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问题的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工作强度过高,精神紧张焦虑,需释放教师心理压力
幼儿教师既要关心幼儿生活起居,又是一名懂教育的“教育家”,精通琴棋书画的“艺术家”,撰写文章的“作家”,与家长沟通的“外交家”。在一天的工作中,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餐、饮、睡、便与安全,又要负责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既要不停说话,又要不停地走动;既要“眼观六路”,又要“耳听八方”;既要考虑班级内部环境的创设,又要及时处理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祥的问题;上课之余还要写许多的计划、小结、观察笔记、反思报告、幼儿成长档案等。一天工作结束后,很多教师的声音都己沙哑,话都不想再与家里人说,因为己经与幼儿说尽了。工作内容琐碎、繁重,挤占了教师许多的休息时间,花费了教师较多的精力,也占据了许多思考的时间、自由创造的时间和吸取新知识的时间,而且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尽量每天适当留出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留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如爬山、喝茶、聊天等,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幼儿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帮助教师有效地减轻工作负担。如我园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不盲目跟风,这样教师就会少走弯路,尽管同一主题年年做,但对教师来说,组织策略可以调整和完善,这样教师准备活动的时间更少,对活动把握更有效。每个主题、每个大型活动结束后,教师们都会亳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一旦有人有了好主意,或者组织了一个效果不错的活动,很快会在全园推广。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使教师在工作中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付出与获得失衡,产生情绪波动,需疏通教师心理淤积
人们总是希望有付出就有回报,付出与得到是对等的。幼儿教师每天都在做着同样劳累的工作,都在辛劳地付出,既有保育的要求又有教育的责任,还有教学的任务;工作时既要身体各部位不停运转,精神上也需高度紧张。那么得到的回报如何呢?幼儿教师工资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相比相差甚远,与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相比较也偏低,退休后的生活补贴更没保障。职称、岗位、地位等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使一些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喜欢,想问题走极端,遇事不冷静,经常发牢骚,情绪悲观消沉。
园长要抓住一切机会,极力为教师呼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通过法律法规合情合理合法地为教师争取工资报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抓住发展学前教育的大好时光,保障好教师的职称、工资、生活补贴、评优、编制等问题,让教师无后顾之忧,轻松上阵,消除烦恼,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教师心理失衡的外部因素,让教师合理正当的需要在满足过程中不断产生珍爱自我,热爱工作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三、生活圈子狭小,人际关系不和,需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基本上是女教师,生活圈子基本是两点一线,家里忙家务,单位忙工作,工作性质都是与天真可爱单纯的幼儿接触。八小时之外的空闲时间极少,即使偶尔有空的时间也不想走出去,就想安静休息一下。这种生活的单调、工作的封闭,容易造成幼儿教师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毫无宽容之心,眼中容不得半点沙粒,看问题表面的多一些,容易被外面环境感染,情绪化处理问题,也较喜欢传是非,这是幼儿教师的突出特点。如果角色位置摆不正,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就容易出现与领导抵触,同事关系紧张,造成人际沟通不畅。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宽容和善待领导和同行,更要宽容和善待自已。应主动与人交流,可以把不如意的事情说出来,如家务的烦恼、孩子的学习等,也可以把自己高兴的事儿与大家分享,如自已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电视里有趣的新闻等。园长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QQ、博客等,私下与教师畅聊,多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外出活动,如踏青、爬山、泡温泉、看海等,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胸怀宽广了,人也就想得开了,人际关系就缓和了,同时也消除因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紧张而引起的苦闷、怨恨、忧愁和暴躁。
四、教育对象特殊,情绪烦躁不安,需减轻教师心理恐慌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受教育者群体。他们好奇、好动、好问、好模仿,喜欢探究新事物,却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他们既给教师带来快乐,也给教师带来烦恼。尽管幼儿园每天都有安全检查,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安全教育,但由于幼儿对危险的无知或者可以说是不懂害怕,导致他们做事常常不顾后果而出现一些意外。幼儿的安全、幼儿对危险的无知,就像一个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让她们的精神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使她们对工作存在着恐惧。
应积极改善幼儿生活、户外活动环境,定期检查设备设施及幼儿园大、中型玩具,创设安全环境。健全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在组织幼儿各环节活动时,如对幼儿来园、离园、户外活动、入厕、洗手、上床、吃饭等环节做出详细要求。增强幼儿体质,加强幼儿动作敏捷性和灵活性训练,制定相应的发展评估标准和体格锻炼计划,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行性,定期进行评估,减少事故的发生。这样,可以消除教师的恐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帮助教师走出心理沼泽,恢复教师心理平衡。
五、家长期望过高,身心极度疲倦,需扫除教师心理障碍
目前,入园幼儿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家长的教育理念滞后,经常向教师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如孩子的识字量、做算术题的能力等;家长溺爱孩子的程度也高,容不得一点的吃亏,孩子稍有磕磕碰碰的事,不分任何原因,就一味责怪老师;家长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也经常提要求,座位坐中间,床位离电风扇远一点,跳舞要领舞,做操站前面等等。这样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多忧愁烦恼,长期积郁在胸。虽然表面上看不到有什么表现,但内心受到消极情绪的控制,身心极度疲倦,影响工作效果。
园长要通过幼儿园网站、电视媒体、社区宣传、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沙龙、报纸、专家讲座、家长开放日、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角色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达到教育的同步化。同时引导教师要宽容、包容,认识到不同的人文化背景不一样,知识水平不相同,会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现象,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促进教师的心理和谐。
六、评价考核不公,产生不满情绪,需消除教师心理不满
幼儿园评价考核如果不公,教师工作就会因得不到正确评价而产生怨气。一是幼儿园的制度、检查、考核只注重了某些方面,忽视了另一方面,造成教师的不理解;二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时随意性、不科学性较大,比如评课以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模式来要求教师;职称评定中个人说了算,对与自己关系好的教师给予特别的照顾;评优、评选也缺乏应有的公平和公开性。这样导致教师不满的情绪,极大地挫伤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解决
高校扩招促使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对这一成才欲强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特殊群体来讲,伴随初入大学的兴奋与激动,还有沉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找工作的烦恼、情感的迷失等问题,这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得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成为各大高校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1.交际困难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大学的老师、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全新的环境。然而90后的大学生大多在长辈的溺爱中成长,自私任性、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其交往能力有限而不能在短期内妥善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不愿意或不敢与同学、老师交流交往,疏远同学、远离集体。
2.学习心理调整不当造成的焦虑心理
学习压力主要体现在不能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强、动力不足、方法不对、态度不明确及学习成绩差等方面。首先,开放的学习环境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自立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产生学习适应障碍;昔日优越感的荡然无存,易造成心理失衡。其次,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不熟悉,使其心中倍感茫然;部分学生觉得自己高考发挥失常没能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经常感到迷惘失落。第三,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进度快,且多以老师讲课抽象或概括为主,偏重于理解,很多学生方法当,拼命学习却事倍功半,自尊心严重受挫。
3.就业困难造成的精神心理压力
每逢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倍受各大新闻媒体关注,“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毕业生达XX万,比去年增长XX”、“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等字眼充斥于每一个大学生眼中,无形中给毕业生带来一定困扰;而部分应届生确实存在工作难找的现实,也给在校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与情感危机
“没谈过恋爱就没有真正上过大学”的观念使得每一个大学生都视爱情至上。然而,恋爱过程中的疏远与亲密、分手与复合造成的情感起伏不定,未曾恋爱的学生受周围恋爱中同学的影响而感到孤独与空虚,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诱发大学生心理冲突。
5.痴迷网络带来的心理困扰
网络在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部分嗜网成瘾的同学一味沉迷于虚幻世界,迟到、旷课、课堂睡觉成为常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极端情况下出现自我封闭,行为异常等问题,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6.家庭经济困难诱发的自卑感
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和部分城市低保的大学生因为较强的自尊心与自卑感而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或畏手畏脚,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1.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时期是处于人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真正成熟,经历着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迷茫,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成形成,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很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其次,对自身真实水平缺乏客观准确的判断而产生各种苦恼、困惑:他们或者将昔日“佼佼者”的优越感带入大学,在得不到期望中他人对“理想我”的评价和认可时产生较深的挫折感;或者无法区分“理想我”与“现实我”,为人处事竭力掩饰自身的不足,会因此感到疲惫、紧张而不愿意主动融入群体;或者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第三,对未来很完美、很理想的设想与大学现实的客观条件、过重的课程负担、各类资格考试及考研带来的应试压力、严重的就业压力等相距甚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冲突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2.社会环境的影响
身处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物质金钱的诱惑较之以往更为明显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承受着更为强烈和复杂的心理冲击:在顺利取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必须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却依然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某些从不努力的同学“靠关系”顺利拿到所谓“好单位”的offer,让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奋斗在学习、找工作前线的学生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3.学校环境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组成中存在着一类特殊困难群体,即在经济、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弱项的“困难生”,如果对此类学生了解不够深入,或没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沟通和帮助,将会使这些同学的问题进一步蔓延和扩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将会无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诊疗;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单一、方法呆板,将会导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而不能向更高层次引导,容易增加学生新的思想负担。第三,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因自身专业限制、工作领域不同导致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缺乏主动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协作不到位都会使学生因为各方面的不适应而引发心理冲突。
4.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精心呵护,甚至过于关爱、溺爱,容易使其自我意识过强,且存在骄横、任性、事事依赖家长等心理,缺乏爱心,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解决的途径
马加爵,药家鑫,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等事件一次又一次敲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及时发现、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和诊疗,成为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增强学生自立自强观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能力
引导学生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遭遇挫折时,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挫折承受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建立准确、适当的学习标准,提高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擅长学科领域和学习能力的抱负水平,避免因自我评价过高而产生过度焦虑;正确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掘并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和控制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3.开展职业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择业与就业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引导其了解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助其树立人生目标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助其发掘自身优势,掌握求职技巧;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就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寻找失败原因并调整目标和方向,避免因准备不足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
4.正确引导恋爱观,培养学生与异性的交往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遇到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甚至危机应及时进行自我情绪疏通,或找老师咨询,合理宣泄因此产生的消极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5.强化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构建“学校―班级―学生”三位一体的层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首先,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并构建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组织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工作的培训活动,提高做学生工作的基本素质,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开或走出心理障碍的误区。其次,发挥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深入了解、关心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家庭等情况并建立班级心理档案管理机制;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间的交流,推动班级强大凝聚力的形成。第三,建立学生心理工作干部队伍,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并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题培训以提升学生干部对心理健康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能力,辅助教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及时发现并引导问题学生。
6.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主动关心学生成长,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关注度;积极、及时、持续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全面反馈并接收学生在学校、家庭的真实状态,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的成长计划,保证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与主要建设者,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为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日趋加剧的社会环境中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超越自我、迎接挑战的关键。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心理素质的优化,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高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69-70.
[2] 魏玮.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4):116-117.
一、中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自卑、自闭
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很多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更敏感、更脆弱,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他们会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相比,自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做得胆怯,没有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还会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或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心理。他们不论老师怎么问、怎么开导,都不肯敞开自己的心扉。
2.自责
单亲家长总怕孩子不学好,从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赋予极大的期望,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严教剥夺了孩子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出现“我不能干”、“我很笨”等负面情绪,从而产生自责心理。
3.焦虑
在有的离异家庭中,孩子的父母在离婚的过程中相互攻击、相互敌视,把不好的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这会使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等特点。
4.抑郁
经常在父母争吵声中长大的孩子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冲动,对生活中的小摩擦反应很强烈,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敌对情绪。他们经常会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这种情绪一旦爆发出来,能量就会很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5.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很多单亲家庭的家长会对离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怀有一种负疚心,他们总想为孩子多付出一些以作为补偿,因而对孩子百般照顾,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因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旦离开家长,便不懂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
二、中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中职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是成才的绊脚石。能否转化和教育好这样的学生,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走向社会,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向。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初步教育对策。
1.多关注单亲家庭学生
要使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向更好的方面发展,班主任应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多数中职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不善于帮助别人。对此,班主任应经常在班级进行爱心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是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晨会课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自暴自弃的单亲家庭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宽容和理解。三是班主任要有意识地与有“心结”的同学交朋友。同时,班主任还要多鼓励单亲家庭学生主动与同学交往,并可以暗示班干部及表现好的同学,多与单亲家庭学生沟通。
2.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
鼓励单亲家庭的学生多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同时,班主任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在遇到困惑与挫折时所表现出的自我发展与自强自立的意识以及为改变现状所付出的努力,并予以适时的鼓励与支持,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我。
3.重视家庭教育
单亲家长容易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以粗暴的方式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对孩子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老师也应配合家长共同教育孩子,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
4.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独立性
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以作为对孩子的补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