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休闲农业概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休闲农业的特点
2.1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2.3污染小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2.4产品附加值高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6]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出版社,1995.
[7]叶滢,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休闲农业”。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 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 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
2.3 污染小
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
2.4 产品附加值高
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 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 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 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 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 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 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 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 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
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 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 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 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
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 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 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
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 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6]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出版社,1995.
2015年01月11日(星期日)
09:00-11:30
14:30-17:00
09:00-11:30
14:30-17:00
A020105 金融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3 会计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7
市场营销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20215 电子商务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28
物流管理 11178 物流管理基础 08094 仓储学 03997 采购与供应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A030301
行政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40101 学前教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86 幼儿文学 A040103
小学教育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A040106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50102
秘书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A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A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A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A100701
护理学 02113 医学心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C030112 法律
00261 行政法学 00245 刑法学 C050114
汉语言文学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C050207 英语
00596 英语阅读(二)
G020106
金融 07250 投资学原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8390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G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7250 投资学原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60 审计学 G080806
建筑工程 02446 建筑设备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02394 房屋建筑学 G081707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06287 结构设计原理(本) 02407 路基路面工程
05497 基础工程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6523 线路工程(本)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06527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专) G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20140
财税与金融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166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Z020207 市场营销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9
旅游管理 00191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190
中国旅游地理 Z020211
饭店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201
饭店餐饮管理 Z020212
企业财务管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Z020215 电子商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28 物流管理 11178 物流管理基础 08094 仓储学 03997 采购与供应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Z020242 会计电算化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60
工程财务管理 07103
现代企业管理法
00041 基础会计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5289 项目投资管理 Z020313 销售管理
Z030112 法律
00261 行政法学 00245 刑法学 Z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Z030301
行政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82 公共关系学 Z040101 学前教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86 幼儿文学 Z040103
小学教育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Z050114
汉语言文学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Z050207 英语
00596 英语阅读(二)
Z050220
商贸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Z050442
服装设计与工程
00677 服装材料
Z050444
环境艺术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0688
设计概论 Z050445
动漫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4744
网页动画设计 Z071601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2118 信息检索 Z080704
电子技术 02595 高频电子线路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340 线性电子电路 Z080725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03785 创意图形设计 04342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 0519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小教) 05918 数据库原理与程序设计 Z080744
数控技术应用 05787 数控编程 05789 数控机床操作 04068 机械制图及AutoCad 02561 机械工程材料 Z080752
电子信息工程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Z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Z080786
移动商务技术
Z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Z080802
道路与桥梁工程 06279 道路工程制图 04624 工程经济学 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02411 道路施工与管理 Z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Z081305
烹饪工艺 02528 烹饪营养学
02527 烹饪化学基础 02525
烹饪原料学 Z081306
应用生物技术 02070 微生物学
02537 发酵工艺学 02533 普通生物学 02072 生物化学(一) 12521
酿酒工艺学 Z081701
交通运输 05105 民航货物运输
04570 民用航空法 05106
民航旅客运输 Z081716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专) Z081717
交通运输管理 02571 铁路站场
02575 货物运输组织
07267 道路运输组织 02573 旅客运输组织
07263 运输企业管理 00365 交通工程
02569 运输设备 02570 铁路行车组织基础
07266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 Z081725
汽车维修与检测 06921 汽车机械基础 05875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06904
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2
汽车概论 Z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82230
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
03894
施工项目管理 03887
建筑工程基础 03891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合同管理 Z100701
护理学 02113
医学心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Z100801
药学 03027
植物化学
03026
药理学(二) 03034
药事管理学 Z100803
中药学 02972
中医基础理论(一) 03037 药用植物学 02974
中药学(一) 03040
中药鉴定学 B020104
财税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233
税法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106
金融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110 国际贸易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B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B020208 市场营销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10 旅游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99 中外民俗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06124 旅游文化学 B020216 电子商务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B020222 物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29 物流管理 07725 物流规划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726
物流经济学 B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261
行政法学
B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B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B030302 行政管理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320
领导科学 B040102 学前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B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B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9 体育游戏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02 体育管理学 00497
运动训练学 B050104 秘书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0 领导科学 B050140
对外汉语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840 日语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B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B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2009 抽象代数 02013 初等数论 B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B08061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8182
自动控制原理(一)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0709 计算机网络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 01263 数据库VisualFoxpro及学校应用 01265 Photoshop图形处理
07227 电脑动画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3137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B080738 电子信息技术 07874 信息技术导论 06169 电子电路EDA技术 07871
多媒体应用技术
B081209 应用化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066 有机化学(二) 02471 环境生态学 05082 波谱学 B081311 营养、食品与健康
05766
新型食品概论
B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4231 建设工程合同(含FIDIC)条款 B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 08587
汽车服务工程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6906
汽车运行材料 02576 汽车构造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B090614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 02685 园林病虫害防治 02831 林业企业经营化管理
06505 森林游憩概论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 D030106
法律 00259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33 税法
D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D050201
英语 00840 日语
00600 高级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D050305 新闻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Y020106 金融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110
国际贸易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Y020155
文化产业 04140 知识产权概论 04125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04139
应用写作(本) Y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Y020208
市场营销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Y020210
旅游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99 中外民俗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Y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60
审计学 Y020216 电子商务
08395 网络金融与管理 08674 计算机网络基础
Y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06088 管理思想史 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8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82
公共关系学
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Y020221
建筑经济管理 02460 工程质量与进度控制 02204 经济管理 01564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Y020222
物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227
资源经济与管理 02560 资源经济学 06726
资源政策与法规 06728 资源信息管理 06734
财政与税收 Y020229
物流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7725 物流规划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117 铁路运输组织学 07726
物流经济学 Y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Y020256
项目管理 11880 项目组织与团队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Y020261
工程财务管理 06072 企业财务审计 05293 国际工程与建设项目管理
Y020263
现代商务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947 国际商务管理学
Y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Y020302 酒店管理 08424 酒店管理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6126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6124
旅游文化学 Y020314 销售管理
Y030106 法律 00259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33 税法
Y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Y030302
行政管理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320 领导科学 Y030405
侦查学 00382 刑事侦查学导论
08027 侦查措施与策略 08031 经济犯罪侦查 08028 审讯学 08030
犯罪侦查 Y040102
学前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Y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Y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9479 健身理论与方法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9 体育游戏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02 体育管理学
09480 学校拓展训练 00497
运动训练学
09478
休闲体育学 Y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67 马列文论选读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
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140
对外汉语 00840 日语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201
英语 00840 日语
00600 高级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Y050206 英语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600 高级英语
Y050218
商务英语
05959 外经贸应用文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Y050305 新闻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Y050310
播音与主持 00504 艺术概论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311
广播电视编导 01181 电视节目导播 01183 电视文艺编导 01184 电视艺术片创作 01179 非线性编辑 Y050408 音乐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9471 舞蹈教学法 04805 声乐教学法 Y050410 美术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Y050437
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0709 室内设计 00755 广告设计与创意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43 服装设计与工程 03908 服装材料学 01014 针织服装设计
Y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2009 抽象代数 02013 初等数论 Y070405
生物技术 06708 发酵工程与设备 02066 有机化学(二) 06648 生物技术概论 06705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Y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2140 信息咨询 Y080105 石油工程 01135 油藏工程 06340 油气开发地质
Y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Y080338
机电设备与管理 08300 机电设备管理 02204 经济管理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2561
机械工程材料 Y08061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8182 自动控制原理(一)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Y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Y080705
电子工程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306
自动控制理论(二) Y080707
通信工程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Y080709
计算机网络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Y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 01263 数据库VisualFoxpro及学校应用 01265 Photoshop图形处理
03137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Y080738 电子信息技术 07874 信息技术导论 06169 电子电路EDA技术 07871 多媒体应用技术
Y080789
嵌入式技术
Y080806
建筑工程 02446 建筑设备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Y080809
交通土建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12376 基础工程设计 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08274
交通工程概论 Y080825
土木工程
08459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Y081205
化学工程与工艺 00714 现代仪器分析
05044 化学反应工程 02485
化工热力学 Y081209 应用化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066 有机化学(二) 02471 环境生态学 05082 波谱学 Y081311
营养、食品与健康
05766 新型食品概论
Y081707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06287 结构设计原理(本) 02407 路基路面工程
05497 基础工程 06523 线路工程(本) 06527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Y081715
空中交通运输 07710 签派程序与方法 07702 现代飞机系统 07696 航线气象 07700
航行情报 Y081718
交通运输 02568 交通运输经济
05110 机场营运与管理
07112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07113 国际货物运输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295 运输市场营销学 05108 民航市场营销
07117 铁路运输组织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05111 民航运输生产组织
07301 交通工程学 Y081719 机场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81726
汽车维修与检测 01832 机械测试技术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2576 汽车构造
03483 发动机原理 08518 汽车安全检测技术 Y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Y082225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 05091 航空器适航管理 05094 电子飞行仪表系统 05093 飞机电气系统 00054 管理学原理
07694 人的因素 Y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4231 建设工程合同(含FIDIC)条款 Y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 08587 汽车服务工程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6906 汽车运行材料 02576 汽车构造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Y090115
园林
07427 园林生态学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7435 园林工程学 Y090613 牧业高新技术与管理 06173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 08998 动物生产新技术与应用 06495 动物微生物 06497 动物营养学 Y090614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 02685 园林病虫害防治 02831 林业企业经营化管理
06505 森林游憩概论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 Y090705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 07287 现代农业推广理论 02679 种子学
07289 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 07286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 02834 农产品市场与管理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 Y100311
检验 01651 仪器分析、检验仪器原理及维护
Y100702
护理学 02867
卫生统计学 03011
儿科护理学(二)
03007
急救护理学 Y100805
药学 05522
有机化学(五) 01759
药物化学(二) 01761
药剂学(二) 01763
药事管理学(二) Y100907
生物制药 06711
生物制药学 03748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
研 究 生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院(系、所)
2018年9月1日
开题报告要求
一、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自选)。
二、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或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六、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七、计划进度。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附注:
1. 开题报告须存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
2. 开题报告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3. 开题报告打印后提交给导师,再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提交给EMBA教育中心。
4. 申请某学期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间为该学期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00之前,过期不予受理。
一、论文题目及来源
论文题目:NZ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管理学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结合本人所在的NZ县发展现状与问题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属于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NZ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阳南阳;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土面积三千八百五十九平方公里,总人口六十万人。NZ县山、水、林、城资源特色突出,景区与城区融于一体。拥有48大泉、72河堰之美誉。林地37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6%。林特资源有1500多个品种。近年来,NZ县农业产值增速一直居于各县区前列,建设了优质粮油蔬菜基地85万亩,优质林特基地67万亩,优质烟叶基地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并已形成以涌泉工业园、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格局,且近两年因园区的投入生产,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NZ县经济拉动力。正在着力建设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5个4A级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后起而勃发。
目前,中国的国家政策与襄阳市的地方政策的发展为NZ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实施为NZ县抢抓特色和优势资源提供了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襄阳所处的鄂渝豫陕毗邻地区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襄阳市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为NZ县未来城市定位指明了方向;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政策为NZ县建成特色城市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乡统筹是NZ县这样的人口大县城市化过程中关键的举措,也是城市特色的形成基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则为NZ县的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导向。
2)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NZ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NZ县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与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前,NZ县引进的大多数属建材行业,浪费了大量的石灰石、磷矿石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农村饮水困难;二是产业发展定位问题。目前NZ县已形成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六大产业,但大多数未成为终端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导致附加值较低。本文就如何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产城融合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本文致力于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SWOT分析方法,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为NZ县打造以山水农林保育为基底的绿色之城,以产业转型升级,集约高效为基底的活力之城,服务齐备、 资源丰富、品牌响亮的文化之城,环境优美、 人地和谐的宜居之城提供一定得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最初是用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产生。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综合部署以及实施管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还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综合性、前瞻性以及强制性等特性。通过对空间资源、土地以及各项建设的实施与管理,城市规划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市与区域等十大关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1933年,《雅典》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以及交通;1977年,《马丘比丘》中进一步提出城市的综合性、多功能概念,并指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主要是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的多样化。因此,城市规划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而繁重。
作为一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措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调控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1980年,我国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开始实施;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位是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要求“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又及时注重城市实体形象的塑造。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一股重要的城市公共事务的组织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傅约翰(JohnFriedmann) 对不同规划类型在公共领域的角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四个,即规划作为社会改革、规划作为政策分析、规划作为社会学习以及规划作为社会动员。而结合我国目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城市规划至少要担当以下三种角色:调控人角色,对城市的宏观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进行调控;公益人角色,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益,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要想使城市规划担当以上的社会角色,就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从蓝图向过程的转化。
2)发展战略概述
发展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新事物的出现,其核心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辞海》中对战略一词的定义是,“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它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在英语中,战略一词为“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指挥军队作战的艺术”。目前,战略也已经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性、长期性、整体性、决定性的谋划,战略属于一个概念性的统称,主要包括了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开发战略等。
“发展战略”一词最初是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中,属于一种最基本的战略。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从总体上决定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原则与谋划。发展战略的内容主要有战略背景分析、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对策等。总体而言,不同领域的发展战略均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征:
(1)全局性。任何战略问题都是以研究全局指导原则和谋划方案为目的。发展战略对于制定该战略的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来说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长远性。长远性反映了客观经济社会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时序规律。任何组织在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选取、战略措施构建及战略实施管理等步骤上均按照一定的时序步骤与规律进行战略的管理,进而产生时序上的功能效应,使得能够在远期产生近期意想不到的后果。
(3)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战略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以便进行科学管理。
(4)利益性。无论发展战略的内容和谋划方式是什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服务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发展战略主体的利益也是发展战略的一个本质特征。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然后,对NZ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NZ县目前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对NZ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找出NZ县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得出NZ县的战略定位。
再次,从战略原则、思路以及阶段性任务等方面对NZ县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构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体系。
最后,从人才引进,竞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论文大纲如下所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2 NZ县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NZ县简介
2.2 NZ县现状分析
2.2.1 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现状分析
2.2.2 资源现状分析
2.2.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NZ县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3 NZ县战略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SWOT分析
3.2.1 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3.2.2 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
3.2.3 内部环境优势
3.2.4 内部环境劣势
3.3 战略定位与选择
3.3.1 战略分析
3.3.2 战略定位
4 NZ县城市发展战略思路与体系构建
4.1 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4.2 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及任务
4.3 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建构
4.3.1 城市产业战略
4.3.2 城市休闲战略
4.3.3 城市文化战略
4.3.4 城市绿色战略
5 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结束语
五、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相关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战略领域涉及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回顾。
案例研究法:本文以NZ县的城市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Z县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NZ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NZ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了NZ县的发展战略。
论文的研究路线图如图1所示:
六、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2013年3月——2013年4月:文献查阅及收集相关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6月: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
2013年6月——2013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9月: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2013年10月: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 艾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2] 陈友华, 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3] 储玉坤. 周建平.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4]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地理学报, 1999.54(2):106-115
[5] 雷翔. 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 刘翠明, 张峻. 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4,11:49-50.
[7] 石杰琳.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决策探索, 2001, (5):42-43.
[8] 孙施文. 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7)
[9] 袁中金.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0] Miehael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BerrettKoehler, 2002.10
[11] Miehael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Berrett Koehler, 2000.
[12] Miehaele. Porter.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rrett Koehler, 2003.
[13] W.ChanKim: Renee Mauborgne. Blueoeean Strat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院(系、所)领导签字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 ; 景观生态; 金盘山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269-02
生态旅游最初是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在欠发达国家被迫开始的,现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经济的新增长点。生态旅游的兴起引发了研究热潮,从众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三重含义。一是哲学理念的,即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二是科学层面的,指科学技术的研究,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三是商业意义的,指一种旅游产品。在旅游规划规程中,生态旅游既被看作产品,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因此,生态旅游可看作是线路的组合。其中,金盘山生态旅游区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1.金盘山景区概况
金盘山态休闲旅游区地处福建省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章金村内,章金村属于革命老区基点村、省级生态村。位于上杭县城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6°30′-116°45,北纬24°59′-25°01′。东西宽2380米,南北长3300米,面积4约650公顷,其中山林面积 606 公顷,农田面积 43公顷。村有118户519人。距离上杭县城区1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平均气温19摄氏度,无霜期300多天,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地,土壤含无机磷丰富。它位于上杭县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轴线上,是红色古田-才溪-临江楼旅游~摩陀寨~李氏大宗祠旅游区风景区黄金旅游线中的重要节点。
2.景观生态学分析
对于具体的旅游地而言,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旅游活动载体,同时作为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基因库,在线路规划中,引入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生态因素,可以使两方面的功能更好实现[1]。本文从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景观功能分区等方面出发,结合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来探讨金盘山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
2.1 金盘山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是指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即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空间结构分成3种基本结构或要素: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简称斑块――廊道――基质模式[2]。
(1) 基质背景和景观斑块。金盘山的基质背景可描述为:原生态的亚热带自然风景、生态家园。构成这一基质背景的景观斑块包括:
一是植物景观斑块。以天然阔叶林居多,主要常绿阔叶树有米楮、苦楮、甜楮、丝栗栲、细柄阿丁枫、杨梅、木荷等树种,常绿针叶树有马尾松、杉木等。林相比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较分明,加之丰富的降水,温暖的气候,较大的相对湿度,使景区内的阔叶林外貌带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二是动物景观斑块。未被完全开发的金盘山生态环境为飞禽走兽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
三是气象景观斑块。地处金盘山风景区,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地处高处,可观日出、云海、佛光,赏如梦如幻的自然美景。
四是社会人文景观斑块。金盘山开发出的农业观光园、农家乐、休闲健身场地、寺庙禅寺,是社会生活、人文底蕴的结合。
(2) 廊道。金盘山廊道从空间上分为3类:一是区间廊,即外部旅游者进入金盘山景区的各种交通线路;二是区内廊,即景区内连接景观斑块的内部通路:三是“斑”内廊,指景观斑块内部的旅游线路,如寺院内的游览路。从形式上分为两类:一是人工廊道,如公路、桥、蹬道、游山石径等;二是自然廊道,如河流、植物景观斑块的自然分水岭等。
2.2 金盘山景区景观功能分区
一定范围的区域环境即是一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在该景观中存在廊道、斑块和本底基质三要素。景观要素本身在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外观上的不同或变化而导致区域的景观结构的不同与变化。景观结构的差异性就导致景观功能的差异性,如使物种、能量、养分和信息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与相互影响导致生物种群的变化。因此,在景观规划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景观格局进行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设计和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景观资源现状,结合生态休闲旅游区发展要求,把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分为“一个中心,三园五区”:“一个中心”即服务中心;“三园”即果园、竹园、茶园;“五区”即休闲农业观光区、寺庙区、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1996年L.B.W.Nieuwkamp提出的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3]。这些分区模式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规划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据此,金盘山的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属于野生游憩区;寺庙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属于密集游憩区;果园、竹园、茶园(三园)、休闲农业观光区属于自然环境区。
3.生态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符合生态旅游主要特点的原则
生态旅游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作为旅游资源,并强调保护旅游资源。其主要特点是:自然性、保护性和参与性[3]。
3.2 体现综合效益的原则
这一原则既是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旅游地规划中实际应用的体现。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效益,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即要符合旅游者的需求,体现市场经济需求。
4. 金盘山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
根据金盘山景观格局和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以及生态旅游规划原则,将各景区规划定位如下:
4.1 “一个中心”:服务中心
主要用于为游客提供服务和景区的日常管理,同时也是一个展示窗口,拟在入村水口设置迎客门1座、接待室和服务区600、广场2000。接待室内布置与生态休闲信息相关的石景、图片、文字等,宣传生态旅游文化。
4.2 “三园”:果园、竹园、茶园
充分利用现有竹园、果园、茶园,通过集约经营管理措施,修建观光、生产体验园,开展三园观光、生产体验活动。吸引游客。
4.3 “五区”:休闲农业观光区、寺庙区、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
・休闲农业光观区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功能。利用现有的农田和荒坡地发展种植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绿色环保农副产品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使用古老农具用牛犁田、爬田、插秧等体验农事生产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寺庙区
选择在金盘山处建1座朝圣庙,金盘山自然植被保护完好,景观资源丰富;地势开阔平坦,进行场地平整绿化、平地修建其他辅助设施,维修改造原有小路连接森林沐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在山顶处的雷壁寨建观光塔1座,塔的建防护栏。早上可观看日出,晚上可以欣赏到上杭城灯火,可极目眺望,使人心旷神怡。
・森林浴区和珍稀植物鉴赏区
燕子角山场到长坑里山场,群山绵延,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形成极好的山地小气候,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蕴藏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山中有大片的原始阔叶树林、有瀑布等,在山间荒田和游览公路旁,设计种植珍稀阔叶树种,树种选择红豆杉、银杏、花榈木、竹柏等等。开展体验森林浴,丛林探幽活动和珍稀植物鉴赏活动,开展登高揽胜等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瑟皮沙山场的瀑布景点为依托,修建木栈道及凉亭等配套设施。对道路两侧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修整,于林中布设游步道、石凳、休息亭等,并在林下套种一些芳香植物、市民通过呼吸芳香物质的精气,刺激大脑植物神经,增强内分泌,改善身体状况,达到康体目的。通过珍稀植物的鉴赏,人们从中得到科普教育,增强了保护植物保护大自然的的意识。
・休闲娱乐区
拟将现有村部分民居改造成农业生态休娱乐闲区,布设农家乐20家。适当增加休闲娱乐厅、餐饮美食、时尚休闲等建筑。为游客提供与体验民俗活动,诸如打糍粑、做米板、炸枣,舞龙灯、舞香灯、对唱客家山歌等娱乐。在民居周边植物种类相对单一、同时又属视觉焦点的地段,进行适当人工栽植的绿化树如:香樟、南方红豆杉、银杏、竹柏、天竺桂、枫香等。同时配种些红花继木、红叶石楠、铁树、金心女贞等观叶植物,营造景观林,达到春季山花烂漫和秋时红叶漫山的效果。
・运动健身区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老虎岩(溶洞),离老虎岩200M的彩圆背山场,海拔350M,自然植被保护完好,建塔一座,平地修建防护栏,区内设置健身场地和器具1套。同时用福建山樱花,山杜英,红枫,海桐球、红叶石楠球、红花继木球、金心女贞球等树种绿化。,在彩圆背山涧汇合出口处筑坝新修建人工湖1个,沿湖修筑环库路,沿路种植绿化树。如:垂柳、大青、天竺桂、桂花、大皇椰等,适当地段修筑垂钓台,供人们钓鱼修身养性。山顶雷壁寨与老虎岽大山遥遥相对,其海拔高海拔高度777.7米(老虎岽海拔582.1米),地形开阔平坦,修一登高望远塔,不仅可观赏金盘山整个景区,而且还可以眺望上杭县城及客家汀江母亲河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4.4、绿化美化规划
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内的植物资源丰富,以天然阔叶林居多,林相比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较分明,加之丰富的降水,温暖的气候,较大的相对湿度,使景区内的阔叶林外貌带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如种类众多的粗大木质藤本,滴水叶尖,林冠较紧密,中型叶植物较多等,构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
4.4.(1 )规划原则与措施
4.4.(1 )-1 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基础,必须加以保护,植物景观布局以保护和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
4.4.(1 )-2 在功能区、景点美化上,坚持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类型多样化的原则,通过补植,适当疏伐等措施,增加花果、色叶、芳香类植物,进行美化和香化,使森林景观丰富多彩。
4.4.(1 )-3 通过林种改造,林木定向培育,分期分批绿化美化,提高森林整体结构景观效果,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观赏内容,提高生态休闲旅游区景观质量。
4.4.(1 )-4 本着以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布局为重点,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合理的配置植物。以求各类建筑在风格、体量、造型、色彩等与自然植被环境彼此融治、相互协调。
4.4.(1 )-5 总体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景区的地方特色,同时又适当引进名贵、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培育发展稀有名贵品种,实行乔、灌、藤、草相结合搭配,形成地被植物、灌丛、攀援、亚乔木、高大乔木的复层森林群落景观,力求丰富棋盘石生态休闲旅游区的空间美感。
4.4.(2 )功能区、景点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配置应根据功能区的特点,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形成各自的特色。
4.4.(2 )-1 面上绿化美化
根据以保护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首先保护好现有森林、草丛,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内所有绿化都应乔、灌、花、草相结合,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相结合,森林按风景林经营,严格控制采伐。通过对林种的改造,在宏观上形成一定气势,以构成广袤无垠、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效果。根据景点开发和景观建设要求,可种植一些树形优美的风景树种,点缀一些观花、观叶的灌木和花卉,如山乌桕、山合欢、紫薇等,使生态休闲旅游区景观更增艳色,更具魅力。达到春时绚烂,夏日浓荫,秋季馥郁,冬令苍青的效果。
4.4.(2 )-2 线上绿化美化
线上植物景观设计主要是道路沿线绿化,以绿为主、绿美结合、绿中造景,植物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没有土壤。重点旅游线路应充分利用现有森林风景资源,采取规则式和片段式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护路林和遮荫林,以阔叶树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道路两侧或一侧有景可赏的地段,间隔5-6M种植一株香樟、山杜英、天竺桂等绿化树种,绿化树种间可栽植杜鹃、栀子花、福建山樱花、紫薇、红叶石楠球等灌木。剩余的空地可种植狗牙根草、蜘蛛兰、沿阶草等草本植物。在道路的转折处,配置高低错落的花境,以简胜繁,朴素简练为基础,不仅要有雄健挺拔、浓郁如盖;还要有朴素蕴藉,雅淡而看的效果,使之具有通透与庇荫兼具,显露与幽奥并存,处处入画,别具一番情趣。
4.4.(2 )-3 点上绿化美化
点上的植物配置以乔、灌、花、草植物群落,立体构成,遮角挡盖,以散植和孤植组成植物景观,花境、台前、游道边配以草花依高矮序列,季相、色相予以调整,使游人居住和闲游间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5、小结
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对金盘山景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保证生态自然性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游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生态旅游的特色。根据当地的气候、人文、环境等特点,形成了规划思路,对该生态旅游区的近长期规划建设有个指导性的意见,本文为决策们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有些细节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祁黄雄、林伟立:“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第22~26页,1999年第1期.
[2] 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第42页,科学出版社, 2001年.
[3] Nieuwkamp. L. B. W,Zone Medalling in Ecotourism [A],《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1996年.
[4] 《龙岩市志・上杭县志》 2012年编著.上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5]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2版,杨赉丽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6] 《园林工程》孟兆祯、毛培琳、黄庆喜、梁伊任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
[7] 《观光农业概论》潘贤丽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
[8] 《上杭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2012年编著.上杭县林业局.
【关键词】网络游戏;审美体验;互联网;审美活动
一、新世纪 新形式 新体验
随着电脑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的是,网络时代最大的变革不仅仅体现在传统形式的改变,而更在于互联网孕育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例如门户网站、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动画、电子邮件等,最典型代表是作为数字艺术形式之一的网络游戏的开发,网络游戏简称“网游”,是必须依靠网络技术,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娱乐、休闲等目的的同时在线参与的游戏。可以说,网络游戏的一出世,打破了传统的游戏方式,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命”,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新的娱乐形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中得到新的体验。最重要一点是网络游戏吸引人之处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重复,而是以现实生活中发生过或未发生过的故事为题材,以生活中所产生的经验为背景,打破现实生活中的限制,超越现实中的束缚,重新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关系、人际关系、交互关系。
一部游戏的问世,是游戏开发者和设计者对整个社会的认知,它将自己所看到、所体会到、所想到的世界通过想象力的加工反映到网络游戏中,他们将创造着自己的审美观,将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音效、设置的关卡、故事情节、人与人和人与机的交互都完美的结合起来,构成一部代表现时代的文化作品。当然一部完整的网络游戏也渗透着玩家的审美方式和价值观念,游戏的情感表达、思想主题、情节故事能否符合玩家的心理需求也是游戏设计者考虑的内容。当一部网络游戏与玩家达到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时,新的审美体验形式也同时出现。一种建立在电脑和网络上的新的传播艺术理念和表达灵感的形式产生,因此网络游戏成为了一个新时代审美体验的标志。
二、网络游戏是一种新的审美活动
网络游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游戏与传统作品有共同之处,从大的角度来论,他们都是表达情感的形式,通过形式去表达要宣扬的主题,宣泄自己的情感,不管是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作品,都是把情感、思想、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等蕴藏在作品当中,然后让人们通过看到、听到、体验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传统作品审美活动的不同之处:首先,网络游戏是建立在电脑和互联网的技术之上,它的发展是受技术条件发展的制约。网络游戏是数字艺术时代的产物,因此,与传统作品的最大不同之点是互动性,传统艺术作品是作者完成对象之后,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人们,而后其所传达的结果不能或者不能及时的反映给作者,人们只能被动的去接受它、欣赏它,单方面的实现传播信息与情感。而网络游戏不同,网游游戏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玩家与机器、玩家与玩家、开发商与玩家之间的互动性,这种双向的交互技术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它蕴藏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这也是网络游戏在短时期内飞速发展传播普及并获得年轻一代对它情有独钟的深层心理因素。其次,网络游戏不可能像文学绘画作品一样,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属于个人创作(偶尔是多数人合作完成的),而网游是包含多方面的艺术元素,它必须是集体的创作活动,这样,最终的作品也是属于集体劳动的结晶。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音乐,程序编辑,关卡,编导等各个部门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完成的,最后完成的作品是各方面合力的结果。因此,往往呈现出比其他个体劳动创作的艺术更加复杂的现象。
三、网络游戏是一种审美文化底蕴的体现
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造就出不同的文化产品。农业时代的主要艺术形式是绘画和文学,工业时代出现了照相和电影,在如今在信息时代,通过电脑数字技术制作完成的网络游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和一种特定的文化价值,它完善和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在视觉、听觉和审美体验的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方式,在人们原有的游戏娱乐基础上冲破传统形式的,在许多方面上,把现实中不存在的画面成为可能。
虽然网络游戏仍然不能被大家全盘接受与传统艺术表现平起平坐,但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定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才能从低级走向高级,这也是艺术实践的正常现象,因为艺术上的创造,必然带来人们感觉方式和审美习惯的改变,人们需要时间去接受、欣赏、体验它。一个事物的存在只要是合理的,即使在开始阶段不被人们理解,但最终也将被接受,这是一种时代的使然,没有哪一个时代不造就自己的艺术家。
四、保持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重重地束缚,人们在满足了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希望寻求一种缓解精神压力的途径,于是,网络游戏成为大多数人寄托的对象,人们置身其中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的确能将自己的情感得以宣泄,压力得到缓解,但这种体验是需要适度控制的,需要人们把握一个“度”,如果过分依赖负面情绪在网络游戏中宣泄,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谈及的“网络成瘾”,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影响,严重了让人们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成为一种精神鸦片,毒害我们的心智,这当然就更涉及不到“美”的存在。因此,我们要以严肃负责的态度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用审美的角度体验网络游戏,让这种新的媒体形式开启美学体验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9月
[2]霍美辰《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的新审美体验论》
[3]网络游戏:一种当代审美文化现象以―《传奇》为个案分析《美与时代》200712期
【关键词】城乡生态系统;安泽;可持续
1 引言:
城乡生态系统是构成并支持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城乡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城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现在中国人工环境的急剧膨胀正逐渐侵蚀着城乡环境中的绿色和自然因素。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乡发展模式已不再是由经济主导的局面了,而是特别重视城乡生态的建设,即保持现实与未来的协调,保持城乡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持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伴随着城乡发展观念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城乡生态系统规划地建设理论也应有新的发展。但现在城乡生态系统规划只能反映科学性却无法真正体现生态系统本身应具有的艺术和人文特性。
本文通过对安泽城乡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力图发掘如何运用城乡生态系统规划来调节城乡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基本要素间的协调关系,并通过尊重和保证城乡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找出塑造高文化品味的城乡生态空间环境的方法。以达到自然、社会、经济等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创造出和谐的城乡生态系统,希望对城乡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城乡生态系统的功能
城乡生态系统是以城乡中生活的人为主体,以城乡次生自然要素,自然资源和人工物质要素、精神要素为环境、并与一定范围的区域保持密切联系的复杂人类生态系统。
城乡生态系统不能仅给居民提供游憩场所、生产场所、休闲场所、自然景观等空间,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所起的作用。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城乡生态系统中包含的绿色植物既能维持和改善城乡区域范围内的大气碳循环和氧平衡,又能无能耗地调节城乡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还能调节城乡区域通风,减少风害、降低噪音等等。由此可见城乡生态系统的效益是多方位的综合体现的。
但是城乡生态系统的功能又与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科学文化、经济生活水平及地理环境息息相关。随着城乡生态系统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使其必然会成为影响城乡风貌的重要因素和城乡的重要基础设施,凝结着时代的各种自然、科学、精神价值要素的城乡生态系统,也成为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集结的重要因素。因此,城乡生态系统的发展应与城市文化建设及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总的来说,城乡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创造城市人文景观,提供休闲、健身场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还能防灾避难,值得我们重视。
3 安泽县城乡生态系统资源
安泽县隶属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的南中部、临汾市的东部,太岳山脉东南麓。东与屯留县、长子县为邻,南与沁水县接壤,西与浮山县、古县交界,北与沁源县毗连。全县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为1967平方公里。
安泽建国以来,绿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有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9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55.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提高到52.6%。尤其是1994年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以来,年均增加造林面积约6万亩,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进而在“十五”期间有林地面积从136万亩增加到153万亩,增加了17万亩。全县人均林木蓄积量41立方木。在工程建设的带动下,随着造林工作的不断开展,带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庞大的绿色屏障涵养了水源,形成独特的“安泽小气候”。2001年6月,安泽县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确立了安泽县领先的生态地位。
安泽县县城位于县域地理位置的中部偏西,近年来安泽县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县域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县域生态系统的建设也是安泽县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成绩很大,如大量建设了城市交通绿化和防护绿化,使得城市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虽然安泽县通过近几十年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绿地建设政策,城乡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但与目前国内绿化先进城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安泽县现状绿化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思想的不明确使得生态系统的规划方向不明晰,缺乏整体性协调性,缺乏地方特色,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同时,县城城市规划没有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对城市绿地空间的多样化功能认识不足,不注意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绿地景观缺少艺术性和地域特色;从性能来看,安泽县城因为城市较小,绿地的功能比较综合。现有四块绿地的功能性不强,除了文体广场绿地面积较大以外,其它几块绿地功能单一,面积不大,难以构成绿地系统。公共绿地分布在河流和过境公路的旁边,造成居民使用不便,尤其是309国道以北的居民,北部区片没有合适到达的公共活动的场地。安泽县城由城市公园及各类绿化廊道构成的城市休闲开放空间体系没有形成。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缺乏分级,地域分布不均衡,缺少廊道连通,布局孤立。
由此可见安泽县城乡生态系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因此,虽然绿化投入大,而生态系统收效微,
4 安泽县城乡生态系统规划探索
根据安泽县的城市性质和绿地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文对安泽县城区生态系统的目标和构想定位为:调整绿地布局结构,完善绿地类型,提高绿地配置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突出城市特点,使安泽县的绿化与现代化都市的城市形象相匹配,使安泽县在城市生态环境和整体面貌上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得以保护和突出。
4.1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优化城乡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营造城乡特色景观。笔者认为在城乡环境保护规划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必要的措施:
4.1.1 环境的保护
划定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 加大保护力度, 确保饮用水源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 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 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
4.1.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为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地,对土地承包者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等,重大建设项目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4.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 应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综合平衡,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
4.1.4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切实搞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大力发展科技, 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减少樵采对林木植被的破坏。
4.1.5 保护生态环境
城乡域内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它人为破坏活动。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 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4.2 城乡生态系统与自然人文资源的结合:
通过利用城市的山水自然资源,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考虑城市未来的拓展方向和模式,完善城市功能组团分隔,构筑安居和发展的山水型园林城市。通过园林绿地建设,弘扬地方文化,改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安泽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为:
4.2.1 公园绿地
规划公园绿地的布局应满足市民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县级公园,步行15分钟到达大型公园或生态绿地的原则。规划公园绿地按“片区级”划分, 规划6处片区级公园绿地,其中5处为新增公园绿地,主要布置在生活功能主轴线泽明路上,片区级公园绿地按500米服务半径设置。
4.2.2 组团绿地
为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应在县城中建立组团绿地,做到基本覆盖泥土。应充分利用零散用地种植花木,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组团绿地主要分布于城市景观道路两侧、部分河道两侧以及居住区出入口附近,在居住人口密集、商业活动聚积之处、新区和旧区,分别以丰富城市空间环境、消灭绿化盲区为目的,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组团绿化,如:空、荒置地复绿、旧房改造和违章拆建等,争取更多的亲切宜人的绿化空间。
4.2.3 防护绿地
规划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积极营造人工林,在规划区内的山体、河流、水源保护区、工业区周围、市政管线和交通干线两侧布置防护绿地。在高速公路、城市过境道路两侧设置宽度30-50米的隔离绿带;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周围、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及高压线走廊沿线设置一定宽度(10-20米)的隔离绿带。规划防护绿地面积共计48.85公顷。
4.2.4 滨河绿地
滨河绿地主要是在河流水道两侧布局带状绿地,规划宽度一般为两侧各10-50米。
在街头绿地和滨河绿地中需要建设一些活动设施及人工种植花草、树木,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绿地。
4.2.5 住区公共绿地
在县城居住小区建设中,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绿化用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采用人均2平方米(其用地面积计入居住用地之中)。
4.3 安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4.3.1 城市景观风貌要素及特征
基本要素
(1)山:县城位于山谷之中,东西两侧为连绵的山丘。西侧山峰雄伟浑厚,东侧山峰险峻挺拔;山丘遍布绿化,呈墨绿色;山形与山色是县城景观最重要的背景。
(2)水:沁河从县城东部沿山脚而过,是城市景观精华所在。河中有树,各种植被十分茂盛;河床漫滩,河道蜿蜒曲折;水声淙淙,悦耳动听;树、河、声是安泽县城最有价值的景观特质。
(3)林:县城山上到处长满了松树等树林,郁郁葱葱,为城市景观带来了生机和绿色。
(4)城:城市在河谷中沿河呈带状布局,低多层建筑分区明显。
4.3.2 安泽城市景观规划目标:
(1)河谷山城:从地理环境看,安泽县城山丘、河流、城市紧密结合,呈现典型的河谷山城特色,具有较为独特的景观特征。
(2)历史与现代兼容:城区既有以现代建筑为代表的城市景观,又有以历史上形成的大片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平房区为代表的传统地方建筑景观,新旧共存,体现出城市发展的脉络。
(3)传承历史人文:各种建筑符号、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等等都体现出了山西本土的文化风格,在城市景观上呈现出独具特色地方人文的特征。
4.3.3 安泽城市景观规划探索:
规划形成以沁河为主要景观廊道,以周边山体、树林为背景,以特色风貌区为重点,山、水、城、园交融的景观格局:
(1)“一心”――规划安泽月亮湾湿地公园及周边景观,为安泽县城公共景观中心。
(2)“三轴”――三条主要道路景观轴线:
一是滨河大道,为滨水景观轴线,具有视线开阔、自然景观丰富等特征;二是国道路,是县城东西方向主要联系通道和主要的城市出入口所在地,具有开阔的视野、变化起伏的地形等特征;三是泽明路,为城市重要公共景观主轴线。三条重要城市景观道路将城市的主要出入口、重点景观地段和结点,以及山与水连接起来,是城市景观认知的重要途径。.
(3)“四区”――五类景观风貌区,包括:
城市公共景观风貌区:为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建筑形成的风貌区;
现代城市居住风貌区:为城市现代化居住社区风貌地段;
传统特色居住风貌区:城市中部、泽明南路东侧的平房区是安泽县城最具规模、最具历史特色、建设条件较好的平方建设区,目前居住环境不佳,但平房区建筑群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方面具有较强的地方传统特色。建议在平房地区的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尊重现状,挖掘这一地区建筑的历史文化资源;
自然景观风貌区:以荀子公园山体、西山山体以及高壁村北山体为主的县城周边山体,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区域。
(4)“六廊”――六条生态景观廊道,塑造沁河及其他6条支流沿线的生态景观廊道。其中,沁河及其沿岸绿地河谷为县城最主要的生态景观廊道,另外以城区内的沁河支流为基础形成的6条生态景观廊道。
(5)“六片”――八片公园绿地。(见表1)
通过这些手段,使市域和市区生态资源背景之间建立联系,并构成自然与人工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生态网络,以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
5 结语
城乡规划的实体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城市与乡村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因此在生态系统地规划中,对文化进行有效利用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因此从发展旅游、塑造城市特色角度来看,城乡生态规划应注重寻找有传统文化魅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模式,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从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发,强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与区域或城乡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
同时,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仅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必须遵循协调共生的原则,使得城乡生态系统形成动态平衡,在这个系统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常处于非平衡状态。只有当城市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时,整个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焦胜等著,《城市生态规划概论》,北京,化工出版社,2006
[2]黄向华,《城市园林生态系统规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2007
[3]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8294);“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J08B04)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两型社会;集束城市;生态城市;九华
Abstract:In December 2007,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ity Group“two-oriented society”(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pproved by the State. Two types of society that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societ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 two type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area, shoulders an important historic task. Is located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Jiuhua Riverside Metro urban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target region. Jiuhua and Changsha big butt Hexi District, caused by the pilot of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thought, in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from around the connection area Jiuhua research planning, in order to cluster in urban and eco-city concep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types of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some methods used to express the thinking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Two types of social;urban cluster;ecological city;Jiuhua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77-03
1前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长株潭城市群继浦东、滨海新区、重庆之后成为第四个获此特殊政策支持的地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型主体、环境友好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体系、环境友好型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型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九华概况
九华经济区作为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是未来湘潭主城区的重要组团,东临湘江,南接湘潭市区,北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交通区位优越,上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潭西线高速纵行南北,并设有湘江千吨级航运港口(图1)。自2003年湘潭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启动九华经济区建设以来,现已形成十余平方公里建成区,以汽车、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具备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
现实的发展,铸就了九华人的骄傲,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九华经济区达到了一般园区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达到的水平。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区陆续引进了台湾联电、韩国三星、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吉利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吸引了400多亿投资,建设面积达到10km2。
1.2两型目标下规划理念的转变
新的发展背景与诉求,要求从规划引入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人为本,引导城市、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图2)。
2集约用地理念
2.1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全局和长远。从20 世纪80 年代算起,我国已经进行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两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理念上都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更没有真正地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2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西方国家真正称为“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或近似称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外延要比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小得多。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是县市一级的规划或者是城市规划的代名词。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念还是值得借鉴参考的,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念,该理念是在欧洲可米尔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精明”(smart)的内涵,强调的不是将土地保护发展孤立或对立起来,而是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其内涵就是一项将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促进更加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选择,通过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将居住、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并将开敞空间和环境设施的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精明增长”理念在设计原则上的体现,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以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特点的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典型代表是“新城市主义”( NewUrbanism)和“公共交通社区”(TOD)等。
2.3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2.3.1九华用地现状
通过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基地的坡度坡向(图4-5)进行分析发现,基地65%的用地坡度小于8°,坡度小于15°的占85%以上(表1),总体地形相对较平坦,有利于新城的整体开发。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分析评价,规划将用地分为不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三大类。基地地形总体上形成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楔形谷地,现状主要为农田、耕地,以及零散的水系。
2.3.2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集束化的城市中心布局也符合九华滨江新城的区域定位,九华经济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其发展有如一双手,一只代表长沙、一只代表湘潭和株洲,南北对称,两手汇聚,区域的发展能量集聚于新城中心,共同托起九华这颗长株潭地区的绿宝石。主要功能集束以工业区为起点向湘江发散,符合九华经济开发区由内向型集中向外向型发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依据功能集束形成的中央城市格局也将进一步整合规划区“山水合城”的生态特质,形成面向湘江开敞的城市空间框架。主要功能由西向东发展,契合了九华由现代制造业向生产业,再向消费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逐步发展的态势(图6)。
在以上三个主要功能区的基础上,未来的滨江新城中心将以七条功能集束构建城市脊梁。中央集束轴依次集合行政管理、中央公园、金融中心和展示中心,直指湘江对岸昭山景区。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两条商务办公集束和两条居住集束。北侧生态游憩集束指向兴马洲,南侧产业发展集束指向湘江对岸仰天湖景区(图7)。由内而外,由西向东、由陆到江――九华经济区的东向发展实现了九华新城内部功能的有机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可控状态下的最优新城拓展的理念,也符合资源友好和环境节约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3生态城市概论
3.1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洛斯基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的计划研究过程中再次强调“生态城市”的概念,美国生态学家查理・瑞吉斯特等国外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有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态学规划理论策略研究
景观生态学理论策略研究: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认为:组成景观的景观元素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景观中任意一部分都无外乎这三种类型,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者落在廊道中,或是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里。三者构成的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对某一物种来说,较大的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发展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图8)。
3.3九华生态城市规划
3.3.1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
城市环境需求:城市生态环境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抵御外来生态灾害,提供生态资源,维持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共生等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业态开发需求:在城市的开发中,自然风景条件好、生态环境佳的地方是商家的必争之地,所以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合理开发,创造经济效应的的基础。
通过对基地的现状自然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生态策略的理论研究和“两型”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对九华滨江新城的生态目标定位为: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示范区
――“开放共享、原生共生”型生态城
――“自然和谐、山水宜居”型人文区
3.3.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3.3.3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备选用上,充分考虑“环保健康”的要求,比如采用热泵驱动的热、湿负荷独立控制的音效、环保、健康型空调系统,避免使用有凝结水单盘管,通过除湿机内盐溶液的喷洒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及其它有害物。使用绿色环保制冷剂。禁用水冷式空调,降低能耗,采用环保的冷却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建筑内部,也应当结合具体条件,考虑生态绿化,在屋顶或是建筑内部设置部分绿化设施,改善局部气候和环境(图9)。
对于污水雨水的收集和处理,也应当予以考虑,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浪费(图10)。
4结语
作为湘潭大河西先导区的九华滨江新城,它的发展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的综合区位,它的交通优势,因而它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九华的研究,以及资料搜索,概念论证等等过程,坚定了自己对它的认识,亦即对两型社会下的城市规划的认识,集束城市和生态城市主要是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主要包含土地集约、功能集约;生态景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观点,旨在阐述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些观点。
参考文献:
[1]周正华.浅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模式[J].金融经济.19-20.
[2]刘茂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8(2):35-37.
[3] 杨方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型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7:13-17.
[4]陈常优,李汉敏.基于节约集约土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J].603-608
[5]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3):67-72.
[7]张占录,张占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 体育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决定着体育的功能,中华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在分析中华武术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指出武术在农村开展的可行性,重点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中华武术新的发展指向。
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和政治较量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华武术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
1中华武术的价值功能演变
中华武术作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武术在几千年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和热爱中国武术的外国人,它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产物。中国武术不但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还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另外,在中国武术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等。中华武术是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起来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艺术审美、陶冶情操、防身自卫和休闲娱乐等价值功能。
武术的价值功能演变是因当时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武术的功能演变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结晶。在其绵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功能,并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只是在中国历史变迁发展的不同时期,武术为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或是突出它其中某一功能,或是扩展其外涵,或是淡化其某一作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尊重武术与中国社会变迁、演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将武术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站在高度抽象、多维思考的角度,从动态上、从武术发展的趋势上去把握它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概括出武术的全部。对过去的武术,对未来的武术的研究都必须如此。”
2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开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即生产实用性、民族性、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传承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的传统体育文化,所显示出的精神情感、生命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静态文化价值(渗透着社会历史的精神产物)和动态文化价值(活跃在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民间的传承习俗)两方面。意味深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其别具一格的民族艺术、审美观、民族情感着重于在姿态的意趣里塑造人,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2.2新世纪农村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党的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经济收入普遍提高,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除了干活吃饭,无所事事”那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一种既健身娱心又培养人品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很好地满足人们这一需要,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意义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开展健康向上、内容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但能健身娱心、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有利于建立健康、合理的新型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农村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就是挖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顺应和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既定规则,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务的具体过程中得以体现。
3.1政治
3.1.1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闲时间增多,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农民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没有一种合适的体育活动去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很可能沉溺于酗酒、赌博,不但危害身体,也给农村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在农村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不但能健体娱心,而且能引导农村的社会风气,民族传统的功能和价值在此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积极向上、严守法纪、互相帮助、相互尊重的新一代农民正在成长。近年来,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农村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赌博、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1.2增强农民凝聚力。凝聚就是团结,凝聚力就是团结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它特有的文化认同,无疑是一种密切民族关系,增强人们团结的凝聚剂。它的聚合、凝结功能主要产生于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民族精神是从各民族的文化思想、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中升华出来的思想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在规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培养农民的凝聚力是极为有效的,如舞龙、龙舟竞渡、拔河等活动,多是以村寨乡里为参赛单位,参赛者除了有强烈的个人竞争心理外,还都伴有集体荣誉感。在这类富有竞赛性的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的状态如何,往往是竞赛成败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场景之中,这种将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对培养民族精神、增强农民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转贴于
3.2经济
3.2.1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因此农民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注意锻炼身体,加上生活水平较低,导致其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疾病发病率高,这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加拿大著名体育专家奥帕茨指出:“身体健康的群体比身体不够健康的群体较少受伤,工作效率更高。即使受伤也能够更快地回到工作岗位。”生产劳动虽然也是四肢活动,但它是简单动作的重复,如果得不到调剂,日积月累必然造成机体损伤或畸形,甚至影响或降低劳动效率。要树立科学健身的新思想、新理念,纠正“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农民体质,而且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有朝气、有活力的新农民形象还有利于吸引外来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因而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保护和增强农村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2.2促进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余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术、气功、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是老少皆宜,又极具健身功效的运动。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项目,吸引游客参与的同时,又能加快当地体育附属设施的健全,加速农村体育产业更全面地发展。
3.3文化
3.3.1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对体育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迫切,广大农民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秧歌舞、太极拳等地方传统健身项目。这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自身价值的实现,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
3.3.2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农闲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扑克、玩麻将。我国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文化水平及文明程度较低,不少地方陈规陋习、封建流毒较深。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摒弃陋规恶习、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都具有独特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如中国武术,其注重惩恶扬善、己诺必诚、尊重师道、立身正直等武德,是一种典型的将道德和审美等作为其重要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把广大农民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中来,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对于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人们形成博爱的世界观及自我的超越,提升社会道德水准。
4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特点、功能和价值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可比拟的,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又能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居住分散,民族传统体育的重点应放在乡镇。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以业余、自愿为原则,开展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健体娱心,防病治病,又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转变了观念,增强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利于农村以“体”会友,以“体”会商,促进农村的经济交流。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的稳定;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参考文献
[1] 江百龙,陈青山.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 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任海,王庆伟,纬晓东.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教育;教育价值取向;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55-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价值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整个教育工作实践的出发点,许多教育现实问题都源于教育价值取向[1]。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的程度。教育价值就是教育这一活动及其结果满足教育主体需要的程度。它反映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之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客体进行的思考与选择;教育价值取向就是以教育主体的自我立场对教育价值的自觉判断与抉择,它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实现[2][3]。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包括生存或谋生、满足兴趣或精神需要、完善或自我实现等价值;社会价值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价值[4]。其中,满足兴趣或精神需要、自我完善或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中的文化价值属于教育的本体价值,生存或谋生以及政治、经济价值则属于教育的工具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分类相对应,教育价值取向也可以分为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本体价值取向与工具价值取向等。作为教育纵向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先进文化引领者的大学,自诞生以来其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就一直是学界积极探询的热点和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以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为导向的,而价值取向是维系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所在[5]。一般认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在高等教育实践领域中保持的价值立场、态度及倾向[6]。
随着人本主义和教育民主化思想影响的深入,残疾人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其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展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体功能是赋予人以价值生活之能力,要求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生存尊严和理想追求,给人以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和完满人格的自我塑造。就此而言,教育理应面向、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与排斥残疾人,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7]26。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社会偏见与陈腐观念的存在,残疾人平等的公民地位及权利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而当今我国大学似乎又集体陷入了创优或改革的焦躁状态,在激烈的竞争中出现了价值取向上的迷惘与失衡,非但没有与政治保持良好的边际距离,而且深深地卷入了经济的功利主义漩涡,过度追求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个体生命价值,导致残疾人高等教育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边缘化状态[3][8]。大学人文精神的衰微以及由此引发的公众对其品质危机的责难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高等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与残疾人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9]。为残障人士之福祉考虑,审视特殊教育对生命关怀的人文诉求,理性反思当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回归大学本身的高尚与包容精神,无疑是当前大学精神重构和社会文化重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
二、当前残疾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及偏离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内在要求,对于保障残疾人平等教育权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0]。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党和国家就致力于残疾人教育层次的提升与生存状况的改良,开始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各种教育现实问题也十分突出,很多问题实则根源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尤其是以急功近利为标志的功利主义对教育本体价值的冲击。当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残疾学生的生命本体价值被弱化。二者的失衡主要表现在:1)残疾人高等教育各种安置形式(特殊教育学院/系/班、随班就读、各种非正规教育等)下的专业设置都比较狭窄,过度关注了残疾大学生生理缺陷的表象,片面分析了他们的优势与弱势,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精力对其进行缺陷补偿,却忽视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没有充分尊重和开发其潜能,更没有考虑到大学教育对其后续生活的支持与推进。2)很多高校往往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及评价模式,无原则地对残疾大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忽视其个体价值和人格塑造,缺乏其对生命发展的全面认识和理性把握,直接导致毕业生专业学习质量偏低、就业能力与空间有限、职业调适能力不足及社会适应性不良等[11][12]。
受当前主流媒体文化中广泛流行的悲剧或慈善模式的影响,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特殊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慈善怪圈,这种现象的背后实则是打着慈善幌子的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对教育行为的操纵。事实上,残疾人教育往往沦为商业炒作或政治作秀的牺牲品,甚至背离慈善行为最初的道德底线[13]。作为一种根植于人性本源的朴素人道情怀,慈善是仁爱之源和道德之基,但基于同情与怜悯的慈善行为往往会指向外界的恩赐与施舍,而这样的馈赠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实质上是对不平等的默认,尊重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按照这种人道慈善观的价值取向,残疾人高等教育就是慈善义举,接纳残疾大学生的高校就是一种“高级收容所”,这显然是对教育本质的误解与偏离,也很难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教育期望和真实的教育接纳。所以,尽管慈善可以为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争取到一定的物质支持和心理同情,但是,不可否认它隐含了一种歧视性的教育态度——忽视残疾人的生命主体性和教育公平权。事实上,与这种片面教育价值取向相对应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定式和价值认同——残疾即残废,这从本质上否定了残疾人的权利、价值和潜能,直接导致了文化隔离与参与受限,社会沟通及生活的障碍便由此产生。
三、残疾人高等教育生命价值取向之重构与回归
从社会责任和道义来看,大学不仅要树立知识权威,而且也应成为“社会的良心”,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精神,其中最为本质的就是以理解和包容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正如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所言,“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14]。就这个意义而言,呼唤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审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人文诉求不谋而合。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残疾人都能直面自身缺陷,坚强应对命运的残酷挑战,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这种强者姿态应该引起人们对生命硬度与尊严的深刻反思。毫无疑问,人之生存应当是残疾人高等教育本体价值确证的哲学依据。关怀生命应成为当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而生命价值取向的选择也是对当代我国大学精神嬗变而进行批判与纠正的一种时代回应[6][9]。
1.核心:以人为本,坚持全纳的教育态度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缺少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伴随功利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泛滥,教育往往被单纯地视为一种工具,“人才”的培养凌驾于“人”的教育之上。按照这种功利逻辑,残疾人由于自身的局限不具备与普通人同等的学习或工作能力,自然应被排除在主流教育之外,隔离的学校或班级可以为残疾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教育。还有更为极端的观点认为,发展特殊教育尤其是残疾人高等教育难以产生显性的社会效益,只是在浪费社会资源。事实上,很多高校都把残疾学生视为一种负担,认为他们会给学校工作带来麻烦,会对正常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理所应当”地把残疾人拒之大学门外,或者只是提供有限的、隔离的教育服务,从而加剧了残疾人的生存危机,这些现象都有悖于教育公平的精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欧国家的特殊教育界对传统的特殊教育观念及其教育经验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最先倡导“正常化”教育,开始打破隔离的传统。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伴随教育民主化的推进而逐渐兴起,它以人权的视角和方法重新审视教育公平问题,对之后世界各国普通教育的改革和特殊教育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7]。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情以及残疾人对高等教育庞大的潜在需求来看,源于教育人道主义使命的全纳态度与精神无疑将会使以生命关怀为取向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价值重构成为一种可能。
全纳教育哲学的基本内涵是所有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应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都应在全面参与与合作中达到充分发展[15]。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应该反对歧视与隔离,无条件地接纳所有学生并为之提供有效的教育。全纳教育把教育关注从部分学生引向全体学生,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了教育民主的三大内涵,即教育机会均等、民主的教学与管理和民主的师生关系[16]。全纳教育最核心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其灵魂就是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应该直面所有学生的生命现状,以包容的教育胸怀接纳残疾大学生,并以积极的教育态度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当然,教育不应是对个体发展的盲目顺从,而应通过明智的选择主动适应个体发展。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高度概括了“以学生为本”的真谛,他说:“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17]正如《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因此教育应指向具体而完整的人,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而不仅仅是经济工具加以对 待[8]。人是教育活动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现代社会不应当有比人更高的主体和目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当是主体的构建和公民的塑造。特殊教育的价值不能单纯用结果取向的世俗功利原则来衡量,而应该通过最大程度地追求残疾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无法达到绝对的物质平衡,其价值重心在于它的文化灵魂,即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超越生命局限的人文关怀。
2.落脚:科学发展,坚持生态的支持理念
2001年,WHO制定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ICF)标准。按照性质、程度和影响把健康损害分为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三级,某人的功能和障碍被认为是健康与背景性因素之间动态交互的结果[18]。按照ICF的理论模式,任何个体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类的社会行为正是在各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休闲娱乐情境中得以进行与延续的。因为身体缺陷或发育障碍的存在,使残疾人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进行缺陷补偿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如果外部环境不能给予残疾人有效而持续的支持,这种个体层面的缺陷和障碍就会上升到社会层次的障碍,进而导致社会参与受限和社会适应不良。换言之,障碍产生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良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共同导致了残疾人失能的结果。特殊教育价值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体现了社会宏观责任意识,即残疾不只是残疾人及其家庭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为了提升残疾人接受教育之后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他们提供一个良性运作的、多元的和生态化的支持系统。
所谓支持是指提供一些资源与策略。从个人角度讲就是帮助他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资源、信息和关系,进而提高其独立性、生产性、社区整合性与满足感[19]。近年来,促进残疾人发展的支持理论越来越受重视,支持已日益成为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各个层级的支持系统也逐渐得以建构。这些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以家庭支持和社区支持为核心的自然支持系统、由高科技带动的技术支持系统、以人文环境改良与教学调适为主的学校支持系统、整合政府功能和社会力量的社会支持系统等[20]。支持的本质在于增进个体发展的内力,逐渐减少其对外力的依赖。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支持与辅助,是残疾学生最有力的支持基础。建构生态化教育支持系统的意义在于满足残疾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增加教育环境的包容度及提升教育的整体品质。在全纳理念下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工作,应该追求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降低障碍度,把握支持度。支持度即支持的程度、强度,还包含频率、时间和支持类型。它分为间歇支持、有限支持、广泛支持和全面支持。支持度的把握直接决定支持的效果[7]86。
综上,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盛行的当下,谋求大学人文精神回归和残疾人高等教育生命价值取向重构的高度统一,最为核心的就是以残疾大学生个体生命作为教育的本原,在全纳教育理念和生态支持理念下,以包容的教育胸怀接纳残疾大学生,并尽可能地促进他们无障碍成长和生命的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进而使其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益于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英娜.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反思[D]. 昆明理 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0.
[2]薛忠祥. 20年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述评[J]. 教育科学研究,2009(11):20-23.
[3]李家成. 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2.
[4]刘卫东. 当代中国教育主导价值取向的考察与反思[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0-12.
[5]王万忠,杨胜良. 现代大学理念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J]. 高等 农业教育,2005(10):6-8.
[6]徐红,董泽芳. 中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60年嬗变:教育政策的 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2010(5):7-10.
[7]刘春玲,江琴娣. 特殊教育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8]牛海彬,白媛媛. 人性视阈下的教育价值取向疏离与重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9-52.
[9]彭元. 高等教育本体价值的确证——一种基于生存论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6(6):36-39.
[10]麻一清,孙颖.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特 殊教育,2012(7):19-24.
[11]余慧云,韦小满.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研究综述[J]. 中国特殊教 育,2006(4):66-70.
[12]李瑞江,帅敏. 成全生命特教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J]. 绥 化学院学报,2011(5):4-6.
[13]何少颖. 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研究[D]. 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4.
[14]陈海容. 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7(4):132-135.
[15]黄志成. 全纳教育、全纳学校、全纳社会[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5):16-19.
[16]王珩. 全纳教育哲学与教育民主[J]. 中国特殊教育,2003(5): 1-4.
[17]田建国. 以学生为根本,用真爱去育人[N]. 中国教育报, 2011-10-21(4).
[18]邱卓英.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研究总论[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市场导向 就业能力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之处,主要是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性课时偏少,没有充分体现该专业应用性的特点;特别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既有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也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有宏观的课程,也有微观的课程,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上使学生懂管理、懂经济、知识面宽,但与社会对复合性、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设置总体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划分教学模块,科学安排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大体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五个模块,各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各学期课程设置中,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二年级学习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学习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则分布在各个学期中。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关系,应统筹兼顾,选择最优的基础课程。此外,要大量开设选修课,实行主辅修制增强学生的适应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市场导向下,可以尝试与企业集团联合办学模式,即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短期设置相关专业选修课,定向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性人才,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工作,简化用人单位的培训任务。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而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是在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管理沟通、金融学、财务会计等。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结构优化,基础宽厚,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要按照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适当减少基础课课时比例,完善专业课结构。理论课实行案例教学,在多数课程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实践或实验学时,把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课程中,培养其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切实增强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是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参考依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尽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指导思想。为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和目的性,应避免杂乱无章地设置课程。首先,在对专业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核心课。其次,对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分解,按照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核心课的原则,根据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调整专业基础课内容,确保其为专业核心课服务,增强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第三,专业选修课程可按照不同的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实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管理为导向,开设了创业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创业风险管理、创业领导、创业融资与投资管理、综合创业设计、创业管理研究专题等特色课程。
专业选修课应该设计为就业导向的课程模块。在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前,首先应该调查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然后选择一个或者若干个就业导向的课程模块。如开设“质量管理”、“酒店管理”等模块。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开设模块化的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细化专业和就业方向,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辅以细化的就业方向教育,更能体现出大类培养的优势。如深圳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就设立了工商方向和旅游与服务方向,其中旅游与服务方向开设了旅游与休闲活动概论、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商品学、国际商务、会展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法规、服务营销、餐饮管理、旅游规划等特色专业选修课。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也就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关键。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不仅仅是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为此,应该给学生创造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环境,切实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设计一套具有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原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由军训、社会实践、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组成,构建了基本、专业、综合素质提高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开设了ERP实验,但也有部分高校结合人才培养方向来开设特色实验,如浙江大学开设了创业实践,深圳大学开设了旅游管理综合实验等。此外,各高校还积极联系校外资源,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杨慧慧,王喜刚.本科层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议,.河南教育,2008(12):32-33.
[2]张旭辉,王宇.地方性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商场现代化,2006(8):6-7.
[3]张天勇.大类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大江周刊,2009(11):73-74.
关键词:参与式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利益相关群体;社区参与;白洋淀
abstract:as a scientific and wise use pattern for wetland resources, wetland ecotourism will benefit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promote social equity between people, so it enjoys broad promis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theory, key stakeholder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and produc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especially the broad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the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eco-tourism.
key words: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wetland eco-tourism; stakeholder group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aiyangdian
地处河北省中部平原的白洋淀,总面积366km2,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其85.6%的水域分布于保定市安新县境内。wwW.133229.cOm白洋淀的现代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安新县经过2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已建成初具规模的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的大型旅游区。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然而,白洋淀的旅游开发仍停留在大众旅游的阶段,对湿地自然生态文化和水乡原生的民俗文化挖掘不够。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参与不够充分,广大居民未能真正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利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白洋淀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以纠正,而根本的对策是实现大众旅游向基于社区的湿地生态旅游的转型,促进自然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对民众赋权为核心的参与式发展理论[1],对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现在,参与式理论得到了快速推广,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农村工作模式[2]。在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采用参与式发展方法,协调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加强他们之间的协作,特别是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将有利于发挥湿地生态旅游的扶贫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一、白洋淀湿地利益相关群体的互动分析
(一)主要利益相关群体的识别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会涉及到很多相关群体的参与及利益。旅游业的利益相关群体(stakeholder),是指任何能够影响旅游开发目标并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3]。据此,可以罗列出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群体:政府;旅游企业;当地社区;旅游者;非政府组织(ngo);学术界及相关机构;媒体;国际组织及其在华机构;社会公众等。本文依照研究的重点,筛选出如下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1.白洋淀景区管理委员会。为加强对白洋淀旅游业的监督、管理,安新县集中了县旅游局、环保局、财政局、工商局、物价局及公安局等政府部门的管理权,成立了统一的白洋淀景区管理委员会,代表安新县政府负责对白洋淀旅游业的管理工作。
2.旅游企业。白洋淀景区的旅游企业包括荷花大观园、白洋淀文化苑、渔人乐园等9个旅游景点及16家宾馆饭店(星级5家,非星级11家),其投资者多为北京、天津等区外的旅游开发公司或饭店集团公司。
3.当地社区。白洋淀包括安新县的39个纯水村和134个沿淀村,总人口约10万,水面38万亩,苇地12万亩,荷塘近10万亩,沿淀耕地40万亩。渔业、芦苇种植与加工、旅游业是淀区居民当前主要的生计来源。
在上述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中,当地社区及其居民,因为是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所倡导的最主要的参与群体及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同时也由于参与式发展理论同“社区发展”理论的紧密联系,因而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并被定义为本研究的目标群体(target group)。
(二)主要利益相关群体的互动分析
参与式发展强调社会变迁中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4]。在当前的白洋淀旅游业发展中,主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出于各自的利益取向,面临不尽相同的困难,借助自身优势,通过不同形式从事或参与旅游业,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紧密互动的关系。
1.社区与景区管委会。社区居民需要政府及管委会以各种优惠措施为其从事旅游业提供便利,同时以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他们对旅游收益的分享;另外,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响应与支持,景区管委会牵头编制的旅游规划,只有在社区居民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白洋淀旅游发展之初,安新县政府就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然而,在白洋淀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中,管委会拥有绝对的主导权,社区居民完全处于被动而从属的地位。开发中对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湿地资源占用,补偿措施却迟迟没有到位。
2.社区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包括景区和宾馆饭店,客观上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以及直接获益的渠道,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当社区民凭借着对当地环境的熟知及其生活、生产场所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无疑可以使生态旅游产品更具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而且与社区居民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的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也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而两者的互动合作,有望实现互惠互利。然而,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归根结底是追逐利益的生意人,其经营活动必然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会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且双方在资源占有状况和经济地位方面极不相称。当地居民虽然也从旅游开发中获利,但同时也是旅游负面影响最直接的承受者,不利于社区经济的全面提升。
3.景区管委会与旅游企业。在中国大部分自然资源丰富而保存完好的旅游地都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白洋淀地区也不例外,政府无力全部承担大量的旅游开发资金,不得不需要吸引投资商来完成。目前白洋淀景区中的各大景点均是由区外的旅游开发商投资兴建的。然而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发展目标上存在较大分歧:政府在旅游业中起到的是一种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而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则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湿地资源和当地环境的保护以及社区居民生计的维系缺乏责任感。因而,白洋淀的景区管委会在为引进资金而对旅游投资、经营商大开绿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行为的引导、监管,以防止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社区发展之间出现尖锐矛盾。
二、白洋淀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认清主要问题
1.确定主要问题。召开分别由政府部门代表、旅游经营者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出席的三方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座谈会,共确认了10个主要问题。(1)旅游收入低;(2)人员素质低;(3)传统民俗文化流失;(4)生态环境退化;(5)旅游产品单一;(6)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7)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效率低;(8)收入分配不均;(9)社区参与不足;(10)缺乏协同、参与机制。
2.确定核心问题。在进行问题分析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核心问题。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是,基于各个主要问题,构建问题矩阵,寻找问题之间的关系;存在关联的问题,在问题矩阵中赋予值“1”。累计各个问题得分,将得分最高的问题确定为核心问题。根据问题矩阵,“社区参与不足”与其它问题关系最为密切,总得分列全部问题之首,因此“社区参与不足”被考虑作为核心问题。
(二) 核心问题及相关问题分析
1.社区参与不足。白洋淀的居民世世代代以捕鱼、苇编为生,旅游业兴起之后,参与旅游业逐渐成为他们另一项重要的生计来源。当前,社区居民通过个体经营餐饮业、苇编工艺品加工、导游、渔船游览、景区和宾馆服务等形式实现在当地旅游中的就业。除自主经营农家乐、家庭旅馆的居民外,其他被旅游企业雇佣的社区居民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只能局限在地位低、工资低、技能要求不高、工作环境差的岗位上。而就业之外的参与更是有限,社区未被赋予旅游业发展的决策权,不能充分参与到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中来。在旅游收益分配方面,旅游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大部分社区居民并未因参与旅游业而走向富裕,而没有机会参与旅游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其中的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更加没有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利益,旅游业维系与促进当地社区生计的功能并未全面彰显。而社区被排斥在旅游决策、规划、经营管理和获益之外,其结果是社区居民缺乏保护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社区文化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社区没有掌握旅游开发的主导权和控制权,造成了旅游产品的单一、旅游景点雷同、人造景观过多和旅游经济收益漏损等问题。
当前白洋淀社区居民参与不足,问题的形成有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的原因。(1)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管理权和开发经营权的相对垄断。我国由于长期处在政府主导的机制下,民间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民众缺乏民主参与意识,,使得旅游开发中缺乏有效的协同、参与机制。(2) 内部条件因素。白洋淀社区参与旅游除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外,其自身的种种先天不足也是导致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5]。主要是资金不足,人才匮乏,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当地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2.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效率低下。白洋淀地跨两市五县(市),是一个多行政区管辖的旅游区,同时各地旅游开发管理,涉及旅游、水务、建设、环保、交通等部门,这种行政管理重叠、部门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等多种矛盾,导致产业发展投资浪费,重复开发以及拦车、抢客、扰乱码头秩序等行为时有发生。
3.生态环境退化。白洋淀生态功能逐年下降,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淀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洲滩围垦、环湖丘岗的开垦和掠夺性捕捞、狩猎等,导致湿地萎缩,植被破坏,局部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破坏了白洋淀的生态平衡。
4.旅游收入低。白洋淀地处北方地区,典型的季风气候使白洋淀形成明显且难以改变的淡旺季,为扩大旅游业规模增添了困难。目前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夏季风光,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 10月份至次年的5月这段时间旅游企业基本处于停业阶段,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差。此外,大众观光产品仍是目前白洋淀旅游的主流,缺少休闲度假产品和参与性、认知性、体验性的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旅游者在白洋淀的人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
三、 白洋淀生态旅游的参与式开发对策
参与式发展注重对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赋权,以期提高其在发展决策中的参与,以及使其最终在变革社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因而社区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对湿地生态旅游的成败具有决定作用。在白洋淀旅游业发展以扭转社区及其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劣势地位。
(一)提高参与能力: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教育和培训往往最能体现造血式扶贫,是旅游扶贫的思想精髓,也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性。针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应由白洋淀景区管委会负责牵头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环境宣教,除帮助居民了解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还要使其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技能;(2)旅游知识普及,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旅游及生态旅游的概念、旅游开发的内容与步骤、参与旅游业的成本与收益、国家有关政策等;(3)旅游从业技能培训,旅游接待服务及经营管理的技能培训包括指导居民将其空闲民居改造成农家旅馆开展接待活动。另外,为实现妇女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就业而实地开展景区导游、景区及宾馆服务人员的培训,组织培训班,传授妇女苇编工艺等。
(二)提供参与机会:资金支持
为使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获得平等的参与机会,景区管委会需要通过一系列手段为其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或者引入相关的经济激励措施。如建立社区旅游发展基金。引入低息小额信贷制度,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等。
(三)创造参与途径,发展参与型旅游产品
这是发展对策中的核心措施,社区居民参与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的途径主要是在生态旅游规划及决策中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以使规划或决策更加符合景区实际情况;另外就是共同发展营造社区参与型旅游产品并成为其最主要参与者与最大受益者。社区的参与有利于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旅游者体验的深度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品单一和季节性明显的缺陷。
(四)保障参与效果:利益分享
获得经济效益是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6]。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对社区居民在参与生态旅游中的付出的必要回报,也是对社区参与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的有效激励。除了通过就业等直接参与利益分配外,没有直接参与的社区居民,也可通过集体基金补偿、利益的二次分配等形式保障他们也能分享旅游收益。对征用社区集体和居民的土地、及破坏其他资产的所做的补偿,可以是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补助,也可以是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及信息等。社区及管委会共同出资联营公司的收益中,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和公益金,分别用于扩大社区旅游再生产,及社区的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福利等。
四、 结论与思考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具有较强的生产功能,因而其周边往往是人口聚集的区域。世世代代生活在白洋淀周边的居民,因此成为白洋淀生态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湿地生态旅游中加强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各利益相关群体中实现权利的均衡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扭转生态旅游开发中政府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企业攫取大量收益的现状,保证社区居民成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平等地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合理地获取生态旅游的收益。
湿地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是其利益相关群体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结果。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存在、完善及正常发挥功能是促成这一结果的基本前提。因而,部分利益相关群体的空缺及职能不完善将成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我国本土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而且缺乏影响力,未能发挥其在生态旅游中应有的作用[7]。与白洋淀关系最为密切的保定市的几家环保ngo组织,也没有充分参与到白洋淀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监督、管理中来。白洋淀当地ngo的缺失,无疑为协调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不便。因而,在推动湿地生态旅游进一步走向成熟、实现社区全面参与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壮大将是势在必行的。此外,生态旅游的初衷是定位于旅游者和社区的,因此作为另一利益相关群体的生态旅游者,其作用亦不可小觑。他们的广泛参与,特别是他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保护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意识与行为,包括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态度,也将成为影响湿地生态旅游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joseph e.stiglitz.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radigm[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6(2):163-182.
[2] 谢屹,温亚利.浅谈参与式发展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运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6):81-83.
[3] 刘雪梅,保继刚.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变形[j].生态学杂志,2005,24(3):348-353.
[4] 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6-17.
[5] 房艳刚,刘继生.中国自然保护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37-41.
关键词:参与式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利益相关群体;社区参与;白洋淀
Abstract:As a scientific and wise use pattern for wetland resources, wetland ecotourism will benefit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promote social equity between people, so it enjoys broad promis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theory, key stakeholder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and produc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especially the broad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the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eco-tourism.
Key words: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wetland eco-tourism; stakeholder group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aiyangdian
地处河北省中部平原的白洋淀,总面积366km2,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其85.6%的水域分布于保定市安新县境内。白洋淀的现代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安新县经过2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已建成初具规模的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的大型旅游区。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然而,白洋淀的旅游开发仍停留在大众旅游的阶段,对湿地自然生态文化和水乡原生的民俗文化挖掘不够。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参与不够充分,广大居民未能真正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利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白洋淀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以纠正,而根本的对策是实现大众旅游向基于社区的湿地生态旅游的转型,促进自然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对民众赋权为核心的参与式发展理论[1],对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现在,参与式理论得到了快速推广,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农村工作模式[2]。在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采用参与式发展方法,协调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加强他们之间的协作,特别是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将有利于发挥湿地生态旅游的扶贫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一、白洋淀湿地利益相关群体的互动分析
(一)主要利益相关群体的识别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会涉及到很多相关群体的参与及利益。旅游业的利益相关群体(stakeholder),是指任何能够影响旅游开发目标并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3]。据此,可以罗列出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群体:政府;旅游企业;当地社区;旅游者;非政府组织(NGO);学术界及相关机构;媒体;国际组织及其在华机构;社会公众等。本文依照研究的重点,筛选出如下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1.白洋淀景区管理委员会。为加强对白洋淀旅游业的监督、管理,安新县集中了县旅游局、环保局、财政局、工商局、物价局及公安局等政府部门的管理权,成立了统一的白洋淀景区管理委员会,代表安新县政府负责对白洋淀旅游业的管理工作。
2.旅游企业。白洋淀景区的旅游企业包括荷花大观园、白洋淀文化苑、渔人乐园等9个旅游景点及16家宾馆饭店(星级5家,非星级11家),其投资者多为北京、天津等区外的旅游开发公司或饭店集团公司。
3.当地社区。白洋淀包括安新县的39个纯水村和134个沿淀村,总人口约10万,水面38万亩,苇地12万亩,荷塘近10万亩,沿淀耕地40万亩。渔业、芦苇种植与加工、旅游业是淀区居民当前主要的生计来源。
在上述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中,当地社区及其居民,因为是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所倡导的最主要的参与群体及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同时也由于参与式发展理论同“社区发展”理论的紧密联系,因而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并被定义为本研究的目标群体(Target Group)。
(二)主要利益相关群体的互动分析
参与式发展强调社会变迁中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4]。在当前的白洋淀旅游业发展中,主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出于各自的利益取向,面临不尽相同的困难,借助自身优势,通过不同形式从事或参与旅游业,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紧密互动的关系。
1.社区与景区管委会。社区居民需要政府及管委会以各种优惠措施为其从事旅游业提供便利,同时以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他们对旅游收益的分享;另外,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响应与支持,景区管委会牵头编制的旅游规划,只有在社区居民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白洋淀旅游发展之初,安新县政府就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然而,在白洋淀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中,管委会拥有绝对的主导权,社区居民完全处于被动而从属的地位。开发中对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湿地资源占用,补偿措施却迟迟没有到位。
2.社区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包括景区和宾馆饭店,客观上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以及直接获益的渠道,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当社区民凭借着对当地环境的熟知及其生活、生产场所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无疑可以使生态旅游产品更具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而且与社区居民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的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也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而两者的互动合作,有望实现互惠互利。然而,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归根结底是追逐利益的生意人,其经营活动必然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会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且双方在资源占有状况和经济地位方面极不相称。当地居民虽然也从旅游开发中获利,但同时也是旅游负面影响最直接的承受者,不利于社区经济的全面提升。
3.景区管委会与旅游企业。在中国大部分自然资源丰富而保存完好的旅游地都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白洋淀地区也不例外,政府无力全部承担大量的旅游开发资金,不得不需要吸引投资商来完成。目前白洋淀景区中的各大景点均是由区外的旅游开发商投资兴建的。然而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发展目标上存在较大分歧:政府在旅游业中起到的是一种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而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则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湿地资源和当地环境的保护以及社区居民生计的维系缺乏责任感。因而,白洋淀的景区管委会在为引进资金而对旅游投资、经营商大开绿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行为的引导、监管,以防止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社区发展之间出现尖锐矛盾。
二、白洋淀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认清主要问题
1.确定主要问题。召开分别由政府部门代表、旅游经营者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出席的三方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座谈会,共确认了10个主要问题。(1)旅游收入低;(2)人员素质低;(3)传统民俗文化流失;(4)生态环境退化;(5)旅游产品单一;(6)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7)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效率低;(8)收入分配不均;(9)社区参与不足;(10)缺乏协同、参与机制。
2.确定核心问题。在进行问题分析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核心问题。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是,基于各个主要问题,构建问题矩阵,寻找问题之间的关系;存在关联的问题,在问题矩阵中赋予值“1”。累计各个问题得分,将得分最高的问题确定为核心问题。根据问题矩阵,“社区参与不足”与其它问题关系最为密切,总得分列全部问题之首,因此“社区参与不足”被考虑作为核心问题。
(二) 核心问题及相关问题分析
1.社区参与不足。白洋淀的居民世世代代以捕鱼、苇编为生,旅游业兴起之后,参与旅游业逐渐成为他们另一项重要的生计来源。当前,社区居民通过个体经营餐饮业、苇编工艺品加工、导游、渔船游览、景区和宾馆服务等形式实现在当地旅游中的就业。除自主经营农家乐、家庭旅馆的居民外,其他被旅游企业雇佣的社区居民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只能局限在地位低、工资低、技能要求不高、工作环境差的岗位上。而就业之外的参与更是有限,社区未被赋予旅游业发展的决策权,不能充分参与到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中来。在旅游收益分配方面,旅游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大部分社区居民并未因参与旅游业而走向富裕,而没有机会参与旅游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其中的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更加没有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利益,旅游业维系与促进当地社区生计的功能并未全面彰显。而社区被排斥在旅游决策、规划、经营管理和获益之外,其结果是社区居民缺乏保护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社区文化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社区没有掌握旅游开发的主导权和控制权,造成了旅游产品的单一、旅游景点雷同、人造景观过多和旅游经济收益漏损等问题。
当前白洋淀社区居民参与不足,问题的形成有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的原因。(1)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管理权和开发经营权的相对垄断。我国由于长期处在政府主导的机制下,民间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民众缺乏民主参与意识,,使得旅游开发中缺乏有效的协同、参与机制。(2) 内部条件因素。白洋淀社区参与旅游除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外,其自身的种种先天不足也是导致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5]。主要是资金不足,人才匮乏,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当地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2.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效率低下。白洋淀地跨两市五县(市),是一个多行政区管辖的旅游区,同时各地旅游开发管理,涉及旅游、水务、建设、环保、交通等部门,这种行政管理重叠、部门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等多种矛盾,导致产业发展投资浪费,重复开发以及拦车、抢客、扰乱码头秩序等行为时有发生。
3.生态环境退化。白洋淀生态功能逐年下降,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淀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洲滩围垦、环湖丘岗的开垦和掠夺性捕捞、狩猎等,导致湿地萎缩,植被破坏,局部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破坏了白洋淀的生态平衡。
4.旅游收入低。白洋淀地处北方地区,典型的季风气候使白洋淀形成明显且难以改变的淡旺季,为扩大旅游业规模增添了困难。目前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夏季风光,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 10月份至次年的5月这段时间旅游企业基本处于停业阶段,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差。此外,大众观光产品仍是目前白洋淀旅游的主流,缺少休闲度假产品和参与性、认知性、体验性的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旅游者在白洋淀的人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
三、 白洋淀生态旅游的参与式开发对策
参与式发展注重对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赋权,以期提高其在发展决策中的参与,以及使其最终在变革社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因而社区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对湿地生态旅游的成败具有决定作用。在白洋淀旅游业发展以扭转社区及其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劣势地位。
(一)提高参与能力: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教育和培训往往最能体现造血式扶贫,是旅游扶贫的思想精髓,也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性。针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应由白洋淀景区管委会负责牵头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环境宣教,除帮助居民了解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还要使其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技能;(2)旅游知识普及,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旅游及生态旅游的概念、旅游开发的内容与步骤、参与旅游业的成本与收益、国家有关政策等;(3)旅游从业技能培训,旅游接待服务及经营管理的技能培训包括指导居民将其空闲民居改造成农家旅馆开展接待活动。另外,为实现妇女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就业而实地开展景区导游、景区及宾馆服务人员的培训,组织培训班,传授妇女苇编工艺等。
(二)提供参与机会:资金支持
为使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获得平等的参与机会,景区管委会需要通过一系列手段为其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或者引入相关的经济激励措施。如建立社区旅游发展基金。引入低息小额信贷制度,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等。
(三)创造参与途径,发展参与型旅游产品
这是发展对策中的核心措施,社区居民参与白洋淀湿地生态旅游的途径主要是在生态旅游规划及决策中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以使规划或决策更加符合景区实际情况;另外就是共同发展营造社区参与型旅游产品并成为其最主要参与者与最大受益者。社区的参与有利于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旅游者体验的深度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品单一和季节性明显的缺陷。
(四)保障参与效果:利益分享
获得经济效益是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6]。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对社区居民在参与生态旅游中的付出的必要回报,也是对社区参与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的有效激励。除了通过就业等直接参与利益分配外,没有直接参与的社区居民,也可通过集体基金补偿、利益的二次分配等形式保障他们也能分享旅游收益。对征用社区集体和居民的土地、及破坏其他资产的所做的补偿,可以是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补助,也可以是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及信息等。社区及管委会共同出资联营公司的收益中,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和公益金,分别用于扩大社区旅游再生产,及社区的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福利等。
四、 结论与思考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具有较强的生产功能,因而其周边往往是人口聚集的区域。世世代代生活在白洋淀周边的居民,因此成为白洋淀生态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湿地生态旅游中加强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各利益相关群体中实现权利的均衡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扭转生态旅游开发中政府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企业攫取大量收益的现状,保证社区居民成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平等地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合理地获取生态旅游的收益。
湿地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是其利益相关群体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结果。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存在、完善及正常发挥功能是促成这一结果的基本前提。因而,部分利益相关群体的空缺及职能不完善将成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我国本土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而且缺乏影响力,未能发挥其在生态旅游中应有的作用[7]。与白洋淀关系最为密切的保定市的几家环保NGO组织,也没有充分参与到白洋淀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监督、管理中来。白洋淀当地NGO的缺失,无疑为协调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不便。因而,在推动湿地生态旅游进一步走向成熟、实现社区全面参与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壮大将是势在必行的。此外,生态旅游的初衷是定位于旅游者和社区的,因此作为另一利益相关群体的生态旅游者,其作用亦不可小觑。他们的广泛参与,特别是他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保护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意识与行为,包括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态度,也将成为影响湿地生态旅游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Joseph E.Stiglitz.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radigm[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6(2):163-182.
[2] 谢屹,温亚利.浅谈参与式发展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运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6):81-83.
[3] 刘雪梅,保继刚.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变形[J].生态学杂志,2005,24(3):348-353.
[4] 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6-17.
[5] 房艳刚,刘继生.中国自然保护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37-41.
Online bank is th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naneial innov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lthough the online bank has a good foreground, the problem about transaction security is alway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bank.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inancial crime on net-work and the ubiquitous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transaction security, the matters about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online bank development. Afte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nline bank, this thsis considers that ocerall planning should be ensured on the basis of prudence,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strengthen the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online bank.We should fradually empolder the online bank in depth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bank,meanwhile increase the force of technical defendance and off-site supervision,build up internet0-bank risk supervision system,finally,we should consummate the correlative law or regulation,protect the security of online bank transaction roundly.
KEYWORDS:online bank、transaction security、crime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4
第一节 网上银行概念及特点 4
一、概念 4
二、特点 4
第二节 我国网上银行现状 6
一、我国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发展情况 6
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特点 8
三、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趋势 9
第二章 我国网上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10
第一节 战略风险问题 10
第二节 网络安全风险问题 10
一、黑客入侵风险。 10
二、病毒破坏风险。 11
三、内部欺诈风险。 11
四、其他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 11
第三节 管理风险问题 11
一、管理思想不能满足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11
二、现有的管理经验和规章制度不能满足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需要 12
三、管理人才短缺,难以满足网络银行发展的需要 12
第四节 技术风险问题 12
第五节 操作风险问题 12
第六节 数据认证不完善 13
第七节 法律风险问题 13
第八节 金融监管风险问题 14
一、是对金融监管当局带来的风险 14
二、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 14
三、对资本管制的影响 15
第三章 网上银行交易流程 16
第一节 网上银行的物理结构 16
第二节 初次使用网银的数据走向 16
第三节 身份认证的数据流程 17
第四章 网上银行各种身份认证方式 20
第一节 传统认证方式 20
一、口令+ID 20
二、IC卡 20
第二节 现行认证方式 20
一、动态口令 20
二、生物特征 24
三、基于PKI的USBKey 24
四、综上所述而产生的指纹KEY 26
第五章 国内外各大银行网银研究分析 27
第一节 国内银行 27
一、中国建设银行 27
二、中国农业银行 27
三、中国工商银行 28
第二节 国外银行 28
一、国际优秀网上银行安全控制——Wells Fargo 28
二、风险控制机制快速发展——Entrium DirectBankers 29
第六章 加强我国网上银行交易安全管理的建议 30
第一节 整合各银行系统,建立网上银行安全中心 30
一、解决网址域名混乱 30
二、避免资源浪费 30
三、统一数字证书 31
第二节 在传统银行基础上逐步进行网上银行的深度开发 31
一、根据我国国情,继续发展依附式网上银行 31
二、险分散化,保障客户权益 32
第三节 加强非现场监管,建立网上银行风险监管体系 32
第四节 加大技术防范力度 33
第五节 进一步完善网上银行安全的法律法规 33
第七章 总结 34
参考文献 35
致 谢 36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网上银行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有关网上银行的最早的定义是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的定义 :网上银行那些通过电子通道提供零售与小额产品和服务的银行。之后1999年欧洲银行标准委员会(ECBS)和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将电子通道分别改为数字设备连接上网和电脑/智能化装置;2000年美联储(FRS)和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将通道方式分别改为互联网和网络或电子手段,并提出网上银行不仅提品和服务,还应为客户提供信息;在我国香港金管局于2000年5月的对网上银行最新定义中,基本认同上述定义,但特别指出网上银行不包括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方式作为向客户提品或服务的另一个途径的现有持牌银行。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1月26日施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 ,网上银行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我国对网上银行的定义时间最近,也最符合我国当前实际.
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网上银行可以分为企业网上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企业网上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在应用模式上基本类似,但在应用条件、业务功能上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根据业务发生地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内业务、国外业务和离岸业务等 。
二、特点
1.突破时空限制的银行
“三A”特征是网上银行的基本特点,即网上银行是全天候运作的银行(Anytime)、开放的银行(Anywhere)、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银行(Anyhow),银行的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服务手段的限制。全天候运作的银行(Anytime),即无时限银行,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由于因特网不分昼夜每天24小时动转,网上银行服务不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摆脱了上下班的时间制约,摆脱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制约,也摆脱了全球时区划分的限制。开放的银行(Anywhere),即全球化银行,突破了空间限制。由于因特网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地域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导致网上银行不受空间因素的制约,大大加快了银行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性也就空前加强了。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银行(Anyhow),客户将不需要非要到银行柜台才能办理业务,而是可以通过家中、办公室、宾馆的电脑终端享受查询、转账、证券交易等银行服务,还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等方式享受银行服务。客户不仅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获得银行服务,还可以通过网上银3行享受证券、保险、信托等方面的服务。
2.虚拟化银行
虚拟化银行,即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活动的银行活动。因特网在把地球变小的同时又为经济活动构筑了一个虚拟世界,即网络空间,使网络经济得以在网上网下虚实 结合、同时并存、相互促进。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产品的交易以虚拟资本为交易对象,不是实物的交换,这就使得金融与构筑虚拟活动空间的信息网络具有天然的结合基础,使得银行服务无纸化程度大大增强,服务效率大大提高。虚拟化特征还使人们业已形成的对银行的概念受到全面冲击。银行不一定再以高楼大厦的形态出现,客户面对的将可能不是银行柜台,而是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虚拟银行柜台。银行无须再为扩张分支行网络而投入大量购置或租用办公场地的资金,也无须为刻意树立银行形象而建造或租用雄伟的办公大楼。
3.速度型银行
速度型银行,即高效率银行。因特网以光速传输信息,信息流动空前加快,反映技术变化的“网络年”只相当于日历年的四分之一,实时信息变得日益重要。以计算机芯片为例,其发展速度遵循罗尔定律,即每18个月处理速度增加一位。当世界上第一批个人电脑在1979年问世时,其芯片处理速度为每秒钟33万个字符,三年后诞生的因特尔286芯片每秒种能处理120万个字符。现在,芯片的处理速度要用“mips”(每秒百万个字符)表示。目前,最新奔腾处理每秒的处理速度已超过500mips。因特网使银行服务活动的节奏大大加快,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产品老化变快,创新周期在缩短,竞争越来越成为时间的竞争。“大吃小”将变成“快吃慢”,银行不论大小,转型快的必将战胜转型慢的。大、中、小银行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将有机会利用其优秀的服务在网络上重建自己的地位,中小银行中凭借技术优势掌握商业先机,赢得传统金融服务时代难以得到的客户资源和竞争优势。
4.创新型银行
创新型银行,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紧密结合的银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对银行提供的服务手段和提品的功能要求也会随之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银行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竞争优势,维持银行的持续发展。
5.全方位服务的银行
网上银行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通过银行传统营业网点销售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很难成功,因为客户在购买这类产品时往往要进行详细的咨询和了解,而一般营业网点的业务人员不能为客户提供咨询,聘请金融专家提供咨询又成本过高。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要少数专业职员就可以低成本地同时回答各类客户的疑问,从而顺利地实施分销。从西方发达国家国际银行提供的网上银行服务看,网上银行已经成为“一站式服务”的金融超市,客户不仅可以得到各种银行服务,而且可以在网上银行的平台上进行各类证券投资,购买不同的保险产品,甚至可以获得其他行业的交易信息。6.个性化银行相对于传统银行,网上银行的客户散布于不同的终端之前,传统的大众营销方式,已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在网上银行的竞争环境中,如何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上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银行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从中发现重要的价值客户。通过对客户行为偏好的分析,细分服务市场,利用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投其所好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对产品进行金融创新,从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第二节 我国网上银行现状
据《2008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上银行总体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用户量及交易量同期高速增长。此外,网上银行对于传统柜台业务的替代性也进一步提升。全国范围内,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19.9%。在10个经济发达城市中,2008年使用个人网上银行的用户比例达到44.9%,比2007年高出7.1%。而在企业用户市场,这一趋势则更为明显:2008年全国企业网银用户的比例达到42.8%;在2008年10个经济发达城市调查结果中,使用企业网上银行的用户比例继续增长,比2007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企业网银用户总体发展情况看,企业规模越大,使用网银的比例越高。
一、我国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发展情况
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始于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接着中国工商银行,抛出自己的电子钱包,随后,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内银行老字号也不断地完成各自的“E”化之路,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如中信实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也纷纷开通网上支付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网点覆盖面最广的一家“国”字号老银行,工商银行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同样在网上银行的领域也处于全国同业的领先地位。下面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来了解一下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从2000年2月开始正式运营,它是中国工商银行的网上分支机构,自开通网上银行业务以来,先后推出了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B To B和B To C网上支付业务。2000年2月,北京、上海、天津、广州4个城市试点开通网上银行,至今,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已经覆盖全国并逐步迈向世界,业务功能也从早期的信息、业务咨询、投拆处理和简单交易发展到几乎囊括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2000年2月1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4个城市试点企业网上银行,除信息、账户信息查询、转账支付等基本功能外,还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集团理财等创新功能。2000年8月28日,在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浙江分行试点个人网上银行业务,主要功能包括信息、账户信息查询、转账支付、B To C在线支付等功能。2000年12月7日,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通。2001年6月15日,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eBank V3.0版本成功投产。此后,网上银行版本不断升级eBank v3.3、eBank v3.4、eBank v3.5、eBank v4.0并推出了适合不同语种客户的版本如英文版、中文繁体版。2002年5月13日,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电子银行“金融e通道”品牌。2002年10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网上现金管理业务“理财e站通”。2003年12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推出集银行、投资、理财于一体,拥有个人理财、网上贷款等12项大功能、58项子功能的新版个人网上银行---“金融家”。
中国工商银行的网上银行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它提供的服务分为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个人网上银行包括:账务处理、外汇买卖、证券服务、个人汇款 、个人贷款、缴费站、个人国债、e通卡、个人理财和客户服务等功能,提供转账、外汇交易、银证通、B股证券业务、基金业务、在线支付、账户管理、代缴费、异地汇款、个人质押贷款、个人理财等一系列服务,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
企业网上银行把企业分类为集团企业、一般企业和同业机构,并分别对它们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企业集团提供集团理财、网上购物、网上结算、贷款查询、票据业务、收费站、企业财务室、贵宾室、基金业务、国债业务、电子回单、客户服务等功能的服务。对一般企业提供账户管理以及其他类似于集团企业的功能。对同业机构则提供汇兑、代签银行汇票、企业服务等功能。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从2000年2月开始起步,从小至大,至今已有长足发展,其网上银行交易额、企业客户数和个人客户数增长迅速,见表1-1。
表1-1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发展情况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网上交易额 196亿元 6350亿元 53500亿元 191200亿元 335300亿元 416300亿元
企业客户数 976户 6176户 3.5万户 6.9万户 11.7万户 32.4万户
个人客户数 0 32166户 383万户 750万户 1154万户 1667万户
中国工商银行尽管中国工商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但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在全国范围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大,潜在客户群体多,加上中国工商银行原有的电子化9网络平台较为完善,功能较强,具有良好的开发能力,持续发展潜力大。同时,中国工商银行经过几次升级之后,功能已经日趋完善,正朝着最先进的网上银行方向发展。2002年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被美国《环球金融》评为“中国最佳企业网上银行”,其网站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2002年度的“全球最佳银行网站”,这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国内商业银行的网站首次在国际上获此殊荣。在美国《环球金融》杂志举办的2003年度“最佳网上银行”评选活动中,中国工商银行被评为“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
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特点
我国的网上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些特点:
第一,网上银行模式都是传统银行与网上银行结合的产物,其业务基本依赖于传统银行,尚无纯网上银行。
第二,许多银行尚处于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初期,利用的是非银行专有的域名或网站,至今仍有一些银行将其产品和服务的广告宣传放在其他网站之中。
第三,业务方式演变迅速。我国商业银行网站几乎一开始就进入了动态、交互式信息检索阶段,而且主要的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停留的时间也很短,很快就进入了在线业务信息查询阶段,并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紧密结合,迅速完成了从一般网站向网上银行的转变。
在业务方面,我国的网上银行的服务内容主要有:(1)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新闻资讯、银行内部信息及业务介绍、银行分支机构导航、外汇牌价、存贷款利率等,一些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目前还提供一些特别的信息服务,如股票指数、基金净值等。(2)个人银行服务,主要包括帐户查询、帐户管理、存折和银行卡挂失、缴费等,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还提供外汇买卖服务,中国银行提供个人电子汇款服务,中国建设银行提供小额抵押贷款和国债买卖服务。开设第三方转账业务的网上银行只有一家:深圳发展银行。(3)企业银行服务,主要包括帐户查询、企业内部资金转账、对帐、缴费等。除此之外,中国工商银行还提供同城结算和异地汇款服务,中国银行提供国际
结算服务。(4)银证转账,银行存款与证券公司保证金之间的实时资金转移,部分银行(如中国银行)已开始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有一些网上银行,如招商银行北京分行、深圳分行等已经推出网上证券交易委托平台,以便其客户可以直接在其网站上从事股票买卖、查询和投资管理等。(5)网上支付,包括B To C和B To B,大部分网上银行提供前者。这种服务一般与网上商城相结合,一些银行设定了一些网上商城的链接,但还没有一家银行直接从事网上一般商业活动。支付方式有三种:银行卡直接支付、专用支付卡支付(招商银行)和电子钱包(中国工商银行)。
从总体上看,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纵深和宽度还有限,尚无一家开展网上存款、贷款,账单收付,非金融品销售等业务,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总之,我国网上银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广阔的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三、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金融混业经营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格局也会因此发生变动。在此背景下,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各金融机构开始计划和实施行业间的初步合作,对因特网的利用和客户资源共享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由个体金融机构延伸出来的诸多渠道当中,网络与其他渠道存在着冲突和竞争,因而会发生网络对旧渠道业务的侵夺和新增业务的分享。不同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客户基础,在需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客户基础的规模此消彼长,就个体金融机构而言,实际上是与外部机构的渠道之争的结果。内部的渠道争夺是由业务结构失衡造成的,直接的结果就是内部资源的浪费、总体成本的上升和行业竞争力的下降。减缓或避免上述矛盾的途径称为渠道的整合,即从渠道冲突到渠道协同。整合意味着内外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产业格局的调整,新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产生;协同则意味着资源的共享和效率的提升。这是网络经济推动下传统产业应有的主流思维。达到协同的方式可能是资本层面的并购活动,也可能是松散的外部合作,在二者之间有一种折中的方式称为网上金融门户。
第二章 我国网上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由于银行是资金高度集中的场所,而且网上资金划拨不需要进行实物交割,所以一旦犯罪份子成功窃取金融企业或客户的资金,后果十分严重,其数额往往是传统犯罪的数十倍。有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因网络犯罪被直接盗走的资金达20多亿美元,美国因交易安全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平均每件案件高达45万美元,大大高于传统的银行欺诈案。在我国,因交易安全问题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据统计,仅1997、1998两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就发生计算机犯罪案件共140余起,涉及人员160多人,涉案金额1.6亿多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计算机犯罪案平均金额都在几十万元以上,个别的为数百万 元,最大一起犯罪案件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2100万元。而且相关研究表明,因交易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损失还呈逐年上升之势。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6号文件《关于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的通知》指出近年此类问题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在上海召开的“金融犯罪防治与反洗钱政策”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指出我国银行卡犯罪也在迅猛增长,中国外卡偷换欺诈率为0.038%,大大高于亚太地区0.010%的比率。因此我国网上银行的交易安全问题不可小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节 战略风险问题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业务决策不力、决策的不恰当实施或对行业变化缺乏响应而对网上银行所造成的风险。我国的战略风险问题受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业务战略、为实现目标而利用的资源、实施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实现业务战略而必需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包括通讯渠道、操作系统、传送网络、管理上的能力和才能。必须对照经济、技术、竞争、立法和其他环境变化的影响来评估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评价战略风险。
第二节 网络安全风险问题
网络安全风险是指由于网络防范不严密或应用系统设计有缺陷,遭到非法入侵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对网上银行所造成的风险。
一、黑客入侵风险。
网上银行是建立在开放网络上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应用系统设计可能存在缺陷,一旦被黑客利用,将直接危害系统的安全,商业机密被窃取,用户的银行资料泄密,甚至银行的资金遭受损失。因此,网络安全就成为事关银行生死的头等大事。
二、病毒破坏风险。
由于网络防范不严,计算机病毒通过网上银行入侵到银行主机系统,从而造成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同时,来自网上银行系统外部的正常客户或非法入侵者在与网上银行的业务交往中,也可能将各种电脑病毒带入网上银行的电脑系统,造成主机或软件的失灵,使得网上银行面临瘫痪的风险。
三、内部欺诈风险。
网上银行不仅容易受到来自因特网外部的黑客攻击,也会因为网上银行内部职员的欺诈行为而承担操作风险。例如,商业银行内部的某些职员利用他们的职业优势,有目的地获取客户的账户资料进行各种风险投资,如炒卖股票、外汇和期权等,将交易风险直接转嫁到客户身上。也可能直接偷窃电子货币,让客户蒙受损失或者制造各种假的电子货币从网上银行获取利益。因此,内部欺诈风险也是网上银行风险的基本内容之一。
四、其他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
网上银行的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性因素,也会形成网上银行的风险。同时,往往由于网络某一局部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同样形成网上银行的风险。所有这些风险对我国网上银行都将形成灾难性的影响,不仅网上银行的原有客户会流失,而且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广泛,可能引发整个银行的流动性危机。根据对发达国家不同行业的调查,计算机系统停机等因素对不同行业造成的损失各不相同。由此也可以看出,发达国家零售业和金融业的经营服务已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网络通讯系统的运行。网络通讯系统的平稳、可靠和安全的运行,成为网上银行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网上银行的系统风险不仅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企业形象和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
第三节 管理风险问题
管理风险是指网上银行的管理现状与管理水平与网上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状况不协调而造成的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年轻,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不到十年,真正的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尚处于发育和完善阶段,并未真正形成。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金融服务出现三个不协调:
一、管理思想不能满足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网上银行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银行业务处理集中化的趋势,银行业务的运作和管理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必须进行改变和重组。然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已经开办网上业务的银行,管理思维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方法,许多银行仍在努力增设新的营业网点。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商业银行,尤其是老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点将成为业务发展的沉重包袱。
二、现有的管理经验和规章制度不能满足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需要
网上银行业务首先是建立在现有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之上的,从我国银行的发展现状看,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成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这就很难保证对网上银行业务风险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管理人才短缺,难以满足网络银行发展的需要
这是前面两个不协调的自然结果。在管理人才尚不能满足现有业务风险管理和控制需要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统筹规划,网上银行业务的过快发展可能会降低现有业务的经营质量,甚至导致我国网上银行的经营风险。
第四节 技术风险问题
技术风险是指网上银行由于技术采用不当,或所采用的技术相对落后而带来安全技术隐患造成的风险。网上银行业务的高技术性、无纸化和瞬间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经营中会面临技术风险。它是网上银行风险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各金融机构和广大客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必然会造成损失,影响信用。
第五节 操作风险问题
操作风险指来源于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缺陷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可能来自网上银行客户的疏忽,也可能来自网上银行安全系统和其产品的设计缺陷及操作失误。
我国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主要涉及网上银行账户的授权使用、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网上银行与其他银行和客户间的信息交流、真假电子货币的识别等。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对进入银行账户的授权管理变得日益复杂起来,这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得到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原因是客户的地理空间位置变得更加分散,也可能是由于采用多种通讯手段等因素造成的。对于电子货币而言,网络安全系统的缺陷会让客户误为网上银行实施了欺诈行为。对于其他电子银行业务,如没有经过明确授权使用账户可能导致客户有直接的经济损失,加大了网上银行对客户的责任。
银行职员对业务的漫不经心,也有可能导致网上银行严重的操作风险,从而危及网上银行的总体安全。像在传统银行业务中那样,客户的疏忽也是操作风险的另外一个来源。网上银行可能会因为客户欠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而面临相当高的操作 风险。例如,客户在某些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场合使用私人信息,如身份证鉴定、信用卡号、银行账号等,容易被他人窃取而导致账户泄密,使客户和银行双方都蒙受损失。此外,如果商业银行职员和客户不能够充分理解网上银行采用的不断更新的软件,进行误操作也会给银行或客户自身带来操作风险。
第六节 数据认证不完善
数据在储存及传输过程中,网上银行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防止犯罪分子通过旁路系统威胁数据安全,如物理地取走数据库,在通讯线路上窃听,对数据进行加密是网上银行最通常的做法。数据加密是指通由形形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各种加密算法多达数百种。通过加密将明文转变为密文密钥,即以加密格式存储和传输敏感数据。加密算法的输入信息为明文,即原始的或未加密的数据;加密算法的输出信息为密文,即加密后的格式,其中,密文为信息的传输形式。然而,CheckPoint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区域试验室的高级网络安全分析专家Jonorbeton警告说,如今黑客采用的嗅探器越来越完善,能够截获SSL和SSL交易信号,窃取经过加密的数据。虽然加密有助于保护遭到窃取的数据被人读取,但加密标准却存在数个漏洞,黑客只要拥有适当工具,就能够通过漏洞窃取敏感数据和信息。
尽管可以通过对数据认证来保证数据来源和数据的完整性,但我国的网上银行安全认证由于建设时间很短,加之安全认证问题涉及众多部门,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网上银行安全认证无权威管理部门,认证机构建设呈现无序状态;网上银行安全认证标准不统一,无法跨行认证等。
第七节 法律风险问题
法律风险是指违反、不遵从或无法遵从法律、法规、规章、惯例或伦理标准而给网上银行所造成的风险。在我国由于对银行经营或客户行为的法律或法规不明确,往往会产生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着罚款、赔偿和合同失效的风险。法律风险将导致信誉的贬低、免赔限额的降低、业务机会的受限制、拓展潜力的降低以及缺乏合同的可实施性等等。
例如:从银行客户的角度看,网上银行使用的通讯系统就是网上银行的系统,它们是不可分的。就网上银行服务而言,客户只与网上银行之间存在合同关系,而与通讯系统经营者并无契约上的法律关系。从网上银行的角度看,网上银行服务是建立在通讯系统上的,银行也是通讯系统经营者的用户。经营者对所有用户都承担经营者的义务,通讯系统与网上银行服务有联系,因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他们的法律地位究竟怎么确定,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在现行法律中还难以找到依据。一旦出现纠纷,银行的法律责任难以说清楚。
网上银行也可能因为使用电子货币提供虚拟金融服务业务而涉及到客户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一旦出现客户隐私权问题,在被告知其权利义务的情况下,客户可能会对网上银行提出诉讼。网上银行在自己的网页上建立与重要客户的链接侵入网上银行客户的网页,那么,客户很可能因此而对网上银行提出司法诉讼。而目前法律对网络运行和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隐私权保护问题都没有做出相应规定,从而使网上银行面临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
第八节 金融监管风险问题
金融监管风险是指由于网上银行的发展及产生的各种风险使得金融监管复杂化,从而产生的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实效的风险。
一、是对金融监管当局带来的风险
网上银行主要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进行交易,不仅无凭证可查,而且一般都设有密码,使我国监管当局(中国银监会)无法收集到相关资料作进一步的稽核审查。同时,许多金融交易在网上进行,其电子记录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地加以修改,使确认该交易的过程复杂化。使得我国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难以核查,造成监管数据不能准确反映银行实际经营情况,即一致性遭到破坏。在网络金融条件下,监管当局原有的对传统银行注册管理的标准也许难以实施,网上银行的申请者可以注册一家银行,但是他可以通过多个终端,获得多家银行业务或多家银行分行网络的服务效果。因此,我国监管当局不仅需要参照传统银行的监管标准,进行一般的风险监管,而且还要根据虚拟银行的特殊性进行技术性安全与管理安全的监管,即保证网络交易双方的身份、交易资料和交易过程是安全的;支付系统提供服务的网络主机系统和数据库是安全的,并且要对跨行金融数据流和网上银行网站上提供的各种网络金融服务广告进行监管等。
二、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
网上银行可以发行电子货币,由于电子货币发行及其运作相当于货币创造,将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造成主要干扰。目前,在我国由于技术本身和配送渠道等电子商务发展的限制,电子货币的使用还不是十分方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货币的大规模发行,还不能对货币政策构成显著影响。但是,如果国家对电子货币发行不加以规范,对电子货币使用未能有效监管,对网上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不加以完善的话,随着网络技术普及和完善,电子货币的发行量大量增长,完全有可能对国内的货币供应造成重大冲击,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三、对资本管制的影响
在资本管制条件下,我国的监管当局还面临逃避管制的风险。比如,当携带货币的出入境受到管制时,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和提款渠道达到不受限制目的。又比如,网上银行的兴起,又会进一步形成离岸的管制货币自由兑换市场和投机套现市场,使资本管制受到严重挑战。此外,跨国金融机构可以逃避在国内的经营管制,通过网上银行实现异地、境外吸收存款和支付、结算功能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我国的资本管制出现漏洞,资本管制手段将丧失意义。
第三章 网上银行交易流程
第一节 网上银行的物理结构
网上银行的物理结构由用户系统、网站、网银中心、业务数据中心、银行柜台和CA中心等组成,见图3-1:
第二节 初次使用网银的数据走向
客户方面数据走向:银行柜台办理开户业务,网上银行开户申请,客户下载私钥、证书的认证介质以及认证介质的初初始访问密码,下载相关软件并安装,自行修改银行提供的认认介质初始密码,登入使用网上银行系统。
银行方面数据走向:网上银行,将客户的个人资料和选择需要及网上交易的账号存储到银行后台业务系统主机数据库,网上银行系统产生两对密钥,银行只保留公钥,CA将公钥和个人信息用CA的私 钥进行签名,形成证书CA和网银中心都保存该证书,建立用户系统,负责用户与网站和网银中心的通讯、数据加解密、交易数据的数字签名和认证介质密码修改等工作,在数据库中更新保存客户信息。
如图3-2所示:
第三节 身份认证的数据流程
在使用网上银行系统时,身份认证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身份认证用于鉴定使用者的身份,起到保护账户安全的作用,其处理过程为:
第一步:鉴别IC卡的使用者身份
用户登陆时,输入认证介质的访问密码,以IC卡为例,用户系统将输入的密码以指令形式转送入IC卡,IC卡将这个密码与卡内的密码信息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则认为用户是合法的IC卡访问者,否则拒绝用户访问。
第二步:用户数字签名
认证介质访问成功后,银行需要确认用户的身份。用户将一串明文信息传送至IC卡,IC卡用私钥对明文进行签名,并将明文和签名结果通过用户系统保密的传送到银行端的交易服务器。我们注意到数字签名在IC卡内进行,而不是在用户系统实现,这是因为如果在用户系统进行数字签名,那么私钥将不可避免的在用户系统的内存出现,可能导致私钥被窃取。事实上在整个网上银行交易过程中,私钥始终保存在IC卡内,与私钥有关的运算也始终在IC卡内进行。
第三步:银行端验证签名
银行端的交易服务系统收到用户发送来的明文和签名信息后,先检测用户的证书是否合法和有效(证书库是否存在该证书,黑名单是否有该证书的信息),如果该用户证书合法并且有效,银行端从用户证书取出公钥对签名信息进行解密(此项工作可以在加密机完成),将结果与明文比较,如果相等则认为该用户合法,用户验证完成。
第四章 网上银行各种身份认证方式
第一节 传统认证方式
一、口令+ID
基于口令的身份认证机制具有易于实现和操作简单等特点.被广为使用。传统的静态口令机制采用用户名/口令核对法:即系统为每个用户维护一个(用户ID,口令)二元组信息,用户登录系统时.输入自己的用户ID和口令.系统通过比对用户输入的(用户ID,口令)与系统内维护的(用户ID,口令)二元组信息,来判断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这种方式实现和操作都很简单,但其安全性仅依赖于用户口令的保密性,一旦用户口令泄密,合法用户就会被冒充。用户口令的泄密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用户为方便记忆往往采用短口令或者生日、姓名、电话号码等作为口令.并且常会出现用户对口令管理不善(如随手写下口令造成口令泄露)的问题;客观方面,攻击者可采用多种攻击手段以获得用户口令,常用的攻击手段有穷举尝试、字典攻击、网络窃昕、重放攻击等。
二、IC卡
是一种内置集成电路的芯片,芯片中存有与用户身份相关的数据。IC卡由专门的设备生产,是不可复制的硬件。IC卡由合法用户随身携带,登录时必须将IC卡插入专用的读卡器读取其中的信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简单易行,但容易被驻留内存的木马或网络监听等黑客技术窃取。
第二节 现行认证方式
一、动态口令
动态口令机制是为了解决静态口令的不安全问题而提出的,基本思想是用动态口令代替静态口令.其基本原理是:在客户端登录过程中,基于用户的秘密通行短语(Secure PassPhrase,sPP)加入不确定因素,对SPP和不确定因素进行变换(如使用MD5信息摘录),所得的结果作为认证数据(即动态口令),提交给认证服务器。认证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的认证数据后.以事先预定的算法去验算认证数据,从而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认证。由于客户端每次生成认证数据都采用不同的不确定因素值,保证了客户端每次提交的认证数据都不相同.因此动态口令机制有效地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安全性。根据口令生成时不确定因素的选择方式.动态口令机制有时问同步机制、事件同步机制和挑战/应答机制等.本文将阐述这三种常用动态口令机制,并对它们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第一、基于时间同步的动态口令机制
基于时间同步的动态口令机制,其特点是选择单向散列函数作为认证数据的生成算法,以种子密钥和时间值作为单向散列函数的输人参数。由于时间值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散列函数运算所得的认证数据也在不断变化,保证了每次产生的认证数据不相同。基于时间同步的动态口令机制的认证过程如图4-1所示:
图4-1 基于时间同步动态口令机制的认证过程
基于时间同步动态口令机制的认证过程如下:用户输入ID(或PIN码),客户端单向散列函数以时间和种子密钥作为参数进行计算,将计算所得的动态口令传送到认证服务器。认证服务器确认用户ID的合法性后,从服务器加密的数据库中提取该用户所对应的种子密钥,采用与客户端相同的单向散列函数计算出验证口令,若验证口令和动态口令相同则通过验证.否则不能通过验证。时间同步方式的关键在于认证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时钟要保持同步,只有在两端时钟同步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旦发生了时钟偏移,就需进行时钟校正。
第二、基于事件同步的动态口令机制
基于事件同步的动态I=I令机制又称为Lamport方式或哈希链方式。事件同步机制是以事件(例如使用次数或序列数)作为变量。在初始化阶段选取一个口令PW和一个迭代数n,及一个单向散列函数H。计算Y=H n(PW)(Hn0表示进行n次散列运算),把Y和n的值存储于认证服务器上。客户端计算Y’=Hn-1(PW) ,将计算结果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则计算Z=H(Y’),并将z值与服务器上保存的Y值进行比较。如果Z=Y,则验证成功.然后用Y 的值取代服务器上保存的Y值,同时将n的值递减1。基于事件同步的动态口令机制的认证过程如图4-2所示:
图4-2基于事件同步动态口令机制的认证过程
基于事件同步的动态口令机制易于实现,且无须特殊硬件的支持。但该方案每次进行身份认证时,客户端要进行多次Hash运算。而且由于迭代值n不断递减,当递减为0时就需要重新初始化系统。服务器的额外开销比较大。基于事件同步的动态口令机制同样存在失去同步的风险,如用户多次无目的的生成口令就会造成失步。对于事件的失步。认证服务器可采用增大偏移量的方式进行再同步,即服务器端自动向后推算一定次数的密码。
第三、基于挑战/应答的动态口令机制
基于挑战/应答(challenge/response)的动态口令机制属于异步方式。其基本原理为:选择单向散列函数或加密算法作为口令生成算法。当用户请求登录时,认证服务器产生一个挑战 码(通常是随机数)发送给用户;用户端将口令(密钥)和挑战码作为单向散列函数的参数,进行散列运算,得到的结果(即应答数)作为动态口令发送给认证服务器。认证服务器用同样的单向散列函数做验算即可验证用户身份。基于挑战/应答的动态口令机制的认证过程如图3-3所示 其身份认证过程为:
(1)溶户端输入用户ID等信息,向认证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
(2)服务器检查询数据库,若是合法用户ID,则生成挑战码并传回客户端。
(3)客户端根据密钥和挑战码,执行单向散列函数运算,生成应答数并发送到服务器。
(4)服务器执行同样的算法生成应答数,并与客户端发来的应答数进行比对.得到验证结果并传回客户端。
图4-3基于挑战/应答动态口令机制的认证过程
挑战/应答机制中的不确定因素是由认证服务器产生的随机数。由于每个随机数都是惟一的,因此保证了每次产生的口令都不相同。
安全性分析:
口令机制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信道窃听攻击、穷举尝试和字典攻击、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口令泄露等几个方面。动态口令机制是针对静态口令的不安全性提出来的.在防御以上口令安全威胁上.比静态口令机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1)信道窃听
动态口令机制能够完全抵御信道窃听攻击.因为在信道中传输的不是用户的口令而是计算得到的认证数据.攻击者无法窃听到用户的口令。并且由于在计算认证数据中使用了具有不可逆性的散列函数,因此攻击者难于从认证数据中得到用户口令。
(2)穷举尝试和字典攻击
动态口令机制中的用户口令(密钥)的安全性仍非常重要.如果用户口令过于简单,容易被攻击者通过穷举法或字典攻击获得,攻击者仍然能够实施攻击。但在动态口令机制中用户口令仅是产生动态口令的一个因素.产生动态密码时更重要的是加入了不确定因素,所以,即使攻击者通过穷举法或字典攻击得到用户口令.也因很难获得不确定因素而难于产生可用的动态口令。因此动态口令机制可以有效抵御口令猜测攻击。
(3)重放攻击
动态口令机制能够完全抵御重放攻击.因为每次用户向服务器提交的认证数据都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攻击者截获了认证数据.也无法通过重放而获得服务器的验证。
(4)中间人攻击
动态口令机制不能完全抵御中间人攻击。当用户通过网访问服务器时。位于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攻击者,可以劫持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一方面假冒用户与服务器连接,另一方面假冒服务器与用户连接。
(5)口令泄露
动态口令机制能够有效防止口令泄露造成的安全问题.因为许多动态口令系统中,用户的口令不会在网络中传输。
从以上分析可见,动态口令技术能够有效地抵御大部分针对静态口令的攻击,其安全性得到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能有效地抵抗信道窃听、截取/重放、口令泄露等安全威胁。但动态口令机制仍然存在着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基于事件同步和基于口令序列的动态口令机制不能抵御小数攻击,动态口令机制仍然是单向认证机制。并且动态口令机制还不能有效地防范系统内部人员攻击。
二、生物特征
利用人的指纹、虹膜、掌纹、声纹等天然纹理作为认证识别手段,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物特征,几乎不可能被仿冒。因此,安全性最高,最可靠的身份认证方式,但各种相关识别技术还没有成熟,没有规模商品化,准确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特别是当生物特征缺失时,就可能没法利用。
三、基于PKI的USBKey
基于USB Key的身份认证方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方便、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技术。它采用一次一密的强双因子认证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身份认证的安全问题,并提供USB接口与现今的电脑通用。它内置了CPU、存储器、芯片操作系统(COS),可以存储用户的密钥或数字证书,利用USB Key内置的密码算法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认证。USB Key内置CPU,可以实现加解密和签名的各种算法,加解密运算在USBKey内进行,保证了密钥不会出现在计算机内存中,从而杜绝了用户密钥被黑客截取的可能性。目前,最安全的方式还是使用PKI的USBKey,所以下面重点论述一下PKI+USBKey的安全方式。
第一、什么是PKI
PKI是英文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的缩写,中文意思就是公开密钥基础设施。它是利用公开密钥技术所构建的、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普遍使用的一种基础设施。美国的部分学者也把提供全面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软件、硬件、人和策略的集合称作PKI。PKI通过延伸到用户本地的接口,为各种应用提供安全的服务,如认证、身份识别、数字签名、加密等。PKI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数字证书。所有安全的操作主要通过证书来实现。PKI的部件主要包括签发这些证书的证书机构(CA),登记这些证书的注册机构(RA),存储和这些证书的电子目录,以及用户终端系统。PKI中还包括证书策略,证书路径等元素以及证书的使用者。所有这些都是PKI的基本部件或元素。许多这样的基本部件和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PKI。
第二、PKI的组成
PKI主要由下列部分所组成:
(1)认证机构(CA),它主要签发数字证书及管理数字证书。它是一个权威性的机构,因为由国家授权,具有法律保证。
(2)注册机构(RA),它主要是注册申请审批机构,是CA机构的扩展。
(3)数字证书,它是PKI的核心元素。用以实现交易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即可实现数字签名。
(4)证书库和目录服务器,CA颁发的用户证书需要存储在证书库中并到目录服务器上,以供人们通过目录服务器查询公钥证书和CRL,以保证数字证书的安全。一个大规模的PKI没有证书库是无法使用的。
(5)密钥管理中心(KMC),KMC主要负责密钥恢复审核、密钥销毁审核、密钥托管审核,以及更新密钥,保存密钥的历史档案。
(6)客户端软件,它是PKI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没有客户端的请求,PKI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在网上银行系统中客户端的证书一般以USBKey为载体。
第三、PKI的核心服务
(1) 认证服务, PKI认证服务采用了数字签名这个密码技术,签名产生于以下3个方面数据的杂凑值之上:1)被认证的数据;2)用户希望发送到远程设备的请求;3)远程设备生成的随机挑战信息。第一项支持PKI的数据起源认证服务,后两项支持PKI的实体认证服务。
(2) 完整, PKI完整可以采用两种技术之一。第一种技术是数字签名,既可以提供认证(实体认证),也可以保证被签名数据的完整性。第二种技术是消息认 证码(MAC)。这项技术通常采用对称分组密码或密码杂凑函数。
(3)机密,PKI机密采用了类似于完整的机制,其处理过程如下:(1)Alice生成一个对称密钥(也许是使用她的私钥和Bob的公钥);(2)用对称密钥加密数据;(3)将加密后的数据以及Alice的公钥或用Bob的公钥加密后的对称密钥发送给Bob。
第四、基于PKI身份认证的方法
登录网上银行首先是要确认网上身份的真实性,根据甲乙双方都具有第三方CA所签发的证书和PKI提供的认证服务(使用数字签名加密技术)来进行个人身份的认证和鉴别。认证主要是验证该证书是否是第三方CA签发的有效证书。检查证书的有效期及该证书是否已被作废而进入黑名单。双向认证过程如图4-4所示。
图4-4双向认证过程
其认证过程如下:
(1)客户经浏览器通过SSL协议访问网银服务器;
(2)网银服务器与浏览器握手之后首先要验证客户端证书,验证的过程是:网银服务器使用已置于其中的第三方CA证书的公钥来解密该客户证书的CA私钥签名。如能解密就证明该客户是合法有效的客户;然后网银服务器将该客户的证书再传送至第三方CA证书的目录服务器上,进行查询该证书的有效期和是否进入黑名单,如果黑名单中无名,也在有效期之内,则网银服务器对客户端验证通过;
(3)客户端在网银服务器对其进行验证后,也要验证网银服务器的证书;这样做可有效防止“网络钓鱼”事件和黑客冒充用户登录网银进行资金诈骗的可能性,用第三方证书机制可减少“网络钓鱼”事件的发生。目前,这种认证方式是国内外较全面的网上银行认证方法。
四、综上所述而产生的指纹KEY
基于PKI的USBKEY认证是最安全有效的,但是如果把生物特性跟USBKEY相结合又会是怎么样一个效果呢。目前,对指纹识别器,有的银行用于柜台员的身份识别,如建行、工行的柜员识别系统。但是,就是对银行的柜员身份识别,只是指纹识别器还是很不够的,其最好,最先进的办法,却是指纹KEY。即指纹识别器+USBKey。USBKey中按装数字证书,达到可以完成数字签名的功能。但目前与银行客户的使用,还有一定的距离,除非是那些高端客户。目前,使用PKI的USBKey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第五章 国内外各大银行网银研究分析
第一节 国内银行
一、中国建设银行
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申请了中国建设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我先是到分行柜台申请办理,然后回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登入建行主页进行数据填写和下载数字证书,而且这个数字证书是可以导出到U盘的,有一次我电脑系统重装之后那个证书就不在了,只有到建行柜台重新办理才能再使用银行,其实这个证书是网页证书,而不是移动证书;大概又过了一段时间,建行又推出了动态口令卡的认证方式,接着到了大三的时候建行打电话给我要我去更新网银交易方式,免费给我一个“网银顿”USB-KEY,也就是说在拥有网页证书的基础之上再加上移动证书验证,而且移动证书只能读不能写,防止了木马病毒的侵入,更加有效的建立起安全网银的机制;再到了大四,建行又加了一个安全措施,就是在进入网银页面之前有一句提示语,而这句提示语是由户主自己加进去的,进入网银之前显示的的确是户主输入的提示语那么说明该网站是官方正规网站而不是假冒的!同时建行又添加了一个安全服务叫做短信服务,只要开通了短信服务就能在交易之后发送账户信息到自己的手机上,避免他人取款未知的风险!
优点:跟农行比,不收每年的20元网银手续费,usbkey比农行的便宜,一张卡里能既存活期又存定期。跟工行比,可以进行省内异地缴费,而工行只能缴本地。跟中行比,不收每年的20元网银手续费,而且中行的使用范围很窄,建行很广,几乎所有支持网银的网站都支持建行的,而中行很多网站都不支持,且安全系数低。跟交行比,范围广,有很多网站也不支持交行的。
二、中国农业银行
本人办理农行网上业务跟办理建行时间差不多,农行的网银业务起步比建行晚,所以我去办理的时候就只是输入了一个交易密码就能使用网银,接着在与建行接轨,使用了网页证书,证书可以导出到电脑上备份,避免电脑重启的时候再去柜台办理申请!而且农行有个特色那就是可以有电子支付功能, 电子支付卡是农行金穗借记卡、准贷记卡客户通过网银申请的虚拟卡号,它与金穗卡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并只能用于网上支付,这个功能很简单只要我拥有一张农行的金穗卡,输入卡号跟密码就能在网上付款,但是在2006年的时候被取消掉了,因为这个方法安全性太低,如果自己的卡号跟密码被人盗取之后那卡里的金钱可以一下子被转移!接着农行也使用了动态口令卡和K宝USB-KEY移动证书,使得其安全性提高到一个很好的境界!
个人认为农行的优点:
1.登录农行网站,即使没有开通网上银行,也可以登录公共系统查询余额和漫游汇款兑付。
2.省手续费。这是我这个月才发现的。
1)跨省同行转帐没有收手续费
2)网上漫游汇款也没有收手续费 3.很多基金公司网上直销可以使用农行卡直接支付,工行卡一般都不行。 我没有开通农行网上的基金业务,因为需要到营业厅办理相关签约手续,所以最后选择放弃,用工行卡买基金定投。
农行的缺点: 1.很多时候登陆进去后,左边的业务项目栏都没法显示,网站系统的问题,这也是我给农行打分比较低的原因。 2.农行有电子支付卡号,免费的,用这个在支付宝付款时金额是有限制的,但是开通了网上银行就可以用证书支付,无金额限制。
三、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的网银服务是起步比较早的,也是做的最出色的银行,南北信息中心,基本认证方式也是口令卡跟U顿USB-KEY的同时使用来确保其网银账户的安全性,但是中国工商银行有自己的一个特色那就是在输入账号跟密码之前先来一个小E安全检测保证电脑环境的安全,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是比较信得过的网银银行!
其他银行现在已经都做到了比较高的交易安全性能,都能放心使用!
第二节 国外银行
一、国际优秀网上银行安全控制——Wells Fargo
Wells Fargo的网络系统Wells Fargo被认为是美国银行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从使用性能、客户信任程度、网上资源、关系协调、成本等方面,对美国、欧洲等地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进行评比,Wells Fargo是1999年度网上银行系统使用性能最好的银行。Wells Fargo的成功得益于安全的SWIFT网络系统。SWIFT网络系统一般要求操作员应有二级登录密码:一级为自身密码,一级为权限密码。权限密码为二级授权,输入、核对、发送分人管理,每一份报文发妥后,注明输入、核对、发送人员名单存入美国操作中心。SWIFT网络系统在数据处理中心、网络传输层和数据自身的安全性三个方面给予了重点考虑。一是SWIFT分别在比利时、荷兰和美国设立了数据处理中心,每个中心之间互为备份。当一个中心发生故障时,在30分钟内,另一中心就会替代它的工作。正常情况下,系统按月撤换运行内容,以保证备份机制的可操作性。二是在网络传输层的安全方面采用了三项措施,防止了任何非法用户的入侵:网络的进入点严格由数据处理中心控制;所有国际线路由SWIFT统一进行加密;用户线路的加密由用户选择,可用专线加密联接,也可用端到端的X.25加密。三是数据采用以下措施来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客户数据以加密方式存储,只有通过授权的客户和内部稽核人员才可存取;通过专用的“签到”手续(或智能卡技术)才能存取各种服务;根据双方约定的键值对交易进行加押,以保证交易数据的绝对安全。SWIFT网络系统采用128位加密。除了有严格的传输安全保障机制,网上银行系统与客户的服务器之间又加入了病毒防护层。
二、风险控制机制快速发展——Entrium DirectBankers
Entrium Direct Bankers的风险控制机制快速发展的直接网上银行(Direct Bank)的代表是德国的Entrium DirectBankers。1990年,Entrium Direct Bankers作为Queue邮购公司的一部分成立于德国,最初通过电话线路提供金融服务,1998年开辟网上银行业务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直接银行之一。Entrium没有分支机构,依靠电话和因特网开拓市场、提供服务。首先,Entrium Direct Bankers有具体的风险控制部门。其次,网络的风险除了内部风险部门实行实时监控外,电脑操作程序的设计也具有风险控制系统,在西方国家银行的系统风险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很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外部作用机构——社会资信咨询公司在网上银行的风险控制中也功不可没。Wells Fargo和Entrium Direct Bankers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几个因素:及早地开发和使用高科技,包括Internet;采用的系统和产品安全可靠;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值得借鉴。
第六章 加强我国网上银行交易安全管理的建议
我国网上银行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现在己进入网上银行稳定发展的新时。由于我国金融业发展背景与国外不同,而且在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方面相关政策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别,我网上银行的发展具有起步早、发展快、题突出和空间大的特点。针对我国经济、政策等具体情况,找出真正适合我国情的网上银行持续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网上银行的安全发展是目前的重之重。
第一节 整合各银行系统,建立网上银行安全中心
根据国家“十五”攻关课题“银行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增强银行业综合竞争实力,就必须充分利现有资源和建设成果,通过整合已有系统,建立银行业网间互联平台,为加金融信息化建设和金融业务创新提供网络基础支撑环境。整合银行系统即是各银行之间构建一个支持多种互联网应用、安全可靠、资源共享的互联平台,相当于将各个银行自有的资源联结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现期网上银行通过各交易系统进行工作,而交易系统的整合在技术上比较容易实现。而且构建开式的交易系统,对系统功能、业务流程以及数据信息进行多层面集成,使异、分散的应用系统形成有机的整体,可以更好发挥银行系统平台的整体效能,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下问题。
一、解决网址域名混乱
最早以机构区分的最高域名有7个:com(商业机构)、net(网络服务机构)、ov(政府机构)、mil(军事机构)、o嗯(非盈利性组织)、edu(教育部门)、int(国际机构)。1997年又新增7个最高级标准域名:firm(企业和公司)、Store(商业企业)、web(从事与wEB相关业务的实体)、arts(从事文化娱乐的实体)、EC(从事休闲娱乐业的实体)、info(从事信息服务业的实体)、nom(从事个活动的个体、个人信息)。在前段时间的工商银行被网络钓鱼犯罪分子利的案例中,犯罪分子所使用的假工商银行网址icbc.org.cn与真正的工商行网址icbc.com.cn极为相同,仅后缀名有所不同。如果银行系统进行整,给银行以统一的域名后缀,就可以杜绝网络钓鱼这种犯罪方式的肆虐。
二、避免资源浪费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降低成本是银行系统整合的动力。以往的银行业一直存在着“专网专用”象,尽管“同城清算”、“信贷登记咨询”、“账户管理”等系统都己经被应用,是在设计和少卜发这些应用系统时,各个银行通常只按自己设计的网络架构进互联互通,未充分考虑与其他金融业务及网络的融合。这种建设方式导致在一城市中,金融机构间存在多个网络链接,多头建设、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互联网出口多、安全保证滞后、缺乏标准、数据交换流程不规范、资源浪、系统可复用性差等缺陷导致新应用系统的快速研发和推广难以实现。特别在网上银行的建设中,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种类还没有分化,大多数都还只意义上的相互复制,这就使得重复开发的问题格外严重。从投入研发到市场出,往往需要一到两年,不仅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财力,还浪费了大量时间。
三、统一数字证书
许多银行由于商业利益的原因,都自建了CA中心,采用的证书有硬件证书、件证书等,无论从证书本身还是体系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中国金融认中心(CFCA)己经成立多年,但采用CFCA的数字证书的并不多,因为国家有明文规定必须采用CFCA的证书,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证书的发放和使。这样,就造成数字证书混乱的现象。此外,各个证书之间无法互认证,用手中往往不得不持有多个证书,不仅不方便,更影响了网上银行交易的安全。种情况在美国也同样存在,在美国数字认证体系建设初期政府并不参与,采的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使美国的很多公司开始应用自己的数字认证体系和字证书。其结果是,用户虽然有很多证书,但这些证书之间却不能通用,大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为改变数字证书格式不统一给社会各方带来的不便,国曾经 试图建立一种平台(称为“桥CA”),将各种数字认证体系下的密钥转成格式统一的密钥,但这项工程所需的巨大投资却无人愿意承担,最终这个法并没有实现,所以今日的美国正受到“多重信任体系”的困扰。我国数字证书认证体系起步较晚,应吸取国外的教训,建立统一标准、合布局、按区域划分认证体系单位。银行系统整合,统一颁发数字证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节 在传统银行基础上逐步进行网上银行的深度开发
网上银行相对于己经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传统商业银行来说,还是一个新的事物,国内外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再次发展的巨大武汉理J_大学硕士论文遇。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好好把握这个机遇,实现传统经营理念和方式的破。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要注意在发展模式上有所把握,既要借鉴国外网银行发展的经验教训,又不能完全的照搬硬套。
一、根据我国国情,继续发展依附式网上银行
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是于1995年10月在美国成立的安全第一网上银行,银行的营业厅就是网页画面,银行的员工只有19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对网络维护和管理,属于纯虚拟的网上银行。同属于纯虚拟网上银行的还有FSharp网上银行、Firt-e、ZeBank等,但就目前来看,国外的银行业却被迫面对这样个现实:选择纯虚拟网上银行模式的网上银行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在损失惨后,这些银行有逐渐依附传统大金融机构的趋向,如美国第一安全网络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依托于传统商业银行众多客户发展业务。该案例证明,上银行依托于母体,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依附式网上银行是目前国际上比较行的发展模式,也为绝大部分商业银行所采用。
国内首家推出网上银行业务的招商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罗继东前不久在一个息化论坛上表示,传统银行的网络化己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在网上银行构建和深度开发中有些问题还必须要有所考虑。西方的网上银行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表明,脱离了传统银行的纯网上银行在目前没有生存空间,网上银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构造。根据我国国情,继续发展依附式网上银行应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模式。
二、险分散化,保障客户权益
在网上银行完善自身安全设施和配套措施的同时,引入其他行业介入,分风险,能够引导网上银行更加健康的发展。我国目前处理网上银行用户财产全问题均根据银行与用户签订的协议,使用户处于被动地位,对用户的正当益产生威胁。但网上银行的安全应该是政府、银行、客户和外包商等共同努的结果。在美国网上银行的风险可以得到很好地分散,根据网上银行交易风易发的三个环节分别开发险种。首先,存款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障;其,有网络信息保险业务:一是“黑客保险”,二是针对网上产品、服务疏忽或行失败所引起的法律诉讼保险,三是员工忠实险。实践证明,在银行业务中入保险业,可以大大减小给客户带来的损失,而且也能够很好的对银行起到约和激励作用。
第三节 加强非现场监管,建立网上银行风险监管体系
网上银行还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如果我国监管当局不积极进行研究,理引导,不仅不利于银行的稳健发展,还可能会留下风险隐患。我国监管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发展和合理监管我国网上银行业。网上银行的诞生银行领域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因此对网银行的监管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我国网上银行的监管尚处起步阶段,怎样进行有效监管是我国监管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可以借美国和欧洲国家对网上银行监管所积累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有计划、步骤地建设我国网上银行监管体系。通过非现场监管能够及时、持续监测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并能为场检查提供依据和指导,使现场检查更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合理分配监管源,发挥现场检查的最大效力。作为银行业持续性监管的必要组成部分,中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非现场监督系统的建设一直滞后于现场检查系统的建设,响了现场检查的效果。对网上银行业的监管目前正处于框架设计阶段,因此,充分总结经验教训,在开发对网上银行的现场检查系统的同时,开发对网上行业的非现场监测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应建立并逐步健全一套自上而下的够快速适应客户需求变化、网上银行技术性变化和市场变化的风险控制部门,括风险部、合规部、稽核部和信用部等,严格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形成一个责明确、功能齐全而又紧密联系的网上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组织体系,并共同成网上银行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一道重要防线。
第四节 加大技术防范力度
在技术层面,根据第四章的结论,我国网上银行应该重视物理安全措施、洞与“后门测试”、系统备份与恢复、内部管理控制、IDs、防火墙布控、IPSec、户端安全防护、SET、智能卡、SSL、数据加密、CA认证等风险防范措施。过自评,可以明确了解自身的薄弱处,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投入。在国外,针对交易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大力推广动态密码,从客户端杜绝全隐患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而在我国,仅有少数银行为用户提供动态密的保护方式,如工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其他银行基本上还是沿用老的密码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银行应积极的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与时俱不断完善自己的安全措施,确保用户的财产安全。动态密码能够很好的控制户端的风险,而投入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偏低,银行应该大力推广这种风险范技术,不吝短期的投入,放眼于网上银行健康长远的发展。
第五节 进一步完善网上银行安全的法律法规
与网上银行相关法制建设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以及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织在网上银行业务监管问题上所积累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国现行的有关监管制总体上还处于初期,很多地方还存在真空。即使是专门为处理网上银行问而出台的《暂行办法》也停留在比较概括的层次,其操作性、专业性与细致均函待加强40。并且在实践中还有许多新问题的有关法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予以明确。因此,我国网上银行法律体系的构建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当随着网上银行发展的深入而逐渐细化、丰富并予以完善。
第七章 总结
通过对网上银行的了解和对交易安全的研究之后,我觉得网银交易安全的重中之重是交易认证方式。根据以上的各种交易认证方式的研究,我自己又想到了一个可行性很高 的方案——基于交易确认的银行系统安全方案
目前手机作为普及的通信工具,是个人随身携带、自己专用且经常使用的通信设备,发生失窃能及时发现。而且手机号码具有一卡一号不重复的特性,手机号码可作为网银交易时客户的身份证明。如果利用手机的短信通信功能和银行的短信银行服务, 由银行处理系统在客户交易时随机生成交易确认信息,通过短信系统发送给客户,再由客户输入提交的交易信息返回给银行,银行处理系统对客户提交的交易信息与原先发送给客户的交易信息进行核对,判断是否相符,利用手机号码作为客户身份证明这一特性,即可实现对客户身份的即时再确认。这种通过交易确认的方法,可动态地验证客户身份,有效解决网银的安全问题,提高网银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晓辉.网络安全与技术应用[J].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2009,(1):33-34
[2]薛岷.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顾韵华,刘素英. 动态口令身份认证机制及其安全性研究[J]. 中文核心期刊<微计算机信息> (管控一体),2007,23(11-3):51
[4]李晓峰,赵海.网上银行的身份认证与交易的安全防范[J].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2007(9):13-17.
[5]JosephA.DiVanna.Redefining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5(2):22-34
[6]HenryEngler.The Future of Banking[J].American Econnomic Review,2005(2):43-56
[7]刘知贵,杨立春等.基于PKI技术的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9):158-160.
[8]张慧娜,董丽丽,闫晓慧. 基于PKI的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的探究[J].计算机安全,2008,(07):62-63
[9]张进,姚志国.网络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6-99
[10]柯新生.网络支付与结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71-75
[11]王宇佳.浅析我国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及对策[D].厦门:厦门大学,2002.
[12]李涛.网络安全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1-18
[13]林柏钢.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12
[14]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7-33
[15]黄宗捷.网络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77-89
[16]孙森.网络银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