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30
1 前言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业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下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加以重视。为培养符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需求,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教师,有必要探索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提高撰写论文质量方法。本研究旨在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本科论文撰写质量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的体育教育系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翻阅并查看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2012级近三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共387篇毕业论文及相关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博士毕业论文。
2.2.2 访谈法
2016年4月到6月,访谈了10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10位2012级的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了解撰写论文中教师、学生所碰到的相关问题。
2.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对师生的开放式访谈,自编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共发放 200 份问卷,回收 2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和Excel 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论文的现状
3.1.1 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2010-2012级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整体情况来看,体育教育学和训练竞赛是近3年毕业生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0级与2012级超过3/1是写体育教学内容,而2011级的学生虽然也有很多写体育教育,但是竞赛训练却成为该届毕业论文比重较高的一个研究方向。可能是2011级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大运会,学生经历了运动会前的备战、高强度训练、紧张的比赛气氛感染了全年级的学生,所以学生愿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熟悉度决定其选题方向,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常课程和大部分时间都以术科学习为主,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技术类的研究选题。而学生对体质健康方面的选题研究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可能是理论研究选题更依赖实验条件,且受实验经费限制,开展实验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类实验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实验学科的研究,因而导致选择该研究方向的学生越来越少。总体来说,近3年学生的本科论文大多在选题时会选取与自己特长相关、了解接触较多,研究内容相对单一,且研究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探究。甚至有时同一专项班会出现相同的题目,并且研究方法、对象、手段均大同小异,那就]有意义,论文质量也不会太高。
3.1.3 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
本科论文一般都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大多数的本科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经历。对教师而言,这也是科研经验的过程与收获。以2012级为例,由于受师生比例限制的原因,每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有体育教育专业共80名学生,相应配备32名指导教师,即人均指导篇数为2.5-3篇。学院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往往首先考虑选择自己的专项课教师作为导师,经学院调整后,部分学生才会二次选择其它理论课教师或者公体课教师作为导师。从研究结果看,专项课指导教师数量每年均保持基本水平,并成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主要师资力量。从近三年的指导教师情况发现,由于专项术科教师均是从事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还要兼校运动队教练的重担,绝大多专项术科教师必须承担学校大量的教学工作,其指导毕业论文的精力被分散,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而理论课学科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性作用。
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指导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态度和科研水平也会直接正面影响着学生。本科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他们刚开始往往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根据对论文的指导次数和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毕业论文一般指导次数在3-4次(50%),刚好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5-6次(占23.5%),7次以上相对比较少,只占10.5%。每次师生讨论时间以20-40分钟选项居多,共97人(占48.5%),多于一个小时的只仅占5%。通常情况下论文指导时间低于半个钟就显得有点仓促,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体科院有个别教师在开题报告上提出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能给予比较合理的改进意见。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开题报告上写“同意开题”几个字,显得有点简略。教师在指导论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对论文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后面的论文撰写时觉得难度大,无从入手。从近3级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指导论文的态度有待提高。
3.1.4 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情况
对近3级的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论文框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手段一概不清晰,更不用说字体、段落、脚注、尾注、数据图表等一系列的规范表述性问题。通常很多学生都是在完成整个毕业论文之后才知道基本格式问题。从而导致连文献资料的引用断章取义或者无从下手。毕业论文的前期选题,文献收集、开题报告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有必要尽早让毕业生熟悉论文撰写的规范性。
3.1.5 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情况
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掌握方法的情况不同,导致数据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研究方法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表明,41.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仅有40%的学生认为数据真实。
3.1.6 答辩成绩情况
本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学生387篇论文进行毕业论文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3个年级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部通过论文质量审核,获得及格以上的等级成绩。从成绩统计看。2011级的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强。对三个年级指导教师与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得出2010级P
3.2 毕业论文改革建议
3.2.1 调整毕业论文时间,提前启动指导工作
建议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段,避免与考研就业冲突。将毕业论文阶段性开始时间提前:1:大三第1学期,先让学生选导师选方向,完成开题报告;让学生一边多次接触导师一边初步接触相应方向的文献,只有多看文献资料,才能拓展研究思路,不至到写完开题报告还不知怎么下笔撰写论文;2:大三第2学期分三段时间检查、上交论文的完成进度,每一段时间必须指导教师签名,并在期末提交论文二稿;3:大四第1学期完成修改论文以及PPT制作;4:大四第2学期可以相对轻松与指导教师进行预答辩以及正式毕业答辩。
3.2.2 优化组合师生力量,培育优秀毕业论文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学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前提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应鼓励学生多选择学科教师进行指导,限制每位术科教师指导论文的篇数尽可能不超过3到4篇;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指导人数应该与其职称成正比,对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应合理增加其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优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组合,尽可能保证优秀学生能配备更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合理组合”有利于增加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和比重,也可提升整体毕业论文质量。
3.2.3 提升教师指导内涵,建立指导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指导奖惩制度是提高教师指导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由于大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很多教师只重视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及课堂教学, 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有限,学生也无从下手,恶性循环,直接е侣畚闹柿课侍猓黄浯危一些术科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使其缺乏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意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应建立专业导师目标责任评价和监督制度,以客观的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导师指导的小时数和次数,加强导师责任,并把学生论文质量考核直接与导师责任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应在全院进行表彰,以表对其工作的肯定。
3.2.4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培养学生基础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由于许多学生有倾向于术科学习的思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入,没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战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缺乏创新精神。针对这种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改革创新,即无论是学科还是术科课,每完成一门专业课,教师应布置小论文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基础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禁止学生盲目照搬或者断章取义,甚至抄袭剽窃的现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步登天的,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上来了,科研能力就能慢慢衔接上来。
4 结论
4.1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格局趋于稳定,选题多以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为主,基本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2 教师通常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次数在3-4次之间,每次40分钟内比例较多,多于一个小时的比例只仅占5%。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的学时数。此外,应合理分配专项技术和理论课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院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作用。
4.3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结构都能达到完整、合理,但在格式上有必要规范,论文的真实性与抄袭情况有待加强。
4.4 应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减少其与本科生就业迎考时间的冲突,保证学生撰写论文的精力与时间。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普遍高于与答辩小组评定的成绩,应制定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J]. 钦州学院学报,2010 (2):79-83.
[2] 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 [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
[3] 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4] 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 论坛,2008(10).
[5] 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 学报,2005(01).
[6] 周晓微,蒋华江.地方高校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 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3):77-82.
[7] 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105-108.
[8] 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 现代 大学教育,2009(02).
[9] 杨明.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0] 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
[11]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45-47.
[12] 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 坛,2010,(11):69 -71.
[1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 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一、专本一体化的高职本科教育
高职教育可以在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上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还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专升本”又面临着上述诸多问题。因此,新推出的专本一体化育人模式有可能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专本一体化是指本科培养方案5年整体设计、分“3+2”两阶段实施、灵活出口的培养模式。由合作院校一起统筹制定前后既贯通又相对独立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技能训练体系。高职3年与本科2年均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学生完成3年高职阶段的课程后,能够获得大专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就业技能,可以毕业、就业;同时也具备可以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完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学生通过2年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够获得技术应用型本科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的学生,获本科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对符合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要求的学生,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学生在高职阶段享受高职学生的各项待遇,在本科阶段享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各项待遇。专本一体化的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专本一体化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特点:一是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全面贯穿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二是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三是与普通本科相比,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比重加大;四是重视与业内相关企业的合作培养。[在3年的高职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拥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掌握自主学习工程技术和相关知识的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2年的本科阶段,不仅掌握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更强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采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为核心,以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二、课程设置与衔接
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要有机衔接,保证前后两阶段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满足学生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需要。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要综合考虑项目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和衔接要求。要整体设计,又要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学完高职的课程可以毕业、就业。实现高职本科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建设符合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专本一体化课程体系。3年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知识适当比普通专科要加强一些,但依旧还是以应用型为主,突出工程技能的训练,如图1所示。以常州大学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本一体化试点为例,为了与本科衔接,达到本科入学要求,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三门课程称为接口课程,其中,英语课程定为240学时,贯穿3个学期。高等数学160学时,贯穿2个学期,并且采用本科教材,“高等数学”由常州大学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学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专业能力课程由专业综合能力课程、专项能力课程和基本能力课程组成。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其中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JAVA”“数据库以及数据结构”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由于要配合后续本科的要求,因此这类课程的课时数会适当增加;专业专项能力课程包括“网络与操作系统”“Android应用开发”“NET开发技术”“Linux操作系统”“软件测试技术”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包括C语言实训、Web企业级项目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践技能。2年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一方面着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期满足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并使其具备更好的发展潜力。在专业技能方面,着重于专业技术以及适度的管理能力的提升。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以常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加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基础类课程,而专业课程中则增加了“软件需求工程”“系统结构”“高级软件工程”“架构设计与设计模式”等课程,以期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上述课程体系的建设,较好地实现了本专科课程的衔接,避免了专升本体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但在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以及更深层次的本专科互相借鉴功能互相渗透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专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应以工程实践教育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更加科学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专科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推动本专科课程体系的衔接,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工程应用型人才。
作者:侯振杰王晖林逸峰单位: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设置有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2014年4月修订与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的调查中,我们对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结构有以下的看法:
一、论文选题存在“过空过大”现象
对于人文管理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继续教育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以下的遵循原则:要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尽量从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选题。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过空过大”。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存在“过空过大”的现象。有些学生对论文选题把握不当,选定的论文题目范围太宽太大,难以收集第一手资料,难以展开撰写。[1]论文内容不充实,不符合培养要求和目标。有些学生什么资料好找就选什么题目,选题理论性太强,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符,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如何分析、论证,难以完成。有些学生则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搜索”“剪切”“粘贴”等功能,摘抄、堆积而拼凑毕业论文,甚至存在抄袭现象。
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选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与预警研究”“薪酬调整机制的探讨”“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房地产营销战略研究”“论企业品牌战略”“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研究”“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们认为就成人教育的学生而言,以上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都是很大的研究题目。
二、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的毕业论文
我们认为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应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从而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择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符合成人教育特点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而选择修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已在单位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类专业采取成人高考(业余、函授)、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习的形式。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前已在管理等岗位工作了多年,积累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经验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2期望把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
由于很多学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本科阶段,不少学生已尝试结合所学习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毕业论文阶段,他们期望借助指导教师的帮助,解决一些工作实践的问题。因此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力更大,更期望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3理论知识积累尚不足
成人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的主流,很多学生工作相当忙,又有家庭负担,工学矛盾使学生很难有时间保证系统专心研究管理学基础理论。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有些学校在教学与考试上降低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学生学习与接受的知识面较窄。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积累上有欠缺,理论分析能力显得不足。
(二)管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
管理学科是直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社会性。[2]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视以管理类课程理论为基础,联系社会实际分析较典型的案例,培养学生特有的管理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实践。
管理研究论文按论文的功能可分为:基础理论型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和学术论争型论文。基础理论型论文是运用科学抽象、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管理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的论文。学术论争型论文是就管理问题的不同观点开展争论的论文。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成人教育学生发挥其长处,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密切结合,更有利于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已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整合教学资源,实现送教上门,打造“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创新性课程体系。现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已探索与实践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是联合行业、企业创办直属班,学生群体都在同一企业工作,具有共同的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关心企业的发展,有共同的企业研讨问题。因此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更欢迎。
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是决定论文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要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更要注意与他们的工作实际和专业有机结合,选题宜小而具体。[3]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选题规模应适当,应选择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工作实际,能够独立完成的课题。
在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中,我们认为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广州欧康公司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广州海洋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南建公司提高客户装机满意度的研究”“ST零售企业经营的市场定位研究”“广东省空调行业销售管理策略研究”“通信代维企业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研究”“中铁十六局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广州萝岗区经济适用房工程质量监理研究”等研究课题,是属于管理类专业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选题。
四、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
在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撰写规范中示例了某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录。从“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一文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了解该生撰写论文的思路。该生结合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实际情况,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管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研究结果很有实际意义与借鉴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该生能较好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做出一份贡献,也展示了该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成果。
“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正文结构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国内外文献综述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包括了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文献等。第2章允升公司概况与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通过对公司员工的结构与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的描述,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章允升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调查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章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对策与实施建议。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提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的思路和原则,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及实施的建议。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结论是对整篇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指出本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认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毕业论文,符合管理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结构。管理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可供参考。
1研究对象
以全国10所单科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有关通识教育的文献资料,并收集我国10所单科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2比较法
通过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之间的课程体系比较,找到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设置之间的差别和特点,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2.3统计分析法
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使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更加严密、科学。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强化自身知识、能力和各种素质的重要环节,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从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分析,教学实践环节以教育实践与科研实践为主,以入学教育、军训和学术活动为辅,另外有一些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第二,从学分和学分所有比例分析,广州体育学院达到21.57%,并且该校设计的内容也是最丰富的,这说明广州体育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基本都在10%以内;第三,从开设形式上分析,在课程体系中大部分学校是单独设计实践课程模块,并有相应的学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把实践教学放入学校的公共必修课中。
3.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践课程模块优化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借助于实践课程模块来加以培养。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模块设计特点:
第一,把实践课程模块纳入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分制的形式出现,分成必修和规定学分选修两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实践课程模块按质按量完成,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第二,把实践课程模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设计为必修模块B组,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毕业教育与鉴定、毕业论文、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另一部分主要以校园文化生活为主,包括社团活动、科研与讲座、社会实践、拓展能力、就业指导、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和俱乐部活动,设计成选修规定学分A组。
第三,在实践课程模块模式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分年级、分阶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并希望能与其他形式的通识教育模块相联系,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第四,实际课程模块共设计18学分,其中A组规定选修8学分、B组必修10学分。学分的分配仅参照《课程方案》、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因此该问题有待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4结论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分流
1.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1.1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现今,中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培养模式非常相似:3年半在高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半年在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实习,成绩合格者即可毕业,有些高校,实习时间加长为8个月或者缩短为4―5个月,这在培养模式上没有质的变化。这可概括为:“3.5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0.5年在旅游企业实习” 培养模式,简称“3.5+0.5”培养模式。
1.2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可从4方面考虑:社会、高校、学生、企业。社会,社会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监督力度不够。高校,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理解不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学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太关注。几乎没有几个考生是在详细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后而选择这个专业的。企业,企业(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培养模式基本是漠不关心的。
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可对本科生采用新的培养模式――“分流”培养模式。即对一进高校的本科生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使其适应旅游企业的工作(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的培养模式称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简称实践型培养模式);另一部分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增强研究旅游实践的能力,为旅游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的培养模式称为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简称理论型培养模式)。
2.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新培养模式的创建
2.1实践型培养模式创建
实践型培养模式主要涉及4方面(社会、高校、企业、学生)的利益(如图一所示),圆圈表示培养模式涉及的利益方,横线上的文字表示利益的一方对另一方影响的内容,箭头表示流向。社会对高校与企业影响是监督,学生对社会是回报,学生需要花精力、时间、金钱向高校、企业学习理论、实践知识,同时,高校、企业应该对学生进行考核;还有,高校与企业间应该有合同,以明确双方的责任。实践型培养模式较复杂,说明如下:
图一:实践型培养模式4方面(社会、高校、企业、学生)利益关系图
第一,实践型培养模式应该主要借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Dewey)、克伯屈(Kilpatrick)等人的教育理论来教学,因为这种教育学的兴起是为了培养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产生的。这与我国现阶段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背景很相似,借鉴杜威等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的经验,能使实践型培养模式有坚实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弥补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不足――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校的特质,可能能使实践型旅游人才更加完美。
第二,考虑到高校与企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可以采用以下培养模式: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到大四上学期结束,每一学年都开设一门最重要的必修课,理论与实践一起“修炼”,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并同时进行,一部分学生在学期的上半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学生在此时进企业学习实践知识;在这学期的下半部分时间里,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与学习实践知识的学生“对调”,本来学理论的学生去学实践,本来学实践的学生去学理论,一学期结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一次。接下去的第二学期,与第一学期培养方法类似,只是第二学期的考核是对这门最重要的必修课的总体考核。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最好能直接用于实践。学生去企业学习实践知识,最好由经验较丰富的师傅引导,一位师傅最好带3个左右的学生。
除了完成最重要的三门必修课外,实践性人才还应该具备一些实用的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当然,了解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对今后的发展有利,所以学校还应该上一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
还有,实践型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是为旅游企业服务的,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适应旅游企业各方面的工作上,他们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应该偏重于企业管理的知识。学生具体的课程安排见表一。
表一:实践型培养模式课程安排
学期 课程 备注
第一学期 旅游学概论⑴、管理学、微观经济学、英语(一)⑵、政治⑶、计算机(一)⑷、体育(一)⑸ ⑴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可选用李天元编写的《旅游学》⑵学习英语课程四学期,故有(一)、(二)、(三)、(四)之分⑶学习教育部规定的5门政治课⑷学习计算机课程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⑸学习体育课程四学期,故有(一)、(二)、(三)、(四)之分
第二学期 饭店管理(一)⑹、礼仪学、旅游法规、政治、英语(二)、计算机(二)、体育(二) ⑹带“”的课程是最重要的必修课,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下同
第三学期 饭店管理(二)、会展研究、旅游会计学、英语(三)、政治、体育(三)
第四学期 旅行社管理(一)、旅游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英语(四)、政治⑺、体育(四) ⑺选两门政治课程
第五学期 旅行社管理(二)、旅游选修课(一)⑻、导游基础、旅游英语(一)⑼、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⑻在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这五门课程中任选一门,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⑼旅游英语课程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
第六学期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一)、旅游选修课(二)、旅游英语(二)、旅游统计学
第七学期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二)、毕业论文⑽、职业生涯规划 ⑽完成一个实践个案研究,5000字左右
第八学期 无⑾ ⑾不安排课程是为了有时间找工作
注:1.一些扩大知识面的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以方便学生有时间上课,学生可在第三至第七学期选这类课,一般有三个学期的课程。2.应该多鼓励学生考一些资格证书,如饭店领班资格证、导游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等。
2.2理论型培养模式创建
理论型培养模式主要涉及3方面(社会、高校、学生)的利益(如图二所示),和实践型培养模式相同,圆圈表示培养模式涉及的利益方,横线上的文字表示利益的一方对另一方影响的内容,箭头表示流向。社会对高校有监督的责任,学生学成后回报社会,学生花精力、时间、金钱在高校学习理论实践知识,高校有传授学生知识、训练其人格的义务。对于理论型培养模式,还有两点补充说明。
图二:理论型培养模式3方面(社会、高校、学生)利益关系图
第一,理论型培养模式不但需要借鉴教育学家赫尔巴特(Herbart)的教育学理论,还要借鉴文化教育学的教育理论。虽然这两派的教育学理论本生就存在冲突,但是融合它们的优点就能使培养模式发挥大作用。这两派教育学理论都有很强的思辨气息,这对旅游学科范式的研究大有裨益。当然,加强对实践研究方法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它能弥补理论型学生时间投入不够的缺陷。
第二,理论型培养模式除了注重对学生有研究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专业兴趣、毅力等能力的增长。作为一个立志从事理论旅游研究的学生来说,对旅兴趣、毅力等能力的培养,可能比研究能力更重要。旅游学的知识更新很快,一般是5―8年,旅游研究方法是随着旅游研究的观点而变化的,更新速度也较快。而学生对旅游研究的兴趣和毅力一旦产生,却可能保持很长时间。旅游理论研究者没有十年时间的勤修苦练是不太可能出成果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很有可能经历观点和知识的变革。而在变革中,只能依靠研究者对旅游研究的兴趣和毅力,才能使学生积极的迎接变革,并在变革中不断成长。
所以理论型培养模式,更接近于传统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是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同(传统理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已经是成熟学科,而旅游学科还处于“青春期”),课程的设置等可能大致与理科课程设置类似。具体的大学课程安排见表二。
表二:理论型培养模式课程安排
学期 课程 备注
第一学期 旅游学概论(一)⑴、高等数学(一)⑵、哲学概论、英语(一)⑶、政治⑷、计算机(一)⑸、体育(一)⑹ ⑴旅游学概论,学习两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申葆嘉老师1996年发表于《旅游学刊》上的4篇文章――《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至连载之四)以及由他主编的《旅游学原理》一书的前言与1―4章的内容
⑵高等数学课程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
⑶⑷⑸⑹与实践型培养模式相应课程安排的要求相同
第二学期 旅游学概论(二)⑺、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政治、计算机(二)、体育(二) ⑺旅游学概论,第二学期学习谢彦君老师于2004年出版的《基础旅游学》(第二版),以及张凌云老师在2008年―2009年发表于《旅游学刊》的3篇论文:《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与概念综述》、《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和他在《旅游科学》上于2008年6月发表的论文《近年来国际旅游学术期刊和论文选题的特征》
第三学期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三)、政治、体育(三)
第四学期 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线性代数、英语(四)、政治⑻、体育(四) ⑻选择两门政治课程
第五学期 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调研实践(一)⑼ ⑼调研实践课程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应该保证学生有时间去实地调查,以便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课程有两学期,故有(一)、(二)之分
第六学期 旅游企业管理学、考研辅导⑽ ⑽考研辅导课程包括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老师上课,一直持续到大四上学期
第七、八学期 毕业论文⑾、调研实践(二) ⑾有一定水平的论文,2万字左右
注:1.一些扩大知识面的公选课与实践型培养模式的课程安排要求相同。
3.小结
本文在分析了现阶段的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传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后,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新培养模式。虽然旅游的发展大体需要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人才,但是社会还可能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在管理学人才中,有一类人研究介于实践与理论之间,他们为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发挥着自己的能量。战略管理之父安索夫(Ansoff)就是代表。安索夫致力于弥补实践和理论讨论的鸿沟,通过提供一种有利于实用技术评估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1]。所以新培养模式还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然,新培养模式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操作性未知。本文仅仅希望新培养模式能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茁壮成长尽一份绵薄之力。
如今人们承受的压力空前巨大,而大学生作为劳动市场的主力军、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更为巨大。该文以调查问卷形式展开,以研究广州大学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出发,调查所选取的三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的状况。且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和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些帮助,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州大学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状况为研究对象,调查广州大学城三所高校的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全体毕业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在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3]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特点,编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选取广州大学城校区的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高校第2018届体育教育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71份,回收251份,回收率92.61%;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1.63%。
1.2.2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充分利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维普网、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广泛参阅了有关的教育理论、体育理论、学校体育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等专著以及国内外与此有关文献,对收集阅读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有所了解,并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运用Excel、SPSS 17.0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2.1.1 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为了分析广州大学城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计算总的就业压力及来自六个维度的压力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了排序,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结果可见,总的就业压力均数M=2.81,略微低于理论中数3,可认为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此外,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求职竞争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
2.1.2 广州大学城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院校差异比较
(1)对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压力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中结果可见,Sig.值均大于0.05,故认为华南师范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两所高校却有差异,华南师范大学依次为:求职竞争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而广州中医药大学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求职竞争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
(2)对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压力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中结果可见,Sig.值均大于0.05,可见广州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这两所高校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也不一致,广州大学依次为: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而广州中医药大学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求职竞争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
2.2 分析
(1)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2)三所高校总的状况。从表1的结果来看,被进行调查的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M=2.814,略微低于理论中数3),与陈宇红[3]等的研究一致,也与该研究的预期结果一致。而且该研究的调查问卷测量时间是在2016年12月―2017年3月,因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程度的真实情况,这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首先第一位的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他们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市场需求量较小,对口的就业岗位不多,人才供过于求。由于本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生毕业后首一的目标就是当体育教师。而教师这个行业,工作相对稳定,一当上基本是干到退休。排在第二位的是缺少求职帮助压力,第三位是求职竞争压力。而排在第六位的才是职业素质评价压力。看来体育生对自身综合素质评价较高的,是相当的自信。
(3)院校差异比较。从表2表3的结果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处于中等水平。这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按预期结果来说,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比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的体育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大。因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一个医学院校,医药类为主,体育系只开设体育教育这一专业,而华南师范大学是一个师范类学校,其体育系成立的时间早,还设立了两个专业,一个是体育教育,另一个是社会体育,广州大学也开设这两个专业,另外这两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数也稍少。但调查出来的结果是差异不显著,这可说明就业压力的大小与你开设多少个专业及招收多少个人没关系。而另一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同是广东省一本线重点院校,从两者看来,虽然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理论方面稍强,但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能较好地将医学与体育相结合,从而拓宽了就业途径。广州大学与前两者相较而言,著名度差不多,但由于招收广州本地的学生居多,极具广州本土特色的院校,在就业方面相对有优势。因此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不存在差异。但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就有差异了。广中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华师的分别是:求职竞争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广大的分别是: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这与学生所在院校,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在前三名中,三所高校所共有的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这说明本专业的就业面确实较窄,对口的岗位确实不多,可选择的机会确实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建设资金缺乏,学校不够重视,专业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等。
3 结语与建议
3.1 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水平为中等程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求职竞争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
3.2 建议
3.2.1 从学生角度考虑的建议
学生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命运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不断增长知识,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从而有效地缓解自身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
3.2.2 从体育教师角度考虑的建议
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及时间的分配,不定期举办一些专项技能大赛?授课大赛或师生经验交流会等,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并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等等,为将来走进职场做好准备。
关键词:实习体育教师 教案质量 课堂效果
1.前言
教育实习是高校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在体育实习中,教案是实习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课前编写教案是实习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教案才能根据更好的开展课堂教育。实习教案对于实习教师的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的作用
教案编写是实习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自身的经验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表明,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在编写教案过程中,通过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其次能够把握住教材与不同水平的衔接与联系;再次能够把握住教材在每次课的分配、与每次课前后的联系、每次课的重点与本教材重点的联系。
第二、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全面掌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能够使教学手段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解决每次课的重点、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向指导教师询问学生的各方面状况。
第三、能够增加实习体育教师组织教材教法的经验。
在编写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与传授技巧和方法,经验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在实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组织教材的技巧与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归纳总结,增加各方面的经验与技巧。
2.2 教案编写和实习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2.2.1实习体育教师的教案编写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实习学生所编写教案的查阅发现实习教师教案编写格式和形式比较合理,但在课内容系统性不强,组织教法上显得比较单调,缺乏新意,尤其在教学手段的安排上存在不足,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实习学生认为课前编写教案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所以学生的教案编写能力有待于提高,在创造性与灵活性上要狠下功夫。
造成实习教案的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观原因:主要是实习教师对待实习的态度,通过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很重视,态度是非常端正的,主要是由于自身编写教案能力的欠缺。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锻炼、不断的自我总结才能提高教案的编写能力
2.2.2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与课堂效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课堂效果好坏相对的这次课的实习教案写的质量好坏成正比。也出现少数教案写的一般的和差的同学的课堂效果好,经观察分析得出课堂效果好坏与实习同学的运动技能、语言表达、课堂组织、临场应变、合理的利用场地器材、学生对实习教师态度等因素有关;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
因次:实习体育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必须得认真编写教案,认真做好课堂设计,考虑周密。
2.2.3 实习教师教案质量与学生对课堂效果满意的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实习教师教案质量写的较高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让学生的满意度就比较高,从总体上可以归结:对于实习体育教师来说,实习教案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课堂效果的好坏。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第一步必须把实习教案质量提高上去。
2.3 对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思考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提高需要在实习之前有足够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与反思才能够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07级其中一个班级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也可以说是个榜样,这次教学习的学生总共一百多人,这个班级实习的学生12人占总人数的10%,最终评出40个优秀实习生,该班被评上的人有8人占总人数的20%,参加跟队实习评上优秀实习生的占全班总人数的75%。优秀实习生荣誉是对实习生在实习中各方面能力的肯定。该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获得该项荣誉呢?通过了解得知该班级在大三开始每星期就固定有两次出早操的时间,每次早操由该班的一名学生写教案并代课,按学号依次轮流。早操的教案全部要交给班主任,早操期间班主任在现场观看课后并进行指导,教案给指出问题并让他们做修改后再次交上。在这整整一学年内该们每人都认真对待每次早操并且坚持到学年末。该们班级的这种早操是在年级里面唯一的,在这一学年里通过班主任和每位同学的努力付出,全体学生为他们这学期的实习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次实习对于该班级来说是成功的,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只有提前做大量充分的准备,当该发挥时候就从容不怕自信;就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只要每位实习学生对每次课认真对待考虑周全全力准备,都会写出质量不错的教案。在每次课前对整堂课进行周密的设计,考虑周全,认真用心。
这可以对于以后的每届学生提供建议:能以班级的形式组织每周固定的1-2次早操,每次都写教案上课,教案找班主任或者老师批改。提早为大四时候的实习做准备,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学校的术科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安排一些课时让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提早为学生的实习和未来做准备。学生自己平时要主动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对自己负责。
3 结论
3.1 高质量的编写教案能够促进实习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2教案质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首先必须编写高质量的教案。
3.3 83%的教案质量编写较好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3.4 提高编写教案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伟健.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本能力的信息反馈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30
[2] 黄利落.落实体育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M].兰州学刊.2008.6.15
[3] 赵激扬;莫超群.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调查分析[M].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2.30
[关键词] 体育舞蹈 一体两翼 培养模式
一、前言
体育舞蹈自上世纪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现阶段由于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舞蹈专业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导致我们同其他先进国家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身逐渐成为众所瞩目的休闲方式,但同时体育舞蹈教师的缺乏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满足社会对体育舞蹈教师的需求,加速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体育舞蹈的专业教师已成为目前我省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但当务之急是如何构建体育舞蹈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体育舞蹈人才。
二、对《体育舞蹈》专业“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分析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三个部分组成: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课三部分。主干学科为舞蹈学,专业核心课程为: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教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和专项理论与实践。
1、必修课设置
必修课分为五大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理论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阅读与写作1至4、大学英语听力与口语1至4、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大学语文、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共12门课程,累计758学时,共36学分。
专业理论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专业导引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统计学和体育心理学等共9门课程,累计366学时,共21学分。
专业技术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国标舞专项训练、艺术体操专项训练及健美操专项训练等共3门课程,累计492学时,共28学分。
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又由3部分构成,分别为教育理论基础、学科教育基础和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理论基础部分开设有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学科教育基础部分开设有体育教学论和中学体育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含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教师职业技能部分开设有课堂教学技能(含微格教学)、教师语言艺术(含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和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该平台必修课程共开设10门,累计306学时,共14.5学分。
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军事理论及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教师资格证、裁判证、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论文、专业技能竞赛、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共计37学分。
2、选修课设置
选修课也分为三大平台:专业理论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和教师教育平台。
专业理论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中外舞蹈史、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运动生物力学、音乐赏析、美学原理、休闲体育学、体育营销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绘图、体育法学、体育管理学、中医针灸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选材、体育概论和体育史等共18门课程,累计144学时,共计8学分。
专业技术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视唱练耳、田径、体操、武术、乒乓球、篮球、现代舞、羽毛球、网球、排球、太极拳、传统体育养生、民族舞、足球、跆拳道、街舞、轮滑和健美运动等共18门课程,累计252学时,共计14学分
教师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师礼仪、教育政策法规、书写技能、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教育管理学、教师心理专题、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和教师职业道德等共11门课程,累计90学时,共19.5学分。
3、限选课设置
根据我省各师范类院校制定的《通识教育限选课安排》进行实施,本专业学生必须从每一个系列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的课程。同时至少在社会科学系列选修3个学分课程。选修的非本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数不低于10学分。安排在第3至第7学期开设。
4、学分学时比例及要求
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26.5%,占总学时36.3%;专业理论教育课占总学分16.7%,占总学时19.7%;专业技术教育课占总学分24.2%,占总学时28.7%;教师教育课占总学分11.3%,占总学时15.3%;实践教学平台占总学分21.3%。
(二)培养模式特色分析:
1、广泛性
体育舞蹈通过舞蹈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来表现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促进高校和谐平稳的发展。为培养优秀的体育舞蹈人才,满足社会对体育舞蹈专业人员的需求。
2、师范性
体育舞蹈专业课知识比较广泛,促进教学的培养,学习和教学相关的课程,毕业时颁发相关的教师资格证,对广大师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生源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体育舞蹈在中国已经非常流行,加上国家的重视,中国参加体育舞蹈英国黑池舞蹈节比赛的选手已经非常多,水平也已经非常高,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于生活、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舞蹈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大学里开设这门学科已是势在必行的选择,学校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进,不断变化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新起的课程是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样也是人们对于高等学府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
3、全面性
学习的内容要全面。体育舞蹈学习不仅针对摩登和拉丁舞进行重点学习,而且还要对健美操、艺术体操、街舞等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达到形成激励向上的氛围,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发挥每个人的学习潜能,使体育舞蹈学习真正放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面。
4、创新性
培养模式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注重实践与探索有所创新,而且还在创新素质教育方面的不断推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体育舞蹈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它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体质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方面,已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体育舞蹈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容之一。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大学生的形体条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在当今科技信息社会里,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受到大学生们的喜欢。所以,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舞蹈课程势在必行,同时对实现我国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培养方案[Z].2010.
[2]于桃红.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开设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84-85.
[3]张清时.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3-14.
[4]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表演专业本科教学计划[Z].2005.
[5]洪伟,翟廷立,赵健,等.我院设置表演本科(体育舞蹈方向)的论证报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84-87.
[6]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本科教学计划[Z].2005.
作者简介:
周明华 (1963-) , 男, 重庆人, 洛阳师范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 科学造假的分类――从科研成果视角 从学院与二级学院科研成果相关性角度研究民办高职学院资源分配投入的选择问题 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综合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冬眠”的高校科研成果能否被“唤醒”?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科研成果推广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科研成果发表的崭新载体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分析 获奖科研成果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安全建设 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的实证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初探 浅谈科研成果管理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的研究 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科研成果量化赋分的成果数量比值法 夏季科学展:从科研成果到科普资源 天津高校美术专业教师科研成果认定与量化问题初探 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徐京放等.提高体育新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5.74-77.
[5]孟文娣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p1086-1088.
[6]易剑东等.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392-1396.
[7]方千华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7.2.127-130.
[8]王秉彝等.我国高校体育科研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J].体育学刊,2006.5.64-66.
[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p2.
[10]顾春先.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分析――以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p106-109.
[11]孟文娣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p1086-1088.
[12]黄汉升.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体育科学,1999.19(2),6-10.
[关键词]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等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
结构。因此,解读国家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解读《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
新“国标”对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都有明确的规定。新“国标”的出台,对日语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解读新“国标”,探讨新形势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愈显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新“国标”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
(一)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二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三方面。专业核心课程又包括外语技能课程(听、说、读、写、译等)和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技能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知识课程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有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译文赏析、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根据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有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
(四)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写,使用中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6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过新“国标”分析可以发现,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求有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突出了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实践环节增加了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与新“国标”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日语专业核心课程
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听的技能由日语视听A(一)~(五)、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说的技能由日语会话A(一)~(三)、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读的技能由日语阅读(一)~(二)、高级日语(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写的技能由日语写作、日语论文写作、日语语法(一)~(三)支撑;译的技能由日语笔译(一)~(二)、日语口译(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
(二)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课程。主要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完成,开设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日本概况、市场营销c、国际商务谈判等。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开设日文录入实践、日语专业行业模拟实践、日语翻译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毕业论文环节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单一,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6000字的毕业论文。
通过与新“国标”的对比可以发现,我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而专业知识课程中的课程名称与新“国标”不完全匹配。例如现开设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笔译实务;日汉口译实务课程。但新“国标”中的名称为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同时日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设置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缺少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语专业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新“国标”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实施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时小学未来师资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水平的高低。应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使未来小学师资能力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证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优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优秀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完美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教研室汇总,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时小学未来师资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水平的高低。应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使未来小学师资能力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证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优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优秀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完美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教研室汇总,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2014年对外投资就超过4.3万亿元。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中国抢抓机遇,创建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持续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在海外投资、金融、法律、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等涉外商务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自从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和2008年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截至2015年,已经有293所高校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成为目录内基本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62,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目录下的专业。然而,随着申办学校的增多,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合格商务人才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要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4年教育部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可以用五个词组概括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功、人文素养、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型。同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五种知识和五种能力: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及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50学分,总学时不低于2500学时,其中专业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00学分或1600学时。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按四大模块设置,各模块占专业课总学时的比例为: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25%~35%;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为5%~10%;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为5%~10%。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商务话语的特点;如何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能力;如何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要着重系统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应对国际商务环境的能力。除了核心课程之外,还可以按选修和必修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商务交际和人文社科素养。实践环节涵盖实讯、实践和实习,占总学分的10%~25%,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完成。鼓励学生取得外贸、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司法等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操练外贸、金融、财务、营销、法律等实务流程。专业实践在第二课程活动和涉外商务活动等课外环境中完成。毕业论文重点考查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用实践类或学术类形式,要求符合行业或学术规范,用英语撰写,正文长度不少于5000词。实践类包含项目报告和调研报告。
通过商务英语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得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外事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各个高校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比如广外就制定了英语语言类课程+英语文化类课程+(全英教学)商务类课程的课程结构(平洪,2009)。广外的生源底子好,师资力量强,这样的课程结构非常合理。但对于一些独立学院来说,学生的高考成绩不高,英语基础比较差,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笔者所在的高校正是一所独立学院,下面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
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于2013年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培养涉外企业的国际商务人员,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培养外企的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开设国际经济学、跨文化商务沟通、国际物流等课程;国际会展方向培养掌握会展与广告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会展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造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国内各种会展的组织与策划、会展翻译、会展协调与服务、外事办公等工作,开设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和服务等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个类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课程,共155.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共45学分,占总学分的28.9%。公共基础课包含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体育和第二外语。公共选修课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艺术体育类课程,要求在本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共91学分,占总学分的58.5%。学科基础课包含商务综合英语、高级商务英语、英语语音、英语语法、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英语国家概况、会计学、同声传译、国际贸易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函电、管理学导论、电子商务、国际商法、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导论、商务英语口译和国际金融等。商务英语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有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务礼仪和国际沟通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会展方向主要有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与服务课程。实践课程指的是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共19.5学分,占总学分的12.6%,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业实习实训、校内劳动实践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等。
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高的情况,我系在选择商务英语教材时,尽量选用双语教材,尤其是金融学、会计学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上课时以使学生听懂学会为第一目标,不会只采用英文上课,而忽视学生的基本需求。结合近三年的学生表现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性格更活泼,更愿意做社会实践活动。
4.结语
根据商英国标的要求,高校应该分层分类建设商务英语专业,避免千校一面。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建设商务英语专业时应突出本校的专业定位,并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独立学院也应如此。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绝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程中加入商务的内容,而是依托外语、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交叉,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与实践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一门复合专业。独立学院的商务人才培养应该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Brieger,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York:York Associates,1997.
[2]Dudley Evans &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SP:A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Ellis,M.& C.Johnso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黄福荣.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12(34).
[5]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12(4).
[6]平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2009(4).
[6]汤伟,杨亚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7]王立非,李琳.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11)[J].外语界,2013(4).
随着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战略性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高等师范院校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予以高度重视,再结合全国幼儿园对专业体育教师的需求,大力发展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契机。培养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专业性人才要统筹全局做好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拓展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质型专业人才,进而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教育专业,是指通过教学培养出具有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等工作的中、小学体育老师或管理人员。从现有的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规划方案上来看,我国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针对中、小学体育老师这一方向,而在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弱。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各大幼儿园对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强,这为各大师范高校提高本科体育教育人才的就业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是指以幼儿园为依托,培养出有针对性的幼儿体育老师。专业人才在到职后能够根据自己的业务专长,为幼儿制定相应的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体育学习任务,并组织幼儿一起通过实践完成任务,最终提高幼儿的体育能力,为幼儿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服务,这与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本科培养中小学老师有所不同。但是目前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前方向的人才培养上却没有相应的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各高校原来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还没有意识到学前方向的开阔市场,对学前方向体育生的培养不够重视,并且缺乏相应的体育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这一模块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要。因此,教育要与时俱进,我们国家有必要改革教育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上细分学前人才培养方向,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与优化,分析与探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指导下,按照指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现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客体是人才培养活动,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条件则为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需求和教育目的,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各条件方面的要求,具有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不是统一具体的,而是根据目标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大学相同的专业也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这样一个简化的公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
二、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培养意义
理论联系实践,科学理论系统的指导对于培养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和相关书籍,我们不难发现,有关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的相关资源并不多,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也限制在某些方面。相对研究体育教育专业中学方向和小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书籍却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把培养学前体育老师这一更加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划到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发展方向中来,导致高校在培养本科体育师范生时忽略了这一方向上的人才培养,对这一方向进行教学和调研的老师也相对较少,并且未设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必然会导致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相关著作较少,不能给我们以后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予以理论上的支持。所以,我们国家应该从战略性的角度出发,优化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方向模块,引导各高等师范院校注重对学前方向体育生的培养。各高校也要对国家教育政策予以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调研室,并定期引导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有关体育教育本科师范生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座谈与讨论,共同探讨对学前方向体育生的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对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利用多项举措提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前人才的发展能力[1]。在现今各中、小学体育教师已走向饱和,本科体育师范生队伍却不断壮大的趋势影响下,我国大学体育师范毕业生毕业就失业、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我国的发展,而幼儿园体育老师市场的需要便成为解决我国体育师范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学前方向体育师范生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并且可以弥补社会上的空缺职位,为我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学校要统筹全局,做好专业建设
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是为社会和国家打造并培养职业化体育老师的人才孵化地。学前体育方向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需要融合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对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学前专业的调研发现,很多高校虽然应国家要求规划了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专业建设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却没有设立与之匹配的教研室,缺乏科学的调研理论指导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在实践发展道路中遇到了障碍,造成发展瓶颈。所以,各高校应该尽快加强对学前体育方向的重视,做好专业建设,以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来制定科学的目标战略。学前专业本科体育教育的目标建设是为幼儿园培养出专职的教育人才,所以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结合幼儿园对学前体育老师的综合性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类高等师范学校要统筹全局,意识到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做好专业建设,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规划,就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
(二)优化课程设置
当前普通师范高校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人才,所以,我们需要首先在课程设计上有所行动,然后逐步的进行接下来的建设工作。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过多关注学生对专业理论技能知识的学习,课程的设计也多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发展和锻炼的需要,直接与职业针对相关的比例很少,这与学前专业培养幼儿园老师的初衷相违背。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教,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幼儿的实践中,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3]。所以,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对课程的实施不断的更新调试,突出体育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准确定位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把有关幼儿身体活动能力和生理心理接受能力添加到课程设置中,让高校师范生进一步把握幼儿发展特点,使其更具有教育幼儿的综合素质[4]。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高等师范学校对体育教育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安排的不合理。一些高校仅仅安排整体学时数量的百分之九进行理论技能知识方面的教学,却在实践教学中安排了长达六周的教学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严重失调,会让没有把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在实践中走向误区,最终达不到教育应有的效果。所以,高等师范学校在设置学前体育方向教学课程时,要注意两者的平衡,适时的扩充对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的课程比例。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有计划性的设置相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础技能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可以把握幼儿教学有关通识性的内容知识,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拓展优化教学方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教学方式来说,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加以拓展和优化。体育课程不仅是为了满足身体上的锻炼,还需要具备职业针对性[5]。适时适度的删减一些有关技术性过强、不适合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内容,增加一些符合幼儿学前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可以根据幼儿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编排与设计。比如可以通过“小组比赛法”、“游戏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辅助途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进一步的体育教育学前方向的学生自主创新教学能力和对课堂的整体设计组织能力,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并真正的学以致用。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大部分学生在书本等理论知识方面占据强大的优势,在现实中的实践能力却普遍弱于其他国家的学生,这正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原因。对于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吸取教训,强化本科生的实践能力[6]。针对目前我国幼儿园开展的常态体育教育活动,包括早操、亲子游戏活动、户外体育课程等形式,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活动创编技能进行培养,培养学生对幼儿体育活动进行整体性的组织和人性化的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组织操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幼儿园体育教学进行良好的组织与控制,为幼儿带去良好的示范,优化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等师范院校还可以通过与各大幼儿园沟通协商建立高校实习培训基地,加强交流,安排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实习,进而促进学生对学前专业体育教育活动的反思与收获,以期培养更具有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7]。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然而,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有着很广阔的社会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为了促进我国师范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系统化发展,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三者合力,培养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教育学前方向人才,为我们祖国的花朵带去体育教育方面的保障,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郭剑华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莉君,曹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
[2]刘勇,饶平,蒋炳宪.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5).
[3]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4]高虹.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5]刘伟.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体育教学学前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