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80-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过去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学与管理,新课改后的许多过程实施都需要教师拥有课题研究与指导的能力,特别是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好学生的课题。所以学习成为当今教师的必备要求,在信息爆炸时代,教师成长的定律是“今日停止成长,明日就将停止教学”。因此不断学习是每个教师的立身之本。世界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身份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从事引导交流的对象,成为学生创新的模范。这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具备的身份要求。教师本身应该成为一名教育的专家,所以其研究的能力直接决定教师能否成为教育专家,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我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总结了一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形成此文,希望对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个课题从提出到结题一般经历以下过程:
一、思考并提出课题
学生思维活跃,经常有好的想法,这是课题提出的基础,但如果好的想法不能转换为研究课题,那也就只能是想想而已。比如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哪种更好?重复周期几天效率最高?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很少有教师能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由学生自己摸索显然没有明确的指导效果好,所以好的想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检索并确定课题
想法转化为课题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有价值性、有可行性、有创新性。可通过将想法的面扩大或缩小找到适合这三要素的课题,实际指导过程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进行总结,使转化的想法具备这三要素。
要通过检索与想法相关的关键词,看是否有人对该想法做过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是否已有研究成果,成果是否已解决了你的想法中的问题,这是将想法转化为课题的有效方法。如果已经解决了你的想法中的困惑,那就将解决的办法记录下来,在实际中去运用。检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想法,再检索。直到检索完所有的文献均不能完全解决想法中的问题,则此想法就可作为研究的课题。此过程类似画饼,不断检索的过程是一圈圈扩大饼的过程,直到找不出可扩充的时候,这时可在饼的找一缺口,即未解决的疑惑,就是要研究的课题。
三、撰写研究计划
课题确定后,为了设计合理适当的研究计划,保证有始有终就尤其重要。指导学生设计计划要包含四要素:任务、责任人、起止时间和达到要求。
其中任务设计包括文献搜集过程、现状调查过程、实验论证过程和总结交流过程。
文献收集过程作为研究课题的依据,是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常的文献收集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供,综述的目的是确定该课题的历史研究现状,从而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角度和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发展方向。
现状调查过程则需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了解课题的最新研究现状,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依据。
实验论证过程则是通过设计实验对现状问题进行实验论证,以求客观正确结果。所以研究计划设计中应采用的方法必须有所选择。
总结与交流过程是课题推出成果必须经历的过程,重点要在调查和实验论证数据上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交流则可以拓展思路,找出不足,反馈信息,找出并修正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达到完善研究的目的。
研究过程的时间安排以时间顺序为主线,计划中要明确各个过程达到的目的,并详细说明提交的资料和数据,使计划有的放矢。其中文献收集与整理过程必须提交文献综述,调查过程则要提交各种调查报告,实验过程则要提交实验报告。所有提交的内容均可以作为过程记录列于结题报告中。
研究结果和结论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就体现在提交的过程记录中,记录越全越细就越有说服力。
四、撰写研究过程子计划
研究计划实施按任务顺序进行,其中每个任务因繁简的不同可能需要制订子计划,子计划也可称方案。比如调查过程需要设计调查方案;实验过程实施前要设计实验方案。每个子方案的设计都同研究计划一样以保证任务实施做到有的放矢。每个子计划的实施就是研究过程的实施体现。
子计划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最重要的是方案必须明确详细,考虑周全,以下为各种研究方法预设方案指导,指导学生严格按要求设计:
1.问卷调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卷设计:设计负责人、上交问卷时间、设计问题;
(2)问卷印制:负责人、印数、版面设计;
(3)问卷发放:负责人、发放时间、发放对象、安全与交通;
(4)问卷回收:负责人、回收时间、无效问卷处理;
(5)问卷统计:负责人、完成统计时间、统计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2.访谈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被访谈者:调查负责人、被访者基本情况(有针对性或特征明显);
(2)访谈者:小结讨论决定,要求口才好,形象好,反应快;
(3)访谈问题:针对被访谈者设计问题,负责人、完成时间;
(4)预约安排:负责人、访谈硬件准备、预约时间;
(5)访谈实施:负责人、准备充分;
(6)访谈小结:负责人、访谈报告;
3.观察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人员:负责观察并记录相关现象的细节;
(2)观察对象:具有被观察特征的人或事;
(3)观察时间:分段或有规律地安排的时间;
(4)观察现象:特别的观察内容与现象,要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内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
(5)观察设备:依观察的内容和现象选定的特定仪器或工具。
4.实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假设的设定:预告设定实验得到的结果,以便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检验实验现象与预设结果是否一致;
(2)分析实验变量:影响实验的因素有许多,关键因素要分析清楚,并设计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实验的结果确系自变量的原因而非其它因素的影响,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3)实验步骤:
①实验对象的准备:前期测试和选定;
②实验环境准备:确保非关键因素不致影响实验结果;
③实验过程记录:通过改变自变量,记录结果或现象;
④统计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合理结果和结论。
(4)撰写实验分析报告。
五、计划的实施
严格按制订的计划实施研究是保证研究过程落实到位的前提,有的计划与实施过程虽然会有不同,但要尽量与计划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有条不紊地实施计划。
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合作意识: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学习,因此合作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在指导学生时要重点强调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共同完成一个任务,避免学生出现各自为阵的行为,使任务不能共同参与,影响整个研究进度。
2.作好过程记录:详细的过程记录是研究落实的有效保障,也是研究过程最好的佐证;过程记录包括讨论提纲、会议记录、各种调查数据、实验数据、访谈记录、准备过程描述、设备清单、往来单据、过程照片和视频等可作为过程记录的佐证附件保存在过程记录中。
3.严格过程控制:实施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免出现意外,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所以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波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为波折而对研究失去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在研究的初期,总是没有太多的成效,觉得离理想的效果还有太长的距离,从而忽视正在进行的过程。其实我们进行研究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丰富我们研究的成果。成果是什么?就是研究的过程,对过程的控制就是对研究细节的把握。当研究的过程不断丰富时,成果自然就会显现,好大喜功往往出不了真实的成果,也不会有深入的研究。
六、交流与展示
有时我们的眼睛会欺骗我们,因为我们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及过程非常的熟悉,总觉得这一些过程都不重要,没有什么新奇的主意和想法,更谈不上有一定影响的成果,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好交流的,也就没有了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对研究失去了兴趣。
其实你所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别人也熟悉,或者别人也做过,即使别人做过,但由于时间、地点、对象等都多少有一些不同,对其他人也会有借鉴的作用。所以交流与展示其实对课题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是丰富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一般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时采用三步:讨论交流与展示方案、撰写发言报告和收集资料、现场交流与展示。
1.讨论方案:方案制订包括后续的发言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现场发言人确定、发言过程记录等内容,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时间安排及要求,使后续的活动能落到实处。
2.发言报告:包括两部分,一是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成果,二是有待提高的方面和疑问;前者是课题研究过程的小结,按时间顺序描述任务实施的情况和结果,后者是心得与体会,通过交流过程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也是提高研究水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可作为发言报告的佐证,需要详细准确,有实物和照片的最好,说服力更强,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保存过程记录,是研究能力的一种体现。
3.现场交流与展示:最出彩的部分就是现场,因此发言的同学要求有一定的口才和勇气,同组的同学也要有团结和合作的精神,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补充发言,使交流与展示达到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团结与合作并相互帮助的目的。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意义从长远看大于传统学科的教育作用,只要指导教师有一定的爱心和耐心、放低身段,置身其中,不但可以与学生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提高认识,从学生那里获取活跃思维的火花,对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益的。
文献参考:
[1] 时俊卿,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J].北京教育学院期刊,2010,(4).
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实验情况来看,已逐步由“长周期、大主题”向“主题小、立意巧”的常态化转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是我们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的落脚点和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我们研究的课题名称是“永安市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是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与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彼此递进、依存。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都需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熟练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基础教育课改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自身教学实践问题为内容,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主体,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立足于课堂,结合学校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案例材料,思索符合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需依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科学教育思想的教学理论。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精神支柱,促进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把现今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转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借助科学有效、系统条理的专题培训,做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对此,采用“走出去,充电换脑;请进来,专家坐诊”的方式,分批、分次、分主题、集中培训、专家引领与内部研讨等方式相结合,针对课题相关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课题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关键在于特色创新。依据我个人的思考,课题应该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究、课程资源建设、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
2.管理保障机制。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步入研究、管理、考评的常态化运作轨道,无疑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教学资源。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问题是难免的。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建立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要求参与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定期提出1~2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进行交流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教师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为此,课题组在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高评价效率问题上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评价指导小组,做教育评价的咨询工作。
2.分期对综合教师进行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
3.由各年段综合老师提名、班级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评价小组,在接受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并接受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教育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课题研究能立足于“常态化”主题,从学生生活中挖掘课题内容,用常态化的课题运作管理模式和日常评价机制来开展工作,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为实现校本研究常态化、资源建设常态化、课程实施常态化,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寻找到自身发展与壮大的根和本。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各地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更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1]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缺乏成型的教学模式等,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教师问题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期待师范院校通过传统的“职前培养”方式解决课程实施的师资问题是不现实的;又因为它是全新的课程领域,该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渗透、相互交叉等特点,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专业训练,因此,对现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是一个严峻挑战。是否能解决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该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所在的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作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培训基地,先后承担了两期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因而自己有幸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初步了解国内这门课程师资构成情况和教师的一些看法。现将有关内容简述如下,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现状
到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或多或少地开展着。那么,在这些学校中,到底谁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又如何?这门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配备和素质要求?这些都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总结经验,避免误区,吸取教训,还可以为后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提供借鉴。
为此,我们在对国家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班学员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重点对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广东省36所小学中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共有11所,占总数的1/3。其中,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有7所,部分地、零星地实施的有4所。那么在这些学校,谁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情况
在“部分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兼任,或者是科任教师担任;在“全面实施学校”,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同时担任,再辅之以其他人员(校长、辅导员、工会组长等);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的学校仅有一所。那么,不同来源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们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效果如何?现归纳如下。
1.单纯由班主任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容易找出全班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在活动的实施、评价阶段对学生的指导更为切实。另外,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也较高,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但是,班主任往往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来教,有相当部分的班主任擅自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各自担任的学科课程。小学班主任大都是语文教师,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比较欠缺,难以保证按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落实到位。班主任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有时会造成活动开展与日常教学、管理上的诸多矛盾。此外,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校领导不能充分重视,很有可能使该课程流于形式。
2.单纯由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由某些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探究活动较为深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孤军奋战,工作量大,没有其他人员的配合,科任教师不仅非常辛苦,而且在学科的相互渗透方面很难有效进行。学校没有相关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管理层面缺乏统筹、指导。
以上两种情形往往出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不经常、不规范的学校中,其课程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3.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兼任,辅之以其他人员
此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来源与构成,往往是此项课程开展得比较规范、比较成功的学校。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班主任各有所专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内各有分工,大家共同参与,再辅之以其他人员,这样,各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互补,资源可以进行整合,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在此类学校中,通常校长对综合实践课比较重视,有的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制度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逐步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相关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讨论中,有教师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配备一些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这些教师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利于该课程的顺利实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概括来说,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满足该课程的需要。问题集中在:教师来源单一;配备不尽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师素质与课程需要不相适应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问题既涉及“谁来上”,即教师的来源和配备的问题,更涉及“怎样才能上好”这样一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参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不能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必须承担的指导、组织、管理的责任,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等等,[2]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调查中,当问及“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时,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详见表2)。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个性
由此可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及开放的、良好的个性特点,它与传统学科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意识的开拓性。如何尽快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完善他们的素质结构以适应该课程教学的要求,已是摆在新课改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问题的基本策略
要使教师适应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亟须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的水平,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为达此目的,当前需要在教师的选择与配备、培训与提高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大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及操作策略。
(一)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学校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各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好已有的教师资源。例如可以先从学校已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在某个领域内有钻研,具有某项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来担当。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多样化与综合化特点,期待由一两位优秀教师来担任这门涉及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是不明智的。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仅由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配置现在的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
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二)着眼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很多,包括系统培训、课题合作研究、自主探究、校际观摩研讨等等。但最有效的应是校本培训,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它的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都要求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生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校本培训恰恰是基于学校情况,针对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培训。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学校教研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成立课题组,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校本培训的顾问或导师,指导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某些课改实验区中小学的实践表明(如深圳市南山区),校本培训是自主的、反思的、合作的、高效的,它必然成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仅靠理念创新,新课程不能持久。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建立起“学校──教研室──年级──班级”管理流程。要有校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再在教研室一级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各年级组成该课程的教师指导小组,做到参与人员各司其职。以便活动开展过程中各方面资源的统一调配,在组织机构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2.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教师评价制度,应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中,与评优晋升挂钩,甚至有所倾斜(考虑到这是课改中的新生事物),以便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另外,学校也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使用学校设施、设备(如图书馆、电脑室)方面的制度,以激发教师参与该课程的热情,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
3.完善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制度。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如制定教师培训、教研工作、外出学习等制度。使教师的教研、培训、进修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4.吸引或委派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考、高考中尚未体现,某些中小学领导确实存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在师资配备上,把不能胜任学科教学的、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调任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指出的是,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它不仅无法达成该课程目标,而且有可能使整个新课改的亮点消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