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心理健康社团

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有助于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实践服务,有利于中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心育环境和心理保健氛围,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1]

一、问题提出

1.中职生生源状况

由于职业院校实行登记入学,生源大多未经遴选,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多,行为习惯不良的多。

2.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

生源状况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常见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无心向学,不能较好的适应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2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易兴奋冲动或愤怒悲观;挫折承受能力弱;情感压抑冷漠,易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

2.3部分学生因成绩欠佳,家境不好,读的是职业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低人一等”,出现逆反敌对,标新立异,自暴自弃等消极表现。

此外,技校生人际关系心理、性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趋丰富,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目前中职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大多数心理老师为兼职心理教师,人员配备的不充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繁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充分认识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压力。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社团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既成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这种“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模式能切实缓解由师资不足带来的压力。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教师授课和咨询室咨询、讲座为主要模式,而社团活动则形式多样,更贴近学生。如心理剧演出、心理游戏、团体训练等,这种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情感体验,改变了刻板模式,更为中职院校学生接纳和喜欢。

3.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潜能。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个原则是:助人自助,即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可培养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

4.营造和谐、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社团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方案、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增长知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动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两支干部队伍

中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加入心理社团”这样的错误认知。所以为了能更贴近学生,开展好活动,个人认为应该建立两只队伍。一支是社团干部,一支是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均属于心理社团干部,统一归社团管理。

2.加强指导,完善管理,明确职责,

社团指导教师在遵循学生为主体,尊重心理社团活动自主性的同时,要加强对活动开展的指导帮助,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使社团能够真正开展一些有创意、有意义、有效果、有影响的活动。

社团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社团干部、心理委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社团干部做好社团日常管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各类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定期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并与各班心理委员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各项工作。心理委员要组织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在班级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组织本班同学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如若发现在心理上有疾病的处于痛苦中的同学,要帮助、劝说、陪同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介绍心理老师做出相应的咨询和危机干预;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有可能有偏激行为的同学,要迅速做好信息反馈,以便学校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

3.进行专业培训

为了保证各项活动的实效,必须对心理社团的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类的专业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有专门的、针对心理社团成员进行的专业培训,要让心理社团的成员明确专业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要通过专业培训加强社团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和掌握有效使用的心理机能,为心理社团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4.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心理社团活动,

首先,从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校情设计活动。

其次,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当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观看热播的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交流自己的观后感,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进行友好的探讨,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对亲子关系、青春期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思考。

第三,一花独放不是春,要增强与其他社团的联系合作。比如说,可以联合戏剧社共同来组织心理剧演出,拍摄;与漫画社合作开展心理漫画征稿、“关爱心灵LOGO大赛”等。

第四,社团活动开展要灵活。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校外。在保证学生安全、活动有意义的前提下,活动形式和方法不比太拘泥。[2]

成熟的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需要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希望通过努力,能让心理社团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有效的载体。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建设;校园文化;教育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是以校园作为其发展空间,同时以课外活动作为其主要内容,将校园精神作为其主要特征,在教学活动以及教育过程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校园精神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谓校园精神建设主要是指学校自身具有的个性特征,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所形成一种趋同性群体精神追求、心理特征和行为规范,也被人们称为学校校风。而校园管理文化则是指学校各种经常化和规范化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社团组织等机构的章程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学校管理内在要求,校园管理文化反映了校园精神,对于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与规范作用。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生活、科研以及教育所面对的环境与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一种物态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和谐性对于学生的情绪能够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和设施投入,组织全院校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健康、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中充满积极、愉悦的情感,从而为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满足学生交往需求以及归属需求等,能够感染、引领、熏陶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以及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文化依托。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均会形成具有自身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以及精神环境,这些在无形之中对于学生而言,都可算得上是一种非强制规范。学生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准则、发展目标以及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就会产生一种义务感与认同感,并自觉地按照这些规范来评判错和对以及是与非,并且将这些标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促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与锻炼。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在这种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使其在心理品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和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此外,校园文化的建设便于学生个体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信心以及独立性等,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面对所遇到的挫折以及困难,同时还能使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学会合作与协调,培养其顽强意志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一旦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因此出现一些负面影响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就无从下手,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调查,在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叫康教育课程90%以上是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因此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就变成了为修学分进行的学习,使得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引导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在一些学校中,由于选修的科目较多,许多学生就会失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机会。

(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

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对行李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因此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大部分院校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医学治疗的手段,不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整体的确立,只针对一小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在咨询或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教化特点较明显。采用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于心理辅导的信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主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是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出现后才对其进行开导,忽略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对问题的解决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素质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时,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对教育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的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因此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四、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不断优化其校园文化环境,树立一种良好的校风

在高职院校校园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首先应该树立一个优良的校风,构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娱乐学生的身心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操等。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将其高等教育的目标作为其指导,营造一个和谐校园,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科学和人文的育人环境,调试学生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渗透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科教学作为教育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相关契机找出来,注重教学的最佳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减少学科教学对学生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2.教师的示范性。第一,在开展活动中,教师可利用自己良好人格特征的展示,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效仿榜样。第二,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一种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宽容学生和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通过这种平等和民主交往以及融洽真诚师生关系,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3.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发现和去观察,让学生自己动手,以此培养其研究、观察以及思考等能力。同时在各项活动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课余文化建设中的渗透

1.课余活动的目标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以及整体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过程目标,同时还要注重其行为目标以及情义目标,将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竞技过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全人格。

2.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其建设方法以及手段必须要应用得当,确保其采用的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创造性、开放的活动模式,改变原本程序化、机械以及沉闷,缺乏乐趣与生气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以及自主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交流其体验和情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张扬,解放其思想。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高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健康心理渗透到每一位同学中去,由此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成,成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陶勇.中职生人格培养新视点——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2(5).

[3]彭旭丹,李婧,张艳琼等.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知识经济,2010(10).

[4]周子春.思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J].教育艺术,2012(4).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

一、调查对象

选取了陕西西部有代表性的高校15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4所,省属本科高校9所。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自编问卷“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表”,共计23题,其中包括两道开放性提问,内容涉及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习进修情况、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进一步加强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的建议等一系列问题,涵盖了师资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陕西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选取15所高校。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从统计结果来看,所调查的15所高校全部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①各高校配备不同程度的专兼职教师,各高校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且男性教师比例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行政职级并不统一,有隶属于学院、学工部和团委的,也有独立机构的。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仅有5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仅有8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有123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63%。所调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学科背景总体呈现以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政为主的“心理学+教育学+思政+医学+其他”的模式。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编制不统一,各高校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属于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编制,分别占到59%和32%左右,医学和实验系列比较少,分别占到8%和1%左右。③调查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达到了80%左右,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部分能经常或不定期的参加培训和学习进修。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需要有专业的督导以促进和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在调查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没有专业督导。72%的高校软硬件配备齐全,其余28%不同程度配备了相应设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共同努力下,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宣传力度、办公场所、课程开设、个体咨询等方面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各高校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总体上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普遍存在着专职教师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培训较少或系统性不强、职称岗位序列不统一、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受限、队伍不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①师资队伍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各高校发展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仅有两所学校的专职教师数量达到了1∶3000的师生比标准,其余从1∶3300到1∶10000不等,总体来看,师生比约为1∶6000。从整体上来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仍然不足;高校专职咨询师数量有限,兼职咨询师占据大多数,并且兼职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专职教师人数太少。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不够。高水平培训太少,教师少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机会。培训内容大多过于注重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少,操作技能训练较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督导体系,心理教师专业督导不够。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7所学校专职教师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专业督导,占到调查总数的46.7%。年接受督导时间从30到160学时不等,其余53.3%均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督导。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开设不规范,效果不显著。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2所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所还未开设相关课程。⑤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职称、职务未得到较好地解决。晋升职称没有合适的参评序列,如目前仅有思政教师职称评审序列,无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系列,增加了教师的职称晋升难度;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讲座等未计算工作量。

五、对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努力按照师生比1∶3000标准配齐专职人员

在现有的条件下,在辅导员中培养一支心理咨询师队伍,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把工作重心从个体咨询引向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以兼职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辅的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队伍。

(二)多渠道多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育教学水平

全省已开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及示范中心建设,以基地和示范中心辐射和带动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到新的台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也将跟随着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得到较大提高,陕西省已设陕西师范大学为陕西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国家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研修基地(西安石油大学),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自主搭建平台,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研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并采取实践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促进兼职教师成长。培育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骨干,有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督导

培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担任督导师,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从培训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多增加交流和分享。

(四)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向

学习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咨询模式,转变关注个别学生的观念,从挖掘学生个人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着手,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发展。

(五)调动教师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科学研究,为此,应通过各种有效激励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设计合适的、专门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晋升标准和评聘序列,充分考虑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和业绩等。

(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

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为做好全省乃至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努力。

作者:刘朋 石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红艳.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30):41-43.

第4篇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第5篇

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低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前提,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二、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建设好班级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重视优良班风的培育

优良的班风是学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需的重要土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让墙壁“说话”,说人性化的话

首先,是自我介绍上墙。开学初,为了加快学生、师生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我会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照片,附上自我介绍。要让同学、老师认识你,记住你,喜欢你。这样,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每一个经过的人班级主人的情况,也无声胜有声地监督着每一位主人的行为,每一个同学都会尽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其次,是班级座右铭上墙。根据我们学生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人格修养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大的特征。我让班干部在教室正前方贴上班级座右铭――“好成绩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优等生“你不该骄傲,你该争取更好的表现。”告诉后进生“你不该自卑,只要比昨天的你进步一点点就是好成绩。”另外,“班魂”上墙。我把班级管理浓缩成这样几个字:“静、敬、劲、净、竞”,贴在教室的后方。教室要安静,对师长要尊敬,在学习上要有干劲,卫生要干净,互相之间要展开竞争。这五个醒目的大字张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就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冲刺。最后,是班级规章制度上墙。每学期我都会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定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悬挂在教室前方的左侧,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学生:“这是评定我们班同学品格和行为的一把尺子,每一个学生时时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2.让物品“说话”,说有用的话

首先,是劳动工具如诗如画。只要用心,课桌、黑板、门窗、扫把、拖把、水壶都可以让它们变得如诗如画。平时的工作中,我让学生养成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水桶整理齐,并在旁边贴上学生自创的字画“整洁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并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渐渐地,学生看到地上有垃圾、拖把倒地、桌椅歪斜等现象就会不舒服,就会主动保持。其次,是书橱飘香。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去充实。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同学,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在班里设立书橱,里面摆满了学生爱读的各类书籍。上贴学生书画“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且,我们的书橱从来不锁,课间、饭后,学生都可随意翻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读了不少的书,爱上了阅读,享受了阅读。

第6篇

【关键词】校园网络 心理保健 教育作用

在实践中,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具体化为三个层次:初级目标,使学员了解健康心理的特征和必要条件、各种心理障碍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增强适应学习训练和生活的能力;中级目标,促进学员人格完善发展,有效发挥自身已有的各种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自觉开发自己的潜能;高级目标,使学员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完善的人格,成为身心健康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建立初级保健网——以学员自助互助为基础

目前,随着军队院校普遍开设《军人心理学》课程,学员心理保健的意识正逐步增强。但心理疾病的排除、健康心理的培育,是不会也不可能通过几十学时的心理学授课就能够实现的。仍有一些学员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军校心理教育应充分认识到自尊需求对于学员群体的突出意义以及他们自我认识的能力,挖掘自助潜能。

(一)自助互助是学员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最高目标是助人自助。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靠一时的教育就能具备,而是要靠平时经常性的自身教育和训练才能达到。所以,对于军校学员自身来讲,日常的自我教育将是关键。学员可以在咨询老师的指导、培训下,了解、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心理调适能力,进行心理调节,这是确保学员自身心理健康的最根本途径。

(二)自助互助是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

学员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互助潜力。他们时空的接近性,情绪情感、态度的相似性,使得学员互助会产生特殊而有意义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接纳、支持、鼓励和帮助,可以满足学员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战友的尊重理解,可使其开启心灵的大门;相互的倾诉、倾听,会为其宣泄心理压力、及时发现问题提供方便。可使新老学员队结成互助队,从老学员队中,挑选心理素质优秀的学员,定期和新生面谈或通过电话、校园网等方式交谈,帮助其他学员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强自信,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小组是深入开展心理教育的延伸

心理机构可以通过学员心理健康小组将工作延伸到学员中去,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员中的影响力。军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学员中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组成心理健康小组。学员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员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员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介绍、推荐有问题的学员去寻求专业帮助。同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员的情况及时向所在部系或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做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监控的工作。

二、建立中级保健网——以基层主官和政工干部为主力

基层干部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负有基础性、前沿性的责任,学员队主官、基层政工干部与学员关系密切,对学员了解最多,在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一)教育骨干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做好工作

所谓全方位,就是针对心理教育贯穿到军校工作、学习、训练和管理各个方面。多层次就是针对学员间不同年龄、性格、家庭、兴趣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不同内容、有所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分阶段,是指学员不同发展阶段,面临问题不同,想法不同,如果把各个阶段学员的心理状态了解清楚,利用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正面的心理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重点,就是在新学员入伍,老学员毕业、入党、评优争先等时机,做好他们的心理调节,避免不良诱因造成学员的情绪不稳定甚至精神障碍。

(二)以基层干部为骨干的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

为了预防和减少学员心理障碍的发生,军校基层主官、政工干部也必须尽可能地营造一个有利于学员心理健康的环境和氛围,自觉为学员创设出宽松的适应环境、科学的训练环境、文明的管理环境、健康愉悦的生活环境。从而能陶冶情操、融洽关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为他们提供合理心理宣泄的良好场所,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发挥引导、监控的作用,密切注意学员个体心理动态的变化

作为二级保健组织,应结合军校各时期的军政教育特点,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放在重要位置,对训练和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苗头,及时发现并转化。同时,利用军队院校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信息网络,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好日常监控与维护工作,这样才能在中间环节达到有效的心理引导。

三、建立高级保健网——以专业心理人员心理咨询为中心

军队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心理保健网络最高机构,其主要职能是:(1)领导、规划、组织、实施军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强对初、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特别应加强对基层人员中心理骨干的培训。(2)提供预防发展性咨询,而非治疗性咨询。把提高学员心理素质,发展学员的心理保健意识,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作为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全体学员提供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常识教育,为需要进行心理指导的学员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服务。(3)建立广泛而全程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建立适合军队院校自己特点的量表、档案系统,对学员定期测评,建立和更新心理档案,使之成为有实效和时效的参考评价体系,为顺利开展和有效地管理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开展系统心理发展监控与评价工作。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员心理发展的整体状况,对心理发展存在特殊问题的学员进行遴选和甄别,提供科学的心理诊断服务。(5)建立定期巡诊制度,特别对心理障碍者应当建立定期随访制度,追踪他们在心理方面的变化,就其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并同有关人员交流看法,做好心理维护工作。(6)借助校园网开展网上咨询。可开设专家咨询网页,或利用校园网开设专门的网页单独与学员对话,迅速地了解学员的具体情况并予以解答。

参考文献

[1]高津滔.军校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第7篇

民办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属于高等教育生源最底层的,录取分数低,很多学生存在较强的高考挫败感,入学以后因为学习基础薄弱和高昂的学费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是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既要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又要符合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少的实际情况,平衡两者关系,切实制定出一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

随着网络报道的各类高校学生死亡、失联事件频率的增加,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加强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但高职教育和民办机制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了在心理健康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种种困难。因此在正确认识和了解民办高职院校性质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推进这项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建设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基本停留在“不要出事”这点上,只要保证安全和稳定即可。所谓的重视也只是在口头上重视,只要在迎接检查的时候,提供的各种材料符合要求即可。而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且具有隐蔽性,因此对学生心理问题难以做到量化和及时显现,这也导致学校对这块工作总体重视不够。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且学院的重点工作是招生和教学,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属于边缘化的工作,在有些学校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2.心理健康组织、机制、队伍不健全

辛自强2012年的研究发现,25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在逐年提高,说明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985、211重点大学,国家资源的倾斜,大量的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改善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了良好的背景。而民办高职院校的收入全部来源于学生的学费,这种企业性质就导致招生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工往往一人多岗,像心理健康专职老师这样的岗位往往是由学生处职员担任的,鲜少有民办高职院校有独立设置的心理机构和人员配备。随着国家和省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民办高职院校也在政策要求下制定了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三级网络制度和危机干预制度等,也组建了校内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但实际运行效果不甚理想。

3.心理健康工作各项保障和落实不到位

民办高职院校在上级政策要求下,在形式上是符合心理健康工作检查要求的,但在实际上却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投入不够,经费、人员、场地、制度等软硬件均不能保障和落实。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条件保障,能开展基本的工作,如有专职人员、有咨询室,但缺乏经费投入,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条件都不能满足。笔者试图在这种投入不够的情况下,探讨一种投入少,又切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模式。

4.教师缺乏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局限,行政岗位中层以上领导大部分是公办退休领导返聘来的,职称发展也艰难异常,在这种教师缺乏发展空间但却承担着比公办院校教师更重的工作量时,教师如何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二、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建设的建议

1.完善校-院-班三级网络建设,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制度的建立可以明确责任和分工,也可在学院范围建立一个工作网络和预警网络。一级网络是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负责指导和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咨询、团辅等工作;二级网络是院系这一级,主要由兼职心理老师、心理辅导员、辅导员为主在学生管理的一线中处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和上报学生危机事件;三级网络主要是班级心理委员、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寝室长、心协(心委会)学生干部等组成,他们往往是学生危机事件的最早发现者,同时他们开展的朋辈辅导活动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三级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危机早期预警和识别,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周报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和系部月报制(系部心理健康工作台账),一旦发现危机现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2.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做好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充分利用每年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机会,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对心理异常的学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危机干预档案。利用心理测试软件的危机干预功能一方面可以筛选出需要干预的对象,另一方面可以在软件上为学生建立危机干预档案,从而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各系院兼职心理老师或心理辅导员也可以将系院中发现的需要干预的学生情况在软件中上报,既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又能留下完整的档案材料。

3.加强兼职心理老师培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

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工作的队伍一般是由专职人员带领兼职人员组成的,兼职人员往往是辅导员担任的。因此在带领和指导这些辅导员开展工作时,首先,让其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一个规划,帮助辅导员向职业发展性的方向引领,这不仅有利于兼职心理老师可以更好的配合开展工作,也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业务水平培养,如校内培训、网络培训、省市级的心理健康培训等,让其参与到心理健康课程、团辅、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指导等,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第三,督促和帮助兼职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费用由学校和兼职辅导员共同承担。通过这三步培养,兼职辅导员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助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不仅仅帮助他们自身提高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可以让班级心理委员有效地去识别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群众基础,指导其在班级开展各类朋辈辅导活动。

4.开设心理健康慕课必选课、心理健康公选课并配套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利用慕课不占用教室、课时和师资的优势,可以大范围低成本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有进一步提升需要的学生,可以再选修心理健康公选课,有针对性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利用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由心理辅导员组织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心理健康专题后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团辅、素质拓展、辩论、心理剧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程,又在欢乐的氛围中提升认识。

5.在个体咨询的基础上加强团体咨询和团体辅导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有咨询的需求,但往往不敢迈出那一步,因此开展团体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可以较好地解决那些有求治意向但缺乏动力者。

6.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

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多参与活动还拓展人际圈子,夯实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对专业要求非常高,专职心理老师除了要加强学习以外,一旦遇到学生自杀等事件可以向所在地区的心理学会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寻求专业帮助,由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师来协助处理危机事件。对于危机事件的预防教育以及危机事件的发现、预警、干预、转介和后期跟踪要制定成预案,还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

三、总结

近几年生源急剧下降,民办高职院校处于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有限。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最根本的是运用好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支队伍,普及心理健康慕课和各类主题团辅活动,立体化运行三级网络,及时处理各类上报危机干预事件。

作者:王琴 王绍福 邹艳星 袁晖 周萍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过正达.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93-96.

[2]王珊.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5-47.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内涵;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227-01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虽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在我们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等各个方面全面指导学生,解决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把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学生为本的任务。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存在的错误倾向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方面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心理健康队伍的系统建设也已初具雏形。但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很大部分的不足,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者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工作中缺乏经验,工作实效性不强。相对缺乏丰富的阅历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

(2)偏重心理课课程的建设,而忽视心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以来的真理。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注重心理课程的开设,确不注重心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们只是系统的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和运用到自身的情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敷衍了事。

(3)偏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而缺乏事先的预防和引导。一直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点对点的解决心理问题,只对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和解决,即告诉才处理,发生才处理。而忽视了对于大学生这个心理问题易发性群体进行群体的心理跟踪和反馈,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越来越窄。

(4)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偏重于技术上的治疗。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隔裂开来来开展工作。确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在理论基础、目的内容、工作原则、评价体系和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别,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深化和细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以,两者应该进行整合来进行多方位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3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虽然早已蕴涵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但系统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二十年以来,我们在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发展途径、提高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和诸种主观因素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加强和改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队伍建设:

3.1 政策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政策层面给以保障,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长效发展,但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专题研究还是很少,大多是引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3.2 体系构建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高校总体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体系,尤其是在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和梯队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体系。(2)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及选修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3)普遍开展心理咨询。

3.3 教育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两重价值,又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它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同时,还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因素的关系,明确指出,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

3.4 党支部建设方面

高等院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落实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中最基层的贯彻者和实施者,是党和广大学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参考文献

[1]赵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实证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言

有研究者将校园文化定义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既源于每所高校特殊的发展历史,也关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成长[1]。“要更加注重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愈发突出的大背景下,国内外职业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较成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对校园文化进行研究,与国内校园文化研究相比,国外学者趋向于应用现象学、管理学、行为学等领域的理论,校园文化建设从理论化、系统化、多样化和开放性方面进行研究,包括研究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的生态系统以及校园文化的评价维度。国内对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潘懋元的《新编高等教育学》中,首次将“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论述。前人主要集中在对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特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关系。总体来说,西方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与国内相比,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专业改革、学科建设与教材改革为基础,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国内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应该在对国外校园文化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借鉴的同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与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进行探索研究。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有数据显示,超过15%的高校大学生存在中度及以上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发病率接近20%,许多大学生有抑郁、焦虑、神经衰弱等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也不在少数。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大学生面临求学、求职、求偶等多方面的问题,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类压力。近些年来,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恶性事件也层出不穷。一些高校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扩充心理咨询机构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来解决;而另一些高校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我校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测从而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我校长期坚持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以2020年新生心理普测为例,共对4904位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测,筛查出存在心理问题学生568人,占普测总人数的11.58%,其中心理危机风险极高94人,占普测人数的1.92%,心理危机风险较高474人,占普测人数的9.67%。利用心海导航系统为参加心理普测的同学全部建立完备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追踪,阶段性了解存在心理问题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后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同时,对心理危机风险极高和较高的同学一对一回访,对可能出现自杀、伤人等极端行为的学生进行主动性干预,尽最大可能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我校在学生工作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教师,均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证书,部分老师为CPS临床心理注册系统助理心理师和心理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可以给予专业的诊断和干预。各二级学院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员,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可以及时处理学院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心理健康讲座我校通过开设常规心理健康课程并定期举行生命、情绪、人际、婚恋、求职等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助能力。在课程和讲座的内容涉及上,增加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内容,教学方式也尽可能地多样化,例如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小组主题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沙龙、团辅活动等,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自我成长。

(四)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我校每天安排拥有心理咨询职业证书的老师在心理咨询室值班,接受有需求同学的心理咨询预约。(1)心理咨询的问题集中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问题、学习困难、就业问题上,这些问题的咨询占咨询总数的95%以上。(2)约有5%的学生会进行主动咨询,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会进行长期咨询。(3)在心理危机风险较高和极高的同学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会主动寻求咨询,部分患有躯体形式障碍、抑郁症、人格分裂、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的同学在入学前患病,但碍于面子担心被同学和老师知道后遭受歧视而拒绝咨询。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阵地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活动教育载体,贴近学生需求,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每年春学期举行“320心理健康教育月”和“525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理念,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通过心理中心QQ空间、微信公众号、学校宣传栏开展活动宣传;通过“心悦茶语”心理健康沙龙、多主题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技能培训、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自助和求助的意识;开展各类人际关系、生命意义、情绪管理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主动关心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或必要的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手语操比赛等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文体活动结合,强化大学生积极情感和健康心态建设,帮助学生愉悦身心、激发活力;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还组织了抗“疫”征文、防疫漫画征集、一封家书等特色心理健康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更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在校园中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0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一模式的最大受益者,它让这一学科在“校际互动中,实现了师资的共同提高;在借助平台、信息交流与备课中,实现了资源共享;在课题联动、齐参与共研究中,实现了全面发展”。

一、校际互动,共同提高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重视。一项国外的调查显示,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都在增长,但转至人们的内心,幸福指数不但没有增长,而且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却一直在下降。幸福感的缺失、抑郁、焦虑成为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如何让自己在享受相对优越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内心的幸福感受,实现身心的和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它不但影响着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学校整体的发展。过去,各个学校虽然有了这种认识,但都只是各自为政、闭门摸索,怎么开展,从哪里入手,没有一套符合科学发展的思路,效果不理想。有了“学区管理”这个机构后,校际联手,共同研究,尤其是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得比较有成效的学校,如中山二路小学、铁一小学发挥了龙头作用,让学区心理健康教育在晴空下又展出了一抹彩虹。

通过与专家交流,我们认识到,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会有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很难会有恰当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于是第一学区确定,立足学校实际,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校际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专业素养。

1.合作培训促提高

过去,学校没有条件把教授请到校园办培训班,现在有了解决的机会。借助学区,几校联手把教授请到校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共同参加培训。如东山实验小学与五羊小学、铁一小学、中山二路小学等共同组织多校教师一起参加心理健康C证培训班;铁一小学与中山二路小学一起组织教师参加B证培训班,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区内的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紧迫感增强了。教师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对“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该开展怎样的教育活动”“该怎样帮助学生学会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等问题有了较明晰的认识。可以说,这种合作培训为学区内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夯实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2.共同研课听课促提高

近几年,学区内有多个学校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和展示活动。每次活动,从备课到试听再到正式上课,学区内其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往往一起参与,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提高。这些活动既充分发挥了各校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又让教师们逐渐探索并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找到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效果很好。

例如,2009年4月铁一小学面向学区开展了心理健康课展示活动。杜荣辉老师上的《让心情靓起来》、阳萍老师上的《学会欣赏》、罗书冰老师上的《绿色上网》等课,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或采用道德两难法,或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或通过专业游戏的方式,让听课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深受教育,反响很大。这一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学区内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又如,2010年5月中山二路小学高、中、低年段的三个心理健康课例:《对沉迷上网说“不”》《一起来,更精彩》《情绪》,也给了学区内听课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上以很大的帮助。通过反复研讨课例,学区内所有参加这一研讨过程的教师都表示,自己在理念以及如何把理念转化为课堂行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说,校际之间的教研合作,使教师在互动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二、借助平台,资源共享

学区明确规定,学校要以校本发展为主体,整合学区教育资源,实现学区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学区教育均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执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巧借学区信息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

1.交流信息,知识共享

学区构建了现代网络教育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均衡化。学区利用信息化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通过教育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师之间互联、互助,校际之间教研活动、课件资源、教学经验交流;通过交流“讲学稿”,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共享,教改成果共享。这项工作受到了学区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的热烈欢迎。

2.合作引领,优质共享

学区立足现代网络教育信息平台,创设了学区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在名师的带动下,学区与学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加大了开展有效活动的密度。一校名师引领多校发展,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林伟贞老师在经过实地调研后,借助信息平台,引领多个学区的心理健康教师参加针对学生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开展的理论学习,如学习了《学习心理辅导》《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等,非常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学区内各学校的心理及健康教育。教师借助信息平台,交流针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大家一起出点子、想办法,往往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带动了许多教师的参与,也让许多学生受益良多。心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较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也较好地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

三、课题联动,合作发展

科研课题促学科发展,促教师发展,这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目前来说越来越重要的课程。学校在上级相关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行动研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怎样参与课题研究才更有效?在学区建设中,我们也“因校制宜”,找到了一条合适的研究之路。

1.合作开题齐发展

2010年5月,区发展中心和越秀区铁一小学、中山二路小学及铁四小学,按照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十一五”课题开题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推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中山二路小学联合举办了“广州市心理健康‘十一五’课题开题会”。应邀出席会议的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聂衍刚副院长对学区提出的四个子项目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修改建议,给了参加课题组的学校教师以及参加开题会的所有心理健康教师许多启发。这样合作进行的开题会隆重而有效,受到专家和教师们的好评。

2.合作研究共成长

课题正式开题后,各校在开展校际交流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课题联动合作研究工作。如铁一小学的课题《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的开展吸收了中山二路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坛新秀樊晓茹等几位教师一起参与,研究中结合了中山二路小学的学生情况;中山二路小学的课题《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探讨》的开展吸收了铁一小学的心理健康中心组罗书冰等几位教师一起参与,其间结合铁一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进行了课堂模式构建的探讨。两校的课题组也定期将研究成果在学区内进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了课题对更多教师的引领,也促进了更多教师的成长,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直接受益。

今后,学区将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进行联动合作,开展研究,并继续合作召开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以及结题会,继续邀请区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参与课题的教师,使广大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受益并成长。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我国的中学教育,在制度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过多的重视应试教育,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我国不断的对中学课程进行改革,逐渐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完善的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在心理教育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要求为目的,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教育,不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其性格和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教师在心理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基于课程观念的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形式化,教学活动过于僵化。

2.心理教育教材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在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心理教材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忽视了高中生本质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学生情操、性格等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本质性的教育。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上与教育目标相脱节,在心理教材上还需要逐渐完善。

3.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理论课和活动课的课时比重不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教学,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诸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的学业课程量大,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以至于在实质上缺乏有效的课程设置。同时,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心理健康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心理课程上处于被迫或不情愿的状态,以至于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程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师的指导教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进行正确的教育,减少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设计。

(2)基于有效的情境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有效的情境,进而到达心理教育的目的。尤其是设定不同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放置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因素的存在。同时,基于教学情境的构建,丰富了传统的心理课程,是优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现状,予以课时上的有效调整。尤其是以活动教学为主,对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以活动为主体的心理教学,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有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2.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属性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切身体验。因而,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体验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内心因素,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进行释放和交流。并且,在课程建设中,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实际的生活行为和思想,开展课程建设。

(2)完善心理教材,尤其是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因而,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为核心,构建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情感和人才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应该更多地体现于教材之中。并且,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削减。

(3)完善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因而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要规划好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课时比重,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开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的被现代的教学形式所取代。尤其是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2]赵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反思[J].黑龙江教育.2011(01).

第12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并且要进一步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水平直接相关。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化解心理危机,从而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一支新兴的力量,可借鉴的经验不多,许多工作都要自己摸索着开展,这就需要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弥补这些不足,就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新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对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的学生逐年增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已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影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整健康的人格,真正发展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心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正在稳定和壮大,学校一般都配备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数量少,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与学校的规模比起来,配备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工作室还没有真正运作起来。有的学校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多,他们岗位不稳定,有的还身兼数职,主要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的工作。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十分不协调,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实际上,大多数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担当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他们虽有做学生工作的丰富经验,但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讲解和说教。由于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差,措施不当,往往达不到助人自助的预期效果,相反还容易导致学生厌烦或心理紧张,这就难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重视和支持,但有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人数和次数较少;培训的内容过于概念化、学科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方法的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被边缘化,待遇一般,晋升机会较少,评职称时也被认为是行政人员而走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随着近年来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自杀事件数量的不断上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压力也不断增大,这都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势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促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规范科学地开展。

三、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要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1.专职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咨询中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宣传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及时发现和预防心理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学生心理问题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更多有专业水平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专职教师,培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专职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不仅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

“各地区政府有责任建立健康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将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相结合,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政府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聘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学校要经常派专职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职业道德、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外,还应包括如何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内容,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培训要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技能的做法,可让教师策划团体辅导课,或以案例实践为主,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不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受训的教师在接受严格的课时培训和通过考核后,由教育部门和师资培训中心统一颁发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

学校要改变心理健康教育重结果的惯性思维,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建议学校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待遇,对工作突出的教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在各种评先、晋级中优先,以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鼓励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学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论著,并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2.兼职队伍建设

(1)学生工作干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队伍

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处于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他们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平时,学生遇到问题也愿意向辅导员和班主任倾诉。但学生工作干部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多数未经严格心理学培训,许多是教育学、中文、计算机、历史等专业毕业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素质、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平时要多读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掌握“同理、赞美、倾听”等心理技术和一些实践技巧,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只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真正融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才能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中,正确引导、矫治学生的不良倾向,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咨询中心要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差异,采用讲座、团体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分期、分批、分层次地开展相关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技能。还可通过辅导员与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强调经验分享,提高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使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放在首位。

(2)全体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力量

学生的心理活动,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全面发掘其潜能,就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咨询中心老师、学生工作干部的事情,而且还应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全体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负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的心理波动,适时化解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惑与烦恼。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持续高涨的学习热情,铸造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为鼓励、强化全体教师自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就需要对全体教师加强教育教学心理综合培训,鼓励其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除传授基本心理学理论外,更要注重用案例讲解如何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还要在职称评定、职级提升、工资待遇、精神和物质激励等多方面考虑特别的政策,提高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主观幸福感,激发教师主动自觉地饱含热情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学生队伍建设

学生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更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已成为共识。因为同学之间有共同的成长话题与共同的心理特点,彼此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经过选拔培训的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和社团的负责人综合素质高,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能在同学中形成一种积极上进、和谐温馨的氛围,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和学生心理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一名学生。

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与本班同学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报告班级学生心理状态,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报告,做好每月的心理健康月报。对班级中的异常事件、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有关领导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通过专题班会、团体辅导等方式向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心理社团因其与学生联系紧密、充满热情、志愿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而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心理社团要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健全人格为宗旨,多渠道多方面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邀请专业老师开展一些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使同学们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心理素质。组织同学参加一些趣味运动会、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剧汇演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心理,体验奇妙的心理知识,了解心理素质拓展的内涵,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要做好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的选拔,对其进行系统培训,使其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常识,对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可见,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就是要通过专、兼结合的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并认真做好培训工作,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只有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好了,才能大力推进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强的工作,要广泛布点、全面发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当然,在新形势、新问题下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促进其成长与成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蔡文丰,尹丽娜.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与专业化发展探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 崔凤华,姚江林,张延华.学生骨干队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西北医学教育,2010(4).

[3] 吴捷.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的思考.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01).

第1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素质扩展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今年来高校大学生因情感问题、学业压力等原因选择轻生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各高职院校大部分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并不明显。如何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教材内容实用性不强

从当前高职院校所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材来看,更多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介绍为主。教材内容涵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人格发展、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恋爱心理、学习心理、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理论方面的内容居多,在实操性上较弱。与此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上没有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没有针对性,内容过于呆板,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职业观、社会观、恋爱观的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厌烦、排斥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单一

在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单一。再加上课堂中老师讲到的主要是学生排斥、不感兴趣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更加不喜欢上这门课了。

(三)师资力量缺乏

当前,根据教育部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高校应根据学生的总数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与此同时,每个高校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得少于2人。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来看,不仅专职教师人数达不到要求,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仅仅用一名兼职老师来充数。师资力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再者,有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直接有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并非心理学专业科班出生,自身对心理学理论不甚了解,在教学中只能照着教材念,带着学生过一遍教材而已,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中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一)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增强教材内容实用性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增强了对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各高职院校均有属于自己的优势专业以及特色专业,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教学情况,对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并记录并分析各个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位心理以及就业心理,更具分析结果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编写的心理教材。这样一来,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实用性上得到增强。再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编写的心理教材,分析了各个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位心理以及就业心理,对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紧迫感。

(二)进行素质拓展,改变单一教学模式

在上文中提到,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单一。本人认为,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适量的素质扩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来设计的水上、野外、场地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开发受训者心智、培养其团队精神的一种课外活动方式。它能够培养参与者克服困难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更有利于他们个人潜能的挖掘、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三)引入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扩大师资队伍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需求的局面,学校应该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以便留住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在做好教师储备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优化,为其提供研修培训的机会,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授。对于兼职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可以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供机会让他们报考心理咨询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艳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3(10)

[2]毛智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3]储丽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第14篇

Abstract The cours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local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curriculum problems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from thes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 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block education process,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ocal normal colleg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carry out.

Key words local norm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1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缺失

1.1 地方师范院校课程建设资源不足

地方师范院校课程建设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来源的多样性和授课教材缺乏实践性两个方面。所谓师资来源的多样性就是指由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这样将导致教师往往具有多重身份,这种情况不仅容易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效率低,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削弱。刘海燕、宁淑芬2010年的研究显示,17.1%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作用不大,而51.4%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非是最有效的。在教材方面,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书籍虽然国家已经出版了不少,但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书中大多是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并不是对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问题方法的具体指导,而是过多的理论介绍,这种情况较易导致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重形式和过程,不重实效。

1.2 地方师范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刘海燕、宁淑芬2010年的研究显示78.4%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或非常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地方师范院校一般位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缓的城市,且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则显得相对不足。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其他公共课程相比地位较低。单就课程名称就各不相同,而且课程开设年级也不确定,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或三年级授课的都有,并且大多缺少对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在课时安排上随意性较大,且课时大多数都偏少,从而导致教师没有时间针对学生的现状和个性特点进行系统规范教学。有的甚至停留在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管理的说教上。再加上地方师范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于本地农村,家庭的传统思想就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1.3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

随着大学生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都要经历从大一刚入学的不适应到大二的逐步适应再到大三大四的基本适应三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随着大学生心理的成长,一方面其心理问题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其心理问题也在发生明显转变,如大一面临的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二、大三的主要心理问题则转变成人际交往和学习的问题,而大四则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情感等心理问题,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但是,在不少地方师范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被作为第一学期的公共必修课程开设,而在大二、大三及准备择业的大四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跟进,这样就较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困扰日益突出。

1.4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灵活性不足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在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传统的讲授式依然占据着主要位置,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交流单向,再加上很多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危机的预防功能有较多的关注,反而对现实中的学生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给予了较少关注。而不少学生是带有自己的心理困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大都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心理困惑予以指导,但这种形式的课堂过多的传授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有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要从对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解决和个人体验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但是由于受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地方师范院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能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2 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

在地方师范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课时,同时又要保证良好的效果,而师资不足问题则成了地方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难题,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那么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增加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心理咨询资质的专职教师的数量,以改善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的现象,这就要求各地方师范院校要增加选聘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如“学习交流”“学术研讨”“工作坊”等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最后,还可以增强全校教职工的参与性,“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这就要求各个任课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都要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且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2.2 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强化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国家加大对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家不仅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而且还加大了对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投入。地方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平台,大学生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所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方面,除了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以外,还可以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讲座应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为目的,及时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主要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此外,还可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获得快乐。

2.3 推进分段教育进程,注重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

在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推行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从而分阶段、有步骤的重点进行。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要开展适应性心理教育。因为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对外面的一切都感觉到新鲜和好奇。因此,要逐步引导他们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要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他们在恋爱、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有所增加,从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急剧上升。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教育,引导他们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四的学生要开展就业心理教育。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处于即将毕业的大四阶段学生面临着就业的重重压力,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我,勇于接受社会的检验,实现角色转变。

2.4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性

第15篇

影响小学生心理的因素很多,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实践,本文重点从学校环境和学生自身两个因素分析其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一、学校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影响

小学生一天需要睡眠10个小时,剩下的14个小时有一半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环境的好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环境。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的各种考试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有的学生一遇到考试,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产生头疼、腹泻、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多给孩子以正面引导。

二是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心理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其一言一行,脾气秉性或多或少的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素质不高,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弱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三是校风与班风。走进学校,学生从家庭里面独立的个体转换成集体中的一员。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

班级作为学校中老师管理的小集体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学校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和同班同学一起度过的。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将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

在班级和学校中存在的小集体和欺负行为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二、学生个人因素

一是身体素质。每个人的身高与体重与他人不同,身体素质与他人也有差别。身体素质好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时往往容易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身体差的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获得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二是智力水平

孩子中客观存在智力发展的不均等差别。聪明的孩子因为更容易受到表扬从而产生优越感,而长期得不到表扬的孩子则会存在自卑心理。作为教师要发现每个孩子与众不同一面,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通过鼓励给孩子正向影响。

三是青春期发育。在小学高年级,因为青春期的影响身体上的成熟,对小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女生的青春期比男生提前,在小学高年级一定要做好青春期教育。要通过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将青春期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通过对以上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应该学校建设出发多举并措,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教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丰富校园活动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渠道

校园是个相当独立的“小社会”,校园内的生活丰富多彩,班集体的活动尤为突出。要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潜质,开拓视野,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在这个秩序中,学生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潜在秩序,这种由人际关系发展中形成的心理秩序往往在集体活动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作用,从而让每个同学体验愉悦,增强信心,增强心理健康。

三、改善校园环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供重要保障

清新、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使其时时处处直接或间接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鼓舞和影响。有助于缓解孩子心理压力,消除不满情绪,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同时学校的张贴的宣传资料要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