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智慧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
1.1医学职业素质
医学是一项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业,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不仅知晓患者的健康,还应该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不但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还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首先医学生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能,能根据病人的躯体、心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遵守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职业要求;另外,还要培养医学生开动脑筋,以能动的创新思维推动学习、工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最后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健康,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是社区健康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
1.2医学伦理素质
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具有符合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价值观、医学伦理意识和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具体包括关注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具有医学伦理决策能力,能够从多个诊疗方案中选出达到最佳诊疗效果的治疗方案;具有发现、分析、解决医学伦理难题的能力;具有医学伦理评价能力和医德修养能力[2]。
1.3医学道德素质
大学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将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道德的建设和践行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这种道德精神需要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病人及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予以关注、关怀和关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其核心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1.4医学人文素质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凸显人文精神的新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人才必然是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大写意义上的人仅依靠专业知识是无法立足的,还必须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
2.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风险性很强的行业,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特征,就很难胜任医疗服务工作。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等,这种讨论活动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理想和信念得到提高和升华[3]。
2.2提高法律道德意识
近几年,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纠纷频发,甚至出现患者杀医的严重恶性事件。课堂上教师列举许多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关的案例事件,以此引起学生心灵震撼教育的同时,又渗透医学法学的内容,医学法学的教学包括医疗卫生的各个行业,如卫生法理、医院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教学侧重于医学法律常识、法律观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学生毕业后依法从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在加强道德意识方面,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渗透医德精神,如孙思邈医德医术令人钦佩,尤其对医德的强调,被后世的医者传为佳话;现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被誉为“伤员的保卫者、守护神”;还有我国近现代的裘法祖、华益慰、林巧稚等名医,这些典型的医学人物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4]。
2.3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
针对不少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社会人文知识相当贫乏等文化素养底的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提高文学修养――名家名作欣赏活动”,并让同学们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医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医学生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市井气,帮助他们感悟人生,陶冶性情,提高心智,净化心灵。组织学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讲座,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另外,授课中还注重对医学生加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传统医学理论充满了人文的智慧,“治病必须治人”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4加强实践育人功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可以根据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并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体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其次,拓宽教育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具有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学校起就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具体做法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活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及农村卫生情况考察。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关心艾滋病的红丝带爱心活动,义务献血活动等。另外,学校还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一系列调研、考察等活动,带领学生到沈阳华能老年公寓、沈飞老年公寓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主动践行。最后,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帮助医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生活困难和思想困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5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 默会知识 显性知识 医学院校 教师专业发展
默会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不仅要进行先进教育理论等显性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关注默会知识的获取及管理。因此,根据默会知识所具有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对实现教师专业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一、默会知识的内涵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指高度内化于个体的,很难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清晰表述、交流和分享的知识总称。这个术语最先是由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提出。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类。”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描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我们把第一类称作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第二类称作默会知识。[1]
高校教师默会知识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下,存在于教师个体内部的难以规范化、难以言表和模仿、不易于交流与共享、也不易于被复制或窃取、尚未显性化的各种默会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交流与共享等方式从高校外部获取的默会知识。
二、默会知识与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默会知识具有个人性、自动性、高效性、情境性、稳定性等特征,它是教师专业认识和实践过程的必要基础,对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创新及专业发展
知识创新是一个充分利用旧知识和旧能力产生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过程。隐性知识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为其他同事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也受到来自其他教师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启示,在知识的交融沟通中产生“智慧碰撞”,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由此实现自身专业知识的创新。因此,通过专业默会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教师才可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性的专业知识,从而在推动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快速增值
对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萧伯纳曾经这样生动地描述其重要意义: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3]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主动地与同事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点,共同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使默会知识流动并转化成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从而使大家在专业上得到共同发展。
3.深刻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成熟度
实践是隐性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默会知识往往内含于实践性的技能中,教师默会知识的交流与创新也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支配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知识,或者说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共享是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视教师为知识的生产者和拥有者,唤醒教师作为知识主体的意识,使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原理和理论。默会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它更能深刻地反映一名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熟度。
三、默会知识视域下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1.强化教师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教育观念。首先,广大教师要具有合作的意识,要将“合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逐步克服成人独立性强的特点,调整自己的心态,合理取舍别人的优势。其次,教师合作学习涉及到师师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合作学习的主体,在教师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了“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他们不但要互相探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要深入地思考如何将合作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教学实践当中。最后,教师享有合作学习的权力。教师有权决定合作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等,学校要为教师合作学习提供条件。
2.实施以老带新的导师制
国外研究大学教师教学成长的专家认为,一个大学教师的教学成长一般要经历“更熟悉教什么―更熟悉怎样教―更有技巧教―更有效教―更有效促进学”的过程。[3]教学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大量专门性的实践体验和经验积累。实行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是基于教师的自愿结合和内在需要而建立的新教师语资深教师合作的形式。新教师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接受具体指导,不断学习、实践、探索、反思,逐渐领悟,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老教师在帮助新教师切磋教学技艺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于自身能力保持与时俱进十分有益。导师制的实施,打破了教师教学自我封闭的藩篱,营造开放性探究和对话的氛围,使教师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坦诚对话寻求解决策略。
3.倡导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并考虑、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经历的反省来选择学生最应该学习的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相互转化,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隐形知识深刻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使隐形知识在个体之间或个体向群体进行传播成为可能。高校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通过单独反思和合作反思,对自己和他人所学的理论、所持有的信念、所实施的教学实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超越理论的局限、经验权威的影响,及时意识到自己内隐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把内隐知识与自己所支持的显性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对照、结合,能尽快地把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完成自己所学习和支持的理论向内隐知识的转化,向个人实际能力的转化,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开展专题研讨
围绕教师工作中碰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研讨活动,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交流。研讨方式有多种形式,可以在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可以通过沙龙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研究会、工作坊的形式,为教师提供综合性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金生.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J].教育研究,1995,(1).
[2]曹锦丽.教师隐形知识共享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4.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词汇教学;专业英语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a common topic in discussion. At present, most vocational colleges set up specialized English course for the purpose of serving for the special industry. How to learn and teach vocabulary of ESP is a bottleneck that perplexes most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effects that constructivist theory has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SP vocabul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Key words】Constructivist Theory;Vocabul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ESP
0 前言
高职英语教育现在成了一个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目前大部分院系从服务于行业的角度出发,大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说到专业英语教学,势必要谈到专业英语大量生僻而且难记的专业词汇。可以说专业英语词汇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英语基础相当较差的高职生中展开专业英语词汇教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是目前学术界颇为推崇的一种理论。它的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细化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包括“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 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由于建构主义者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化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教学中通过协作学习,使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组成重要的学习共同体,他们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共同体所共享,来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的词汇学习策略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以下我们专门论述几种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中有着突出效果的策略:
1 建构主义词汇学习策略
1.1 词根词缀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对他们学习内容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即,知识的建构)。许多高职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已经学过一些构词法的基本知识。而构词法对于专业英语词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词汇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词根和词缀所构成。根据词缀词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类:前缀和后缀。许多专业词汇都可以根据词根词缀法来方便和加强记忆,因此,掌握一个单词的词根和词缀是提高专业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大多数的专业英语单词就像化合物一样,由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所构成。专业词汇的前后缀一般来说专业性都较强,如:medic-(医治、医学),ax-(轴),pharma-(制药、药剂的),ferri-(正铁、三价铁),ferro-(亚铁、二价铁),hydro-(水的),-ethyl(乙基),kine-(运动)。如果在记忆这些专业词汇的时候,我们能先分析单词的结构,特别是记住其词根的意义,然后再综合分析其词的基本含义,便能很快地对单词进行理解和科学的记忆。因此,对专业词汇进行结构分析,尤其是通过词根的意义来记忆专业词汇,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情景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化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而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我们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而营造这个环境的有效教学手段就是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旅游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大家来到校园内开发上课,学生们可以进行英语的景点介绍,或者分角色进行导游和游客间的对话演练等。在自然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的刺激下,大脑会搜索专业词汇从而产生反应,对于专业词汇的记忆自然会更有效。又如药剂英语中涉及的药房情况口语,教师可以示范学生进行分组训练互动,互相扮演导购员和顾客的角色,通过症状描述,疾病判断,推荐药品和介绍服用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趣味活动中,学会实用的英语表达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情景教学对学生的英语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英语要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达到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以未来工作所用专业英语内容为情景素材,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创新能力。这种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3 重组语篇策略
许多专业的文章会使学生感到无法理解,因为其中有太多的不熟悉的单词。而重组语篇也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是一种重要的词汇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者坚持认为,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相对的点,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增长,帮助学生构建活动和重新组织。在语篇重组的过程中,学生扫描自己的大脑用已知的适当的词汇来描述新学的段落,用较为常见的同义词替换生僻复杂的专业词汇,这一过程正是他们理解新词汇的过程。通过语篇重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新词汇的含义,这是词汇学习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比如下面的一段文字:
Although drugs are intended to have a selective action, this is rarely achieved. There is always a risk of 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ny drug. No drug is without side effects, although the severity and frequency of these will vary from drug to drug and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ose who are prone to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rugs include:
学生重组后变成:People expect the drugs to have a selective action , that is to say, the good parts of the drugs can be left and act on people; the bad part can be missed. But it is impossible. All drugs have side effects as long as you have them.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reaction after take the same drug. Some people may be O.K, but other people may be very sick. Different drugs may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people too. These people are easily to be affected by drugs, they include:
通过语篇重组,学生通过把新词汇用已知的常用词汇替代了解了新词汇的含义,如:“ intend” 意思是意图,打算; “rare” 代表罕见的; “adverse effect” 和 “side effect”一样,都表示副作用; “severity”表示严重程度; “frequency”意思是频繁性; “be prone to” 表示倾向于。
1.4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学习者可以探索自主地学习知识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本材料,书籍,音频和视频材料,CAI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词汇教学中不可能明确的教给学生所有可用词汇,所以借助其他媒介进行词汇学习是很重要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仪器成为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样,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词汇记忆的一种常见途径。由于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和提供了各种视频,图片和文字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来更好的记忆词汇,多媒体环境下的词汇习得对于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以及提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直觉。
2 词汇教学策略应用对比实验
为了了解建构主义词汇学习策略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笔者在自己任教的两个大二的班级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词汇学习策略对比实验。在实验组的班级学生中积极采用以上几种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努力尝试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词汇的敏感度,提高词汇教学效果。而对照组的班级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背诵来记忆词汇。通过前测和后测,笔者得到以下的数据。
从上述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词汇学习策略对于专业英语的词汇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前测后测的数据对比,实验组同学的成绩无论在词汇获得方面还是在阅读理解上在后测中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通过积极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3 总结
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词汇的积累,很难理解阅读专业文献。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英语基础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有正确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的引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词汇学习策略无疑是专业词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二语习得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智慧.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作家杂志,2007,11.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辉.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策略[J].外语教学,2001,6.
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知识更系统 语文知识琐碎庞杂,丰富多样,很难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逻辑上升的学科体系,专题式教学的模式,可以通过聚合相似文章的专题形式,使知识更系统集中地体现。例如在学习《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的时候,如果把《蒹葭》《关雎》《氓》《采薇》《无衣》等放在一起,形成专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诗经》的认识也会更深入。
思维更深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曾经说过:“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专题式教学给了学生阅读的挑战、成功的喜悦和难以忘怀的阅读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思维、磨砺了思想,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更强。例如,吴泓老师的王安石专题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王安石的背景材料后,对王安石的个性感悟仍然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把心理学家岳晓东的文章引入进来,由此引发学生对王安石心理健康的思考,学生从中感悟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他偏执的个性也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些都带给学生巨大的思想冲击。
实施步骤
专题式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精读――泛读――活动――写作。第一步,精读。由师生共同研读同一专题下的不同篇目,深入地探究文本,将文本读懂读透。第二步,泛读。学生自读,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地探讨、研究,读出自己的感悟。第三步,活动。主要由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感悟。第四步:写作。教师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写作题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将自己的所感所得,书写成文,形成文字的积累,并通过写作这种形式,将阅读的效果落在实处。
具体案例
为了探究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笔者积极参加了《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特聘专家梁恕俭的“学科建模指导”讲座;在学科大组教研活动中,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陶彦睿做了“专题教学初探”的代表发言;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李峥还上了一节“语文学科建模研究课”,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精心指导。在通州区视导活动中,全组老师集体备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得到教研员的好评和支持。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全组老师齐心协力,积极展开专题教学。例如,学校开展了以作家为组材的专题,有鲁迅专题、李杜专题、苏轼专题等;开展了以体裁组材的专题,如骈文辞赋、唐宋诗词、唐宋散文等;开展了以教材选篇为主的专题,如京味文化、诸子百家、品味秋天等专题。
例如“鲁迅诗文专题”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做了社会调查:鲁迅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当代中国还需要鲁迅吗?要求学生选择五个年龄段对象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谈谈个人眼中的鲁迅形象。从调查结果上看,被调查者们基本上认同,经典作品该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该读。然后,师生共读《自序》《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呐喊》等小说集中重点篇目。推荐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起死》《出关》《铸剑》等篇。最后是发散写作:“我眼中的鲁迅”“鲁迅启迪我们做怎样的(或怎么做)社会人”“我画鲁迅”通过读其文,为你心中的鲁迅画像一幅;或者自选角度评论鲁迅在你心中的形象(可以绘画、也可用诗文,还可图文并茂)。
效果和体会
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发现,专题式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阅读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看问题更全面,认识更深刻,更富有哲理,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最终写作环节的设置,也促使学生写作形式多样,手法多样,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提升。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永定区高陂街道小学
邱丽华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
我有幸拜读了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作者以其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体验,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从实际情境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书中提出的"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令人耳目一新,而作者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反思我们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更多的是从我们理解的角度看,也就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而没有尽我们所能去感知孩子的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不断地强调我们要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始终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他对课堂、对教学、对教育的机智处理令人敬佩,而他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人间的真情、对教育的真谛、对爱的向往则更令人敬仰。
马克斯·范梅南先生说:"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的确,在新课程标准力求实现的几个功能转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而只有关注学生,才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
机智是"智慧的化身".为此,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别具匠心地运用教育机智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及自己的教学点滴谈谈有关教学机智的运用的粗浅体会。
1.变"严厉"为"宽容"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包容整个人的事情:"心灵、感情和身体"."教育学的满足感并不主要在于我们内在的科学性的好奇心,而是在于为了儿童的缘故而对儿童发生的兴趣。或者,换种说法,我对儿童的教育学兴趣不是由于对‘客观的”科学的没有感情的态度所激发的。相反,它是因为我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所产生的。" [①]因此,当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时,不要忙着责备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将阅读引向深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如上《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交流"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聪明的小朋友,那到底是谁弄错了?"这一问题时,有位学困生说"我认为青蛙是对的". 这一说法真是出人意料,因为他是学困生,我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宽容地笑着请他说理由。这个男孩振振有词地说道:"这只青蛙也没弄错,因为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看到的天就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它也没说错啊。"他一边还用身边的作业本子,卷成筒状朝着窗口望,一边说:"你们自己试试看,天不是也变成这么大了吗?"听完这样的理由,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请他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读懂后面的重点段以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为有这样的阅读动力,让师生更加投入。学生借助有关学习过的资料(一叶障目)突破了教学难点,懂得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做见多识广的人。这时,我请这位同学再来谈一谈他对文中这只青蛙的看法。小男孩朗声说道:"我的想法转变了,是青蛙错了。因为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东西少,它的见识就少,所以才会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 变"控制"为"引导"
"老师应该站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培养或塑造’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②] 因而,语文教学中以"求悟"为目标的读,不是饥不择食,不能囫囵吞枣,而应精耕细作,细嚼慢咽。教师的基本任务则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
例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有一位学生问"‘落’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我点拨道:"这里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和小组交流后,有的说:"‘落’比飞来得猛、快,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用‘飞’就有点悠闲了。"我点评:"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有的说:"‘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我赞许地说:"这是从态度上说的。"……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使他们对"落"字的体会入木三分。
3. 变"训斥"为"鼓励"
"儿童的生活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秩序,他们需要受到控制的自由以及那种将自由推向前进的控制。" [③]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随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记得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那段课文,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体会到桑娜虽然内心充满矛盾,但她一点也不后悔,所以他们读时语感把握很好。当学生们把"嗯,揍我一顿也好!"读完我就表扬起来。这时有位学生举起了手,问道:"如果桑娜的丈夫回来后真的揍了她一顿,而且要把两个孩子扔出家门,那怎么办呢?"面对这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我先是一愣,刚想训斥他,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于是,我鼓励大家一起来讨论:桑娜会怎么做?结果很快出来了,有人认为桑娜一定会好好劝说丈夫孩子不能跟着他们的母亲一块儿去死;有人说桑娜会痛哭流涕、以死相逼要抚养孩子;也有人帮桑娜出主意,可以把孩子留在西蒙那儿,偷偷地照顾这两个孩子……总之他们断定善良的桑娜即使被丈夫揍了一顿后也一定会保护这两个孩子的。多好的答案啊,可见学生都已经与善良纯朴的桑娜融为一体了,也把课文学出味来了。
4. 变"呆板"为"灵活"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学意向不是简单的思维信念,也不是我们写在纸上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教育学意向牵涉到我们对区分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的所有的积极思考。"[④]"兴趣不是那种需要时就能获得或产生的心理状态。‘兴趣”倒可以说是用来描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的一个词。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是置身于某事,参与某事,对某事持一种关心的态度。感兴趣就是热烈地投入到某事或某人当中去。"[⑤] 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教育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作为老师,不能按部就班,要多一些变通,因势利导,调整教学计划,灵活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上完数学评优课《圆的认识》,学生意犹未尽,上语文课了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圆。我灵机一动:本单元设计了一次写景小练笔,可不能错失这一好时机。于是,我趁热打铁,播放月亮、日出、拱桥、园林拱门等美丽的画面,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看完后,他们欣然动笔,写了《美丽的圆》《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的圆》《找圆》《月亮姑娘》等文章。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审美因素,即兴引导学生观察,感触眼前事物之美,信手拈来写作材料,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都得到了发展。
[①] 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②]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③]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关键词:回指照应;回指项;先行词;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36-02
一、引言
Halliday和Hason认为:在语篇中,如果对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是要从该词语的指代对象中获取答案时,该词语与其所指对象之间便形成了一种照应关系。这种照应关系可分为两种:外指照应和内指照应。根据照应词在语篇中出现的位置,内指照应则被进一步的分为回指和预指。回指照应指的是所指对象位于上文,即指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代成分之前;预指照应则是指所指对象位于下文,即指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代成分之后。例如:
(1)Wang Qiang was prudent in choosing a girlfriend,as he comes from the countryside and has little money.(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2008:111)
(2)That is the in sprit of the Olympic――to take part is what matters.(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2008:69)
例(1)中,“he”的所指对象“Wang Qiang”在上文,因而是回指照应;而例(2)中,“this”的所指对象“to take part is what matters”在下文,因此是预指照应。回指是语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语篇中常见的衔接手段,对于实现语篇连贯起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回指纽带(anaphoric tie)通常都由回指项(anaphor)和先行词(antecedent)组成。其中,先行词是指在语篇中先后出现两个同指的词时,前面的词被称为先行词,而后面指代先行词的词则被称为回指项。
二、英语语篇中常见的回指照应
根据Halliday和Hason的划分,英语语篇中常见的回指照应可分为人称回指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回指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回指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
1.人称回指。用人称代词(如he,she,him,it,them等)及相应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如his,her,its,their等)和名词性所有格代词(如his,hers,its,theirs等)所表示的回指照应关系则被称为人称回指。由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通常指代的是情景语境中的发话者自己和受话者,属于外指照应,只有第三人称指发话者和受话者之外的角色,因此第三人称经常被用来回指上文,具有内在的语篇衔接功能。例如:
(1)One day the Cowherd’s ox suddenly opened its mouth and spoke,telling the Cowherd the heavenly Weaving Maid and her sisters were going to bathe in the river. The ox told the Cowherd that he should go there and take away the Weaving Maid’s clothes while she was in the water. In exchange for the return of her clothes,she would become his wife. (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2008:159)
在例(1)中,“its,her,he,she,her,she,his”皆为人称回指,分别与上文中的“ox,the Cowherd,the Weaving Maid ”构成照应关系,起到了语篇衔接的作用。
2.指示回指。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以及冠词等所表示的回指照应关系叫做指示回指。在指示照应中,发话者以自己所在的时间和位置作为参照点,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就指示词所表达的概念而言,“this,these,now,here”指近,“that,those,then,there”表远,而“the”则表示中性。例如:
(1)Naismith began to work.. The first game-ball was a soccer ball. The first baskets were peach baskets that Naismith cleverly thought of hanging on the wall. From there,the legacy of basketball began.(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2008:75)
(2)Reeve was taking part in a horse race when his horse threw him off its back. After that,he couldn’t move or feel his body,and had to use a special machine to breathe. (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2008:75)
(3)Last year we went to Beijing for a holiday. The holiday we had there was the best we’ve ever had. (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2008:75)
(4)In my young days we took these things more seriously. We had different ideas then. (Halliday&Hason,1976:75)
例(1)中,“there”回指前三句的内容;例(2)中,“that”回指“Reeve was taking part in a horse race when his horse threw him off its back”;例(3)中的“the holiday”与第一个句子中的“a holiday”构成回指照应;例(4)中的“then”与上文中的“my young days”构成回指照应。
3.比较回指。比较回指指的是用比较事物异同的形容词或副词及其比较级所表示的回指关系。由于任何比较至少涉及两个实体或事态,所以当语篇中出现表达比较的词语时,阅读者就会在上下文中寻找与其构成比较关系的其他词语。因此,比较照应在语篇中起重要的连贯作用。韩礼德和哈桑(1976:39)把英语中的比较照应系统归纳如下:
比较回指在语篇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例如:
(1)“Ah,I can see you are a bookworm like myself.Now,”he added,pointing to Mahony who was regarding us with open eyes,“he is different;he goes in for games.”(J.Joyce:Dubliners)
(2)For a long time,though I certainly did my best to listen,I could hear nothing but a low gabbling;but at last the voice began to grow higher,and I could pick up a word or two,mostly oaths,from the captain. (R. L. Stevenson:Treasure Island)
(3)I’ve heard of devices of cell phones that can track owner’s whereabouts. Such tracking devices,however,have drawbacks parents need to be aware of.(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2008:133)
在例(1)中,“he is different”的具体意义是以上文中的“you are a bookworm ”为参照点的,因而“different”与上文之间构成了回指照应。例(2)中的“higher”和“I could hear nothing but a low gabbling”形成比较回指照应,使得上下文紧密的衔接在一起。例(3)中,“such”回指照应了前文中的“devices of cell phones that can track owner’s whereabouts”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连贯性。
三、回指照应与英语教学
如上所述,回指照应通过先行词与回指项的上下文解释关系,实现语义和语篇两个层面上相互照应,使得语篇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完成了整体语篇的前后衔接连贯,从而达到了修辞上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语篇要想达到语篇生产者所期望的交际功能,必然会出现各种回指照应。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回指照应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语篇理解,提高写作能力,增强翻译技巧。
熟悉英语中常见的三种回指照应,特别是常见的三种回指项。在阅读语篇过程中,如果对一个回指项词语的解释不能确定,则能迅速而快捷的通过上文找到其先行词,进一步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和把握。关于写作,回指照应的学习和应用则尤为重要。相对于汉语的“重意合”,英语对语句完整性的要求则更高,也就是所谓的“重形合”。一味地出现相同的所指项会使语篇重复繁冗,而一味地省略则使读者不知所云,破坏语义及语篇的完整性,只有正确使用回指照应才能更好地完成语篇的衔接连贯。另外回指照应在翻译上应用也较为广泛,只有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回指照应的相同与差异,才能熟练完成对两种语言的驾驭,从而翻译出地道的汉语和英语。而对英语的回指照应也是一个熟悉与积累的过程,应勤加练习。
参考文献:
[1]董玲.回指释义对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Halliday,M.A.K. & Haso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aon:Longman,1976.
[3]胡芳.英汉语篇代词下指照应的功能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
[4]钱乐奕.英语代词前指释义示[J].合肥学院学报,2005,(4).
[5]游训花.照应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关键词:绘本教学;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23-02
小学数学绘本教学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情节,顺应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化了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发展他们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绘本教学立足于儿童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使得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发生密切联系,帮助儿童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思考。
数学绘本教学的表现形式是绘本,但其本质仍然是数学。故事只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借助绘本故事,教师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引领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绘本教学吸引儿童、贴近儿童,容易引发儿童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情感共鸣。绘本教学既让课堂散发知识和思想的魅力,又让认知和情感融合,让严谨的数学课堂散发出浓浓的“爱”的温情和智慧碰撞的火花。
小小的绘本,大大的世界。一节普通的低年级图形认识的复习课,借助于生动的绘本,让师生演绎得丰富而深刻,散发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绘本既是图画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它既讲究趣味性,也具有教育性,还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温暖、相互关爱的人文思想。教师借助巨人分别帮助村民的故事,引导学生回顾、辨析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摸出正方形、三角形等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辨析平面图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还巧妙渗透了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区别。教师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适时点拨,抓准图形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正如荷兰数学家范・希尔提出的几何思维水平:直观、分析、推理、演绎、严谨,这样的教学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符合儿童学习几何知识的认知规律。[1]小学数学绘本教学的价值还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故事情节的发展
绘本故事生动形象、情节曲折,容易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作为教师,既要在教学起点关注儿童的视角,也要在学习中提升儿童的数学认知,处理好故事情节与数学知识本质的关系,避免一味迁就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而降低了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准确把握绘本故事中蕴含的核心知识,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组织故事情节,让孩子带着数学问题和要求阅读绘本。教师让孩子主动参与,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并积极鼓励他们边阅读、边思考、边操作,将知识融入绘本故事。教师还要对绘本故事进行积极的创编,围绕教学目标,将合适的教学内容巧妙融入故事发展之中,增加数学教学的开放和互动,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2.空间观念的提升融入在数学活动中
绘本教学的方式要处理好绘本感知与动手操作的关系,在故事讲述和插图阅读中增加操作与扮演,增加儿童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感受,全身心沉浸在绘本数学学习之中,深入理解数学内容,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效果,强化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和数学情感体验。这是绘本教学对“做数学”相关思想的体现。
教师以数学思想引领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操作和交流。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2]依据本课的题材,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而操作活动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而是需要结合故事情节,关注操作和故事的统一,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将操作置于故事情节之外。学生在思考和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情节展开中组织操作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升华儿童的情感,让数学知识在有趣的绘本教学中自然生长。
3.空间观念的提升融入在数学活动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目标。[3]数学绘本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习得,更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浸染。教师不仅给孩子们呈现故事,同时也在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境界。教师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对爱的感受力,提升孩子们细心观察、乐于动手、真诚合作、勇于探究的学习情感。
教师在数学绘本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团结的力量和爱的奉献,潜移默化,达到了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将数学知识完美地蕴藏在了美妙的绘本故事里,让孩子们在感动于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拥有一个有爱、有美、有智慧的学习时空。绘本教学让数学课堂如此生动、美丽,用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丛林.小学数学绘本教学价值研究与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7-8).
[2]郑毓信.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建构主义 SOLO分类评价法 心理规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在的教学,学生是主体,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构造者”,而老师却是以了解学生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提供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引起认知冲突,促其主动学习,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中等生们渴望成功,却不拔尖,时常因为默默无闻,而不被关注。课堂上,优等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战;学困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要提高中等生的综合能力,须从以下两点关注。
一、让学生学会主动
实际上,班级中的尖子生往往阻碍了中等生向前发展。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教师引导―逐步渗透―适时总结―等待顿悟”的主线。在知识背景相同的条件下,学生是有差异的。尖子生和中等生在顿悟的过程中有一个时间差。有的时候中等生容易受到别人的干扰,在结论出来以后,有的学生就不肯思考了,认为“我也是这么想的”,放弃了最佳的“顿悟”时刻,久而久之,养成了等待结果的习惯。三四年下来,中等生的位置不变,思维方式也不变,永远缺乏“自己的顿悟”。我在课前和那些优等生“有言在先”:不要剥夺大部分同学的思考机会(不要把答案很快地公布),让大部分的同学有思路。回家一定先要自己思考,不要一上课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就像记别人的密码一样,几分钟就忘记了,因为那不是自己的,所以学习的结果不一样。
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的SOLO分类评价法指出:学习结果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都是由量变达到质变,每一次飞跃,对这种知识的认识便提高了一个层次。每一次“顿悟”,都是一次飞跃。而且这种飞跃和质变是“螺旋上升”的,按照SOLO分类的标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比方说:在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题)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被大篇幅的语境和语义所迷惑,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差。用学生的话说:“我不了解它。”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点到问题中的单一点,马上回到问题的结论,分析不了问题中各信息的相关联系,即“我知道了一个方面”。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评价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列出多各知识要点,但各知识点之间相互独立,毫无关联。只找到了珠子,而没有找到穿珠子的线。即:“我知道了重要部分的大多数。”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综合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将问题的多个要点,整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这就是说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并能把它表达出来,即:“现在,我看到了它们是怎么联结在一起的。”
5.拓展抽象结构层次(extended abstract)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并能将之理论化,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的层次,只有在不断地练习、总结、再练习的基础上(特别是毕业班的复习),不断构建知识框架,才能达到目的。即:“我明白可以在多种情况下使用。”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基本上中等生能够达到前4个层次,结合前面所说的,在数学学习中,这部分学生缺的就是“由一而类”的能力,“顿悟”的能力有待加强。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也提出解题过程包括审题―探索―表达―回顾四个环节。而回顾就是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的能力,需要的是纵观全局的眼界。“温故而知新”,“再思则明”,从中等生到优等生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只要要领得法,给中等生更多的空间,那么,他们会成长得更快。
比如说,在2009年闵行区的模拟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已知二次函数y=-x+4x+m的图像经过点M(1,0),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求出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
(2)已知一次函数y=2x+b的图像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点A、B,(1)中所求得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的对称轴与一次函数y=2x+b的图像相交于点C,并且对称轴与x轴相交于点D。如果S=S,求b的值。
第一个问题,属于单点结构层次,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个未知量。属于点对点的单一问题。对第二个问题,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层次中等的想到的是通过已知条件,用面积公式转化,得到了一个关于b的二次方程,就事论事。但结果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计算出了结论。这一类学生的想法按照SOLO分类的标准属于多点层次结构,不能通过信息的组合,毫不费力地达到目的。那些优秀学生的想法就不一样,他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他们想到的是:我们可以把S=S化成比例式:=,然后通过图像告诉我们的信息,转化成相似模型去解决。他们达到了“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综合信息的能力”,看到了题目的意图。从y=2x+b的图像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点A、B,他们想到的是题目里面没有交代的范围,从“分类”的逻辑方法来判断的话,因为位置没有点明,所以符合条件的图像就有两种。通过计算同学们也验证了这一点。
读懂了命题者的意图,学生也就离成功更近了。
再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bx+3的图像经过点A(-1,0),顶点为B,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的坐标;
(2)如果点的坐标为(4,0),AEBC,垂足为点E,点D在直线AE上,DE=1,求点D的坐标。
这两道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会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抛物线的定点坐标或对称轴;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理解线段和射线的区别,会对不确定的图像位置进行分类讨论。少部分同学可以由刚才的题目,发现其中的玄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就达到了拓展抽象结构层次(extended abstract)。教育心理学指出:“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的经验达到某一程度时,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如果要达到拓展抽象结构层次(extended abstract),中等生就需要有“顿悟”的一刻,要抽象概括,并理论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反思思维过程、知识点、解题技巧、反思方法的优劣,加强综合联系。
老师在教学辅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重视思路的发现过程。根据认知建构理论,要使学生有“做数学”的意识,“通读问题―猜测,尝试―检验,改进―证明,反思”,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做。
(2)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专题的形式,渗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所以专题形式非常必要,要让中等生感到自己是在独立工作,老师要努力做得不露声色,考虑周到并且不显眼地帮助他们。不断构建知识框架,注意复习课的“联想”――知识的联想、迁移、融会贯通,注意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生实际的“联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在辅导中等生的时候,除了反思,整合,运用,还要适时“创新”――特别是一些思维方式的养成的时候,适当鼓励学生自己改编题目。由易到繁,低起点,小步走,步步为营。让他们尝试改变关键字(线段改为射线或直线或某线段的延长线,相切改为相交,全等改为相似等),改变顺序(把原命题改为逆命题),改变条件(变封闭条件为开放条件),改变结论(变封闭的结论改为开放的结论)。
“人的学习心向和感知到理解是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而从学习的理解到迁移和应用的过程则是一个抽象到具体化的过程,比上一次难度更大更复杂的飞跃”。数学的复习只能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让中等生从心里感觉到数学题原来是这样来的,自己同样可以创造。也就可以克服一些畏难情绪。我们一定要给他们创造空间,给“顿悟”加点催化剂,让他们主动去学,主动去悟,主动去感知。
二、让学生学会感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去山下打油,并一再叮嘱他:“千万别洒了。”小和尚在回来的路上,拼命地想不让油洒了,但是越这样想,却在这里洒一点,那里泼一点,回到寺庙时,钵里的油只剩一半了。后来又有一次,另外一个老和尚对这个小和尚说:“春天到了,山花都开了,景色挺美的,去看看风景吧?顺便打瓶油回来……”小和尚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把满满的一钵油带了回来。
故事虽小,但说明了一个道理:实际上,中等生太渴望成功,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或许成功的概率更高一点。心理学上有一个“瓦伦达效应”:你越害怕失败,那么失败就会降临在你的身上。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把爱给学生,特别是中等生,不要给予他们太大的期待,以免造成学生心理的负担。中等生很想表现,但是每一次,都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个过程是:把小事做好,做得与众不同,并且千万不能厌倦。
因为厌倦而产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大部分中等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久而久之,产生了随情绪而改变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若学科老师在不经意中表扬了他们,他们会以百般的热情投入到这门学科中去。这就给了他们动力。可以说,这个群体是被人遗忘的角落,没人疼,没人爱。而老师往往太急于求成,对这群慢热型的学生满不在乎,而后果是错失了当“伯乐”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中等生,先从心灵上关怀。多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到:老师喜欢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我们只要努力一把,就一定能和同学们一起进步。
2.关注中等生,也要多与学生家长多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动态。这批学生,因为性格的问题,在学校往往是“乖乖孩子”,但因为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往往在家表现出来的方式与学校完全不一致。所以,同样要让家长感到老师非常希望孩子快快进步,让家长把这份爱进行传递。
3.关注中等生,需重视中等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习幸福感”。这批学生有一个特点:非常努力,却实效不大。所以,作为科任老师,我们要对这部分学生倾注更多,只要对他们点一下,可能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让他们少走弯路,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这个特殊,也是班级集体中队伍最为庞大的群体,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这部分学生慢慢适应老师的教学节奏,适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被动接受的状态,让他们主动吸收知识,构建良好的学习过程。关注心理波动,让这部分学生增加“顿悟”的机会,增加“学习幸福感”。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北京教育出版社,1982.
[2]张乃中.数学思维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2.
[3]郭秀艳.内隐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4.7.
[4]高文杰,李晓娜.拉卡托斯拟经验主义数学观与启示.数学教育学报,2003.8,Vol.12,(3).
[5]杨鑫山.浅谈建构主义观点.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7.10,(6).
[6]刘文伟.落实复习环节中的“联”,提升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上海中学数学,2009,(4).
【摘 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积累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在广泛的不同教学内容中,进行迁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会学习的归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依据教育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 为自主而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可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前提。
1、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教育,把学好化学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组织讨论,开放实验室,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本章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乃至对将来学习的影响及其用途,激发求知欲。
2、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向独立转化。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养成遇到问题要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启发,注重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辅导要得法,对学生自主校对或互相校对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3、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化学教学中应注意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化学用语的记忆及运用),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采用分散记忆,联想记忆,做到符号、名称、实物及现象等的相互同一,赋予抽象符号一些生动形象内容,多写多用,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 为积累而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而阅读、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多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多做实验,多做多练,读中悟法,练中巩固,实验中验证,积累解题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1、抽象,使知识概括化。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景的迁移,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化学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比较法、归纳推理法、联想法、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如学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引导学生对比制取两中气体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可概括出如下规律:凡固体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氧气的反应装置;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氢气的反应装置,进一步总结出:反应原理决定反应装置,气体性质决定收集方法这一原则,为学习实验室制取其他气体作好了知识迁移准备。
2、例证,使知识具体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他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同学只知道空气是混合物,当问到由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物质是否混合物时就不知道了。这除了没有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概念的原因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来解释“混合物”这一概念的例子太少的缘故。因此,化学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新知识去印证已学的概念或一概括出来的规律与方法,使概括化的知识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以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式(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部分记忆与整体记忆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相结合),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 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是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迁移。只有在广泛的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慎重地进行迁移教学,学生才会使已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1、分析,使知识类化。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他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化学教学中(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相同)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知识类化,使知识迁移。
2、联想,使旧知识再现。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在某一情景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比如,教学氢气的物理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学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氢气和炭单质的化学性质……,由旧促新,促进迁移。
3、顿悟,使旧知识迁移。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凭借着经验去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概念或原理去解释某一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使已学知识迁移到新学内容或新的问题中。
四、 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得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提问指导法,练思维广度。化学教学中,仅是单纯的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做法是不够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知识,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同一物质及其属性,训练发散思维;指导学生从多种物质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训练逆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3、导提要方法,练逻辑思维。化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实验步骤、实验方案等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解题方法的繁间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的独创性。如:针对有些学生易把氧气具有助燃性误记为可燃性,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氧气可以燃烧,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在实验过程中,针对某一装置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不要这一装置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或加上某一装置是否更合理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将使学生由模仿走向创造,学会自主学习。
1.开课初期摸清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他们的整体英语水平不高,同班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都参差不齐,基本形成了基础好的是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甚至极差的状况,反映在学习上就表现出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信心,明显存在厌学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初期应把工作做得细致一点,充分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并掌握个体的差异。只要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既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学到新知识,又让大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英语成绩,跟得上正常教学步伐,从而两者兼顾,各有所得。
2.英语教师应学习和了解基础医学专业知识,促进医学英语的教学
由于现在很多中职医学院校选用的是医学英语教材,与普通英语差异较大,教师如对医学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必然会在教学中感到非常吃力,甚至难以胜任。以笔者所教授的《实用医学英语》中的一单元“vaccination”(种痘、接种)为例,该课文涉及较多“接种”的医学原理,如教师熟悉,则可较好进行教学,如教师对“接种”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则很难讲授清楚,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医学英语教师在具备较好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可利用自学、查阅资料和向医学专业教师请教等途径,掌握一些医学知识,从而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英语和母语使用的比例,做到“中英文结合”
现代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以听说为重点,表现在教学上则是很多教师从始至终全部使用英语,忽视甚至否定母语的作用。而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如完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难以理解或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完全对教学内容一无所知。因此,在当前中职医学院校还不宜完全否定母语的作用,尤其是开课初期更应将英语与汉语相结合,配合进行教学。然后随着教学的推进,逐步向增加英语使用比例、减少汉语使用比例过渡,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4.积极开展趣味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前所述,很多学生对英语有厌学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加上英语课时普遍较少,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中职医学院校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趣味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如学唱英文歌曲、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排演英语节目、开设英语角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又可弥补英语课时相对不足的缺陷,促进英语教学。
5.加强听说训练,积极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教学应以交际为主要目的,虽然中职院校教学以专业课程为主,文化基础课课时相对较少,但教师仍应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训练机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
(1)从培养英语听力入手,先让学生听得懂,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说的训练。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听生词、句型、对话及课文的听力材料,并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方式等训练学生的听力。
关键词:剪纸艺术;功能;价值;开发前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93-02
我校是一所浙江省A级普高,生源以农村学生为主,学习基础较弱,学生的学习素质和能力与省一级、二级等普高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同时,我校也是省美术特色学校,在不直接和高考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我们在高一学生中开发剪纸艺术教学,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死气沉沉、成片睡觉的状况烟消云散,这是什么力量的作用呢?
何谓剪纸艺术,它是中国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创造的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它用面花、刺绣、皮影、剪纸、蜡染、年画以及民间雕塑、民间建筑等朴素的民间艺术形式来支撑着自己的习俗生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虽然东南亚、拉丁美洲甚至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流传有不同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剪纸艺术, 但中国民间剪纸的悠久历史和辉煌艺术成就是其他国家与地区无法相比的。中国是纸的发源地, 古老的剪纸艺术赋予纸以人性的光辉, 它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心灵支撑作用。剪纸同时是我国最普遍的、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的材料(纸)比较容易得到,它制作材料、工具(剪刀和刻刀)极其普通,可操作性也比较强,制作方法方便简单,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深受学生尤其是农村学子的欢迎。那么,剪纸艺术教学进入课堂后究竟发挥出怎样的神奇力量呢?
一、剪纸艺术教学的德育功能
艺术从初始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有民族,无论他们在何地,都有一个永恒的寻求意义的需要――衔接时间和空间;体验和事件;身体和精神;理智和情感,人们创造艺术来将它们联在一起,表达除此而外无法表达的东西。而民间剪纸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散发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在生活中对于这些现象都有一些感性的接触,在课堂中再次体验剪纸艺术,直接动手,使他们感觉特别熟悉和亲切。同时,课堂中还介绍一些剪纸艺人,比如:陕西省旬邑县民间拼贴剪纸的高手库淑兰,今年八十多岁,陕西省文化厅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她把拼贴剪纸发展到极致,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台湾汉声为库淑兰出版了大型专辑画册。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进行报导。合阳县罗占花老人创作的纸塑剪纸,人物的造型采自于戏剧,把戏剧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画的栩栩如生。 戏剧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传播了浓浓的爱国情怀。于是,学生熟悉了美术知识,增强了生活的情趣,激发了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发挥出平时的德育教育难以发挥出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
二、剪纸艺术教学的审美功能
中国艺术理论家陈文忠这样描述艺术:建筑和园林是人的居所的审美延伸; 雕塑和舞蹈是人的身体的审美延伸; 服装和纹饰是人的仪容的审美延伸; 绘画艺术是人的表情的审美延伸; 声乐和器乐是人的声音的审美延伸; 诗歌和散文是人的语言的审美延伸; 古代戏剧和现代影视则是人的全面生活的审美延伸!在剪纸艺术教学中,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再结合学生自己所见所闻的实际,通过剪纸艺术教学,对追求新、奇、怪的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发挥出积极主动的引导作用。
三、剪纸艺术教学的智育功能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被有的人认为是培养儿童学习技能技巧的课程,与开发儿童智慧无关,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地位可言。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观点有了根本的转变。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艺术、进行审美教育、健全心理教育、完善人格教育,它也被认为是一种以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儿童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的综合教育课,它是培养各类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我想起一个外国儿童电视剧片断,剧中一位幼儿园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 。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老师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海, 纸上放不下去。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管没画,她却真的展开了想象,至于表现空白那是能力问题。如果,我们用一般的思维习惯去批评她的话,未免有点武断。故只有严格而细心的老师才会真正掌握儿童的心理,也只有开放而富于远见的老师才会正确引导学去观察、思维和创造。剪纸艺术教学对于中学生也有独特的智育功能,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各地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需要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于: 观察与感性、理解与理性、思维与记忆、联想与创造、破除思维定势等各个方面,艺术教育包括剪纸艺术的教学,相信只要不是抱有顽固偏见的人们,就一定会首肯剪纸艺术教学的智育功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兴趣、爱好、好奇心、自信心、精力、情感、意志、创新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也起重大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德育偏重于伦理,智育偏重于认识,体育偏重于身体,那么艺术则始终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空间。
四、剪纸艺术教学能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它涉及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是人性的“最高的价值”。尽管人格是每个个体内部素质和外部表征的统一体,即由生理遗传和先天经验共同决定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然而,人格主要还是教育的产物,而且是全面教育的产物。艺术教育有着与其他教育不尽相同的目的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人格的完善就需要纳入到一定的渠道中,必须通过某种外在的力量和载体深入到内心而得到实现,这其中就包含着艺术教育的作用。剪纸艺术教学的开展不仅体现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之美的鉴赏、辨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认识审美对象的客观形象、结构,培养他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和协调他们的审美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功能的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渐增强其自我意识,不断排泄生命的束缚感与情感压抑等,获得一种生命与心灵的自由,从而使整个人格精神获得一种完善。比如,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周围事物关注态度;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了解了大自然,才能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设优美、别致的教学情景,用学生自己剪纸作品的展示和分享,激发学生愉快情绪情感,有力地推动主体产生人格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与升华。 所以,艺术、体育、文学等等,能够发挥出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
五、剪纸艺术教学能改变人的形象和气质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的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学生在剪纸活动中,学习、创作、完成一幅作业,需要务实,做事冷静、有计划,不怕艰苦;需要较强的耐心和自制力、坚韧不拔,同时,作品完成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又是持续持久的,对学生树立信心,谈吐优雅,爱干净整齐等等的培养和影响,也是持续持久的,从而极大地转变了部分学生的形象和气质,使学生们更加文质彬彬、懂礼貌和较好的待人接物。所以,事实证明,剪纸艺术教学也对人的形象和气质起到了一定的改变作用,不仅仅是对女生,也包括男生。
最后,补充一点,开发剪纸艺术教学,除了发挥以上传统教育功能外,剪纸因其材料和所用工具所决定的艺术特色,所具有的造型全凭淳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基础,从而形成了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在金、银、铜、玉、石、木……等工艺美术品的各种装饰图案设计上,都可以看到剪纸艺术的踪影,所以,剪纸,不仅仅是剪纸。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无所不在,艺术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深度和广度,每天都在塑造我们的经历。艺术同时也是一股庞大的经济力量,没有艺术我们无法生存,我们也不想要没有艺术的生活。在当今时代,剪纸艺术在工艺美术上,更能得到大放异彩,其商业价值开发前景无限!2009年6月,刚上完大一的王子月在义乌成立了公司,经营的产品就是剪纸的一种――磁性剪纸。别看她年纪轻,从大一暑假成立公司,两年赚了100多万。2009年11月,磁性剪纸团队荣获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最高奖――“双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磁性剪纸项目因为其市场大、社会效益好及其良好的不可替代性等方面的优势,最终夺得央视《我爱发明》大赛首个新金点子奖,新金点子奖也是本次大赛的最高奖。这一点,对于我校以专科、高职为升学主渠道的学生来说,其所起到的特殊意义非同一般,尤其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 杨宜柳. 民间剪纸艺术的奇葩.河北经济日报,2000.06.30,第006版.
[2] 陈文忠.艺术与人生.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12月.
[3] 赵月. 漫议浙江传统剪纸, 浙江《群众文化》,2003.第二期.
[4] 步雄. 我们为什么要办剪纸艺术节, 北京日报,2001.07.29:
第008版.
[5] 鲍妍. 正在消失的剪纸艺术. 北京科技报, 2004.04.14:第B21版.
【关键词】词汇;词汇教学;意志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41-01
英语词汇的最显著特点是数量庞大,包罗万象,并且会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英语词汇的这些特点造成了学生在日常词汇学习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学了就忘”是很多英语学习者面临的困惑,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会日益消弱,最终认为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而放弃学习,从而形成整个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的局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呢?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们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都强调反复读写,努力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学生意志薄弱,缺乏自律,面对诱惑,产生动摇,不能集中精力,三心二意,怕苦怕累,当然不能有效的学习词汇,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当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设计。本文在分析英语词汇教学的基础上就如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谈谈几点感想。
二、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英语词汇的最显著特点是数量庞大,包罗万象,意义纷繁。英语词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会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尽管学习者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感到很吃力,但是词汇的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1]。词汇是英语语言这座大厦的基石,是构成语言整体的重要细胞。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相当数量的词汇,才能练习造句,才能进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训练,从而真正掌握外语这门工具。
三、学生意志培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人的成才要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智力因素,通常指一个人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另一类称为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影响孩子发展(包括智力发展)的情感和意志。从个性心理来讲,它是指孩子能力之外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目标、态度和抱负等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导致孩子个性的片面发展,这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我们应该提倡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均衡发展[2]。成功离不开智力因素,但是非智力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显得更为重要。[3]意志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既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各种活动的意向表观,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坚强的意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是成才必备的心理素质。意志薄弱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意志薄弱的人缺乏自律,面对诱惑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能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因此,意志的培养不仅仅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一)鼓励学生战胜挫折,培养学生学习的韧性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英语词汇的学习更不例外。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当积极诱导。首先要让学生清楚,词汇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探寻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培养他们抗击打能力以及坚韧性。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一些英语达人的学习的过程,比如李阳、俞洪敏,可以从他们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并在教学过程中给其表现的机会,对其进行赞扬和鼓励,使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得到满足和强化。其次,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的介绍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想要在英语学习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词汇的学习是不容忽视的,调动他们学习词汇的主动性。
(三)帮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很多学习者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行,才致使英语单词学不会、记不住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疏导学生这种认识误区,词汇量虽大,但常用词汇总是有限的,我们分阶段的完成,假以时日总有掌握的那一天。同时,还要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到他们是完全有能力完成词汇学习的任务的。[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词汇的学习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难,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那种我讲你听的单向知识传播方式,教给学生科学的单词记忆。根据英语词汇的特点,英语词汇的记忆主要有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卡片记忆法,单词树记忆法等等。学习词汇的方法很多,在指导学生学法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不要生搬硬套,要把科学的方法和自己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知道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五、结束语
英语词汇的学习固然是个大工程,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对知识进行灌输。让学生学习的耐力、韧性、自信心都得到提高。这不仅仅是对英语词汇的学习有利,更对其他知识点的学习都能产生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如何对学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更是我们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兰小梅.大学英语词汇的有效记忆法探讨[J].文化教育,2004,33(4).
[2]王秀平.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J].科学教育, 2008,01.
关键词:语文;教学;宇宙观;智慧意识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的精髓在于他提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并在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智慧的增长,知识将减少”。那么,何谓智慧?对这两个字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拈花一笑的故事是智慧,盲和尚在夜晚打着灯笼前行的故事是智慧,蜘蛛结网的过程也是智慧。语文学科可以被理解成、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无可置疑语言、文字、文学、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智慧意识该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一、感受语言,发现生活美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了部分古今中外的文章,这些文学名篇在对自然美和生活美,以及情感美的体现上具有代表意义,它能有效地扩大学生视野,能够从中看到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断前进的人文景观,和人类对未来生活的奇特、丰富的想象景观。有“杨柳依依”的明媚之景,也有“雨雪霏霏”萧条之境;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波涛汹涌之景,也有“满地黄花堆积”的忧伤之境••••••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融入思想感情,并表达其美学的理想。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琢磨与赏析那些景物描写,使学生能自主地进入古人营造的那份情境之中,去感受那些惆怅与欢快,使学生的情怀得以培养与扩展,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得以提高。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感官,让学生自己体会意象与意境,体会大自然中的细腻与壮丽之美;让学生能从更宽广的角度、更深层次地去从而在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在体味语言中发现生活美。
二、赏析文本,体验境界美
中国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天人合一、心物不二、文质不二的创作观点,节奏、流动、宇宙观、自然朴素和自由自在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某种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与人类共有的情感体现,作者的情思则在意境中被物化而得到了表现。吹皱一池春水,群花自落,细雨落花,枯树寒烟,仅仅几组词语,几个意象,便能带人进入意境。中国汉魏六朝时期,是人们精神得以自由解放、富有智慧的一个时代,有放荡不羁、以酒为名的刘伶,不懈追求心灵自由的嵇康、阮籍。晋人建立了最高的舍得与空明的意境,在发现自然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山水便成为他们抒感的媒介,因此中国诗常以山水境界做为表现和吟咏的主题。在空间上由远及近,由上及下的俯仰,是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宇宙意识的体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意象,更是一种怡然自得心境的体现。人教版高中语文五本必修课本中,古代诗词所占篇幅较多,有助于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文化更深入的阅读与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补充学习课外与中国古代有关的文化常识,才能充分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奥妙所在。在文学作品的境界中去提升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涵养,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三、综合运用,充满智慧美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追求自由,有智慧地生活。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识字;注重语言层面的理解,中学时注重技能与感知能力的培养;更高的学习阶段则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转化成智慧,从而更好地生活。中国古代农人的农舍是他的世界,空间和时间合成了她们的宇宙观,她们的生活从容而有节奏。登高而望远,他们以大观小、俯仰自得,用心灵的眼来笼罩全景,她们眼里的自然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中国古代哲人曾经用音乐中的十二律来配合一年十二个月的节奏循环;他们认为否极泰来;绚烂之极总是归于平淡;他们有“空”的智慧,这些智慧常见于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学习语文,接触这些具有代表的文化原典,即使是被烟雾笼罩的眼前,也能看到清澈的景物,旨在于心得澄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用古人的宇宙观去看待生活,眼前也会是涣然冰释的景象。学生学习语文,在于自身生活境界的提高,在于自身修养的提升,在于运用古人的智慧能更好品味生活的深层意义。在语文教学时应让学生多亲身感受一下大好河山的美妙,然后把这些波澜壮阔的感觉记录下来,并且养成学生能纳百川的胸怀与豁达的情怀,是语文学习最好的境界。为了智慧生活而学习语文。为了学生有智慧的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智慧意识。
作者:郝婷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关键词:社会意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论
社会功能论主要是指组成社会活动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对整体起到作用,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性。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创业指导等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培养方向
1.1将竞争与创新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竞争与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功能论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个体,在学校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大学生只有早早树立起竞争意识才能在将来进入社会时不至于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能够快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因此,大学教育要将竞争与创新意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通过课堂向学生传递竞争和创新观念。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要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功能论的主要应用于宏观社会领域的研究,但也研究小规模的,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社会。大学校园就是具有这种特征的小型模板。高尚的美德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具有美好品德的人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知行不一的情况较为突出,如部分学生比较推崇个人价值,不愿意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所以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这也是大学引导学生良好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校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养成与树立,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在初入社会时少走些弯路,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始终坚持自我。
1.3将创业课程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每一个社会个体都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各种作用,将创业课程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能够通过模拟创业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随着逐渐增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逐年递增,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可以有效的避免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出现。将社会功能论作为大学教学指导理论,能够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既能满足学生对于创业基本知识的了解,还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进行引导。在开设创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将社会学中有关法制和道德教育融入到创业课程中去,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自主创业时能够遵纪守法,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将创业课程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去并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节奏的重要课程。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意蕴
2.1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功能论的理论方向来说,既能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武装,使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较高的社会理想,同时又能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身的思想,将理想变为现实。大多数学生对于接受高等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追求思想层面的升华,更多是希望通过所学到知识能为自己将来在社会更好的生存,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知识的支撑,这是社会学理论引导人类行为的主要表现。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中一个社会学意蕴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的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准确方向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2.2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社会个体起到思想引导的作用,从而使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使用社会功能理论引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方向靠拢,需要开设相应的创业或是就业指导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满足学生对于社会和职场了解的需求,能够使高校的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帮助学生树立基础的人生观念;第二阶段则是在基础人生观念之上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即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第三阶段则是最高层次的精神思想方面的教育。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3能够充分发挥个体和整体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其将来面对社会时的态度与选择,如何使不同的个体既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又能组成一个大的稳定整合的整体也是社会功能论的一个主要研究角度。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功能论的发展方向,能够推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再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内容的方式,而更多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中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后根据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不同规划以及就业目标而达到预期效果。
3结束语
社会功能论能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起到理论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社会功能论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研究视角,这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能够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柏才“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塑造功效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50—01
音乐教育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语正义》有云:“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其大意是说,音乐对人能起到陶冶性情和修身立品的功效。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及精神与道德。发挥音乐教育功效,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能达到比其他学科好得多的效果。
一、发挥音乐教育的感召功能
优美、动人的音乐能够诱发人类最原始的积极情感。雄壮有力的音乐能促使人积极向上;优美抒情的音乐能使人产生美好的感受;轻松欢快的音乐能使人的心情得到放松……通过音乐教育感召学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如,《黄河大合唱》这部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这部作品独唱、对唱、轮唱及合唱等多种演唱版本,感受黄河宏伟磅礴的气势,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又如,让学生聆听《跪羊图》,使其沉浸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潜移默化地将爱心教育、孝心教育的相关内容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可使他们树立向善、敬老的意识,培养他们忍耐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道德品质。
二、发挥音乐教育的激励功能
音乐教育的激励功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发挥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来激励学生。小学音乐教材选编了大量优秀的歌曲,如,《十送》《红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只怕不抵抗》等。教师可通过教授这类歌曲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靠音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通过学唱《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雏鹰之歌》等令人满怀激情、催人奋发向上的歌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品质,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引导学生聆听儿童歌曲《小号手之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祖国祖国多美丽》等,可使他们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品质。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每一首优秀的歌曲都能够体现出其时代特点和思想内容,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通过音乐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