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恢复期 精神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归宿是指病人的心理倾向,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讲归宿问题是相当重要的。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在恢复期往往会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且这些心理问题是由诸多的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轻则会延缓病人的痊愈期,重则会造成患者自杀,所以,在恢复期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极其重要的。在恢复期对精神病人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时刻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情况,来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在一定程度上,研究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可以帮助精神病人康复,同时还能够为以后治疗和护理精神病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精神病患者在入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药物控制以及医护人员的治疗,病情有了好转,在出院之后,就应该静养,精心呵护和护理。然而精神病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各种情况复杂的心理状态,同时伴有消极的情绪,给护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时期的护理成为了整个恢复过程的关键所在。
精神病发病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其发病的原因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特殊的。再者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会受到社会乃至是家庭的歧视,使得他们在恢复期有不同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恢复慢等情况发生。例如,精神病患者会遭到家庭长时间的歧视,久而久之,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感觉自卑,感到低人一等,甚至是悲观的,消极的。因而精神病患者会在发病期表现出自理能力差,自卑,消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说长时间感到孤独和悲伤,或者是郁闷和忧郁,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在恢复期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呵护和精心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如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正确的护理
(一)随时关注病人的一举一动
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的患者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障碍要比普通患者的心理障碍大。对于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来讲,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极其消极的,同时也是孤独和抑郁的。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在护理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要时刻关注患者的一举一动,要注意尽可能多的和病人心得交流,指导或者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情绪,如果发现有不良的情绪或者是不好的兆头,要扼杀在摇篮里,来防止悲剧的发生。因此,对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要耐心的开导并且要细致的去护理,时刻关注病人的状态。
(二)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辅导
我们都知道,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是心理最脆弱的时候,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最为复杂的时期。在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鼓励病人勇敢地战胜病魔,早日回归社会。同时,家人也要积极地关爱和照顾精神病患者,鼓励他们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树立战神病魔的信心。除此之外,可以利用一些成功的病历来教育和鼓励患者,用一些成功康复的精神病患者来鼓舞他们。让病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温暖,从而化解心理障碍,早日恢复。
(三)鼓励病人参加有益活动
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要细心地呵护,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精神病患者是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他们都是受到过强烈的刺激后,导致的精神疾病。所以,要采取一些温和的办法和方法来缓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帮助他们回复,早日回归社会生活。例如说,对待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应该尽力的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助于病情恢复的活动,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完成任务。通过参加这些有益活动可以使病人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他们战神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三、小结
精神病是一种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他不仅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和折磨,同时给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灾难和负担。对于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细致精心的护理,通过优质的护理才能帮助他们在日康复和回归社会。文章从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两个方面来研究和探讨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对精神病人护理做出了有价值的参考,也为以后的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做出了良好的一个借鉴,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1]肖颖,住院康复精神病患者归宿问题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民康医学,2013年25卷第24期
[2]申士芹,王秀莉,住院临期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21卷,第06期
[3]王艳红,浅谈心理干预在精神康复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11卷第03期
1现状
1.1工疗站仍是社区精神科护理的主要形式
1999年起我院派出临床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主管护师和护师先后进驻了苏州市区l3个街道工疗站,与原有工疗站的管理人员结合成新的班子,开展了精神科社区护理工作。工疗站现有工作人员28人,其中专业护士13人。共有患者261人,其中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患者占大部分。下岗、病退、无业占70%。病史5年以上患者占90%,另外低保、未婚患者居多。社区护士进入工疗站后,担负着了解、观察病情、发药、书写护理记录、测血压、健康教育,以及组织患者活动,如读报、书法、下棋、唱歌等。这次在职精神科护士的派驻,不同于七十年代防治科的巡医,不仅人数多(占全院护士10%),还因护士的到来得以在工疗站开展了以精神科专科为特色的护理服务。
1.2家庭病床仍是社区精神科护理的工作内容
13名护士还兼任着77张家庭病床的护理,她们不仅要了解所管床位患者病情有无变化,是否坚持治疗,还要为他们配药,按时送药到家,了解患者服药的情况及副反应,督促患者按医嘱接受治疗,给予服药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服药的重要性以及药物副反应表现及处理方法等随访工作。
1.3建立社区护理的网络
医院采取与部分厂矿企业、里弄街道定期联系,医师、护士经常到这些地方讲解精神病防治知识。几年来社区护士走街串巷去街道、居委会调查摸底,直至深入家庭了解患者,登记填表、建信息卡,掌握了市区2100多名精神患者的基本情况,为社区精神患者提供服务数十万次,对市区精神患者重新进行评估并建立了看护网。社区护士走访重点患者,写走访记录,完成市、区精防办、残联、卫生局、医院下达的工作任务同时掌握着网络患者的情况,遇病情复发,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并送患者入院治疗。
2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院在开展社区护理方面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采取了一些措施并积累了经验,但还存在着许多困扰社区精神科护理深入开展的问题。
2.1社区精神卫生与医院利益的矛盾
社区精神科护理是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但现在政府对该项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医院目前向社区提供的服务,无论是人力、物力等都是无偿的,与之相应的是,社区护理开展的越好,医院的无偿性投入就越多,门诊与住院患者就越少,如果仍然得不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则会影响社区精神科护理的顺利发展。
2.2社区护理队伍状况不尽合人意
社区护士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人员配置不足。目前社区护士的年龄在4o~51岁,且均为中专学历;护士的护理观念落后,大部分护士未经系统的学习培训;由于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还有很多社区没有精神科护士的介入;社区精神科护理的范围还很小。
2.3工疗站设备简陋、资金不足
目前工疗站都存在场地狭小、年久失修、设施落后、缺少经费的情况,有个别工疗站甚至仍保持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旧貌,有的甚至缺少一些基本器械,如体温表、血压计。受场地限制,工疗站也因此无法接纳社区内更多的精神病患者,致使流散在社会。为患者进人工疗站,单位能够交纳管理费的仅59家。由于缺少经费,开展以培养训练患者劳动技能的生产活动场地和经费问题无法解决。
2.4患者家庭经济困难
由于精神疾病的长期性和易发性等特征,大部分患者家庭难以承受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医疗费用,他们经济困难,大都是享受基本生活救助的困难人群。家庭怕患者肇事而愿意交纳管理费让患者进入工疗站的仅37人。
3对策与设想
精神患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患病人数逐年增多。而许多精神障碍是可以通过社区护士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来阻止疾病进程的,如等到患者发病再送入院治疗,实际上也增加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让大量患者集中在社区内治疗和康复,既有利于改善患者家庭的窘境,也因为预防所需要成本相对较少,使更多的卫生资源被节省下来用于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身上,为此医院一方面坚持无偿地向社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实施了如下对策。
3.1争取政策支持
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财力补助机制的支持,近几年来,医院积极呼吁、申请,为争取政府机构的支持和政策,希望将精神病院列为政府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将市精神病医疗更多地纳入社会保险的范畴,争取总额预付制,扩大社保区域,争取覆盖全市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预计总额预付制的目标不久将实现。
3.2提高护士素质
为培训社区护士,医院已先后派出8名护士去香港新生康复会、加拿大HOOMWOOD学习社区护理。根据规划和设想,随着社区护理力量的加强,随着护士素质的不断提高,护士将学会在社区实践中运用护理程序,根据对服务对象的评估情况,制定实施护理计划,提供整体护理。另外在护理人员严重缺额的情况下,社区护理只能争取社会支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3建立康复机构
为了让社区护理更好地发展,我院已与苏州市两个区有关部门达成初步意向,计划在苏锦、观前两个社区试点建立日间康复站,将社区护理服务区域扩展。为了改善原有工疗站的条件,医院护士自发集资捐助,已为一些工疗站添置了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物品。
3.4制定优惠政策
神经内科常有老年人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重症患者的接诊,对急重症患者实施监护,使用监护仪也就较为普遍,成为护理工作中重要措施。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检测技术,对病情进行周密的观察,及时的发现病情的变化,治疗和维持生命器官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发挥了积极地作用。监护仪的使用无疑对我们在重症病患的护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我们也总结发现一些问题,该如何对策,特研讨如下:
1 监护仪使用中常见的问题是电极片粘贴部位过敏
轻者皮肤瘙痒,发红,重者局部形成小水泡。例如,我们监护的一例重度颅脑损伤深度昏迷患者,在接通监护仪后3小时后,粘贴片局部出现小水泡。虽然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经积极治疗没有发生并发症,但也出现了病人痛苦的躁动。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密切观察局部的情况。及时更换电极片。我们的做法是用丙酮或乙醚-酒精混合液,轻擦皮肤。在遇到胸壁长毛者要局部剃毛,用酒精脱脂。这样电极才能尽可能减少皮肤阻力,才能保证心电图记录质量。并在更换电极片时一定要注意略移换粘贴的位。以避免电极片过度刺激引起的不适感,更重要的是在更换电极片时就便于仔细观察局部情况如出现皮肤发红、痛痒就要涂以皮康霜或皮炎平霜,尽早减轻过敏的症状避免加重形成小水泡。
2 监护线过多也会对患者有潜在的伤害和造成不适
每个监护的病患最少要接通三条导线。多的再加上胃管、气管插管、头部的引流管等,可达7~8条之多。如果遇到病患有躁动不安的因素使病人抓住导线或把导线、管道等压倒身下,就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和不适。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加强床单元的护理。及时把病患床头的各种导线和引波管进行仔细的理顺,必要时给予约束、固定使病人不易触到、摸到,以减少对病患的不必要的伤害和危险。
3 监护仪造成的精神痛苦
在监护仪使用过程中,病人的多部位都被各种监护导线和导管所缠绕。
病人的自身活动必然要受到限制,他自己很难保持合适的休息姿势,会有一种强迫静卧和捆绑感就会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忧郁和焦虑。本来神经内科的急重病患就多有偏瘫失语、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会有反应迟钝、心里失平、常表现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加上监测仪的“捆绑”自然会加重病人痛苦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更加耐心和细心,在尽可能范围内帮助病患变换以减少因监护仪带来的不适感,并要向病人讲清怎样活动而不影响监护效果。要向意识清醒,知觉敏感的患者介绍使用监护仪的目的、用途及安全性,尤其是要对监护仪的报警,要对病患做出简要的解释,使病患明白仪器是为检测病情而使用的,并非是意味者病危。让病患坦然对待自己的病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达到药物治疗都起不到的作用。
4 医护人员过分依赖监护仪提供的信息也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我科病人使用的监护仪至少能检测病人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尖端科技的应用也会导致医护人员对技术设备的过分依赖,如果盲目依靠仪器提供的信息,一旦这些信息与病人的临床情况相矛盾就会导致错误的处理,使病情恶化。例如一例高血压脑出血使用监护仪的患者,在翻身前监护仪的血压显示180/110mmHg,而翻身后血压降至100/56mmHg。值班护士又连续两次通过监护仪测血压都低。而呼唤医生来又没查到低血压的征象,医生让病患平卧,在分别用水银血压计和监护仪两种方法测血压,发现血压与翻身前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监护仪显示血压降低是由改变所引起的。但如医生片面只按低血压的显示处理错误的判断自然会错误治疗而出现危险。
这对提醒我们神经内科护理的特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急重的病患,尤其是意识不清表达不明的病人在使用监护仪时,更要多动脑筋,多看、多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正确识别仪器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多做分析,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们科室定期考核医护人员对仪器性能掌握的情况,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等基本知识,来用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对不熟悉仪器性能的护理人员限制使用并限期学会。强调护理人员不要只注视监护仪上的图形、数字的改变,而忽视了患者的存在。要随时想病患透露必要的信息又可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的细节。例如:口腔黏膜有无干裂、溃疡,皮肤有无出汗增多、颜色改变及肢体运动改变等,监护仪不能显示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做好监护,提高护理质量。
5 监护仪使用造成的依赖性,这也是我们护理工作所遇到的问题
来神经内科的患者大多是发病急、病情重,不仅病人就连同病人的家属都可能伴有焦虑和恐惧。有部分的病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威胁,过分依赖监护仪。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在监护仪的监护和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下,自己的生命安全才得到保障。对危重患者满足其生存需要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解决其实际问题是医护人员的目标和义务。所以,对有使用监护仪产生依赖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说服和解释,使患者知道自身疾病已缓解,不必再用监护仪。同时更要告诉患者长期处于监护的条件下会对自己的病情恢复并不利,要避免新患者或者抢救患者时对自己的影响,而建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我们认为在使用监护仪时,护士一定要走近患者,做好四勤:口勤、眼勤、腿勤、手勤。从病患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中了解对患者产生压力的原因,善于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措施解除监护仪使用带来的问题,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主编,急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18
关键词:精神科病人;临床约束护理;护理体会
在精神科中,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实施保护性的约束护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措施,其不仅可以限患者的紊乱行为,保障患者以及他人的安全,同时还可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后期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精神科的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医院与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82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中,男患者53例,女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15-55岁。经医院精神科的诊断,这82例患者的病症主要为精神分裂症、狂躁症、抑郁症、分裂样精神病、酒精和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疾病等。
1.2护理方法
1.2.1约束护理方式
在医院精神科,对其病人实施约束护理的方式主要有体力控制和机械控制两种[1]。在临床护理之中,一般都是在实施体力控制后再实施机械控制,而机械控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为约束带。在机械控制约束的过程中,先将患者的双上肢进行控制,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患者的双下肢,其次再采用约束带将换的双腕关节和双踝关节进行约束,最后再缚于床栏上,为了防止患者头部出现碰上的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的肩关节进行控制。早约束护理实施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在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以及约束带的松紧度和患者皮肤颜色和身体温度的变化。在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准从医生的嘱托适当的松解约束带;对于卧床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对其定时的翻身和按摩他的挤压部位;保持好患者床铺的清洁度、干燥度和舒适度,严禁对患者进行粗暴的拖拉。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约束护理,其饮食和水分的摄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取定时进食和不定时进食[2]。在患者进食的过程中,尽量让患者取坐位,以防出现噎食的情况,尽量的让患者多进食;在水分的摄入上,其每日的摄入量应在2500ml左右,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定时或不定时的给患者补充水分。同时对那些躁动和精神非常激动,身体消耗比较大的患者,其在水分的补充上更需要多摄入。
精神疾病患者在实施约束护理的过程中,其药物的服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给患者服药期间,医护人员一定要和患者多进行沟通,给予耐心的解释,使患者尽量的取得配合。在药物服用过多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分次少量服用的方法,在服药后还需做好必要的检查,以防患者出现藏药的行为[3]。同时在患者出现拒绝服药的情况下,要及时的通知医生,以便迅速的作出处理措施。在服药完成后,还需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对有异常行为的患者及时的通知医生。
在精神疾病患者的约束护理完成后,患者在心理上所承受的负担和压力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心理上的护理,和患者多进行沟通,对约束护理的必要性进行解释,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并从中消除患者对约束护理方式的恐惧心理,以便后期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通过采用X2来进行检验,用t来对计量的资料检验,发现其P
2.结果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的41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实施约束护理后,其心理反应良好,对患者的身体危害非常下,其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明显的由于常规性的护理方式,在满意度上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在医院的精神科之中,保护性的约束护理是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护理方式。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约束护理在精神科中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和约束方式护理这些方面[4]。在约束护理实施的过程中,患者是不能远离医护人员的视线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和患者的沟通工作,在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来避免护理中以外事故的发生,以此来促使患者可以早日的恢复健康。
在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约束护理中,其还有一个值得的注意的地方。在精神科实施约束护理,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医疗风险的,一旦出现实施不当的情况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准从医生的嘱托和护理程序,在一个规范化的操作下来实施约束护理程序。同时在约束护理实施前还需要向患者和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免后期出现误会,而在约束护理后,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的将约束带解除。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中,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实施约束护理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其后期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护理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向东,高玉霞.对住院精神病病人约束保护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3):86.
[2]赵秀芝,王海龙,李萍.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05):147-148.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 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4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加之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从而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有资料显示,我国精神分裂症的人群患病率已达1%。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些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是社会一大安全隐患。笔者对本社区164例重性精神病人中予以社区规范护理的33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社区在档精神病人403例,其中重性精神疾病164例,给予规范社区护理的33例。33例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最小20岁,最高79岁,平均39.9岁。
1.2病史 最早发病年龄16岁,最大发病年龄49岁,平均31.6岁。33例中,有家族史的23例,无家族史的10例。均由敏感、多疑,迅速发展为妄想、幻觉、被迫害、被控制,情感、行为受妄想和幻觉的支配,觉得周围的人都在议论自己,或被高科技监视,或食物中被人下毒等。
1.3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由南京市脑科医院确诊。
1.4 治疗用药 常用西药物如下:
维思通利培酮片 最适剂量为每日2-6 mg。
安坦 盐酸苯海索口服每日1~2mg。
氯氮平 维持量为一日 100~200mg。
帕利哌酮6mg-12mg 晨服 每日一次,
奋乃静 维持剂量一日10~20mg。
1.5 护理标准
1.5.1病情稳定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 个月时随访。
1.5.2病情基本稳定者,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精神科执业医生联系,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调整过一次剂量后, 随访为1次/2周,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调整后治疗方案,3 个月时随访。
1.5.3病情不稳定患者,在对症治疗后,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2 护理效果评估
维持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32例患者病情、心理状态都相对稳定,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简单的社会劳动,生活基本自理。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1例病情基本稳定,在家庭随访时发现其私藏砍刀,有暴力倾向,已同主管精神科执业医生联系,现在药物剂量调整观察期。
3 护理体会
3.1专人看护,做好安全护理
急性发作期,患者思维断裂,行为不能受意识的支配,处“游离”状态,随时会改变自己的行动目的。故患者能接触到的地方,严禁摆放任何危险物品,同时还要严防患者吐药、藏药、抢药、吃错药。所以居家治疗的患者,必须有专人的看护,强化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危险举动,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2 心理护理
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容许患者充分袒露心怀,说出内心想说的话,想做的事,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同情心,以及娴熟的护理技巧,充分了解患者的各类情况,施护因人而异。病中的患者心境不良、妄想、顾虑、疑虑会交替出现,确信自己被人监视、被人迫害,担心自己的财产被别人侵占,担心自己日后无人照顾等等,是此类患者的典型表现。所以,护理人员应该给其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其正确的认识现实,认识自己。随着药物治疗的奏效,患者会对妄想、幻觉的信念动摇,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启发其意识到此为疾病症状。应设法满足患者正当的要求,劝导患者时,应小声耳语,真诚、耐心,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有利于其接受、配合治疗和护理。
3.3 用药护理
遵医嘱予药物治疗。坚持系统用药,坚决执行药物治疗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原则。密切观察服药后患者的反应。不良反应严重时,应及时联系医生,考虑换药。服药早期,采用每日发药的形式,准备温开水,看护患者将药服下。为预防急性期病人向慢性和残疾转化,应向患者及家属宣传长期服药的重要性,让家属和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很高的疾病,且每复发一次,病情就加重一次,增加治疗的难度。因此,坚持规律服药,是预防复发的核心。
3.4 睡眠护理
睡眠障碍几乎见于各种精神疾病患者。保证患者的睡眠,对巩固治疗效果,稳定患者的情绪有重要的作用。必要时,可以服用镇静安眠药。
3.5 健康教育
3.5.1 对于首诊患者,提供临床规范化治疗,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病耻感。鼓励、指导恢复期患者多与周围的人接触沟通,参与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和家务活动,树立重返社会的信心。同时,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带来对工作、生活的负面影响,降低对未来的期望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5.2 对家属及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可通过专题讲座、咨询、健康教育处方等灵活方式,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让患者家属或监护人掌握必要的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知识,尽快适应照顾者的角色。指导其在与患者交流时,应放慢语速、交流内容简单明确。要善于发现患者的微小进步,及时的给予鼓励,尽可能的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修养环境。
4 小结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家庭护理教育;效果评价
开展家庭护理教育能改善患者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技巧,使家属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应对能力,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自全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5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1版)的重性精神疾病。
②获家属同意。按知情同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的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服药种类等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家庭护理教育培训(包括家庭护理教育与关怀)。
1.2.1家庭护理教育
采取集中讲座的方式,由3名经过专门培训的主管护师实施,每年对家属进行集中授课二次,每次90分钟左右;每月随访一次,特殊情况随时咨询。教育内容:①精神病基本知识。让家属了解什么是精神病、为什么会得精神病、精神病能结婚生孩子吗、精神病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早期识别精神病。②精神病的治疗。告知家属患者何时需要住院、药物治疗的作用、服药后有哪些副作用等等。③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如何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到精神科就诊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防止病情复发以及怎样成为一名“称职”的患者家属等。
1.2.2家庭关怀
①建立家庭联系卡。方便家属在照顾患者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积极协助解决。②服药关怀。耐心劝导,说明服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督促并鼓励患者按医嘱坚持服药,避免自行减药、停药或间断服药,严防拒药、藏药或一次性顿服而造成意外。③社会能力关怀。根据患者的兴趣与特长,鼓励参加社区各种康复活动,引导患者主动融入社会,接触各界人群,重建社交能力。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BPRS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开展家庭护理教育后,观察组总分显著降低(p0.05),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p
3 讨论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难以应对,虽然早期进行了治疗,但患者的预后和家庭成员的态度有关,与家庭照顾好坏有关。只有正确的家庭照料,才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因此,对精神疾病家庭实施家庭教育,对精神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显示,实施家庭护理教育后观察组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了应对能力、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在系统规范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对帮助患者家属矫正不良行为,改善与患者的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缓解精神症状和预防复发,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促进全面康复具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凤珍,刘琳,郭军,马振芬,詹来英;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精神科护理学作为高职护理的一门专业课程,客观上精神科护理学的学习内容繁多,理论知识较难,实践技能较多,对高职学生来说一直被认为是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一门课程;主观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上课时容易分心,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差。鉴于此,一方面,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己任,将最新的职教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另一方面,教师应将课堂理论知识的传导与学生的就业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有机融合,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好精神科护理学的首要因素。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精神科护理学的学科特点,我们曾采用多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所有层面的教学中已屡见不鲜,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都较为接受的一种教学手段。精神科护理学中一些较为枯燥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精神科护理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是精神疾病常见症状,但这些症状相对来说很多、很杂,同时也很难记忆,是本课程学习难点之一,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性来加强学习。一是可以提供具有典型精神疾病症状患者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可以提供专门的教学视频,通过专业的教学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复杂繁多的精神疾病常见症状。现代记忆研究表明,人类记忆以图片的形式存储更加快捷长久,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制作较为生动的PPT,通过区别于课本黑白文字的彩色图片背景和文字作为学生记忆点,由PPT串连起相关知识,以点带面加强记忆,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再当总是记笔记的“低头族”。通过PPT的辅助,让学生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文字,真正做到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甚至课后回忆起PPT的内容便能将整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自己将课程重难点记录下来。
实践证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最重要的是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切合课堂实际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的感染力。
二、案例教学法
精神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之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各种常见精神疾病的护理。因此,精神科护理学教师必须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职业院校的主旨就是将学校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做到让学生真正的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那么我们就可以提供各种精神疾病案例来教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精神疾病的常用护理措施。例如在讲到精神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精神分裂症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相应的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精神分裂症常用的护理措施。案主,男,42岁,半年前发现邻居常“话里有话”,内容涉及患者的隐私,怀疑自己的房间被人录音摄像。三个月前发现自己的脑子里出现一个自称“国家安全部少校”的人同自己讲话,声称他已成为全国一号嫌犯,正在对他实施全面监控。半个月前,患者多次走访政府各个部门,要求“澄清事实”,“洗脱罪名”。并计划给世界各大报纸写信,申诉自己受人迫害的经过。通过分析此案例,找出此患者身上具备的所有症状,根据症状找出适应于此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达到教学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情景教学法
精神科护理学是探讨研究人类异常精神活动与行为的护理、保健、康复的综合性应用性科学。现代护理学提倡以人为本,而精神科护理学也从原始的封闭式管理向科学的半开放式管理、开放式管理转变;从单纯护理患者的躯体问题扩展至关心和处理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问题。通过情景设置,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例如学习到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时,可以设置教学情景,由老师扮演一位抑郁症的患者去医院就诊,学生扮演护士,在这个仿真的情景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怎么去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
情景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
四、互动讨论式教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广泛采用互动讨论的教学方法。21世纪人们对“精神”“心理”等词语不再陌生,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心理小测试,先让学生们自己作答,然后再在课堂进行讨论。在讲课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老师回答,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生动活泼。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比较归纳法
精神科护理学包含的精神疾病种类繁多,《国际疾病分类》(ICD-10)将常见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种类,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发现,总结各种类型的相同和不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精神分裂症时,精神分裂症分为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这几种常见类型。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归纳,找出这四种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记忆表格相对于纯文字更为简单具体,避免了学生为了记住知识点“记死书死记书”。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使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自己动手,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辨别是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六、参观教学法
护士是为各种疾病的患者提供服务的一个职业。在每一个护士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都会去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而且在学习专科课程的同时也会安排去医院进行各门课程的见习。精神科护理学的学习也是为了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一部分,现代护理模式已经转变,精神科护理的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精神科护士通过对各种精神疾病知识的掌握,运用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和专业技能,为护理对象提供更多的关怀,帮助精神科患者发挥最大潜能,使身心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安排一定的见习课程,让学生深入医院,更具体的观察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体验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的职责。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精神疾病医院以及医护人员相对较少,医护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精神疾病医院中还需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例如常见精神疾病患者急危状态该怎么护理。学生在去医院见习的过程中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学习一些更为具体有用的临床经验,而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
七、网络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兴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甚至建立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借助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的解决学生问题都是网路教学的优势所在。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的重难点制作成一个个的微信多媒体课程,通过校园网放到网上,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更加高效的学习。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例如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神经症,常见的分为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这几类。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前布置学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实行翻转,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真正做到老师讲授的知识是学生想学的内容。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具有长期病程,高复发率为特征的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在如今发病率 、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99%以上的患者生活在社区,与他们的照料者共同居住,这无疑给承担长期照料任务的家属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国外自90年代开始, 就强调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长趋势和进行心理教育对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增加就业率、减少复发等方面有重要作用。Helen等[3](1994) 的研究证实, 患者家属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干预和指导。
我国学者黄红[4](1998) 认为,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 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十分必要, 有利于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增加回归社会几率、延缓衰退进程等。杜建军等[5](1996) 对 58例参加抗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与对照组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部分家属有心理障碍, 认为有必要在抗复发工作中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咨询及精神卫生指导, 讲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及抗复发中的一些问题,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技能。
近年来 ,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Arey 等人[6]总结了 4 202 例病人的报道 ,结果发现在照顾病人的家庭成员中 ,存在着较高比例的心理障碍。在苏格兰实施的研究[7]发现 ,有 77%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主要家庭成员大体健康问卷 (GHQ)总分高于普通人群 3 倍 ,社会适应自评量表 ( SAS - SR) 显示他们总体适应能力低于普通人群。精神病人的家属常受歧视 ,有羞辱感 ,其结果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原有的社会活动或改变了活动形式。Phillips[8]等对中国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进行调查 ,采用 Camberwell 家庭问卷 (CFI- CV)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 1491 人中有 899 人(占 60 %) 存在中度至重度的耻辱感。
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了测查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也影响到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回归社会几率和社会功能等康复指标[9~11] 。
我国近年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也有一些研究,张玉娟等调查资料显示患者家属现有的精神疾病知识明显不足,陈春发等经过调查认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复发患者家属关心患者疾病复发的早期识别及应对技巧,希望参与患者康复目标的确立,并期望医生提供患者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有针对性的指导[12]。
精神科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护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工作的延续与发展(如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宣教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综合方面考虑,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客观需求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有研究表明,患者最容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为个别教育,其次是集体教育、宣传手册和示范教育。提示我们在采取个别教育的同时,应缩短办板报的周期,宣传患者最需要了解的疾病知识。此外,出院患者需要进行如何预防疾病复发、复发先兆、诱发因素、家庭护理方法、维持治疗时间、疾病和药物对婚姻、生育及对子女的影响等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患者开朗、乐观、坚强的性格,促使患者学会自我调控,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负性压力;同时要向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传授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出院后能及时获得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关怀、鼓励和尊重,改变患者及家属或照顾者不良的知、信、行,建立良好的尊医行为,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13]。
目前存在问题:①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当长时间内,大多数医院延续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热衷于被动执行医嘱的功能制护理,没有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尤其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琐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多,生活护理量大,医护人员大部分时间从事常规医疗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对精神病患者个体的健康教育没有制定出针对性的康复计划。②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对精神卫生知识认识了解不足,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导致患者及家庭对精神疾病认识缺乏,给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带来很大困难。③精神科普知识及人文知识欠缺精神病患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医护人员掌握有关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对社会人文知识缺乏,不能准确把握与患者交流的切入点,患者对医护人员不能产生信任感,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持怀疑态度,使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④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对健康教育内容不能灵活运用,语言生硬,医学术语使患者无法听懂,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宣教疾病知识不感兴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对策及建议:①重视对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转变观念,向现代化的护理模式转变,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关心和爱护这一弱势群体。对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②在宣教过程中,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地位、民族、职业、年龄、不同知识面、各层次患者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要求医护人员要有广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边缘知识来丰富自己,了解各行业的工作特点。定期安排对患者讲授精神卫生知识,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着重讲解,分析各种症状存在的原因、性质及表现形式,鼓励患者写心得体会,并帮助分析,以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症状的认识能力,促进医患相互交流,以此发现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其他心理问题。③对当事者采取的态度要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就问题的所在给予指导,特别重视与精神病相关心理因素,因为许多疾病诱因都与心理问题有关,而心理疾病的发生大多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有直接联系,在实际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与患者交谈影响疾病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环境等因素,更要向患者说明影响疾病的心理因素,因不同的人对心理冲突有不同的防御机制,如果不能应对就可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④有针对性健康宣教: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医护人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及奉献精神,尽其所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医护人员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以减轻患者症状,取得患者对治疗的合作。⑤针对自知力缺乏的患者,以劝导其接受各项常规治疗和检查、以自理生活为主;对恢复期有部分自知力的患者,可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如药物剂量增减对疾病的影响等,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以促进疾病康复;对出院前自知力恢复的患者,指导患者如何坚持服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疾病的复发,早日回归社会。⑥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医患沟通指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患者获得相关疾病的护理、康复等相关信息,同时也含带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思想、感情、需求、愿望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期达到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应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流,掌握沟通的技巧,安慰、劝说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心理接受医护人员,愿意同其交流,愿意述说自己的痛苦。只有真真切切地将患者视为亲人好友,才能让患者感到亲切、周到,这些都是保证良好交流所必须做到的,从而缩短护医患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疗护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活动之中,教育方法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教育中强化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教育的意识,重视医患关系沟通,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医护安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医护工作过程也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同时,患者也时刻观察医护人员的言行。不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及理论文化水平,通过健康教育的非药物治疗,使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达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目的。医护人员应合理运用沟通技巧,使患者从医护人员的言行中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和被尊重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患者要回归社会前,同时也要指导家庭对患者的支持教育,用父母的挚爱去安抚患者创伤的心灵,用兄弟姐妹的真情使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分子而感到安慰,为重返社会奠定第二步基础,同时要提前做好单位同志及领导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待他们要热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歧视、冷嘲热讽,要让他们在单位、社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及早成为有用之人,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家庭、社会[14~15]。
参考文献
[1] 石光,崔泽,栗克清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投放研究(二).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71~375
[2]张明园.减少精神障碍的未治率-献给2001年世界卫生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2)
[3]Helen RW, Eileen JH. Needs of family caregiver synchronic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1994, 20: 5571
[4]黄红.精神病人家属的心理行为与病人康复.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1998, 4 (2): 93
[5]杜建军.参加抗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研究.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1996, 2 (2、3合刊): 1471
[6]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对家庭的影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4):214~ 217
[7]The Scottish schizophrenia research group. The Scottis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study, ⅣPsychiatric and social impact on relatives [J]. Br J Psychiatry, 1987 ,150:340~ 344
[8]Michael R.Phillips, Veronica Person, Feifei Li, et al. Stigma and expressed emotion: a study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members in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 181:488~ 493
[9]李明泉.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07,23(5):661~2
[10]杨勇超.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与心理干预.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40~241
[11] 李惠仙、黄芹.城市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干预2004,1(3):119~120
[12]程金莲,韩屉范.山西省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9,31(11):648
[13]凡娅,史惠.15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53
[14]任竟惠.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中医,2003,25(8):42
1.1一般资料 对湖北省汉川市350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社区工作相关治疗进行分析,研究中为辖区内64例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有32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16~80岁;精神分裂症46例,抑郁症13例,老年痴呆症5例。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社区康复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则进行社区康复护理,护理过程中由社区指定护师对患者进行上门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并且采用网络等进行全程护理,两组患者均护理6个月,在6个月末评定两组的社区康复效果及复发率。
1.3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进行SPSS 16软件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将得到数据通过t方法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n表示,并进行χ2检查,实验结果P
2结果
两组社区康复护理结果评定:干预6个月末,研究组显效19例(59.38%),好转11例(34.38%),无效1例(3.12%),复发1例(3.12%),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15例(46.87%),好转7例(21.88%),无效7例(21.88%),复发3例(9.37%),有效率68.75%。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56,P
3讨论
3.1患者自身原因 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也比较高,其复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患者不能坚持用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时间服用抗精神药物继续维持治疗,这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但是,很多患者思想上不够重视,出院后不遵循医嘱,认为自己没有病而停止用药,部分患者用药后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药物剂量不能及时调整,从而使得患者擅自停药、减药,造成疾病反复发作。
3.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也至关重要。但是,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相对比较困难使得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部分家庭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存在疑惑,患者出院后不知道如何对患者进护理、照顾;部分患者家属对患者态度比较冷淡,照顾不周,并且对患者缺乏理解和支持;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偏见,患者重新回到社会后处处冷嘲热讽、排斥等均可导致患者病情的再次复发,从而影响其康复。
3.3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对策
3.3.1督促患者按医嘱服药 社区康复干预护理中,护师必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性的护理措施,正确的评估患者用药情况、病情变化以及患者用药后可能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等。
3.3.2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更加应该加强其心理护理,它对于患者治疗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排除心理因素对治疗产生的影响不是药物所能够奏效的,它能够帮助患者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和对待精神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把握主动权[2]。
3.3.3安排合理日常生活 社区护士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躯体情况及家庭生活条件等,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作息方案,并引导患者自觉遵守,家属督促执行。例如:按时起床、就寝,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进行有益的体育锻炼和读报、听广播、料理家务等力所能及的活动。
【关键词】精神疾病 医疗保险 对策
1 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和竞争压力加剧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到第三位。目前,大约有15-20%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健康障碍。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徐州地区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
2.1慢性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表一显示2010年本院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精神行为障碍住院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参保情况间的人数和构成。
表一 2010年住院病人中常见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及构成
2.2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包括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六大块,其中住院费用中床位费占比10%-18%,药费占比14%-30%,检查费占比10%-25%,化验费占比17%-28%,治疗费占比15%-35%左右,护理费占比7%-15%。
2.3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包括门诊检查费,化验费,药费,其中药费占比最多,每门诊费用中药费一般占比为70%-95%。
2.4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1]
2.4.1徐州地区新农合的政策是参保人每年缴纳30元参保费用,住院治疗精神类疾病报销比例为医疗总费用的35%-70%,实行单病种付费的地方报销费用有上限。
2.4.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2011年以前是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的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和实行月度结算、年终决算的方式,依据医保基金总量的数额按比例结算。
2.4.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职工医保一样,例如2010年度某精神病专科医院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率是66%,2011年8月起实行总额预付结算办法。根据我院统计,参加居民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中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概在50%左右,其余费用就是个人自付部分。
2.5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门诊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
2.5.1徐州地区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门诊药费给与报销比例为70%,没有上限。
2.5.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如果鉴定为慢性精神类疾病的病人有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4000元/人;慢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2000元/人,超过部分病人自己负担。
2.5.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无可享受的政策待遇,门诊发生的费用是病人自付。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类疾病。而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总病程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我国目前对精神卫生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精神卫生财政拨款仅占卫生拨款总额的2.3%[2],与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7%相比,相距甚远。正在构建的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服务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现行的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就诊比例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职工因为自付比例过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保结算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正处在完善阶段,各地不同,政策方面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与就诊医院倒挂,很多人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穷。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院外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和医院要共同建患者的全程治疗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给与保证。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和门诊治疗费用分析来看,目前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的水平还是偏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出现复发,反复住院,而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存在增加床位不足和患者人满为患的情况。
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资金模式。建议政府,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例如把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出资,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日常运转的费用;或者政府提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资金投入,确实能够保障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建、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等费用,不能让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在市场机制下生存,精神病患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单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出资或者纳入公共卫生行列才能够保证精神病专科医院做到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收治本来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病患者,让他们看得起病,体现国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
(二)构建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社区、村一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就把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做到实处,由经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定期随访,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转诊,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率。同时国家要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提供服务。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门诊统筹水平,增加门诊精神类疾病的报销比例。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保,并能给予优惠政策,能够给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建议国家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把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对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目前徐州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分析,促进政府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建立精神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精神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随着健康教育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开展,其对患者的康复作用已逐渐显现,并被患者广泛接受。
健康教育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依据精神疾病的特点,探索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整个住院过程
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常识,以提高住院的适应能力[1]。为此,我们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和措施,对患者分三个阶段进行健康知识培训与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 入院初期
各项治疗初步开展,精神症状比较丰富,认知功能和自控能力未明显改善,健康教育应以督促、劝导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及生活自理为重点。
1.2 康复期
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得到控制,认知能力恢复,应对患者进行精神疾病常识的宣教,介绍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特别是药物剂量的增减所引起各种情绪的改变,使患者对精神疾病有所了解。同时还应仔细观察,发现隐性症状或病情复发的苗头,及时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的痛苦,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1.3 出院前期
患者已达康复,对患者进行坚持服药,掌握自我调控技巧,适应社会、家庭生活,预防复发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健康的回归社会。三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连续动态过程。
2 健康教育方式
护理人员以连续、交叉、互补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辅导,能使患者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又能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善。
2.1 计划性教育
不同的病种,不同的个体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患者入院初期处于疾病急性期,病情较重,思维杂乱无章,又要适应新环境,所以无暇领会健康教育。期间应重点稳定病情,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待病情稳定后,便可以诚挚温和的态度向患者作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环境、主治医生与护士、探视制度与陪护制度、作息时间等。对于共性问题可采取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群体健康教育,讲授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临床表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做到密切观察,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对个别患者,应根据疾病特点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对躁狂症患者应采取激发其优势,发挥其积极好动的一面,协助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开展工作等。
2.2 交谈答疑式教育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关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点、难点。如:患者自感特别恐惧,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死去,担心自己被亲人和家庭抛弃,担心社会和同事、熟人鄙视,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从而产生自暴自弃、自我形象贬低,角色、责任及行为改变。对此,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找回自尊,维持健康的自我意识。健康教育要持之以恒,有计划地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对照、评价。
2.3 示范式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的知识水平及技巧掌握的深浅程度,对某些行为方面进行示范或纠正。如:指导患者整理床铺,病室内务日常料理等,鼓励患者参与病房的组织管理,倡导患者提合理化建议。这样既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使患者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到提高自信方面,从而起到示范性的教育作用。
2.4 一体化教育
采取个别和群体相结合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如娱疗室应设录像、音响、相棋、跳棋、扑克、麻将、乒乓球、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定期组织讲座,发放阅读手册,工休座谈会,节假日联欢会等,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乐趣,改善患者的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注意事项
3.1 健康教育的方法应因人而异,针对具体情况因人施教。对年轻、文化程度高、性格开朗的患者,可采用宣传材料,介绍书籍,教育讲座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性格内向的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
3.2 精神病患者由于存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障碍,言语怪僻,举止异常,接触交谈欠合作。对此应在掌握娴熟的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个性、爱好、习惯、信仰等运用沟通技巧诱导其顺应教育活动。
3.3 从事精神科的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善于察觉和沟通,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不同的技巧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以真诚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用尊重为患者树立自尊,用体贴给予患者温暖,做到视患者如亲人,惟有如此,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疾病;康复治疗;效果评价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mental illness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in 10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article, divided for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taken, and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is in traditional nursing measures taken humanization nursing measure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scores of SANS score, NOSIE-30 scor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famili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Humanistic nursing; Mental illnes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ffect evaluation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压力的改变,临床上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一定上升,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同时需注重康复护理工作,以保障病患的疗效以及预后[1]。本文就该问题探究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2月间我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文章研究对象,所选病患均处于恢复期,且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排除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排除严重具有躯体疾病患者。
将所选取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2~55岁,平均年龄(38.65±5.21)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病程(4.13±1.05)年,其中精神分裂Y病患37例,非裂样精神病患者8例,躁狂抑郁症病患5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8例,患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39.68±5.14)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4.07±1.24)年,其中精神分裂症病患39例,非裂样精神病患者7例,躁狂抑郁症病患4例。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
1.2方法 对所选取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措施,主要有心理护理、日常行动护理、生活护理等。而观察组病患于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规范护理、营造舒适环境、健康宣教、日常康复运动等。
1.3观察指标 经护理后,对两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即SANS)、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即NOSIE-30)评分进行评价、比较,其中SANS评分越低则表示病患疾病情况越轻,恢复越好,而NOSIE-30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恢复状态越好。同时对两组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分析,采取问卷形式,问卷评分越高则表示越满意。
1.4数据处理 采取软件SPSS21.0对本次文章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分析,95%为其可信区间,P
2结果
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SANS评分更低,NOSIE-30评分更高,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结果数据对比有差异,P
3讨论
随着现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若压力不能及时疏解,会致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甚至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2]。
而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治疗同时,需注重护理干预,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而相较于传统护理干预,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在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时,①需规范护理服务。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对自身要求提高,由于患者的情绪较为多变,交流沟通时难度较大,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尽可能保持心态平稳,语气平和,并耐心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疑虑,对于患者疑虑进行耐心解答,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3]。②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精神疾病患者多较敏感,不良刺激会致使患者情绪波动,因此需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能维持轻松心态,有利于疾病康复[4]。③需积极开展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等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④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适量的康复锻炼,鼓励患者多走动,多与人沟通,从而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5]。
本文结果数据显示可知,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的精神疾病患者的SANS评分为(41.32±3.02)分,NOSIE-30评分为(105.28±8.54)分,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8.52±6.49)分,均优于采取传统护理干预下的各项评分,结果数据对比有差异,P
综上所述,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时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琴.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J].医药前沿,2015,5(31):291-292.
[2]余腊英,沈Щ,吴秀梅,等.以"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人性化护理在男性精神病病人遵医行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6,30(15):1854-1855.
[3]凌红梅,曾文娟,黄月群,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289-291.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立法虽缓但脚步加快
我国精神卫生立法进程缓慢,早在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完成第十五稿,但至今仍迟迟没有定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近年却陆续出台了地方性精神卫生条例:《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已于2001年12月28日通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经过了一系列精神卫生立法调研后,于2006年2月8日审议通过了《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哈尔滨市政府今年1月即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实施方案》……
虽然国家立法进程缓慢,但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各地政府部门已自觉开展精神卫生建设工作,来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常州市早于2005年2月创立了公益性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常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由一批知名的心理、教育专家和来自高校、中小学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城区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
哈尔滨市计划在年底前每个区、县(市)至少有1个社区(乡镇)开展精神疾病基线调查;全市所有精神疾病患者均在社区建有基础档案;到2010年,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50%;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和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城市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降到10%以下。
世界卫生日推进精神卫生建设
2008年10月10日是第1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目标就是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行为的干预,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各地卫生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措施: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干预方面,重点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重点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在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预防和干预方面,重点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而关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彩虹计划”10月也在北京启动。这一计划旨在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帮助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探索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降低复发,达到临床痊愈,最终全面回归社会的效果。“彩虹计划”项目总负责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周东丰介绍说,研究发现,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一定的干预,提供疗效及安全性更佳的药物,改变治疗途径,加强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教育,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中断率,降低患者的复发,从而为患者达到临床痊愈,全面回归社会创造新的可能。她说,“彩虹计划”将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医疗小组可以随时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制定个体化的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知识及专业的家庭护理技巧培训计划,帮助患者接受个体化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实现患者院内外信息化管理。
“社区”是精神疾病管理的大舞台
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理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场所常在医院、社区医院、家庭等不同地方变化,因此病人的病情往往会被疏漏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个案管理指定某位专业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协调服务的治疗理念,能确保患者获得稳定持续的治疗和照顾。“个案管理者”可以由精神卫生专业医生或护士担任,其主要职责包括:与患者和家庭保持联系,进行精神状况的评估和监测,参与心理教育、药物管理和监督,帮助患者加入社区活动,协助并发疾病的治疗,监督和回顾干预情况,协调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等。
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何燕玲教授介绍说,精神分裂症使用药物维持治疗,复发率为40%,而不用药物治疗复发率可以达到80%,复发后再用药物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在2006年对3000多例患者调查后发现,仅有6成患者能够按时服药。“可以看出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但仅仅依靠药物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看护人的关怀,同时要有专业人员的长期随访,及时发现发病先兆和进行急救工作。”
作为当前国际上治疗精神疾病的最新趋势之一,精神卫生社区干预倡导以社区为基本,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在坚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帮助病人建立巩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病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护士则在患者离开医院回归社区的康复中承担随访和教育的工作。通过护士的随访工作动员家属,形成医―护―患者―家属的治疗联盟,突出了全程管理和个案管理的新特点。
在新模式的探讨和实施中,对于护士的要求非常高。北京回龙观医院护理部主任许冬梅分析:“主要是有两方面挑战:第一,护士在医院有任何问题可以求助医生,但随访时必须独当一面,必须提高专业知识;第二,要掌握更多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才能赢得患者和社区居民的支持。”
精神病患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由此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为了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缩短治疗周期,促进治疗效果,作者对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以了解他们对精神疾病的知识、健康信息及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并提出对病人健康需求的应对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100例精神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4 a~71 a,平均(34.8±10.18) a;精神分裂症6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0例,抑郁状态5例,神经宫能症4例,老年期精神病4例;文化程度:大学5例、高中36例(包括中专)、初中及以下48例、文盲11例。排除明显精神衰退者。
1.2 方法 (1)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有同一医师对被调查者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使患者完全理解后填写,并当场收回调查表。对文盲和眼花者, 患者口述,调查者代为填写。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2)采用单项选择法调查患者现有精神病方面的知识水平及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按每项累积人次计算百分比。(3)采用多项选择法调查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按每项被选择的人次多少统计。
2 结果
2.1 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状况,见表1。
表1 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状况(略)
表1显示,21%~38%的患者对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33%~38%的患者了解部分知识。
2.2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 讲解、答问78%,推荐图书、手册、卡片51%,病友现身说法48%,观看幻灯板报、墙报45%。
2.2 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介绍主治医生及责任护士93%,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76%,介绍住院须知38%,获得有关精神病方面的知识85%,了解自身疾病的诊断及表现55%,了解口服药物的名称、作用及不良反应64%,了解心理、音乐工娱治疗的作用43%;了解各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45%,了解精神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处理75%,了解睡眠障碍及应对措施64%,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57%,如何适应社会及调节不良心理36%,便秘应对措施55%,了解健康的概念38%,如何合理安排生活41%,了解吸烟及酗酒对健康的危害分别为50%、37%,了解出院后服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87%,掌握如何防止复发及复发的早期迹象57%,掌握生活技能训练的重要性36%,掌握复诊的时间及方法68%。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有20%~28%的患者了解精神病方面的知识,对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知识及如何防止复发只有24%的患者了解。其原因有:(1)病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影响对信息的获得。(2)急性期病人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影响对信息的接受。(3)部分病人的理解力、记忆力低下,影响信息的储存。(4)少数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康复缺乏信心,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感兴趣。(5)护士对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够或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还显示,多数患者希望介绍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85%的患者需求获得有关精神病方面的知识,其中以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睡眠障碍的应对措施为主。
从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患者需要护士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同于日常一般的信息交流,它要求传递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适用性。为做好健康教育,首先要掌握好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广泛吸收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总结新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从生物学角度关注患者和疾病,还要从患者的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等角度考虑其健康,以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1]。
健康教育有多种方法,其中护理人员面对面地给患者讲解和演示,可简捷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患者,便于患者接受。责任护士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予有效地、正确的指导。对于共性问题可采用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改善其病态思维和异常行为,从而缩短病程,防止疾病复发。因为患者最终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此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知识信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避免家庭中的高情感表达,减少疾病的复发。
总之,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但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护士相关知识缺乏、观念陈旧、认识偏差、护理文化缺乏力度;医院经济投入少;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等[2]。这需要护理人员的不懈努力,突破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上的局限,融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与健康教育之中,注重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促进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 目的:了解首次发病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获得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26名首次发病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治疗和护理知识知晓不够。结论:通过多种形式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可使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更好的护理和照顾,让家属提供更有效地亲情支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 家属 健康教育需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31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主要特点1。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首次发病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却不知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和照顾。2010年1月~2011年1月对126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了相关调查,以了解其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改善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复发,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126名,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住院患者家属;②首次发病入院患者家属;③与患者存在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抚养关系,如患者的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子女等,每个患者选1名家属;④年龄18~68岁,有小学以上文化,言语正常。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方法: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问卷由护理专家共同讨论后自行设计,共有3个部分,18个项目。分别在患者入院1周、10周左右时进行交谈后填写。第1部分是一般资料;第2部分是家属最希望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哪些情况,包括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等内容;第3部分是获得健康教育内容的途径和方法。按调查内容,与被调查者交谈,对问卷中各项问题进行讲解,被调查者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愿意接受调查。发出问卷126份,收回有效试卷126份,回收率100%。
结 果
用百分比进行统计处理后,见表1和表2。
[CSX]
表2 126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选择的健康教育途径
健康教育方式选择人数百分率
入院后医护人员一对一指导11591.3%
专家讲课9877.8%
院内集体讲座8970.6%
病友间经验交流7660.3%
健康教育手册7458.7%
工休座谈6551.6%[BG)F][CSX%0,0,0,40][FK)]
讨 论
从表1可知,343%~639%患者家属不知晓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256%~386%部分知晓疾病相关知识。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但通过调查得知,有将近半数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不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其家属来说通常都是一种严重的应激事件,而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缺乏,加重了他们的应激水平2。因此,对于首次发病的患者家属,要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用各种宣传途径加强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和对疾病的判断,使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减缓家属对疾病的担忧3。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调查还显示,对于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889%急于知道疾病的治疗方法;902%急于知道治疗结果和愈后。调查也显示,部分家属担心药物损害患者的智能、害怕药物成瘾。精神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患者没有自知力,一旦确诊后治疗必须经其监护人同意方可进行4。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向家属或监护人详细说明药物治疗的目的、效果和能够达到的目标、使家属对药物治疗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树立与患者一道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患者入院后选择的健康教育途径上,924%的家属选择了医护人员一对一的健康指导,表明患者和家属对个体化教育的要求,也将对医护士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医护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为患者的治疗、康复提供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9—121.
2 李晓芳,徐保峰.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5(23):120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