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开发学生思维。探索性学习方式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枯燥无味的,不是干瘪苍白的,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也起到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利用学科整合,发挥多方面优势促进教学
发展的社会需要发展式的人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色,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关注对一个知识点的解析和诠释,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学识修养,同时要把学生视为接受完整教育的个体,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
五、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教学
关键词: 人文关怀 价值实现途径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高校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实现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价值,要通过一定的原则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这就要求高校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对人文关怀的忽视。
一、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环境
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地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美感的人文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可以引导或者约束人的行为”。因此,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有利于其良好发展的人文环境。
1.积极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由文化营造出来的人文环境将从高层次上影响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因此,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高校应在图书馆、教室走廊、餐厅等大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如增加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和报刊的数量,在教室走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等。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塑造者和大学生之间营造平等和谐关系,将理想人格塑造的权威由外在强制转化为内在自觉,让大学生在理想人格塑造中真实地体会到塑造者的尊重和关怀。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之间营造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培养大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将人文关怀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功效[1]。
最后,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理想的人格。大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中,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质,锻造理想人格。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广播、校园网、板报、校报、橱窗等各种传媒,积极宣扬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此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
2.积极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环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因此,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家庭教育。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的实现也就离不开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环境的营造,首先要求父母自身要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注重人文品质的提升。其次对孩子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对孩子正确的做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错误的做法要从正面进行教育和引导,讲道理,摆事实,坚决杜绝打骂现象。最后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家庭场所。
3.积极营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网络人文环境
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积极营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网络人文环境,发挥网络优势体现人文关怀。高校应该实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进网络,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网络人文环境,同时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网络,确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网络人文环境。
二、改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对人文关怀忽视的现状
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往往忽视人文关怀,导致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缺失,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在大学生理想人塑造中落实以下方面:
1.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是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它的基本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并促进自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必须引入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首先,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学生不仅仅是被塑造和管理的群体,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群体。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实现必须在尊重大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实现能动作用的发挥。
其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指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学生有权利对自身理想人格塑造的进展起着独立和自主抉择的作用,这是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引导大学生的自为性。马克思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为:“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要求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大学生的自为性主要是指大学生自觉、内化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为性的培养,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引导大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塑造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我选择、内化、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并改善自我理想人格的一种自省自律的高度自觉的活动。
2.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个体差异,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单独的个体,每个大学生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还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方式。因此,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实效性。
首先,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科学地认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地确定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学性。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学性取决塑造内容、目标和方法的科学性,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及变化规律即个体差异的科学认识。因此,只有科学地认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人格发展状况,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遵循其人格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地确定塑造内容、目标和方法,科学地实施理想人格塑造,有针对性地关心人和爱护人,实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
其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认识并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实施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针对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及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素质、性格、能力及兴趣爱好,人格也就各具其特点。因此,高校只有正确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达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2-3]。
最后,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认识并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在塑造者的影响下实现理想人格确立的过程。塑造者的塑造影响是大学生理想人格确立的必要条件。而大学生开展的自我塑造,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性则是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在根据。因此,能否增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关键在于调动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性。高校只有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状况,并善于发现并调动起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在积极性,才能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
3.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凸显人性化
人性化既是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价值实现的目标,又是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价值实现的具体体现,因此,实现人性化是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实现人文关怀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大学生理性人格塑造的目标要人性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侧重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协调和服务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都以此为出发点。这种目标的实现只具有工具性,突出的是政治本位,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工具化塑造。这种形式的目标塑造在一定的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合理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要将大学生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即将其作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出发点,以培养大学生社会化的理想人格为归宿,最终达到高校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的。以社会化理想人格为本位的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性化目标的确立,不但要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而且要充分认识并考虑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关照并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4]。
其次,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具有人性化。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息息相关,以此使大学生易于接受其塑造的内容。因此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这个中心,以人文社科、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创建为结构,以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心的问题为着眼点,着力解决大学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方式要具有人性化。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塑造者居高临下、以权压人,我说你听、我教你服的单向式、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方式。塑造者和大学生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建立一种相互平等、尊重的对话关系,彼此之间做到教学相长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桑春红.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理想人格[J].理论界,2006(8).
[2]李训茂.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
[3]朱湘虹,秦秀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理性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桥梁;教学模式;实践;改革;创新; 工学结合; 互利;共赢;健康发展
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寻求可行的成熟的经验。 双师型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进行企业实践,工学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一、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参加企业实践的可行性
我国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变化,而现实很多领域职业教育训练大大滞后于职业技术变化,职业学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窠臼,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不能在一定的教学时段里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因而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完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快速培养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适应现行的职业技术,满足各个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之暖通空调专业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特别需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亟待寻求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怎样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一直困扰着职业教育。
德国菲利克斯・劳耐尔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之一。德国的教育家胡勃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德国“双元制”强调的是实践和技能的培养。澳大利亚的高职培养模式与我国较为接近,对我们办好高职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启发我们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应融入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强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考试改革、深化产学结合、完善技能鉴定、加强教学设施和“双师型”队伍建设。
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旨在探索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不同需求,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不断寻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如何将企业引进课堂,将课堂设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即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培养有理论基础又有操作技能的技能性人才,又锻炼了教师,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创造、不断提高,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在我国,一直以来,绝大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和回报得不到保证,导致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积极,造成校企合作不普及、不深入,不能很好地培养出真正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而最终影响到整个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09级、10级暖通学生生产及顶岗实习为例,双师型教师引领学生深入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实际工作岗位,老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老师不但是教师,同时也是企业的技术总负责,老师把课堂实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师生在共同完成产品的生产工程中,也完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基于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
哈职院暖通专业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带领学生顶岗实习,现场工程设计、现场指导施工、现场安装建筑设备等,企业收获了效益,师生得到技能的提高,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为本校获得了荣誉。
学校和企业共同去完成双方任何单独一方都不能完成的事,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等。
双师型教师引领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一方面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更快地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人才,便于学生就业,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互赢互利的良性循环。
二、双师型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参加企业实践的重要意义。
师生共同到企业实践,服务社会也是一种从技能、专业、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体验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亲自检验高职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实际岗位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在课程改革中有的放矢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在理论方面具有指导价值。
双师型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参加企业实践,为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载体。一方面,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企业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直接了解、参与生产实践提供平台,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实际、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接触、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同时也能整合了社会资源、节约了资金,解决了学校场地和设备不足的矛盾。哈尔滨为重工业建设基地,建设现代化商贸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显而易见,发展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义不容辞,任重道远。通过产学结合、双向参与,定岗实践,达到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参加企业实践这种校企合作,加快了人才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一致,实现了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双师型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参加企业实践,应用社会化的教学实习模式,技术研发引入教学,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乃至生产经营的新模式引入教学中,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介入,提高了操作技能和工作效率,培养了技能创新的意识。及时提供新技术和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和行业信息反馈给学校,使教师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从而促使开发适合本校学生专业的校本教材,加快推进教师双师队伍建设,既注重教师学历的提高,又要提升教师的技能实践水平,做到一专多能。五是教学科研结合,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更新的同时,与企业联合设计申请完成更多更好的工程设计项目,以适应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参加企业实践双师型教师地位的特殊性。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双师型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将课堂设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高职院校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由于在企业的技术总负责或项目负责等特殊位置,架起了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实现企业与学校“合作、共赢、平台、服务、创新”的良性循环。真正构建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师生共同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企业收获廉价的劳动力,收获了效益,师生的劳动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企业不排斥教师带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企业熟悉学生的培养过程,主动接纳熟悉岗位、热爱职业、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服务于企业,实现了社会与学校资源共享,互赢互利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将培养人才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及就业竞争力具有实践价值。 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引领学生为合作企业在建项目提供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实际例子,反映工学结合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
孙淑琴 女 高级工程师、副教授;1964年5月, 工学学士;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师,双师型教师,主要进行教学及暖通方面的工程设计总工程师。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暖通专业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与研究》―课题编号GG0392(孙淑琴)
【关 键 词】 人生价值观;孔子;哲学;论语
孔子是一个述而不作的圣贤,后人整理出一本对话集,取名为《论语》。中国人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真正研读论语的人却并不多。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与哲学》一书时,练习题经常遇到一些“碎片化”的《论语》章节。文言文的表述足以让学生畏惧,让教师也时常一头雾水,想着去请教语文教师,结果得到了白话文的译文,并不能解决问题。今年,我突然醒悟,只有自己狠下心来对《论语》进行精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逐字逐句地念,逐句逐章地写,点点滴滴地悟,结果发现《论语》和教材里的西方哲学观点有相通之处,但又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比较起来阅读非常有趣,完全颠覆了我对《论语》只言片语式的理解。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为例,与《论语》的哲学观点相比较,发现二者观点同中有异,但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却大相径庭。
西方哲学谈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生价值实现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以及价值观的引领尤为重要,因此要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应坚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保证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正确性。而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有三个: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知识逻辑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套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普适性”的一般性结论。
在《论语》一书中,谈及人生价值的非常多,但无论是研究逻辑还是研究方法都迥异于西方哲学。《论语》的逻辑就是生活的逻辑,《论语》的思维是“中庸”式的温和派。以“人生价值实现三重境界”为例,可以管中窥豹。
在《论语》第十三篇第20章孔子重点讨论了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士”的人生价值实现问题,非常的精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为之士颐?”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中国人的人生观是按照个人、家庭、国家的序列层层推进式的,方法论的指导则是进退有度务实型的。谈及“士”的人生价值实现,孔子的论述并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大谈人生价值判断选择的标准和实现途径,也没有得出规律性的一般知识,只是在对答中有如述家常一般娓娓道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让问者有所得也有所悟。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实现第一重境界在于个人修为,重点在言行。“言必行,行必果”是一个“士”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个台阶。对于人生价值实现,孔子强调“行”,这与西方哲学强调“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有相通之处。一个学识博雅的人,如果“言不能行”,不能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充其量就是一个“书橱”;如果“行不能果”,不能通过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充其量就是“走过场”。我们时常笑话中国古人论述问题不够系统,但此处孔子提出“说了就要去做,做了还应该达到预期目标”,比起西方哲学只强调“劳动”更为缜密严谨。强调“行”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如“敏于行,讷于言”“先知,劳之”“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等。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第二重境界在于家庭宗族范围内的孝与悌。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家国一体”的思维,家庭乡党是中国人人生价值实现的第二层平台。西方哲学惯于从个人直接上升到社会,而孔子始终抓住家庭乡党这一社会的基本单元,研究“家庭乡党”的“人”,最根本的抓住“入则孝,出则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家庭宗族,如能实现“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则已经将一个“人”字放大了几倍。不是每一个“士”都可以成为国家栋梁,也不是每一个“士”都可以指点江山。西方哲学惯于研究人的共性,而孔子则给上不了大平台的人提供一个人生价值实现的参考标准;同时西方哲学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落点放在“奉献”,孔子的落点则在“仁德”,而“仁”的根本就在孝悌。从造字的角度说,“孝”是“教”的一部分,中国人有“无孝则无教”的说法,“孝”文化在中国特别发达,在家庭宗族里,孝是“无违”,孝是“色难”,孝是“敬”,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总之“百善孝为先”。一个“士”能在家庭实现孝,就是对父母负责,对自己人生负责。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乡党是大部分“士”的人生活动范围。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为美”,一个人在乡党社区的价值实现首先要“立德”“立仁”。在乡党,人际关系相比较家庭而言更加复杂,孔子抓住一个“悌”,学会尊敬。孔子对“士”的第二重人生价值实现与西方哲学强调主观努力,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提高个人素质有想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西方哲学对人的落点是“成功”,中国人对人的落点是“和谐”。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实现第三重境界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担当。中国人追求“学而优则仕”并非都出于个人功成名就的功利之心,有识之士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也就是说要有羞耻之心,总能感觉到自己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要出使国外不辜负国家的使命。“士”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是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将自己锻造成国家栋梁、民族脊梁。西方哲学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有机统一,对个人价值是尊重的,对社会价值是倡导的。而孔子强调随着个人平台的逐步增大,个人变得越来越小,对国家价值加倍放大,结果个性容易被抹杀,历史使命感很强,但往往有压抑个性的成分。因此,中国思维指导下的“士”,往往喜欢抹去自己的棱棱角角,让自己变得圆滑一点,给人的感觉是“活得不轻松”。而西方哲学对个人的尊重则激发了张扬的个性,释放了更多的创造力,给人的感觉是“活得挺自在”。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论,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论指导出不同的生活。
西方哲学会将“人生价值”的哲学问题肢解成“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评判”“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等问题,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最后又用“价值”这一根红线有将其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孔子的思维是“中医式”的,反对西医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独处时加强个人修为、在家族乡党时出悌入孝、在朝堂时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将所有的概念融入生活的场景,开出阶段性的场景式的多个处方,给出了方向却仍需要人去感悟。
中西方哲学在“人生价值实现”问题上有三个相同点:都强调要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都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都强调个人主观努力对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但也存在三点不同:西方哲学更加尊重个性的张扬,而中国哲学会放大集体、国家的利益,无形之中抹杀个体个性;中国哲学在个人代表的“微观领域”和国家天下为代表的“宏观领域”之间,将家族作为“中观领域”加以研究;中国哲学在主观努力方面突出道德修为,追求和谐,而西方则更多的突出奋斗和创造,追求成功。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同有异,可以比较但不能混同,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感悟。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两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小张和小吴来到城市寻找生存之道。他们每天经常见到高级白领进出写字楼。小张认为自己不可能当上高级白领,于是他每天碌碌无为,最终沦落为一名乞丐。而小吴心中一直有个太阳,那就是梦想有一天能当上高级白领,于是他不断奋斗,一直追赶着那个属于他的太阳,最终,他从一个小职位一直干到写字楼里某公司的老板,他成功了。是的,生活中我们也有个属于自己的太阳——梦想,唯有去追赶这个梦想,我们才能使属于自己的太阳永远灿烂。
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坚持不懈的表现。既然是追赶,就意味着不停歇,因为在追赶的过程不容得我们有一点松懈。居里夫人每天废寝忘食,在一堆堆乌黑的铀矿里坚持不懈地追赶着属于她的太阳。“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数年的追赶后,居里夫人成功了,穷其一生只换来两种元素,但就以她坚持不懈去追赶太阳的精神就足以让全世界顶礼膜拜。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坚持不懈的表现,我们高中生都有个属于自己的太阳,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居里夫人就是我们的榜样,那我们何妨从居里夫人身上学习学习呢?
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只有那些懂得去追赶太阳的人,才能实现。当今在绿茵场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天王,梅西,何人曾想过,小时候的梅西患上了侏儒症,但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梅西不畏病痛而追赶自己的太阳,终于他成为了足坛上的一颗璀璨之星,他也向世人展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梅西的例子不就在告诉我们:应去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因为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吗?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迈向成功的道路。只说不做却想要迈向成功的人到最后往往一无所有。要想成功,就得付出,就应该努力追赶自己的太阳。对于刘伟来说,音乐梦就是他的太阳,虽然失去双臂,但他不屈不挠,依靠双脚来逐步实现他的音乐梦。十年时间,不断地练习。终于在“中国好声音“上,他成功地用双脚弹出了那首令人的”命运交响曲“,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那一个晚上无疑是属于他一人的。我们不禁感叹,一个没有双臂的小伙也能通过追赶自己的太阳来迈向成功,那我们四肢健全,不就更应该去追赶属于我们的太阳吗?生活中,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就是像小张一样碌碌无为,只是站在原地守候太阳,而另一条路就是像小吴一样不断追赶太阳。在我看来,我们就应该去追赶属于我们的太阳,因为它是坚持不懈的表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迈向成功的道路。让我们做好准备,迈出我们追赶太阳的步伐吧!
初二:薛玉荣
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两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小张和小吴来到城市寻找生存之道。他们每天经常见到高级白领进出写字楼。小张认为自己不可能当上高级白领,于是他每天碌碌无为,最终沦落为一名乞丐。而小吴心中一直有个太阳,那就是梦想有一天能当上高级白领,于是他不断奋斗,一直追赶着那个属于他的太阳,最终,他从一个小职位一直干到写字楼里某公司的老板,他成功了。是的,生活中我们也有个属于自己的太阳——梦想,唯有去追赶这个梦想,我们才能使属于自己的太阳永远灿烂。
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坚持不懈的表现。既然是追赶,就意味着不停歇,因为在追赶的过程不容得我们有一点松懈。居里夫人每天废寝忘食,在一堆堆乌黑的铀矿里坚持不懈地追赶着属于她的太阳。“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数年的追赶后,居里夫人成功了,穷其一生只换来两种元素,但就以她坚持不懈去追赶太阳的精神就足以让全世界顶礼膜拜。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坚持不懈的表现,我们高中生都有个属于自己的太阳,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居里夫人就是我们的榜样,那我们何妨从居里夫人身上学习学习呢?
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只有那些懂得去追赶太阳的人,才能实现。当今在绿茵场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天王,梅西,何人曾想过,小时候的梅西患上了侏儒症,但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梅西不畏病痛而追赶自己的太阳,终于他成为了足坛上的一颗璀璨之星,他也向世人展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梅西的例子不就在告诉我们:应去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因为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吗?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迈向成功的道路。只说不做却想要迈向成功的人到最后往往一无所有。要想成功,就得付出,就应该努力追赶自己的太阳。对于刘伟来说,音乐梦就是他的太阳,虽然失去双臂,但他不屈不挠,依靠双脚来逐步实现他的音乐梦。十年时间,不断地练习。终于在“中国好声音“上,他成功地用双脚弹出了那首令人的”命运交响曲“,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那一个晚上无疑是属于他一人的。我们不禁感叹,一个没有双臂的小伙也能通过追赶自己的太阳来迈向成功,那我们四肢健全,不就更应该去追赶属于我们的太阳吗?生活中,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就是像小张一样碌碌无为,只是站在原地守候太阳,而另一条路就是像小吴一样不断追赶太阳。在我看来,我们就应该去追赶属于我们的太阳,因为它是坚持不懈的表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迈向成功的道路。让我们做好准备,迈出我们追赶太阳的步伐吧!
初二:薛玉荣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征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其人生价值取向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人生价值取向的波动性。“波动性”指的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无序”变化的特点。民办高校大学生一般在校3至4年,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其人生价值取向发展、定型的过程,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递进。然而据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似乎并不遵循“不成熟――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其间游移不定,出现多次的反复。民办高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大一时目标明确,大二浑浑噩噩,大三时才猛然醒悟,因为这时有生存危机感了,大家都开始忙着找工作了。
2.人生价值取向的模仿性。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模仿性”可以用“从众性”来描述。民办高校大学生尽管崇尚独立个性,强调主体意识,但在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中,真正属于独立思考、选择的成份并不多,他们常常跟随社会和周围“流行”的观念与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
在与民办高校大学生交谈其某行为的动机时,常听到这样的解释:“我本来不想去的,可寝室里的人都……”“我也觉得我不适合……可大家都……”“他能做的,我为什么就不能?”于是,在学校参加社会活动,选择学习内容、求职、恋爱、消费等行为中,民办高校大学生有许多“从众”表现,没有自己明确的目的,或自己以为有目的,实际上并没有结合自己的需要、条件来选择。
3.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取向失调。人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生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当一个人把社会需要内化为自我需要,使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时候,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了,也即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取向达到了平衡。
民办高校大学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取向失调主要表现在,有些人单纯地图求自我发展,不考虑将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如果这种“自我膨胀”超过一定的限度,还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走向反面,损害自己的人生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3%的民办高校大学生从社会责任出发,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或单位,投身西部,或支持西部大开发;大部分人(约85.9%)是从“有利于个人进一步发展”、经济收入和环境因素来选择工作。这表明在面对具体问题(如就业时),民办高校大学生较多关注自我,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选择奋斗目标,使得他们的内在价值不能真实地转化为外在价值。
4.人生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形势的严峻,虽然大多数民办高校大学生能通过积极思考,确立人生目标,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多做贡献。但他们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过多的注重实用化、短期化的东西,而忽略对长期目标的追求。比如,当问到“您怎样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有45.6%的学生回答“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时满足国家和集体利益”;有46.4%的学生将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个人需要得到满足”,19.3%的学生追求的幸福是“生活安定、工作顺利”,24.8%的人认为“自己的价值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才是幸福;面对未来,有42.3%的学生表示要做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人”;42.8%的学生把入党当作个人发展的资本。这些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性集中体现在其人生价值取向的“利己”性上,个人与社会正常关系被扭曲。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1.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角色困惑。一是角色落差带来的困惑。调查发现,一些人到了民办高校后,由于周围群体对自身角色的普遍不重视,逐渐丧失了中学时的那种角色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角色的落差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失落与苦闷。二是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的差距所带来的困惑。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未进入大学前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理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高考的暂时失利,使得他们现实生活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而使他们头脑中塑造理想自我角色与实际生活中形成的现实自我角色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在新的环境中遇到困难,处于劣势时,这种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冲突就更为明显。三是多重角色带来的困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角色内涵都十分丰富,民办高校大学生希望在大学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扮演好各种角色。多重角色的要求和沉重的心理压力常使他们精疲力竭而顾此失彼,特别是在工作、学习出现失误而受到批评、责怪时,这种角色冲突带来的困惑更为严重。
2.就业形势。就业是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拿不到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在人才市场上,一些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存在偏见,致使民办高校的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不公平的择业机会致使部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对生活失去信心,生活追求仅定位在能有“饭碗”就行,更谈不上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多少贡献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自强、创新、成才和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是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片面理解,使得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否认集体、社会和他人,使竞争和创造变成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二是市场经济追求最大效益和价值,但由于知识结构片面,社会理性思维缺乏,政治意识淡漠等,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取向上的利己、实用观念明显增强,相对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三是日益浮躁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各类选秀节目的兴起,使得有些人天真地期待甚至幻想着不经努力与奋斗一夜成为明星,瞬间暴富,不去做长远计划,过分关注当前利益。受此影响,尤其是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一些大学生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一进入大学就想着怎么赚钱、想着怎么毕业、怎么找一个好的工作,觉得课堂离社会太远,觉得所学的知识无用,而不去想自己将来怎样在社会上立足。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民办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来自于业余党校、校园文化活动和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对理论、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理论以及公共理论课的教学相对重视不够。从几所大的民办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来看,尽管都采用了多媒体电视信号传播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一直没有解决它难以互动的不足。对目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显示,仅有13%的学生反映他们在上理论课时认真听课做笔记的,相当多的学生明确表示,上理论课时,教师讲的很精彩就听,否则就不听,通常在下面看书、杂志或做其他事。
三、结论
1.刚进入民办高校大门的学生,所要面对的是生活环境、角色地位、理想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因此学校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迅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针对就业形势严峻这一问题,民办高校应在扩大就业渠道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全方位引导其确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81-02
一、前言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及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兴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人生价值属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产生的。因此,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的认识和根本态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还是已经丧失了固有的文化魅力?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客观地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其变迁。
二、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内涵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有“三教”,即儒教、道教和外来的佛教。佛教是外来宗教,但它一到中国,即与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相结合,接受了中国的“三纲”说,承认忠君、孝父母是出家人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道教出自中国下层社会,起于农村,后来成为官方宗教。这三教从不同角度为统一的中央政权服务,有时有矛盾,但最后趋于融会贯通,构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所论及的主要内容,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关于人的问题。这是一种偏重于讲怎样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学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充分的论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人生价值观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基本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于探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人生价值学说,诸如孔子的“义以为上”的道德之上说,墨子主张以“国家百姓之利”为最高价值,庄子提出“物无贵贱”,宣扬相对价值,孟子的“良贵”说,认为人人都是先天赋予的固有价值,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的“仁义爱惠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治国”的法律价值观,以及王充的道德权力并重的“德力具足”的价值说等等。这些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想和流派都从不同侧面和不同需要提出了独具一格的观点。
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人都与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怎样做人,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组基本关系,即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
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一)人与自我
这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人品,也就是个人在自我发展方面的价值取向。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的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儒家认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的地位。
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贯穿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内圣外王”的前提条件。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大学生的精神“迷失”了,人格的精神不复存在,将自我追求置于绝对重要的个人价值实现。在社会与个体之间价值主体向自我倾斜,即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崇尚“自我”,兼顾“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逐渐地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他们信奉“我就是我”的格言,欣赏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强调“不需要别人来规定我”,坚持“走自己的路”。当然,这种追求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了个人的独立人格。但也存在着从绝对自我出发,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存在,在个体和社会之间价值主体向自我倾斜的心态,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价值取向也越来越严重。
(二)人与他人
这是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深入的论述。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准则与规范主要是仁、礼、和、义、信。“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即孔子所谓“不知礼,无以立”。此外,“义”和“信”是指公正地对待他人和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守信的原则和道德规范。
大多数大学生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朴实的与人为善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友好地、和谐地与他人相处。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诸如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西方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等等,一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下滑,陷入了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区。不少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偏重个人一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尽力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有帮助的、有影响的交往对象,并以之提高、充实和完善自我。
(三)个人与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保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中国古代提倡“忠”、“公忠”,忠的原则就是对别人尽心尽责,公忠就是在处理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时的感情态度,是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忠诚。古代强调的“忠”和“公忠”实际上是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至上性,强调为社会尽责、为民族尽忠的献身精神。韩非子说:“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浓郁的报效祖国情感。他们普遍关注的是“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渴望“中国的深化改革能够成功”。“国家安全”是大学生评价较高的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值观,多数大学生认为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和实现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前提。这种价值观的取向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心态。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认为国强民富才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由于社会上腐败现象的存在又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许多困惑,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表示“担忧”。
(四)人与自然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是人类社会必须首先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历代中国思想家探索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所谓“天人之际”的“天”的含义多种多样,一般是指自然界或自然环境,而“天人之际”则主要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的“天之人际”的价值观,主要强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文言》),使人与自然生态双方合而生生不息,和而生生日新;同时强调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天人应相互协调,“尽人道而合天道”,让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
当代大学生虽然已能从社会的角度来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但从对自己个人的重要性上却常常把这一观念置于个人价值实现之后。当审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日常行为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大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废物、浪费水电、攀折花木、甚至践踏草坪等现象随处可见。这也说明大学生还没有足够地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对自己的切身重要性,环保意识相当薄弱。这还有待于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和德育工作。
四、结语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必须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多数大学生把为社会奉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在对待国家的态度上,多数大学生都把国家的强盛与否看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大环境,希望国家为他们个人的发展、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能够很好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但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等关系上也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利己思想倾向严重,以及环保意识薄弱等缺点与不足。当然,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缺点与不足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可以予以正确引导的。我们应该在强调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收稿日期;2006-03-06
作者简介:甘开鹏(1976-),男,江西崇义人,讲师,硕士,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关键词】 员工;人生价值观
一、领导干部率先艰苦奋斗兴企业,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榜样
企业管理层和领导层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对员工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在企业,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条件差不多的企业,面对同样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些振兴了,有些却倒闭了,原因固然很复杂,根本的一条是领导干部自身没有定好位,带好头。俗话说,正人先正己,领导干部应该首先艰苦创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取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艰苦奋斗,凡事都为企业着想,为员工谋福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广大员工在领导干部的带动和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会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取向,领导与员工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将为企业创造和谐健康的发展氛围。
二、强化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供良好氛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实现人生价值观的途径也是多样的。但不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有敬业精神,只要坚持不懈地拼搏进取,就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作为企业,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强化爱岗敬业、爱企如家的教育理念,要充分利用好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及企业文化的视觉规划,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广大员工的心坎中,领导的决策、要求要贯彻、传达、落实到实处,员工的意见、建议和心声,也要如实地反映上来,真正将领导的意愿和员工的愿望统一到视企如家这一高度上来,要让员工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去呵护、去经营,大张旗鼓地创造健康向上的敬业氛围,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员工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在企业中,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员工才能积极自觉地为企业工作。近年来,企业机制发生了变化,员工身份、思想都发生了转变,无论企业怎么变,机制怎么变,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变,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变,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宗旨不能变。这三条,什么时候动摇了,企业的根基就会动摇,就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作为企业的决策层面特别是企业党委,必须时刻警惕企业领导脱离群众的倾向,把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作为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从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出发,切实做到企业重大问题请员工做主;认真倾听员工意见;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动员员工为办好企业出谋划策;形成关心、理解、尊重员工的氛围,切实解决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要企业领导注意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就会激发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就能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坚持评先树优,把握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导向
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岗位能手。坚持评先树优,既是对表现突出、工作优秀员工的肯定,又在无形中为广大员工树立成为优秀员工的标尺。把发扬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用先进的思想引导人,用先进的事迹熏陶人,激发广大员工“比、学、赶、帮、超”的精神,应该作为企业党委一项经常性工作。建筑企业的员工往往长年累月、天南海北地拼搏奋斗,如果得不到组织经常性的关怀和帮助,没有典型模范人物激励他们前进,没有正确的人生标杆规范他们的价值取向,久而久之便会因为失去人生目标而萎靡不振。人们往往首先从模范、标兵身上直观地看到爱岗敬业受尊崇的一面。这种人格力量对员工心灵潜移默化的作用,会达到净化员工心灵、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目的,会对员工正确人生价值的形成、定位、完善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 价值观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新形式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当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往金钱,向往享乐,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利己思想的传播,当前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忽视集体和他人利益。同学间团结互助意识逐渐减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为标准,利己思想逐渐蔓延,社会责任感日益丧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向。
(2)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倾向于拜金主义。在金钱诱惑下,很多学生把挣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钱看为了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尺度①,将发财致富视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感逐渐淡漠,因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对学习漠不关心,对班级集体活动概不参加,有的为追逐财富甚至逃课旷课,放弃学业选择经商…他们把金钱的多少视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
(3)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位于享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做事情讲求排场、阔气,以个人享乐为目的,将理想、信念等抛之于脑后…他们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目标定位于享乐,将个人价值看地高于社会价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部署,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分,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需求而去学习。教学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大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价值观知识,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的教育,偏向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地是单纯的老师授课,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导致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和热烈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使教育的真正意义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学生很难在那样简单传教授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比较空泛,理论内容居多,比较形式化,不形象具体,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内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指导。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德行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②。
3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摇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占领网络领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大学生不满足课堂知识的讲授,开始通过网络来获悉知识,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素质,对网络进行科学地管理,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与导向,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有效地技术手段来防止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上,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而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该更多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革命老区,听取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支教、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艰难的生活等,以此来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排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点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制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社会是一个大的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页
② 吴亚林著.《价值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学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艾华、郝琴.论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论文摘要】新形式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当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往金钱,向往享乐,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利己思想的传播,当前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忽视集体和他人利益。同学间团结互助意识逐渐减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为标准,利己思想逐渐蔓延,社会责任感日益丧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向。
(2)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倾向于拜金主义。在金钱诱惑下,很多学生把挣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钱看为了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尺度①,将发财致富视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感逐渐淡漠,因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对学习漠不关心,对班级集体活动概不参加,有的为追逐财富甚至逃课旷课,放弃学业选择经商…他们把金钱的多少视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
(3)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位于享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做事情讲求排场、阔气,以个人享乐为目的,将理想、信念等抛之于脑后…他们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目标定位于享乐,将个人价值看地高于社会价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部署,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分,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需求而去学习。教学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大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价值观知识,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的教育,偏向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地是单纯的老师授课,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导致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和热烈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使教育的真正意义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学生很难在那样简单传教授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比较空泛,理论内容居多,比较形式化,不形象具体,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内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指导。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德行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②。
3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摇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占领网络领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大学生不满足课堂知识的讲授,开始通过网络来获悉知识,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素质,对网络进行科学地管理,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与导向,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有效地技术手段来防止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上,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而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该更多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革命老区,听取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支教、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艰难的生活等,以此来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排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点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制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社会是一个大的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页
② 吴亚林著.《价值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学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艾华、郝琴.论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一、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基本动因
1.引入“民生”课题是道德传统的要求。“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战国时,孟子提出“民为贵”的思想。范仲淹更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古代文人对待民生的伟襟。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通俗易懂、深入民心。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是为必然。
2.引入“民生”课题是人生价值观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他们有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有的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有的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不关心国家大事;有的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而其重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势在必行。
3.引入“民生”课题是时代主题的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此外,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其摆在首位的内容就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这就从很大意义上规定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领会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关注民生就必然成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前提基础。
二、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主题要点
1.引入“民生”课题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基础上,就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民生,认真思考和感受社会发展的问题,
2.引入“民生”课题的价值取向。关注民生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为人民服务。一方面,关注民生是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因为,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想人民群众所想、忧人民群众所忧、急人民群众所急,而这一切都只能是建立在充分关注和了解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是关注民生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以服务人民为荣”,就是要求我们立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人民服务人生才能有价值。为人民服务人生才能有作为。为人民服务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代大学生通过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就可以找到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结合点,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最大的贡献。
3.引入“民生”课题的直接作用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问题与大学生联系最直接的是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问题的根本是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视角和出发点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大学生就业观的表现直接折射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现实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勇敢的面对激烈挑战的大学生,因此,增强他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爱国忧民的情感和理性认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就成为当今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主要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入“民生”课题的主渠道。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内容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政课就应该根据十七大精神不断改进教育内容,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发挥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这就是:要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对国计民生的认知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尤其不能忽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突出宣讲作用;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要把与民生相关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深入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生教育资源,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素质。
2.思想政治实践课是引入“民生”课题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引导他们分析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人民群众的愿意和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尽快完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个人在群体、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健康人格;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明确时代主题,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才能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据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在世纪之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中职生,他们所持的人生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中职生对与伴行的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现象,缺乏辨证的、理性的、科学的判断认识能力,由此在人生价值观上产生了一些困惑和偏颇,主要表现为:
1.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矛盾。他们既注重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际,厌烦空头政治和形式主义;既注重精神生活的高雅充实,又追求丰厚的物质生活;既崇尚知识,而又苦恼于知识界的辛苦、低收入的窘境;既注重对金钱的渴望,又恪守取之有道,无奈于生财无门。这些困惑与诸如职校客观存在的教学管理相对落后的现状、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躁动,毕业时、就业时的惶恐不安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他们既追风赶潮又优柔寡断。
2.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差。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方面,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普遍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凡事突出主体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当多的人认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说法,在他们的眼里通常讲的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人生设计就是自我设计,成人成才就是个人成名成家,人生幸福就是个人幸福乃至家庭幸福;理想就是个人理想。
二、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首先,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以及开拓、求实等观念的树立,使他们日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中职学生的成长氛围。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强调物质利益最大化,重视对个人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保护,加之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诸如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唯利是图等不正常现象及社会分配不公等现实,使一些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了困惑,使阅历简单,基本是在“象牙塔”内生活的中职学生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其次,党内个别人的失范行为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
2.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网络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中的多元文化、自由虚拟等特点,又极易造成中职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与无序,使他们在价值选择和道德行为上采用多重标准,功利性突出。
3.中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是部分中职学生文化课底子相对薄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强调自我意识,集体观念不强,不能正确对待就读中职学校的现实。有些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应有的荣誉感或对所学专业了解很少,缺乏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对前途感到迷惘,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破罐子破摔。他们自卑心理强,理想模糊,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矛盾心理突出。二是学生的各类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身心健康成长面临新的困惑。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权威观念和信息单向传播方式,体现着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三、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要充实有时代特点的德育内容,探寻教学“供求结合点”。加强职校价值观教育课的教改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职校生的特点,成长成才要求与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其知识和人生阅历不深,对于是非观念、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理解的比较浅显,加之入世,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横向的而不能全面、纵向、宏观地看问题。因此,要认识和把握学生思维偏颇之所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进行美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3.加强隐形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隐形教育指采取不那么明显的直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正确的思想道德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仅仅处于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辩证法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积极向上,顺应主流意识。
4.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加强队伍建设,创建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进寝室。公寓、寝室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时刻用健康向上的内容、高雅有趣的活动充实公寓生活,丰富寝室文化,使学生在细微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心灵的触动,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通过开展有声有色的学生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有目的,有计划搞一些有品位,有教育意义社团活动,如组织学生深入城市和农村参加科技扶贫、义务扫盲、信息咨询、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加强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关键词:课改;开放;互动;兴趣
普通高中政治传统教学中过去一贯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贯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阶段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主阵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跟上,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完成,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而梦想让学生自觉学习,学生会觉得学习不再枯燥,而会在学习中体验人生的价值,会在学习中收获人生价值,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会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如果我们放眼长远,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就会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被学生感知,学生也就进入了主动学习、认真研究、体验丰收的幸福成功阶段,这反过来也给教师带来成就感、带来心灵的安慰。当前,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自然、理想状态下进行自然渗透与交互。这种情感目标只有在梦想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收获到,这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幸福感知。
既然政治课的理想与梦想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理想与梦想目标的渗透途径。
一、以开放的教学形式带来课堂的活跃与精彩
开放主要是指教师的心态要宽广、要自由、要开放;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更要注意整合利用课堂资源。教师要快速地了解、发现、利用有用资源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只有自由开放才能动态生成。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火花,需要自由开放、情绪高涨的环境,需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以战略的眼光、宽容的心度来处理,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有利于教学的各种资源、适时灵活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生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合作、互动,高效教学
只有深入合作,才能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关键是优化教学资源,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只有互动,才能实现高效教学。互动中要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评价以团体的成绩为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进一步改革教师单方面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评价,发挥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机制带来的各种优势。高质量的课堂小组合作、互动探究学习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个性等。
三、兴趣、反思,深入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课堂才能活跃,才能实现情感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中,教师精妙点拨、适时引导,就会使课堂教学在理想与理想的碰撞、梦想与梦想的互相提升的过程中深入起来。
如在高一哲学常识课中谈人生价值时,我举了一个身边的案例:“泰州最美老师杨向明勇救落水男孩,最后双双遇难,这样的行为有无价值(意义)?”大家很感兴趣,学生对杨老师的做法存在不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学生认识到,评价一件事不能只重视物质贡献的大小,精神贡献才是人生价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讨论,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讨论时观点激烈碰撞,学起来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良好。
实现“中国梦”,不能只是一句空口号,更需要我们心连心、共呼吸、同命运,将其付诸行动,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只有一步一步做起,一点一点做好,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中国梦是国富民强的民族复兴之梦,它是由每个中国人微小而具体的梦想汇聚而成的。谁不曾有过梦想,谁不曾为了梦想而努力打拼,为了理想,我们在路上;有了梦想,我们都是追梦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29-02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各种文化的交流逐渐频繁。从国内来看,利益主体的变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还不成熟,面对多元化文化的来袭,失去了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容易被“糖衣炮弹”所迷惑,此外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侵入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成为了当今最受欢迎的传播媒介。大学生对内容及其丰富的网络文化有极强的好奇心、辨别能力差、自控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已成为网民中的主要来源。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以最便捷的速度获取各种最新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但是网络给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健康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些消极思想, 并且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生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把金钱至上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传播到我国境内,使大学生在人生价值上,偏重于追求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倾向于个人主义,反对集体主义;追求享乐主义,讨厌艰苦奋斗。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条件下滋生出的金钱价值观,大学生出现了错误的价值取向、模糊的道德判断。有些大学生把金钱和享乐看成评价一切的标准,经济利益关系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关系,大学中见利忘义现象逐日增多,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却忽视了内在品质的提升,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和享乐的傀儡。(2)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倾向于关心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对他人的利益毫不关心。他们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把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最终目的。从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偏远的贫困山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争着到发达的沿海城市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考虑问题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缺乏对国家和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因此,面对文化的多样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校要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决定其行为和处事态度,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能够充分的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最终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要经常给大学生播放为国做出杰出贡献的电教片,教育大学生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服务社会、提高能力。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努力拓展社会实践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拼搏的意识,做到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服务社会与实现自我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
3.引领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在大学校园传播和蔓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污染了纯净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观念得到改变,觉悟得到提高,素质得到提升,精神面貌得到改变,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高校实际,把握时代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4.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高校要认真地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状况和特点,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组织开展大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经常找学生聊天谈心,在沟通中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要积极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结局心理问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为本,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合格人才。
5.积极占领网络教育阵地。21世纪是以网络为主导的时代,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便捷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垃圾资源。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认真对待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联网搭建交流、学习、工作的平台,通过QQ、电子邮箱、微博、MSN、博客、微信等方式,采用有效的网络教育方式,深人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变化,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观,从而自觉防范和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诱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卢桂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3.王汉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闫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0(34)
5.唐桂莲,郭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
6.孙克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