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目的 :总结麻疹的护理措施和护理经验,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7例麻疹患者进行了专科护理。结果:通过治疗护理,47例患者全部痊愈,无严重并发症方生,无病例死亡。结论:麻疹可防可治,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可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麻疹成人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儿童麻疹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则逐渐增加,且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部症状重,科氏斑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气管炎和肝脏损伤等并发症。2010年3月—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47例成人麻疹病人,经过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16~53岁。病前有明确麻疹接触史者9例,出现麻疹合并症者8例,幼年均没有麻疹发病史。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47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 临床表现
发热(38.9—39.8℃),咳嗽,流涕,打喷嚏,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口腔内可出现麻疹粘膜斑,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密集,粒大,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褪色均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及糠屑样脱皮。
3 护理
3.1病房管理病房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不可太强,防止畏光流泪。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同病种可住同一病房,给予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7 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 天。麻疹病毒对紫外线敏感,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天。做好陪、探视人员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3.2心理护理成人麻疹发病急,临床症状重,加上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传染给家人及出疹后会影响形象。患者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等情绪。护士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的顾虑,得取病人的配合。
3.32高热护理发热期间4~6 h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C,可不予退热处理,以免影响出疹;体温在39。C以上,可给予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冷敷,以免影响透疹;体温40℃以上,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使体温控制在38—38.5。C;出汗后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并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3.4饮食护理病人发热时.消化系统功能减慢,胃纳差,应向患者解释出疹期摄食营养可增强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指导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利于排毒退热,忌食生冷油腻不消化食物及吃鱼、虾等易发的食物。
3.5皮疹的护理估出疹时间、皮疹是否出全透。出疹不透者,应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向患者讲解皮疹出全透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如出疹不透时,可遵医嘱应用中药辅助出疹。出疹期间,患者全身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瘙痒严重者遵医嘱应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指导患者着柔软、宽松衣裤,每日换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可用温水擦洗皮肤,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
3.6眼部护理:光线强烈时室内应挂窗帘,避免强光照射刺激流泪。患者出现目赤、畏光、流泪、视力模糊、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再滴入抗病毒眼液或眼膏,嘱其视绿色植物,戴墨镜,多闭目休息,并给予口服维生素A。
3.7并发症的护理 ①成人麻疹合并肝损害较常见,应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进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及新鲜蔬菜;遵医嘱给予护肝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②合并肺炎者, 评估患者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程度及性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呼吸困难、气促者,给予吸氧;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③合并心肌炎者,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遵医嘱给予强心药、能量合剂。
3.8健康教育宣传麻疹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及警惕性。麻疹流行期间减少易感者和病人的接触,嘱易感者不去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对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人群在接触麻疹患者的2 天内应急接种麻疹疫苗,或对年幼体弱者如接触患者5天内可行被动免疫.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使麻疹病人早日康复。控制麻疹蔓延。
4 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强的传染病,近年来麻疹的发病季节、发病年龄、流行趋势等方面有了一些新变化,成人麻疹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抗体水平的下降,流动人口的增加及麻疹病毒可能变异,故患者麻疹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并发症多,症状较重,但愈后良好,只要在病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对并发症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及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成人麻疹患者均能治愈。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主编.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5.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简阳市 641400
【摘 要】为了探讨丘疹型荨麻疹的护理干预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采取一年内所治疗的120 例丘疹型荨麻疹患者,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包括60 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方法,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准确合理的比较。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分别对其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有37 例痊愈,14 例效果显著,7 例效果良好,总体97% 的患者效果显著;而对照组有10 例痊愈,7 例效果显著,16 例效果良好,总体55% 的患者效果显著;明显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合理的的护理措施,能够加快患者康复的进度,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治疗的效果,减低病症的复发和加重,应当加大力度进行推广。
关键词 丘疹型;荨麻疹;护理体会
丘疹型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经常在儿童和青少年间传播,有时也会见于成人。由于该病的变异性十分强,目前临床上对于其发病机理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本文为了准确的探究能够治疗丘疹型荨麻疹的有效方法,对120 例患有丘疹型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分析,现得到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取一年内经过治疗的120 例丘疹型荨麻疹患者,对这些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的解析,而且必须保证这些患者都患有丘疹型荨麻疹,且所有患者不患有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严重的药物过敏史等。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60 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方式,随机所分的对照组中有男人35 例,女人25 例,年龄均在20 ~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 岁;观察组中男人40 例,女人20 例,年龄均在18 ~ 68 岁,平均年龄为36.16 岁;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每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不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本文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给患者注射或者服用一些消炎类的药品;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法,具体采取的方法有:
(1)心理护理。患有丘疹型荨麻疹的患者通常情况下皮肤都十分的瘙痒,这种症状通常就会使得病人的情绪变得十分暴躁和烦恼,而且一旦患者产生类似的负面情绪,就会使病人的病情进一步恶化。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医院的护士应该经常与病人进行科学的谈话,能够与病人用心交流,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开导病人,让病人真正的放宽心,积极的去面对现状并积极的配合进行科学的治疗,缓解病人经常出现的暴躁急躁现象。
(2)饮食护理。首先就应该尽量不吃鱼和肉,不能吃对身体刺激性大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尤其应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病情,还能够对瘙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皮肤护理。临床上丘疹型荨麻疹这种病病情十分的复杂,反复性很强,很多的病人都不能够忍受那种锥心的瘙痒,会使得自己的正常作息受到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医院的护理人员应当时刻提醒病人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要让病人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要去抓破皮肤,要经常洗手,不要使伤口受到进一步的感染。患者还要遵循医生的安排按时用药,一旦出现感染要做紧急的处理。
(4)作息护理。为了能够使得病人有良好的睡眠,护理人员应当让病人服用某些止痒的药物。而且病人的病房应当时刻保持通风和清洁,保证病人有一个良好的作息环境,使得病人的睡眠质量得到一个质的提高。
(5)环境护理。医院的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还应该时刻保证病人的病房干净卫生,要使病人的病房处于一个通风良好以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中,要对病人的被褥等床上用品做定期的清洗,天气好的情况下还应当放在阳光下暴晒,防止有害细菌的滋生,保证病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来进行表示,用X2 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进行表示,用t 检验。
2 结果
经过定期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病人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的人数分别为37 例、14 例、7 例,总有效率为97%,而对照组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的人数分别为10 例、7 例、16 例,总有效率为55%,观察组中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丘疹型荨麻疹的病情十分复杂,对这种病症的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明确。现在针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其主要的方法还是利用药物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不会对患者进行过多的护理干预,这就会使得病人的病情复发或者感染,对病人的全面康复十分不利。因此现在在治疗丘疹型荨麻疹的过程中必须对病人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的护理干预,使得患者能够尽快的全面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高于对照组55% 的总有效率,可以看出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干预护理后在治疗结果上有较好的效果,不但能够加强病人的治疗效果,还能够降低病人的感染率以及复发率,应当在今后的在临床实践上加大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麻疹;流行;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49-01
1 流行特征
从这四年发病季节和发病人数统计反映,流行高峰主要在5-6月。每年从1-2月开始,逐渐升高,5-6月达高峰,7月开始下降,流行季节与教科书中麻疹流行季节出现差异,是否与本地区气候环境有关(本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有待进一步考证。发病年龄:最小31天、最大53岁,其中1月—8月龄的婴儿占发病住院人数的25%左右;藏族牧民群众占发病住院人数的81%左右。
2 流行的主要原因
2.1 藏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的气氛十分浓厚,特别在科学文化落后的边远牧区,对佛教神灵的信仰更是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对预防接种不易接受,许多群众拒绝预防接种,使麻疹疫苗不能及时接种,造成麻疹流行。
2.2 牧区藏族群众卫生状况差,对传染病无预防概念及常识,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容易造成流行。
2.3 基层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怕累、怕苦、怕麻烦,对群众不解说、不宣传,放任自由;麻疹疫苗保管不当,疫苗失活,起不到预防作用。由于以上原因造成麻疹在牧区流行。
3 预防措施
3.1 深入牧区加强对牧民群众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及接种方法,宣传时语言要通俗易懂,摆事实、讲道理。为了避免语言沟通障碍,提高宣传效果,使藏族群众易予相信并接受接种麻疹疫苗,尽量选用藏族医务人员,使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能接种麻疹疫菌,8个月初种,7岁时复种。
3.2 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做到任务到人,强化和完善制度,掌握麻疹疫苗的保管方法,防止疫苗失活。
3.3 在麻疹流行期间教育家长不要带小孩到公共场所或人多拥挤处,不要与麻疹病人接触,年幼体弱者接触病人五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3ml,或接触病人两天内接种麻疹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减轻症状,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再接触其他患儿或健康易感者。房间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4 对病人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五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病人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病室通风换气,空气紫外线消毒,患儿衣物、玩具等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探视。
3.5 按排病房时,患不同疾病的病人不能住同一病室,确诊病人不能与疑似病人住同一病室,疑似病人应单独安排病房。病人离开病室后要作终未消毒,病室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房内设施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被褥、枕头阳光下暴晒2小时以上,彻底消毒通风换气后才能收住其他病人。
4 护理措施
4.1 高热及出疹期护,随着皮疹的出现,全身症状亦加重,体温亦随之升高,可达40℃,因此,此期护理很重要,护理不当会出现许多并发症。病人应卧床休息到体温正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室温不可过高,维持在18-20℃,湿度55%-60%,避免对流风、光线不宜过强、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饮食一般无需忌口,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多饮水。体温超过39 ℃时给地塞米松肌注或静脉滴注,每公斤体重0.2mg,只需一次。禁作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一般不用发汗退热药强行降温。早期用青霉素抗菌治疗,用炎琥宁10mg/kg,抗病毒治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注意口腔卫生,加强鼻、眼的护理,避免继发感染,婴儿喂白开水,防止呕吐物或眼泪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较大患儿用清水漱口。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的分泌物,用消炎眼药水滴眼,防止眼睛继发感染。
4.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神志和皮疹变化。要早期发现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最常见的支气管肺炎。如出疹不畅要及时报告医生,加服“五粒回春丹”,并用鲜芜荽煎水擦身透疹,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导致继发感染。
4.3 恢复期护理:疹退后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富含维生素A食物,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防止角膜混浊、软化、穿孔。如体温复升要警惕继发细菌感染。告知病人及家属对未脱落的皮屑不要强行撕剥,不要用硷性肥皂清洗,对脱屑后的皮肤色素沉着,不要太在意,1-2周便会消失。
4.4 对体质好无并发症的年长儿童、成人、可在家隔离治疗护理,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皮肤护理及病情观察,防止继发感染,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住院治疗,另外在麻疹流行期间,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不要盲目的冷敷,乙醇擦浴,药物降温等,以防麻疹内陷、出症不透、加重病情。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致敏原不明确,常迁延不愈,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对2005年5月~2008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穴位埋线,配合中医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39岁。病史最长者12年,最短者4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风寒束表型16例,风热犯表型25例,胃肠湿热型8例,气血两虚型11例。
1.2 治疗方法 自制穴位埋线针(取9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尖端磨平,针管尖端斜度磨大,磨锐,且使针芯长于针管尖端1mm),2cm长的00号铬制羊肠线数根,以及镊子,注射器。操作方法:病人取俯卧位,辨证取穴后,在选用穴位处用龙胆紫标记,然后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进针点以2%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浸润麻醉,用镊子将消毒好的羊肠线放入埋线针针管前端,后端接针芯。左手拇食指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将针刺入穴内,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内皮下组织与肌层之间,线头不能露出皮肤,针孔处消毒后外敷创可贴。1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
2 中医护理
2.1 一般护理 维护病房环境的清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扫床及清扫地面时尽量避免扬尘。关注气候及天气变化,嘱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冷、热刺激。尽量追寻发病诱因,因患者多属于高敏体质,故发病期间不要食用鱼、虾等易敏物质,若有条件,可行过敏原检测。告之患者避免抓挠,不可自行乱服及外用药物。患者穴位埋线后要加强埋线针眼的护理,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2 中医心理护理 祖国医学对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关系早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致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与火的作用而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使五脏六腑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通过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变化状况,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改善病人的心理活动,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情是战胜疾病的法宝,能促进疾病的痊愈。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病情反复及瘙痒不适等,心情烦躁抑郁、痛苦焦虑,常导致肝郁气滞等,因此,我们要用耐心和巧妙的言语与患者亲切交谈,解释本病的发病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实回答患者提出的种种疑问,尽量打消其顾虑与不安等疏导患者情绪,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气机通畅,阴阳调和,这才能使疾病迅速治愈。穴位埋线治疗是种有创治疗,患者会有一定的痛苦,治疗前要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达到更好疗效。
2.3 分型护理 风寒型:宜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规律的生活会使人体强健,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尽量不用凉水洗漱,易食温热性食物,服用姜糖水、姜枣茶、当归生姜排骨汤等以疏散风寒,不宜食用寒凉、肥脂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阴寒湿浊内生。取穴:曲池、肺俞、足三里。风热型:平素避免热邪入侵,做好防护,如烈日酷暑防止日光曝晒,出门应带草帽,穿宽大衣服;因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等,要尽量安抚患者不良。对有吸烟者,应劝导其戒烟。中医有“医食同源”之说,病人饮食总的原则是清淡、易消化,忌用酸辣、酒类、肥甘厚腻等助火生热之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取穴:曲池、风门、肺俞。肠胃湿热型:注意饮食规律,保持大便通畅,因本型患者瘙痒较甚,古特别要嘱咐患者修剪指甲,避免瘙抓,内衣宜选宽松柔软棉质品,勿穿化纤紧身内衣,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瘙痒。饮食宜清淡,不可暴饮暴食,如多吃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及鱼、虾、蟹、海鲜等助湿生热食品。发病时注意观察是否伴有腹痛,及腹痛发生或持续的时间、部位及有无压痛。如腹痛剧烈,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取穴:足三里、丰隆、脾腧。气血两虚型:此型患者发作较频,病程比较缠绵,首先要树立患者治疗本病的信心,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宜加强营养、多食大枣、核桃、冰糖、梨等及服用银耳羹、参芪排骨汤等益气养血之品。加强体育锻炼,诸如跑步,气功等以增强体质,减少复发次数。取穴:足三里、血海、脾腧。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6-0911-02 中图分类号:R 758.240.47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68
急性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俗称“风疹块”,又称“鬼风疙瘩”,起病急,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部分患者可累及胃肠道引起黏膜水肿,并出现腹痛、腹泻,若累及喉头黏膜,则会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我科在2010年1月~2012年1月成功治愈了11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10例患者中男49例,女61例,年龄5~53岁,其中以20~29岁为主,有明显季节高峰,峰值在7~9月,大部分患者皮疹以风团为主,突起突消,但较易反复,无伴发其它器官的症状,13例伴有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2例有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急性荨麻疹有起病急、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扰乱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特别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应在患者入院初期,尽快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与患者多些言语上沟通,帮助患者适应医院及病房环境,建立良好的医患人际关系,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在治疗过程中,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说明治疗、护理、饮食、生活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并对医护人员产生良好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今后的治疗和护理。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让亲人的关怀消除患者因全身大片丘疹、红斑影响美观而产生的自卑感。
2.寻找过敏原 应结合病人病史、生活环境、工作性质查找过敏原,如发现对某种食物或药物过敏时,应立即停用,必要时可服缓泻药物,以促进致敏物排泄,但如正在使用抗过敏药物,应在停药1周后,方可进行过敏原测试,我科采用吸入和食物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指导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以及有针对性专科脱敏治疗。
3.环境要求 病房光线应充足,整洁,室内保持通风、干燥,温湿度舒适,室温在20~22℃之间,湿度为50%~60%,避免潮湿过冷;无蚊虫,病室内禁放花卉,禁止家属及探视人员携带鲜花进行探视;指导患者家中少养猫、狗等宠物,因为猫、狗等宠物的毛、皮屑都可能引起人体过敏,是吸入性过敏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导病房保洁人员避免使用浓度过高、气味浓呛的消毒剂。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皮疹分布部位、颜色、大小、形状、瘙痒程度,以及意识、睡眠、二便等情况,尤其对伴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严密观察他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如发现急性喉头水肿、血压下降应及时报告医生及上级领导处理,防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5.皮肤护理 协助患者剪短指甲,避免患处瘙痒时搔抓皮肤引起表皮破损,让局部温度提高,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组织胺,加重皮疹程度。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穿化纤类及毛织品衣服,指导患者穿棉质透气衣服,保持干爽透气。止痒是减少搔抓和预防继发感染的有力措施,应及时为患者选用有效外用药物,指导并协助患者外涂止痒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皮疹严重时可加地塞米松注射液3~5支,皮康霜等。患者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不宜用热水烫洗,避免使用香皂、肥皂、沐浴露等一切化学合成用品,尽量不要接触橡胶、染发剂等化学物品。我科多选用日舒安洗液1∶1000兑温水代替洗澡水,用后不需要用清水冲洗,效果良好。对于自制力差的幼儿患者,为了防止搔抓,建议必要时戴上柔软宽大透气的棉手套。
6.饮食护理 鼓励多饮水,成人应禁饮酒、浓咖啡、浓茶,禁用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饮食宜清淡,注意卧床休息,避免疲劳及心情烦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或果汁等,如葡萄、番茄、芝麻、胡萝卜、黄瓜、香蕉、苹果和时令青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2],尽量避免使用鱼、虾、蟹、牛肉、羊肉及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忌食油炸、肥腻食物,因这些食品易生痰动火或聚湿生热,如果饮食上不加以注意,接触到食物、药物等诱发因素,常常使病情易反复。
7.腹型荨麻疹护理 若患者出现腹痛症状,应暂禁食禁水,注意卧床休息,保暖,必要时可按摩或热敷腹部,有腹泻症状患者注意保持会清洁卫生,擦拭时用质地柔软的纸制品,注意顺序应由前到后,动作轻柔,二便后用温水清洁肛周[3],周围可涂油保护,勤换内衣裤,注意观察腹痛出现时间、性质、程度,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肠道解痉药。
8.呼吸道症状抢救及护理 本组病例中出现2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症状严重,属于急性荨麻疹严重并发症,医务人员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发现急性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等现象时,应立即启动抢救应急预案,立即报告医生,让患者平卧,就地抢救,立即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有静脉通道,可选择静脉注射,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改善患者缺氧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急请麻醉科紧急插管,遵医嘱给予升压药及激素等药物治疗,做好心电监护,准确及时记录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及尿量变化,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无一例有生命危险,顺利康复出院。
9.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的食物和药物,让患者牢记以后到医院就诊时要将可疑致敏药物告诉医生,在家庭生活中,应及时将衣柜中的被褥和衣物在烈日下暴晒,因久放在衣柜中很容易滋生螨虫和真菌,是引起荨麻疹的重要过敏原,并及时做过敏原检测,远离致敏源,同时服用抗过敏药物有头晕、嗜睡等副作用,用药后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司机及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期间应禁服 ,对高龄及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病患者,可在睡前服药,以减少意外发生,同时,上好床护栏,以免坠落及摔伤。
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荨麻疹患者逐渐增多,临床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应从心理、饮食、皮肤护理、家庭生活、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方面开展,使病人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了解疾病知识,掌握自我预防和自我护理方法,对病人身心健康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苗 玲.荨麻疹的病因及治疗[J].医学信息, 2011,24(7): 43034304.
[2],王 辉,孙 姝.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862863.
紫烷素主要成分是由人工栽培3~5年的红豆衫全株幼苗中提取的紫杉醇,是新一代抗肿瘤药物,对转移性口腔颌面部腺癌疗效突出。顺铂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一线药物被广泛使用,紫烷素合并顺铂治疗口腔颌面部腺癌疗效显著,但由于其化疗方案用药剂量大,不良反应强,可引起血液学毒性,主要为①白细胞下降。②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反应,主要为低血压,全身荨麻疹。③消化道症状,可导致严重恶心,呕吐。④肾毒性,可引起肾小管损伤。另外可引起脱发等。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使疗程顺利进行。现将我科20例病人用药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05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住院病人共20例,女8例,男12例,年龄范围34~68岁,平均47岁,均经病理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腺癌。
用药方法:20例病人均采用紫烷素+顺铂联合方案,每周为1个周期,紫烷素135~175mg/m2,静滴3小时,每周1次。顺铂80~100 mg/m2静滴,连续2天。连用3个周期为1个疗程。
结 果
动态观察,20例病人化疗第1周期后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观察表。
护 理
心理护理: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对病人的治疗与康复十分重要,良好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的心理反应,而且能产生治疗作用,可以改善机体免疫能力,提高疗效,由于病人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和程度不了解,产生恐惧心理,个别病人对其治疗效果给予过高期望,认为药物价格昂贵,用药后能立即康复,针对本组病人心理特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护理评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病人变化进行调整。②取得信任,热情与病人交谈,进行心理沟通,打消思想顾虑,向他们讲解紫烷素合并顺铂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用方法,使他们有心理准备,向他们介绍周围治疗成功病例,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③护士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对病人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和要求,通过与病人家属沟通,指导家属给予病人有效支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使病人达到接受治疗所需最佳身体状态。
血液学毒性护理:病人化疗后,白细胞下降后病人机体抵抗力减弱,易合并感染,影响疗程进行,在化疗期间,每周2次监测血象,白细胞降至(4×109/L)以下应用G-CSF150μg皮下注射,在用升白药物时,病房内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2次,紫外线灯定时消毒病人房间1次,减少探视,防止交叉感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湿润,防止病人受凉,护理人员进出病人房间要带好口罩,各种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减少刺激,嘱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皮肤黏膜受损。
过敏反应的预防护理: 紫烷素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面色潮红,低血压,荨麻疹等症状。①我们在配制紫烷素药物后,用非聚氯乙烯材料的输液瓶和输液器,并通过所连接的过滤器(
消化道反应护理:由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用药后可能会出现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纳差,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出现代谢障碍,营养不良,因此应注意给予病人足够的营养支持,在膳食和药物方面给予合理补充,鼓励病人多进食一些易消化,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和钾的食物,尽量满足病人要求,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病人呕吐后及时给予清水漱口,消除口腔异味,加强对病人营养知识宣教,使病人充分认识到饮食的重要性。
肾毒性的预防护理:积极的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由于病人不了解化疗期间应注意什么,由于恶心。呕吐严重,进食少,影响肾脏的灌注,会加重肾脏的损害,我们重点向病人介绍一些自我护理的知识,如顺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肾毒性,可引起肾小管损害,因此要进行水化,减轻不良反应,鼓励病人少量多次饮水,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加速体内毒素排泄。及时补充钾,镁,必要时可静脉补充,密切观察病人出入水量是否平衡,每天尿量保持在2500~3000ml以上,及时了解各脏器功能变化,特别是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变化。如病人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止吐剂,静脉补充液体,保证出入水量平衡。
(1)恐惧和紧张。
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被隔离的事实,缺乏心理准备,加之隔离患者所患的疾病一般具有传染性且病情比较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紧张和对疾病的恐惧。
(2)无效性否认。
约有50%病人产生无效否认行为,一般发生在入住隔离病房后第二天开始,第三、四天达到高峰。有时候对一些疑似传染病的患者需要隔离,但患者表现不典型或者病情轻微,所以往往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或者认为自己病情比较轻,不需要隔离进行监护治疗。
(3)“隔离综合症”。
患者在隔离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种综合症。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紊乱、行为动作异常。
(4)自我形象紊乱。
患者对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健康危机。如对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总感觉移植的器官不是来自自身的就有异物感、排斥感。
(5)愤怒与敌对。
患者得病被隔离后,心理极不平衡,认为认为受伤和患病忍受病痛折磨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这种不幸只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发生在别人身上。最终导致其自制力下降心理防卫机制转移,表现为对家人和医务人员面带怒容、双眉紧锁、尖叫等
(6)孤独与忧郁。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7)对各种仪器依赖心理。
如对一些肺功能障碍或者呼吸衰竭的病人要用到呼吸机,长期机械通气,习惯被动辅助通气,产生依赖,担心如果停止使用呼吸机后,又出现呼吸困难和窒息发生,患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二、导致隔离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1)疾病认知所致。
不良心理反应,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程度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能引起不良心理反应。例如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实际上就是把传染源控制起来,因为麻疹患者是该疾病唯一的传染源。这样,对保护易感者,防止疾病蔓延都有好处。麻疹疾病本身一般不严重,只需对症治疗。而如果认为麻疹被隔离是很严重的疾病,就很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引起心理问题。
(2)治疗所致。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或者治疗手段会引起患者心理问题。[4]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可引起情绪抑郁、易激动、妄想、幻觉等;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情绪抑郁、定向障碍、坐立不安、欣快、短暂的兴奋状态。同时有些创伤性检查和治疗,因为容易导致患者疼痛不适等其他不良感受,所以容易引起患者恐惧不适。
(3)病室环境所致。
隔离病房单调的空间和医疗设备的摆设,容易导致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身心疲乏;同时隔离病房一般谢绝探视,病区保持安静,容易导致患者分离性焦虑;而病区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患者缺乏信息交流,而医护人员不能与患者充分交流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三、隔离病房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一)稳定患者情绪
隔离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顾虑重重,常失去治疗信心而悲观失望,甚至想自杀。这些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病情恶化。因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尊重病人,热诚关怀,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力消除不良刺激,并取得家属的紧密配合,满足病人情感上的需要。[5]稳定病人焦虑情绪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素养、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对一些重症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让病人知道自己的诊断,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能使病人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解释务求一致,善于引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二)加强与患者沟通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总要。与患者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应利用手势、眼神等,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孤独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给病人造成不良影响,精细的护理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门诊导医护士是病人病情突变时最先到现场的医务人员,这就要求导医护士在医生未到之前做出相应的急救处理,为抢救争取时间和防止病人发生意外情况。我院自2002年6月在门诊大厅设立了专职导医护士,门诊部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病人突发病情变化33例,经过导医的恰当及时处理,均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3例,其中男23例,女性10例,年龄20~75岁,其中过敏性休克4例,晕针3例, 室息 2例,心脏急性发作4例,急性呼吸困难2例,高热惊厥6例,癫痫发作5例,出血7例。
2 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急救方法
过敏性休克4例患者用药前做皮试均为阴性。2例于给药后2 min内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测不到。1例于给药10 min后出现症状,首起皮肤红疹、瘙痒,继之喉头水肿,出现胸闷、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脉搏细弱,血压为0。急救措施:立即停药,
取休克卧位,保暖,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1 ml;给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1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密切观察病情,对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尿量作好病情动态观察记录,直至脱离危险期。
晕针3例患者均处于饥饿状态,坐位方式输液。其中2例在反复穿刺过程中发生,1例为初次输液病人。临床均表现为头昏甚至瞬间昏倒、意识丧失、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细弱、血压偏低。急救措施:改坐位为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数分钟后病人自行缓解。
高热惊厥6例患者均为3岁以下病儿,其中1例有既往高热惊厥史,5例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5 ℃以上。临床表现为突然头后仰、意识丧失、眼球上翻固定、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紫绀、四肢抽搐。急救措施:立即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遵医嘱给予解热剂、解痉镇静剂,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去口咽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联合降温。5例均在处理后3~5 min症状缓解。
癫痫 5例患者,因突然摔倒在门诊大厅,随后出现强直性抽搐,两眼上翻,经询问家人病人间断性出现过伸舌、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或血痰、全身肌肉抽搐,伴颜面青紫等症状。急救措施:让病人就地平卧,解开衣领、衣扣,头偏向一侧,尽快将手帕或衣角置于病人口腔中,防止咬伤舌和颊部,然后立即用手车护送病人到急救部做相应处理[1-2]。
3 护理体会
加强动态巡视,强化对病情观察的意识,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当前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过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热惊厥病人的先兆表现为翻眼、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小抽等;晕针病人的早期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恶心欲吐、四肢无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紧急情况下护士应争分夺秒进行治疗及处理。同时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工作对于患者及家属也是必须的。可多向病人讲解有关自身疾病的知识,使病人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有全面的了解,并对极有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有充分的认识,能够识别病情突变的先兆表现,发生时的注意事项及简单处理方法[3]。
【参考文献】
[1] 吕园仙.门诊治疗中心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医学,2004,254(1):107-108.
病例:患儿,男,3岁,支气管炎,医嘱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输液前皮试结果是阴性的,在输液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眼睑水肿,及时发现,立即关闭输液器的调节器开关,将患儿抱入抢救室,置抢救床给予抢救,给予吸氧,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并对症支持治疗,最终,患儿抢救成功,确诊为青霉素过敏反应。
经过对此例病例的抢救后,引起了思考:青霉素过敏反应的确发生迅速,要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争分夺秒地抢救,抢救及时,措施得当,病人逆转的机率就会大,关键在于抓住抢救的最佳时机,时间在抢救中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此病例在输液前即做了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可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了过敏反应,护士首先给予关闭调节器开关,但维持了静脉通道的通畅,为抢救时用药提供了用药途径,省去了重新开放静脉通道的时间,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青霉素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但青霉素易致过敏反应,人群中有3%-6%对青霉素过敏[1],而且任何年龄,任何剂型和剂量,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前都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用药过程中也要加强观察。
过敏反应的机理
过敏反应系抗原与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后引起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青霉素属于药物的半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和青霉稀酸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全抗原――青霉噻唑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E,由于IgE与组织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故形成的抗体固定在某些组织的肥大细胞上和血液中的白细胞表面,使机体呈致敏状态,当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再次接受类似抗原刺激后,即与特异性抗体(IgE)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细胞破裂,释放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多。
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一)过敏性休克:一般在作青霉素皮内试验或注射药物后数秒或数分钟内闪电式发生2,也有的于半小时后出现,极少数病人发生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于缺氧和窒息,病人主观感觉胸闷、喉头堵塞伴濒危感,客观表现气急、紫绀、口吐白沫。2.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脑组织缺氧,病人表现烦躁不安、头晕、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4.皮肤过敏症状: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
(二)血清病型反应:一般于用药后7-14天内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有发热、关节肿痛、皮肤发痒、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等。
(三)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1.皮肤过敏反应主要有皮疹或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2.呼吸道过敏反应:可引起哮喘或促使原有的哮喘发作。3.消化系统过敏反应可引起过敏性紫癜,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常以呼吸道症状或皮肤瘙痒最早出现,故必须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并加强观察。此病例即表现为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1 就地抢救 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
2 首选肾上腺素 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 纠正缺氧改善呼吸 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 抗过敏抗休克 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5 纠正酸中毒和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遵医嘱应用。
6 密切观察病情并记录 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病情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不宜搬动。
此例病例既是按照上述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抢救的,因为此患儿的过敏反应发生于输液过程中,本身就有静脉通道,并且维持通畅,在抢救时立刻就用上了药,抢救时间把握得很准,为抢救患儿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所以,静脉通道的通畅在抢救的过程中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参考资料
关键词:急诊;观察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73-01
急诊留观室的病人,集各种疾病于一身,除病种多,病情变化快外,病人心理复杂,想法不一,护士应掌握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急救等常识,除做好病情观察的同时,还应注意做好观察病人的护理。
1 急诊科的特点
(1)患者数量多,年龄跨度大,从14~105岁;(2)老年人所占比例大,6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数的46.04%;(3)患者住院观察时间较长;(4)病种多;(5)患者涉及的专业科室多。
2 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急诊留观室的患者,病情错综复杂,对现代急诊护理的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提高急诊护理业务能力,加强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护士的急救技能的培训。
2.2 急诊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极大,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急诊护理技术能力急需提高。
2.3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市场经济对医疗市场产生的巨大影响,病人的自身保护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加,护理纠纷也逐渐上升,这已经成为困扰医务人员的难题之一。急诊科是医院全天候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紧急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同时也是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场所,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和病人投诉。
3 加强急诊护理,提高服务意识
3.1 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 急诊观察室是一个特殊的诊室,病人流动快,病床周转率较高,为了避免差错的发生,除了书面交接班外,必须做到床头交接班,因为它能对病人有初步的认识,迅速了解病情,观察治疗效果,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它在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做好床头交接班。
3.2 加强巡视,增强责任心: 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经常巡视病人,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当前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过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热惊厥病人的先兆表现为翻眼、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小抽等;晕针病人的早期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恶心欲吐,四肢无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3.3 做好心理护理:由于对病情的发展不了解,突发的病情变化常会让病人及其家属感到超常的紧张、恐惧而产生悲哀、失助等消极情绪,甚至对治疗措施产生怀疑。对此,应进行有效沟通,耐心向病人和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其焦虑、恐惧感。用温和、体贴同情的语言劝导病人,取得病人的信赖,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总之,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具备良好的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将熟练的技术护理和适宜的心理护理相结合,才能提高急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
3.4 加强医患沟通:应加强培养护士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无论是给患者治疗、护理还是抢救,均应“说”到位,通过良好的沟通,解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1]。同时多做健康宣教工作,向病人详细讲解有关自身疾病的知识,使病人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有全面的了解,并对极有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有充分的认识,能够识别病情突变的先兆表现,发生时的注意事项及简单处理方法。
3.5 防范院内感染:急诊观察室患者的病种多,而且涉及的科室也多,所以在病房的管理和护理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如院内交叉感染问题等。在工作中,尽量做到将外科手术患者与内科患者分开管理,并定时对病房进行紫外线照射,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当遇有新病例时,要及时组织学习,以扩充知识面。同时,还要随时掌握病房内患者的相关情况,如所属科室、值班医生等;在观察和护理患者时,要做到更加细致和严谨,做好护理记录。
4 体会
4.1 急诊观察病人出现病情变化多数都是随机性的,计划性诊断、治疗措施相对很少。护士应多巡视、勤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快速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科学性强的救治措施,千方百计挽救病人的生命。并且熟悉各种溶液及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及配伍禁忌;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操作技巧,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呼吸机、心电监护等技术。
4.2 急诊护理是跨多专业学科的医疗活动,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全面的临床护理知识和经验,技术水平高,抢救技术熟练。急诊护理服务的人群稳定性差,多为危、急、重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在急救常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实施特定有效的护理。为了提高急诊观察室的护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
4.3 加强急诊观察室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减少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对危重病人存在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包括组织管理、护理人员管理、病人管理。加强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对消除护理安全隐患,减少护理纠纷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为探讨紫杉醇化疗毒副反应的护理。方法对40例接受紫杉醇治疗乳腺癌化疗的病人进行护理。结论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使病人顺利完成化疗。
[关键词]紫杉醇;乳腺癌;护理
紫杉醇是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并稳定微观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化疗药之一,紫杉醇临床毒副作用较为广泛,但紫杉醇治疗乳腺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 1年1月收治经病理证实晚期乳腺癌40例,年龄42-76岁。40例均经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综合治疗,40例乳腺癌均行紫杉醇化疗,其中,应用紫杉醇化疗的患者,KPS≥60分,血象及肝肾功能正常,无化疗禁忌。
1.2方法
化疗前12h和6h
服用地塞米松20mg用药前30min,用药时肌注盐酸异丙25mg和静注西咪替丁400mg配制好的液体须使用专用的带有过滤器的非聚氯乙烯输液器滴注。按病人的体重和体表面积确定紫杉醇使用剂量。化疗前后常规使用止吐药。化疗期间每天早晚查房,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出相应的护理,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
1.3结果
40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20例,过敏反应10例,胃肠道反应16例,引起心脏血管毒性反应14例。经过仔细观察、精心护理,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护理措施,4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化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
乳腺癌患者中多数曾经过手术、化疗或放疗的打击,对各种治疗措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护理人员应根据年龄、职业不同进行心理护理,了解其各种顾虑及精神负担,关心同情患者,耐心疏导。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化疗的必要性及药物的毒副反应,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和处理对策,并使病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使病人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2.2引起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护理
本组化疗后出现心脏毒性的有14例病人中,窦性心动过速3例,房性早搏并房颤3例,室性早博4例,房性早博2例,偶发性室性早搏4例,房性早搏3例,右束支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2例:化疗前了解病人的病史,是否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用药前常规做心电图检查,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脉搏变化,如节律、速率及强弱。如出现频发性室早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遵循迅速处理,尽早控制”的原则进行治疗和护理。在开始滴注的前10分钟滴速宜慢,10~20滴/min,之后视情况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至少输3 h。在滴注过程中做好心电监护,一旦发生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抢救。应严密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加强巡视或专人护理,保持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随时准备抢救,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和四肢冷暖情况,准确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及患者对胸部不适的位置、时间、放射部位的述说。紫杉醇的药理作用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导致病人缺氧,因此,对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紫杉醇治疗时应给予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流量为2~1L/min,以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对氧气的利用率,防止因缺氧而引起心律失常。
2.3骨髓抑制的护理
白细胞少于4×10(sup)9(/sup)/L遵医嘱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病房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d,避免外出,减少探视,严密监测体温,嘱患者注意休息及保暖:加强饮食营养,多食骨头汤、大枣、猪蹄等营养丰富的食物。血小板降低时应注意预防出血,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嘱患者少活动、慢活动,避免磕碰。定期复查血常规。
2.4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①化疗前给予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的放生。如静点盐酸格拉司琼,肌注胃复安等。②饮食指导:化疗期间少食多餐,恶心、呕吐的患者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对于食欲下降的患者,做好营养搭配,宜食用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进食生冷、肥腻、刺激、产气食物如牛奶和碳酸饮料,以免加重胃肠道反应:严重呕吐者应给于静脉营养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腹泻、便秘等患者,要给予对症治疗,酌情进食少渣食物或增加纤维含量,多饮水。③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清洁湿润,每日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睡前及晨起用软毛刷清洁口腔,动作轻柔,避免口腔黏膜及牙龈的机械性损伤。本组16例患者在化疗期间均出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通过镇静止吐,适当的饮食,不良反应消失,均顺利完成化疗。
2.5过敏反应的护理
【关键词】血浆置换;重型肝炎;护理
血浆置换是通过临时性置管(锁骨下、股静脉等),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血浆分离器将患者的血浆分离出来弃去,然后补充等量的新鲜或冷冻血浆或辅以人血白蛋白等作为置换液,以清除患者体内的各种代谢毒素和致病因子,从而达到替代部分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的目的[2]。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共为40例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获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入选标准符合2006年我国肝衰竭的指南的标准[3]。本组40例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18-54岁,平均33岁;病程7-50天,平均32天。主要症状及体征:①极度乏力,腹胀,食欲差。皮肤巩膜重度黄染35例。②腹水,颜面及四肢凹陷性水肿5例。③肝昏迷8例。
1.2方法
1.2.1血管通路 全部选择股静脉留置导管。
1.2.2用品准备 血管通路置管术物品一套(内含单针双腔管,导丝,扩张器),静脉穿刺包一套,血浆置换治疗仪采用北京伟力WLKM8800/8900,分离器采用日本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EC-2A,动静脉管路为北京新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1.2.3操作方法 采用38℃生理盐水1000ml冲洗管道,再用500ml生理盐水加肝素钠20mg预吸附,首剂肝素量为0.3-0.5mg/kg,每分离出500-1000ml追加肝素5-10mg,预冲时要充分除净血浆分离器内的残留气体,治疗结束前按凝血时间或肝素的1/2比例应用鱼精蛋白以中和体内余下的肝素,置换完毕后用100ml回血,术后第2天查肝功、肾功、PT、电解质等。
1.3结果本组40例,28例临床治愈出院,10例病情明显好转,2例死亡。
2 护理过程及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支持治疗是一项危重状态下的特殊治疗,患者及家属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病人及家属对其疗效、安全性多持有怀疑态度,加之重型肝炎病人病情较重,易有多种不良心理。对此,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劝解,向家属或患者讲清必要性、治疗方法、应对措施等,让病人心中有数,取得理解及配合,以保证术前休息及并作好相关准备。
2.1.2术前准备 ①详细了解病人基本资料;②因治疗时间长,术中不适宜活动,要指导患者排空大小便或者练习床上大小便;③评估病人血管状态,治疗前要仔细查看外周血管情况及其周围皮肤状况④选择下肢静脉穿刺,指导病人家属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周径,并仔细记录,以便日后观察与比较。⑤治疗当日日应指导患者尽量少饮水,进食高热量早餐。
2.2术中护理
2.2.1各项操作要求循序渐进? 首先要求打开设备电源、进行管路安装检查。抗过敏药物必须在异体血浆进入前10-20 min应用,以免第一袋血浆过敏而药物尚未发挥作用。每个患者对体外循环的适应性差别很大,加之血管情况、设备运行等不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以稳步进行、循序渐进为原则。如有时患者血流较慢,但循环10-20 min后血流即可逐渐达到要求的标准,不可匆忙另行穿刺,以免给患者带来痛苦、引起紧张甚至影响下次治疗。在操作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熟练、灵活处理问题,沉着冷静,给患者以安全信赖感。
2.2.2密切观察①病人的观察:严密监测BP、P、R、SpO2,每15-20 min记录一次,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胸闷、气急、出冷汗、脉细速等表现。注意观察有无寒战、出血、唇麻、手足麻木、荨麻疹等,针对原因给予及时处理。②机器工作状态观察:如报警应及时排除。先关声音,以免造成病人的紧张,再查找原因,给予排除。如出现出血不良,立即减速,或另行穿刺,不得已停机时间不可太长,密切观察引血速度、静脉压、动脉压、TMP的变化。③治疗结束留取标本作生化、PT检查,了解术前术后肝功能等及凝血功能情况。2.3术后护理
2.3.1生命体征的观察加强病情观察及时监测和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压和神志的变化,患者全身皮肤情况,观察有无出血点,有无皮疹及过敏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3.2人工肝留置管道的护理①妥善固定管道,保持穿刺处敷料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潮湿或污染,即时清洁或更换敷料。②密切观察局部有无血肿,24小时绝对卧床休息。③指导正确活动肢体,穿刺侧肢体避免弯曲超过90度,避免导管扭曲或脱出。④准确测量与记录双下肢周径,及时比较与分析,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⑤避免对导管的再利用,如输液,采血等,减少导管感染。
2.3.3饮食指导 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全身中毒症状减轻,食欲好转,但肝功仍未完全恢复,给予低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告知患者少食多餐,防止发生消化不良,加重肝脏负担。
2.3.4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减少或消除病人及家属顾虑,增强病人治疗信心。
3 讨论
在我科实行血浆置换术临床观察中,护理人员全程参与,护士是主要操作者,护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治疗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提高了重型肝炎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
【关键词】内窥镜室;职业危险;防护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27-01
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内镜在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内窥镜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常常会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危害,使得内窥镜室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提高内窥镜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1.1 感染性因素:在内镜操作中,患者的唾液、痰液、胃液、血液等,稍有不慎可喷至操作者头面及眼内,护理人员取活检时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当中可能有传染性病毒和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大肠肝菌等。同时由于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使用后的内镜表面及内腔均被患者粘液污染,护理人员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很容易被溅起的水花、管道注液时射出的水线污染面部、衣物或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直接接触污物。有资料显示,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艾滋病(AIDS)的几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的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1]。
1.2 环境性因素
1.2.1 来自消毒液的危害:内镜室常用的消毒液是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75%乙醇、固定标本用的甲醛等易挥发液体,长期接触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存在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职业性哮喘,产生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 来自乳胶手套的危害: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使用的是一般性能的一次性乳胶手套,乳胶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手套内的滑石粉还可使皮肤失水干燥或皲裂,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乳胶过敏已成为医护职业性气喘最重要的过敏原。
1.2.3 来自噪音的危害:内镜室是运用仪器进行工作的科室,仪器设备、电动吸引器等噪声污染及电离辐射等,使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极大危胁,严重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1.3 生理和心理因素:内镜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病人流动量大、工作琐碎、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需长时间站立和接触大量的清洗液、消毒液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活检组织。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使护士身心疲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焦虑、颈椎病及各种感染、过敏性疾病。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并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有针对性地结合本科特点,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如接触HIV阳性患者――人员防护及物品消毒处理流程、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等,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使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尽可能减少职业感染现象的发生。
2.2 控制感染源:内镜检查前首先确定有无感染性疾病,如先检查HIV抗体、HBs抗原、HCV抗体等,对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或疑似癌症患者根据病情同一类疾病可单独使用一条内镜,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可安排在每天最后诊治,然后按传染病消毒内镜、附件及其他物品。
2.3 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视每1位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有传染性,预防污染其他物品。操作时戴手套、帽子、口罩、穿手术衣,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戴双层手套;配制化学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禁止一切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及回套针帽;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洗消操作时佩戴防护面罩、戴手套、帽子、口罩、穿防渗透工作服。行ERCP配合时置铅屏、穿铅衣、戴铅帽和脖套,必要时戴护目镜。
2.4 规范内窥镜室管理
2.4.1 贯彻和落实卫生部颁布的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手卫生规范及院内感染制度,完善科内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做到垃圾分类放置、损伤性废物放入锐器盒,及时清理。
2.4.2 注重环境管理:合理分区,把房间划分为候诊室、诊疗室、洗消间、镜房等,胃、肠诊疗及洗消分室进行。诊疗室于每天工作结束后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洗消间安装排气扇,尽量减少药物在室内的残留浓度,将刺激性气味降至最低程度。每日工作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水阀、物品归位,清洁消毒环境。
2.4.3 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和医护人员健康监测:了解内镜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及消毒液的细菌培养菌落数及医护人员肝功能、HP感染等情况,发现问题早分析、早处理、早治疗。
2.5 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注重沟通,了解护理人员需求,及时给予帮助支持。加强业务学习,建立高效的工作流程,实行各方面的持续改进。
3 小结
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和设施,控制感染源 ,贯彻落实国家《护士条例》,对接触职业性危险因素的护士按相关规定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对患职业病的给予赔偿,使护理人员能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工作中,为医院带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ICU护士;健康危害;防护措施
ICU护士要求具有爱岗敬业,技术娴熟,工作严谨,反应灵敏,动作迅速而准确等素质,较其他护理工作者而言工作量大,业务繁杂,危险性高,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护士的心理压力较大而防护意识相对淡薄。因此,了解其在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护教育十分必要。
1.护士的健康危害因素
1.1ICU室内的危险因素
1.1.1ICU室内气体的危害。
ICU室内使用较多的消毒液有:84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碘等,长期吸入混有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溶液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棕褐素沉着等症状。长期接触含氯消毒液也可引起结膜炎、皮肤过敏、干燥等不良反应。经常接触紫外线也可引起头晕、恶心、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等症状。其次,化疗药物挥发到空气中也可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1.1.2ICU仪器,物品的危害。
①噪声。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可引起人体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易疲劳、烦燥、头痛和听力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②辐射。许多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在ICU使用较广泛,同时护理人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小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③锐器的损伤。ICU内病人病情重且较复杂,密切接触使得护理人员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某些疾病的潜在危险。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到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为针刺伤所致,0.004mlHBV(+)患者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不当的护理操作及医疗垃圾处理不完善,不合理,均可导致血源性感染的发生。④血液、体液的危害,ICU护士在进行护理病人时,手部极有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及分泌物,如果不及时洗手及消毒,有可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感染某些疾病。
1.2职业相关疾病。由于ICU工作特点,护理人员长期站立,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持续低头操作可引起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长期倒夜班可引起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饮食无规律可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的发生。
2.防护措施
2.1加强对ICU护士的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使护士牢固树立“任何病人的血液及体液或被其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各种操作前后,上下班穿脱工作服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消毒。接触污染物品时应戴一次性手套。接触锐利物品时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刺伤。
2.2ICU各种危险因素的防护。
2.2.1各种理化因素的防护。
在拍片时,应适当采取防护措施,以防引起蓄积性损害。配制消毒液及浸泡污染物品时,应了解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方法及性能、副作用,并戴口罩和手套,皮肤有破损时应加戴双层手套,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2.2.2锐利物品的防护。
规范护士的操作规程,避免慌乱,一旦发生损伤,积极正确而有效地处理。①损伤后立即挤压伤口处的血液,促使污染的血液流出。②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⑧用碘伏消毒伤口。④若伤口较深用无菌纱布包扎。⑤2天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若被HBV血液污染应在24小时内接受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成人500单位,同时注射乙肝疫苗,进行血液学监测半年到一年[2]。若被HIV污染,应立即应用一些如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以降低感染率。同时上报医院疾病预防科,建立登记卡,进行血液监测,追踪观察。
2.3职业相关疾病的防护。
ICU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一方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护士疲劳作业,提高工作效率,ICU护理人员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饮食要规律,放松心情,避免长期紧张,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
3.讨论
由于ICU的工作特点,经常会收治一些病情危重且疑难复杂的病例,而护理人员也会经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等,同时也会接触到许多带电的仪器设备和消毒液,这些都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护士的受教育程度及工龄、医院的重视程度等原因,护士的防护知识相对匮乏,防护意识相对淡薄。因此,对其进行健康危害因素的防护教育十分必要,也是医院和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其采取正确而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个人的健康,从而更好的为病人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窥镜室;职业危险;防护
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内镜在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内窥镜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常常会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危害,使得内窥镜室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提高内窥镜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1.1感染性因素:在内镜操作中,患者的唾液、痰液、胃液、血液等,稍有不慎可喷至操作者头面及眼内,护理人员取活检时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当中可能有传染性病毒和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大肠肝菌等。同时由于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使用后的内镜表面及内腔均被患者粘液污染,护理人员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很容易被溅起的水花、管道注液时射出的水线污染面部、衣物或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直接接触污物。有资料显示,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艾滋病(AIDS)的几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的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1]。
1.2环境性因素
1.2.1来自消毒液的危害:内镜室常用的消毒液是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75%乙醇、固定标本用的甲醛等易挥发液体,长期接触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存在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职业性哮喘,产生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来自乳胶手套的危害: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使用的是一般性能的一次性乳胶手套,乳胶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手套内的滑石粉还可使皮肤失水干燥或皲裂,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乳胶过敏已成为医护职业性气喘最重要的过敏原。
1.2.3来自噪音的危害:内镜室是运用仪器进行工作的科室,仪器设备、电动吸引器等噪声污染及电离辐射等,使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极大危胁,严重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1.3生理和心理因素:内镜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病人流动量大、工作琐碎、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需长时间站立和接触大量的清洗液、消毒液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活检组织。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使护士身心疲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焦虑、颈椎病及各种感染、过敏性疾病。
2防范措施
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并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有针对性地结合本科特点,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如接触HIV阳性患者——人员防护及物品消毒处理流程、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等,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使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尽可能减少职业感染现象的发生。
2.2控制感染源:内镜检查前首先确定有无感染性疾病,如先检查HIV抗体、HBs抗原、HCV抗体等,对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或疑似癌症患者根据病情同一类疾病可单独使用一条内镜,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可安排在每天最后诊治,然后按传染病消毒内镜、附件及其他物品。
2.3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视每1位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有传染性,预防污染其他物品。操作时戴手套、帽子、口罩、穿手术衣,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戴双层手套;配制化学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禁止一切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及回套针帽;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洗消操作时佩戴防护面罩、戴手套、帽子、口罩、穿防渗透工作服。行ERCP配合时置铅屏、穿铅衣、戴铅帽和脖套,必要时戴护目镜。
2.4规范内窥镜室管理
2.4.1贯彻和落实卫生部颁布的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手卫生规范及院内感染制度,完善科内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做到垃圾分类放置、损伤性废物放入锐器盒,及时清理。
2.4.2注重环境管理:合理分区,把房间划分为候诊室、诊疗室、洗消间、镜房等,胃、肠诊疗及洗消分室进行。诊疗室于每天工作结束后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洗消间安装排气扇,尽量减少药物在室内的残留浓度,将刺激性气味降至最低程度。每日工作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水阀、物品归位,清洁消毒环境。
2.4.3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和医护人员健康监测:了解内镜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及消毒液的细菌培养菌落数及医护人员肝功能、HP感染等情况,发现问题早分析、早处理、早治疗。
2.5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注重沟通,了解护理人员需求,及时给予帮助支持。加强业务学习,建立高效的工作流程,实行各方面的持续改进。
3小结
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和设施,控制感染源 ,贯彻落实国家《护士条例》,对接触职业性危险因素的护士按相关规定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对患职业病的给予赔偿,使护理人员能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工作中,为医院带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