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评估与监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的探讨 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概览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江苏的先行探索 县域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构想 美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策略研究 香港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学习科学的评价技术,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湖南188所学校参加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抽样监测 品重庆做法探湖南特色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我省2013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有序开展 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认真开展2012年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贵州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实施工作获教育部表彰 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深入推进项目实施引领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 新西兰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考察与思考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质量政策变迁路径成因分析 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策略观察 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2-05.
[5][7]网易教育. 荷兰的孩子如何考大学[EB/OL]., 2012-06-29.
[8]Lubbe,M.vander.Pupil Monitoring System for Primary Education[C]. Baku:The 33th IAEA Annual Conference,2007.
[9]汉克・A・莫兰德斯. 荷兰初等教育监测与评估系统[J].考试研究,2011(06):03-12.
【关 键 词】 教育督导;监测;评估机制;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测评结果等。”这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如何在以往的教育改革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怎样建立区域教育监测评估机制,以体现区域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大渡口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84所,其中,公办校(园)33所,民办校(园)51所。近年来,大渡口教育坚持课程改革,注重优质特色发展,形成了拥有市级示范幼儿园、小学、初中、重点高中、国家级重点职高、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的立体化优质教育体系。为此,我们提出,到2020年,大渡口将建成教育的“一品五区”。“一品”即西部都市教育精品;“五区”即普及教育领先区、特色名校汇聚区、教育人才成长区、素质教育创新区和职业教育示范区。
要完成这一宏伟的目标,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发展阶段转变。我们同样面临着提高质量、促进个人发展与推进社会公平发展的新挑战。为此,迫切需要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及时了解教育变化情况,掌握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监测体系,在关注规模和普及水平的同时,加强对结构、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检测,并通过对检测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教育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迫切需要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掌握详细的信息,以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这样,在努力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监测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几经探索,我们把新课程改革、督导评估与监测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由教育科――“推”、进修校――“引”、督导室――“督”的教育发展新格局。2012年,我区接连出台了《大渡口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大渡口区教育系统2012年评估与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下设立大渡口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引导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区监测中心主要承担着以下几方面职能:
一是摸清教育家底,服务教育决策。为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信息支撑,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全面、准确、详实地掌握学校教育状况,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提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三是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与信息机制。
二、依托网络平台,努力创新教育监测评估机制
为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因教育评价标准模糊而导致的评价失真现象,我们建立了区级教育督导监测网络平台。依托这一个开放平台,实现两大功能、体现三大特色、搭建四大系统、实现五大创新。
实现两大功能。网上督导评估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体现三大特色。“国家要求”和“重庆实际”有机结合、“分类规划”和“强化监管”有机结合、“顶层设计”和“规划落地”有机结合。
搭建四大系统。问卷调查和数据采集系统、督导系统、学校特色展示系统、交流互动系统。
实现五大创新。教育督导评估理念、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教育督导评估规划、教育督导评估手段、教育督导评估效能),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基本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满足学生、家长、学校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对互动教育资讯的需求,充分展示我区教育发展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为建立起覆盖全区的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大渡口区结合区教育督导工作的现状,主要从几个方面着力创新机制建设:
(一)着眼宏观,全面推进监测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的要求,继续加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力度,逐步实施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监测评估。逐步建立政府手段与监测信息机制相结合、区域质量保障体系和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相结合、学校管理评估与学生教师个体评估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即监测调查制度、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责任区督学公示制度、督导专家团评价建议制度,形成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教育督导评估”+“教育质量监测”新模式。
(二)关注内涵,完善评价体系
为建立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长效评价机制,大渡口区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探索:一是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区域督导监测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依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技术指导,在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和先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中小学实际,着力研究学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财政投入与实效、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在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基础上,从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方面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监测与评估,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成立督导专家团,定期评价建议。建立专家团例会制度,定期借助老专家的丰富经验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诊断把脉,及时了解掌握学校情况,认真研究解决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参考,为区域行政管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以导代管,创新管理手段
一是建立监测评估的信息机制。逐步建立区域政府督导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内部刊发,印发全区中小学校,对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教育质量的实际情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资讯需求;二是建立监测评估的快速反应机制。现代教育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作用不断加大,需要不断回应来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要求,导致教育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前所未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在这样复杂的客观条件下,建立一个能迅速反馈信息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我区教育现状,引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化解发展中突显的矛盾,使教育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统分结合,兼顾激励保障
一是优化队伍专业化结构,构建“三维督导”机制。结合区城乡统筹结对帮扶工作,调整了督导队伍人员结构,由在职书记、副校长等 任兼职督学,从人数、结构、年龄等多方面进行了统筹协调,形成了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片区督学、责任督学“三级”结构,以点带面盘活了督导评估与监测建设工作。
二是盘活随机督导机制,健全督导评价制度。一方面大渡口区建章立制,实现随机督导制度化,为督学责任区督学开展随机督导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实行程序管理,实现随机督导规范化,通过“亮证督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程序合法”的办法来规范工作程序,要求督导监测记载详实,实现随机督导专业化,进一步贴近学校管理现状,贴近教师的发展要求,促进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
三是结合督导公示制度,保障督导监测地位。一方面实行责任区督学负责制,在行使责任区督学职责时,亮证代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为督学提供了工作便利;另一方面保障责任区督学开展活动必需的经费,年初区财政专项预算10万元经费,专职督学工作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制度,统一安排督学下校车辆。
(五)强化结果,建立问责机制
一是实行定期召开责任区督学、专家团联系会议制度。通报督导监测数据,听取责任区督学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责任区督学所反映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
二是建立问责机制。把督导监测结果作为对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成效的督导学校,给予通报表彰奖励;对于督导评估中存在问题,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区教委组织纪检室进行跟踪问责,由责任区督学具体执行整改、跟踪、复查。
三、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服务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此,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我们通过在三所学校试点,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大渡口区特色的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流程:与责任区督学、督导专家团工作相结合,由责任区督学对学校随机督导、综合督导、实施监测;区监测中心采集、整理信息数据,形成数据报告;督导专家团对数据进行诊断、挖掘,梳理成果;区教委内部刊发评估与监测要报,学校印发评估与监测通报,建立反馈制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实施问责;区教委领导班子集体审议决定,进行行政干预。概括讲,就是建立标准、监测、反馈、问责、干预五个步骤。
一是建标。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方案(讨论稿)》等内容,通过借鉴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特色文化校园标准,研发我区的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逐步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区域数据库,建立健全区域评估与监测工作机制。
二是监测。按好、中、差三类分别确定样本校,以五、八年级学生为监测样本,由责任区督学根据区监测中心学期规划,按要求实施监测。
三是反馈。区监测中心整理监测结果,责任区督学通过督导监测网络平台汇总相关考察材料,共同形成区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数据报告,由督导室专家团分析、诊断,撰写分析报告,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报送区教委主要领导,通报全区各学校进行信息反馈。并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向社会有选择性的公布监测结果。
四是问责。让结果产生利害关联性,即根据结果,采取物质或非经济的激励措施。既要问责教师,也要问责学校、教委各科室等部门,建立定期通报、整改报告和大会反馈、个别反馈,以及回访督查、约谈机制相结合的问责机制。
五是干预。干预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区教委根据督导监测反馈,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干预。“硬”主要是指六室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该投入资金的,一定要满足。“软”主要指与“中国教师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课改,由其提供改进建议,提供专业上的扶持;与教育评估院合作,提出“心动课堂、快乐学习、幸福教育”的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对农村教育在政策方面优先落实、经费方面大力倾斜、师资方面优先配备、待遇方面充分保障,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估[J].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市义务教育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目的是:通过监测与评估,科学、客观的评价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各地区、各学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持与服务。
实施义务教育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意义在于:1、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把握教学质量的发展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2、通过监测与评估,引导学校干部、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把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学校创新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科学决策的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教学质量。3、通过学习质量监测报告和及时的反馈与反思,促进教师进一步了解、研究学生,尊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建立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成效。4、通过学习质量监测的评估报告、学科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报告,引导全社会逐步形成主流的、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社会环境。
目标任务
建立科学的、适合*地区实际的义务教育学习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一支具有科学评估学习质量能力的骨干队伍,为中小学教学工作提供业务指导;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义务教育质量报告;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提供质量监测服务。
依据原则
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适宜*地区学生学科学习质量评估标准。
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方面的各自不同特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切实可行的评核方法与评核工具。
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高,不仅要注重评估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导向性原则。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有关文件为指导,将有关精神与要求贯穿于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全过程,通过监测与评估把这些精神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中。
实效性原则。制定科学的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研制有效的方法与工具,对学生学习质量现状的成因、影响学习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做出科学分析;通过有效的反馈监控机制,形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正确决策,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不断提高。
激励性原则。把评估作为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动力,坚持目标(标准)参照,注重对学校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提高,使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经验。
可行性原则。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研制方法、技术和工具,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基本内容
学习质量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应该是一个综合指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思想道德: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公民意识等。
文化知识:语文、数学、外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体育健康: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卫生等。
审美表现:音乐、美术等。
个性发展:意志品格、兴趣习惯、情感态度等。
上述内容仅仅是一般性的指标框架,在具体操作中,将对上述指标进一步分解为明确可测的评价标准。
实施方式
为获取对全市学生学习质量的分年度的整体评价,要依据科学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学校的学生,对其学业成就水平、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等进行测量、问卷和访谈调查,并辅以实地考察、文献调查等多种方法,以求得最终判断。同时还应设计可行的科学方法调查中小学生的道德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水平。
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主要方式有:
1、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测试
围绕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以及《*市初中、小学学科学习质量评估标准(试行)》的要求,采取单科与综合测验结合、口试与笔试及其他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情况进行测查。
2、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用问卷及访谈法调查来自学生、教师与学校方面的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表现,从中分析影响学习质量的因素。问卷调查包括:
教师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研修情况、学科教育教学具体方式及相关因素。
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教学内容的感知、学习动力与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情况。
学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校的自然特征与学校教育资源条件与管理情况。
随着教育统计测量方法的普及和评价技术的提高,要建立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促进学习质量监测技术更趋科学化。
组织管理
全市范围内的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由市教育局牵头,会同市教育学院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区级范围内的监测与评估由各区市县教育局牵头,会同当地教学研究部门组织实施。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建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学研究、评价测量和项目规划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工作机构,具体研究与规划监测体系的网络建设和运作程序。
实施步骤
一、组成以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等多个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监测与评估的研究、实施队伍,依据本方案制定监测与评估工作的实施细则。
二、建立各学科学业质量评核常摸。
三、依据监测与评估细则中确定的实施内容和程序,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
1、抽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城区、城镇、农村(小学分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三类不同学校类型,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量的小学和中学,每所学校1-2个教学班,学生的数量不低于每类学校学生数的5%。
2、制定影响学习质量诸因素的调查问卷和学业水平测试问卷。
3、进行调查问卷和学科测试的试测,根据试测结果修改学科试题和调查问卷。
4、进行问卷调查和学业水平测试。
5、评阅试题,登记、录入和统计分数,录入与统计调查问卷。
6、撰写学科试题评价报告。
7、深入学校,实地调查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并就影响质量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8、个案研究。根据年度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细则的重点,在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一个或几个问题,对一些学校、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寻找影响教育质量因素,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一、建立评估指标的主要意义
评估是基于对某项活动的价值目标的共识进行的对该活动过程的监测和对该活动效果的评价。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监测评估指标的实际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评估指标的设计和使用,使项目中的相关群体对于项目的目标、价值、意义有更为明确的了解,并达成共识。这将保障活动中的相关群体围绕统一的目标,根据自身的具体工作要求,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共同实现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项目中,通过评估指标的设计和使用,不仅明确了项目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及教师的工作要求,而且还确立了入学平等、过程平等、发展平等的价值理念,这为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项目参与群体能够达成共识并为此努力,是建立评估指标的首要意义。
其次,通过评估指标的运用使项目中的相关群体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始终能够动态地把握活动过程,不断依据评估指标监测和修正活动过程中相关群体的行为,以便使活动始终与其最终目标保持一致。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项目中,通过评估指标的使用,相关群体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监测便成为建立评估指标的日常性意义。
再次,通过评估指标的使用使相关人员可以对活动进行阶段性评价,以检验相关群体在活动中通过自身努力所达到的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评估的目的,不在于考核相关群体的工作业绩,而在于了解和巩固已有成果,并合理评价实现这一成果的效率,同时分析已有成果的获得所引起的与活动有关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活动的开展。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项目中,通过阶段性评估,可以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并不断提出新的目标,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改善。因此,评价便成为建立评估指标的阶段性意义。
二、入学平等、过程平等、发展平等是评估指标的主要内容
以往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主要在入学、教育教学过程及个人发展方面与流入地学龄儿童存在着较大差距,“进不来、留不住、学不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入学平等、过程平等、发展平等是其关键所在。
在入学平等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学校平等入学。
第一,监测、评估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程度,主要是指检测、评估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规划中,多大程度上考虑到本地区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即,在规模上,是否基于科学预测,充分估计到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在规划上,是否根据本地区随迁子女特点调整学校布局;在政策上,是否开放公立学校以平等接收随迁子女入学,同时规范非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在管理上,是否实行有序的学籍管理,同时尽可能减少随迁子女入学的条件限制;在经费上,是否给予接收随迁子女入学的学校以应有的经费保障。
第二,监测、评估学校的支持程度,主要指检测、评估接收随迁子女的学校在接收过程中多大程度上考虑到本校为随迁子女入学提供措施便利。即,在认识上,是否将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纳入其办学指导思想的内容之一;在招生上,是否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办法,广泛接收随迁子女到本校就学;在管理上,是否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实际掌握随迁子女就学的流动性;在收费上,是否严格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收费,并针对随迁子女采取相应的费用减免措施。
过程平等是指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受到与本地学生相同的对待,这是基于社会融合原则而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中所提出的要求,它不仅是教育平等原则的体现,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的体现。
首先是文化融合。即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学生能够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接受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并相互尊重和理解、相互学习。其次是阶层融合。即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能够接受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相互尊重和理解,并基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立有效融合的社会关系。再次是消除社会歧视性差异。来源于不同文化及社会阶层的学生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应当积极促进各方对差异的尊重,而努力避免将差异扩大为具有社会歧视性的差异化对待。最后是机会平等,即使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
发展平等方面,则要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提供有效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所有的孩子平等享受教育成果。入学平等及过程平等的最终目的是使随迁子女实现与本地学生相同的发展平等。第一,学校应保障教学设备及设施能够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配置,并使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平等使用。第二,学校应保障教学课程按照课程标准开设,并安排应有的师资力量。第三,学校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配备师资,并注重教师能力的提高。第四,学校通过努力,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使随迁子女得到同等的发展。第五,学生的发展除通过学校的相关评价外,家长对于学生发展状况的认可也是重要方面,学校应将家长参与及评价作为学生发展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是指标的主要评估对象
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及教师负有较大的责任,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成为指标的主要评估对象。
流入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于平等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上,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并能将这一意识贯彻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过程的始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政策上给予详细而精确的指导,使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在规模数量、学校类型、办学条件、入学手续、学籍管理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的支持。学校将促进社会平等及社会融合等原则置于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首位,突出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共同培育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努力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使在本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城市完成义务教育,不仅仅是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也是农民工及其子女表达其自身意愿、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是切实保障随迁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
学校教师的支持。教师要努力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业成绩,并在教材衔接、教学进度、学业指导、家庭与学校沟通等方面努力适应他们的需求,以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统一标准、多种形式测量以及内部评估者评估是指标的主要操作特点
首先,要根据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评估对象特征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系统。整个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将活动目的和要求不断细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整个活动目的和要求成为最终可以测量的对象,同时也使活动目的和要求转化成为评估过程中的统一标准。比如,对于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平等的目标,不能仅有目标表述,而是要将入学平等目标细化成各个具体方面,这样,对于相关维度的评估就转化成为可以测量的具体指标。同时,各地区及各类学校要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来实施评估,这样可以避免评估过程中出现标准不一的情况。
其次,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只是为评估工作的进行确立了可测量的统一标准,其指标数据的采集仍需要通过与评估指标类型相适应的评估工具来进行。比如,在对入学平等维度的评估中,“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是否会同其他政府部门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规模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一项需要通过对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访谈,并收集其文本资料来进行评估,此时的评估工具便是针对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访谈提纲;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对入学问题的满意度”的评估,则需要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的问卷调查进行,此时的评估工具便是相关的调查问卷。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的评估中,主要的评估工具就包括相关群体的访谈提纲、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汇总表和相关群体的调查问卷三种类型。它们是针对不同评估对象及评估内容的数据特征而采用不同方法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与评估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状况。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9-0048-04
评价是引导社区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重要举措。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完善督查评价机制”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足见社区教育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标体系是评价内容的载体,是引领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盘,是开展评价的前提。科学制订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回顾
随着学术界对社区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区教育评价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相关的成果日益增多。一些大学教材、专著用专章或专节来讨论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如《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黄云龙,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沈光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等。同时,与之相关的期刊文献也逐渐增多。它们有的侧重于从整体上全面评价社区教育,如《社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内容研究》(张群、胡立智、乔时玲,2007)、《社区教育五维一体化评价体系研究》(余善云,2012)、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郜鑫,2014);有的则只侧重于社区教育某一方面的评价,如《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张永、王一凡,2013)、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建设探究(李艳娥,2013),还有的侧重于评价社区教育的效果或质量,如《社区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问题》(杜幼文,2012)、《社区教育有效性评价标准探析》(张东平,2016)《我国社区教育教学满意度测评研究》(袁双龙,2016)等。
在实践领域,影响较大的是教育部制订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标准”),此外,北京、江苏、山东等省也制订并颁布了类似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类似的社区教育评估活动,对推进社区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教育部开展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活动,建设了一大批全国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成为社区教育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体上看,以上研究与实践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原则、方法逐步清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并且各具特色。虽然在研究目的、方法、视角、重点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社区教育评价指标构建模式上以演绎为主。这种演绎模式以社区教育发展目标作为指标构建的基本依据,重点了解该目标的教育状况与实现程度。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指标内容重点指向社区教育供给方(行政部门和社区教育机构)的行为及效果;二是以自上而下的演绎为指标构建的基本策略,先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目标确定社区教育评价的目的,再以实现社区教育发展目标应当采取的措施为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最后以措施的外显行为或概念的外延为具体指标;三是以社区教育供给方期望或能够达到的结果确定量化标准。
运用“评估标准”等社区教育评价指标开展评价,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社区教育发展,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供保障,唤起公众参与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评估标准”等社区教育评价指标的构建逻辑是“供给主导”,首先关注的是“党委政府做了什么”、“提供了什么样的社区教育”,而不是“社区需求什么”。总之,由于其“评价依据以反映政府的意志较多,在反映社会和群众对社区教育的真实要求方面显得不够”[6],因此,难以唤起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供给增加也难以必然带来社区居民参与或满意度的增加。在调研中发现,社区教育场馆和设施设备形同虚设现象较为普遍,某示范区附近居民反映,“莫得人去(社区学院),平时宁愿‘坐街边打麻将喝茶’也不想去,去做什么呢,什么都不懂”,足见评价者所关注的焦点与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和需求相差较远。此外,这种评价往往具有高利害性,实践中经常出现评价信息失真,评价失信。一些基层社区学院(大学)的老师反映,“督导检查都是‘走过场’,‘豁人的’,许多材料都是编的,但都能过关,没有人说”,由此可见,评价功能已经出现异化倾向,评价指标体系预期的导向开始偏差(见表1)。
二、新形势下构建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策略与方法
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定历史时期社区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集中反映,同时隐含着评价者的立场和评价目的。社区教育发展思路与重点发生变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发生相应变化。“评估标准”等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的,是特定时期的产物,符合当时教育发展实际,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仅从政策文本看,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的“意见”就比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更加强调社区教育内涵而不是规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社区为根,特色发展”,更加强调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作为引导社区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标体系也应随之发生变革,构建新的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其“新”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主要是指政府管理社区教育的行为,核心是提供保障,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条件保障、机制保障,这是影响社区教育发展即居民感受与行为的因素之一。组织保障主要评价各地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情况;经费保障主要评价各地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情况;条件保障主要评价各地加强社区基础能力建设情况和整合社会资源情况。
(三)社会教育机构行为
我们知道,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已经推行了近三年,项目依托孟照彬教授MS―EEPO操作体系,围绕如何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而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单元组常态的学习、学习成果的多种表达呈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动静的适时转换、团队合作的探究、学生学习的速度与效率的提高等已经成为课堂常态;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以往更为多元、多样、灵活。这些变化对教育质量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必须通过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来作出鉴定。于是,如何监测评估项目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质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到社会各界对项目实施的客观评价,关系到项目后续推进过程中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学校管理文化的重建,关系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发展记录的科学性构建以及以后的大中小联动、新的考试考核招生方式的实施。本文在项目实施的框架下,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原理,探索出以下小学生学习质量进步指标的监测评估方法。
一、基于教育部教育质量“绿色指标”下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教育部的“绿色指标体系”与广西项目实施目标的吻合度分析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提出了评价内容和具体指标,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的20个关键性指标,这些指标实际上可归到三个领域,一是思想品德领域,二是学业质量领域(包含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三是身心发展健康领域。因此,综合评价指标是传统的德智体培养目标的现代版,力图把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具体化,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同时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综合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效率、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就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评价教育质量也在强调“绿色”,因此,综合评价指标被称为“绿色评价指标”。
从质量综合指标来看,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是构成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习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我们把它单列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习质量指标关注的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和素养(创新意识等)的提高和养成、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的感受。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是依托孟照彬教授《MS―EEPO操作体系》在我区实施的一项旨在提高课堂效率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实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造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乐学、好学、富于个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区所实施的这个项目的目标与教育综合质量指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该项目的最大亮点是学生的思维在常规课堂中被激活,而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其课堂学习的参与面就广、参与度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进步动机、求知欲望等也会被激发并延伸下去。此外,该项目还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训练,使学生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单元组”中的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人际沟通、亲和力训练等,以“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养成了文明礼貌、团结友善、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通过“做中学”“动中学”“哲学方式”“三元方式”等课型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向度得到了大量的扩张,由此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知识技能等学业水平。可以说,该项目基本上是围绕教育部的绿色指标的要求来推进的。
(二)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身心发展的双重过程,学习质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和身心发展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身心发展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的参与度、效度上,也表现在学生学习之后所获得的结果上,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能力意识等。学习结果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有关,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技能形成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质量,应该反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质量上。思维是以学生习得知识为前提,通过思维的向度组合,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的意识、实践能力的操作等方式来呈现的。因此,思维向度的数量是反映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
总而言之,学习质量可以通过三个维度的指标来反映,即学习的参与度、学习的效度和思维的向度。通过对这三个指标的量化分析和定性描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判断。
1.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投入,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当中,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习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水平与灵活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既可以用学生发言的人数以及参与活动的时间、参与面、主动权下放的次数等量化指标来呈现,也可以从行为参与(语言上的参与)、情感参与(情感投入)和思维参与(思考过程)等方面进行质性的描述。
2.学习的效度。学习的效度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学习的效率”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与获得学习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之比,即学习效率=学习产出(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效果”不等同于学习成绩,也不等同于教学效果,它是学生知识增长和心理培育的综合反映,包括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个方面。显性效果指的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等的掌握度及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运用度;隐性效果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结构的变化,即学习态度的变化、学习自控能力的变化、学习技能的变化和规范行为习惯的变化等。“学习的效益”指的是学生在正常的心理感受下,学习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接受学习任务、处理学习问题、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强,学习越有潜能,兴趣爱好越广泛,其学习效益越大。因此,学习的效度也是学生兴趣特长养成的重要指标。
3.思维的向度。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面对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运用之前所学过的各种知识技能,也需要将这些知识技能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以产生新方法,而这需要大量的思维扩张。大量的思维扩张可以产生更多新的方式方法,多次的思维收缩则有助于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中找到可行性和可能性的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排序等策略,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和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理想性方案,使之与现实对接。由此看来,思维扩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把思维扩张的数量,称之为思维向度的数量。在MS―EEPO理论中,思维向度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个操作性指标,功能转换度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操作指标,我们的项目推进目标就是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思维向度数量是学习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三个指标既可以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业发展的水平和学业负担的状况,又可以表示学生兴趣特长的养成过程,可以作为学习质量的评估指标。因此,对教育部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中的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的养成、学业负担的状况这三个关键指标进行测评,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效度和思维的向度进行测评来体现。而后三者既可以通过质性评价来呈现,也可以通过量化数据信息来呈现,是非常理想的评价指标。它们具备指标的三个特性:一是反映测评目标(学习质量)的本质属性,二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性(可量化表达),三是通过实际观测和测定,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下图。
二、学习质量评估方法
(一)随机抽样,选取样本,实施连续数据收集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估,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进步状况,我们通过对思维的向度、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这三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来揭示学生学习进步变化的趋势与特点,从而得出学生学习质量的状况。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从2010年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近三年时间。我们将项目按年度推进划分为3个时段,第一时段即2010―2011年,第二时段为2011―2012年,第三时段为2012―2013年。我们用上述三个评估指标采取样本,对样本在3个时段里进行连续数据监测,从监测的数据推测试点项目学校里学生群体学习质量的情况。三年来,我们从某试点学校小学三年级里随机抽取了56名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跟踪监测,即从3―4年级起,经4―5年级到5―6年级(对应的是项目推进的3个时段)进行了数据的收集、监测。
(二)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测试,获得学习质量的数据信息
我们对这56名学生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围绕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任务完成的过程来观测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的向度、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的有关数据信息。为了保证测试中获得的数据有可比性,我们每次测试的时间间隔相同,每次测试任务的材料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每次任务都包含问题提出、资料收集、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统计与整理、数据解释、结果分析与表达呈现等多个环节,且每个环节均涉及相关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法与策略的选择等诸多必备要件,每次任务都要通过单元组或团队合作完成。我们将每个学生每个时段的三个指标所反映的数据全都记录在案,作为判断某个学生在某个指标上是进步的(用“1”表示)还是退步的(用“-1”来表示),即某人后一年的某指标减去他前一年的某指标,得到正数即为进步,得到负数即为退步。
(三)学习质量的数据集合
根据逻辑推理,一个时段内,三个指标的变化综合在一起可能有8种数据模式,从而得到学习质量在一个时段内的数据集合(见上表)。
模式1为学习质量最高状态,同期3个指标都进步;模式8为学习质量最低状态,同期3个指标不同程度退步;模式2、模式3、模式4均为双指标进步模式,即3个指标中有2个指标进步,1个指标退步;模式5、模式6、模式7为单指标进步模式。
(四)统计样本中3个时段3个质量指标进步模式的人次分布
我们跟踪统计这56名学生的数据信息,得到了这批学生学习质量指标变化的8种模式3个时段的分布数据(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在第一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7人,2指标进步的有28人,1指标进步的有17人,3指标退步的有4人;在第二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24人,2指标进步的有24人,1指标进步的有7人,3指标退步的有1人;在第三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13人,2指标进步的有27人,1指标进步的有11人,3指标退步的有5人。3个时段累计:模式1有44人次,模式2有26人次,模式3有25人次,模式4有28人次,模式5有14人次,模式6有13人次,模式7有8人次,模式8有10人次。
(五)学习质量分析
3指标同时进步或3指标中有2个指标同时进步,都是学习质量较好的状态。根据3指标和2指标进步的累计人数,可以看出第二时段学生进步最快,群体学习质量较高,56人中有48人进步很快。第三时段情况略好于第1时段。这一结果比较符合目前试点项目推进现状。2010―2011年是项目启动期,刚进行教改,学生只学了5J(五项基础),教师刚学了要素组合的课型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调控能力还弱,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效度处于潜伏期,思维未被完全激活,学习质量比较低;2011―2012年是项目实施期,学生训练了5S(五项速度)等学习方式,教师学习并使用了平台互动的课型方式,教师构建的平台关照了各类个性学习特征的学生,对关键项内容的强化次数通过大量的参与、互动得到了攀升,大幅度增加了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潜力生逐渐减少,因此,这个时段学生的总体学习质量较第一时段高。2012―2013年是小学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的择校升学期,学生分心的事情逐渐增多,教师要为学生的统考统测做准备,不敢更多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学习质量就不如第二时段,进步速度趋缓。
三、结语
[关键词] 信号检测与估值;课程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平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43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43- 02
0 引 言
信号检测与估值课程与其他信号类课程相比,它的理论性更强、概念更抽象、数学公式不但多而且比较复杂。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普遍存在畏难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探索将网络教学平台引入课堂教学中,对课程中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难点以易于理解的Matlab软件仿真的可视化形式加以演示,从而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目前,信号检测与估值课程的设置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理论课时安排不足和缺少针对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该课程主要以理论阐述、公式推导、图表说明内容为主,从课程安排的理论学时来看:在目前仅有40个学时的理论讲解中加入Matlab软件演示环节已显得非常紧张,而用于公式推导的时间几乎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堂上为学生逐一讲解和演示Matlab软件的程序,导致学生对Matlab软件的应用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很好地达到通过运用Matlab软件进行实践锻炼的目的;而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大量公式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详细推导,这会直接影响学生深入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该课程目前没有设置实验实践学时,因此要真正加强学生对信号检测与估值技术的理解,还得让学生接触可以用于信号检测与估值的专用设备,如检测受噪声污染的信号检测仪及估计有用信息参量的估计器,通过一些算法的具体实现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课程中介绍了维纳滤波器的设计,教材中给出了很多的公式和图表,但是学生却不能建立它与实际信号检测之间的联系。
2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信号检测与估值课程教学改革
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已成为推进教育创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工作途径。做好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是本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将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吸收国内外信号检测与估值课程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走自主开发和积极引进相结合的道路,构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在这个平台上。
信号检测与估值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特点有:①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案、习题、解答、素材和案例等资料;②网络自主学习功能:提供课程模块化知识点;③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功能:提供基于Matlab软件的信号检测与信号估值在线实验;④交流互动功能: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扩展教学空间。我们将设计以静态资源、半动态资源、动态资源、整合资源为特点组织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类型由文本、幻灯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七种媒体类型组成。资源划分纵向以课程、章节、知识点为主线组织,依次为信号的统计检测理论、信号波形的检测、信号的统计估计理论、信号波形的估计等。横向以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虚拟仿真实验库的资源为主线组织。该网络教学平台支持静态资源的查找、链接、更新、上传、下载,除此之外还支持动态资源的生成和调用。能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在建设中我们将重点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库,强调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开放与共享。随着建设的发展,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已有功能,并开发出师生迫切需要的新功能,将平台建设与具体的教育教学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平台建设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关键词:口语评估,检测,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英语已成为各国公民必备基本素养之一,掌握英语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不仅能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熟练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思维打下良好基础,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强烈愿望,同时还可以促进听读写等语言技能及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更是英语学习的终极目的,但是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的影响,轻口语,重笔头现象较严重,枯燥的学习也使许多学生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开口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口语交际能力的检测与评估,充分利用了学生们对于成功的渴望,急切想得到同学老师认可的心理、科学、适时,适当的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综合多方位。多渠道予以评价,激励、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质,增强学习动机。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不断以成就感促动学生,达到评价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一、英语口语检测与评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现代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自尊心强,成功欲望强,知识来源广,有急切的被认可的心理,经过几年的学习,也积累了许多口语知识,流畅地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也是学生们的渴望,但表现应用的机会少。这为评估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而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上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教学目标上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克服单一语言知识教学倾向,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在内容上提倡基于教材,高于教材,活化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加大学生思维容量,提高学生思维质量,体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精神,这些为评估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既注重了英语知识的扩容,体现知识多元化,又注重了知识的融合,把英语变成多种知识的载体,所以对学生的语用知识,收集信息,查阅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紧密相连的口语交际能力。自然要求就越高。同时教材附有的评估表这都为口语的评估与检测提供了有利的手段,材料保障。大纲中阐明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而所有训练的实施及目标的完成要靠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检测评估手段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意识和动力,点燃英语口语学习的激情,推动英语学习进程,以达到教改的目的,适应教改的需求,合理地检测与评估也会规范教师的授课程序及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深入认识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内在动力,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口语交际能力检测与评估的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教学实际的评估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感及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被评者,重视每一位被评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转变,成就及英语文化素养,评价方法多样,有趣,灵活,注重人性化,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注意和现有教材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学的进程。
三、英语口语评估的目标
通过实验努力探寻能够科学有效地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予以评价的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口语流利程度,交际语言运用技巧及英语语境知识的掌程度等综合考评,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会合作,学会反思,注重自己的学习过程及表现,发现英语学习的乐趣,长短目标结合,积小成,为大成,从而获得更大的学习成效。
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评估的方法
1.小组评估。把全班同学根据英语程度分组,好中差结合,并对各组成员进行培训,平时作为学习小组,考核时各个小组轮流充当考官,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评价表,对各组成员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估考核,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选取与教材内容相近相关的课题,也可以自由选择彼此感兴趣的话题,面对面交流,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或者创设逼真的交际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整个过程老师可以参与指导。
2.自评。主要以学生自主评估为主。通过口语问卷的方式,针对学生自我学习状况,如:口语交际的态度,语音,语调,喜爱的交际用语,记住了多少条等,令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明确努力目标,不断增添学习动力,稳步前进。
3.师评。共分为两部分:
A:随堂评估。针对学生课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积极程度,参与意识等,老师做出恰当,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伤,同时根据所学课文,设置口头复述环节,一是了解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掌握程度,二是创造学生开口机会。或者利用Introduction部分让学生积极发言,及时给出Excellent,Very good。Good,Need improvement等评价,满足学生急于得到认可的心理。
B:阶段性评估。实施等级制,设置A、B、c、三个等级,定期(可以以月或学期为单位)由老师设置口语题目,对学生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口语应对技巧等方面进行合情合理的评估,确定学生口语等级,并且实行升级制,以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竟识,通过口语级别的逐步提升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五、试验探究的缩果
1.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浓了,为了展现自己,学生积极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实验班的学生英语课堂发言率由原来的32%提高到了48%。
2.学生口语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表达流畅。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了英语思维的习惯,汉语式英语越来越少,在期未测试中,实验班学生书面表达的语句准确率达70%之多。布局谋篇能力也有极大提高。
3.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尤其是在小组合作评估中,学生既是被评估者,更是评估者,考官,优越感油然而生,特别是中下等生被人忽视的感觉没了,因为他就是考官,其他同学必须正视他的问题及评语,所以他们的信心足了,参与热情高涨,为了维护自己考官的形象和权威性,他也会积极地练习口语提高口语技能,搜集更多的交际用语,充实自己,从而提高了他的英语文化底蕴。
4.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小组评估成员之间要不断沟通交流,以提高自己的技巧,互相帮助,相互信任,集体合作意识增强,协作技巧有所增强。交流能力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5.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及习惯,老师的评估激励了学生,小组评估的准备过程,使学生学会了预期,学会了提前主动了解安排内容的方法和技巧,无形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蔡国艳同学领导的小组甚至规定每个成员每天收集口语4条,每天30分钟交流,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了。
6.英语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期中,实验班5班平均分55.4、非实验班1班56.1、2班56.8、3班58.1、4班57.6、6班55.2。期未,实验班5班60.1分、普通班1班58.9分,2班58.2分,3班57.8分,4班59分,6班59.11分实验班由全学年普通班排名第五到第一,相对得到了很大提高。蔡国艳,谢汶奇同学在全国张思中杯阅读原著英语竞赛中获奖。
当然,在以后课题研究中,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评估标准把握再准确些,评估方法再科学些,操作起来再方便些。
2.评估次数合理简洁些,更人文化些,消除个别极差生心理负担。
3.评估过程中做好学生培训,明确活动目的,消除个别学生应付现象。增强评估的真实性。
【关键词】 数字减影造影; Garden分型; 股骨颈骨折; 闭合复位加压空心钉内固定; 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Garden ty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on screw fixation.Method:A total of 60 case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and Garden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result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cannulated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internal fixation,Garde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garden,the typ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s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cannulated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internal fixation.The genotyping results,femoral head necrosi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type Ⅰ accounted for 20.0%,type Ⅱ accounted for 26.7%,type Ⅲ accounted for 53.3%.Garden group type Ⅰ accounted for 16.7%,type Ⅱ accounted for 33.3%,type Ⅲ-Ⅳ accounted for 50.0%.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type Ⅰ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ccurrence rate was 0,the incidence of type Ⅱ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0 and type Ⅲ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ccurred rate was 100%.Garden group type Ⅰ in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0.Type Ⅱ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10.0%,type Ⅲ-Ⅳ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ccurred rate was 100%.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type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wo groups showed no adverse reaction.Conclusion: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echnology and garden typ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and the results have consistency,bu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echnique is more intuitive to enable physicians to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of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effective judgment,so it can better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arden typing; Femoral neck fracture; Closed reduction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on screw fixation; Curativ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Jiu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ujiang 33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1.016
近几年,我国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预后一般不理想,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情况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未出现移位或者是移位较少时,则认为股骨头血供的受损程度相对较轻,而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骨折部位会出现显著性的移位现象,且晚期的股骨头塌陷率相对较高[1]。以往处理股骨颈骨折的时候,医师主要依据患者的Garden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但这种方法难免会受到医师主观意志的影响。此次研究将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数字减影造影与Garde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数字减影造影组和Garden分型组,每组30例。其中,Garden分型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6~59岁,平均(47.68±2.14)岁,左侧股骨颈骨折13例,右侧股骨颈骨折17例。数字减影造影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7~60岁,平均(48.60±2.52)岁。左侧股骨颈骨折12例,右侧股骨颈骨折患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股骨颈骨折;(2)年龄18~60岁;(3)受伤前能够独立行走;(4)随访时间超过一年。
1.2.2 排除标准 (1)伴随着同侧股骨干骨折;(2)病理性股骨颈骨折;(3)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1.3 分型标准
1.3.1 数字减影造影的分型标准 Ⅰ型:三四支支持带血管影;Ⅱ型:一二支支持带血管影;Ⅲ型:血管支未出现显影[2]。
1.3.2 Garden分型标准 Ⅰ型:不完全性股骨颈骨折,且股骨头向后方倾斜,并呈现为外翻状的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颈骨折部位未出现移位,但属于完全性骨折;Ⅲ型:完全性骨折,股骨颈骨折部位存在部分位移,且呈现为内翻状;Ⅳ型:完全性骨折,且股骨颈骨折部位存在完全性移位现象[2]。
1.4 方法 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s技术为患者进行穿刺,穿刺部位为健侧股动脉,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对患肢旋股内外动脉进行选择性检查。先置入3F导管,同时选择性进入到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于中立位无牵引状态下,进行造影,同时在髋关节中立位5 kg牵引状态下,进行造影,并在下肢伸直内选置位状态下,进行造影。造影过程中,对比剂注射的速率为3~6 mL/s,造影总剂量为10~15 mL。其中,动脉采集速率为6帧/s,微血管为3帧/s,静脉期为2帧/s;动脉的采集时间为5 s,微血管为10 s,静脉期为15 s;采集过程中的延迟时间为2 s。所有患者均于C臂机指引下,行闭合空心钉置入固定术,术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分型结果、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型结果 数字减影造影组Ⅰ型
6例,占20.0%;Ⅱ型8例,占26.7%;Ⅲ型16例,占53.3%。Garden分型组Ⅰ型5例,占16.7%;Ⅱ型10例,占33.3%;Ⅲ~Ⅳ型15例,占50.0%。
2.2 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0.5~1年,两组各个分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数字减影造影组和Garden分型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股骨头主要是由旋股内动脉与旋股外动脉组成股骨颈的基底动脉环,然后自基底动脉环部位按照等骨距发出分支,这些分支沿着粗隆间线穿透髋关节囊,然后通过环状纤维的下方部位,再沿着股骨颈的滑膜反折部深面不断向上,直到达到股骨头颈交界部位的关节软骨缘,为其提供血液。在股骨头提供的血液中,旋股内侧动脉提供的血液占66.7%~75.0%,而旋股外侧动脉提供的血液占25.0%~50.0%[3]。这也就是说,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可以直接通过支持带动脉的数目进行反映,而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走形的距离与股骨颈横径之间所得的比值,也就是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走形的相对长度,能够充分反映自基底动脉环出发沿途中发出的支持带动脉的数目。当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走形的距离与股骨颈横径之间所得的比值越大,则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的相对距离也就会越长,因而沿途发出的支持带动脉也就会越多,进而能够直接反映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4]。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旋转角度的大小往往与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股骨颈骨折后,容易出现骨髓水肿现象,这可能与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存在一定的关系,也可能与骨髓内高压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5]。因此,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关节囊内压力进行测量,能够有效预测术后股骨颈骨折部位的预后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方法相对较多,因而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也相对较多。部分学者将股骨颈骨折分为两种类型,即稳定性不全骨折与不稳定性完全骨折[6]。目前,学者们对股骨颈骨折进行分型时主要是依据以下几种类型:其一,依据股骨颈骨折的解剖部位分型,主要分为头下型、经颈型以及基底型;其二,依据股骨颈骨折的骨折线方向分型,如Pauwels分型[7-8];其三,依据骨折移位的程度分型,如Garden分型。学者们对股骨颈骨折进行分型,主要是为了能够寻找一种有效地方法对股骨颈骨折进行治疗,最大程度减少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现象,同时降低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9-10]。
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进行检查,能够得到支持带动脉的具体数目,同时还能够对旋股内动脉占股骨颈的比值进行计算,从而能够有效明确股骨颈骨折后其血管受到损伤的程度,进而能够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出现缺血或者坏死现象的原因及其机制进行了解,同时还能够了解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出现塌陷的原因及其机制,最终能够利用得到的数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达到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目的[10-11]。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采用Garde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进行预测,能够准确预测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现象,并能够预测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率[12]。本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减影造影组患者Ⅰ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0,Ⅱ型为0,Ⅲ型为100%;Garden分型组Ⅰ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0,Ⅱ型为10.0%,Ⅲ~Ⅳ型为100%。提示Garden分型能够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现象进行准确反映。
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为股骨头部位的血供受到了损伤,而股骨头血供受到影响的程度往往与股骨颈骨折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13-14]。其中,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因骨折部位对股骨头血生的影响较大,因而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机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骨折线往往处于股骨头与股骨颈两者之间的交界部位,骨折使旋股内侧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受到了损伤,影响到股骨头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促使股骨头处于完全游离的状态,使其在髋臼与关节囊之间出现旋转性的移动,进而导致股骨头圆韧带容易扭曲,促使小凹动脉出现闭塞[15-17]。与此同时,头颈型骨折也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这主要是由于头颈型骨折骨折线主要是从股骨颈的上缘股骨头部位开始,直到达到股骨颈的中部位置,往往呈现为斜形,且骨折线与股骨纵轴线之间的交角相对较小,甚至重合,此类骨折患者大多数均会存在一三角形骨块与股骨头之间相连的现象,进而使骨折部位的剪力增大,导致骨折部位不稳,促使股骨头血管受到严重损伤,最终导致股骨头血供情况相对较差。
本次研究中,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后的血管受损程度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找到股骨头血流分布情况与Garden分型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为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表明,股骨颈骨折患者支持带血管的受损程度与预后效果呈负相关,股骨颈骨折血管受损越多,则预后也就越差[18],这与Garden分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就说明采用X射线对股骨颈骨折进行Garden分型,以此判断术后的预后效果,相比其他分型的准确性更高,因此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时,Garden分型可以作为首要的分型应用。但是,医师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Garden分型进行判断时,往往会受到医师主观意志的影响,进而导致不同的医师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19-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Garde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分型与支持带血管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若根据X射线检查结果无法对患者进行准确分型,则可以为患者进行血管造影,依据残存支持带血管的数目进行判断,为临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性的意见,进而减少出现股骨颈骨折部位不愈合的现象,并降低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数字减影造影技术与Garden分型用于评测股骨颈骨折的预后效果,其结果具有一致性,但数字减影造影技术能够使医师更直观地了解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依据残存支持带血管的数目对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效果进行有效判断,因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建伟,黄桂成,马勇,等.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早期闭合复位对骨折预后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287-289.
[2]晓牧.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976-1977.
[3]冼敬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3):1528-1529.
[4]黄道文,胡文浩,魏波等.骨水泥型人工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9):7003-7008.
[5]彭笳宸,李安余,吕国庆等.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176-3177.
[6]辛景义,曹红彬.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7):708-713.
[7]张寿,孔长庚,邢势,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随访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3):8570-8574.
[8]袁东堂,刘刚,于广泽,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116-117.
[9]唐跃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6):727-728.
[10]秦明,高仕长,周华,等.7.5 mm QWIX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10):925-930.
[11]马春辉,易诚青,李夏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体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2):1554-1557.
[12]赵奇,刘世清,明江华,等.加压空心螺纹钉置入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4):7138-7145.
[13]马俊,宁显明,邵大洪,等.全髋关节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3):66-67.
[14]谢学义,李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30-31.
[15]李格当,王剑,曹磊光,等.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65-67.
[16]陈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73-74.
[17]杨灵,龙成,张德盛,等.闭合复位多枚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21-22.
[18]雒萌,哈斯.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28-29.
[19]陈静,凌坤.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38-139.
从上个世纪开始,“奠基性”的基础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质量也成了核心问题倍受关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和项目,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所主持的“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研究”(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以及PISA,都在周期性地对全球几十个成员国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世界各国也纷纷采取不同的组织模式对本国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艺术教育质量监测正在逐步的展开,音乐科目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中。
一、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概况
1.美国
被称为“国家成绩报告单”的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方案”(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于1969年成立。它由国家评价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负责执行,专业教育考试服务公司负责实施,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它是美国唯一长期的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工程的榜样。NAEP于1971、1978、1997和2008年对音乐教育进行了四次监测,至今已有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流程。
2.新西兰
新西兰“国家教育监测进展”(National Education Monitoring Progress,NEMP)是国家教育部委托奥塔戈大学(uhiversity of Otago)教育研究评估单位进行评估的项目。任务是对新西兰中学生在学校课程所涉及的各领域达到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估和报告。新西兰每年都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教育质量监测,每年考察不同学科,四年一轮,几年内实现对所有学科的覆盖。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在新西兰的学校课程中是一门核心课程,于1996、2000、2004、2008、2012年对音乐进行了监测。
3.英国
英国教育质量评估由英格兰教育标准局(Office for Standards 1n Education,OFSTED)负责。英国有统一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的监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第三阶段(7-9年级)进行。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没有独立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英国从1999-2008年每年对各地区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监测,并公布各地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分男女生),分数达到预期标准的百分率。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没有统一的音乐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州相继推出了新的“音乐学习标准”,音乐教育质量评估也在各个州内自主进行。
5.爱尔兰
爱尔兰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称为“Pilot:WholeSchool Evaluation”,由教育督察局(Inspector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负责。它有制定统一的监测指导,没有独立的音乐科目监测体系。1998-1999年爱尔兰对学校全部科目进行了监测,音乐是被监测的科目之一。
6.黑山共和国和塞尔维亚
中、东欧黑山共和国(Montenegro)和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有共同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即由教育质量评估协会(Institute fo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valuation)主持的“发展标准:测试和主要学习”(Development of Standards:Trial and Main study-DSTMS)评估项目在2006年对义务教育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全国性的音乐艺术教育质量监测。
7.日本
日本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历史较早,在1958年与1966年的全国学力调查中,日本对音乐学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监测。
1958年的音乐学力调查对象为国立、公立学校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全国范围的抽样,参加人数占全国学生总数的4.1%。1966年的音乐学力调查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抽样20%的公立和私立学校以及全部国立学校。
1966年以后日本终止了全国学力调查项目,2007年得以恢复,每年在新学期开学后进行全国统一学力调查考试,但音乐科目的学力调查依然没有恢复。
8.中国
目前,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代表国家行为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机制。2007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至今,他们已经开展了对数学、语文、心理健康及科学等科目的监测,但艺术科目的监测尚未启动。地方上一些相关的研究项目或区域性的评估行为在监测理念、测评工具开发及影响力等诸多方面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存在较大的差距。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7年课程发展会议上颁布的《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导(中四至中六)》基础上,制定了香港中学文凭教学考试音乐科目“校本评核手册”(school-based Assessment Teachers’Handbook)(试行版),包含评核大纲、评核理念、评核目标,校本评核与课程的关系等内容,明确规定2012年开始将由考评局在全港陆续实行对高二及高三学生的监测,2015年将正式实施,并占全科成绩的20%。
二、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考察
1.监测模式
纵观各国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在具体的组织形式、执行机构、监测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概括起来可分为“国家独立监测”和“国家督导监测”两种基本模式。
“国家督导监测”模式是由国家负责教育评估的机构下达硬性规定,制定评估指导原则和组织统一考试,具体的执行则下放给各地方政府,以学校为单位开展音乐教育监测。监测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没有制定独立的音乐监测指标体系。学生的成绩直接作为监测数据,其结果要向学生、家长、学校、地方政府、国家督学层层递交。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时效性强,每年定期进行评估并公布监测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覆盖面广,监测对象是抽样年级(每年在各学段指定年级进行)的全体学生,具有普查的意义;高利害性,国家除了以区域为单位公布成绩报告外,校方及学生都能得到具体的成绩,并与学生升学或毕业挂钩,教师平时的形成性评估成绩与国家督导的终结性测查成绩相结合。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采取这种模式监测音乐学科。
“国家独立监测”模式是由国家立项,国家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负责执行。音乐监测同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同时制定独立的音乐监测体系方案,明确规定监测目的、框架指标以及监测流程。监测结果不以个人为单位呈报。其特点是:周期性强,按一定年限周期进行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抽样测查,监测对象根据监测框架指定的年级在全国进行分层抽样,因此只包括指定学段中某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不具有普及性;低利害性,监测数据不以个人为单位呈报,结果不与个人利益或学校利益直接挂钩。美国和新西兰等国采取这种模式监测音乐学科。
2.监测框架
监测框架是由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和监测维度三个方面构成。
各国对监测对象的选择采取了三种模式。一是选择义务教育阶段关键年级。如美国、新西兰、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及日本监测对象分布在四、五、六、八(初二)年级,而具体监测的学校和学生均以抽样的方式产生;二是选择义务教育某个阶段的末年级,如英国和澳大利亚(以维多利亚州为例,其测查义务教育六个学段的末年级);三是选择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年级,采取文凭考试的形式测查。如澳大利亚维州为高二、高三年级设置的教育证书和运用证书课程考试,香港为同样年级设置的中学文凭教学考试等。后两种监测对象的选择包括指定年级的所有学生,具有普查的意味。
各国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内容都以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素养)作为首要指标。课程标准是制定监测内容的重要依据。除了集中测查学生的音乐学习成就外,还附带学生音乐学习背景因素及学校效能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监测维度是指将音乐素养的全部内涵进行分类组织。各国家地区都有其相应的范畴界定――美国拟定为“创造(creating)、表演(performing)、回应(responding)”三个主题;英国拟定为“表演(performing)、创作(composing)和评价(appraising)”三个领域;香港拟定为“培养创意及想象力、发展音乐技能与过程、培养评赏音乐的能力、认识音乐的情境”四个领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分为“创造与制作”(Creating and Making)和“探索与回应”(Exploring and Responding)两个领域。它们成为各国音乐监测维度的根本指导依据。
3.监测工具
监测工具,即围绕着监测框架维度而独立开发的一套测试题或任务。各国音乐监测工具大都采用纸笔测验和真实性情景(或真实性表现)测验题相结合的方式,不同类型的测验题在不同的年级侧重不一。以美国NAEP和新西兰NEMP监测体系为例,其测查工具在学科性、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等方面都体现了相当的技术含量:
(1)任务呈现形式特别强调学科特征。绝大部分任务在情境中以感性的材料呈现,任务设计善于综合各种艺术元素,可以同时考察多项音乐能力,尤其侧重创造性的表现。
(2)任务难易程度的控制是开发监测工具的一个至关问题,能否把握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信效度。新西兰和美国在这方面均持有非常慎重的态度。比如新西兰在其音乐监测框架中明确规定:“任务的难易程度必须覆盖被测试学生的预期能力范围,而且必须避免性别、文化或社会背景等的偏向性。”他们具体的做法则采取收集各州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平衡点。
(3)任务比例关系。1997年美国NAEP音乐监测,最初回应型纸笔测试题与表现型任务的比例关系为4:1,具体操作中每个学生实际执行的任务数量又有所调整,最终比例为2:1。但这种比例关系仍受到有关方面的指责和质疑,认为纸笔测试题的数量偏重,创造性的空间太小,无法体现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西兰则主要采用真实性测验题。
(4)设置趋势任务。趋势任务是用来考察学生表现的变化趋势,它在总的任务中占一定比例,一般会在两次的音乐监测中重复使用。比如,新西兰2000年的音乐监测任务中有10项被定为趋势任务,它们在2004年的监测中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再次使用。设置趋势任务可以在同一人群(四年一个循环周期的监测)中重复使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监测数据报告
呈示报告、公布数据,是监测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向全国通报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以有效的报告呈示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来影响音乐教育实践,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公布监测的结果,各国做法不尽相同。
英国在每年的全国教育监测报告中,仅向全国公布各郡(地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以及男生、女生分数达到预期标准的百分率。但在相关的网站会呈示大量的任务范例以及详细的监测引导和评估说明。
新西兰全国监测评估的结果以任务为单位逐一进行报告,同时公布两个年级(四、八年级)的学生在每项任务中不同的表现水平(所有任务分为四个水平等级,等级标准因任务不同而描述不一)。
美国的监测结果同样以任务为单位逐一进行报告,以量尺分数(scale score)(学生对每道题目回答的得分各等级人数的百分比)和成就水平(achievement levels)(学生对每道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两种方式呈现。此外,美国还公布了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活动情况与得分各等级之间的关系数据。在音乐监测结果报告中,运用潜在特质理论(1atent trait theory,IRT)模型,呈示了学生在回应方面的等级水平表现,概括分析了学生在监测练习中表现好坏与全面的音乐反应能力的关系,从而确定潜在心理特征(latent trait)是否可以通过测试题被反应出来。
三、国际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
在国际社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基础艺术教育质量监测的大环境下,我国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评估以及科学的数据来解释中国从2001年《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可喜的是,《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再一次重申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于1月26日《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各地要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要组织力量研制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这些新的政策导向,不仅表明了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推进的力度与决心,无疑也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建立国家音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时机已经相当成熟,展开全国性的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势在必行。而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范式和经验也给予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1.适合国情的监测模式
如何选择音乐监测模式,是国家开展音乐监测的首要任务。具体选择“国家独立监测”还是“国家督导监测”模式,各国会根据本国情况或者习惯来确定。国家教育体制、教育水平、人口规模、教育经费、评估经验以及不同模式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都将纳入考虑范围。
我国开展音乐教育质量监测,选择“国家独立监测”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因为这种代表国家行为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与地方政府展开的监测或各教育单位开展的评估相比,在影响力、效果、作用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它具有权威性、法制性、多效性、全面性、公平性、开放性、低利害性等多重优势,保证了监测数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适用性。可以回避各地方政府自行监测可能导致的盲目攀比和恶性竞争,甚至造假作弊现象等不利因素的产生,以便发挥监测的最佳功效。
2.先进的指导思想和严谨的运行机制
国家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应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各国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着眼于诊断、改善、激励、提高的功能目的。特别是对创造性的表现和学生个体音乐潜能以及环境背景等综合因素给予了高度关注,对音乐素养进行了多维度的考量。它吻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5》中所倡导的“学生的认知因素要与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的监测理念,也使我们认识到,音乐监测要回归人本主义思想,评价的重点不仅要关注知识、智力,更要关注人性、自信、兴趣、情感态度、创造性等方面。要以国际先进的思想理念作为指导,才能不偏离素质教育的宗旨。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教育质量监测的保障。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由机构设置、制度和实施程序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实施是由命题-取样-测查-反馈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西方较为成熟的音乐教育监测体系一般由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来完成。管理、执行、实施等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即从组织团队,建立平台、设计评价、开发试题、实施评价、报告、监测培训、咨询服务等诸多方面,构成一个从学校外部对音乐教育质量进行监测的严谨完备的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尤其需要借鉴西方好的经验,才能确保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有效运行。
3.合理的监测框架
各国确定监测对象以学段划分为基本依据,又不尽然。比如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基础教育的学段划分虽不统一,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八年级作为监测年级,这说明学段划分不是唯一的依据,而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科学理论,音乐教育监测选择九岁以上的孩子(四年级以上)比较符合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确定监测对象不仅应该根据国情,还应将学生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纳入到考察范围内,体现科学性。
制定监测维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和依据,但未必是课程标准的翻版再现,完全可以体现高于课程标准的思维模式。比方说,我国课程标准拟定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维度界定并不清晰(鉴赏已经介入了“音乐文化”及“评价”的领域,“表现”与“鉴赏”、“创造”领域均有交叉的内涵),那么在制定监测维度时,就要敢于打破旧有框架,将音乐素养的全部内涵重新整合,体现出音乐监测的前瞻性。
4.科学的工具技术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监测则是一个以定性、定量技术为手段的科学处理过程,使用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着监测体系的效益、速度和质量,所以技术因素是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点。国外比较成熟的监测工具在呈现形式、难易程度、趋势任务、比例关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较为科学的把握,以下的经验特别值得借鉴:
(1)工具媒介要尊重听觉艺术的规律,体现感性的特点。尽量用音响作为刺激材料,并具备足够的便携、经济、安全,且在学生的操纵能力范围之内。
(2)任务设置必须结构化。即严格遵循既定程序,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指标,运用特定的问题发问,以标准格式记下被试者的表现。
(3)测查任务的焦点应该体现出多视角的包容性,即每项任务以一个主题贯穿,同时辐射多项测查内容,使任务呈现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执行流程要求练习围绕一个艺术主题或是特殊的工作而建立起来,以便学生能聚集于单一的任务议题。并附于严谨的说明和引导,保证能够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努力。
以上国际范式与经验对我国开展全国性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完善我国音乐教育机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P键词:信息化;教育督导;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04-03
为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大连市确立了“建立教育督导综合应用平台,推进督导工作方式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逐步向大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数据化督导过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督导现代化,不断创新督导与评价方式,完善监测与分析模型,建设现代化的督政、督学、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2010年开始研究设计具有大连本地应用特色的“大连教育督导平台”。平台的建设理念:一是依据“发展性督导评价”理论,针对督导评价目的的建设性、内容的个别性、主体的多元性、过程与结果的开放性等特点研发;二是依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对必要的督导工作实行过程化督导管理,包括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三是互联网思维,全样本、相关联、混合数据的个性化反馈、适应性分析、趋势统计等。平台的建设特点是模块化、可插拔、云服务。平台由全市统一的数据库和若干个应用子系统构成,满足教育督导部门及学校开展督政、督学、质量监测的应用需求。
一、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
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是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一个子系统。
1.结构与功能
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由档案查询展示功能模块和督导评估功能模块组成。档案展示模块包括:永久有序的单位档案云端存储、查询展示督导评估档案、自定义展示其他档案、独立的个性化单位门户首页等功能。督导评估模块包括:市对区、校进行督导评估、区自评及对学校督导评估、学校自评、社会人员参与辅助评估等功能。系统可根据不同的督导评估内容和要求,选择和组合督导评估类型、定义与督导评价体系;搜集和分析督导评估资料,对评估对象进行查审和量化考核督导,科学统计和分析督导评估结果;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督导评估效益最大化。
2.优势与价值
该系统创新了教育督导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提高了督导效率与质量,实现了:
(1)网络化档案管理。档案的生成与积累规范、系统、适时,可根据工作需要,快速地对档案进行整理、上传、管理和展示,实现无纸化办公。
(2)多元化督导评估主体。不但发挥了被督导评估单位的主体作用,而且还保证了督导评估主体的权威性,特别是将社会组织、个人的评价纳入评估活动中,为家长、学生、社会参与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实现了督导评估中多边互动等多主体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即时化督导评估实施。督导评估更具时效性、可追溯性,不受时空和时间限制,可即时发现过程中的问题、监督工作进展状况,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督导评估效能效率。
(4)智能化统计分析。各评价职能部门和个人独立登录打分,可设定多种取分方式,系统自动计算,避免繁重的统计工作及人为的计算错误。运用数学模型对评估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各项区域发展综合指标,并可以自动生成详细的统计图、表,结果一目了然。
3.适用范围
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可满足基础教育各学段、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的需求。只需将每项督导的评估指标体系或标准嵌入到系统,系统就可以按照评估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每项评估在系统中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4.应用案例:个性化的综合督导
督导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年度责任目标。年初确定责任目标,市政府与县区政府签订责任状。市政府督导室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方案及评估细则,应用《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为县区提供具体的、个性化的标准。
第二阶段:全年推动责任目标落实。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评估与服务并重”,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督学的相关人员担任评估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过程资料,责任督学参与实施全程跟踪,并根据需要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督导。
第三阶段:年末完成考核评估。注重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在县区自评的基础上,组织评估组现场考核评估,利用《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收集的过程资料和数据进行网上打分。
第四阶段:督导评估结果应用。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科学统计和分析督导评估结果,使督导报告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结果,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文件形式,并在每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向社会和媒体通报评估结果,依据督导评估结果发放奖励资金。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是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另一个子系统。
1.结构与功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包括数据上报统计、均衡发展状况分析、均衡发展监测和教育决策支持四个模块。系统支持自主、任意定义与监测体系;对各项基础数据自动进行拆分与统计、计算与分析,对于没有达标的指标项系统自动报警;以多数据、全样本、相关联的形式,及时地对跟踪与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拓展,并实时、个性化地将义务教育均衡与发展状况、趋势和可能发生的概率及规律揭示出来。
2.优势与价值
(1)网络化数据采集。所有指标均在系统中编辑与,基层单位可及时获知指标内容,可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与规范,同时又能快速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上级管理部门,便捷高效。
(2)智能化数据处理。基层单位仅需按照相关要求填写最基础的数据和信息即可,所有数据的分类、拆分、汇总、计算,系统自动完成,并能根据需要,生成各种报表。
(3)常态化跟踪监测。系统对不达标项目设有自动预警功能,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督导部门也可根据需要,长期跟踪和监测基层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度与工作成效,常态化地掌握各地指标的达成状况。
(4)科学化决策支持。依据监测到的详实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科学计算出差异贡献、差异基准。并通过对异常差异贡献、差异调整空间的提取,最终给出改进这项工作的具体量化标准,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依据。
3.适用范围
系统满足省、市、区三级督导部门及学校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的需要;为教育决策、管理、评价提供高效的工作方式、科学的管理办法和可靠的信息依据。
4.应用案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分析
在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重点评估县(市)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情况。尤其是“差异系数”的引入,将传统的定性评价发展为定量评价,使评估更科学、更公正、更有说服力。大连市正是在国家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与应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覆盖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为全样本监测。
使用“差异系数”和“达标率”,分析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均衡水平,“差异系数”和“达标率”是国家教育部门考核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达到标准的两个重要指标,“差异系数”反映了各义务教育学校某项指标的数值与该项指标区域内所有学校平均值的离散度;使用“发展指数”和“发展程度基尼系数”分析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发展水平,“发展程度指数”反映区域教育八项指标超出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的程度;使用“倾斜指数”和“效率指数”分析评价县级政府对县域义务教育投入的倾斜程度和投入的使用效益,“倾斜指数”反映了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相比的倾斜程度。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监测与分析,为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投入、科学决策等提供数据依据。
三、责任督学管理系统
责任督学管理系统是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另一个子系统。
1.结构与功能
系统由市数据管理与应用模块、县应用模块和第三方接口(省、国家)构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工作成果的展示与共享、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治理、责任督学和责任区日常工作、全样本数据分析和处理、个性化内容即时推送和反馈等功能。具体为:
(1)督导任务(计划)。月、学期、年度责任督学工作计划和任务。
(2)资源包。将工作计划、交流反馈、总结报告、整改报告、督导报告按事件的时间轴捆绑成资源包。
(3)责任督学注册与责任区划分。包括责任督学的基本信息、背景信息和扩展信息,设置统计条件与结果输出。可在网上直接划分、调整责任区。
(4)责任督学工作考核与统计。统计工作任务的数量、完成百分率和优质率等。统计责任督学下校次数、回应投诉次数和满意率等。
2.优势与价值
(1)任务布置多元化。
督导任务由常规任务、规定任务和自主任务构成。任务时,可根据区域整体计划部署任务,也可以结合责任督学自身业务优势和学校个性化发展需要,在个性定制前提下设计、布置、上传,实现了督导任务一键式传递,一对一,实现督导信息直通。
(2)结果反馈公开化。
责任督学督导报告经由责任督学,在公开权限下以全样本方式整体公示、反馈督导结果。系统用户通过对督导报告的阅读、评论,既可互相学习,也可及时发现工作的问题并改进。
(3)监督整改社会化。
整改情况由系统、门户网站多窗口同时,接受教育内外全域监督,并通过对反馈情况的混杂数据收集,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发现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完善整改工作。
(4)投诉处理便捷化。
管理系统与移动终端功能整合,用户可通过留言方式直接对话责任督学,开通了家长、社会与责任督学便捷的联系通道。责任督学也可以使用手机,即时完成信息传递、情况反馈、投诉受理等工作。
3.适用范围
系统既可满足省、市、县三级教育督导部门对责任督学管理的需求;也可满足责任督学日常工作的需求;还可在委托责任督学参与综合督导、专项督导中应用。
4.应用案例:大连市金普新区责任督学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大连市从2014年开始自主开发建设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信息系统,大连市金普新区应用该系统辅助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他们按国家督导办的要求,设了5个责任区,配备5名专职责任督学和20名兼责任督学。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每个学校设置了1名督学助理,赋予督学助理专门对口联络本校责任督学的职责,落实责任督学的工作,对校长直接负责,受学校和区督学室双重领导。
金普新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通过责任区督学管理系统将全区责任督学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支跨区域、专家型的责任督学队伍。专职督学与兼职督学及督学助理之间密切配合相得益彰,使责任督学的经常性督导与团队定期督导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常态化成为了可能。以“保障”与“实性”为基础,以“体系”与“创新”建设为抓手,创建了金普新区教育督导GPSI的1234模式。一是保障(Guarantee):人财物保障;二是实性(Pracpical):实践性、实效性;三是体系(System):构建完整的工作体系、完善有力的保障体系、创建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四是创新(Innovate):无缝覆盖的范围创新、三方联动的队伍创新、项目跟进的任务创新、技术支撑的手段创新。创新了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强化了督导职能,延伸了教育督导的触角,让责任督学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及全社会都参与责任督学工作、反映问题、监督学校和各级政府教育治理工作的“汇聚点”。密切了政府、教育治理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畅通了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成果落到了实处。
通过对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经初步尝试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督导评价方式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给我们教育督导工作带来的好处,我们将坚定信心,不断创新与实践,向大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数据化督导过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督导现代化。
在督导工作中,镇江市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改革督政考核,推进政府履行工作职责
为提高督政考核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镇江市在督政过程中把江苏省的督导评估体系进行细化,把100个标准放大到1000分考核的分值,重点更加突出,更加符合镇江的实际。优化督导流程,每年的12月政府督导室对各个市区进行督导考核,将考核的情况在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汇报,政府汇报会议通过以后将结果向镇江的主流媒体进行公示。第二年,分管市长带领教育局和教育督导室的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市区进行面对面的反馈,这样的工作流程和反馈方式受到了一致好评。
在工作过程中,镇江市督导室着力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先进学校创建的督查,下发专题通报,推进督导考核向镇(街)延伸,强化责任落实。政府教育督导成为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推手,各地教育现代化建设呈现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
2.创新评估监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认真组织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工作。创新纵横双向采集、沟通、确认数据的方法,确保客观公正地分析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对于存在的薄弱环节,编制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年度监测报告,有效引导各地、各部门强化举措、务实推进。
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评估有8个纬度,即普及、公平、质量、开放、保障、统筹、贡献、满意度。根据这8个纬度16个二级指标,73个建设组进行建设,结合江苏省的实际,镇江市对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双创的主题活动,即教育现代化的先进镇、先进学校。镇江市在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开展以人促建、以创促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4年,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为71.6分;2015年,镇江市得分将近86分,在全省位居第5,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3.规范挂牌督导,推进学校规范办学
2015年9月,在全市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现场推进会上,全面部署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通过随机“一日督导”、责任督学“联合督导”以及“专项督导”等方式监督学校规范办学,参与和指导责任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随访了解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落实情况,为学校问诊把脉,献计献策。润州、丹阳、句容在创建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工作方面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年底,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专题通报,推广润州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经验。
4.突出内涵建设,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015年,镇江市督导室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高水平完成市属学校第三轮发展规划实施督导评估和第四轮三年发展规划评审论证。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教学督导评估中,百余名专家深入市直各校听课共800余节,听课面超过专任教师的50%,突出了学校教学中心地位,对于推动市属学校进一步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强化内涵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当前,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迫切需要全面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但镇江市教育督导的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和督导方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教育督导力量还比较单薄、督学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督导评估结果运用不够到位等问题。面对新的任务与挑战,镇江市教育督导将以完善督导制度为基础,以理顺督导工作的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为重点,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督学队伍。
一是强化督导机构,优化督导队伍。着力提升教育督导管理层级,调整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设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教育督导工作的新机制。结合实际配齐、配优专职督学,聘任一定比例的兼职督学队伍,探索建立督学持证督导和督学资格制度。面向全市建立满足各类教育评估的专家库,引领全市教育督导评估队伍专业化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合理规划督学责任区,优化责任督学配备,建立责任督学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学校视导员制度,加强学校内部督导工作。
二是构建运行机制,优化功能发挥。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努力健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在进行教育决策时,要把教育督导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在实施教育管理时,要把教育督导作为重要手段;在检查教育工作时,要把教育督导作为重要内容;在评价地方政府和学校教育工作时,要把教育督导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对于督导评估中发现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要及时总结,深入挖掘,广泛推广。整合教育协会、学会、教研室以及其它具有教育评估监测职能的机构和资源,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督政督学并举。紧扣教育资源供给趋紧、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财政教育投入难度加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教育质量还有上升空间等现实问题,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教育督导全程,坚持点准“穴位”、打准靶子、加点“辣味”,督促辖市区政府把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夯实,督促教育部门把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拓宽,督促学校把寄托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现实。
学校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和变量很多,包括学校的生源状况、学生和家长的教学需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等。众多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增加了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就决定了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背景、条件、过程和结果等相关因素与变量进行系统评估的重要性。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学校改进教学、促进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理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提升必须以科学的评估和监控为基础。从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来看,完整合理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督导评估、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评估和学校组织的自我评估。除了外部评估,学校本身也可以进行内部自我评价,以诊断学校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行动。近年来,西方国家除了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监控,也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要求学校不仅是发展的主体,还要成为评估的主体。学校自我评估已成为国际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学校组织自身为改进教学管理,通过自主选择评价标准和监测内容,借助专业的评价技术、方法和程序,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评估的自我评价活动。与政府评估、社会评估等外部督导检查一样,它是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的系统检与评价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理论与技术视,是学校监控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机制。在评估与监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要有科学的评估程序和方法技术。学校要以数据说话、以事实为基础,反对随意性、情绪化和经验型。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估,其目的是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改进,而不是为了应付外部的问责。因此,学校不用担心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无须弄虚作假。在评估过程中,学校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问题的解决为直接目标。虽然学校自我评估已成为国际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我国也有学者呼吁应发挥学校自我评价的作用,但以学校为主体所开展的内部评价在我国依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审视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各所学校的教学评价依然以政府的督导评估为主。可见,在我国提高学校对自我评估作用的认识、开展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能增强学校办学自,规范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在我国,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权力逐步下放到学校层面。以往由行政部门单方面意志取代学校办学自主性、以划一标准代替学校自主发展需求的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努力转变管理模式,引导学校向具有自主发展机能的办学实体转变。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既是学校行使办学自、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功利主义以及经验描述的评价局限,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活动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它能够深化学校的教学评价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当前,教学评价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有效推进的一大瓶颈,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测,是学校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教与学的各种情况,建立教学过程的反馈通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自我调节、及时改进。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也能够得以及时控制和预防。
二、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模式
作为评价的主体,学校如何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与监测?虽然,近年来已有学校开始尝试自主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但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自我评价在形式上基本以学校工作总结为主,内容基本上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归纳性叙述,既没有实现设定的目标,也缺乏评价的指标和相应的工具设计,所用的分析信息随意性较大。无论是评价指标的针对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还是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都存在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在自主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时应考虑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看,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比较少,缺乏理论指导。CIPP模式是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是在对泰勒的目标模式进行批判和改进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由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结果评价(Product)四个部分组成。这一评价模式以决策为导向,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了有机整合,强调教育评价的改进功能。因此,它也被人们称为“也许是第一个成熟的方案评价模式,还可能是迄今为止阐述最为详尽、设计最为周到的模式”。根据该模式的评价理念,我们尝试构建了基于CIPP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运行模式,以期为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的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指在特定的学校背景中,对教学工作的需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所作的分析与评估。任何一所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发展背景中,学校的教学深受相关背景因素的影响。在对背景进行评估时,学校要努力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学校教学工作的受益者是谁?学校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对教学活动的内在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是否科学、合理?学校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与困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在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评价者可以尝试开展以下评价活动: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教学受益人需求和状况的信息进行收集与评估,如学生的需求与生源状况的分析;访问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了解和讨论他们对受益人需求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识别学校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和梳理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与判断;阐述与分析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背景评价是一种诊断性评价,是学校形成办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
(二)学校教学的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指对学校教学工作所需条件及现有资源的评估活动。教学条件及其资源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存在与发展,也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考虑学校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外在的条件与限制,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在对自我的教学工作进行输入评价时,学校要努力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学校的师资状况如何?学校是否有充分的教学经费投入?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在这一阶段,评价者可以开展以下评价活动:了解学校的师资状况,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职称、师生比、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进行评估;考察学校支持性条件的满足状况,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活动器材、教学场地等内容进行评估;了解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分析教学经费的来源、数量、分配情况等;评估现有教学条件与资源是否满足学校办学(教学)需要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这种需要。输入评价能够帮助学校在需求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制定合宜的办学方案,以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校教学的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的本质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记录、监督、诊断和反馈,帮助学校和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实施。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校教学工作落实的状况如何?阶段性目标达成程度怎样?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有哪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改进?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在这一阶段,评价者的评价活动包括:深入课堂,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内容的清晰度、教学结构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等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评估学生的学习负担,考察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课外作业的数量、参与课外辅导的情况,等等。过程评价是CIPP模式区别于目标模式的重要特征,强调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在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同时欢迎来自各方面特别是教学工作受益者的监督与评价。因此,过程评价的评价者可以是学校的领导,还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研究者等。另外,从评价的内容来看,过程评价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还重视了学生的“学”。
(四)学校教学的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通过对教学结果的测量、判断和解释来考察之前设定的教学(办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结果评价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实现了何种教学结果(预期的和非预期的、肯定的和否定的)?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员是如何看待这些结果的?预先制定的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在这一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学生毕业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价,包括与评价考试成绩、道德发展、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参与竞赛的情况,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人们往往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判断一个教师、一所学校教学水平高低、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事实上,考试分数仅仅是教学结果评价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诚如有学者提出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的话,那我们就过于简单化了。人们期望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局限在认知领域。人们期望学校有助于学生形成某些行为和态度,使学生能恰当地欣赏民族文化,行为受道德的和审美的价值观指导,从而成为负责的、合作的、参与的和独立的公民”。因此,结果评价的内容不仅涉及学生考试情况,还应包括其他学业表现及情感、态度、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三、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方法
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过程中,因为评价与监测的主体、对象、内容等不同,使用的方法也有差异。为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在方法的使用上我们强调多样性及量化与质性相结合。
(一)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量化方法
1.测验。学业水平测验是学校在开展教学评价与监测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评估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和状况,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判断。学校所开展的测验包括两种。一种是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评价机构组织的标准化测验,另一种是学校自主开展的测验。当然,为了保证自编测验的效度和信度,学校在测验的编制、准备、实施及分数解释等方面应遵循一定的专业要求。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与测验配合使用,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人士等。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包括学生、家长等教育受益人的教学需求;学校的师资状况、管理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开发;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学业负担,等等。在调查过程中,学校应遵循教育调查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质性方法
1.课堂观察法。它是指深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观察与诊断,以获取课堂教学质量较为全面的信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观察,包括学习注意力状况、学习氛围、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练习或回答提问的正确率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进程的安排、方式方法的使用及提问的范围与频率等。
2.访谈法。访谈对象既可以是教师、学生,还可以是家长、学校管理者等。访谈的活动包括:访问学校领导及教师,了解和讨论他们对教育受益人需求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困惑和困难;访问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对学校创设的教学环境、提供的教学资源的看法;访问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期望与看法,等等。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个别教师和学生(如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困生”等),深入课堂,就“教”与“学”等问题做深入的个案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诊断和问责,指导教师和学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个案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个体,他们的表现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置专门机构,加强过程管理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的有效、有序和常态化发展,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整个工作的组织、策划和实施。作为学校教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重要性,召集学校相关人员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办公室,成立专责小组,负责行使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管理权,统筹并推行学校自我评价。学校要重点解决诸如“哪些人员参与评价与监测工作”“责任和权限如何分配”“时间和资金如何安排”“技术如何保障”等问题。在学校内部,还应建立自评文化,推动学校自评工作的开展,使其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测要求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它在校长的组织下实施,但绝不能由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一手包办。因此,专责小组的成员应多元化,应将一线教师代表纳入其中,甚至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他们可以参与制订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工作计划,研制质量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评价与监测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认同,提升教学协作和问责,最终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二)研制质量标准,规范评估过程
标准是规范人的行为活动和调整社会秩序的准则或尺度。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校可以在国家质量标准的大框架下,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研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质量标准。一般而言,学校制订的教学质量标准应由“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两部分组成。“共性标准”指的是各个学校教学活动必须达到的基本的、共同的质量标准。它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达到的合格标准,不能降低。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全国范围内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都必须遵循的统一的、共同的、最低的标准。学校对“共性标准”的研制可参考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通过将相关标准的内容和评价指标具体化,增强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个性标准”则是不同学校在满足国家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研制出来的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质量标准。这一标准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反映,也是学校办学目标和教学品牌的体现。不同的学校在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学生特征和可利用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校对自身的教学质量也应着眼于个性标准的评价与监测,从而实现学校办学的个性化和品牌化建设。
(三)实施教学问责,加强质量干预
从明晰标准到按照标准开展质量监测,再到根据监测结果追踪问责,构成了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全程式完整链条。问责与干预是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重要一环,是对其后续活动的一种规范。“问责”主要是根据评价与监测的结果采取激励或惩罚的措施,从而使质量监测的结果产生厉害关联性。“干预”的目的在于使低表现水平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努力达成学校的教学目标。因此,问责与干预不仅是对责任的追究,更在于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学校在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测时,要重视问责与干预制度的建立,不仅要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位参与者给予明确的责任划分,而且还要有清晰的奖惩措施,将评价与监测的结果与相关责任人的岗位聘任、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奖金多寡相挂钩。当然,为了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承担起构筑教学信息平台的职能,定期将监测到的信息和结果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布,使相关责任人明确自己的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质量问责与干预的对象不仅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还包括校长、教学管理者、家长等与学校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人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体现学校办学的公平、公正,才能使一线教师真正信服。
(四)寻求专业支持,提升评估水平
一、抓主抓重,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发展义务教育重点要在均衡发展上下功夫,见实效”的要求,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是研究草拟了《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等四套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起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体系,受到国家督导办充分肯定:“如此完善的体系,全国见到的还是第一家。”二是组织专家对今年规划实现均衡的10个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测算,寻找差距,指导促进工作;三是召开了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临泽现场培训会,对各市、州和10个县主管局长、督导办主任进行了培训,观摩了临泽县,并对临泽县均衡水平进行了实地测评,有力有效促进了全省和10个县的义教发展工作。四是组织省政府督学、专家对今年规划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嘉峪关市和安宁区等9个县(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省级督导评估验收。评估结果基本达标,对存在的问题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力促其整改完善。督导评估有力有效推进了各市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督促市县财政拨付教育经费6亿多元,为国家督导评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拓展领域,开展高职高专院校督导调研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关于“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督导评估”的规定,为促进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13年对全省21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首轮全面督导调研。专家的一线指导帮助,学校的自评整改,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导办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兄弟省的关注。
三、深化监测评价,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修订完善了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监测评价软件系统,为全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评价、推进的技术手段。同时,研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办法,为建立甘肃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打下了基础。我省监测工作也得到国家高度肯定,并将我省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能力建设项目省,省教育厅与国家签订了《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能力建设项目协议书》。9月29日,我省组织兰州市七里河区、天水市秦安县和武山县等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家视导员对我省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员培训及监测工作全程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加强督政研究,规范提升督政工作
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认真总结了2012年市、州政府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经验,分析问题,完善评估制度,为规范提升今年督政工作做了充分准备;研制拟定了2013年度市、州政府年度教育责任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充实、完善、修订了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并对2013年督政专家进行了有任务、有目标的专题培训。上述工作对加强今年及今后督政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启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为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督导办组织12位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和有关市、州幼教专干,对我省学前教育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甘肃省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为各市、县督导评估学前教育、规范促进学前教育提供了评价依据。
六、聚焦教育热点难点,开展专项督导
学校安全、中小学减负等是目前政府、教育、社会、人民关注的热点、难点工作之一。为此,根据省教育厅安排,主要开展了三项督查,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上半年组织对中小学寒假、节假日补课进行了三次深入督查。二是开展维稳、安全督查工作。3月,组织全省督导系统对学校安全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6月中旬,组织省政府督学,对河西五市学校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三是对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专此给兰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核查解决兰州市城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问题的建议》,引起了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促成了兰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保留并加强对已确定撤并的百年老校—兰园小学及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基地、场馆的决定。兰州市委、市政府还规定,今后凡撤并中小学,必须进行听证后由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遏制城市建设中挤占、撤并中小学,保护校园校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四是配合国家教育督导组对地震灾区岷县、漳县及5市13县受灾学校的秋季开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并形成了《甘肃省岷县漳县6.6级地震学校受灾及秋季开学情况报告》和《甘肃省7.22定西地震学校秋季开学复课情况自查报告》两个专辑汇报材料上报。随后,根据9月10日《中国青年报》关于《甘肃地震灾区师生过冬有困难》的网上舆情报道,按照王玺玉副省长批示,9月18日给国家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上报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报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项督导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督导委的好评。国家督导委的评价是“甘肃省高度重视,认真整改落实”。《中国教育报》的评价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甘肃已经基本落实专项督导意见”。
教育内容
①通过长期规范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哮喘:②避免触发、诱发因素方法;③哮喘的本质、发病机制;④哮喘长期治疗方法;⑤药物吸入装置及使用方法;⑥自我监测:如何测定、记录、解释哮喘日记内容、症状评分、应用药物、PEF、哮喘控制测试(ACT)变化:⑦哮喘先兆、哮喘发作征象和相应自我处理方法,如何、何时就医;⑧哮喘防治药物知识;⑨如何根据自我监测结果判定控制水平,选择治疗;⑩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教育方式
①初诊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是医患合作关系起始的个体化教育,首先应提供患者诊断信息,了解患者对哮喘治疗的期望和可实现的程度,并至少进行以上1-6条内容教育,预约复诊时间,提供教育材料;②随访教育和评价:是长期管理方法,随访时应回答患者的疑问、评估最初疗效。定期评价、纠正吸入技术和监测技术,评价书面管理计划,理解实施程度,反复提供更新教育材料;③集中教育:定期开办哮喘学校、学习班、俱乐部、联谊会,进行大诉教育和集中答疑;④自学教育: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文章、看电视节目、听广播进行;⑤网络教育:通过中国哮喘联盟网、全球哮喘防治创议网GI-NA等或互动多媒体技术传播防治信息;⑥互助学习:举办患者防治哮喘经验交流会;⑦定点教育:与社区卫生单位合作,有计划开展社区、患者、公众教育;⑧调动全社会各阶层力量宣传普及哮喘防治知识。
哮喘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需要经常教育。不断更新,持之以恒。
确定并减少危险因素接触
尽管对已确诊的哮喘患者应用药物干预,对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非常有效,但仍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接触危险因素,以预防哮喘发病和症状加重。
许多危险因素可引起哮喘急性加重,被称为“触发因素”,包括变应原、病毒感染、污染物、烟草烟雾、药物。减少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接触,可改善哮喘控制并减少治疗药物需求量。早期确定职业性致敏因素,并防止患者进一步接触,是职业性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治疗和监测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大多数患者或家属通过医患合作制定的药物干预策略,能够达到这一目标,患者的起始治疗及调整是以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为依据,包括评估哮喘控制、治疗以达到控制,以及监测以维持控制这样一个持续循环过程,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