谈论过未来的职业取向”这一问题,88.6%的小学家长会和孩子谈及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的话题,但是是一种没有目的性的交谈;20.5%的初中生家长、33.3%的高中生家长会和孩子谈及职业的话题。对于“是否为孩子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98.6%的小学生家长、97%的初中生家长和90%的高中生家长表示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孩子选择职业首先会考虑到什么因素?”56.6%的家长会选择稳定、有保障,23.4%的家长会考虑到孩子兴趣,8.9%的家长表示顺其自然,11.1%的家长会考虑到孩子的能力。
此种结果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家长很少会和孩子谈及职业的话题,对职业规划的知识了解更少。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父母大多谈的是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至于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做父母的很少会与孩子谈论。
二、家庭教育中职业规划缺失的后果
家庭中职业规划的缺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有:孩子的学习动机不足,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进入高中阶段,文理科选择的随意性;高考填报志愿的盲从性;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生活茫然;择业时的盲目性。
(一)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组成。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有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学习的外部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本身之外获得的学习动机,比如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在同学中具有威信、为了就业等。
在石绍华(2002)做的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中发现,只有约三分之一(30.3%)的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有19.4%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有50.3%的学生是出于外部动机而学习。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要靠外部动机。在学习外部动机的内容上看,就业和学生的前途息息相关,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艾凡思在1992年对生涯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就业引导的教育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很有帮助。而在一份后进生的学习动机调查中显示,后进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不受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考试及格”“不上学在家里没有意思”,也就是说其内部动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足的。
(二)文理科选择偏差
文理科的选择很大意义上决定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向。高中阶段文理科的选择应该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特点以及学生擅长的科目来选,但实际上有不少学生在选择文理科时非常随意。有的学生选择某个科类班级只是因为特别喜欢这个班级;有的学生是听取了老师的建议,认为理科生高考时录取分数低,且将来就业面广;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随意选择。这很可能使得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因为学习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而学习效率不高,致使自己丧失学习兴趣或者形成对自我的负面评价。
(三)填报志愿盲从
没有职业规划,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十分迷茫。有一份调查显示,每年的高考填报志愿,平均有高达67%的学生和72.9%的家长对所选学校不了解,有69.1%的学生和73.8%的家长对所选专业不了解。一个刚考入大学的学生来咨询转专业的事情,笔者问他为什么转专业,他说:“是妈妈让转的。”笔者问:“你怎么看?”学生半天没有说话,笔者又问:“你觉得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学生陷入了沉思。很多学生上大学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在一次大学的职业测评中,有一个学习文科专业的学生测试的结果是适合学习理工操作性专业,他自己非常认可。他自从上大学以来就没有快乐过,就是感觉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可是四年的大学已经过了一半的时间。
(四)大学生活茫然
“新浪网”对大学生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显示,65.5%的学生想换专业,华南师范高教研究所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数据。但是更为可怕的是,假如可以重选专业,有78.8%的学生还是不知道选什么。人在没有兴趣的状况下学习,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滞后,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知道干什么,无所事事,或者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盲目陷入各种考证热中。大学生在三四年级才开始考虑就业的事情,一方面缩短了自己职业探索的时间,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的盲目性。
(五)择业盲目
从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若不能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及适合的工作岗位有充分了解,就会增加择业难度,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在对上海市某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有3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3%的学生甚至没有想过就业前景;在谈到职业发展方向问题时,有31%的学生认为不好确定,有6%的学生认为比较模糊。
三、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改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他将人的职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幻想期(0~11岁)、尝试期(11~17岁)和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期)。美国另一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提出职业选择要完成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三个任务。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根据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帮助孩子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一)幻想期:0~11岁
这一阶段处于儿童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非常好奇,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一些职业表现时,喜欢模仿和问究。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孩子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更不会考虑社会需求,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家长要学会用孩子的理想(梦想)引导孩子,陪孩子做一些职业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问孩子:“你想做这个事情,现在你需要做什么准备啊?我们一起准备好不好?”在这一阶段,家长除了要帮助孩子完成对职业的一些基本认知以外,还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比如:多肯定孩子,肯定孩子生活中出现的能力特征、性格特征、品行特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使孩子对自我的价值有充分的肯定。
(二)尝试期:11~17岁
这是少年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是吸收知识和增长能力的黄金时期。人们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价值观念逐步成形,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探索意识。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表现出一定的职业兴趣,并开始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在社会上的意义、地位,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这个时期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初中、高中阶段。家庭里要有一个重视孩子职业梦想的氛围,家长可以经常拿出这个话题来讨论,并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使用测评工具是了解孩子职业兴趣取向、生活价值取向、性格和能力特征等基本特征的最简便方法。职业兴趣取向可以使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通过测试知道自己理想的职业和适合的职业;性格和能力特征可以使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要了解生活价值取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孩子未来想过何种生活。
2.帮助孩子了解专业和工作
在职业兴趣确定之后,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进一步对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解,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距离所喜欢的工作所需能力还有一大段距离时,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闲暇时间,父母还可以带领孩子亲自体验他所喜欢的工作。
3.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分为一生的时间规划和一天的时间规划。一生的时间规划可以让孩子看到每个年龄阶段应该做的事情,以未来的视角看清现在需要做的事情;一天的时间规划可以让孩子看到一天24小时是如何度过的,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
(三)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期
这一时期处于青年年龄段,即将步入社会工作,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能力、现实条件与社会生活中的职业需要联系起来,能够自发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此阶段已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这个阶段,孩子基本上从高中后期转向就业或者升入大学阶段,开始有机会从事相关职业或者为这一职业目标进行专业的学习。如果说在幻想期和尝试期要完成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话,那么在现实期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人-职匹配。
关键词:家庭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社会竞争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凸显。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结合求职者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求职者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协助学生进行必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获得事业的成功。否则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漫无目的,“随大流”、“跟风”、“追热门”,必将浪费生命,一事无成。
有位学生屡次求职失败,很伤心,找到笔者要求咨询。在谈话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她的问题所在。首先,在个人装扮上比较另类,而她的理想职业是公司秘书或文员。其次,说话的语气方式太过生硬。最重要的是,笔者在谈话中发现,她考虑问题几乎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无视他人的反应或感受。当晚近12点,笔者接到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的电话,自称是该同学的家长,希望我能帮助他的女儿顺利就业。该家长说话的语气方式和他的女儿如出一辙,非常生硬,同时打电话的时间也选择得比较尴尬。放下电话,笔者有些哭笑不得,也可以理解该同学思考问题的立场、说话的语气等为什么欠妥。
就个体差异而言,每位同学的家庭教育不同,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选择、面试的应激性反应、对未来薪金的期待值及就业后的流动等都有很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每个孩子的家庭是造就其素质以至影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观点非常明确:“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据美国学者鲍姆林德(D.Baumrind,1969)的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放任型(permissive styl)。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科比和马丁(E.E.Maccoby&J.A.Martin,1983)又将放任型进一步分为溺爱型(indulgent style)和忽视型(neglectful style)。这样,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高要求、高反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反应)、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和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因为权威和专制两词词义含混,近来多用民主型代替权威型。
四种父母教育的具体特征如下:
1.民主型父母
他们对孩子是高度关怀和中等程度的行为控制,对孩子既不娇惯,也不过于严厉。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能严格执行,同时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要求和能力相一致。他们既高度重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管理,坚持自己的正确原则,又重视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与接受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采用耐心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自立、勤奋等品质。孩子面临困难时,父母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能利用说理、解释去促进服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不绝对化,行使自己的权利但不强制,自己错了可以公开承认。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使孩子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用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大,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强,即便到了青年期,独立性发展了,在择业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仍然能考虑父母的忠告,并在各个方面按照正确的规则要求自己。并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相理解能够不断增长,心理上不存在隔阂,双方犹如朋友一样,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可以坦诚布公地交流沟通。
2.专制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倾向于低度的关怀和高度的控制,特别看重孩子的服从性。他们对孩子缺少慈爱、温暖和同情,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常用粗暴的态度,如命令、苛求、禁止、威胁等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迫使孩子服从,很少采用温和的劝说和表扬。他们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容商量和质疑,经常干涉孩子的行动,随意向孩子施加各种严厉的惩罚。
专制型家庭的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十分疏远。感到自己在家中毫无地位,家庭毫无温暖,自己不被理解,父母的要求也常常是无理的,内心对父母不服,很少与父母交流思想,更谈不到讲心理话。专制型的父母和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一致性水平最低。
3.溺爱型父母
这类父母常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顺从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们较少对孩子提出要求, 孩子具有高度的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自由。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分迁就庇护。这类父母爱子心切, 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无限制地满足子女的一切欲望。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 一味迁就, 从不违背孩子的意愿。他们几乎看不到孩子的缺点,总拿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别人孩子的短处比,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孩子的缺点,对孩子偏袒护短, 娇惯纵容。二是过分保护。有的父母总把孩子看成幼小无知、需要处处照顾的弱小生命, 生怕孩子遭到不幸, 总怕有害于孩子, 对孩子的身体及生活照顾得太过分, 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样样包办代替, 对孩子的学习、游戏、社会交往等方面设置了过多的清规戒律。
4.忽视型父母
这类父母总是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对孩子没有明确要求,或没有什么要求。尽可能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甚至可能对孩子置之不理。他们对子女的活动和去向知道得很少, 对子女在学校或与朋友一起时的经历也不感兴趣,很少与子女谈心,做决策时很少考虑子女的意见。他们很少关心孩子的需求, 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奖罚往往凭自己的兴致或情绪,随心所欲。对孩子的表现不重视,视若无睹,甚至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如撒谎、逃学、作弊、抽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管不教,放任自流或纵容。
忽视型父母其实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而不是按照有利于子女发展的信念来抚养孩子, 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建设家庭。这类父母与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都比较缺乏。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只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 缺乏心理上的交往, 他们难得接受到来自家长的责怪或鼓励, 对家长的榜样也没有兴趣, 激不起心灵上的激动与不安, 心里有话也不愿在家中讲。至于必要的理解、尊重、独立自主性的满足、榜样的信息等,则要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了母亲教养的态度与孩子性格之间的关系后指出, 对于一个人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特征, 尤其是性格的形成方面, 家长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结果见下表。
表一资料来源:[日本]掘内敏 著 谢艾群 译:《儿童心理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在笔者的生活工作过程中,以上四种类型的家庭都有所接触,也深感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之重要。
民主型父母笔者曾亲自感受过。那时笔者还在读大学,一任课教授要举家迁往外地,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他家送行。在交谈中,大家了解到他太太是公务员,14岁的儿子小曾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理所当然的,我们想小曾一定会和父母同去。可老师的话让我们诧异:“不,我们夫妻走,小曾留下。”“那小曾和爷爷奶奶一起住。”“不,他自己照顾自己,平时在附中读书,周末还要去乐队排练。因为他不肯离开他乐队的伙伴,我们尊重他的选择。”我们面面相觑,而坐在墙角端着吉他的小曾在朝我们微微笑。“小曾,弹首你自己创作的曲子给哥哥姐姐们听。”悠扬的歌声响起,歌词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老师家那种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真让我们所有的人感叹不已。现在,小曾真的成了一位专业歌手。小曾说:“我喜欢我的职业,我很快乐。”用业内人士的术语来说,他和他的家人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规划。
当然,民主型父母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只是一种教育方法的体现。只要有这种教育认识的人都可以做到!
专制型父母笔者在工作中也曾接触过。男生小吴,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擅长与他人沟通。曾在一家大型房产中介机构实习,业绩不错,单位对其工作能力较为肯定。可实习期满,小吴却辞去工作,和我商量要一心一意准备专升本考试,或去读全日制网络、成教本科。我很惊异,他沮丧地说:“没办法,我妈妈一定要我继续读书。否则她就不认我这个儿子。”后来,我和她母亲交谈后,明显感觉她的母亲太强势,“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所有小孩都是读书出人头地,小吴当然要接着读书,去卖房子像什么样子,我和他爸爸怎么有脸和别人说。他只能读书,要不然就别做我儿子。”我接着说:“那读书不还是为了工作就业吗?说不定过几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那不如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那也要找个像样点的工作,做这样的工作,我宁可一辈子养着他,让他读书。”面对这样的母亲,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溺爱型的父母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是最为常见的。例如,在进行职业咨询中,笔者给予一些专科学历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指导时,建议他们与其和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外贸公司文员、秘书等职位,还不如去五星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型行业从基层做起,反而可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孩子听了表示可以接受,但要再回去和父母商量。很快就有家长打电话过来:“老师,我们家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你怎么能叫他去伺候人。我在家什么都舍不得让他干,你倒好,还让他端盘子、刷马桶。要真是这样,我养他一辈子也舍不得让他干这些又脏又累的活。”
所以说,如何改变溺爱型父母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正如上海媒体所报导的家长清晨替孩子在公交车站排队,只为了孩子早上上班能多睡十分钟。面对记者,家长还振振有词:“小囡上班太辛苦,我们能帮孩子就帮一把。”在这种过度关爱下,孩子在就业过程中一旦有压力、受挫折,就可能轻易提出辞职,放弃原有的努力和规划。
忽视型父母的教育过程中,就笔者实践工作接触个案而言,孩子个性一般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很有规划意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能有清醒认识;要么自暴自弃,生活学习毫无目标。如女生小文,成绩优异,所有给她上过课的老师对她的学习刻苦精神和很强的领悟能力都表示赞赏。小文平时为人谦和,衣着朴素大方,我一直以为她一定生活在一个知书达礼的家庭。很偶然的机会,我才从她好朋友的口中了解到她真实生活的环境:母亲下岗后没有固定工作收入,父亲就像我们在香港电影中看到的那样,是个大龄的“古惑仔”,吃喝赌无所不沾,甚至常有人找上门来,在门口用油漆乱涂,拿着刀子逼她和母亲还赌债,她自己已经不记得搬过多少次家了。以后每次我看到她,都有一种心疼的感觉,我很难想象在那种环境下她怎么还可以坚持学习,而且成绩还那么好。在选择继续升学还是就业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就业。我很为她可惜,她很坦然:“吃了妈妈这么多年闲饭,该早点让妈妈歇歇了。”后来我才知道,在大专3年学习中她已经考完了自考本科并取得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她非常顺利,凭借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为了进一步研究家庭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对上海商学院在读的1521名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
表二父母和孩子对最终学历的期待
由表二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最终学历的期待是很高的,并且在本科这层次开始就要高于子女本身的期待。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专科生和本科生毕业前面临就业升学时,有相当部分选择升学的孩子是来源于父母的期待。
表三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三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职业名声、职业收入、舒适安全、施展才能、符合兴趣、国家需要、社会贡献。
表四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四可以看出,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符合兴趣、施展才能、职业收入、国家需要、舒适安全、职业名声、社会贡献。
表二和表三显示的不同数据,反映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父母和子女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异,孩子的最终职业选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同时,上海地区的父母由于某些原因对职业的名声特别关注,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才能。
综合以上各情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社会固然赋予多方面的影响,可家长本身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完善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成功规划职业生涯,我们不妨借鉴著名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整体施教系统。在这三者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学校是其中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它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难以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具体构想如下:
一、教育专家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编写家长教育系列教材。因为家庭教育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如优生学、营养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德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等等,为了使家长们掌握教养子女的最基本知识,有必要研究并开发一套以各种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家长教育系列教材。从辅导家长们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技巧,取代以前零碎收集的、不完整的“经验堆积”,使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可以依靠的行动指南,改变目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方式”。
二、大学应该建立家长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积极帮助家长逐渐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对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家长和对孩子过分溺爱的父母,要转变他们“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而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从事科学技术职业的家长,应该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均是人才,即平时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既使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适应不良。
三、大学成立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负责家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四、提倡大学生和家长进行各种沟通,在沟通中进行“双向教育”。所谓“双向教育”,是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提倡的一种新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新观念。简单地说,“双向教育”有两层含义: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子女;同时,子女也能以自己的言行帮助家长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对家长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的家教内容、形式和态度作出反应。就是说,家长和子女可以互相教育,互相促进。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有了相当的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进了大学后,又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大学的校园通常设在大中城市,大学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随时都可将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传输给家长,对家长的人格完善和家庭教育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这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顺利进行,使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W・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
[2]家庭教育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一、从“起跑线”到“终点线”的教育花费
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显示,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而言,从幼儿园的“起跑线”到研究生的“终点线”,子女教育是庞大的支出计划,尤其近些年,家长对孩子早期培养的重视,使整体费用进一步攀升。
一般中产家庭都会给孩子选择公办幼儿园中的“一级幼儿园”或“示范类”幼儿园,以及师资力量较好的民办幼儿园。若按照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计,约每月2000元~3000元,三年幼儿园则合计约需要6万元~9万元。如选择公立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将教育费用最少的一个阶段,只需要支付必要的文具、作业本、参考书等费用。然而,如果选择民办教育,学费将大比例攀升。以上海地区为例,民办小学的学费大约在每学期3000元~5000元,民办初中的费用则为每学期6000元~8000元。公办重点高中每学期学费只要1200-1500元。而民办高中,则费用较高。国内大学本科的学费为每年5000元~8000元,四年学费合计为2万元~3万元。若在海外就读本科,主要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每年的学费在20万元人民币左右或者更高。国内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费用为每年2~3万元左右;到海外留学,大约的花费则为30万元~40万元/年。
从上述罗列的各项教育费用中可以看出,教育是一笔庞大的支出,需要长时间、较高额度的投入。因此,鼓励家长们及早建立起教育基金计划,并进行一定的筹划,选择正确的投资工具,就可轻松规划教育金。
二、教育金规划的三个原则
筹备教育金要坚持三个原则:提前规划、尽早绸缪;专项积累、专款专用;善于投资、保值增值。
教育金属于必需花销,不具备时间弹性,尽早规划可以在时间复利的帮助下更顺利地实现教育金的积累计划。提前规划的另外一大好处在于给家长们更充足的空间。教育金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预料之外的波动。比如子女的学习水平情况,选择的学校性质等等。另外,国内外众多院校学费的涨幅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提前规划对于家长们来说,可以拥有更充分的调整空间,保证教育金的积累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
教育金规划的第二个原则是指专项积累,专款专用,谨防教育金的挪用。因计划周期较长,挪用教育金以作他用,却“钱到用时方恨少”的错误应该避免。因此,以专门的账户来管理教育金,专款专用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是成功教育金规划的大前提,投资者需要善于投资,以确保教育金的保值增值。第三个原则意在警戒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不可过分保守,也不可过分激进。因此,从决定建立教育基金的那个时刻开始,就有必要做一个详尽的计划,通过多种理财工具的组合,为教育基金找到保值增值的途径和手段。
三、筹备教育金的四个途径
教育金的筹备主要有四种途径:教育储蓄、教育金保险、基金定投和银行理财产品。它们各具特色,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投资者需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挑选和组合,以达到最大优化教育金的目的。
教育储蓄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享受到国家在利率层面的优惠政策。使用的是零存整取的储蓄形式,享受的却是定期储蓄的利率。教育储蓄分成三个存款期限:一年期、三年期和六年期。其中一年期、三年期教育储蓄的利率是按照开户日同期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而六年期的教育储蓄是按开户日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的。但是,教育储蓄适用的投资人范围小,使用的时候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同时,其收益水平偏低,不能为教育金提供足够的增值功能。
教育金保险则更加贴合教育基金的需要。目前,教育金保险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纯粹的教育金领取,提供初中、高中、大学期间的教育费用;一种是专门针对某个阶段教育金的保险,如针对初中、高中或是大学中的某个阶段,主要是以附加险的形式出现;第三种的保障范围更加广泛,在“教育金领取+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有些还会扩展出一些“婚嫁金”、“创业金”的领取条款。教育金保险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保障功能,除在高中、大学可领取教育金外,若缴费期内家长身故或高度残疾,可免缴以后各期保险费,但保险合同继续有效。大多数教育金保险,还可附加各类性价比较好的医疗和意外伤害保险。此外,教育金保险强制储蓄、集中支付的方式也符合了教育金筹备中专款专用的原则,有效保证了教育金保险计划的完成。
基金定投较适合具有投资专业知识的家长们,以自行进行产品的组合作为教育金的投资对象。基金定投的优势在于通过长期分次投资达到降低风险及平均成本的目的,有助于投资者充分利用时间价值,实现教育金的积累。例如,在子女较幼、教育金积累尚处初级阶段的时候,可以适当选择具有成长性、风险程度较高的基金类别,比如股票型基金等;而随着教育金支取期临近,要逐渐降低所投基金的风险级别,以保证资金安全。然而,此种途径在基金的选择上很考验投资人的理财技巧。
另外,有些略为保守的投资者会选择银行保本型结构性理财产品来进行投资,以积累教育金,银行保本型结构性理财产品,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同时,可为投资者带来了较高的潜在回报。但其投资期都较为固定,投资者要根据教育金的需求时间来选择匹配的理财产品。
四、制定教育金计划的五个步骤
如果说以上“三个原则”是宏观引导,“四个途径”是实施方法,那么以下“五个步骤”将是对投资者制定教育金计划的具体行为指导。
第一步估算教育基金规模,是指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实际情况,确定孩子的预期教育程度,并根据当前教育的费用水平,估算出目前所需要的费用。这也是制定教育金计划的基础。
除了通胀率本身,教育费用也有一个显著的增长幅度,有了第二步设定教育费用增长率,才能精确地了解所需教育金的金额。通常的做法是在通货膨胀率的水平上加2%~3%。
第三步计算出资金缺口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步骤。家长们需通过现有积累和未来所需教育基金的规模,计算出教育基金还需要投入的金额和资金缺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学院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社区学院,自成立以来努力探索实践,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学院龙头作用,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着力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服务区域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
《中华儿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社区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朝阳区在社区教育发展上提出了什么目标?
马金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和“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要求。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朝阳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区、现代高端职业教育发达区、开放多元国际教育试验区和文明和谐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明确要把社区教育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中华儿女》: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在推进社区教育中社区学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马金东: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特点的区域教育,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教育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从区域出发推进社区教育,关键是要在管理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上做工作。在管理体系建设上,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联动、街乡社区(村)两级统筹、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要做好各类资源的统筹。社区学院在配合政府建设好管理体系的同时,要重点做好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在区域推进社区教育中发挥研究、指导、资源建设、市民学习管理的功能,特别要在指导和服务上做好工作。
《中华儿女》:朝阳社区学院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学院,在拓展社区教育服务功能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马金东:朝阳社区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学院。学院以“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办学宗旨,以学历教育为基础,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居民整体文化文明素质、服务区域社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始终围绕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推进工作。
在社区教育服务上,社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拓展功能,建立和完善服务模式。目前逐步形成了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指导、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指导、老年教育服务、流动人口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资源建设、教师社区服务、社区教育活动骨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模式。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些服务模式还将不断完善。
《中华儿女》:朝阳区区域广、人口多,社区教育品牌培育很重要。社区学院在培育品牌上做了哪些工作?
马金东:学院在全面服务社区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社区教育品牌的培育。
一是老年教育。朝阳区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已经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21.74%。 在“九养政策”全面实施,老年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社区学院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努力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
在区领导的关注和推动下,朝阳社区学院与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联手,按照“三结合、三为主”的原则(面授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以远程教育为主;教学培训与科研和教材建设相结合,以科研和教材建设为主;老年人普遍培训与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训相结合,以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训为主)合作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实行远程教育、面授培训、科研展示活动“三对接”,教学资源“一融合”。
随着“幸福养老大课堂”朝阳社区开播暨“北京东方老年文化节”启动,朝阳区首批设立了100个老年教育网络教学点。同时,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开设面授培训班。远程教育开发的幸福养老大课堂九大系列课程和配套教材在教学点试用推广,为老年人搭建了参与互动、寓教于乐的平台,让朝阳区广大老年人受益。
二是流动人口教育。早在2004年朝阳社区学院就组织本院教师深入到工地、市场和社区,为流动人口开展文明素质培训。尤其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学院专门组建了人文奥运志愿服务讲师团,协助区流管办举办了流动人口百场人文奥运讲座。近三年,组织培训300余场,覆盖了朝阳区所有街乡。2008年,学院还在区流管办的支持下成立了京城第一家流动人口女子读书社,目前,读书社已有12个,拥有近300名来京务工的女性社员。在流动人口的各类讲座中,讲师们将生活常识、文明礼仪、安全知识等同国家与个人的文明程度、文化素质、生存和发展相结合,在提高来京务工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社区归属感。
朝阳社区学院的流动人口培训由于起步早,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贴近流动人口生活工作实际,受到了流动人口的欢迎。如今,流动人口培训已建立了长效机制,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项目。
三是家庭教育指导。为了给朝阳区家庭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区学院成立了朝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教委的指导下,为各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坚持“儿童为本”、“家长主体”、“多向互动”的原则,以“促进未成年人全面、生动、主动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家庭”为宗旨,坚持公益性、社区性,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家庭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内容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个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区儿童家庭、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具有全覆盖、多渠道特点。家庭教育指导不仅对改进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素质,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是学习型朝阳讲坛。2003年,朝阳区教委和朝阳社区学院根据区域社会发展需要设计推出了学习型朝阳讲坛。讲坛分为主讲坛、分论坛和网上论坛三种形式。主论坛设在朝阳社区学院,分论坛设在街乡或社区,围绕如何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开展各种讲座,受众对象以社区居民老百姓为主;此外,在朝阳社区教育网上开辟了学习型朝阳讲坛专栏。
学院每年都结合朝阳区重点工作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不断丰富内容,覆盖政策解读、文明礼仪、心理调适、家庭教育、安全常识、健康养生等方面;不断拓展活动渠道,举办形式更加灵活,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学校,受益人数达数万人次,其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赢得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的广泛赞誉,被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首都市民学习品牌。
【关键词】小学生;教学管理;养成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落实养成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师、家庭教育的作用,将道德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小学生规范个人思想与行为,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落实。
一、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积极明理
规范,是在小学教育环节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前提。落实养成性的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建立完整且科学的养成教育落实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落实养成教育的基本指南,也是政策性的教育依据。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发,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个人生活与学习中关注个人仪表,做到自尊与自爱,在学校中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做一位真诚友爱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礼貌待人等。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出发,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人形象、个人行为、课堂纪律等多个角度入手提出规范且严格的要求,让小学生明确个人行为的制度约束,也通过制度的建立让小学生时刻有规可依。规划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才能促进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快速成长。在建立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向小学生反复明理,通过反复说明道理,让小学生产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促进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只给小学生建立制度与守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理解为什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每一位小学生这样做,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开发出小学生自我养成的潜能,让小学生找到个人进步的动力,才能让每一位学生严于律已,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分层实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计划,因材施教
讲究因材施教,是促进小学生养成教育成功的关键。对于不同年级与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教师要建立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养成教育内容,采取不尽相同的养成教育方法。只有养成教育的层次明晰,才能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能在养成教育中成长起来。第一,分层动员。宣传与动员是养成教育落实的开始,也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实践。学校可以在校内的醒目位置张贴像“轻声细语”、“文明礼让”、“爱护公物”、“尊敬师生”等提示语,让文明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这些提示语外,学校还可以利用鼓励语去引导年龄较低的小学生,像“捡纸一片纸屑,真不愧是一位环保小卫士”的语言能够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实践热情,促进小学生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第二,分层训练。训练活动的实施,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礼仪,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块。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活动。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个人形象入手,要求每一位小学生保持个人形象整洁,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要提出“见到长辈主动问好、行走过程中文明礼让、按时完成作业”等要求,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训练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个人品德现状以及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入手实施分层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具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只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引导。面对具有这样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现有的不良行为,通过做家长工作转变其家庭环境,实施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工作太忙,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建议与引导。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在校内与校外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帮助。
三、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习惯,做好榜样
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是小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家长,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模仿对象。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其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配合,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要做好实践上的引导,将认知与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小学生认识到身边值得学习的人与事,从点滴小事做起,形成良好习惯。比如,在上课前,教师要坚持提前两分钟到教室,以此来为学生树立守时的好榜样。除了实践上的榜样,教师还能为教育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身作则。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特殊的节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获得更加真实的感悟,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比如,在三月份,学校可以设计学雷锋月。在三月份期间,学校的物质环境要以“乐于助人”为主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做一件雷锋之事,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两个星期的坚持,可以促进好习惯的形成,一个月的熏陶,可以促进正确思想的形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可规范的行为。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关注小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用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认清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之成长为明理之人,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晓利.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龙小佳.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德育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98-01
一 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1.德育教育观念陈旧,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重视
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德育教育的整体现状不理想,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德育实践活动,是被管束的对象;教师总是习惯将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强压给学生,或是照搬别人的做法,缺乏创造性、针对性,缺乏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我批评、自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德育教育内容单一,缺少针对性
在德育教育中,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我们所应用的德育教材列举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很少甚至是没有涉及生活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学校德育为学生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学生在校外实际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对立的。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学校也没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有的学校在制订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
3.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协作不够
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重视德育工作,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有机结合,互相弥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是教育学生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主要表现为不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重课外轻课内等。学校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抓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家长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首位”难以落实便成自然。不少学校家长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把家长会开成了成绩分析会。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与家长联系,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二 当前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德育教育规划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教育规划。要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学生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能力。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不断积累德育工作经验,使这些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要强化德育渗透,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时、正确处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教育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使学生逐步明确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
2.德育教育工作生活化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生活这个大课堂,把握生活中一个个生动的德育资源,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去体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德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在体悟中生活。社会与自然,应该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教材,我们必须让孩子主动打开这两本“必读书”。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但对这些消极因素的抵御方式之一,恰恰是教育者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所谓“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
3.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家庭和社会环境同样无时不在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工作上的配合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积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强大的的德育合力,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韦凤利.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五个三”[J].基础教育研究,2005(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现就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1.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要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2.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3.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不断创造家庭教育机会,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情况,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三、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逐步建成以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德育主任、年级长、班主任、德育课老师为主体,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将学校安排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
2.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要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开展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知识指导;举办经验交流会,通过优秀家长现身说法、案例教学发挥优秀家庭示范带动作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等活动增进亲子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3.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各地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推动建立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要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家长委员会要邀请有关专家、学校校长和相关教师、优秀父母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面向广大家长定期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4.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配合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在队伍、场所、教学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共同办好家长学校。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帮助和支持家长学校组织专家团队,聘请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设计较为具体的家庭教育纲目和课程,开发家庭教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
四、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
1.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工作,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将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体系。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可以派教师到街道、社区(村)挂职,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2.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依托青少年宫、乡村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为城乡不同年龄段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3.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指导、支持、监督家庭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要特别关心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以城乡儿童活动场所为载体,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关爱帮扶。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五、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教育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制订实施办法。积极争取政府统筹安排相关经费,中小学幼儿园要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开展督导工作。中小学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案,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生。
2.加强科学研究。各地教育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依托有相关基础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机构推动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基地,发挥各级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学术团体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3.加强宣传引导。各地教育部门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实验区和示范校创建工作,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育部将遴选确定部分地区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部分学校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校。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树立先进家庭典型,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政策解读
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努力培养新时期合格家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 就《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 工作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是家长的法定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家长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教育法》也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当前,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非常迫切而且意义重大。
一是贯彻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去年以来,关于家庭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学校少年队主题队日活动、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又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再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系列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面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育部制定了《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二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家庭教育取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未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不注重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与学校的沟通配合不够,导致家庭教育未能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工作是对家长进行教育,普及家教知识,更新家长观念,提升育人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综合育人体系,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家庭教育工作现状亟待改进。近年来,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工作水平还不高,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还没有形成合力,这些问题导致在育人方面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如缺教少护、教而不当、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因此,切实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是让每一位学生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
问: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的研制过程。
答:《指导意见》的制定是一个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尽可能凝聚广泛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使其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我们委托有关研究机构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的相关意见,吸收地方有益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件征求意见稿。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为了让意见征求更广泛,更有代表性,我们多次召集有关家庭教育的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学校校长、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家长举行小型座谈会,集中征求文件修改意见。
三是不断修改完善。在多次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文件进行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指导意见》。
问:《指导意见》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对家长提出什么要求?
答: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一是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广大家长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特征,把握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规律性,明确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三是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问:《指导意见》对各地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主要措施?
答:《指导意见》就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4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地教育部门要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各种家校沟通渠道。
二是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通过培训讲座、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三是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各地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要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家长委员会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四是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配合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在队伍、场所、教学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共同办好家长学校。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
问:《指导意见》如何推动社会支持家庭教育工作?
答:《指导意见》就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提出了3点意见。
一是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工作。
二是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
三是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指导、支持、监督家庭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要特别关心困境儿童,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问:《指导意见》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指导意见》对如何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明确了3方面的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文件落实。各地教育部门要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实施办法。积极争取政府统筹安排相关经费,中小学幼儿园要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开展督导工作。中小学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案。
二是加强科学研究,提升专业水平。各地教育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推动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基地,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教育发展;思考研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标准,加强对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发展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政府十分关对于偏远农村地区幼儿园发展的状况和问题,据我国统计局调查,2007年我国城镇幼儿园入园率约为农村的2倍,由此可见,我国地区差异导致的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十分显著。2001年9月,我国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指出将在“十二五”期间,拨款500亿人民币,加强对我国偏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建设。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基础。
一、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观念落后,经费严重匮乏
在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儿童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导致当地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更是缺乏基本的学前教育观念。政府对学前教育宣传和发展工作的忽视,导致农民对学前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识不到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许多儿童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前教育,农民的传统思想认为,孩子只需有饭吃、有衣服穿、会做农活等等,认为学习并不重要,甚至觉得读书浪费时间。这种思想导致农村教育机构逐渐减少,学前教育机构的缺乏,使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更加困难。我国教育学前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只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投入远远不足。农村幼儿园大部分都是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很难得到政府的扶持,导致资金运转困难,生源越来越少。此外,一些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偏高,甚至比中小学费用还要高,由于经济的压力,许多农民无法承担孩子学前教育的费用,这也是农村儿童很少接受学前教育的原因。
2、学前机构短缺,幼教师资水平偏低
农村幼儿园数量较少,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学前教育机构,导致幼儿无法享受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由于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较少,各地区没有足够的经费开办公办幼儿园,所以地方政府鼓励建立民办幼儿园。农村地方广阔,家庭居住面积大,因此,许多农村家长把儿童送到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的幼儿机构,而这些机构只能简单的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没有合理的教育规划,缺乏对幼儿的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农村幼师十分缺少,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落后,很难留住专业教师人才,农村教师生活质量不能得到保障。许多幼儿教师学历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些幼儿教师甚至只是中学毕业就进入幼儿教育工作岗位,没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大部分的农村幼儿教师都没有正式编制,待遇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扶持力度,从生活和经济上进行补贴,满足幼儿教师的根本需求。
3、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幼小衔接困难
家庭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偏远地区,许多农民对家庭教育观念很模糊,并不了解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意义。3-6岁的儿童处于身心成长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家庭教育在这一时期显得格外重要,如果缺乏对幼儿正确的家庭教育,会造成幼儿人格和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合理衔接。近年来,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使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情况得到了很好地改善,为幼小衔接提供了根本的基础。但是,许多儿童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因而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二、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
1、把握机遇,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建设
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政策,对农村困难家庭入学给予了资助,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应把握机遇,制定合理有效的资金投入计划,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增加幼儿园数量,提高幼儿教师师资水平
中央财政制定了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资金奖补计划,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和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给予奖补。此外,要加强对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在职幼师的师资水平,鼓励专业人才下乡支教,提高教师工薪待遇,为偏远山区和困难地区教师提供补助,保障农村幼师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3、积极宣传正确教育观念,促进幼小衔接
提高农民对学前教育观念的重视程度,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念,为儿童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宣传工作上,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对农民进行引导和指引,用实际行动获取农民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应积极创办公办幼儿园,使幼儿获得专业正规的学前教育,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扔存在许多问题,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学前教育发展对策,把握机遇,提高我国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妍,关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
石先生家庭是让人羡慕的稳定之家,夫妻俩收入较高,有房有车,还有可爱的女儿,生活有滋有味。可是幸福的家庭也需提前谋划,以求未来长久的幸福。
石先生夫妻是比较谨慎仔细的人,喜欢万事有准备。进入2010年,随着通胀预期越来越强烈,在财富有可能缩水的前提下,石先生感觉,应该为自己辛苦积累的财富找到一个合适的保值增值渠道。夫妻俩开始检视自己现有的财产资源,同时也希望为未来女儿的学习和自己的养老生活早日计划,满足家庭长期的需要。
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从石先生家庭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状况来看(见附表1和附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家庭收入支出比较平衡,结余较多,家庭无负债,但显示家庭资源的利用不足。储蓄能力较强,意味着投资潜力较大,财务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目前家庭资产中,可投资资产占20%,比例较小,且大部分为定期存款,收益有限。家庭虽已留有足够的紧急准备金(即存款),且收入稳定,但显然没有足够的保障措施,只有最基本的保险,完全不能满足,特别是家庭经济支柱石先生,一旦发生突然事件,将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会使得家庭陷入困境。
女儿的教育规划
根据目前的教育费用,同时考虑到石先生家庭的特殊情况,如需要在女儿学校租房子住的特殊要求,大概的学费和生活费目标见附表3(不考虑出国留学的要求)。
对于女儿的教育需求,假设年通胀率4%,教育费用年增长率为7%,教育投资年收益率8%,石先生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的总现值为66.7821万元。这笔资金需要早做安排,投资一部分资金到特定账户,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根据子女教育规划的需求,建议运用一次性投资10万元与定投来筹集教育资金。一次性投资的好处在于未雨绸缪,尽早为未来的财务目标做准备,同等收益率情况下本金投入更少,并且投资时间长,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投资回报。定投的好处在于有规律地从收支结余中划出一笔钱,专款专用,在市场波动情况下降低投资风险,达至理想目标。
石先生夫妻的退休规划
按照国家规定,石先生在60岁退休,还需要工作18年。石太太在55岁退休,还需要工作15年。整个计划保障夫妻两位85岁为止。
设定退休生活目标需考虑到石先生家庭的情况,夫妻退休后可不用考虑赡养父母和养育女儿的费用,每月1万元的支出就能满足退休后的生活需求。假定通胀率为4%,退休后投资年收益率4%,退休前投资年收益率8%,石先生退休后的年生活支出水平和财务缺口见附表4和附表5。
根据需求缺口,建议石先生采用一次性投资50万元和每月定投1万元的投资组合。
综合理财建议
根据石先生一家的财务状况,以及家庭具体情况的考虑,建议石先生按照以下方案来操作。
补足家庭保障需求
夫妻俩缺少必要的保险,特别是收入占家庭92.6%的石先生需要配置齐全的保险,如寿险、重疾和意外险,以保障家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因为财务问题而陷入困境。
建议石先生夫妻考虑购买平安“智盈人生”万能保险,结算的利率比较高。石先生可做120万元的保额,同时附加40万元重疾险和50万元的意外险以及2万元的意外医疗险。石太太可做30万元的保额,同时附加20万元重疾险和50万元的意外险以及1万元的意外医疗险。女儿可以配置平安的“常青树”产品,可配置30万元重疾和意外险。家庭每年保费支出4万~5万元。
综合以上理财策略,子女教育和退休方案建议按附表6和附表7构建投资组合。
《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
条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生活技能、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等教育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教育。
妇联副主席谢晓曦表示,每年5月第三周周一为我市家庭教育日。如果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应根据有关人员或单位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条例规定,父母如果不能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或机构教育未成年子女,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与未成年子女及其他监护人和学校联系交流,定期团聚。
条例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和辅导。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参加学校家庭教育活动,其所在单位应当支持。
条例还规定,市、区县政府保障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就近入(托)学、参加考试、居住等。
下面是条例全文
《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进家庭教育发展,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增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家庭教育的实施、指导和服务,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影响。
第四条家庭教育遵循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社会参与、政府推进的原则。
第五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主体,依法承担家庭教育义务。
第六条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是政府、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
第七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家庭教育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妇联)负责家庭教育议事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民政、卫生和计生、公安等部门,以及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家庭教育相关工作。
第九条每年5月第三周的星期一为本市家庭教育日。
第二章家庭实施
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生活技能、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言传身教,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传承良好家风,构建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第十三条父母应当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父母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或者机构教育未成年子女;
(二)通过各种方式与未成年子女及其他监护人和学校联系交流,了解掌握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定期与未成年子女团聚;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四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第十五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接受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参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组织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主动与学校沟通未成年子女学习、生活情况,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父母离异的,双方应当继续共同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义务。一方履行家庭教育义务时,另一方应当予以配合。
养父母、与继子女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养子女、继子女的家庭教育义务。
第十七条未成年子女应当接受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参加学校和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
第十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未成年人可以向学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妇联、民政部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反映、投诉、求助,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相关单位和组织应当及时处理:
(一)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使未成年子女置于无人照看或者危险状态的;
(二)采用暴力、侮辱等方式实施家庭教育的;
(三)因父母死亡、失踪、重病、重度残疾,或者父母双方服刑、强制戒毒及其他情形不能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
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前款所列情形,或者未成年子女认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教育有损自己身心健康的,可以向相关单位和组织反映。
第三章学校指导
第十九条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制度,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第二十条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职工业务培训内容,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第二十一条教师进修培训机构应当将家庭教育课程纳入师资培训计划。
鼓励师范院校和其他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设置家庭教育专业或者课程,开展家庭教育研究。
第二十二条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交流活动。
中小学、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和辅导。
中小学的家长学校每学期应当开展两次以上家庭教育活动。幼儿园的家长学校每学期应当开展三次以上家庭教育活动。
第二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照要求参加学校家庭教育活动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联系和沟通。
未成年人在学校有违纪、违法或者其他不良、不当行为的,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无法告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告知后仍不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学校应当向其所在的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通报情况。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有困难的,学校应当及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
第二十四条中小学、幼儿园及师范院校应当协助当地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第四章社会参与
第二十五条办理结婚、离婚登记时,婚姻登记机构应当对申请人进行家庭教育宣传指导。
第二十六条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指导。
鼓励医疗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孕妇学校、新生儿父母学校,开展公益性早期家庭教育指导。
第二十七条履行监护责任的寄养、助养机构或者家庭,应当履行家庭教育义务。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对寄养孤儿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临时照料,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服务。其户籍所在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应当对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并将其履行家庭教育义务的情况纳入监护评估内容。
第二十八条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将家庭教育纳入单位文化建设,把家庭教育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和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为职工实施家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父母、其他监护人参加学校家庭教育活动,其所在单位应当支持。
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第二十九条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应当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十条设立经营性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或者提供经营性家庭教育服务的,应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登记机关应当依法予以登记。
第三十一条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志愿服务。
第三十二条鼓励依法设立家庭教育基金会或者家庭教育基金,支持家庭教育事业发展。
鼓励单位、个人向家庭教育基金会、家庭教育基金和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捐赠。捐赠人的捐赠支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税前扣除。
第五章保障激励
第三十三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建立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第三十四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并优先向孤残、留守、流动、遗弃、流浪、单亲或者父母服刑、强制戒毒等未成年人家庭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救助和指导服务。
第三十五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家庭教育人才培训计划,组织编制家庭教育培训教材,培养家庭教育专门人才。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大纲,根据未成年子女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等情况,分别确定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指导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
第三十六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承接主体。
第三十七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营造家庭教育文化氛围。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以专题节目、专题报道、专栏、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经常性、公益性宣传。
第三十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入学、招生、住房等政策措施,保障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就近入(托)学、参加考试、居住。
第三十九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事项,建立家庭教育工作督查评估制度,对家庭教育工作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家庭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工作体系,每年开展四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处理家庭教育求助申请。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单位和组织依法予以劝诫、批评教育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处理,并根据情节依法予以训诫、告诫或者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第四十二条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未依法登记,或者在教育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十三条负有家庭教育指导、管理职责的部门、机构和组织有以下情形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家庭教育工作职责,不落实家庭教育政策和措施的;
(二)截留、挤占、挪用或者虚报、冒领家庭教育经费的;
(三)因工作失职致使家庭教育经费被骗取的;
(四)未成年人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向有关单位或者组织求助,有关单位或者组织怠于行使职权或者互相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行为。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清楚地了解《指南》为幼儿后继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增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调和发展为核心,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童年。
我园从上学期就开始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指南》。在假期中也发给教师《指南》的相应资料让教师在假期中好好学习。在学习中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样,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从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方面,分别论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石,但教育的基本宗旨是树人育人,它以增进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毕生幸福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增进公平,进步质量”的工作方针。育人为本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体现。
而2013年9月7日我有幸成为修文县教师代表之一去参加贵阳市教科所举办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竞赛。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10月份我又一次有幸地参加了修文县举办的《发展》的竞赛。参加竞赛的17个教师坚持学习,通过一问多答的方式进行巩固复习。最终也取得了三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老师们都特别开心。
在取得这些成绩之后,我们又怎样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指南》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都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今后实现以上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引领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教师的一些滞后或者理念落后的教育行为,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得以发展,同时为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
随着教育观日益深入人心,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支持与配合已成教师的共识。家庭教育对幼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自身言行的影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家长之间、家园之间的互动对于幼儿园管理及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全是大人,因此,他们接触的环境其实是一个成人的环境,而幼儿园的环境与家庭环境及教育毕竟不同,在这中间家长和老师就承担了桥梁作用。
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同时建议成年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如:结合情景提醒幼儿注意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提醒幼儿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要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提醒幼儿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让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取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取得性情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情的种子,就会取得命运的收获。让孩子学习他该学的东西,做他该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具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据悉,康琴现任职于某外企部门经理,税后年薪30万元,丈夫是建筑设计师,税后年薪20万元。夫妻两人均有五险一金,没有任何商业保险。5年前,康琴夫妇结婚,并在北京房山区以每平方米12000元按揭购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三居室,目前还剩贷款40万元未还,月供3300元左右。他们家庭日常开销每月还需7000元。
家庭资产方面,除了目前居住的不动产市值250万元外,夫妻俩还有银行存款30万元,股票基金账户40万元。
夫妻育有一子,已经4岁,在上幼儿园中班。康琴告诉记者,由于地处郊区,他们家附近教育资源有限,尤其是好点的小学和初中更少。为此,康琴动了购买学区房的心思,想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市区,为孩子寻觅一处学区房。可是看了下学区房的单价,康琴表示压力巨大,动辄七八万元一平米的学区房,就算是买个小一居过渡,也得准备500万元。而且,一家三口挤在一居室里也不现实。另外,孩子大了,上学也得准备一笔教育金费用。25年后,康琴夫妇面临退休,也得提前规划好收入锐减后的养老生活。
【理财建议】
1.购房规划
康女士夫妻二人目前居住的不动产市值为250万元,目前还有40万元的贷款尚未还清,夫妻二人可使用的流动资金较少,仅为70万元(银行存款30万元和股票基金账户40万元),若想置换的学区房价值为500万元,70万元不足以支付首套房30%的首付款(150万元)。
如希望实现购房规划,建议首先使用股票基金账户的40万元还清现有住房银行贷款,并将房屋出售用于支付学区房的首付款。若按首付30%,贷款350万元,贷款期限30年计算,如果选择中国银行的住房贷款,首套房利率可以有8.5折优惠,优惠后5年期及以上贷款年利率为4.165%,月均还款额约为17045元。建议夫妻二人可以优先使用住房公积金偿还每月贷款,不足部分再使用工资收入进行补充。另外,按照康女士夫妻二人目前的收支情况,每年除去支付房贷和日常生活支出外,仍可以有现金结余进行储蓄和理财投资,将来也可以考虑提前还清贷款。
2.资产配置
康女士夫妻二人现有银行存款30万元,工资年收入总额为50万元,将现有住房出售并支付学区房的首付款后,还应有100万元的现金结余。目前夫妻二人每月日常生活支出为7000元,如按上述购房规划,购买学区房后月均偿还住房贷款需17045元,假定康女士夫妻二人每月的公积金有7000元,那么还需要从工资收入中支出约10045元用于偿还住房贷款。以此计算,换房后康女士家庭每年生活总支出(含贷款月供)约为20.4万元,每年仍有29.6万元的结余可以作为理财资金进行规划。建议康女士充分利用好闲置资金,以配置稳健型投资产品为主。
对于目前现有的130万元存款来说,首先应留出一部分应急资金,满足家庭流动性资金的需要,一般应为3至6个月的生活费用。根据康女士的家庭开支情况,大约为10万元(含房贷),这部分投资应为灵活型产品,例如中国银行的“中银步步高”或“中银日积月累”产品,这类产品可在获取高于活期存款收益的同时,兼顾家庭日常支出需求。其余120万元资金可配置稳健型理财产品和保本型基金产品。如,配置中国银行稳健型理财产品100万元,为投资组合构造一个收益稳定的安全垫,目前中国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基本维持在3.7%~3.8%左右;配置保本型基金产品20万元,保本型基金产品可帮助客户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未来待股票市场的风险充分释放后,也可以考虑将部分保本型基金卖出,买入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产品。
对于家庭每年的年收入结余29.6万元,建议康女士可以适当增加外汇资产配置,用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同时,建议康女士增加家庭保障类投资,为将来养老做好充足准备。目前夫妻二人仅有五险一金,无任何商业保险,建议夫妻二人每月可分配部分资金用于补充人身意外保险(如中银三星尊享无忧两全保险)、重大疾病类保险(如中银三星祥宝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及定期或终身寿险产品,保险期间如果出现保险责任即可获得保险补偿,以保障家庭正常生活水平不受影响,如果没有风险发生,这部分投资也可以成为退休金的有效补充。另外,对于康女士准备购买的学区房,考虑到会有贷款没有还清,建议可以投保中银保险公司推出的爱家有约家庭财产保险,可以为家庭财产提供来自火灾爆炸、自然灾害、外来物体和建筑物倒塌造成的撞击等基本保险保障,而对于日常生活所面临的室内管道爆裂、室内盗抢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可以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
3.孩子教育金的储备
子女教育是家庭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康女士的儿子目前年龄较小,未来会面临小学至大学的教育费用支出。建议将家庭年收入的20%作为子女教育金进行储备,可以选择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教育基金投资的主力;同时,单独购买少儿医疗和教育保险作为孩子必需的保险和保障;还可以采用定期定投的方式购买1~2支股票型或指数型基金产品,购买定投基金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摊低投资成本,风险小,并且可以分享股市上涨带来的收益,是分散风险、降低成本的良好投资工具,以此作为子女教育金的补充。
一、家庭财务诊断
从家庭资产负债及收入支出情况来看,康琴夫妇家庭财务状况较好,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率12.50%,非常低,可以适当使用贷款杠杆;财务负担率7.92%,远低于合理范围下限,财务负担轻、压力小;净值成长率14.86%,在合理范围内;总储蓄率和自由储蓄率分别为83.20%和75.28%,储蓄能力强,可使用的现金流量充足。但是,康琴夫妇家庭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家庭紧急备用金远超合理范围
从家庭收支情况来看,家庭紧急备用金倍数为月支出的29倍,大大超过合理范围(3~6倍),可运用额外资金进行投资。同时,康琴夫妇整个家庭的收入来源仅为家庭的工资性收入,以此满足以后家庭各种需求,困难较大。康琴夫妇可选择合适自己风险偏好的理财项目(债券类固收产品等),增加投资比例,获取投资性收入。
(二)保障缺失
康琴夫妇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承担了家庭的所有压力,若一方发生风险事故,会对家庭整体收入造成极大影响,风险较大。康琴夫妇应适当增加保险支出,考虑再配置人身意外险和重疾险来补充社保,防范意外风险造成家庭经济的损失。
二、家庭理财规划
康琴夫妇家庭处于成长期,根据其实际情况,除尽快购房外,其他理财目标没有明显的顺序要求,总体上采用内部报酬率法进行规划。
(一)实现学区房购买
根据康琴夫妇要求,充分考虑市内各区域的交通、环境、学区、医疗、房价等因素,建议康琴夫妇考虑海淀学区房。
实现学区房购买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直接购买二套房,二是进行置换房产。按目前规定,二套房首付至少5成(即250万元),贷款利率上浮10%,后期还款压力也较大。因此,直接购房难以实现,置换学区房较为合理。卖掉现房并扣除贷款后,可得210万元,建议以此作为首付,其余用商业贷款(可尝试申请公积金组合贷款)。按贷款期限25年,贷款利率4.17%(85折)计算,每年需支付贷款本息186969元,按目前收入情况完全可以负担。
(二)家庭教育金储备及养老规划
依据康琴夫妇对学区房的规划,其儿子年满18岁之前可不考虑出国。国内期间的家庭教育金储备一般会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子女在各教育阶段所要定期缴纳的费用,如学费、托幼费、杂费、住宿费和书本费等;二是子女在学校之外获取知识或技能所需的费用,如报各类兴趣班、特长班、辅导班、考取各种证书等。从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14年,我们建议以每年2万的标准直接列入家庭支出计划。
康琴夫妇对儿子年满18岁之后的教育规划并不明确,我们以费用较高的情况(留学美国)进行规划。若14年后送儿子去美国留学,在此之前需要储备好全部教育费用。基于当前美国的留学费用,并综合考虑年均美国教育费用增长率6%,预计该家庭届时需要储备约190万元。本着财务安全的原则,这里将教育储备基金设定为200万元。由于教育规划的时间刚性和费用刚性,这里选择6%的组合投资回报率进行投资,每年约投入94000元,其家庭收入结余完全可以支撑。
对于25年后的养老目标,应提前做好养老金的筹备。按照目前的支出标准,以3%的年均通胀率,90岁预期寿命来测算,若要在退休后保持现有生活水准,康琴夫妇的养老缺口达527万元(暂不考虑社保养老金)。按照每年6%的投资收益率保守预期,需要每年投资41000元才能够填补该养老缺口。
(三)合理配置资产
结合康琴夫妇学区房购买、教育基金储备、养老金规划等情况,统筹考虑家庭资产结构。
一是紧急备用金。建议保留3~6个月的家庭支出约4万元作为紧急备用金。在储备这部分资金的问题上,建议不妨将存款转为货币基金或互联网某宝类(T+0)理财方式,兼顾流动性和收益,一举两得。因此,现有30万元存款留出4万元作为备用金后,其余用于其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