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肉牛养殖管理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

第1篇

[关键词]规模化;肉牛养殖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类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传统农业结构与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年来,牛肉及其他相关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满足国民对牛肉的需求,经济效益极高的肉牛养殖产业开始由传统饲养模式向集约化高效养殖模式转变。只有实现肉牛规模化养殖生产,才能对肉牛养殖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化、现代化、集中化管理,极大解放劳动力,最大限度提高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规模化肉牛养殖管理技术手段还不够成熟,因此,加强对肉牛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发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与经济价值。

1规模化肉牛养殖特点

1.1产量高

相较于传统的小规模散养饲喂模式,成规模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具有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优势。集约化高效养殖模式具备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足够的人手及广阔的养殖空间,对肉牛的育种、培育和饲养均有极大的便利与优势。大型肉牛养殖场所培育饲喂的肉牛数量少的千头,多的万头以上,相比于十几、几十头的传统小户饲养模式,其产量极高。可高产量生产是规模化养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

1.2水平高

与传统肉牛饲养相比规模化肉牛养殖,无论是在管理技术、饲养方法、场地设备,还是卫生防疫等方面,水平均更高。规模化养殖场从配种、饲料加工、养殖管理等每个养殖环节均遵循科学高效的系统化生产管理,且大规模肉牛养殖场的资金较为充足,其养殖设施设备、场地规划布局、畜舍环境构造、人畜区域划分、污物卫生处理等各方面的建设标准与养殖条件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家庭生产模式。除此之外,规模化养殖各区域的划分更为科学规范,更有利于卫生清洁、检查维护和养殖管理等。大规模肉牛养殖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高于传统散养户的养殖人员,养殖场有专业的兽医、畜牧养殖技术人员等定期开展检查、消毒、防疫工作,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有效降低了疫病发生,更利于肉牛生长发育与生产性能的发挥。

1.3成本低

科学的饲养方法、规范的养殖管理与严格的疫病诊断防治,能够大幅度降低肉牛的生产成本。规模化肉牛养殖场饲养肉牛的方案,一般均是根据肉牛的品种及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的养分,进行专业的饲料配给,以供肉牛持续育肥发育。其不仅能够提高饲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饲料消耗,而且能提高肉牛增重效率,快速高效地生产出肉牛产品。规模化养殖通过科学的管理系统,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与劳动力消耗,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2规模化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2.1标准低

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时间尚短,现代化、规模化肉牛养殖技术与标准还不够成熟。相比于畜牧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无论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水平,还是管理体制的规范完善标准,均相对较低。这便导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的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生产成本较之较高,严重影响了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另外,我国对规模化肉牛养殖过程与生产产品的规范标准较低,导致养殖场为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科学养殖方法与程序,过度扩大养殖数量,造成肉牛生长滞后、产品质量不佳。更有甚者,为快速给肉牛增重,向肉牛饲料日粮中添加有害化学药品进行催熟,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2.2技术落后

我国肉牛养殖业发展时间较短,对规模化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导致某些经济和信息相对落后的地区,肉牛养殖人员对肉牛专业养殖技术的认知与掌握不足,饲养方式与技术较为原始、落后。无论是科学饲养、合理育肥,还是疫病防控方面,仍旧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缺乏专业的规模化养殖技术培训,导致养殖效益低下,严重影响肉牛养殖业发展。

3提高规模化肉牛养殖技术的措施

3.1规范标准

制定严格的养殖、生产规范标准,是完善我国肉牛规模化养殖生产的基础与重点。只有通过制定完善的养殖场建设标准、肉牛养殖饲喂标准、疫病防治防控标准、肉制品评级标准与污染物处理标准,才能促进我国肉牛养殖业迈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进程。除此之外,还应建应的法律法规,科学规范并改造肉牛养殖业的生产养殖模式与产业结构,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生产产量与质量,促进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3.2引进、开发新技术

加大科学规范饲养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力度,引进或开发现代化新型养殖技术,是肉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让基层肉牛养殖户与养殖场掌握更科学规范的养殖技术,才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养殖业发展壮大。另外,随着肉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工作也不能落后。开发出更多便利性、简易性、规范性养殖新技术,对肉牛养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这需要更多科研力量与科技人才的支持与帮助。

第2篇

(一)然而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就比如牛圈选址不合理,栏舍建设较为随意,缺乏科学性,饲料种植和贮备缺乏规划,农民的防疫意识薄弱等,为今后的肉牛饲养生产埋下了隐患。其次,是没有把好种牛挑选关,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省养殖成本,引进的种牛体重不一,体况差异大,经长途运输后,发生疫病,甚至发生死亡。三是饲养方式传统落后,管理粗放,防疫意识淡薄,常发营养类疾病,生产受阻,影响养殖效益。(二)缺乏完善的肉牛生产体系由于松阳县的肉牛养殖起步较晚,因此缺乏完善的肉牛生产体系。当前松阳县的肉牛养殖主要以农民为主,受农民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肉牛的养殖过程中当地农民根本没有意识到完善肉牛生产体系这一概念。从种牛和小牛的引进、养殖管理过程、繁育过程等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一来就导致松阳县的肉牛养殖效率偏低。(三)饲料投入不合理青饲料是肉牛养殖当中必不可少的,然而松阳县几乎没有人工种植的青饲料,加之荒地缺乏管理,青饲料产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肉牛养殖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秸秆未加工直接喂养,青饲料投喂量少,如此一来不仅影响到了肉牛的肉质,也影响到了肉牛的生长和产量。(四)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松阳县当前的肉牛生产养殖主要是以农户为主,小型肉牛的家庭养殖场和专业的农场饲养户较少。这种分散的肉牛饲养方式使养殖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养殖的技术水平推广及生产方式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最终导致了养殖效率低、出栏的肉牛肉质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如何促进松阳县肉牛养殖的发展

根据松阳县丘陵地区的实际情况,筛选出比较适合规模饲养、抗病力强、生长发育以自繁自养为主的肉牛品种,可以利用原有的旧废弃房屋进行改造作为牛圈,结合山上草坡、草地放牧,节省成本,集镇附近以引进牧区的架子牛进行育肥为主。二是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肉牛饲养技术方案,以节约粮食为目标,采取以粗饲料为主,以精饲料为辅的育肥技术,因地制宜制定不同育肥阶段的饲料配方,种植优质牧草、开发草山资源、推广秸秆氨化、青贮技术,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三是加强牛的疫病预防和控制,根据不同饲养日龄注射各种疫苗,做好防暑、防寒和保温工作。发展松阳县肉牛养殖龙头企业要促进松阳县肉牛养殖,首先必须将原本分散的农户和肉牛市场连接起来。应当在松阳县发展肉牛养殖的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当地的农民,形成公司加农户或养殖合作社的模式,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养殖户,逐步带领当地肉牛养殖户的肉牛养殖走向专业化,使松阳县的肉牛生产、管理以及繁殖等走向专业化、一体化。除此之外,企业或合作也会为农户带来更为先进的饲养、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松阳县的肉牛生产率和牛肉质量。优化松阳县土地利用,开拓青饲料来源当前松阳县的肉牛养殖过程中,青饲料的缺乏是导致肉牛养殖效率低的原因之一。鉴于青饲料缺乏以及松阳县荒地多的情况,当地可以通过在荒地上种植牧草的方式来增加青饲料的来源。与此同时,在种植牧草的过程中还应有所选择,应当选择适宜当地气候且产量高的品种。推行标准综合化的养殖模式首先,推进规模化肉牛养殖,肉牛养殖的规模化使养殖户从原来的小打小闹的养殖走向规模化生产经营。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肉牛养殖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进一步促进松阳县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其次,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关注投入品的使用,实现健康化的肉牛养殖模式。其中投入品主要为饲料和药品,饲养牛的饲料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不得对肉牛投放违禁的添加剂、激素等,而在药品的使用这一块,应当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标准,严格控制对肉牛的用药。最后,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牛圈卫生打扫和牛圈的消毒工作。对于牛圈的卫生工作要做到及时清理牛粪便以及剩余的饲料,保持牛圈的清洁,并要按时消毒,防止牛圈细菌的滋生传播。除此之外,对于患病的牛一定要及时处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总结

第3篇

我国肉牛养殖产业起步较晚,很多肉牛养殖场仍然应用传统老旧的肉牛养殖技术,导致肉牛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率较低。只有应用规范化的肉牛养殖技术才能切实提升肉牛产品质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牛肉产品。本文就是对肉牛规范化养殖技术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1我国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1.1肉牛养殖主要是以散养为主

我国肉牛养殖起步较晚,肉牛规范化养殖技术还不健全。肉牛集中养殖的模式还没有普及,仍然以散养为主,而且肉牛养殖户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很多肉牛养殖户文化水平较低,他们不能及时吸收外界先进的肉牛养殖技术,仍然是将肉牛放养,特别是小牛犊的培养阶段,经常出现营养不良情况,还会因为管理不当导致牛犊患病死亡。因为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肉牛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1.2饲料质量较差,营养成分不够完善

很多肉牛养殖户的经济实力非常有限,他们在选择饲料时更多倾向于小厂家生产的质量、市场销售价格较低的饲料。这些饲料存在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如果营养搭配不合理会抑制肉牛的生长,降低肉牛产品生产品质,使肉牛合理化的增肥,肉质的鲜美程度不能达到市场需求。

2肉牛的规范化养殖技术

2.1牛犊饲养管理

刚刚诞生的小牛犊因为身体免疫力较低,机体内部抗体较少,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可能导致牛犊死亡。母牛初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饲养人员应让牛犊及时的吸收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增加牛犊机体抵抗力。小牛犊诞生后饲养人员需要对其脐带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其放置于经过消毒处理的干燥区域,并且做好该区域的保温工作,然后在应用母牛的初乳喂养小牛犊。此过程中需要注重的是,小牛犊诞生到初乳摄入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1h。牛犊诞生4个月以后,母乳的营养不能满足牛犊生长的需求,这时饲养人员需要进行断奶处理,断奶前要应用营养均衡的饲料辅助喂养,代替一定的母乳摄入量。出生不久的小牛犊不能良好的调控自身体温,饲养人员需要对牛舍进行恒温设定,牛舍的温度不能低于5℃。小牛犊生长2周之后饲养人员需要在其角基处进行凡士林的涂抹,然后在应用一些磨砂类的物质对该部位进行摩擦,其目的就是促进牛犊角基的脱落。

2.2肉牛品种的选择

要想使肉牛产品的生产品质可以达到市场需求,肉牛饲养人员一定要做好肉牛品种的选择工作。饲养管理人员对不同品种的肉牛特质需要有较深入的了解,杂交牛体重增长情况较为良好,可以产出大量的牛若,但是该品种肉牛的牛肉品质与纯牛品种进行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就是要注重牛龄的控制,出生牛犊肉质虽然非常的鲜美,但是肉牛机体的抵抗力较差。年龄较大的肉牛,肉质口感会很差,所以通常情况下牛龄需要控制在一周岁以上,但是不能超过2周岁。肉牛的体型与牛肉生产品质有着非常紧密联系,所以饲养管理中需要结合肉牛体型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

第4篇

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步伐,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农民增收途径,结合我市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发展思路,确定产业目标

1、发展思路。肉牛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策扶持、标准生产,加工增值、产业化发展”的原则,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打造优质品牌为突破口,以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为依托,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载体,逐步打造集科研、育种、生产、屠宰加工、销售、疫病防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2、发展目标。2012年出栏肉牛40万头,发展3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200个以上,其中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达到20个;2015年出栏牛50万头,发展3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达到500个以上,其中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达到50个以上,建成1-2家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牛能力达到10万头。

二、突出发展重点,促进产业升级

3、加强肉牛品改。对现有母牛进行筛选、登记造册,建立基础母牛群,逐步引进安格斯等国外优良品种对基础母牛群进行杂交改良。到2015年,全市杂交母牛达到5万头。对基础母牛群建立追溯监控系统,严禁胡乱宰杀基础母牛。按照“市贮氮站-县区品改中心-乡镇品改站-村品改点”的模式进一步完善肉牛品改网络,每年每个县区新增品改站(点)10个以上,每个管理区新增品改站(点)2个以上。到2015年,肉牛品改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乡镇,重点区域每个村建立品改点。大力推广冷配品改技术,2012年全市杂交冷配达到12万胎次,产杂交小牛6万头以上,以后逐年增长。

4、打造地方品牌。依托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通过安格斯红牛与本地黄牛杂交,选育出安格斯杂交母牛群,再利用利木赞、日本和牛等优良肉牛品种进行优势杂交改良,形成有特色的肉牛品牌。改变养法,采取扶持公司+养牛专业合作社、公司配种集中育肥的模式,农户养母牛至十个月左右由公司收回,育成高档牛肉,并进行深加工。

5、培育龙头企业。依托市阳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恒惠集团等本地企业,加大与娄底天华牧业、大连雪龙产业集团、南京雨润集团、长春皓月集团等外地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尽快建立1家原种牛场、1-2家肉牛加工企业。每个县区依托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培育5-10家肉牛养殖合作社。

6、建设养殖基地。统筹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按照“小规模大群体成片开发”的原则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大力推广“五个一”模式,即户养一群牛(10-15头能繁母牛)、新建一栋栏(100-150㎡)、种植一片草(5-8亩牧草)、建起一个池(青贮池)、搭好一个灶(沼气灶),发展小规模肉牛养殖户;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养殖合作社通过统一供种、标准示范、垫资养殖、保价收购、集中育肥等形式将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肉牛养殖基地,在基地大力推行肉牛标准化生产。2012年全市发展存栏10头以上的肉牛标准化养殖户1000家,其中发展存栏30头以上的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户200家。

7、强化生产监管。建立、完善动物防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积极推行草食动物防疫承包制,实行强制免疫,全面实施免疫标识制度;尽快成立以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为主,运输监督与市场监督相结合的草食动物检疫新格局。建立健全肉牛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管理体系,加大肉牛及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检测力度,规范饲料(饵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强化肉牛养殖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肉牛标识可追溯体系,积极开展肉牛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

8、普及养殖技术。各级畜牧部门要采取“传帮带”,“跟班学”、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普及肉牛养殖技术,大力推广母牛同期、冷冻配种、优质牧草种植、青贮氨化、疫病防控等技术。

三、实施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9、设立肉牛产业发展资金。2012-201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肉牛产业发展资金。各县区也应设立相应的肉牛产业发展资金。肉牛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肉牛产业的育种、育肥、良繁补贴及深加工扶持。

10、建立肉牛良繁补贴制度。为保护杂交母牛的生产能力,提高肉牛品质,由县区财政按每头200元的标准,对能繁杂交母牛养殖户进行补贴;市财政提供的资金补助市液氮站运转经费,免费向养殖户提供冻精和液氮;县区财政保障县区品改中心、乡镇品改站的运转经费,免费开展品改技术培训。

11、积极开展能繁杂交母牛保险工作。为降低养殖能繁母牛的风险,鼓励能繁杂交母牛生产,建立能繁杂交母牛保险制度,保费由县区财政和养殖业主按4:6的比例负担,依法依规进行公开招标。具体实施方案由各县区财政、保险、畜牧部门制定。

12、实行肉牛产业奖励政策。经市里审批立项建立的市级牛原种场、市级以上肉牛加工龙头企业,验收合格后从市肉牛产业发展资金中列支,给予一次性奖励,一企一定。县区对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按“五个一”模式建设的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户,经验收合格后由县区一次性奖励5000元;县区按实际冷配胎次数量和所产杂交仔牛数量对品改员给予一定奖励。从市本级肉牛发展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技术培训、目标管理考核和工作经费。

13、创新金融机制。由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和规模养殖户共同组成肉牛产业担保公司,为肉牛产业业主(养殖企业、养殖户、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业主的存栏牛、栏舍、土地、房屋、机械可作为抵押物进行评估;肉牛产业贷款按农业贷款对待;县区对龙头企业或养殖大户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

14、优化肉牛产业发展环境。在不改变现有投资管理模式和用途的前提下,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移民开发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养殖业发展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乡镇企业贷款贴息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国土整理项目资金等进行整合,对肉牛产业进行重点投入;牛场建设用地按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县区畜牧、国土资源部门要简化用地审批手续,免收土地审批相关费用,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林业部门要大力支持肉牛养殖场、肉牛加工企业的建设;环保部门要简化办理环评和环保审批手续,并指导企业搞好环境污染治理。

四、强化组织领导,推动产业发展

第5篇

1 肉牛的挑选和购买

在购买肉牛时,首先要注意根据肉牛的外貌特征予以观察,购买嘴和鼻孔比较大、眼睛有神的肉牛,同时,肉牛也要做到腿长、大腿粗、牛尾有力等特点。这样购买的肉牛其食欲好,并且更加健康。皮毛较软并且肉牛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的牛在发育过程中生长更为迅速,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较高。

选用高品质杂交牛能够有效利用牛的基因优势,使得牛能够在短时间内增长许多高品质的牛肉。如杂种牛较为缺乏,选用年龄在3岁到8岁的本地阉牛也能够实现短时期内牛肉的出产。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保证本地阉牛的健康和彪壮,这样在养殖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出肉效率的增加。

2 肉牛的饲养

在肉牛的饲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实现精细饲养模式,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善饲料的配比,满足肉牛营养的供给。在喂养过程中,实现通过氨化处理的草料对肉牛进行喂养,提高饲料到牛肉的转化比例,增加饲料的口感以促进肉牛的食欲。同时,适当对肉牛补充混合肥料,通过玉米和麻饼以及面饼等的混合,降低肉牛饲养的成本。饲料的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肉牛的出肉率,使得在同等时间内,肉牛体重增长更为迅速。使用范围比较大的是增重剂技术,使用该种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饲料的回报力度,使得肥料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做好饲料的处理对于肉牛的饲养来说也极为关键,在通常意义上来说,有两种方式进行饲料的处理。一种是使用青贮的方式,凭借乳酸菌在大自然中的发酵作用,使得饲料的口感发生改变,更适合喂养肉牛,同时也提高了其营养价值,延长了其保存年限。另外一种饲料处理方法是氨化处理,其相比较于青贮处理来说,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不受季节的限制。被氨化处理的麦秸在与其他饲料搭配使用中也能够发挥很好的效果,能够作为肉牛在缺草季节时的应急饲料。

2.1 增强管理

由于肉牛的饲养区别于奶牛,其在饲养要求低于奶牛,但在整体的喂养阶段也是不能忽略的。从整天来看,肉牛的喂养管理需要做到几个方面,一是对饲料的调配,二是建立日常饲料的配比和饲养时段,同时,也要保证饲料的健康与安全,建立卫生和消毒的制度。

在饲料的调制方面,可以将干草进行切短后再投食,这样能够减少肉牛咀嚼和消化的时间,肉牛更容易上膘。同时,可以将切短后的饲料进行三至五个小时的浸泡,之后在其中掺入精料,并通过不断搅拌后,实现其对肉牛的饲养。在使用青贮处理或者氨化处理的肥料时,都可以直接使用进行喂养。

在喂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增加在夜晚的饲料喂养量。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养殖动物来说,牛的消化系统具有夜食的特点,在夜晚其消化能力比较强,在夜晚投喂也能够保证肉牛的肉量增多。在肉牛的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将其放置在室外,保证其日光的照射和空气的流通,这样能够有利于牛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在夜晚,将其带入室内进行管理。给牛饮水时可以适当添加食盐和苏打,这样能够提高肉牛活力,增加其生长态势。

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给牛洗刷体表的毛发也能够促进肉牛的血液循环,这样能够使得牛的生长和发育得到促进,在冬季时,该种做法更为有效。

2.2 加强防疫

疫病的防治在肉牛的饲养过程中极为重要。疫病的发生或多或少会对肉牛的出肉率造成影响,甚至导致牛的死亡。虽然牛的体格较为健壮,因此不易发生疫病。但在养殖过程中,仍然要加强对疫病的防治。

2.3 保持环境清洁

保持养殖场地的清洁能够有效避免肉牛感染各类病原和细菌。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对牛圈的消毒和驱虫达到防治的目的,与此同时,保证牛在生长过程中牛圈的清洁卫生,当牛感染某种疾病时,要对其进行隔离处理,保证牛摆脱疾病后,再将其放入牛群之中。在场地门口要建立消毒池,外来的人员和物体都要通过其进行消毒。同时对于肉牛的粪便和因病而死的小动物的尸体也要及时进行清理,避免病菌的滋生和变异。

2.4 做好免疫防治

对于养殖场中新购进的牛,要对其进行隔离处理,十天后如果发现没有异常情况和患病情况,才能够将其与其他肉牛进行混合饲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传染病由外部在养殖场内扩散。同时,对于不同年龄的牛适当进行分开饲养,避免抵抗力较弱的牛在与其他牛共同饲养时,其病菌也会相互传播。

定期对肉牛进行驱虫,使用口服除虫药剂即可对肉牛的体内和体外病虫进行清除,对于存在于肉牛体表的寄生虫和螨虫等,可以使用药物进行喷洒,保证肉牛皮毛的光洁和干净。

良好的免疫措施是防治牛的传染病和牛冬痢等疾病的关键。在应对牛的某些传染病时,要注意对牛进行免疫注射,做好免疫防范工作。由于牛的体格较为健硕,因此在防治时大可以采用免疫代替治疗的方式。建立肉牛的免疫档案,使得牛能够在常年免除疫病的威胁,保证健康的生长。

3 总结

因此,在肉牛的饲养过程中,其主要是通过对饲料的处理和对养殖的管理来增加肉牛的产量,增加其出肉率。同时,做好免疫防治工作,避免疫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做好肉牛的品种挑选工作,选取良种进行培育的同时,还要对肉牛的毛色和体表特征进行观察,挑选精力较为旺盛的肉牛进行饲养。综合利用牛的养殖技术,实现肉牛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卫红,谭哲,吴妞霞,刘丁荣.牛的养殖技术[J].环球人文地理,2014,16:67.

第6篇

1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肉牛养殖公司、建设养牛小区、培育养牛大户、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为主要模式,依靠科技,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发展基础母牛,迅速增加肉牛养殖量,逐步使肉牛产业走上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真正把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2发展目标:从发展基础母牛着手。培育养殖能繁母牛专业大户和肉牛养殖大户,引导、鼓励农户养母牛、繁小牛、出栏商品牛。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市培育发展2-3个年供良种母牛500头、出栏商品牛1000头以上的养殖公司,建成20个肉牛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培育200户养牛大户(户均出栏百头以上)带动2000个肉牛养殖户(户均出栏5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10万头,新增出栏商品牛5万头。5年内,实现目标任务翻一番。

二、发展肉牛产业的扶持政策

1项目扶持。对达标的肉牛养殖公司、养殖小区和加工企业优先进行项目申报。

2信贷扶持。采取金融部门发放货款。市财政贴息代补的形式。扶持对象:养殖能繁良种母牛5头且饲养1年以上的专业户;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养殖大户;入住养牛小区的养殖户;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扶持措施:对良种母牛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按每头种牛贷款3000元,市财政贴息300元;对肉牛养殖大户和入住小区的养牛户,按每头肉牛贷款500元,市财政贴息50元。

3财政扶持。鼓励农民利用民间资本发展肉牛产业。市财政按每头良种母牛奖励300元;对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专业户,市财政按每头肉牛奖励50元;对达标的肉牛小区,市政府奖励5万元;对建成并发挥社会效益的肉牛品改站,市政府奖励3万元;对肉牛养殖大户每年进行评比,前10名每户奖励1万元。

三、发展肉牛产业的主要措施

1搞好技术服务。1加快品种改良。要指导各乡镇或专业大村建立肉牛品种改良站(点)大力开展人工授精技术。以民营化为主要形式,乡镇(场)建设标准化肉牛品改站和养殖基地,年在全市普及。2加强技术培训。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及肉牛安全生产等技术,从整体上提高农户肉牛养殖水平。3加大指导示范。分区域建立养牛示范户,技术骨干对养牛小区或示范户实行包联,全程跟踪技术服务,以点带面,拉动肉牛产业发展。

2鼓励种草养牛。积极鼓励养牛户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各地要根据各自肉牛养殖规模,及早动手,科学规划,保证肉牛饲草需求。

3培育龙头企业。依托食品公司。组建肉牛屠宰、分割、熟食加工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之路,延伸产业链。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建厂提供便利条件。对养殖户的扶持、奖励兑现与公司收购挂钩,公司应按市场价收购。

4发展经济合作组织。要把民间协会建设作为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向农户提供市场、技术等系列化服务,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经济合作组织健全合作章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严格考核结账。市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性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深入小区、深入大户。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层层研究制定肉牛产业发展的考核结账办法,并严格考核结账。

四、加强对发展肉牛产业的组织领导

第7篇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 现代化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畜牧业又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可控性强、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是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畜牧业,是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过程[1],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就是各种生本文由收集整理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即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成龙,现代畜牧业的主要特征: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养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由于受资源、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提升安全理念、技术理念、规模理念、产业理念和市场理念,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现展理念引领畜牧业,以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畜牧业[2]。

2 适度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适度规模养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以期提高畜牧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畜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组装,才能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与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作物。他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

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饲养从事的也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方法,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肉牛产业。我国肉牛养殖产业仍以母牛分散养殖和肉牛相对集中育肥方式为主体,农牧户分散饲养在活牛牛源和牛肉产品供给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农牧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精粗和青绿饲料,从而减少饲料浪费,解决目前养殖的最大难题——环境污染,提供大量有机肥,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改良了土壤,减少了污染,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小规模养殖也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整(半)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致富问题。

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特点是饲养成本低、规模化、小型化、饲料来源丰富,经营主体是农户。小规模家庭养殖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还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养殖一般是户养牛10~20头。如杨浩珍等[3]对丰都县148户不同肉牛养殖规模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投资收益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每户肉牛养殖规模以9~10头为宜,其投资收益率最高,为57%;徐恢仲等[4]综合户均年收入及投资收益率、劳动力资源、农户文化程度等各因素来考虑,建议在农村目前所拥有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下,肉牛养殖规模以5~6头为宜。

3 小规模肉牛养殖场现状调查

我国肉牛主要养殖模式是农牧户个体分散模式、农牧户个体集中模式和中小规模专业化模式的肉牛育肥,其中以专业化中小规模育肥模式占主导,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变化,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千家万户的小规模肉牛养殖有许多优势如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饲料资源、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等,当然小规模养殖户如管理不善也有弊端,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防疫,其次是食品安全,还有饲养管理不合理等[5]。

笔者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对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的星光村、巴吉村、工联村、祁连村、小泉村、甘浚村、光明村、三光村,龙渠乡的墩源村、保安村、龙首村、什八名村、下堡村等13个村进行调研,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走访农户进行访谈,用调查问卷交流方式调查;计走访100余户小规模肉牛养殖户,取得99份调查问卷,其中甘浚镇47份,龙渠乡52份。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表小规模肉牛养殖户饲养母牛,进行自繁自育有明显的盈亏正平衡,饲料资源是限制当地小规模养殖户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6];每年一般的小养殖户来自养牛的收入在3 000~8 000元,专业户高达3万元,即使是一般的存栏母牛3~4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也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使农民致富不离村,维持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稳定,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调查区内的小规模养殖均为舍饲饲养方式,劳动力资源为家庭劳力,粗饲料以自产的玉米秸秆为主,精料多是根据生长需要饲喂混合精料或购进原料粮后自行配制,疫病防治为公共服务方式,粪污以农家肥或沼气形式处理。小规模肉牛养殖有:一是一般养殖户,家庭养殖为养牛经济单位,有专门建造的养牛舍,以饲养母牛1~5头,带犊牛,培育架子牛并育肥4~6头肉牛;二是养殖专业户,以饲养母牛8~12头,属于自繁自养自育,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劳动力、饲草、资金情况,也购进架子牛进行育肥。小规模养牛户的肉牛经营模式是“母牛+犊牛+(+架子牛)育肥牛”的复合经营模式,即养母牛并同时育肥肉牛,主要以母牛带犊繁育的家庭舍饲模式为主,经营模式普遍为“母牛+犊牛+育肥牛”模式,养殖户除了将自己犊牛培养育肥或吊架子后用于育肥外,还从外购入架子牛短期育肥。

小规模肉牛养殖属于分散性饲养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总的根源就是投入不足(包括资金、饲料、人力等),如调查结果表明,76.29%的农户都不打算扩大养牛的规模,而扩大规模最大的阻碍是草料(玉米秸秆)不足[6]。近年来精饲料价格上涨,农户不愿意花钱买饲料饲喂肉牛,还有后院牛舍占地有限、照顾费劳力等原因,他们不愿扩大养殖规模。

4 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4.1 养牛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牛科学性,市场竞争力较差

如笔者在甘州区的甘浚镇和龙渠乡调研表明,当地肉牛市场体系落后,缺乏较规范的活牛交易市场,大部分活牛交易都是牛贩子直接到农户家中收购活牛,使养牛户常因市场判断不准而蒙受损失,进而挫伤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当地一般的存栏母牛3~4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仅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农户仍选择养牛是当地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当地的制种吸纳了大量的家庭劳动力,养牛则属于边际效益。

4.2 小规模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

养殖户饲养1头母牛,培育犊牛需要15个月[7],饲养成本在3 890~4 500元,几乎无净收益,当人工费、折旧费、粗饲料费不计算,才有边际效益。如农户养育肥牛,1年饲养出栏10头育肥牛需要投资10万元左右,净收益在1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务工,无需投资1年也可以收入2万元左右;而且肉牛养殖高成本投入,扩大饲养规模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及风险程度(市场价格风险、疾病风险等),对农民家庭来说难以接受。

4.3 肉牛养殖新技术扩散难,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影响农民增收

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的技术来源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农户是自学养牛技术(占调查的81%),根据父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养牛,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肉牛养殖防疫抗风险性差,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诸如肉牛品种利用、食品安全追溯、新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很难传播和推广,通过宣传培训、服务、示范等多种措施,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肉牛生产的科技含量。

4.4 小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模养殖场(主要是育肥场)之间缺乏利益的有机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千家万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效益较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虽然有“公司+协会+基地+养殖户”、“养殖大户带动中小养殖户”、“村委会+协会+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的经济运行模式,但很难真正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依然是产业链脱节。如在调查发现,甘浚镇肉牛养殖数量较多的祁连村、小泉村和光明村等已相继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8],但这些合作社或养殖小区仅是从养殖户手中购买犊牛、架子牛进行育肥,与村里的养殖户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

4.5 加工业滞后制约品牌建设进程

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但牛肉精深加工发展方面动作缓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种资源的优势品牌上,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挖掘。如笔者在甘浚镇调查,当地的肉牛群体以西杂牛为主体,当地称“河西牛”,目前仍停留在养殖上,没有发展成牛肉制品深加工层次的品牌[7],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力以品牌影响国内外市场。

5 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念,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小规模养殖仍是我国肉牛生产中的主力军,尤其是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更是肉牛生产的基础,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户饲养繁殖肉牛的支持力度,如母牛养殖进行适度的补贴,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养殖户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护和调动养牛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

5.1 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为了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甘浚镇肉牛产业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包括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纳入镇财政全额事业性编制、村级防疫员纳入正常补贴、零费用防疫、冻精补贴、零费用配种、秸秆青贮与氨化补贴、牛圈舍修改建设补贴、小区(合作社)养殖补贴、专业户(规模)养殖补贴等;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对专业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支持,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如以调查甘州区甘浚镇为例,对于合作社新建的肉牛舍和肉牛养殖小区,政府出资为其修筑自来水管道、修路、通电、出资绿化,方便养殖户用水、用电以及出售架子牛、肉牛,保证了养殖农户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了畜牧场规划的合理性,保证了农户养殖肉牛的经济效益。

5.2 采用适度规模养殖,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增加收入

保持小规模养殖户的适度存栏数量,加大养殖户基数的发展,适当增加户均母牛存栏数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据农户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料资源确定合适养殖规模,养殖数量过少会造成资源浪费,养殖数量过大,自身不能够解决的饲料资源不足,外出采购则会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做好技术力量配置,强化疫病防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缩短母牛胎间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5.3 加大杂交改良力度,推广科学饲养模式,提高肉牛生产效率

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务网点,加大改良面积和改良率,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效率,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遵循肉牛生长发育规律,推广母牛、犊牛补饲技术和幼年直线育肥技术[9],摒弃“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发挥肉牛前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给予充足而合理的营养,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加工处理技术;推广示范养殖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配合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根据不同的饲料资源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

5.4 引导千家万户走向专业户饲养,建立母牛—肉牛养殖小区,组建不同形式的养殖合作社

王消消等的分析表明存栏母牛8~10头的专业养殖户母牛养殖成本明显低于养殖户[7],在养殖小区(合作社)建立母牛—犊牛—育肥牛的养殖经营模式,实行自繁自养自育,稳定育肥牛的牛源,在农户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户结合、就地直线育肥的经营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发挥育肥牛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肉牛养殖的发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统一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场行情,并由养牛合作社的代表与牛经纪人谈价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养牛的利益空间。

5.5 强化科技培训与科技术入户,让养牛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创建能繁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养殖户(场)的示范场(基地)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需要开展培训,邀请高校的养牛专家对养殖户实施“走村进社”的冬春养殖技术轮训,注重养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提高养殖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的应用等开展技术讲座;在注重提高养殖户养牛科学饲养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广新技术如应用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9],犊牛补饲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犊牛直线育肥技术等,提高母牛养殖综合效益。

5.6 建立完善防疫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

对村级防疫员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定期开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检疫和口蹄疫的预防;加强能繁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牛群防疫条件,建立消毒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养殖经济效益。

第8篇

关键词:肉牛;生长规律;影响因素;育肥技术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1-0041-01

昭阳区是昭通市辖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下辖3个街道3个镇10个乡,有129个村、49个社区。地势西高东低,为滇中凹部的东北端,有较完整的高原地貌;境内地处暖带,为北纬高原大陆季风气候。辖区内乡镇农民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发展空间较大。为更好地指导农民发展好畜牧业,通过养殖肉牛而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肉牛育肥技术尤为关键。要提高肉牛育肥技术,不仅要摸清肉牛的生长规律,还得结合影响肉牛生产性能的因素在技术上革新,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肉牛生长规律

肉牛即肉用牛,其特点是体态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效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口感好。牛肉因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而备受人们喜爱,炒、煎、炸、蒸、煮都可为食。因此,肉牛养殖空间也较大。而要提高肉牛的市场经济效益,让肉牛在相应时间内达到所需求的肉质,还得了解肉牛的生长规律,结合其生长规律而选择相应的育肥技术,方可生产出数量多、品质好的牛肉产品。

首先,从体重上看,肉牛的体重增长受遗传和饲养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遗传影响因素作用较大,一般肉牛断奶后增重速度的遗传力要占到一半以上。而饲养管理在肉牛后天的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以前的肉牛生长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变慢,而靠近成熟期生长速度最慢。因此,在养殖期间要抓住牛的强烈生长期,即12月龄以前的生长。同时,当肉牛达到成熟期后(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70%以上)即可屠宰,从而提高肉牛的饲料利用率[1]。

其次,从组织生长上看,肉牛的组织生长主要包括肌肉、脂肪和骨组织的生长。肌肉、脂肪和骨组织的生长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如肌肉组织生长方面,桡骨伸张肌在哺乳期生长最快,而公牛的颈夹板肌进入性成熟后生长最快,母牛和阉牛则较为匀速;脂肪组织则在12月龄以前生长较为缓慢,此后逐渐加快。骨的生长则在牛犊时期基本发育成熟,此后生长较为缓慢。此外,肉牛生长发育快慢和肉牛的品种密切相关,早熟品种在体重较轻时即可达到成熟年龄的组织结构,一般育肥年龄就较早;而晚熟品种则可在断奶后饲养较长时间。同时应考虑体重和肥度对屠宰的影响,一般体重越大、肥度越高屠宰效率就越高。也要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一般冬季肉牛体重会有所下降,故而屠宰也应在冬季前进行。

2 影响肉牛生产性能的因素分析

结合肉牛的生长特点来看,影响肉牛生产性能的因素较多,如肉牛的品种、年龄、性别、环境条件、双肌肉的发育程度、育肥程度等。下面从品种、性别、年龄等几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1)品种是影响肉牛育肥的重要因素。因肉牛的育肥和遗传有着密切关系。肉牛和乳用牛、役用牛相比其生命周期要短很多,故而需早期育肥,及时出栏屠宰以便节约饲料,提高利用率。在品种选择上应以杂交品种为主,尤其是在指导养殖户选择肉牛品种时,要根据养殖户的需求进行指导。如短角肉牛杂交的后代生长快、出栏率高,饲养到1.5岁屠宰,产肉可达200~250 kg,经济效益较好;西门塔尔肉牛体躯部分一般呈矩形或长方形,牛背较宽,肌肉充盈、肩胛与四肢强健有力,饲养达到2.5~3.0岁屠宰,产肉可达320~350 kg,肉质鲜嫩,味道较好。

(2)在性别上,一般以阉小公牛为主。公牛增重速度最快,阉牛和母牛次之。阉牛因其肉质较好而广受欢迎。母牛虽然肉质鲜美,易肥育,但其体重增速较慢。因此,在指导养殖户选择肉牛性别时,还要注重市场需求。年龄不仅影响肉的品质,也影响增重速度,一般幼龄牛肉质较成年牛肉质好,在增重上过了2岁后会较为缓慢,故而一般肉牛养殖在时间上要根据品种来决定,如西门塔尔肉牛养殖一般不宜超过3岁。

除了上述因素外,育肥、饲养、生长环境等也对牛的生产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草料的搭配比例不仅影响肉牛的增重,也会影响肉质,从而对牛肉价格造成直接影响。

3 肉牛育肥技术

肉牛快速育肥按饲养方式可分为放牧与舍饲育肥。舍饲育肥方式有持续育肥(一贯育肥)和后期集中育肥(架子牛育肥)。按牛的年龄划分又可分为犊牛肥育、育成牛肥育和架子牛肥育。

结合昭阳区实际情况来看,肉牛育肥以犊牛肥育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肉牛多是早春产犊,因此也多以春季出生的育成牛为主,春季出生的牛犊到6月龄断乳,即7~9月份,此时过渡到夏季,成年牛的消化功能较强,可利用青草、干草、粗饲料进行喂养,适当补充混合精料;在混合精料的喂量上,要根据牛的生长和季节变化而调整,通常在7月龄前可日喂精料3.5 kg左右,按月调整,直到12月龄增至日均4 kg 左右。结合统计数据来看,一般全育肥期需680 kg左右的混合精料;在混合精料的搭配比例上,以玉米为主(占80%以上),辅以高粱或其他替代食物(约15%)、石粉(约1.5%)和食盐(约0.5%);在管理上,青草和青干草可由肉牛自由采食,供足饮水,到秋季(昭阳区秋季温度开始下降)要适当给予温水。为减少能量消耗,注意限制活动范围,保持圈舍环境干净[2,3]。

在昭阳区,肉牛养殖已经逐渐成规模化发展,其养殖技术也逐渐成熟,作为畜牧工作者,在对农户和养殖户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养殖方法,引导农户和养殖户摸清肉牛的生长规律,科学喂养,才能让肉牛养殖更好地为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解传好,胡 飞.提高肉牛育肥经济效益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289.

第9篇

[关键词] 农村 肉牛养殖 问题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10-01

牛属于食草动物,牛肉的特点是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且营养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肉越来越受到欢迎,使得肉牛养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这对肉牛的养殖带来了很好的机遇。然而当前环境下,农村肉牛养殖业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牛舍的建设不合理

农村肉牛养殖一般是小规模的养殖,大多数养殖户都是将家中的旧房改造成为牛舍,改造而成的牛舍中牛床往往会凹凸不平,牛舍矮小、空气污浊,不能保证牛舍日常的通风换气,同时也不利于牛舍夏季的降温,而冬春季又过于寒冷潮湿,甚至有的牛舍难挡风雨,光照条件也得不到满足。肉牛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会严重的影响到肉牛的健康,影响肉牛的增重。为了改善肉牛的生活环境,首先要对牛舍进行改进,肉牛养殖户要确保牛舍冬暧夏凉,并且要保证牛舍的通风和光线充足。

二、肉牛的肉质不佳

农村养殖户一般是到农村市场挑选本地的水牛或者黄牛作为种牛来自繁饲养,其后代大多数用来出售。而黄牛的体型一般较小,生长速度也比较慢,出栏时间相对比较长。水牛的体型相对黄牛比较大,但水牛的屠宰率比较低,饲养的周期更长,产肉量也比较低,肉质相对较差。肉牛与黄牛或水牛配种进行繁殖,往往会造成后代的品种不良,导致肉牛的增重慢、肉质差、不易消化,从而导致肉牛的销售价格受到影响。

三、饲料营养不全面

天然牧草的数量不足,对于放牧的肉牛来说,不能很好的满足肉牛的需求,从而会使肉牛的增重变得缓慢。虽然农村也有种植牧草来喂牛,但是牧草的种类过于单一,牧草的产量虽然高,但不能提供肉牛足够的营养,尤其是缺乏蛋白质,这会严重影响到肉牛的增重速度。而到了冬季,如果没有贮存足够的优质牧草,而是以农作物的秸杆来喂肉牛,严重的不能满足肉牛的营养需求。同时,农村肉牛养殖户由于资金的紧缺,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运用不当,认为饲喂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会影响肉牛的品质,很少用营养达配全面的高蛋白精料来喂养肉牛,从而严重影响肉牛的生长,导致牛肉品质下降。

四、繁殖技术落后

农村小规模的肉牛养殖户基本上没有学习过肉牛的繁殖技术,对公母肉牛往往采取的是混群放养的政策,使肉牛自由进行。没有人工管理的,往往会造成肉牛过早进行,也会出现近亲繁殖的现象,从而导致肉牛的后代早产、体重不足、体制较弱、生长缓慢、增加出栏时间等问题。而推广肉牛的人工受精技术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克服本交造成的配种困难的问题,但人工受精有很强的技术性要求,养殖人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较好的掌握并应用该技术。

五、不注意肉牛的防疫工作

当前农村小规模的肉牛养殖户往往不注意肉牛的卫生防疫工作。当肉牛患病时,会不断的用药把肉牛的病治好,但一般养殖户的消毒防疫意识很低,舍不得花少量的钱去做好肉牛的消毒防疫工作。由于在牛舍内没有专门的消毒池,牛舍也不定期消毒处理,也没有及时对肉牛注射防疫针,肉牛一旦患病,特别是患上传染病时,就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农村肉牛养殖户应该注意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尤其是在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更要注意消毒措施,同时也要增加牛舍消毒的次数。养殖户需要树立消毒防疫的意识,根据本地区肉牛疫病的发生情况,给肉牛注射相应的疫苗,同时也要注意饲料的安全卫生,保证牛舍的干净。

六、销售渠道不畅通

农村的肉牛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规范的活牛交易市场,肉牛的交易一般是牛贩子在村里收购肉牛。农村的肉牛养殖一般采用零散的小规模养殖经营,这种性质就使得农村肉牛养殖呈现分散饲养的状况,且饲养量相对比较少且不集中,品种低劣,不能很好的吸引有竞争力的外来购牛户。即使有购牛户来购买肉牛,而肉牛养殖户本身缺乏市场价格判断,这就会使养殖户受到经济损失,从而挫伤农民养殖肉牛的积极性。如果肉牛没有及时的销售出去,养殖户只能继续饲养肉牛,而对于饲养时间过长的肉牛来说,其肉质就会下降,无形中增加饲养成本;即使最终销售出去,也会影响肉牛的销售价格。因此,当前农村肉牛养殖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对养殖户有很大的影响。

七、结语

本文主要对当前环境下农村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牛舍的建设不合理、肉牛的肉质不佳、饲料营养不全面、繁殖技术落后、不注意肉牛的防疫工作、销售渠道不畅通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会对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不易于农村肉牛养殖业的发展。而在提出改善农村肉牛养殖问题的对策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推广科学的养殖技术,推行科学的养殖模式,使农村肉牛养殖产生良好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农民受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陶佑强. 我国南方肉牛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川畜牧兽医:牧业论坛.2007(05):22-23.

[2]汤绍贤,邱务喜. 松阳县肉牛养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07):473.

[3]南涧. 山区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业:生产指导.2009(08):69-70.

第10篇

为充分掌握遂川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深刻剖析肉牛产业在遂川县的发展前景,笔者对遂川县肉牛养殖产业进行了调研。

1 基本情况

1.1 县域情况

遂川县位于赣西南,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东面,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1℃-18.7℃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21.2mm,年平均无霜期长284天,全县有可开发草地85万亩,20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12处,年产稻草130000吨,油菜杆、豆杆、玉米杆等其它桔杆饲料24000吨,具有一定的肉牛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1.2 饲养情况

2015年肉牛(包括本地牛)存栏23690头,出栏18650头。有肉牛养殖企业2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饲养5头至20头的专业户39户,21头至40头的专业户16户,41头至55头的专业户2户。规模户年出栏肉牛9959头,占全县年出栏的53.4%。

2 存在问题

2.1 肉牛品质不高

一是肉牛品种改良不到位,遂川县虽在雩田、枚江设立了肉牛冷配站,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没有强制处理本地公牛,真正配种母牛相当少,全县牛品种仍然是本地黄牛居多。现饲养的肉牛大部分都是从山东等地调入,由于运输、水土不服等各种原因,调进后肉牛普遍存在一次患病过程,给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二是养殖肉牛的格局基本上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中小规模育肥场为辅,并且大多是放养和农区役用牛饲养,用混合精料饲喂的相对较少;三是有些规模场(户)在肉牛饲养上没有按标准化操作,增加了饲养成本,并影响了肉牛品质。

2.2 丘陵面积较少

遂川县虽然有天然草场85万亩,20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12处。但全县以山地为主,且陂度较陡,平原丘陵较少,部分海拔在千米以上,不适合牛放养。全县林业用地占全县面积的78%,而耕地只占全县面积的8.3%。

2.3 母牛存栏数量不多

母牛是发展肉牛产业的基础,保护母牛就是保护了肉牛生产力。2015年遂川县能繁母牛存栏10156头,对于发展肉牛产业来说是严重不足,进而影响肉牛牛源。

2.4 资金短缺

遂川县肉牛产业开发投入不足,养牛户贷款难度大,或者贷款利息高,其它融资渠道少。相当部分农户有养牛积极性,但因缺乏资金,无力养牛或很难进一步扩大养牛规模。

2.5 环保意识较差

多数的养殖户,并没有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厂房建设和卫生管理,粪便、污水排放不规范。这样直接就影响了牛肉的品质及产品的安全。

2.6 养牛效益不稳定

由于受技术、管理、市场行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养牛效益不稳定,有技术、善经营的养殖户效益较好,部分肉牛养殖户出现亏本经营,甚至还有小部分养殖专业户现不再从事肉牛养殖。

3 对策建议

3.1 在思想认识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以及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绿色、安全、环保的食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牛肉等草食畜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肉牛产业在遂川县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我们对养牛户的调查,1个劳动力可饲养肉牛25头,每头肉牛可挣800―1000元,在行情好时可挣1500元以上,通过与其它养殖业的比较,肉牛养殖具有比较效益。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肉牛产业的发展,加强引导,加大扶持,把养牛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来抓。

3.2 在牛改方面

遂川县虽然设立了冷配站,但牛改工作并未到位,其突出原因就是遂川县本地公牛未进行庵割。为此一是由政府牵头,组织畜牧技术人员、乡村干部采取强制措施,对劣质公牛进行清群净化,对12月龄以上公牛要转入育肥大户进行育肥或人工去势,为实现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对人工去势的公牛政府给予每头100-200元的补助;二是各个乡镇设立肉牛冷配站,部分行政村设立冷配点,培训一批配种员,由县级畜牧部门颁发上岗证,实行持证上岗;三是保护现有存栏母牛,扶持农户购进母牛,对现有10156头存栏能繁母牛由各乡镇负责全部佩戴免疫标识,建立台帐,造册登记,跟踪服务;四是各乡镇要通过改良、选留、外购途经,优化壮大基础母牛繁育群,尤其要注重加大优良后备母牛的选留力度。要按照“见母就留”的要求,加强管理,不经乡镇畜牧兽医站批准,不得私自淘汰处理可繁(后备)母牛;五是新购1头母牛,市场价约为3500元,所需资金力争从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解决;六是畜牧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全县牛改工作,协调解决全县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3 在饲草种植方面

遂川县虽然有85万亩的草场,但由于大部分是高山,平原丘陵较少,不适合牛放养,因此务必进行人工种草,扩大饲草料生产、增加饲草料总量。一是撂荒地退耕还草,增加人工种草面积,主要推广种植玉米草、黄竹草、黑麦草等品种;二是在部分乡镇成立草业站,具体实施本乡镇种草工作任务;三是对耕地种草的,同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

3.4 在标准化生产方面

一是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小区和专业场(户),力争每年以20%速度递增,财政部要对肉牛小区的环保设施建设,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给予补贴相应的补贴;二是畜牧部门要制定和实施肉牛饲养规程、疫病防治规程、良种繁育规程、饲料生产规程、产品品质规程等生产标准;三是组织有关部门对小区的肉牛产品实行无公害认定与认证,向生态、优质、安全、绿色、有机的方向迈进。

3.5 在技术服务方面

要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促进肉牛产业由依靠传统经验养殖、粗放经营向科学养殖转变。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畜牧技术资源,整合技术力量,深入一线技术指导,解决养牛户的实际问题;二是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层次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11篇

一、发展肉牛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施肉牛产业化为方向,以发展肉牛养殖公司、建设养牛小区、培育养牛大户、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为主要模式,依靠科技,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发展基础母牛,迅速增加肉牛养殖量,逐步使肉牛产业走上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真正把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2、发展目标:从发展基础母牛着手,逐年引进良种母牛、改良地方牛,培育养殖能繁母牛专业大户和肉牛养殖大户,引导、鼓励农户养母牛、繁小牛、出栏商品牛。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市培育发展2-3个年供良种母牛500头、出栏商品牛1000头以上的养殖公司,建成20个肉牛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培育200户养牛大户(户均出栏百头以上),带动2000个肉牛养殖户(户均出栏5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10万头,新增出栏商品牛5万头。5年内,实现目标任务翻一番。

二、发展肉牛产业的扶持政策

1、项目扶持。对达标的肉牛养殖公司、养殖小区和加工企业优先进行项目申报,加快产业发展。

2、信贷扶持。采取金融部门发放货款,市财政贴息代补的形式。扶持对象:养殖能繁良种母牛5头且饲养1年以上的专业户;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养殖大户;入住养牛小区的养殖户;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扶持措施:对良种母牛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按每头种牛贷款3000元,市财政贴息300元;对肉牛养殖大户和入住小区的养牛户,按每头肉牛贷款500元,市财政贴息50元。

3、财政扶持。鼓励农民利用民间资本发展肉牛产业,对养殖能繁良种母牛5头且饲养1年以上的专业户,市财政按每头良种母牛奖励300元;对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专业户,市财政按每头肉牛奖励50元;对达标的肉牛小区,市政府奖励5万元;对建成并发挥社会效益的肉牛品改站,市政府奖励3万元;对肉牛养殖大户每年进行评比,前10名每户奖励1万元。

三、发展肉牛产业的主要措施

1、搞好技术服务。(1)加快品种改良。要指导各乡镇或专业大村建立肉牛品种改良站(点),大力开展人工授精技术,提高肉牛良种率。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化为主要形式,2007年在郢中、胡集、石牌、东桥、柴湖、九里、洋梓、丰乐、罗汉寺等乡镇(场)建设标准化肉牛品改站和养殖基地,2008年在全市普及。(2)加强技术培训。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及肉牛安全生产等技术,从整体上提高农户肉牛养殖水平。(3)加大指导示范。分区域建立养牛示范户,技术骨干对养牛小区或示范户实行包联,全程跟踪技术服务,以点带面,拉动肉牛产业发展。

2、鼓励种草养牛。积极鼓励养牛户大力发展牧草种植,以牧草种植带动农村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各地要根据各自肉牛养殖规模,及早动手,科学规划,保证肉牛饲草需求。

3、培育龙头企业。依托新美香食品公司,利用所属新盛公司现有场地和设施,组建肉牛屠宰、分割、熟食加工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之路,延伸产业链。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建厂提供便利条件。对养殖户的扶持、奖励兑现与公司收购挂钩,公司应按市场价收购。

4、发展经济合作组织。要把民间协会建设作为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引导镇、村、组分别组建肉牛合作社,向农户提供市场、技术等系列化服务,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经济合作组织健全合作章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严格考核结账。市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性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深入小区、深入大户,积极开展督促检查、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层层研究制定肉牛产业发展的考核结账办法,并严格考核结账。

四、加强对发展肉牛产业的组织领导

第12篇

关键词:肉牛;育肥;饲养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50-02

由于牛肉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很多的养殖户扩大了对肉牛的养殖范围,但效益的好坏取决于肉牛在育肥时期的管理技术,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对此进行了概括,以供同行参考。

1 育肥阶段前期的准备工作

1.1 称重

为了有利于对肉牛实现科学的管理,更为科学第做好分床及分群工作,在肉牛饲养后期,再转入育肥阶段前,要对其进行称重,结果记入档案,以此来提升管理的质量。

1.2 驱虫

驱虫是肉牛养殖中不可忽视的工作过程。因此,在进行驱虫前,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在药物选择上,应该针对寄生虫的种类进行选择。做到驱虫有针对性,以提升饲料的转化。

1.3 分群与分床

对肉牛进行合理的分群、分床,不仅便于日常管理,也便于饲养者提高劳动效率。对肉牛生长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分群、分床中,一定要根据牛的体重及身体情况进行细致划分。在分床时,要考虑到体重情况,依次进行排位。如果是圈养,则群中牛的数量应控制在10~15头之间,比较容易管理,减少了牛与牛之间打斗情况的发生。如果牛群过小,在喂养中难以形成抢食的局面,不利于生产力的提升。

2 育肥阶段肉牛的饲养技术

2.1 饲喂次数

在肉牛饲养中,为了提升喂养效果,一般每日早晚各饲喂1次。一是充分保证肉牛的休息时间,二是提升反刍的效果,提升肉牛胃肠的消化功能,减少了肉牛的运动量。

2.2 饲喂方式

一般以精、粗、青混合饲料为主,这是较为理想的喂养方式,非常有助于牛的消化。如果养殖场很大,采用这种喂养很困难,也可以采用分开喂养的办法。先喂粗饲料,再喂精饲料,减少剩余饲料量。在粗饲料喂养时,要尽可能进行湿拌、浸泡或者发酵、粉碎等加工,来提升牛的消化率,有关于饲养的细节,笔者列举如下:

(1)育肥过程中对饲料的要求。饲料以粗饲料为主,不低于50%,以提升牛的消化功能。

(2)投料。根据牛的体重及分床的顺序,进行饲料的添加。一般而言,体重大的肉牛,其采食量也很大。体重小的相对吃的也少。同时,要先喂粗饲料、最后喂水。

(3)若肉牛出现食欲减退的现象,可添加青绿饲料,以恢复其胃肠功能。也可以在其食物中添加消化剂,有助于对饲料的消化。也可以改变饲料的形态,或者对饲料进行蒸煮,以改变口感。

(5)保证牛充足的饮水。

(6)饲料要逐日增加,在增加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一次性不可大量及过猛,容易引起肉牛的消化不良或者饲料的浪费。一般增食时间需要一周的过渡。

2.3 饲养方式

应采取拴系饲养方式,也可以与放牧相结合。栓系饲养是规模生产的主要方式,不仅便于管理,也使得生产速度快,且有很高的饲料转化率及经济效益。

3 育肥阶段肉牛的管理技术

3.1 称重

肉牛体重的增加时生产性能高低的关键性指标,承称重的分群及分床过程中,非常重要。也可以对肉牛的育肥情况进行直观了解。在育肥阶段,最好是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称重,这样可以及时对生长速度慢的牛进行处理,以降低饲养成本,促进效益的提升。在称重时,最好选择在早晨空腹进行。

3.2 驱虫和消毒防疫

肉牛在进入育肥之前,需对其做一次全面的检查、驱虫及防疫注射。并且在育肥中期,也要做一次驱虫。如果遇到外购情况,外购牛需经过健康检查及过渡期后,才可以与牛舍中的牛一起饲养。对于牛场及牛舍,要定时进行消毒,每出栏一批,都要对其牛舍进行彻底打扫及消毒工作,同时,禁止外来人员进入。

3.3 做好牛的清洁卫生工作

每天都要对牛进行身体擦拭,既促进了牛的血液循环,也保证了卫生。对牛的粪便,要及时清理。保证牛场干净清洁的卫生环境,给牛营造一个宁静,清洁的生长空间。

3.4 限制运动

对肉牛进行育肥的目的,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努力增加牛的体重。因此,要尽可能减少牛的运动,降低消耗。采用的栓系饲养,就是减少牛运动的最好方式。3.5 适时出栏

牛的出栏,以其生长曲线出现下峰时为准。这样可以有效提升饲养成本,提升效益。

第13篇

加强肉牛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肉牛疫病检测和检疫防疫体系建设

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好肉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从源头提高肉牛健康水平;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

加强对肉牛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使养殖场(户)尽早掌握市场动态,化解养殖场(户)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增强肉牛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肉牛追溯体系建设

采取政府扶持和龙头企业参与的做法,普及肉牛追溯体系,将更多的牛纳入其中,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利用追溯体系可以科学统计我国牛源数量、分布及动态走向。

建立肉牛养殖保险制度

尤其是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尽快实施能繁母牛补贴制度。

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实施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改良中心和一批品种肉牛原种场、基因库,提高肉牛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建立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普及和推广肉牛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进种牛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机制;加快种牛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牛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牛质量。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按照我国牛种自然分布和建立不同生产方向基地发展的需要,完善和增建我国奶牛、肉牛、乳肉兼用牛、地方良种黄牛、水牛和牦牛的原种场、良种扩繁场;制定全国冻精生产区域分布、品种分布及重点站的建设规划;完善乡镇村级冷配站,扩大肉牛繁育场及部分母牛繁育农户的饲养规模。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优质肉牛的良种化进程,对优良肉牛品种引进、选育和使用优质冻精改良牛群给予财政补贴;加强优秀地方肉牛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肉牛新品种培育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提高肉牛养殖效益。通过肉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公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定等技术工作,选育出优秀的种公牛和良种母牛,再通过广泛地应用人工授精等繁殖生物技术把其优良性状快速地传递给后代,以提高我国肉牛群的整体质量和数量,达到优质、高效的改良结果。

构建我国自制种供种体系

利用引进品种选育来提高地方品种,做到国外品种国产化,利用外国品种构建我国制种供种体系;以我国的优良黄牛品种为基础,选育具有特色的国产、优质、高效黄牛肉用品种,提高肉牛生产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以良种肉牛提纯复壮与杂种优势高效利用为目标,运用现代遗传评定技术、种质监测技术、moet和基因重组制种技术、胚胎生物工程配套技术等,强化制种和供种能力,建立完善的良种快速扩繁体系。

注重地方优秀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根据市场要求和牛肉质量标准,可在品系繁育中重点提高肉用性能,并对其不宜克服的尖斜尻、生长速度慢的缺点采用适当引入外血杂交方法进行改良,选育我国自己的肉牛品种。另外,在非保种区,利用杂种优势理论,筛选最优杂交组合,广泛开展经济杂交或轮回杂交生产商品肉牛,不断提高育肥的经济效益;发挥黄牛品种资源优势,加强选育,培育肉牛品种,在开发中保护本品种母牛资源;建立长效育种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本品种选育,培育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肉牛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环境、饲料条件,确定育种目标,制订育种规划和育种方案。

建立适合我国分散饲养现状的良种登记和数据收集体系

结合现有种牛场、保种场的现有个体记录,统一数据记录和收集格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系统,建立“繁育场+养殖场(企业)+规模养殖户”一体化的数据收集模式和联合育种体系,以保证育种群及主力公牛的选择强度和遗传评估的准确性;针对当前农区养牛业现状,在已有的引进种牛场(站)式饲养管理体系和千家万户饲养基础母牛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良种母牛登记体系,扩大良种母牛等登记的规模和品种,对地方良种母牛和引进的国外纯种公牛进行登记、提纯、复壮,在已筛选出的优秀杂交组合配套系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多元杂交。

建立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新体系

建立稳定、高效的肉牛体内和体外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以开放核心群(onbs)、moet育种及标记辅助选择(mas)等分子和细胞育种技术为主导,利用blup和ma-blup共轭选种等手段进行遗传评定,筛选集成应用分子标记、细胞工程、分子数量遗传学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的肉牛最优化育种方案,建立育种技术新体系。

完善母牛带犊繁育体

系针对母牛带犊体系饲养技术的特殊性,将传统的饲养技术同现代饲养技术综合配套,形成切实可行的母牛带犊体系饲养操作规范,针对母牛带犊体系中妊娠阶段补饲及产后母牛饲养管理等各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改变传统的犊牛饲养方式,推行犊牛代乳料的使用及早期犊牛补饲技术等,依据犊牛生产方向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饲养方案,制订不同生长阶段的母犊培育方案和推荐日粮。

推行肉牛健康养殖 技术体系

建立“红肉”生产技术体系、架子牛肥育技术体系、阉牛肥育技术体系,完善和推行肉牛育肥规程,推行肉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构建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饲料标准试验中心和饲料安全评价系统,制订饲料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强化饲料监测,实现全程监控;加大秸秆饲料、棉菜子饼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支持蛋白质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提高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技术,加强新饲料原料的开发利用;制订良好的青粗饲料生产保障体系和分阶段的培育和育肥配方,加快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增强优质草种供应能力;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在农区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建设牛肉加工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优质牛肉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牛肉分级标准体系

优质肉牛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建立科学的牛肉分级标准体系,以胴体的等级评定为主,延伸到活牛的等级评定,后延到牛肉的分割分级,使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分割修整到牛肉的营销等各环节都围绕标准进行,同时又将各个环节技术集成,形成肉牛生产配套技术,提高肉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加强肉牛胴体分割、分级标准的行业培训工作

尽快制订(或修订)活体分类标准、牛肉分级标准、牛肉及其制品的质量标准及卫生标准。用市场牛肉品质引导育种目标和生产方向,通过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实现牛肉优质优价。

建立肉牛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运用haccp系统工作原理,以gmp为操作准则,对从活畜屠宰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实施监控管理,以确保整个工业化生产与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确定出冷却牛肉加工的关键控制点及关键限值,建立从屠宰、分割、包装、运输直到销售的一整套haccp管理体系,使冷却牛肉加工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组织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变区域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增强市场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开展肉牛屠宰企业自律活动,恪守诚心经营,组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产业一体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地区和全国肉牛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建立高水平的肉牛工程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服务;提供肉牛工程技术研究的平台,集成国内外肉牛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组装配套;接受国家、省、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和实验任务,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建立肉牛标准化养殖数据库,进行肉牛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调研及肉牛发展对策研究,为本领域的经营、科研人员和政府决策提供情报服务,成立全国肉牛养殖信息中心。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优势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联合体。

打造全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现代肉牛产业技术能否有效地推广应用于生产取决于3个因素,一是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科技普及与推广队伍。二是有足够数量、生产基础较好的养牛户和肉牛育肥场积极配合,乐于实践。三是有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政府由上而下建立系统的专业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鼓励、指导、扶持、监督民间发展多种模式的推广体系,为使公益性、准公益性、商业性发挥应有功能,在各类推广服务体系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协调、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关系,互为补充,互促发展。

充分发挥各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作用

通过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技术培训、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技术承包、科技示范等,或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使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指导;通过建立养殖合作社,提供原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以养殖示范基地的模式孵化、示范和辐射科技成果。

第14篇

丰都县虎威镇香岩村,49岁的肉牛养殖户隆厚极就遇上了这样的好事。

“我的三头牛都送进‘托牛所’了,不仅牛长得好,人也省心省力。”隆厚极眉飞色舞地说,“谁能想到,养牛可以这样轻松!”

门槛之束

“这辈子再也不养牛了!”

2008年底,隆厚极咬牙切齿地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憧憬多年的梦想破灭了。

20多年前,青年农民隆厚极看上了肉牛养殖这个项目。但那时他刚成家,手里没有启动资金,养牛的梦想便一直藏在了心里。

2008年,丰都县委、县政府提出“用3―5年时间,把丰都打造成为中国南方肉牛之乡”的目标。一时间,各种优惠政策迭出,直指肉牛产业。

机会来了。隆厚极当即拿出多年积蓄,从山东省买回两头肉牛,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

然而,追梦之路并不平坦。

肉牛买回家后,隆厚极采用家养黄牛的传统方法,一边干农活一边养牛。不料,不到一个月,肉牛就开始频繁发病,体型也迅速消瘦。

隆厚极百思不得其解。眼看牛一天天消瘦,他被迫低价将牛出售,结束了第一次养牛尝试。

后来,隆厚极从别人那里听说,肉牛养殖其实很赚钱,具有占地少、场房利用率高、饲养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可是,养肉牛需要全程监护,对场地、投资、人力、防疫技术都有较高要求。

“我哪里知道,养牛也有门槛。”隆厚极苦笑着说。的确,像隆厚极这样的散户,很难具备这些条件。于是,劳动力不足、技术不够、养殖效益差、市场流通不畅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

养牛散户遇到的门槛,成为丰都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

要打造中国南方肉牛之乡,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

集约之所

2011年7月,虎威镇党政办公楼,一块“肉牛发展办公室”的牌子挂了出来。

这个被称作“牛办”的机构,是虎威镇发展肉牛产业的指挥部。“牛办”成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带领全镇养殖户突破行业门槛。

其时,随着丰都肉牛产业加速发展,虎威镇的肉牛养殖户已达数千人之众。他们大多以散户形式参与肉牛养殖,也大多面临着门槛问题。

“由于个人资源有限,散户很难独立突破门槛。”虎威镇党委书记隆小波说,“要补齐散户饲养的门槛,就必须对散户进行资源补贴,通过转移他们的个人成本,让他们在行业内生存下来。”

为寻找成本转移之路,虎威镇组织养殖户到重庆主城区和山东等省市取经,学习外地集约化肉牛养殖的经验。随后,又将外地经验和本地资源相结合,确立了一条独特的突围方略――成立肉牛“托管所”,通过由政府提供喂养、管理、防疫等多项优惠措施,转移养殖户个人成本。

2011年7月,虎威镇政府筹集200多万元资金,按“村村建所,村村示范”原则,在各个村建起了20个致富“托牛所”,并配套建设规模牧草场20个,配备专职饲养员20名、技术指导员8名,初步形成了全天候照顾肉牛的综合托管体系。

万事俱备,就等肉牛进场了。

殊不知,养殖户却不愿意将牛赶进来。

身先士卒

“以前只听说过孩子进‘托儿所’,还没听说有牛进‘托牛所’的!”

镇上成立“托牛所”的事,在养殖户中炸开了锅。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养殖户议论的多,行动的少,大多都在怀疑中观望着。

隆厚极也在观望。他说,自己吃过一次亏,不想再有第二次,还是先看看再说。

“托牛所”遭遇冷落,隆小波就像大冷天被泼了一盆凉水。他立即发动干部入户走访,收集养殖户的意见。

原来,问题出在公信力上――很多养殖户担心,自己的肉牛送去托管,自己看不见摸不着,万一得不到精心照料怎么办。

针对养殖户的疑虑,隆小波和同事们绞尽脑汁,寻找破解之法。

终于,正在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给了他们灵感――依托“三进三同”建立的干群纽带,党政干部在各自帮扶的农户家中认养一头肉牛,再将自己认养的肉牛送进“托牛所”,为其他养殖户作示范。

2011年9月的一天,虎威镇香岩村,全镇肉牛养殖户的目光都集中到隆小波身上。

这天,隆小波把自己认养的一头肉牛送进了“托牛所”。

“书记可不会骗人哟!”消息一出,养殖户们奔走相告,疑虑一扫而空。

他们竞相跑到“牛办”和村委会,要求“托牛”。

隆厚极也决定再为梦想一搏。2011年底,他又买了三头肉牛,一股脑儿送进了“托牛所”。

“牛”气冲天

2012年1月7日,虎威镇香岩村“托牛所”。

宽敞的养牛大棚里,饲养员在水泥“隔间”旁移动,逐一为牛槽添加草料。伴随着“哞哞”的叫声,数十头安格斯牛、秦川牛和西门塔尔牛开始大快朵颐。

隆厚极的三头牛也在其中。每隔一些日子,他就会跑到“托牛所”来“检查”。看到三头牛越长越壮实,他觉得多年的梦想触手可及。

“肉牛入托后,我不用再投入一分钱。”隆厚极算了一笔账:以前散养,就算只养一头牛,也得有专人伺候,防疫、喂养、销售都是大问题,等于栓死了一个劳动力。有了“托牛所”,喂养、防疫、管理和销售全部由专业人员负责,既降低了养殖户的个人成本,保证了饲养品质,又将养殖户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入托一年后,隆厚极的三头肉牛就可以上市交易。按照牛的年龄、肉质涨势算,每头牛大约可以换回3000元的纯利润,轻松实现万元增收。

随着“托牛”模式在全镇普及,曾经难以逾越的“门槛”消弭于无形。

第15篇

合作社运作,农户联动

安龙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主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服务社员、谋求共同利益”为宗旨,以“提高养殖技术、降低劳动成本、创新管理方式”为目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盈利返还,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地位平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尊重群众的创新意愿,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认真分析传统的单家独户养殖肉牛信息不灵通、劳动成本高、技术服务不到位、管理防疫不规范、规模难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弱等缺点和不足,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现金入股、一人一票、售后返利、职业经纪人管理理念,组建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创办养殖小区。

养殖小区采取“五统一分”方式进行饲养,即统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防疫、统一购销和利益分成,将广大农户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由传统的散户饲养到合作社集中饲养的历史性转变,让社员抱团发展。

由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办肉牛养殖小区,使养殖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尤其是以入股方式集资,以合同制形式约束,让有闲钱的农民入股,无钱农户到养殖小区打工,农民农忙去种地,农闲在牛棚养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安龙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吉祥介绍说:“我县在肉牛养殖上,采取成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办养殖小区的管理模式,大大调动了广大养牛户的积极性,在新桥镇尝试成功后,各乡镇纷纷效仿,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县普遍推广。”

党员带头,能人带动

合作社养殖肉牛源于新桥镇荷花村老党员吴万林,是他大胆探索,敢闯敢干,动员农民入社合伙,开启了安龙县合作社养殖的先河。

今年54岁的吴万林1981年就开始做牛生意,多年来,一直与牛打交道,把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牛身上。多年来,他一直想把自己喜欢的事业做大,但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未能如愿。2009年初,他萌生了筹办养殖小区的念头,决定邀约大伙共建肉牛养殖场,一起致富。

“农民喜欢吹糠见米的效果,一提到办合作社,他们开始时都以为又要吃‘大锅饭’,心里有顾虑。”吴万林说。

2009年8月2日,吴万林召集愿意入伙的54个户主开会,初定每家出资3万元,分期投入,按70头养殖规模建设牛舍和青贮池、消毒室、病牛隔离房等基础设施。但在交钱时,却只有20户交了入股金,不到3天,又有两户打了退堂鼓,最后只有18户入伙。

18户农民在合伙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荷花村向阳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民主选举,吴万林当选为理事长。根据合作社章程,首期筹款先用于牛圈和青贮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4月,购进安格斯、利木赞、西门塔尔优质肉牛60头。

合作社在扩大养殖规模时,安龙县农林部门和扶贫办给予了大力支持,按每平方米牛圈60元给予补助,部分购牛款给予5年期贴息贷款。

2010年7月,合作社第一批肉牛出栏,每头净赚2500元。2011年初,合作社又增加了7个养殖小区,牧草种植达1400亩,养殖规模达2050头。

由于有向阳坪养殖合作社的示范带动,新桥镇的畜牧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镇肉牛存栏达6000头,出栏3561头,销售产值2400万元,纯利润249.3万元。

“向阳坪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1个养殖场,18个社员,现在已发展到12个养殖场,329个社员。去年仅我们1个养殖场就出售肉牛2170头,纯收入151万元,今年预计可出售4000头,纯收入将达280万元。”吴万林对合作社的发展满怀信心,高兴地对笔者说。

“新桥养殖模式”的成功,带动了全县的肉牛养殖,目前,安龙县8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建成100~1000头规模不等的肉牛养殖小区57个,牧草种植17500亩,入社农民6215户,肉牛存栏8000头,年出栏一万余头,助农增收2000万元。

2011年7月,安龙县委组织部实施了“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由全县各养殖小区推选15名带动面大、影响力强的“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户,县有关部门在资金和项目的安排上予以支持和倾斜,给首批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作为扶持资金,在全县肉牛养殖户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标准化养殖,管理驱动

安龙县的专业合作社养牛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联动了市场、政府、企业、农户,整合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多元投入,不断壮大肉牛养殖规模,提升了全县养殖业的现代化水平。

由于肉牛食量大,草畜配套平衡很关键,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养殖,在规划每一个养殖小区时,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都要求养殖小区管理人员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考虑草料供应、人工成本、排污防洪以及水、电、路等因素。

养殖场的养殖规模一般控制在100~200头,13~25个养殖户,户均8头肉牛,每户第一年达到能繁母牛2头,育肥牛6头,以后每年至少新增1头能繁母牛,直到实现自繁自养。

养殖场在管理过程中,对入社农户,根据其性别、年龄、体能、技能、文化程度等进行岗位职责分工,充分发挥各个社员的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养殖环节上,针对能繁母牛、牛犊、育肥牛等不同类型所需营养成分和防疫要求,依托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分别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和疫病防治计划。

市场竞争,重在品质。向阳坪合作社成立之初,社员们就达成走优质养殖之路的共识,在饲养中,坚持使用玉米、谷糠、麦麸等无公害精料和不施用农药的黑麦草等优质草料,“坚决不砸自家的牌子”。2011年,合作社申报的“安龙牛”商标正式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育成肉牛产品供不应求。

财政扶持,政府推动

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推动多元化投入,2011年,安龙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肉牛产业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从各乡镇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专门负责组织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肉牛养殖项目,县政府还与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县政府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为每个养殖户提供不低于5万元的项目贷款,要求农户在建设圈舍的同时,将项目资金的一部分存入县农业银行,作为风险担保金。

项目贷款由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使用,封闭运行,统一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由扶贫部门协调补贴。一些民间资金也投入到肉牛养殖产业中来,形成了多元化投入、产业化扶贫的格局。

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农户,因为贫困户存在资金、技术、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不足,脱贫致富难度大。县扶贫办、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共同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办法》,要求部分非贫困户对贫困户给予帮扶带动。

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十二五”末期,安龙县肉牛存栏将达到16.5万头,建立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500个以上,扶持农户2.5万个,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1~2个,配套实施人工授精、人工输配点良种繁育场等相关产业,使安龙县的肉牛养殖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