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视觉概念设计范文

视觉概念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视觉概念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视觉概念设计

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给传统的纸质平面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客观了解平面设计面临的挑战,采取合理的发展途径,才能使平面设计走出困境,化劣势为优势,走出新时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新路径。本文对当前设计所处的背景做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平面设计在视觉传达概念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视觉传达 平面设计 新媒体 通用设计

平面设计在印刷文化发展的带动下,以纸质媒介为视觉载体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给传统的平面设计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原本属于印刷文化的领域不断被压缩和分解,传统的以图形处理为主要任务的平面设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平面设计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平面设计是否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能否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是否能找到新的生存途径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1 视觉传达概念的提出

1.1 印刷时代的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与印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真正的平面设计始于19世纪,机械化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是形成平面设计的主要因素,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极大的促进了平面设计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尤其是照相制版印刷和石板印刷的发明及发展,催生了现代平面设计。到20世纪初期,艺术改革运动的出现,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视觉感官,平面设计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海报风格及各种宣传画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刷术是平面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平面设计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的直接原因。平面设计是一种以视觉媒介为载体,由印刷制作而成的向大众传播信息和情感的造型活动,具有直接性、即时性、广泛性和渗透性。平面设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广泛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纸质包装、书籍封面、商店广告等,它是现代社会向人类提供多种视觉信息的载体,是信息传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特定时期还兼具着一定的文化传播和艺术传播的职责。

1.2 传统平面设计面临的困境

首先,传统的平面设计在现实空间的生命周期较短,人们在平面设计上的视觉停留时间极短,只能受到瞬间感染力的影响,这就极大的缩短了纸质媒介作为视觉载体的有效期。其次,印刷平面设计的批量生产容易导致生产过剩,纸质媒介的有效期短,使传达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就成为过期信息,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与当前建立节约型社会主流趋势相违背。最后,传统的纸质平面设计只能实现单向度的信息传达,无法与受众形成及时有效的互动,信息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其传达效果大打折扣。

平面设计不仅是一项简单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为人们创造艺术的一项活动。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毫无生命气息的设计产品已经无法吸引人们的兴趣,传统的平面设计已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取而代之的将是具有生命力、情趣化和富含一定意境的设计。

1.3 视觉传达概念的提出

受传达和交流需求的影响,平面设计正在被视觉传达设计所替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最早于1960年的日本东京设计大会中提出。会议参与者意识到视觉影像随着影像媒体的不断发展而开始独立存在,需要一种能代表设计的新名词,视觉传达概念由此开始被提出。视觉传达不仅包括平面设计,还包括电视、电影、网络等多种新型传播媒体,极大的拓展了平面传播媒介的范围,原有印刷平面设计所包含的内涵已经无法涵盖新媒体的创造性,美术设计范畴也难以容纳诸如影像设计、网络设计、动漫设计以及视觉环境设计等内容,视觉传达设计由此产生。

视觉传达设计的起点为设计,中心为传达,信息传递的方式为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以清晰、条理和具有一定美学水平的设计传播信息,从而提高视觉传播的效率,可以说视觉传达是一种复合型的设计,或者说是一种动态的平面造型,一种视觉图像的呈现。随着传播媒介功能的扩展,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并逐渐由注重设计者个人的表现过渡到关注受众者的视觉感受及信息感受。设计者已经完成了从商业艺术家到平面设计师角色的转变,当前正面临的是由平面设计师到视觉传达者角色转变的重任,新时期的平面设计将突破领域的局限性,逐渐走向交叉、综合、融合的新时代。

2 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再生

2.1 现代平面设计的主要任务

随着设计环境的不断变迁,平面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的称谓都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在未来设计行业中,将会出现更为广泛的行业定义,使视觉传达设计里包含更为全面的信息,涵盖生活中各行各业,使设计深入到各个领域。设计者原研哉曾说,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力,因此,设计者的主要工作不是设计实践,而是要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1.1 合理配置媒体资源

设计若只依靠传统的媒体,不仅其发展将受到影响,还可能遭到社会的淘汰。网络的兴起及发展,并没有完全取代报纸,电子邮件和手机的发展也没有减少邮政物资的数量,因此媒体种类的增多会促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平面设计发展的新途径就是要把不同媒体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促进平面设计的发展。

2.1.2 设计信息的传达

现代设计产品信息的表达不同于传统平面设计的信息表达,而是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将解读工具授予客户,使其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自我阐述。现代平面设计主要发展趋势为对信息过程的整合和视觉翻译者向信息传递者的演变。无论是传统的平面设计还是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都需要依靠设计职能来实现。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发展,都将成为平面设计的发展空间,是视觉载体范围的扩展,同时也为平面设计再生提供了更多可能,进一步提升了平面设计的社会价值。

2.2 平面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2.2.1 数字化市场

数字化市场发展趋势主要是由新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主要力量,新技术的出现,为平面设计开拓了新的市场,也促使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服务的诞生,如电子邮件广告、在线广告、广告搜索、博客、手机市场等,这一系列的数字化市场具有的特征如下:消费者是设计活动的参与者,设计过程将观众的喜好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消费者对设计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注重设计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新媒体的选择和检索对设计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2.2.2 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指设计本身不需要调节或者变动,就可最大程度上适用于多数人产品的设计,设计者的作用是帮助消费者改变或者协调环境和产品。通用设计是交流设计的一部分,是未来设计的新动向,该设计的主要原则为设计多样化的力量为人们所用,其次使用方法简介直观。如公共场所自动人行道及电梯的图画说明设计等。

2.2.3 可持续型设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文化、资源都具有可持续再利用的特性,现代平面设计也应该将产品和设计材料进行谨慎的思考,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若能使用恰当的方法传递环保意识,可极大的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3 总结

平面设计是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经济活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纸质平面设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呆滞的画面设计已经毫无吸引力,具有生命力、能激发人的感知和情绪的设计才是视觉传达概念下的设计。新媒体的出现既带来了冲击,同时也是传统平面设计新的表现手法,设计者只有合理利用各项媒体资源,才能创造出用户满意的设计作品,传统平面设计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佳.浅谈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0,08:213.

[2]蒋新.新媒体时代平面设计的范式与表现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刘恩惠.谈谈视觉传达平面设计[J].江汉大学学报,1993,01:48-49.

[4]张智铭.从”图案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10.

[5]王馨梓.论平面设计之”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2篇

关键词:网页设计;图片视觉;网页浏览;视觉研究

网页能否有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好的创意上,也体现在网页的设计上,好的网页设计可以吸引网民的眼球,提高浏览量,但是我国目前网页中的图片视觉效果依然停滞不前,没有太大的发展,在图片的浏览上,缺乏灵活性,图片设计方面没有创意,网页设计人员的技术得不到提高,图片的视觉效果很差。

一、网页视觉设计的原则

要想有展现出完美完美的图片视觉效果,需要了解网页视觉设计的原则,依据原则进行图片设计,从而达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网页的时候,为了使网页中的图片与内容合为一体,遵循形式美与内容美,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比例尺寸得当,对称均衡适度

合理的比例是美的前提。比例得当不仅适用于绘画,同样也适用于网页设计。在网页设计中,要想把握好比例,需要做好组版元素间和谐的关系。把握好比例尺寸,可以以中心线为轴线,这样做出来的网页图片,带给人一种大方、稳定、端庄的感觉,既体现了秩序的原则,又给人高贵的美。在网页设计中,点线面是很注重的要求之一,首先要在平面中找到平衡点,让绝食产生舒服的感受,接着要找到对称的部位,最后要以整个尺寸为基调,找到平衡点。

(二)动静变化有序,节奏韵律明快

网页中的动态和静态的变化是根据三维空间和图片的比例等因素体现出来的。同种元素因为布局与层次的变化会造成不同的视觉体验。在网页设计中,对空间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考虑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节奏韵律的快慢。在网页的设计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给人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对节奏韵律把握明确,可以增加网页图片的感染力,同时又可以渲染气氛,展开联想。

(三)繁简互衬,多样统一

网页设计,需要考虑好网页的内容和图片版面,既不能使网页看起来太过繁杂,也不能使网页太过简单。在设计网页的时候,可以针对内容的多少进行合理的排版,同时也可以通过色彩搭配来对网页中的内容和图片进行分开。对网页的合理布置,使网页看起来繁简互衬,又能够使整体多样统一,各个元素独立而统一.按照视觉艺术的原则,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图形

在网页设计中,图形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图形和图片的比例需要恰到好处。图形是图片的缩小化,它可以帮助网页中的文字更加清晰,使整个网页看起来更加的美观和立体。小的图形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一种清新可爱的感觉。对图片的位置和形式的合理的布置,可以使网页更加美观大方。

二、提高网页设计图片视觉的方法

网页设计需要遵循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有机结合,需要比例尺寸上把握得当,动静变化有序,节奏韵律明快,繁简互衬,多样统一的原则,同时也要做好图形的设计,要想提高网页设计图片视觉,就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单项视觉流程

网页设计的单项视觉流程是指对网页中的图形、文字和符号等在平面上进行不同方向的变化,可以表现为横向、纵向和斜向这几种形式,然后对其进行构图。单项视觉流程在操作起来简单,同时也能够使网页的平面结构看起来更加的清楚直观,能够直接明了地升华主题,在视觉上给人鲜明的层次感,表现出单项视觉流程的稳定、端庄的效果,具有坚定、直观的感觉。

(二)反复视觉流程

网页设计的反复视觉流程是把相似或者同样的视觉元素进行三次或者三次以上的编排,使网页的图片画面有规律、有节奏、有秩序。运用反复视觉流程,给人的视觉带来冲击性,同时有体现出了网页图片的韵律美、节奏美和秩序美,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曲线视觉流程

网页设计的曲线视觉流程只要根据人眼来回摆动舒适感的舒适感进行设计,人们的眼睛可以依据弧线的运动变化方式来观看网页中的图片。其中曲线视觉流程主要包括了弧线形(c形)视觉流程和回旋线形(s形)视觉流程。弧线形(c形)视觉流程给人饱满的感觉,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扩张感,回旋线形(s形)视觉流程给人流畅,柔美的感觉,使图片生动起来,有很强的动感美和节奏美。虽然曲线视觉流程不如单项视觉流程看起来直观,但是却有飘逸美。

(四)焦点视觉流程

网页设计的焦点视觉流程主要是用焦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聚集浏览者的目光。焦点视觉流程为了更好的吸引人们的眼球,往往还要用鲜明的颜色来对焦点进行强化,与网页图片的背景形成对比,同时也会别出心裁的设计焦点,分从从焦点的形式、焦点的层次和焦点与图片的结构进行。焦点视觉流程通常是以图形为主要元素,形成视觉磁场。

三、结语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强大,图片对网页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图片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只有遵循网页图片的设计原则,分别从单项视觉流程、反复视觉流程、曲线视觉流程和焦点视觉流程出发,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图片的价值,给社会大众带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刘青玲.图片优势效应在网页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1):86.

[2]林欢,谭浩,赵江洪.图片优势效应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18):13-16+24.

[3]林欢.图片优势效应在网页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视觉传递 平面设计 旧媒体 新媒体 生存现状

前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平面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的“新”媒体逐渐发展起来,给传统的“旧”媒体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力。传统的平面设计通过与印刷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自身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良好视觉传递效果,有着显著的渗透性、广泛性、即时性以及直接性的特征。目前我国社会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传播通过依托互联网技术等其他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平面设计借助“旧”媒体传递视觉信息的习惯与方式,目前人们越来越熟悉这个词语。在这样的背景下,平面设计“旧媒体”与“新媒体”在视觉传递概念下的生存现状就值得深入研究。

一、平面设计与视觉传递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平面设计的概念分析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又可以称作视觉传递设计,通过对人们视觉的冲击以此产生对话与联系,并利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将平面中的编制、色彩、插图、文字、符号以及图形等进行有机结合,以此传递出设计人员的想法或者目的[1]。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通常会使用电脑软件、版面、视觉艺术以及字体排印等专业手段进行平面设计创作,使其具有视觉传递的作用。可以说,平面设计就是对色彩、图像以及图形等视觉元素进行优化与整合的艺术,并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大量的制作输出使之能够大规模的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平面设计,人们可以读懂设计作品中利用色彩、图像以及图形等视觉元素所蕴含的视觉信息,给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平面设计”这一词语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图书设计时在上世纪初期提出并使用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当时这个词语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让这一设计词语被广泛应用的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且在战争结束之后该词语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上通用的专业设计术语。由于社会实际需求的增长,现代的印刷技术对平面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有学者曾经说过“平面设计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等同于印刷机批量生产出来的成品,这样看来平面设计也就可以与印刷作品设计具有相同的意义[2]”。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一个公司的包装设计、书籍装帧以及形象设计(海报、VI、宣传册)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与印刷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大多档淖髌肪是利用印刷方式完成的,上述作品的形式与类别一起组成了当今平面设计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印刷在过去就是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从十五世纪欧洲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优化了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功能以后基本上现代印刷行业的发展主线就已经确定下来,不仅如此,在往后发展的几个世纪,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以及摄影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印刷行业以来平面设计与印刷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则更加的显著。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具有传播与展示功能的现代化传媒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一直以来通过印刷对设计作品进行表现的设计手段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建立,使得图像与图形的传播途径逐渐多元化起来,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作品观赏到平面设计作品,而且还能够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新兴传媒渠道获取设计作品。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平面设计与社会实际情况已经不相符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视觉传递就逐渐发展起来。

2、视觉传递的概念分析

视觉传递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被大众所熟知是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日本所举办的一场世界设计大会,大会的主要内容不仅有招贴海报 、报刊环境视觉设计杂志,还有电子广告牌、电视以及电影等传播媒介。到目前为止,图像与视觉已经发展成为可以单独存在并完成信息传递任务的传播媒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知“视觉传递”这一词语的概念以及内涵。通常情况下,视觉传递设计主要是通过视觉符号实现视觉信息的有效、准确传递,由此可以看出视觉符号与传递这两个概念是视觉传递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方面。简言之,视觉符号里面蕴含着视觉传递设计说要表达的设计信息,而信息的传递则是视觉传递设计存在的价值,一旦视觉传递设计无法有效、准确的传递设计信息,也就意味着视觉传递的价值没有了体现。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设计师来说就需要确保信息能够更加有效、明确的传达,因此人们在平面设计时为了能够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通过运用色彩、文字以及图形排版等方式的使用使得设计信息能够更加直白的表达出来。究其发展的根源可以发现其与印刷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数字媒体发展日益迅速,人们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印刷技术的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导的图像世界。

3、平面设计与视觉传递之间的关系

视觉传递设计与平面设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简言之,视觉传递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对平面设计内涵的发展与延伸,名称的改变实质上是因为全新的媒体传播形式所带来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工具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说发生的显著变化[3]。视觉传递设计所表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即丰富的媒体的种类与多样化的视觉信息传播方式出现。比如,在平面设计中信息的传递要依靠单一的印刷图形方式完成,但是随着新型传播媒体的出现视觉信息的传递可以不局限于单一的方式,利用手机、电脑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可以实现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化。尽管目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逐渐的认识到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在视觉信息传递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发展前景。当人们的认识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于新型数字媒体的接受程度就会随之加深,在平面设计领域新型数字媒介就会有全新的发展空间。因此,视觉传递设计最为重要的方面在于视觉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与真实性,使人们能够全面的了解到平面设计中想要表达的信息,而采取何种媒介与方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则不是最主要的考虑方面。

二、“旧媒体”与“新媒体”的比较―――视觉传递概念下的平面设计

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这并不意味这传统的印刷媒介已经趋于没落,只要人们对于纸质印刷作品还有显著的需求,传统的印刷媒介就会一直的生存发展下去。例如传统的报纸与目前新兴的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互联网自从在我国开始应用以来,到现在普及的程度已经非常高,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够看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子。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有着信息传播便捷、信息承载量较大以及传播速度较快等明显优势,上述优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大幅度的超过了报纸的特点,然而,报纸现在仍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某位著名学者所说,“当下虽然“新事物”在迅速的发展着,但是“旧”事物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新事物”的出现是对“旧事物”的包容与接纳而非取而代之[4]”,由此可见,所谓的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关系。互联网技术与报纸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优点,对于报纸来说,其信息质量更优质、人们对其具有高度的信任;对于互联网来说,其本身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显著优势,。因此,视觉传递下的“新”媒体与“旧”媒体可以进行相互的融合发展,将双方的优势充分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此实现双方的良性发展。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新”媒体与“旧”媒体和之间存在的不同仅仅表现在媒体的形式方面,且他们的传播目的还具有一致性,即最大程度的将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因此,平面设计师在进行作品设计师完全可以忽略这两种媒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更符合资自身设计要求的髅侥J讲攀亲钗重要的方面。

由上述分析可知,平面设计主要是依靠印刷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目前的社会生活领域,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对其应用的规模、领域以及发展前景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平面设计也因此可以得到全新的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在信息传播领域印刷设计作品还是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人们仍然对平面设计仍然有着大量的需求。因为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正如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但是人们也并没有因此放弃使用人脑计算一样,数字媒体的出现并不过会让印刷媒体完全消失,而是通过另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传统的印刷媒体调整发展思路与方向,结合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更新、创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以此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下,平面设计通过印刷作品进行表达的方式并不会走向没落,只要它还具备传递信息的功能就会一直的生存发展下去。但是,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怎样才能够发掘出自身与时代相符合的内在价值,找出新的发展形式,以此促进视觉传递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才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领域,不论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在传递视觉信息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要想实现信息传递的高效以及准确,就必须能够对两者进行充分的结合,借助各自的优势去弥补各自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两者共同进步,进而促进平面设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达林.“旧媒体”与“新媒体”――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生存现状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5):116-118.

[2]崔国顺.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生存现状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0): 95-96.

第4篇

关键词:概念设计;视听元素;表达模式;影像

1 概念设计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最早源于工业设计。所谓“概念设计”,指的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不断进化的过程。简单来说,概念设计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一个完整的概念设计分成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概念的产生阶段;第二阶段,概念的选择阶段;第三阶段,概念的表达阶段。设计师在第一阶段,分析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得出设计方向,这时设计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自由度较大。随着设计的深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不确定因素经过利弊权衡、可实现性等因素被逐个确定下来。第三个阶段,设计师把确定的概念设计方案用最合适的方式向受众进行表达和传递。如今,概念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涉及与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展,目前主要包括如下领域:电子产品领域、建筑领域、书籍设计领域、汽车领域、生活用品领域等。

(2)概念设计的表达阶段。在概念设计的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把概念进行细化,对概念设计进行表达。成功的概念表达需要清晰的概念阐述、独特的表达视角、遵从被表达对象的需求、视听元素的刺激等。概念设计表达的模式有很多,在概念设计早期,设计师们通用的方式是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模型等方式来进行传递。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彻底进入我们的生活,概念产品设计传达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图解说”方式变为以视听元素为主的数字化影像模式。

2 影像表达模式中的视听元素

(1)影像表达模式中的视听元素。概念设计表达中的视听元素包括文字、图像、色彩、音乐、音响、语言等,概念设计通过它们表达出来。视觉和听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官系统,人五官接受外界信息的比例中,仅视觉就占80%。在概念设计的影像表达模式中,大量视听元素的运用营造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效果,在传达效果上比原始传递方式要优越许多。

(2)影像表达模式中视听元素应用的基本要求。在概念设计影像表达模式中应恰当地使用视听元素,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应用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明确性。视听元素立意都应明确、简炼,注意防止信息误导。要力求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一切分散受众注意的图形、线条,可有可无的装饰等都应该被摒弃,使参与构成的诸元素均与设计信息的主要内容有关。2)认视性。视认性是指视听元素要能引起受众视觉和听觉的注意。现代社会环境,变化万千,信息流动性强,使人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曾经有美国调查表明,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的信息达上千条,如果没有引起受众足够注意的因素,设计信息的表达就很难进行。在设计时应采用生动鲜明的视听语言,通过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的创意变化,吸引受众视线和注意力。3)简明性。The more,the less.在现在的数字时代,受众已经逐渐习惯“速食信息”,这就要求必须用最简洁明快的视听元素把设计信息传达出去,因此,简明性就成了概念设计表达中视听元素的基本要求。4)生动性。生动优美的语言比一般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心,同样,运用生动的视听语言对概念设计表达来说更是能够起到突出设计主题、传达设计信息的作用。尤其是对概念设计而言,要将抽象的概念进行表达,必须通过生动的视听元素将其具象化,才能达到清晰表达信息的最终目的。

3 影像表达模式中视听元素的具体应用

(1)图像。图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在的第一阶段,概念的产生只存在于抽象的文字,有时候因为专业术语的繁杂,让内容晦涩难懂,难以在受众群体中普及,这恰好与概念设计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而图像的直观性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图像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还可体现设计的内涵以及情感,图像的主要目的是:“发挥视觉形象的与众不同的表现优势和表达能力,有意识地建构表达信息内容的视觉语句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并以及审美价值。”

(2)色彩。在色彩心理学里,我们得知各种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表情。色彩的表情是与概念设计表达的特点融汇相通的,其最终给人的视知觉印象是借助人们的经验、记忆或知识,通过心理联想而取得的。色彩在概念设计表达中是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视觉语言,借助它可以创造出视觉真实或者独特的视觉效果,且能进行符号性的寓意传递。表达过程中设计师可根据概念对图形进行主观色彩设置,让其能最大限度表达概念。

(3)文字。信息传播是文字的重要功能,文字元素应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信息传达效果。不论是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还是出于视觉设计的需求,概念设计表达都离不开文字的设计。文字在应用时应该注意阅读性、提示性、整齐性、舒适性。对于文字的字体、大小、形状、色彩的选择,要考虑传播受众群体的阅读特征。如受众群体为老年或儿童需要用较大号的字体,受众群体为青年人,则可以使用较活泼较复杂的字体等。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文字与画面之间的交互。文字可以减少可能的解释方式的数量,文字也帮助我们了解画面的意义。文本片段同画面与实物之间的互动对意义产生各种作用,包括简化、复杂、详述、强化、确认、反驳、否认、重述或者帮助界定意义。

(4)音乐。概念设计表达中的声音元素,目前运用最多的是音乐。概念设计表达的目的是使受众理解且接受该概念。音乐可以带给人非常直观的听觉联想,使人从听觉思维转换为深层次的幻想。除此以外,音乐还在描绘景物,刻画形象和性格,营造环境氛围等方面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小米手机MIUI系统的概念宣传片里,画面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切换,到那贯穿至终的触屏手势,再加上那引起共鸣的美妙音乐旋律,画面、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观众犹如置身于宣传片中的生活场景里,消除了观众的心理距离,潜移默化地将产品刻入记忆之中。

(5)语言。语言对画面起着衍生的补充作用,能帮助概念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表达。在传统的概念设计表达中没有语言元素,概念只能达到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现在,加入语言元素后,能大大增强概念阐释的直观性和现实感,让受众即刻进入预设情境。在概念设计表达的声音元素中,语言不仅最能清晰明了的进行概念表达的元素,也是最具有魅力和亲和力的元素。

(6)音响。音响效果点缀了概念设计表达过程,能为抽象的表达过程增强真实感。在概念设计表达过程中音响元素运用较为普遍,音响元素的装饰使概念设计的表达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味,视听的节奏能更鲜明的表现出来,可谓是点睛之笔。

第5篇

关键词:概念设计; 设计素材; 设计元素提炼; 概括和创新; 地域特点和时代感

Abstract:“Application of virtual topic”is a form of conceptual design, emphasis on concept and creativity, design method and design workflow. Virtual information, design element; encapsulate and extract the rational elements and symbol, capture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trend. The outstanding conceptual design should consist logical and rational explanation, detailed creation process and uniqueness.

Keywords:conceptual design; design element; design element extraction;encapsulation and creation;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modern trend

人类的设计活动从远古到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合理、符合人类生存和自身发展需求的空间与环境。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社会化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美的理想追求。一个家庭、学校、商业空间、公园乃至一座城市的环境,都需要设计师、工程师和科学家共同进行设计和创造。所以说:设计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活动,而这种开拓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对一个未来从事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能进行实际课题设计任务的机会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往往采用较多的是模拟课题或虚拟课题的教学方式。而这种局限性又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虚题实做”的概念设计,更注重概念与创新、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

我们所面对的设计,除了满足功能方面的需求外,很大一部分的设计则要求根据不同民族、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差异,来满足人们精神、心理、视觉上的需求。从某个角度来说,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设计,它的表现方式体现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上。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语言入手,分成若干个视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作为设计学科的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知觉心理学的特点,一个设计作品既可以使观者产生感性经验,同时也可以刺激出记忆中的经验为基础的联想和对眼前事物的解释。例如,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形象的东西,可以刺激人们的视觉经验,从而把视觉形象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满足人们在功能、生理上的需求外,达到精神、心理、视觉上的愉悦和需求。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当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这种设计活动。

1设计元素的构成

视觉语言可分解为各种元素,体现在设计中便成为设计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1概念元素:所谓概念元素是那些实际不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为人们意念所能感觉到的东西,概念元素包括了点、线、面。

1.2视觉元素:我们如果不把视觉元素体现在实际的设计之中,不把它变成某种形象化的东西,那么它将是无意义的。视觉元素包括物象的大小、形状、色彩、质感等。

2空间形体的构成要素

空间形体是建筑的内、外部特征,是可见的。空间形体包括视觉元素的各个部分,如形状、大小、色彩等。所有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之于画面时,也都具有各自的形象,在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对空间形体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构成空间形体设计的要素是点、线、面。这是存在于所有造型艺术要素之中的,是最基本的。研究这些基本的要素及构成原理是我们研究“虚题实做”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点、线、面虽然是一种概念元素,但运用在实际设计之中,它们则是以可视的,并具有各自特有的形象特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2.1点—点在几何学上,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汇集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几个点之间会有虚面的效果。

2.2线—点的移动产生了线,线在几何学上,没有粗细只有长度和方向,,但在构成空间形象时线在图面上是有宽窄粗细的。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垂直线有庄重、上升之感;水平线有静止、安宁之感;斜线有运动、速度之感;而曲线又有自由流动、柔美之感。

2.3面—线的移动产生了面,面具有长度和宽度,是物体的表面,它受线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面有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等。面又分实面、虚面。实面是指有明确形状的能实在看到的;虚面是指不真实存在但能被我们感觉到的,由点、线的组成或留白而形成。

我们可以在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看到这种通过观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其建筑中所用的视觉语言是从大自然中获取了各种设计素材,然后再进行提炼、概括和创新的设计方法。苏州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首先是具有地域、地方特点的建筑,同时,它还具有现代、时代的特征(图1)。设计师把苏州民居建筑中(图2)的青瓦、白墙提炼为黑、白、灰三种视觉元素(图3),并把墙脊、屋脊上的灰瓦、墙线、门窗等归纳为点、线、面等设计元素和设计符号,同时将中国园林的造园术(图4),把这些视觉元素和设计符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运用设计的辅助元素及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水体、植物、假山石等造园手法,使“苏州博物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苏州博物馆整个建筑群里,运用了分解组合的构成方法,把一个完整的设计元素,分解为不同的造型要素、视觉元素和设计符号,然后根据建筑构图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重新进行组合和变化。这种构成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结构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解剖事物,从而从一个具象的形态中提炼出抽象的成份,用这些抽象的成份再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美感。这个时候应注意,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去表现一个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时,应从多视角去分析它,抓住其具有代表性的本质特征,使之在组合成新的建筑空间时,仍然能让人感到原事物的特有面貌,以及产生新的建筑空间之美感。

第6篇

关键词:概念设计; 设计素材; 设计元素提炼; 概括和创新; 地域特点和时代感

Abstract:“Application of virtual topic”is a form of conceptual design, emphasis on concept and creativity, design method and design workflow. Virtual information, design element; encapsulate and extract the rational elements and symbol, capture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trend. The outstanding conceptual design should consist logical and rational explanation, detailed creation process and uniqueness.

Keywords:conceptual design; design element; design element extraction;encapsulation and creation;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moder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6-0068-02

人类的设计活动从远古到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合理、符合人类生存和自身发展需求的空间与环境。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社会化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美的理想追求。一个家庭、学校、商业空间、公园乃至一座城市的环境,都需要设计师、工程师和科学家共同进行设计和创造。所以说:设计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活动,而这种开拓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对一个未来从事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能进行实际课题设计任务的机会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往往采用较多的是模拟课题或虚拟课题的教学方式。而这种局限性又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虚题实做”的概念设计,更注重概念与创新、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

我们所面对的设计,除了满足功能方面的需求外,很大一部分的设计则要求根据不同民族、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差异,来满足人们精神、心理、视觉上的需求。从某个角度来说,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设计,它的表现方式体现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上。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语言入手,分成若干个视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作为设计学科的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知觉心理学的特点,一个设计作品既可以使观者产生感性经验,同时也可以刺激出记忆中的经验为基础的联想和对眼前事物的解释。例如,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形象的东西,可以刺激人们的视觉经验,从而把视觉形象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满足人们在功能、生理上的需求外,达到精神、心理、视觉上的愉悦和需求。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当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这种设计活动。

1设计元素的构成

视觉语言可分解为各种元素,体现在设计中便成为设计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1概念元素:所谓概念元素是那些实际不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为人们意念所能感觉到的东西,概念元素包括了点、线、面。

1.2视觉元素:我们如果不把视觉元素体现在实际的设计之中,不把它变成某种形象化的东西,那么它将是无意义的。视觉元素包括物象的大小、形状、色彩、质感等。

2空间形体的构成要素

空间形体是建筑的内、外部特征,是可见的。空间形体包括视觉元素的各个部分,如形状、大小、色彩等。所有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之于画面时,也都具有各自的形象,在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对空间形体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构成空间形体设计的要素是点、线、面。这是存在于所有造型艺术要素之中的,是最基本的。研究这些基本的要素及构成原理是我们研究“虚题实做”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点、线、面虽然是一种概念元素,但运用在实际设计之中,它们则是以可视的,并具有各自特有的形象特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2.1点―点在几何学上,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汇集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几个点之间会有虚面的效果。

2.2线―点的移动产生了线,线在几何学上,没有粗细只有长度和方向,,但在构成空间形象时线在图面上是有宽窄粗细的。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垂直线有庄重、上升之感;水平线有静止、安宁之感;斜线有运动、速度之感;而曲线又有自由流动、柔美之感。

2.3面―线的移动产生了面,面具有长度和宽度,是物体的表面,它受线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面有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等。面又分实面、虚面。实面是指有明确形状的能实在看到的;虚面是指不真实存在但能被我们感觉到的,由点、线的组成或留白而形成。

我们可以在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看到这种通过观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其建筑中所用的视觉语言是从大自然中获取了各种设计素材,然后再进行提炼、概括和创新的设计方法。苏州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首先是具有地域、地方特点的建筑,同时,它还具有现代、时代的特征(图1)。设计师把苏州民居建筑中(图2)的青瓦、白墙提炼为黑、白、灰三种视觉元素(图3),并把墙脊、屋脊上的灰瓦、墙线、门窗等归纳为点、线、面等设计元素和设计符号,同时将中国园林的造园术(图4),把这些视觉元素和设计符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运用设计的辅助元素及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水体、植物、假山石等造园手法,使“苏州博物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苏州博物馆整个建筑群里,运用了分解组合的构成方法,把一个完整的设计元素,分解为不同的造型要素、视觉元素和设计符号,然后根据建筑构图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重新进行组合和变化。这种构成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结构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解剖事物,从而从一个具象的形态中提炼出抽象的成份,用这些抽象的成份再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美感。这个时候应注意,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去表现一个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时,应从多视角去分析它,抓住其具有代表性的本质特征,使之在组合成新的建筑空间时,仍然能让人感到原事物的特有面貌,以及产生新的建筑空间之美感。

所谓“概念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概念”即主观意识对客观对象进行新的创作和改造,而这种创造往往会体现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个优秀的概念设计应该具备对该新事物产生前后因果的合理解释以及提供耳目一新的事物特征,当然,这些还要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因为除了设计理念前卫之外,还要考虑合理性与实用性。这些我们可以在2007年国际建筑斯特灵奖获奖作品――德国现代文学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看到古希腊巴特农神殿这种建筑的视觉语言、空间构成要素与设计元素的影响。

第7篇

医院统一的识别系统是医院特征、信誉、行为、理念综合形象的浓缩,是医院文化力的象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VI即(VisualIdentity),通译为视觉识别,是CIS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层面。VI系统是利用企业标志、标准字体、色彩和辅助图形等视觉符号为核心,展开系统视觉传达体系。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有效运用VI视觉识别系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服务意识的更新,更是一种文化的渗透,一种战略的选择。当VI把我们的医疗服务宗旨化无形为有形时,当VI无时无刻地产生广告效应时,医疗卫生事业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医院视觉内涵

医院视觉是一种将医院的经营理念,医院价值观,通过静态的、具体化的、视觉化的传播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正确地、准确地、快捷地传达出来,从而使医院的精神、思想、经营方针等以视觉的方式得到外化,使社会公众能一目了然地掌握医院的信息,并产生认同感,达到识别的目的。

医院视觉形象系统应以建立医院的理念形象为基础,也就是说,视觉形象的内容一定要反映出医院的精神和观念。医院的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系统,实际是医院理念形象系统的具体体现。前一个是动态的形象系统,后一个是静态的形象系统。因此,视觉形象的首要问题是将医院的经营理念、医院的内部结构、医院的行为特点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演绎为视觉符码的问题。

视觉符码作为视觉的最基本元素具有抽象的特征,要使视觉符码或符码系统成为属于特定医院的象征或医院某个具体内容的象征,必须掌握符码的意义和设计传达的规律,还必须能使医院的信息概括、提炼、抽象成可以顺利转换成视觉符码的概念。有人称其为关键语、关键词。而这些相当精练的关键语或关键词,其有机的、严谨的、逻辑的联系、组成了医院形象的概念系统。各个概念由于其代表了医院某方面的内容特征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概念,他们是不完全的,一旦各个象征医院具体内容的概念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就具备了医院的特征,形成了视觉符码系统的基本逻辑概念系统。

医院视觉内涵结构

视觉形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医院的标志、医院的名称、广告语、口号、医院名称的标准字;医院标准色彩系统;医院的造形角色;医院的象征图案和印刷媒体版面的编排模式统一设计等。应用要素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属于医院固有的应用媒体;二是配合医院经营的应用媒体。属于医院固有的应用媒体主要有:

1、医院的办公和事务性用品;如:徽章,员工识别证、名片、信封、信笺、帐票用纸等。2、医院的招牌、标识、旗帜。3、医院的交通,运输工具。4、医院员工的制服。

配合医院经营的应用媒体主要有:1、医院大众传播的宣传设计。

2、医院建筑,环境设计等项目。

医院视觉功能

医院视觉形象与医院行为形象中的医院经营理念(MI)、医院的行为活动(BI),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贯穿,成为塑造医院形象的三大支柱,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体现着医院的主体性和同一性,使医院形象如同一个有思想,有头有脸,有手有脚,仪表堂堂的人,又有如一棵有根有径有叶的树,统一而刚劲有力。由此,不难看出,在医院形象系统中,医院视觉形象、理念形象、行为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视觉形象在展示医院风采、塑造医院形象中的地位与作用。

视觉形象在树立医院形象上起着比MI和BI更为直接的作用。实践证明,它是现代医院成功的营销战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识别功能

医院形象系统的开发和导入,能够促进医院的服务与其它医院的服务区别开来。今天在社会上各医院的服务、技术、医疗设施等都已趋类同,唯有导入CI,树立起特有的、良好的医院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有利于得到病人认同,建立起品牌的偏好和信息。

应变功能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作为一个医院要随机应变。“变”是绝对的,不变(稳定性)是相对的。医院导入VI能使医院品牌具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一些医院之所以设计与众不同,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院徽、院训和医院精神,就是要通过这种“应变”来树立自己的独特形象。

传播功能

医院视觉形象能够保证信息传播的统一性和独特性。在医院CI战略中,视觉形象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医院在市场竞争中,采用一贯的统一的视觉形象设计,并通过所有媒体扩散出去,才能有意识地造成一个个性化的统一视觉形象,这不仅可以便于公众识别、认知、更利于为公众所信赖。

消费者总是根据自己得到的信息选择医院,而到底选择哪家医院,往往正是由形象设计制造的印象而决定的。

医院视觉策划原则

统一的医院视觉形象,必须通过一定的视觉样式,把医院的抽象概念形象化,运用图形,色彩等视觉语言,通过有效的传达媒体传达出来。因此,医院在进行视觉形象策划时,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充分表达医院理念原则

医院视觉形象系统的设计应以医院理念宗旨为中心,充分完整传递医院精神理念。

■人性化原则

医疗服务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因此,医院视觉设计必须要满足人的心理情感,以情动人。“亲切感”的形象常是最足以影响业绩的要素。根据调查,那些“具有亲切感”的标志多半拥有具体,单纯,明快的特质。一般人对于常见的事物,自然会产生亲切感。

■民族性原则

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均有自己的特点,在语言、文字、审美、色彩,图形等方面,各个民族均有它的偏爱和厌恶,因此在医院视觉形象设计时必须传达民族的个性,不符合民族习惯的视觉设计必然是失败的。

■简洁抽象原则

复杂的设计,也许能更好体现医院理念和实态,但对于就医顾客和公众来说,他们每天接受的视觉信息有几千条,对其中许多都没有接受,少数只是一晃而过,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实际上也不愿意去思考、理解那些复杂的设计。因此,在视觉信息到了泛滥的今天,医院视觉设计必须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一看就懂。当然“简洁”不是“简单”,不是“缺乏吸引力”。

■个性化原则

医院形象设计如果与别人相同,没有特点,就难以达到目的。因此设计必须要有个性,突出个性化。

医院视觉基本要素策划内容

医院名称

医院名称的开发设计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问题。目前我国好些医院导入CI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比如,XXX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这种名称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如果不是对医院熟悉,我们很难判断两所医院各自的特色,这就很不利于医院品牌形象的建立。因此,国有医院名称,特别是一些面向社会开放的企业医院名称,在引入CI之时,面临着改变名称的问题。

为了树立医院品牌形象,提升医院竞争力,在确定医院名称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形象力:具有表现医院理念、服务特色和整体品牌的形象张力。2个性化:具有差异性,与众不同,表现行业特征与医院个性。3关联度:与医院的传统、历史沿革或医院理念精神紧密相关,因而具有独特性和排他性。4现代感:与国际接轨,利于现代医院形象塑造。5文化力:注入医院文化或理念精神内涵,与本医院的性质、员工素质、思想水平、文明程度相切合,因而具有渗透力、号召力。6亲和力:字面优美、字义纯正,有亲近感,蕴含理念为社会认同。7读音:读音响亮、利于传诵。8书写:简洁明快、利于传播。总之,命名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实际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其规律的理论问题。若能在“大众认同又与众不同”的标准下恰到好处,绝对会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

医院标志

医院标志是通过造型简单、意义明确的统一标准的视觉符号,将经营理念、医院文化、经营内容、医院规模、服务特色等要素,传递给社会公众,使之识别和认同医院的图案和文字。

医院标志有抽象性的、具象性的和非图案的字体标志。

医院标志是视觉形象的核心,它构成医院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医院内在素质。医院标志不仅是调动所有视觉要素的主导力量,也是整合所有视觉要素的中心,更是社会大众认同医院品牌的代表。因此,医院标志设计在整个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标志有如下特征:

1、识别性

识别性是医院标志的基本功能。借助独具个性的标志,来区别本医院及其服务的识别力,是现代医院市场竞争的“利器”。因此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的视觉符号,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冲击力,在CI设计中,标志是最具有医院视觉认知、识别的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2、领导性

医院标志是医院视觉传达要素的核心,也是医院开展信息传达的主导力量。标志的领导地位是医院经营理念和经营活动的集中表现,贯穿和应用于医院的所有相关的活动中,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还体现在视觉要素的一体化和多样性上,其它视觉要素都以标志构成整体为中心而展开。

3、同一性

标志代表着医院的经营理念、医院的文化特色、医院的规模、经营的内容和特点,因而是医院精神的具体象征。因此,可以说社会大众对于标志的认同等于对医院的认同。只有医院的经营内容或医院的实态与外部象征――医院标志相一致时,才有可能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同。

4、造型性

医院标志设计体现的题材和形式丰富多彩,如中外文字体、具体图案、抽象符号、几何图形等,因此标志造型变化就显得格外活泼生动。标志图形的优劣,不仅决定了标志传达医院情况的效力,而且会影响到大众对服务品质的信心与医院形象的认同。

5、延展性

医院标志是应用最为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视觉传达要素,必须在各种传播媒体上广泛应用。标志图形要针对印刷方式、制作工艺技术、材料质地和应用项目的不同,采用多种对应性和延展性的变体设计,以产生切合、适宜的效果与表现。

6、系统性

医院标志一旦确定,随之就应展开标志的精致化作业,其中包括标志与其他基本设计要素的组合规定。目的是对未来标志的应用进行规划,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从而提高设计作业的效率,保持一定的设计水平。

7、时代性

现代医院面对发展迅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生活和意识形态,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形势,其标志形态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许多老医院,有必要对现有标志形象进行检讨和改进,在保留旧有形象的基础上,采取清新简洁、明晰易记的设计形式,这样能使医院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常,标志形象的更新以十年为一期,它代表着医院求新求变、勇于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避免医院的日益僵化、陈腐过时的形象。

医院标志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图案设计,而是要创造出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符号,并兼有艺术欣赏价值。标志图案是形象化的艺术概括。设计师须以自己的审美方式,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去描述它、表现它,促使标志主题思想深化,从而达到准确传递医院信息的目的。

医院标志设计的难点是如何准确地把形象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而不是简单的象什么或表示什么。既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表现医院个性特征,还要用形象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

第8篇

主要作品

2012 《守护者联盟》 |2010 《超级大坏蛋》|2008 《本杰明巴顿奇事》|2008 《木乃伊3:龙帝之墓》|

2007 《变形金刚》 |2006 《硫磺岛家书》|2006 《父辈的旗帜》

Q1观众普遍认为《守护者联盟》有很强的史诗感。从美术方面来看,你觉得这种感觉是怎么塑造的?

我专门负责设计“牙仙宫殿”。我们首先从逻辑的角度进行设计,比如当牙仙从七个大陆收集完牙齿后,她怎么把这么多牙齿运回牙仙宫殿?此外,我们运用了一些很独特的设计原则,比如牙仙宫殿中一切都是颠倒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牙仙宫殿这个场景的大小,在规模和复杂程度上看,它成为了史诗般的场景!

Q2就这部动画来说,你觉得在美术上如何才能同时实现现代感和童话感?

这个问题由总设计师回答可能会更好些。但作为艺术家,我们在开始设计前,已经对独特的“形状语言”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比如角色独特的比例和形状,皮肤表面的鳞片和光线设计。然后,我们把这些视觉语言应用到艺术设计上。

Q3《守护者联盟》中有很多经典的传统角色,但故事又发生在现代,又有很多现代科技的元素,比如圣诞老人的飞船和操控中心。作为美术人员,你是怎么看待这个故事的呢?

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他们还活着会怎么样?”、“如果他们还为孩子们服务会怎么样?”我们可能需要利用视觉融合把传统和现代的设计元素结合起来。

Q4《守护者联盟》和其他动画片相比,在美术上有非常丰富的细节,比如圣诞老人身上的纹身,其实每个造型都有含义。在北极的大型控制中心,每个操作界面都有丰富的细节。你作为视觉开发艺术家,可否谈谈这些看似次要实际却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部电影工作的过程中,您觉得最复杂的设计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逼真是视觉开发的关键。无论是“粗粝”还是“风格化”,这些都不意味着缺乏细节或逼真感。我们在电影中要创建一个独特的世界,那它就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但是,我们也得让细节为故事情节服务,不然的话就创建这些细节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Q5你可否谈谈视觉开发艺术家与概念设计师的职业要求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视觉开发”是“概念艺术”的延伸意义。无论是传统的方法(速写和绘图),还是运用现代的2D 、3D技术,只要是能把故事视觉化的方法都可以归为视觉开发。

Q6你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制作电影。与制作电影相比,你觉得制作动画片在工作要求和流程上有什么区别?

就模型、贴图和打光而言,视效(后期)行业需要非常精细的技术,这是因为所有CGI元素必须与实拍素材相匹配。但对于动画电影行业来说,尤其是对视觉开发来说,尽管我依然使用所有的视效技巧,但我更多要考虑的是创意和概念。动画创作过程是非常有机和灵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3D都不重要。3D只是一个工具,就像铅笔一样。所以,只要某种方法或技术能呈现你的创意或概念,那就可以拿来用。

第9篇

[关键词]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10)01―0075―06

“知识的外在呈现方式是如此重要地影响着知识内在内容的认知,理解和传播,甚至决定着内在内容的生存质量与发展方向。”[1]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人们已经尝试将知识转化成图像,以促进知识传播创新。我国古代教科书中蕴含着用图像表达知识的思想,如明朝的《蒙养图说》、清朝的《字课图说》等。

“知识可视化”术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教育学、情报学、知识管理等领域中利用图形图像来帮助表达、交流、传播和学习知识的实践在不断发展。“知识可视化将成为教育技术达成教学效果优化的利器之一,也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的研究领域。”[2]

一、知识可视化的发展和教育应用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可视化有了新的突破:制作工具越来越多,制作方法更为简易,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知识可视化在教育中也逐步应用起来,并且范围更加广泛,效果也更受期待。

(一)可视化技术促进知识可视化发展

“可视化”英文为“Visualization”,来源于“Visual”,意为“视觉的”、“形象的”。“事实上,将任何抽象的事务、过程变成图形图像的表示都可以称为可视化。” [3]可视化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是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可视化技术使视觉对象大到宏观的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的微生物都能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可视化技术的“动态化”、“仿真化”、“虚拟化”不仅让不可视的事物可视化,而且让静态的可视变为动态的可视。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感觉的延伸)都改变着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即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4]亚里士多德曾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为易于被人们接受认知的图形图像,有助于促进知识传播和理解。

“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它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创造和传递。” [5]一般来讲,知识可视化指可以用来构建、传达和表示复杂知识的图形图像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还在于传输人类的知识,并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

知识可视化有助于知识的传播。Eppler M・J和 Burkard R・A(2004)认为知识可视化的优势表现为社会、情感和认知三大优势。[6]在社会方面,它有助于协调知识生产者间的传播;在情感方面,它能够促使受者主动地解释和探究图形的意义和兴趣,有助于提高知识创新和迁移的意识和兴趣;在认知方面,它可以促进记忆并培养新知识的应用,可视化的过程引导概念和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评价,能呈现先前知识的联系,引导顿悟。

(二)知识可视化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应用

对于学生来说,知识可视化作为学习工具,改变认知方式,促进有意义学习。从信息技术的视角来看,知识可视化作为视图化工具,还是认知工具。它既符合认知工具的九项标准(计算机化、现成的应用软件、经济实惠、可用于表示知识、可用于不同领域、可支持批判性思维、学习可以迁移、简单而功能强大的知识表征形式和易学易用),又符合学习工具的中介和认知的两个特性。

对于教师,知识可视化作为教育理念,促进教师进行反思,辅助教学设计。清华大学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兰宏生提出关注可视化教学,让知识可视化成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可视化教学将被感知、被认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目前,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知识可视化工具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政治、化学等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二、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提出与分析

知识可视化以图形设计、认知科学等为基础,与视觉表征有着密切关联。“在教育技术领域,知识可视化指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 [7]

(一)视觉表征: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对象

从知识可视化的概念定义看,视觉表征是知识可视化的重要研究对象。知识可视化概念的定义主要有:①“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8]②“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提高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中的作用。”[9]③Eppler M・J和Burkard R・A认为:“知识可视化是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研究视觉表征在提高群体之间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作用”。[10]

从知识可视化的外在形式看,视觉表征是知识可视化构成的关键因素。如概念图是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图形化知识表征;知识语义图以图形的方式揭示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层次结构;因果图是以个体建构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图形化知识表征技术。

通过概念定义与外在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知识可视化是通过视觉表征形式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无论是知识可视化设计还是应用,视觉表征都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因此,知识可视化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它的视觉表征形式。

(二)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涵阐释

2004年7月,Eppler M・J和Burkard R・A共同给知识可视化下了一个正式的定义,标志着知识可视化正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The field of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examines the use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to improve the creation and 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at lease two people.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thus designates all graphic means that can be used to construct and convey complex insights。”[11]

中文意思为: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中的应用,知识可视化指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第一句话说明知识可视化以视觉表征为研究内容,第二句话做了补充,指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是各种图解手段。

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对象是视觉表征手段的应用,即采用什么样的图解手段来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递。“并不明确指出只包括图解表征,而是包括各种能够促进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各种视觉表征手段,如知识动画等。”[12]

一方面,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是改善知识传递的手段。知识传递在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等多个层面上发生,知识可视化通过视觉表征使得知识创造与传递的效率大大提高;另外,视觉表征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并不能取代其他知识创造和传递的手段,而应该和其他手段结合使用。

另一方面,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为潜在的知识创造提供了可能。例如,小组可以通过使用启发式草图或者图形隐喻创造新的知识。与文本不同,视觉表征可以快速地、整体地进行修改,从而推动了思路快速、整体地改善。

(三)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类型分析

从“视觉表征”一词的英文词组“visual representation”来看,“visual”一词作为名词的意思为“a picture,map,piece of film,etc. used to make an article or a talk easier to understand or more interesting”,作为形容词的意思是“of or connected with seeing or sight”。作为形容词,从“视觉表征”为“通过眼睛感受到的”,而作为名词的解释只是具体的视觉表征形式。

Eppler M・J和Burkard R・A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概括为6种类型:[13]①启发式草图(Heuristic Sketches),在小组间产生新的见解;②概念图表(Conceptual Diagrams),结构化信息并展示其关系;③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s),映射抽象数据使其易于理解;④知识动画(Knowledge Animations),动态的、交互的可视化技术;⑤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s),结构化专家知识并提供导航;⑥科学图表(Scientific Charts),可视化知识域。

Jonassen等人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可视化方法,[14]认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主要有:概念图(Concept Map)、思维导图(Mind Map)、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思维地图(Thinking Map)等。

皮尔斯(Pierce J・Howard)在所著《知识作者的可视化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48种图表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邱婷、钟志贤等专注于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形式,将其分为知识地图、示意图、图画、连续性图表、离散性图表、矩阵图、流程图、组织者和树形图九类,[15]并分别描述了每种形式的来源和特征。[16]

总体而言,对于视觉表征形式的分类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同分类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这个问题的产生体现了现有研究对视觉表征的本质和特征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它的内涵和外延处在不完全确定的状态中。不过一般认为,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和思维地图等属于常用的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

(四)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应用的问题分析

在知识可视化的环境中,人们的视觉经验与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由此引发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人们传统认知经验与知识新形态之间的鸿沟难以一下子消解。于是,对于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应用,存在不少错误的设计观点和不恰当的应用方法。

1.视觉表征制作工具掌握的“熟能生巧”。由于大多数学习者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语言文字表达和线性的思维,刚开始使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工具时会觉得困难、耗时。有人提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掌握它的基本原则和使用技巧外,最重要的是多加练习,多与人交流,“熟能生巧”。这个观点认为知识可视化的新工具应用需要多次练习,但事实上仅仅依靠练习次数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上认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特征和价值,以便更好应用工具。

2.视觉表征设计思想的“唯工具”论。目前视觉表征设计的实践中,为图形而图形或为可视化而可视化的形式主义并不鲜见,脱离目的而纯粹考虑工具的运用,很容易滑入“买犊还珠”式的窠臼。有人提出,在具体的知识可视化过程中,必须避免唯工具论或工具先行的定势。这个观点认为视觉表征设计应该避免“唯工具”,然而并未阐释具体如何避免。

3.视觉表征应用方法的“循环尝试”论。在教学过程中,当知识用文字符号表达太抽象、模糊时,可以考虑把知识可视化。有人提出,用一种视觉表征方式表征,若不懂,再换一种表征方式,直到学生理解为止。这个观点认为视觉表征设计应用要“循环尝试”符合需要,但尝试的次数过多也浪费时间精力,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还需要说明尝试判断的依据和和改善的思路。

三、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研究综述

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认为,“一个表征体系为一个四边形,中间通过两条斜线作为轴线连接起来,一条斜线连接能指和所指,另外一条斜线则把表征的生产者和观看者连接起来。连接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轴线叫做表征轴,而连接表征生产者和观看者之间的轴线叫做交流轴。”[17]从构成因素看,米歇尔提出表征由生产者、观看者、能指、所指等要素所构成;从因素的关系看,已经注意到表征中生产者与观看者、能指与所指等关系。

那么,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则由制作者、学习者、视觉表征形式和知识内容等因素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则有视觉表征符号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关系;由视觉表征和知识内容所形成的指代关系;视觉表征与接受者所形成的认知关系和视觉表征与制作者所形成的表达关系。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研究重点考察视觉表征形成中的因素及其关系。可以先从两个因素的关系着手,再考虑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视觉表征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研究

符号学家索绪尔认为,决定一个符号的意义的,不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必然联系,而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相对关系。那么,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就成为创造和传递知识内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Gregory Brian Judelman(2004)认为编制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要熟悉它们的设计要素,并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提出视觉表征的设计要素为:节点、连接、图形、文本、空白空间和其它的图形。[18]这些设计原则为图像设计中一般要求,缺乏与知识的深层联系,没有体现视觉表征传播交流的本质以及作为知识制品的属性。

Ralph Lengler和Martin Eppler(2005)整合了形式多样的视觉表征,依据各类视觉表征的相关性和不同点对技术进行“编号”、“上架”,形成“可视化周期表”,[19]形象直观地揭示了不同形式视觉表征的联系和区别。不足之处是,可视化周期表较多从不同形式视觉表征的联系区别入手,没有考虑到不同表征视觉认知的差异。

邱婷(2006)提出,知识可视化将抽象概念运用非模仿性的线条图形再现;认为线条图形所能反映的只能是从事例中抽取出来的结构形态;分析线条图形中视觉因素的结构排列,提出图形的基本结构有线性、循环、网状和交互等。[20]

何美萍(2008)认为,视觉化表征在本质上是图像符号,主要是运用图元素对被表征的对象进行相对形象的描绘;提出视觉表征形式在外在结构上与被表征对象的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或者它们与被表征对象的外在结构有相似性,或者内在结构与被表征对象的结构具有逻辑关系。[21]

对于视觉表征符号之间结构关系的研究,先前多关注对图像形式的一般要求(如图像简洁、清晰等),逐步关注视觉表征符号结构与知识内容的关系(如结构相似性),注意到视觉表征的结构形式与指代对象的关系,然而尚未从视觉形式角度分析阐释视觉表征的要素及其关系。

(二)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指代关系研究

运用视觉表征将知识可视化时,必须考虑知识的类型属性。不同角度对知识分类对视觉表征有着不同的结果。在目前知识可视化领域中,知识主要有以下分类方式。

1.不同主体的知识分类:群体知识和个人知识。Eppler M・J和Burkard R・A认为知识可视化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研究视觉表征起着提高群体之间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作用。赵国庆认为,知识可视化的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22]

2.认知心理学角度的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1983)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23]肖文(2009)在硕士毕业论文中,依据知识的内容特征,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分别探讨了不同知识表达中视觉表征设计的方法。[24]

3.从能否符号表达分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指能够用数据、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且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指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知识可视化不仅是传递事实性知识,还传递思维、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意见及预测等“隐性知识”,并通过可视化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回忆和应用这些知识。赵国庆认为,知识可视化是知识“制品”到显性的物理知识制品的转化图,也即把内隐的和隐性的个体知识转化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外显知识。[25]王朝云认为,知识可视化不但要将隐性知识外显化,还要将外显知识生动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在群体间的传播和创新。[26]

4.知识经济应用角度的知识分类: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赵国庆提出,知识可视化的知识分类可以依据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从知识经济应用的角度将知识分为四种: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Know-why);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Know-how)和知道谁有知识的人际知识(Know-who)。[27]

5.学科知识:英语知识、政治知识、数学知识等。对于知识分类,知识可视化中还有结合应用学科的需要,分为英语知识、数学知识、语文知识等学科知识,并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探讨知识可视化工具怎样使用,视觉表征如何设计。目前,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知识可视化工具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政治、化学等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6.其他分类:描述知识、程序知识、经验知识和个体知识。周宁提出,“在一个知识可视化框架中,对一个有效的知识传递,要注意以下三点:知识的类型、接受者的类型和可视化的类型。”[28]在这个框架中,区别了五种知识类型:描述知识(Know-what)、程序知识(Know-how)、经验知识(Know-why)、定位知识(Know-where)和个体知识(Know-who)。

概括而言,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哲学、心理学等,主要探讨知识的来源、性质、分类及获得过程;二是信息科学,主要探讨的是知识的数字化提取、分析以及管理的技术。

在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指代关系研究中,已经从认知心理学、知识的符号表达、知识主体的特征、知识的学科属性和知识的经济应用等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更多是发挥视觉表征的功能表达知识的内容,即视觉表征能够表达什么知识,而没有根据信息科学中知识的属性,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表达知识。

(三)视觉表征与学习者的认知关系研究

知识可视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表征过程在于视觉表征形式的认知特点。视觉表征在于促进知识的人际传播,视觉表征的效果怎样,不能仅在视觉表征本身讨论,而应该从学习者认知中考虑设计应用。

Eppler M・J和 Burkard R・A(2004)将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定义为视觉传播与视觉认知,[29]但论述的内容只是简要介绍了视觉传播和视觉认知的基本概念。更多从理论假设层面强调视觉传播功能,说明为什么构建视觉表征;未从视觉认知的角度分析视觉表征的认知过程,尚未从方法论上阐释如何形成视觉表征。

Ralph Lengler和Martin J・Eppler(2005)整合了形式多样的视觉表征,形成“可视化方法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不同形式视觉表征的联系和区别,不足之处是,没有体现学习者要素及其关系。

赵国庆(2005)认为知识可视化的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了视觉表征与学习者感官认知的关系。[30]邱婷(2006)提出,根据知识可视化的内涵以及学习工具特点,以知识类型、认知过程、图形性质为三个维度,以知识可视化形式应用为重心,为知识可视化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创设条件。[31]

周宁(2007)认为,为了寻求知识传递的适当的可视化方法,了解接受者的认知背景和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提出了知识可视化要根据不同对象,如个人、团队和组织。[32]

王朝云(2007)认为,知识可视化要确定知识接受者的水平和目的,并选取合适的可视化知识载体形式。[33]例如针对小学生,主要考虑以多媒体和图像等容易被儿童认识和接受的手段;对于青少年学生,还可以引入图表分析和过程图示透析等方法,让学生能够从推理过程理解和应用知识。

吕永峰(2008)根据“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中形象思维的信息流,初步提出人类分层视觉传播加工的过程,体现了学习者阅读感知视觉表征、获取其中信息的过程。[34]

从学习者与视觉表征的认知关系看,先前没有考虑学习者因素,后来逐渐关注到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对解读视觉表征的影响。目前已经关注学习者“观看”行为与视觉表征意义生成的关系,然而尚未从视觉观看角度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被认知的。毕竟,在视觉表征的视觉认知过程中不能离开人的观看要素和接受心理,只从视觉表征符号本身的分析是不充分的。

(四)视觉表征与制作者的表达关系研究

在国内,“知识可视化”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赵国庆,2005)一文。国内学者对于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制作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工具介绍和应用上。其中以概念地图、思维导图等最受关注,主要介绍菜单设置、图形模板,编辑功能和操作流程等。

期刊论文方面,钟志贤、陈春生《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顾小清、郑颖《概念地图:原理及作用》,齐伟《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等论文,结合实例介绍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特点和教学应用等。

在学位论文方面,韩冽在《基于概念构图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研究与设计》中构建了基于概念构图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金叶在《可视化知识管理建模语言的研究与设计》中把可视化手段引入知识建模过程,构建了一种“知识建模语言”,用图形化的语法和语义来描绘知识地图;陈春生在《概念地图支持的教学研究》中从教学设计角度构建了概念图支持的教学模式,并开发出概念图评价量规。

在制作者与视觉表征表达关系的研究中,技术工具先行,注重对具体工具、技术的使用;缺少视觉表征的制作者因素,未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制作者对视觉表征形成的影响;以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过程替代了制作者设计应用的创造性思路,对制作者创造性选择过程的关注不够。

(五)视觉表征多个关系的形成框架研究

对于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中多个因素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以知识可视化“形成框架”或者“步骤”为关键词进行的。

Eppler M・J和 Burkard R・A(2004)建立了知识可视化的三个步骤框架:①可视化什么类型的知识(what);②为什么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可视化(why);③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可视化(how)。[35]具体说来,就是确定知识类型、判断可视化的目的、选择可视化的形式。

邱婷(2006)提出知识可视化的实现步骤:①确定主题;②明确目标;③构思框架;④选择形式;⑤绘制图形;⑥评价图形。[36]这个实现步骤本质是个流程图,说明了创作视觉表征的一般步骤。然而,从形式看,与一般的图像创作步骤相似;从内容上看,缺乏知识与视觉表征的内在关联;从关系上看,只有图像与知识的关系,缺乏与作用对象和制作者等的关系。

张会平(2007)认为基于知识可视化的隐性知识转换包括3个步骤:①将隐性知识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示出来;②对其创造性、详实性、可行性进行评价;③根据评价结果形成结构化的显性知识。[37]

王朝云(2007)认为知识可视化的实现过程:①区分知识类型;②确定知识接受者的水平和目的,并选取合适的可视化知识载体形式;③确定知识可视化的数据结构和形式,并通过工具实现可视化;④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并不断改进,以更好地被知识接受者理解和创新。[38]

张会平(2008)年提出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框架,包括知识源、知识活动、知识转化及可视化技术四个部分,并将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分为可视化知识提取、可视化知识融合及可视化知识吸收三个部分。[39]

分析上述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成框架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从因素的构成看,框架包含了知识、视觉表征等要素,但对视觉表征的作用对象的分析不足,没有体现视觉表征的视觉认知的优势。为了寻求促进知识传递的适当视觉表征,了解作用对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2.从因素的关系看,框架中的知识类型、可视化目的以及视觉表征形式等的列举只是示意,尚未从理论高度揭示内在的对应关系。

3.从形成的过程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成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不断修改完善。而框架只以线性流程分析视觉表征的形成,没有体现视觉表征需要不断修改的非线性特征。

四、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展望

目前已经从知识、技术、图像等角度探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但对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是见物不见人,对观看者和制作者等因素分析不足;有因素的示意,剖析因素之间深层次关系不足,偏离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本质。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不仅仅考察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是什么”,而且考察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如何是”,不仅考察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自身的结构关系,而且要探究视觉表征如何被赋予知识、产生传递作用。

在理论层面,需要协调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中知识内容、视觉形式、观看者、制作者等原本相对孤立的研究领域,分析视觉表征的本质特征,澄清视觉表征应用问题的根源。在实践层面,对于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应用,还存在不少错误的设计观点和应用方法。因此,下一步研究要能够为视觉表征设计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可以为视觉表征资源开发提供思路借鉴。

(一)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视觉形式分析

按照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语言并非孤立的单位,而是一种系统和结构。“语言是形状,而不是实质。”[40]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种关系网络,语言符号借助于相互之间的关系而起作用。在语言的考察中,只有将一因素与另外的因素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并非孤立的单位,而是系统和结构。因此,可以先将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学习环境等其他影响条件分离,解剖构成视觉表征语言系统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探讨视觉表征表层与深层的结构关系,进而把握视觉表征符号组成的本质特征,为视觉表征与其他因素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构建方法

语言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用来表达知识的符号系统。研究语言问题的主要关注点,至少应当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回答“给定的符号系列所表达的知识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回答“怎样用符号系列来表达给定的知识”(怎么说?)。

目前从知识角度更多侧重于发挥视觉表征的功能,利用视觉表征去传播多种多样的知识,而缺乏根据信息传播属性,探讨视觉表征内容的构建方法。因此要考察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关系,根据信息科学中知识分类探讨视觉表征内容的建构方法。

(三)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视觉认知过程

“知识可视化不仅是为了表征知识,更是为了将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转化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的一种外在形式。”[41]知识可视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表征过程在于视觉表征的视觉认知特点。只有探究视觉表征视觉认知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实现视觉表征的应用效果。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接受与人心理的互动作用不可分割。因此,不能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作为一个孤立的客体,而是应将它和观看者的互相作用联系起来,将视觉表征放入动态的“关系”中去考察,分析视觉表征客体本身与观看者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例如观看者对视觉表征的建构作用、视觉表征的形成与观看者的心理结构的关系等。

(四)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创作模型

在创建方式上,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可以徒手绘制,也可以借助计算软件工具。无论何种方式,视觉表征要经过创作主体选择性和能动性创造,以更加符合知识传播创新的需要。而目前中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制作的研究中重技术实现的手段,以工具技术的使用方法和过程替代了制作者设计应用的创造性思路,对制作者能动性选择过程的关注不够。

因此,需要从制作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视觉表征的结构特征、内容构建方法和认知过程,参考视觉传达设计的一般原理,按照“谁去传达”、“传达什么”、“向谁传达”和“效果如何”四个程序,探讨视觉表征的设计制作模型。比如吕霞(2009)对Web学习资源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便是一种有益的探索。[42]

[参考文献]

[1][26][38]王朝云,刘玉龙.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7,(6):18―20.

[2]钟志贤,陈春生.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J].中国电化教育,2004,(1):23―27.

[3][5][8][12]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3):15―18.

[4][加]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3.

[6][10][11][29][35]Eppler M・J・&Burkard R・A・.Knowledge Visualization: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 ICA Working Paper#2/2004[R]. University of lugano. In Schwartz,D.G(Ed.) Encyclopedia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dea Group,2004.

[7]李雄波.知识表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教育信息处理》的知识表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9][22][25][27][30]赵国庆,黄荣怀等.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23―27.

[13][37]张会平,周宁.基于知识可视化的隐性知识转换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60―63.

[14]Jonassen D H. What are cognitive tools? [M] //Kommers P, Jonassen D H, Mayes J T. Cognitive tools for learning.NATO ASI Series F, Computer and Systems Sciences.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1991,81.

[15]邱婷,钟志贤.一种概念框架:知识外在表征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39-43.

[16]邱婷,钟志贤.论图形组织器[J].远程教育杂志,2009,(6):61-66.

[17]任悦.数字时代视觉表征的变化[J].国际新闻界,2007,(2):16―20.

[18]Gregory Brian Judelman.Knowledge Visualization:problems and principles for mapping the knowledge space.[Paper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International School of New Media University of LUbeck[M],Germany, 2004.

[19]Ralph Lengler&Martin J.Eppler .Towards A Periodic Table of Visualization Methods for Management.Institute of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Lugano[M], Switzerland. ,2005.

[20][31][36][41]邱婷.知识可视化作为学习工具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21]何美萍,唐剑岚等.视觉化表征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38―141.

[23]梁建宁.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00-219.

[24]肖文.知识可视化开发中视觉表征的设计与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28][32][33]周宁,陈勇跃等.知识可视化框架研究[J].情报科学,2007,(4):566―569.

[34]莫永华,吕永峰.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视觉理论的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13―15.

[39]张会平,周宁.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框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3):403―406.

[40][瑞士]索绪尔,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8.

[42]吕霞.Web学习资源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4):51-53.省略)。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ZhaoHuichen

(Education Scientific Institut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第10篇

一、字体的造型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起到的作用是向大众传达作者的意图和各种信息,不要把文字设计孤立地看待,考虑文字的整体信息诉求效果,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因此,简洁,易认,易懂,传达作者的意图,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构想意念成为字体造型的必备条件。

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主题中有不同的表现。文字的造型要服从于设计主题的风格特征。不能和整个作品的风格特征相脱离,相冲突,否则,就无法达到文字的诉求效果。掌握设计主题后,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文字的“形”、“音”、“义”的造型设计。例如,2003年陈幼坚设计的可口可乐全新流线形中文字体,这也是可口可乐在中国24年来的第一次全新设计。而事实证明,新的中文标识将消费者对可口可乐的购买欲望提升大概五个百分点,从视觉的统一,到意念的统一无不体现出此次的换标造就了一个经典的字体造型设计案例。

二、字体编排设计

在设计运用中,不同的字体造型或编排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视觉诉求。前面所介绍的“字体造型”在设计中以“点”的表现形式出现,而成功的字体编排则可以激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发掘不同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将几个完全不同的内容统一在一起。反之则会给人杂乱、无序的感觉。因此,其作用主要是强化视效、加强美感、方便阅读。

字体编排设计从狭义的概念上来讲,所研究的就是字间、行间的距离和视觉流程等问题;从广义的概念上来讲,则更多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字体搭配协调所构成的格调,以及版面所强调构图而形成的形式美感。

对于字体编排来说,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因此,不能让每种文字都自成风格,独树一派。一个作品版面上的各种不同字体的组合,必须要符合整个作品的风格设计倾向,形成统一的情调和感情特征。所谓风格设计倾向则是指作品整体的协调与局部的对比。统一之中兼具变化,从而产生对比和谐的效果。这样,整个作品才会有视觉上的美感,符合人们的欣赏需求。例如,室内设计杂志与平面设计杂志在字体排版上的处理方式就完全不同。字体排版在室内设计杂志中要体现的是一种有序的展示,需要设计者利用各种方式引导读者的视线,并为读者留出恰当的视觉休息和自由想象的空间,给人在视觉上感觉张驰有度。而平面杂志在字体编排上则更为灵活,主要强调的是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这样则要求设计者更注意字体编排时的形态结构,色彩节奏等之间的关系,使文字与图片浑然一体,利用这样大胆的排列方法来吸引观者的目光。

三、设计师在“字体设计”中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艺术化的趋势。那么就要求在设计时体现其构思与灵感的思维的表现。因此,设计师必须先立足于设计主题特性,定位品质,在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的前提下,再在打破传统思维设计的束缚。如此就需要设计师灵感“表达”,要让人理解设计师所传达的作品“信息”与设计师的创意息息相关。

设计师需要有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能力,以及从外表到内在,从视觉效果到触觉感受的审美观察能力,始终“秩序之美”的设计思想作为设计的追求,同时还能赋予观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与满足。

第11篇

摘 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的文化需求和价值取向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重视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的充实。面对如此的社会背景,整个博物馆界都已意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认为适时的将视觉识别系统导入博物馆行业,是博物馆长远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博物馆的视觉形象设计不仅体现了博物馆的精神文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发掘了专题博物馆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专题的博物馆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人文生活,同时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塑造既有章可循,又有创新的样式开发。

关键词:专题博物馆 视觉系统设计 符号 CI

一、 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的概念

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是以视觉的形式诠释专题博物馆的品牌形象。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系统的概念可以定义如下:

(l) 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是一个符号系统,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一系列图形符号、色彩、和图形与色彩的多种组合,以及这种组合在专题博物馆整体环境中得以应用的系统;二是专题博物馆发展历史中具有文化价值和意蕴的实物。

(2)能够充分体现此主题的文化、历史。博物馆是一种组织形态,区别于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所存在的形态,因此,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基本属性是组织的形象,根植于组织文化,凝集了组织的思想。

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应该是以博物馆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博物馆办馆理念、文化内涵、制度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博物馆形象。专题博物馆引入视觉识别系统是完全可行的,它对于增强专题博物馆竞争力,树立其博物馆文化品牌和社会形象都能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

二、 设计理念

博物馆的视觉形象设计不仅体现了博物馆的精神文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发掘了专题博物馆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专题的博物馆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人文生活,同时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塑造既有章可循,又有创新的样式开发。现代博物馆的视觉形象的设计观念有了转变,方式也有了从单一的收藏、展示功能向交互式多媒体动态模式转变,而可以将收藏、展示、讲演、座谈研讨、、休闲等活动融合在一起,营造随和、亲切和自然的气氛,这就为形象创意构思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三、 设计原则

主题性:主题识别性是视觉形象的基本功能。“主题”犹似开启视觉形象之门的钥匙,博物馆从外围场地和馆内环境的整体气派都应符合主题概念。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要用新颖的设计题材元素、冲击视觉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物质载体来表现,视觉形象家族的成员纵使形态、结构、性格各异,但是都忠实的传达同一价值观,具有鲜明的视觉个性,从而塑造鲜明的博物馆个性,与其它类别的博物馆区别开来。同时,博物馆内外每个功能区、都有不同功能区的形象设计。同时,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也有形象设计的问题,都要方便人的一切活动的需要。

美学性:美创造情感,产生共鸣,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过程同时是受众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美学性使得视觉形象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传播品牌形象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属于文化产业的专题博物馆,它的视觉形象的美学性更加重视目标受众的审美经验、取向、心理,以美学原则严格的创造视觉语言,以“美”的形态呈现出来。各类形态及平面视觉表现都须具有形象审美的感染力,视觉元素的开发和风格表现,都为博物馆形象的个性化魅力发挥作用。

系统性:视觉系统设计就是指视觉形象与博物馆主题在逻辑上保持一致;而具体的讲,就是使专题博物馆的视觉样式要素与组织结构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同一系统,从而能够将信息按照主次、先后、大小等关系展示与传达。博物馆内外环境是一个系统性整体,设计要系统化,其中各子区域之间虽有不同特点,但不能失去大系统控制的关系,另一方面各子功能区又有相对独立的差异性,既要合理而有序,又要有系统中的变异化设计。

专题博物馆引入视觉识别系统企业经营管理概念,强化自身建设,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然而,专题博物馆形象系统的营造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体现在博物馆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也反映在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中,因而需要全面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从物质层面看,它包括专题博物馆建筑、展馆环境、陈列设计、配套设施等,它是专题博物馆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专题博物馆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从精神层面看,它更应是专题博物馆的本质、个性以及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专题博物馆它的视觉识别系统的导入,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继承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恪守专题博物馆的特点,将自身的文化背景、地方特色,将研究宗旨、办馆方针、发展方向等融入到设计思路中来,总结提炼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要素,将博物馆的精神、思想等文化特质形成一个统一概念,以视觉形式加以外化,准确地传达给大众。

四、 设计要点

如上所述,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的设计要点,首先是要把握好主题性、美学性以及系统性三大原则。在设计方法上,借鉴企业形象CI设计的方法,从专题博物馆的基本形象的符号开发入手,进行延展应用到各环节的设计表现中,是有效的方法。主体视觉符号的同一化应用的设计策略10 多年中似乎正走向“休克”,其实这并不在于CI本身,而在于许多设计本身的僵化性所致。在CI 策略活化应用方面,基础符号系统中的“辅助形象”大有开发天地,对此,奥运形象设计与应用,有十分有益的启发。奥运设计除标志、吉祥物外,又有二级标志、丰富的辅助图形应用,并配合多样海报招贴设计等,使奥运形象十分丰富,这种设计开发性转换应用到博物馆环境设计中,大有补益。CI的灵活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出丰富的辅助形象元素,成为多层次的设计语汇,活化应用于各载体上,点燃整体形象的一片“灿烂之光”。应用载体包括在博物馆收藏、展览、宣传及与观众交流等活动中的各环节。

参考文献:

①王天平、丁允鹏:《博览经济与博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2篇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超视觉形态这一概念,将超视觉形态分为宏观超视觉形态、微观超视觉形态、虚拟超视觉形态三类;并且对它们的内容做了简要分析。其次对各类超视觉形态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超视觉形态可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设计手法。

【关键词】超视觉形态;宏观超视觉;微观超视觉;宏虚拟超视觉;形态特征 

超视觉形态作为一种不可被人类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形态并没有在设计行业中得到很大的重视,在建筑仿生设计中也较少运用超视觉形态作为设计母题。在此对超视觉形态做一个系统的形态体系论述,并通过实例对超视觉形态如何更好的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进行了论述。相信对超视觉形态建筑类比设计的研究能对新时代的建筑设计形式及建筑师的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1. 超视觉形态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视觉形态的概念阐述,经筹集资料得出以下结论:视觉形态即眼睛在光源作用下辨别出的物体形态。由于目前对超视觉形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为了明确研究的对象以及内容,在此对超视觉形态的概念做一个适用于本文的完整的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超视觉,即为人的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定观测仪器或者手段(例如: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高速摄影机、粒子成像技术、电脑模拟技术等)才能看到的形态又或者人在思想中的平面及立体空间思维模式(如想象、幻象、梦境、神话、传说、超现实艺术作品等)中出现的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像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这样的天体形态,虽然人类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他们的存在,但无法清楚的观察到他们真实的形态,所以它们也属于超视觉形态。

1.1超视觉形态的分类。

1.1.1人的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定观测仪器或者手段才能看到的形态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大到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形态,在此定义为宏观超视觉形态;相反的,小到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形态又是另外一类形态了,在此定义为微观超视觉形态。另外还有一些事物形态,他们可能并不真实的以物体形态存在但他们已经作为一种虚拟的形态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例如神话、传说中的形态又或者在人在思想中的平面及立体空间思维模式中出现的形态)在此也把他们归属于本文所指的超视觉形态,但他们属于另外一个类别,虚拟超视觉形态。

1.1.2通过对超视觉形态的概念阐述,在此将超视觉形态分为三类:宏观超视觉形态、微观超视觉形态、虚拟超视觉形态。

1.1.3在自然科学中,微观超视觉形态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而除微观超视觉形态以外的物质世界被称为宏观世界。有时候,我们又将宏观世界特指星系、宇宙等物质世界,而将人类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世界称为中观世界。借助以上理论,笔者在此对宏观超视觉形态,微观超视觉形态及虚拟超视觉形态做一个适用于本文的全新的概念界定。

1.1.3.1宏观超视觉形态。

(1)宏观的英文是“macroscopic”,原意是“大得用肉眼就足够观察的,不涉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的”。由于本文研究的超视觉形态不涉及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形态,所以在此将宏观定义为大到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

(2)故宏观超视觉形态的定义为大到人类无法用肉眼所能看到的各种形态,包括宏观物体(即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天体)和宏观现象(宏观现象一般指宏观物体和场在宏观的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现象,如太阳爆发、星系碰撞所产生的扭曲变形等现象),例如星系、宇宙等人类需要借助一定观测仪器或者手段(例如天文望远镜、高速摄影机等)才能看到的形态(宇宙中的宏观物体见图1)。

图1宇宙中的宏观物体(图片来源:图说宇宙)

1.1.3.2微观超视觉形态。

(1)微观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的需要涉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的”。微观与“宏观”相对。微观就是肉眼无法直接看见的微小现象。人们大致认为微米尺度就是微观超视觉形态了。因为这个以下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了。人的肉眼可以分辨直径大于0.1mm以上的物体,小于该尺度的事物都属于微观超视觉形态。物质是由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等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至于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都非常小。通常将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微观物体和微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微观超视觉形态。

(2)故微观超视觉形态即小到人类无法用肉眼所能直接看到的各种形态,包括微观物体和微观现象,例如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是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图2)。)又或者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又或者等人类需要借助一定观测仪器或者手段(例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才能观察到的形态或现象。

图2微生物(一对分开的鼓藻)(图片来源:艺术与设计)

图3神话传说中龙的形象(图片来源:网络)

1.1.3.3虚拟超视觉形态。

另外还有一些事物形态,他们可能并不真实的以物体形态存在,但他们已经作为一种虚拟的形态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又或者是人在思想中的平面及立体空间思维模式(如想象、幻象、梦境、神话、传说、超现实艺术作品等)中出现的形态。人们把这些形态捕捉记录下来,在此把他们归属于虚拟超视觉形态这一范畴(图3)。

或许还有一些其他超视觉形态是不属于上文所分的三类超视觉形态的,希望今后有更多种类的超视觉形态被发现并研究。

2. 超视觉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2.1宏观超视觉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超视觉形态和设计有更直接紧密的联系。首先是分形几何建立了复杂性科学的与超视觉形态建筑设计的直接联系。分形几何认为大部分复杂形体是由简单的几何形体通过反复迭代生成的,局部与整体之间是自相似的。它突破了传统科学研究所依赖的线性数学模式,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感性形式,意味着大多数粗糙的自然物体背后存在着某种秩序。

(1)首先是各种行星、恒星等的球体形状,这类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尤其在许多特定的例如科技建筑等中被熟练应用。例如图4中的德国新国会大厦和一组仿太空建筑小品。

图4德国新国会大厦(图片来源:网络)

(2)其次,宏观超视觉形态研究中所发现的许多不同以往的图案和形式也成为了激发建筑师灵感的源泉,如分形图、涡流图甚至气流分析图等等——因为在今天这些图形都变得可以描述,进而可以应用在建筑上了。虽然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建筑学对宏观超视觉形态的直接转译,但首先它承认了一种基于科学的新的美学原则,通过建筑师的应用而形成当代新的美学思维。

图5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改建后夜景(图片来源:网络)

图6大观与龙的形态(图片来源:网络)

2.2微观超视觉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1)意大利建筑学家保罗o波多盖希(Paolo Portoghesi) 将自然形态与建筑形态的共通之处作了全面细致地总结。他认为自然界和建筑都遵循着基本的造型原理:聚合、连接、中心性、辐射、对称、凹陷、重复、覆盖、分枝、叠加、卷动、流动性、透明等等。

(2)淮南科技馆就是应用了DNA的形态来进行的整体造型设计,该方案由安徽省淮南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其设计立意源于淮南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地球生命之源” (图5)。该馆外观将以DNA双螺旋建筑结构的表达造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流动的“8”字,以创新上升之态浮游皖北大地、恰游龙飞卧山南新区,符合地标建筑的特点。DNA通过酶的活性催化而自我复制,表现了生命、自然和人类对于未来生生不息、勇于探知的意境,用DNA的双螺旋结构设计来建筑科技馆,充分表达了淮南市不断增强的科技实力,同时双螺旋的一侧高耸,一侧嵌入水体,“双如意”结构也显示了科技馆的谦逊而包容万千的姿态。

2.3虚拟超视觉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1)在鸟巢和水立方的西侧,一座具象的“龙”型建筑正以其独具东方神韵的宏伟身姿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图6)。 这便是大观奥林匹克核心区内唯一的城市综合体。该项目是北京氏投资有限公司历时7年打造的大型地标性建筑。整个项目以191.65米高的写字楼为龙首,七星酒店为龙尾,由南向北依次延伸约600米。它面向奥运公园一字排开,全方位满足财富阶层缤纷多彩的华贵生活。整座建筑犹如一条通体雪白的巨龙,与水立方、鸟巢毗邻而居,交相辉映,成为北京的一张经典的“城市名片”。

(2)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而项目紧邻的皇城中轴线,不仅曾代表了中国的“龙脉”,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人文血脉,这就决定了大观最终的建筑形象——龙型建筑,对大观的定位,已不仅仅是要打造一座具有东方形态和灵魂的建筑,一座能够呼应龙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一座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希望以此唤起全球华人的民族豪情。因此,大观的外观,选择了最能诠释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龙”的形象,充分呼应了项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价值。

(3)同时,项目秉持“东魂西技”的建筑理念,通过对东方建筑元素的应用,和对多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细节的再创作,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也成就了大观——这座具有浓厚东方文化底蕴的建筑艺术杰作,一座与鸟巢、水立方并驾齐驱的城市新地标。该项目的建筑设计者是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李祖原,台湾101大厦就出自其手。李祖原以他对千年中华这条轴线的理解,以“东魂西技”的精粹,缔造了他封笔之前的第二件作品——大观。

3. 结语

(1)本文首先明确了什么是超视觉形态这一概念,将超视觉形态分为三类,并明确了它们的概念和内容。其次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找到超视觉形态中可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设计手法。希望今后能将超视觉形态广泛的使用到建筑设计中而不是只局限于建筑外观。

(2)面对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有太多的未知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建筑设计风格或许会有更多更新的形式出现。超视觉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学者们,怀揣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在未来建筑设计中,在理论创新、实践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强对超视觉形态这一课题的重视与研究,用一流的手段和技术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城市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李竞、 喻京川.大宇宙[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英)莱曼·普林嘉.图说宇宙[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意)布鲁诺·塞维.当代仿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13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视觉元素;想象力

所谓创造性设计思维,是一种凸现人类新思维和影响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实际体现;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动势,去打破旧的或固有的精神桎梏并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奇思妙想的设计品,为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所用,这就是思维的创造力,同时,创造性设计思维更是依附于人类的生活、行为、需求、理想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思维体系,它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又以视觉设计的方式传达出新思维的具体内涵,从而,使视觉设计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人们的各种欲望和思想。因此,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才是让视觉设计体现其真正价值的内在力量。

一、创造性设计思维与视觉表现的相互关系

设计思维,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社会性,同时影射出愈来愈多的文化概念和时代概念。在现代文化和商业的变奏中,视觉设计从形式上的二维转变成理念上的多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动画到游戏,从视频到网络等等的宏观拓展和微观蔓延,已经跨越了它原有的形态,打开了设计从平面到空间,从单一表现到多元整合的新领域,新形态和新观念也随之产生,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创造性设计思维是我们得以在这个领域里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设计思维与视觉表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设计思维直接引导着视觉传达的信息含量以及信息传递的视觉形式,视觉的表现则要充分表达出设计思维的内涵和整体构想的可能性。这里就自然涉及到一个新的领域——视觉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新思维被经过艺术化处理的视觉图像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而强化视觉形式的可读性和吸引度,增强视觉表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意识到一种创造性思维诞生的真正价值和实际意义。创造性设计的思维过程就是视觉再现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和挖掘事物间显性或隐性涵义的过程,是将这些内涵进行重组、重构和置换的过程。设计是一种对思维的视觉表达行为,我们对设计的理解就是对视觉图象和视觉语汇的破译,对设计的感受即是对视觉表象的心理反映。

二、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特征及其对视觉的引导作用

独特性和新颖性是产生视觉停顿和视觉吸引的关键

《魏书·祖莹传》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意为文章应有自己新的立意和构思,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新”是设计者永远不变的追求,“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更是一种艺术素养和设计经验的综合体现。设计思维的独特性和视觉表象的新颖性是创造性设计思维对视觉张力的双重表达。无论从视觉形象层面还是从意识形态层面上来分析一件设计作品,创造性思维与设计的视觉形式都是同等重要的。好的设计要在精心创造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中间找到平衡,使其中的一些精妙之处能够显现出来。独特而新颖的设计思维和视觉形象无疑就起到了这样的视觉引导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心理的共鸣。这是视觉设计对受众的最表层最初始的视觉刺激和心理引导,产生这样的刺激之后便使得人的视线在视觉图象上产生停顿和舒缓的状态,进而产生视觉吸引。

个性化是产生视觉刺激和视觉愉悦的兴奋剂

对视觉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个性化”一词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寻找对设计主题的独特的构思角度,即个性化立意;(2)、选择特别的表现材质和媒介,即个性化介质;(3)、将独创的视觉图像元素进行巧妙设计,即个性化图像设计;(4)、采用新颖的表现技巧,即个性化表现。努力塑造自己思维的个性特征,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表达方式,视觉的表象对受众的影响就不只是停留在图象的表层,而是牵引人的视线对设计品进行更深层内涵的挖掘和解读,进而达到人与设计品的互动和交流。

个性化的设计思维不仅仅理解为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涵义,更是一个从视觉审美和艺术表现的角度来把握的宽泛概念。从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众多国家馆的精彩纷呈、叹为观止的高科技视觉设计的造型以及一切从环保理念出发的世界文明的高度融合,更是创造性设计思维在人类生活中的深刻体现;通过各国个性化的视觉形象的设计及其散发出来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带着国家的意志,对世界作出的美好宣言,无疑正是一次盛大的以设计思维、设计观念以及创造力精心打造的国际视觉盛宴。

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视觉联想的内在力量

在视觉设计领域里,想象力一直是设计者努力培养和提升的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艺术设计教育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生产,并且是知识无法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现因素。”创造性想象正是以它的新颖性、生动性打破旧的思路和思考模式,大胆进行新假设和新形象的探索尝试和意象表达,从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设计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之中展开的,有一定的指向性,是一种视觉表现行为;而思维活动则具有高度随意性和多维度特征,是一种跳跃性的抽象概念。激发对设计主题的大胆联想,善于吸纳和整合各种相关信息,不断交合与活化大脑的思维和想象力,从而增强人对外界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视觉元素的内涵与象征和视觉符号的具体含义与指向,是产生视觉感受的内外合力,也是使人产生无限联想的原点和启点。想象力是使视觉图象灵动活跃起来的内在力量,是使二维平面产生三度空间、使立体产品引发精神欲望、使色彩牵动思绪情感、使图形融入智慧胆识的高度的思维创造力。从美国好莱坞影片《阿凡达》中的景象就可见一般,潘多拉星球上悬浮飘渺的山峦、流光溢彩的魅影飞龙、千奇百怪的飞禽猛兽、晶莹剔透的圣灵之树、斑斓奇异的森林植物以及虎鼻豹眼、如灵如兽的纳美人等等这些映入观者视野、极具视觉震撼的物象正是凭借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设计创造出来的视觉图像,体现出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更是令人遐想联翩。

在设计意识日益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之中的今天,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有如一粒播种在社会土壤中的种子,在丰富的多元的文化的养分滋养下茁壮成长,思维之花的绽放,芳香四溢。也正是由于设计,人们的行为与交流变得顺畅、物质的形态与功能变得多样;正由于创造性的设计,改变了人们行为和交流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状态和对世界的认知,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些都可以归功于思维的创造力。从而,在视觉领域中,由设计生成的各种视觉映像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美学法则和审美规律,依循这些规律,我们能准确地表达思维的向度和设计的内涵。在创造性的思维体系中,视觉设计才能以更独特的方式和新颖的形式传达各种新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迪人.世[!]界是设计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第14篇

【关键词】图像 公共图像 视觉沟通 时尚 策略

公共图像可以看作是人为制造的视觉产品,其共同点是公众共享性。因此,公共图像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的视觉语言,更是一种复制人在历时性经验中积淀的记忆,它是对生存环境实施反思的美容文化。现如今的很多图像作品不仅是宣传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诠释一种思想状况。

公共性与艺术性原本是有矛盾的,伴随科技的进步,传统艺术的基本功能已被科技发明所替代,美化功能加入到信息传播和调解社会心理的工程中来。公共图像不仅能够传播信息、调解社会心理,它还存在着对审美体验的需求和对艺术性的追求,它是艺术审美概念的体验对象和艺术概念的表现对象。60年代至80年代,英国的书装、杂志开展了刻意创新的设计面貌,不断向读者提供文化信息;英国报业的版面不断进行演变设计,同时也把美观作为首要任务。90年代,英国人已普遍地认为公共出版的图像都有必要进行设计,而书籍设计一定要经常性的作为一种美的事物被创造和消费。公共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感召和愉悦消费群体,它为商品提供了可观的文化附加值,也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美学产品。

此外,公共图像与时尚结合的产物也屡见不鲜。时尚是人求新求变的精神活动,时尚的载体可以是一种物品、一种环境,时尚可以是一种设计观念或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师通过图像设计的造型组合,挖掘消费者的潜意识来预支消费者的想象力和敏感度。其中,公共图像的时尚设计关注更多的是公众的精神走向,以及公众心理反应和视觉认知的形式,从而将设计的风格、形式和法则囊括进以公众审美体验为主体的社会信息传播体系中,使公共图像与艺术沟通相契合。

在艺术的形式法则中,图像符号的象征性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而在设计的形式法则中,图像符号的差异性则是设计师最为重视的。设计从图像符号的视觉出发,形式的组合就如同意义的领地。图像对功能的阐明并不等于对价值的创造,特别是对于具有真正视觉感染力的公共图像设计作品而言,它永远不会像一件产品的样式那样简单地被人们理解。公共图像的视觉设计只有与公众的经验和感知达成共识,提供有关审美趣味和价值的判断,图像才有可能被公众接受。这种互相关联性,需要把设计作为一种视觉沟通的策略来认识和理解。

沟通意为交流。视觉沟通的过程,是将设计与公众的视觉习惯、认知心理及想象力,作为一种可视性语言的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的过程。设计的处理能使图像亲切、生动而诱人,最终达到使公众对现代化所产生的物质幸福感有所感受。想要产生视觉沟通,则必须具有能够识别的视觉语言,必须建立在对视觉形式概念的辨别和认知基础上,还需要以少胜多的简洁图像和一目了然的符号意义。以完成诉求、达成共识为目标。例如虎皮纹啤酒瓶的包装设计中,图像既没有标志,也没有任何信息。设计体现的是与虎皮纹有关的视觉概念,能自由地联想与视觉刺激相关的系列含义。没有文字,没有冗繁地推理,只有图形传递的思维。此外,还要注意沟通设计注重视觉形式概念的关注,沟通的认知来自视觉元素的对比逻辑,沟通的目的性是以旧换新,本末不可倒置,沟通的共识则是以情托物来把握艺术程度。

由此可见,图像的视觉沟通十分重要。影响图像视觉沟通的因素有消极性、认读性、共识性、和谐性和活力性,在思考和判断图像视觉沟通的设计取向时,大致可认为消极性是不具有沟通性的,只有认读性的视觉图像才能进行沟通,进而才可能达成可信任的共识;而且,只有和谐性才可能产生审美的体验,中国人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应该是这个道理;也只有和谐才可能产生具有活力的艺术作品;同时,活力性也呈现多元化艺术的视觉传播形式,这是公共图像进行视觉沟通的艺术行为。

视觉沟通设计不仅要构建图像中视觉元素的次序,以此提高识别率。还需要使图像的形式意义能够诱发受众的审美体验,以此赢得公众的好感度。公共图像应是信息传达和艺术表达之间的结合体,信息传达要求很高的内容认知度,而艺术的写意表达给予公众更多是联想和感受的意义。沟通的视觉识别率主要来源于受众对视觉认知的写实性传达,好感度主要来源于艺术写意对受众心理的作用。写实直接影响内容识别率的提高,好感度水平则相对较低。写意能够导致好感度的提升,使得内容识别率提高。如果采取图文认读的方式,要提高图像构成的视觉结构和美感,寻求理性诉求与感味的平衡。只有认读性才能进行沟通,只有和谐性才可能产生审美,只有活力性才可能呈现多元化的视觉艺术的传播。

公共图像只有通过视觉设计,提供审美趣味和价值、意义的判断,才能完成与公众之间的视觉沟通。在设计过程中,要掌握影响图像视觉沟通的因素和沟通程序,才能更好地完成沟通目的,以更美、更艺术的形式有效地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展览主题视觉符号;核心符号;辅助符号;场;立体传播

伴随艺术活动的频繁交流以及艺术的商业化,国内有关艺术的展览不胜枚举,展览的质量稂莠不齐,参展的作品鱼龙混杂,展览的成功不仅在于展出的作品质量,更取决于策展人展前的总体筹划与视觉的形象设计,而展览的视觉形象作为第一视觉要素作为传播的渠道显得极其的重要。展览视觉系统立体符号化、探索展览全新的方式是当下策展的趋势。

上世纪中国的展览大都是机械性地把艺术品聚集于美术馆里,主要依靠艺术家的名气与作品本身艺术感染力而招揽人气。营销模式比较单一,也没有形成固定的概念与品牌的延续效应。伴随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不仅展览本身的艺术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策展人还必须统筹规划,注重展览的外在视觉形象。近年来,国内展览的质量也逐步提升,接近国际水平。这些展览之所以能够取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认可,不仅在于展览每次带来的的全新理念以及对于艺术新思考,同时也跟展览的视觉符号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符号学所研究的是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不同符号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当符号学介入到策展当中,十分吻合策展人的目的。展览主题符号化是当下展览的流行趋势,展览都会有鲜明的主题,系统的视觉形象,并始终贯穿于展览期间。符号化的展览更能实现传播记忆。

一、主题视觉符号化

由于策展人的理念以及展出的内容不同,每个展览的主题也都不一样。策展人需要把主题符号化,注重的是符号的意谓,不同的人会根据抽象的符号产生不同的联想。联想的不确定性,使得展览主题会有更多不同的外延与意义。林田苗上海艺术个展的主题是“对视”,作为展览的主题是极为抽象的一个符号。字面上很难理解其意义,或许当你置身于艺术家作品面前你会因为“对视”而产生不同的的遐想。主题符号化使得观众随时都能产生不同的联想,也会使展览主题得到外延的解释。尤其是近年来形成规模效益的展览,不再是单一的个展,其展览的影响力逐届加强,并且已经在人心中留有固定的符号。展览每年都会根据当下社会的热点以及国际的潮流会有相对应的主题,例如上海双年展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广州三年展的《与后殖民说再见》。在不同主题化了的展览当中,所有的参展的设计作品与艺术家都应该是一种交融的状态,既吻合当下主题符号的意思,为不失自己作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展览浑然一体。

“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动物甚至是那些低级的动物都会停止他们的反应”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再在视觉上认同,也在情感上肯定。在众多展览中刺激的力度逐渐在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当下中国的展览艺术市场依旧很冷淡。展览在强化主题的同时候必须还要增强符号的不同刺激力度,这也是系列展览之所以要关注当下的热点以及国际趋势作出反应的原因。展览在主题不变的同时还要审时度势的发生微小的变动,这既是展览的重点也是展览的难点,展览的质量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展览视觉符号化

展览的主题确定之后,就是全方位的传播与市场投放,刺激受众并且有所反应。这个当然是展览的最终日的,同时为艺术家赢得相对应的艺术地位与经济效益。主题符号的视觉化是策展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展览能否吸纳更多的观众在于传播手段的效应与传播的力度。视觉设计主要由视觉设计师所完成,什么一个特定的符号形象既能够传达展览的概念又能够使观众心领神会。视觉系统中必须兼顾核心符号的语义与辅助符号的背景语义,使得视觉设计主次明了,层次多元立体,并且形成一定的气场。

展览视觉的核心符号即展览的主题符号,必须简洁明了,元素亦不能繁杂冗余,最好是一个简洁的内容,在第一时间里传达给受众,具有高度的自明性,符合视觉的秩序化规律。核心符号是能够表达主张的符号,它引导图像系统的语义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传递,在受众的的知觉感觉当中构成最合理的解读。这完全取决于展览的主题是否吸引观众,视觉设计能否从复杂符号系统中有序的排队。如“神韵东方2009亚洲珠宝设计邀请展”这个展览名字比较长,且没有太多的新意,因为珠宝赞助商所定不能更改的。为了传达概念,这次展览的主题符号十分简洁,一枚再设计的黄金回形针,当别在纸上的时候呈现数字“6”。展览的核心符号即是“6”。因为数字六在中国是个吉祥的数字,一个“6”反过来即时“9”符合中国传统阴阳统一,与神韵东方与珠宝之间有着不可言传的内在联系。展览邀请亚洲的六位非珠宝设计师的一次跨界设计。更为巧妙之处在于展览的启动时间是2009年8月“6”日,举办展览的时间是2009年“9”月24日。刚好吻合核心符号正反两面。回形针是表面镀的纯玫瑰金,也符合展览TTF深圳珠宝赞助商的理念。核心符号十分简洁,并且是一个能触摸的回形针,有别于传统展览局限于平面印刷的模式,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核心符号是整个展览的灵魂所在。

展览视觉的辅助符号的背景语义是展览的外延符号系统。与主题符号“收”的作用相反,辅助符号在于的是“散”如何使得辅助系统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展览的立体层次以及多元传播在于辅助符号多元丰富。辅助符号的外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共同传播展览的概念。辅助符号的合理运用以及背景语义的有效表达能够形成展览中富有生命力的“场”。亚洲珠宝设计邀请设计展的外延符号系统有利的传播了展览的主题概念。邀请的六位设计师每人设计一个“6”字,设计的是一套密符,王序设计的就是在TTF赞助商办公室拍下来的万年历上的六……六位设计师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的六个“6”作为辅助的符号贯穿于整个展览。

三、展场符号化设计

展览最后呈现场所即展场场的设计也需符号化,根据现有的空间如何多元立体的传播主题是展览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展览就是简单的应刷海报,导览册,一些微型的纪念品,比较木讷,没有人情,没有达到主题符号与辅助符号的立体效应。亚洲珠宝设计邀请展的海报设计也很特别就是采用的几张必要信息然后用回形针别在一起,送给六位设计师的礼物是纯玫瑰金的lO厘米长的回形针。整个展场吊顶也是由成千上万的回形针串一起,十分吻合珠宝固有的特性与展场的环境。又如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的开幕式就是用铁锤敲打一个传统式的七巧板的瓷砖,与展览主题《与后殖民说再见》一个行为演绎一段历史。这些创新的符号化传播,配合传统的纸媒传播,使得展览深入人心。

展览的视觉立体系统符号传播是当下展览的趋势,从展览主题到展出的立体符号化过程,高度统一的符号传播使得展览能铭记在心。如何设计传播,如何营销传播,是所有策展人与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重点,一定要脱离传统的展览概念,运用符号的理念指导展览视觉的设计,核心符号与辅助符号的立体传播使得展览真正给受众带来艺术的享受,也为策展人带来实际的艺术地位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