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 基本思路 研究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80-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过去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学与管理,新课改后的许多过程实施都需要教师拥有课题研究与指导的能力,特别是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好学生的课题。所以学习成为当今教师的必备要求,在信息爆炸时代,教师成长的定律是“今日停止成长,明日就将停止教学”。因此不断学习是每个教师的立身之本。世界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身份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从事引导交流的对象,成为学生创新的模范。这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具备的身份要求。教师本身应该成为一名教育的专家,所以其研究的能力直接决定教师能否成为教育专家,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我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总结了一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形成此文,希望对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个课题从提出到结题一般经历以下过程:

一、思考并提出课题

学生思维活跃,经常有好的想法,这是课题提出的基础,但如果好的想法不能转换为研究课题,那也就只能是想想而已。比如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哪种更好?重复周期几天效率最高?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很少有教师能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由学生自己摸索显然没有明确的指导效果好,所以好的想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检索并确定课题

想法转化为课题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有价值性、有可行性、有创新性。可通过将想法的面扩大或缩小找到适合这三要素的课题,实际指导过程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进行总结,使转化的想法具备这三要素。

要通过检索与想法相关的关键词,看是否有人对该想法做过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是否已有研究成果,成果是否已解决了你的想法中的问题,这是将想法转化为课题的有效方法。如果已经解决了你的想法中的困惑,那就将解决的办法记录下来,在实际中去运用。检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想法,再检索。直到检索完所有的文献均不能完全解决想法中的问题,则此想法就可作为研究的课题。此过程类似画饼,不断检索的过程是一圈圈扩大饼的过程,直到找不出可扩充的时候,这时可在饼的找一缺口,即未解决的疑惑,就是要研究的课题。

三、撰写研究计划

课题确定后,为了设计合理适当的研究计划,保证有始有终就尤其重要。指导学生设计计划要包含四要素:任务、责任人、起止时间和达到要求。

其中任务设计包括文献搜集过程、现状调查过程、实验论证过程和总结交流过程。

文献收集过程作为研究课题的依据,是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常的文献收集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供,综述的目的是确定该课题的历史研究现状,从而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角度和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发展方向。

现状调查过程则需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了解课题的最新研究现状,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依据。

实验论证过程则是通过设计实验对现状问题进行实验论证,以求客观正确结果。所以研究计划设计中应采用的方法必须有所选择。

总结与交流过程是课题推出成果必须经历的过程,重点要在调查和实验论证数据上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交流则可以拓展思路,找出不足,反馈信息,找出并修正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达到完善研究的目的。

研究过程的时间安排以时间顺序为主线,计划中要明确各个过程达到的目的,并详细说明提交的资料和数据,使计划有的放矢。其中文献收集与整理过程必须提交文献综述,调查过程则要提交各种调查报告,实验过程则要提交实验报告。所有提交的内容均可以作为过程记录列于结题报告中。

研究结果和结论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就体现在提交的过程记录中,记录越全越细就越有说服力。

四、撰写研究过程子计划

研究计划实施按任务顺序进行,其中每个任务因繁简的不同可能需要制订子计划,子计划也可称方案。比如调查过程需要设计调查方案;实验过程实施前要设计实验方案。每个子方案的设计都同研究计划一样以保证任务实施做到有的放矢。每个子计划的实施就是研究过程的实施体现。

子计划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最重要的是方案必须明确详细,考虑周全,以下为各种研究方法预设方案指导,指导学生严格按要求设计:

1.问卷调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卷设计:设计负责人、上交问卷时间、设计问题;

(2)问卷印制:负责人、印数、版面设计;

(3)问卷发放:负责人、发放时间、发放对象、安全与交通;

(4)问卷回收:负责人、回收时间、无效问卷处理;

(5)问卷统计:负责人、完成统计时间、统计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2.访谈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被访谈者:调查负责人、被访者基本情况(有针对性或特征明显);

(2)访谈者:小结讨论决定,要求口才好,形象好,反应快;

(3)访谈问题:针对被访谈者设计问题,负责人、完成时间;

(4)预约安排:负责人、访谈硬件准备、预约时间;

(5)访谈实施:负责人、准备充分;

(6)访谈小结:负责人、访谈报告;

3.观察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人员:负责观察并记录相关现象的细节;

(2)观察对象:具有被观察特征的人或事;

(3)观察时间:分段或有规律地安排的时间;

(4)观察现象:特别的观察内容与现象,要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内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

(5)观察设备:依观察的内容和现象选定的特定仪器或工具。

4.实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假设的设定:预告设定实验得到的结果,以便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检验实验现象与预设结果是否一致;

(2)分析实验变量:影响实验的因素有许多,关键因素要分析清楚,并设计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实验的结果确系自变量的原因而非其它因素的影响,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3)实验步骤:

①实验对象的准备:前期测试和选定;

②实验环境准备:确保非关键因素不致影响实验结果;

③实验过程记录:通过改变自变量,记录结果或现象;

④统计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合理结果和结论。

(4)撰写实验分析报告。

五、计划的实施

严格按制订的计划实施研究是保证研究过程落实到位的前提,有的计划与实施过程虽然会有不同,但要尽量与计划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有条不紊地实施计划。

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合作意识: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学习,因此合作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在指导学生时要重点强调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共同完成一个任务,避免学生出现各自为阵的行为,使任务不能共同参与,影响整个研究进度。

2.作好过程记录:详细的过程记录是研究落实的有效保障,也是研究过程最好的佐证;过程记录包括讨论提纲、会议记录、各种调查数据、实验数据、访谈记录、准备过程描述、设备清单、往来单据、过程照片和视频等可作为过程记录的佐证附件保存在过程记录中。

3.严格过程控制:实施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免出现意外,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所以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波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为波折而对研究失去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在研究的初期,总是没有太多的成效,觉得离理想的效果还有太长的距离,从而忽视正在进行的过程。其实我们进行研究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丰富我们研究的成果。成果是什么?就是研究的过程,对过程的控制就是对研究细节的把握。当研究的过程不断丰富时,成果自然就会显现,好大喜功往往出不了真实的成果,也不会有深入的研究。

六、交流与展示

有时我们的眼睛会欺骗我们,因为我们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及过程非常的熟悉,总觉得这一些过程都不重要,没有什么新奇的主意和想法,更谈不上有一定影响的成果,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好交流的,也就没有了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对研究失去了兴趣。

其实你所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别人也熟悉,或者别人也做过,即使别人做过,但由于时间、地点、对象等都多少有一些不同,对其他人也会有借鉴的作用。所以交流与展示其实对课题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是丰富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一般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时采用三步:讨论交流与展示方案、撰写发言报告和收集资料、现场交流与展示。

1.讨论方案:方案制订包括后续的发言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现场发言人确定、发言过程记录等内容,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时间安排及要求,使后续的活动能落到实处。

2.发言报告:包括两部分,一是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成果,二是有待提高的方面和疑问;前者是课题研究过程的小结,按时间顺序描述任务实施的情况和结果,后者是心得与体会,通过交流过程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也是提高研究水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可作为发言报告的佐证,需要详细准确,有实物和照片的最好,说服力更强,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保存过程记录,是研究能力的一种体现。

3.现场交流与展示:最出彩的部分就是现场,因此发言的同学要求有一定的口才和勇气,同组的同学也要有团结和合作的精神,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补充发言,使交流与展示达到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团结与合作并相互帮助的目的。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意义从长远看大于传统学科的教育作用,只要指导教师有一定的爱心和耐心、放低身段,置身其中,不但可以与学生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提高认识,从学生那里获取活跃思维的火花,对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益的。

文献参考:

[1] 时俊卿,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J].北京教育学院期刊,2010,(4).

第2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实验情况来看,已逐步由“长周期、大主题”向“主题小、立意巧”的常态化转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是我们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的落脚点和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我们研究的课题名称是“永安市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是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与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彼此递进、依存。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都需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熟练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基础教育课改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自身教学实践问题为内容,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主体,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立足于课堂,结合学校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案例材料,思索符合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需依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科学教育思想的教学理论。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精神支柱,促进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把现今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转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借助科学有效、系统条理的专题培训,做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对此,采用“走出去,充电换脑;请进来,专家坐诊”的方式,分批、分次、分主题、集中培训、专家引领与内部研讨等方式相结合,针对课题相关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课题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关键在于特色创新。依据我个人的思考,课题应该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究、课程资源建设、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

2.管理保障机制。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步入研究、管理、考评的常态化运作轨道,无疑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教学资源。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问题是难免的。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建立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要求参与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定期提出1~2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进行交流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教师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为此,课题组在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高评价效率问题上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评价指导小组,做教育评价的咨询工作。

2.分期对综合教师进行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

3.由各年段综合老师提名、班级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评价小组,在接受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并接受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教育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课题研究能立足于“常态化”主题,从学生生活中挖掘课题内容,用常态化的课题运作管理模式和日常评价机制来开展工作,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为实现校本研究常态化、资源建设常态化、课程实施常态化,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寻找到自身发展与壮大的根和本。

第3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各地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更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1]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缺乏成型的教学模式等,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教师问题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期待师范院校通过传统的“职前培养”方式解决课程实施的师资问题是不现实的;又因为它是全新的课程领域,该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渗透、相互交叉等特点,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专业训练,因此,对现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是一个严峻挑战。是否能解决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该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所在的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作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培训基地,先后承担了两期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因而自己有幸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初步了解国内这门课程师资构成情况和教师的一些看法。现将有关内容简述如下,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现状

到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或多或少地开展着。那么,在这些学校中,到底谁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又如何?这门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配备和素质要求?这些都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总结经验,避免误区,吸取教训,还可以为后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提供借鉴。

为此,我们在对国家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班学员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重点对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广东省36所小学中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共有11所,占总数的1/3。其中,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有7所,部分地、零星地实施的有4所。那么在这些学校,谁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情况



在“部分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兼任,或者是科任教师担任;在“全面实施学校”,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同时担任,再辅之以其他人员(校长、辅导员、工会组长等);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的学校仅有一所。那么,不同来源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们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效果如何?现归纳如下。

1.单纯由班主任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容易找出全班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在活动的实施、评价阶段对学生的指导更为切实。另外,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也较高,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但是,班主任往往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来教,有相当部分的班主任擅自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各自担任的学科课程。小学班主任大都是语文教师,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比较欠缺,难以保证按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落实到位。班主任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有时会造成活动开展与日常教学、管理上的诸多矛盾。此外,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校领导不能充分重视,很有可能使该课程流于形式。

2.单纯由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由某些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探究活动较为深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孤军奋战,工作量大,没有其他人员的配合,科任教师不仅非常辛苦,而且在学科的相互渗透方面很难有效进行。学校没有相关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管理层面缺乏统筹、指导。

以上两种情形往往出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不经常、不规范的学校中,其课程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3.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兼任,辅之以其他人员

此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来源与构成,往往是此项课程开展得比较规范、比较成功的学校。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班主任各有所专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内各有分工,大家共同参与,再辅之以其他人员,这样,各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互补,资源可以进行整合,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在此类学校中,通常校长对综合实践课比较重视,有的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制度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逐步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相关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讨论中,有教师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配备一些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这些教师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利于该课程的顺利实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概括来说,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满足该课程的需要。问题集中在:教师来源单一;配备不尽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师素质与课程需要不相适应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问题既涉及“谁来上”,即教师的来源和配备的问题,更涉及“怎样才能上好”这样一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参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不能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必须承担的指导、组织、管理的责任,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等等,[2]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调查中,当问及“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时,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详见表2)。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个性

由此可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及开放的、良好的个性特点,它与传统学科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意识的开拓性。如何尽快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完善他们的素质结构以适应该课程教学的要求,已是摆在新课改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问题的基本策略

要使教师适应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亟须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的水平,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为达此目的,当前需要在教师的选择与配备、培训与提高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大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及操作策略。

(一)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学校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各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好已有的教师资源。例如可以先从学校已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在某个领域内有钻研,具有某项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来担当。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多样化与综合化特点,期待由一两位优秀教师来担任这门涉及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是不明智的。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仅由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配置现在的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

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二)着眼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很多,包括系统培训、课题合作研究、自主探究、校际观摩研讨等等。但最有效的应是校本培训,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它的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都要求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生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校本培训恰恰是基于学校情况,针对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培训。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学校教研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成立课题组,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校本培训的顾问或导师,指导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某些课改实验区中小学的实践表明(如深圳市南山区),校本培训是自主的、反思的、合作的、高效的,它必然成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仅靠理念创新,新课程不能持久。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建立起“学校──教研室──年级──班级”管理流程。要有校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再在教研室一级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各年级组成该课程的教师指导小组,做到参与人员各司其职。以便活动开展过程中各方面资源的统一调配,在组织机构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2.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教师评价制度,应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中,与评优晋升挂钩,甚至有所倾斜(考虑到这是课改中的新生事物),以便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另外,学校也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使用学校设施、设备(如图书馆、电脑室)方面的制度,以激发教师参与该课程的热情,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

3.完善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制度。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如制定教师培训、教研工作、外出学习等制度。使教师的教研、培训、进修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4.吸引或委派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考、高考中尚未体现,某些中小学领导确实存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在师资配备上,把不能胜任学科教学的、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调任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指出的是,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它不仅无法达成该课程目标,而且有可能使整个新课改的亮点消失。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 农村学校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3-02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面临的人才培养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目标逐渐在教育培养中体现出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实践课的改革,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中更是加大了实践的力度。但是由于实践课的特殊性,它没有相关的教程作引导,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并且也没有相关的老师负责这个模块,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很多的难度以及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规定:“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距今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的实施更存在着很多问题。以下是具体的探讨:

(一)教师没有足够的课程时间来开展综合实践课

目前为止,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应试教育而开展的,所以很多学校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放在教学大纲中进行规划。在对于综合实践课的开课时间设置的并不多。但是就综合实践课的性质来说,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主要是强调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教师在设计综合课程内容时,就会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内容,这就会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所以,对于本来课时就不充足的综合实践课更是一项考验。

(二)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的复杂性影响到具体方案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劳动以及技术教育。它是强调通过实践课来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但是因为综合实践课程自身的复杂性没有合理明确的解释,所以具体的操作上很困难。

(三)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定位不准确

这种现象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完全取代学生,成为了综合实践中的主角,而学生仅仅是活动的配角,没有实现综合实践课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另外一种就是,在实践课中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在实践课中的指导作用。主要是,让学生自由的去活动,没有进行指导,使得实践活动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

(四)农村实践课的师资力量不够

农村学校中普遍都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而且学校都是强调一切教育应该围绕考试来开展,同时在农村地区对于综合实践课,老师和管理者的认识程度不够,所以没有建立合格的教学团队;同时因为教师评核的指标,老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教师不愿意承担该项课程的教学,所以当前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课老师。

二、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应对措施

(一)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将其纳入教学大纲中

学校管理者应该将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到教学大纲中,并开设专门的课程,以及聘请专业的老师来实现实践课的发展。同时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将课程的课题具体化,从而保证课程内容具体化。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二)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很高,所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保证经费充足,可以给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好的教学配件设施。但是,目前农村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设施设备严重跟不上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传统的黑板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所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就因该加大教育投入,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三)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育改革体制下的新概念。在课程开展中,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那就没办法实现课程的开展。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外,一类是校内。但是农村的学校中,校外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没有公立的图书馆、博物馆也没有网络资源。所以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学校应该重点对校内以及校外资源进行开发。在实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将比较近的学校组成一个片区模式,然后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与城市联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总结

在农村学校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有利于促进农村学校的特色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开阔农村孩子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独立实践能力。但是因为农村学校的一些客观条件,使得具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非常的难,基于此我们更应该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斐.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何大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第5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中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正是顺应国家际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与以往的活动课程相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对我国原有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程”的进化,更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的创生与延续。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一次更新,它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国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传授主体的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下的课程,也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如下:

(一)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自然、社会以及个体的实际活动中学习。立足生活世界,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此同时,注重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的接受性学习,而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鉴于此,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让学生自主地、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性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大胆探究、动手实践来形成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国家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并且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活动课程没有完全的分离开来,实施的效果不是很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没有完全从“活动课程”中分离出开来

随着我国对现代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学生家长已普遍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与以往传统的课外活动的区别仍旧不大,新意也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差不多相同,两者都在活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活动出发,并通过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与以往的活动课程差别不大,课程内容往往也没有彻底开发出来,随意性强,孩子们在课上只是随意地玩个游戏,做做运动或是做一些手工,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体现出来。因此,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地实施。二是,缺少对课程的认识,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错误认识与解读,严重导致课程实施的形式化。首先,从课程定位来说,大多数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为普通的“活动课程”,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以前的活动课,并且让学生在课上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等。而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新的必修课程,是活动课程的在新世纪发展下的延续和进化。这种单纯地的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简单地进行一些活动,与以前的活动课程没什么区别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错误解读。

(二)教学形式“学科化”

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谈到教学结构,很多学校的教师还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分析,甚至去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通常是老师在前面演练一遍,学生把其基本模式记录下来然后变成自己的操作,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操作过程,最后做成自己的作品。教师按照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指导。从课程内容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还不够完善,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探索l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

(三)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经验少

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收获、体会以及感悟正是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所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还存在着学生基数大,没有全部参与进来,不同学生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小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少等,这些问题将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缺乏创新意识的养成

一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常常是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少,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就是课上做做游戏、手工、实验或是观察一些事物、现象等。所以,学生也渐渐的养成了只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不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没有激发其自身潜在的创新思维。

2.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兴趣特点问题

小学阶段正处于孩子的启蒙阶段,对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充满新鲜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爱画画,有的喜欢唱歌、跳舞、写毛笔字等等,并且随着孩子接触的由家庭、学校、走向社会乃至世界,接触范围不断扩大,其对任何事物的好奇表现出来的好奇点也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生可能只对自己或是对自己小组研究讨论的内容感兴趣,对其他人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完全参与不进来,使整个活动的实施缺少积极性与创生性。

(四)缺乏成型的课程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既不是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科学等学科的补充,而是具有独特育人理念的课程,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课程管理就尤为重要,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和建设是课程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以下为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成型的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是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场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课程计划、内容开发、师资培训以及对课程实施的管理评价等,然而,部分学校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按照整体计划实施,甚至没有建立健全的课程规章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课程管理机制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发展,对课程的实施趋于形式。

2.教育行政部门疏于对课程的管理

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学校、农村的学校都出现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够重视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组织松散随意,缺少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五)课程评价不完善

1.参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忽视学生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其他同学的实践过程中去,甚至导致学生不能在实践总结时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从而学生不能获得实际的体验和经验。

2.注重过程评价,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或作品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很多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只评价学生在实践中作品的好、坏,学生的做法以及在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和体验,而对学生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自我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不够关心。

3.评价随意性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应以对学生的了解、活动中的观察作为评价的基础,并且随时记录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种种表现及做法。但是,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不明确实施学生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疏于收集过程性评价的素材和资料,从而导致对学生发展评价的依据不足,教师评价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

四、改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一)加大提高宣传力度,提高加强重视程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力宣传,引起社会、学校、社区乃至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并做到令其重新审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不仅仅是每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顺应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规范课程管理体制,重视课程实施

规范课程体制,重视课程建设,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其在具体实施上很难把握,加之该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一方面,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关于地方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文件,规范相应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实施情况、师资安排、奖励机制等,从多方面保障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小学综合践活动课程监督团队,坚决打击“教学形式化”“随意占用课程”等现象,奖励实施较好的学校,整治实施不到位的学校。

(三)关注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确定活动主题时,教师要充当指导者的角色,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活动主题。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有限,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可能会有困难,可能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即使这样,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的范围时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选出的活动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第6篇

一、 基于活动主题的确定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丰富多彩,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极其重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活动类型主题。主题的确定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途径选题。

1.贴近日常生活选题

从熟识的事物中寻找活动主题,因为发明制作类的选题大多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各种用具等,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食品、用品、器具等有没有问题,有哪些缺陷,吃时或用时有哪些不方便、不如意的地方,从而加以改进。如“探究不同条件对酸奶发酵的影响”,是学生以鲜奶为原料,探索发酵温度、时间、菌种等不同条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好的制造方法和改进方法,使其知道低碳饮食,提高自己的探索改进实践能力。

2.走进大自然选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于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所以,当他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或漫步在校园,或星期天、节假日走进大自然的时候,留意观察,会有意外的收获。如“从化地区酸雨科技探究活动”的主题活动,有个学生发现学校、路边、田野等不同地方,不同树叶的斑点都很有规律,都呈现圆形,有大有小,有些出现在叶背上,有些叶背、叶面都有,而且面积在不断扩大!于是产生了疑问,是谁使叶子生了斑点?植物叶子为何有这么多斑斑点点?学生跑过来问老师,老师引导他们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学生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①人为的破坏;②树木营养不良;③叶子老化形成的斑点;④鸟雀等动物的损害;⑤植物的病虫害;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造成的。经过小组讨论、访问专家、咨询老师、查阅资料,等等,上面的情况都有出现,但学生最后确定了研究的方向:使植物叶子长斑可能性最大的是受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伤害。于是学生确定“从化地区酸雨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实践活动。如“校园植物知多少”“ 蚂蚁行为探究”项目,是教师在项目活动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利用生物、植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的启蒙落到实处。

3.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围绕工艺品制作进行选题

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软陶、印染、雕刻、糕饼等项目作品的制作,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很好内容。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还能使学生在选择、组合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劳动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创意软陶”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周边泥塑资源丰富及学生喜欢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雕制的爱好特长,组织学生开展“创意软陶”工艺制作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还能使他们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4.结合实用技术、科学方法的传播进行选题

就从化区的经济、科技普及情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调查,让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从化流溪河今夕调查环保行”科技主题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向专业人员咨询等活动,学习有关的知识,然后对这条河流经市、区的上游、中游及下游的水况进行调查、实验、分析,获得证据,提出防治污染的方案。

5.围绕热点问题选题

活动主题应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以及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抓住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确立活动主题。如“我与神舟十一号同行”科技实践活动,针对神舟十一号飞天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讨论,从中了解中国载人航天研究的科技知识。

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考虑本校实际,社区发展的实际状况、需求与存在的问题,体现地方特色。活动的主题要鲜明,要有时代感与感召力,还要融合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二、基于活动计划的安排

选定主题后,就要确定应达到的目标,并着手制订周详的实施计划。所以,方案计划应包括两方面。

1.确定目标

(1)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指导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探究、合作等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沟通、分享与合作,发展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进行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并作必要的调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刻苦困难的意志。培养尊重科学的意识,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2.实施计划

(1)根据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前期调查,搜集有关的资料,确定具体要求。

(2)从目标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资源可利用状况,对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规划。应根据主题范围的大小、性质特点选择,注意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丰富活动过程。

(3)榱吮Vぶ魈饣疃顺利、成功地开展,需要做好物质上、心理上、组织上以及时间、空间上的准备。如人员的分工、计划活动开展的具体事项,时间、地点要事先落实,告知当事人。教师要根据选题预测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写出“活动注意事项”,提出活动建议与要求。

(4)设计活动结果的交流与评价方式,包括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汇报、交流、总结以及评价、反思的具体形式。

(5)小发明、小制作的作品设计活动注重操作性与针对性,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我们从确定设计主题―搜集资料并分析―形成设计构思―实际操作做出样品―应用改进完善―总结评价的模式来设计、策划和制作,从而使作品得到改进完善,达到最佳效果。

三、基于实施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的,因而在指导时更应注意做到及时、灵活。

1.指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发现一个新问题,要及时记录,否则,事后再重新回忆就非常困难。因此,学生要随时把发现的问题以及涌现出来的各种构思随时记录在本子上,成为日后科技创新活动或小制作、小发明的“火种”。久而久之,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从而记录本也成为学生日后科技创造发明的智囊和帮手。

2.指导学生论证主题是否可行

主题的选择,从“小”入手,从身边的失误突破,以及考虑学校与社区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与资源。活动主题切口要小,避免假、大、空,切忌贪大求全。因此,一定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完成这项科技创新活动及制作发明的能力、材料和资金等条件。

3.指导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

学生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探讨主题,只有具有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的选题才能成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

4.指导学生进行“查新”制作发明的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和使用价值

为了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查新”,即调查一下市场上有没有这种产品,有没有人申请了该作品的专利。也可多向有经验者咨询,或利用网络等直接进行检索。制作发明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各种需要,如果制作的作品社会效益差,不具备实用价值,即使生产出来使用也极为不方便,说明这项作品没有实用性。

四、基于活动效果评价的呈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元化的,但无论哪种方式评价都要重视过程,要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关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程度以及操作行为、合作情况、活动体验等。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要兼顾活动结果或成果的评价,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对探究结果的表现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应从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学习技能、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通常采用教师、家长、学生、小组评价等相结合,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五、结语

近年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广泛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科技创新活动正逐步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2012年12月7日,我校被评为从化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我们相信随着课程开展的深入,在思考中行动,在研修中提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管锡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周又红,李 岗.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指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朱长芳.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心得[J].科研,2017(4).

第7篇

一、要认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地位,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很多的课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题,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生活出发感受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活动中经常要用调查、访问、汇报等方式来完成课题研究,而这些方式是很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一般在语数英课堂教学中都很难体现,也不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得直接,来得真实。虽然综合实践活动是非主课,但是它却对如何上好主课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与促进作用。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把本分的事做好就更谈不上治理天下了,即使是在扫地的时候,也要认真地去扫好每一个角落,就好比是走好我们人生的第一步。其实我们做教师的教导学生也应该像扫地一样,教导他们无论是主课还是副科,都应该用心去学习,认真去探究,尽量获得全面的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

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副科,随便上上就好,所以,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大多是被安排上一门主课又兼几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各镇街教区对这门课相应的教学培训、教学比赛,甚至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用品的投入也是少之又少。由于种种原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对此门课程的知识的获得相对来说就比较少,教师教起学来就觉得很吃力。

教师也可以根据其他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选题和教学设计,起到教辅作用。新课标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的综合性,由学科教学的内容延伸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如,语文课本有《海底世界》一课,由这一课延伸出《神秘的海底》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或参观等方式,去了解海底动物的种类及其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海底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应把综合实践课与其他科目的知识整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有的学校还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用分管的形式分给语数英老师跟进,让他们更好地与综合实践老师共同完成相关课题。这种做法相当好,因为有了主课老师的监督,学生就有了紧迫感,增强了他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有了这些老师的加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项课题成果的展示可以发挥各学科的水平,探究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写作、分析、统计等能力。

第8篇

一、在理论学习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非学科类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课程。然而在这门新型课程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做?”而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只有比较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程,真正体现课程开设的根本价值。为此我校《学科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课题研究启动后,感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陌生和茫然。于是,学校加强了教师学习和领会课程精神内涵,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同时重视师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专家请教,派课题组老师参加相关单位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到学校为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专家们的讲座、培训和指导,使教师受益匪浅。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课题研究不断推进,步入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教师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说:“在教学中无从入手,课堂目的性变得模糊,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什么、干什么、目的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不知道,通过学习专家的讲座和指导,才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了解了它的性质,知道了它的四大领域的内涵和相关性,明白了它的实施方法。”由此可见,加强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还能挖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能。

二、在校本研修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实施课程时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加强校本研修,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定期举行各种研讨会,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梁校长带领课题组老师定期对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在选题、研究方法、指导方法、收集资料等方面进行分析、交流、总结、反思,要求课题组老师每学期要完成“三个一”:一份活动指导方案,一份活动资料,一份教学论文。通过一系列的课程研修学习、实际参与、切身体验,不断深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培植责任感,提高专业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专业情感。

三、在教学反思中发展

第9篇

正确评估需求,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学校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对学校历史、文化、软硬件等校内课程资源和社区发展历史、文化古迹、地理位置等社区课程资源进行了论证与评估,制定了《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及实施办法》,对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教学实施办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明确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体现与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办学总目标的一致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办学特色的要求,确立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

合理设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需要。1.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情况,结合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围绕自然环境类、社会经济类、个人发展类、历史文化类、跨学科综合类五个类别设定研究性学习参考选题。2.设置了社区服务课程。我们确定开展了五个方面的社区服务活动,即社区文化活动、社区环境建设、尊老爱老活动、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3.设置了社会实践课程。实践范围主要包括:学校传统活动,如节日活动、志愿者活动、德育基地活动等;外出考察活动,如参观活动、调查活动;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主动进取的精神。

充分发掘各类资源,丰富拓展综合实践课程内涵。1.利用社会资源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比如:我校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将科技馆的每一件展品设计成研究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提升社会实践课程的内涵。2.利用社区资源将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如进行了《北苑家园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调查与研究》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社区服务的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3.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将研究性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化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研究等。4.利用学校自身的特色资源将研究性学习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学校承接着8个教学班的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办学任务,我们引导全校学生选择了《土尔扈特部落的民族特点》《清真食堂的营养搭配与探究》等研究课题。

严格流程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到位。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着规范的实施流程。首先,研究性学习工作小组确定年级负责人、班级课程指导教师,采取全员参与指导的基本措施,组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其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每班组成5~6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第三,由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学校选派指导老师进行指导,或指导教师与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共同研究选题。

第10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教师素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我校以“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乡土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泰研六期)课题的研究、实施为着眼点,立足学生成才,对学校课题进行有序优化,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选准课题,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推进的前提

利用戴南乡土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戴南――苏中第一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是感悟历史、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好场所。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带领学生开展“走进戴南文化,感受戴南文化”为主题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搜集、整理和挖掘戴南地方文化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戴南地方文化课题。进而凸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弘扬区域文化。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树立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目标。

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1)学校把重点放在抓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上,适时地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学校形成了“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三级管理运行机制,确保本课题的研究有序开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多项制度,要求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用好《课题研究活动材料与过程指导》一书。这样的思路与行动,既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又促进了本课题的顺利展开。学校领导率先垂范,教师全员参与,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课题研究队伍。在总课题之下有子课题,在子课题之下有个人课题,这样的课题研究新模式,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力,充实教师的头脑,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建立合理的课题评价管理机制,有效地促进课题开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考核,保证课题研究质量。可以将考核内容和指标物化、细化,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本课题研究的管理结合起来,对本课题组教师所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认定,应该纳入正常的工作量和绩效管理。要将课题研究的考核纳入学校教学与管理计划,在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时作为重要的参考之一。此外,结合课题的资料袋的考核,形成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办法。

(3)课题组内部分工明确,有序地推进课题研究。本课题组落实了每学期具体相关的课题研究任务分工:如①《施耐庵与兴化水文化》,本学期到施耐庵陵园参观。通过参观陵园、访谈后人,了解施耐庵陵园发展状况和施耐庵与兴化水文化的渊源。②《戴南的饮食文化》,本学期组织高一年级的学生出一期关于家乡饮食文化的手抄报。学习、宣传戴南的饮食文化的主要亮点,同时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感受呈现在手抄报上。③《戴南庙会文化的研究》,特聘戴南护国寺方丈来我校作庙会文化教育讲座。

三、注重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1)专家引领。实践证明:专家引领的培训模式,效果良好。比如,学校特邀江苏省教研室董洪亮副主任、万伟博士、泰州市教科所胡唐明所长、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刘安早主任来校作“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新理念”讲学,泰州市课题研究“名师”综合实践特级教师张仕进来校作“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乡土化的开发与利用实务”讲座,用先进的科研理论引领,树立起课题研究的意识。

(2)同伴互动。同伴互动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可以提高研究质量,也避免闭门造车,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可以规定每半个月活动一次。同时,领导应该参加各课题的教研活动。课题组相关人员,必须做好教研活动登记记录,做好总结分析。

(3)个性发展。我校地处农村,但戴南镇改革开放以来独特的经济模式和内蕴的戴南精神为我校课题组提供了丰富的乡土化课程资源,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乡土化课程资源。戴南镇生态农业基地是全省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范例,我校课题组开展走进“地方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主题活动,效果很好。

四、提升师生素养,课题实施研究的重要目标

(1)充分发挥戴南当地的乡土课程资源优势是推动本课题开展的有效手段。结合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素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完善了校本课程计划,学校在高一、高二学生中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乡土化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校本课程。在乡土资源综合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素养。

(2)注重课题研究实践与反思的有机结合,利用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提升师生素养。我校在2010年5月底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中期成果汇报展示活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各班上一节课题中期成果汇报展示课,汇报展示各班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本次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学生均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分别进行总结与反思。在具体中期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开发与研究中的新思维。

第11篇

从我校几年的实践看,课程实施经历了一个探路摸索和实践研究的磨砺过程。我们的认识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到明确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的教师面对“综合实践活动上什么?怎么上?谁来上?”等一系列问题也很困惑。基于以上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背景、理念、活动实施等作了专题解读,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每月组织一次沙龙活动,定期交流学习心得等。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提升了对该课程的认识。几年来,我校通过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已基本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规范实施,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健全制度,评价导航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的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由于未列入高考、中考的评价体系,仅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几年来,我校为保证课程的落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与实施质量。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落实职责

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活动方案的落实,研究管理和评价措施,指导开展活动等。教导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与管理、师资配备、学业评价等工作,教研室主要负责课题研究与指导工作,教研组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与规划、活动指导等。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既分工又合作。

2.严格课程管理,监查措施到位

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排入课程表,要求教师必须按课程表上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任何学科不得挤占挪用,并落实日常的巡课制度及推门听课制度,督促教师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评价制度引导,激励机制到位

学校在教师考评标准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们需承担的任务、完成标准、考核的形式,还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订了《教师岗位目标考核条例》。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情况纳入教师日常考评范围。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实施情况、活动效果等任何一项评优,均予以单项奖励;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规定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指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期末教学质量考评提一个等级作为奖励。

(3)将日常巡课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情况列入教师落实省颁课程情况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二、打造师资,研讨引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必要条件。而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未形成多学科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二是大多数教师素质难以适应该课程实施的要求。我校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立足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1.请进来——专家引领

几年来,我们先后邀请省教育学院的邹开煌教授、福州教育学院教研员吴笺老师、福清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陈丽静老师到校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专题讲座,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

2.走出去——外出学习

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到开展该门课程较好的学校参观学习,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水平,使广大教师更加明确这门课程相关的理论背景、活动实施注意事项等。在外出学习中,学习他人的先进实施经验,不断提高我校教师活动指导水平和资源开发水平。

3.课题引路——提升水平

为更好地进行课程研究、实施,我校先后承担福清市、福州市、福建省、教育部等多个课题研究,从理论上引领教师深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深入探究,深入实践,探索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课程实施策略等。学校张金星校长、林平副校长、何雅云主任以及课题组组长薛常标教师带领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工作,统一认识,建立课题档案;学习探讨与课题实验相关的案例和理论;并迅速组织学校骨干教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细化研究进程,制定研究措施。课题组每周一下午第一节召开课题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学习《课题实施方案》,讨论对课题的看法,集思广益,在每周一的“课题沙龙”上汇报上周开展活动的情况,本周准备开展的活动,还重点提出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组织大家共同讨论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共同进步。课题组加强课改资源的梳理,经过踏踏实实的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各方面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三、开发资源,挖掘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要完成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需要系统资源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开展的内容。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

1.开发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1)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现有的场所、设施设备等资源,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确定活动主题。

(2)学期初同年级组的教师一起商量、确定可供开展活动的学科内容,实现学科间内容的整合,开发出学生感兴趣,易操作、有实效的活动主题。

(3)有选择地与少先队活动进行一些整合。

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我们学校少先队每年都组织红领巾义卖活动,将义卖款捐给红领巾手拉手单位——江阴师东小学及学校贫困生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小组将这个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并且自主付诸实施。每次的“红领巾义卖会”从活动的筹备到活动的结束,历经两个月,学生从活动前期的调查、收集、访问、策划、制作、广告设计等活动,到活动中期的买卖、交换活动,以及活动后期总结与收获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艰辛。在买卖过程中,学会诚信待人,培养学生的经济、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增强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与提高。因此,“红领巾义卖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红领巾义卖会”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已经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2.开发家庭资源

家庭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1)利用期初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让家长了解这门课程,争取广大家长的支持,为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

(2)邀请家长以办讲座、组织和指导活动的形式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家长保持联系。

(3)让学生参与家中的各种活动,如烹饪、种植花草、布置居室及其他家务活动。

3.开发社区资源

(1)发挥活动基地的作用

我校利用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天生林艺园,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基地活动。基地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基地立足本地,挖掘本地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实施培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热爱家乡的文化历史,从而认识热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2)发挥社区的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提高 综合实际活动 课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但没有材,要求地方、学校、学生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选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差异发展,注重创新与实践,具有广阔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它是全新的课型,能够传承借鉴的已有经验极少,对于创新思路很难达成共识。实施中往往会出现注重形式、预设太细、给予过多、生成不足、忽视体验、缺乏深度等问题,课程实施质量相对较差。鉴于此,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地域特点、季节差异、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等环节做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有机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指定领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方案》,根据学段特点和活动领域,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性课题,研究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开题课、活动课、活动成果展示课的基本流程,为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1.整合课程资源,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坚持开放选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与学段的科学、品德、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并体现在指导性课题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活动与研究。各学段每个学期系统完成1至2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即可。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结合指导性课题,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定课题进行研究,但指导性课题仅供教师学生参考,坚持开放选题。我们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与之密切联系的领域,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课题由师生共同确定,这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一些。

2.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课题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根据我镇的地域特色,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选题。渔网、鱼粉加工是我镇传统加工产业,已有几十年发展史,形成了很多专业村,被誉为“中国北方渔网生产第一镇”。我们充分挖掘这一资源,进行了选题研究,如《追溯渔网生产历史》《鱼粉生产历史探寻》《现代渔网生产技术研究》等。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我们选择了劳动技术、劳动工具、种植技术、林果粮食作物的栽培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在亲近社会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村庄、社区献爱心,做科普宣传、公益宣传、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发展自我方面,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读书活动、节假日活动等,开展发展自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课程。

三、上好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基本课型

1.研究性学习开题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其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若干小的细节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类,确定几个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然后分到各小组进行讨论,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再由小组合作研究制定具体的子课题研究计划表。

2.探究活动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指导学生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根据课题的差异,有的可在课上进行,如《包书皮》《剪窗花》,这种课特别强调对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实践操作,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由教师示范(多媒体展示)整理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有些探究活动课,可安排在课下让学生按计划自主进行探究,如《纸的研究》《早餐的学问》《树的年轮》等。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表格,研究活动表格要把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主要成果呈现出来,力求探究实效。

3.成果汇报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活动成果。学生按计划进行了具体研究活动之后,学生展示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把活动的收获带到课上进行整理、总结、分析、汇报。教师帮助学生精心设计汇报表格,把学生探究、讨论、总结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学生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并适当进行资料补充,对课堂进行延伸,重视课堂的生成性,重视展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以上三种课型,每种课型根据课题研究难易程度可用不同课时去实施,课题确定后,要循序渐进地上好三种基本课。

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

学校针对三种基本课型,分别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表格,为师生活动提供了有力参考。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和搜集的资料等能体现活动过程的材料整理在一起,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活动资料,从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细节保留、记录了下来。

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档案袋评价、学生问卷评价,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跟踪指导。根据检查情况,把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过程性资料的检查整改情况列入教师课程评价,计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并及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选好典型进行推广。

第13篇

一、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网络的交互性、超时空性、超文本链接性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基此认识,我们构建了基于网络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型,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1.教师协作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个体以其有限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已很难适应如此开放的、广泛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为此,有必要建立以合作、互补为前提的教师协作组。教师协作组实质上是一个整合优化后的教师群体,其责任是帮助和支持每个学习小组顺利完成课题。

2.学生合作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时,学生首先要收集、分析信息,提出问题,其次要独立选择课题并组成课题合作小组,再次要在合作小组成员讨论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最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研究与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

3.学习共同体。

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在上图所示的模型中,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师协作组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采用智能互动的、多方交流的方式来建构知识。

4.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根据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基于网络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评价应遵循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元性原则。

5.网络平台。

我校开发了一个专门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用的网络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平台”,该平台从属于姜堰二中网站。该平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信息工具,向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研究性学习”的栏目是专门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设置的,该栏目有各年级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信息,以便师生在活动中查询、访问。比如,在“学习资源”栏目中,教师筛选了许多可行性比较强的课题汇集到这里供学生选题时参考。学生申报了课题后,就可以在平台中建立自己的课题研究网页,然后将自己的课题研究过程的信息适时地上传到网页上,指导教师只要打开该网页就能了解到该课题小组的研究的进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小组可以借助“问卷系统”对其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网上问卷调查,然后系统对调查结果作统计分析。在“网络讨论”栏目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BBS、博客、MSN、电子邮件等工具,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做法、研究论点、研究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深度对话中相互促进,不断提高课程研究水平。“学习评价”系统全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评价,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该评价系统是网上公开透明的,解决课程评价的诚信难题,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社会实践”栏目中开辟了“军训天地”栏目。军训开始时,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要把班主任姓名、教官姓名、考勤情况、军训日记、军训总结、活动图片等相关细节放到平台上,教学处和政教处检查落实后才给予2个学分。实践表明:这样做以后,年级组比以前更重视了军训内容的开设,教官更重视军训的指导质量,班主任更重视配合和监管,学生真正把军训作为一种课程来对待。

“社区服务”栏目中开辟了“社区基地简介”栏目,介绍了我校的几个社区基地的情况,让学生在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之前先了解社区的情况,并对社区服务活动有了初步的了解。“社区服务”栏目中还设有活动照片栏目,展示历年的活动照片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区服务的认识和对社区服务产生兴趣。该栏目中还设有活动计划、活动总结以及很多的登记卡等,相关人员将资料登录后以备查询。

“成果展示”栏目中汇集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优秀案例。把这些优秀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并且在每一个优秀案例后面都加上指导教师或专家的点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和教师的点评了解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思

1.关键要素仍然是人

网络平台是媒体,是工具,但它永远无法超越人类自己,无法代替教师,只有教师才有资格成为教育的主人。教师的魅力在于思想直接的交流,如用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次皱眉、一个手势及时地与学生交流,巧妙地组织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信息知识水平的提高。

2.辩证看待网络平台

第14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为动力,按照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学期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力争在操作层面上探索新路子,为学生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使得每一个教师概念清,思路明。

要培养全面的学生首先要有全面的教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紧紧围绕“全面创建学习型教师”主题,以综合实践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中心,鼓励教师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的层次和高度,争取在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公开,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期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2、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从内容入手,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课时多、活动多,平时教师间交流的时间太少,外出学习的时间更少。充分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这将是我们这学期一个重要交流活动内容。

三、教研活动内容的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强化课程意识

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必须澄清认识,提高每一个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只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重视该课程,使之“合法化”,才会在实施过程中一路绿灯,把活动真正落实。本学期在学好《纲要》的基础上,组织教师重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使教师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课程,而且知道怎么办,如何去做。让他们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门内汉”,成为学生活动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理论学习的时间要保证,方式方法要改变。

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当务之急。为了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效能,体现它的价值,自本学期起,立足“以点促面”式校本培训。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多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然后发挥他们的辐射功能。此外,请专家或成功学校来校为教师作专题讲座。教师通过培训,明确了责职。这样,实施新课程的重担就不会只落在一个人身上或少数人身上,从而摆脱其他人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

2、加大课题研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从份利用我们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方优势开展好镇江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探索解决办法。

其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综观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活动”这一灵魂的缺失。这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学生自主的活动只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趋甚远,有违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动起来,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问题应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宣传课程改革思想,培养一批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在理论上,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以及为课程改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提供经验和程式。

再次,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对于课题研究,往往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加上对结果的“果”没有正确的界定,使得造假之风兴起。平时不闻不问,到时加班加点,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而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如今,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从教师的理论学习、计划的制定、总结的撰写、学生活动的记录等等,我们要抱着严谨的态度,重视研究的过程,做到事无俱细。

3、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任何课程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得以较好地实施。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如时间和空间、人力、物力、管理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工作计划第2页

度等等。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实施保障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便需要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和社会,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过程。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作后盾。如学生活动基地的确立,就必须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协作产生,而不能把它推给教师或学生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要形成共识。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衔接

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密切课程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凸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综合实践活动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很好地结合校本课程。否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可能落入个别教师依靠自己狭隘的经验指导学生活动,其结果往往过于封闭、缺乏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必须了解校本课程。

四、活动安排

二月:1、理论学习,成立教研小组

2、课题方案、活动计划的制定

三月:1、前阶段活动小结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检查(校)

3、优秀论文、活动案例评比

四月:1、中心组活动(校)

2、现场观摩活动及评析(活动月:3~6年级)

五月:1、优秀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评比

2、学生活动成果交流

六月:1、课题阶段成果汇报

第15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常态化 创新能力

我把人才分为四个级别,即市县级人才、省级人才、国家级人才、世界级人才。市县级人才:如果一个人在全市范围内最先解决了某个问题,那么他(她)就是市县级人才。依此类推,得到省级人才、国家级人才、世界级人才的评价方法。

用这个方法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评价他人,对于促进人才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培养世界顶尖级的人才呢?这个问题是我在1997年提出的。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不要迷信权威,因为权威有错;不要迷信老师,因为老师有错;不要迷信书本,因为书本有错”。2000年9月起,对“培养师生创造知识的能力的研究”,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所辅导的学生王锰的《何处建站更合理》一文在《数理天地》2002年第六期上发表。所辅导的学生李灵超的《在计算器上发现的规律》一文在《数理天地》2003年第八期上发表。这两篇论文在200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获省三等奖和一等奖;2007年所辅导学生于震的“一箭重射”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二等奖。

学校制定了《大庆27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活动计划》、《课程管理制度》,使课程能够顺利地实施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2007年9月1日起,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综合综合活动课程。08年9月1日起,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09年9月1日起,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初一、初二年级只开设了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研究部分。

2007年11月27日,校教研室召开了全校教师参加的会议。会上,我传达了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会的内容。介绍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

每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后,给高一每位学生的家长寄封信,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信上有校长的签字并盖有学校的公章。请家长看后在回执中签字。让家长对这一课程有所了解,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家长们表示支持。

因为这些学生在上高中前都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所以,我校把课程目标定为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了解做课题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周一课时。每学年第一节课上,我向学生们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开设的方法。举例说明培养世界顶尖级人才的方法,“不要迷信权威,因为权威有错;还要迷信老师,因为老师有错;还要迷信书本,因为书本有错”。第二节课中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做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我校只搞课题研究。一个学年中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向学生宣布课程实施计划。

做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分组――确定课题――聘请导师――申报课题――制定计划――实施研究――结题交流――评价。9月,学生自由分组,1~8人一组,推荐或自荐组长。对在一个月内还没有分到组的学生,我就用抽签的方式给这些学生分组,也用抽签的方式确认组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分到组。10月,分组后,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课题。课题是学生从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学生生活中任选的一个问题做为课题;学生自主聘请课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或者老师。填写课题申报表交校总课题组审批。11月,接到项目通知书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研究计划。12月1日起,学生按计划自主实施研究。第二年3月,学生自主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4月,交流。以班为单位开论文答辩会。学生当众宣读自己小组的研究论文后,回答听众的提问。5月~6月,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评价采用等级制评价法。分为A、B、C、D四个等级。A表示优秀,B表示良好,C表示合格,D表示不合格。在实施过程中,每一任务提前或推迟几天完成都是可以的,但一定是要真实的,发现弄虚作假的要求学生重做。

高一年级做一个课题,满分得5个学分;高二年级做一个课题,满分得10个学分。

严格进行课题的管理,教务处对每个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资料都存档备案。

07~08学年里,高一年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学生自由分组,共分了20个课题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08~0年里,高一、高二年级,共有45个课题。2009~2010学年里,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共有90个课题。

社会实践部分。学校对高一年级的新生在开学前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军训得到2个学分,学生参加校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参加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共6个学分。

社区服务部分。学生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累计50小时的得2个学分。

学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社区服务活动表”交班主任考核评定成绩后,交教务处备案。

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可以常态化实施的。

甘校长经常过问课程的开设情况。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亲自到班级听课,耐心地指导,受益非浅。

学生、家长、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开设这一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都比较了解,统一了认识。

不使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例如,学校在进行月考时占用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时。课时占就占了,也不要求补上。考试前的几天里研究性学习课就让给学生自习。

尊重学生的选择。向学生说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上,学生可以对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或学生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发表看法或质疑。给大家时间、空间允许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课上学生可以发言,也可以做作业,复习、预习学科课程的内容等。决不能因为搞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而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