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指房地产企业以市场信息为基础,通过深入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其本质是加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信息具有重复性、交叉性强和信息量大的特点。房地产企业实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对经营环境中信息流的整合能力。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房地产企业整合信息提供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也给企业搭建了一个网络发展平台。因此,基于这个网络发展平台之上的企业信息整合,需要房地产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全员参与组成的人机合一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和终端系统。同时,这个人机合一系统对房地产企业的内在要求是投资到位、配套到位(如设施、制度、人才、安全等)、管理到位。
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除具有一般企业信息化的特性以外,还有其显著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行业性、高技术性和整合性上。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从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房地产项目设计信息化、项目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服务销售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决策信息化和动态联盟信息化等内外部六个方面的内容。
高技术性是指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必须采用先进的平台技术和设计架构,使企业的业务和结构变化与系统无关,保证系统的前瞻性,以适应该行业的特殊需求。
房地产企业的运作是以项目为中心的,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常常需要几年的时间,涉及公司几乎所有的部门,部门间的协同与沟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整合提升能力,是房地产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另一个特殊要求。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是面向企业的协同能力与管理提升的。
二、房地产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房地产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激烈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敏感的市场反应能力、快速决策能力和强有力的实施能力。而企业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快速反应体系、科学决策体系、严密规范的实施体系。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必要条件。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涵盖面广、涉及到的部门众多,有大量的信息管理和沟通协调工作,延用传统的方法来管理项目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要求。同时,房地产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随时面临着经营风险。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善落后的局面,帮助房地产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决策科学化已经成为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信息同其他要素的良好集成将成为房地产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1.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市场化的要求
市场要求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将优质的产品投入到准确的市场,并通过高效的信息反馈,进行新一轮的设计投入———即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而这些方面的实现就需要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信息技术和房地产业的融合为21世纪现代房地产业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模式。
2.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房地产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手段
一个房地产项目可以看作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过程构成的复杂的过程网络,要想通过人工手段对每一个过程采用已经建立的标准过程管理程序进行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和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够实现有效、实时的项目过程管理,对项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动态、有效的计划、协调和控制。
3.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项目管理智能化的客观要求
房地产项目智能化是以企业信息化和项目管理信息化为基础的,没有信息化,智能化就无从谈起。只有不断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才能逐步实现房地产项目管理智能化,从而使房地产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
4.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企业实施现代管理方法的必要保证
很多现代管理方法都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的,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管理方法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现代管理方法大量的信息处理量对房地产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方法的作用。
转贴于
三、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未来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趋于理性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企业中人、技术和管理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需要实现企业经营全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并在质量、成本、进度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优,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因此,未来房地产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将趋于理性化。
2、对服务投资将持续增长而对硬件投资呈下降趋势
相关调查表明,未来几年房地产企业对IT投入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服务方面,其对服务的投入在IT总投入中的比例将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即由2003年的26%上升到了2004年的30.6%,预计2005年将上升至35.1%.对硬件的投入则呈持续下降趋势,其在IT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以年3%左右的速度递减,即由2003年的52.3%下降到2004年的49.9%,预计2005年下降到46.8%.
3、组织结构优化推动业务流程重组
房地产企业原有的高耸型结构将逐渐被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信息化建设将使企业内部外部的整合加速,整合周期缩短,从而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并最终推动企业流程的重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4、房地产企业文化与信息化建设关联日趋紧密
企业文化本质属于“软文化”管理的范畴。房地产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将通过其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延续等功能持续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文化强有力的支撑。未来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施,依赖于先进企业文化营造的良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由信息化带来的企业内外部整合,将为企业文化的塑造提供便利。因此,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与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将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和影响。
5、企业信息化建设加速标准化的进程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其外部信息化程度不高是制约产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与外部联系的标准化技术等方面。对于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当前尚未形成规范的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将逐步解决上述问题,为产业信息化搭建起网络平台。此外,一些先进的信息集成工具将引入房地产行业。如在项目管理的应用中,EDI是一种在各部门和协作力量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立基于EDI的房地产项目信息组织和传递模式,各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统一的商业操作标准,如联合国贸易数据交换标准———UN/EDIFACT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房地产企业要想在世界竞争的大环境中取胜,必须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只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才能够“促进管理创新、产业升级,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斐,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成功的对策探讨[J].施工企业管理,2004,(7)。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林鸣,马士华。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新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一、西安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特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西安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偏向于两个方向,从产业发展针对的人群来讲,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部分是在校的学生。另一部分是企业白领,从产业开发的项目来讲,主要集中在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用品消费两方面。分析其消费人群,通过走访和翻阅文献资料,大体总结如下:学校众多是西安地区非常鲜明的教育特色,数十所高等学校都聚集在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近些年的高校扩招,西安地区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所以很多针对学生群体消费的宣传和消费内容就被众多的商家搬到了学校和学生聚集人数较多的场所。与此同时,随着西安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白领生活日益成为西安城市市民生活形态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所追求的自然、时尚健康的生活内容成为众多体育产业商家研发的目标。所以,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所大量消耗的体育服装、体育赛事、体育宣传等等都有了充足的市场群体,白领所开展的假日休闲娱乐活动、健身健美娱乐活动等等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安地区近些年大量涌现出的各种不同规模的健身俱乐部也反映出市民对于健身需求的增加,在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上,众多的商家看到了市民健身的需求,使得俱乐部化的发展成为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对于体育服装的消费,从不同的款式到不同的价格,西安市中低高档体育服装的消费基本上呈现一比一的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体育服装消费市场中,产业的发展呈现不同层次的并进。
二、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特征
随着西安市逐步提升自己城市经济水平的同时,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据调查研究报道,2000到2005年,西安市对于体育服装的消费大体上呈现高档服装与低端产品的消费数量在一比一左右,随着时间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产品消费市场中,对于高端体育消费和低端体育消费的比值在逐年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在提高。(2)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产品的市场竞争,使得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3)地租的上涨也是消费出现重新选择的原因之一。(4)物价上涨和收入的增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消费观念的改变是消费内容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西安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每一个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因素,西安的经济发展在借鉴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1)西安地区高校的发展 ,带动了西安的交通、旅游、通信、餐饮、娱乐等等行业的发展,调查中有人给我们阐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出现封校的时候,西安很多高校周围的各种商业活动瞬间进入寒冬季节,很多商家甚至坦言,没有学生,他们考虑关门休整几个月。由此可见,高校的学生是促进一个片区甚至整个西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便利的交通是连接东西方向贸易活动的枢纽。对于西安来讲,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感是与生俱来的,便利的交通极大的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3)优厚的教育储备资源促进了该地区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校如此密集的西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无疑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已经初具规模。
四、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趋势
根据调查,我们大体上对于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趋势做如下的概括:(1)休闲娱乐业会成为体育消费市场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拥有大量高等学历人口的城市来讲,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日渐清晰,一方面健身娱乐是下班之后的健身健美运动会成为众多城市白领工作之余活动的首选,因为运动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节日休闲体育会成为众多家庭聚会的内容之一。户外体育运动可以放松疲惫的身体,也可以让亲人在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这些活动无疑会成为时尚和潮流。(2)体育产业的消费在以往服装、体育用品消费上会进一步加大之外,对于高档体育用品和时尚运动项目的开展也会成为城市的新亮点。因为对于年轻人不断涌入的西安来讲,有活力有朝气的生活方式会逐渐的给城市带来新的气息。
五、西安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全面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使其在第三产业当中的市场比重愈显重要,作为体育产业的从事者来讲,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掌握消费者心态之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刺激市民的消费欲望。
六、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 产业链 现状 发展趋势
1 引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3G技术的普及,移动信息化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支付”、“警务通”、“移动政务”等不断创新的移动信息化应用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价值。由于具备随时随地可移动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可管理性等优点,移动信息化使企业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模式变得更加灵活便捷,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移动业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应用中正实现着历史性的突破。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适时可得、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电脑上应用的各种信息化软件体系,如办公信息化软件、ERP软件、CRM软件、物流管理软件、进销存软件,以及各行业特定的行业软件(如警务联网系统、统计局统计系统等),都可以被移植到手机终端中使用。实施移动信息化,手机变身为一台移动化的电脑,既能在手机与手机端进行信息化工作联动,也能与原有的电脑端信息化体系保持互联互通。
2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分析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讲而不断拓展,在1G时代,基于模拟技术,业务受到带宽限制,移动运营商购入设备厂商的网络设备并着手进行基础网络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网与扩容。其所能为用户提供的仅是一些简单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信息化服务及其产业链尚未形成,如图1所示。
在2G时代,数字化技术为移动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但用户的通信消费仍集中于语音通信。虽然语音通信业务量较1G时代有较大增长,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新的移动通信业务,即短消息业务,但该时期的产业链结构与1G时期相比变化不大,只是随着短信业务的出现,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成员中增加了服务提供商(SP),服务提供商面向运营商,负责为短消息业务提供服务。同时,由于2G移动通信网络数据承载能力、设备软硬件水平和其他无线网络接入技术成本的限制,虽然市场已呈现出较强的移动信息化需求,但是移动信息化由于缺乏坚强的技术驱动基础而发展乏力。2G时代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如图2所示。
在3G时代,移动通信和其他无线技术都有了突破性发展,手机软硬件水平空前提高,大量IT和互联网企业加入市场竞争,大量创新技术型企业蓬勃成长,为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在3G时代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移动信息化产业获得了爆发性的成长,大量新技术、新业务和新公司涌现,市场竞争激烈,用户的可选服务种类空前增多。
按照对传统产业链的分析方法,移动通信产业链在3G时代结构复杂(如图3),分析难度增加,移动信息化形成的产业链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完善中。但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与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政府驱动的影响。在国家信息化的大战略中,政府既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又是电子政务行业应用的主要用户。在完成国家信息化和实现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运营商处于产业链移动信息化应用中的主导者地位并成为推动产业链各方整合的重要力量。
3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3.1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移动信息化应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信息化应用多表现在数据采集、信息确认、信息通知等信息的传递和上,而且大多数是采用短信群发的方式。移动信息化应用尚未与业务系统真正结合,只能被视作传统信息化手段的补充。目前,无论是传统信息化还是移动信息化,其应用都同样受限,基本只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使用,并且使用对象主要是一些政府和大型企业,当前移动信息化面向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的应用还很少。缺乏和业务相结合的应用,已成为目前移动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
(2)信息化技术基础
信息化技术基础薄弱是阻碍移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网络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是其中两个主要的技术问题。移动应用的费用不菲,也是移动信息化目前难以推进并大范围展开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移动网络传输速度、移动终端屏幕尺寸、缺乏现成的应用方案、系统开发周期长等诸多因素也都会影响到移动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国内电信运营商建立的众多信息系统大量呈分散存在、独立管理的状态,未能有效地连接形成集成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相关主要是以满足各管理职能部门生产、管理需求为目的而规划建设的,因而缺乏统一的规划,常常由分属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维护和管理,在管理方面很难做到同步,从而导致各个系统统计出的数据不一致,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增加了难度。
(3)商业模式
移动信息化需要创建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持续发展的保障。移动信息化可以根据产品、行业、客户细分、系统集成及销售渠道的不同特点、价值链成员所起作用来构建不同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应当在形成企业移动数据应用的业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激发市场需求。目前,移动信息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生态环境不完善也导致了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移动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应以运营商为核心,以网络为中心,由运营商接触客户了解应用需求,后向整合应用提供商,并纳入网络,计费等移动信息化功能平台。
3.2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化
集中化主要指系统功能与建设模式的发展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从移动信息化需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角度看,信息化应用提供商不可能绕过电信运营商。伴随几大电信运营商集中化改造工作的逐步深入,系统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系统投资和管理维护的费用明显下降。目前,电信运营商三大系统中的管理支撑系统与业务支撑系统已基本实现了省集中化,而网络支撑系统的集中化工作相对复杂一些,包含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集中,运营商在建设信息化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应用特点,进一步明晰移动信息化策略。
(2)服务化
移动信息化的目的是提供优良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化是系统建设的体系构造,因为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客户需求的最大化。随着电信运营企业对客户争夺的日趋激烈,IT支撑系统要逐步摆脱过去被动满足指定功能需求的建设理念,更多地从市场角度和客户角度去主动分析客户需求、客户特点,进而建设或完善系统功能。不仅客服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具备服务化的理念,在业务流程再造(BRP)的基础上,也应建立诚信、方便、快捷的客户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网络支撑系统也应具备这种理念,实现服务功能的前移。通过移动信息化,完成应用整合,实现不同应用对象的个性化服务。
(3)标准化
移动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主导IT支撑系统的技术架构发展方向。信息化时代,市场、客户、业务对IT支撑系统必然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系统数量也将逐年增多。因此,电信运营商应完善面向全业务运营的数据结构规范、系统接口规范或信息集成规范,为实现信息共享夯实基础,也为实现系统的模块化与松耦合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市场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而发展,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从移动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技术基础以及商业模式中寻求策略,通过构建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实现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整合,建立 ICT产品架构,形成标准化的移动信息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智勇. 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6).
[2]张鸿,万芳芳. 基于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趋势分析[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7).
【作者简介】
李 苑:北京邮电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电信企业国际化。
曾剑秋: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在通信发展与竞争力、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企业成长与策略、内外经济循环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图书18部,116篇。
5・17电信日中国电信2兆宽带升级4兆
从今年5・17电信日开始,中国电信宽带业务将全面升级现有宽带,中国宽带业务进入4兆时代。广东省内用户可以同样的价格,享受高出一倍的带宽。中国宽带上网将再次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据近日广东电信介绍,该公司将在5・17世界电信日期间全面启动“天翼宽带”计划,推出全新宽带升级网络。
>> 辽宁省农村地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提升对策分析 辽宁省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辽宁省物流产业整合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116所) 辽宁省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辽宁省钢铁物流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辽宁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性分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辽宁省职教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 辽宁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 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发展趋势 数字林业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辽宁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 辽宁省大气湿沉降变化趋势分析 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到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 http:///zwgk/zwtz/280773.shtm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7]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04-110.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F407.6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向着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迈进。
二、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
当前计算机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表现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三个特点,分别是高效化、快捷化;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数字化。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高效化、快捷化特点,是指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进行的计算机智能研究。当今计算机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着智能化迈进,网络技术科技水平主要表现出能够对人类的感觉以及思维进行模仿。还能够像人脑一般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并实现集约化的分析形式。伴随着计算机的深入,使得网络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物。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交流,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数字处理以及网络化技术来实现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具有高效化、快捷化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对信息的存储以及对多种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这是信息技术充分反应出来的快捷化、高效率的科技特点。
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
1、居民生活信息化。目前,网络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了。鉴于此种需求,房产开发商已经提出了智能小区建设的规划,为小区住户提供高质量的宽带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向用户提供一个实用的网络平台。在智能小区中,居民可以利用此平台实现网上购物、视频在线、远程通讯、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电子商务、居家办公、异地间的资源共享等,真正地将居民日常生活所关心的工作学习、家庭保健、家庭娱乐等问题廉价、快速地信息化解决。
2、教育信息化。当今,互联网和教育这两种力量的融合促成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其出现具有着极强的时代必然性。互联网起源与教育,当年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四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引发了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如今,学校对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新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推行,全社会广泛开展的信息教育,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高度普及应用势必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日常设备信息化。随着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渴求,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都或多或少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如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等等。而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日常设备中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1、技术人力严重缺乏
目前,对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技术人才严重欠缺。不可否认,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确不少,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中,从事的种类也比较齐全。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单一型的人才,所从事的领域也仅仅只是自己擅长的一部分。复合型的人才在我国并不多见,这就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这些技术人才中,高端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严重欠缺,同样制约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
2、发展环境资源紧缺
发展环境资源的紧缺也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假冒伪劣、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盗版产品的走私贩卖以及企业间不良竞争几个方面。这些现象在我国电子信息市场屡见不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潜力。
只有为电子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会使电子技术人才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市场的进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水平。
3、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不合理,从而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中所研发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提并论,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总的发展趋势很理想,但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机构的不合理,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升级,如果想使电子信息技术的产品能够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媲美,那么就要打破传统的产业机构,根据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现状,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
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一种全球共享性的技术,正是因为这种全球化的特征使得国际经济危机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样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技术,该产业在发展中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负面影响弱的特点而备受各国青睐,是在当前资源匮乏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注定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相对于其他的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财力、物力无疑将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将会快速发展,并且将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层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工艺优化、成品采购及销售等都对于全球化的分工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凭借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雄厚的企业实力进行信息技术产业的行业优化,将科技含量高的研发和设计工作留在综合能力较强的西方,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科技含量工作则是转移到拉美及一些亚洲国家,通用产业的调整实现了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这种形势同样存在,具体的表现则是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向西部进行优化型产业转移。由此可以推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正呈现出层次化、国际化的趋势。
2、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建设中,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在一定的组合下进行集聚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只有这种产业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能以此为跳板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整个产业处在快速的发展中,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化和集成化的发展将会使得行业生存能力增强,在抵抗外部风险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形成产业化之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可以依托信息的内部沟通、内部流程的优化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而集成化则是产业化形成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球化的产业竞争愈演愈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只有在形成产业化、集中化之后才能增强自身在经济领域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目前以呈现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3、区域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该技术形成的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区域性的行业组织逐渐的建立。区域性的行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并且致力于整个行业力量的整合优化,使得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区域性产业形成的过程中,区域性的集结使得该地区产业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而在全球化不断地推进中,分割的区域又在信息的流通中形成一个大的整体,使其呈现出全球性的整体性。区域性和整体性也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由上文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也随之产生。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因其活跃的和极强渗透力的特征应用于各个行业。在科技迅猛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已步入普通百姓之家,互联网和数字电视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构成成分。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广阔。
参考文献:
[1] 崔磊:《浅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知识经济》,2011年11期
[2] 高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广东科技》,2008年16期
以“促两化融合发展信息产业、实现沿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主题的“长三角首届县域信息产业发展论坛”10月29日在江苏省如皋市举行。
论坛就宏观经济形势对信息产业短期及长期影响、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带来的新机遇、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前景、长三角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长三角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如皋市信息产业发展展望、智慧如皋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政府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这次论坛的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来发展信息产业,从而带动沿江经济的发展,并实现沿江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微软面向企业用户抛出七套解决之道
11月5日,微软在Tech Ed2009上,面向企业级市场推出了Windows7、Windows Server 2008 R2、Ex-change Server 20L0、Forefront、Sys-tem Center、微软企业桌面优化套件(MDOP)和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2011七款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以“创新效,揽新机”为主题的TechEd上,微软还演示了针对开发人员的下一代开发工具和平台Visual Studio 2010的预览版。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念坚表示:“经过15年的积累、成长,TechEd已发展为全亚洲IT专业人士、开发人员体验新技术、了解行业最新趋势的平台。微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业界一同探讨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促进中国IT产业发展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瞻博变革网络体验及网络经济模式
瞻博网络未来10年发展愿景,即未来的网络将是开放的、可扩展的、简化的,安全的和自动化的,可以应对爆炸式增长的个人及商务互联网服务。
【出版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编写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摘 要】正如我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版)所预计,在过去的一年当中,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充分表现出其巨大的影响力:与收音机、电视和PC相媲美的新型终端及其引发的媒体变革、发展速度远远超越摩尔定律的产业周期、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平台和生态体系、全产业链条——服务、终端、流量的爆炸性增长、不断向ICT其它领域延伸的技术和模式创新等等,今天业界仍然看不到移动互联网延伸的边界、发展速度的极限以及未来发展的止境。在短短的2-3年中,所有没有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企业都被迅速淘汰或边缘化,新的市场格局和主导力量迅速形成并不断更迭。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图景与国际竞争格局,在此背景下,我院推出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3版),探讨新形势下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发展趋势,提出我国的方向与机遇、制约问题与挑战,以期与业界分享,共同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目 录】
一、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
(一)移动互联网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二)移动互联网以6个月为周期快速迭代
(三)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格局彻底颠覆
(四)大屏及多核彰显终端硬件能力新跨越
(五)移动智能终端成为历史上渗透速度最快的终端产品
(六)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应用组织与盈利模式的差异化仍在继续
二、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一)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仍是现阶段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主线
(二)硬件发展重点将从单一硬件能力比拼转向多种能力整合
(三)移动智能终端的形态仍将不断演化、空间广阔
(四)应用程序仍为主导形态,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耦合加剧
三、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向与机遇
(一)垂直协同、体验创新与Web化演进是我国终端系统软件的三大方向
(二)HTML5推动移动互联网水平化演进,产业轴心和发展模式转变带来新机遇
(三)我国智能终端企业将经历从产能化、品牌化到技术引领的艰难历程
(四)业务发展和提升掌控力并行,核心业务及垂直细分领域同样潜力巨大
四、移动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移动数据流量激增,但终端侧流量控制为行业所忽视
(二)知识产权的体系性增强,成为新时期的竞争利器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 计算机应用 特点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42-01
1 引言
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单机自动化加工的发展初期,流水线式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中期,将各分散独立单元的自动化技术集成为一个优化整体的发展完善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如今,对工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工业生产要走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产业向绿色生产转型,降低能耗,从提高效率来实现经济效益。计算机技术应用产业经过长期发展,现在已日趋成熟,而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工业上的应用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与信息化发展相融合,计算机应用在工业自动化方面,促进了工业自动化体系的形成,对于我国工业生产的长足发展有很大裨益。掌握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特点,结合当前工业自动化发展现状,认清计算机应用产业的未来发展走向,及早进行相关规划,才能使计算机技术为工业自动化做出更多贡献。
2 计算机技术应用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率越来越快,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等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更是难以料想。在不断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可能会因需求不同而有所改变。下面介绍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工业自动化方面的发展特点。
2.1 工业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辅相成
工业自动化中的某些技术与计算机应用产业中的技术已经没有了明确界限,各类技术之间相互依托,相互扶持,共同实现了工业自动化过程。类似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也是融合了各学科知识,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生产过程中。虽然各类技术有其独到领域,但相互之间都存在补充作用,联系十分紧密。在实际需要中,界限已经不需要分得清楚。各技术之间相辅相成,互补式发展,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对技术上的要求。
2.2 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渐趋成熟,因此应用领域也随之变得更加广阔。计算机技术在过去多应用于对工业过程的测量、控制与管理,来实现工业自动化。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生产转向信息化发展,带动了工业自动化发展。增强信息处理的交互性、实时性,使得对信息的使用变得更主动,人机互动性更强,有利于信息交互双方的互相理解。这样,计算机技术将促进工业自动化的信息化,更能带动产业的发展。
3 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工业过程实现自动化的重要原因。与以往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这就注定了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已经增加。我国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虽然已经很成熟,但依然与发达国家水平有差距,尤其是在微电子行业的技术。技术问题说白了,就是人才问题,尤其是综合型人才。此类人才将影响到我国微电子行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决定微电子行业最终发展态势。将相关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给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等传统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这些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生产效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4 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意味着信息技术占据重要地位。当前工业自动化也在趋向于信息自动化发展,就当前工业自动化发展势头,以及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市场需求来看,工业自动化中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前景较乐观。接下来将从市场发展、企业发展以及技术发展三方面,来介绍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发展趋势。
4.1 市场发展趋势
我国工业计算机应用产业市场规模正呈现增长趋势,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动,但在国内外品牌同时竞争时,国外品牌具有较大优势。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计算机应用产业的技术将为其他行业奠定发展的基础,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很乐观的。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在不同应用中功能不同,计算机应用产业产品伴随各企业不同需求随之产生,但这些产品在价格成本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呈现出数量较少却有较多类型的现象,因此,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发展还具有长尾市场的表现。
4.2 企业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中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是企业所使用的数据可以长期存储,并实现共享,自动化控制相关生产过程,为生产排除了许多环境干扰,为企业实现工业流程的智能化提供了方便。另外企业已经越来越注重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通过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减少能量耗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安全生产,减少不合格产品数量,确保产品质量,最终实现生产指标的综合优化。同时,企业正在加强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旨在通过提高企业的知识素养,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企业生产力,以实现企业的全局优化。
4.3 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步很快,很多技术层出不穷,但也有很多在生产应用中被逐渐淘汰。虽然计算机技术纷繁杂乱,但总体趋势还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由传统的集中式正向分布式系统转变。分布式系统可以实现模块化管理,弥补了集中式系统程序等不能分割的缺憾,分布式系统可以实现设备连接,使工业过程控制的程序编写变得更加方便和简单。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传输正在由有线传输向无线传输转变,并且以太网传输线路已经成为主导。无线传输通信技术抗干扰强、维护成本也较低,更能满足企业间信息传递的现实需要。以太网线路满足了不同产业对网络技术的不同需求,适用性很强。因此,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5 总结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工业自动化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概念中电子、通信、机械等行业的界限,实现了技术融合,为工业生产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局面,推动了我国工业产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融合工业技术,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我国应对全球化发展的经济形势,以及抵抗风雨变幻的经济变化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为获得良好的的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纪伟.对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的探讨.《城市建设》.2012年33期
【关键词】 产业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 网络安全
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Phone升级,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年以来,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创造新业态,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新业态逐渐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王旗.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2]杨焕.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关键词】大数据 产业发展 商务智能 产业环境
一、引言
一般意义上,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体量浩大、模态繁多、生成快速以及价值密度低。大数据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今天无所不在的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在普适计算的时代,任何使用电子设备的人都会留下数据痕迹,这些数据通过互联网的交流,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被分析和使用。大数据隐含的巨大科研,社会与经济价值已被人们所感知且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巨大关注。毫无疑问,人类社会正在步入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这把巨桨,必将在未来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翻江倒海,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将何去何从?本文将详细叙述大数据时代对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的产业发展趋势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政府统计调查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只是大数据时代下国民经济运行趋势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其代表政府在信息化时代中角色,任务的转变,其影响能够辐射到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而信息化,数据化的时展趋势,会深重改变着国民经济的产业发展,尤其是技术层面与产业环境。
作为大数据应用的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大概就是依靠数据挖掘技术成功预测了流感的爆发。多年来,医务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流感爆发的周期特点,1999年,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全美两万多个药店的销售数据进行挖掘,发现在医院大规模收治流感病人的两个星期前,药店柜台的感冒药会有一个销售高峰,而这个高峰只要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就会预示着一场流感即将爆发。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也给出了解释:人们患了流感后,一般会先尝试自己买药,若不见效,病情加重才会到医院看医生,此时,流感往往已经在社会上爆发,难以控制。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已经具备在大量的信息中挖掘出事物发展的相关关系,而且现实中人们常常更热衷于知道事物如何会发生而不是为什么发生。研究因果关系的传统科学思维受到了挑战。正如上例,成功预测流感何时何地爆发比知道其为何会爆发更具有迫切性与实用性。
正是因为统计方法不能寻找出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只能对其进行概率性的归纳。因此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领域广泛流行并推动者产业的不断更替发展。企业是盈利性的组织,只要某种决策有利可图,则大可为之。而不必深究为何此举能够产生利润,更不必发掘其中的内在规律。因此,企业使用大数据走的不是通常理解的搜集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道路,而是直接从大数据到其价值。
(一)商务智能的高度发展是产业技术层面的重要体现
仅仅几年以前,商务智能技术还是大公司的专利,但随着各种未处理区,存储器的不断普及,这种技术渐渐成为商业界的主流,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收集着大量的数据,通过整理存储在数据仓库中,并且在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互相连通,继而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联机分析,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联机分析,也称多维分析,本意是把分离的数据库“相联”,进行多维度地分析。数据挖掘是赋予商务智能“生命”的一个产业链。传统的数据挖掘是从结构化的数据中提取有关信息并建立模型,然后大数据时代对数据挖掘技术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从海量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中进行清洗转换,整理汇总并建立反映事物关联性的模型。典型的例子是零售行业巨头沃尔玛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跟尿布一起搭配购买最多的竟然是啤酒。这是由于有30%到40%的爸爸会在为婴儿购买尿布后顺便带点啤酒犒劳自己,沃尔玛发现了其中规律后,对尿布和啤酒进行捆绑销售,结果其销售量双双增加。
传统的商务智能产业链条只有上述数据仓库,联机分析以及数据挖掘三块。然而技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进入21世纪后,数据可视化作为商务智能产业的最新链条大放异彩。数据可视化的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吸引、帮助用户洞察数据之间隐藏的关系和规律。
此外,在大数据时代,依赖于互联网等媒介,数据以惊人的方式传播,企业与个人对数据保密技术的要求将会大大提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大数据将会以更安全可靠的方式被人们所利用。
(二)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对信息化不同程度的利用构成了大数据时代产业发展环境的崭新面貌
大数据产业,总结起来不外乎数据的采集加工,软硬件制造与相关的数据服务行业。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国家,其成就是令人震惊的,今年由于泄密而被全球关注的美国安全局与联邦调查局的“棱镜”计划就是一个例子,其早在2007年已经被秘密启动。英国政府也将大数据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首个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医疗卫生研究中心,整合分析大量的医疗信息。除美英外,日本政府近年来不断推出《IT新改革战略》、《新信息通信技术战略》等信息战略并不断改革完善。2012年与2013年来依次推出“活跃ICT日本”与“新ICT战略”,不断提高政府的信息开放性。
而在国内,大数据产业在企业中也开始初露端倪并蓬勃发展,北京中关村的大数据产业的雏形已经显现。国内互联网业巨擘也开始联合起来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产业环境。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催生诱导下,国内产业发展趋势已不难预知。
1. 领跑大数据时代产业技术发展的信息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互联网的盛行,信息产业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以往买衣服买鞋子需要挨个店逐一比对试穿到现在足不出户,点点鼠标就能够阅览众多款式的商品,淘宝,京东,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平台为人们的生活Ю戳吮憬荨4右酝出行需要提早出门订票到现在只需浏览个别网站如携程网,去哪儿网就能够提前数月甚至半年预定出行的车票或机票,人们出行不再掣肘于提早规划来回的时间与繁冗的买票程序。甚至在居住地区的城市内出行也有相关移动应用用来打车。可以说,信息化产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在感受便捷的同时,却甚少人能够看到信息技术企业在面对巨大的客户群所产生的大数据面前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分析工作。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某种产品的适宜价格以及适当的销售时间段,还可以根据客户留下的数据记录提取出客户的特定需求与喜好,从而制定更加适合客户个性化选择的营销模式。
2. 依赖于传统的“IOE”信息系统的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亟待转型升级。过去,中国对信息系统有所谓“金三角”的说法,即“IOE”。I指IBM的储存器,O指Oracle的数据库,E指EMC的存储。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院士所认为:这三家公司基本垄断了国内银行、证券等对数据依赖性强,对计算机处理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而如果当今信息技术企业若仍建立在“IOE”系统的基础上,那么就不是大数据的企业。因为“IOE”系统的基础设施并不适合处理大数据,它对数据的认识仍停留在线性维度,而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规模增长超过了硬件能力的增长。
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以及一些电子营销等对数据依赖性强的行业必须开发出自己的数据存储中心,以避免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难性损失,金融产业把控着国家经济流动的血脉,必须建立起上下游相互协作,相互支撑的大数据产业环境,构建有技术自的大数据产业链,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蹈个人电脑和通信产业的老路。
3. 以往不涉及大数据的传统产业开始跃跃欲试并尝到信息化带来的甜头。在美国,大数据处理技术被应用在许多领域,除了传统的零售行业巨头沃尔玛外,数据处理技术也被应用在医疗行业,对病患的病例数据进行记录并挖掘分析,得出最佳治疗方案,甚至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而对于新世纪全球关注的反恐问题,在数据挖掘技术者看来,正如流感的爆发存在预兆一样,在社会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所留下来的数据也有迹可循,能够通过分析他们的“交易数据”进行定位侦查。此外,美国的煤矿行业也通过也通过对矿难数据的分析从而建立起相关的法律与监督制度,有效减少了矿难悲剧的发生。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内的潜在大数据产业将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深刻改变企业经营的理念和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的新的思路,一切以数字说话的时代即将来临。
(三)迈入大数据时代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化改革的风暴席卷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走在前面的信息化产业以及快步跟上的传统的数据依赖型产业,还有如梦初醒,随即投入大数据信息化洪流的政府各部门和各行各业,它们引领国民经济走向新的景象。然而,这种趋势是否能够正常发展取决于我们对几个问题的解决程度。
第一个问题是我国数据资源与数据储备较低,而且开放程度不高。数据表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互联网大国,手机大国,却不是一个数据大国。以2010年度新增储存器为基准,中国2010年新增数据量约为250拍,不及日本的400拍,和美国的3500拍相比,更是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加之大数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数据价值密度低,这就使得我们从有限的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政府全新构建的核算体系需要尽快完善,此外,各行业间,各经济主体间数据流通性也需要加强,否则,即使徒有技术,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个问题是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技术水平整体不高。在国际开源社区上,缺少中国能够拿得出手的技术成果,尽管国内互联网企业已经大量吸取整合国外开源大数据技术,但整体上原创能力不强,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中国的大数据产业技术的发展将会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
第三个问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是中国传统观念和大数据时代的思维理念出现了碰撞。中国在大数据时代的落后,并不是偶然的。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对中国人缺乏“数据精神”的根源进行剖析:中国人倾向于粗略的主观定性,排斥精确的客观度量,从而养成了重形象,重概括,轻逻辑,轻数据的文化习惯。这种文化习惯使中国人长期满足于基于相似的“模糊联想”,止步于用逻辑来分析,用数据来证明。这种习惯,从中国人的烹饪习语中可见一斑:盐少许,酒若干,油两勺……若国人不摘下“差不多先生”的帽子,在一切谈数据,谈精准的大数据时代,在历史发展机遇的岔口等待我们的,将又是一个落后的世纪。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汪涛.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J]. 经济视角,2013(8);24-26.
[2] 李国杰,程学旗. 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647-657.
[3] 宋之杰,杜亚丽. 大数据产业发展及我国应对措施[J]. 2014(2);99-104.
[4] 赵国栋. 大数据时代的三大发展趋势[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5);50-53.
[5] 魏凯. 大数据产业发展状况与政策思考[J]. 电信网技术,2014(4).
[6] 林洪,乔. 大数据与官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与发展[J]. 第十五次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
[7] 徐子沛. 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围绕此次论坛的主题“促两化融合发展信息产业、实现沿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论坛就宏观经济形势对信息产业短期及长期影响、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带来的新机遇、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前景、长三角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长三角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如皋市信息产业发展展望、智慧如皋――如皋市人才信息化发展展望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如皋市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T型交汇处北岸,属于长三角核心位置。如何利用好巨大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充分发展信息产业,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把如皋的发展带上快车道?本次论坛上,如皋市委副书记杨曹明、副市长黄成详解了如皋市发展信息产业,打造智慧如皋的建设目标。
外源拉动和创新驱动
信息产业是如皋市新兴产业。近年来,政府立足于科学发展,大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吸引外资、调整结构、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等措施,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2008年,如皋市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2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3%。2008年底,信息产业在统企业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年末从业人数达7142人。
在分析了如皋市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优势后,如皋市委副书记杨曹明提出了如皋市要融入大上海经济圈战略高地,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建立“外源拉动”和“创新驱动”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他提出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年均增长速度接近40%,培育特色信息产业链,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中期目标是到2015年,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0%,年均增长率达到39%,成为具有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信息产业集群,成为国民经济和高技术领域的重要产业。
杨曹明表示,要采取六项具体措施、落实四项配套政策、重点建设六大工程。
这六大工程分别是:1.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工程;2.软件与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工程;3.软件与服务人才实训基地工程;4.电子信息制造业建设工程;5.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程;6.信息化推广工程。
四项配套政策是:1.重点行业发展的资源倾斜政策; 2..鼓励技术研发的财政支持政策;3.吸引高端人才的激励政策;4.引进重大项目的环境配套政策。
采取的六项具体措施是:1.进一步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2.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投资环境竞争力;3.进一步采取全方位招商策略;4.进一步健全产业投融资体系;5.进一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6.进一步加快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
在信息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成了如皋市发展的一个具体目标。对此,如皋市副市长黄成详解了打造智慧如皋的信息化展望。
如今,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带来产业结构调整,信息技术扮演关键角色。黄成认为,重视并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已成为新形势下政府组织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所以在目前的历史机遇下,打造智慧如皋是对如皋城市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与指导。
黄成详细介绍了目前如皋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1.如皋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网络基本覆盖,政府条线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但也存在着信息发展不平衡,互联互通共享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2.初步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目标是以人为本,覆盖城乡,功能合理;但存在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缺乏整体布局的问题。3.部分大中型企业实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但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据此,他提出了智慧如皋的总体目标:加快如皋城市信息化步伐,加大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
智慧如皋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建立市级信息资源库。这是实现城市信息资源服务化的基础,重点是建立人口、法人、宏观和地理信息等相关的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以及相配套的基础平台。2.构筑“直通车”整合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3.构筑一站式便民服务体系,实施市民一卡通工程。4.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充分利用紧邻上海、苏锡杭的区位优势,承接产业结构调整和梯次转移带来的机遇。5.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以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重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6.大力推进政务处理智能协作。建立以政府公务员门户为代表的集成应用平台,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统一通信、业务协同、各部门业务软件将实现集中提醒与协同办理。
移动终端作为简单的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自2007 年开始,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的基因突变,从根本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至此,移动智能终端几乎在一瞬之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成为新型媒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资源、移动网络资源与环境交互资源的最重要枢纽,其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甚至成了当今整个ICT 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移动智能终端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持续发展,其影响力将比肩收音机、电视和互联网(PC),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四个渗透广泛、普及迅速、影响巨大、深入至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终端产品。
2011 年全球移动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已经超越PC,从而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2011 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超过1.1 亿部,超过2011年之前我国历年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也超过全球2009 年除Symbian 操作系统(占总数的50%)以外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而2011年第四季度,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占总出货量的比重达36.17%,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移动智能终端引领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了《移动终端白皮书》。白皮书除披露了部分关于移动终端的客观、公正、准确的数据,展示了近年来在移动终端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外,还对移动终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对2012 年的移动终端发展以及在终端智能化、硬件架构、软件趋势、应用等关键方面的六个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具体如下:
趋势一:移动终端智能化进程将加速,将引领产业更深刻的变革;
趋势二:功能机会受到巨大冲击,但仍将维持一定市场空间;
趋势三:终端与应用整合必将迈向新高度;
趋势四:硬件主导架构的模式面临变数;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东北地区;问题;对策
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能够对提供商资源进行整合,为物流发展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对于我国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而言,其具备现代化物流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应的问题,实现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近几年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第四方物流逐渐成为新的行业热点,成为物流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物流行业的实际调查显示,2010年全球的物流实际实际费用总支出为6万亿美元,其中我国占据物流市场份额为4800亿美元,为全球总物流支出的8%,截止到目前,全球物流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第四方物流总额以年平均6.5%的速度稳步增长。同时针对我国大中型物流仓储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新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并愿意将综合物流业务进行外包。由此可见,我国第四方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
经济全球化形势发展,使得国内外交流形式逐渐得到融合。国外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成功案例,对我国大型的物流企业起到一定影响。例如:我国南北方两个初具规模的第四方物流在合作过程中,进行用户服务时,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使得在没有任何实际投资的情况下,业务能力得到实际拓展
二、第四方物流在东北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东北区域经济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经济环境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第四方物流产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依旧存在一定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缺乏发展规划。在东北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中,缺乏对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导致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缓慢。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企业无法发展规划,具体体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想观念问题,现代物流产业的出现,现有的物流企业缺乏对第四方物流的正确认识,导致物流产业高速发展中出现相应的问题,对现代物流产业的认识应该有效提升;另一方面,规章制度不完善是阻碍发展规划制定的重要因素。由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制度以及法规条文缺乏完善。这就导致在第四方物流实际发展中缺乏正确引导,导致物流产业发展步伐受到阻碍。同时,由于我国东北地区身居内陆,在第四方物流的实际发展中存在物流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基于东北地区辽宁省为例,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根据中国第四方物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辽宁省完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1900亿元,环比上涨22.3%,取得明显优势。但是基于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虽然大连新增港口通货能力156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50万标准箱,但往往局限于单纯运输方面,物流增值服务能力低下。这样问题的产生,是缺乏具体的发展规划进行实际引导,导致第四方物流发展受到影响。
2.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在第四方物流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证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升,东北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同时由于信息建设水平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水平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信息化水平较低。根据2011年中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南方发达城市,南方物流信息化覆盖面积高达85%,东北地区为65%。通过数据对比,明显看出东北地区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建设过程中,物流信息系统以及信息资源缺乏统筹规划,使得信息化系统与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导致信息化水平发展缓慢。
3.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基础薄弱,是影响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东北地区在进行物流产业实际发展中,在物流的基础设施(如公路以及铁路)以及基本设备(如仓库和车辆)等方面,依旧存在一定缺陷,导致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基础设施薄弱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铁路灵活性发展不具备相关优势,铁路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对于物流的实际运输灵活性能力低下,导致延误以及铁路专线建设能力较差;第二,公路货运缺乏一定规模建设,导致货运能力受到影响,并且公路货运的安全性较低;第三,物流产业仓库建设能力较差,依旧保持传统物流仓库建设,导致仓储缺乏科技性,信息化程度低下。
4.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进行外包以及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整个物流供应链条的整合。在优化供应链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第四方物流从业人员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证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东北地区在进行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较晚,使得第四方物流人才缺乏。人员素质问题、创新意识以及实践环节都缺乏专业精神。根据物流人才缺口调查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人才需求为45%,人才供给为20%,存在25%的人才缺口,造成第四方物流发展缺乏人才推动。由于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员以及具备丰富经验的人才进行推动,这就体现了教育体系问题。
三、第四方物流在东北地区发展的对策分析
1.制定第四方物流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保证第四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确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对于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实现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制定发展规划,能够有效的加强各个物流功能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促进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第四方物流的实际发展意识,应该进行大力宣传,实现对第四方物流产业的正确理解。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重视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在现代物流产业当中的重要作用,保证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得到推动。同时,政策制度的推动,是保证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明确对第四方物流产业的理解,以及能够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对第四方物流产业的有效认识,在制度上针对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建立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化平台。第四方物流产业在实际发展中具有强大以及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实际建立,对于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东北地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地位逐渐突出,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将信息服务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相结合,最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产业,实现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在实现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互联网资源进行实际整合,为物流企业以及相关单位提供准确、高效以及便捷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形成信息化共享体系,为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改善行业信息当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实现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3.完善东北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物流产业能力的整体提升,需要依靠第四方物流产业进行支撑。东北地区在进行第四方物流的发展中,依旧需要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实际建设。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周期较长,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外资以及当地资金实现完整的投资体系的建立,并通过国内外发展经验,改善物流设施投资以及现金回报制度,实现企业的低成本运行。同时,对于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交通问题进行建设,保证运输过程中的便捷性以及高效性。对于物流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操作规范,保证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操作当中的规范性。在硬件以及软件的各个方面提升管理水平,保证物流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保证第四方物流企业在东北地区得到发展,提升我国整体物流产业综合水平。
4.加大专业物流人才培养力度。由于物流专业型人才匮乏,导致东北区域内部第四方物流发展缓慢。对于大量的人才缺口,在东北区域外部,应该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引进力度,保证第四方物流人才缺口得到填补。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对于引进的专业素质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机制,保证专业型人才为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在地区内部,众多高校应该重视第四方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第四方物流作为未来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其高效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东北地区由于区域经济以及物流发展因素的影响,需要从信息化平台、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进,保证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萍.第四方逆向物流相关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34-35.
[2]张永宾.多协调型第四方物流风险评价的研究[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2:56-57.
关键词:软件技术;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自20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由军事领域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迅速发展起来,可以说,时至今日,人类现代生活几乎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广度上看,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融入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从深度来看,计算机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作为人脑智力的扩充和延伸,在数据通信、经济管理、工农业生产、工程设计、医疗诊断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软件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指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随着计算机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升级换代,网络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发展成为知识生产型、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软件产业也逐渐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
1 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现状
(1)国外软件技术发展现状。在目前全球软件产业发展领域,美国无疑是发展最为成熟的,近年来,印度、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世界各国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都十分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级别的软件开发的政策,并投资了相应的人力物力。大多数国家把开发重点优先放在了对基础软件的研发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法上。当前备受国际关注的IT前沿技术与关键技术主要有:大规模网络体系;高端计算(虚拟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泛在计算);系统芯片(集成芯片);软件工程;知识处理(海量数据库和数据挖掘);高效系统;高可靠软件和系统;移动和无线通信;开放源码;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2)国内软件技术发展现状。我国软件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步,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软件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己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先导产业。2000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达到5834亿元,到2009年达到9513亿元 ,2010年超过1万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江苏、杭州、济南等l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我国软件产业在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软件科研和技术、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软件应用、软件人才培养全面覆盖、产业链配置相对齐全、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软件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出口额不断扩大,软件产品结构和层次不断优化,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
2 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政策层面,我国对软件技术与产业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扶植,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规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全球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挑战依然严峻,目前,我国软件技术发展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软件业从业人员大多为从事基础程序开发、软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基础性技术人员,而对于软件技术研发具有引领作用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却极为稀缺,这成为严重制约我国软件业发展的“瓶颈”。此外,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在国际化的竞争背景下,我国熟悉软件行业应用和国际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影响了软件产业规模和层次的提升。(2)软件产业核心技术缺乏。目前,我国软件技术整体的技术研发水平和研究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这导致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环节,所生产的产品层次和品质处于市场的最低端,核心技术缺乏,甚至在一些关键性、前沿性、战略性软件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我国有不少软件生产企业依然是小作坊式的经营和运作,未引入现代企业机制,重复的进行一些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市场前景不看好的工作。此外,核心技术的缺乏不仅不利于国产软件产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同时也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一定的隐患。(3)软件产业产品体系不合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自起步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企业,软件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化,只着眼于眼前低层次的发展,开发的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此外,我国软件产业和企业规模受限,虽发展迅速但未形成以产品研发为中心,以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展模式。(4)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多年来,在国内一直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片面观点,对软件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明显不足。同时在国内软件业发展中,低价倾销、恶性竞争、软件盗版等现象层出不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导致企业在软件业的技术开发方面,投入不足,长期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软件产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止步不前,目前,我国软件开发产品尚未形成多领域、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此外,我国支持软件产业基础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投融资等方面服务机制存在缺陷,不利于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制约了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3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网络化趋势。网络化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软件产业的发展也由“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变革。随着泛在网、物联网的发展及“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的成熟,软件网络化成为新趋势,网络化软件产品分发迅速、使用便捷、收费灵活、防盗版等特点正改变着软件的模式。(2)服务化趋势。软件服务化的一种主流模式就是元计算,它是指在高层系统软件控制下各种服务器形成一个具有计算数据处理能力的服务“环境”,被看作是下一代Internet技术发展的目标,推进了软件系统的发展趋势开始从集中的主机环境转变为客户网络结构。在此趋势下,软件服务所提供给客户的体验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性因素。(3)智能化趋势。嵌入式系统的方兴未艾为软件产业智能化发展带来巨大机会。随之智能化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信息系统的自适能力,扩大了意识思维的领域。多媒体、数字化等信息技术促进了计算机网、通信网和电视网日趋融合,也推进了软件开发语言高级化、发工集成化的发展。(4)开放化趋势。开放化的主要表现是软件产品标准化和软件源代码开放。开放源代码软件,降低了软件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为打破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创造了条件。Linux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具有代码开放、分布式开发环境的特点。以开放源代码软件为基础发展软件产业是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开放化的重要途径。(5)融合化趋势。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推动应用软件需求的增长,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硬装备”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软装备”的核心技术,促进了软件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深化。软件企业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拓展并升级其产品领域、推进产业链和集群式发展,以形成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超.国内软件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评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07(8):3.
[2]梅宏,刘擐哲.互联网时代的软件技术:现状与趋势[J].科学通报,2010(13):1214—12220.
关键词:软件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自20世纪初,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的问世至今,计算机由最初的只是科学计算逐渐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逐渐起到主导作用。可以说现今社会,人类生活几乎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更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并且计算机早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计算工具来使用,而是作为人脑智力的扩充和延伸,在数据通信、经济、管理、工程、医疗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软件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部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增长,软件产业逐渐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现状
1.软件产业发展速度逐渐迅猛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信息产业部对四千多家全国中小规模以上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的统计数据,金融危机后,许多软件企业将眼光转向了国内这个IT服务外包增长快速的市场,以渡过营收增长难关。软件外包“天生外向”的性质让其未来还是在国际海洋中驰骋。同时近几年,中国软件产业正以迅猛的速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IDC 2010年7月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IT市场的规模为107亿美元。2010年增长至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3%。而到2014年将达206亿美元。
2.中国软件产业总额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比例有所改变
我国软件行业和全球软件行业相比,其整体规模还很小。2002年在全球软件业总额中,中国软件业只占2%的份额。我国软件产业的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软件产业必然需要集中优势力量,掌握关键技术,继财务软件、ERP软件之后,管理类软件企业正在面临第三次转型。日前,记者从由重庆市云计算办公室、金蝶软件和IBM联合举办的“云管理”论坛上获悉,云管理软件正在成为许多管理软件企业新的业绩增长点。
3.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
在全国软件工作人员中,研究生、本科生比例逐年增长,人才比例的提升使得软件开发的质量也增长了,这样就大大保证了软件产业对质量的需求和提升。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政策上,我国政府对软件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扶持,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规模有了长足的稳步进步,但是相对于整个全球软件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而言,挑战依然很严峻。目前,我国软件技术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软件行业工作人员大多为从事基础程序开发、软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基础性技术人员,而对于软件技术研发过程中有引领作用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却极为稀缺,这必将成为制约我国软件行业向更深更广的高层发展的障碍。此外,齐海涛曾解释道,有些国家的语言优势比中国要强很多,而在中国能够说英语的人还属于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才,所以用人成本会高一些。越来越往高端走,中国软件公司不仅面临技术实力的问题,还面临人力成本高涨的压力。
(二)软件产业核心技术缺乏。目前,我国软件技术整体的开发水平和能力处于低级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很高,使得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所生产的产品层次和品质处于市场的最低端。这主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缺乏,甚至在一些关键性、前沿性软件技术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另外在国际竞争中,中国的软件企业往往是寻找新客户,拿新的单子。而在老客户,往外包价值链上端走的竞争往往不支持欧美等国家的竞争对手。
(三)软件产业产品体系不合理。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开始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软件产业发展结构很不合理,尤其缺乏领头军,软件产业国际品牌及行业巨头影响力明显不足。
(四)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过于看重硬件,但是忽视软件的现象。对软件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量明显不足。同时在国内软件业发展过程中,价格诱惑、竞争不良、软件盗版等现象普遍存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比较漠视,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企业在技术层面的研发上投入不足,使得软件工作人员没有很好的开发环境和投入激情,从而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提升空间。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化趋势。网格化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存在形式,并且由于“地球村”的存在,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也必将趋于网络化。由这个大的网络使之能够为全球每个角落的人服务,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所带来的美好生活。
(二)服务化趋势。软件服务化的一种主流模式就是面向客户。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计理念,一流的软件技术和一流的产品应用,这些都将是软件行业一直追寻的目标。
(三)智能化趋势。随着人工智能趋势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也必将趋向于此。而且一旦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成功,这将在软件开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开放化趋势。开放化的主要是指软件产品的标准化和软件源代码的开放。技术的开放也将为产品的质量提升提供契机。并且为同行业人员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这为软件行业的长足发展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融合化趋势。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硬装备”将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软装备”的核心技术,所有技术的融合必将提升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超.国内软件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评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07(8):3.
[2]梅宏,刘擐哲.互联网时代的软件技术:现状与趋势[J].科学通报,2010(13):1214—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