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美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美育论文

第1篇

(一)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塑造优美的体形

从健美操的动作表现形式上来看,有上肢和下肢、腹部和背部、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的结合,在健美操的每一个动作中,都需要把这三组肢体与躯干上的动作结合起来,在动作完美的呈现出来的时刻,会发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加入其中,就在此同时加强了人体自身的体质,体质的加强也就表现出身体的健康程度加强。在健美操多种动作的组合中,对动作有较高的要求,比如手上的动作就有很多要求,从手指、手掌、前臂直到上臂再到肩部都有严格的动作标准,这样的标准正是对人身体的一个有效的,全面的,均衡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身体各部器官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的健康,也为塑造人优美的体形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二)不同角度的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又称美化功能,是推动人自身发展的一个驱动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健美操的美,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精神生活。健美操是体育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对对健美操的热爱,它将艺术与体育结合起来,是体育项目中最具有美感的运动项目,它是“健”与“美”的结合,既表现出体育的一种健身的本质,也体现出那种艺术的美感。它的美所包含的审美因素有很多,最完美的审美功能表现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外在美主要是指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音乐美和服装的色彩美。动作美是表现健美操的关键所在,健美操的动作大方;幅度开阔,当肢体伸展开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人体展开的最大幅度时,便是最美的健美操;伸展有力,动作的表现形式要一步到位;节奏轻快,表现出来的不是笨重的感觉,而是轻盈快速。姿态美是指通过健美操的相应练习,发展人体相应的肌群力量,提高肌肉的控制力和肢体的协调性,培养优美的姿态,让动作有很强的表现力,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形体美是指通过健美操的练习,使身体各方面的轮廓清晰,线条优美,让人有种健美的形体美。音乐美是指在健美操的练习中,选择不同旋律与风格的音乐,带给人不同的感觉,就会表现出健美操不同的风格。服装色彩美是指健美操的练习或是表演中,色彩鲜艳的服装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趣,使人心情瞬间开朗。内在美主要指风度美,气质美和心灵美。通过健美操的练习可以培养一个人坚强的学习态度,锻炼其刻苦训练的意志,在健美操的练习中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风度,通常通过健美操练习的人都会有一种自信的感觉,从而展现出人的气质美。心灵美是人们通过对健美操的练习,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乐观进取的心态。外在美是美的基础,内在美是美的完美呈现,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全面的展现出健美操美的艺术。

二、美育的作用

(一)培养高校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体育的审美活动中,需要人们通过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来发现体育活动中的美,只有通过一定的直接感受力,才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才能够认识、了解和把握体育活动中的美。对美的感性直观认识和对其的印象是审美活动的前提,较强的审美感受能力则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开展的主体方面的重要因素。健美操是所有体育项目中,最能够体现美的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从它的各项美育功能中能够体现出,它充分而且丰富的展示了充满着生命力身体美,它既是体育美中的一项基本的美的体现,也是人们对美进行审视的一项体育欣赏活动中的审美对象。当学生融入到健美操美的环境当中,通过健美操的学习来改善他们的身体体形;在健美操的表演中通过自身各种美的展示来吸引观看者的目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镜子中的自己所表象出得美而对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够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大学生选择健美操的重要原因。

(二)培养高校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我们参与各式各样的审美活动,都必须要具有鉴赏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的鉴赏能力,才能够将美完全的诠释。对事物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理解审美成鉴别和欣赏事物的能力。审美鉴别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外观与内在的一个鉴别,比如客观事物的丑美、善恶等进行鉴别,以及对美的各种形态,范畴和程度的鉴别。在现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客观事物的外观,形态,本质的多变给人们增加了审美鉴别欣赏的难度。健美操是集人的美的动作,美的意识和美感于一起的运动项目,它是以人体和动作来展现自身的美,通过动作去塑造美,创造美,通过教与学的这个途径来认识,欣赏,感受和表达美。正是通过这一简单的教与学,让学生在自己心目中自觉的就接受了审美教育,对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会有很大空间的提高。另外在发现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在美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审美心理的研究较少,影响大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审美心理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相互的联系与区别,各个阶段的审美观念不同,但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一定的联系。健美操是一项美的运动,而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审美心理的研究,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无法促使学生对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对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一定影响。

(二)教学侧重在完成教学任务,教的内容相对教材化,影响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多加的注重学生们身体形态与乐感美的培养,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健美操是一项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一系列的屈伸,波浪,跳动的动作,在这些动作的教学中多多的强调动作到位,与形成完美体形有较大的联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加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中教师运用较多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大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改以往“讲解———示范———练习———纠错———改正”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将要教学的内容或套路准备好,就按着准备好的思路来进行课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造成学生一味的学习老师交给的内容,没有去主动的思考,可以将老师讲的内容改变一下,做一点创新。运用教学归纳法,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的加强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设想———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一)美育渗透于健美操教学中的可行性

1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着许多美育教育的因素

健美操是一项优美的表演艺术,渗透着许多美育教育的因素,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健美操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格。

2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体育活动不再感觉有痛苦,变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享受,同时这种兴趣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对体育的爱好。

(二)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1树立以美育体理念,加强学生审美意识

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美育体的新理念,充分利用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美育与体育共同教育的目的。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教师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健美操的教学中也不例外。学生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在许多方面都受到教师的影响。在健美操这门特殊的课程中,要实现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健美操的美,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使他们掌握正确动作,提高动作技术水平,达到形态美化,深刻体会到健美操中美的存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目的。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健美操教学中,除了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体能的训练外,美育教育的渗透是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加入不同形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健美操的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又对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五、结语

第2篇

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教育。美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我国有良好的传统。孔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2]113孔子在这里讲到的四个人,是春秋时的大夫。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他们分别代表着“智、仁、勇”和“艺”,如果一个人将四者集于一身,其人格也就完备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孔子还主张将礼、乐、诗、书、射、御“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其中各项都包括了美育的内容,体现出了他全面发展的思想。

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发展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美育可以很好地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宗旨,可以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平衡地发展。席勒就讲过,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他认为美育虽然不能对认识和道德带来直接现实的成果,但是,它却为一切能力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基础。它可以促进个体平衡健康地成长和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我们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意义上来讲,美育为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和平衡协调提供了基础。因此,美育对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德育是培养人性和提高道德境界的教育,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是通过审美来替代宗教,从而建立这种人生最高境界的。美育是一种可以完善人格,提升人性的教育;它可以促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美。它通过感性化的、富有趣味性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不自觉地储备了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先生就极力倡导以美育代宗教,他在《美学原理序》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期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何以见得呢?我们试反躬自省,当读画吟诗、搜奇探幽之际,在心头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言的怡适。即此境界,平日那种是非利害的念头,人我差别的执著,都—概泯灭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机。这样我们还不怡性悦情么?心旷则神逸,心广则体胖,我们还不能养身么?人我之别、利害之念既已泯灭,我们还不能进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么?”[3]143蔡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可以达到一种自由超越的境界,审美也可以成为主体心灵的依托。这样,美育便对道德的形成具有了促进的作用。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观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如果能够通过美育引导他们经常经历审美体验,就会让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审美的人生观。一方面可以把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另一方面能有效地补充学生人生信仰的缺失,使学生的心理结构不断趣于完善。21世纪,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欲求和伦理道德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通过美育可以较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美育对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育对智育的互补作用

人的思维一般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美育的思维方式多侧重于形象思维,智育的思维方式则侧重于逻辑思维。通常情况下,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主要使用形象思维,科学家在发明创造时主要使用逻辑思维。无数事实证明,如果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只侧重于形象思维的运用,而没有逻辑思维的参与,没有理性思维对作品整体的指导和把握,也很难将作品组织得完美。同样,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在科学发现和创造中的联想和启发。李政道先生就讲到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和他对音乐的爱好有很大关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说他的科学工作与从事音乐工作的夫人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样看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并列起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偏废任何一方,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对他们的科学思维、智育思维的很好补充。

此外,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观对主体的顿悟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形式美的规律是贯穿各种形态的基本因素。就像在技术工艺里,形式美的规律可以得到自由运用一样,在科学研究中常常由形式美而渗入到对宇宙终极结构的关注中。这不仅符合客观规律,而且也包含了人们对主观和目的性的追求。它也是科学技术里的审美要素,是科学美。以美启真就是通过感性、直观、领悟、灵感等非逻辑形式的思维来引导和启迪,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直观感悟能力,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理性成分通过审美活动达到内化。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不要偏废对他们的美育教育,否则既有损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新时期高校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第一,开设美育理论选修课程。美育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美学、艺术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美学、美育、艺术基本知识,使大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如何审美”等有关美育的基本问题,为学生的审美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第二,开设艺术鉴赏选修课程。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如果没有艺术教育,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因为艺术是审美的集中体现,艺术鉴赏又是学生了解艺术的重要渠道。大学艺术鉴赏课的目的是把美学从“象牙塔”里请出来,使它走进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来。通过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帮助、指导学生感受其中“美”的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鉴赏课程可以包括文学欣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要保证高校美育的实施,开设切合大学生实际的艺术选修课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三,开设美育实践课程。美育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鉴赏课程的继续和深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修一至两门艺术实践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化其知识学习和技法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艺术。丰子恺在《丰子恺论艺术》中讲到:“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也皆得为艺术家。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能,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4]26其大意:艺术是属于全民的,每个人都可以谈论美,都可以学习艺术。美育实践课程就是将审美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美育成为具有很大延伸性的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里的美育实践课程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它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美育实践课是不同的。

第四,加强美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学科的渗透。美育除艺术教育外还可以通过许多其他途径来实现,如欣赏大自然的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优秀的艺术品等。大学生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审美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机会。美育媒介的范围也很广泛,它涉及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不仅是艺术类课程的责任,也是学校所有其他课程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图片、音乐等来挖掘各学科中的美育素材。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进行美育内容渗透,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余生活中得到美的熏陶。

第3篇

1.1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较少,整个课堂气氛低迷、沉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而且这种固定式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与美术教育的初衷背离。其次,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途径也比较少,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黑板”、“画板”等教具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程度不高。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

1.2美术教育理念有一定偏差

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对美术教育进行全面的认识、了解,将美术教育视为一般的技术类课程进行教学,忽视了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自然也就不能指导学生深刻的领悟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无法将本土文化和美术作品进行有机融合,这也是导致现代美术作品缺乏新意和活力的主要原因。美术是伴随着人类发展慢慢产生、发展起来的,蕴含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果高校对于美术教育的理解、认识不足,忽视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必然会成为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1.3教学质量评估不合理

美术教育和其它纯理论性的学科有所差异,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采用具体、全面的措施,然而我国当下高校美术教育质量评估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作为考量标准,单一的教学质量评估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美术教育的实际需求。高校开设美术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全面、深刻的认识美术,了解美术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素质,为学生以后进行美术创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传统的理论知识考试评估方式和美术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很多学生也会因此而注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建设和发展。其次,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采用理论式的教学质量评估很难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准确反馈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学习、借鉴国外美术教育的成功经验

国外有很多国家在美术教育方面的教学水平较高,很多先进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笔者主要以美国、日本两个国家为例进行简单的探讨。

2.1美国美术教育

美国对于人的艺术能力、艺术素质培养非常重视,同时明确指出新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科学技术能力、艺术素质两大基本素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国家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结构。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具体提出了青少年美术教育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应该仔细观察实际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需要了解这些艺术作品创作者。并且,鼓励青年学生们将日常生活中诗歌、戏剧、音乐、文学、舞蹈等几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尝试着联系起来,启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积极进行创新,创造出别具一格、极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其次,明尼苏达州还会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流派、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熟悉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大师以及主要的艺术流派。不难发现美国的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比较重视,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艺术理论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实践。

2.2日本美术教育

在日本,进行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其次,日本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度很高,将其视为继承、保护、发展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将其作为和国际其它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工具和途径。通过美国、日本对美术教育的态度分析,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应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举,不能一味的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当下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3.1应树立全新的艺术教育观念

美术教育的本质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个性进行针对性教学,将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融合,丰富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目前由于受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社会世俗价值观的不良影响下,高校美术教育观念应该倾向于商品化教育层次,以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艺术修养的训练、培养,导致艺术创作的经济性过强。结果艺术创作形式虽然比较新颖,但是创作的内容消极、空洞。想要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性发展,高校应准确定位美术教育的目标和职能,将美术教育的标准及要求提高,将美术理论教育和学生实践操作训练并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应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想要实现美术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正确的艺术观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美术教师队伍。美术教师的素质水平对于美术教育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高校应重视美术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不仅应多招聘一些热情、具有活力的青年教师,为整支美术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同时也应将中年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作为队伍的中流砥柱力量。青年教师年轻,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中年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打造一支中青年美术教师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可大大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其次,高校应执行“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应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美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应安排学校美术教师参加一些艺术交流活动,学习、了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师和学术的最前沿保持同步。

3.3应注重社会实践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应用性较高,如果仅仅强调理论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理解艺术内涵,提高学生的专业性。但是理论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将这些美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当今社会,只有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才具备竞争力,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基础美术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实践是实际操作训练的有效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中,深入现实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现美、感知美,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开展社会实践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将美术教育从课堂上延伸到现实生活和社会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交流中迸发创作灵感,寻找新的创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4注重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加强其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4篇

首先,高等美术院校不应拘泥于适应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学科分类设置,而应注重大的艺术学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学,应特别回避职业技能的社会适用性训练思路,并刻意把持其非职业化倾向,其教学不应只是传授技巧与知识,而应专注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个性和艺术创造能力。其次,高等美术院校是当今美术学习的主要平台,也是文化艺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实践基地,在大学学习期间,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观念至关重要。应该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鼓励创新的思维,摆脱社会实用性、功利性的职业限制,鼓励学生不停留在满足社会的、他人的需求上,而是要推陈出新,通过自身的艺术想象力给社会注入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再次,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实践者。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审美性,如何传达给学生更深层、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或许是语言教学不足以担当的,所谓“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①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相对而言,目前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缺乏一种生活体验式的教学,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应该吸收传统美术传承中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除了知识技能的教授之外,更应该以感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在艺术生活中探幽寻胜,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对贯穿于生活的美术行为的直接体会,不仅应该设计教学环节,更应该作为教学当中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

二、外师与内省的体悟式、穿透式学习

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并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的学生而言,生活的深层、内在的艺术韵味对他们尚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穿透自身生活中惯常的、平凡的生活表象,以至造型形象,体悟到其间的艺术性、审美性,必得令其亲身体会方能渐悟一二,并一通百通。“度物象而取其真”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积累,对于社会生活的体悟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向外观察、发现,并内化到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借由全面直接的介入体验,开启内省的、体悟式的思维,培养审美的眼睛,以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洞察外部社会乃至宇宙的律动。只有在对社会生活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加契合现下多元的文化生活、体验式消费的经济时代。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③,这里的造化并非仅指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内在审美属性,是必须通过内心的感悟达成的内外通透。这种穿透式体悟方法的领会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学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形式结构,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转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结构,汇聚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创作中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使作品具有深度表现力,并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三、结语

第5篇

音乐的审美从本质上来理解,便是对于一个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感悟、理解与评价的一种艺术表现能力,这是在现今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高校当中的音乐教育教学开展不仅仅需要在形式上与听觉上满足学生们对于审美的期望与要求,并且还需要在更深层次上,满足学生们的思维价值以及审美思想。如同黑格尔曾经说过的那样:“音乐是世界上作为富有情感的艺术。”所以,音乐教育教学作为其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在对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理念以及促进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等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审美教育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心理

音乐审美教育是可以积极有利地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的,音乐审美教学活动不单单能够锻炼出学生们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还能够让学生们在那些优美的音乐作品当中感知到现实社会之外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他们会在其中欣赏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发现更多以前不曾发现的细节。不单单如此,音乐的审美教育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之美的同时不间断地激发其自身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以此便可以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对审美的直观感悟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是可以在心灵道德建设方面产生某种奇特的作用的,因此,音乐是可以成为培养社会中优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项基本手段。”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有很多目的性,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作用便是对高校学生们的身心进行净化与熏陶,这可以促使大学生们形成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审美教育课程还可以使高校的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丰富自身的艺术情感,从而获得高雅的审美享受,并且学会自主追寻美好的事物,如此,他们的心灵便会在这种美的陶冶之下得到升华,在接受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育时,获得高尚情操的培养。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开展还能够促进高校中师资

队伍力量的提升在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次全新的体验式教育,对于其授课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许多的高校教师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促使他们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情绪的。教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新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以学生创新性思维为核心的新式教学理念,并多增设一些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音乐审美教育课程的开展是可以让这些高校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改变和完善的。

二、目前高校中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的广泛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其中与传统文化教育毫不相关的音乐教育课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仅可以确保其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向更为良好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于是音乐审美教育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可是,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实际教学开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阻碍它上升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高校中音乐审美的教学内容过于片面

按理说,音乐艺术教育走入高校的课堂本是应该将其自身全部的艺术美感都展现给学生们,但在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不一样的乐种是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的,如果想要让高校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核心美感就应该让学生们更多的接触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是当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之中,其传授的课堂内容大部分是西方音乐内容的讲解,而对于我国的古典音乐或者本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没有太多的讲解。当然,西方音乐一直作为音乐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也拥有着许多难以匹敌的独特魅力,但毕竟它依然是单一的,片面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大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认识产生误区,他们的审美视角也会变得极为狭隘,甚至还可能在思想上产生崇洋的趋势,这于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学内容的片面性还会表现在具体音乐作品的讲解上,有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只会带领学生们去欣赏单纯的音乐作品,而从来不去为学生介绍讲解音乐家在创作其作品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是会让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感受其音乐背后的真正的美,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二)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学方法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音乐课是一门非常具有艺术性的课程,它并不是非常形象化的内容,与传统的文化理论课拥有着显著的差别,它需要的绝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应该从艺术性的角度来传授音乐。可是显而易见的是,很多高校音乐教师都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潜移默化的沿用着过去的文化理论语言进行教学,这便使音乐审美课程的开展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这样做,不单单违背了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趋向,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音乐修养的提高以及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的。

三、针对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内容的现状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领导理应注重起音乐审美教学的培养

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将自身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从根本上注重起这项教育教学内容。并且,高校的领导们应该在合理可实施的范围之内,适当的增加音乐审美的教学课程,音乐审美绝对不单单是一个审美能力的培训机制,它是能够让学生从欣赏音乐到认知音乐再到学会审美及评价的一个系统过程。只有拥有了充足的课程时间,才能够保证音乐审美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开展,才能够确保其教学内容的充足丰富,这样也更利于学生们对于音乐之美的领悟及掌握。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给予财政方面的适当支持及在制度上给予一定的保障。

(二)高校的师资队伍也应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素养,方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高校的音乐教师肩上承担着一份不小的责任,那就是向大学生们传授其音乐审美教育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以及最终确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们一定要努力将自身的音乐修养提升,还要从音乐艺术为基准的角度上去传授音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够引导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树立起良好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促进他们对于音乐审美思维提升,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走上更高的台阶。

四、结语

第6篇

1.1个人能力目标定位

美术学中,个人能力分为两种:一是独特的审美能力,二是不凡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主要指的是不俗的审美理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观察敏锐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而美学中的创造力往往是最为简单却也是最为复杂的,可能一个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作品是独特新颖的,但也有可能挖空心思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寻求美的规律创造美,然后再以作品的形式将其创作出来,这或许就是对美的最佳诠释。

1.2审美情趣目标定位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从主观兴趣的角度出发,以自我的眼光来审视审美对象,并对其作出富有个人情感的评价。审美情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个人爱好、兴趣差异以及审美角度的差异。然而,生活方式、地域特征、民俗风俗以及性格差异也会造成审美情绪的差异。而高校美术教育的宗旨是通过改革培养学生高雅、别致的审美情趣,真正体现艺术之美。

2教师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美术教育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临摹好的作品,虽然这样的练习可以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应付学校的考试,但却埋没了学生的创造力。往往极具个性、独特创新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只会埋没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因此,美术教育内容的改革,应在扎实学生基本功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创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1增设跨学科课程,增加选课量

面对社会的新形势,各大高校不得不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开展有益于美术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而传统课程的单一、教学内容的不合理需要彻底被,从课程内容上要增设跨学科的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课程数量上,需要增设选课量,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许多高校在美学课程的设置中对美学鉴赏的课程设置极少,导致四年大学时间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要注重人文美学课程的开设,倡导学生在主修专业美学课程之外,也要积极选修舞蹈、文学、音乐等极富艺术特征的学科,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2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开设思维训练课程

创新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优秀的美术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注重学生课堂上的临摹习作,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作品模仿性强而缺乏自主创造力。我们需从两个方面来改变这种现状:一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随机的训练,如作一些反应生活的画作。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对生活审视的视角也不同,那么画作表现的形式肯定也是各具特色的,这就很好地发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引进新型的思维训练课程。例如,老师可以临时起意进行一些头脑风暴训练,其规则就是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像暴风骤雨一样迅速构思自己的作品,然后将作品的构架,以及作品阐述的意义表述出来,在整个思维训练过程之后,互相进行点评。这种暴风式的思维训练过程是极其有利于开发大脑,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3教学评价方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化

第7篇

1.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开展,信息资源比较少,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利用手机媒体所带来的平台展开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手机媒体将会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手机媒体这种新型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加快捷地一些信息,传授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展开。在手机媒体的应用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得到了很大的方便,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好处,可以很快捷、方便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效率的提升,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著地提升。另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手机媒体的应用无疑带来了一个新的教育途径。手机媒体能够传播文字、图片、视频、音像等何种形式的信息,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接收思想政治知识。而且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学习时,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1.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主要是以点对面的形式,这种传播形式能够方便、快捷、全面地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动态信息,例如校园内的新闻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等,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各抒己见,促进大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客观地面对事件。通过手媒体来传播正确、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准确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成长规律是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充分了解,才能顺利展开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常都会选择一个人面对事情,缺乏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手机媒体的出现,为人们创造出了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空间,人们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交流,不用面对面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实时关注学生的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和符合大学生的真实状况。

1.3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手机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创造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对手机媒体信息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和思考,从而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在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交流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教育工作者则会通过大学生教育情况的反馈,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完善和更新,这种互动性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2提升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策略

2.1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载体作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手机作为载体和平台,采用图文并茂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手机媒体的各种信息传递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简单、形象、生动的形式发送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师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另外,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地开发和拓宽手机媒体面向大学生应用的软件系统,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建设。

2.2建设专业队伍,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也在不断地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做具有相应的反应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校应建立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拓展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展开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提升大学生素质

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点问题,就是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只有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实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由于手机媒体传递的信息过于繁杂,其中不乏一些虚假、诈骗、等不良信息,所以对于大学生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3结束语

第8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推进,使得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尤其是一些不良习气及行为对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尤其是对我们大学生影响甚为严重。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格缺陷,其特点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性格孤僻、怯懦、自信心不足、悲观、焦虑、冷漠、抑郁、多疑、敌视、冲动、敏感、暴躁等等一系列思想问题。如果其理想与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时,就很容易使其产生失望感与挫折感,进而导致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极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与矛盾(如:封闭与开放,需要与满足,自信与自卑,自立与依赖,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以及恶的意念与善的愿望之间的矛盾等)。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都是过着惟我独尊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进而使得其严重的缺失生活经验以及独立性。学生的人格“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多的是由后天的不当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因此,若能够对其实施正确的教育,势必会纠正其不良习惯培养其优良的人格特征。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主题途径

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主要是以传递身体锻炼方法为目的,以实践教学为主,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基础,以学生练习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活动。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自信心,同时通过情感素质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魅力,以此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善用专业气质,启发学生领会情感教育内涵

一般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受到过专业知识的熏陶,进而形成了高校体育教师特有的专业气质(如:健壮的体魄、洪亮的口令、洒脱的仪表、幽默的谈吐、精明的组织才能以及事业的高度热情等),这样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进而来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与练习的效果。因此,最为高校体育教师在每次准备一堂课时,都需要让自己做好准备,主要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材料,其可通过自己端正的仪表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领会、理解情感教育的真实内涵。

(二)建立和谐关系,促使学生接受人生哲学体育观念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都是处在青春中期,其具备成熟的生理条件,拥有着稳定的个性,但是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作为成年人的教师的认可和平等对待。因此,做为高校体育教师就应该充分的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与学生交流的心态,进而知道他们的渴望、了解他们的想法、走近他们的生活,最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及开展情感素质教育。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都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需要从一个长者和朋友的角度对其进行解答,这样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样不仅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更是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和谐的交流,使其能够耳濡目染的感受到教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导,这样将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品行,促使其建立起正确人生观,最终使学生能够很容易接受一些蕴含着人生哲理的体育观念。

第9篇

所谓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是重点表现出人们自身的地位,关注人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将人作为核心。具体来看,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同国外文化有着非常显著地不同,因此对于人文精神的解读也存在非常不同性。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一直都非常注重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从国外的历史发展来看,人文精神主要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更加的注重对于人们自身的爱好以及喜欢。因此可以看出由于文化的巨大的差异性,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各有所见,不过人文精神的实质思想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以及联系,最终维持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1]。

二、人文精神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关键性

应该可以说,人文精神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其对于美术教育全面系统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人们的个性发展。目前很多高校生的个人综合素质非常高,其继续一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其关键性的表现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分析:首先是人文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美术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在一些高校中,因为不同学生受到来自于自身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其每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其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契机下,人文精神就正好应运而生,其主要的核心本质就是充分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其利用对人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学习模式。

其次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协助高校老师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学,尽管当前很多高校老师自身拥有大量的知识以及教学经验,不过因为其长期以来都是进行美术教育方面的工作,对于美术教育也具有自己单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老师们会将自身的经验具体的实践运用到美术教学过程中。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不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这些教学方法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也很难达到目前高校学生以及社会的预期目标。如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美术教学的话,那么这样不但能够让美术老师在传授自身经验的同时,也有助于改进和汲取其他一些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思想。再其次人文精神的融入,可以有助于推动美术教育模式的全面进步,随着综合素质教育脚步的不断加快,目前一些高校美术教育也开始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和研究,最终让美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把人文精神同高校美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最终实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一般情况下,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尊重个性,它非常鼓励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同时为很多美术教育老师提供了一定模式的参考,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方式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人文精神可以将美的定义进行具体的明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都是处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其实不同的人对于美的定义都存在各自的见解。在美术教育中,美也具有不同的表现意义。通俗的来说,人文精神对于美其实类似于起到一种助推效果,其可以有效的协助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在没有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对美进行个性化的定义,这样就使得美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多样化。人文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打破了传统高等美术教育的束缚,汲取了更多良好的知识,定义出丰富美的展现方式[2]。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必须得到不断提高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强化必须成为其工作的重点来抓,很多人觉得高校美术教育非常注重美术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实践的学习,但是却很少将学生在美术理论中感知的美术创作情感的体验以及审美意识重点关注,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一定技能的同时,必须要相应的将美术中的文化以及人文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以此来提升学生审美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美术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主要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要模式,但是却很少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仅仅只是重视技能,却没有将文化内涵引入其中。很多高校的学生对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其他相关的综合文化知识了解非常浅薄,另外还有很多美术课基础理论老师以及专业课教师存在轻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经济快速的变化发展形势下,一些美术教师根本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教学实践中,只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进行其他方面的活动。另外高校美术教育也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人文精神在文学诗歌中,在历史地理等其他方面都大量出现。当前不同学科同美术教育的关联性非常低,整个社会并没有构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因此人文精神的形成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酝酿,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分析[3]。

四、结语

第10篇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学校却不能达标,即课程设置不具备科学合理性,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也达不到预期标准,无法满足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安排了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是实践时间较短,也不能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面临诸多困难,最后不得不放弃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如果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不仅会阻碍高校的稳步发展,还会对国家的教育资源造成浪费。

(二)高校盲目扩招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考扩招成了一大趋势。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人才也一样。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可知,近20年来,我国某美术高校的招生人数一直在不断扩大,已增加了将近30倍。高校扩招会促使艺术设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了更多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但倘若高校不结合社会供需的实际情况进行盲目扩招,就会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某高校进行了扩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备,该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下降,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

(三)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足,是阻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取得进展的因素。现行教学大纲中的套话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缺乏现实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仅仅是烂熟于心的纸上谈兵。另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及实践机会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即教学内容空泛、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落后以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另外,在许多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的技巧培训,而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致力于做学问,不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过度追逐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就会面临诸多问题,遇到教学瓶颈。

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连贯

在设置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教师应将课程的连贯性放在突出位置,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加强其理论、专业、设计以及造型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学校还要及时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将教学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或者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举行画展、设计制作展或摄影比赛等,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等,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科技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协同发展,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软件的相关应用原理,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学校要优化设置课程组合,保证课程的连贯性,节省教学成本,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在开展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流行时尚文化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广阔知识面的综合型人才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不同专业的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艺术潜质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另外,学校还需对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及专业课程安排,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信依靠这种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要取得持久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性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想象和组合,通过再创造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合理的、完整的形象。对此,在上专业写生等具体课程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功底之后,适当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想象,并将其作为考察的一部分。具体的创新内容既可以是空间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构图上的创新。此外,教师要合理把控学生的想象,避免他们走弯路或不切实际的创作,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时予以肯定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创新的水平。

(四)完善教学内容

美术院校需结合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宽,即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点,提供给学生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或办讲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到深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便会随之得到提升。另外,教学内容的设置需具有针对性,即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索,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技巧、技法只是帮助学生完成绘画或设计的工具,艺术设计学习的真正核心应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最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艺术观。

三、结语

第11篇

1.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虽然明确但效果尚不显著课程目标对高校编制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然而,我国高校在公共美术课程目标方面没有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目标。例如某高校的课程目标为“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课程目标只是普遍意义的课程目标,没有将目标具体化,没有可操作性,已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员的教育,而是实现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辅助专业技能人才,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逐渐呈现了专业化,这种趋势逐渐导致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范围不适应时展的需求,须加强人文精神,注重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加以改善,将会影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梳理首先,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综合性稍差。表1中列出了我国部分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美术公共课程的设置是按照美术的专业性进行分类,这些科目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内容,像素描、色彩等,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另外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过多的注重专业水平,没有体现艺术与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对三者关系进行梳理。国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仅仅有专业性的内容,还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斯坦福大学设置的美术课程中有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艺术与占卜,主要讲述了美洲文明发展的过程,阐释了在美洲文明进程的中,美洲的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方法和技术进行创作的,对考古学家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怎样促进了艺术史的发展进行了论证。其次,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教育课程内容普遍适应性弱,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非常吃力。高校公共教育课程中的“立体构成”等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缺乏像国外高校开设的如“蒙古征服时期的艺术,成吉思汗和他的胜利者”等具有探索性适合公共教育学生的学习。

3.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透视(1)课程内容尚待完善,层次感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既有横向联系,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首先,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水平,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要体现社会关系,体现社会感情,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1)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去体会美术的价值,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就必须找到交叉点,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实现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2)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从家的环境开始,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为历史模块,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例如,在历史模块,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第12篇

(一)艺术素质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艺术素质源于人们对美的原始的冲动和追求,它并非抽象的美学概念,而是集整体性、稳定性和综合性于一身,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能达到什么样的艺术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艺术素质有关。艺术素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它是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的统一体。艺术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植根于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来源于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和审美认知中。要从整体上提升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能力,就必须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其它的素质相比,艺术素质涵盖了更高层次的素质修养,它不仅是对美和客观规律的自发性的追求,更是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必经阶段。

(二)创新能力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助推器。对于个人而言,创新能力是其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推动力。因此,培养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提高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各类学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文艺术教育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不断丰富大学艺术教学内容,切实增强学科的实用性和内涵性。在设置艺术教学内容时,要实现心理艺术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强化学术交流和指导,将晦涩的艺术美学转变为通俗的白话,方便他们理解和掌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重视,现代教育要求切实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的实时共享。由此可见,要让美术与艺术设计生更好地掌握和领悟知识,高校就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升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顺利实现就业。

(二)定期组织文化艺术沙龙活动,鼓励艺术生外出采风,开阔视野学校要定期组织专门的文化艺术沙龙活动,不断提高美术与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修养,积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可以组织高水平的文化讲座,因为讲座教师对艺术和美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所以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积极开发自己的思维,形成自身独到的艺术见解。同时,学校要为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外出采风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在采风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课堂以外的风土和人情,从而转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激发创作欲望和热情,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高校在发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

第13篇

1.教师教学自主性不强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基础教学中,部分美术教师在授课中缺乏完善的教学体制,生搬硬套教学大纲,加上教师教学压力大,同时兼任多个专业的课程,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也难以形成精品课程。这样的教学压力大大降低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最终难以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

2.美术高考内容单一专业美术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中学专业美术考试教育阶段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一年级阶段,其中中学美术考试教育是基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写实性绘画与中学美术考试基础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应将整个教学内容局限于此而排斥其他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观念不断转变,美术开始与其他学科融合,美术作品呈现出多媒材、多学科、多维度发展。但是目前美术高考内容仍然以写实性绘画为主。

二、解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基础教学问题的对策

1.调整高校美术专业入学考试方式固有的考试方式只重视学生的手绘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美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考试方式也仅限于默写和写生。因此针对参考的美术专业学生,国家推行了“大综合”模式,增加了对其他美术造型能力的考察,如三维空间塑造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等。当然,考试形式上应更加多样化,如在传统的考试方式上增加电脑图形图像制作等。考试内容应实行模块化,将所有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考生可以抽签选择其中几个进行考试,从而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2.调整大一阶段基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接受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前,学生所受的是泛美术基础教育,而大学的基础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由于各个专业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表现力要求也不同。如大一阶段美术专业的学生以写生为主,这实质是对中学美术基础教育的一种巩固与增强。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大一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专业教学任务、内容,对该阶段美术基础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增加有本专业特色的基础内容,采取有专业特色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提高。

3.增强教师教学的自主性由于美术院系教师往往兼任多门课程,教学压力大,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教学的自主性,对高职院校美术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学校应根据美术院系的发展规模,公开招聘专业技能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尽可能地减轻美术专业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还应给予美术教师更多的关注,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外出学习,积极进行教研活动,将教师评优评干、教研成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三、结语

第14篇

1.网络传媒的虚拟性使高职院校学生网上交往缺乏诚信

在一定程度上,非道德行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大肆流行,遵守“诚实”的价值认同,“信仰”的标准在互联网上会大大降低,自得其乐,使用随机的互联网很受欢迎。上网聊天,主要是高职院校学生交往的形式,但在聊天中,高职院校学生不会不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不健康聊天的话题和内容对他们来说没有道德约束。

2.网络传媒行为主体的无约束性淡化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感

在网络媒体中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之分,没有贫困和歧视,那里的人们摆脱现实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摆脱道德和社会舆论的限制,使高职院校学生为所欲为的冲动。高职院校学生在网上,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有做一些不道德和非法行为的冲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的有效性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完整的内涵包括:一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目标,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设计的实施方法的教育环境,遵循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发展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媒体健康教育活动;二是高职院校学生要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增强自控力;三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志和信念的过程,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1.预防网络传媒诱错现象基本原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在进行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网络媒体诱错现象能进行解释。故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能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学生发生。网络媒体引起的诱错现象是人类社会使用网络资源引起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不然的结果,它是人类和社会本身的缺陷。网络媒体中引起诱错现象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成反比,人与社会,不断自我改进和发展,能有效的避免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因此,预防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应着眼于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与网络传媒诱错现象预防基本原理的契合

为了有效预防的网络媒体传媒诱错现象,关键在于个人自我完善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境界的良性发展,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在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认同和遵守。心理健康教育是世界观的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适应的道德和行为的社会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的措施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优化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保障的目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部门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室、宿舍、班级和学生社团为载体,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认知教育,培养学生情绪稳定,优化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发现、判断和解决现有的网络信息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成长。

2.优化网络环境

目前,网络环境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的速度,强度,深度和广度。网络的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也能有负面的影响。如何避免网络传媒的诱错行为,首先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上网的指导和培训,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其次,使网络教育进课堂,网络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作为教材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识别互联网上的信息;最后是让网络教育进行学生活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特点,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专业知识。

四、结论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通过倾听音乐能够陶冶自身的情操,开阔眼界和心胸,进而加强创造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大学生沉浸于音乐中能够被音乐所表达的情境所吸引,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音乐中发泄自己的情感,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放松。这种体验能够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具体来讲,音乐本身能够使大学生放松心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跳、血压、呼吸等都会呈现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能够使大学生感到放松。另外,大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二)对大学生心理能量的重要性。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会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能量,使大学生的心理能量发生变化,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张力,使大学生的心理张力与音乐张力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心理能量的作用。具体来说,音乐通过流动的音响传入大学生的耳朵,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联想并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转移被压抑着的心理能量。但是,大学生心理能量的转移是随意的,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大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合理释放心理能量。另外,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会带给人一定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能够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变化。大学生的知识丰富,精力充沛,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音乐中的细微情感,而这些情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大学生产生特定的心理能量。(三)对大学生心理结构层次的重要性。一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自我产生影响,大学生自带的能量会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被阻碍、转移或释放,而这个过程能够减少大学生的冲动和盲目;二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大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悲伤、思念、宁静的情绪,并通过情绪的体验来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且,大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还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对自我进行思考,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三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超我产生影响,而超我是大学生人格中理想的部分,是完善了的自我。并且,超我对自我具有控制和引导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追求和谐的内心状态。音乐审美教育能够重塑大学生的心灵,通过大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制丑陋的东西,培养大学生优美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不良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康的情绪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加强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例如,大学生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能够体会丰富的节奏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倾向性,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情感相交汇,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共振,而这种情感交汇和情感共振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例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不仅能够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而且能够感受民族情感,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作用于大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等,不同的音乐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为大学生创建自主发展的空间。并且,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了解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去联想人们的生活场景,加强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的音乐蕴含着健康的思想,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讲解内涵深厚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的励志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风格。并且,音乐审美教育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音乐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进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音乐审美教育能够通过群体性的音乐活动,加强学生的人际交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合唱、齐唱、重奏、歌舞表演等音乐表演形式需要团队成员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在沟通和配合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使学生学会与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相处,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高职院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音乐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养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兼备的音乐教师。一是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音乐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先进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二是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音乐教师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增强音乐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三是为了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高职院院校应积极组织音乐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音乐教师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二)完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是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物质基础,高职院应积极完善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设备,保证音乐审美教育的正常开展。为此,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钢琴、音响等设备。另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音乐厅,设置专门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场所,优化音乐审美教育环境。(三)组织文艺社团。组织文艺社团能够加强学生参与音乐审美教育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音乐活动,加强音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文艺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开设音乐审美教育。并且,高校应将文艺社团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利用音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社团可以组织音乐游唱活动、合唱活动、歌唱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感,缓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四)完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在音乐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科学制定高职学生的音乐课程,使高职学生能够有计划地学习系统的音乐审美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采取学分制,将音乐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精选音乐审美教育内容,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五)改进教学方法。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应摒弃理论灌输教育方法,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了解音乐的内在情感,加强音乐情感对学生情绪的影响,使学生在音乐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作者:黄金子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霞,王宝龙.从音乐治疗学谈起———论音乐对疾病治疗的价值与方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