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集体经济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集体经济发展趋势

第1篇

一、什么是体育经济

所谓体育经济,是指从经营和生产的角度出发,把大众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项新兴的、特殊的产业来发展。体育是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部门,有自己的组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有自己的管理者、教学者和科研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长期以来,人们都将体育与经济分割开来进行探讨研究。然而,随着21 世纪体育的跨越式大发展,体育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体育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组成部分。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自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我国国民的运动热情不断上升。不仅城市市民广泛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热潮中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舞就是国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具体表现。虽然体育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局限性,我国体育经济市场发展还是存在一些弊端。

1.我国体育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总体较为落后

我国国民的健身娱乐意识较弱,近些年来,虽然国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我国整体人数基数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而且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较为低下,体育健身运动意识薄弱,并且农村的体育健身基础设施简陋,导致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总体较为落后。

2.我国体育经济市场缺乏竞争意识

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国民进行体育健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并不能完全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也没有真正将体育与经济联系在一起。据调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拨款,体育行业本身严重忽略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商业开发。我国的体育竞技实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体育经济发展滞后,如何运用体育竞技的优势来带动体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我国体育经济市场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相关政策不完善

在我国,体育经济市场属于新兴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国体育行业发展只是比较注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一味地扩大产品销量,而忽略了产品销售后相应的售后服务和滋生服务。而且政府在体育经济行业的政策条款等方面的制定还不够细致,不能完全适应如今体育经济市场的发展,对体育经济事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4.我国体育经济市场缺乏专业的人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培养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并不注重体育事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从事体育经济事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或者教练员,对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本没有经验。

三、我国体育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体育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的考虑国内环境,应借鉴全球的体育经济市场,多方考虑,寻找并制定一个适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方案。虽然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还有诸多缺陷,但由于我国体育事业较为发达,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

1.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体育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全球化,经济模式发生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育经济市场逐渐开放。在国际各大顶级赛事中,都会出现体育品牌赞助的标志。如意大利的“KAPPA”、日本的“美津侬”、美国的“阿迪达斯”等。在我国,国际体育品牌,耐克、锐步等在各大商场也都随处可见。最广为人知的是由“体操王子”李宁创办的“李宁”体育品牌也在国际各大赛场频频出现。这正是我国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最有力的证据。

2.依据质量等级划分,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

据相关统计,国际体育顶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公司在运动鞋、运动服及相关产品上占有世界80%的市场份额。并且,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它们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会越来越高。这种现象会导致起步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的体育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际上各大体育赛事的赞助费用也在不断增长,这对于中小型的体育公司来说,实在无法承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型的体育公司在宣传上会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品牌追求的比重越来越大。种种现象表明,起步晚、技术水平低的中小型体育经济公司在竞争中会逐渐被淘汰,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将不断加深。

3.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体育经济产业发展更加突出

体育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推动体育经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民群众和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逐步对体育经济加以关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经济事业的发展。从国家推出的各种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有大力扶持体育经济产业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经济的发展势必更加迅猛,体育经济市场产业链将更加完善,体育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突出。

四、结论

第2篇

关键词 竞技体操 发展趋势 发展现状

一、前言

2012年5月,贵州体操队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首次实现了男团金牌的突破,新一代运动员的表现也让贵州体操看到了希望。虽然贵州不算体操强省,但贵州的体操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正在向体操强省迈进。依托各级领导的重视,运动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社会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贵阳市体操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关于竞技体操方面的相关论文十余篇。

2.调查访谈法。走访了贵州省教练员、裁判员、高校体操教师若干,并进行了相关咨询。

3.逻辑分析。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对访谈、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贵州省竞技体操发展现状

2012年5月,贵州代表队以353.700分的总成绩,力挫群雄,夺得全国体操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的男子团体金牌。据了解,这是贵州体操队成立53年以来取得的第一块团体金牌,打破了国内体操团体金牌长期被老牌劲旅和经济实力强省垄断的局面,实现了贵州竞技体育的又一历史性突破。贵州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块金牌的取得,凝聚了贵州几代体操人的心血,标志着贵州体操整体实力的提升。然而,研究表明贵州省竞技体操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1)管理体制不顺畅、训练体制不合理;(2)教练员人数少,训练内容缺乏科学性;(3)经费欠缺,基础训练设施不完善;(4)科研水平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技体操的发展。

(二)发展趋势

1.动作的高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整套动作的编排以及动作之间的连接上。竞技体操中,难度带动其不断地向前发展,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难度的发展实质上是不断丰富竞技体操内容的过程。每一次重大的难度突破都可以带来竞赛规则、基本技术、场地器材和训练方法的变革。当前,竞技体操的新规则中,原有的动作难度组被降低,进一步强调了整套自选动作的难度和连接要求,增加了高难动作和难新动作的连接加分,因此,竞技体操运动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有超于常人的高难度的动作,或者是具有难度动作的特殊连接才能。在训练场和竞技场中,伤病是不可能的被完全避免的,运动员的伤病的增加和难度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训练和比赛中,要合理地安排动作的难度,不可盲目地、不科学地增加动作的难度。

2.动作的创新。对于竞争运动项目来说,创新是其共有的特征。竞技体操发展速度很快,对它来说,创新是生命,也是其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基础。竞技体操的新规则中强调高难度的动作以及高难动作之间的编排和链接,因此,竞技体操运动的教练和运动员都非常重视在这一方面的创新。在竞技体操运动中,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在很大地程度上受到难新动作的创作和推广的影响。一个独创的难新动作有时甚至会开辟一个全新的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领域。中国体操运动员在竞技体操运动中也创新了许多的难新动作,如李宁在吊环上的正吊臂前摆上等。当前,竞技体操创新的特点是将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难技术动作,或者直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难度动作以提升难度值,进而提升整套动作的起评分。

3.动作的柔美。竞技体操的美一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动作的角度、幅度、高度、速度、远度等都能够达到高标准;二是指动作的姿态要优美,富有韵律感,节奏分明,整套动作准确稳定、干净利索。对竞技体操来说,失去了“美”,竞技体操也就失去了其本质特征。当前,竞技体操从美的角度对其的精神、动作、音乐、服装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技体操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欣赏竞技体操时,观众既可以欣赏到技术和力量构成的惊险场面,又可以欣赏到艺术的美。竞技体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一定要善于去创造美,动作的设计和编排要能在体现其先进的动作技术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力求在表演中达到动作的准确、协调、优美。

四、结论与建议

当前,竞技体操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贵州省要适应竞技体操的变化,就必须要制动积极的竞技体操发展战略。

(一)完善体制、加大投入、发挥优势

充分认识到在竞技体操发展方面拥有的后劲,进一步地强化和完善体操运动的体制,突出重点,同时加大对体操发展的投入,加强管理力度,集中力量挖掘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科学训练、适应新规则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竞技体操运动的训练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手段,如电子计算机在竞技体操中的运用。在训练中,运用点击计算机,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的技术细节都可以得到分析和校验,找出最合理的动作技术要领,进而调整和修改训练方案,找出最佳的训练方案和训练方法。

(三)提高运动员选材的宽泛性,加大后备队伍的培养力度

加强会后备队伍的培养力度,可以更好地做好队伍的衔接,为保持和提高贵州竞技体操的竞争力做好集体准备。对于后备队伍的培养,要注重挖掘和突出他们的优势,提高其竞技实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体制是维持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是相互牵制的:一方面国家作为父机构确定其相应的子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法律;另一方面制度法律规定各种组织机构的性质、职能及行为规范。所以,体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具体反应。

一、市场经济体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一层是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含义体现在:(1)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3)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4)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区域或者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并同世界大市场连在一起。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特点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来分析“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1.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一方面,从增长率上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特别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水平。另一方面,从总量来看,截止2005年,包括外资和港澳台在内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占65%(其中内资民营经济约占49.7%)。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2.民营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情况下的基本稳定。

3.民营经济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一方面,民营经济为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成为地方的财源主体。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还是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家庭多属于富裕家庭,而且民营企业户数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92%),乡镇民营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

4.民营经济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2005年实现了14221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6%。而民营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是,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推手

1.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我们以浙江省来分析:浙江是全国有名的市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市场化程度一直领先于全国。无论是当时争论不休的“温州模式”,还是后来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的“浙江现象”,其特点首先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正所谓“看市场,到浙江”。但是,受整个国情的影响,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过程,浙江各级地方政府为培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发展 农村 集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发展不尽人意,呈萎缩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如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状况不乐观,债务沉重,债权难收,资产严重流失,经费短缺,村级组织活动困难。直接影响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农村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全镇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了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确实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作为双层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并未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集体性质转制成为民营性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令人担忧,已步入了历史的低谷时期。

2009年末,全镇17个村(社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1139万元,债权总额124万元,债务总额154万元。从统计数据上看,资产总额虽可观,但实际资产质量较差,结构失调,有70%的产权不够明晰,生产性的资产比重极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30万元,按收入结构划分为:经营性收入2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万元,其它收入27万元。有收入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2个,其中:3万元以上的3个,1-3万元的5个,1万元以下的4个,年终结算均无结余,全属负债村。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地深化,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使边疆集体经营管理,已适应不了新的形势发展,经营被动,管理难度大,工作严重滞后。具体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各级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指导不力,缺乏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合理布局。

(二)行政村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突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做到自主经营,缺乏了经营热情和信心,全镇1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均由村委会代行。

(三)干部素质不高,认识不足,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家庭经营轻集体经营的现象。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扶贫资金分散,起不到切实帮扶作用,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财务状况不乐观,债务沉重,债权难收,民主监督不力,财务管理混乱,资产流失。实行了民主监督收效不佳,有管理制度执行难,特别是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难度更大。

(六)可利用的资源及经营空间有限,经营人才匮乏,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同时,还出现了不少闲置资产、浪费现象,这些都是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当前,制约和阻碍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思想观念落后问题。思想观念落后,思维方式陈旧、保守,信息不灵,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未来发展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就农业抓农业,而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理念,就资源消耗资源,而没有很好的去开发管理资源;因循守旧,发展意识不强,特别在财政转移支付和工业反补农业的惠民政策实施的情况下,还助长了干部“等靠要”的思想。

(二)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集体经济严重萎缩。农村费改税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有一定的“三提五统”收入来源,后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费项目取消,使没能得到发展壮大的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更陷入了困境,特别对于没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经济包袱。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制度后,确实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不利,除了减轻农民负担和确保行政村的基本运转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多大的益处,只有削弱其实力。然而,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指导不力,重视不够,缺乏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合理布局等有效措施。加之,体制上不够完善,行政村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责不清,给经营管理带来了一些不便。如行政村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就是“政企不分”的一个现实问题。行政干预,经济实体处于无自主经营的创业环境,无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不利于融资筹资等工作、束缚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还有债务沉重,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等的问题。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的内在因素。

(三)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集体经济包袱沉重。当前,一些干部,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对集体经济管理和积累意识淡薄,存在重生产轻管理、重农户轻集体的不良倾向。同时,监督不力,挥霍浪费,是导致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包袱沉重的主要原因。

(四)受资产和资源的因素影响,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边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缺乏、资产有限、债务沉重、债权难收、融资困难、经营人才匮乏等要素,确实是当前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和阻碍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边疆集体经济薄弱,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弱化了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实现,制约了边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债台高筑,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不足,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是全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那么,在新形势下,又如何发展边疆农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呢?本人结合双江自治县勐勐镇的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抓紧抓实,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扶责任制,领导联系、部门结对帮扶制度,建立村干部定期培训制度,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强化管理部门职能,要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指导服务。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议事日程,依据相关政策和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村有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选准发展路子,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格局,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彻底改变行政村代行农村经济集体组织的不良行径,划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责,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在经营管理上,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还给农村经济集体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财务审计制度,对主要村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建立民主理财制度,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民主监督和管理。民主理财小组接受上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的指导和审查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对不合理的各项财务开支,有权否决,并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限。积极推行村财镇代管工作,以解决基层财会人员不稳定和财会业务不规范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三)制定对“空壳村”的扶持政策,营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加强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清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金额,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和集体因发展社会事业产生的债务,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有效给予化解。制定和完善发展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的法规、规章,实行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属于弱势经济实体。加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公共功能极强的经济实体,因此,要给予政策倾斜降低相关市场准入标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收费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设立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贷款与担保制度,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增强发展后劲。在扶持方式上,要注意把“输血”式的扶持方式转变为“造血”式的扶持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造血”功能。

(四)创新机制,切实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创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立足于现有的资产和资源,充分用活用足政策,走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营运的新路子。做到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同时,要创新用人机制,大胆地吸收和选拔有经营头脑管理能力强的中青年,使他们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头人。这样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才会有出路。只有搞好农村集体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经济才能会得到发展和壮大。经营思路上:一要依法经营;二要以村党总支为核心作为组织保障;三要以经营集体资产资源作为立足点;四要强化经营管理手段;五要以项目扶持为契机;六要理顺行政村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还给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使集体经济组织成为一个真正地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

总之,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必须优化创业环境,搞经营,抓管理。创业环境得到了优化是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创业积极性,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是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组织经营方面要始终立足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和资源,充分利用外界的共享资源,并坚持“政企分开”,还给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地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才是全面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出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沈阳经济区;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65-0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尤其在2010年4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更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产业集群与一体化密切相关,对于目前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为通过产业集群之间的联动效应,就可以形成最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确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将成为解决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的关键。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由相同、相近或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地方,释放集聚效应,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共同构成一个群体[1]。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产业集群将促进交易成本的降低。任何经济体之间的交易都存在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动力。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与社会文化特征恰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首先,集群企业的空间接近性可以降低企业间每一次交换的交易成本,继而在连续的交易过程中大大减少总的交易成本。而且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合作,这样产品的交易成本也大大降低。其次,集群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互识社会”与“人文网络”环境中,区内成员经过长期的交往与交易积累起较高的社会资本存量,为各经济主体间的市场交易奠定良好的信任与承诺基础。在此信任和承诺基础上,单个企业的失信与违约成本相当高,因为这意味着他得面对整个集群全体企业的惩罚,严重威胁企业未来发展。另外,有限区域范围内聚集了足够数量的同类企业,使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地在当地获得替代的、同质的交易合作伙伴,从而减少和克服因资产专用性而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2]。

2.产业集群将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来看,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一体化,其目的都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只不过是范围大小的不同而已。而产业集群就可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因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资源整合能力。集群企业庞大的联合需求与联合供给形成了可观的市场规模,一方面为区内企业创造垄断优势,提高市场地位,在采购与销售方面增强了企业对集群外部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专门满足市场缝隙与边缘需求的新企业的诞生开辟市场空间,促进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并进一步扩大集群规模。随着集群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规模效应是逐渐形成和被放大的。但是集群规模对集群效用存在一个极值点,当集群规模超越极值点时集群效应将迅速递减,这个极值点是集群规模对集群效应的约束。因为产业集群规模过大,可能会造成集群内部恶性竞争,或者超过环境与经济承载力及市场负荷,则集聚效应反而会减少[3]。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规模经济,需要处理规模化与市场容量及资源的关系。

3.产业集群将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区域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互补性和竞争性会引发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量加大,加快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促成和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可以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发展新的业务,这将会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和产品贸易量增加。首先,促进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积聚,进而产生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生产要素的积聚与扩散,进一步发挥了要素的规模效益,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集聚;其次,产业集群产生区域之间的竞争效应。如果区域之间的产品是替代性竞争产品,产业融合初期,可能是相似产品的大量流通。由于市场的竞争结果,很快优质廉价的商品将会取代劣质昂贵的产品,由此更进一步加强资源的重组和流动[4]。

二、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方面存在的问题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是政府及研究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政策层面上看,沈阳经济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在交通运输管理和区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推进,也有效地促进了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但是目前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的规模过小,产业链条较短,还未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产业集群政策法规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给改革深入带来障碍。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沈阳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保障,是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碰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已形成的政策法规由于出台的应急性,且未能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动态地修正,从而出现政策法规滞后于实践发展需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经济区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目前针对项目的政策法规多,针对产业集群的政策法规仍属空白。非连续的、同构化的产业政策以及项目导向的政策割裂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阻碍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第二,产业集群结构优化与配套布局的保障机制不明确。虽然在1984年就已经有了一个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合作组织,但是区域协作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这是由于城市之间法制建设滞后,联合协作各方的合作权益法律保障很薄弱,从而影响了城市间的合作的积极性。第三,各市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制定实施不均衡。目前各地区为了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依然制定一些旨在保护本地区发展的法规和政策,限制资源在市场经济调节下的有效配置,部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仍旧很重。

2.产业链条不完善,区域经济缺乏核心辐射源。产业链是否完善是关系到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沈阳经济区的八个城市中,沈阳、营口属于以生产制造业产品为主的城市,鞍山、抚顺、本溪、铁岭属于以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但是这些加工型工业城市和原材料工业城市之间的连接度非常较小。而且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还远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各个城市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但大多数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纵深的合理加工层次,前向关联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联系相对较少,未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接网络体系,结果导致整个区域资源使用浪费和发展水平落后。从产业结构看,沈阳的产业链比较短,经济区内一些主要产业产品在沈阳缺乏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市场作为集散地,除少数产业产品与沈阳关联度较强外,周边地区许多产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与沈阳无关,比如沈阳工业主要生产机床、汽车等最终产品,相对周边城市也没有构成产业链,对周边城市产业没有形成拉动效应。周边地区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难以从中心城市中得到满足,中心城市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的功能更是远未形成。

3.产业结构趋同,造成区域内恶性竞争。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使各市政府成为日益活跃的经济利益主体。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封锁、利益冲突和结构趋同。各地区经济在自我封闭的情况下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生产相互独立,都以生产最终产品为主,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的分工程度很低,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产业集群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企业依旧受到诸如行政收费等方面的制约,位于区域交界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处在互相分割的状态。另外,各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缺少协调,竞争大于合作。这种趋同的产业结构在以地方GDP的指挥棒下,必然导致彼此竞争,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这既恶化了各城市的经济关系,使区内整体优势功能因内耗而降低,也扭曲了城市职能,加剧了本地区的资源供给紧张和环境负荷过重的局面。

4.技术装备水平低,高端服务业滞后。截至2009年底,在沈阳经济区内的68个产业集群中,新兴产业集群只有18个,占集群个数的26.5%,销售收入1 327.6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24.5%。可见沈阳经济区内的产业集群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竞争力不强。另外,据统计,沈阳经济区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企业技术装备设备占该地区企业设备总量的25%左右,总体上讲,技术装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该地区的支柱产业机械行业为例,其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水平的设备只占10%左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则占到50%以上。由于设备、技术、工艺老化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与国内其他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省份相比,竞争力非常薄弱。而且,代表现代产业竞争优势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现代生产型服务供给不足,支撑产业大规模集群的现代生产型服务在产业聚集区域内供给更加不足,造成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制约。如在中介服务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部门准入限制,使产业集群内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不足,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产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间商缺乏,集群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制约。又如目前还有许多产业集群没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公共质量监督体系,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产业集群的质量信誉,使集群面临的风险加大。

三、促进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要确立企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又要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规划和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这样就有必要针对沈阳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需要在经济区域内共同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尽力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行为。首先,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立法,坚持法治优先、依法协调。通过沈阳经济区共同立法,引领、规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建立各市立法信息交流平台,避免各市地方性法规的相互抵触。清理现行经济政策及相关法规,取消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流动的限制和歧视性政策。其次,要建立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引导。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放手让产业发展,更要加以引导、扶持和促进。切实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是保证产业集群顺利发展的关键。现在沈阳经济区已经成为全国第八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级政府都要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规划,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使产业集群的发展集中于生态建设。因此政府要针对各地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存在的区内企业互不关联和缺乏联系的状况,切实作出战略规划,根据沈阳经济区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各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措施。

2.突出沈阳优势,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区中的龙头作用。城市群、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中心城市或核心城市的作为。只有全力打造增长核心,才能够强化辐射带动作用,这样沈阳经济区开发的着眼点在于核心城市――沈阳。沈阳作为一个具有区域认同感的中心城市应从两方面强化其在经济区的龙头作用:一是从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角度把自身做强做大,提高自己在沈阳经济区中的能级差,真正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区域认同感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需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立足现有的产业优势,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积极推进全国装备制造中心建设,使沈阳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上,成为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在城市布局方面,沈阳市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在分析城市内部的潜力及发展需求的同时,应超越在市域范围内考虑问题的传统思路,树立“大沈阳”的观念,按照国际上大都市发展的空间规律将其放在区域的宏观层面上,综合考虑其于沈阳经济区、辽中南大都市带、环渤海经济圈、整个东北地区城市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与此同时,必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城市、先进文化城市、模范生态城市、法制诚信城市等四位一体城市建设,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中心、东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唯有如此,沈阳才能以富有魅力的城市环境增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而在推进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中更加充分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沈阳应增强对整个城市群的服务功能。强化商品生产中心对沈阳经济区的服务功能;强化商贸中心城市对沈阳经济区的服务功能;强化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服务功能;强化交通枢纽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服务功能。另外,还要强化沈阳中心城市对沈阳经济区的基础。

3.完善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间专业分工。国内外先进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群的实质应该是经济一体化,关键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链架构,使生产要素按最优配置的方向流动。为了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需要建立统一的产业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逐步消除各城市的产业雷同、产品重复、规模过小和过度竞争等倾向,形成相互配套、联合协作、布局合理的经济新格局。首先,完善产业链。政府要从要素供给、需求条件和关联产业的互补等各方面入手,推动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即政府可以从采购和销售两个环节着手引导专业化分工,进而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利益机制与理念传导促使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调整自身经营。这些政策有时比直接投资更有效,能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有利于培育市场需求。政府还可借助政策优惠鼓励成立专门的采购机构,它们能够依靠大规模采购的成本优势向各企业低价供货,利益机制将促使生产企业将采购外包。同时,专业的销售与包装公司同样可以依赖专业化与规模优势促使各生产企业将销售功能从企业剥离。政府对关键专业技术进行扶持、促进中间品市场的形成等对引导专业化分工也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优化各城市产业布局。从产业合理布局的角度看,沈阳经济区作为具有主导产业特征和完整工业化体系及国民经济体系的板块,应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塑沈阳经济区主导产业的新优势,并建立新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及国民经济体系,加快向新经济的转型。在城市圈内推动产业的集聚与整合,必须根据各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要素禀赋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实现城市圈各地区的错位发展,形成合理的多层次的产业体系,在不同城市之间延伸产业价值链。

4.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有效升级。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一般有两条路径:第一,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演进。一般来说,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和园区建设,是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源泉。这就需要全面落实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增强税收等制度对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企业所得税从原来的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转变,发挥“黄金政策”的“黄金作用”。需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和网络,切实保护企业和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成果。还要积极引导、培育和发展各类风险投资机构,适当扩大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大力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民间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入驻[5]。第二,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模式。这是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保证。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对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龙头企业实施倾斜政策,加大对建立研发中心、创建国内名牌的大型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使其带动和促进产业链条做长做强。同时,作为中心城市的沈阳,应该在适当时期进行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将初级加工类产业向周边七城市扩散,使其向总部经济功能发展,真正成为研发中心、总部经济集结地。

参考文献:

[1]周靖.产业集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38.

[2]郑胜利,周丽群,朱有国.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3):32-36.

[3]李煜华,胡运权,孙凯.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63-70.

[4]徐全勇.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J].经济前沿,2004,(10):39-41.

[5]王晓霞,张轶慧.产业集群升级:基于网络结构的视角[J].求实,2010,(12):46-49.

Strategy of Industry Cluster is Critical in the Unification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ZHANG Yan

(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enyang 110031,China)

第6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 发展战略 后危机时代 经济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而这一切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是法律体系的完善,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因此,为了能有效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的平稳发展,经济法完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

一、创新发展战略的部署

在后危机时代,企业想要发展,只能跑得比别人快,这里说的“跑”不仅仅停留在发展的速度等形式层面上,更多的是要求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尤其是国内市场需求的深入挖掘能力等加快步伐。因此扩大内需、创新发展就成为了必行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让中国经济走出“小国困境”。创新发展战略的部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一是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

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三是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遇到的的经济法问题及完善建议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带来更有质量、更有竞争力的发展。纵观中国经济法体系运行的几十年,其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其运行过程中显现出的缺陷我们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大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必须将以往不曾重视的各个顽疾点逐一击破,使得经济关系可以在一个安全、稳定、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畅行无阻。

首先,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是否创新的源动力。企业创新的动力源自市场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盈利的预期。其中,竞争是企业创新的最大动力,企业只有不断推进创新,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一旦缺乏创新,企业必将在竞争中落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美国福特总裁亨利·福特在总结公司因没有及时创新而导致经营不善的教训时曾说,“不创新,就灭亡”。因此,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就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要素向创新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企业创新。

其次,积极拓展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根据创新和创业的各阶段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创新融资渠道。继续鼓励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办区域性证券交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向创新企业倾斜,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

第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以企业为技术集成、产业化和商业化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意味着创新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特别是目前我国缺少集基础研究和研究开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集成和市场开拓的平台作用,由企业主导创新过程,有效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第7篇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志,而竞技体育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由此,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竞技运动水平会更加接近,国家和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大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各国对金牌争夺更加重视,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奥运会赛场正在成为显示各国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随着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并将奥运会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场所和窗口,树立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一)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成绩和排名

法国青年体育部曾制订了长达10年的“体育复兴计划”,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10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美国奥委会还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俄罗斯总统曾经颁布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面帮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计划”,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并利用奖学金等形式激励运动员出成绩。韩国对7个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并采取对优秀运动员的“终身津贴奖励”和免服兵役的奖励政策。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确立了自己的重点项目。这些国家都期望这些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或争得奖牌。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二)从战略高度调整项目发展结构

加速形成优势项目群,各国均如此。美国在田径、游泳等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6届奥运会美国在这两2大项上获得27枚金牌,17届奥运会上获得25枚金牌,为其在奥运会上连续稳坐奖牌榜首位打下稳固的基础。俄罗斯将体操、摔跤项目作为传统强项,重点投入,并针对备战第28届奥运会重新确定13个重点项目。法国的自行车、击剑和水上项目,德国的皮划艇、赛艇项目等,甚至一些处在奥运会第二集团边缘的国家也拥有自己的优势传统强项,如古巴的拳击,韩国的射箭、跆拳道等。加拿大把奥委会的一些职能转为政府行为强化实施,并调整项目结构,形成自己优势项目的群体。

(三)优化训练方式,促进优秀选手水平的迅速提高

建设高水平、多功能的训练基地成为各国普遍的共识并加大投入加速发展。我国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发展方式。现在韩国也在学我们,集中起来发挥奥运会的导向作用。搞一些训练基地。朝鲜也在搞。美国也在搞,美国有3大训练基地,其中科罗拉多训练基地集中了一批多学科专家,开展运动训练的科研和技术诊断。法国体育学院、澳大利亚体育学院、意大利体育学院都在研究高水平的训练、教学、科研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集中型、专门化的训练模式,有意识地将高水平运动员组织起来,以替代传统的自由训练的方法。

(四)扩大人才交流,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人才和技术流动

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才流动,实现人才引进、转会、培训的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在很多项目上聘请了外籍教练,如足球、篮球等项目都请了外籍运动员及教练。我国的一些优势项目的教练也到外国去任教,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这种世界性的人才交流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所以,我国也必须实行“请进来,走出去”。

二、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更加广泛,实力格局有所变化

(一)参赛国家和地区增多

不仅是奥运会,包括世界上其他的一些重大比赛的参赛队伍都在不断扩大,大多数国家参赛的人数和队伍都在呈现增加的趋势。这个趋势也使得竞技实力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剧增,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参赛人数增加更快。1988年奥运会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是160个,1992年增至172个,1996年达到197个,实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成员国全部参赛,运动员人数也首次突破了万人。到2000年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199个。参赛国家的增多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奖牌分布相对广泛,使获得奖牌和金牌的国家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了世界竞技体育格局的变化。参赛国家及地区如此广泛、快速增加,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竞技体育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奥林匹克运动普及教育的结果。

从文化功能上来讲,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古希腊奥运会还是21世纪全面进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始终追求着“和平、竞争、谅解、发展”的主题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罗格又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这些精神倡导的一个主题,体现了竞技体育运动在人类文明的价值存在,体现了体育运动的本质,也成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成因。竞技体育所追求的教育功能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因素,尽管它也有一些负面因素,但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等都对体育的教育功能有所论述。如柏拉图就曾参加过古希腊竞技大会并取得过优胜。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说道:为造就完美和谐的人而去健身。

《奥林匹克》规定: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寻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竞技体育所追求的主旨,加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的热情越来越高,参加国越来越广泛。

(二)奥运会排名格局的变化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密切,竞技体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本文以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奖牌榜为例,通过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世界竞技体育当前的格局和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世界竞技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世界竞技体育仍然呈现极端化发展;世界竞技体育格局呈现集团化发展且各集团特点各不相同。

关键词 伦敦奥运会 奖牌榜 世界体育格局

奥运会是是全球影响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奥运会奖牌榜是各参赛国总体实力的客观反映,本文通过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奖牌榜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奖牌榜特点,分析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竞技体育高效、快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第30届奥运会奖牌榜探讨与分析

图1 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奖牌榜前8名统计

如图1所示,传统的体育大国美国和中国分别名列奖牌榜一、二位,东道主英国力压传统体育强国俄罗斯位居金牌榜第三位,传统体育强国俄罗斯未能进入第一集团位列第三。

表1 近3届奥运会奖牌榜前8名奖牌、金牌对比

二、第30届奥运会金牌榜总体态势

通过表1可以看出,伦敦奥运会英国首次进入第一集团,第二集团成员变化不大,德、法、意仍为第二集团主要成员。世界竞技体育的格局仍然成相对稳定的态势发展。

伦敦奥运会与前两届奥运会相比,第一、二集团让然占据大多数金牌并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三集团的奖牌占有率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仍逐渐减少。由此可见,世界竞技体育仍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三、第30届奥运会奖牌探讨与分析

(一)美国奖牌具体分布

田径、体操、游泳等项目是美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本次奥运会中美国在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上表现尤为出色。美国游泳队在游泳健将菲尔普斯的带领下斩获了16金,田径方面也不逊色,得到了9枚金牌。

(二)中国奖牌具体分布

小球类、技巧类项目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中国队在此次奥运会上取得了多项突破,乒乓球是中国国球,伦敦奥运会中国乒乓球代表队再一次实现了包揽,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游泳代表队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斩获5金。

(三)英国奖牌具体分布

东道主英国队在前几届奥运会中一直没能进入第三集团,但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表现出色,在多个项目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是自行车项目英国代表队就斩获7块金牌,马术在英国发展较早也有着较好的传承。

(四)其他国家奖牌具体分布

传统体育强国俄罗斯本次奥运会金牌榜未能进入前三名,由多种因素构成,一是俄罗斯代表队在多项传统优势项目上失利,错失多块金牌;二是夺金项目较为单一,夺金面覆盖不广;三是其他国家代表队加强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竞技水平提高。

韩国代表队异军突起,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斩获13金,射箭仍是韩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但是在游泳项目上的表现却让人较为失望。

综上所述,世界竞技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世界竞技体育仍然呈现极端化发展;世界竞技体育格局呈现集团化发展且各集团特点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长春市 体育经济 发展现状

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体育经济是一种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新型经济,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因此,很有必要对长春体育经济情况做一番调查,以扬长避短,推动长春市体育经济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长春市区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抽取了长春市区中不同阶层的16岁以上男女居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城市居民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按照体育统计的制卷原理,设计出“长春市区体育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调查问卷”,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初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00份,收回326份。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率77.75%。

3.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长春市区体育馆现状分析

长春市的场馆大都集中在大小中学校,主要先满足本校、本地区青少年、群众健身活动,其次才承接各种商业活动增加收入,经营规模初级水平,属于半经营性质的场馆。纯经营性质场馆休闲项目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篮球,排球、健美、游泳、羽毛球等项目。较大的长春体育馆,郭守敬游泳馆,设施一般水平,与省级体育场馆有很大差距,举办大型比赛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体育场馆经营、健身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健身行业在长春发展势头较好,经营较好的俱乐部主要有赛乐健身俱乐部,名仕健身中心,金力豪健身俱乐部,动组阳光健身俱乐部,英派斯健身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经营方式都为私营,所以经营方式灵活,目标群体较为集中,市场经营程度较好,定位层次多样,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场馆大多有健身场、篮球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但不是很完善。

(三)体育用品销售火爆,体育彩票业刚兴起,观赏性体育收入较低

长春市区居民实物性体育消费仍占主导地位约占85.33%,说明长春市体育用品市场有较大需求量。体育参与性消费有快速发展势头占13.53%;观赏性体育消费相对滞后,占1.1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实物性体育消费是获得可持久使用的体育中介物质,可以代替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等,这样的物质产品消费是一举两得,比较符合我国人民传统的消费习惯。由于长春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低,各种休闲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不高,加上居民的预期收支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居民的体育劳务消费。还由于长春市整体竞技水平不高,甚至某些运动项目的整个环境不良,导致很大一部分居民对其失去信心,再加上媒体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宣传引导不够,也是人们的观赏性消费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市民消费意识及体育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经过调查从侧面发现广大居民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这是由于近年来学校教育、健康教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人们对体育健身娱乐的功能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参与或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再就是长春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在满足低层次需要后 ,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而体育需求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

(五)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大多数居民的锻炼场所都是就近为基本原则,大部分调查对象体育健身场所集中在家附近的广场,公园,空地以及公路道边等非正规健身场所。其中利用学校机关体育设施锻炼的占26.05%,而到健身房消费锻炼的只占13.83%,这也反映了消费健身在市民当中占的数量还很少。

通过调查认为满意的占19.94%,认为一般的占34.41%,不满意的占40.84%,非常不满意的有4.82%。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当今体育场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运动健身的需求。虽然近几年小区体育设施在不断得到发展,但是相对体育锻炼人群来说,在数量上及形式上还有很多欠缺。

随着城市的发展,要求职能部门在场馆建设和管理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场馆缺乏的地方设立比较大的、适合各阶层居民的健身中心和文体娱乐中心,从而弥补一些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那么,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 ,以及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体育消费市场存在着的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调查结果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商品意识的逐步增强,城市居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一)长春市区的体育场馆及设施水平较低,发展比较缓慢,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很难满足人们日常锻炼的需要。

(二)体育消费的绝对水平在逐年提高,但相对水平增长幅度不大,体育消费仍是实物性消费占主要地位,这种消费结构在我国现有的大环境下,会长期保持下去。

(三)应促进体育消费,搞活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强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活跃体育市场;增强体育市场的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力。

参考文献:

[1]颜春元,李春梅,文铁成.保定市区体育经济现状调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5).

第10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沿江突破 跨越式发展

宜昌市是世界水电旅游名城,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00多万人次,是环境高度敏感和国家重点环保监控地区。然而面对三峡投资热的持续升温,宜昌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发挥资源最佳配置效益,在上起三峡大坝,下至枝江市的8个县市区的沿江经济产业带,实施“沿江突破战略”,使沿江经济走廊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69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9%;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总额的85.7%,辐射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一、宜昌市实施沿江突破战略的主要经验

宜昌市沿江两岸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其发展经验及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产业结构优、产业规模大,已成为宜昌市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沿江经济带区域内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纺织、建材、冶金、电子信息等12大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拥有以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高坝洲水电站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水电企业,装机容量达2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100亿千瓦时,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形成了以宜化、兴发、三宁、新洋丰、中石化湖北化肥厂、华强化工等企业为重点,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其它化工全面发展的化学工业格局,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以均瑶、稻花香、枝江大曲、人福药业、民康制药、华强科技、东阳光制药为代表的50多家食品医药骨干企业和一批以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生物药品、医药新剂、卫生材料、特色中药、高附加值食品饮料等为特色的优势产品,成为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品及原料药生产基地,世界三强之一的酵母及深加工制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宜昌船厂、403厂、葛洲坝机械船舶制造公司、宜都机电、力帝集团、永鼎红旗、长江线缆、经纬纺机等企业为重点,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机床生产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企业集群,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以华新水泥、三峡新材、惠宜陶瓷为代表的近40家建材企业,成为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拥有东阳光、长江铝业等一批骨干冶金企业,拥有以凯普松电子、南辉化成箔、劲森电子等一批企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多晶硅生产基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目前,兴山、远安、五峰等山区县在沿江工业走廊异地建设的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利税将突破200亿元和20亿元。据初步统一,2011年,全市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93个,76%集中在沿江区域,全市产业向沿江集中、向工业园集中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

2、基础条件好,辐射能力强,成为全省、全国生产承载要素最优区域之一。宜昌沿江经济带既有长江黄金水道作依托,又有沿江区域相对优越的开发条件,而且还有全市广阔的发展腹地作支撑,基础条件好,城市化水平高,辐射能力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和国内外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一是基础条件好。浩浩长江纵横全境,将宜昌市沿江地区自西向东连为一体,长江水运成为宜昌区域运价最优、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三峡工程的建设,万吨级轮船可以直达重庆;境内已建有西陵、夷陵、宜昌、枝城5座长江大桥,再加上宜万铁路跨江大桥、葛洲坝、三峡大坝,共有7条过江通道,将宜昌江南江北经济社会发展紧紧相连。境内已还建有宜黄高速公路、焦柳铁路、三峡机场,再加上沪蓉西高速公路、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宜已高速、宜万铁路、武宜客运铁路专线形成了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方便国内外客商进出宜昌,缩短了宜昌与世界的距离,为沿江区域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该区域内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齐全,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工业基地的诸多有利条件;二是城市化水平高。沿江经济走廊经济区域内共有41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3%;居住人口209万人,每平方公里302人,比全市平均数198人多104人。主城区每平方公里高达796人。其中,城镇人口123万人,占沿江经济走廊总人口的53.72%,占全市城镇人口总数194万人的76.58%;三是人力资源丰富。沿江地带集中了全市89%以上的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汇集了90%以上的科研人员、中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科技资源丰富,人才广聚。同时,该地带还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素质技能较高,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为沿江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四是比较优势明显。突出体现在水运价格低廉,能源优势突出。由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存在,具有其它沿江、环海、沿湖经济带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宜昌港是长江水陆联运港口之一,是天然的深水良港,枝城港是全国四大煤炭中转港之一。水路交通发达、商业成本低廉,越来越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从长远来看,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川江航道的年通过能力将提高4倍,总体运输成本降低35%以上,宜昌沿江经济走廊的区位及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现;能源优势也十分突出。区域内有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高坝洲水电站等3座大型水电厂以及安能热电、美联热电、宜化太平洋、中石化湖北分公司热电等4座火电厂,还有即将兴建的枝江、宜都两座装机120万千瓦的热电联运项目,区域内电能丰富,能源优势非常明显。

3、开放开发步伐快,经济外向度高,成为全市招商引资最集中区域。宜昌辖区现有省级开发区12家,其中有宜昌国家级高新区、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秭归经济开发区、西陵经济开发区、宜都工业园区、夷陵经济开发区、长阳经济开发区、伍家岗工业园区、枝江安福寺等10个开发区(工业园)在沿江区域。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加速建设,使沿江区域成为我市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实施沿江突破的重要载体,招商引资的重要基地,外贸出口的生产基地。沿区宜昌开发区,坚持资源配置高门槛,引进项目投资强度必须达到每亩350万元以上,其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利用率一直在中部地区的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打造“沿江工业走廊,不是该区域内简单的项目和投资堆积,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提供快速发展平台。宜昌国家级高新区近几年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成功引进了2799个建设项目。宜都市实现了由注重招商数量向注重招商质量转变。目前,落户该市的东阳光、华新水泥、楚星化工等知名企业投资总额达200多亿元,该市连续3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居首位。2011年,宜昌市外贸出口到达134个国家和地区,外贸总额达20.58亿美元。其中沿江经济带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6%以上;全市利用外资108136万美元,其中沿江经济带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94%。

4、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通过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宜昌市高新技术逐渐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新兴产业不断衍生,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兴发集团原来是兴山县小黄磷厂,沿江突破战略使其走出大山,脱胎换骨成为上市公司,他们与国内外10多所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战略合作,建起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产业基地,在湿法磷酸精制、食品级和医药级磷化工产品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产品和技术成果40多项。在长江之畔的亭工业园蓝天白云,碧水荡漾,有谁相信这里却聚集着宜化、南玻、新洋丰等10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呢?所有这一切都是高新技术为企业发展插上了环保的翅膀。宜化集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二氧化硫和氯水两种“废物”巧妙结合生成硫酸铵,1吨能卖500多元。宜集团取得类似技术成果200多项,获国家专利10多项,废物利用创造价值12亿多元。目前,宜昌开发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市已有5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安琪酵母、恒达石墨、玉阳化纤、黑旋风锯业、人福药业等5家企业成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医药、光电机一体化等6个高新技术领域。据统计,全市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95%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分布在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成为带动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增速器”,技术创新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力军。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产值387亿元,其中沿江经济带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92%,其产品出口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关联性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含量更高,品牌竞争能力更强的高新技术产品,支撑沿江经济带更快更好地快速发展。

二、宜昌市实施沿江突破战略的启示

宜昌市通过实施“沿江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笔者真切地感到关键是把握了五个着力点,实施五大重点战略,宜昌市沿江突破战略给我们带来几点启示:

1、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了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了“科技兴市”战略的实施,并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宜昌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设涂镀板、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而提速,提高了沿江区域内产业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关键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并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上实现了新突破。宜昌沿江地带有140多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投产,正在建设大项目有170多个。成为宜昌市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最强的经济发展走廊。

3、关键是以提高开放水平为目标,抓好了招商引资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内引外联”战略的实施,并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实现了新突破。宜昌充分利用三峡工程的品牌效应,抢抓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进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比较优势、有经济效益的好项目、大项目,特别是引进了产业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重大骨干项目,提升了宜昌城市的综合实力。

4、关键是以市县联动为纽带,提升了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三产兴城”战略的实施,并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宜昌通过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软环境。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清理并废除各种不合理收费,在“三城联创”和打造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过程中,不断创优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了尊商、重商、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宜昌在2011年获“全国文明城市”,让客商时时处处感受到文明亲情关怀,自觉融入到支持沿江经济发展中来。

5、关键是以加强人才建设为重点,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市”强略。宜昌市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动效应。在实施“沿江突破”战略、打造沿江经济走廊中,不断引进高科技人才,从2009-2011年,宜昌用3年时间从研究生中招聘500名科级干部。要通过合理的人才政策,努力营造“人才强市”、“科技兴城”的发展环境,促进沿江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统计局:加快推进襄樊、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N].2009-04-16.

第11篇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 ××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 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海洋优势。 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 三是农业优势。 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 四是旅游优势。 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 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 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 2001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 ,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 。 海城区是××市*、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 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 ,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 。 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 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 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 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 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 ,农业总产值 10.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附表资料分析,一县三区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海城区为“三、一、二”结构;银海区、铁山港区为“一、二、三”结构;合浦县为“一、三、二”结构。县(区)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其中银海区占 56.6% ,铁山港区占 49.95% ,合浦县占 42.22% ;一县三区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二产比重均未达到 30% 。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与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种种原因,一县三区通讯普及率、道路畅通率、能源利用率都不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至今,县、区的一些边远乡村还存在道路不通、用不上电等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差,使一县三区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制约着经济发展。 ㈢人才和技术短缺。 县、区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难以吸引人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缺少科技依托。如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由于不具备吸引人才和引进技术等条件,都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 ㈣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资金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财力紧缺而极大地制约着县(区)域经济的顺利推进。如铁山港区,由于经济总量偏小 , 税源极其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该区 2001 年财政总收入 4629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2886 万元,而财政支出为 4746 万元。合浦县当年财政支出也超出财政总收入的 25.05% 。 ㈤城镇化程度低。 由于一县三区所辖小城镇以及大部分村庄建设滞后,辐射带动农村经济能力弱,因而城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对策措施 加快发展××市县(区)域经济,各县(区)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 第一,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 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果、菜、水产、畜牧、经济作物”等,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二、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 ⑴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 合浦县在稳定种植优质谷的同时,应推进多元化种植结构,以“名、特、优”为方向,扩大蔬菜、甘蔗、花卉、蚕桑、木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应以无公害蔬菜、甘蔗、花卉、经济林木为主。 ⑵调整优化水果结构。 一县三区应根据各自的水果种植习惯和优势,调整优化其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水果。 ⑶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 县(区)应以沿海滩涂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以提高其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畜牧养殖应以合浦县为主,抓好瘦肉型猪、合浦鹅、麻鸭等品种养殖。 ⑷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主要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大型的农产品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如合浦县抓好山口“两广”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 第二,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从县、区工业总量不足,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⑴ 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近期应加快合浦县平头岭工业园 、 海城区民营工业园、银海区银滩工业园建设,以及铁山港区工业区前期准备工作。 ⑵抓好水产品加工贸易带建设。 县(区)沿海一带,应重点引进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产供销综合性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水产业的发展。如铁山港区引进台商投资的祺丰工厂化养殖加工基地。 ⑶大力发展烟花炮竹业。 以合浦县为重点,完善、规范和壮大烟花炮竹这一支柱产业,增加地方税收和出口创汇。 ⑷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各县区应当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 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 从城乡发展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小城镇是发展县(区)域经济的载体,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推动县(区)域经济的发展。 ⑴重视资本化经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搞好城镇规划,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坚持以地养城,以地建城,推动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镇通信、供电供水、交通道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如去年合浦县通过拍卖土地,财政投入和单位、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投入 2000 多万元,加快城镇建设。 ⑵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按照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如旅游工贸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乡镇企业综合型的,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紧实施。 第四,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县(区)应把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发展。 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当前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应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诸如东园家酒之类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其创出名牌产品。 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突出人文、自然两主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抓好“海、滩、岛、湖、山、林”板块景点的建设。 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 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 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 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 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 。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 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 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 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

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 ⑵ 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 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 第七,应对加入 WTO ,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⑴坚持依法行政。 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 ⑵推进政企分开 。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 ⑶ 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第12篇

摘 要 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密切。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产业组成部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占GDP的比重也日益提高。现代经济社会中,举办体育赛已成为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形式与手段,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显著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体育赛事可以提升城市地区竞争力,优化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城市转型,有利于地区政治、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承办地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体育赛事 经济发展 影响

一、提升城市地区竞争力

全球化使得城市地区之间的竞争呈现出新的意义。城市地区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使自己的城市地区竞争力提高,现在成为决策层最关心,也最头疼的事。体育对于提升一个城市地区的竞争力有其独特的作用。现在许多欧美城市各尽所能地吸引国际著名体育赛事和职业体育俱乐部落户其城市,给予他们很多诸如财政、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力图使其体育产业得到最大的发展。

体育赛事承办对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从从最近几届奥运会的例子得以证实,如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西班牙的巴塞罗美国的亚特兰大、那等都因成功举办奥运会而一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地区,并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韩国釜山通过举办第14届亚运会,由一个港口城市蜕变而成为了一个旅游城市,也是一个有利的例证。

承办体育赛事极大地发展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而它所催生的城市新环境又极地大提升了现代城市地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另一方面,城市竞争力的增强也使体育产业得到更大发展的基础,城市竞争力与体育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同时,生活环境和商业投资环境的改善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与投资商,有利于推动城市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大发展。

1.对城市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体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型的体育比赛,不但需要体育场馆的建设,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助于全面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条件,优化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市容市貌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对比赛场馆规格要求标准高,就需要有同样高标准的的交通、通信网络等的配套设施与之相匹配,就必然会加大对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市或国家都是这样借助承办体育赛事的契机来发展经济。

首先是加大城市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以此来满足各种对场地有不同要求的竞技比赛的需要。其次是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如交通、住宿、通讯、电视传媒等方面。还会加大对于城市地区综合环境的整治,使能以最好的形象面貌展示。

2.带动旅游、建筑、制造、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余年,如今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人民群众价值观不断转变,体育赛事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修建和改造体育场馆设施,需要改进和完善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这就带动了房地产业、建筑业、制造业的发展。其次,赛事的举办需要完善流通部门,从而带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贸等产业的发展。第三,赛事筹备、运作需要为数不少的从业管理人员,加上运动员、观众,使得有着大量的人员聚集,就带动了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信息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等产业。第四,赛事的宣传、影响,其各种社会意义的实现,少不了教育、文化、传媒等产业,加之自身乃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科教文化事业部门的发展。

在现今的经济大形势下,体育赛事对各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第三产业为重,最直接受益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餐饮业、体育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传媒业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商机,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这对于地区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着非常积极地促进作用。

3.对城市地区具有相当的广告宣传效应

大型赛事通过各种媒介的赛前的宣传推广,赛中的直播广告效应,以及赛后的总结报告等使得城市的知名度大幅度提高。因为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能够聚集大量观众,会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使赛事拥有了极大的无形资产和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

单从我国广告市场规模来讲,自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广告产业的营业额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的广告市场。未来广告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的广告媒介之外,体育和娱乐将是新兴的支柱。

几乎所有的大型体育比赛都离不开电视等媒介的支持。卫星电视转播体育比赛中插播的广告是奥运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各大企业及厂商可以借此塑造其产品的形象特征,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进而扩大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首先,体育赛事的举办会极大的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为体育企业及其辐射关联企业提供了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现实中不乏企业借助体育赛事一举成长为业界翘楚的案例。

4.有利于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

城市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抑或发展潜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城市地区可以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来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从而最终促进城市的发展。体育赛事的广告宣传效应带来了人员的集聚,这就为举办城市地区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色、完善自身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契机。

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集中地展示了举办地的特色文化,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生动地诠释当地的人文特色和文化底蕴,这些艺术表演、展示通过媒体的渲染以及现场观众的体验,借由体育赛事转播辐射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所取得的卓越文化成就展示在世人面前,城市地区文化得以迅速向外扩展到全世界。

二、优化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城市转型

1.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推动地区体育产业、旅游等第三产业空前快速发展,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旅游业、房地产业、体育产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取代第二产业的传统优势,成为第一大产业,为保证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体育旅游业发展对其他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举例,体育旅游者从离开家到到达目的地,再从目的地回到家,在旅游地停留的住宿、吃饭、购物、看比赛等等活动,是由各个不同的产业领域提供的服务,因此体育旅游业是一种涉及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土特产销售等等各种不同领域的、不同范围的具有服务性质的混合第三产业产业。也就是说,体育旅游业的振兴和发展,对于直接服务产业的影响最大。像举办大型体育比赛,除了肯定伴随有必须的体育设施、基本市政设施等建设项目上马以外,还肯定会波及到以举办地附近商业为中心的广阔的第三产业范围,这都促进了城市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另外,通过举办体育旅游活动扩大地方影响,提高地方知名度,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第三产业人才的到来,也起到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促进城市地区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地区承办体育赛事不仅借体育的影响力来改善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影响力、竞争力,还促进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所谓的产业集群,是指性质各异,但相互有紧密的经济联系的产业或行业的集合,通常表现为一定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使各地区经济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在具有紧密联系的条件下,这一过程可以使区域经济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3.带动城市转型

现代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地培育和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愈来愈严酷的全球化竞争。城市发展转型就是城市根据自身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主客观条件,动态地培育和打造城市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努力和实践。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体育产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欧美城市作为带动城市转型的载体和催化剂。

各地体育赛事的承办及营销,可以利用城市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吸纳和整合各类资源,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和产业联动,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地区政治、社会的建设

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足够的就业岗位是保民生的根本要求,可以上升到政治层面的高度,在劳动力过剩的大前提、大背景下,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问题无疑是很重要的举措。这不但促进了城市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还对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又是两个辩证联系的话题,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体育产业是消费服务业,也是大文化产业、大生活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地区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重民生的重要选择。体育产业在实际运作中与餐饮、酒店、零售、旅游等生活服务业的配套经营的现象越发普遍,这样的产业特征和运作趋势,从理论上讲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从实践上来看,其在促进就业方面也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大型运动赛事的承办,将会给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其次,体育赛事的举办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举办城市地区市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是主办城市树立和展示良好形象的重要契机。不论政府、机关还是市民,都积极努力改善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强烈的主人意识、文明意识和行为规范,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城市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

另外,由于举办赛事,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观赏精彩纷呈的体育竞赛、感受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陶冶市民的情操,还能激发了他们参与体育的热情。

四、有利于推动承办地区城市化进程

因为由体育赛事相关产业发展和赛会商业化筹资方式形成巨大的商机,会吸引众多投资者前来寻求合作机会,形成大的投资市场。经济交往的扩大将促使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空前活跃,从而推动对外贸易扩大,提高外商投资的信心和强度。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带动和推动旅游业、商业、交通、通讯、传媒、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伐。

以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体育赛事能够对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起到很强的助推作用,体育赛事的举办还是城市的功能整合和城市的规划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全国的诸多城市都热衷于体育赛事的承办。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来看,举办一次大中型体育赛事可以加快承办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至少15年。举南京为例,作为江苏省十运会得主赛场,在4年内新建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大大改善了该城市的软环境,推动城市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至少加快了15到20年。

参考文献:

[1] 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5): 526.

[2] 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 马志忠,杨凤林.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经济效应[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43245.

[4] 崔海波.试论申奥成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辽宁经济.2002(10):24225.

第13篇

一、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东部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国土面积9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5%。2003年年底总人口4441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4%,东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相对完善,外向型经济发达,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十一五”期间,这一地区应该主要以参与国际竞争为主线,促进工业化尽快完成向后期阶段的过渡,继续带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率先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率先基本实现全面的现代化。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区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7977万人,占全国的6.17%;地区生产总值为22803亿元,占全国的16.82%。本区交通便利,腹地纵深,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是全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程度和产业配套最为完善的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资源紧缺,开发区数量过多、布局分散,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进程与本区在全国的地位与作用不相适应。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在制定区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产业发展和企业联合等方面形成战略联盟,壮大整体区域经济实力,逐步形成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

继续深化创新长江三角洲地区协作机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长江三角洲快速交通网络,构筑“两小时通勤圈”。统筹规划和建设道路、港口、机场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

加快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研发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加工制造业尽快向区外转移。

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加强江河湖泊、近海岸线的联合保护与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域范围可以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江门、东莞七市以及惠州市市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的端州、鼎湖和高要、四会等县市(区),土地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43%。2003年,人口为2398万人,占全国的1.86%;地区生产总值为11341亿元,占全国的8.37%。本区地处珠江入海口,河海相通,毗连香港和澳门,城镇密布,人口稠密,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家用电器和IT加工等制造工业的生产规模及其集中度、主要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人均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产品出口创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本地区也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压力比较大,但技术和人力资源难以满足结构升级的要求。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以内地与港澳地区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为契机,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加强产业的结构性合作,积极扩大周边省区的辐射能力,实现经济升级转型的共同目标,提高国际竞争力。

发挥IT产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密集的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和壮大可持续增长的新型产业和产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的档次和技术含量。

要将整治和保护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主要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整现有工业企业和产业园区布局,加快高污染、高耗能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总量。

(三)京津冀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和天津,河北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廊坊、沧州和张家口,面积约7.0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74%。2003年,人口为4951万人,占全国的3.83%;地区生产总值为9975亿元,占全国的7.36%。本区是环渤海湾地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工业和科技力量雄厚,是我国政治和文化的核心区和我国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合作存在体制,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淡水紧缺局面。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建立京津两大直辖市合作机制,发挥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天津的港口城市功能优势,形成两市互补互利的“双赢”格局,将京津冀都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的布局,逐步关闭、搬迁用水多、能耗高、污染大的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大力培育汽车、通信、电子计算机、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发展与其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优势相适应的旅游会展、科研教育、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

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和改善近海生态环境,统筹解决淡水供给,有效防治沙尘暴,治理保护渤海海域生态。

(四)辽中南地区

辽中南地区包括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营口、丹东、盘锦、锦州、辽阳、本溪、抚顺、葫芦岛11个城市,面积2.59万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3332万人,占全国的2.58%;地区生产总值为6160亿元,占全国的4.55%。本区地处环渤海湾地区北部,是东北地区的出海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较多,重化工和国有企业集聚度过高,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和经济效益较差,下岗失业人数较多。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加快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逐步实现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加快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确保社会稳定。

进一步提高冶金、煤炭、化工、机械、造船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软件、海洋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金融、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创汇农业、传统工业改造和高新技术领域。

(五)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共8个城市,面积7.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76%。2003年,人口为3912万人,占全国的3.03%;地区生产总值为8389亿元,占全国的6.15%。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环渤海湾地区南部,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内城市战略定位和职能分工不明确,淡水资源短缺,环境状况亟待改善。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打破各大中城市彼此分割、各自孤立发展局面。明确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经济中心地位,青岛、济南、烟台要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综合性城市,其他城市应以制造业为重点向相对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城市间分工协作,形成地区产业联盟,着力发展家电制造、电子信息、石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海洋和旅游优势产业。

把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作为打造半岛城市群的突破口,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干,打造发展协调的都市连绵区。拓展面向华北、中原、西北的经济腹地。

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等关键环节,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二、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2003年,人口为36924万人,占全国的28.8%;地区生产总值为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又是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的聚居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薄弱环节得到实质性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投资环境基本适应对内对外开放需求,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重点发展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和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推进沿边口岸城市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

(一)成渝地区

成渝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内江、泸州、宜宾、自贡、德阳、绵阳市和重庆市,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63%。2003年,总人口为6802万人,占全国的5.26%;地区生产总值为5784亿元,占全国的4.27%。这一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人口高度聚集,经济相对发达,是我国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所造成的制度导致资金投入不足,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滞后;对外交通联系不便,水环境和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强重庆与成都职能分工与合作,形成“双中心”共赢的发展格局,建成以两大都市为中心的双核城市群,成为中国西部最具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的产业基地。

密切与长江产业带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联系,通过修建沿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便捷的对外联络通道。

加强生态建设和三峡库区环境整治,以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为重点,把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区域发展、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铜川5个城市,面积5.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58%。2003年,人口为2185万人,占全国的1.69%;地区生产总值为1733亿元,占全国的1.28%。本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工农业比较发达,科教资源的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国有企业改革缓慢,经营机制不活。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逐步建成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我国重要的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以西安为中心,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与西南、华东地区的联系。

发挥西安高新区、杨凌农业示范区等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升级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在IT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个省,面积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2%;2003年人口10729万人,占全国的8.4%;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12957亿元,占全国的9.6%。东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水土资源匹配比较合理,拥有充足的宜农土地;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较大,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但是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比较集中的地区,急需国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

(一)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主要包括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这些城市已经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生产规模较大的工业体系,具有基本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比重大,改革进展缓慢,体制障碍突出,观念、体制、机制不活。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改革改制步伐,转变传统观念,推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转换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所有制结构加快向混合制经济明显转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装备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明显形成规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外资参与企业改组改造。

促进就业和加快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大力发展劳务输出。

(二)资源型城市

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包括煤炭、石油、森工等类型城市,涉及到11个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面临枯竭,经济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下岗失业问题突出,频发。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因下岗失业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要做到应保尽保,以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树立新的城市形象,为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大力培育新的接续和替代性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扩大非资源性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经济转型。

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6个省,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03年人口36311万人,占全国的28.1%;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26304亿元,占全国的19.4%(此处以全国各省区市生产总值加总的值为分母计算,若以全国的GDP为分母计算,则为22.4%)。总体上讲,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能源、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大中城市数量较多、距离较近,但是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城市的带动,适宜走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道路。目前,中部地区城市群已具雏形,并显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应加以引导和培育,力争建成经济核心区,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根据已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我们认为,中部地区应主要抓好如下一些城市群(城市圈、经济带)。

(一)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主要包括湖北、在武汉100公里半径内,集中了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共8个城市,面积为5.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53%。2003年,人口为2651万人,占全国的2.05%;地区生产总值为2966亿元,占全国的2.19%。这一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规模体系不合理,城市间的产业关联度低,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相对滞后,工业技术装备老化,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洪涝渍等水患威胁较大。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以武汉为中心,发挥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科技教育实力较强的优势,加强原材料基地和装备工业基地、全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构造长江中游地区经济整体优势。选择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进行配套改革,支持和鼓励企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专业协作。

积极建设和完善区域市场体系,发展一批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集中力量建设一些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等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

(二)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等9个城市,土地面积为5.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55%。2003年,人口为3491万人,占全国的2.7%;地区生产总值为3448亿元,占全国的2.54%。本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由于居于内陆,经济对外开放度较低;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做好城市职能分工与合作,壮大城市群的整体实力。

加强城市群内部及对外的交通联系,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群内联络线、干线公路、铁路和城市轻轨在内的高效、快速综合交通网络。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构筑中原城市群,力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三)长株潭地区

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湘潭、株洲3个城市,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29%。2003年,人口为1257万人,占全国的0.97%;地区生产总值为1580亿元,占全国的1.17%。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区经济所形成的地区分割,三个城市彼此之间缺乏充分的横向联系,城市规划自成体系,地区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化。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经济一体化发展,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优势互补,促进三市经济由局部优势向规模优势转变,由城市分割向城市联合转变,由资源粗放低效型向集约化、高科技、高效益、外向型转变。

以“四通”为基础,变目前的“三足鼎立”为“三合一”,实现邮电通信、交通、流通和资金融通的一体化;尽快形成连接区内外、沟通全国、出入方便、贸易灵活、管理规范、能够调控的市场网络。

加强产业布局的协调和开发区的统筹规划,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聚集,壮大整个区域的整体实力。

第14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失衡;现状;原因;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来越凸显,最为明显的就是东部沿海的发达与中西部地区的落后。当前为了改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问题,国家政策越来越倾向于中西部地区,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还没有消失,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区域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等,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使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现代化大国。但在全国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区域经济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出现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这又会制约整体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失衡与市场经济有关,市场存在偶然性,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别。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失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人均生产总值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发展差距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拉大,虽然东部人口密度高,西部人口密度小,但西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从工业化水平来看,西部地区还存在工业化初期,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从城市差距看,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进程慢。

其实我国政府早就意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组织差距拉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整体格局,改善了西部投资环境,但差距还是存在。

1. 东部经济发展现状

东部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带。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构问题凸显出来,这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必须优化产业机构,不仅发展工农业,第三产业也在加速推动东部经济发展的步伐。一直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成上升趋势,但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东部经济发展减缓,后来虽然经济整体还在增速,但发展速度放缓。

2. 西部经济发展现状

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再加上东部沿海城市的技术、资金支持,西部区域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推动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渐缩短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与东部相比,西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如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西部地区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现阶段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为西部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西部人才的匮乏,观念的落后,产业机构的不合理,导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还很大,这必会影响到西部经济发展。

3. 中部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国家意识到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的困境,开始调整中部发展现状。中部地区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际化水平也比较滞后,与东部相比差别较大。中部地区企业现状不乐观,活力不足,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中部产业结构属于密集型的,使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不充分,不能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导致了城市化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矛盾。中部地区是连接我国最为发达和最不发达地区的桥梁,但没体现出自身优势,因为中部地区独特的枢纽地位,国家给予了政策支持,这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必会起到推动作用。

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

影响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历史原因,自然原因等。

1. 历史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历史的影响。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地理优势很早就占据了贸易中心地位,承担着贸易港口的重任,所以沿海城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东部沿海具有先进的贸易设施,改革开放后这为沿海城市吸引外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外资引入的加大,很多人认为是政策的倾斜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其实东部沿海只是借助现有的贸易设施,人们更便于从事贸易行业,由此东部沿海成了贸易中心,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较早,当时有四个经济特区,选经济特区并不只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而是从全局出发的,国家希望通过这些经济特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2. 自然因素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自然条件会对劳动生产率带来影响,条件较好的地区劳动生产率会高,条件差的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会较低,进而劳动生产率又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自然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会影响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会决定第一产业的分布,而农业又会影响第三产业的分布。二是区域资源不同,经济地域空间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这又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自然条件会影响区域教育,教育水平又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并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发展中。

3. 地理优势

改革开放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更具有发展优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设立了经济特区,主要目的是要吸引外资,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完善了基础设施。东部沿海城市作为经济特区有自身的地域优势,沿海更接近外界,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有可以直接用的贸易设施。因为中西部地区没有完善的贸易基础设施,所以外国投资者直接选择在沿海地区开拓市场,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设施。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所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产业发展离不开原材料的供给,对企业来说,把企业建在沿海地区能提高供给的效率。所以,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4. 产业结构不平衡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一方面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产业机构不合理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对产业结构提出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过去我们忽视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受资本、劳动力、科技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的产业结构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经济的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会影响经济发展。

5. 政策扶持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干预减少,主要起指导与监督作用。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力量,政府鼓励不同区域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贸易。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是立足在全国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由原来的中央集权转化为市场调节,这更有利于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由竞争。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成为连接国外市场与内陆地区的纽带,政府也希望通过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从而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但在实现整体经济发展之前,经济政策的倾斜会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中西部地区贸易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所以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中又应当首要解决交通问题,需要加大对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投入。中部是联系东部与西部的枢纽,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通讯设施落后,这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大投入,完善相应的设施,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当前,人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内陆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还有一些人认为没有必要接受更多的教育,结果导致很多学生辍学。与中部相比,中西部地区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有限,这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落后的教育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步伐,所以中西部地区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中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

3.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所以要适当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为了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都要积极的发挥作用。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西部要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符合的产业,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4. 加大经济政策扶持

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政策的倾斜会给区域带来发展机遇。政府部门要从宏观的角度调节收入分配,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数量等来确定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意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缩小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但中西部内部的各个地区也存在差异,要区别对待中西部地区里的不同地区,用特殊经济政策扶持经济最不发达地区,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 加强区域政府协作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合作,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作,不同区域间政府的协作等。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规定地方政府要援助经济开发区的项目,并要求地方政府承担管理者的职能,这样能促进援助资金的高效利用。我国政府也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6. 继续推进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中心。为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加大内陆对外开放的力度,建设国际陆港,打开中西部地区通向世界的大门,这也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的保障。国际陆港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内陆中心城市为了发展对外经济开始建设国际陆港,这缺乏科学的规划,带来资源浪费的后果,因此应科学规划陆港建设,使之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当然要改变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对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面貌得到了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必会逐步得到解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张祥建.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4(6)

第15篇

[关键词] 特区经济;全国影响力;内部比较;外部比较

[中图分类号] F127.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70-02

一、特区经济的含义及作用

经济特区是在政策的推动下产生的,通过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探路者”,特区经济是伴随经济特区的建立而产生的。本文研究的特区经济主要包括: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及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特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与众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特区经济的发展注重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现了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作用。从宏观看,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突出“正外部性”;从微观看,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激发出各个市场主体的活力。管理体制的创新理清了所有者、管理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各自行为的自觉性与竞争性。

2.特区经济的发展重视技术的学习与外资的引进,说明了技术、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作用。技术的学习、外资的引进有助于解决经济建设的“瓶颈问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优化产品结构,使其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特区经济的发展突出了社会效益,促使就业方式多元化和生活观念开放化,体现了社会效益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作用。就业方式多元化丰富了改革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有利于收入水平的提升、生活观念的开放,推动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特区经济的发展比较

特区经济历经30年的发展,GDP从18.8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544.69亿元,增长了700多倍,成为一支推动中国GDP迅猛增长的重要力量(如图1)。如何全面地看待新形势下特区经济的发展,笔者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特区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其构成主体间的发展差异。

图1 1979—2009年特区经济GDP足量和增长率变化

数据来源:经五大经济特区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信息网的数据整理得出。(一)通过特区经济的外部比较,分析当前特区经济的全国影响力

1.特区经济的GDP总量大幅提升,但经济增长率呈波动性下降。特区经济GDP总量从1980年的41.27亿元,占全国的0.91%,增长到2009年的13544.69亿元,占全国3.98%。2001—2009年,GDP占全国的比重在3.37%~4.4%之间变化(如表1)。这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区经济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系数不断上升,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对GDP增长的影响力也不断加强。

2.特区经济的外向水平不断提升。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特区经济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5%~20%之间,1995—2009年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均占全国的10%左右。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01—2009年的比重数值显示,特区经济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比重呈现波动性下降。

3.特区经济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增长率高于全国增幅。科研机构数量、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专利申请量均占全国一定的比重。2009年五大经济特区的年专利申请量之和达到57680件,占全国的5.9%。特区经济的“技术窗口”效应仍然十分显现。

(二)通过特区经济的内部比较,分析各构成主体的发展特点

1.各经济特区对特区经济的贡献不均衡,出现“一大四小”的特点。在GDP、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财政预算内收入等方面,深圳特区的经济贡献系数最大。在GDP增长方面,深圳GDP的快速增长,为特区经济GDP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各个经济特区的GDP差距不断在拉大;在财政预算内收入方面,1995—2007年,深圳特区的规模和增速明显大于其他经济特区,而其他经济特区的预算内收入规模增速保持相对稳定(除了厦门在2004—2007年间的增长较快);在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方面,深圳特区基本在特区经济保持50%以上的比重。

2.各经济特区的产值集中度趋同与差异。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通过各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地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用产值计算出的区位商称为产值集中度。LQ=hi/H2Yi/Y,当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LQ>1,表明i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经计算可知,2009年各经济特区的第三产业产值集中度大于或接近于1,表明特区经济的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高。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第二产业产值集中度均接近或超过1,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但在第一产业产值集中度极低(除汕头以外)。与此相反的是,海南的第一产业专业化水平远高于全国,第二产业的产值集中度较小(如表2)。

3.各经济特区的社会建设力度相对一致,促使经济特区的建设水平远高于全国水平。无论是民生保障还是城市环境建设上,从统计资料上看,各经济特区的建设力度较大,如各经济特区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在30%~45%之间。

彭清华:新形势下特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三、特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加入WTO以来,特区经济的全国影响力呈波动式下降状态。2006年以后特区GDP增长率连续下降(如图1)。一方面由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快速发展,使特区经济的全国影响力相对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加之土地、住房等因素的制约和国际市场的冲击。特区经济的资本、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正在弱化。

2.各经济特区对特区经济的贡献不均衡,深圳特区的比重最大,各经济特区的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这种贡献不均衡问题体现在深圳的增长速度左右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势头,尽管2003年以来海南、厦门的经济增长态势趋于加快,但不能有效地改变特区经济增长趋慢的势头。

3.除了海南省外特区经济三大产业产值集中度基本趋于一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大。比如计算机、通讯设备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在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都被看做支柱性产业。这种趋同的产业结构促使各经济特区之间的竞争、替代效应大于协作、互补效应。

四、政策建议

1.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抓住机遇,培育和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但不可对政策产生持续性依赖。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潜在能力,培育相对优势,并加以强化。同时要优化特区经济的产业结构,协调投资、出口、消费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弱政策和国际市场的不利变动对特区经济的冲击,确保特区经济的全国影响力不断增强。

2.各经济特区间要建立协作互动机制,根据改革战略的需要和各自优势,培育和发展各自的品牌产业,同时要协调各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差距。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各个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作用,促进特区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3.各个经济特区要积极融入当地经济的发展,充当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如厦门、汕头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的建设,喀什则要充分发挥特区经济的优势,带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经济特区融入区域经济规划中,不仅是深入改革事业的战略需要,也是拓宽特区经济的辐射范围,为特区经济在新的历程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靖宇,贺祺彦.论经济特区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市场先导功能[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