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运动的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运动的价值

第1篇

摘 要 休闲体育运动作为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价值很多,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感受大自然、放松心情、锻炼身体、有利健康,休闲体育运动还能增进世界上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大力发展休闲体育运动。本文对休闲体育运动的价值进行综述,并对该运动项目更好的开展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以期为该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休闲体育运动 价值 开展

所谓休闲体育运动,它是指人们在空余时间以提高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是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休闲体育运动有别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休闲体育运动具有自由性、随意性、趣味性、主动性等一系列的特点,长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活动有利身心健康、防疾治病,同时,休闲体育运动还有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的作用[2]。

一、休闲体育运动的内容与类型

休闲体育运动包括很多内容,它涵盖了一些竞技项目和某些娱乐项目,而休闲体育运动的分类也没有固定的分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攀爬类,包括:徒手攀岩、登山、徒步野营之类;第二类,水上项目,包括:帆板、冲浪、滑雪等项目;第三类,球类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棒球等;第四类,民间传统项目,包括:钓鱼、打太极、民间舞蹈、八段锦、气功、踢毽子、荡秋千、跷跷板等很多项目[3]。

二、休闲体育运动的价值

(一)休闲体育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经常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机能,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脑力工作者,会在工作中更有积极性,也更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成绩,经常参加休闲运动对提高个人免疫系统的能力,增强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有明显的提高[4]。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各大系统的功能、结构都有良好的增进能力: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活动能够使衰老减慢,一定程度的保持肌肉力量,还可以进行减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能力。

(二)休闲体育运动可以愉悦身心

参加休闲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人身心愉悦,也能满足人们对各方各面的需求:在精神上面,休闲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满足一些得不到的精神需求满足,从中得到自我发展的满足。同样道理,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参加休闲体育运动能丰富生活,使得空余的生活实践更加丰富多彩。其次,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人可以明显减轻工作、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使得人感到快乐、轻松和愉悦,使得生活更充实。休闲体育运动还是消除孤独寂寞,增进相互情感交流。例如:开展类似徒步攀岩、滑雪、野营、登山等类型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很多都是远离城市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这些项目多为团体性活动,经常开展这些项目使得使人们重返大自然,与大自然联系起来,从而感受到团队合作、征服自然的快乐。

(三)休闲体育运动提高文化的传播

中国的民俗传统体育活动,如放风筝、舞狮、荡秋千、赛龙舟、太极拳等,这些传统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休闲体育运动。其中,类似舞狮子、赛龙舟这些项目,都能让大家更好的团结协作,从而使人更加容易沟通、交流。而太极拳、武术等民族传统项目不仅很有娱乐性,而且还有很多哲理深入其中,大家参与这种休闲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同时还促进了共同的文化交流,充实了闲余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舞狮子、放风筝、荡秋千、龙舟赛、太极拳等,这些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目前世界各地都在广泛的传播。

三、结论与建议

休闲体育运动能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并且能够在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十分必要努力发展休闲体育运动,使得更多的人融入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全民休闲运动的意识,增进广大群众各项素质的提高。国内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有不够的地方。针对怎样更好的发展这项运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休闲体育的良好理念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体育知识讲座等广大群众传递休闲体育信息。传授体育健身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鼓励、引导大众参与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促使广大群众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价值观念,进而积极投身到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体育活动中来。

(二)提高休闲体育的氛围,提高休闲体育参与程度

积极营造浓厚的休闲体育锻炼气氛,开展有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并以此激发群众的休闲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培养大家的终身体育意识。引导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向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组织休闲体育人才

长期以来,高校的休闲娱乐活动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根据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各高校虽不同程度的增设了运动休闲的教学内容,但还是没有达到目前大学生对运动休闲的需求和身心健康的需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休闲体育教育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培养专门的组织休闲体育教育的人才也是非常紧迫的。

参考文献:

[1] 叶杭成.休闲体育价值研究[J].当代旅游.2011(4):244—245.

[2] 肖志民.论休闲体育与健康[J].阴山学刊.2010(9):87—89.

第2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心理;身体;社会适应;健康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价值

1 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价值

体育课程中的阳光体育运动有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显著特点,那就是作用于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体育的学习侧重于运动技能。体育课程中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范围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身体健康的需要,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它反映了学生发展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客观要求。体育课程中阳光体育运动的的属性与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体现出阳光体育运动方式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价值。

2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价值

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基于学生现实的客观需要。阳光体育运动方式以实践性活动内容为主,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动态而丰富的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产生对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作用;由阳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良好心理效应必然对学生后续心理的发展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影响

(1)学生的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适应。学生通过体育竞赛的观看和体验,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会影响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自觉意识到什么行为可行、什么行为不可行、以及可行的社会行为,将其社会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对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集体性课程内容教学中,因为合作的需要,学生经常有被分配扮演某一角色,学生往往被指定完成某一位置的任务,这时他便成为这个被指定位置的角色扮演者。由阳光体育运动方式构成的这个小“社会”为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最便利的场景和空间,他们在这种有利的场所通过互动来表现自己,而在与他人进行互动时,他就必须遵循所赋予的角色的基本规范,并照此规范的要求来表现自己,以达到更好地合作。

(3)阳光体育运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态性,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竞争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是随处可见的:赛跑奔向终点的当仁不让、每一次对球的顽强拼抢、操类动作的规范化努力等这些竞争的场景和体验,可以提高由竞争而生的负面作用的抵抗力,增强对竞争中异常心理的预防,获得与社会同步的健康的社会竞争心理。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体质的增强、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条件,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1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2 形成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

应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群体竞赛统一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方法上来,集中力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每周几节的体育课远远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标准,更不能使学生体育达到全部合格,课外占的时间大大多于体育课的时间,因此,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的落实阳光体育运动。

3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推进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

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活动的管理,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精通体育业务的体育指导队伍,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学校在贯彻《条例》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把体育活动合理的安排到课程表中,并有专人负责执行、监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禁止任何人随意侵占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活动时间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重视与健全建立一系列制度化的保障,推进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反馈、评价和公告制度,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评估。

4 完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及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完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建立和完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保证安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没有经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就得不到保障。各学校要千方百计筹措经费,加大投入,改造体育设施和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必须的保障,满足广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

第3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tennis is gradually manifested. The commercialization development road of any sport must be determined b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ings of the spor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expert interview law,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 reveals the inherent factors affecting tennis commercial value as well as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tennis.

关键词: 网球运动;商业价值

Key words: tennis;commercial value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322-02

1 网球运动商业价值的文化内涵

1.1 文明、高雅、礼仪 网球运动是一种文明、礼貌、高雅的网球文化礼仪。网球运动文化拥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源于传统的习俗,管理者和参与者的意愿。网球礼仪结合了高雅古代网球的文化和现代网球运动文化大众化。球员、教练、观众之间以礼相待。

1.2 诚实守信、团结协作 诚实讲信用是网球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多的业余网赛都是无裁判下的信任制比赛,参赛者一定要诚实守信,好球不能出界,出界不是好球。诚信品质的网球运动体现个人的道德风尚也贯穿于运动的全部过程之中。

1.3 培养自信,提高竞争意识 网球能培养运动员更加自信的心理状态。在网球技术相差无几的选手之下,个人的心理状态则有高于技术的重要性,自信的心理状态是一决胜负的关键点。自信相对于自负的那种不切实际的思想,是一种踏实认真、持之以恒、谦虚谨慎、不畏困难的心态。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努力付诸实践,训练自己不受他人和环境影响,确保赛场上发挥出正常的,甚至超常的水平。网球运动就是要锻炼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1.4 施展个性、释放压力 网球运动可以展现个人特点,愉悦身心的运动项目之一。实践证明,一定的运动量能够促进人的新陈代谢,增进体能,增强免疫力,比如缓解上班族的工作压力上,学生的学习负担,年轻人的爱情烦恼,已婚者的婚姻问题,老年人的慢性病困扰。由此可见人处于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结合适当的运动并配以良好的作息以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经过一天的疲劳和烦躁,当加入在网球运动,摒除杂念全心全意的专注于击球扣杀,舒展筋骨驰骋于赛场,各种各样的烦心事都得以释放。尤其是击球激动之时,嘶声咆哮,乱蹦乱跳,使性的仍拍子完全释放了个性气质。

2 网球运动商业价值的竞技学基础

2.1 网球的场地特点 网球场地有迥然不同的红土、硬地和草地三种。这三种的场地要求不一样的打法,对运动员的要求不一样。因此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

草地球场最古老、最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场地。其特点是球落地地面球摩擦力小、球的反弹速度快。往往需要球员反应快、灵敏度高、运行速度和技能高。由此,草地往往被看成是“攻势网球”的天下,想要在草地网球赛场上一举制胜,获得成就就得成为强攻型选手,掌控好发球上网、随球上网等各种上网战术,相较而言的底线型选手则很难在草地网球场上很难一展拳脚。然而,因为草地网球场对草的的品质、规格非常高,而且限制于气候和维修和昂贵的维护成本,很难被扩展到全世界。当下每年的草场职业网球比赛几乎只集中于英国举行,时间集中在六、七月,温布尔登锦标赛是最古老、最著名的一个网球赛。

法国网球公开赛为代表的红土场可以被确切的称作“软性球场”,其它一般性的各种沙地、泥地等叫做软性场地。这种对运动员的体能、奔跑和移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场地在球落地时与地面的较大的摩擦减缓了球速,如果运动员急停急回会造成很大的滑动。在红土场网球场上如何获胜取决于底线球员的费尽心力的艰苦拼搏,而打法凶悍的发球上网型选手则不占优势。

硬地网球球场是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场地是目前大多数赛事中占主导地位的场地类型。硬地网球场是水泥和沥青作为铺垫,上面涂增加场地硬度和平整的红、绿色塑胶面层。硬性场地使得球的弹跳很有规律,但提高了球的反弹速度。多数人认为硬地网球更具“爆发力”。这种场地不利的地方是质地比其他场地的弹性弱,地表的反作用强而僵硬而致伤选手。

2.2 现代网球运动特点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将网球运动推向了更高的台阶,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心理等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跆拳道;价值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也在持续向前推进,同时当前教育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小学体育课堂本身担负着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增强学生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心理适应力等综合素质的能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跆拳道运动则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效率,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以重视。

一、把握跆拳道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价值

1.健身。跆拳道运动是当前一种现代化体育项目,其在当前体育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专门的道馆和培训班越来越多,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来进行学习,尤其是自2004年后,陈中勇夺雅典奥运会跆拳道冠军之后,该项目更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就小学生而言,通过跆拳道的练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身体协调度、灵敏度和柔韧度等方面的能力均可以得到改善。与武术和田径等体育项目相比,跆拳道体育项目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与足球和篮球等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相比,跆拳道练习更适合小学生,加之跆拳道本身比较简单易学,所以学习起来比较简单。另外,跆拳道是一种侧重群体性练习的体育项目,其可以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并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体质。

2.健心。通常而言,心灵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窗口,同时也是构成健全人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此时的个体潜意识比较模糊,他们对于事物的感观和认识会存在一种不确定的摇摆心理,进而会影响学生的认识观念的稳定性。而跆拳道本身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所以技能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使学生接受尊师、友好、和睦和爱国等思想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不具有的优势。另外,跆拳道项目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跆拳道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以礼始,以礼终”的礼仪规范可以逐渐增强学生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而敬礼方式也可以集中体现爱国主义的教育;并且借助跆拳道运动的开展,学生会逐渐养成尊重师长和他人的行为习惯。

3.健智。智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智力因素,其不等同于知识的丰富储备量,也不可以用头脑聪明进行表达,而是一种快速、灵活理解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由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致使当前我国社会中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解放学生大脑、启迪学生智慧的有效手段。实践研究表明,跆拳道运动在启迪学生智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不管是跆拳道品势和竞技,还是功力检测,各种练习方式均存在着竞争,即在训练的过程中按照相关的规则来进行有序对抗,但是这种对抗不仅仅局限于体能的训练上,还包括充分分析、假设和预判自己的竞争对手,从而增加少年儿童头脑和身体的灵活性,不断启迪学生智慧。

二、落实跆拳道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措施

1.在学校开设专门的跆拳道课程。跆拳道课程的开设实际上就是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但是要确保跆拳道教学时间开设的合理性,从而确保跆拳道运动开设的合理性。通常而言,跆拳道主要包括两种课程模式,一方面,将跆拳道课程加入到全校的体育课程中,确保每个年级在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跆拳道练习;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实验班来开设跆拳道课程,而在小学低年级可以采取每周一次的训练,而小学高年段的年级可以进行每周两个课时的跆拳道练习。另外,学校还必须要定期对各个年级的跆拳道开展效果进行考查,确保教学的质量。

第5篇

艺术体操运动是一项集体操、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活动。它充满着自然性、韵律性,以优美而有节奏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激发、提高孩子们的趣味性、兴奋性,发展孩子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多样性练习,不仅能够达到身心活动的目的,还能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动作风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体操在体育课基本部分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它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转换的工具,在两个不同教学内容转换的中间穿插艺术体操内容,缓解学生的疲劳,也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反映速度,塑造学生的身体线条,满足学生对美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艺术体操运动的锻炼价值和作用

1.健身作用

艺术体操是一种有氧代谢运动,可对关节、韧带、各主要肌群和内脏器官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有效地促进运动者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有效改变体重、体脂等身体成分,塑造健美的形体。其次,艺术体操对学生心理调节有很好的作用。通过形体运动锻炼,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使她们从失衡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通过形体运动塑造出健美的体形,良好的姿态,增进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信,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内心的自我更新,克服心理障碍。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的最佳阶段。通过艺术体操练习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享受了艺术的优美,为运动增加了趣味性和灵活性。

2.审美和教育作用

艺术体操是一项审美价值很高的体育运动,其动作优美,赋予韵律性,每个动作的方法、要领及表现形式都与“美”有关。通过练习可提高运动者对形体美、运动美、姿态美、音乐美、风度美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艺术素养;能有效地促使练习者形成健美的形体、高雅的气质和端庄的仪表。大众艺术体操从内容到形式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练习者的个性培养、心理完善、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作用。

3.娱乐作用

艺术体操动作优美、活泼,具有现代气息,参加艺术体操运动能够陶冶情操、产生愉快的情绪,使心理状态得到调节。由多人进行的的集体操为练习者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拓宽人际交往,加强感情交流,体验群体活动的乐趣,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艺术体操在小学开展的有利条件

目前,绝大多数小学仍保持着传统的体育锻炼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普遍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忽视教学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步伐一致”“注入式”,不重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导致学生上体育课时,在心理和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养成了不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艺术体操既是有益的体能锻炼,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美的情操。教学时,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参与性,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不仅使学习者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而且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使其更加热爱生活。因此,在小学开设艺术体操课,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对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进体育课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的进步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前的跑、跳、投等枯燥、呆板的练习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艺术体操具有优美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并能充分地展现出协调、韵律柔和、幽雅等健美气质。通过对小学体育课的调查,了解到艺术体操项目部分内容在体育课中的实施对青少年在美育教育、塑造形体、培养气质以及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协调能力以及音乐鉴赏水平等诸多方面均起到良好的作用。艺术体操有音乐伴奏,音乐把成套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姿态美、动作美、器械美与服装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以特有的瞬间美、过程美、变化美唤起了孩子们对美的渴望。而且在动作过程中,音乐节奏的明快,内容变化的多样,使学生很容易忘记疲劳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触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去理解美,进而去追求美。

三、艺术体操运动在小学推广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体对本项运动的认识不够

对艺术体操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这种现象来说,在一定时间内人们的认识没有跟得上,以及艺术体操本身所有的一些问题,例如:艺术体操教材的制定,艺术体操对场地的要求等,还有其它一些很具体的问体都是我们要考虑和改进的。我在三所小学随机做了抽样调查,调查人数540人,结果统计如下:

根据表中所列举的数据和调查的情况来看,小学生对艺术体操运动认识和了解的只占其中的22.2%,而其余的随机调查人数对与本项运动还存在有完全不认识和有浅浅认识。这种情况下,在小学艺术体操教学的推广任务是很艰巨的。

2.艺术体操教师的培养还很缺乏

艺术体操运动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相对来说,它的专业性更强。因此在对艺术体操教师的培养上来说,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在体育院校设置艺术体操专业,培养专业的艺术体操教师,在其他高校也开展艺术体操课程,为培养艺术体操社会指导员做一定的基础培训。

四、推广艺术体操的方法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艺术体操的兴起毕竟是全新的,对于场地的要求相对于其它运动项目要高一些,很多人对于艺术体操的认识还不是很了解,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建议新闻媒体加强对艺术体操项目的介绍,可利用奥运会、亚运会冠军选手的现场录像资料加以宣传,使人们了解艺术体操对塑造健美形体、形成高雅气质方面的作用,从而使更多的小学生投入到艺术体操训练中来。

2.学校支持并重视艺术体操课程的开展

学校重视艺术体操的开展,就是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学校对新兴课程的推广,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也是对学校的一个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学开展艺术体操应以大众艺术体操为主,因为大众艺术体操是以健身、健美、娱乐为主要目的,练习的场地和器材可以自行规定,可根据练习者的身体素质选编不同难度的动作,更适合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作用。

3.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

教师对于艺术体操课程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法好与坏,与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因素。教师教的好,并且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浓厚,反之,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低。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课的优缺点,这不仅对教学起了积极作用,也对以后艺术体操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应重视教师的进一步提高,利用寒暑假机会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艺术体操培训及函授班的学习,以提高教师艺术体操的专业技能。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立体化教育

第6篇

1.1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单纯的体育锻炼是一件非常乏味的身体活动,在久而久之的练习中,容易使学生对此项活动产生心理上的厌倦。而竞技运动由游戏演化而来,由于其本身“竞技机制”的存在和其“乐趣”的本质,而吸引着众多群体的积极参与。从游戏的角度来讲,竞技运动是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经常充满着游戏的本质———“乐趣”,这种“乐趣”本质为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了心理基础。当竞技运动手段运用于体育锻炼时,即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时,竞技运动的这种“乐趣”本质便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一种基于兴趣的娱乐性情景。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对此领悟颇深:虽然对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知识、技术、技能的系统化教学,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有一种“为学而学”的心理,体育锻炼效果一般;而对于实验班的学生采取的是游戏型教学和竞赛型教学相结合的上课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由于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娱乐性的情景,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由一种发自内心的动机或者是“自己想试试”的心理去接触排球这一运动。自然而然地,后者由于在娱乐性情景中学生积极性的存在,学习过程中接受速度不但快,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由此可见,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这种娱乐性情景来改革现代体育教学值得我们研究。

1.2能够有效纠正学生竞争弱化的心态传统教育偏重于理性教育,曾经“弱化”过我们民族的竞争性。而竞技运动通过突破极限负荷的、艰苦的训练去竞争、拼搏、取胜,可以继承和强化个体争强好胜的本性,强化个体那种竞争性极强的心理和行为。体育教学中,竞技运动对于合理保存和提高学生的竞争的非理性素质,纠正学生竞争“弱化”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由于学生好胜心的存在,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为展示自身的体能与技巧,往往更趋向于那些竞争性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更多的存在于竞技运动项目之中。当竞技运动项目中的这些因素深入到体育锻炼中时,也就是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时,便可以满足学生体育参与的这一需求。需求是学生从事某项活动的内部动因,体育参与需求是激励学生进行体育参与的原始动力。体育参与需求有助于积极体育态度的形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如果运用了竞技手段中的加工、改造过的竞技因素,则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参与。例如,为了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速度,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单纯的200×4跑,第二种方案是将学生分为两组,以接力的形式进行比赛。实验结果表明,后者由于竞争性因素的存在,能满足学生的好胜心,更有利于学生积极的体育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竞技手段竞争性因素的过程中,要控制运动的好量与强度,以便更好地达到体育强身健体的目的。

1.3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由于竞争的存在,才使得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竞争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然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的不正当竞争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纠脚石。竞技运动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下的身体运动,倡导的是奥林匹克的公平性宗旨。公平竞争,实质是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产生积极教育影响的精髓,运动员只有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才能对社会产生教育作用。竞技运动是在一定条件控制下,在统一规则限制下的竞争,因此比世界上的其他竞争更为公平、合理,这种公平和合理被世界人民所公认,也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在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竞技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批判世俗的不正当竞争手段。通过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公平性竞争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机会上的均等———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真才实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通过不正当竞争而获取的胜利是暂时的。由此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运用对于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4能够有效宣泄学生紧张情感的压抑竞技运动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紧张和不安,能宣泄压抑的情感,这是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指出来的。这个特点是竞技运动在心理方面具有一定效果的特点,是竞技运动被用来活跃日常生活和治疗精神疾患而发挥作用的特点。当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时,学生平时紧张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躁,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缓解和宣泄,使学生有一个心理上的平衡。教学实践结合调查证实:实验班的学生生活作息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对于学业、事业有压力,更有动力。对于学业、就业的竞争,他们不是烦躁、不是垂头丧气,而是信心十足。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在解除学生紧张的心情,宣泄压抑的情感,调节生活作息的节奏方面亦有积极的作用。

1.5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意志努力。由于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这一过程中含有竞技手段的因素,竞技手段本身在某种程度上的意义就是挑战极限,所以,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使得体育参与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克服很多的挫折和心理障碍,并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付出意志努力。例如,在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时候,可以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单纯的200米×4跑,第二种方案是200米×2跑,在200米途中设立3—5个障碍物。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种方案要好于第一种,第二种方案中,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当跑完后学生脸上经常流露的是一种克服挫折与障碍后的成就感。第二种方案中,学生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意志努力。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这一过程当中,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身心状态,因为体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挑战极限,而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1.6能够有效开发学生应付万变的智力体育运动智力通常是指学生把握时机的能力,即根据瞬息万变的环境迅速调整策略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完美体现往往是在竞技运动集体项目之中,而当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运用于集体体育项目经常化时,久而久之便培养了学生的这种体育智力。实验表明,竞技运动手段化经常化的集体中的学生在球类体育项目健身过程当中,对复杂场面问题(例如:看到了什么?有几个人?各自移动的方向?球的位置,可能的落点范围?谁传的球,下一个传给谁?预测防守方、进攻方,紧接着采取何中战术等等)的判断、回答明显好于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不经常化的集体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综合判断能力、反应能力会有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由此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对于体育智力开发有积极的作用。

2结论与建议

第7篇

关键词:云南省,高水平,大学,价值

 

0.前言

我国1987年开始在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自此开始了在大学开展不同于普通意义上课余体育训练的竞技体育,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事业突飞猛进,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蓬勃发展起来,这是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历史的必然。随着国内、国外大学竞技体育的广泛开展,大学竞技体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开展大学竞技体育对大学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成功的大学竞技体育为学校的团结、忠诚、学校的荣誉以及学生的申请、招生和经费的增加都有重要意义。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有了自己的高水平队伍,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受关注度似乎高于为开展高水平运动的高校。高等学校是人才密集之处,体育师资知识层次高,并具有较完善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有利于培养有科学文化知识、能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人才,使高水平代表队尽快实现与世界大学生高水平队伍抗衡的目标。本文从价值观角度出发,略谈云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大学体育中的重要性。

1. 高水平运动队有助于我省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竞技运动水平可以分成两点来解释:一是竞技成绩,即赢得更多的比赛,创造更多的优异成绩;二则是拥有更多的水平较高的竞技体育人才。而开展大学竞技体育对提高我省竞技运动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文参考网。首先,开展大学竞技体育可以直接提高我省的竞技运动水平,主要表现为优秀的大学竞技体育代表团或个人代表省或学校参赛并取得较好成绩,来提高我省的竞技运动水平。

云南大学篮球队在2004年获得第七届cuba大学生篮球赛云南赛区冠军2006年获得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云南省冠军和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冠军。

从云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来看: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游泳、武术、乒乓球等项目.项目繁杂。云南大学篮球高水平运动队不仅在篮球多次独占鳌头,云南大学游泳队也屡次取得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佳绩,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游泳比赛中,获女子团体第六名;获男女团体第九名;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队.其中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3枚;5个第五名;4个第六名.是典型的运动成绩、道德风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充分证明了大学开展竞技体育对我省竞技运动水平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张大学竞技体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较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中小学开张竞技体育的主动性,为我省体育系统和其他开展竞技体育的行业,企业输送竞技体育人才。

体育的作用体现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省与省之间乃至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凝聚力。论文参考网。1959年容国团为中国取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让中国人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70年代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创了我国外交的崭新局面;80年代的女排拼搏精神激励着几代中国人为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繁荣富强而奋斗;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和2008北京奥运的成功的举办,不同肤色、不同种族来自世界的各地人民为同一个梦想齐聚北京,中国同胞们也齐聚北京为百年奥运而欢聚,这充分体现出了被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希望更多的高校能重视和支持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

2.能积极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竞技体育是一项综合的、范围较广的竞技运动。他应是校园内最大的课外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给学生提供教育经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应是休闲计划的一部分。发展大学竞技体育对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大学竞技体育的影响作用、榜样作用和辐射作用上。在大学校园内许多学生运动员。学生运动员代表着大学竞技体育,传递、散发着大学竞技体育的功能。学生运动员通过与大学内各个不同群体的交往,影响着别人的体育观,改变着别人喜爱体育的程度,引起别人的体育兴趣,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推动着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开展。学生运动员影响着身边的人从事体育锻炼的关系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 大学生运动员与其他体育人员的关系图

正因为学生运动员与周围这么多的人群发生着关系,学生运动员很好地推动了课余体育活动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运动员在对周围群体的锻炼积极性、体育知识、兴趣和观看体育比赛方面影响着他们的体育观和行为,正是这种影响推动了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也进一步说明开展大学竞技体育能推动学校业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3.高水平运动队能一定程度提高学校声誉

学校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学校声誉属于隐形文化,而这些隐形文化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学校的声誉、学习氛围、文化环境等是无形的,这些无形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显性文化的发展,现在通过体育传达着学校声誉有着显著的效果,也是非常经济和实惠的方式。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对大学的发展和竞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名声好的大学也离不开大学竞技体育的开展,尤其在美国、欧洲的大学特别注重这一点。通过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开展,我国多数大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即发展大学体育可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

昆明理工大学自招收足球特长生以来,体育特招生很好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为理工大学争了光,提高了知名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价值。

在美国有学者也做了大学竞技体育对提高学校声誉作用的研究,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竞技体育办的非常出色的大学在报纸上和电视节目上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竞技体育一般的学校,在如今媒体如此盛行的当今,代表队出去参赛赢得比赛都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是最容易扩大学校声誉和知名的方式。

4.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开展竞技体育,对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体育的传授不仅是机能的传授,更多的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体育观念的养成,所以,大学竞技体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大学通过开展竞技体育,举办各级、各类的校内和校际体育比赛,可以给教师、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观赏体育竞赛、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增加了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协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从而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竞技体育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对校园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图二)

图二 大学竞技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大学竞技体育相关内容隶属于校园文化促进作用

场馆大学物质环境美化大学校容校貌

代表队 拉拉队社会组织有利于校园文化层次的建设

训练、比赛 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利于校园精神层面的建设

从图二可以看出大学竞技体育的开展,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校园文化有促进作用,其一是开展大学竞技体育必须有相应的体育场馆,而这些大型的体育场馆的兴建不仅满足了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需要,而且更完善了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的假设,美化了大学校容校貌。

5.增加复合型体育人才的数量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在学校期间,即参加了学校的文化学习,还接受体育训练,掌握运动技术,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样的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和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了更多有用的、复合型有文化的体育人才。

我国体育人才来源于:一 来自于体育高等院校和各类院校体育系,这类体育人才由于接受的教育性质不同,大多数从业于教育系统;二 来自于体育运动训练系统,接受专业运动训练,竞技技术、运动水平很高,但在文化课上接受的教育较少,主要从业于运动训练系统;三 来自于各大专院校体育代表队,这类人才既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又有体育特长,从业余社会各行各业;四 那些虽然没有受过体育教育,但却热衷于体育,通过自学自练掌握一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人群,大多数分布在各行各业。

从目前社会的需求来看,社会所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特长又有体育特长的第三类体育人才,这类人才即在学校接受高等文化教育,又接受专门的体育训练。论文参考网。毕业后掌握了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当他们毕业后由于各自不同的专业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分散于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地区。他们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会在工作当中无形地辐射于周边的人群,是各行各业开展体育的骨干指导,对推动基层体育比赛和训练有重要作用;同时这类复合型的体育人才能提升人们对终身体育的认识,这类体育人才对我国体育人口、增加国民体制有重要的意义。

6.结论

从我省目前有高水平运动队伍的高校可以看出,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出现,丰富了学校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体育工作的开展。成了高校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所以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伍对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

[2]蒋玲,湛育明.略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价值.体育科技,1998,2.

[3]胡晓峰.云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管理与发展思路.云南大学学报,2007.

[4] 徐辉军等.拓展高水平运动队在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7.

[5]戚晓明.试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的发展战略. 山东体育科技,1990,3.

[6]丁玲娣.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体制模式改革.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第8篇

关键词:舞龙;符号特征;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29-04

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从远古时期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到今天龙的传人,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文化积淀和凝聚的载体。舞龙也称为“耍龙灯”或“龙灯舞”,是在龙文化基础上诞生的民间习俗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舞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得到了炎黄子孙的充分认可,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舞龙运动的本源和符号特征及其价值进行诠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及符号象征

1.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

对于龙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考古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崇龙的记载。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萌芽,新石器时代的原龙纹是最早关于龙的雏形,原龙纹包含着浓厚的宗教观念,其本身被赋予了承担人与神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其身份的产生与原始巫术有着密切关系, 龙图腾作为一种特殊的崇拜, 其物化的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随处可见,我们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龙描绘成了有着无比法力,能够在水陆空自由驰骋的“三栖动物”。其形态也是各种动物的集合体,如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般的形状,它更是唤云播雨、遨游四极、吉祥庆瑞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冠之兽。龙在中国古代还代表着帝王的象征,“龙床”“龙袍”等称谓曾是帝王的专属。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最早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史记》中这样记载:秦王政的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的时候有人持一块玉璧拦住使者对其说“请把这块璧交给池君(即水神)”,然后又补充到“今年祖龙死”。正当使者听得一头雾水的时候那人将玉璧放到地上后便不知踪影,使者回朝后将玉璧交予秦始皇,秦始皇闻讯后沉默良久,随即谕令御史大夫查看玉璧,惊讶地发现是八年前秦始皇渡江时为祈福而沉江的那块。后人因此理解,这是因为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上天已不再福佑其统治,所以就派妖鬼化成人形将秦始皇祈福时奉献的玉璧退还,以示不再庇护秦国的意思。要使者将玉璧交给像周武王那样的有德者,讨伐暴秦,取而代之。“祖”有始的意思,“祖龙”即“初始的龙”、“第一个龙” ,这里所说的“祖龙”即指秦始皇。自秦始皇之后的帝王都把自己比喻成“龙的化身”、“真龙天子”,自此龙在中国古代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龙在民间更多的代表着与水有关的“动物”。闻一多先生就曾指出“龙是一种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之中而不在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是由许多图腾糅合成的集合体”。龙是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7]。作为图腾和动物龙在中国古代被赋予神奇的色彩,不但可以兴云降雨还可以驱邪避异,更能给人们带来祥瑞与幸福。龙作为一种图腾是华夏先民在远古时代与自然环境斗争过程中的产物,更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一种虚无的崇拜物和精神寄托。舞龙运动的产生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是舞龙运动的雏形,“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汉书・西域传赞》)所谓“漫衍”颜师古注释曰“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花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自此之后龙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之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和风俗习惯。如盛行于我国南方的“草龙”、浙江省流行的“百叶龙”,另外还有“彩绘布龙”、“纸龙”、“段龙”等等。资料显示我国的舞龙形式非常多,仅在重庆地区就有诸如“黑龙”、“扁担龙”、“肉龙”、“柑子龙”、“采龙”、“板凳龙”、“小金龙”、“蠕龙”、“虾子龙”、“火龙”等十多种舞龙的形式。而且舞龙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花样和技巧繁多诸如“金龙绕柱”、“青龙上升”、“龙头穿花”、“引龙出洞”、双龙抢珠”、“龙脱衣”、“滚龙”、“盘龙”等方法。虽然风俗与仪式不尽相同但是其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基因符号,“龙作为虚拟的动物与图腾在民俗、宗教、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1]。舞龙习俗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到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要。

1.2 舞龙运动的原始意象及文化符号象征

1.2.1 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

对于以农业社会或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下,最具有魅力的当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古代先民对无法把握的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做出解释时便试图通过“神”的图腾崇拜来表达愿望,于是舞龙活动便成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情感平衡的重要仪式。龙的每一个身体结构和体貌特征均被赋予吉祥的意象。如虎一样的眼睛象征着威严;鹿一样的角象征着长寿;牛一般的耳朵象征着名列魁首;鹰一样的爪象征着勇猛;剑眉象征着英武;狮一样的鼻子象征着富贵;前额的宽阔隆起象征着聪明和智慧;马一样的牙齿象征着勤劳与善良;金鱼一样的尾巴象征着灵活等等[2]。人们在舞动这种祥瑞“动物图腾”的过程中表达着一种对生活和生产的本质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间,舞龙习俗与生殖和繁衍生息更是密不可分。《墨子・明鬼》中就有关于“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也。”的记载。其中“祖”、“社稷”、“桑林”、“云梦”指的是在仲春之月男女会合的地方[3]。闻一多先生也进一步指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周礼・媒氏》),与夫《桑中》《溱洧》等诗所昭示的风俗代表着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习俗[3][4]。另外舞龙与“灯”的结合形式也昭示着祭祖和繁衍后代的含义,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灯有两层含义,灯不但代表着能够给人光亮和温暖还代表着“阳”是男子的标志,“龙灯”与“龙丁”谐音,预示着人丁兴旺,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的舞龙习俗中认为龙灯是有利于生育的,在舞龙灯的过程中摸“龙角”和“龙须”的行为也象征着为了受孕而象征性的与龙交合。胡朴安撰写的中国民俗中就记载着“妇女绕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的诗句[5]。由此可见,舞龙运动已经超出了运动的本身,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精神的憧憬与追求。在舞龙运动中也展示着繁衍生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1.2.2 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铸就了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丰收的取得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辛勤的耕种,另一个就是上天的风调雨顺。人们依靠谷物维持生命的根本,人们无力主导自然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龙的作用也就进一步凸现。龙也成了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祥瑞“力量”,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因此最早的舞龙与古代的祈雨祭祀活动有密切的联系,《神农求雨书》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舞龙求雨的记载:“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者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6]。在舞龙的过程中人们都要举行各种仪式焚香祭祖、祈祷神灵、焚烧祷文以祈求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在传统节日中的元宵、春节、庙会等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要舞龙助兴加以庆祝和祈福。如在我国的安徽省休宁县就流传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赛龙舟,八月十五香火龙,天不下雨晒草龙”[3]。这些舞龙祈福仪式在我国内地的一些地方比较普遍。人们纷纷在舞龙的过程和仪式中祈祷神灵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护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1.2.3 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

在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中给予了龙无比崇高的地位,把龙作为神物在观念上也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了一起,龙也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承载着广大民众的情感寄托。舞龙习俗在汉代就成为庆典娱乐和民间表演的精彩节目。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代表着原始祭祀仪式的舞龙习俗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赋予了娱乐与观赏功能,这期间舞龙的技巧和花样也不断翻新,对鱼龙本身的扎制和表现也不断呈现美观化。重庆地区的“火龙”表演以及浙江地区的“断头龙”,安徽等地的“草龙”都是较为精彩的舞龙表演。龙作为代表祥瑞的图腾人们在祭祀等仪式上可以借助龙的“力量”许下美好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在庆典和狂欢的时候人们又怀着感恩的心理来表达对龙和祖先的崇敬和谢意。

1.2.4 作为传统认识中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自身的认识相对有限,出现一些自然现象和疾病无法解释的时候往往会理解为是神的力量所使然,在出现对生产生活有利的现象时人们常常要感谢“神的关照”,在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妖魔鬼怪”所使然,借助一种法力无边的神奇力量驱除邪恶成为了人们的心理需求。龙作为一种祥瑞和有着无比法力的“动物”,再次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与情感寄托,于是龙又被赋予了驱避求吉的功能。如在我国四川等地的舞龙习俗中就有“开门”、“拜香”、“穿屋”、“扫圈”等过场,这一过程的目的就是要驱除灾祸,迎吉纳祥;河北的一些地区的“摆字龙”和“摆字龙灯”等活动也具有驱除邪恶的内涵;重庆等地的舞龙活动中的“抬龙女”和“捉旱魅”等仪式表演也具有驱除邪恶,祈求祥瑞,迎吉纳祥的含义。这些舞龙仪式活动的出现说明了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在民间习俗中具有禳祓性的特征。

2 舞龙运动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2.1 舞龙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龙作为中华民族想象中的物种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反映了炎黄子孙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中华文化中的神异与灵迹、变异与周游在龙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龙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龙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运动使龙文化与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积淀和弘扬了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9]。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和谐统一”[10]。人们通过舞龙活动传递着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信息沟通,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龙作为人与神的中介,舞龙习俗中人们通过龙的道具传递着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更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对龙的敬畏与崇拜已经形成了一种族类认同,这种认同成了世代相承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而且这种叙事和传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2.2 舞龙运动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古代龙文化就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就记载 “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 钱其琛同志也曾经指出“龙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从更为深层的意义是来讲是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这种突破地域、族群之间的精神力量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无论是身居何处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舞龙运动就生动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舞龙运动是集体运动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人都要团结协作才能够完成,如果个人力量不能够融入到集体的节奏中去,那么必将遭受失败。舞龙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喜庆的节日气氛,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龙文化已经延伸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人们用龙来比喻吉祥美好的事物,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各类物品上均有龙的印记。如自古以来的龙宫、龙床、以及雕龙画凤的建筑装饰,带有龙的地名、传说、人名;各种与龙相关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如龙井茶、龙须面、龙眼等等不胜枚举。在中国古代龙又成为帝王的象征,隐喻着皇权与高贵,随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龙与国家民族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最高意义上的图腾崇拜,“龙的传人”、“龙种”、“龙的子孙”的观念根深蒂固、世代相传。无论身居何处、无论天涯海角龙的传人就是中国人血脉相通的生动概括。龙的神圣地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体系、核心观念、艺术风韵、审美风格以及风俗习惯,是对中华文化的有效凝聚。经历了历史的积淀,龙文化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象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核心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在有着深厚龙文化底蕴的现代,人们通过舞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对龙文化记忆的强化。

3 舞龙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对所属文化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11]。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12]。舞龙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合作、拼搏的象征,多少年来在华夏的版图上各个民族每逢节日和重大传统活动中都有舞龙运动的出现(表1、2)。

上述资料中的关于舞龙运动与习俗的记载只是中华龙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我国关于舞龙运动的开展十分广泛,这其中既有现代的舞龙运动也有传统的仪式庆典,虽然因民族和习俗的差异各个地区对龙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对龙的信仰是相同的,龙文化与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化现象,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征,因此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和文化自觉。

4 结 语

起源于远古农耕社会时期求雨祈福活动的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永恒信仰,如今龙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舞龙运动作为传统舞龙习俗的仪式再现是对中华文化的强化与继承。其原始文化符号特征主要表现为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作为传统认识中的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舞龙运动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也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潘一焕,等.中国龙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3-15.

[2]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3.

[3] 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1-72.

[4]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6.

[5] 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44.

[6]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271.

[7] 白度百科.龙的名片记载[EB]baike.省略/view/6392.htm.

[8] 汉书补注(列传卷六十六)西域传下.P5550转引自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2.

[9] 张远波,等. 舞龙运动的文化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08.

[10]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36-37.

第9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文章首先从跳绳运动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肌肉力量,促进青少年骨骼的生长发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学生机体的协调性的锻炼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功能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跳绳运动的特点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几点应用策略,希望能够借此为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体育 跳绳运动 应用价值 应用策略

跳绳运动的运动形式活泼、灵活,实施操作简便易行,其所具备的健身性和健身机制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甚至被很多学者和医学专家称之为最完美的健康运动。出于上述考虑,目前很多中小学也已经将跳绳作为一种辅助练习的方式引入了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希望能够与此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就从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针对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跳绳运动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肌肉力量,促进青少年骨骼的生长发育。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学生在参与跳绳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必须要两手不断的摇绳,而且还需要在用力跳起的过程中,下肢配合进行有节奏的屈伸,因此,如果将跳绳运动纳入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体系之中,学生就能够长期的参与到跳绳运动之中,四肢的肌肉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的结实、更富有弹性,肌肉力量也会因此得到明显的发展与提升。除此之外,在跳绳落地时,由于身体的重量会对下肢的骨骼产生适度的压力,这对于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来说,能够有效的促进骨骼的生长。所以,经常参加跳绳运动,还能够对青少年骨骼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促进效果,是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参与的一项体育运动。

其次,跳绳运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学生机体的协调性的锻炼与发展。学生在参与跳绳运动时,其不但需要将摇绳和跳绳两种动作紧密、顺畅的结合起来,而且还需要在大脑的指挥下来实现上肢和下肢的协调运动。因此,将跳绳运动纳入中学体育教学,让学生经常参与到跳绳运动中,就能够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锻炼,对于学生神经系统功能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另外,在完成二摇跳或是三摇跳等高难度的跳绳动作时,学生需要在双脚跳起的一瞬间,让绳子从脚下迅速的通过两次、三次甚至是更多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没有高度的协调性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恰当的起跳高度的基础上,确保摇绳的时间、速度以及身体的弯度和腹部的收缩等多个方面的高度协调,才能够顺利完成整个动作。由此可见,跳绳运动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身体协调性的一个极大的锻炼,经常参与跳绳运动能够显著的促进学生自身协调性的提高。

三是,跳绳运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功能的功能。在参与跳绳运动的过程中,学生机体所有与呼吸相关的肌肉都需要参与运动,尤其是胸背部的肌肉,而与呼吸系统相关的肌肉在运动中的参与,能够促进呼吸系统肌肉力量的增强,并由此进一步促进呼吸系统功能的提升。呼吸系统功能的提升使得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供氧能力也相应的明显提升,从而使得心脏和血管的供血量明显增加,并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心血管功能增加的作用。

四是,跳绳运动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跳绳运动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以及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经常参加跳绳运动,能够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也正是为此,目前很多中小学已经将跳绳作为一种辅助练习的方式引入了学校体育教学之中。

二、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应注意跳绳运动与中学体育教学的合理融合。也就是说,要注意根据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将跳绳运动合理的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可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将跳绳运动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部分进行应用。比如说,本次课的内容是中长跑教学,此时,就可以在准备活动部分组织开展匀速持久跳绳或者是计时跳绳等练习方式,以此来让学生的身体机能逐步进入工作状态。除此之外,可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授课环节或者是结束部分进行合理的应用。

其次,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负荷和难度。跳绳运动花样繁多、可简可繁、可易可难,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应用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来合理的运动方式、运动负荷和运动难度,同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运动情况,及时的对学生的跳绳速度、跳绳次数以及难度等进行调整。

最后,应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跳绳运动时,一定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简到繁,逐步的提高跳绳的难度,增加跳绳的花样,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跳绳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第10篇

最近我们接到不少厂矿企业、机关、团体和职工群众来信询问:运动员在比赛中负伤,应给予何种劳动保险待遇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解答如下,希即掌握执行。

在实行劳动保险条例的厂矿企业中,职工正式通过组织代表本企业或某单位参加运动会或比赛而负伤时,可参照劳动保险第十二条规定按因工负伤待遇处理。在未实行劳动保险条例厂矿企业中职工,亦可参照上述精神,按各单位的劳动保险集体合同或现行办法按因工负伤待遇处理。

职工参加运动会或比赛中发生的伤亡事故,不宜做为本企业生产伤亡事故论,可不列入本企业的生产伤亡事故报表之内。

第11篇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 2.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 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由深蹲、跨栏架、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仰卧直腿上抬、躯干稳定俯卧撑、旋转稳定性共7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的分值为0~3分,总分为21分。它通过对基本运动能力进行评价检查出潜在的风险或危险信号,进而确定出受试者的最薄弱环节。以此为基础,指导者可以结合FMS筛查所要解决的方案,针对受试者存在的薄弱环节设计一些矫正性动作练习,并消除其代偿性动作。

关键词:运动;功能;筛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12-04

一、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的定义与作用

(一) 定义

运动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简称FMS)是一个由7个动作组成的运动功能测试,用于筛查受试者完成关键性基础动作模式的能力。

(二)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的作用

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是实施矫正训练的切入点,也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逻辑起点,它通过受试者完成动作模式的情况来判定受试者是否存在较高的受伤风险以及可能的危险信号或补偿性动作。以此为基础,测试人员可以对受试者完成基础动作模式的质量进行快速排序,并逐一确定受试者存在的最薄弱环节,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矫正性动作练习手段,从而逐步消除其代偿性动作,恢复其应有的运动功能。

二、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FMS)的内容与评价

(一)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的内容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包括以下7个动作:深蹲、跨栏步、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仰卧直腿上抬、躯干稳定俯卧撑、旋转稳定性。每个动作的分值为0~3分,受试者能够正确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3分;能以代偿动作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2分;不能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1分;完成动作时有痛感得0分。

(二) 测试方法

1.深蹲测试

(1)测试目标:深蹲用于测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度和两边是否对称。举过头顶的杆子用于测试肩关节和脊柱两边肌肉是否对称。

(2)测试说明

第一,运动员以双足间距稍宽于肩宽站立。同时,双手以相同间距握杆(大小臂之间的夹角成90°)。

第二,双臂向上伸直举过头顶,然后慢慢下蹲至深蹲位置,此时保持脚后跟着地,身体正直面向前方抬头挺胸,杆保持在脚尖的垂直线后方。重复进行三次,如果仍不能完成这个动作,则需要在受试者的两脚跟下垫上5cm厚的木扳,再重复以上动作。

(3)评价标准

第一,3分的动作要求:躯干与胫骨保持平行或垂直向前;股骨在水平线以下;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垂直线;杆子也不要超过脚尖垂直线。

第二,2分的动作要求:不能按满分的标准完成动作。

第三,1分的动作要求:不能完成动作或代偿动作比较多。

2.跨栏架

(1)测试目的:跨步用于测试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两边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2)测试说明:受试者的两脚并拢,脚尖紧贴在栏架的支架下方;栏架高度与受试者的胫骨结节同高,双手握杆至于颈后肩上保持水平;受试者单腿支撑并缓慢抬起另一侧腿并跨过栏杆,然后以足跟触地,同时支撑腿保持直立,重心放在支撑腿上并保持稳定;缓慢恢复到起始姿势,受试者有三次机会完成测试动作;抬异侧腿重复以上动作,记录最低得分。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髋膝踝在矢状面上成一直线;腰部几乎没有明显移动;双手握杆与地面(横栏)保持平行。

第二,2分动作要求:髋膝踝关节在矢状面上不成一直线;腰部有明显移动;双手握杆与地面(横栏)没有保持平行状态。

第三,1分动作要求:足碰到横杆;身体失去平衡。

3.分腿蹲

(1)测试目的:前后分腿蹲是用于测试踝关节和膝关节两边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2)测试说明:测量受试者胫骨的长度;受试者以右脚踩在一块2×6cm的测试板的近端,在身体后方以右手在头后,左手在身后下方握住一根长杆,保持杆紧贴头后、胸椎和骶骨;从右足尖向前量取与胫骨相同的长度并标记,然后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以足跟着落处为标记,随后下蹲致后膝在前足跟后触板。始终保持双足在向前的直线上;允许3次来完成测试动作;双侧上下肢交换,再次完成测试,取两侧测试的低分记录。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躯体部分基本没有晃动;保持双足踩在测试板上并呈一条直线;保持后膝在前足跟后触板,膝盖要触到测试板。

第二,2分动作要求:躯体部分出现晃动;不能保持双足踩在测试板上;后膝不能在前足跟后触板。

第三,1分动作要求:失去平衡。

4.肩关节灵活性

(1)测试目的:肩关节灵活性测试是为了肩关节在内部和外部旋转地情况下的关节活动度。综合测试评价肩关节内旋、后伸和内收能力。

(2)测试说明:运动员站立位,双手握拳,一只手由下向上以手背贴后背部,沿脊柱尽力上,另一手由上向下单手以手心贴后背部,并且两只手同时一次性做到位,最后记录两拳间的间隔距离。上下交换双手位子,重复以上测试,取最低分为最终得分。3分是两拳间的距离在一个手掌长的范围以内;2分是两拳间的距离在一个半手长的长度以内;1分是两拳间的距离超过一个半手掌的长度。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保持正确的队列姿态(双肩、髋、膝及足);保持双肩水平;肩胛骨紧贴躯干(没有摆动);肩关节和躯干保持在同一垂直平面上。上下两手间距离小于一个手掌距离(从腕横纹到中指尖距离,可先测量出手掌长度)。

第二,2分动作要求:上下两手间距离大于一个手掌长度,而小于1.5个手掌长度。

第三,1分动作要求:上下两手间距离大于1.5手掌长度。

第四,0分动作:(排除性测试)扶肩抬肘,如果此动作有疼痛是0分。

5.仰卧直腿上抬

(1)测试目的:评价腘绳肌和比目鱼肌的柔韧性、保持骨盆稳定性和异侧腿的主动伸展能力。

(2)测试说明:运动员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仰卧,掌心向上,身体平躺在地上,一腿的膝关节放置在测试板上;被测腿缓慢上抬,踝背屈,膝关节伸直;换对侧腿重复上一次动作,记录其最低得分。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测试用的木杆置于前侧髂骨上缘与大腿中点之间,举起腿的脚跟能完全超过木杆。

第二,2分的动作要求:木杆置于大腿中点与膝关节之间,举起腿的脚跟能超过木杆。

第三,1分的动作要求:木杆置于膝关节以下,举起腿的脚跟不能超过膝盖。

6.躯干稳定俯卧撑

(1)测试目的:在上肢对称性活动中,测试躯干水平面内的稳定性,同时直接测试肩胛骨的稳定性。

(2)测试说明:受试者俯卧,双足着地,双臂前伸稍宽于肩成俯卧撑姿势;双手大拇指与发髻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两膝关节尽力伸直,女性受试者两上臂可稍下移,使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腰椎保持自然伸直姿势;受试者向上撑起使身体的整体一起抬起,完成动作的全过程要保持腰部不可晃动,保持腰椎自然伸直姿势。

男性受试者如果不能从起始姿势完成此动作,可以将上臂下移,使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再完成一次动作;如果女性受试者不能从起始姿势完成此动作,可以将上臂下移使双手拇指与颈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再完成一次撑起动作。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从标准俯卧地面姿势开始,完成动作;男性双手大拇指与头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女性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全过程保持腰椎自然伸直姿势。

第二,2分动作要求:标准俯卧地面姿势,但在开始动作前受试者已经稍抬起躯体;男性双手大拇指与头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女性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全过程保持腰椎处于自然伸直姿势。

第三,1分动作要求:男性受试者在双上臂下移的情况下勉强完成一次撑起动作;女性受试者在双上臂下移的情况下勉强完成一次撑起动作;不能在全过程中保持腰椎自然伸直姿势(即使可以在重复时完成标准动作)。

第四,0分动作:(排除性测试)俯卧手推起,如果此动作有疼痛是0分。

7.旋转稳定性测试

(1)测试目的:旋转稳定性测试是用于上身和下身结合的进行多方向运动的测定其身体的稳定性。

(2)测试说明:受试者开始时的动作是四肢着地,肩部和髋部相对于躯干成90度角,屈踝。在膝关节和手之间放置一个2×6cm的木板,并使膝部内侧和大拇指与板接触。然后受试者屈肩并伸展同侧的髋和膝关节。腿和手离开地时所抬起的手、肘、肩、髋、膝保持在一条线上,并与测试板保持平行。躯干应与地面保持在一个平面。然后屈同侧的肘和膝关节,并尽力使肘部与膝关节接触。这个动作左右两边各做3次。如果测试中不能够得到3分,应该在FMS测试报告中加以说明。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保持躯干平行于板,单侧重复该动作;膝和肘接触时,躯干与板平行。上体屈伸使同一侧的手和膝离开地面,尽力将臀部与脚跟接触,大腿靠近胸部,然后做手向前伸,腿向后伸的动作,如果做这个动作时有疼痛的感觉就得0分。

第二,2分动作要求:能保持躯干与木板平行,能使异侧肘关节和膝关节接触。

第三,1分动作要求:不能保持躯干与木板平行,不能使异侧肘关节和膝关节接触。

第四,0分动作(排除性测试):跪卧前伸,如果此动作有疼痛是0分。

三、关于限制因素的处理方式

1.任何筛查测试中感到疼痛(任何得0分的测试):对上肢/下肢进行(医学)检查;实施纠正策略,并在2周内重新筛查测试。

2.不对称性的1分(左侧1分,右侧3分;左侧1分,右侧2分)或对称性的1分(左侧1分,右侧1分):实施纠正策略,并在2周内重新筛查测试。

3.不对称性的2分(左侧2分,右侧3分;左侧2分,右侧2分):实施纠正策略,并在2周内重新筛查测试。

4.完美的21分:继续保持训练计划。

四、矫正动作的优先安排顺序

制定矫正练习的动作优先顺序应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

第一,筛查分数最低的动作;

第二,分数相同时,取失衡最严重的动作;

第三,分数一致时,根据动作层级确定优先顺序。

从减轻身体承重角度来看,应先采用卧姿的功能练习,其次是采用跪姿的功能练习,最后是采用单腿支撑的功能练习,即仰卧主动直腿上抬肩关节活动度旋转稳定性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分腿蹲过栏步深蹲。

五、评估方法

(1)测试前测试者只需简单介绍测试动作,不必将评分细节告知受试者;

(2)如进行左右两侧的测试时,该测试动作最终得分只能取左右侧中得分最低的一侧;

(3)对于第4、6和7个测试动作,每个动作测试完毕后须进行附加动作测试。如受试者存在疼痛现象,则对应的动作最终得分为0分;

(4)第4个测试动作时,要求受试者握拳后按测试要求一次性做到位;

(5)可以适当增加受试者完成测试动作的次数(1~2次);

(6)当最终总得分低于或等于13分时,应要求受试者进行物理治疗,并进行医学检查;

(7)参照表1的内容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并对照相关训练表来设计针对性练习动作;

(8)矫正训练顺序:

0分1,3分不对称1,2分不对称双侧测试中一侧1分非双侧测试中1分2,3分不对称双侧测试中一侧2分非双侧测试中2分。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 运动技能; 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1-0085-03

Abstract: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ntradiction that the quantity and level of the motor skills the individuals master are not corresbonding to the needs of them in the future. The exterior value of the exercise skills’ formation in the sports curriculum lies in the individuals’ outward changes of activity while its profound value lies in implicit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e argumentation on the guidance significance of this viewpoint is made in the research.

Key words: sports curriculum;motor skill; value

1 研究的缘起

尽管课程理论界没有将运动技能的形成排除在体育课程之外,但是在对其价值的论证多是以它们可以强身健体、增加兴趣、愉悦身心[1]、以及“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2]等实用性为依据,即以它们在被运用时所具有的功能为依据来界定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

这种说法表面上似乎是以一定事实为根据,然而稍做分析就会发现,将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建立在未来的被运用这一逻辑起点上是不充分的且有缺陷的。因为当我们从课程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立场出发,将不同个体的学生与他们各自在未来的需要结合起来时就会注意到以下事实:

其一,体育课程中的内容(含运动技能,下同)与每个学生未来需要之间并非构成必然性关联。因为尽管某些课程内容也许能够为某些学生在未来之所用,但是,体育课程不能保证――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保证――诸如“跳高”、“铅球”以及“篮球”等所有课程内容是学生未来的职业或生活所必需。也许有人对此有些迷惑不解――如果是这样的话,体育课程何必设置学生在未来很可能派不上用场的内容呢?实际上这是由普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在该阶段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并非要求与每个学生的未来(职业或生活)具有必然关联,也就是说,这种将课程内容与每个学生在未来需要之间直接挂钩的认识与现代课程教育理论的假设不相符合。

其二,如果将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建立在它们被运用这一逻辑起点上,那么体育课程就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予以回答:A)未来的需要在运动技能的达成度方面对体育课程是否提出了具体要求;B)体育课程能否保证全体学生达到那样的程度。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现代社会确实要求每个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应该借助一定程度的运动技能来参与终身体育,但是这并非等于说终身体育的实现在运动技能的达成度方面存在最低程度的标准,因为即便采用散步、跑步、仰卧起坐或俯卧撑等简单方式同样可以参与终身体育。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参与终身体育是一个相对私人化的或者说是属于个人生活方式的范畴,那么就更没有理由认为未来的需要在运动技能的达成度方面对体育课程提出具体要求了。

就第二个问题来说,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及运动经验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体育课程中所形成的运动技能水平不可能相同。比如以前滚翻为例,有些学生只能达到在垫子上以手掌支撑的姿态下勉强完成动作的水平(可能还未必能够保证滚翻的直线性),而有的学生则不仅可以用拳头为支撑完成动作,甚至可能达到在落差为30cm的条件下完成该动作的水平。再比如以篮球为例,在某一具体场面的状态下,能否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位置跑动这一基本篮球技能的达成度方面,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很显然,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它决定了体育课程实际上在运动技能达成度方面无法确定一个既统一又能够满足不同学生未来需要的具体尺度。

由此可知,即便体育课程在课时、场地器材以及教师水平等诸方面能够得到保障,即便体育课程的基本形态能够表现为运动技能的形成,即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形成了运动技能,但是如果仅仅以它们在被运用时所具有的功能作为价值判定的依据,就无法对未来需要与运动技能获得的数量或水平的对应关系给予合理的解释,因为按照这样的逻辑,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未来需要的满足之间仅仅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以此作为体育课程价值的逻辑起点,势必在课程水平上动摇了体育课程存在的价值。

2 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从课程的基本性质出发,对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伴随情感体验的认识过程这一观点进行论证,从而为体育课程与未来需要之间具有确定性价值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方法:1)以体育课程的性质在于运动文化的传承以及运动文化(含运动技能)是凝结着前人情感的认识成果为先决条件,就运动技能的形成这一外显的行为变化是体育课程的表层价值,而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体验的获得这一内隐的变化是体育课程的深层价值这一观点进行论证。2)在以上论证的基础上,对本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指导意义展开说明。

3 考察

3.1 缺陷的分析及观点的提出

对于以运动技能形成为基本存在形态的体育课程来说,如果对运动技能价值的判定是以它被学生掌握之后的使用为其逻辑起点,则势必出现不同个体在运动技能的水平和数量与未来生活之间的非对应性,而这种非对应性又反过来动摇了体育课程存在的必要性,这显然是与设置体育课程的初衷相违背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为了使体育课程存在的价值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能够自洽,必须要弥补不同个体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水平和数量与未来生活之间存在非对应性这一缺陷。

那么怎样才能弥补这一缺陷呢?

笔者以为,单就“不同个体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水平和数量与未来生活之间存在非对应性”而言,它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实际上自义务教育诞生以来,这一事实始终伴随着课程教育存在着。就体育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诸如sports这样的运动文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属于教养性的或余暇性的,它们并非是未来职业或生活所必需,而且每个学生在未来都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身体条件、兴趣和客观条件等)来选择和参与运动。因此,真正的缺陷产生于那种将运动文化的价值限定在未来被使用这一逻辑起点,而缺陷的弥补则应该建立在对不可改变之事实承认的基础上,对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形成的价值予以重新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观点:运动技能形成的价值在于其过程本身。因为一旦将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作为逻辑起点予以把握,那么不同个体运动技能的水平和数量与他们未来的需要之间将不构成直接关联。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围绕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与全体学生的未来需要之间具有怎样的价值关系予以论证。

3.2 观点的论证

从体育课程的性质在于运动文化的传承的立场上说,意味着它在客观上表现为使学生获得满足需要的工具,从而使学生有可能在未来以文化的方式与世界形成对峙,这当然属于“文化化”的范畴。但是体育课程在使新人“文化化”的过程中,并非仅仅表现为运动技能的形成这一外显的行为变化,同时还包含着非直接显现的内隐变化。

内隐的变化得以发生的根据在于文化是凝结着前人情感的认识成果,笔者在《体育课程性质辨析》3一文中从人与文化具有对等性关系的立场出发已经对此进行了论证。简要的说,人的存在得以证明的根据不是人自身,而是与其具有等价关系的价值体,而文化――且只有文化――才有资格充当该价值体,因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尽管文化显现为相对于人的对象化存在,显现为具有某种满足人需要的功能性存在,但是它能够等价于人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人性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非直接显现的属性,这种共性即人性。也就是说,人借助隐含着人性的文化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文化则作为人性的显现化使自己成为人的对象化存在。

从本研究的立场说,情感与认识属于人性的范畴,属于运动文化的内隐性存在。考虑到任何运动技能都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人才能够存在,这意味着任何运动技能的获得者在其形成时都必然表现为一定的认识过程,意味着必然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认识过程,使得运动技能的形成从内隐性方面体现出了体育课程在“文化化”方面的价值。比如学生在形成“抖空竹”、“倒立”、“跳箱”、“网球”或“篮球”等各种运动技能时,不仅是外显的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且在围绕如何控制身体、如何使身体与器械相互协调以及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预期目标的实现,构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认识过程,以及对挫折、疑惑、苦恼、痛苦以及获得成功后的欢欣愉悦等情感体验的感受这一内隐过程。

很显然,一旦将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形成的价值定位于过程本身,就使得全体学生无论在将来是否直接运用这些运动技能,无论学生在身体条件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都能够通过体育课程发展认识能力和获得情感体验,而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体验所具有的价值普遍性,决定了运动技能形成与未来需要之间存在着确定性的价值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从表层价值和深层价值两个方面来把握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形成的价值:外显的行为变化――即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构成了其表层价值,内隐的认识能力提高和情感体验的获得则构成了其深层价值。

3.3 本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运动技能形成的价值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把握的观点对于理解体育课程具有如下指导意义。

首先,本研究从课程价值的立场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走向提供了理论支撑。

体育课程的价值是隐含于教学设计中的灵魂,它左右着教学设计的基本走向。如果将教学设计理解为教学实施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就内容的展现形态和组织方式等具体操作所进行的构想。那么,教学设计与体育课程价值之间就构成了如下依托关系: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把握构成了衡量这些操作是否合理的尺度,而这些操作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则是体育课程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以他所理解的体育课程价值作为其底线,至少不能使教学设计与体育课程的价值构成否定关系。

从本研究的观点出发对于教学设计可以形成以下判断:

1)通过具体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达到怎样的目的、以怎样的形态展现内容、以怎样的组织形式安排练习的次数(即练习密度)或强度等这些构成教学设计的基本操作,都应该围绕运动技能的形成而展开。很显然,如果仅仅重复为学生已知的运动文化是不足以体现运动文化的传承这一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

2)既然体育课程的价值存在在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之中,那么,形成怎样类型的运动技能――比如是竞技类的还是非竞技类的――在教学设计中则并非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无论是形成诸如“滑轮式帆板”――那种需要特殊器材――的运动技能,还是形成诸如“30人31足跑”那种几乎不需要任何器材的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中作为内容都是无可非议的;

3)为了体现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形成的深层价值,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内容的具体特性出发,来选择或确认是采用直线式还是曲线式4,是在小组讨论与个人反省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合作学习还是采用探究式学习,是采用统一的还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

4)在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同样应该围绕运动技能的形成而展开……。

其次,本研究在重新确认课程价值的立场上为实施个体化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

就一般而言,任何评价的发生都是起于价值的实现而终于价值判断的形成,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同样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教学的评价之所以在甄别性和等级性评价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与如何定位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有密切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运动技能达成度的高低应该在价值判断(即评价)上表现出差异”几乎成为了我国体育课程界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发生来自于仅仅将文化传承所具有的外显性价值或工具性价值纳入视野,而没有注意到文化是人性的凝结,是人性的对象化产物,没有注意到在文化的传承――这一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中――存在着人性的形成这一内隐价值。也正是由于没有注意到体育课程在运动文化传承中所具有的这一内隐价值,才使得体育教学评价在理论认识上难以摆脱以运动技能达成度的差异为中心进行甄别性或等级性评价的束缚。

本研究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面的指导意义,直接表现为摈弃和否定在运动技能达成度方面设置统一标准的那种着眼于运动技能差异的评价,从而为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彻底的个体化评价这一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提供理论支撑。只有当个体化评价得以实施时,教师在体育教学时才能够做到在统一要求――即方向性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或确定与其对应的个体化教学目标、内容及条件,从而使学生能够从自己原有经验和水平出发,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在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这一深层价值得以实现。

当然,从操作性的角度说,这种个体化的评价方式虽然在诸如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已经成为普遍的现实,但是在我国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来自社会和习惯的抵制。即便在短时期内个体化的评价方式的推行还可能不太现实,我们至少在理论上必须认识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不仅表现为某种操作方式,更重要在于它与课程价值的判断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任何种类的课程教学评价实际上都隐含着对课程价值的判断,是课程价值的折射。只有当我们能够将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升到课程价值判断的高度,才能够获得判定评价方式是否合理的尺度。

4 结语

本研究从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体育课程的基本形态这一立场出发,基于运动文化是凝结着前人情感的认识成果,提出了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形成的表层价值在于外显的行为变化,而深层价值则在于内隐的发展认识能力以及形成情感体验的观点。如果说前者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标志,那么后者则作为课程的普遍价值使得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共有性或共通性,从而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和对话,以及如何从课程价值的立场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齐. 体育课程性质辨析[J]. 体育与科学(南京),2007, (3).

[2] 贾齐. 主客体二重性视野中的体育课程[J]. 体育与科学(南京),2005, (4).

第13篇

关键词:跆拳道;男子运动员;体能;测量指标;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88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415-03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指标与运动成绩进行定量分析,借鉴国外跆拳道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跆拳道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及结构,筛选出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跆拳道项目特点的专项体能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制订了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以便对跆拳道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进行诊断和评价。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本课题以陕西省、山西省、西安体育学院、河北省、黑龙江省和福建省男子跆拳道队的部分队员为研究对象,共61人,年龄为18.1±2.68岁,训练年限为3.43±1.80年。其中健将级运动员42人,一级运动员19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十年来有关跆拳道等竞技体育运动“运动员体能”训练和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陕西省跆拳道队及部分体育院校、系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和有多年训练经验的中级以上的教练共13人(平均工作年限为20年)进行请教(表1),根据教练及专家们的意见初步拟订了测量指标。

1.2.3问卷调查法在对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分析及结合实际训练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包含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3类与跆拳道运动员体能有关的35项指标为初选指标的调查问卷。本次发放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2。

1.2.4测试法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确定了14项指标为测试指标。然后制定出测试细则,测试记录表等,对测试人员进行培训以达到熟练统一的操作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现场测量。

1.2.5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0.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法、离差法等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能测试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本文将35项初选指标制成调查表,把每项指标对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的影响程度分别列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和不重要四个级别,根据问卷调查法,等级题可使用等级量表进行度量。在数理统计分析中,依据上述等级分别用数字“4、3、2、1”来数值化。在百分位制的计算标准中,一般良好的标准为75分;本次问卷的满分为120(4×30)分,根据百分位制的计算标准,确定出本次问卷的良好标准的得分为90分,经过问卷调查,初步确定分值达到90分以上的14项指标:横叉、纵叉、4×10 m往返跑、30 m跑、反应时、20 s左右提膝、身高、下肢长/身高、30 s仰卧两头起、立定跳远、800 m、1 500 m跑、体脂百分比、心功能指数为测试指标。本文对14项测试指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检验,可靠性的相关系数:r=0.911,p

2.2体能测试指标结构模型的建立对14个已测试项目再次进行筛选,选出几个简单的,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为了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法,对14项指标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得出样本相关距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根据统计学原理,选取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在85%,得出反映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水平的7个主成分(表3和表4)。

由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体能的因素较分散,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水平表现在多个方面。因此,对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评价及选材也应针对因子分析得出的7类指标进行。

因为7个主成分涉及的指标数量较多,根据因子分析的因子载荷大小,从每一个主成分中挑选1~2项指标作为代表,来最终确定每一类指标中的典型指标。

第一个主成分中包括3个指标,其中横叉是反映运动员髋关节和下肢的柔韧性的一项重要指标。跆拳道是一项以腿进攻为主的竞技格斗类项目,对腿部和腰髋的柔韧性有极高的要求,它是动作质量和动作灵敏的前提和保障。横叉的载荷最大,所以选横叉(X1)为代表指标。4×10 m往返跑是反映运动员在快跑中急停、急起和快速转体变换动作方向的能力。它是测试运动员灵敏性最为普遍和较为简单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4×10 m(X2)往返跑作为唯一代表灵敏性指标也应入选。

第二个主成分中, 20 s左右提膝是一项反映运动员动作速度和力量速度的重要指标。20 s左右提膝(X3)的载荷最大,在跆拳道专项素质训练中也经常采用,所以,20 s左右提膝作为代表指标。

第三个主成分中,下肢长/身高和身高作为身体形态评价指标,因为跆拳道是一项以人的头部和躯干为攻击目标、用脚做武器、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性项目,要想强有力地用脚去打中对手腰带以上的部位,而且不让对方击中自己的得分部位,就必须有一定的高空优势,即身材要高,腿要长。如果比赛双方在身高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腿长的一方就有优势。所以在第4主成分中挑选了身高/下肢长(X4)作为代表。

第四个主成分中,立定跳远是测量运动员向前跳跃时腿部肌肉快速收缩的力量,它是衡量跆拳道运动员爆发力特别是下肢的爆发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立定跳远的载荷最大,所以,选取立定跳远(X5)作为代表指标。

第五个主成分中,800 m是跆拳道运动员耐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跆拳道的正式比赛为3回合制、每回合3 min,而且每次比赛所有的场次都集中在1~2 d内打完,所以耐力素质非常重要。800 m(X6)跑的载荷较大,所以选取800 m跑作为代表。

第六个主成分中,体脂百分比的因子载荷较大,为0.929,跆拳道运动要求动作快速、灵活、多变,这就要求运动员皮脂厚度小些为好。所以把体脂百分比为第六个主成分的代表指标。

第七个主成分中,心功能指数是反应人体心脏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运动员心功能指数越小,表明其心脏功能越好。进一步说明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越强。心功指数(X8)载荷较大,而且比最大摄氧量更容易测试,故选其作为心血管机能指标。

2.3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的综合评价标准的制定

2.3.1体能各单项测试指标评分表的制定由于各测量项目是用不同测量单位来测定的,评定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同,不便于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如果直接用测量结果,又难以对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因此,必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各指标实测值转化为统一度量的参数,这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平均数为基准,以标准差为离散距,分别计算出各指标的各分数段所对应的成绩并进行有序排列,制定出各单项指标评分表(表5)。

2.3.2加权计算公式的建立为了更好地反映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从而使综合评价的结果尽可能地合理,本文采用加权法,即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加权。权重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中各评价指标的特征值分别除以7个主成分特征值之和来确定的。对其进行处理,分别求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并排序(表6)。见体能综合发展水平计算公式。

则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综合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

其中,T表示体能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准分;Wi表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Ti表示各评价指标所得的标准百分(标准百分对照表见表5)。

2.3.3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标准的制定运动员专项体能综合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测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孤立地评价综合发展水平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哪怕是粗略的评价都是极其困难的。运动实践证明:体能综合发展水平越高,掌握和提高技术、战术的物质基础越雄厚,对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实战(比赛)技能的潜力就越大。通过对运动员体能的综合评价,主要为训练找出问题,以便有针对地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进行体能训练,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技术、战术奠定基础。

体能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依据正态分布原理,以各项指标的平均数为基准值,以标准差为离散距,本文在61名研究对象中参加2004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前两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为优秀标准的临界值。根据统计结果得出:有17%的运动员具备优秀标准,根据将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差三个等级,划分综合评价标准的结果见表7。

从上表可知,T值越大,说明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整体水平越高,从而越有利于专项成绩的提高。

2.3.4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发展均衡度评价标准的制定本文采用前苏联克利耶夫提出的评价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发展均衡度给予评价。

此公式为:Bn=Bmax-Bmin[20]

Bn――各项体能发展均衡程度的标准分数。

Bmax――每一运动员8项指标测试成绩所对应标准分中的最高值。

Bmin――每一运动员8项指标测试成绩所对应标准分中的最低值。

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制定体能发展均衡度等级评价标准, 将评价标准分为均衡、基本均衡、不均衡三个等级,以每个测试对象的各项指标的最高分减去最低分的“差值”的平均数为基准值,以标准差为离散距,划分体能发展均衡度等级评价标准。最后制定出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发展均衡度等级评价表(表8)。

3结论

1) 本研究以征询专家的初选指标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定量筛选方法,最终确定的评价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的指标体系:横叉、4×10 m往返跑、20 s左右提膝、下肢长/身高、立定跳远、800 m、体脂百分比、心功能指数等8项。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水平。

2) 本文运用离差法制定了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8项体能测试指标的标准分数。

3) 本文中采取的是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8项测试指标特征值,再分别求得各项测试指标的权重系。最后制定出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

4) 本文中运用离差法建立的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T≥77.51为优秀;45.11≤T<77.51为良好;T<45.11为差)和体能指标发展均衡度的评价标准(Bn≤31.11为均衡;31.11<Bn≤57.95为基本均衡;Bn>57.95为不均衡),为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以及从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方面进行运动员选材,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曾国庆.析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水平的关系[J]. 广州体院学报,2000(2):86-87.

[2] 洪商来.(韩国)韩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某些生理、生化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3):22-29.

[3] 林文煜,黄丽英,等.台湾跆拳道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生化分析[J].广州体院学报,2000(3):51-60.

[4] 陈小平.试论“专项能力”的训练―对我国体能项目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探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2(6):10-13.

[5] 袁淑君,等.数据统计分析――SPSS/PC+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7.

[6] 陈小容.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7] 杨煜琳,潘冬.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指标的研究[J].武汉体院学报,1999(2):63-65.

[8] 任弘,等.女子柔道运动员的体能特征[J].体育科学,2004(3):15-19.

[9] 曹景伟.中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有效指标及其评价模型[J].体育科学,1999(1):40-44.

第14篇

关键词:女子;长跑;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状态;训练学诊断与评价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28-04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on Chinese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Athlete's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Training Condition

MA Ruihua1, LIU Jianye2, YAN Jie3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as Internation University, Xinzheng451100, Henan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48, Shaanxi China)

Abstract:To discuss the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athlete's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target system constitution, the forecast model,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diagnosis,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 through document, interview, Delphi,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athlete's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evaluation index, the index weight,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we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mulate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ology system for Chinese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athlete's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and provided a methodology basis for the training of female longdistance racing in China.

Key words: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training condition, training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事我国女子长跑运动的师红娟、张玉红、包桂英、董晓琴等30名不同等级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

1.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同时收集到了部分教练员的原始的训练计划和训练记录等。在此基础上拟定了30项文献中出现的指标设计成专家咨询问卷。

1.2.2专家访谈法利用2005年全国举办的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第十届全运会等机会,分别对从事女子长跑运动训练的36名高级教练员、训练学专家进行了访谈。1.2.3特尔菲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中长跑界的专家(教授、教练员)发放了两轮专家咨询问卷。专家对所设专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了筛选和补充,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筛选结果,计算出各指标的中选频率,并将此结果按中选频率值的高低进行排序,把中选频率较低的指标删除,整理后,筛选专项身体素质指标36项。制成问卷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筛选。第二轮问卷的筛选的方法同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筛选方法,根据其值的大小,得到了专家公认的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对专家咨询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内容效度的均值为:88.13;结构效度的均值为:89.38。说明专家对问卷意见一致性较强。被正式确定为调查问卷。

1.2.4问卷调查法通过函调和利用全国举办的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第十届全运会等各种机会向有关教练、运动员进行调查,第一轮发放3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91.43%,第二轮发放3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93.75%,同时运用“分半信度”对第二轮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到3 000 m、5 000 m、10 000 m专项“分半信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0.7563、0.8166,经“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加以校正后,分半信度系数为0.9160、0.8162、0.8990。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1.2.5数理统计法采用格拉布斯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剔除异常数据。运用SPSS11.5社会统计学软件、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1原始指标的专家筛选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筛选结果,按照中选频率的计算方法,从中确定36项专项身体素质指标。通过二轮调查问卷的筛选结果,依据统计方法计算各指标的中选频率,最终确定3 000 m、5 000 m、10 000 m的复选指标分别为16项(表1)。

2.1.2反映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有效指标的筛选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的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我国女子3 000 m、5 000 m、10 000 m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进行筛选,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R阵的特征值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取,直到接近对角阵,建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判断。建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判断,使因子载荷的平方按向0和1两极转化,采用方差极大旋转方法,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各因子载荷值的总方差达到最大,并将此作为因子载荷矩阵简化的准则,得出我国女子3 000 m、5 000 m、10 000 m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通过矩阵分析,分别得出我国女子3 000 m、5 000 m、10 000 m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构成的因子分析结果(表2、表3、表4)。

通过对决定我国女子3 000 m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5类因子旋转后整体解释的变异数来看,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0.800(=0.815),贡献率为85.917%,说明这5类因子基本包含了16项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通过对决定我国女子5 000 m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5类因子旋转后整体解释的变异数来看,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0.780 (λ=0.789),贡献率为88.771%,说明这5类因子基本包含了16项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通过对决定我国女子10 000 m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5类因子旋转后整体解释的变异数来看,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0.700 (=0.701),贡献率为86.819%,说明这5类因子基本包含了16项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2.2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入选指标权重的确定为了探析反映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的主要指标与其专项成绩的关系,采用了杨家荣(1996)提出了灰色关联度的变权排序理论,并从数学上证明了用灰色关联度平均值的归一化对指标赋权的科学性[1]。具体方法是用关联度的平均值的归一化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βi=rin(i=1...5)。权重βi(i=1...5)代表每一指标对专项成绩的贡献量大小。求得入选的5个典型指权重分别为:3 000 m:0.220、0.210、0.181、0.187、0.202;5 000 m:0.208、0.199、0.214、0.191、0.189;10 000 m:0.209、0.182、0.183、0.232、0.194。

为了进一步确定入选指示对专项成绩的贡献,确定各入选指标在专项身体素质结构中的价值和地位,对入选的5个典型指标进行了权重的排序。其入选的5个典型指权重排序分别为:3 000 m: 400 m>800 m>14 km>6 000 m>2 000 m;5 000 m:2 000 m>400 m>800 m>6 000 m>14 km;10 000 m:16 km>400 m>20 km>6 000 m>2 000 m。这个结果揭示了5个入选指标在专项身体素质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排序与专家筛选完全一致,证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可靠的。

2.3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构建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协调发展的5元回归方程,即评价模型(表5)。

2.4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标准的建立和评价

2.4.1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根据长跑的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模型,以平均数为基础,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利用公式xi+xrsi(=1,2……n)制定出我国女子3 000 m、5 000 m、10 000 m运动员各专项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标准分数表(分别见表6、表7、表8)2.4.2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方法

2.4.2.1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根据正态分布原理,用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所得出的标准U分的平均数来表示其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客观。方法是先按样本中每个运动员各项评价指标的成绩查相应的专项评价量表,得出对应的标准U分,接着计算平均数。

2.4.2.2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各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的评价方法

各专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均衡程度,是用各单项素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描述的。即用最高一项标准分数与最低一项标准分数之差表示的。

计算公式如下:Bn=Amax-Amin

Bn为各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的标准分数;Amax为n项成绩中最高一项标准分数;Amin为n项测验成绩中最低一项标准分数(表10)。

2.4.2.3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成绩相适应程度的评价方法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成绩相适应程度,是用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准分数与专项成绩的标准分数差值进行评价的。计算公式:C=An-Yn。

An为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准分数;Yn为专项成绩的标准分数。C值越趋近于零,说明二者高度适应;反之,表明二者之间适应程度较低,应加强某一方面的训练(表11)。

2.5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状态的训练学诊断与评价

2.5.1训练学诊断与标准评价方法按照测量与评价理论,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种标准,使研究对象指标中的差异能得到客观的、定量化的反映。其中评价有三个方面,包括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各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的评价方法;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成绩相适应程度的评价方法。本文对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前面中已经阐述。在这里对评价方法的应用进行说明。我们以样本中的3000m运动员为例加以说明,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评定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水平;第二步:检查、对照;第三步:制定训练目标。我们从表12可以看出,运动员李某的专项身体素质水平较差,综合素质水平为必须水平,但它和专项成绩是适应的。因此教练在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制定以专项身体素质为主,同时提高速度耐力的训练计划。只有如此,专项素质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得以改善,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运动员陈某的综合素质水平为低水平,它和专项成绩是基本适应的。从各专项身体素质来说,专项耐力水平更差。针对这一情况,教练应制定全面发展专项耐力素质,同时强调发展专项速度和速度耐力相结合的能力。

在分析了这两名运动员的现状以后,我们按照专项身体素质评分标准,为每一名运动员制定了个专项身体素质发展的预期目标,以及在具备这些素质水平后应该达到的专项成绩,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练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控制,并定期检查运动各专项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观察它们是否按预期目标发展,然后按照检查和评定的结果及时修改训练计划。因此按专项身体素质标准评价方法是基本符合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要求,对训练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5.2训练态势诊断与雷达分析法本研究以本文前面提到的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的标准U分为数据资料,进行态势分析,来确定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引入一种经济系统评价中常采用的系统态势分析方法―雷达分析法。

本研究各指标的标准值采用运动员的平均值,由于我们旨在对运动员指标的态势能从总体上进行判断,所以,我们采用优势及劣势指标的临界值分别替代传统雷达分析中的最优值和最劣值,优势值的半径大小采用指标平均值+标准差(M+Std),劣势值的半径大小采用指标平均值-标准差(M-Std)。这样确定的依据是钟添发、田麦久等构建的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理论。我们以样本中的5000m运动员为例加以说明,具体方法是:

1) 每名运动员入选指标的得分(采用指标不加权得分)。

2) 分别计算每名运动员入选指标得分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td)。

3) 界定运动员入选指标得分的优势及劣势临界值(M±Std)(表13)。

4) 按雷达分析要求,创建每一运动员入选指标态势雷达图。

在利用标准评价方法界定出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状态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通过雷达分析实现对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态势的个体化分析。表13是女子5 000 m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雷达分析参照值。从某运动员的雷达分析图(图1)可知,优势指标是2 000 m,即专项耐力指标,这表明2 000 m指标是5 000 m运动员的优势指标,是决定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训练实践中,着重加强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方面的训练是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的关键环节;其它指标处于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之间,说明该运动员的专项速度、专项速度耐力、专项长时间耐力和专项超长时间耐力素质水平处于发展状态,这也是该运动员在以后训练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的。

图1女子5 000 m某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雷达分析图

3 结论

1) 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由专项速度因子、专项速度耐力因子、专项耐力因子、专项长时间耐力因子、专项超长时间耐力因子构成。

2) 制定的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各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的评价标准、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成绩相适应程度的评价标准,为教练员明确训练方向、确定训练重点、科学规划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利用标准平价法,可以制定专项身体素质发展计划,检查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纠正专项身体素质在训练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使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4) 雷达分析方法基本解决了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现状的评估、定位和个体专项身体素质态势判断,以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策略的选择等内容,可为教练员制订个体化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家荣,等.多因素评价有效性的变权排序法.华中理工大学:灰然系统研究新进展,1996:325-326.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测量评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6:40-62.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4] 钟添发,田麦久等.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及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5] 许世岩.中长跑运动方法学[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6] 杨范昌,徐明.灰色系统理论与体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7.

第15篇

你局云劳配〔1981〕23号《关于家居城镇工人要求离职问题的请示报告》悉。经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望参照办理。

一、对于要求辞职的工人是否批准其辞职,主要应根据生产是否需要和现任工作能否发挥其专长来定。对于现任工作不能发挥其专长、辞职后对生产无较大影响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企业可以同意其辞职,并发给辞职证明。对于生产确实需要,现任工作也可以发挥其专长而要求辞职的工人,企业可以不同意其辞职,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心工作。对其中自行离职者,经过教育,三个月内仍不回原单位参加生产的,可按自动离职论处,予以除名。

二、对于家居城镇的辞职工人,不发给离职补助费和迁至外地的车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