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品的市场需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客户需求 产品定位 技术创新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以及能源消耗结构变化的加快,专用车产品的细分市场越来越大。同时,面对我国汽车产业处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时期,专用车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立足市场,挖掘市场需求,将技术创新应用于深度挖掘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有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1 市场需求的挖掘与转化理念
目前,伴随着国民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品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专用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用车市场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集团化趋势;(2)地域化趋势;(3)轻量化趋势;(4)底盘专用化趋势;(5)零部件专业化生产趋势;(6)环保节能趋势;(7)产品多元化、需求差异化趋势[1]。这些都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各级政府部门治理整顿相关产业以及行业自身努力发展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企业必须全面进行客户需求挖掘,才有可能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新产品开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之前,必须对市场进行分析调研,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进行新产品开发战略性研究,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新产品。在开发新产品时,企业需做的市场调研重点是:
(1)调查国内外市场、重要用户以及重点市场同类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2)从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十名以及知名品牌产品筛选调研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及使用情况,确定对标产品;(3)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刊,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4)在全国范围内,确定探访的重点市场顾客,从顾客的分类及需求特点、产品技术特点、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开展调研,组织VOC分析,使用Kano模型对客户需求进行分类排序,决定优先级别,并以80/20原则抓住市场客户主要需求矛盾,确立解决这种需求矛盾的市场定位产品。
无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技术型企业,还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型企业,或是两者兼之,都是围绕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市场动态,准确构建产品的利润点,建立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为出发点。
2 基于需求的方案设计过程分析
准确的产品定位是方案设计的基准,也就是说设计方案是依据产品的市场定位确立的。产品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划分为:(1)市场需求的转换;(2)产品功能的定位;(3)方案设计;(4)需求比对与方案修正;(5)最终方案评审。这其中市场需求的转换和产品功能的定位尤为重要,市场需求的转换是前期客户需求的翻译,翻译成为满足客户所需的“结构”,这是一项架设顾客与设计师之间思想桥梁的工作,它的正确性直接决定了产品成与败,因为我们非常清楚顾客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赋予的功能,产品只是功能的载体,功能才是产品的核心与本质,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再就于产品功能的定位是客户所需的“功能结构”的市场化筛选,保障新产品的潜在价值在后续市场营销中得以充分发挥。从前述可以看到,专用车产品市场的多样化及多变性,决定了专用车新产品开发更加注重隶属行业技术的“专业化”,因此专用车新产品方案的开发,应是严格意义上的循序渐进式的正向产品开发策略,按照上述方案形成过程,在人力资源等内在条件满足下,可大幅提升产品开发的成功几率。
3 实现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的方法论
在整个专用车产品设计过程当中,全新创新的思想萌芽一般产生在功能定位及方案设计过程,技术改进方面的创新一般产生在方案设计及结构化设计过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发者的创新所需是在这两个环节产生的,基于这种新的功能所需的方案和新技术组合所需的新结构设计都是创新所必须的,这种思想的产生可以借助于情景式的知识模型库,也就是产品技术链的重用和组合。
而实现这种创新,除了传统的技术积累外,还需要一些创新方法,传统的创新方法有试错法、头脑风暴法、综摄法等。不可否认,这些创新方法在促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试错法是纯粹利用经验的一种创新方法,完全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领域,创新过程没有方向性,因此效率非常低;头脑风暴法是改进了的试错法,虽然相对试错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帮助克服思维惯性,但头脑风暴不控制思维过程的缺陷常常使得问题进入漩涡,长时间无法得到解决,效率依然不高;综摄法是对头脑风暴法改进而产生的,将类比的方式引入其中,试图系统地从一个全新角度看待问题,以此来消除心里惯性,但是,综摄法没有研究技术系统进化的规律[2]。
TRIZ理论是目前被业界普遍认可和推崇的一种技术创新方法。它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萨乌洛维奇・阿奇疏勒(G.S. Altshuller)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的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3]。TRIZ系统提供给研发者一个清晰的发明创新路线图。根据国内外大量的企业学习应用TRIZ的实践结果,一个掌握TRIZ理论的科技人员与不掌握TRIZ的科技人员比较,其发明创新能力提高6至10倍。
在前述方案形成过程中,需求转换功能和方案设计是两个技术创新主要产品过程,现对使用TRIZ理论进行方案创新举例说明如下。
开发车厢可卸式垃圾车,又称勾臂式垃圾车。该车广泛适用与城市街道学校垃圾处理,可一车配备多个斗,各个垃圾点放置多个垃圾斗,带自卸功能,液压操作,方便倾倒。主要由(1)供能系统,即动力供能系统,如:发动机、变速箱等;(2)传动装置,主要将底盘发动机动力传递液压泵,如:取力器、液压泵等;(3)液压控制系统,用于装卸厢体的机构,如:拉臂主油缸、锁紧架、锁紧油缸、翻转架等;(4)厢体装置,如:厢体、后门等四大部分组成。
根据使用燃料不同,可分为NG、燃油、双燃料等三类,NG相比燃油型更经济、环保;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整车质量增加,气瓶占用空间,动力输出缓和等。这些都是选择不同动力系统造成的。
即使同是NG动力系统,也根据使用液态天然气、液化煤气、压缩天然气的不同,对于整车的动力、振动、噪音、废气排放等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供能系统是整车的一种冲突。
根据TRIZ理论,可以将上述冲突描述成如图1所示的物质-场功能分析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在以整车供能系统动力场为对象场的情况下,应对整车布置、功率输出等特征加以改善,即存在着排放环保与总布置、功率输出、噪音及振动之间的技术冲突,即可建立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引起标准工程参数的改善和恶化,见表1。
通过冲突矩阵,可得到冲突的标准解,见表2。
对此整车的设计方案,根据标准解的含义,可得出优化设计方案见表3。
在上述可能的改进方案中,提供了各种有益于改善整车性能的具体设计或设计方案,其中很多方案已应用于具体产品,如中联ZLJ5120ZLJHE4自卸垃圾车等,进一步验证了TRIZ方法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方案创新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4 结语
专用车企业只有坚持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正确定位产品功能,应用新型创新方法实现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决胜于未来专用车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郑兴义.当前专用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J].专用汽车,2009年11月:96-97.
一、前言
旅游业发展引致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夜间旅游作为新兴旅游形式,越来越受游客与当地居民的欢迎。但总体上讲,我国的夜间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夜间旅游产品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开发,也没有整合成体系,现有的夜间旅游产品是否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仍未清晰。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是以定义夜间旅游、阐述夜间旅游类型和特点、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夜间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为主,而基于市场需求对夜间旅游产品进行分析的文章极少,邓勇勇指出业界和学术界对夜间旅游缺乏重视,忽略了市场导向对夜间旅游产品的重要性。
韶关作为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文化品位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其日间旅游产品发展日益成熟,具有构建夜间旅游产品体系的无限潜力;因此,基于市场需求构建夜间旅游产品体系不但能丰富其旅游产品种类,增加韶关旅游吸引力;同时,该方向的理论研究也能填补部分学术上的空白。
二、夜间旅游及夜间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笔者试图对夜间旅游重新界定,并得出夜间旅游产品体系的定义。
夜间旅游是指日落到次日凌晨,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在旅游目的地,利用旅游部门和商家提供的旅游资源和设施,在夜间进行的一切夜间旅游活动,包括欣赏夜景,参加夜间娱乐项目,餐饮购物,观光探险等活动,是日间旅游活动的延伸。
夜间旅游产品体系是指夜间旅游中旅游产品各种表现形式的集合,包括单项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产品。
三、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及存在问题
为了针对市场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方案,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访谈韶关24家代表性旅行社及对韶关居民和外来游客各三百份的问卷调查,问卷剔除丢失、无效问卷后,有效游客问卷和市民问卷分别为277、287份,问卷的有效率分别为92%、95.6%,从而获得了较为准确和客观的信息,为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证支持。
(一)问卷分析
问卷按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两份,一份针对韶关市民,了解市民对完善夜间旅游产品的态度及夜游情况;另一份针对游客,了解游客对韶关夜间旅游产品的需求。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韶关夜游主要的市场需求,进而做好市场定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构建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体系。
1、市场潜力分析
市民问卷中,仅10.45%受访者不支持继续发展和完善夜间旅游产品,12.54%不会参加夜游活动;游客问卷中,仅11.19%受访者不愿意参加夜游项目,6.68%对韶关旅游业整体印象不太好。同时,只有50.54%受访者有进行韶关夜游的经历。可见,韶关夜间旅游产品供不应求,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具有相当大的开发价值。
2、市场定位分析
游客问卷中,89.53%受访者在45岁以下,同时游客和市民问卷中,不会参加夜游的45岁以下受访者所占比例都较少,而鉴于18岁以下人群消费能力弱,产品开发以18到45岁的人群为主。同时,游客和市民问卷中,18-45岁的受访者参加一次夜游的消费在中端消费100-300元居多,对于夜游也比较支持,在时间上选择均衡,即使是晚上23-24点,也至少有14.93%会进行夜游。
综上所述,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为夜晚全时间段的18-45岁人群和中端消费为主,18岁以下、45岁以上人群和低高端消费为辅。
3、产品完善方向分析
市民和游客问卷中,所有夜间产品类型都被普遍接受(表1-1),同时,市民和游客都认为韶关夜间旅游产品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表1-2),可见,对各类型产品的完善都具有一定的市场,构建韶关市夜间产品体系刻不容缓。
(二)旅行社访谈与实地考察
在实地考察以及到旅行社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即使是成熟景区,绝大多数也不具备夜游的基础;此外,韶关跟团游大多为一天,即使不是一天游,一般也不会安排晚上活动,因为韶关几乎无夜间旅游产品,这也是游客过夜率低下的原因。
总而言之,夜间旅游产品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韶关旅游的发展,拉低了旅游收入,限制了旅行社活动,这也表明构建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体系的迫切性。
(三)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体系的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需求分析、访谈及实地考察,目前,韶关夜间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夜间旅游产品缺乏,而且同质性强,缺乏特色
目前,韶关夜间旅游的产品主要是:购物、餐饮、KTV、酒吧、烧烤等,而这些产品普遍在其它城市也都存在,同质性强,缺乏特色。虽然也有些景点开发了歌舞表演及露营,但大多是短期行为。
2、夜间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韶关各知名景点相对分散,再加上用于夜间旅游产品的交通条件和相应的旅游配备设施匮乏,夜游氛围不浓郁,从而也影响了该项目的开展。
3、现代消遣娱乐产品缺乏规模效应
目前,韶关虽然也有一些酒吧,但分布零散而且规模小;同时也缺乏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场所等等,这无形中也影响了消费需求。
四、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方案
韶关旅游资源丰富,为构建夜间旅游产品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现有体系存在许多不足,由于现状基础薄弱,笔者通过完善、开发夜间旅游单项产品和夜间旅游线路产品来构建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体系。
(一)夜间旅游单项产品的完善和开发
1、民间特色夜间旅游产品的构建
韶关各地区都具有浓厚的民族和人文景观文化,笔者认为应借助资源,结合特色美食,构建民间特色夜间旅游产品。
在韶关市区,风度步行街和百年东街本身极具文化底蕴,有较成熟的夜间照明等基础设施,笔者认为应丰富街道美食和旅游纪念品的种类,完善和开发附近景点风采楼、大鉴寺、太傅庙、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余靖风采堂等的夜游,使人们在购物和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韶关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样,在南雄市,将具有南雄美食的步行街和三影古塔、张九龄等名人遗迹这类民间特色景点的夜游及龙船歌夜间表演串联起来;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在瑶族风情街开设瑶族篝火晚会表演;在翁源,将具有客家围屋文化和邵谒等人文文化的景点夜游、翁源特色美食和调王舞夜间表演完美结合;在始兴,以满堂客家文化,朱喜平等人文文化为基础,结合始兴美食,龟蚌舞、清化《亚妹舞》等的夜晚特色表演开发夜游产品;在仁化,构建仁化美食街,开发唐代至清朝时期的古塔、庙宇、会馆等的夜游,配以“仁化八音”、石塘月姐歌的夜间表演;在乐昌市,在步行街开设乐昌花鼓戏夜间表演;在新丰,构建新丰美食街外,配以纸马舞夜间表演,并抓住五月初一到初三“龙皇宫出行”的重大节日,在夜晚展现新丰的民间特色。
2、韶关市区亮丽夜景的构建
(1)美化灯光照明,沿江用灯光构建知名景点图像和极具特色文化的图案,加强市区各路段和江边的夜间装饰,增加观赏度。
(2)完善“北江风情游船”夜游项目,打造更色彩缤纷的船身,规划出特色有趣的路线,并丰富江边的夜景、夜游项目加以支持。
(3)完善基础设施:增设公共厕所、改善路牌指示、完善公共交通和照明、加强治安巡查等。
3、现代化消遣娱乐夜间旅游产品构建
在现代化消遣娱乐夜间旅游产品的构建上,可以建设酒吧一条街,丰富夜生活,使韶关更具现代化气息。在购物上,可建设多个休闲购物广场,增加名牌商品进驻,完善休闲购物设施,提升韶关的城市档次。除此之外,在特定日期举办嘉年华,夜间花车游行,邀请外国人进行表演,以增加韶关国际化气息。利用三江六岸,开展夜间单车环江游;利用温泉资源,加强温泉项目的开发和拓展。
4、禅宗文化类夜间旅游产品构建
韶关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禅宗为主,可在特定时间段开设佛教夜晚庙会,使人们能够放水灯祈福、品尝斋菜晚餐等。
5、探险类夜间旅游产品构建
在韶关,小坑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丹霞山等均可露营,但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应增设服务和安全保障设施,同时要有提供帐篷租借和贩卖饮料食物的店家进驻,保证夜晚也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二)夜间线路产品构建
韶关市夜间旅游产品体系缺乏各地区的整合连接,交通不便是重要原因,路线的曲折和公交车班次、时间安排上的不足,导致各地区都以单独的个体来进行旅游路线规划,旅行社访谈中,几乎没有跨县的旅游线路。政府应规划升级各地区的连接线路、增设景点直达班车、增加班车班次,为旅游线路的安排奠定基础,方便游客出行。
在上述夜间单项旅游产品完善的前提下,可适当开发以下夜间旅游线路:
1、风情步行街―风采楼―基督教堂―天主堂―大鉴寺―百年东街―北江夜游
2、乳源瑶族风情街―篝火晚会―丽宫温泉
3、新丰美食街―“龙皇宫出行”夜游―云天海温泉
4、单车环江游―风度步行街―曹溪温泉
5、南华寺庙会―曹溪温泉
综上所述,夜间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和大力宣传,是韶关缺乏高知名度夜间旅游产品的主要原因,只有浓厚的夜游氛围和广泛的媒体宣传,才能真正使韶关夜游成为必然选择。笔者认为:浓厚的夜游氛围需要长时间逐步积累而成,良好的夜游环境和多样化的夜间旅游产品必将推动韶关夜游走向大众化。而大力宣传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商家的配合,借助网络平台、电视、海报、宣传刊物的大力宣传,吸引游客参与,同时,游客口口相传和各种重大活动如嘉年华、夜游骑行比赛的跟踪报道,也必将使韶关夜间旅游产品广为人知,使韶关夜游成为韶关旅游的一个标志性产品。
一、前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扩大了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消费,人们的旅游观也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年龄、性别、职业与地域的消费群体对旅游活动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情。旅游产品则是旅游市场的一部分,旅游产品的开发,对于旅游市场所吸引的消费者数量与层次有着重要的影响。做好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以及产品的开发,是提高旅游活动价值的重要手段。
二、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
(一)旅游市场需求的内容分析
在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需求,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下,能够真实购买的数量。所谓需求,也可以解释成为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以及具有的购买能力。旅游市场需求,就是指具有旅游需求的主体,也就是消费者,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客体,像旅游服务或者其它附属品等。旅游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与变化性,主要受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
1、受到消费者欲望的影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欲望,产生的消费动机与消费行为都会有所不同。消费主体只有具有出去旅游的想法,才有可能产生旅游消费的欲望,或者实施旅游消费的行为,才能将潜在的需求转化成为旅游消费行为。
2、受到经济能力的影响。经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消费行为的产生。因此,许多消费者主观上的旅游欲望并不能成为有效的旅游市场需求,具有旅游购买力的消费者才能成为最终的消费者,产生真实有效的旅游需求。
3、受到消费者个人偏好的影响。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对于旅游活动有着不同的期待。像不同的消费者会对不同的旅游资源感兴趣,期待不同的旅游服务,对于旅游距离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服务,只有符合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才能促进其实施旅游消费行为。
(二)旅游产品开发内容分析
旅游产品是一个较大的体系,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经营者提供给消费者的各种物品,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类服务都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旅游的资源、游乐设施以及旅游纪念品、导游服务,都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讲究基本市场原则的,更要坚持品质与个性化原因。旅游组织者与经营者只有不断创新,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才能让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促进旅游消费行为圆满化。
三、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关系
(一)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人类的不满是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让相关行业得以发展。对于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来讲也是如此,消费者对于旅游行业的不满,给予了旅游行业进步的空间与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快速扩大,从而促进了我国旅游产品的丰富发展。截止到在2010年,我国已经具有95家5A级景区,这些最优质的景区,是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满足社会大众旅游需求的重要物质基础。高质景区的快速发展,让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平台。在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今天,旅游产品的开具有强大的动力。如果旅游市场需求不断下降,旅游产品的开发也会十分困难。
(二)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满足了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大。旅游经营商的经营目的就是要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从中创造经济利益。要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就要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推出让消费者满意的旅游产品。首先,旅游产品能够极大地满足旅游者的物质需求。像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用到的交通工具,要解决住宿与餐饮问题,这些都是旅游产品开发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会购买一些特色纪念品,旅游商品的开发能够让旅游者的购买欲得到满足,给旅游活动添加乐趣。其次,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旅游景区的呼天抢地美景会给游客以心旷神怡的感觉,娱乐设备的建设,能够极大地丰富旅游体验,让游客在更大程度上得以放松。最后,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让游客对于当地文化的好奇心得以满足,促进文化需求的满足。
四、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方法
要有效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需要旅游行业工作者重视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协调发展,采取有效的策略给旅游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
(一)重视旅游市场需求满足,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首先,要对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与全面地研究,给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相关人员需要加大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力度,获得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旅游体验与旅游产品。更多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设计旅游产品。其次,要加大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虽然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在旅游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强买强卖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旅游积极性,给旅游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能够让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和谐发展。
(二)关注多元化旅游需求,开发丰富旅游产品
在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往往过于关注旅游市场中的单方面需求,因此,推出的旅游产品也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需要结合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大综合性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要对旅游市场中的多种需求联系进行分析,将旅游产品发展成为一条龙式的服务。通过一个旅游项目,让旅游者的多个需求得到满足。其次,加大旅游产品关联性的研究,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让一种旅游产品具有多种属性,满足多个旅游者的需求或者一个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最后,整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将不同的旅游产品结合起来,让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促进不同旅游产品之间优势互补,自然结合,让旅游产品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市场的开发。
(三)重视潜在需求开发,加大旅游产品创新
重视潜在市场的开发,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做好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快速进步。首先,要对潜在的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开发,旅游行业经营者做把握好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指明道路。具有时代性的旅游产品,可以更多地吸引旅游者的眼球。其次,要从潜在的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做好创新型旅游产品的推出。关注网络平台的作用,开发虚拟旅游产品。或者结合现代技术,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性,让旅游产品的创新成为旅游市场需求扩大的一种方法,让更多的消费者选择旅游产品,促进旅游行业进步。
五、结语
1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内涵
旅游市场需求是指国内外游客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特定的市场营销环境和特定的市场营销方案下对旅游产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消费的数量,是游客各种需求的总和。旅游市场需求与游客的偏好、游客的收入、旅游的产品与服务、游客的预期和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价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闲暇的逐渐增加,我国旅游市场需求正在演化为井喷之势,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相关的企业或个人为了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向游客销售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旅游产品开发是指这些企业为了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分析、设计、研究、创新和供给的过程。旅游产品主要由住宿、交通、游览、饮食、娱乐和购物六种因素组成,是一种综合性的特殊产品,融汇于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之中。旅游产品是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保障和手段,也是旅游企业间竞争的核心所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开发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成败。由此来看,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开发都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市场需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其强大的推动力;旅游产品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为其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产业也只有在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开发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相互关系
2.1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不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而不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针对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亦是如此。为何我国近年来旅游市场的发展如此迅速,正是由于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急剧膨胀。这也就造成了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品迅速发展起来,如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5A级旅游景区已经达到95家,仅2010年就新增加19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资源中最优质的主体,也是我国旅游品牌的最优秀代表,更是旅游产品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其势必要为满足人民群众新的多种旅游需求,引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两大战略性目标和建设世界性的旅游强国梦想而做出巨大贡献。我国5A级旅游景区的快速增加,正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集中体现。由此,不难看出,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旅游产品的开发才有了必要和动力;如果旅游市场的需求逐渐萎缩,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就失去了动力,变得没有必要了。
2.2旅游产品开发是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要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要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推出能够让国内外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因此,可以说旅游产品开发是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具体来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产品开发可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如游客在旅游中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都是游客实现旅游需求必可或缺的硬件设施。还有游客购买的各种特色旅游商品,也起到了满足游客好奇心和购买欲的重要作用,给游客的旅游过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美好的回忆。二是旅游产品开发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如旅游景区优美的风景,巧夺天工的各种自然景观以及人为的各种娱乐设施,使游客心旷神怡,达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彻底放松的美好意境,极大的丰富其精神生活,从而更好的满足游客精神需求。三是旅游产品开发可以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如我国各地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呈现的文化特色,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独有文化,可以让游客眼前一亮,极大地拓展其文化视野,使游客的文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2.3旅游产品开发可还以创造新的旅游市场需求
旅游产品虽然一般是在旅游市场需求的基础和前提上开发出来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旅游产品开发可还以创造新的旅游市场需求,为旅游市场需求开拓一片新的天空。如我国近年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发现和挖掘了大量的具有我国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像河南省商丘市和濮阳市的“四平调”、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大歌”等。这些文化资源正在逐渐的被开发为旅游产品,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观瞻和聆听。同时,随着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大部分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也非常重视研发新的产品,以此来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在旅游产品开发的带动下,人为的创造和挖掘游客的潜在需求,从而创造新的旅游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各个地方在大力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过程中,根据地方特色开发和包装的新颖旅游产品,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由此来看,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是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推动力量。
3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1满足现有旅游市场需求,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要使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协调发展,首先就要做到满足现有旅游市场需求,提高旅游产品质量。这就要求:一是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旅游市场需求,为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提供依据。通过大量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在获得旅游需求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游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旅游产品。从游客的角度,来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二是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虽然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但还存在大量的欺诈游客和强买强卖行为,这严重的挫伤了游客的积极性,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一定要规范旅游相关企业的行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更好的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三是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目前市场的旅游产品往往加工手段比较简单,有的甚至没有加工,这就大大降低了旅游产品的美观程度和附加值,不能强有力的吸引游客,也就很难满足游客的市场需求。必须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这样旅游产品的品质就会大大提高,游客的需求就会很好地得到满足,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的需求量。
3.2整合旅游市场多种需求,推出综合旅游产品
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往往过多的关注旅游市场的单方面需求,推出的旅游产品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综合需求。要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整合旅游市场多种需求,推出综合旅游产品。一是研究旅游市场各种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将其整合为一条龙服务。正如现在很多大型零售超市提出的一站式购物,通过一个旅游项目可以满足游客的绝大部分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整合旅游市场需求一定要讲究科学,不能人为臆断的胡乱整合,这样反而会起到不好的结果。二是研究旅游产品的相关性,开发综合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产品的相关性研究,将一种旅游产品开发为多种功能,或者是将多种产品整合为有机的一体,满足顾客的多元化个性需求。三是将整合后的旅游市场的多种需求和推出的综合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两者相得益彰,效果互补,从而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为游客带来更加满意的服务和产品。当然,两者的有机结合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一定要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找到理想而有效的结合点。
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市场需求”正在被彻底颠覆,需求与供给的先后顺序正在成规模地发生逆转。不是市场需求推动供给,在很多时候,是供给创造并推动需求。以微博这种互联网产品为例,是市场出现了对微博的需求,然后新浪、腾讯再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吗?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在互联网与IT业时代,先由企业提品或服务,努力发展用户,再想办法从这种供求关系中寻找某种盈利模式,类似情况已经很普遍。微博是这样,网络游戏也是如此。电子邮箱现在已经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了,但当初它打开市场靠的也是免费使用。先免费试用,以赢得某些人群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可,甚至产生某种依赖。产品得到认可,被人们依赖了,企业也就成功或接近成功了。
换言之,现在不是需求推动供给,而是供给制造需求。这也意味着企业不再是市场需求的奴隶,而是市场需求的创造者。过去市场需求是被给定的,是企业经营的约束条件,企业只能在供给上做文章。这样的需要暗含两个前提,一是消费者的购买愿望,二是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现在市场需求消解了这两个前提,既不需要先在的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时候也不强求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新浪微博去年投入1.5亿美元,有5亿用户,等于是说,新浪花1.5亿美元制造了5亿微博用户的需求。
制造市场需求代价高昂,但企业赚钱的机会即在其中。苹果产品定价一向近乎奢侈品,业界大佬们都以为苹果注定了只是小众产品,但乔布斯在世界各地大建苹果专卖店,把顾客体验置于营销的核心。他让人们感受苹果产品的卓越之处,制造电子产品的消费时尚。
当一家企业制造出市场需求,它实际上就成了需求的唯一满足者,在一个可见的时间内,它没有竞争对手。山寨产品与跟风企业会一拥而上,但制造市场需求的企业已经占据技术制高点,并且拥有消费者的品牌偏好。
跟在市场需求后面跑,企业需要强大竞争力,这需要很多钱。苹果卖iphone,三星现已实现弯道超越,据说它的资本性开支去年高达215亿美元,为苹果公司2倍以上。一家制造市场需求的企业,以供给定义需求,其投入相对可以不高。
人人热爱美食,满足人们的美食需求,目标很明确。但是制造市场需求,目标相当模糊,这注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线索还是有的,一切市场需求都是人的需求,它可能植根于生活需要,但归根结底源于人性,潜藏在人性中。《商业周刊》中文版说:“欲望是不可遏止的生产力。”iphone热卖,美国一位业界前辈就评论道,“史蒂夫太了解人的欲望了”。
Abstrac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mpacts on the real economy in the world. China is facing the dual pressures of the domestic demands shortage and rapid decline of external demands. The market demands downturn will last a long time that leads to overcapacity and lack of liquidity in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easons for the market demands in the fatigued and proposes four major strategies of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 innovation, market innova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to support Chinese enterprises go out of their predicament.
关键词: 市场需求低迷;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
Key words: market demands fatiqued;product innovation;process innovation;market innovation;servic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01-04
0引言
2008年9月,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被美国政府接管、美林证券被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性事件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向实体经济扩散和蔓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中国GDP构成中出口占40%,中国经济对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很难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中国出口增幅会不断下降甚至负增长,中国将面临内部需求不足和外部需求显著减少的双重压力。市场需求萎缩并持续低迷,将导致中国企业产能过剩、流动资金紧缺、利润亏损、降薪裁员,甚至破产。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钢铁企业因需求的急剧下滑致使经营利润首次集体亏损、关闭工厂缩减过剩产能、大面积降薪裁员,小规模钢企期盼政府救助、大企业并购重组以渡过市场需求的严冬期。
1企业、创新、需求三者关系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执行新的组合,包括5种情况:以引入一种新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产品创新);以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工艺创新);以开辟新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市场创新);以获得新的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原材料创新);以实现一种新的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组织创新)[1]。他认为创新提高了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率,推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波浪式上升,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原动力。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产业已形成巨大的产能,远超出国内市场需求,“短缺经济”时代已经终结,“需求导向”成为经济中的主旋律,市场竞争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中国入世后,国内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大量外企涌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面临内外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进行相应的创新,革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市场,能够弥补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损失,甚至在变化和动荡中建立领先优势。当今社会,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的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为重要的能力,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保障企业的基业长青。
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来看,创新是经营中的一个过程,是从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新理念的构想、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这些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新理念能够满足社会已知存在的需求或未知潜在的需求,从而实现首次商业化,完成创新的过程。从企业创新过程反向推论,人类社会新的消费欲望从产品种类、购买成本、质量和服务上提出对企业生产的新要求,诱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提供新服务来满足新需求,从而引导创新的发展方向。由此表明,企业创新源于社会的需求,需求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和拉动力,需求的变化引导企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如图1所示。1969年,两位美国学者迈尔斯和马奎斯做了一项重要的实证调查工作,在5个产业567项创新中,四分之三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导发生的,只有四分之一创新的产生是因为其他的原因[2]。例如,在中国电话机行业当中,TCL集团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典型。TCL集团发现电话机转盘拨号花费时间长和有绳电话机受绳长限制,使用不方便,先后推出中国第一台免提式按键电话机和无绳电话机。
2当前市场需求低迷的原因分析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弥漫着对未来预期悲观的气氛,企业、个人都在缩减开支,导致市场需求快速下滑,并且将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低迷不振。从宏观经济面来看,需求低迷的直接原因是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购买力下降。从微观的企业个体角度看,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市场上总是存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需求,消费者或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在不断变化,产生需求低迷是因为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世界经济急剧下滑使市场需求加速发生变化。从企业个体角度分析,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消费者或用户对产品种类、功能、质量和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出现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需求,导致当前产品的市场加速饱和并且产品进入生命周期中的衰退期;消费者或用户对产品价格的承受能力下降;出现众多未被企业接触到的新的潜在消费者或用户,例如高端消费群体倾向于购买低端产品和节能型产品,而企业暂时未发现。
3破解市场需求低迷的创新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巨大的产能,市场需求突然萎缩,将导致中国很多工业产业集体遭遇产能过剩和流动资金紧缺的危机。市场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中国企业必须转变以往的经营思路,采用创新的方法破解当前的需求低迷困局,熬过世界经济低迷期,迎来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因中国企业发展的历程较短,资金、技术、人才、规模的积累不足,整体实力不强,面对市场需求剧烈的变化,必须采取快速有效的创新策略,增强自身对金融危机的抵抗力,迅速破解市场需求低迷的困境,顺利渡过经济低迷期。从导致市场需求低迷的三个变化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产品种类、功能、质量和服务的需求变化,反映了现有的产品种类、功能、质量和服务完全不能或部分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生产者可从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承受能力下降,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下降,生产者必须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或生产方法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如果出现众多未被企业接触到的新的潜在消费者或用户,说明社会对企业产品的接受程度提高了,企业应从市场的角度开展创新寻找新的消费者或用户和扩大市场的地域空间范围。
所以,中国企业为破解市场需求低迷适宜采取以下四种创新策略:①通过研发产品新功能或全新产品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或潜在需求(产品创新策略);②通过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增强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工艺创新策略);③通过市场创新寻找新的消费者或用户和扩大市场的地域空间范围(市场创新策略);④通过服务创新推出高效、及时快捷的差异化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服务创新策略)。
3.1 产品创新策略
3.1.1 产品创新类型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上出现具有新价值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全新产品的开发和对现有产品的改进。例如玻璃厂首次推出彩色玻璃、超薄玻璃,就是产品创新。产品的创新必然要出现一种新的实物形态产品或具体服务,是一个结果,强调产品改变的程度。根据产品创新中产品改变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渐进性产品创新和根本性产品创新两种类型。
渐进性产品创新或称改进型产品创新,是对现有产品的非质变性的改革和改进,是一种渐进式的连续创新。企业通过学习自己以往的创新经验或模仿他人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他人的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开发出改进型新产品。企业采取渐进性产品创新的投入与风险相对较小,利用现有产品的基本概念或原型技术,再创新出奇,建立相对的领先优势。例如英特尔的每一代微处理器都是建立在前一代技术基础之上,补充了新技术,使产品更具价值。而根本性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根本性能上的重大突破,研发出一种功能或用途全新的产品。企业在产生全新概念或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率先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开拓,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企业采取根本性产品创新是对原产品的一种破坏性、替代性创新,在研究、试验与市场开发上的投入大,时间长,风险高,而一旦首创成功将获得巨大的回报。通常情况下,根本性产品创新需要以新的科学发现所导致的技术发明或现有的研究开发成果为基础,需要有相关领域的革新配合才能实施,实现的难度大。如无线电新产品的推出就是根本性创新,它包含了很新的技术并需要新的制造工艺和服务方法。
3.1.2 中国企业产品创新策略的选择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的,但对新产品的追逐是无限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的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造成的。在短缺经济时代,产品创新还显得不那么重要,企业只要生产出产品,就可以生存甚至得到发展[3]。中国已加入WTO,形成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的买方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市场需求低迷的形势下,企业竞争聚焦于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成为中国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市场的需求不只是静态存在的需求,也包括动态变化的需求和潜在需求。产品创新是以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或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应用为支撑,开发出差异性的产品或全新的产品,满足现存的市场需求变化,或将潜在的市场激活为一个现实的市场,扩大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销量。
企业的产品创新行为是目标市场的需求与企业优势的“交集”,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创新策略,并以能否达到预期的销售目标和取得预期的投资回报为标准。美国产品开发管理协会的研究显示,2005年美国企业总销售收入的35%来自于新产品。另根据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的调查表明,2001年到2005年美国企业销售收入的33.5%是来自于新产品的贡献。由于产品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在产品创新上进行了高额的投资,但产品创新的成功比例却并不高。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的调查同时表明,最终达到企业财务目标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仅占调查总数的56%,按时上市的新产品比例只有51%[4]。中小企业因规模小、资金不充裕、研发人才匮乏,适宜采用渐进性的产品创新策略,连续对现存的产品进行改进,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或用户的新需求,逐步建立相对领先的优势。大型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央企和省级国资委的企业,规模大,资金实力强,能够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应该在产品创新行动中充当先行者和榜样,要敢于进行根本性的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激活一个潜在市场。高科技企业和一部分以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小型企业,应以产品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勇于研发全新的产品,运用根本性产品创新策略颠覆旧市场,开创一个新市场,成为新市场中的领导者。
3.2 工艺创新策略
3.2.1 工艺创新方式
工艺创新是指工艺技术上出现的具有新价值的发展和变化,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加工技术、操作方法、生产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改进。例如,玻璃生产从垂直引上到平拉,再到浮法生产,就是一种工艺创新。工艺创新反映生产过程的变化,通常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连续变化的过程,技术来源和参与者的组合方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技术来源和参与者组合方式的角度可将工艺创新的方式分为自主工艺创新、模仿工艺创新和合作工艺创新。自主工艺创新是指企业不是对外有技术被动依赖与购买,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模仿工艺创新是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先行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引进购买或破译先行者的核心技术,进而改进和完善生产技术。合作工艺创新是指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人、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3.2.2 中国企业工艺创新策略的选择
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开始慢慢丧失,降低生产成本是中国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策略,而这项策略与工艺创新密切相关。关于企业工艺创新效率的研究发现:企业的产品创新具有很高的水平,但工艺缺少创新。由于工艺落后,造成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产品的可靠性低、生产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优势。例如,一家大型制氧机公司的产品通过二次创新,其产品已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但因工艺创新不足,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落后,见表1[5],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低生产成本的优势。在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中,消费者或用户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下降,众多的生产企业为消化巨大的产能必然会开展价格战,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安然地渡过难关,不能及时进行工艺创新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多数企业在资金和技术资源方面严重紧缺,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对工艺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应选择较低投入的创新模式,有效地回避风险,使有限的资金投人产出最大的效益,模仿工艺创新和合作工艺创新是一条有效的实现途径。模仿工艺创新的低成本和快捷性,在工艺创新的先期研究开发与试验方面节省时间与资金,能够在模仿中培育和增强创新能力,构建企业新的生产体系,取得后发生产成本优势。这是适合中小型企业普遍采用的工艺创新方式。当今全球性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工艺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即使是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也会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单靠企业自身能力取得工艺创新进展越来越困难。通过合作工艺创新方式,与其他企业、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科技开发力量联合进行技术转让、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同研究开发课题等多种形式,将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攻克技术难关,缩短工艺创新时间,在生产成本上获得领先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例如,中兴通讯在深圳、南京、上海、北京、西安、重庆、成都和美国硅谷设立8个研发中心,加强与当地的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并与美国德州仪器、摩托罗拉建立联合实验室,携手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探索通信新技术。
3.3 市场创新策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创新者,实现各种新市场要素的商品化与市场化,以开辟新市场促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市场研究、开发、组织与管理活动就是市场创新[6]。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只是“创造”出一种新的供给,而市场创新是对新市场需求的开拓与创造,使企业在已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市场,在地域空间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通过对细分市场的开拓,使企业的市场层次得到扩展,从而扩大企业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消费者或用户对产品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的承受力下降,高端消费群体将从以往的高端产品市场向低端产品市场转移,从非节能产品市场向节能型产品市场转移。例如,现在家庭轿车消费中,高端消费群体对大排量、豪华型轿车的购买意愿迅速下降,小排量经济型、节能型轿车受到青眯。这种从高端产品到低端产品、非节能产品到节能产品的需求变化是全球性的变化,特别是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将在低端产品和节能产品上产生出大量的新消费者和新地域空间市场。
中国企业在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具有低成本比较优势,制造的产品在品牌定位上多处于低端市场,与高端产品并没有品质上的差别,并且在研发节能型产品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中国节能家电产品、节能照明产品、节能机电产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企业在低端产品和节能型产品上应采用两种市场创新策略,一种是将业务引入新的国家地区,开辟新的地域市场,在地域空间范围上突破发展;另一种是通过加强对新的潜在消费者的沟通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并激发其兴趣和欲望,并通过新的销售渠道迎合他们的购买行为和习惯,创造出一片新的市场空间。中国企业如能在这两种市场创新策略上获得成功,将能减少或避免现有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破解市场需求低迷的困境。
3.4 服务创新策略
本文所指的“服务”是依托实物形态产品或无形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服务创新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应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来改善和变革现有的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新的服务项目,为消费者或用户创造新的价值,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革新产品、降低产品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不同,服务创新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可信赖的、迅速有效的服务,为消费者或用户创造新的价值来取得竞争优势。
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在功能、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趋于同质化,企业要想在产品上做到差异化的难度越来越大,消费者或用户不容易从趋同化的产品信息中感受到企业的吸引力,企业必须在服务上做到高质量和差异化,并创造出新的价值,才能获得消费者或用户的认同和信赖。以前中国企业缺乏系统、持续的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意识淡薄,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严重脱节[7]。在当前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市场上众多的同类产品和替代品竞争异常激烈,中国企业要把服务看作产品重要的一部分,适应消费者或用户需求的变化,坚定实施持续的差异化服务创新策略,不断地打造企业服务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顺利渡过市场需求低迷的难关。
4结论
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急剧下滑,市场需求低迷将持续较长的时间。目前,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中国企业的产品销量快速下滑,中国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流动资金紧缺的巨大压力。无论市场环境多么恶劣,中国企业只要能够理性审视当前市场需求低迷的现状,正确分析市场需求低迷的原因,寻找其中的机会,采用适当的产品创新策略、工艺创新策略、市场创新策略、服务创新策略,就能够破解当前的市场需求低迷困局,顺利渡过世界经济低迷期。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 1991:73-74。
[2]Sourc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pattern of adoption of organizational and managerial innovations from early to late 1990s, in the UK. Research Policy. 2008, 37(1): 131~148.
[3]曾峭、邓家提:《产品创新的意义、机制及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2004(2):53-57。
[4]蒲欣、朱恒源:《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产品创新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7(6):67-73。
[5]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04。
关键词:前导市场 市场经营战略 市场开发
所谓前导市场,就是基于对一系列市场数据的分析,及市场的基本规律,超前研究此后市场的行进走势与发展变化,探究潜在的市场需求,挖掘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同时结合企业的自身运营状况,部署全新的经营战略,为企业开辟出新的经营版图,使潜在的市场需求变为市场满足的现实,使企业打开创业的路径或实现新的利润增长区。
一、前导市场策略师存在的理论根据
当市场的需求还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时,就需要去引导和开发市场,使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存在以下几种潜在市场需求,一是在市场上已存在,但是大众和客户还没意识去购买的市场需求。二是由于市场限制,客户已意识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购买和使用的市场需求。三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商家和客户的需求随之变化,用户越加寻求尖端产品,希望有更新技术的产品问世。因而企业需要对新的使用领域不断进行开发,带给商家和客户更多更方便更新的市场需求空间。前导市场策略师所需要做到的将确定的现实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利用产品成长周期的交替换代,更新产品,引导市场。总之,经济师要做的是去寻找和发现市场,并尽可能的完善市场,使其符合经济师与企业的发展计划。
二、前导市场把握的若干策略思考
(一)前导市场把握的前提是对市场变化规律和趋势的准确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社会对商品需求的总量在逐步扩大,所有市场的需求结构与需求链条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抓住市场先机为第一要务,它是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迈出与成败相关的第一步,这一步的关键是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敏瑞而准确的捕捉,对已发生、即将到来和未来会发生的事件与信息进行统一捕捉与预测规划。通过分析信息的内涵本质和市场需求规律,准确预测和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和前景以及市场运作的变化规律。创造和推出潜在需求的产品。对市场的认识预测有纵向的延伸与横向的拓展两种基本方法,所谓纵向的延伸,就是让客户及商家在使用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及过程后,产生出对产品的直接或间接的评价,这不仅让市场直接的反映出产品的价值,同时也直接让市场告之企业关于产品的不足之处,产品的不足之处即是市场潜在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从这些纵向相关的线索及其延伸,就可以发现潜在的需求及市场,在进行战略确认后,就可以把它作为企业市场定位的目标,进行相应的市场探索与开发;横向拓展即让所推出的产品在市场预测层面的宽度上,都有相应的满足范围与需求的对象,它要求操作者从更广、更宽的市场领域中,寻求相似乃至相同的市场目标需求,此时,针对相应的需求,只要相应的对产品稍作改进,即可满足此种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一种或多种市场新事物、新产品。此后,只要把相应的市场经营好,企业的前导市场战略操作也就相应的完成了。
(二)前导市场的成功或失败在于经营战略
经营战略的部署需要做到准确、科学、可行、适时。以市场发展空间为前提,以科技发展为基础,对信息和一系列数据进行综合的精细分析,基于市场的规律,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的信息,积极使用新的营销技术与策略,变潜在的消费需求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与产品事物,并基于此种目标与要求,推断和评估经营战略的可行性,确定战略风险,制定多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决策越准确,战略市场部署计划就越能产生积极性。关键在于制定具有战略性与现实性的市场营销策划,首先,市场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把握好市场环境选择的最佳时机,市场选择的最佳时期,不仅是具有最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在把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方面,也应符合最佳的要求,即市场应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另一方面,要与是时企业的内部条件相匹配,即企业的经营能力必须达到要求,如果企业的内部条件一时达不到要求,则要通过积极的努力予以改善,以期达到可进行市场营销战略部署的条件。
(三)强有力的促销手段决定着前导市场战略能否成功
当前社会的市场竞争就是对消费者的争夺,顾客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促销是竞争能力中必须的策略和手段,也是引导市场潜在需求向更广阔方向和范围发展的策略和手段。一是采用真实的测试手段,把企业的产品免费的提供给有影响力的用户使用,生动形象的推广宣传使用过程,或者让国家权威机构检测产品,确保产品的科学含量,从而加大消费者的购买决心,此外还可以做到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放心、安心、不揪心。
三、小结
如果将市场比为战场,前导市场就是“敌情”信息收集,并随之而后的分析判断与预测,进而进行战略决策选择。本文探究的是这一过程的一些即是基本的又是关键的策略。包括对市场变化规律和趋势的准确认知,强力促销配合手段、和决定最终成败的经营战略。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前导市场即为开发市场,它不仅需要先前的引导技术,也需要后续的系统。如质量信誉保证和售后服务能力,这些也决定着企业产品的最终存活率。因而,制定一套从信息获取到战略部署,再到战术实施市场经营战略,并保证其达到科学严谨与流程规范的要求,同样至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伯仁. 把握前导市场的策略[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2,(09) .
[2]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分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关键词:需求创新;市场;源泉;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的资源由市场来配置,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来销售,企业的价值在市场交换中得以实现,因此可以说,市场是企业的根本,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市场需求创新,才能立稳脚跟,进而获得长足发展。
一、需求创新的动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与市场休戚与共。企业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赖以生存的市场的寿命。市场总是与某种产品结合在一起,所以市场寿命其实指某种产品的寿命。任何一种产品从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都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直至被市场淘汰这样一个周期。无论一种产品的周期是长还是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其发展都有一个极限,此时市场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水平都已饱和。同样,因为产品而存在的企业的发展也会有这样一个极限:当企业现有产品的市场日渐成熟后,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销量和利润减少,而且现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生存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只有进行需求创新,发现潜在需求,开辟新的市场。企业才能维持其生存,促进其发展。就像海尔的“洗地瓜”机,因为满足了当地农民的需要,而让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插足。这种需求创新为海尔赢得了机遇。
现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价格创新等为多数企业所推崇。技术创新成功了,因其成果极易被他人所模仿,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只能是暂时性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可能不为市场所接受。这不但浪费资源,损失的可能甚至是企业的前途。
华为在中国联通CDMA项目招标中落选,究其根源是产品开发的思路错了。过去华为一直以技术驱动进行产品开发。能研发什么就制造、销售什么,然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华为为了要生存、发展,只能改变研发战略,从技术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强调客户需求。
由此可见,要想在国内外企业中获得根本竞争优势,只能不断进行需求创新。可以依靠技术创新等为企业赢得时间,去发掘用户潜在需求,不断开辟新市场,进而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
二、需求创新的本质
需求是人的基本需要与企业的产品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最重要的市场要素。笔者认为需求创新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识别用户新的或正在变化的潜在需求,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满足需求的过程。从本质上说,需求创新是在满足顾客需求基础上更新原有市场,或者开发新市场的过程。发现用户现有的需求来开发新产品是需求创新,例如海尔员工发现农民需要能大批量洗地瓜的机器,于是企业发明了“洗地瓜”机;用户的需求处于萌芽状态,不能清楚表述出来时,企业能够为用户完整地描述其需求并推出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也是需求创新,例如操作系统Windows的不断升级换代,更方便用户操作;用户还未意识到他的需求,但企业通过分析数据及市场变化规律预测到用户将会出现的需求,提早研发新产品,更是需求创新,例如推出美容健体的女性啤酒,将会很快打开一片市场,引领潮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持续对需求创新的企业将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
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需求创新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前提和动力。企业如果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进行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有可能会损失成本甚至失去市场。得不偿失。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需求创新得以实现的保障。如果企业发现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而不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那么企业小则失去发展的机会,大则因为没有市场而被迫退出局。故需求创新须先行,提出一个新目标,技术、产品创新为其服务,保障需求创新成果的顺利实现,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需求创新的源泉
需求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管理者要清楚需求创新的来源(从哪里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实现需求创新。只有找准了源头,有的放矢,企业才能抢占先机,快速制胜。需求创新的信息主要可从销售人员、供应商及用户处获得。
(一)销售人员
销售人员是企业与市场的媒介,销售人员将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又可以将市场信息反馈回企业。销售人员与市场的联系相当紧密,他们能了解市场需求的最新动态,最快体察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企业可以制定激励制度或形成企业文化,鼓励销售人员提建议,或者将其经验知识储存在企业知识库中,以便企业发现新的市场需求。
(二)供应商
与供应商保持密切的联系,企业也可以获得大量最新信息。如供应商提供的新材料,新产品,新的供货方式等,用心发掘。也会有新需求的发现。
(三)用户
用户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因为企业的产品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企业应有专职人员以回访、交流等方式与用户进行积极经常的沟通。最有效的方法是听客户的抱怨和不满,如顾客因无暇使用产品而产生挫折感,产品使用不便,未从产品中获得归属感等。中捷机床厂在使用和光的软件时,针对企业生产的需求,提出所使用的软件的缺点,和光依此对其产品进行改进,实现了操作的模块化,改进后的产品满足了更多的客户需求,扩大了市场。可见,用户在需求创新中起了相当大的导向作用。
企业也可以直接询问用户的需求,但用户的需求可能还处在萌芽阶段,用户本身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准确地描述需求,或企业不了解用户的生产、生活过程,不能明白用户真正的需求,这时企业可以配备人员参与到用户的生活实践中去切实体会用户的需求。
四、需求创新的实现
企业获得了市场需求的最新信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呢?除了要求领导者有较高的素质外,用户的参与及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也是实现需求创新产品化的关键因素。
(一)领导者的素质
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市场需求导向意识、准确的预测能力、承担风险的胆识,这样领导者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制定合理的组织制度,鼓励各级员工参与到需求创新中来。
(二)用户的参与
企业发现一个潜在市场后,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尽量让用户参与进来。邀请他们参与产品研发座谈会,使用样品等,及时对产品或技术评估,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便产品生产出来后能更快更好地满足需求,迅速占领大份额市场。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逐渐进入常态化,其以低碳经济环保等特点受到极大的推崇。然而如何有效扩大市场需求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扩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有效市场需求。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扩大;对策建议
一、引言
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汽车产业由大到强跨越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过去,在很多情况下讨论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问题时,都强调提升汽车自身的稳定性、节能型、安全性。但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市场推广和销量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在很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如何扩大需求、增加销量,促进发展,就是本文要研讨的主要内容。
二、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存在的问题
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信心不足;自主品牌对有效市场需求的分析不足、营销策略太过单一;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政府推广政策力度不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因此必须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以进一步开拓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市场。
1.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不足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还很不成熟,长期以来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在市场中都受到一定的打压,整个国内市场充斥着国外品牌的汽车品牌。因此,使得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很难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众所周知,我国在汽车生产技术、产品设计、自主品牌、文化影响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之处,使得广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扩大的空间,其整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在未来必须要着力提升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信心。
2.自主品牌对有效市场需求的分析不足、营销策略太过单一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还没有对有效市场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导致市场推广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还没有与专业化的销售渠道商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合作渠道商仅占传统汽车企业的12%左右,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定位不足,还没有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营销人员对市场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分析,因此难以取得预期的市场推广成效。另一方面,现阶段其采用的营销策略过于单一化,主要是以广告和人员推销为主,难以为其市场需求的扩大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得很多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不为大众所熟知。
3.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技术开发层面,而对产品的设计缺乏必要的创新性,使其设计显得单一性,因此使得消费者对其进行选择的空间较小。一方面,我国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身在外观设计方面的能力较低,由于市场推广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因此其利润空间相对有限,使其难以在产品外观设计方面投入太大的资本和精力,对其产品的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对消费者的偏好分析不到位,使得产品设计单一性问题较为严重,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因此难以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使其面临的市场销售压力不断增大。
4.政府推广政策力度不大
很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还没有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因此其市场推广压力较大,政府相关的政策推动力度较小。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在推广的过程中还没有与政府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政府及各部门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政府对其产品的生产和设计方面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市场推广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市场推广没有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其在实施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动。
三、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对策建议
1.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
鉴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承认度较低,因此在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体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在关键技术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逐步提升品牌建设步伐,加强对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开发和建设力度,使其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强化发展能力,进而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知名度,以此打动消费者,使其能够将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作为消费的主要对象,进而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扩大目标。
2.加强对有效市场需求的分析,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事物,要想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市场需求,必须要首先加强对市场有效需求的分析力度。一方面,要依赖于传统汽车市场,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采取有效的定价策略,加强与渠道商之间的协商,开拓现有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养和训练,使其能够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及时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根据市场分析的结果来选择目标市场,以此实现渐进式的市场需求扩大策略。
3.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产品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对其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扩大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增强产品外观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总结传统汽车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借鉴其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对新能源汽车的外观进行有效的设计,使其能够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偏好。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汽车设计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签订有效的合作协议,使其为新能源汽车重新规划和设计,并建立动态化的设计方法,随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其能够通过创新性和多样性的外观设计来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
4.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新能源汽车在扩大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一方面,要与一些国有控股的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借助其强大的市场推动力来强化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进而节约市场需求的扩大成本,尽快实现市场需求的扩大。另一方面,政府要以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对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指导以此来有效提升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大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减少成本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实施力度,成立相关的执行监督部门,使得各项指导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扩大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四、结语
在科技和相关政策不断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期,增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拓展成为目前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应该从加强对市场有效需求的分析、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强化政府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政策指导等方面来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以此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琦,王萌,王静宇.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4).
[2]董菊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与发展启示[J].装备制造技术,2016(04).
【关键词】大湘西;傩文化;旅游开发;市场需求
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农耕生息方式,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湘西一带,自古以来巫傩之风盛行,至今仍遗存于山野村间,显露出原生古朴、粗犷豪放、幽默惊险、神秘奇特、可观赏性强等突出特点,具有审美、认知、娱乐、科考等重要旅游功能。最近几年,大湘西人民已经牢牢抓住本地傩文化的特点,已经看重傩文化的功能,正在努力保护和打造傩文化旅游品牌,把傩文化的旅游功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仅就大湘西傩文化旅游开发的市场需求作一简单分析,以期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打造“神秘湘西之旅”的品牌。
一、旅游者对傩文化产品的需求
需求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事物渴求满足的欲望。旅游市场需求实际上是指人们为满足旅游活动的欲望,以及他们在一定时间和价格条件下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傩文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是指旅游者购买傩文化产品的欲望,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期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购买傩文化产品的数量。旅游者对傩文化产品的需求,可分为宽度需求、深度需求和需求的弹性状况等多个层面。
从旅游者对傩文化产品宽度需求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观动机和旅游目的不同,他们对傩文化产品的需求表现在:一是出于观赏猎奇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动机,购买傩文化演出或展出的产品;二是出于认知、求知的动机和需要,出于了解傩文化,了解大湘西的旅游目的,购买傩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出于科研、考察的动机和需要,购买傩文化旅游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各个环节的需求,一是购买傩文化氛围中的住宿产品需求;二是购买具有傩文化特征的饮食产品的需求;三是购买傩文化的遗迹文物、演出或展出类产品的需求;四是参与傩文化游艺活动的需求;五是购买傩文化纪念品的需求;六是乘坐傩味浓郁的交通工具等“行”的需求。这就是在傩文化氛围中,购买傩文化的食住行游购娱之类旅游产品的需求。产品宽度是指不同品种产品的数量。旅游者对傩文化产品宽度的需求,是受他们对傩文化各系列产品的认知情况等因素制约的,表现在他们购买不同品种傩文化产品的数量。
从旅游者对傩文化产品深度需求看,旅游者的主观动机和可自由支配的购买力不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购买傩文化产品层次就不一样。产品深度是指同一品种的产品在规格、型号、层次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的系列的长短,即产品链的长短。傩文化产品深度是很复杂的,如傩技系列中的上刀山产品线就有上刀梯、上刀树、走刀桥等不同形式的产品,傩面具系列就有傩公傩母面具、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面具、谷神面具等,傩戏产品系列就有《姜女戏》、《龙女戏》、《庞女戏》等。旅游者对傩文化产品深度的需求表现在购买同一品种不同规格、型号、产品的数量。
从旅游者对傩文化产品的需求弹性看,他们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一是旅游者对傩文化产品具有买与不买、多买或少买的可选择性;二是具有购买过程中的可替代性,如低档替代高档,一品种替代另一品种等;三是需求的紧迫度的大小,即购买傩文化产品的欲望强烈程度。这些因素使傩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弹性。当然,就大湘西傩文化的神秘性等特点和旅游的求异性特征表明,傩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又具有稳定性和钢性。如果说,“不上黄石寨,枉到张家界”,那么可以说,“不看傩文化,枉到大湘西”。到大湘西旅游的客人,总想看看“还傩愿”是怎么回事,总想观赏赤着脚如何在红炭火中游走等等。傩文化的神奇与神秘吸引力,使广大游客一睹为快。这种需求是确定的、稳定的,也就是钢性的。
从总体上看,游客到大湘西的旅游动机主要有二:一是观赏大湘西奇特的山水;二是观赏大湘西神秘的人文环境,尤其是民族风情中的巫傩文化。这种动机决定了大湘西傩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也决定了大湘西傩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的巨大市场。
大湘西傩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已为近几年的事实所证明:开发较早的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前几年每晚举办一场傩技表演,每晚观众都在200~300人左右,黄金周更是场场暴满。吉首德夯的椎牛舞、苗鼓舞等演出,观众较少时,每晚也在100人左右,最多时则上千人。后起的凤凰更显示了傩文化旅游产品需求状况。近几年兴起的凤凰7家演艺中心(或风情园),每个中心都有傩戏、傩技表演。县城的3个中心每晚都有两三百观众,黄金周期间,场场暴满,一个中心的观众就多达800余人。凤凰山江镇风情园一般情况下每天一场,客多时每天三、四场。这些观众的需求是现实需求,已经把购买的欲望变成了购买的行动。应当看到,观看演出的游客只占到大湘西旅游者人数的一小部分。2004年张家界的游客1200万人次,如果来张家界的游客都有观赏傩文化节目演出和傩文化展品的潜在需求,这个潜在市场就相当大了。如果把1200万人次的潜在市场变成购买傩文化产品的现实市场,那将会极大地促进大湘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大湘西傩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前景
大湘西傩文化旅游市场需求还将会进一步扩大。一是因为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将会促成我国在今后15年内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我们将会努力将旅游大国打造成旅游强国。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观赏独具特色的傩文化旅游品牌必然成为大多数旅游者出行的重要动机之一。二是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旅游这个带动中西部地区崛起的重头产业,必将迅速发展,旅游市场需求也必将迅速旺盛。傩文化旅游开发必将激发数量巨大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三是大湘西的交通条件正在迅速改善。近几年,张家界至吉首公路段改造升级,常德至张家界的高速公路即将竣工通车,常德至吉首和邵阳至怀化新晃、玉屏高速公路已经动工,此后吉首至重庆,张家界至桂林的高速公路也将修建,芷江机场改造完毕已经通航。交通的便捷,将会为大湘西的游客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必然会大幅度提高来大湘西旅游的出行率,必然会大幅度地增加来大湘西旅游的人次数和过夜的人天数。这样,也必将激发出更多的傩文化旅游需求。四是傩文化产品的诱惑力将与日俱增。今后傩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将会系统化、特色化,结构将会不断优化,地理布局将会渐趋合理、整体营销效果将会显着增强,因此,大湘西傩文化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林河.中国巫傩史[J].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2]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田里,等.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军.市场分析与预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5]罗明义.旅游经济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6]王文明.湘西傩文化的价值及开发方略[J].船山学刊,2003,(4).
[7]菲力普·科特勒..旅游市场营销[M].谢彦君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社,2002.
摘要: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中明显存在需求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需求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农户与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防止批发商传递虚假信息,本文通过收益共享机制协调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收益共享因子的设定,有效解决了非对称信息环境下农户、批发商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协调问题。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收益共享;高需求
引言
农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有效组织农产品从农户手中快速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但是在农户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集散场所,那就是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的集散中心,是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批发商往往在隐匿市场需求信息的情形下向农户传递需求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不仅损害了农户的利益,也损害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批发商与农户的矛盾是实际中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农产品供应链关注的是整体的运作效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丁松等研究了销地批发市场与批发商的关系,通过批发商与批发市场的博弈,比较双方在对称信息、非对称信息、部分信息对称环境下的博弈过程,研究出共享信息才是最优策略。曹庆奎等则是在基于农合社与零售商博弈的基础上,加入收益共享机制,分析只有合理分配零售商的收益,才能更好地带动供应链成员的积极性。林略等研究鲜活农产品在由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环境下,采用收益共享机制协调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杨淑萍则是在考虑时间约束条件下,用收益共享机制协调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瞿英则是在由一个供应商与n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的基础上,探讨了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供应商与零售商的最优收益共享策略。
本文综合考虑了农户与整个供应链的利益,首先以信息对称环境下农户与批发商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为比较基准,进一步研究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农户与批发商的利益协调问题,通过设计收益共享参数,使得批发商的最优策略是共享市场需求信息,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的协调。
1、模型假设
本文的研究是考虑一个农户与一个批发商组成的上游供应链。其中,批发商占主导地位,市场的需求信息由批发商向农户传递,农户根据批发商的信息制定种植计划,农产品成熟后再根据批发商的订货计划将农产品运送到批发市场。
基本假设:
(1) 模型中存在单一农户与单一批发商。
(2) 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不确定的,批发商向农户传递市场需求信息。
(3) 农户以批发价格将农产品卖给批发商,批发商销售农产品之前不需要再加工。
(4) 季末,批发商库存中未出售的农产品以价格v出售。(5) 农产品市场需求满足在[0,x]上服从均匀分布。
模型符号:
p 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
c0 批发商的销售成本
cf 农户的生产成本
w 单位农产品的批发价格
Q 市场需求量
K批发商的订货量
v销售期末未出售农产品的单位残值
λ收益共享因子
f(x) 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的概率密度函数
F(x) 农产品需求量的概率分布函数
S(K) 农产品的市场期望销售量
I(K) 期末未出售的农产品(批发商期末库存量)
对于S(K),我们假设:若Q<K,S(K)=Q;若Q>K,S(K)=K,所以期望销售量为:
我们所得到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生产量是在对称信息情形下的最优,但实际中批发商却不总会向农户传递真实信息,那么就出现了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利益各方的收益函数。
3、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的模型
我们假设市场需求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高需求,一种是低需求。当市场需求为高需求时,批发商不会向农户传达低需求的信息,否则农户准备生产农产品的总量会减少,从而批发商自身需求降低,所获利润也会降低。但是,当市场需求为低需求时,批发商为了减少自身需求并不确定的风险,从而偏离低需求向农户传递高需求的信息。
假设高市场需求类型为h,低市场需求类型为l,当市场需求为l时,批发商为了一己利益,向农户传递市场为高需求信息,农户认为与批发商之间没有私有信息,因此农户生产量为Kh,但批发商的最终订货量却是Kl,因为实际市场为低需求,农户的生产应该是Kl。
此时批发商收益:
E0=(p﹣c0)S(Kl)+ vI(Kl)﹣wKl
批发商传递虚假信息,即非对称环境下农户收益:
Ef′=wKl﹣cfKh
供应链总体收益为:
El(Kh)= E0+Ef′=( p﹣c0﹣v) S(Kl) +vKl﹣cfKh批发商传递真实信息,即对称信息环境下农户收益:
Ef=wKl﹣cfKl
供应链总体收益为:
El(Kl)= E0+Ef=( p﹣c0﹣v) S(Kl) +vKl﹣cfKl然而Kh>Kl,所以El(Kh)<El(Kl)。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批发商传递虚假信息,自身收益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农户和供应链整体收益都受到损害,供应链整体效益低下,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实现信息共享,使得批发商不再撒谎,传递真实信息。
4、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的协调机制
本文设计了一种收益共享模式,批发商与农户共享销售收益,收益共享因子为λ,批发商享受销售收益的λ部分,(1﹣λ)部分给农户。
在收益共享机制下批发商收益函数为:
E0=λ[(p﹣c0)S(K)+vI(K)]﹣wK=λ(p﹣c0)S(K)+λv[K—S(K)]﹣wK=λ(p﹣c0﹣v) S(K) +(λv﹣w) K
农户收益函数为:
Ef=(1﹣λ) [(p﹣c0)S(K)+ vI(K)]+ wK﹣cfK=(1﹣λ) (p﹣c0)S(K)+ (1﹣λ)v[K—S(K)]+ wK﹣cfK=(1﹣λ) (p﹣c0﹣v) S(K) +[(1﹣λ)v+ w﹣cf] K
当w=λcf时,E0=λE,Ef=(1﹣λ) E,虽然农户给批发商的价格w小于其生产成本cf,但是农户可以从批发商的销售收入中获得补偿。
由此看出设置收益共享因子可以使供应链总收益不变,农户的利益与供应链的利益保持一致。我们假设高市场需求时,收益共享因子为λh,低市场需求时,收益共享因子为λl ,λh>λl,0<λ<1。
上文分析我们可知当双方信息对称时,供应链的总体收益为E,批发商的订货量为K*时,供应链的整体收益达到最大。但是当市场需求为低需求时,批发商为获得较大利润,会谎报市场需求信息,拟计划获得整体收益的大部分λh E l (Kh),为保证供应链的整体利益的实现,就要使批发商传递真实信息,同时设计批发商只有传递真实信息,自己也才能获得最大收益λl E l(Kl),所以对于λ,我们的设计如下:
分析可见,批发商传递真实信息所获利益高于传递虚假信息,所以在此环境下批发商没有撒谎的动机。5、算例模拟假设:p=4,c0=1,cf=1.5,v=0.5,D=40,产品的市场需求在区间[0,x]内服从均匀分布,当市场需求为高需求时,x=300,批发商的订货量Kh=210;当市场需求为低需求时,x=200,批发商的订货量Kl=150。
根据文中相关公式,可以计算出下列表中数值,如表1所示:
当市场需求为低需求时,批发商占有除农户保留收益外的供应链全部收益,收益为44.375,如果批发商撒谎,传递市场为高需求的信息,那么批发商的期望收益为:
λh El(Kh)= 0.69524×39.375=27.37508<44.375
在该机制下批发商没有必要撒谎。
6、结语
信息的有效传递影响着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通过收益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协调农户与批发商的利益关系,确定合理有效的收益共享因子可以使得农产品供应链高效运作,实现供应链利益各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丁松.信息不对称下销地批发市场的生鲜供应链协调[J].管理科学学报.2013.10
[2] 侯琳琳.基于契约的易逝品供应链协调机制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肖迪.潘可文.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2012.4
[4] 赵亚博.基于收益分享契约的多节点供应链协调模型[J].物流技术.2011.5
[5] 许金立.张明玉.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1.2
[6] 林略.收益共享契约下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2010.4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国与南非贸易;CMS模型;增长因素
中图分类号:F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3-0078-08
南非是非洲最发达的经济体和重要的贸易市场,中国与南非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往来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南非也成为中国在非洲投资最多的国家,研究影响中国与南非贸易增长的各项因素,并提出促进双边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发展状况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若无特别说明)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并采用HS制度2位数编码来分析中国和南非贸易发展状况,将商品分为24类。
(一)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商品逐年增加
从1993至今,南非一直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虽然双边贸易额1993年仅为66亿美元,但是却占中国与非洲贸易额的1/4。中国与南非从1998年正式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1998-2014年由1598亿美元增至60271亿美元,增长3673倍,年均增速2547%。其中,中方对南非出口由899亿美元增至157亿美元,年均增速1958%;中方自南非进口由699亿美元增至44571亿美元,年均增速 2966%,高于中国进口876%的增长速度。随着中方从南非进口的持续增加,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就贸易涉及商品种类而言,从对HS编码所涉及商品的统计可以看出南非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已经从1992年的11种增加到2014年的88种,中国出口到南非的商品从22种增加到了95种。目前,中国从南非进口以资源性产品为主,而出口到南非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鞋类及服装为主导。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双边产能合作的深入和南非基础设施的完善,双边贸易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二)贸易结构略有变化,集中度仍然较高
机电产品在中国对南非出口中占据首位,且增速很快。2014 年,前六类产品的出口占到总出口的787%(如表1所示),依次为机电产品(第16类)、纺织品及原料(第11类)、贱金属及制品(第15类)、鞋及 靴伞等轻工产品(第12类)、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第20类)、化工产品(第6类) 和运输设备(第17类)。其中,机电产品是中国出口到南非的主导产品,与1999年相比变化明显,但所占份额由2341%增加到了3245%;纺织品及原料占比则略有下降,1999年以来从2139%下降到了1697%;贱金属及制品由599%增加到870%。南非出口到中国的商品结构改变明显,2014 年前六类产品的出口占到总出口的9764%(如表2所示),依次为特殊交易品(第22类)、矿产品(第5类)、贵金属及制品(第14类)、贱金属及制品(第15类)、纤维素浆及纸张(第10类)和化工产品(第6类)。特殊交易商品是南非出口的主导产品,占当年总出口的5984%,与1999年相比较变化较明显;矿产品占比为 1683%,下降了1244%;F金属及制品变化不大,由133%增加到1551%;贱金属及制品下降幅度较多,从459%下降到403%。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反映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两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较南非表现出更高级、更高技术和资本含量的特征,体现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已成为其出口主导产品,而南非仍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三)贸易不平衡,南非对中国的依赖性较强
亚洲是南非最大的贸易往来地区,2013年约占其贸易总量的40%,其次是欧洲(26%)、非洲(20%)、美洲(10%)和大洋洲(1%)地区。2009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2015年(如表3所示),中国占南非出口总额的91%,其次是美国(76%)、德国(66%)、纳米比亚(51%)和博茨瓦纳(51%);中国占进口总额183%、其次是德国(113%)、美国(70%)、印度(5%)和日本(37%)。目前,南非仅是中国的第20大贸易伙伴,第12大进口来源地和第27大出口目的地。中国与南非贸易发展尚不平衡,相对来说南非对中国的依赖性大于中国对南非的依赖性。
二、中国与南非贸易增长分析模型的设定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s, 简称CMS)是国际贸易领域分析贸易增长因素的主要模型之一(Tyzsinski,1951),按照模型假设,双边贸易的增加可能由三种因素导致:一是进口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直接带动出口国对该国出口的增加,即所谓市场需求效应;二是由于出口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使得其与进口国国内商品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更强,导致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增加,即市场结构效应;三是由于出口国国内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使得出口商品价格降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带动对进口国出口的增加,即所谓市场竞争效应。借鉴CMS模型的基本思路,本文将中国与南非贸易的增长分解为市场需求效应、市场结构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三部分,并假定中国为出口方,南非为进口方,以便进行中国对南非出口贸易增加因素的分解。其中,E表示中国对南非的出口贸易额;Ei表示中国第i类种产品出口额;Q0为基期的南非进口额;Qt为第t期南非进口额;r表示从基期到T期的南非进口贸易增长率,r=Qt-Q0/Q0;Qi0为基期的南非第i种产品的进口额;Qit为第t期南非第i种产品的进口额;ri表示南非第i种产品进口增长率,ri=Qit-Qi0/Qi0;rE表示南非国内需求增加所导致的中国对其出口贸易的增加;pi为第i种产品中国出口价格;Wpi为世界其他国家第i种产品的出口价格;Eqi为中国第i种产品出口到南非数量,则Ei=Eqi*pi;WEqi为世界其他国家第i种产品到南非的出口数量,则Qi=WEqi*Wpi+Eqi*pi。
考虑到中国所占南非市场份额可能发生变化,现将中国对南非出口贸易增长额分解成两个部分,分别为因南非国内商品需求增加而增加的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和一个剩余项。
对于中国出口到南非的任一类商品有:
中国对南非出口贸易增加额可以表示为:
中国对南非出口贸易的增加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由于南非国内市场需求增加而导致的中国出口贸易的增加,r∑Ei(0),即市场需求效应,数值越大说明南非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张对中国对南非出口贸易的影响越大;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和南非国内市场结构变化而导致的中国出口额的变化,∑(ri-r)Ei(0),即市场结构效应,该指标的正负反映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南非市场需求结构的适应状况;∑[Ei(t)-Ei(0)-riEi(0)], 为市场价格竞争效应,可以反映中国对南非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情况。
可用来表示与中国出口到南非的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关的竞争效应,当中国出口价格的增长超过世界其他国家价格增长时,该式的取值会减少;当其取值为正时,表示由于中国市场竞争力增强而导致对南非出口额的增加。
三、中国和南非贸易增长因素的测算
(一)双边总体贸易增长因素的分解
如表4所示,1999-2014年,中国对南非出口增加14390亿美元,市场需求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分别为3602亿美元、1123亿美元和9665亿美元,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03%、78%和6717%。其中,影响出口增长的首要因素是市场竞争效应、即在研究期间,随着中国国内生产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使得市场竞争力效应成为中国对南非在此阶段出口增长的主导原因;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南非国内市场的规范化,其对进口需求逐年增加,并日益成为中国对其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各时期各项增长因素的变化趋势来看,市场需求效应从4192%变化到5007%,市场结构效应从1074%变化到-196%,出口竞争力效应从4734%变化到5189%。目前,我国出口到南非的主要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国在这方面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这是推动中国对南非出口贸易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出口结构效应从正变为负,说明我国对南非出口商品的结构与南非国内产品需求的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在某种程度上拉低了我国对南非出口贸易额的增加。
如表5所示,南非对中国出口增加43605亿美元,市场需求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分别为6882亿美元、10736亿美元和25987亿美元,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78%、2462%和5960%。其中,影响出口增长的首要因素是出口竞争效应,其次是市场结构效应,南非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是市场需求效应、市场结构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南非贸易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是其对中国出口增长的直接动力。从各时期的变化可以看出南非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市场需求效应占比4126%变化到2297%,市场结构效应从5117%变化到7476%,市场竞争力效应从757%变化到229%,随着双边贸易往来的加剧,可见南非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的契合度也在逐渐增加。
(二)双边分商品种类贸易增长因素的分解
1.中国出口分商品种类分析
就分商品种类而言,2002-2014年,中国向南非出口增长量最大的依次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轻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家具玩具等s项制品和化工产品,分别增加了4756亿美元、2366亿美元、1307亿美元、1101亿美元、1021亿美元和827亿美元,分别占同阶段出口贸易增长额的33%、1642%、907%、764%、708%和574%。就增长因素而言,市场需求效应贡献最大的依次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轻工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矿产品。由于南非对相应商品进口需求的增加,而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分别增加933亿美元、821亿美元、321亿美元、279亿美元、2亿美元和133美元,分别占同阶段由于市场竞争效应所导致的中国对南非出口贸易增加额的2657%、2336%、915%、795%、568%和379%,对于市场结构效应贡献最大的依次为纺织品及原料、轻工产品、运输设备、矿产品及箱包等皮革制品。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南非商品需求结构相适应,而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分别增加774亿美元、145亿美元、124亿美元、114亿美元和065亿美元,分别占同期由于市场结构效应所引起的中国对南非出口贸易额增加的8224%、1541%、1317%、1213%和693%。但是,也应看到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陶瓷制品、光学钟表和医学设备,以及植物产品等商品的出口结构效应为负,表明中国这些种类商品出口结构调整与南非国内相关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存在着不匹配性,中国对南非出口结构的调整应特别关注这几类商品。对市场竞争力效应贡献最大的依次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家具玩具及杂项制品、纺织品及原料、橡胶塑料和轻工产品,由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增加而增加的贸易额分别为4013亿美元、1106亿美元、874亿美元、772亿美元、709亿美元、635亿美元,分别占同时期中国对南非出口竞争力效应的4029%、1110%、878%、775%、712%和638%。
如表6所示,就各类商品自身的增长因素的构成而言,2002-2014年,植物产品、矿产品、活动物、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需求的引致效应贡献率最大,矿产品、活动物、食品饮料、纺织品及原料的市场结构效应的贡献率最大,特殊交易商品、纤维素浆、贵金属及制品的市场竞争力效应作用最大;2002-2008年,油脂、植物产品、皮革制品、轻工产品需求的引致效应作用最为明显,油脂、矿产品、活动物、食品饮料、皮革制品的市场结构效应作用最大,特殊交易商品、纤维素浆、贵金属及制品、木及制品的市场竞争力效应作用最大。2009-2014年,贵金属及制品、活动物、纺织品及原料、矿产品需求的引致效应作用最大,艺术品文物、贵金属及制品、植物产品、矿产品的市场结构效应作用最大,植物产品、特殊交易产品、油脂、纤维素浆的市场竞争力效应作用最大。
2.中国进口分商品种类分析
就分商品种类而言,2002-2014年,中国从南非进口的商品中,进口贸易额增长量最大的依次为特殊交易商品、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纤维素浆及纸张和化工产品,分别增加了26671亿美元、7175亿美元、6676亿美元、1564亿美元、368亿美元和202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出口贸易增长额的6117%、1645%、1531%、359%、084%和046%。就增长因素而言,市场需求效应贡献最大的依次为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和纤维素浆及纸张。由于我国对相应商品进口需求的增加而导致南非出口贸易分别增加2311亿美元、1676亿美元、1641亿美元、341亿美元、167亿美元和156美元,分别占同期由于市场需求效应所导致的中国从南非进口贸易增加额的3358%、2436%、2384%、495%、243%和227%。矿产品及贵金属制品对市场结构效应的贡献最大,分别导致南非对中国出口增加6825亿美元和5484%亿美元;而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的市场结构效应为负,分别导致南非对中国出口减少119亿美元、137亿美元以及988亿美元,这表明南非这些种类商品的出口结构与我国国内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存在不匹配问题。对市场竞争力效应贡献最大的依次为特殊交易商品、贱金属及制品、纤维素浆和纸张、纺织品及原料、箱包等皮革制品和植物产品,由于出口竞争力的增加而增加的贸易额分别为26671亿美元、913亿美元、3亿美元、181亿美元、155亿美元、138亿美元,而由于贵金属及制品和矿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南非对中国出口分别下降了485亿美元和1961亿美元。
如表7所示,就各类商品自身的增长因素构成而言,2002-2014年,油脂、木及制品、杂项制品、塑料橡胶、化工产品的需求的引致效应作用最大,艺术品及文物、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植物产品的市场结构效应作用最大,特殊交易商品、运输设备、皮革制品、纺织品及原料的市场结构效应作用最大。2002-2008年,活动物、化工产品、纤维素浆、植物产品、油脂需求的引致效应作用最大,木及制品、油脂、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光学仪表及医疗设备的市场结构效应作用最大,木及制品、特殊交易商品、皮革制品、纺织品及原料的市场竞争力效应作用最大。2009-2014年,油脂、轻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官学钟表及医疗设备需求的引致效应作用最大,艺术品及文物、贵金属及制品、食品饮料及烟草、特殊交易商品的市场结构效应作用最大,塑料橡胶、贱金属及制品、木及制品、植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效应作用最大。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1993-2014年,中国与南非贸易增长较快,贸易结构略有变化,但贸易集中度仍然较高,南非对中国贸易的依赖性大于中国对南非贸易的依赖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第二,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力效应在双边贸易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市场需求效应是影响双边贸易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就中国向南非的出口而言,市场竞争力是影响出口增长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市场需求效应,而市场结构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在2009-2014变为负值。就中国从南非进口而言,南非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是市场需求效应、市场结构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南非贸易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是其对中国出口增长的直接动力。
第三,双边分商品N类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中国向南非出口的商品中,出口贸易额增长量最大的依次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轻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和化工产品,对市场需求效应贡献最大的依次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轻工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矿产品,对于市场结构效应贡献最大的依次为纺织品及原料、轻工产品、运输设备、矿产品及箱包等皮革制品,对市场竞争力效应贡献最大的依次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家具玩具及杂项制品、纺织品及原料、橡胶塑料和轻工产品。在中国从南非进口的商品中,进口贸易额增长量最大的依次为特殊交易商品、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纤维素浆及纸张和化工产品,矿产品及贵金属制品对市场结构效应的贡献最大,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的市场结构效应为负,对市场竞争力效应贡献最大的依次为特殊交易商品、贱金属及制品、纤维素浆和纸张、纺织品及原料、箱包等皮革制品和植物产品。
(二)对策建议
首先,适时调整贸易结构,增强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与南非商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双边贸易迅速增长的首要因素之一,尽管中国与南非出口贸易结构比较符合双边比较优势,但在各类商品上仍存在不相适应之处,这表明出口贸易结构与进口国的需求结构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双方应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应以目标市场需求结构为导向,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应从着力提高企业自身软实力入手,培育投资和贸易领域的新优势,找准双方需求契合点;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不断调整出口商品结构,采取多样化的贸易形式,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企业软实力。中国企业要自觉规范出口,努力维护市场秩序,熟悉了解南非贸易相关的法规、商业惯例和当地人文特点。
其次,实现双方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应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双方要继续进行优势互补,深化经贸、投融资、农业、能矿、基础设施、海洋经济等领域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平衡增长。其中,中方应以促进非洲互联互通为目的,打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区域航空三大网络,促进南非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能合作,将产能合作作为中南发展纽带中最有力的一环;中方要加强与南非贸易投资信息的交流,定期传达中南企业经贸投资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经贸活动互动、搭建中国与南非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Tyzsinski H.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ed commodities:1899-1950[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1,19(3):272-304.
[2]王元斌,郑学党.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4(10):88-97.
[3]张东阳,郑学党.两岸环境产品贸易增长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51-54.
[4]李晓钟,黄蓉.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效应分解和质量变化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1):74-78.
A Study of the Growth Factor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frica
――An Analysis based on Market Demand,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TONG Ji-ying1,2
(1. Economics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关键词】市场营销 风险 对策
市场营销风险具体指的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出现偏差,从而受到损失或者是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这种风险的承担主体往往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企业。风险带来的损失主要是指经济利益的减少,而风险条件是由经营主体的行为引发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就引发市场营销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控制风险的主要对策。
一、市场营销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经济政策及经济形势对风险的影响。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形势是导致市场风险的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环境的变化将会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一旦出现内外部环境变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时,就会导致营销风险的产生。除此之外,经济政策中还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市场经济形势以及市场需求,最终就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市场需求因素对风险的影响。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因素,也是影响市场营销风险的首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求量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越来越严重,而市场需求又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开始由量到质量转变,最后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所产生的营销活动不符合市场需求发展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因此,企业营销过程中不能够充分认识到市场需求的客观性,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整市场营销活动,营销风险就很难避免。
(三)国家政策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约束,例如消费者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商标法、广告法等一系列法律都会对企业的营销行为形成制约,一旦企业违法了这些法律,自然会产生相应的风险。除此之外,执法风险也是企业营销中一种具有潜在杀伤力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某种品牌被不法商家仿造,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被仿造的产品依旧流入市场,进入消费者购物品中,不仅影响了企业的销售收入,而且这种仿造产品的质量很难保障,一旦消费者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就会将其归咎于企业,这样一来,对企业的品牌声誉造成较大的影响,最终坏影响到消费者品牌忠诚度。
(四)营销人员能力对风险的影响。企业派入市场中的营销人员对风险识别的能力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都会对企业的产品营销造成影响。由于企业中的营销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并且没有经过基本的营销培训,缺乏识别风险的能力,这就给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影响,导致营销风险的产生。此外,营销活动主要依靠关系、机会以及熟人等,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这也是引发营销风险的潜在因素。
二、加强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针的制定。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企业内部环境造成严重的冲击,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以市场为准则制定内部管理方针政策,并且引导企业的全部成员在营销活动中努力遵循企业的方针及遵旨,明确企业在市场上的服务理念。此外,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的目标以及战略政策时,需要加强与市场营销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营销战略政策,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正确的营销观念管理企业的各个部门营销工作,将“服务顾客”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产品营销环节当中,为提升顾客价值以及产品价值而不断努力。
(二)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调查。调查和研究市场环境是控制市场营销风险的根本性措施。企业对于产品的设计、定位、分销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深入调查。通过对市场的调查能够让企业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掌握更多关于产品的资料以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并且能够清楚的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后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最后顺利开展促销活动,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风险,从而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或者是将企业利益的损坏降至最低。
(三)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市场环境是变化莫测的,引发营销风险的因素也是越来越多,企业要想在经营活动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各种风险因素的应对。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内部风险预防机制,并且在企业中贯彻执行;其次,管理在应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进行风险处理方法的演示,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强化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最后,需要加强对相关信息资料的研究,分析公司客户的信息及其能力,并且做出相应的判定,方便对各种风险情况下客户的过激行为进行平衡。
结束语: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就需要充分认识到营销的风险以及引发风险的各种因素,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对风险的防范,才能够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此外,面对营销风险,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制度,还需要加强对内部营销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而能够在市场营销活动中顺利的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也要紧抓市场行情,跟踪市场产品走势,研发出适合市场需求和大众需要的产品,才能够避免市场对产品营销的干扰,才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玉杰.新时代背景下电力市场营销不良风险及对策[J].
科技致富向导,2013,(22):168.
[2]贾子楠.浅谈市场营销的风险成因及对策[J].房地产导刊
,2015,(14):471-471.
[3]李立明.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初探[J].价值工程,2013,
(14):160-161.
[关键词]技术创新 动力 营销 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研究技术创新原动力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带有较强不确定性结果的活动,需要相当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支持,创新活动有巨大的风险,主要有:
1.创新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
2.创新资源投入的巨大。
3.机会成本的损失。
如果仅从社会发展意义来推动创新持续发展,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会理所当然的规避这一社会责任,并且即使依靠政府号召,企业家道德约束进行创新,创新本身也毫无活力可言。另一方面,现有的创新理论并没有指出创新方向,创新活动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寻找理想的路径,这样不可避免的要造成对创新所投入资源的巨大浪费,增加创新成本,增加人们对创新活动的畏难情绪,甚至可能导致创新企业会因为创新而衰亡。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主要用以解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即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来源于何处,企业为什么要技术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自主选择确定创新项日并承担相应的损益。笔者曾经担任企业负责人,深切体会到企业“不搞技术改造等死,搞技术改造找死”的两难处境,如何开展技术创新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所以从创新主体出发,根据企业实践活动,在微观经济领域研究创新原动力问题很有必要。另外宏观规律的把握应当与微观领域的客观规律协同,才能既在趋势上有所了解,在细节上有所遵循,使得宏观与微观运动协同,达到系统效率最大化。
熊彼特认为:经济社会的根本现象是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创新而不是其他的因素。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创新的关键是创新动力。只有解决了创新动力问题,企业才可能积极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才可能认真解决好创新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原动力的确定可以使得创新主体的企业既有充分的理由积极主动创新,也可以使得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明确创新方向,使得企业创新资源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创新各个要素实现协同,达成创新活动效益最大化的系统目标。因此,研究和建立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至为重要。
二、 对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的回顾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按照诸生产要素及外部环境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形成不同的模式。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探讨并形成了一些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几种:
1.技术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说认为,科学技术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这一理论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产生的,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驱使技术创新活动得以产生和开展的根本动因。通过技术创新,让科技成果走向生产,并因创新的成功,而使这些成果转化为全新产品,创造出全新的市场需求。20世纪中叶以前的时期技术创新,多是技术推进型的。
2.市场拉引模式
市场拉动说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这一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源自市场需求,也就是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它对产品和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适销产品,这样市场需求就会得到满足。但这种模式无法解释某些产品创新并非由直接的市场需求所引起(如电动机、计算机),也无法解释有些市场需求并未引起技术创新。
3.技术――市场综合作用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综合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强调二者的配合与协调,认为企业既要寻找技术上的可能性,即技术支持,又要确定市场机会的存在与否,即市场需求支持,技术创新活动是在这两方面 的支持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一模式比前两种模式发展了一步,但它忽视了技术创新主体自身的内在因素,仅仅注意到了一些外部因素,也是不完全的。
4.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
英国经济学家道西认为,根本性创新会带来某种新的观念。这一观念一旦模式化,就成了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就固化为某条技术轨道;一旦形成技术路径,在这条路径上就会有持续的创新涌现。这个模式仅从科学技术本身去寻找技术创新的动因,实际上是技术推动模式的延伸。
5.N――R关系模式
这一模式是日本学者希腾优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于社会需求(Need)和社会资源间(Resources)的矛盾或“瓶颈”。N――R关系模式和市场拉引模式类似,都是从社会需求入手,认为技术创新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适应。实际上是市场拉动模式的延伸。
根据美国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奎斯(D.Marquis)等人曾研究了最新的567项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 其中只有1/5的情况是由技术本身的发展引起的,而创新活动中的3/4情况都以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
根据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调查表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要素中有82%为市场竞争驱动,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小。
三、 对创新动力机理的营销学解析
目前对创新动力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论述是技术推动说和市场拉动说。技术推动说认为:科学技术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而市场拉动说则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组织过程,科学技术自身的矛盾运动是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的永恒动力,同时受到市场需求的拉动,企业家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各种学说似乎都有支持的佐证,都有道理,这将造成企业实践中的无所适从。为此笔者试图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寻找创新动力机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比较清晰的选择。
根据市场营销理论,市场营销特性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呈现阶段性变化的,它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供求变化,市场激烈竞争而相应地发展演变。概括地说,市场特性已经经历了两个不同质的发展时期――以企业为中心和顾客为中心时期,经历了生产为中心、产品为中心、推销为中心、以顾客目前的需求为中心、以顾客整体利益和需求为中心五种不同阶段的变化,因之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也要随之变化,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也应当随着市场营销特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不同市场特性阶段创新动力源不同
生产为中心阶段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还较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市场总的趋势是商品供给不足,只要有商品,不愁找不到销路。因此,企业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增加生产。主要任务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在销售上不需花费什么功夫,这就形成了以生产为中心的观念。市场需求是被动的,没有多大选择余地,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论数量多少,品质优劣,都能销售出去并获得利润。竞争不是在卖方之间展开,而是在顾客之间进行,产品根本不愁没有销路。因此,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以生产为中心,创新动力也不例外,主要任务是在企业内部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产品数量,降低成本,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这时的技术创新集中在提升生产技术上,企业创新大多由技术进步引发,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以技术推动为主导。
产品为中心阶段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较之生产观念有一定进步的情况下产生的,此时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市场基本产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但是花色品种不多,企业之间已经开始竞争,竞争的焦点是谁能生产出新的产品,企业靠新产品赢得顾客,企业经营活动以产品创新为中心。这种观念的经营着眼点是产品,创新管理的基本策略是以生产多品种的商品而取得优势。这时的技术创新集中在产品技术的提升上,企业创新大多由技术进步引发,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以技术推动为主导。
推销为中心阶段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市场上商品的花色品种增多,供应量不断增加,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企业间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差异化倾向愈加明显,顾客购买的选择性增强。市场上产品众多,这就迫使企业必须辅导顾客了解自己的产品,选择自己的产品。这时的技术创新集中在提升技术上,企业创新大多由技术进步引发,此时企业创新动力本质上仍然是以技术推动为主导。
由于推销阶段的立足点是对已生产出的产品加强推销,它与生产观念的特点相同,都是先有产品,后有顾客,实践证明,奉行推销观念,着力推销与广告,对企业的销售工作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若已生产出的产品不符合需求,即使大力推销也是无济于事。这就促使企业必须转变旧式商业观念。
以顾客目前的需求为中心阶段。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使得市场需求的变化日益加快。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产品虽加强推销,销量仍迅速下降,失去市场份额,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很多企业在形势逼迫下逐渐领悟到企业的生产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实现公司目标,关键在于探究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然后使公司能比其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为此,企业创新活动必然围绕在顾客需求上,此时企业创新动力本质上是以需求拉动为主导。
以顾客整体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阶段是顾客目前的需求为中心阶段后的发展阶段,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竞争点从关注满足顾客目前的需求发展到顾客整体利益,在满足顾客当前需求的同时,考虑顾客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综合考虑顾客、企业、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从而达到谋求企业利润的目的。毫无疑问,此时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以需求拉动为主导。
由此可见,市场特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结果。不同市场阶段创新动力是不同的,企业应根据所在行业当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目标。
就目前市场特性看,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产品类别,与技术推进相比,市场需求是当今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为重要的动力源泉。从浙江部分企业创新调查也反映了这一动向,由于地处沿海开放地区,较早树立了市场经济观念,善于从市场需求中捕获技术创新的切入点,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其技术创新导向大多为市场推动模式,即通过了解市场需求,确定技术开发项目并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最后通过商品化推向市场。就技术创新导向而言,这些企业很少有通过技术推动的主动开拓市场的情形。因此与我国产品创新成功率不足20%相比,浙江企业的创新成功率也是相当高的。
2.对创新动力永恒的营销学解释
根据消费行为原理,人类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和较低级别需求的满足会永远无休止的产生,从低级到高级,从共性化到个性化永无止境。因之由需求引发的创新的动力也必然源源不断,永盛不衰。所以人类的创新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熊彼特认为经济社会的根本现象是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创新而不是其他的因素。创新活动通过不断提高经济部门的经济技术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组织及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其结果是经济得以永续发展,社会得以永续发展。
3.对技术推动模式的营销学解释
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企业由于市场特性和产品供求关系的影响,其创新动力应该以市场拉动模式为主导,但是必须指出产品的供求关系呈多样化,同一时期不同产品的供求关系是不相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个别行业,产品的生产力水平差异很大,企业应该视其所处市场特性阶段来确定其创新动力,这也是创新动力源以技术推动形式与需求拉动形式共存的原因。
4.市场竞争是创新的间接动力
市场竞争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基本形式,竞争可以分为系统竞争和要素竞争,市场要素影响和制约其他要素,其中市场需求是市场要素的核心,它决定竞争的动力与方向,影响其他系统要素,影响系统协同。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赢得竞争,因此必然要不遗余力的去满足市场需求,而创新是满足发展变化着的需求的唯一不变的手段,所以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并且规定着创新的方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从营销学的角度,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利润的来源是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来自于其需求的满足,所以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竞争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竞争的直接手段,实现的途径是创新,不断发展的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陈乃伟陈琦伟: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2]许庆瑞王勇赵晓青:高技术产业发展基本规律探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
[3]许庆瑞陈劲郑刚:21世纪的全面创新管理,国际学术动态,2005
关键词: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U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具有舒适便捷、清洁环保、性价比高、安全性强、易于修养等优点。电动自行车属非机动车,在政策上享受与自行车相同的管理待遇,其购买方便,无需行驶证、驾驶证,也无须年验。近年来,社会发展呈现出大致的趋势:能源价格日益上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交通状况越发拥挤等。在这些问题上,电动自行车都表现出了相应的优势,其市场需求前景广阔。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就要深入分析其需求变动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电动自行车市场发展状况
我国的电动自行车诞生于上年纪八十年代,其后,进入艰难的尝试和探索阶段。本世纪初,电动自行车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上升,盈利空间拓展,前期涉入的企业获得了相应的成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同时,市场竞争加剧,各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筹码,于是不断地提高性能,改进质量,更新款式,创新品牌,降低成本,增强服务等,推动着电动自行车市场不断前进。2004年以来,电动自行车市场发展更为客观、理性,部分小企业因无力经营而退出,同时,实力强劲的企业不断优化整合,逐步壮大,目前,市场稳定发展。
二、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电动自行车的市场需求,指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市场营销环境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电动自行车的数量。现实的市场需求,要求消费者一要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要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广告及其他营销支出、人口、兴趣与偏好、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调整时间、税收或补贴政策等。
三、影响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变动的因素分析
在影响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是价值的货币表现。通常而言,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上升,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电动自行车比起汽车,在购置费、保养费、燃料费、管理费及养路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电动自行车的价格整体有下降之势,这使其成为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的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首选交通工具。这是影响需求量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较高的收入可能代表着较高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随着收入的增长,为数众多的居民家庭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在出行工具上有机会考虑便捷的电动自行车。同时,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扶持,使得农村交通条件大大改观,也刺激了广大农民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
当一些产品具有另一些产品同样的使用价值时,我们称之为可替代性产品。人力自行车、摩托车等是电动自行车的主要替代产品。近些年来,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对普通自行车的需求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摩托车耗油费用高、噪声大、污染环境、安全系数低等问题,不少城市纷纷禁摩。另外,公交及私家车出行相对拥挤,堵车问题日趋严峻。这些替代性产品的不旺需求刺激了电动自行车的市场需求。
当一些产品总是要被共同使用才能发挥它们的效用时,我们称它们为互补品。正如汽车与汽油、钢笔与墨水一样,电池是电动自行车的互补品。目前我国镍氢电池的应用技术逐步成熟,锂电池的安全问题一旦解决,也将得到普及应用。随着新型电池的成本下降,电动自行车的需求将随之上升。
广告及其他营销支出也会影响需求。俗话说:三流广告做外观,二流广告做概念,一流广告做技术。高水平的广告会产生广泛的积极效应,从而刺激消费者,拉动需求上升。如著名演员成龙为新日电动车做的广告:“有阳光的地方,就有新日电动车”;著名歌手周杰伦为爱玛电动车做的广告:“爱,就马上行动”等等,刺激了电动自行车的市场需求。
需求也受到人口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的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收入结构、文化结构等都会影响需求。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电动车作为老人的代步工具,其前景是广阔的。广大的蓝领青年因为暂时财富水平不高,也更倾向于选择电动自行车出行。研究显示,男女青年对豪华、时尚、个性、运动型电动自行车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对具备节能环保理念的电动自行车的需求也将上升。
不同的消费者对商品有着不同的兴趣与偏好。收入水平不高、比较看重价格的实用型消费者更为注重电动自行车的质量和性价比;年轻时尚、追求个性的消费者更为注重电动自行车的外观、造型、时尚装备;老年消费群体更多的看重安全性、舒适度等。不同的兴趣与偏好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也影响需求。当消费者普遍预期电动自行车的未来价格上升时,将会增加对其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总会在价格上升之前购买商品。反之,就会减少对电动自行车的现期需求量。消费者会根据对未来价格的不同预期从而做出相应的选择。
调整时间也影响需求。通常,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反,调整时间越长,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当前,汽油价格上涨,短期内需求变化不大,但长期下去,人们会寻找替代品,可能转向电动自行车。
税收或补贴政策也是需求变动的一个影响因素。近些年,国家虽然对电动自行车出台了一些管理措施,但整体上还是支持其发展的。如电动自行车下乡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此外,电动自行车的品种、质量、消费习惯、派生的需求、汇率因素、出口需求、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也影响和制约着电动自行车的市场需求。
以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作用于这些影响因素,来推动我国电动自行车市场健康运行。同时,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电动自行车市场消费能力及需求潜力调研报告
.cn/02/kbhbbbch.shtml
[2] 王树人.国内电动车行业现状剖析[J].电动自行车,2012,1.
[3] 2011-2015年中国电动车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咨询报告2011-10 /qiche/2009diandongch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