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货币研究分析范文

数字货币研究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货币研究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字货币研究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实名制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数字货币技术已在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中,围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在储存、支付、清算、汇兑等一系列的交易中,数字货币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支付方式。与此同时,数字货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数字货币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数字货币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其存在问题的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从数字货币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出发,以数字货币与传统的纸币相对比,研究其在信息时代的所具有的各种优势。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的文献和专著,对数字货币的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把握,并研究其存在的问题。本文的资料来源于国内外的专业文献和专著,以及专业的研究论文。

一、数字货币及其特征

(一)数字货币的定义

数字货币是指对货币进行数字化。是货币的一种电子形式,它的承载物为既不是纸币也不是金属物。是一种支付手段,也是一种程序。数字货币本身的特征将其与其他货币区别开来。

(二)数字货币的特征

1.网络性

网络性:数字货币是在电子信息技术(IT)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字货币的特征与信息技术和网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数字货币是从货币中分离出来的、同时也是从信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货币和特殊的信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货币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当人类进入一个高度发达的网络经济时代之后,数字货币将会完全取代传统货币(纸币)。网络是数字货币实现其货币职能的基础,是数字货币体系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实现全方位货币管理,传统货币管理中的现金发行方式、传统金库制度、假币问题和传统银行将不复存在。

2.数字性

数字性:数字货币实际上是存储于各网络银行账户上的一组数字。这组数字象征着拥有其所有权者拥有这组数字(数字货币)所代表的一定量的财富或价值,运用这组数字(数字货币)的全部或部分进行网上投资、网上交易。

3.高效性

高效性:数字货币的产生使得货币履行其职能的效率几乎达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境界:从现金的发行与管理方面看,货币管理当局从发行现金到回笼现金都不必要采用传统的设计、印刷和运输工具进行,而是直接在网络上实现现金的发行和回笼。这样可以完全避免在纸币本位制度下存在的诸如高成本问题、假币问题、安全问题和现金供应量难以确定的问题。

数字货币支付的便利性,使得其发展前景比传统的货币要优越。

(三)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比较

与数字货币相比,纸币和硬币则愈发显示出奢侈性。在美国,每年搬运有形货币的费用高达60亿美元;在英国,需要2亿英镑。世界银行体系之间的货币结算和搬运费用占到其全部管理费的5%。

对于防止伪造,纸币在当前日益发达的仿真和复印技术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在不久以前,造假者还需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位技术高超的刻画师来制作一系列的模子以印刷纸币;而今天只要有一位热衷于绘画的美术学生,再配以完备的技术设施就能做到这一点。数字货币系统具有多层加密措施,伪造一组随机产生的密码要比伪造现金、伪造签名难得多,而且使用数字货币有据可查、有踪可寻。

传统货币有较大的存储风险,昂贵的运输费用,在安全保卫及防伪造等方面投资较大。数字化货币与信用卡和电子支票也不同,它是层次更高、技术含量更多的电子货币,不需要连接银行网络就可以使用,很方便顾客,并具有不可跟踪性。

数字货币有如此多的优点是在货币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所产生的,没有货币的生活是寸步难行的,货币的产生与不断发展致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由此我们更要了解货币的发展史,从而不断展望货币的未来。

二、货币发展历程与数字货币的产生

(一)货币的演化史及数字货币的出现

第2篇

【关键词】数字货币 商业银行 区块链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将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会议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此后,数字货币以及与数字货币关系密切的区块链技术引起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准备推出数字货币

(一)我国数字货币的定义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王永红给出定义如下,数字货币是指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并能够逐步替代现金和银行账户相关联的记账式货币的价值载体,即“法定电子现金”。我国央行研发的数字货币将具备可流通性、可存储性、可离线交易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不可抵赖性七大特征。

(二)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数字货币的目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观点,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数字货币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在国内构建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结算效率。二是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可以构建一个大数据系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我国数字货币发行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兼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提出,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保障,由央行主导,在保持实物现金发行的同时发行以加密算法为基础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M0的一部分。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完成,中央银行负责数字货币的发行与验证监测,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申请到数字货币后,负责面向社会提供数字货币流通服务与应用生态体系构建服务。

二、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数字货币的发行将基于新技术,以央行数字货币为主的金融创新可能引发商业银行内外部营运模式和行业规则的全面重大变革,目前央行提倡商业银行早日加入我国数字货币的探索研究和发展推动工作。

(一)商业银行现金存储方式变化

现金存储方式变化是数字货币发行后必然发生和最直观的改变。虽然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成为目前社会的主流货币形式,截至2016年11月央行发行的6.49万亿?q?流通中货币(M0)是以传统纸币形式发行的,物理存储空间巨大。数字货币发行以后,人民银行在其数字货币私有云存放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基金的数据库,商业银行存放数字货币可以存放在央行的数字货币私有云上或者存放在商业银行本地。

(二)现行基础信息系统需要重新构建并不断完善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会建设一套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虽然央行尚未给出发行数字货币的具体时间表,但是央行表态会加快推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发行初期将出现实物货币与数字货币并行流通阶段,届时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为满足实物货币和数字货币的流通要求,需要在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商业银行为满足数字货币存储需要在央行私有云的基础上建设银行私有云和数字货币数据库,实现实物货币与数字货币系统的并网运行。

(三)对商业银行系统安全和操作规范提出更高要求

商业银行现行信息系统是以满足以纸币货币为基础货币的交易和流通为目的,现金交易过程没有数据痕迹可追踪,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以后,货币初始形态变为数字模式,从发行到交易流通全程使用数字化模式,在数字货币流通过程中引发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和交易安全性,对商业银行的系统安全性和操作规范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四)商业银行业务运营模式巨变

数字货币的认证中心和登记中心由央行统一管理,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机构以及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以后,商业银行通过申请获得数字货币,向用户提供服务,资产负债表变化、货币流入流出等客户服务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大量柜台业务工作人员可能会被电子自助终端取代。

(五)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与调整

数字货币与纸质货币在形态、存储、流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变化,央行在纸币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需要做出修改和调整,商业银行需要在新的监管政策下进行正常业务营运。

三、商业银行需要做的举措

人民银行提出要发行数字货币以后,各商业银行应该关注央行政策导向,尽快开展数字货币影响研究,提前规划布局数字货币运营体系,全力做好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研究工作。

一是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对商业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启动数字货币发行的影响评估工作。由于发行数字货币的具体操作尚未公布,数字货币发行将对我国的货币体系、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造成全面影响,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关注央行公开的信息,加快数字货币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是商业银行加快数字货币使用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发行数字货币相关、发展相对成熟并且应用前景广泛的区块链技术、加密算法技术、云技术、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应该被商业银行尽快纳入系统建设的基础性技术研究和实践范畴。商业银行在研究初期应该加强与同业和科技公司的合作,积极组建或参与国内外相关技术联盟,争取制定行业应用标准的主动权,降低研发成本并实现研究成果共享。

三是产品和服务模式的重新构画。数字货币发行初期,将出现数字货币和纸质货币并行流通阶段,随着数字货币接受度的提升,传统纸币使用频度可能会越来越低,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客户交易习惯的变化,根据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构建灵活的服务模式,这对商业银行分析、应变和服务能力提出新挑战。

四是商业银行重构大数据技术应用。由于数字货币发行采取“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原则,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构建央行大数据体系,商业银行有机会借助央行大数据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数据实时分析和应用能力,构建全新的应用场景,实现金融创新。

注释

?q?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16/12/2016121615160267237.pdf 。

参考文献

[1]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8):14-16.

[2]盛松成,蒋一乐.《央行数字货币才是真正货币》[J].中国金融,2016(14):12-14.

[3]姚前.《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构想》[J].中国金融,2016(17:)13-15.

[4]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J].中国金融,2016(17):15-17.

第3篇

【关键词】区块链 比特币 数字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Ю吹挠跋臁S纱耍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 et 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13]Smith J.(2014).An Analysis of Bitcoin Exchange Rates.SSRN Working Paper,No.2493797.

第4篇

引言

数字货币正在以狂暴的速度逼近我们,数字货币将改变世界的展望已经十分清晰,互联网极客、互联网创客、金融巨头等纷纷投身数字货币世界中,各国政府也加入进来。2017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的召开意味着数字货币走进公众和政策的视野更快了。但世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与讨论目前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一些前瞻性的应用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或者集中在B端客户,对C端客户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本文将通过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的方法拓展数字货币的应用市场,融合B端客户和C端客户的需求,创建一个立体化的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帮助数字货币更早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数字货币必须有具体丰富的应用场景

?底只醣沂歉鼋鹑诓?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如果数字货币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虽可以提高社会运转的技术效率,但将无法提升整个社会运行效率。数字货币必须有具体的应用场景,告诉人们在何时、在何地,如何更好地使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与使用需要一个真实的落脚点,而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是数字货币应用的聚集地,可以不断创造数字货币更多的应用场景。

(二)数字货币的功能必须全面开发

货币除了必须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功能。数字货币要被广泛使用也必须拓展丰富的功能应用场景,仅仅单一的功能无法让数字货币走的更远。数字货币可以对区块链金融小镇居民的工作进行价值尺度,可以用于小镇居民的购物消费,帮助实现价值流通,也可以对价值进行贮藏用于未来的消费,或者进行投资增值,还可以与小镇外部的世界进行贸易结算和金融结算,与国外的金融小镇实现价值交换。

(三)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囊括丰富的社会元素

小镇一般指县以下人口集中而且有商业的居民点,小镇内可以有包含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内容。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在数字货币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小镇内居民餐饮、购物、教育、医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完整的应用。区块链金融小镇就是个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小社会”,既可以让小镇更具最新科技感,成为前沿先驱,也可以让数字金融更具落地感,增加数字货币的实用性,这将是数字货币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

(四)区块链金融小镇是政府可控范围内的试验田

数字货币的崛起离不开其去中心化的特点,现在接受度最高的比特币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去中心化的特点与政府中心化管理存在天然的矛盾;所以,现在区块链分化出公有链和私有链两种类型,各有优缺点,两条链未来争夺的焦点是到底谁的效率更高,理论层面的分析最终需要经过现实的检验,正如创业的成功必须经过N次的试错,数字货币的成长也必须经历真实市场的考验。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成为数字货币的试验场,因为小镇是最小的行政单元,是在政府高度注视下和行政管理范围下进行的一次数字货币改革尝试。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难点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壁垒高

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数字货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种新形式,将建立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全新接口和共享界面。区块链技术涉及密码学、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技术,一般的技术人员短期很难掌握。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还必须在完全掌握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前提下,开发出适用于普通技术人员创建应用的第二层或第三层应用技术平台。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人才难觅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建设不仅需要众多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懂金融、房地产和商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短期是很难培养出来的。这类人才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具备极强的多学科学习能力,需要边干边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需要集合良好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字货币是科技与金融的完美结合,这两个领域的人才都是高端人才,小镇建设与运营是个传统行业,这个领域的人才是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人才,所以,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需要端得起来又能放下身段的综合人才。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资金筹集挑战强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融合科技、金融与地产的创新型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将非常大,此项目的特点决定了运用传统的投融资方法无法解决资金问题。区别于传统的住宅地产,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多元化业态决定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项目是“运营型”和“创新型”,而非“抛售型”,这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了融资的难度,短期无法确认盈利模式和规模,更符合风险投资者的偏好。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但风险性也较大的,使得项目融资的挑战性极强。

(四)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项目管理难度大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从零开始的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中间每个环节都要加入数字货币的应用,让项目的管理难度大大提高。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管理涉及到多目标多主体多维度的管理,需要平衡好各种项目资源,在做好资源优化的同时,必须时刻强调数字货币的应用创建,丰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所以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管理是在时间、资源和创新的三重约束下进行最优化探索,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方面的问题;需求控制方面的问题;计划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项目执行方面与项目估算方面的问题。

三、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系统构建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系统需要包括四个层面的技术:技术源码层、智能合约层、系统开发层和商业应用层。首先,区块链的技术源码层是建立在共识机制(POW、POS、DPOS)上的源代码,目前最成功的是Bitcoin的源码,结合未来区块链金融小镇的需求,可以编辑出适合小镇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层可以自动化帮助各项交易快速实现,目前市场主流是瑞波(Ripple)和以太坊(Ethereum)开发的智能合约系统;系统开发层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上为区块链金融小镇搭建出完整的架构系统,为数字货币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商业应用层是数字货币在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具体应用,可以涉及工作、生活与消费的各个方面。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人才系统

一方面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建设与运营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金融小镇本身也是个人才的汇集地,所以区块链金融小镇的人才系统可以包括:人才学习系统、人才交流系统、人才评定系统和职业拓展系统。人才学习系统是指与小镇相关的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知识,未来可以成立区块链小镇社区大学,服务于此体系;人才交流系统是指小镇人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都具有互联网开放和透明的特?c,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人才的各项能力水平;人才评定系统是指为各种不同人才和人才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帮助发现最大的价值工作空间,帮助人才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职业拓展系统是帮助人才全面成长,拓展其在区块链金融小镇和数字货币应用领域更宽广的舞台。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资金管理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资金管理系统包括:融资系统、投资系统和营运资金管理系统。融资是区块链金融小镇资金管理系统的首要功能,政府、机构、个体将成为融资的主要对象,区块链金融小镇服务于国家的“数字金融”战略,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区块链金融小镇也是个独立的商业项目,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机构和个体的投资;投资方向包括区块链金融小镇的物理空间建设、数字货币网络系统建设、数字货币应用系统建设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投资,每项投资都必须结合时间进度管理和投资收益分析管理,提升投资的效率和效益;营运资金管理系统是对整个区块链金融小镇的现金流进行管理,保证小镇健康有效地建设与运营。

(四)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项目管理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项目管理系统包括:工作分解(WBS)系统、关键路径(PDM)系统、进程管理系统、资源优化系统、项目评估系统。工作分解系统是对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工作体系进行分拆解析,确定核心工作、重要工作、次要工作的性质,并责任到人。关键路径系统是构画出区块链金融小镇建设与运营的路线图,有序有效地推进工作进程。进程管理系统是在上述两项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管理,确保小镇如期建设运营。资源优化系统是整理区块链金融小镇的所有相关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帮助创造最大价值。项目评估系统是在项目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展开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或发现问题,为更多更快更好地建设区块链金融小镇储备知识经验。

四、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贡献机制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区块链将改变价值传播的方式,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人们所持有的价值形态正在转向数字资产。在区块链金融小镇获得数字货币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在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工作进行价值贡献。小镇的工作涵盖了建设与运营等多个方面,可以申请在小镇进行全职工作,也可以利用业务时间帮助小镇完成部分工作,每份工作根据市场行情运用数字货币进行计价,实现价值创造过程。二是小镇的相关供应商或合作者也可以根据贡献获得小镇的数字货币。三是直接购买,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小的试验田,离不开整个社会大市场,用现在通行的货币直接购买数字货币,也是对小镇价值的一种认可。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交易机制

在获得数字货币后,区块链金融小镇必须建立价值交易机制,帮助每个小镇居民更好地使用数字货币,这种价值交易的用途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消费,每个人可以用数字货币在小镇内进行餐饮、购物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二是教育医疗,用数字货币可以在区块链金融小镇购买到这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帮助居民安心愉快的在小镇内生活。三是投资理财,数字货币作为金融产品,也必然具备投资理财的特性,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挖掘金融需求,为小镇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保护机制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以数字数币为基础的小社会,为了让小镇安全健康的运行,必须建立有效地价值保护机制,此机制应该包括:一是网络安全机制,虽然区块链本身是基于密码学产生的,安全系数极高,但我们还需要在网络的软硬件方面进行安全保障。二是投票决策机制,区块链金融小镇将是去中心化的小社会,所有社会公共事务将由居民进行直接投票表决,保证小镇健康运行。三是纠纷处理机制,区块链金融小镇具有智能合约的支持,绝大部分的行为是事先约定的,但可能会遇到一些未能考虑到的特殊情况,需要提前准备好纠纷的处理机制。

第5篇

早在一年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媒体专访,就谈及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以及数字货币涉及的其他相关技术。

那么,如果未来央行真的面向社会发行了数字货币,货币背后体现的经济关系就会因此发生改变吗?现在的货币理论会因此而颠覆吗?人民币数字货币与比特币为代表的这一类虚拟货币有何差异?

比特币能否取代纸币?

比特币自从2009年问世以来,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其显著的特征是去中心化,并且主要通过分布式记账方法维系使用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所谓去中心化,就是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机构来发行这种货币。如果央行发行人民币的数字货币,是否也需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与比特币又有什么差异?

众所周知,比特币的总量是2100万个,所以比特币成为投资者竞相追逐买卖的对象,其价格的波动性非常明显。用一种本身价格波动非常显著的商品作为货币,这种商品显然与货币所应该履行的职能不符。从这个角度分析,比特币就不适合作为货币。

央行的一些专家认为中心化、弹性化和虚拟化发行是货币演进的趋势,去中心化、o弹性的虚拟货币并没有发展前途。如果将比特币与人类历史上的黄金(白银)相比,比特币的数量上限、去中心化的发行特征与货币黄金的特征非常类似,也可以视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商品货币(commodity currency)。货币黄金从人类货币历史的舞台中退出,就表明这种无弹性的、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存在内生,退出人类历史舞台是一种必然。从黄金退出货币领域的历史就可以判断,比特币这种数字货币不可能取代各国纸币。

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不妨碍央行借鉴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利用其无法伪造的特征,去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如果是这样,这种法定数字货币是更像比特币?还是更像现实中电子货币呢?

法定数字货币将取代纸币

电子货币是基于现有客户的银行账户,实现了账户内资金的电子化,常见的包括银行卡、网银等等;如果说法定数字货币和比特币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记账方法产生的新型货币,那么,以上三者存在哪些差异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货币的资产和负债特征;第二,是否存在去中心化的特征。

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来看,电子货币是发行机构(如商业银行)的负债,是持有者的资产;而比特币具有和过去商品货币(金或银)相同的性质,即它不是任何机构的负债,但是持有者的资产。对于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而言,它依然是持有者的资产,同时是央行的负债。从持有者的角度来看,法定数字货币是纸质央行钞票的数字化,不过是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的货币,更加安全,防伪性能更高而已。

从是否存在去中心化的特征来看,比特币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垄断的比特币发行机构,并且比特币的总量有限,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操控比特币的数量,这一点非常类似金(银)等商品货币。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则都具有中心化的特征,即这两类货币都存在相应的发行机构,电子货币主要由商业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由央行发行。

展望未来,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将取代现行的纸质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的流通规模增加有两种途径:第一,伴随着央行资产的增加,人民币的投放也需要随之增加。此时,央行不是向社会投放纸质的人民币,而是投放数字化的人民币。人民币数字货币由此进入流通领域。第二,当央行回笼纸质人民币之后,不再向社会投放纸质人民币,而是投放数字化的人民币。前者是基于人民币的发行增量,后者是基于人民币的发行存量。

比特币会代替法定数字货币吗?

目前,各国流通的现钞主要是纸币。相对以金银为代表的商品货币而言,纸币的出现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除了体现为币材的变化之外,更重要地体现为货币从单一的资产特征过渡到了资产负债的双重特征。如前所述,所谓货币的单一资产特征,就是货币不论在谁的手上,都是其资产。所谓货币的资产负债特征,就是货币是发行者的负债、持有者的资产。金币在政府手中,是政府的资产;当政府向经济主体购买商品或服务之后,金币到了经济主体的手中,金币仍然是经济主体的资产,此时金币既不是政府的资产,也不是政府的负债,可以说经济主体手中的金币与政府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政府(央行)发行的纸币来说,纸币是发行机构(央行)的负债,是持有者的资产。因此有学者认为纸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从纸币时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数字货币出现了。数字货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特币这样的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另一类是央行发行的具有中心化特征的数字货币。比特币类似于过去金或银,法定数字货币类似于政府(央行)发行的纸币。政府发行的货币从有形的纸质货币过渡到无形的数字货币,这种超越体现了社会成本的节约和货币安全性的提升。问题是比特币在未来有无可能代替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呢?

从货币的演进历史来看,金本位(银本位)已经不适应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已被人类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可以从黄金(白银)的数量和价格角度来解释。在黄金数量有限的背景下,或者说当黄金的生产数量赶不上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数量增长的背景下,黄金的价格必然出现波动。作为货币而言,其自身价值保持稳定是其发挥货币职能的基础。如果其自身的价格波动剧烈,且数量有限,那么这种缺乏供给弹性的商品就不可能成为货币。由此推测比特币不可能取代各国政府(央行)发行的纸质货币以及法定数字货币。

第6篇

关键词:数字货币;支付功能;差异对比;发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3-0079-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3.17

一、数字货币的概念特征及支付基础

(一)数字货币的概念

1.理论内涵。目前,理论界对数字货币尚未形成专门的学术定义,但对数字货币基本形成三种认识:一是数字货币等同于电子货币;二是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的一种;三是数字货币是一种独立的支付工具[1]。不同的认识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数字货币是新兴事物,且主要是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使得其被蒙上了一道神秘的“面纱”;二是数字货币早期的理念创立者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而技术的长期价值让数字货币展现于世人面前,显现出其蕴藏的巨大能量。

2.实践概念。从最早的Bit Gold、B-money等数字货币实验,到将数字货币概念首次大规模引入公众视野的比特币,显现出数字货币发展的速度之快。基于此,数字货币可以定义为依靠密码技术来创建、发行和实现流通的电子货币,它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目前,流行于世界各国的数字货币有上百种,如比特币、莱特币、无限币、夸克币、泽塔币、元宝币等。

(二)数字货币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化。与传统货币不同,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特征十分突出。一是数字货币运行、发行不依赖于中央银行、政府、企业等机构组织的支持或信用担保,而是依赖信息技术、密码算法、网络协议等来实现,理论上确保了任何个人、机构、政府等都不可能操控数字货币总量或制造人为通货膨胀。以比特币为例,它的货币总量按照预定设计的速率逐年增加,并最终在2140年达到2100万个的上限。二是数字货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通过网络节点的计算产生,理论上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参与制造数字货币,如比特币每10分钟向网络中释放50个(后调整为25个),并逐步减半。

2.匿名性强。不同于以法定货币为基础的电子交易时身份的验证,数字货币具有较强的匿名性特征[2]。一是数字货币交易可以在购买初期就实现匿名,用户仅需提供资金或通过信用卡就可以购买数字货币,交易过程中较少涉及到用户的身份信息。二是数字货币的匿名性还在于其有不同于传统电子交易的替代支付方式,使得整个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如在Ukash支付平台,用户申请时不需拥有银行卡或账户,也不需要注册和提供任何个人信息,即可将现金兑换成19位编码的代金券,在所有支持Ukash支付系统的国际网站上均可以使用,较好地实现了数字货币交易过程的匿名性。

3.支付便捷。数字货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快捷方便且低成本的实现境内外资金的快速转移,整个支付过程更加便捷有效。以货币跨境转汇为例,传统货币转汇境外需要通过银行机构进行较为复杂的手续,如金融电信协会的业务识别码、特定收款地的国际银行账户号码等,同时,完成整个资金转移过程耗时较长,一般为1-8个工作日,并且需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而数字货币则能实现境外转汇的低成本便捷化服务,如通过Paypal办理境外转汇业务时,可以在接受支付命令后即时将转汇金额记入到收款人的Paypal账户,实现业务交易的即时性。

(三)数字货币的支付基础

数字货币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了分布式价值传导网络,形成新型的支付网络――分布式支付系统(见图1)。整个分布式支付系统中存在数量不定的支付节点,用于交易、支付等信息的存储维护,并形成公开、透明、无法伪造“区块链”,促使支付交易不依赖第三方中介机构顺利实施[3]。

1.技术层面。数字货币是依托于区块链技术完成点对点的价值传输,并以区块的形式记录全网数据库的所有交易行为,确保不会发生重复支付和虚假支付的情况。一是数字货币区块链是以巨大的运算力和维护成本为代价,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可靠的数据源,没有中心化的概念,能够被各个行业所应用;二是分布式支付网络体系中,单一支付节点完成交易有效性的初步确认,再经由互联网传播获取认可后,最终确定交易的有效性。这其中,由于数字货币的固有属性和信息技术特征,能够保障交易双方的隐蔽性,且可以避免重复支付和虚假支付的情况。

2.应用层面。数字货币以算法来模拟货币,突破法币增发的风险和区域局限,且能够有效解决跨境支付的便捷性,实现交易的无摩擦支付。一是数字货币通过互联网避免了来自传统银行系统与国家边界的资金转移障碍。一方面,传统跨境支付需要经过多个机构,且交易数据会被记录下来,而数字货币则只需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确认即可,不经过任何第三方机构,也不会形成任何资金跨境交易记录;另一方面,法币的使用面临现金额度、地理区域等的限制,而数字货币则突破了这些障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障碍转移流通。二是数字货币实现了无摩擦支付,提升了资金跨境支付与转移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资金跨境支付与转移的成本。这一点,由数字货币支付便捷的属性特征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跨国贸易、跨境支付为数字货币支付提供了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

二、数字货币在支付领域的发展状况

数字货币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Bit Gold、B-money等,伴随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比特币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数字货币发展更加迅速。基于数字货币交易属性来看,数字货币在支付领域发展呈现出新状况。

(一)支付应用更加广泛

近年来,数字货币在全球及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支付应用更加广泛。一是从使用者来看,企业支持数字货币支付应用的有所增加,以比特币为例,2014年,微软(Microsoft)、戴尔(Dell)、维基百科、旅行服务网站Expedia、假日酒店、英国电商Cex、美国在线电商Tiger Direct、法国连锁零售商Monoprix等数以万计商家开始尝试采用比特币支付。二是从供给方来看,国内参与数字货币支付事业的创业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支付平台大约有10家(见表1),其中,以GemPay、YardPay发展最为迅速,二者数字货币(比特币)的支付量提升也较为明显。

(二)平台功能日益完善

伴随数字货币的不断发展,其支付平台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促使商家、客户更加容易的接受和使用数字货币进行支付。一是多个数字货币平台的业务推广和应用,丰富了数字货币支付平台的功能。如Coinbase可以提供钱包支付、交易汇兑、安全存储等业务;Blockchain.info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币钱包和区块信息查询网站;比特币ATM机的推出使用等。二是辅助的推陈出新,提升了商家、客户对数字货币支付的认可度和使用度。如数字货币支付平台GoCoin推出电子邮件和短信账单功能,商家可以通过GoCoin平台的电子邮件和短信账单功能创建发票进行支付,与此同时,短信账单可以为客户提供实时查看他们账单信息的链接,便利客户对信息的掌握和了解。

(三)平台融资数量增加

数字货币的广泛关注度以及业务拓展的空间性,为数字货币支付平台赢得了资本的青睐,这一点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数字货币支付平台融资上尤为明显。根据《2014年国内数字货币行业发展报告》的统计显示,2014年比特币钱包和支付的融资额占到数字行业全部融资额的40%左右。其中,比特币OnChain的钱包服务商Blockchain.info获得融资3050万美元;比特币支付处理商BitPay获得融资3000万美元;比特币支付处理商获得融资1450万美元;多重签名BitGo获得融资1200万美元。

(四)监管争议依然不断

有鉴于数字货币的各类风险以及监管的缺失,各国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态度、策略存在较大的争议。具体包括四类:一是全面禁止型。以泰国、俄罗斯、台湾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明确表示了对数字货币(比特币)的抵制和封杀,不承认数字货币且不得在境内进行支付等一切行为[4]。二是积极支持型。以巴西、韩国、肯尼亚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对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发展采取“友好”政策,积极支持其发展。三是审慎观望型。由于缺乏对比特币行业的规范和监管规则,部分国家对比特币发展采取审慎观望的态度,如日本、印度等。四是适度监管型。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比特币监管进行积极探索,采取适当监管策略。如欧盟、德国、法国着重对数字货币(比特币)的风险关注,给予适当的风险警告和提示;澳大利亚、新加坡、西班牙则利用现有的税法、电子支付法等对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发展进行约束管理;美国则是主张推动立法监管的,加利福尼亚、纽约先后出台AB-129法案、“BitLicense”法案对数字货币(比特币)进行立法的监管。

三、数字货币支付与各类支付的比较

(一)数字货币支付与传统支付的差异

数字货币以分布式支付系统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支付体系,与传统支付的差异性较为明显(见表2)。

1.支付系统。数字货币支付是基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平台运作,能够在全球范围进行支付,不受时间、区域的限制;传统支付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行,支付行为多以境内为主,且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提供全天候、跨境的一些支付服务。

2.交易媒介。从流转媒介来看,数字货币支付是利用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而传统支付是通过现金、票据、银行卡等物理实体流转来完成款项支付;从支付媒介来看,数字货币支付以最先进的网络为基础,而传统支付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

3.支付效率。数字货币支付流程较为简单,用户只需要一台连接网络的PC机,就能够方便、快捷、高效的完成支付行为;而传统的支付受限时间、空间以及操作流程等多重限制,难以实时完成资金支付流转,尤其是应对跨境交易和支付的时候。以比特币跨境支付为例,它可以实现实时到账,而使用Visa、Master等支付工具则需要1-3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账,同时,在提现时间上比特币也有优越性,能够从5-7天缩短到2-3天。

4.支付成本。数字货币支付的流程简单化、操作便捷化以及支付的实时性、跨区域等特征,使得数字货币的运作成本、交易成本等都比较低,因此,整个支付成本也会相应大幅的降低。对应地,传统支付由于依赖传统银行及支付网络,需要缴纳由银行及其他支付网络收取的跨境费,支付成本相对较高。仍以比特币跨境支付来看,发送比特币只需要支付0.001个比特币(折合人民币仅需几毛钱,且与支付额度大小无关),而使用Visa、Master等则需要支付总金额5~8%的高额手续费。

(二)数字货币支付与网络支付的差异

网络支付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与发展,是现代支付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其在支付体系、交易媒介、支付效率等方面有着传统支付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某些属性特征与数字货币支付较为相似。对比来看,数字货币支付与网络支付最大的差异集中在两个方面:支付成本与跨境支付。

1.支付成本。数字货币通过互联网绕开某些来自传统银行体系与国家边界的资金流动障碍,尤其是在进行跨境贸易的时候,资金划拨与支付仅承担少量的费用,潜在地为商家与客户节省手续费。反观网络支付,尽管相较传统支付已经节约了很大的支付成本,但费用的节省相对有限(见表3)。

2.跨境支付。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后,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开始试点,允许参加试点的支付机构集中为电子商务客户办理跨境收汇和结售汇业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跨境业务支付,但《指导意见》同时对跨境业务范围、交易金额等做出了规定和限制。但数字货币支付则不受时间、区域、金额的限制,能够实时完成跨国贸易和跨境支付,显示出其在跨境支付的优越性。

四、对数字货币支付功能发展的几点思考

数字货币的出现推动了支付体系的创新发展,在国际贸易、跨境支付等方面尤其有优势,能够通过互联网快速实现全球范围内价值的交换,未来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推动数字货币及其支付功能发展需要强有力条件支撑,我们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数字货币的稳定性:如何保持

数字货币汇率不稳定、币值波动大,是数字货币支付功能规模化实现的最大障碍。币值的不稳定既会影响消费者持有数字货币的信心也容易造成交易中的某方出现“隐性”损失,而这些都会最终影响数字货币支付功能的实现及推广。

从支付功能实现的角度来看,保持数字货币币值稳定可以循着三个思路:一是短期内可以考虑“币值锁定”模式,即在交易过程中以与交易额(数字货币)等值的法币来对币值进行锁定,以此来维护交易过程中因数字货币币值波动给卖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见图2)。二是中期内构建数字货币消费“生态圈”,奠定数字货币支付的基础。数字货币支付是服务于数字消费的,没有消费的支付是虚假的、无基础的,由此,打造如同“淘宝+支付宝”运作模式的“跨境电商+数字货币”模式,将数字货币支付应用到真实支付场景,形成“货币―支付―消费”的生态圈。三是长期来看需要探索对数字货币的立法监管,从规范金融市场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及金融犯罪等方面对数字货币进行监管,维护数字货币的相对稳定性,保障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有效运行。

注:N表示买家交易确认时数字货币,M表示卖家收款时数字货币,X表示两种情况下的等值法币数量。

(二)数字货币成本优势:如何延续

前文分析显示,数字货币支付的突出优势之一在于支付成本较低,但伴随监管的强化、经营的推进以及外界的竞争,数字货币的成本优势能否延续值得关注。一是监管的强化会增加数字货币的经营成本,这部分成本将会被分摊到用户身上;二是数字货币与传统支付的成本累积过程与阶段不同,未来可能会面临网络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的增加,增长的成本也将会分摊到商家或者用户身上;三是传统支付面临竞争压力,也可能会降低收费或者吸收数字货币的技术,数字货币成本优势会被缩小。

不可否认,成本优势为数字货币的推广使用带来契机,中短期来看这一优势还是会显现,但长期来看,成本优势将不再是数字货币的“专美”,因此,从发展持续性来看,数字货币未来发展不能“偏安一隅”,除了拓展和发挥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本、效率、时空等优势以外,还需要构建更加匹配数字货币发展的战略理念,与支付系统中的同行“合作竞争”,应对来自银行、支付平台的竞争。

(三)数字货币支付应用:如何推广

数字货币支付应用依赖于用户群,用户数量的多少决定数字货币支付能否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球最大的两家比特币钱包公司Blockchain.info、Coinbase拥有用户约600万,而这得益于国外对比特币的合规建设和立法监管。比较来看,国内比特币支付生态环境相对匮乏,用户群体和数量相对有限,一方面,比特币还是一个小众概念,一般人尚难以理解,接受度也不高;另一方面,受币值波动、政策不明确等影响,公众对比特币的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有鉴于此,推广数字货币及其支付应用将成为数字货币相关平台(公司)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一是相关平台(公司)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对数字货币进行宣讲、介绍,让普通大众对数字货币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对数字货币的接受度。二是挖掘数字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重点关注支付应用环境,探索推进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发展。

(四)数字货币风险防控:如何监管

数字货币潜在的风险伴随其应用逐步显现出来,如币值波动风险、技术平台风险、洗钱犯罪风险等。风险的暴露既不利于数字货币发展,又对社会金融秩序造成影响。首先,风险的产生使得部分国家对数字货币采取“堵截”或“全面禁止”的监管策略,不利于数字货币的推广应用。其次,风险不确定性使得社会大众对于数字货币的应用态度较为谨慎,持有或利用数字货币进行交易、支付等行为也会减少。最后,数字货币的潜在风险还容易引发社会金融秩序的不稳定,如利用数字货币洗钱犯罪、数字货币币值的暴涨暴跌等。

基于风险防控及发展视角来看,有效的监管对数字货币发展应用十分必要。一是借鉴国际上有效监管实践经验,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AB-129”法案、纽约的“BitLicense”法案,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税收政策等,结合国内数字货币发展实际情况,适时完善我国数字货币立法监管路径和体系。二是监管体系构建方面,可以考虑将数字货币纳入相对成熟的金融监管体系当中,如将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纳入到互联网资产交易平台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樊云慧,栗耀鑫.以比特币为例探讨数字货币的法律监管[J].法律适用,2014(7):48-52.

[2]蒲成毅.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2(5):81-89.

第7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8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9篇

区块链技术的内涵

目前,对区块链技术的阐述都比较生涩。直观地说,区块链技术是使用密码学并通过不同算法产生新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过去约定时间内所有交易信息,验证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在信息层面,区块链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在全网记录所有交易信息的分布式结构公开账本;在网络架构层面,是去中心化协议,能安全地存储各类交易数据,信息不能篡改。

假如把邮票视为区块链,那么每一枚邮票就是一个数据区块,如此,区块链技术可以做以下五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去中心化,即没有中心化的邮政局来发行,在网络上也没有中心化的域名。每个参与并持有邮票的持有者视为各个节点,相互之间信息畅通。二是开放匿名性,即邮票持有者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匿名外,每一枚邮票的数据信息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公开查询每一枚邮票的信息内容。三是契约性,每一枚邮票的产生并不由邮政局发行,而是采用不同的算法形成。交换邮票在所有的邮票持有者之间点对点形成持有者之间的经济契约关系。四是安全性,每一枚邮票连号,但这个连号却是依靠不同算法形成链接密码,使得任何持有者对每一枚邮票内容的修改无效,可以确保邮票信息安全可靠。五是效率性,借助算法,通过分布式模式,每个持有者之间点对点进行邮票交换无需任何信任的程序中心和行政中心的许可,交易效率高。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探索

自2009年区块链技术出现以来,其已经从区块链1.0的加密数字货币应用,到区块链2.0即股票、债券的非货币应用,逐步扩展到区块链3.0即在健康、文化等方面的应用。在技术架构上,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超越了类比特币的单位区块系统。Tendermint建立起第二代区块链的架构。微软建立Aure区块链服务平台(BaaS)。越来越多的区块链公司加入这个平台,如以太坊、Lisk、Bitpay等等,形成全球区块链集合平台。

国外金融机构看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前布局,纷纷探索优化金融交易过程的契约要素,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证券等行业的应用,包括支付结算、智能债券、财务审计等方面。2015年12月末,包括富国银行、花旗金融集团、法国巴黎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在内的全球42家大型商业银行(金融集团)加入金融技术公司R3区块链计划,致力于金融领域区块链的开发应用以及全球清算一体化行业标准的制定。2015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批准了在线零售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发行股票的计划。纳斯达克将在纳斯达克私人市场开启区块链技术在股票市场的应用测试。Smart Token Chain(STC)公司推出智能合约结算交易所(Smart Contract Settlement Exchange),通过使用智能令牌和区块链技术将全球所有的银行和其他支付系统连接起来。一些银行也在开展独立探索:花旗银行试水“花旗币(Citicoin)”的加密货币;瑞银集团在伦敦成立了区块链金融研发实验室,探索区块链在支付结算等方面的应用。

国内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2016年1月,中国区块链企业BITSE了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真假校验平台(VeChain)。2016年3月,阳光保险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架构推出“阳光贝”积分,成为国内第一家区块链积分的发行方、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企业。

针对区块链技术变革银行业的举措

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创新,我们不仅仅只在表面上分析银行经营活动中新型经济契约关系如何构建,如何优化银行现有的要素组合,更应该追根溯源,深入研究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体系给银行业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探索银行业的升级方向。

形成新的混合型数字货币体系

哈耶克一直坚持货币非国家化的理想。区块链技术在事实上验证了数字货币跨国界运用的可行性,带来信息共享和透明化,让理想照进现实。但从国家的视角,国际化的货币仍然难以构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从比特币的认可度看,德国在2013年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其他国家比特币却都被诉诸法律。在国内,2013年12月,五部委联合发文防范比特币风险,明确比特币不具有货币属性,是一种虚拟的商品,不具有法偿性。

数字货币虽然难以国际化,但区块链技术却受到各国央行的重视。英国央行推出类比特币的加密货币RSCoin,荷兰央行正在开发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持的DNBCoin,中国央行计划推进数字货币。这种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更可能是混合型的,发展前景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混合型数字货币。有中心,即由中央银行发行,其发行规模和汇率都将由中央银行掌控,形成一个以法币为基础、以数字货币为补充的多元化货币体系;其核心是数字货币的国家。二是形成不同金融场景的虚拟货币,催生虚拟金融的交易规则和流程,进一步繁荣实体经济。当然,具有国家信誉的商业银行参与到场景创造虚拟货币更能够让不同的消费者接受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三是混合型数字货币。其产生的规则可变,并不以挖矿为基础的形式产生,比如Peercoin(PPC)采用权益证明取代工作量证明,来维护网络安全。

第10篇

【关键词】 会计账户;自然语言符号;人工语言符号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自有文字、数字以来,可观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计算均采用语言符号形式。

19世纪末,弗雷格(G・Frege)把语言问题提到了哲学研究的首要地位,甚至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逻辑―语言问题,引发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陈波2000)。无独有偶,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人文主义思潮,将符号学引入人文学科并发展成为人文学科流行的方法论,形成了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张斌峰 黄华新,2004)。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是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发展。

会计记录和会计计算的语言符号形式,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这些给当代会计学的启示是,传统会计抑或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加以研究。为此,本文对现代会计系统的构造基础――会计账户作语言学分析,以提供一个基于语言学视角的会计研究新视野。

一、基于语言学视角的会计账户性质

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可以用T形账户简约表征。

T形账户――会计账户基本结构简约表征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账户自其初始构造迄今,所有会计账户均为T形,无一例外。

以T形为基本结构的会计账户,其结构构件是“符号”。对构造会计账户的结构构件――符号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文字符号;数字符号;T形符号。

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自然语言也称日常语言,是人们进行和表达日常思维的语言。人工语言是人类为特定目的,通过严格定义的方式专门创立的语言(陈慕泽余俊伟2003)。例如,数学语言是一种典型的人工语言。人工语言区别于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是前者排除歧义。基于“自然语言”、“人工语言”观点,考察会计账户的构造符号:构成会计账户的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属于自然语言符号;构成会计账户的T形符号,属于人工语言符号。就整体而言,会计账户是一个以人工语言符号T形为架构,内含自然语言符号的一个语言符号串,称其为会计账户语言符号串。

着眼会计账户体系,一个会计账户语言符号串是整个会计账户体系的构成个体,因此,可以认为会计账户个体是会计账户体系的一个语言符号单位。

对照语言学人工语言定义,作为一个语言符号单位的会计账户:文字符号是为簿记特定目的专门构造;数字符号有其严格的定义并为会计界认同和遵守;T形符号其运用约定俗成,排除歧义。因此,会计账户符合人工语言符号特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作为语言符号串的会计账户,其符号串整体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整体。简单地说,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是为基于语言学的会计账户新定义。

二、基于人工语言符号定义的会计账户功能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反映客观对象。

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会计账户体系是由会计账户人工语言符号个体构造的一个人工语言符号系统。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反映客观对象。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会计对象”。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与 “会计对象”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由此,即可逻辑推出: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具有“反映”功能。与当代会计学认为的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反映”相契合。

基于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还可以从语言符号的“语形”角度对会计账户加以研究。从语形角度看,所有会计账户均为T形。会计账户所构造的T形,将会计账户分为左方和右方。在采用印度计数制度和十进制下,会计账户左方、右方的数据在纵向上是分别可以直接相加的一个计算“式”。同时,左方与右方相加后的总量可以相减,可以计算左右两方的“净量”。受计算式的制约,计算式中的量必须统一计量单位,经验地,会计选择了货币计量单位,即使选择其他计量单位,在同一账户(计算式)下,也需是口径相同的计量单位并同时记录货币计量单位。由此,会计账户T形结构构造了一个主要以货币计量的可以连续记录和连续计算的“式”,且连续不受限制。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账户的连续记录和连续计算,则形成了永续货币记录和永续货币计算。由此,会计账户具有“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两种基本功能。会计账户的“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功能,与当代会计学的“永续盘存制”相契合。

综上所述,以语言学为基础理论,可以得出会计账户的性质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由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的性质可以逻辑推出会计账户的基本功能是“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这是本文的直接结论。不仅如此,基于会计账户的基本功能是“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因会计账户是会计账户的个体,其整体是会计账户体系,因此,可以得出会计账户体系同样具有“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功能;又因会计账户体系是现代会计的基础,由此可以得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现代会计“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基本职能,是会计反映和会计计算区别于其他反映和其他计算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 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宗明.符号世界(张斌峰 黄华新 序)[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11篇

【关键词】 会计账户;自然语言符号;人工语言符号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自有文字、数字以来,可观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计算均采用语言符号形式。

19世纪末,弗雷格(G·Frege)把语言问题提到了哲学研究的首要地位,甚至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逻辑—语言问题,引发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陈波2000)。无独有偶,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人文主义思潮,将符号学引入人文学科并发展成为人文学科流行的方法论,形成了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张斌峰 黄华新,2004)。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是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发展。

会计记录和会计计算的语言符号形式,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这些给当代会计学的启示是,传统会计抑或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加以研究。为此,本文对现代会计系统的构造基础——会计账户作语言学分析,以提供一个基于语言学视角的会计研究新视野。

一、基于语言学视角的会计账户性质

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可以用T形账户简约表征。

T形账户——会计账户基本结构简约表征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账户自其初始构造迄今,所有会计账户均为T形,无一例外。

以T形为基本结构的会计账户,其结构构件是“符号”。对构造会计账户的结构构件——符号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文字符号;数字符号;T形符号。

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自然语言也称日常语言,是人们进行和表达日常思维的语言。人工语言是人类为特定目的,通过严格定义的方式专门创立的语言(陈慕泽余俊伟2003)。例如,数学语言是一种典型的人工语言。人工语言区别于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是前者排除歧义。基于“自然语言”、“人工语言”观点,考察会计账户的构造符号:构成会计账户的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属于自然语言符号;构成会计账户的T形符号,属于人工语言符号。就整体而言,会计账户是一个以人工语言符号T形为架构,内含自然语言符号的一个语言符号串,称其为会计账户语言符号串。

着眼会计账户体系,一个会计账户语言符号串是整个会计账户体系的构成个体,因此,可以认为会计账户个体是会计账户体系的一个语言符号单位。

对照语言学人工语言定义,作为一个语言符号单位的会计账户:文字符号是为簿记特定目的专门构造;数字符号有其严格的定义并为会计界认同和遵守;T形符号其运用约定俗成,排除歧义。因此,会计账户符合人工语言符号特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作为语言符号串的会计账户,其符号串整体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整体。简单地说,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是为基于语言学的会计账户新定义。

二、基于人工语言符号定义的会计账户功能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反映客观对象。

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会计账户体系是由会计账户人工语言符号个体构造的一个人工语言符号系统。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反映客观对象。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会计对象”。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与 “会计对象”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由此,即可逻辑推出:会计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具有“反映”功能。与当代会计学认为的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反映”相契合。

基于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还可以从语言符号的“语形”角度对会计账户加以研究。从语形角度看,所有会计账户均为T形。会计账户所构造的T形,将会计账户分为左方和右方。在采用印度计数制度和十进制下,会计账户左方、右方的数据在纵向上是分别可以直接相加的一个计算“式”。同时,左方与右方相加后的总量可以相减,可以计算左右两方的“净量”。受计算式的制约,计算式中的量必须统一计量单位,经验地,会计选择了货币计量单位,即使选择其他计量单位,在同一账户(计算式)下,也需是口径相同的计量单位并同时记录货币计量单位。由此,会计账户T形结构构造了一个主要以货币计量的可以连续记录和连续计算的“式”,且连续不受限制。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账户的连续记录和连续计算,则形成了永续货币记录和永续货币计算。由此,会计账户具有“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两种基本功能。会计账户的“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功能,与当代会计学的“永续盘存制”相契合。

综上所述,以语言学为基础理论,可以得出会计账户的性质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由会计账户是一个人工语言符号的性质可以逻辑推出会计账户的基本功能是“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这是本文的直接结论。不仅如此,基于会计账户的基本功能是“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因会计账户是会计账户的个体,其整体是会计账户体系,因此,可以得出会计账户体系同样具有“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功能;又因会计账户体系是现代会计的基础,由此可以得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现代会计“永续货币反映”和“永续货币计算”基本职能,是会计反映和会计计算区别于其他反映和其他计算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 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宗明.符号世界(张斌峰 黄华新 序)[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12篇

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字,居然只公布一个价格回升的数据,这是非常奇怪的做法。

几部委联合出台控制打包贷款,这个措施非常重要。打包贷款是什么概念?就是银政联合。

今年一季度数据公布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增长、投资、消费、货币还有固定资产数字。增长为10.2%,但还没有达到过快的程度,三年以来增长都在10%上下。投资是在2003年的时候比较高,占30%多;2004年下半年来一直在30%以下;去年降到了25%~6%,这――次上升到了29%。这是近两年来的变化,所以,大家都很谨慎。从今年投资增长来看,经济还是上升的。

消费低了一点,2004年是13%,去年是12%多,今年3月份以来又回到了13%。增长当中,工业增长快到上限了,但还没有过头。工业中最快的是水泥,达到了23.3%;钢铁去年最高的时候达到28%,现在是17%,钢材增长21%,也下落了,去年是在25%以上;其他的都下落了,只有水泥上升。投资中,房地产下落了,虽然房地产价格上涨,但房地产投资增长变成了20%。所以,从整个情况来看,宏观经济是热,但还没到过热的程度。

冲击最大的是贷款

现在冲击最大的是贷款。我们第一季度贷款数量超过了预定目标的多少――14%。从2004年下半年来一直在14%,按照通常看法,不快,三年前数字就超过20%。所以,按照增长速度,贷款并不快。

但是大家知道,贷款是一个最危险的因素,贷款是用预定日标数量来比,还是跟我们的增长速度来比,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货币。现在的货币增长,M2(包括储蓄)已经达到18%了,非常高。有两个解释:M2高了,可能货币流通宽松,是通货膨胀的危险因素;或者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在货币市场里空转,比如储蓄在M2里面,M2越多货币流通越慢,反而有经济下滑的表现。贷款变化比M2更加重要,因为贷款进入了实际经济。因此,只有一个危险因素引起大家讨论,就是贷款的数量过快。

贷款数量快到什么程度呢,快到到处能够感觉到,一个季度用了半年的贷款。也就是说,一个季度用了两个季度的贷款。第一个季度用的数量过了一倍。我们在各个地方问一些银行,都在放款。银行为了盈利,为了解决贷款贷不出去的压力,加上存在着资本的支持,都在放款。于是,第一个季度的投资上来了,贷款上来了,我们也看到了三个措施:

第一,发改委说过剩,我们对过剩的产业采取监督。这不叫过剩,叫热门产业的控制行政措施。第二,央行5月提高利率o.27个百分点。第三个措施,“五・一”节后几部委联合出台了控制打包贷款,这个措施非常重要。打包贷款概念是什么呢?就是银政联合,地方政府把自己大量的基础设施和银行绑在一起,有地方则政的支持,第一季度已经大规模铺开了。然后央行规定,在1月15日截止,以前的有效,以后的无效。这个判断是有效的,因为贷款的大幅度上升,与银政结合起来放贷、大规模项目放贷有关。

因此,我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现在经济还在热度上,但没有过线,如果贷款再不好好控制,有可能在下面一段时间里突破,但现在还都在可控范围内。下一步与我们的政策有决定性的关系。因此,经济分析模型要把政府将采取的措施对经济的影响放在里面。

通货紧缩压力存在

现在分析一下我们的价格。价格低了以后,政府觉得有空间,会想尽办法提高能源价格,来填补价格下降。贷款也是这样,上升了一段时间,就会下降,下降了之后,就会上升。

5月12日公布了消费价格指数,是1.2,这和我的判断方向相反。为什么呢?我一直认为中国出现了严峻的通货紧缩压力,其他的数据很高,但价格下降到了1%以下,原材料都在下落。今年不要看别的数字都在上升,但是价格在下落,我们需要解决。

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字,居然只公布一个价格回升的数据,这是非常奇怪的做法。我们国家是这样的,什么数字好,先出什么样的数字,一定是这样的。这次价格数字第一个出,是从来没有过的。去年价格下落的时候,价格数字最后出。别的先出完了,最可能要加强通货紧缩的时候,价格就出来了。结果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是价格先出。这个数字肯定是有利于国事,或者有利于解释我们不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数字的内部在各个分项发生了什么变化。

目前来看,影响价格下落的主要是日用品,它一直在下降,是负的,这是通货紧缩的可能。第二个是食品,最近我们听到,像肉食、粮食价格还在下降。反过来说,能够抵消通货紧缩压力的是服务,包括各种运输、通讯、医疗、教育、文化,包括我们的公共物品。但是这一部分也在下降。比如说,手机通讯价格下降很厉害,会远远抵消其他的上涨。只有一个因素,石油价格,由油价引起的出租车价格上涨。我觉得这次4月份价格上涨是不是跟价格上调有关,而不是真正的市场需求回升的结果,目前这还只是我的猜测,再过一段,我们再看。

第二个判断的是消费。消费的增长速度,3月份是12.8%,是比较高的数字,现在4月份的数字还没有出来,如果数字是下降的,我们说,我们经济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存在。

为什么呢?因为通货紧缩压力有两个,一个是消费不足,增长速度减慢。第二是生产品过剩。这两个意思是一样的,需求下滑,弱于供给增长,这两个因素都有可能存在。而且我们看不到工业品的上涨能够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的积极因素,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了,工业品价格才会上涨,现在还看不出来。尽管4月份的回升到了消费价格指数到了1.2,但价格继续低落的趋势还继续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解决消费需求软弱的根本因素:农民的收入还要继续下滑,城市的收入和消费倾向没有解决。

下半年经济的矛盾

第13篇

关键词:货币本质 比特币 属性

比特币的概念

与传统货币不同,比特币不需要任何发行机构,而是根据计算机在公开的、复杂的算法下大量计算产生,这种生产过程被形象地称作为“挖矿”。理论上讲,任何计算机都可以制造比特币,但是由于比特币的特殊算法,随着参与运算的人越多,对计算机计算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比特币就越难以制造。它的总量将按照设计预定的速率逐步增加,但是增加速度逐步放缓,并最终在2140年达到2100万个的极限。它也不同于腾讯Q币、人人豆、淘金币等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仅由制造它的网站控制并仅能在该网站内流通,而比特币没有统一的发行管理机构,任何参与使用它的企业和个人都是平等的。另外,从币值来看,电子货币一般是与国家法定货币定值挂钩的,更多的是一种虚拟货币,而比特币的价格则会受需求影响进行无限制波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可以算作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发明、生产以及支付原理,如图1所示。

比特币的发展现状

虽然诞生不久,比特币却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追捧,最初“源自于像Word Press(免费的网络信息平台)和Reddit(专注于用户生成新闻链接的社交新闻网站)这样的大型网站开始支持比特币支付”。2013年,世界上第一台比特币自动取款机(ATM)率先部署到塞浦路斯。有了这种机器,塞浦路斯民众可以将储蓄兑换成比特币。目前,塞浦路斯最大的私立大学尼科西亚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所允许用比特币交学费的大学,该学校的财务总监克里斯托斯认为“数字货币将创造更为有效的服务,它可给缺乏金融服务的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该校同时宣布,设立数字货币专业硕士学位。

从官方合法性的进程来看,德国成为全球首个认可比特币的国家,在其财政部的声明中,比特币没有被归类为电子货币或者外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在德国银行业条例下的金融工具,它与“私人货币”更接近,可以用来多边结算。在美国,2013年8月,美国德克萨斯州法官在审判关于特兰顿・谢沃斯(Trendon Shavers)比特币的虚拟对冲基金(Bitcoin Savings and Trust,BTCST)的案件中裁定比特币为“一种须遵守相关美国法律的货币形式”。同月底,比特币基金会(Bitcoin Foundation)的成员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税局、美联储、美国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数十家机构在华盛顿特区举行了闭门会议,会上,比特币基金会的代表向上述联邦政府机构汇报了比特币的本质。从种种迹象表明,比特币在美国正走在合法化的道路上。

正是由于比特币在民间受到的追捧以及各国政府不断推进其合法性的进程,比特币的成交价格从2013年起一路下来不断攀升,对比于其之前的价格水平,现在的价格甚至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见图2、图3)。2011 年6月19 日,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中心 Mt.Gox 遭遇黑客攻击,并把窃取到的比特币进行抛售,导致此后的一段时间比特币的价格一度跌至1美分。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比特币的价格始终没有超过15美元。然而从2013年11月份开始,比特币的成交价格更是疯狂上涨,截止到2013年11月28日,比特币兑换美元的最高价一度曾高达1224.6美元。

比特币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比特币在中国受到关注是从壹基金接受比特币捐款开始的,在2013年4月份的雅安地震捐赠中,壹基金先后接受了235枚比特币,时价折合3.5万美元,分别来自于比特币中国和比特币个人持有者。10月,第一本比特币季刊《壹比特》发行。目前在北京市中关村一个创业者基地“车库咖啡”中接受比特币支付,百度旗下百度加速乐服务支持比特币,淘宝上的一些网店也支持比特币交易。随着媒体对比特币的大量报道,比特币交易的日益频繁,比特币在中国的价格也于2013年也出现了开始飞涨。2013年11月,比特币的价格更是一路攀升,到2013年11月29日8点,比特币的开盘价为6797.99元,收盘价为7382.00元,成交量为33370.8个,比特币中国甚至超越日本Mt.Gox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

针对越炒越烈的比特币,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从人民银行角度,短期内不会承认比特币的合法性,但他同时也认为,比特币作为一种网络货币,普通民众拥有参与网络交易行为的自由。有人将此解读为官方默许的态度,但是笔者将此视为官方对涌现的新生事物一种谨慎的态度。如果比特币仅仅是在小范围的圈子里流行,并不对货币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官方自然不会过多的干涉民众参与交易的自由。但是,如果比特币不受监管的大量交易演变成纯粹的投机行为,并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它的涨跌沉浮对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的时候,官方也会在适当的时间来出台应对策略。而在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指出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并且禁止国内金融机构经手比特币交易。此后比特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迅速下跌。

从货币本质的角度看比特币

(一)比特币不具备货币的本质

对于货币的本质,理论上的争论很多。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有观点认为比特币完全行使五大货币职能,是十足的流通货币。比特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通过大量的计算能力、计算器材、劳动力和电力的基础上“挖掘”出来的,它的一切消耗都转化为比特币的价值(李帅杰,2013)。这种观点错误理解价值尺度的概念,比特币的计算能力消耗是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完成的,并不是通过人的劳动形成,在比特币的“挖掘”过程中,人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并不能形成价值。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更多的强调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交易媒介,即使从这个角度,比特币目前能够用于支付的范围也是非常有限,只局限于有限的网络支付,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不多,并不能用于广泛的一般支付。想象一下,如果比特币大范围的用于支付,那么比特币的数量限制必然不能满足现实大量商品和服务流通的需求,因此比特币也不具有交易媒介的性质。因此,比特币并不具有货币的本质。

在纸币条件下,货币正摆脱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纸币的价值很小甚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代的货币更多的是执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的作用,对于国家发行的法币,是以国家信用作为保证;银行发行信用货币,是以银行的信用作为保证。那么,比特币作为一种数字货币,它的“价值”也是来自于被一部分人所信任,只是这种信任不是来自于某种有形的组织,而是来自于民间自发,即所谓“去中心化”,这种脱离监管的形式也是一部分人选择它的重要原因。并且相信它的人越多,它的信用程度会越来越高,它的流通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它的“价值”也会越大。

(二)比特币正演变为投机工具

随着媒体对比特币这种新型货币的大量报道,它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群体所认识,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不断持有比特币。目前,以“挖矿”形式获得比特币的难度越来越高,生产比特币的数量非常有限,于是更多的人参与到买卖比特币的交易中。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比特币的交易中导致比特币与美元、人民币等法币的汇率不断攀升,正如前文分析中所看到的,交易价格疯涨、交易次数频繁,目前的比特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易工具,正逐渐演变为一种投机工具,而它的不受监管正是投机者所需要的。股票、证券、期货等投资方式还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持,而比特币完全基于计算机的算法,没有任何实物作为支撑,买的人越多,它的价格越高,所以有人担心它是一场庞氏骗局也并不为过。

(三)比特币正被限制和纳入监管

比特币作为一种数字货币,出现在信息化时代,并不是一种偶然,哈耶克在他的《货币非国家化》中曾阐述过一种去国家化的非货币的构想,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最好的货币。弗里德曼也曾经提倡废除美联储,设想用一个自动化系统取代中央银行,以稳定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消除通货膨胀。在自由主义者的视角下,比特币应该是理想货币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把学者的设想在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下变成现实。虽然说,现在的比特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它的全面展开也并不确定,但是这种货币形式的尝试并不会停止。事实上,现在也正不断涌现类似于比特币的货币,如Litecoins和PPCoin,所以比特币仅仅是昙花一现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但是,这种完全自由的货币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美国Mt.Gox被黑客攻击、香港GBL平台携款潜逃等事件不断涌现,比特币平台面临的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决定着比特币未来发展的走势。从目前来看,比特币作为一种投机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吹起来的泡沫越来越大,谁都不想成为最后一个持有比特币的人,但是,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的比特币未来靠什么来维持不断上涨的高价,一旦泡沫破灭,又会有多少人倾家荡产,这也无从预知。因此,本文建议类似于比特币的数字货币慢慢地集中在固定的圈子里流通,比如网络领域,并将其控制在监管之下。

综上所述,从货币的本质角度来看,比特币并不是货币,不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也没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在媒体的广泛关注下,比特币受到投机资本的追逐,其价格不断攀升,正逐渐演化成一场金融骗局,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因此本文建议类似于比特币的数字货币慢慢地集中在固定的圈子里流通,并将其控制在监管之下。

参考文献:

1.崔屹东,郑晓彤.对新型货币比特币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6)

2.吴洪,方引青,张莹.疯狂的数字化货币―比特币的性质与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

3.于江.新型货币“比特币”:产生、原理与发展[J].吉林金融研究,2013(5)

4.杨汛.比特币:别从玩具沦为投机工具[N].北京日报,2013-5-6

5.林彦龙.比特币泡沫爆裂突现崩盘[N].深圳特区报,2013-4-15

第14篇

(一)从经济业务发生的特定时间上发现异常时间。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如果会计凭证上没有反映业务发生的特定时间,或所反映的特定时间与经济业务的内容有明显矛盾,就应视为异常时间,需要借助其他资料,进一步核查。

(二)从时间长短中发现异常时间。在商品购销过程中,商品的购、销、调、存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并且可以凭借有效单据测算正常的时间,如果发现先后顺序无故颠倒,或在时间上远远超过了正常时间,就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

二、从异常的地点发现问题

(一)从距离的远近发现异常地点。企业经营过程中,同一商品可以从多渠道,多地点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为节约成本,应就近采购,而舍近求远,或频繁多次倒买倒卖的采购行为,就有拉关系,得回扣,贪污钱财之嫌,应作为异常地点,进一步查明原因。

(二)从商品流向发现异常地点。商品流向决定了购销业务所涉及的地点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地点与经济业务的内容无关或相矛盾,电应视为异常地点做进一步调查。

三、从异常数字中发现问题

(一)从数字值的大小变化发现异常数字。要把握经济业务本身量的界限。如某企业的管理费每月在—元之间,而本月达到元,这元对这个企业一个月的管理费来讲,就是异常数字,需要作进一步审查,以便弄清疑点。

(二)从数字的正负方向发现异常数字。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应把握经济业务本身应该是正数,还是应该是负数,或者既可以是正数又可能是负数。如资产账户中的固定资产、材料、货币资金等,都应该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便是异常数字,需要进一步详细查明。

(三)从数字的精确度发现异常数字。—般来讲,会计核算的数字比财务汁划的数字要精确。在会计核算数字中,该精确的而没有精确,不该精确的而精确到脱离实际的程度,均是异常数字,需要问个为什么,并进一步弄个明白。

四、从账户之间异常对应关系发现问题

(一)从资金运动的去向发现异常账户对应关系。资金运动总是有来龙去脉的,商品资金是由货币资金而来的,具体是通过“库存商品”账户反映其来路。在正常情况下,“库存商品”账户的借方;对应“银行存款”账户或“应付账款”账户的贷方。“库存商品”账户的贷方反映商品的减少,在正常情况下,其去向有出售和本单位领用;在特殊情况卜,有库存盘亏、毁损等。因此,与“库存商品”账户的贷方相对应账户有“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管理费”、“待处理损失”等账户。查账时发现异常去向,应特别注意,进一步弄清真实情况。

(二)从资金运动的来路发现异常的账户对应关系。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涉及有关资金来源与去向两个方面,如货币资金减少,可能形成商品资金,也可能形成债权,还可能购置固定资产。如果发现非对应关系,应作为异常对应关系加以审查。

第15篇

关键词:网络银行;传统银行;金融服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前言

在网络银行产生之初,人们对网络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网络银行的运营成本尽可能的降低和相关银行业务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上。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关于网络银行最终会替代传统银行业兴起并迅速发展的说法开始出现在金融行业中,并被一些学家认可。现今,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它不仅为银行销售产品以及服务提供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而且它还改变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思想观念,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银行产业组织形式,它是信息革命导致的金融领域变革的一个具体体现。

一、网络银行兴起的原因

1.传统银行业发展遭遇瓶颈

由于现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银行与各类客户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也不断增多,交易数额巨大、交易程序繁琐为交易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并且人工操作复杂、支付手段落后,使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利润较低,这就使得网络银行有了立足之处。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末期,信息时代来临,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Internet使用的普及等等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元素,同时也给经济活动带来了更多样的方式和手段,这就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此时网络银行则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各种便捷的、安全的业务服务。

3.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变化

1996年全球就有将近四万人连接因特网络,1997年人数达到1亿,2003年人数达到5亿,据统计截止至2014年,全球已有29亿人连接进入到因特网络。这使得消费者习惯了使用因特网,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而网络银行抓住了这个特性,从而占领了市场。

二、网络银行的基本特征

(一)高度数字化

网络银行各种各样的业务都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的高科技的基础上开展完成的,这就使得它的数字化程度比传统银行高,人工部分几乎为零。高度数字化减少了运营管理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变少

由于网络银行服务的高度数字化以及互联网的普遍性,使网络银行在交易时受到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变少,在全球范围上,只要消费者连接进入因特网,他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网络银行的业务服务。

(三)平均成本不断减少

高度数字化使得网络银行服务的平均成本呈现递减的趋势。构建一个网络银行的初期成本巨大,因为要将信息数据化花费极多,而在后期,网络银行的服务的边际成本则极小,几乎为零。

(四)客户价值差异化

网络银行的价值不仅有网络银行本身决定,还取决于客户自身的特性,这就使得网络银行渐渐将客户差异化。网络银行的服务为自助型的服务,不同的客户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他们的信息知识、消费程度和技术水平高低不同会获得不同的服务。

三、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信息指出,至2008年底,我国使用网络银行的用户已达到5800万户。2014年中国居民使用互联网络的总规模达到64875万人,全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7.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的使用率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网络银行的使用率也在不断地增加,仍具有广阔上升空间。

四、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市场风险

网络银行市场上主要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种,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对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反映更为敏感。网络银行为了是资金运用更为有效,所以面临着巨大的“逆向选择”风险。并且由于网络银行的互联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特性,所以涉及到汇率问题,从而面临汇率风险。

(二)信用风险

网络银行的信用风险包括:第一,远程贷款的客户违约不还款。这会使网络银行将授信扩大到一般常规市场以外的一些客户,这些客户的信贷系统不完善,则会使网络银行获取其信用信息等其他信息获得极大的难度,造成成本的大量增加;第二,开放性的网络银行信用业务,从多样化的角度来看,网络银行的信用业务可以将风险分散,同时由于信用产品有同质化趋势,又反向使风险分散变得不易;第三,电子货币发行人可能存在违约风险。网络银行拥有的电子货币,由于电子货币的发行人不需要也不可能保持用于赎回电子货币的100%的传统的实际意义的货币,一旦电子货币的发行人遭遇了财务危机,发行人可能就无法赎回客户要求的电子货币,从而形成信用危机。

(三)流动性风险

网络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电子货币的流动性风险;第二,传统货币在网络银行中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前者指的是所发行的电子货币因为流动性不足或者是网络银行无法满足突然增加的客户对电子货币兑换成传统货币的需求,后者指的是网络银行交易的便捷性导致其各个货币层次间的货币性差异缩小,另外高速发展的网络银行、低廉便宜的交易成本、快捷的期限结构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四)战略风险

它是网络银行中影响最大的风险之一,主要涉及到其介入时机和战略模式的选择。网络银行在制定发展模式时必须定位好自己传递价值方式,网络银行可以扮演的主要角色包括技术供应商、环境供应商、内容供应商和便利供应商等,它必须考虑未来将发展成为网络金融百货公司,或者是发展成为网络金融专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