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

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治理现代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技治理现代化

第1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规范化;二级医院档案

医院档案管理对医院的发展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医院档案涉及到医院的基本建设、行政管理、科研论文、医疗管理、护理管理、药品管理及财务管理等诸多内容。其中不乏了许多具有保存和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书、声像、实物等不同载体种类的档案,真实地记录着医院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管理各项管理工作信息,对医院的现实建设与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前二级医院档案管理现状

(一)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1.在二级医院人才培养中,一般比较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特别是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则十分缺乏,职能部门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医疗临床工作岗位选派来的,从未参加过档案的专业化培训,档案管理的工作经验少,工作水平低,甚至跳槽率高,难留人,直接影响医院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2.在二级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重医疗、轻档案”的思想,对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导致规范化管理医院档案难以落实到位。

这些情况反映了当前二级医院的档案管理在医院整体管理工作中地位的低下,这种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会直接导致档案的信息资料、原始凭证的缺失,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档案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利用。

(二)档案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但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是影响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医院有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但档案管理同医院其它管理工作相比较,往往在重视程度上不够,使得各部门的兼职档案员对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也难以重视起来,以至一些有价值的公文资料、数据不能按档案制度和时间规定加以保存,资料管理分散,收集不完整,失去了档案工作的完整性,制约了医院整体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化管理二级医院档案的重要环节

1.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是确保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二级医院档案管理对医院的发展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医院全面发展的关键。二级医院领导应当把档案管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不断强化全体职工的档案管理意识,深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发展的历史缩影,是检验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情况的真实依据。

2.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依照医院的《规章制度汇编》中制定的关于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责任制,作为日常指导、管理医院档案工作的依据,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为了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和完善档案的规章制度,医院的《规章制度汇编》中制定《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的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安全保密制度》,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医院文书档案管理流程,并将这些制度及流程公布上墙,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对照执行。

在对二级医院档案实施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档案的立卷归档制度》尤为重要。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是公文转化为档案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档案的立卷归档制度》要求,医院档案的归档工作一般应在次年的3月份完成,最迟也不能超过6月份。完成了归档工作,文件材料就正式转化为档案。这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首要工作。

为了有效地利用档案,开发二级医院档案信息资源,依托《档案借阅制度》,严格执行借阅人填写查阅登记手续。对于查阅重要内容的档案材料须经档案形成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及院长办公室主任批准后,方可办理查阅手续,更好地为医院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这是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管理手段。

3.加强档案的安全管理是二级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档案法》及有关保密管理规定,增强保密观念,遵守保密制度,尽职尽责地做好档案的安全和保密工作。严格执行《档案借阅制度》和《档案保密制度》,确保档案资料的不散失、不泄密。医院《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明确规定: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档案查阅制度,履行借阅登记手续和借阅审批手续。未得到主管领导批准不得擅自借阅。来人查阅档案要在档案人员的指导下查阅,不得个人自行查找,归还档案要检查是否完整无损。这是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行为准则和重要保障。

三、加强二级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1.加强对兼职档案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是规范化管理档案的必要条件

要对二级医院的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兼职档案人员素质,就要对各部门的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专业知识的培训。根据医院对各部门档案的归档要求,在每年年初对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基础知识的规范化培训。提高兼职档案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使档案管理意识得到提升,促进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

在二级医院人才培养方面,将档案人员特别是兼职档案人员的素质培训和继续教育纳入医院的人才培养计划,使档案人员不断获取更多的档案专业知识,提高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同时减少兼职档案人员的流动性。掌握了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就能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规范化地开展。

2.加强二级医院档案制度的落实,是规范化管理档案的要素

医院的《规章制度汇编》中制定的关于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责任制,是作为日常指导、管理医院档案工作的依据。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比没有制度更加可怕。所以要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狠抓科学有效的制度落实。医院必须建立和完善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教育、引导机制;必须制定对违反规则的处罚措施,并严格落实。正所谓无威不足以立规,不惩无人守规。所以,对于那些无视制度、不守规范的人要严惩不贷。

首先二级医院领导及兼职档案员要统一思想、周密部署。为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开展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同时要定期对相关文件进行了梳理,并以医院档案领导小组的名义开展档案督查活动。其次要深入督查、查找问题。医院档案领导小组成员和兼职档案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制度规定,切实从工作中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第三要让问题科室及负责人按照医院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问题科室及负责人进行相关的惩罚,督促其整改落实。第四要建章立制、巩固提高。针对督查整改活动中发现的漏洞,医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抓制度落实的长效机制,确保制度落实到实处,为医院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规范化管理二级医院档案,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医院综合建设的不断进步和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已由过去的不被重视、管理薄弱,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目前已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局限于档案的被动利用,不注重档案利用价值的信息反馈和档案价值的时效性,反映不了我院工作的全貌,不能主动提供利用档案。

然而,我们仍然要看到,档案管理作为医院基础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善于利用档案的为医院服务,绝不是走形式、做样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挖掘档案潜力,用实际工作证明开展档案工作的必要性,编写单位的发展史,宣传单位职工的先进事迹,弘扬医院文化精神,当好领导的决策咨询参谋,积极为单位科学决策服务。

4.规范化管理二级医院档案,促进医院发展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以医疗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中,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医疗改革的要求,有效服务于医院管理及各项工作,我院档案工作部门不断从医院工作性质入手,以服务于我院全面工作,为提高整体水平,促进医院的自身发展,让档案信息资源在深化医院改革、建设文明行业、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姬瑞环.文档管理规范化云南省干部在线学课件[Z].

第2篇

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深远意义。

在解决征用土地、地界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时,城建档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可以为维护相关组织和公民合法权益提供重要凭证。因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和处理档案管理中的问题,达到对档案资源的有效管理,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城建档案工作者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把依法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各职能部门也要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使城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机制。

制度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也是最高效的管理,日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城建档案工作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要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建设工程档案备案制、专项验收以及竣工验收等制度,通过与建设单位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等形式,从制度上强化对工程档案的监管力度,保证档案的接收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积累、归档、整理以及档案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相关制度,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并且要建立健全城建档案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执法队伍,确保各项制度能够落到实处,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应用现代科技,提高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把城建档案工作作为信息产业来管理、开发和经营,走科技强档之路;要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高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功能的实现水平,使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价值。要配备必要的档案管理现代化设备,实现档案储存缩微化、保护科学化、办公自动化。要采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保证已产生的需要长久保存归档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要选择好适合于城建档案馆特色的管理软件,建立档案数据库系统。

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科学文化建设的到来,建设系统的各项工作对城建档案的需求在内容上越来越广、要求上越来越高,为此城建档案部门要紧跟形势,加快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向深层次服务转化,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法、更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建设对档案利用的要求。要在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上下工夫,积极探索从档案收集保管型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型转变的路子,广泛开展编研工作,使城建档案在城市规划、勘测、设计、施工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科学研究、修史编志、社会教育、国防建设和应对突发事件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加强与政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机构的合作,做好重点工程档案的备份和安全保管工作,加强对重点工程档案信息的研究分析,为制定应急预案和抢救方案提供服务。

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目标

中图分类号: TV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40

现代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也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水利部门对水利工程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引进新的技术,采用新的材料,力争将水利工程的坚固程度提升到新的级别,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防洪抗险能力。

1 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意义

1.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利工程现代化已经逐步迈向成熟稳定,水利工程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保证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标志着社会发展新篇章的到来。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工程发挥最大作用的必备条件,也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社会化的要求

现代化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概括词,其中包括思想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以及政经现代化。对水利工程而言,同样满足现代化的特性,要求水利利于民生、利于生态、利于资源。而实现这些要求的方式只有对水利工程进行现代化的管理,通过现代化的管理让水利工程真正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充分保护水资源,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1.3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是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重视的重大体现,也是测试水利工程单位对水利管理的能力水平。考核的内容涵盖丰富,包括河道、水库、堤坝、水闸等。考核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运行能力、安全考量、组织能力。考核的最终结果若各方面得分率都在85%以上,那么可以断定该水利工程单位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客观的反映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概况。

1.4 水利管理现代化为水利单位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我国水电站在数量和装机规模上均居世界第一,水利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化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若对水利单位进行现代化的强制性要求,那么必然导致这些单位对书面化的硬性要求过度重视和苛刻,将精力全部放在追求现代化层面上,对设备和设施的先进性要求严苛,造成资金的不合理利用,甚至忽略了对员工素质的培训和提升。在水利管理现代化的大前提下,不要过分追求技术设备上的先进性,而是将精力放在管理制度的调整上,将制度进行科学性和精确性的修正,并落实到底,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大转变。

2 推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

2.1 认真落实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

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确认后,就应该落到实处,认真贯彻实施起来。领导之间要团结互助,尽快制定出单位的奖惩制度,加快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步伐。在对其他水利工程进行总结时,要结合现代化发展的思路,提出有建设意义的意见,以经济适用、性价比高为原则,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施。在现代化实施的道路上,要保证水利管理所需费用充分到位,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的核心是人,为了使工作岗位上的员工积极性更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对每个员工进行职业规划,让员工看到希望并为此而奋斗,努力地为单位创造价值。而单位凭借着员工的积极性,应将水利管理工作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块,并将这些赋予责任的工作区域交由指定的员工负责,将工作落到实处。对公司员工进行有效的考核,对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全单位工作人员地工作热情。

3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3.1 运用健全的体制

一个先进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单位必定有一套健全的体制,健全的体制是推动公司发展的主要动力,所谓的健全机制一定要责任分明、奖惩明确、科学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完全依照制度化、公开化和公平化进行,以明确的目标为前提,在健全的公司体制上,管理、运营一切大小事务。

3.2 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多的管理手段不再是手动式人工操作,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必须依靠高科技,精确快速的回收需要的信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遥测遥控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快速全面地收集精确有效的信息,才能在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3.3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现代化建设要求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所以在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下,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引入优秀人才的同时,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确认识水利工程现代化的转变,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不但要建立科学健全的机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培养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便尽快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毅.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1).

[2]王玉.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J].农技服务,2014,(07).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治理体系 海事系统 水上安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不同于行政和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掌舵而不划桨。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走好海事的发展变革之路,是海事工作者应当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下面以“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为例,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海事改革发展的指导价值,尝试探索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指引下,扎实开展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

融入改革大局,优化“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定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是对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海事系统在执行国家法律、行使执法权力以及实施监督检查等方面都与国家治理体系密切相关,海事系统的执法行为是“国家水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是镇江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镇江海事落实海事“三化”建设要求的重要实践载体。在国家治理改革发展的大形势之下,镇江海事局应抓住机遇,融入改革大局,进一步优化“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定位。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立足海事系统改革发展和地方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按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和科技运用能力”总体目标,统筹规划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扩展目标空间和任务区域,推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中,推进各项目标的高效实现。二是夯实履职基础。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海事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单元之一,全面高效履行海事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责,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此,我们必须引导海事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增强提升履职能力的自觉性,持续提升抢抓机遇、承受压力、推动发展的综合能力。三是抓好统筹协调。海事部门作为中央垂直管理的经济类执法部门,既要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各项工作职责,全力确保辖区水上安全稳定;也要立足自身实际和海事工作规律,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海事工作与地方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动海事事业改革发展。要围绕海事工作的使命和地方发展的大局,努力实现争创“服务发展先锋区、科学监管样板区、智能管理先行区”与海事改革发展大势、地方经济建设大局的统筹协调和有效对接。

加快职能转变,扎实推进“服务发展先锋区”建设

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要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权力的边界范围。在此基础上,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转变。

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第一个目标就是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为基础的“服务发展先锋区”建设。镇江海事局将围绕镇江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助推临港物流产业发展,给力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推动辖区码头对外开放和升等改造,支持新兴港区开发和临港重大项目、涉水重点工程建设,推动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升级,鼓励并支持航运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港口企业向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业转型,服务镇江水运经济发展繁荣。一是简政放权、优化机制。“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新一轮政府改革背景下,简政放权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念支撑和制度取向。海事工作服务航运、服务船员,拥有为数不少的行政审批权力。如何履行好这些权力,事关行政效率和安全效率的提升。推进海事监管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业务运行机制,提高行政审批项目办事效率,按要求及时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审批权,压缩行政审批时限,优化政务办理环境。二是发挥作用、促进交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发挥海事服务作用,服务水运经济发展,不是没有边界的无限服务,更不是要海事部门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要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认识基点,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为企业和地方发展提供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和技术指导等公共服务。三是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简政放权,简的是办事流程,放的是手中权力,要的是办事效率,留的是肩上责任。只有把“管得多”转变为“管得好”,把“管得大”转变为“管得巧”,该放的决不伸手,该管的要责无旁贷,才能达到简政放权的真正目标。我们海事部门必须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强化对涉水工程、通航管理、船员管理等重点事项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强化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积极完善简政放权后的管理制度,强化现场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扎实推进“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转变,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强调限制公权力和合理配置私权利,给予每个个体平等的保护。依法行政,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方能在转型时期凝聚改革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就是要以“依法行政”为基础,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科学管控效果。坚持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推进海事管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就是海事系统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海事管理水平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从“法治”角度抓好“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部门岗位职责和分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建全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工作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实、抓细,持续强化重点水域、重点时段、重点船舶的动态监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二要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一直是水上安全监管工作坚持的工作方针。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安全隐患实施联合执法、综合整治;要积极依靠地方政府开展综合治理,努力将非法采砂、碍航捕捞等影响海事监管的重大隐患整治工作,由单一部门执法工作上升为地方政府层面的统一行动。三要更加注重经验总结。要综合考虑人、船、环境等因素变化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合理制定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评价体系。要固化安全形势分析会等行之有效工作制度,制定并落实针对性事故预防预控举措。要定期分析形势,把握规律性,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监管从事后到事先、被动到主动、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加强创新管理,扎实推进“智能管理先行区”建设

加强创新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政府部门做出前瞻性决策和预见性应对,有利于政府部门增强自身科技含金量和智能化水平,有利于提升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评价反馈和集体监督,对于提升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提高群众满意度都有积极意义。

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环境治理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

生态现代化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学者MartinJänicke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柏林州议会辩论中最早提出(郇庆治和马丁•耶内克,2010)。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强调在工业生产中以科技创新来应对环境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关注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产品消费而转向科技、经济市场、政府三者协调平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全球化影响及制度本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三个阶段,研究区域从西欧国家逐渐扩展到中欧、东欧、北美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Mol,2000)。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现代化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当中,并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Jänicke,2008)。生态理性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根本,生态理性使人们开始将经济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视为生态过程,而不仅仅是经济过程。生态现代化理论不断地丰富发展,由单纯地关注科技转向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包含科技、经济和市场、政府、环境运动、环境意识形态五个方面内容(Mol,2010):(1)科技不仅仅是应对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是更多地转向环境改善和预防环境危机,将环境保护纳入技术和组织创新的设计当中,而不再过多依靠传统的修复式技术;(2)经济市场要素和组织在环境改善中的作用日益增长,生产者、消费者、信用机构、保险公司、商业协会等成为生态重构、生态创新、生态改善的重要承担者,带来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化,并且将环境成本以货币、价格、供需、产品、服务等清晰地表达出来;(3)政府的角色、位置、运作发生改变,政府管治由从自上到下的命令式的方式转向权力分散下放、更加灵活、更加趋向于公众参与的管治方式,非政府以及跨国、全球性组织和机构逐渐发挥影响;(4)环境运动的角色、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环境运动在环境决策中作用得到显著增强,环境运动指导思想也从单纯的反现代主义转向以合法性、负责任、公开透明、广泛参与为原则;(5)环境意识形态从纯粹地反对经济增长和完全忽视环境保护两个极端转向两者的协调统一,并被广泛接受。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

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同样蔓延到农业当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现实困境促使人们开始寻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在发达国家,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危机,产生空气和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能源消耗巨大等诸多问题(Kimbrell,2002)。值得关注是,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虽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快速增加,有效降低了全球粮食价格,大大缓解了一些地区的粮食紧张问题,但是“绿色革命”也引发了土壤退化、化学污染、地下水枯竭、土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迫使人们转向环境友好型技术,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Evenson,2003)。此外,“绿色革命”带来生物多样性和地方传统知识的破坏,同时引起贫富分化加深和区域农业发展失衡的问题。“绿色革命”并不是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科学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理念,而在农业生态理念下进行新的绿色革命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还应与社会调整或变革结合,农业生态视角下政治、经济、文化转向明显(Altieri,2009)。农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的二元分立,生态现代化理论则是超越二元论的比较可取的理论分析框架(Evansetal.,2002)。农业生态现代化是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产生的,日益表现出一种多维、综合的整体性分析框架,逐渐拓展到科技、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空间、政治等多个维度,“弱农业生态现代化”正转向“强农业生态现代化”(HorlingsandMarsden,2011):科技上,从注重经济驱动科技发展、科技解决问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转向需求驱动科技创新、科技适应地方性;经济上,从强调企业化经营、效率优先、追求节约成本,转向推动生产经营网络化、综合化、整体化以及立足于农场水平追求高附加值、多功能农业;生态上,从较多采用生态和基因工程的产业生态视角转向较多采用生物型防护的农业生态视角;社会文化上,从提倡运用现代科技、理性的人地关系转向地方自主内生、人地协同、生产服务化;空间上,从偏重全球化、出口导向、外来资源大量使用,转向关注生产嵌入地方社区,注重本地资源利用;政治上,从自上到下式的单一方向的管治,转向内生扶持政策、参与式方法应用、社区发挥影响以及地方和区域灵活管治。

二、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

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过程伴随着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继生转换,三个问题日益呈现出交叉、复杂的态势,而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环境治理表明,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有赖于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涉及农业环境治理问题,而环境治理牵扯到公平问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转向整体统一的系统视角,农业生态现代化关注目标的平衡性、应对的多维性、行动的多元化。

(一)目标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进步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促使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蔓延,引发了深刻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反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增长受制于环境和社会的原因而存在极限问题,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环境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反映。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环境公平,将完善发展人类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正义,走向兼顾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O'Connor,1998),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生态现代化视域逐渐从单纯关注环境问题转向环境问题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寻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促使农业发展寻求发展与环境的统一,而环境问题不仅仅与“石油农业”生产技术有关,同样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问题一定程度转嫁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而加深环境危机。农业环境治理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环境、公平的有机统一。

(二)应对层:科技、经济、生态、文化、空间、政治等多维治理

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日益交叉复杂化,对问题应对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危机发生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治理的视角突破科技局限,拓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维视角,环境治理应对从单一向多维转向。西方国家环境治理经历了从单纯关注科技创新逐渐关注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过程。发达国家由于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开始面向农业现代化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面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增加问题,并着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已经显现(Pingali,200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都涉及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使得农业发展问题复杂化。问题复杂性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应对。生态现代化理论将环境问题嵌入农业发展本身当中,使农业发展兼顾环境问题,同时指出环境问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而使农业发展本身不是仅仅停留在科技上,而是拓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农业发展适应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的挑战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

(三)行动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协同

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问题的关注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面对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消费领域是整个经济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治理不仅需要生产方式发生转变,更重要的是消费方式的转变,从而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可持续性消费是环境问题应对中的重要策略。消费者本身行为则是可持续消费的关键一环,而个人之间可以通过协作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生产,从而形成新的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生产者与消费者塑造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两者缺一不可。农业有机生产可以提供健康、天然的不含有毒杀虫剂的高质量产品,同时维持土地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欧美国家得到相当重视并发展壮大(Badgleyetal.,2007)。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成为生产的目的,消费成为生产的调节器,因而消费者塑造的重要性凸显,成为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助推器。生态公民是农业可持续消费的重要驱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促成农业可持续消费的根本力量,可克服一些农业可持续消费面临的重要障碍(Seyfang,2006)。

三、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正处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发展面临环境保护的问题,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随着现代化程度加深将会加剧,农业污染已然不容小视(温铁军等,2013),关系到国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表明,环境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环境治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

(一)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应是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将会长期存在,而在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农业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当前中国农业仍然以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相对缓慢,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加剧,并引发一系列文化衰落和社会失衡等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一些欠发达贫困地区环境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区域发展公平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根源,这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根本解决有赖于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两大选择问题:一是继续走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先污染再治理”的“石油农业”道路,还是探索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继续走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强发展、弱公平”的农业发展道路,还是走发展与公平相统一的农业发展道路。中国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区域差距巨大,难以承受“石油农业”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压力以及公平问题带来的环境风险转嫁,必须走一条发展、环境、公平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多维协调推进

我国农业现代化本身面临多重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农业发展同样面临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造成农业生产中心地资源环境承载负荷过重,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造成一些非中心生产地的小农生产者破产并由此引发土地荒芜浪费,同时造成一些小农生产者迫于竞争而加大对土地和资源过度开发,从而引发环境破坏问题。问题的交织复杂性需要多维综合应对:(1)在科技上,在关注环境修复技术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预防性技术创新,从农业生产设计阶段就考虑不同区域的环境因素,最大程度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而环境恢复往往耗费更大,并造成不良的现实后果;(2)在经济上,在追求农业生产效率和压缩成本的同时更加关注生产网络化、本地化以及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带动本地经济和满足更加多样化的需求;(3)在生态上,在关注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态技术的同时,应当遵循农业生态理念更多地采用生物型技术,并适应不同地方特性;(4)在社会文化上,在关注依靠科技来专业化生产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根据地方需求展开研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实现人地协同发展;(5)在空间上,在关注农业外向型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本地生产和消费的联结,避免出现“飞地式”发展;(6)在政治上,在关注从上而下的集中、单一的管治手段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管治地方化和内生化,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防止区域发展失衡。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需从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

我国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农业消费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市场消费需求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当前我国更多是关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消费方式关注程度并不够,农业消费方式转变迟缓往往拖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虽然我国居民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相当部分居民仍然趋向价格偏好,对质量较低水平的产品耐受较强,往往使一些落后生产方式得以存在,这些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问题比较严重。二是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一些消费者对国家保护的动植物或者由其生产的产品产生不合理的消费需求,推动一些不合理的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破坏了生态环境。三是由于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大量食物浪费,耗费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源,变相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食物里程的拉长也同样会产生间接的资源消耗。农业现代化生态转型应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1)从生产端来说,农业有机生产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相契合,应不断推动农业有机生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有机生产的效率,通过有机农业生产的不断提升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调整和增强农业认证管理机构,加强构建和完善有机认证体系,为农业生产有机化提供良好环境和重要保证;(2)从消费端来说,对于个人而言,应加强环境教育,塑造生态公民,提倡个人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摒弃过度消费和不当消费行为,而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网络而言,应充分考虑食物里程因素,构建合理的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耦合结构,强化农业本地化生产的内生作用,带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间接浪费。

(四)农业生产地方化有助于解决区域农业发展失衡问题

第6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总要求,以解决县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确保我县城市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为中心,开创“城市守护者”党建品牌,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整合各方资源公平公正、务实高效进行城市管理。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优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聚焦全面小康城市品质,科学合理规划,突出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原则,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坚持依法规范、执法为民,坚持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过程全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明确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责边界,制定权力清单,落实执法责任。

四是坚持科学管理。明确城市管理执法的领域,具体实施范围,增强城市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坚持创新发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优化管理流程,逐步推行城市管理数字化的原则,加强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六是坚持社会共治。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和管理服务政策,加强公众监督,公开办事内容、程序、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开展城镇居民卫生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提高广大居民整体素质。

七是坚持科技创新。为城市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加快推动云、网、端等数字基础科技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结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推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管理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有效的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在城市管理方面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通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到2022年,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目标、布局、体制、方式、政策、能力现代化。顿利通过中央、省委审核验收,获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称号。

四、工作任务

创建试点城市工作任务包括“共性、区域特色、特色和负面清单”四个方面,其中,城建中心共涉及共性工作任务中3个板块、8项重点任务、15项分解任务、23项基本要求:

1.治理体制现代化板块:4项重点任务、6项分解任务、16项基本要求。

2.工作布局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3项基本要求。

3.治理方式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4项基本要求。

五、实施步骤

创建试点城市历时三年时间(2020年—2022年),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工作有序开展。

(一)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小组。

(二)是根据《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任务分解表》,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和特点对实施范围明确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的梳理,围绕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流程。

(三)是按照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面实施创建,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建相应机构或专班,制订工作方案、政策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为全面创建试点城市提供助力。

(四)是严把工作进程,实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按照任务分解阶段制定的落实措施和思路,全面实施创建,针对创建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项调研,遇到难以解决问题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反映,报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五)积极配合上级创建试点城市考核办法、工作月调度季通报等制度,根据时间节点形成汇报材料,进行工作汇报;根据上级部门督查检查意见,针对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六)要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政法委验收办法、评分细则等文件要求,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查漏补缺,就创建试点城市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自我考评、材料归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自评得分情况,全面做好迎检准备。

六、保障措施

第7篇

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中国水利现代化高级论坛在无锡市隆重召开。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水利部领导和兄弟省、市、自治区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位于南北气候过度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要发展,水利必先行”。发达的经济要有发达的水利作保证,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要有水利的现代化作支撑。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就提出了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构想。“十五”以来,我们在大力推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调整治水思路,坚持不懈地加强水利建设,新建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城市防洪、农村水利、环境水利等一大批水利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水利工程体系,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积极谋求以水利的现代化来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在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思路上,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治水的同时,注重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水问题。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为水利工作切入点,切实解决好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证和水环境保护问题。三是坚持遵循两个规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遵循水的自然规律,进行统筹综合治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水利事业发展活力。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深化水利改革,进一步创新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促进水利事业的加快发展。

在推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上,着力构建“四大体系”。一是建立保障社会经济安全的高标准的防洪减灾体系。以保障全省社会经济安全为核心,建设以流域为单元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提高整体综合防洪除涝能力。二是建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配置的水资源供给体系。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以节约保护水资源为重点,形成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环境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开发治理格局。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初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三是建立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保护体系。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为核心,进行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超采控制、水土保持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四是建立适应现代水利要求的水利发展服务体系。使水利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形成优质服务、高效低耗、良性发展的运行模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利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上,积极实施“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安排防洪工程和水资源、水环境工程建设,在加快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水资源、水环境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排涝、抗旱供水以及水环境保护能力。二是统筹安排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在加大流域性工程治理的同时,加大区域性工程治理力度,使区域性与流域性工程建设同步推进。三是统筹安排城市水利建设和农村水利建设,在加大城市水利建设的同时,加大以农村河道疏浚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力度,提高城乡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四是统筹水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大力实施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通过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调度手段,强化非工程措施运用,达到费省效宏的目的。

在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措施上,注重强化“四个创新”。一是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地下水和地表水,城乡水,水质、水量的统一管理,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经营性水利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公益性水利工程的财政保障政策,建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市场,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益。深入开展乡镇水利站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水利服务体系,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在征收用好防洪保安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农重资金以及水资源费的同时,省级财政预算内水利投入实现了持续逐年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我省省级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从*1的9.3亿元,增加到*5年的12.4亿元,*6年的14.7亿元,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运作为补充、群众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机制,保持重点水利工程和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长。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全面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全省水利信息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四是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水利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管理。大力推进水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法制化建设,提高水利管理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行招标制、委托代建制,提高水利投资效益。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从城市水利到农村水利,从流域性工程到区域性工程,从水利工程建设到水利工程管理,从水资源调度到水环境保护,都正在向现代化目标阔步迈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水利现代化之路。

我省水利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兄弟省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次全国水利现代化高级论坛在我省召开,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将认真听取并吸收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借鉴各兄弟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坚持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第8篇

2007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时间日益临近,工商银行的综合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全行以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为目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努力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我行的信息化建设将紧密围绕全行的工作重点,突出"安全、发展"两大主题,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的力度,以安全生产运行为核心,大力推进全功能银行系统开发,优化生产运行和应用研发体系,完善信版权所有息科技治理机制,以高度集成的技术平台,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系统服务,推动全行金融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再造的进程。

(一)2007年科技工作重点

1、大力提升生产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全行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推进两大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建立全行集中的主机核心业务生产运行体系。

2、确保按计划完成全功能银行系统2007年版本的开发和投产任务,实现国际业务、牡丹卡、会计核算、网上银行等业务应用的新突破;深入开发信贷管理应用,加快电子银行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加强网上银行与柜面业务两个平台的互通;拓展海外分行业务系统功能,实现境内外业务联动。

3、系统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科技体系架构;完善科技治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员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加总行直管科技人员数量,壮大总行管理的产品研发人员队伍。

(二)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规划

根据工商银行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目标和基本任务,我行信息化建设到2007年末,建立满足我行经营管理需要、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准的信息科技体系,全面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推动我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根本转变。

1、全面完成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形成高度集成的信息处理平台,把全行生产运行管理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保持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

2、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实现全功能银行系统整体功能的应用,使其成为满足我行竞争需要的、具有国际一流业务和技术水准的业务处理系统。

3、架构功能强大的数据仓库,建立集及时反映、经营监测和决策咨询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全行经营管理的全面升级。版权所有

第9篇

2007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时间日益临近,工商银行的综合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全行以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为目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努力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我行的信息化建设将紧密围绕全行的工作重点,突出"安全、发展"两大主题,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的力度,以安全生产运行为核心,大力推进全功能银行系统开发,优化生产运行和应用研发体系,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机制,以高度集成的技术平台,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系,统服务,推动全行金融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再造的进程

(一)2007年科技工作重点

1、大力提升生产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全行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推进两大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建立全行集中的主机核心业务生产运行体系。

2、确保按计划完成全功能银行系统2007年版本的开发和投产任务,实现国际业务、牡丹卡、会计核算、网上银行等业务应用的新突破;深入开发信贷管理应用,加快电子银行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加强网上银行与柜面业务两个平台的互通;拓展海外分行业务系统功能,实现境内外业务联动。

3、系统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科技体系架构;完善科技治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员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加总行直管科技人员数量,壮大总行管理的产品研发人员队伍。

(二)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规划

根据工商银行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目标和基本任务,我行信息化建设到2007年末,建立满足我行经营管理需要、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准的信息科技体系,全面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推动我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根本转变。

1、全面完成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形成高度集成的信息处理平台,把全行生产运行管理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保持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

2、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实现全功能银行系统整体,功能的应用,使其成为满足我行竞争需要的、具有国际一流业务和技术水准的业务处理系统。

3、架构功能强大的数据仓库,建立集及时反映、经营监测和决策咨询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全行经营管理的全面升级。

第10篇

一、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进口价格,而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上升。其中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特别是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大多数地区均面临农村劳动力高龄化、务农劳动力面临“断代之忧”。以前是农忙才缺工,现在是一年四季都缺工。年轻农民都外出打工,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农村务农的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尚未培育成熟、壮大,务农劳力萎缩的问题却已摆在面前。二是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地减水缺的局面仍将持续。过去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受损,水质污染、用水浪费、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三是目前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二、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一)打政策“组合拳”,确保“大粮仓”丰产增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1.全力扶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政策优势,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加大全方位支持力度,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积极扶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农业发展要靠科技,发展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均需要资金。我行可以加大对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扶持力度。

(二)大力扶持农村土地整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1.大力扶持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水平。通过实施城乡挂钩规划方案,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使得分散零碎、占地面积大的农村建设用地有所改善,集约和节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田块将更加成块、成形,农田水利设施也将更加完善,耕地的产出效益将会增加,其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扶持由粗放经营转向可持续的集约化经营上来。

2.加大水利基建投资,大力扶持发展节水农业。集中力量加快建设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等,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扶持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以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大力扶持发展节水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必须帮助农民树立节水理念,助力农民探索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3.扶持农业生态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面临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扶持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搞好这些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保证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福祉。我行要加大扶持农业生态治理。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等进行融资支持。积极扶持林业产业大发展,以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三)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11篇

一、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优化农业发展格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农业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完成绿色体系建设。重点以田园风光建设为抓手,加快水利建设,增强防涝抗旱能力,节能降耗,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二)依托“三区三线”建设,美化农业田园风光,发挥现代化城镇和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全力打造农业景观生态园

(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二、坚持农业标准化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以现代大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农场建设成为机械化水平高、基础建设完善、抗灾减灾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一)夯实基础,完善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管理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结合、桥涵闸配套的水利设施网络,增加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2.加大高产创建基础投入,在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推广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和运用新机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高标准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部农垦局、总局水稻、大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高产创建区与示范点、观摩区共同建设,增加科技设施投入,旱田装备滴灌设施,水田提升基础建设。

(二)坚持标准,快速提升,标准化管理提档升级

1.统一管理,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标准再提升。实行统一农时界限、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植保技术、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高质量整地标准。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集中育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中育秧基地管理以育秧基地为单位成立秧棚管护队,统一管理标准,确保培育壮苗。

(三)加快技术普及,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提升现代农业研发中心、观摩点、示范区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职能,增强试验、示范、展示、田间培训等功能。

(四)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动农场“走出去”战略快速发展

积极参与域外垦区建设,拓宽农场粮食增产渠道,在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上实现常规化管理。同时对在域外从事开发种植的人员进行农艺技能与管理培训,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研究域外垦区的生态条件及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我场农业技术优势充分结合,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规程。

(五)发展现代化大农机,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继续推进总局“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引导职工换旧更新、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农机引进力度,增强农机力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保障体系。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加强农机管理,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

(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构建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节水灌溉、治涝综合治理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节流开源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七)掌控预测、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测报统防队伍。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法制化管理、智能化预警、专业化防治和社会化服务,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增加投入,提升准确率,提升气象防灾能力。做好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做好年度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对生产季节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报。

3.加大相互制农业保险行政助推力度,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我场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

围绕总局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促转型升级,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这个新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把我场建设成国家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及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加快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强化标准化供种,快速提升用种质量标准。

(二)确保粮食食品安全

加强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监管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质量效益型奶牛养殖业,打造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以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突出奶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奶牛小区项目工程;重点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及特色养殖户(鸵鸟、貉养殖、杂交野猪等),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养殖业。

四、加快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四)完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展示农业信息化管理成果

第12篇

关键词:大数据 政府治理 能力 探究

自我国改革开放后,城镇的建设和社会的经济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与提升,导致大规模人口增加,并使群众的服务要求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化,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的治理能力来妥善管理,然而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给政府提供了机遇。随着我国党会提出的政策: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共享。这一指导意的提倡,它意味着大数据的战略思想在我国正式实行。

一、大数据的应用在现代化政府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一)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想要一个好的政府治理方案,就必要有一个好的决策,它在政府的治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信息的缺乏,导致政府在决策方面总会有失误的判断。则大数据利用数据的融合、数学模型和仿真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占有,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大数据的应用能显现出政府的公共事务和内在事务之间的关联性,为决策科学合理的方案作出重大贡献,增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比如:郑州市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的建立,不仅掌握了社会人口形态变化,还为城市发展的重心提供了信息基础。

(二)为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保护架航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包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简政放权两点。大数据的发展应用不仅简短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间的距离,还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比如河南全省为了减少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环节,降低社会成员公共服务的成本,实行了“新农合管理系统”,极大的推进了社会保障服务的流程优化。

(三)为政府管理精准化提供支撑

政府可以运用高科技技术对大数据的运行进行合理的管理,可以把市场的一些检测装置或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数据聚集一起进行分析,在进行统一的公示,提高政府有针对性的监管能力和服务,同时也警告了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企业单位,因此大数据能有效的解决社会中复杂的管理信息,使得协作部门实现了管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管理政策的统一。推进了政府管理由粗向精细化的转变。

(四)为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创造条件

大数据的到来,它标志着政府管理的改革,其主要包括:模式、结构、体制以及流程等方面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社会数据大量的涌现。从工业社会的科层制到电子政务在到如今的互联网政务,这一过程体现了高科技智能化平台推动了政府的大改革,同时大数据还可以从资源的共享、智能的决策等方面来改善政府的治理效绩。进一步的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以及数据的优化,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大数据在税收治理中的应用

税收在在政府的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应用大数据来为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分析时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有效的分析出税务部门的海量信息,比如:“发票”、“缴税”、“申报”等信息。由于如今纳税人的数量和经济税源的逐渐增加,严重造成了税务部人少事多的现状,然而大数据的应用能更好的帮助税务人员实行服务决策、征管等,从而促进了现代化税收治理体系。

税收体系从建立到登记这一过程中,税收部分应要充分的掌握全部记录信息以及对一些纳税人的满意程度调查信息,然后再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分析和预测出一些行业或者单一的纳税人的习惯、爱好、意愿等重要信息,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方案,以满足更多纳税人的服务要求。

在税收征管中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可以从更宽的视野方面来获取数据,不仅包括纳税人的自行申请信息,还包括了海关、银行、电商交易等第三方信息,通过涉税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捕捉税失的流失点,从而落实管理措施。同时大数据还可以解决一些跨域区和关联性纳税人的管理难题。

三、加强大数据应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探究

对于目前来说,由于一些数据的不共享性和编码的标准不统一性,这一问题对大数据的运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还给一些跨区域和跨部门的数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国家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大数据标准。比如对于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而言,可以利用机构代码来作为为基准,以企业的信息、银行账号以及税务登记号与组织的机构代码等归集信息,建立y一的标准编制

对于个体户人民来说,可以以自身的身份证号为基准,在将自身的社会保障号、识别号以及银行卡号与身份证归集,从而建立一个国家统一的数据库,其中包括“银行账号、居民户籍信息、车辆财产的信息、医疗卫生、社会的征信体系、教育就业”等民生数据库。从而使政府能更好的掌握企业和个体户人民的核心数据。

四、结语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来提高服务能力与市场的检察行政,以此来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根据本文对大数据在现代化政府治理能力的应用叙述,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与政府的治理能力,因此对于现代化政府来说,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解华朝,刘超捷.大数据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行政与法,2015,(02).

[2]陈之常.应用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5,(02).

第13篇

关键词:六安;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

项目名称: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推进六安农业现代化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1日

党的十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六安撤地设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全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六安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4年底,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分别达到41.44%和40.2%。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六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六安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成就

六安市地域广阔,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盛产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粮、油、麻、栗、茶、茧、肉、禽、水产等农副产品产量居安徽省前列,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六安市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产品加工水平稳步提升。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千亿元农产品加工“168”工程,即“着力打造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羽茧棉麻、竹木草柳和农产品物流服务等6大产业集群,在各县区建设8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目前,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规划建设了12个初具规模、特色各异的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园区。

(二)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六安市制定了《六安瓜片产品质量标准》、《六安瓜片茶叶产地环境条件》、《皖西白鹅品种标准》等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各项生产技术规程,畜禽、蔬菜的生产加工全面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品牌农业成效显著,共有102家企业、298个农产品进行“三品”认证,经环境监测合格的绿色食品粮食基地15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60万亩,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基地60万亩。由于不断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政策扶持力度,已经建成蔬菜、茶叶、水果国家级标准园13个、省级标准园18个、部省级畜禽规模标准化养殖场45个,部省级水产标准化示范场29个。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已经组建了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茧丝绸、毛竹、大麻、渔业、蔬菜、中药材、园艺、水果等多个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和县区分会,吸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经营户共2,500多名会员。目前,全市有农民合作社6,281家,其中全国示范社30家。

(四)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健全,因为它能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克服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的生产效益。六安市不断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共设立400多个机构,有千名农技人员包保服务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粮食生产15个主推品种,覆盖率达70%以上。选派800名科技特派员,创建了90家专家大院,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24个。

二、六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六安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目前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薄弱,遇到旱涝等特殊年份,必然受损。六安的高标准农田比重偏低,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8.61%。农村病险库塘较多,通讯、仓储、运输等基础条件仍然较差。特别是交通条件落后,阻碍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快速流通,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设施农业进展缓慢,规模也偏小。

(二)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六安的农村环境没有受到重要的工业污染,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化学肥料的大量投入,使有机肥的施用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前的85%左右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有近1/3的农田长年不施或较少施用有机肥,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化学肥料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大量使用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了损害,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都不同程度下降,同时土地板结现象越来越严重。农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六安的农膜平均残留量和平均残留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也加剧了农业环境质量的恶化。例如,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长期以来,由于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多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存在雨污未分流问题,污水收集系统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包括沼气生产、有机肥生产等)不完善,导致有沼气生产的无沼液、沼渣贮存场所,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不完全甚至未综合利用,没有末端治理措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均缺少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率低,造成环境污染,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科技人才缺乏。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对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看,六安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20~40岁左右的农民中有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50岁以上的农民中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甚至还有少数文盲和半文盲。加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长期滞后和费用较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由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高素质的农民工都进城镇了,“抽水机式”的农村人才输出机制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386199部队”加上残疾人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逐步显现。目前,六安市各类科技人员2.5万人左右,只占总人口的0.35%,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比例不足20%,这与农业大市是不匹配的,而且大部分分布在乡镇农技站及其以上单位,常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很少。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农户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延伸自然资源价值链条,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靠山吃不上山,靠水喝不上水”、“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局面。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六安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市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三超历史,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丰收,六安市首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殊荣,农业产业化水平理应很高。但由于六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特别是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少,不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另外,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导致多年来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就销售,产业链条短,不能带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品牌效应和规模化水平都很低,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企业的效益也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造成农业在GDP中占很高比重的主要原因,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三、加快推进六安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淠河防洪治理、史河防洪治理等骨干工程建设,突出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塘坝扩挖、沟渠疏浚、集体泵站更新改造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农田整治项目实施,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做到沟、渠、田、林、路、井、电综合配套。加强和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科学推进农村,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学性,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电气化,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二)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顺应时势的大战略、好战略,是六安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理念。就农业来说,就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当前的主要抓手就是紧密结合《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六安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六安茶谷建设规划、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制定好六安农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绿色主题。具体就是要结合平原、丘岗、山区等不同地貌特征,合理布局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低碳农业,加大农业污染治理力度,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教育是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的治本之策。针对六安市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都比较低的实际,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养,职业技术院校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经常给青壮年农民“充电”,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日本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近年来,日本推出了一项“接班人计划”,政府招募愿意从事农业的大学毕业生,由政府出资到农业院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再跟随家乡种植大户当五年研究生,经考评合格,又愿意终身从事农业,由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种植不少于20公顷的土地。日本的这项计划很有吸引力,每年指标很快就能完成。

第14篇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也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立足点。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成为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涉及多方面的要素。既包括硬件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包括软环境条件的营造;既包括对传统农业农村发展经验的继承,也包括创新性农业经营和农村发展方式的推陈出新。从硬件设施条件来考察:

第一,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做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型农业,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确保旱涝保收,对农业发展尤为重要。

第二,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是有效增加农产品数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等等,都是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治理相结合的办法,改造中低产田,对增加农业生产单位产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至关重要。

第三,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用现代实用科技武装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农业科技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应用先进的耕作及栽培技术,使用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等等,缺一不可。

第四,从农业农村发展软环境条件的营造入手,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科教及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业经营管理过程、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提供信息服务。随着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的不断完善与延伸,加快了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了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农民因获得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快了思想观念转变,增强了市场意识,促进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前提是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民工人化、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培育壮大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集约化、社会化程度,逐步实现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克服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变为商品生产者。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才培养是关键。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等形式,培养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人才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必由之路。

山多地少,资源有限,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意义重大。多年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本做到村村通自来水、通公路、通电话和通电信网络,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二是农业生产手段日益现代化,机械耕作、渔用机动船舶、水利工程建设、化肥农药供应等水平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增强。

三是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作物育种、畜禽、水产等良种培育取得突破,林产加工、畜牧业科研成果得到新进展。

四是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是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在沿海、闽东南、闽西北形成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了畜牧、水产、林产、园艺等主导产业和一批重点特色农产品。

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速推进,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种养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现有的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条件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经营方式仍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农民科技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全民科技创新意识还不强,全社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的财政引导及扶持不够,认识不到位,发展步伐缓慢,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地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强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包括大力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工程措施解决缺水问题,开展节水改造、流域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积极推进以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为主要形式的生产经营,蔬果茶生产从育种、种植、经营、采收、加工到包装运输,实行全程有效监控。

加强环境保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强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保护,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加强农村节能减排,推进发展循环农业,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整治农村面源污染。从完善工程技术、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入手,抓好重大疫情及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提高农业灾害预防和治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和服务支撑能力。着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依托“6·18”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入户、科普惠农兴村、星火计划和巾帼科技致富、阳光工程,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新型服务组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粮食、林业、水产、水果、食用菌、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珍稀养殖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在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贮运等方面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技术。

第15篇

[关键词]信息化 档案管理 建议

在当今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已成为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作为新时代的档案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要超前,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会建立各类档案数据库,将档案信息输入到计算机。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让以往查询档案繁琐复杂、效率低的情况成为过去式,档案现代化成为办公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柱。

一、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遇到的问题

(一)缺少真正懂行的决策者

一般来讲,信息化的建设是存在人们思维潜意识中观念的转变,文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亦是如此。决策者如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尤其是分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领导的信息化程度会直接影响档案信息化的成败。然而,就目前的我国有关档案部门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档案部门领导未达到要求,所能识别的信息化技术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思想的禁锢又懒于接受新知识,更谈不上进行专项研究了,这就导致了决策上的不科学。

(二)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

整体来看,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中不但复合型人才短缺,而且也存在管理部门、机构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批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来满足工作的需求,但现在的体制还远远未达到,和其他部门相比,文书档案部门的社会地位以及现有资源都处于一种劣势。比如,很多在单位兼职的管理人员面对繁锁的工作,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研究关于档案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档案部门难以引进复合型人才,而内部原有的档案信息人才的流失无一不加剧了档案部门信息化人才的匮乏,特别是在中小城市,这种的现象尤为突显。另外,有关档案管理部门也缺少规范有序的培训机制,这种现象也是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人才短缺的又一原因。

二、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在文书资料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作应该与时俱进,了解和采用新的方法来加强对文书资料的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档案资料规整工作,应对文书资料的档案电子化后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地提高文书资料的档案管理科技水平。电子文件具有体积小、信息容量大、检索快速的长处,但也有安全问题的缺点,如可以篡改原稿致使无法识别,对硬件和软件的依靠性强等;纸质文件的长处是真实性和可靠性,但也存在信息存储量小,占用空间较大的缺点。传统的档案管理中的长处仍需发扬,同时改革传统的办公档案管理中落后的治理方法、技术。我们不妨开放思维,利用文书档案的数据信息,使用新的方法来指导文书资料档案治理的现代化,完善管理机制,把传统的办公档案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办公室档案管理方式紧密结合。

(二)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治理职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习和实际操纵技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信息化技巧。另外,档案管理职员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不断地扩充新知识,才能辅助自己提升档案管理的综合能力。只有提高老员工的实际操作技术,才能更好地融入当今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使相关文书档案的管理职员尽快适应现代化的现状,从而更好地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服务。需要提前制定可行的相关培训计划及目标。根据业务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循序渐诱、因人而异,内容涉及职员的岗前培训、专业查找等。跟随信息化的步伐,传统的档案治理方法已经无法跟上当今工作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文书管理相关单位需要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管理职员,以应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三、结语

除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查找效率,文书信息化管理还方便各类管理分析和决策工作,能充分地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文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提高相关有效资源的利用。在文书研究过程中,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涉及到的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文书档案信息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昕.信息化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7).

[2]林华.信息时代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