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城镇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城镇发展现状

第1篇

旅游小城镇是指以绿色环保、民生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旅游业为支柱或主导产业,整合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旅游与区域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的小城镇。其外延包含建制镇、集镇,也包括旅游风情小镇综合体。旅游小城镇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吸引着来自各地的都市旅客前去观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旅游,城市近郊的旅游小城镇以其独特的优势正成为周末度假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成为各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讨论温州旅游城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发展温州旅游小城镇的意义

(一)能够提高温州旅游综合竞争力

温州传统的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在山、海、江,即温州的海洋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和雁荡山―楠溪江风景区旅游发展态度良好。在旅游休闲常态化和旅游产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温州旅游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深度发展。而温州旅游小城镇的分布与优势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依托性和重叠性。发展旅游小城镇可以为传统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促进温州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旅游小城镇可以提高农民福祉

新型城镇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最终目标就是为了造福广大老百姓。旅游小城镇处于农村和城市的过渡带,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旅游可以为小城镇建提业支持,农民市民事后可以就地从事旅游业,解决了就业问题;由于旅游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促进城镇景观美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医疗水平的提高,还能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旅游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可以克服“大城市病”,有利于提高农民福祉。

(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地要将乡村旅游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温州旅游小城镇的分布与海洋文明、耕读文化、农业文明及旅游名镇(村)、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市场经济文化具有高度的趋同与重合性。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保护和利用,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二、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

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展开,一是浙江小城镇试点镇发展所确立的苍南县龙港镇、瑞安市塘下镇、乐清市柳市镇、平阳县鳌江镇、文成县大镇、泰顺县辖镇;二是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确立的浙江省四级旅游城镇体系,其中属于旅游小城镇的包括雁荡镇、大荆镇、南麂镇等镇;三是根据浙江省十百千工程所创建的瓯海区泽雅镇、瑞安市龙湖镇、洞头县东屏镇、苍南县桥墩镇、文成县南田镇、苍南炎亭镇、瓯海茶山街道、瑞安市湖岭镇、平阳县南麂镇、瓯海丽岙、文成百丈镇、平阳县腾蛟镇、文成县珊溪镇等旅游强镇。 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热情高,已经形成了一批以旅游业为主导或支柱产业的旅游小城镇,在发展规划、建设投资及产品开发、服务方面都有较大的投入,激发了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二)旅游小城镇类型多样

从资源特点、分布特点及产业动力角度,温州旅游小城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功能分,泽雅镇、瑶溪镇是典型的城郊扩展型旅游小城镇,雁荡山镇、西坑畲族镇是典型的景区依托型旅游小城镇、瓯海茶山街道是典型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泰顺县辖镇是旅游集散型小城镇。根据城镇资源的特色,西坑畲族镇是民族文化建设型、南田镇是历史遗存保护型、南麂镇是生态环境营造型、龙港镇是特色经济培育型、丽岙镇是复合型旅游小城镇。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成长的内在机理不同,建设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小城镇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市场等情况发挥优势,特色发展。

(三)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景区的吸引力、消费的拉动力促进旅游小城镇的投资增加、基础设施改善、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引发产业聚集,并形成良性循环。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的多重作用下,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型小城镇的城镇水平的提高。南田镇在旅游业未发展之前和其他许多普通的农业型城镇一样以农业为主。然而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城镇的发展中,南田镇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为了适应旅游的进程,南田镇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建设环境文明镇,治理城镇内部环境等,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同时南田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有了游客的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回馈和投入,南田镇旅游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均衡

旅游业在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中处于龙头与支柱作用,但是温州旅游产业对旅游小城镇的带动作用不均衡:一是城市近郊与边远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均衡,二是旅游产业的地位不均衡,三是旅游产业对城镇化水平的效用不均衡,四是旅游产业对促进农民福祉提高不均衡。由此造成旅游小城镇间在产业地位、产业要素、产业关联、城镇水平方面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景、镇的分离型的旅游小城镇,容易造成城镇的边缘化、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的弱化。

(二)旅游小城镇品牌知名度不高

旅游小城镇从一定意义上具有产品的性质,作为产品其品牌效应对于市场的活跃度具有关键的影响。温州目前旅游型的小城镇,并未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在品牌内涵方面,旅游小城镇与其他小城镇的特色差异不鲜明,旅游小城镇与旅游景区的界限、关系及定位模糊。在品牌的影响力方面,大多限于县域、市域,与以乌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以横店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城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旅游小城镇的创新项目不足

旅游小城镇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但是其发展要依赖以产业为基础的项目来推动。除了城镇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项目外,更要有创新项目来满足旅游消费与旅游接待的需要。而温州旅游小城镇主要还停留在景观观赏、农家乐为主体的低端发展阶段,缺乏具有综合带动的创新项目。

四、温州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建设的规划编制,建立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推进机制

温州市旅游强镇一般编制有旅游发展规划,但是缺少全市范围内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以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走科学发展的路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旅游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旅游业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相互衔接,从区域整体内确立旅游小城镇发展体系。确立旅游小城镇在旅游城镇化中的地位,加强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旅游业对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对于不均衡的问题,要辩证看待,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城镇,进行分类指导,实现旅游业比重在增量和总量上提高。同时要建立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推进机制,调动多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促进小城镇的全面质量提升。

(二)实施重点发展战略,打造典型品牌旅游小城镇

在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政策支持作用、市场机制作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发挥浙东海洋资源、佛教资源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市场知名度,重点发展海洋海岛小镇、海韵渔情小镇和特色文化休闲小镇。通过典型城镇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在国内外、省内外的知名度。国际性定位的旅游小城镇要向“国际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国内性定位的旅游小城镇要向创新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省内性定位的旅游小城镇重在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市区内定位的旅游小城镇重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区域周末休闲市场的优势作用。

第2篇

关键词:体育事业;小城镇体育;现状

小城镇是介于城乡之间,在农村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具备城市的一些基本功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小型社区,包括县城、县城以下较发达的集镇或乡级行政机关、文化中心所在地,以及在大城市周围郊县建立的卫星城,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服务中心,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从我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只有0.076平方米的数据来看,我市的小城镇体育事业发展较全省平均水平来说相对滞后。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健身需要。区域间、人群间和城乡间存在体育发展不平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存在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小城镇居民可利用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善,已经具备的体育设施比较陈旧落后或已经损坏。大部分小城镇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管理形式粗放,制度建设不完善,体育社团组织不够健全。参与体育运动群众较少,竞赛活动较单一,传统与特色项目推广不够,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低。政府投资不足,大部分小城镇业余体校和场馆经费短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小城镇体育事业在当地的发展。

体育基础设施是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普通居民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体育设施对居民体育锻炼的满足程度在调查中得到了验证。在对参加锻炼的固定场所调查中显示:有固定的体育健身地点的64%,无固定锻炼场所者34%;在对锻炼场地选择调查中分别显示:体育场馆56%,公园24%,附近的校园22%,公路、街道14%;在对现有体育场地满意度的调查中,超过80%的受调查者认为体育设施基本满足使用需要,对现状的硬件设施不满意的占了2%,很不满意的占了4%,种种数据迹象表明,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影响了场馆建设的物质投入和后期维护,体育锻炼环境日趋改善。为此,无论从当前设施的组成还是总量上来分析,当前小城镇的基础体育设施等硬件是影响体育发展、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小城镇体育组织调查中我们发现,经常组织举办传统的项目比赛的镇有30%,偶尔举办64%,从不举办4%。个人行为和自发组织占了全部活动的86%。有40%的镇有指导员,有30%的人接受过社会指导员的指导,有26%的人肯定社会指导员的指导工作。目前,小城镇体育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也存在缺乏经费、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缺乏与上级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设等问题,其根本原因与经济薄弱、管理松懈、缺乏指导直接相关。因此,在发展小城镇体育时,政府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培训和指导,尽快更新各类组织管理者的体育观念和意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群众体育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

社会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直接制约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规模,体育必须与经济协调发

展。当前,我国小城镇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对体育的行为依然是主要形式。小城镇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因此,应建立一个具有全局性和长远约束力的城乡群众体育发展规划,建立城乡人财物统筹兼顾、资源相互支持协作的统一体。统筹规划,就要逐步改变投入倚轻倚重,发展水平严重不一,享受政策和福利相差悬殊的局面,建立全国和各地群众体育协调的发展机制。要明确和理顺政府与社会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法律地位。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进行责、权、利的重新调整。

通过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享受生活。以学校为基地,借助各种媒介覆盖式的影响,建立健全小城镇体育健身网络,提升居民认知能力。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享受和实现体育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亲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价值。全方位提升小城镇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孔靖,高菲菲.对小城镇体育发展策略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6(01):9-11.

[2]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04):3-6.

[3]陈双,张兆才.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现状分析[J].铜陵学院体育报,2008(04):12.

第3篇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状况研究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our country has got certain development, but,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ill exis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not make it rigidly uniform phenomenon appear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Keywords: small town;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加快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现阶段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看到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小城镇在综合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上不能和大中城市比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我国资本积累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使我国的农村不能不转移富裕的劳动力,而唯一实践途径就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 年,农村人均收入为16455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6715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23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靠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到2011 年,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技术相对落后、员工素质不高,优秀人才匮乏等等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 “千城一面”,毫无特色

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小城镇历史遗存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小城镇的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把握不准。由于小城镇属于城市的范畴,规划工作者往往仅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建筑布局过于单调、呆板,最终的发展模式仅成为大中城市的简单缩影,建设布局毫无特色而言。

2.建设发展资金短缺

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是阻碍小城镇发展和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较为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每年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税收超收部分的提成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3. 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

小城镇的发展缺乏经济增长点,缺少有效的产业来带动。这是因为近几年来, 由于没有能够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乡镇企业出现了增长速度放慢,吸引带动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小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过少,又影响着小城镇的规模和辐射效应,也就无法达到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也没有能够根据当地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济道路,中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盲目性很大。

4.规划缺乏长远性与稳定性。

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变动过于频繁。小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百年大计,规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不能随意变动。但实际情况中,新领导上任后往往有新的思路,要在自己的任期内建功立业,体现政绩,于是大刀阔斧,弃旧图新,把前任留下的城镇规划改得面目全非,使规划建设失去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小城镇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每个地区的小城镇在对其自身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因素,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政绩,不能以数量取胜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质量。作为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行合理筹划,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

2. 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小城镇在建设中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时,应首先对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进行宏观分析,确定中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其次要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小城镇小巧近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都可以巧妙地利用以强化小城镇的建设特色。一个城镇,只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才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有生命力。

3.改革户籍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用的是具有分割性、世袭性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模式严重的妨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无形之中损害了农民朋友的利益。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在对其进行相应调整,但是其本质上并没有变。所以,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就必须要招贤纳士,取消“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规定,让外来人员获得与本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待遇。

4. 培育支柱产业,发挥带动效应

培育新市场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支柱产业,所以,在对小城镇进行建设的时候,就应该完善当地的经济市场,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小城镇这个桥梁将农村和城市结合起来。作为小城镇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支柱产业,要有自身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5. 必须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通过对小城镇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各行业优势的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小城镇发展的潜力,在镇区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劳动力分配,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与流向,科学确定小城镇吸纳人口的数量。同时,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城镇外部交通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变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般而言,当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才能发挥集聚作用,同时,小城镇内部制度和社会公用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农村居民进城的门槛。因此,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目光由大中城市转向小城镇,首先要使小城镇实现经济上的飞跃,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集聚效应。

三、结语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来说,还较低。因此需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但是,小城镇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筹划,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以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

参考文献:

[1] 孙长仁.浅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方利益协调[J].中国西部科技,2011(13):34.

[2] 杨莉,徐蓉.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28):128.

[3] 陈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J].规划师,2009(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