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恢复期 精神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归宿是指病人的心理倾向,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讲归宿问题是相当重要的。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在恢复期往往会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且这些心理问题是由诸多的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轻则会延缓病人的痊愈期,重则会造成患者自杀,所以,在恢复期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极其重要的。在恢复期对精神病人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时刻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情况,来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在一定程度上,研究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可以帮助精神病人康复,同时还能够为以后治疗和护理精神病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精神病患者在入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药物控制以及医护人员的治疗,病情有了好转,在出院之后,就应该静养,精心呵护和护理。然而精神病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各种情况复杂的心理状态,同时伴有消极的情绪,给护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时期的护理成为了整个恢复过程的关键所在。
精神病发病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其发病的原因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特殊的。再者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会受到社会乃至是家庭的歧视,使得他们在恢复期有不同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恢复慢等情况发生。例如,精神病患者会遭到家庭长时间的歧视,久而久之,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感觉自卑,感到低人一等,甚至是悲观的,消极的。因而精神病患者会在发病期表现出自理能力差,自卑,消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说长时间感到孤独和悲伤,或者是郁闷和忧郁,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在恢复期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呵护和精心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如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正确的护理
(一)随时关注病人的一举一动
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的患者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障碍要比普通患者的心理障碍大。对于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来讲,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极其消极的,同时也是孤独和抑郁的。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在护理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要时刻关注患者的一举一动,要注意尽可能多的和病人心得交流,指导或者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情绪,如果发现有不良的情绪或者是不好的兆头,要扼杀在摇篮里,来防止悲剧的发生。因此,对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要耐心的开导并且要细致的去护理,时刻关注病人的状态。
(二)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辅导
我们都知道,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是心理最脆弱的时候,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最为复杂的时期。在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鼓励病人勇敢地战胜病魔,早日回归社会。同时,家人也要积极地关爱和照顾精神病患者,鼓励他们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树立战神病魔的信心。除此之外,可以利用一些成功的病历来教育和鼓励患者,用一些成功康复的精神病患者来鼓舞他们。让病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温暖,从而化解心理障碍,早日恢复。
(三)鼓励病人参加有益活动
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要细心地呵护,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精神病患者是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他们都是受到过强烈的刺激后,导致的精神疾病。所以,要采取一些温和的办法和方法来缓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帮助他们回复,早日回归社会生活。例如说,对待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应该尽力的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助于病情恢复的活动,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完成任务。通过参加这些有益活动可以使病人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他们战神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三、小结
精神病是一种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他不仅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和折磨,同时给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灾难和负担。对于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细致精心的护理,通过优质的护理才能帮助他们在日康复和回归社会。文章从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两个方面来研究和探讨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对精神病人护理做出了有价值的参考,也为以后的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做出了良好的一个借鉴,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1]肖颖,住院康复精神病患者归宿问题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民康医学,2013年25卷第24期
[2]申士芹,王秀莉,住院临期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21卷,第06期
[3]王艳红,浅谈心理干预在精神康复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11卷第03期
1现状
1.1工疗站仍是社区精神科护理的主要形式
1999年起我院派出临床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主管护师和护师先后进驻了苏州市区l3个街道工疗站,与原有工疗站的管理人员结合成新的班子,开展了精神科社区护理工作。工疗站现有工作人员28人,其中专业护士13人。共有患者261人,其中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患者占大部分。下岗、病退、无业占70%。病史5年以上患者占90%,另外低保、未婚患者居多。社区护士进入工疗站后,担负着了解、观察病情、发药、书写护理记录、测血压、健康教育,以及组织患者活动,如读报、书法、下棋、唱歌等。这次在职精神科护士的派驻,不同于七十年代防治科的巡医,不仅人数多(占全院护士10%),还因护士的到来得以在工疗站开展了以精神科专科为特色的护理服务。
1.2家庭病床仍是社区精神科护理的工作内容
13名护士还兼任着77张家庭病床的护理,她们不仅要了解所管床位患者病情有无变化,是否坚持治疗,还要为他们配药,按时送药到家,了解患者服药的情况及副反应,督促患者按医嘱接受治疗,给予服药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服药的重要性以及药物副反应表现及处理方法等随访工作。
1.3建立社区护理的网络
医院采取与部分厂矿企业、里弄街道定期联系,医师、护士经常到这些地方讲解精神病防治知识。几年来社区护士走街串巷去街道、居委会调查摸底,直至深入家庭了解患者,登记填表、建信息卡,掌握了市区2100多名精神患者的基本情况,为社区精神患者提供服务数十万次,对市区精神患者重新进行评估并建立了看护网。社区护士走访重点患者,写走访记录,完成市、区精防办、残联、卫生局、医院下达的工作任务同时掌握着网络患者的情况,遇病情复发,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并送患者入院治疗。
2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院在开展社区护理方面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采取了一些措施并积累了经验,但还存在着许多困扰社区精神科护理深入开展的问题。
2.1社区精神卫生与医院利益的矛盾
社区精神科护理是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但现在政府对该项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医院目前向社区提供的服务,无论是人力、物力等都是无偿的,与之相应的是,社区护理开展的越好,医院的无偿性投入就越多,门诊与住院患者就越少,如果仍然得不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则会影响社区精神科护理的顺利发展。
2.2社区护理队伍状况不尽合人意
社区护士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人员配置不足。目前社区护士的年龄在4o~51岁,且均为中专学历;护士的护理观念落后,大部分护士未经系统的学习培训;由于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还有很多社区没有精神科护士的介入;社区精神科护理的范围还很小。
2.3工疗站设备简陋、资金不足
目前工疗站都存在场地狭小、年久失修、设施落后、缺少经费的情况,有个别工疗站甚至仍保持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旧貌,有的甚至缺少一些基本器械,如体温表、血压计。受场地限制,工疗站也因此无法接纳社区内更多的精神病患者,致使流散在社会。为患者进人工疗站,单位能够交纳管理费的仅59家。由于缺少经费,开展以培养训练患者劳动技能的生产活动场地和经费问题无法解决。
2.4患者家庭经济困难
由于精神疾病的长期性和易发性等特征,大部分患者家庭难以承受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医疗费用,他们经济困难,大都是享受基本生活救助的困难人群。家庭怕患者肇事而愿意交纳管理费让患者进入工疗站的仅37人。
3对策与设想
精神患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患病人数逐年增多。而许多精神障碍是可以通过社区护士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来阻止疾病进程的,如等到患者发病再送入院治疗,实际上也增加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让大量患者集中在社区内治疗和康复,既有利于改善患者家庭的窘境,也因为预防所需要成本相对较少,使更多的卫生资源被节省下来用于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身上,为此医院一方面坚持无偿地向社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实施了如下对策。
3.1争取政策支持
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财力补助机制的支持,近几年来,医院积极呼吁、申请,为争取政府机构的支持和政策,希望将精神病院列为政府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将市精神病医疗更多地纳入社会保险的范畴,争取总额预付制,扩大社保区域,争取覆盖全市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预计总额预付制的目标不久将实现。
3.2提高护士素质
为培训社区护士,医院已先后派出8名护士去香港新生康复会、加拿大HOOMWOOD学习社区护理。根据规划和设想,随着社区护理力量的加强,随着护士素质的不断提高,护士将学会在社区实践中运用护理程序,根据对服务对象的评估情况,制定实施护理计划,提供整体护理。另外在护理人员严重缺额的情况下,社区护理只能争取社会支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3建立康复机构
为了让社区护理更好地发展,我院已与苏州市两个区有关部门达成初步意向,计划在苏锦、观前两个社区试点建立日间康复站,将社区护理服务区域扩展。为了改善原有工疗站的条件,医院护士自发集资捐助,已为一些工疗站添置了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物品。
3.4制定优惠政策
神经内科常有老年人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重症患者的接诊,对急重症患者实施监护,使用监护仪也就较为普遍,成为护理工作中重要措施。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检测技术,对病情进行周密的观察,及时的发现病情的变化,治疗和维持生命器官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发挥了积极地作用。监护仪的使用无疑对我们在重症病患的护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我们也总结发现一些问题,该如何对策,特研讨如下:
1 监护仪使用中常见的问题是电极片粘贴部位过敏
轻者皮肤瘙痒,发红,重者局部形成小水泡。例如,我们监护的一例重度颅脑损伤深度昏迷患者,在接通监护仪后3小时后,粘贴片局部出现小水泡。虽然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经积极治疗没有发生并发症,但也出现了病人痛苦的躁动。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密切观察局部的情况。及时更换电极片。我们的做法是用丙酮或乙醚-酒精混合液,轻擦皮肤。在遇到胸壁长毛者要局部剃毛,用酒精脱脂。这样电极才能尽可能减少皮肤阻力,才能保证心电图记录质量。并在更换电极片时一定要注意略移换粘贴的位。以避免电极片过度刺激引起的不适感,更重要的是在更换电极片时就便于仔细观察局部情况如出现皮肤发红、痛痒就要涂以皮康霜或皮炎平霜,尽早减轻过敏的症状避免加重形成小水泡。
2 监护线过多也会对患者有潜在的伤害和造成不适
每个监护的病患最少要接通三条导线。多的再加上胃管、气管插管、头部的引流管等,可达7~8条之多。如果遇到病患有躁动不安的因素使病人抓住导线或把导线、管道等压倒身下,就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和不适。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加强床单元的护理。及时把病患床头的各种导线和引波管进行仔细的理顺,必要时给予约束、固定使病人不易触到、摸到,以减少对病患的不必要的伤害和危险。
3 监护仪造成的精神痛苦
在监护仪使用过程中,病人的多部位都被各种监护导线和导管所缠绕。
病人的自身活动必然要受到限制,他自己很难保持合适的休息姿势,会有一种强迫静卧和捆绑感就会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忧郁和焦虑。本来神经内科的急重病患就多有偏瘫失语、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会有反应迟钝、心里失平、常表现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加上监测仪的“捆绑”自然会加重病人痛苦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更加耐心和细心,在尽可能范围内帮助病患变换以减少因监护仪带来的不适感,并要向病人讲清怎样活动而不影响监护效果。要向意识清醒,知觉敏感的患者介绍使用监护仪的目的、用途及安全性,尤其是要对监护仪的报警,要对病患做出简要的解释,使病患明白仪器是为检测病情而使用的,并非是意味者病危。让病患坦然对待自己的病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达到药物治疗都起不到的作用。
4 医护人员过分依赖监护仪提供的信息也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我科病人使用的监护仪至少能检测病人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尖端科技的应用也会导致医护人员对技术设备的过分依赖,如果盲目依靠仪器提供的信息,一旦这些信息与病人的临床情况相矛盾就会导致错误的处理,使病情恶化。例如一例高血压脑出血使用监护仪的患者,在翻身前监护仪的血压显示180/110mmHg,而翻身后血压降至100/56mmHg。值班护士又连续两次通过监护仪测血压都低。而呼唤医生来又没查到低血压的征象,医生让病患平卧,在分别用水银血压计和监护仪两种方法测血压,发现血压与翻身前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监护仪显示血压降低是由改变所引起的。但如医生片面只按低血压的显示处理错误的判断自然会错误治疗而出现危险。
这对提醒我们神经内科护理的特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急重的病患,尤其是意识不清表达不明的病人在使用监护仪时,更要多动脑筋,多看、多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正确识别仪器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多做分析,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们科室定期考核医护人员对仪器性能掌握的情况,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等基本知识,来用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对不熟悉仪器性能的护理人员限制使用并限期学会。强调护理人员不要只注视监护仪上的图形、数字的改变,而忽视了患者的存在。要随时想病患透露必要的信息又可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的细节。例如:口腔黏膜有无干裂、溃疡,皮肤有无出汗增多、颜色改变及肢体运动改变等,监护仪不能显示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做好监护,提高护理质量。
5 监护仪使用造成的依赖性,这也是我们护理工作所遇到的问题
来神经内科的患者大多是发病急、病情重,不仅病人就连同病人的家属都可能伴有焦虑和恐惧。有部分的病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威胁,过分依赖监护仪。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在监护仪的监护和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下,自己的生命安全才得到保障。对危重患者满足其生存需要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解决其实际问题是医护人员的目标和义务。所以,对有使用监护仪产生依赖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说服和解释,使患者知道自身疾病已缓解,不必再用监护仪。同时更要告诉患者长期处于监护的条件下会对自己的病情恢复并不利,要避免新患者或者抢救患者时对自己的影响,而建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我们认为在使用监护仪时,护士一定要走近患者,做好四勤:口勤、眼勤、腿勤、手勤。从病患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中了解对患者产生压力的原因,善于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措施解除监护仪使用带来的问题,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主编,急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