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创新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创新发展

第1篇

1.1审计性质不十分明确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然而,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却是一个行政命令的产物,片面强调外向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政府审计的延伸)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1.2审计的范围有限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两种职能,即“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背景,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视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便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是以“警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1.3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虽然审计工作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向更广的范围和深层次发展,但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1.3.1内部审计成立多年来,投入大量精力搞的财务收支审计未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且花样翻新。究其原因,有会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因素,有企业因小团体利益漠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因素,也有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的因素。从监督的角度看,一是由于内审人员独立性、权威性不够,碍于情面,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因此,查处问题不深不透,只看表象,点到为止,不去深究。二是一些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总觉得出现问题不是光彩的事,审计信息不公开,碍于情面不愿处罚,起不到查一儆百的作用,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审计的威慑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1.3.2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在兼顾中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同时,逐步向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靠拢。纵向看,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有了质的飞跃;但横向看,我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未落到实处。

1.3.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国内部审计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内部审计由控制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转变;从微观的查错防弊向宏观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转变;从经营审计向战略审计转变;由防护性的监督、保证职能向预测、咨询的价值增值和服务职能转变。这些先进的理念在我国理论界讨论较多,但在实务界有些企业,特别是基层企业未曾涉及或涉及甚浅,内部审计还处在查处错误阶段,对错误事项停留在调账、纠正错误上,尚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相比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务,我国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有待开发。

1.3.4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不适应电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给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对信息系统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实施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效益评估、信息系统合规性检查等多种形式,需要审计人员既熟悉掌握硬件知识,又要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就目前为止,多数审计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知识,无法有效地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计算机审计软件由于开发标准不一,功能不完整,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有一定难度,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审计手段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2如何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

2.1明确审计的性质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努力的方向,而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则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须的条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2改进审计方法

2.2.1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且理当成为企业运行的“监控器”。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保证体系”。为此,内部审计应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2.2.2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赋予了审计的监督保证职能。从监督职能看,笔者认为审计目的不是查处人,而是教育人、服务人,是保护干部的有效手段。借鉴国家审计通报的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年度审计通报制度,作为职代会的一项内容,同时实行内部审计结果与各单位考核挂钩的办法。透明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开是最有力的监督武器。这种警示作用对发挥内审作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领导干部的政治安全性应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2.2.3经济责任审计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有效监督形式,因此,应改变目前“先任后审”的局面。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人事制度的衔接,按照中央“两办”和“五部委”文件精神,实行“先审后任、先审后升”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人事任免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考核干部履行责任的手段,增强干部在岗在职的责任性和约束性。

2.2.4实行审计通报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约束,同时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不能停留在肤浅的现象上,而应从管理的角度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审计不在数量多,关键是要出精品,最大限度地为组织提供有效的价值服务。

2.3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信息系统审计,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电子数据、信息系统、系统内部控制必须做到“三位一体”。在审计过程中,这三项不能少,否则就不能全面履行审计职责,这就给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专业人才上应尽快引进或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且对信息系统审计经过深入的专业学习和钻研的人才。同时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信息系统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使审计不断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第2篇

关键词:复杂性理论企业集群动力模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演进,创新日益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企业集群创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研究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缺少对促进企业集群创新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随着环境的迅速变化,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创新停滞甚至退化,使集群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加快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保持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企业界和政府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分析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分析促进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复杂性分析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不仅涉及到集群内部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包括一系列广泛而复杂的社会资源,融合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群内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开放的有机整体(系统)。其复杂性系统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开放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向集群内外开放、主体间互动、整体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有赖于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频繁互动、知识技术的交流、组织学习以及柔性制度的渗透来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求集群网络的各个节点不断与集群外的网络节点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

自适应。企业集群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体现在:一方面,系统中主体(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知识发展越来越快,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主体在新产品开发中,必须借助于其它企业优势,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相互适应。当外部环境(包括行业、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时,集群企业能够及时响应环境中的变化,研究和掌握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市场推出满足顾客快速变化的需求产品。

非线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输出变量或状态的变化并不是与对它的输入变量或刺激强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由于在企业集群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反馈作用(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此外还有集群内企业间的主动相互作用活动,这些都会导致集群创新过程呈现非线性特征。

涌现。涌现是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协同的结构、模式和性质,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是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全新的现象。由于集群内企业不完全由系统内部条件决定和不可完全预测性而使他们行为具有显著的涌现性。涌现行为是复杂适应系统的集体智慧的充分体现。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

企业集群创新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涉及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研究系统要素组成、系统结构与系统外在表现的关系对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机理十分重要。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模型。

复杂性理论框架下选择催化反应模型的依据。首先,化学催化反应发生的前提是反应物分子之间必须相互碰撞,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动能特别大的分子碰撞才是有效碰撞,进而产生化学反应,体现出自适应性。其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往往不遵循简单的线性规律。而且化学反应过程有时伴随自组织和混沌现象的出现,表现出非线性的复杂机理。最后,化学催化反应的速率要受到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催化剂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途径,而提高或降低反应速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本文认为该结论同样适应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一)化学催化反应方程

在化学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用反应式(1-1)来说明。

式(2-1)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投入产出的转换方程式。其中,M、F、……、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所需的各种资源投入,如原材料、知识、人才、技术;m、f、……、r表示参与集群创新的各种资源对创新行为的敏感程度,称之为“要素活度”;P.S.Λ.W表示企业集群创新的各种产出,如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Structure表示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起重要作用的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地理环境等;N表示集群内企业数量;C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受到的环境约束(如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等)。

式(2-2)表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速率方程式。其中D(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速度;f(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系数;CM、CF、ΛC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投入比例;α、βΛλ表示各种资源投入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贡献程度。

式(2-3)描述了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系数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其中f0为指数前因子,定义为与集群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有关的一个常量。E(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为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在激励、调动和整合内、外部要素时,所要耗费的资金、时间和感情数量。G(t)表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N(t)表示t时刻集群内企业数量。

(三)模型参数分析

1.m、f、……、r分析。m、f、……、r又称之为“要素活度”。

所谓“要素活度”,就是指参与集群创新行为的各种要素当前具有的效能与其潜在的最大效能的比值。如果资源净数量满足要求,但不能被很好的调动、组合利用,或是由于某些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不能正常运作导致内耗的产生,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在企业集群创过程中,“要素活度”主要取决于集群内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结论1: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越高,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越强,企业集群创新效果越显著。

2.G(t)分析。G(t)反应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E(t)、N(t)一定时,G(t)值越大,f(t)越大,从而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结论2:集群内企业竞争越激烈,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3.E(t)分析。当G(t)、N(t)一定时,E(t)与集群创新速度成反比。

结论3:降低创新过程中的协调费用,有助于提高企业集群创新速度。

4.N(t)分析。在大多数的化学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催化剂也可以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从而增大反应速率。但酶是蛋白质,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性。在温度较低时,前一影响较大,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受热变性的因素占优势,反应速度反而随温度上升而减缓,形成倒V形或倒U形曲线。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存在一个最适温度。

在方程(2-3)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企业集群数量增加时,需要协调企业之间关系的资金、时间、情感等值也会随之增加,并且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N(t)的增加往往导致E(t)成倍的增加,进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这也说明了现实中的一个现象: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数量的增加反而会导致集群发展速度递减。

结论4: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创新速度会随着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快;但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因协调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

5.Structure分析。在方程(1-1)中catalyzer为催化剂。众所周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Ea,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在方程式(3-1)中,structure代表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集群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管理机制、地理环境等,同催化剂的作用相同,structure通过减少协调费用,进而提高集群的创新速度。

结论5:合理的集群组织结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全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管理机制、优良的地理环境等都会降低协调成本,从而促进企业集群创新速度的加快。

结论

本文以复杂适应理论为视角,运用化学催化反应方程构建了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要素的分析,得出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集群创新速度不仅取决于创新投入要素,而且与集群组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均密切相关。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为企业集群加快创新,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霍兰德.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兵.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

3.胡恩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M].科学出版社,2007

4.邱世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2

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依靠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以及灵活的经营,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强大的生产力支撑起了“中国制造”。但是,这种要素导向型经济的弊端也正在日渐显现。由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西方发达国家频繁发生的专门针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封锁,到国际产业界频繁发生的专门针对我国企业的专利费索取案例,林林总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很显然,告别传统的要素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向创新导向型经济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交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8%,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显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鉴于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技术能力的内生性、累积性,以及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技术上的“路径依赖”等矛盾和问题,短期内简单、笼统倡导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也必须一概地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赶超和创新战略,是既不太现实,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研究如何促使正处于产业技术链下游且还不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掌握和运用当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策略性地选择那些最适合自身状况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创新路径与模式进行创新开发,在此过程中获取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进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水平的超常规赶超,无疑就是本文所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

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创新理论体系,并在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一个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的质量;(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技术性的创新(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及非技术性的创新(如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两大方面。

然而,目前对于创新的理解,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甚至学术界,人们的首先反应往往就是原始创新、根本性创新。因此,基于创新的不可预测性或明显不可管理性以及大投入、高风险性,导致了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都视创新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实际上,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就好比做麻婆豆腐不必从种豆子开始一样。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所以,我们必须要突破对于创新模式的狭隘理念与误区,拓宽视野,从一个更加广泛的维度来思考创新的模式。

诚然,现阶段条件下,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上,总体而言无疑应当倡导、鼓励和支持其在核心技术领域里实施创新,开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与此同时,当前更要注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优惠地取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所谓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它的产生往往具有形成的累积性、环境的匹配性和整体组合性,离开了企业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往往就产生不出其特有的效果,亦即别的企业所“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多并不完全是其技术方面如何世界领先,而是在这后一方面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有其独到之处。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

1、准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市场不败的秘诀在于是否选准了免予竞争的领域。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看,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特定市场领域中的科学定位,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能否寻找到处于领先地位和免于竞争的“生存空间”。美国经营学家保罗·索尔曼曾提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应寻求“生态空间”。因此,基于企业自身实际,科学的市场细分与准确定位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寻找市场成长空间的重要方法。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出并运用“生存空间”的创新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在大企业涉足的边缘地带、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生存空间、其他企业进入之外的自然生存空间、市场夹缝生成的空白地带、潜在的科技产品市场领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综合应用以及特殊资源的利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优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市场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

2、潜心掌握技术转化为商品和市场的手段与方法

技术是企业盈利的手段。然而,技术本身永远不应该是目的。追求技术的原动力是市场和竞争,但市场和竞争同时也可能成为追求技术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并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懂得如何开发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并把它和市场更好的结合,同样是一个重大挑战。

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是技术商业化能力的严重缺失。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所显示的数据对此现象给予了有力的佐证: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人均仅为0.78件;其中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零的高达74.5%。相比之下,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却高达70%至80%。因此,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不仅要潜心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更要潜心于掌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方法,尤其

是掌握如何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的方法。这正是一个企业积累技术能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3、重点寻求“know-who”而不是“know-how”

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研发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决定了我们的创新策略必须要实现从寻求“know-how”(技术诀窍)到寻求“know-who”(合作者)的转变。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缩短从开发到实际投产的时间,以求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那么,在技术和市场变化快速,产品寿命周期日渐缩短,研究开发项目越来越耗时耗资的今天,以至仅关注企业内部关键技术开发已不能再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更加取决于有效学习、取得和运用最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将发明转变为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日本是少数达到西方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东方国家。日本的崛起曾引起西方社会的极大震动。因为在过去的40多年中,日本恰恰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许多领域打败了西方的大企业。而其中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西方公司非常强调本公司自己的发明创新(know-how)的时候,日本公司则十分清楚自身的弱项,通过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手段,寻求外部的知识支持,也就是说强调“know-who”的寻找。佳能、索尼和丰田三公司就通过技术突破的外源化,从大学、供应商和海外实验室补充专业技能等手段,竞相“寻求合作者”(know-who)而妥善地解决了技术和产品创新两方面日益增长的难题。日本企业这种通过向外部企业“借用”技术源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学习的楷模。

4、战略性运用反向工程技术

学习竞争者创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对“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技术的战略性运用。国外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一定阶段,通过反向工程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一个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一项针对500多家欧洲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接近50%的企业认为,通过反向工程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对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极其重要。日本的丰田公司就通过非直接的技术移植,或反向工程进行原创性产品开发的做法,获取成功。远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KiichiroToyoda就确信他能复制和兼容福特、雪弗莱和克莱斯勒各家之长。他发现这种做法能迅速、有力地加强他的工程师的适应力,即使在丰田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坚实地壮大了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目前,“反向工程”作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途径,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反向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或有能力承受的。因为“反向工程”的费用通常也需要到原始开发成本的60%到70%,而且需要大约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成功。因此,为了促使企业能够更快地通过“反向工程”的实施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对企业集成性“反向工程”系统的开发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此,日本和韩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当然,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反向工程”学习、消化、吸收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而研制与开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产品,同时通过专利保护手段的及时采用,摆脱对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以最终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真正跨越。

【参考文献】

[1]张雅:中小企业登上大舞台[N].经济日报,2006-9-14(13).

[2]计剑褐行∑笠凳亲罨钤镜拇葱禄騕N].文汇报,2005-01-06(5)

[3]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4

[4]PrakkeF.,TheManagementoftheR&DInterface,DoctoralDissertation,MIT,1974.

[5]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6]Teece,D:(1986)Profit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andpublicpolicy’,ResearchPolicy,15,285-305

[7]计红梅:成果转化究竟难在何处.[DB/OL]:

[8][瑞典]西格法德·哈里森(SigvaldHarryson).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译: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创新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就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创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就是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企业发展创新在当代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在充分掌控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借鉴一些大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和经验,切实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而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发展主要涵盖了企业文化、员工薪酬、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企业人资管理发展的有效创新,能够使得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和谐。

(二)帮助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人资管理发展的创新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企业作为一能够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益,而这个利益获取的过程中企业所具备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机制也就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企业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技术所带来的效益,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一种手段不力、观念不新以及机制不活的问题。为更好改善这一现状,也就需要大力推进企业人资管理的创新,由此也才能促使企业获得更大化的经济效益。

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创新发展的策略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正向着知识化、外包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需求,传统的人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陷。为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只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而服务于企业发展。

(一)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直接影响员工的观念意识和思维形式,文化的创新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文化的培育首先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作指导,而且要对人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尊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体来讲就是企业要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促使员工观念得以转变,实现员工思想认知的高度统一;其次,企业文化创新的根本就在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又是知识经济和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因此,要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也需要紧密的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由此才能实现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创新管理中作用的最高效发挥。

(二)建立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做好业务沟通和信息共享工作对于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帮意义。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日趋强烈,所以为实现企业人资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一套功能齐全、标准统一、操作便捷的人资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除此之外,在人力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定期组织召开相应的人资会议,针对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总结之前经验教训的同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使企业人类资源创新工作能够获得不断的发展。

(三)重视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

企业要取得更好地发展,切实需要一种积极、和谐、向上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在实现人资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为员工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管理层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沟通渠道,并注重将员工思想及时的进行统一;企业同时也可以采取定期的开展内部员工交流大会,交流会议的开展能够促使领导和员工以及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得到有效的增强。除此之外,加强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并促使其能够成为一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企业在作出一些重大决策或出台一些制度之前,要倾听基层员工的建议或想法,在紧密结合员工的基础上,寻得一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完善的沟通渠道,不仅能够有效地解除员工间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能有效的增强企业领导同员工以及企业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给企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内部氛围,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四)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套有效地人才激励机制的顺利实施需要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保证。因此,在企业人资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持以整体的战略目光来对待激励机制,并将人才激励机制划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进而实现激励机制同其他各类管理工作的互相补充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奖惩制度方面,对员工采取相应的奖惩策略主要依据的就是员工绩效管理和员工考核等工作。所以,企业要实现人资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就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绩效管理、考核等工作。

三.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突出,所以新时期面对新形势,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另外,随着市场经济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了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大力推行企业人资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总而言之,坚持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发展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探究[D].吉林大学,2015.

[2]温汉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2003,04:149-150+145.

[3]张航,徐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学术交流,2015,05:153-156.

[4]应娜.高科技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创新文化和绩效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

[5]李雨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探究[J].中国商贸,2012,18:60-61.

第5篇

关键要: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

石油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并且由于其经济和高效等特点,慢慢取代煤炭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最主要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就是做好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员工个人价值。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石油企业能够与时俱进,做好政工管理的创新发展工作。

一、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石油企业传统的政工工作主要是学习宣传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体系和整体主义等内容,对个体利益的需求比较忽视,并且将政工管理工作独立与企业经营管理之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的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石油企业的发展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随着石油企业的重组改制,不断加强了企业员工的社会性,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不断出现,都对职工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但抑制了企业职工充分发挥主人公的作用,而且也制约了企业甚至石油行业的发展。所以,在新时期做好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是促进石油企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必要工作,在政工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帮助企业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消除各种不良的影响因素,使企业施工能够全面、自由发展。

二、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的意义

(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主体,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力量,石油企业作为特大型的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安全的中坚力量,中国的石油企业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是我党的执政基础和能源安全保障。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人员需要帮助企业员工清楚的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企业所面新的发展机遇、挑战和潜伏的危机,帮助企业员工巩固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抵制错误的思想文化的侵蚀,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决贯彻党的思想,执行党的发展方针和决策,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维护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促进石油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管理都是以人为本为核心,政工管理也不例外,政工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觉悟和素质,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石油行业的改革发展是石油企业的重要任务,企业职工的素质是确保这个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企业员工的素质越高,工作积极性越高,创新能力越强,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因此加强政工工作的创新管理对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保持职工队伍思想稳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结合人、企业、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把握企业员工的想法和看法,不断调整政工管理创新发展的方向。石油企业是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政工管理部门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协调各方关系,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三、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途径

(一)确立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构建和谐企业

每个企业员工作为一个个体,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新形式下,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每个企业员工的个性发展,把握每个员工的思想、性格特点,针对性的采取管理措施,这样针对性的管理不仅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潜能,更能够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企业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石油企业整体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是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必须贯彻的理念,这一理念要求石油企业政工管理需要更加的细致,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更好的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石油行业的和谐发展。

(二)帮助企业员工确定崇高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现在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初次走入社会,短时间内很难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致使他们在工作中甚至生活中都缺乏方向感,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企业中的老员工很对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不积极,难以对新职工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人只有有了理想,才能够积极的面对工作和生活,所以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需要做好新老职工的思想工作,帮助每一名企业员工确定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结合每个人的实际能力,给他们提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方向,充满动力。设定目标要具体、有阶段性,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且在企业员工更多接受的范围内设定短期内容易实现的目标,这样能够使员工建立信心,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石油企业的员工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所以要及时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及时更新他们的技术知识。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不但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同时也是企业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新技术的良好应用和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工作十分关键。企业可以针对性的举办一些技术性的知识讲座,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将新知识的学习也纳入企业的考核制度中,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关心企业员工生活,将福利落实到位

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和技术特点等原因,很多的石油企业都建立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企业员工的生活、工作条件往往都较为艰苦,尤其是作业区的工作人员,所以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需要针对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行特别管理。首先要从物质方面入手,提高偏远地区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落实企业员工福利;其次,要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越是大的企业就越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石油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就需要打造石油企业的特色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口号等内容。通过加强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荣誉感,有利于将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的结合统一起来。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要注入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双向交流的方式加强员工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更有效的信息共享。

作者:周媛媛 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通信公司计算机系统集成事业部

参文文献:

[1]郑西元.论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2013(04).

[2]刘凯.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

第6篇

科技型企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能够实现自主创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这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因而,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指出:企业文化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共同的价值观,第二部分包括部门引为规范,并且实行顺者昌逆者亡的手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其作用尤为重要,如今物质生活愈加丰富,企业就更加需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以此来激励员工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而言,由于员工的素质普遍较高,创建和谐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第二具有行业典型性和自主品牌;第三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第四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为此相关企业必须在同行业中的技术水平占上游,尤其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成长性,注重创新与管理自主品牌,经过竞争发展,创建企业独特的品牌,从而打造市场的知名度。实现企业创新,必须掌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必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此外必须积极主导和参与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重视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总体来讲,专门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是职工总数的10%以上。建设创新能力较大的提升了年研发投入比例,针对相应的技术领域,健全研发机构和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能够形成较强的发展潜力。

我国科技企业中大多规模较少,尤其以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居多。由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产品单一。但凡市场出现新的替代产品或出现较大的价格浮动,很快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最终导致产品市场波动直接影响着这些科技型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较低的产业聚集程度,尤其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对于有不少较小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即使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好,但规模小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融资困难,缺少资金导致不少小型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好市场,盲目上新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跌入低谷。同时资金短缺使得较难转产。导致企业进入“资金短缺不但无法上新项目,而且难以回笼资金”的恶性循环。比较可惜的是当中有不少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因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项目进展慢,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意识不足也是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不少科技型企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缺乏创新意识,利润率低,从而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因素之一,另外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型缺乏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未能全面了解新出台的政策,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

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必须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从而有利于建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的内部体制;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必须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创新领军人才、研发骨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相适应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必须充分发挥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采用相应的人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立技术要素与收益分配相挂钩的制度;必须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和统计核算体系。

3.1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另外,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理念。一方面要倡导创新,同时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如果不能宽容失败,我们从技术创新从选题开始就很难有大的突破,只是满足于开发一些有把握的技术,长此以往,极大地约束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必须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鼓励员工大胆探索技术参与分配,为技术创新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塑造企业文化灵魂,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党政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确立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平台,尊重和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观念决定命运,企业的思想观念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重中之重,科技创新要以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在党的相关政策指引下,作为央企我们必须优化人才环境,近几年国家扩招后人才的学历水平总体提高,这也为企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打造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创建公平和谐的企业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专业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能力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们立足于中机六院实际,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提升市场形象为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除了积极推进视觉识别系统和制度性文化的建设之外,还初步提炼出了中机六院的企业理念。中机六院的文化是“三和”文化,“三和”即:和睦相处、和谐工作、和气讲话。和睦相处体现在院领导、中层干部和全院员工当中。对院领导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善于创新、积极拼搏。对中层干部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快速反应、执行力强,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搭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对员工的要求是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推诿,不扯皮。和谐工作体现在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在经营过程中,要求领导、员工、部门互相配合,快速反应,工作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在生产组织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后期服务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支持、互相搭台。和气讲话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真诚相待。院领导之间互相尊重,讲话和气,但也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管理工作中,既有上级指导下级的严肃性,又有同志、同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帮助。员工对客户既有内心的真诚、言语的尊重,又有技术问题上的据理力争。员工之间既有和气讲话、真诚对待,又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探讨。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机六院)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大型综合设计研究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隶属中央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有12个工程院、4个子公司、2500多名员工,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人、英国皇家特许建筑设备注册工程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10人、高级工程师386人、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604人。建院以来,完成工程项目1500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25项;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1项、鲁班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金、银、铜奖25项、省部级奖300余项。中机六院的业务已经涵盖机械工业16大行业,包括机床工具、煤矿机械、纺织机械、石油石化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重矿机械、建材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通用基础件、能源装备、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烟草及其他机械等,拥有一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技术服务优势。放眼望去,随着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重点加强业务板块领军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和产品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重要任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和谐,企业文化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促进,为实现国机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3.3利用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型企业国际化

第7篇

企业呼唤以人为本

过去的十年,得益于用户对IT强劲的需求,中国IT产业高速增长,PC出货量和移动、互联网及宽带用户数量上均居全球首位,服务器市场全球排名第二。“中国IT投资非常大,但软件在IT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甚至低于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范明轩说。

信息化的基础是硬件,但信息化的价值是靠软件来释放的。孙建东说:“许多企业的服务器利用率只有15%~20%,大部分硬件能力闲置着。我跟很多企业的CIO讨论过,虽然他们在ERP、CRM等应用上大量投入,但最终发现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原有模式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

“在软硬件比例严重失调的市场,客户不仅在安全、风险管理、合规等方面遭遇巨大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还来自人与企业的协同。”范明轩表示。

“两个多月前,赛迪传媒发表了《走向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白皮书,引发了业内积极的响应。很高兴,微软和我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中国计算机报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李树表示,“我们在白皮书调研阶段启动了针对企业CIO的2011信息化建设痛点调查,在收回的1300多份有效问卷中,将近90%的CEO对信息化的满意度低于80分,大约75%的业务部门对信息化满意度低于80分;而在信息化最头疼问题选项上得分最高的是:没有发挥人的决策能力和无法利用非结构化数据,在信息化应达到的效果选项上,与人相关的得分普遍居高。”

李树接着说:“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主管和业务部门对信息化现状不满意,另一方面,CIO又对如何通过信息化来发挥人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以应对日趋复杂而剧变的企业环境带来的挑战抱有非常高的期望。”

金山顶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印证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庆州表示,金山顶尖是以微软软件起家的,逐步成长为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也于去年在深交所新三板挂牌上市。金山顶尖成长为知识型企业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及技术与市场不断的创新。

以人为本成就英业达

当今,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界特别是制造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下,在完成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拓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全球重要的IT产品制造与软件服务供应商,英业达的成长历程以及IT在其中的作用,或许会给国内产业界同仁以很好的启示。

嘉宾英业达集团软件服务事业处副总经理车德明说:“英业达最初是做OEM(代工)的,当时比的是谁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很好的产品。逐渐地,英业达从OEM发展成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这意味着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从设计、开发、生产以及元器件供应都必须由英业达完成,人的创新与协同能力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今,我们对客户提供的服务是,从接单后立即着手研发,最终将产品送到客户指定的目的地,其间,客户虽然完全不介入,但却会随时监测进度。”

“制造业竞争非常激烈,降低成本的压力是永恒的。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则又带来了时间上的压力,因为消费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最短的只有3个月。”车德明表示。

据介绍,英业达软件服务事业部与微软的合作,基于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建立了企业动态的IT基础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研发云、制造云、物流云,从而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为客户提供研发、制造、物流等服务。

历经30多年的发展,英业达在亚洲、欧洲和北美都设有工厂,年收入约为1000亿元。如果没有IT的全力支持,是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胜出的。

以人为本应具备四种能力

微软多年来的发展不仅在于聘用聪明的员工,还在于通过IT把员工的聪明才智释放出来。

“在基于特定流程的信息化应用中,企业内部流程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员工要逐一登录所需数据所在的流程。”孙建东表示,“微软也有HR、财务、销售、市场等多种流程,但是微软所有的流程都是基于员工在公司的身份,身份决定了你在所有系统中的职、权、责。员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来访问所有的流程,我们的流程是动态的,不必因为新的应用系统的加入而重新进行流程改造。”

范明轩用了五个正确来概括微软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提供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群,触发正确的行为,将企业内部沟通与外部协作紧密结合,充分辅助人来完成业务操作并实现业务价值,进而将企业现有投资回报最大化。

根据微软及其合作伙伴的实践,要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孙建东建议企业注重四种能力的建设。

一是要将基础设施动态化,也就是云计算,但提醒企业注意的是,将云概念落地,不仅要有好的产品,而且还要有成熟的管理方案和丰富的运营经验;二是要充分发挥员工的效率和团队的协同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包括门户、邮件系统、统一通信等在内的全面协作解决方案;三是充分利用流程产生的结构化数据的价值,这涉及到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必须支持异构数据库平台;四是注重每个员工能力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这意味着企业信息化应用必须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员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挥最大的潜能提供支撑。

以人为本更注重ROI

低成本运营是制造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制造业企业通过IT降低成本的途径,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外,还会格外在意IT建设的成本。

车德明表示,英业达选择IT产品真是要货比三家,不仅仅只看产品的性能,因为我们对客户是有承诺的,因此在选择IT合作伙伴时,会从永续经营上进行考查。此外,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比如说,在虚拟化市场上,有一家厂商很有名气,但实现虚拟化的成本比微软的方案要高出近百倍。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英业达选择了微软。

第8篇

近两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生存发展问题凸显。

中小企业通过生产工艺、流程和内部管理等的创新,可在短期内降低生产成本,缓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在长期范围内,可通过提高专业化程度,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型。同时,通过产品开发、生产技术、销售模式、营销模式及盈利模式等的创新实现差异化经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建立品牌形象,形成自有竞争力。中小企业以创新为突破点,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更是实现中国企业从同质化的劳动密集型向异质化的知识密集型转变和中国经济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转变的中坚力量。

那么,怎样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呢?

1. 通过多方合作创新弥补中小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不足。

在当前人、财、物等资源匮乏和技术开发、信息处理等能力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情况下,我们应鼓励加强多方合作创新,其中包括:

(1)鼓励中小企业借助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产学研”历来在各国都是推动企业创新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建议国家建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提供相关咨询,并为办理这种合作的手续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优惠。

(2)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因背景相似、机制灵活、反应速度快等特点,中小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可以快速、高效运作,特别是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更易于在集群网络基础上形成知识积累和互补,达到加速创新速度、优化创新流程、传播创新成果的效果。换言之,通过培育相关产业集群以方便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除此之外,建立相应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资信保证,以及设立联合创新奖项和优惠措施也是发挥中小企业之间合作创新优势的重要方式。

(3)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国外研究表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往往着力于不同阶段。中小企业看重技术的改善和再发明,大企业在工艺流程改进、新发明和系统创新方面更有优势。加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协作,不仅可以弥补中小企业资源和能力局限,更可以在不同规模企业中形成统一的创新体系,加快社会的创新。

2. 完善和强化中小企业的社会创新支持系统。

中小企业的创新不应只局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还需其他各种社会机构以及消费者等的配合,共同完善和强化社会创新支持系统,综合综效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如畅通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的各种渠道,增加中小企业员工业余培训和进修机会,强化大专院校特别是专业技术学校的创新教育,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合适人才。也可采用新模式让消费者融入企业创新,如国外热门视频网站YouTube通过吸引消费者(网民)提供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产品(网络视频),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又帮助企业创新,实现企业从小到大的快速增长。

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除了建立以上合作创新途径外,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还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和政府部门的自身职能完善、效率提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58.5%的调查企业希望政府能够经常以招商、展览、咨询等形式为民企传输各种信息,52%的企业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某些项目的减免。同时,创造民企与国企同等待遇公平竞争环境(49.1%)、向民企开放某些垄断行业(31.6%)、降低相应的进入门槛(28.1%)等也被提及。这些实证都表明国家需要在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上做出更多努力,不仅是制定更多促进性、鼓励性的条款,更重要的是选择有效的、合适的促进途径。

第9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 三个平等 中小企业 创新发展

十报告提出保障不同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三个平等”为核心内容的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理论。而“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三个平等”理论为准则,以创新驱动为支撑,是使中小企业率先摆脱生存困境、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存困境

“创新”无疑是目前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最好办法,但是,对于企业,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其创新发展的道路还面临重重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力量布局不尽合理,中小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落后。我国长期形成的地域分割和行政分割局面,造成了我国科技力量布局不尽合理,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设备等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现象。目前,我国从事科研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分布在大企业集团、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内,中小企业科技开发人才少之又少,无法承担自主创新任务。同时,由于我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在政策支持和引导方面仍显不足。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在经济实力上与大企业相差甚远,并且科研能力方面表现较弱,所以在进行企业创新时往往采取模仿和引进策略。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准确把握科研创新方向,没有稳定的前沿领域研究课题,极易出现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以及创新滞后的现象。再加上创新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不健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导致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落后。

资金要素使用不平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品宣传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财力予以不断支撑,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是实施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难题。尽管近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但在融资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融资瓶颈。信用评级体系的缺失造成信用资源匮乏,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强。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缺乏层次性,使得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要进行直接融资甚为困难。金融机构并未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高风险、高潜能的特点设计产品。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企业创新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缺少研究开发经费导致企业很难进行基础性研究和一般性应用研究,真正有创新意义的核心发明专利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进展。

上游产业形成寡头垄断,中小企业丧失自主创新活力。政府一直在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中小企业促进法》到《中小企业划行标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通过法规条例的制定不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在大型国企和央企上游资源性垄断与通胀日渐加剧的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无法获得某些行业的准入权、议价权与利润分享的权利,在原材料的定价上只能任人鱼肉,不断压缩利润空间,资金链条更为紧张。种种禁入原则不仅体现在资源性行业,金融等领域也是如此。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在自身规模的限制下只能选择与外资企业联手,以改变单打独斗局面,抗击行政垄断,但这样便导致了过分依赖外资,逐渐沦为外资企业的附属企业,丧失更多自主创新的机会,使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道路变得迷茫与坎坷。

税费负担过重,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激励力度不够。中小企业承担着比国企更多更重的税费负担,造成竞争过程中“民企带着枷锁与国企赛跑”的局面。虽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适用税率基本相同,但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压力往往比大企业还大。对处于垄断行业的大企业来讲,其利润相对丰厚,从同样的税费占各自利润的比例来看,处于利润较为微薄的中小企业的税负压力要比明显高于大企业,且由于税制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流转税比重过高,进一步加重了中小企业实际税负。同时,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不够,这表现在中小企业风险投融资税收方面、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税收方面、中小企业所得税制对技术创新等方面尚有不足与缺失。

离“同等保护”目标尚有距离,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潜力受阻。“同等保护”是“平等保护”在现实条件下的具体化,实际上是强调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但目前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权益保护方面出现了不同待遇的现象。民营企业收购或兼并过程中受种种因素限制,财产占有权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极易受到侵占,在投资收益权方面也无法得到保障,投资积极性遭受严重打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有待于落实。这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生存难以得到保障,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潜力也必然受到限制。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明确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的定位,合理分配科技力量。一是要明确中小企业是创新活动组织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整合组织企业内部科研力量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力量参与攻关,同时在其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基础研究、公益研究等领域,政府又必须加以引导、施以援手;二是中小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受益者和使用者,在创新成果和市场的“无缝对接”中要增加“技术经营”这个新环节,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实现中小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有价值;三是合理分配科技人才,国家科技部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扩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给予合理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形成自己的创新研发中心,对中小企业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使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跟上市场,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创新水平。

开辟全新融资环境,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我国政府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为国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辟一个全新的融资环境。首先,要针对中小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同时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制定相应政策。政府应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提供担保基金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对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抱团增信”担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以支持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其次,加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利用二板市场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再次,放松金融管制、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的注入,使具有较高风险且难以从一般渠道获得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投资贷款,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消除垄断和特权,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打破国企垄断、民资难入的格局,破除市场进入障碍,扩大中小企业活动领域,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国有企业应遵循“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型垄断企业应从部分竞争性性行业中撤出,尤其针对上游能源、资源性行业以及金融、卫生、教育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放宽门槛,让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到重点项目中,引入竞争机制,放开市场,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可以扩大活动领域,在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下,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激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

减少税负,实施税收激励政策。财政和税制改革已成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安排资金以贴息方式支持重点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加快实施创新技术改造。应改革增值税,对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促进技术型中小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强所得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税收优惠的重点应是对具体研究开发项目的优惠、对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

落实“同等保护”,引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落实“同等保护”,引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政府关注中小企业的权益维护,需要加大制度性支持的力度,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方面转变观念,建立一套全国性的、不分所有制的权益保护细则,抑制各种形式的侵犯行为,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制市场环境。同时,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体制,规范政府管理经济行为,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设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帮助中小企业维护合法权益,开展担当企业法律顾问、专项论证、舆论支持、建议行政干预等实践活动,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的保护人,为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第10篇

摘要:国有老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必须与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老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低效率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化要求,实行组织再造、文化再造、产业再造、流程再造和岗位再造,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打造出本土化的特色鲜明的管理品牌,再造全新企业。

关键词 :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过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已有极大改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伟大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工业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过程。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得国有老企业也在或主动或被动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有纯资源性企业随着资源的消失而破产的;有在原有基础上脱胎换骨转变为新型产业企业的;有被新的资本收购原企业不复存在的;有通过改制转变为股份制企业的;还有一部分仍然作为国有老企业活跃在经济大潮中。有些国有老企业之所以能在改革发展的大浪淘沙中挺立潮头,独领,是因为他们自觉适应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寻求发展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有老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强大的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垄断性市场资源(如电力、通讯、金融等)、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老百姓对国有企业的信任与依赖)等。

国家始终坚持把国有企业的改革放在突出地位。国有老企业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同时对社会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 多年的发展,经过不断的自我否定式的改革,其生存与消亡的变化十分巨大,这类国有老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国有老企业是与计划经济与生俱来的产物,在转型期的过程中,尽管自身一直在努力摆脱计划经济的约束,但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1 科学布局袁着眼长远袁放大自身优势

科学的发展观不是片面地追求增长速度,而是着眼于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就经济社会而言,就是要实现企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就国有老企业而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是盲目地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是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按照国家的产业导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调整结构,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是国有老企业焕发生机的必然选择。国有老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可以转化为哪些核心竞争能力呢?

首先是资源整合能力。国有老企业大多数都是非单一经营的,不同的经营领域所拥有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往往又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决定了企业具有这种资源整合能力。自己制造的产品可以在内部市场优先使用;不同的技术组合,可以开发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其次是产业进入壁垒。国有老企业大多数拥有较明显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优势,中小企业和新生企业要获取资源就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再加上行业的限制,无疑使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形成壁垒。这种进入的壁垒,也使国有老企业的经营从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第三是研发能力。国有老企业大多数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新上项目、技术改造,其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本行业和相关产业的研发能力,特别在进口替代、专有技术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更具优势。

第四是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更是企业所独有的,企业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利于国有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 自我变革袁创新管理袁再造新企业

现阶段的体制下,首先要处理好与出资人的关系。随着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企业与出资人应该按照市场化原则,明确责权利关系,这是企业外部体制问题。其次要调整好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是企业内部体制问题。国有老企业与其成员企业之间大多数实行的是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直接影响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母公司权力太大,管得太多、统得太死,不利于子公司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母公司过分放权,又会影响控制力,难以发挥整体功能,不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再次要重视解决好企业的控制权问题。企业的控制权集中体现在用人权、分配权和资产处置权上。用人权重点是要解决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用人权,它与出资人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权力不应该交叉重叠。分配权的落实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它不仅是对员工的分配权,还包括股权的设置、期股的分配、奖励权等。资产处置权应该在出资人授权的前提下充分行使,否则企业的对外投资、资产转让等行为难以落实,将会使企业失去更多的发展机遇。

3 以人为本袁鼓励创新袁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国有老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物质需求,更要尊重他们的精神需求,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当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也是他们的潜能发挥最大化的时候。

国有老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精干主体,通过产权招商,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兼并联合,加速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逐步实现国际化跨国经营。

参考文献:

[1]侯光明,邹锐,李存金.民营企业创新型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3-11-20.

第11篇

产品领域覆盖船用齿轮箱及可调螺旋桨、工程机械变速箱及驱动轿、汽车变速器、工业齿轮箱、风电增速箱、农业机械变速箱、粉末冶金制品、大型精密齿轮等十大类千余个品种,产品技术和品质居国内领先水平。

杭齿集团公司科协创建于1984年,现有科协会员792人,十次被评为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公司科协先后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之家”和“全国企业科协先进集体”。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制度建设

公司管理层极为重视“讲、比”竞赛活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科协主席为组长的“讲、比”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主任委员的“讲、比”项目评审委员会;公司科协负责“讲、比”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科协秘书处负责“讲、比”活动日常管理。公司每年都安排百万以上的奖励资金,对优秀“讲、比”项目与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为“讲、比”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公司规范“讲、比”活动的各项制度,颁发了《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成果和双革四新成果奖励暂行规定》、《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讲、比”竞赛活动重点项目立项、审批办法》等,做到了“讲、比”活动有立项、有鉴定、有评审、有奖励。除对优秀“讲、比”项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外,还将“讲、比”成果作为科技工作者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励了广大科技人员参赛的热情与主动性。

创新“讲、比”理念 培育创新文化

公司管理层始终坚持理想比指标更重要、团队比个人更重要的创新理念,并将它结合到“讲、比”活动中来。把创新“讲、比”理念,培育“讲、比”文化,作为促进“讲、比”活动开展,培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内容。

为弘扬团队的协作精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讲、比”活动中,增设“优秀团队奖”,目的在于改变科技人员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况,为促进科技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特别是不同专业的科技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建立平台,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创新氛围,加速了科技人才的成长。

为推动重大创新项目和原始创新项目的开展,建立了“讲、比”重点项目的激励机制。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设计一代、规划一代是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所必须的,集团根据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的规划,对有关企业发展、技术进步、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项目,实行重点项目预先资助制度,以确保这些项目能较好、较快地完成。

先进的理念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优秀的企业创新文化必定能通过全体员工的创造活动产生强大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拓展“讲、比”范围 关注活动细节

“讲、比”原来只有新产品开发被设定为评比范畴,这一门槛的设置,造成了科技人员参与面小的情况,致使该项活动的群众性特点不能有效体现,为此,公司科协把“讲、比”活动的评比范围扩大到科技成果、双革四新及科技论文这一范畴。这一举措拓宽了科技人员的参与范围,既发挥了科协组织的作用,又充分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参与热情。

“年初立项、全程督促、总结评比”是关系到“讲、比”活动成败缺一不可的三个环节。这几年,随着“讲、比”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不断攀升。市级优秀项目达到8项,产生经济效益为1.3亿元。事实证明在企业开展“讲、比”活动,切实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展示才华、贡献才智的舞台,广泛地调动了生产、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贡献了力量。

培育人才队伍 提升创新能力

在“讲、比”活动中,激励和号召全体中青年科技人员,立足本专业岗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讲、比”活动中去。先后分五批聘任了50名和6名“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和“中青年管理带头人”。每人每年享受8000元的聘任津贴,与公司的学术带头人、职业技能带头人形成一个体系。此项工作由公司科协负责实施,在中青年科技、管理人员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目前已有6位带头人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20位带头人成为杭齿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各研究所负责人,已成为公司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夯实了“讲、比”活动的基础。

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组建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一流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工作,为公司的人才培养与“讲、比”活动的提升提供了更有效的载体。

围绕企业建设 实现“讲、比”价值

充分利用“讲、比”活动这一平台,在开展活动中,始终围绕企业建设为中心,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行,把研究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促进了企业产品改进和质量的提高,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体系再建设,大力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出“讲、比”活动的价值和魅力。

2010~2011年,“讲、比”活动立项448项,参加人员达3659人次,经济效益达2.1亿元,其中多项“讲、比”成果被评为市级技术创新项目。杭齿集团公司两年来科技研发硕果累累,共开发170多种新产品,累计拥有各类实用、发明专利128件,其中有效专利115件,发明专利9件;主持起草、修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22项。活动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的已成为企业科技进步的带头人。

第12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激励原则

在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集体企业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中的重要单元,坚持创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着力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推动集体企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集体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技术创新是集体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集体所有制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时代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转型时代的到来,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不清、企业管理结构落后、漠视职工利益现象层出不穷,集体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国有企业相比,国家对集体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集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自身的制约因素,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人员整体素质差等,所有这些,极易使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被颠覆。如何在新形式下生存并发展,对集体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工作。而改变原有生产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则是集体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是集体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提高创新意识是培育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在集体企业中,科技人才奇缺、创新意识淡薄、科学管理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企业要通过创新求发展,首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必须破除“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观念,强化危机意识,更新管理观念,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观,使之逐步具备战略头脑、超前意识和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要以积极的态度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倡导和推动技术创新,保证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带领企业在风险环境中谋求生存和长期持续地发展。

三、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是集体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在技术创新模式上主要有:开发型模式、扩散型和引进型模式、改造型模式等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开发型模式。即以科学研究活动为先导,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地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再通过发展研究(技术开发),提出生产性样品,在工厂中进行试生产,最后投入大批量生产。对于集体企业来说,这种模式资金耗费大,所需要时间长,风险大,也不易达到,一般没有能力采用。第二,扩散型或引进型模式。即从拥有先进技术的单位或企业进行购买,然后加以吸收、消化再进行技术开发。这种模式,对拥有先进技术者叫扩散技术,对需用先进技术者叫引进技术。通过引进技术,实现技术进步。走引进型的道路,其特点是能较快掌握先进技术,少走弯路,尽快缩短与先进企业的差距。第三,改造型模式。即企业对已经部分落后或基本落后的产品、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综合应用技术开发的成果,以达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生产技术面貌,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发挥人才优势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人才,就比较容易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但在目前,大多数集体企业经营理念滞后,管理落后,往往是粗放式经营,对科技人才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仍然用“流大汗”的方式去扭亏,不懂得计算市场经济下人才的效益。由于近年来绝大多数集体企业经营困难,领导者观念陈旧,“科技兴企,以人为本”只能做为口号,许多政策也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难以真正施行。有的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一方面用各种优惠政策从社会上源源不断地招聘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但同时对有关科技人员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甚至以企业困难为借口,将承诺的待遇变相减免,久不兑现,从而极大的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科技人员的劳动报酬高与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质量和技术活动的积极性,由于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有的科技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不及全民企业的同等工作者,个人付出与劳动贡献所得距离较大。这些明显的反差常常是科技人员易于“跳槽”的直接诱因。科技人员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支持他们勤奋工作的不仅是维系他们生存的物质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由于许多集体企业对其重视不够,科研人员自身的科研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创新活动中所取成就得不到认可与奖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为寻求人生价值而另谋高就了。没有技术人员的支持,就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是当前集体企业创新活动中关键所在。

五、坚持激励原则做好人才保护是技术创新的必要保证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保护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很有必要。人才激励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则:1.物质激励原则。这是最基本的激励,主要解决人才的经济动力,目前以工资激励、奖金激励、福利激励、奖品奖励居多。集体企业可用物质待遇留人,如科技人员分配住房优先、职称评审上重点考虑、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重奖等,这些激励方式运用得当,将大大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2.荣誉激励原则。在集体企业中,对科技人才所取得的发明、革新、改造等都应进行表扬和鼓励,在企业内和社会上公开表彰,宣传他们的成绩,使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对于他们分别授予不同层次的荣誉称号,从而激励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3.工作激励原则。工作激励是指在工作和生产的安排上,分配给人才带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他们积极性的一种激励。众多科技人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成就感,希望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成就,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被领导和职工认可时,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分配带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正是科技人才迫切的愿望,这样会使他们自我激励,通过创新产生效益,在岗位上实现人身的自我价值,会在长时期工作中保持自我创新意识,将目标转换为现实。

六、投入必要财力确保技术创新活动

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是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因素。科技创新的风险性是所有企业家所共识的。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增量收入的多少又是与技术创新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大小相对应的,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增量收益,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又是一项风险系数很高的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对于资金紧缺的集体企业来说,搞技术创新更要慎重,更不敢贸然购买技术,搞技术创新。因此,必须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开展好这项工作。为了企业长足发展,我们的管理者必须有着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根据自身条件可以采用不同的创新方式,积极寻求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灵活掌握资金使用情况,建立企业创新专项基金,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第13篇

【关键词】 华人集团 金融服务 产业园 创新管理

一、引言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自己的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论述,企业竞争有三种基本优势: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其中,标新立异战略是指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能独树一帜,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可以说,创新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核心、最重要的特质。民营企业出身一无背景二无资源,只有依靠创新,发现其它人没有发现的商机,运用其它人没有想到的资源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成就创业梦想。

对于“创新”,中国古代就有阐释。古代所说的“创新”,一为新容貌,二为新心性。清洁容貌,使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这是新的最低层次,而“吾日三省”、“发明本心”,则是君子对自己内心更高的要求。能日日新之人,才能内外圆融、人情练达、志存高远,企业莫不如此。

华人集团正如这位大师所倡导的那样,把“标新立异”当作核心价值观,将“创新”二字融入企业品牌,把创新思维深深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创新是企业基于生存、发展、竞争需要的必然选择,主要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民营企业虽然在很多方面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但是民营企业唯一优势是能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创新,哪怕失败,亦无怨无悔。

二、业务创新 两轮驱动

华人集团是一家以科技园区建设与成长型企业金融服务为核心,集科技园区开发及经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私募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咨询、融资担保及财务顾问等为一体的综合式服务提供商。集团旗下公司除开发经营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外,还涉及到金融、证券等业务。在整合资源方面,华人集团坚持专业化与规模化原则,在业务领域戮力创新,实现了“实业+金融”两轮驱动。

炎黄集团是中国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商,致力于园区的规划、招商、运营;而华人集团定位为中国成长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金融、资产服务。两集团各有所长,比翼双飞,协同发展。

我们认为,与国外相比较,国内外最大的差异性在于软环境的不同,换言之,就是理念不同。现今中国很多领域硬件设施已达到了国际标准,只是经营理念与国外有很多差异性。国内以审批制为主,国外以注册制为主。对于我国产业园目前发展现状,我们认为主要存在着两大方面的问题:其一,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是人口大国,却是“人才小国”,仍缺乏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才群体。其二,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仍在遵循传统思维方式,未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与国际接轨。

针对这种现状,在实体产业发展问题上,我们没有选择走传统的建厂办厂的路子,而是根据现实国情和公司发展方向,选择差异化战略,将传统理念与世界潮流相结合,走国际化创新之路。

变换路数,整合资源。华人集团在西安主导投资了一个合资项目,叫西安光谷半导体有限公司。公司充分利用了国有企业完备的工厂、熟练的工人和现成的生产线,加上集团掌握的原有产能1.5―2倍的订单量,华人集团只输入资金、订单、尖端技术和科学管理,综合国有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这家合资公司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好地契合了当前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政策大方向。

紧盯市场,与时俱进。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出台,华人集团选准突破市场的平台,进行规模工业地产、科技地产的投资,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目前正在建设的有炎黄科技园(中部数谷)、武汉市为侨服务产业园、武汉汽车公园、华中智谷、随州炎帝科技园等几大科技产业园区。

华人集团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正是以超前的眼光遵循“五化”原则,即“国际化”、“前沿化”、“高端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的能力在于预测与判断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发展的走势,是否能提前布局,超前把握市场。因此,华人集团在进军工业地产之初便找准定位:不仅做科技企业的早期孵化器,也做企业总部基地。将市场需求与宏观政策紧紧结合起来,借政策东风,引导市场需求,起到“推波助澜”之效。我们相信,现今中国的硬件设施已达到了国际化的标准,只是经营理念与国外有很多的差异性。若中国的产业园区能有效地处理转型,与国际先进管理机制接轨,未来经济还将有6―8倍增长空间。

在华人集团的下属企业中,一半是实业投资与管理,涉及LED、MEMS、可控硅半导体等前沿产业;一半是资本运作和金融服务,包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融资担保、财务咨询、融资租赁等诸多领域。十年来,集团先后培育发展了总部基地、产业园区、创业投资、投资顾问、典当担保、财务咨询、机构投资者服务、基金管理等业务,系统地形成了成长型企业综合服务产业链,彰显综合服务业务板块的核心优势。从服务企业周期来看,华人集团开创性地根据服务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比如,对于尚处于项目阶段的企业,集团着力于提前抓好园区建设,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对于处在发展早期的企业,集团及时跟进,提供创业投资、金融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对于进入快速上升期的企业,集团侧重提供股权投资、财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对于已进入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则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投资者服务、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服务。

作为一名归国华侨,本人非常看好武汉未来的发展潜力。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就是中国,而中国机会最大的掘金地就在武汉光谷。华人集团选址光谷,大力发展金融、实体产业,是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结果。我们计划,到2015年建成10个国际化产业园区,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来武汉学习交流,让国外的华人华侨身为武汉人而骄傲。

三、思想创新 完善管理

华人集团有一家和日本合资的下属企业,叫武汉光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与日方企业的工作接触过程中,我们充分学习、研究了日本百年以上老字号企业的历史及管理体系,尤其对创立于公元578年,迄今已有1431年历史的大阪市寺庙神社建筑企业金刚组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发现,这些企业之所以能代代延续,香火不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重视人才和不断创新。

柯达公司是不创新而堕落的最好例子之一。柯达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柯达公司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人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止步不前,于2012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火灭烟消了。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创新,比较国有企业的创新,其主要的问题不是创新的想法和金点子,而是思想开放,不能拘泥于现有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其实绝大多数创新并不是天翻地覆的变革,而是改进改良,小小的变化。这种时候,人们囿于习惯,囿于爱好,并不想打破,不想标新立异,不愿当容易遭攻击的“出头鸟”,更有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在作祟。因此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困难,只要改变观念,放开思想,真心想变,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成果。

很多企业负责人,天天喊口号,天天要创新,真到需要创新时却畏缩不前。可见,创新不能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只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因此,我们一直提倡:广大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发展战略的执行者,同时是经营成果的共享者。因此,华人集团一直非常重视情感管理模式,把员工队伍培养、管理团队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

为此,我们积极倡导“根据能力给岗位,根据贡献给报酬”,创造性地提出“5123”福利体系,即“五险一金二权二薪三种津贴”,率先在同行业内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基本薪资和年薪制度为基础,对骨干员工采取期权、股权等两权激励,对全体员工提供工龄、交通、通讯等多项补贴。

目前,集团内部还推行“董事长肯定表扬信”制度,广泛开展树“华人之星”、创“华人之星”、学“华人之星”活动,让实干者及时享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和实惠。

四、视野创新 放眼全球

眼睛盯的范围有多大,开拓的市场就有多大。华人集团作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侨资企业的代表,定位于立足武汉,放眼全国,环视全球。

我们参与筹划创立了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以及澳大利亚杰出华商协会。2011年6月13日晚,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中国驻悉尼总领事段洁龙亲自参加了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在悉尼举行的成立揭牌仪式。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由旅居澳大利亚,原籍湖北或曾在中国湖北生活、居住、工作的华人华侨以及经常往返于中澳两地的湖北商人、留学生联合发起组成,是澳洲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兴社团,目前有会员近五百人。联谊会旨在联谊乡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协力提高。联谊会在澳洲构建了一个籍贯和文化社区,加强了与中国驻澳洲使领馆及其他华人社团的联系,加强了与全球友好社团和组织的合作。

成立澳洲杰出华商协会是为了让澳洲、中国乃至世界华商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信息优势。多年来,协会一直以“华商携手,共创辉煌”为宗旨,致力于为澳洲中资华人企业和华人服务,维护中资和华人企业的正当权益。以两协会为平台,华人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澳两国的友好交流。2011年2月,本人陪同湖北省副省长张通先生赴澳大利亚参加“荆楚文化走澳洲”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商贸及旅游推介活动,让澳大利亚人民进一步了解湖北,推动了双边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10月,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承办“湖北―悉尼投资贸易推介洽谈会”。湖北省副省长甘荣坤出席会议,见证了湖北省商务厅与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经贸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及湖北国际合作澳大利亚工作站点的授牌仪式。

2013年,本人受聘为湖北省驻澳大利亚首席商务代表。未来,我们将利用自身及企业、协会的优势,完成好湖北省政府交付的关于加强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国际交流、服务湖北省在澳大利亚企业和个人的任务,加大湖北与澳大利亚之间商务团体的互访交流合作步伐。

2014年是华人集团的国际发展年。利用澳洲两协会的平台,集团制定了跨省以及国际化发展战略。近期,集团已经启动联合日本侨界优秀企业在日本联合组建华人集团的战略计划。另外,集团还在与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上市公司及高新技术企业洽谈合作,计划将国外环保、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引进国内,同时搭建桥梁将国内的优势技术输往海外。未来,我们还计划在欧洲、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深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走出去”的战略,最终完成全球化发展格局。

五、制度创新 避免随意

创新是动力,是根本,是灵魂,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关键要建立相关的制度,才能保障永恒创新,避免人为随意性。

在企业创新方面,华人集团积极提供创新的土壤和条件,切实制订措施鼓励团队员工创新。树立创新人人有责的观念。认为创新不仅是管理层的事情,也是每个员工的事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每一个员工脑子里都装着“创新”二字,公司才会健康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失败、挫折,但这些都不可怕,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同样宝贵。怕就怕死水一潭,了无生机。

建立创新考察制度。在分公司试点推行是否存在“思路不清”、“职责不明”、“效率不高”、“团队不稳”、“效益不多”、“配合不力”、“人员不少”的“七不”思想讨论主题活动。每月一次的业绩考核,不仅考核赚了多少钱,也考察着各单位的创新能力。

设立创新奖励制度。只要是好点子,经论证,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就在公司内部大张旗鼓地进行奖励,进行重奖。在每年一次的“华人之星”评选中,专门设立“最佳创新奖”,用于奖励在工作中主导或创造性地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致力于提升内部管控水平,成交显著,在管理、运营、服务创新方面有成功案例和显著业绩;执行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能在团队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优秀员工。

推动建立创新用人机制。在选拔人才和提拔干部时,不仅重视他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还要更多考察员工的创新能力。如果一个人思想保守僵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种人是不堪大任的。孔子说过“为政在于得人”,为政是指治国,但对企业管理而言也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1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始阶段、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以上各阶段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由于技术本身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成功与否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

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企业创新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彼此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有某些共性和互动性。企业往往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混合体,只不过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而已,但选择的原则都是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并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市场机会及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原始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的知识,以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主。集成创新就是指把个别的知识或者技术,整合为新的系统,是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对引进的科学与技术,通过吸收、消化再研究,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后两种创新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过去我们的原始创新少一点,所以现在讲得比较多。事实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不能偏废哪一类。原始创新的难度最大,把它放在首位也是企业长远发展必须的。但鉴于中国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原始创新不可能也不应该占很大比重。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原始创新在创新整体中也没有占到最大比重,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在中国现阶段,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是大量的。由于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企业只能不停地引进升级设备,造成了“反复引进”。因此,企业在确定技术引进项目时,就应该制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制度及具体步骤,这样才能真正“买到”技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型企业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聚集技术力量,促进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强优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促进国家重点企业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调整和改进中国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间的合理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使产业组织政策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中国技术创新系统整合效率。

2.政府方面对技术创新作出长远规划。建立与完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以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关部门应当及早将这些工作纳入国家政策的整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制定积极的对策。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取向应是市场化,一方面应把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向市场,使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提供适用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还应转换技术创新的主体,即由院所导向型转为企业导向型,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样,有利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激励技术创新。

3.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国家要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流通,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尤其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向社会公布企业技术难题,征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及时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组织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上的持续创新。

4.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要完善竞争法、金融法、税法等,形成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法律环境,完善科技进步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要重点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进行具体细化,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此激励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创新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此外,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应用,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鼓励科研机构及发明创造人发挥潜能进行科研创新;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鼓励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并加快审批速度;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对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版权的综合运用和战略管理能力,发挥知识产权在保护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构建技术创新模式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1.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市场的新收益。自主创新是企业利用自有的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掌握新的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使企业抢占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能够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自主创新优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效能革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2.模仿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者的示范影响和利益机制驱动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并在率先创新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对获得的高新技术的隐含知识;通过模仿实验掌握技术要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初的隐含知识多从先进的分解技术来破译高新技术产品获得,或是通过招聘有此经验的工程师的方法获得,也有的是通过对从文献中获得的明确知识进行研究,以及采用参观生产现场的办法来提高企业前期隐含知识水平。这种模仿创新比较适合于企业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提高。

3.引进创新模式。引进创新是引进高新技术,进行充分消化,全面掌握技术要领,同时紧紧跟踪引进方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的目的在于创新。离开创新的引进是消极的引进。这种引进能维持企业短暂的领先地位,然后便会进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引进创新的成本较高,但成功的把握亦较大。引进创新优势:在原始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容易实现局部技术改进;更明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而容易创新成功;攻关方向明确,可以避免原始创新的许多弯路,易获得技术上的跳跃式发展。许多国家的企业的实践证明,引进创新是弱小后进企业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的赶超战略,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快速途径,是实现低风险、低成本的创新形态。

4.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为主体,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政府相互或共同合作实现创新经济活动的创新模式,紧紧依靠科技,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加速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合作创新的优势在于优势互补。

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法宝。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服装、化工、仪表、机械等传统工业行业中,加入WTO后,这些行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型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层面,不仅在创造GDP、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也是推进技术创新的活跃力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白津光.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李富强.知识经济和知识产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黄淑和.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努力提高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J].国有资产管理,2007,(11).

第15篇

关键词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知识产权

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工艺技术,工艺创新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工艺创新大部分是在原有工艺技术基础上的革新改进、完善和提升;也包括新技术的创造,从无到有。从广义上说它与新产品的发明、新理论的创立、重大的科学发现一样都是创新,不过工艺创新的产生更多地取决于需求。

1工艺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提供某种新产品或新服务,而工艺创新则是指企业采用某种方式对新产品及新服务进行生产、传输,主要是企业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或改进现有产品生产,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产出的最大化的创新活动。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二者途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产品创新侧重于活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而工艺创新的成果既可以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以渗透在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上,即诸多生产力要素的整合上。

根据产品创新决定工艺创新,但又受制于工艺环境的规律,从创新活动的源与时序着手,把工艺创新分为三个层次:

(1)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工艺预创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来产品型号发展必需的关键工艺;二是从技术发展趋势看必然要发展的技术(如CAD,CAPP,FMS,CMS)等;三是为提高产品技术水平而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工艺。其创新源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的在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为未来产品创新服务。

(2)源于产品创新的工艺实时创新。即产品研制阶段的工艺创新,其创新源于产品中当前产品设计投入生产的技术瓶颈,主要为正在研制的产品服务。这一阶段的工艺创新更多的利用现有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3)源于规模经济的批量工艺创新。即批量生产阶段的工艺创新,其创新源是规模经济,目的是使试制的产品达到批量生产的质量和效能的要求,其实质是科技成果的工程化。

2工艺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重视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的倾向和行为,不仅在我国,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现象。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早日进入市场取得较大经济利益,必然首先把资源投向产品创新,尤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然而,过分注重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产品市场周期缩短,很多新产品上市后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因质量、性能、价格等问题被淘汰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不断地转换产品也使企业成本增加。其次,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产品质量滑坡,能耗物耗居高不下,使企业效益滑坡。由于忽视工艺创新,某些进口商品一旦实行了进口替代,即国产化之后,质量明显下降,产品竞争能力降低,有的很快就退出了市场。因此工艺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1工艺创新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

工艺技术水平不仅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影响着企业生产的物耗、能耗和效率。也就是说,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各种投入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变换效率,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在企业工艺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及其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这种可能性是有限的。一定的工艺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大致区间,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地开展工艺创新。

2.2工艺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交互性,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并能更好地推动产品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实现产品创新效益。反之,如果工艺创新能力弱,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会导致企业产品创新因为生产工艺“瓶颈”而不能实现,或是因为效益差而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我国的上游基础研究可能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在某些领域如转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等方面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下游工艺水平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物技术产品寥寥无几,据报道,两者的比例不超过0.5%。因此,工艺创新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3工艺创新可以延长创新企业的领先时间

新产品是一把双刃的剑,一方面它开辟了新的市场,企业获得高额回报;另一方面也吸引着大批的模仿者。企业一般采用专利来抵御这种迅速的进攻,但专利的保护具有时间性,专利失效后,产品在市场上就不再具有垄断性。同时有些专利技术到技术商品化的过程所需时间很长(比如新药的研制),许多专利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就已经失效。而工艺创新却可提供较为长期的保护。因为工艺创新企业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生产效率较高,模仿者在短期内无法企及,客观上存在一个模仿的时滞,制造技术的扩散速度要比产品技术慢。3促进工艺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与国外贸易交流更加频繁,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的国内企业,而是为数众多的外国或外地区的现代化企业,这些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在此情况下,我国企业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确立、增强工艺创新意识,充分认识到工艺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和时间上的紧迫性,重视、加强企业的工艺创新能力,以此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工艺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有限的工艺创新资金的利用率。并且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除此之外,以下几点也是我们在促进工艺创新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3.1保持工艺创新的连续性

与产品创新相比,工艺创新通常不是通过一些重大的跳跃式步骤及突破式完成的,而是通过稳定连续的、渐进的创新完成。在工艺创新过程中,有时也有可能采取一些重大的变革步骤,如采用新的生产系统或改进组织的信息处理系统。但总的来说,企业长期成功的工艺创新来源于连续不断的渐进式变革。企业在工艺创新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视角,将最终导致企业所采用的工艺与企业的具体环境脱节,从而降低企业的总效率。

3.2注意区分工艺创新中的要素

与工艺创新相关的要素有两类:结构性要素和基础性要素。结构性要素包括一些具体的工艺要素:生产设施的数量、位置、尺寸、质量等;生产设备的类型和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的基本组织形式;生产配套服务的状态,如水、电、排污设施等;外部供应和分销网络的状态。基础性要素主要包括:生产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生产流管理系统。同时基础性要素也包括人力资源方面的因素,生产人员的素质、年龄、经验等;生产任务的组织方式;不同职能部门的合作倾向;企业的沟通模式以及总体的控制和管理模式。最后,基础性要素还包括文化的因素,如生产部门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以及传统的行为模式。与前者相比,基础性要素略为抽象,但它对工艺创新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把握这些要素对工艺创新过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注重工艺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产权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它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工艺创新过程中将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采用专利的保护方式,而对于解决“瓶颈”问题的特殊方法则可以以技术秘密的方式加以保护。这种将工艺创新成果固定为知识产权资产的方式,一方面可将成果从隐性知识状态转化为显性知识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形成排他占有权,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将人力资源中的个人知识资本转化为企业知识资本,促进企业对知识资本的更有效控制和利用,并可以减少由于人才流动带来的知识资本的损失。

3.4加强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组合

技术创新组合是20世纪80年代由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提出的。许多事例都说明单纯的产品创新难以长期维持其竞争效益,必须依靠工艺创新,在产品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工艺基础。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且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呈交替式地发展。形成这种交替转换模式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的演进之间存在依赖性和交互性。所以在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要正确理解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相互作用,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3.5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对工艺创新加强管理

当企业只着眼于短期的工艺应用,而对未来的工艺模式缺乏准备,会导致企业花费大量资金来发展先进的工艺系统,但最终却无法融入企业原有的生产系统的情况发生。而当工艺创新缺乏统一规划时,企业的产品将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由于这种不稳定性,企业可能将最终失去市场竞争优势。所以,工艺创新必须为企业的总体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晓朋.高技术企业应重视工艺创新[]J.科学管理研究,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