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智慧课堂范文

中学生智慧课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智慧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生智慧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5;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59-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智慧地教,才能实现学生智慧地学,而这种教学智慧的生成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捕捉数学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培养自身的教学智慧、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智慧在课前预设中生成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刻解读,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课前教学预设。而通过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在进行“可能性”的教学时,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必然事件、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及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说明,继而要求学生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并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采用不同难度的游戏将抽象的问题实例化,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首先,通过比较简单的抛硬币游戏,看看会有几次是正面几次是反面,从而让学生明白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都是1/2。其次,在一个盒子里装入白、红两种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进行摸球的游戏。当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和一个红球时,摸到白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也都是1/2,但当盒子中的白球和红球的数量发生变化时,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当盒子里有一个白球和7个红球时,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1/8,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7/8……通过对盒子中白球和红球数量的变化,能让学生加强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再次,可以再次加大难度,进行摸扑克牌的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好6张扑克牌,分别为红桃A、红桃2、红桃3、黑桃A、黑桃2、黑桃3。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牌的游戏,向学生提问: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一共有6张牌,所以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1/6。教师接着问: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6张牌中有3张红桃,占总数的3/6,也就是1/2,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1/2。再追问:摸到3的可能性是多少?6张牌中有1张红桃3、1张黑桃3,所以摸到3的可能性是2/6,也就是1/3。最后,再通过迁移应用,进行拓展提升。生活中,人们搓麻将时常用抛色子的方法来决定谁先摸牌。教师可以拿出1个色子并提问: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色子的形状进行观察,色子是有6个面的正方体,每个面都分别写着1、2、3、4、5、6,所以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1/6。这样的预设充分利用了直观的情境,层层深入地解释了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思考,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教学预设的智慧。

二、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生成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突发的问题是教师无法进行课前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这些问题,对与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快速捕捉,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促使学生自己生成智慧,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高挑战。教学案例: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关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学生之间出现了争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只要把平行四边形左边的三角剪下来拼在右边的三角上就是轴对称图形。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并不能重合,因此不是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不能简单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判断。这时,学生会对两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平行四边形对拆后,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通过裁剪,图形的性质已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所以不能说明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通过裁剪拼接可以形成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不能说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但它是轴对称图形。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课堂上突发的争论,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式的引导。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思考,使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智慧的引导。想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主动进行心智的开发,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1 智慧选择实验地点,点燃学生智慧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内容。这是初中生第一次上生物实验课,实验能否顺利开展,教师能否智慧地应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面对学生自己准备的实验动物――鼠妇数量不够的情况,教师可以智慧的处理:把实验地点换到教室外。

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在校内进行生态环境的考察,既要寻找鼠妇种群密度较大的场所,且该场所适合学生活动。比如操场边的花坛下,覆盖着许多落叶,用树枝轻轻翻动,就会看到大量鼠妇的身影,这里使可以作为实验的场地,用粉笔在地上写上对应的组号,让学生在指定区域内分组活动,同时也不会因为学生过于兴奋而干扰其他班级的上课。

实验结束后,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将鼠妇放生。对此要教师即时提醒,学生都会立即执行,不仅保护了实验动物,而且也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在智慧选择实验地点之后,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体会更加深刻,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增强了学好生物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智慧。

2 智慧探究实验材料,开发学生智慧

生物教学中,实验课难上,教师要在实验课中贯穿“探究”,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可通过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对经典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和提取”进行改进,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围绕实验材料,能够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① 实验中CaCO3有什么作用?② 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角?③ 层析液为什么不能浸没滤液细线?④ 滤液细线为什么要细而直?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全班学生合理分组后,进行有效分组探究实验。在自主探究中,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后把实验结果和结论写在学案上。对于现象不明显的结果,教师要分析原因,从而开发学生智慧。

3 智慧开发实验资源,丰富学生智慧

初中苏教版《生物学》教材中,研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方法是:将新鲜的和烫过的等量同种蔬菜装入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1 d后,让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验证袋内是否产生CO2。在实际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

3.1 制作新的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新的实验装置主要由洗手液空瓶(或带有按压式瓶盖的空瓶)连接软管和一段玻璃管组成。洗手液空瓶要清洗干净,拧紧瓶盖,利用排水法进行气密性检测。经检测合格后,将瓶内吸管减去2~3 cm。橡胶软管的长度大约为7 m,软管的一端与洗手液瓶盖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直角玻璃管的长管端相连。

3.2 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① 装置体积小,却能进行多次实验;② 洗手液按压式的瓶盖在拧紧后气密性好,洗手液瓶子的材质是一种较硬塑料,在挤压的时候不会出现外形的改变,加上每次按压的力度基本一样,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按压的次数来实现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转变;③ 装置末端添加一段玻璃管与化学试剂直接接触,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资源来源于日常生活,经过教师的智慧开发,丰富了学生智慧。

4 智慧对话实验课堂,活化学生智慧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高一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涉及渗透作用生物学原理。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笔者利用类比,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表1)。

探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失水时,学生依照上表的类比都能作出假O。假设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成熟的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通过类比,课堂中与学生智慧对话,从而活化了学生智慧。由于实验假设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学生的实验热情高涨,探究的兴趣浓厚。

5 智慧探索实验评价,发展学生智慧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一般2名学生一组完成实验,但实际课堂中往往只是1名学生独立完成,另一名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教师也无从评价每位学生的实验过程。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智慧探索实验评价:教师不评价学生,转而由学生组内进行互评。如高中生物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在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于学案,在学案中创新地设计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行为检查表”(表2),学生2人一组,组内互评,屏幕上有3 min倒计时仪,进行限时实验,实验结束后,随机选择一组学生汇报介绍实验过程中如何给对方进行过程性评价。

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一些优势。如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杜绝了课堂边缘人的出现,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理念。一人操作,一人观看评价,有利于操作学生更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操作步骤,对于评价的学生来说,观摩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能汲他人之所长,避他人之所短。3 min倒计时仪的使用,能让学生既要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又要注意到时间的紧迫性,避免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盲目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全班汇报评价,对于学生也有激励作用。这样的实验评价,便能够发展学生的智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60-02

[作者简介]朱海燕(198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数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同时也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一、借助数学思想,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决定着数学学习质量,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数学中的思想方法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可以让学生从雾里看花到柳暗花明。

(一)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运用非常广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可以将问题简单化,降低问题的难度。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有这样一个练习题:

A、B两名学生进行射击练习,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20次,请将A、B的射击练习情况在表1中补充完整。

这是一个数形结合的题目,给出图表让学生解答问题。学生在解答后面的问题时,要看清楚图表中的文字、数据信息,要将给出的图表转换为具体的数量关系,要补充A、B射击练习的相关数据,学生可以借助已知的图形、图表信息,再结合已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函数与方程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方法之一,它运用函数概念、性质、图像等来解决数学问题,巧妙地将问题转换为方程的形式,通过解答方程式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一个冰箱销售的数学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究其函数关系。在这个案例中,笔者给出了以下几个条件:已知进价每台40(元),年销售额120(万元),需要求取的是年销量Z(万件)与销售单价A(元)之间的关系。这是关于函数与方程的应用问题,通过题目给出的条件,得到函数关系式为120=Z(A-40)。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需要用到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它给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题思路,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多向发展。

二、注重因材施教,推动学生参与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因材施教,要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热情,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是全等三角形的求法,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判定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学习、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笔者在上课之初先拿出提前做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大家看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发现?”一些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一模一样的,立马举起了手,考虑到其他学生还在思考,笔者没有马上请人回答。过了一分钟左右,笔者猜大家思考得差不多了才请人回答,接着引出本节课的新概念――全等三角形。然后笔者又提出疑问:“看这两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吗?”并在黑板上板书“角”“边”两个字提示学生。通过黑板上的提示,学生很快发现全等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对应相等的特点。然后笔者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求三角形》的内容,并通过实际演练得出全等三角形“SSS(边边边)”的判定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全等三角形其余三个判定方法。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成功的数学课堂应该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且都能获得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不同之处,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调动学生兴趣,引导自主思考

数学教学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索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解疑。

在教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几何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笔者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中举出几何图形的例子。生活中关于几何图形的物体到处都是,学生反应很热烈。为了规范课堂纪律,笔者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长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感到陌生。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笔者采取小组接龙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长方体的物体。学生的回答很丰富,有冰箱、笔记本电脑、纸箱……轮到这组最后一位学生回答时,学生慢吞吞站起来,很尴尬地望了笔者一眼,然后低下头。笔者知道他可能一时想不起来了,于是提示他:“其实生活中的长方体很多,比如……”笔者没有说完,只是拿着数学课本摇了摇,这位学生很快反应过来,说道:“还有课本也是长方体。”“嗯,很好,我们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书本了,书本其实也是长方体。”听到这样的评价后,学生终于舒了口气。在课堂上不乏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缓慢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关注这些学生,想方设法地让他们跟随大众的步伐一起前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唤起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四、注重自主阅读,开发学生智力

书本知识的获取既需要教师讲解,也需要学生自身通过阅读思考获得。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中《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学习其实难度系数不大,考虑到九年级的学生理解、认知水平都比较成熟了,在教学这节课时,笔者没有急于向学生介绍新知识,而是先让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自主学习新知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笔者提醒学生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或者是新概念标记出来。为了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笔者让学生解释概率的含义,而概率是前面学习的内容,学生不至于那么快遗忘。尽管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不是非常流畅,但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新知识点还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阅读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本课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一点点解决,通过一步步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思考。

数学是一门高实效的学科,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它。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场所。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断收获人生财富。

参考文献:

[1] 林爱升.新课标下学生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教师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