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实践的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等艺术 院校 社会实践 作用 创新
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传授技能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与义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开个与创新,科技、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需要大量的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新一代青年后备力量。如何培养新型人才,其一,要重视在校大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其二,更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实现学习技能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其技能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地创新社会实践环节的新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是让学生全方位得到锻炼与展示,既便于高校组织以拓展受益面,又不失活动的严谨;既便于活动的有序开展,又便于活动的严格监控;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既有普遍性,又有层次性。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高校学生技能的展示,提高了在校大学生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从而促使青年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符合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党的后,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的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一个由量变的不断迭加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前,“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已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高等艺术院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成为在校大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怎样来认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和矛盾,一直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如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毕业就业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由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方式。这种择业方式,导致大学生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实现了由“服从国家需要”到“尊重个人自愿”与“服从国家需要”并重的转变,而备受学生的推崇和欢迎;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等因素,又使得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从而在一些学校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对社会的偏激看法,对这些过激的认识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矛盾的解决,单靠在校园的教育和引导是难以奏效的,然而,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社会和实践,使青年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这种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有助于问题、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其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方面注入了活力,增强了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力度和实效。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
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组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面对全体同学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相应措施。
(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层面的系统规范性
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活动安排,以及组织协调、培训、考核等各个环节和诸多因素。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精细、缜密、系统的安排。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应当有行之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完成具体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等,尚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和辅助教学。同时,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高等艺术院校开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
(一)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四个结合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2.把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
3.在实际中,注意及时引导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4.要彻底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观点,培养树立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博学多才,活灵活用。
四、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适应社会所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技能,高等艺术院校应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不断探索创新思路,为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社会实践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单纯的校园生活到复杂的社会环境,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近年来威海职业学院每年组织大一新生参观定远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提高认识事物思考事情的能力,通过走进社区、深入企业进行社会调研,参加劳动,服务他人。他们接触社会,在人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文明礼貌、提高道德修养,锻炼了组织交流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寒暑假社会实践中,学生到农村种子站,了解当地农民种粮情况,从家庭收入构成、农产品增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到幼儿园支教,帮助儿童学习英语,照顾他们生活,到敬老院做义工等等。
3.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90后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依赖他人,好高骛远;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和实际生活经验。所以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在超市、电子厂、旅行社等勤工俭学,虽然过程辛苦,却可以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更多了解哪些方面存在欠缺,在与同事、顾客等的交往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社会阅历,增加了社会经验,更多的了解社会,获得工作经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对于专业知识和个人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思想准备、专业准备和生活准备。
二、目前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指导方针,学院系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看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性不高
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主体,有些学生觉得参与社会实践浪费时间,没有实际效果;有些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勉强应付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认为实习学生不能创造很大的价值,工作缺乏长期性而拒绝学生去实习;有些企业不能给予安全、劳资方面的保障使学生不愿意去参加实习。
2.活动组织不规范
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学院和系部层面共同组织开展。从学院来看,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指导和宏观统筹安排,对于各类资源整合不够,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作为系部活动,大部分以学生干部牵头,学生自愿参加,缺少对参与者的选拔、培训。同时在活动中,缺乏对参与人员的安全保障等。
3.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通常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或者单位证明材料,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但是对于社会实践是否真的开展,效果如何仅凭实践报告等材料是无法全面衡量的。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非常重要。
4.活动缺乏创新
一提到集体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就会想到在校内捡垃圾、主题宣传签名活动、帮助整理图书馆书籍等校内活动,中小学支教、慰问敬老院老人等校外活动。活动形式的单一以及内容的不丰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下降。缺乏良好的活动平台以及优秀活动项目的可持续进行,都使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创新。
三、完善社会实践体制,更好发挥育人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层面可以加强与各系部之间的沟通联系,整合活动资源,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对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和安全保障。选拔优秀指导教师,包括专职辅导员、任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等,通过交流、讨论、学习,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能力。
2.整合资源平台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离不开学院和社会的紧密协作,要加强高校间的沟通联系,拓宽就业实践基地、爱国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多类型社会实践基地平台,争取企业、社区等各种社会支持。同时也要多发挥社会实践平台的作用,达成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
3.健全评价机制
在活动前注重参与者的选拔和培训,活动中要进行指导和监控,活动后要奖励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并大力宣传,发挥正能量作用。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成绩作为贫困生认定、发放奖助学金、评奖评优、推荐就业等重要依据。
4.创新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结合专业特长,了解社会需求,把社会实践日常化、长期化、多样化。同时把社会实践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多措并举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成长的各类实践活动。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综合体现,就业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比拼。本文在分析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关注社会实践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
1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他们受教育、长才干,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自我完善、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服务了社会,又成长了自己。首先,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贯彻和联结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自己认识理解的东西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而达到知与行的合一。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有意识培养的结果。其次,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大学生统摄、控制能力。这项能是大学生能否果断抉择行为的方向,迅速改变行为方式,有效地发动和制止某种行为而不是犹豫不决、感情用事,陷入漩涡而不能自拔的能力。第三,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能力。这项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给大学生显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大学生与现实工作与生活打交道,使其直接地领悟和体会世俗社会的生活。不断地驱使大学生以独立姿态,培养自己,管理自己。久而久之,大学生独立能力便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第四,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项能力是在实际研究和创造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带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面临的陌生事物时,当知识储备不够,经验相对不足,趋使大学生在陌生环境中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大脑能动地创造性,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任务,从而形成能动开放的心理定势,逐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
2.1有利于迅速适应具体工作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学生在校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的实践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使学生把自己塑造成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在激烈的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2.2有利于提升团队工作意识
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结构渐趋复杂。协作精神和开阔胸怀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大都是由指导教师带队,团队成员的进行分组,往往成员间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团结协作的完成工作任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而这种意识和精神正是我们就业和创业的关键因素。
2.3有利于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
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职场的决定因素,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提早了解社会,增加社会阅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学校课堂上往往是很难真正学到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只有积极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缩短毕业时适应社会的时间,在校期间通过社会实践把参与社会活动的体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再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进行“外化”,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升华成为自身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再利用自身的优势才可与社会人员竞聘。
2.4有利于树立市场意识,端正就业态度
在校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认识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了解自身知识结构及能力素养上存在的不足,能够客观地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逐渐摆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起市场意识,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真正意义上理解竞争,从而培养起竞争意识。因此,大学生应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并根据需求努力培养自己,在毕业时端正就业态度,切勿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定位,真正做到量力就业。
2.5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立业观,顺应市场就业
当前,就业仍是大中专院校大多数毕业生的唯一的选择。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积极的去了解社会和认知自我,不断培养自我教育、管理和发展的能力,锻炼适应社交的能力。使其较早进行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这对大学生毕业前能够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立业观和择业观有非常大的意义。因此,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的检验、矫正和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社会知识,在就业的过程中顺应就业市场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一次就业成功。
3 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综合体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比拼。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从大学生的个体就业能力上着手,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确保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2]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