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课堂游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很多学生处于叛逆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正常授课方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另外,生物学是一门新的自然学科,涉及的知识很多,涵盖自然界一切生物现象,学习难度较大。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生物学科的教学工作难度较大。
我结合工作经验认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的思想,能够有效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促使他们形成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生物教学效果。
二、游戏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生物学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自然学科,教学内容涵盖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涉及范围很广,仅仅利用书本进行讲解,十分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理解相关内容,课程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在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教学工作人员加入一些适当的游戏,就可以使教学实践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多次的实践,我发现,这样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此外,游戏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堂知识学习,让他们享受掌握知识后的满足感。所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加入游戏环节十分必要,若应用得当,则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初中生物课堂游戏教学方式探讨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加入游戏环节的方式方法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
1.竞赛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满足感和荣誉感十分重视,而竞赛方式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竞赛形式的游戏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敏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习能力。而竞赛游戏的内容设置上最好选用基础知识,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夯实基础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的游戏观赏性很强,趣味性浓厚。表演形式的游戏要求表演者对游戏设计的生物知识掌握较好,而且具有较好的口才,顺利开展表演形式的游戏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增强自信心,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继续学有裨益。表演形式游戏的内容选取上要选取掌握程度较难,需要反复推敲,但是表演效果较好的知识点,增强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也帮助大家克服了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
3.猜想游戏
猜想游戏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生物知识的同时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知识进行适当的推敲,然后表述出来,大家就这些推敲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猜想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充分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推测能力,这对于学生正确思维习惯的养成十分有好处。此外,猜想游戏中的讨论环节也有助于班级内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有助于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四、初中生物游戏教学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若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就需要在教学环节的游戏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把握游戏难度
基于初中生的年龄特质,过于简单的游戏设计已然不能调动起他们的兴趣,相反会引起他们的怠慢情绪,反而不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游戏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依据初中生心理、生理,以及智商方面的特点,适当地把握游戏的难度,增强游戏的挑战性,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可思考空间,避免设计过于直观明了的游戏主题。如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游戏过程当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2.与学生的爱好相契合
将游戏加入到教学环节中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游戏的设计过程中从学生的爱好与兴趣点出发是我们思考的必经途径。只有在游戏当中凸显出契合学生爱好与兴趣的共鸣点,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对于教学游戏的关注度,引导学生跟随游戏的节奏主动思考。
3.完善评价体系
有游戏就要有胜负,在教学游戏当中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到游戏当中来,为了集体或者个人的荣誉而战。最简单的游戏评价制度就是评分制,即在游戏环节中设置得分点,让学生在小组或者个人的参与过程中通过合作和思考得到相应的分数。
关键词: 体育游戏 田径教学 球类运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从传统教学中“你教我学”的沉闷氛围里解放出来,体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找到学习本身固有的快乐,体验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美好感受。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体育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所教授的课堂内容,创造性地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改编成不同的体育游戏内容,用游戏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学习的效果,使他们成为“乐之者”,从而进入最佳境界。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研究教学艺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
一、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快乐
田径运动包括走、跑、跳、投多个运动项目,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但在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由于是“体能类”项目,导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游戏的特点,根据教学任务,通过有选择地引入体育游戏,将枯燥的技能练习、体能练习融合在游戏中,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1.体育游戏运用到快速跑教学中
快速跑是速度素质的典型运动项目,无氧代谢是体内供能的主要方式。将快速跑选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是将快速跑作为一种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快速跑教学应抓住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与动作速率;二是掌握快速跑合理的技术动作;三是提高肌肉协调用力与放松能力;四是增强下肢速度性力量与柔韧性;五是适宜的发展无氧代谢能力。而快速跑的全程技术可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跑。
以途中跑为例,弯道跑是跑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之一。技术特点要求身体向内倾,右臂摆动幅度和力量稍大于左臂,腿的摆动与蹬地方向都应向内倾斜。这些动作要求在具备一定力量的前提下,对学生平衡、自控、调节及空间感觉能力要求较高。
在高一年级一堂弯道跑的教学课上,我改变了过去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再由学生练习并纠错,最后由学生进行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教学步骤如下:首先在准备活动部分以游戏螺旋跑的形式进行慢跑,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跑弧度时的不同。在基本部分上让学生进行迎面接力和十字接力比赛,体会动作,并结合动作总结直道跑与弯道跑二者在跑的动作上的区别,并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通过本课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发言踊跃,基本能归纳出弯道跑的动作要领,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已有其他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整堂课上学生都是很快乐的,对学习内容一直很感兴趣。
2.体育游戏运用到耐久跑教学中
耐久跑是一项长时间的跑步活动,由于耐久跑具有枯燥、单调乏味、苦和累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望而生畏,没有兴趣,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在耐久跑练习中可以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训练。
如“螺旋形跑”方法:一路纵队排头按实线做螺线形跑到中心,再由排头向反方向成开口螺旋行跑进依次进行,如下图:
又如“领先跑”方法:一路纵队沿大圈跑,由排尾开始,加速跑至排头后,自然跑进,依次轮流,如下图:
通过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耐久跑,把枯燥、单调乏味、苦和累的特点转变为种轻松活泼、自觉主动、积极进取、饶有趣味的教学气氛。
二、体育游戏在球类运动中让学生享受快乐
球类运动项目很多,由于它对人体全面锻炼的价值,以及其内容所含的对抗性、综合性、游戏性等因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球类运动与体育游戏之间存有天然的因缘关系,在体育课球类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可有选择地通过体育游戏化处理,一方面使一些需要反复练习的“死技术”变得生动活泼,达到“死技术”活练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简化的条件下,进行游戏比赛,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实战中的技术运用,而且学习规则与配合,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
1.体育游戏运用到排球教学中
排球教学中的排球游戏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的发展及非智力的开发,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存在较大空间。排球类游戏的趣味性、操作性及延伸性都比较强,并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创编游戏,也要根据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发游戏。
排球游戏应用到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为课的基本部分做准备,通过准备活动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生理机能状态,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高校采取游戏法进行教学,比如“用垫球的手形托着球跑”等。排球游戏在结束部分的运用,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机能尽快恢复,使人体更快地由紧张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一些小负荷地排球游戏活动,在大脑皮层所引起的兴奋可以抑制运动中枢,促进其恢复,比如瑜伽球操、排球按摩操等。
【关键词】童心;课堂游戏;中职生;英语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大脑的发育程度已经接近成熟,因此,他们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已趋于成人水平,智力水平已接近成人高峰状态。但他们仍然是孩子,他们还是好玩好动,他们仍然拥有一颗童心。童心,小孩子的天真纯朴的心;像小孩子那样的天真纯朴的心。
游戏,广义地说就是玩。课堂游戏即把游戏的开展范围限定到了一个特别指定的时空。具体来说,课堂游戏是指教师将“游戏”运用到英语课的教学中,结合该课程特定的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持续其学习兴趣,且适合中职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好玩游戏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
课堂游戏教学在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那么,最初以尊重童心,延长教学对象课堂注意力实践,保持学习兴趣而启用的课堂游戏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课程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呢?
从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分析: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好了不上中职校,上了中职校英语好不了。”这句民俗是对目前中职学校生源英语水平较为贴切的概括,我校学生也不例外。根据粗略的估计,我校在在校的生中70%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20%的学生基础可以,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实际英语成绩差;1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实际上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比统计的情况更加严峻。目前,中职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对于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讲,厌学英语情绪愈加严重,我校学生的表现有以下这些方式: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心不在焉,身在课堂心在外,对学习没有心思;有的上课讲话、玩手机,听MP3;有的趴在课桌上睡觉;有的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或根本不做,有的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所写内容低级庸俗;有的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我曾与多位学生闲谈,他们都有几乎相同的说法:“老师,我真的听不懂,但我确实控制不住自己,就想做其他的事,或者趴着睡觉,一趴就睡着了”;有的考试不及格,个别学生补考也不参加。学生的种种表现都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当低,一个英语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如此现状,根本没办法完成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任务。同样有如此经历的我于是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法--游戏教学无疑是绝对可行且很有必要的。
教与学双方都持有一颗童心为课堂游戏的顺利是以促进教学为根本出发点的,只有在设计以及实施游戏时遵循目的性、启发性、适度性、多样化以及评价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才能使“游戏”有效地促进教学。
目的性原则:课堂上的游戏过程是一个有序的控制过程,它带有极强的教学目的性,集游戏和语言学习为一体,以游戏的形式来学习语言知识,从而达到熟练地掌握语言规律,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目的。所以,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例如在职高第一册Unit 8中路标的英文表示时,可以叫几个同学做几个动作,让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路标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比较抽象的,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将抽象的语言与现实比较相近的事物结合,加深记忆。
启发性原则:开展游戏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但也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他们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例如,在旅游准备模拟时,让同学们准备好将带的东西:What will you take?学生将很多东西装入包内,如camera, medicine, umbrella, sunglasses, tent, travelling brochure等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自己所学过的词汇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很受学生欢迎。游戏的启发性还体现在教师对游戏的难度把握上,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要在游戏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提示以鼓励他们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可能获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积极性。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要增大游戏的难度。
适度性原则:为中职生课程设计的游戏,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特征,否则,即使再拥有童心的学生也可能认为游戏太幼稚而不屑于全心参与。因此,在设计游戏的难度要适中,太难会使多数学生做不来,导致失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容易又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不同年级的学生应从实际出发,设计最适宜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如“Guess Game”,中年级的学生“猜词”,高年级的学生就“猜词说句子”较为适合了。适度性原则第二个方面的意思是,开展课堂游戏不是摆花架子、耍花枪,其数量一定要根据教学需要而设定同时也要有学生的参与面。活动时要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多创设体现合作的游戏,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其三,游戏进行到预期的程度即止,课堂即要有活跃的气氛,也要把握好活动进行的时间和尺度,教师要对课堂有足够的驾驭能力。
多样化原则:俗话说:“好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也没有新鲜感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设计游戏,不断翻新游戏。学生有着无穷的好奇心,节节课会伸长脖子期待着老师的课堂游戏。例如:在教授方位名词in, on, near, under, behind等单词时, 巩固游戏, 我采用把一物品如橡皮放在一个盒子的不同位置, 学生仔细观察, 快速反应的形式,主要让学生说单词。又如在学习职业单词时,我事先准备画有简笔画的职业单词卡片,让全班按座位分成5个小组,游戏开始前全体向后转。我发给每组第一个同学写有一种职业的卡片,然后让学生只能通过动作表演来告诉后一位同学。依次传递,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写下单词,又快又对的小组为胜。
评价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新课程标准提出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真正收到英语教学游戏的功效,使评价有利于学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在游戏活动结束时,教师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体验与收获。另外,教师要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任务智慧和闪光点,都要及时表扬,这样能促使游戏活动向更高层面发展。
作为一个中职英语教师,面对如此的英语教学现状,你是否产生了职业倦怠?如果有,请你永远保持一颗善于发现生活真善美的童心,你用孩子般好奇的眼光去探索世界,就让我们从此刻开始,让童心回归,用童心去发掘我们所从事的专业中的亮点,带领学生体验游戏的神奇魔力,将学习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贺杰.英语课堂游戏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文摘,2006(12).
[2]吴颖.课堂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6(22).
关键词:有意注意;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学环境是网络机房,从而也出现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兴趣浓厚,但是没过多久兴趣就逐渐减弱,学生对网络及游戏的兴趣远高于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本身,也就是说吸引他们的是计算机及其背后的网络、游戏世界。
教师如何长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远离对网络和游戏世界的迷恋,对信息技术课始终保持学习热情?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基础
与其他学科一样,只有经过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才能进入课堂,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同,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从整体上钻研教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
通过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掌握其知识体系,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时我以制作一份电子报刊作品为目的,衔接两单元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基本掌握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方法,制作过程中碰到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时,补充第一单元的知识可以事半功倍。
2.从生活中搜集、准备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准备的素材与学生现有的认识、认知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往往会促使其产生学习动力。如在讲授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片时,我提供的几张图片素材都是时下较出名的歌星或影星的靓照,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偶像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
二、精练、形象的教学语言――关键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课堂教学语言是有感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凭借。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全面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做到:
1.语言表达要准确到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错误。如在Word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又如单击末尾带“…”的命令将弹出一个新窗口,应该是“将弹出一个对话框”。
2.语言表达要提炼、升华,使知识点全面化
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前后知识点并进行拓展,将操作技能教给学生。如讲授复制粘贴时,提醒学生在其他软件中使用这两个操作,其方法也是类似的。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化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不乏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这些概念和定义往往会令中学生难以理解,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让这些乏味的专业名词变得通俗易懂?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学。列举以下例子:
1.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为学生打了这样的比方:操作系统就像一个大舞台,软件就是演员。只有在舞台上演员才能表演。所以计算机是离不开操作系统的,软件也离不开操作系统。
2.中央处理器
在讲授中央处理器时把它比喻成大脑。人用大脑思考处理问题,计算机是用中央处理器来完成信息处理的。CPU像大脑一样是计算机的核心。
(三)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肢体语言
视觉感受往往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能加快理解和记忆,而肢体语言能对教学语言产生有机补充。合理使用肢体语言有时可以表达出用口头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课前交流的神态
上课开始的“同学们好”,语调要愉快,情感要真诚,眼神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开始严肃又轻松的一堂课。
2.课堂提问的目光
提问时要正视回答问题的学生,流露出信任的目光,并尽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表扬。教师不应用手指直指学生,更不应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讥讽和蔑视。
3.课堂行走的姿态
走动的姿态不仅是教师精神状态的表现,而且还有传递教学信息的作用。教师应适当走动促进教学活动,加强课堂上的感情交流。例如当学生操作很好时,用手轻拍他的肩膀表示赞许;当学生做不到位时耐心指导并鼓励。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让学生通过感观接受知识,并且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与帮助,更好地树立学习信心。
三、恰到好处的板书设计――点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板书已渐渐淡出了教学舞台。特别是信息技术课,教师由于教学过程中使用广播系统,更是认为没有必要“板书”,只需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再加上学生的操作练习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板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信息技术教师的板书除了要有用PowerPoint等软件做的幻灯片“板书”,还可以使用广播软件带有的“教鞭”,更不能忽略了传统的“粉笔板书”!
总之,如果每位教师能打好基础准备好教学内容,使用形象的教学语言,采用恰当的板书点缀课堂,那么你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上好信息技术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2000-11-14.
[2]楼大勇.科学规范精炼形象:浅析信息技术课堂语言艺术,2006.
[3]王晖,李新峰.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0.
【关键词】 合作性学习;教师作用;有效干预;生物课堂
一、合作性学习方式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合作性学习与我们经常用到的自主性学习、竞争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都不同,这种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充当的是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引导、评价的角色,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通过小组内互相依赖、互相协作、互相帮助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这样的小组合作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也都可以成为老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扩大信息面,同时也可提高教学效率。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合作性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与口头表达的能力,可以使学生为成功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可以在同学间形成更加积极的依赖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下,合作性学习因其优势而备受教师,学生欢迎,成为课堂的重要角色。合作性学习进入课堂,对教师、学生的要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使课堂主体在自由地学习状态下,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前进,就成为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发散性,使学生在合作性学习中,容易离题,或提出与讨论题目无关的问题,也有搭便车现象,这时,课堂组织显得凌乱,教学目标不易达成,就需要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干预,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难题。
二、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干预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是学生借助媒介,获得经验与技能的心理活动,其学习过程会受到除媒介以外源于环境的其它因素(声音,图像,行为)的影响。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语言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恰当的语言,鼓励性的表情,行为会对学生学习起促进作用,反之,打击性语言,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则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消极影响。教师的行为可能促使学生学习向着积极面前进,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学生学习的反作用力,使课堂讨论无法进行下去;还可能导致干预无力,引起课堂混乱,不利于教学。
三、生物课堂的合作性学习与教师干预实例
笔者以蛋白质相关公式的教学过程为例,讲教师的有效干预与学生的合作参与:
教学内容教师干预活动学生合作学习
1、肽键数与脱水缩合反应中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1、让学生写脱水缩合反应式,看图总结规律
2、对学生正确的总结给予积极的肯定1、小组派代表将反应式写到黑板上
2、总结出:肽键数 = 失去的水分子数
2、氨基酸,肽键,肽链的关系
1、小组游戏:身体是氨基酸,左右手分别是氨基和羧基,拉手为一条或两条链,并统计氨基酸,肽键,肽链三者的数目,找规律
2、教师通过幻灯示意或讲解
1、小组合作,游戏中学习
2、讨论激烈,交换总结规律
3、总结出:氨基酸数= 肽键数 +肽链数
(习题) 胰岛素两条肽链在形成的时候共脱去了49个水分子,一共有多少氨基酸组成?结合自主学习,学生先独立做,再小组内互为师讨论给出正确答案
3、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观察活动1中你们写的脱水缩合反应式,看从物质上来说,蛋白质是不是氨基酸的质量和?怎样总结它们质量间的关系?
(对普通班不理解可放引导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总结公式: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习题)一种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共含有100个氨基酸,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是120,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是()
结合自主学习,学生先独立做,再小组内互为师讨论给出正确答案
评出优胜组
注意:1. 教师在课堂中的心理干预,充分运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奖励,尽可能少批评学生。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及时奖励,在学习活动结束后,也应评选出优胜组,但是切忌针对某个同学,某个小组的批评,只点出某种讨论行为是不当的,就可以达到干预目的。
2. 教师在课堂里的行为干预
建议的行为避免的行为
只有在绝对需要时才加以干预
用眼神进行干预
让整个团队把注意力集中在您身上
仅仅标注行为,而非学生
将注意力集中到“此刻”
让学生解决问题
不断投入去解决问题
站在团队旁边进行监督
仅让一个团队成员把注意力集中在您身上
通过指明某个学生而让其感到尴尬
将注意力带到“过去”
告诉学生应该干什么
四、小结及建议
1、适时给予全局性指导
合作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学生主动探讨的同时,教师切忌不可成为旁观者,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指导应是全局性的,不应专门投入到某个小组中去,这样,就由教师变成了小组的一员,从表面看,加快了这个小组讨论的进程,实则不利于全盘教学。
2、灵活把握合作与独立
小组合作式学习和个人独立式学习,各有其适用的场所,各有其对应的教学内容,各有其存在的必要。什么时候“合作”,什么时候“独立”,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了学情,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来确定。该合作时就合作,不该合作就独立;需要合作时就合作,不需要合作时就独立。最理想的是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便协同配合以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3、恰当运用合作性学习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合作完成。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向学生提供真正合作的契机,是否有真正合作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合作将变成一种无用的形式。与其将一些合作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丝毫合作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集中讨论,倒不如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更有价值。
4、注重提高学生的热情
教师要合理应用心理与行为干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成果汇报,应注意这是小组共同的成果,要肯定小组成员的贡献。另外,成果还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示,如图片、表格、表演等,还应允许小组其他成员的补充与质疑。
5、注意合作的课后渗透
中学各科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在课后完成,如资料收集与处理、社会调查与实习、实验材料的采集准备、学习经验与成果交流等。要求学生课后采用合作完成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合作性学习机会,让组员们相互影响与督促,先进带动后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设计各种有利于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后仍有合作交流,让合作性学习成为学生喜闻乐见、乐此不疲的一种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自信心 赞赏 竞争意识 和谐气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83-01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除了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对学习都抱有成功的期望。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学好英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使学生的期望都得以实现。由于学生的情况及其特点不同(如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智力因素),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听懂、学会;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到优生和学困生。让学困生“有饭吃”、有信心;让优生“能吃饱”、有收获。在课堂提问时,可让优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并且还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初一学生对英语怀着一种好奇心,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英语。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好奇心就会逐渐地减弱,英语的神秘感也会随之消失。这时,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如,教师可采用做游戏、猜谜语、说笑话、讲故事和组织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到了初二、初三后,由于学习难度加大,学生的成绩难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多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有的学生虽然经过努力学习,但英语成绩还是常常不尽如人意,他们会认为自己升学无望,或者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升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社会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应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纠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英语的成绩。这样会使他们恢复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还应对他们提出近期和远期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督促他们分步骤、按计划地完成这些目标。当目标没有完成时,教师还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2 多使用赞赏语言
表扬会使学生产生兴奋、激动的情绪,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经常使用“Very good”,“Never mind”,“Trust yourself”等评语,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教师在关注他,会因为他的进步而高兴。教师的鼓励和期盼可使学生保持愉快、兴奋的心情,积极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
3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的好胜心都非常强,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无论是单词、句型的记忆,还是单元测试和听、说、读、写训练,都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在一个学期的期中或期末时进行分组量化考核,用A,B,C三级评分的方法进行“守红旗”比赛,调动学习积极性。
4 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就应注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良好的教师形象的形成依赖于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感、敏捷的应变能力和熟练的教学艺术。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教师要求学生做好的,自己首先应身体力行地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如教师在要求学生认真听课时,自己首先应该认真地对待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带动下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5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果教师忽视对学困生的尊重,把他们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学生,对他们态度冷淡,就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认为教师瞧不起他们,他们就会因此而放弃英语的学习。所以,对待学困生,教师应比对优生更亲切,应及时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一、 要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
1、要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得,而且来之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学习方案,才能更好的推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进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导入新课部分时,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真实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这样了解儿童现有的经验老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2、要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 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 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 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 “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这时老师接着说:“大家会比个儿吗?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有的垫高以后再比…… 。然后,我让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比得不好的学生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比得不好的原因。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3、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标也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
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多边形的模型让学生操作实验,看看哪些多边形最不容易变形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实践,亲身经历体验,就不难发现三角形最不容易变形,也就是最稳定的。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就明白房子的屋架、电线杆的固定、一些家具的固定为什么都用三角形的道理。
二、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它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两种意识:1、“探究”是每个学生的能及之事。多元的智慧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慧特性是多元的。为此,认知的方式也各显其特点。基于上述两种基本观点和意识,我认为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怪?兜慕萄С晌???灾鹘ü沟慕邮芙萄В挥氪送?币?×康匚???瓷杼骄康钠教ā;欢?灾??褪且?嘈琶扛鲅??拇丛烨绷Γ????峁┖痛瓷璺岣坏奈侍馇榫埃?佣?蛊淅痔健⑸铺健H纾喝?切蚊婊??降耐频家豢危?ü??礁竦姆椒ㄇ蟪鋈?切蚊婊??偃醚??昧礁鋈?切纹窗凇R环矫嫫舴⒀??璺ò蜒芯康耐夹巫???丫?峒扑忝婊?耐夹危?硪环矫嬷鞫?骄克?芯康耐夹斡胍蜒У耐夹沃?溆惺裁囱?牧?担?佣?页雒婊?募扑惴椒ā?SPAN style="mso-bidi-font-weight: bold">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生的能及之事,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探究,老师只要在关键的时刻加以点拨、指导,充当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协作者、促进者,这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为什么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这道理学生也就明白了。学生也从数学活动的事实中,学到了数学方法。一次我拿一块不规则的小石块,提出谁能算出它的体积,结果有不少的学生都把这个小石块浸没在圆柱体或长方体的容器里。然后取出,水减少的体积就是这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把不规则的小石块转化成圆柱体或长方体。
2、“探究”是学生内心潜在的一种要求。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学生都有着一种以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欲望,这种欲望和需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三角形的面积是 s = a h÷2,能否用s =( a÷2)×h 或 s = a ×( h÷2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1、沿三角形底的中点和其中一条腰的中点连线剪开,然后以被剪开一条腰的剪切点为轴向上边方向旋转180°,与被剪开腰的另一半重合,就成为一个与这个三角形等高,底是这个三角形一半的平行四边形;同样沿三角形两腰的中点剪开,然后以其中的一条腰的剪切点为轴向底边方向旋转180°,也成为一个底边与这个三角形底相等,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上述两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也成立。提高了学生掌握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现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的教学应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不断尝试和创新发现的过程。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鼓励学生去勇敢的面对认知矛盾,积极地去尝试数学问题,自主地发现知识的本质规律,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每次拿出一对进行实验。把圆锥体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观察要装几次;然后又把装满水的圆柱体倒入圆锥体,圆锥体可以装满几次。学生进行几次的实验发现:每对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都一样。这样学生经历、体验、探究,自主建构。学生发现事物的联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学生沿圆柱侧面展开,学生就发现圆柱侧面可以看成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可以看成圆柱底面周长,宽(或高)是圆柱的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倡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规律,实现个体的丰富多彩的智慧的提高,乃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学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在小学课程中数学是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不害怕数学,慢慢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教师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为切入点,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分析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来推动。新课标中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目标。有效教学的理念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和重视,有效教学对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论述几点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提出是在美国,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要关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工作效率,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在我国的新课标中有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内容。首先是重视学生心智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本质。其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最后是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关注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间观念,重视教学的效率。
2.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智力水平,综合素质以及性格等不同往往会导致学生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会使得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接受程度与接受速度不同。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要了解并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了解进而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合理且适宜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性格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性格开朗,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活跃,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其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不自信的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表现,教师要适时地对其进行鼓励,以温和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其克服心理上的恐惧,积极轻松地投入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去。因材施教使得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关注,使学生更有信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教学目标与要求适应学生的个体特点,往往会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数学教学课堂上的有效性能够很好地提高。
2.2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
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这有助于学生巩固学习的成果,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好地做到融会贯通。对知识的梳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要给予鼓励和肯定,积极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为之后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教导学生在学习后要进行总结和归纳,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轻松有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知识加以应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
2.3进行启发式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且自制力不强,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点,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数学的课堂应该是有活力的,动态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重要的不是对其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开想象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方式可以慢慢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遇到适合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增加实践课,让学生在动手中放飞思绪,感受知识的趣味性,这样结合实际能更好的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3.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角色的转换,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角度的灵活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慢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只是就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师要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去探索和发现更多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任爱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98-99.
[2]毕志民.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84-185.
一、 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预设的“问题情境”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有趣,要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出问题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本学期,在高考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时,编写的导学案里有这样一道例题:若α为第一象限角,则-α,α2是第几象限角?题目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解答出来了.紧跟后面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设sinθ=35,cosθ=-45,则2θ是第几象限角?大多数学生是运用上述例题的方法,很快求出答案,但是多半是错误的答案.为什么会得出错误的答案呢?错在哪里?如何正确解这个题?问题一提出来,学生跃跃欲试,讨论热烈,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延拓创新,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切身感受数学的奥妙,并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当然,这需要老师上课前的精心策划和课堂上的适时点拨.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去挖掘一些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创设情境,深化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复习等比数列的定义、判定这节内容时,导学案设计的例题是:已知数列{an}满足a1=12,a2=32,an+an+1=2an+2,n∈N*
令bn=an+1-an,证明bn是等比数列,并求bn.此题已接近高考难度,但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完全可以解答出来.课堂上,与预设的一样,学生经过本组的共同努力,很快解答出来.在几个学生的互相补充下,解题关键也一一总结出来了.一般到此,就该学生练习了.而我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运用定义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要用到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an+an+1=2an+2,n∈N*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递推公式反映的是数列{an}本身的什么与什么的关系?学生很快回答,是数列{an}的项与项的关系.我进一步提出:若给出的递推公式不是数列的项与项的关系时,一般该怎么办?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而且已有非常强烈的想检验自己能力的冲动下,再练习如下题目: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
sn,且sn=n-5an-85,n∈N*.证明{an-1}是等比数列.
sn且sn=n-5an-85,n∈N*.证明{an-1}是等比数列.
老师要求四个组分别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另外四个组的学生负责点评.学生此时情绪高涨,他们始终在愉快、兴奋的过程中自主地思考、揣摩,收获学习的果实,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开放题材,联系实际,拓宽自主学习的世界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例如:用“一张纸对折20次能否比珠穆朗玛峰高”引入对数的概念,利用“三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引入排列的概念等.,
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开放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上直线与抛物线的关系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 ,求直线AB的方程.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对直线补充一个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吗?
一、预设细节――有效课堂的基础
很多人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很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而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的预设,使课堂教学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探究活动怎样组织?要选择哪些操作材料?如何指导学生活动?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怎样的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我们只有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一开始,我选择了缺角三角形、没有封口的三角形和一些不是很明显的三角形,让学生从中找出三角形,并概括出其特征。可是由于图形太多,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找出三角形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学生对于三角形特点的概括更是不知从何入手。反思这节课,我发现是那些过多过杂的材料成为了“课堂教学高效”的绊脚石。在第二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只留下了能反映三角形本质属性的图形,第一层次,只需要学生能概括出“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特点,第二层次则是针对“封闭图形”这一特点提供相应的材料。这一次我材料的选择上注意了典型性,排除了一些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这一细节的改变缩短了学生发现知识的时间,既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容易记住知识。
二、生成细节――有效课堂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善于发现精彩。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常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自主性思考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角(自制的教具,可随意改变角的大小),并和组内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合作交流后,他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含糊其词表达不清楚,他就让这位学生把自己的角与另外一位同学的角比一比谁的角更大,在比的时候,这位学生悄悄地把自己做成的角两边的距离拉开了,他看了连忙抓住这一细节,问:“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做好的角两条边拉开一些?”这位学生红着脸说:我想让我做的角比他做的角大,经老师这一引导,这位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很多同学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2.及时发现 “误点”。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其实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因而21能被3整除。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是12,不是3、6、9,而5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数为止,看它是不是3、6、9。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细节――有效教学的保证
关键词:物理课堂 有效学习 策略思考
经常性的课堂教学,也在经常性的思考着。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了吗?如果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连最起码的学习都学不会,那课堂教学也就显得不是那样的有意义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当下,笔者以自身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和实践,感到物理课堂教学的学生有效学习需要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去着手。
一、让学生在学习中操作
学生学习物理,就是要能够去认识相关事物的现象已经物质变化的规律。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理念。平时的物理教学,我们都应当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学生并非都相当喜爱学习物理的,真正钟情于物理的学生,全班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的。为什么学生对物理就持有这样的态度?其原因大都是物理比较枯燥,相关物理的知识也显得比较抽象,再之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还不完全谙熟物理的作用。平时的教学,我们大都授之以鱼,那样显得比较简便易行。一堂课解决一两个物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是那样的声嘶力竭,学生则是那样的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真正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当让学生多进行操作性的实践。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躬行的物理学习,学生所获取的就丰富和真实,学生对自己经过实践操作的获取也充满着乐趣。应当说物理课程之能够让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比较丰富,对学生的操作我们不能吝啬。学生可进行操作的实践其时空也比较广泛,有的就可以是教学的课堂,有的则完全可以是学生的家庭,有的还完全可以是学生所能涉猎的比较广阔的自然界。学生的操作实践,其实践内容的组织与处理应力求系统化,必须切合学生的整体水平,必须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动手,都动得起手来。我们也应当看到的现实是,学生之间动手操作的实践也是存有差异的,这就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学生所操作实践的内容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有梯度,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适度。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观察性的实验,就比较理想地发现声音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学生还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比较理想地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习到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
从相关意义上说,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学生显得就是那样的其乐无穷。但在操作中获取知识,还算不上就是比较完美的有效学习。从相关教育教学的实践看,物理课堂教学还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操作,更为主要的当让学生能够通过操作去进行思维。学生操作实践的思维,可以是操作过程中的思维,也可以是操作结束后的思维。操作过程中的思维往往多是思考操作的行为和行为导致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多是学生边操作边进行的思维。操作结束后的思维多是产生结果后的思维,这样的思维一般都是一种享受性的思维,当然也有反思性的思维。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维,必须能够进行比较科学的思维。作为教师必须多做学生思维的点拨和引领工作。因为学生在操作中的思维比较容易进入思维的误区,也比较容易遇到思维的不顺。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做好点化的工作,那一个个学生将会是那样的豁然开朗。如学生的操作实践,就必须充分突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科学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些实验方案,我们也应当逐步甚至就是完全将权利和权力交付于学生,这样学生则往往会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形成自主研究学生实验设计的方法。如果学生在操作的思维中,教师再比较及时发现和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问题点”并能利用鼓励、表扬、启发、追问等方式,那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则会更为有效地增强。如教学《光的反射》让学生解决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1210、484。求通过各灯的电流之问题时,学生就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
三、让学生在思维中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党的十提出全面创新全民创造的口号适应时展的需求,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作为学校肩负着为伟大中国梦实现培养人才的崇高职责,有必要去激活学生的创新,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学生学习物理的创新创造,需要学生能够在思维中创新。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创新,其关键当让学生去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以比较理想的思维方式促进自身学习物理的思维创新。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创新思维存有两大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创新思维的欲望,不乐于思维的创新;二是有学生想去创新思维,但往往摸不到创新思维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物理形成学生思维的创新,首先必须激发兴趣,其次再去做些比较实实在在的引导性工作。如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商品生产不断繁荣的新时代的事实进行创新思维的激发。对于学生思维的创新,我们可以从相关的思维中活动中,渗透一些创新思维的方式,如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是从某一思考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一点联想到多点,在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广阔领域分别涉猎,如教学《声音的特性》就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小组去调查质量测量的精确度,学生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能够比较理想地进行思维,通过思维去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写出比较理想的探究过程报告,也发现着一定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75-02
从如何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分析初中化学的教学和实验课程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提升初中学习化学的学习成效。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不先进
在教学的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问题,义务教育的弊端在这里体现。首先,弊端存在教师给学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上,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于化学这门课确实不适合的,化学课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以及和生活息息相关,理论灌输式的方式就显得捉襟见肘。其次,化学课堂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但是很多都成了教师表演的实验教学,学生只看没有操作,或者只是看老师炒作,实验课也就跟理论课无异了。
2、教学设备落后
化学的教学和化学实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化学教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化学实验需要诸多的化学仪器和化学药品,教学才能正常的开展。然而,现在很多学校的现状是,教学设备老化,实验所需仪器不齐全,化学药品没有及时的淘汰更新,使得实验结果和课本理论的描述完全的不一样。课堂实验教学缺少了必备的实验的验证,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不佳,影响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薄弱
有好的学生也需要有好的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化学教师需要有着较强的专业化学基础知识,熟悉各种化学实验的操作。在我国的广大地区,尤其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初中的化学教师师资欠缺,落后的地区引不进优秀的人才,这导致初中的师资力量水平不齐,许多老教师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满足不了现在化学教学的需求,又得不到新的师资力量的补充,这也就导致很多中学的化学整体成绩低下。
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1)大胆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教学和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比高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改变。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程中来,所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生活现象结合,展开问题,如在学习“氧化反应”这一章时,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的水龙头以及铝制品和铁制品,观看随时间以及使用产生的一些现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对于铁为何会生锈,而铝制品为什么不会,铜制品为什么会产生铜绿等现象带有疑问,这不仅让学生从满好奇心,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2)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采用给班级成员划分小组,让小组成员对某些现象进行讨论,不仅能提升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能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疑问,在之后教师讲解过程中带着疑问去学习,事倍功半。例如,在石灰石加水生成碳酸钙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师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然后把实验材料交给小组,让小组自己讨论完成实验,期间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索实验结果。组员间相互协调合作,进行实验,期间如果有不清楚或者弄不懂的,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操作。这种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自助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3)将故事与化学课堂结合
教师可以在课堂引进有悬疑的故事,利用故事来创造了相应的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燃烧》的课程时,教师可通过讲述考古学家发现古墓这个故事展开,考古学家发现古墓,经查证是古墓的主人是一千多年的王侯,考古学家打开古墓墓门时,吓得魂飞魄散,墓内棺木上还有一盏灯亮着,当时他非常害怕所以逃走了,几天后,其他考古学家进入,却没有发现这这样的一盏灯,这是为什么呢?教师采用故事引导学生,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深究其答案,教师这时候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知识和实验会帮你们解开这个疑问,学生有了疑问和解答的途径,学习兴趣会逐渐加深,学习成效也就显而易见了。
2、引进新的教学设备
要让教学有更好的效果,创造教学环境,引进和完善教学设备是必要的,
教学设备的投入直接影响着其教学的质量。当然,化学教学的投入是比较大的,首先,化学教学需要配置校准的化学实验室。因而,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在这方面必须要有足够大的投入,保证教学能够正常的进行,其次,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保障设备老化维修,化学材料和化学药品的及时淘汰更新,为化学实验课创造长久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可以持续有效的进行。
3、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而影响化学课堂的教学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更新,要由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定期对化学教师展开专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定期更新,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互相间传播好的教学方式,让好的教学方式得到应用和普及。另一方面,针对偏远地区化学教师偏少问题,学校一方面要组织老教师进行培训,及时的更新化学知识,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与高校签订合同,让优秀的毕业生进入学校锻炼,既锻炼了毕业生的执教能力,同时也对偏远地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初中化学是化学课的入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化学教育的现状得出结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师资水平、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加大教育的投入等方面入手,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才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岗位. 探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时代教育,2013
关键词:中职;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99-02
前言:探索教学创新、优化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广大教师的基本执教原则。同时,优化课堂教学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其关键点就在于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由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积极与热情,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跨越。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行为心理学理论指出:借助动态的、直观的表象理解和认识静止的、抽象的事物是人们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教学实践中,许多中职生认为生物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知识点过于抽象,加之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致于生物知识在脑海中难以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阻碍了其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衍化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从而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突出了教学中的动态启发,学生能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比如,在学习遗传物质章节时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讲解,该知识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借助FLASH课件直观、动感地演示DNA的三维结构组成,便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形象化的感性认识;教师再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其教学效果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把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由此,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积极展开传统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让学生的内心形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和“悱”的状态,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比如,在讲解藻类一章节关于藻类植物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时,就可以创设情景:在刑事案件中法医常通过胃内硅藻的提取来判断溺水死亡是死亡后入水还是水中溺亡。通过这一假设情境的铺垫,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加深其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优化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得以顺利实施。
三、借鉴案例教学方法,训练思考能力
案例教学法对生物教学的顺利开展裨益颇多,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锻炼,还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快地掌握。因为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顺利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能力,使其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经历了“发现问题―自我分析寻找问题答案―小组合作交流意见―组间交流―形成探究成果”的整个过程,使其探究能力得以切实锻炼和提高。此外,开展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问题的看法,合作意识不断地提高,有利于集思广益,形成更加完整的答案体系和整体参与、共同合作的学习氛围。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案例教学法也是一样。比如,部分生物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法耗时过长、频率过高,则可能会影响合理的教学进度。同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测性,教学效果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中职生物教师应不断探索与钻研,结合实际生情、学情来创设符合生情、学情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四、实施激励教学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生物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教师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从正面加以引导和激励。同时,中职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心理素质尚未上升至成熟层,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在作出评价时,应站在尊重学生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出发点,通过细致的观察与访谈,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性格爱好、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宜的、目标多元化的、富有积极情感的评价语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点滴进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灵感。在教学评价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的完美发挥中张扬学生个性,促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五、学生主体参与探究,促进知识内化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当前教育界积极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行为诠释。基于这一教育环境下的中职生物教师,应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切入点,通过艺术性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以恰如其分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在推动由“带着知识走进学生”向“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化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比如,在讲解“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时,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教材知识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其中探究问题可设置如下:
1.同学们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通常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
2.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选题,以组为单位来各自设计一个与“食品安全”的小讲座。
3.针对现在环境状况,围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旨,分析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4.请每一个小组通过共同探讨来为老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早餐食谱。
通过展开这种知识拓展类的探究活动,学生通常参与度都很高,能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在充分的交流、辨析中促进了知识内化,也进一步感受到生物探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六、课堂渗透生命教育,激发生命共鸣
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如未能予以积极强化,对于个人与社会未来的发展形成都将有所影响。而生命教育能够通过对生命本身的描述和解析,引起学生内心对生命现象的共鸣,激发其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平等,学会尊重生命,是生物学重要的教学内容。广义上的生命教育基本理论是指引导学生关爱、敬畏、珍惜生命,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生活的勇气,培养责任感和社会归属感,完善人格,获得健康和谐发展。比如,在讲授“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相关知识点时,可籍此渗入生命教育来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存在的巨大意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电影《雪国列车》,借助电影中所描述的情节:“列车内自成系统构成了一个平衡的生物圈,人类作为平衡生物圈的一部分,人口受到严重控制……”来让学生了解到现在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的宝贵和不可替代,生物生存必然要遵从生命规律,了解到尊重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生物的保护,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站做义工、自己养植花草等“课外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发现生命美好的同时,也感知到生命的脆弱,折射出对生命的尊重,让学生看到生命构造的严谨和精致,生物圈的复杂和平衡,从而产生出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敬畏等情感,使之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要爱护周围环境,更要学会爱护自己,从教学点滴中融入对善待生命的呼吁――无论是对生物圈、动植物的学习,还是对人类生理的认识,生物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善待生命。
七、结束语
生物是中职抑或此后更高学段的重要学科组成,生物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优化生物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积累自身教学经验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的审视、构建、选择和改革,通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推进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孔静.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J].考试周刊,2013,(55).
[2]何钟磊.中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发[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王雅洁,蔡晶晶,宋小平.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见习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12,(04).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课堂策略
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这就意味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领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仅仅是“效率”与“目标”的实现,更不能将其窄化为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考试分数”,而是要紧紧抓住“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这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1. 讲述生物科技史,再现历史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科技史创设教学情境,介绍生物科技发现的史实、科学家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循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态度。例如,通过讲述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表1),经历了许多代科学家和很多典型的科学实验,终于基本上高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等,展示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根据光合作用研究史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是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的研究史一步一步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2. 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情景 自然科学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经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收集分析证据,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认识科学的本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要学的教学内容,使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主题,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意义的教学。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例如,呼吸作用一节课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对呼吸作用的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深入探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较好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也受到了相应的生命教育,使德育教育无痕化地渗透到了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指导生活的科学方法,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分层适度的作业设计和训练,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的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延续与补充,它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无效的作业将给学生增加负担,使其疲于应付,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保障。
首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布置弹性作业。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而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影响了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刚开始应放慢速度,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可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A级为全班必做题,B级为选做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破解往年的高考试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生物学学习热情和学习干劲。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能力;课堂模式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所以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很差。具体表现在: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点只是死记硬背,更不会利用自习课,不主动预习,不进行课后总结等方面。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应该学会如何去学。下面,笔者就简单说说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的就应该让学生说;学生能理解的就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难以理解的,则在关键环节上给与信息帮助,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思考得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想学、爱学。同时,还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且这样的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较为方便,不易遗忘。
二、改变观念与方法,提高教师实施素质
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直接参与获得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角色不是简单的传授者了,而应更多地起着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勤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即使学生犯了错也要注意方法措施,以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成为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直接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传统教育中,强调“师道尊严”,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这种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科学品德的形成将会起到抑制作用。在自主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应是平等关系,师生一起探索,一起思考。
教师应该多从学法上进行指导,而不是在知识上进行灌输。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更多更好的方法,才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从“教”变成“不教”,学生才能从“学”到“学会”再到“会学”。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教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状态与所需帮助做出判断,需要有适时适度指点的技巧,需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组织、协调学生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总而言之,自主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自主学习开展的关键
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则必须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高中学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大多有增强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这就为自主学习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表现为:正确了解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确学习目标的能力,拓宽信息渠道获得信息的能力,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探讨及获得帮助的能力,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力等。教师指导时因为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实施自主学习的早期一段时间里,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以上几个方面都分别进行细心地指导。
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是自主学习开展的保障
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之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从这个角度上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的无可推卸的主体责任心,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教师应该设法将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学生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性学习。笔者的做法是先逐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五、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方法,重新构建适应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都是可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陶晓东.《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