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百家讲坛的感悟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百家讲坛的感悟

第1篇

福建省永泰县实验小学六年(4)班 赵伯罕

在历史的天空中,《论语》,《庄子》等古代文学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但它们在遥远的天空中却显得孤单、寂寞,很多人没能感受到它们的温暖。然而,有一档节目,却像一架望远镜,使这些散落的星星重新放出光芒,射进每一个人心灵,它,就是《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自2010年7月9日开播以来已播出1000余期。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大学,雅俗共赏,将许多晦涩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于民众之中,正如它的栏目宗旨一样——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如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

在《百家讲坛》中,出场过无数位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是众星璀璨,百家争鸣。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于丹、王立群、曾仕强这三位讲师。

于丹,三位讲师中唯一的女性,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清新浅显的讲述博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每逢讲课,她总是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横生,让每一位观众感到放松,继而豁达地去接受她所讲的一切。

和于丹相比,王立群教授则更显幽默风趣。扎实的史学知识加上浅显易懂的语言,便是他最大的特点,记得在《百家讲坛》说吕后、项羽时,他讲了匈奴单于给吕后言辞粗鲁的“求爱信”,又用公安部长、边防军等词语把我乃至全场观众逗得乐不可支。

而在三位讲师中年纪最大的曾仕强教授则更像一个活泼的老顽童——笑容满面,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的演讲水平更是出神入化,一句看似粗俗的话语,细细品味,却蕴意万千,即使是那些晦涩难明的古文图刻,也能在他的讲解下,化腐朽为神奇,深入人心。

或严肃,或滑稽,或生动诙谐,或引人入胜,正是这些史学大家们,演绎起每一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

第2篇

《百家讲坛》自2001年7月9日开播,“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是其栏目宗旨。作为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是将所谓精英的文化用一种大众相对喜闻乐见的形式即大众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节目中涉及的原本可能深奥枯燥的内容成为观众都能接受的都喜欢的节目。《百家讲坛》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其能够充分发挥大众文化中的娱乐亲民、商业等特性是分不开的。

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娱乐性。追求感官上的娱乐是大众文化的基本宗旨。更有甚者说娱乐可能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事业”。人们希望从大众文化的得到的是放松是快乐。美国的休闲学研究者杰弗瑞?戈比曾说:“休闲时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正是迎合了现代都市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的现状,给人一种相对自由轻松的状态。

而《百家讲坛》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寓于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解之中。在讲解内容不脱离史实不违背原著原意的大前提下,嘉宾在讲解的时候用一种相对娱乐的方式来阐释中华典籍,这是考虑到观众文化层次、理解能力参差以及电视节目的可看性等的因素。但是,《 百家讲坛》与一般的大众文化不同的是他不是单单只是娱乐大众,他只是希望借用娱乐的形式来向观众讲述我国的历史文化,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实一些文化底蕴。其节目内容中涉及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如果仅仅是按照像老师上课那样乏味的形式向观众灌输知识的话,节目必然不可能有好的收视大众必然是不会买帐。也正因为如此,《百家讲坛》不得不形式多样,让科教片也可以很有看头;不得不兼顾学理性与实用性,拉近观众与节目中讲述的精英文化的距离。

更具体来讲,比如在《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中,节目中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再现《论语》中所讲述的事例、道理。于丹用口语化的语言为观众讲述她的论语心得,其中还有她结合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以及她的生活感悟,有理有据也有体验。个人感觉《百家讲坛》中还有一点做得让观众感觉比较舒服的是旁白的讲述,背景音乐的选择。这些细节部分的到位使得节目的整体风格更加的平易近人,不像传统的科教片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也正是其大众娱乐性的体现。事实上《百家讲坛》的娱乐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看嘉宾的讲述方式,讲坛中几位中将娱乐做的比较好的如易中天、于丹等。

网上有一些说法是说《百家讲坛》是用娱乐的方式亵渎历史愚弄观众,个人觉得这中说法着实是有些过分了。《百家讲坛》只是与时俱进地用一种更让大家接受的方式来解读传统文化,而且大体上也并没有哪里太出格到扣愚弄大众这样的帽子在他们头上,又没有麻辣评委也没有找托儿。退一万步讲,现在原本就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如果央视策划一个严谨至死的科教类节目,刻板严肃一丝不苟,那收视率可想而知。《百家讲坛》用很恰当很适度的娱乐为国人提供了一档寓教于乐的电视节目。

在《百家讲坛》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节目所请到这些学者也一炮而红。于是请他们去做讲座的人多了,写作出书也来了,节目中的插播的广告也带来了巨额的收益。这就体现了大众的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商业性。

商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在现今文化日趋产业化的结果。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提到过“文化工业”这个词,我的理解是文化工业就是处心积虑用文化来赚取大众的钱。一旦大众文化具备了文化工业的特征,那么大众文化业就成了大众文化商品,有了商品属性。

不可否认的是《百家讲坛》将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商品化了 。但这原本就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并且在如今这样的社会,经济利益向来是绝大多数人做事情时考量标准中极重要的一块。《百家讲坛》只是用了宣扬传统文化这样的方式,但是事实上它也确实是在传统文化的普及宣扬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说《百家讲坛》中讲述的东西带给观众以及讲述者自己的都是虚假的毫无意义的。现实是残酷的,所以赚钱这一点必须的,其实只要找到平衡,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

对于大众文化而言,模式化与机械复制也是其特征之一。大众文化在其本质上具有无深度、模式化、易复制等特点,就是商品一样可以大量复制。在《百家讲坛》之后,各种形式的学者讲学节目开始出现在电视上。尽管这些专家学者都否认了“模仿《百家讲坛》中的谁谁谁”这种说法,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是《百家讲坛》为后来的这些节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营模式经验。《百家讲坛》用较低的成本制作了一档精品栏目,利用悬疑制造卖点,打造了节目品牌之后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其节目的主要内容——传统文化近些年也在不断地升值中。在这样的模式之下,《百家讲坛》除了赢得了高收视还收获了大盈利。

第3篇

【关键词】 《百家讲坛》;现代传媒;中国古典文学;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2001年7月9日起开播的讲座式栏目。作为大众传媒方式的一种,《百家讲坛》为了获取高收视率,就必须采取一些手段迎合观众,这就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弊端。本文力图探究《百家讲坛》作为现代传媒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播的消极影响,从而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以求使文学传播者和接受者在现代传媒方式下,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正确认识。下面具体就《百家讲坛》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播的消极影响进行如下分析。

一、对经典文本产生误读

《百家讲坛》中对经典文本的误读包括对字词的误读,以及对历史文化知识的误用。经典文本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文本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这个“泛娱乐化”时代,经典文学的阅读,只限于相当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百家讲坛》栏目组,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不得不以提高收视率为一切出发点。为了迎合大众的观赏品味,栏目组决定让主讲人们采用新颖通俗的讲解方式,并且要特意故事化讲述、制造好莱坞大片式的悬念,不惜以牺牲节目的学术性为代价,这就产生了对经典文本的误读,致使广大受众对文学经典产生了误解。下面以易中天在讲解《三国演义》时产生误读为例。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讲《三国演义》时曾质疑“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发明的,而是曹操发明的。他在节目中说曹操和吕布两军作战期间,曹操的军队由于去收麦子,城内几乎没有什么兵力了。就在这时,吕布的军队突袭过来,曹操急中生智,将随军的女眷都派遣到城墙上,摆出各种造型制造出歌舞升华的假象蒙骗吕布军队。吕布确实上了当,他看到远处的丛林好像有敌军暗伏,便慌忙下令撤了军队。因此,易中天便认为是曹操发明了空城计,而罗贯中把空城计嫁接到诸葛亮身上是“恶搞”,这好像是易中天在学术上的一大惊人发现,几百年来的读者都被罗贯中误导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并不是史学作品,就作为文学创作的《三国演义》而言,它是以《三国志》的史实作基础,进行大量艺术加工而写成的历史演义小说,所以后人说它“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正表明作为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和作为历史作品的《三国志》的分野。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是罗贯中以《三国志》为基础,对民间的三国故事进行提炼概括,并且巧妙地移花接木而成的。这样的创作突出了伟大军事家诸葛亮胆识与谋略的超群,而且更符合作品“尊刘贬曹”的价值取向,可以说这是罗贯中创作中的出彩一笔。而易中天没有尊重文学创作的可虚构性原则,却硬要节外生枝地把空城计说成是曹操发明的,污蔑罗贯中是在“恶搞”,这是对文学经典的权威性的亵渎,并且是对文学经典的误读。这种误读不仅质疑了《三国演义》的经典性,而且严重误导了电视观众。

不可否认,易中天的通俗时尚的讲述方式,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眼球,激发了观众对《三国演义》等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但是这种以牺牲知识的真实性来换得轻松愉快讲解方式的行为,使得错误在电视传媒下广泛传播起来,误导了广大受众,导致受众对经典文本产生误读,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二、文学活动娱乐化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为了提高收视率,采用了说评书、讲故事、制造悬念等一系列手法,使得它放弃了早期注重学术品位的定位,逐渐走向了娱乐化道路,从“学术电视”变为了“电视娱乐”。《娱乐至死》的作家波兹曼说“电视已经让我们成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这种一味迎合观众品味的做法,造成了《百家讲坛》学术性的淡化,成为了“娱乐化学术”。

《百家讲坛》请了刘心武讲《红楼梦》,请了于丹讲《庄子》、《孔子》。这两位学者都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但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广大受众的心理。想要抓住受众就必须去迎合他们的品味,在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的媒介生存状态下,《百家讲坛》成为了文化包装下的娱乐产物。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百家讲坛》把故事情节传奇化、文学经典通俗化当成节目的制胜法宝。

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了达到娱乐性效果,不惜以违背古典文学的原意为代价,这样的毫无节操地采用娱乐性手段迎合观众,可以说是完全漠视学术的权威性。易中天在讲座中穿插着大量不恰当的比拟,例如,他把刘备比作绩优股,谈到赤壁之战时,把孙刘结成联盟的得与失,竟比为现今搭伙的兄弟抢银行的成功与失败。易中天把刘备这个皇叔比作了注水的猪肉,因为要为刚开的公司找“CEO”,才去隆重找诸葛亮一探虚实。

刘心武讲《红楼梦》悬念不断,足把《红楼梦》讲成了悬疑推理小说,确实充分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但是他的这种讲解方式也造成了过度娱乐化的后果,他为了制造娱乐而制造悬念,为了制造悬念而制造了牵强附会的文学误读。他在《百家讲坛》上以这种方式讲解的揭秘《红楼梦》,在学术界便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认为刘心武的“秦学”根本不是什么学术研究,而是在搞创作、编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学术已经被严重地异化,文学活动充斥着娱乐性。文学经典原著被搬上《百家讲坛》后,在主讲人另类的讲解下,已经很难让人领略到它们原来的风采。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百家讲坛》确实让中国古典文学重回大众视野,但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三、接受者的主体性消解

《百家讲坛》的专家学者们以全新方式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使得广大受众在电视中,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享受着一场场文学视听盛宴。然而,电视前的观众完全被这种娱乐化、故事化、充满悬念的讲述方式吸引,以这种视听方式代替了阅读纸质文本,以致无法从原著中获取自己对经典文学的理性认识。可以说,在这个被视听充斥的“受众为王”的环境中,我们的文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在文学活动中“作者已死”,甚至受众也“死”了。接受者的主体性缺失,造成了文学接受的被动与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