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的方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芭蕾基训;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7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98-02
芭蕾舞蹈作为人之讴歌,是对某种理想根基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是从理性世界的因果关系桎梏中释放出来的。因此,芭蕾舞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蹈演员或者是成为一名芭蕾舞者,付出辛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获得专业的,系统的芭蕾基础训练。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对芭蕾学习者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因地制宜掌握分寸
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说,我们在进行芭蕾基础训练教学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芭蕾舞者,应当具有良好的形体基础。因此,我们在进行芭蕾基训教学的时候,应当掌握基本的动作教学要领,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根据芭蕾舞蹈要求的人体结构,在舞蹈过程中身体的垂直位置非常重要,在表演的时候舞蹈演员需要始终保持非常高的平衡和稳定习惯,这样才可以呈现出高雅优美的芭蕾舞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对学生的身体特征进行了解掌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这样我们能够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例如我们要对学生保持稳定的能力进行训练,就要根据学生的盆骨状况,以及腰椎、胸腔和肩膀等部位的动作进行专项训练。
在学校中进行芭蕾基训教学,一般学校很难维持较长周期的教学安排。这就导致了学生接触芭蕾训练的时间不足,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在教学计划制定之前向广大的学生征集意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同时,芭蕾舞蹈教师不应该由于时间的压迫就盲目地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芭蕾基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高强度进行训练,不但达不到训练效果,还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其他课程量和课时的分布,保证学生在每个礼拜有至少6个课时的芭蕾基训课程。对于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师,应当从专业的舞蹈教师中选,这些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负责,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保证芭蕾基训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和提升,邀请更加专业的认识对芭蕾舞蹈教师进行培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
二、科学训练规范表达
在进行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规范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教学。在动作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人体的基本形态的认识,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人体生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身体四肢。在芭蕾基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对身体的各部位的训练,身体的五大关节部位肩、胸、胯、膝和踝,这五个部位在训练的时候都应当对称向外打开,学生的双脚应当保持一字外旋。这样可以使身体的线条获得最大限度地延长,从而增加了舞蹈动作的感染力。虽然这种外开状态是人体处于非自然状态时的状态,但却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舞姿和舞步的连接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在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应当增强这两个部位的灵活性,从人体美学的角度延长人肢体的长度。对于一些大幅度的动作,我们应当通过保持腿部的直,使动作更具有技巧和对美的传达。在直的基A上,我们还要通过立进一步展现芭蕾舞姿的形态美。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所采用的语言也要保持规范和精确,只有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师要传达的思想,进而才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应当在进行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针对芭蕾基训教学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难点部分的表达,逐字逐句地进行研究,怎么样的表达才可以既准确,又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而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准确指导,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提升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芭蕾基训的基本教学步骤,以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带领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和训练。而且不同的教师对芭蕾基训的原则和方法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教师应当保持一个宗旨,就是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芭蕾基础动作。在训练过程中,伴奏音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学生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能力。
三、组合训练注重顺承
组合训练是一种具有较高的逻辑性,训练过程更加复杂,但是更具有针对性的芭蕾基训过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动作之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应当更加重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对基本动作的应用能力,重视学生舞蹈动作的应激性,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这就是我们需要采取组合训练的原因,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的芭蕾舞蹈技能。要想有效地进行组合训练,我们还应当理解组合训练与单一动作训练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意识进行单一动作训练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组合训练,而组合训练又是对单一训练的一种综合运用和对单一动作训练效果的一种检验。因此我们在进行组合训练之前应当有系统的单一动作训练过程。这对于刚开始学习芭蕾舞蹈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芭蕾舞蹈动作之间的联系,能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适应。并且,组合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芭蕾动作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
顺承关系在芭蕾基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我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顺承相类似,也就是我们在进行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重视每一个舞蹈动作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单一的舞蹈动作没有办法完成,那么就无法完成一整部芭蕾舞蹈。由此可见,单一动作就像是一盘棋中的每一枚棋子,我们只有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顺承关系,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体。换句话说,我们应当通过对学生在芭蕾学习过程中对顺承关系的认识的强化,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训练,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芭蕾舞蹈,从而在表演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把握每一个动作,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例如,在芭蕾集训课堂中,单一的跳跃动作训练就包含了多种,其中每一种跳跃都是学生要牢牢掌握的。而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逐渐提高难度,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更主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这些单一动作之间顺承关系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芭蕾基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计划。教师应当对芭蕾基训课堂教学有正确的认识,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与学习。对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仍然需要广大教师的继续努力,共同促进芭蕾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亮亮.芭蕾基训中“开、绷、直、长”的训练方法及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12,(6):101-103.
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函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简单地概述一下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的知识,相关的表达式、性质、图像等等.每名学生回忆其中一点,其他人纠正和补充.通过回忆和概述,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而在课堂教学时,用已学知识的补充和提醒,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复杂的小知识点,例如:A∩B={x|x∈A且x∈B},A∪B={x|x∈A或x∈B}做成一些便利贴,贴在自己随时可见的地方,方便自己查阅学习.教师在课堂练习时,也可以在课件上或者黑板上备注需要的公式,既可以防止学生遗忘了公式不会解题,又能够给学生的思路提供一些小提示.
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很多时候,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演绎推理的要求很高,还涉及频繁的数值计算,因而学生经常觉得数学枯燥难学.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数学学习有难度,知识内容很复杂,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知识时,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路,多从图像入手,利用直线、抛物线、波形图等图像结合函数表达式讲解它们的性质,再慢慢地将图形进行组合、变换,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适应函数的综合应用.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复杂的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把需要用到的立体几何模型用制图软件制作出来,在讲解到相关知识时,调出相关模型,让学生从模拟想象变为直观感受.甚至在讲解到相关习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电脑作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看电脑验证的过程,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培养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多媒体教学的精确性和生动性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数形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教学气氛的课堂设计还有很多,例如分小组讨论、竞答比赛等等.总之,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设计让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发现课堂的生动有趣,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获得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提问方式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那么,针对数学学科,数学课堂,应该怎样去艺术的提问呢?笔者就“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与同仁交流。
一、直入式提问
直入式提问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进行提问。这样做,节约时间,教师不需要做大量准备,可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最本质的内容上来。
二、渐进式提问
渐进式提问是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渐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继续和深入。这种提问方式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又符合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性。它多用于具有一定教学深度或难度的知识点的教学,或是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教学。
【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片段
问题1:分别求出方程x2-5x-6=0,x2+6x-7=0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进一步思考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这个关系是否还适用?
问题2:分别求出方程2x2-5x+3=0,3x2+20x-7=0的两个根与两根之和、两根之积,并进一步思考:上述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何关系?
问题3:方程ax2+bx+c=0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是多少?
问题4:这个规律对于任意一元二次方程都成立吗?如方程x2+x+1=0,它的根也符合这个规律吗?
问题5:请你用数学语言表达上述规律。
这样通过低起点、多台阶的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层层深入,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由逐渐学会转化为会学。
三、迂回式提问
迂回式提问是对需要提出的问题暂不提问,而是先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然后看准时机,再托出要提出的问题。这样可起到奇峰突现、豁然开朗的作用。
【案例2】“同类项”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提出:小昆、小强买气球准备参加游戏活动,每个气球x元,小昆买了4个,小强买了3个,两人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一共有两种不同结果:(4x+3x)元和7x元。对7x这一结果教师进一步追问:7x是怎样得到的?有的是先算出两人一共买了(4+3)个;有的是用线段图表示;有的是用乘法分配律得出的。接着教师又提出:多项式3x2y-4xy2-3+5x2y+2xy2+5各项中,哪些项可以合并为一项?为什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解惑、启发,观察各项所含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有何关系?之后教师才提出本课学习的问题——同类项。
这样,教师在教学开头并不直接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问题,而是先提出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后,教师才点明主题——同类项。这种弃直就曲的提问能激发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比较式提问
比较式提问是运用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提问。它可以在同种事物或不同种事物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或不同点,加深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
【案例3】“二次函数图像的复习”的教学片段
问题1:抛物线顶点在原点的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如何?
问题2:抛物线顶点在X轴上的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如何?
问题3:抛物线顶点在Y轴上的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如何?
问题4:抛物线图象经过原点的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如何?
问题5:抛物线与坐标轴有三个交点的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如何?
问题6: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的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如何?
这些问题看似孤立、互不相干,实则云断山连,密切相关。通过6次比较式提问,原题的答案便云开日现了。
五、分割式提问
分割式提问是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进行的提问。如果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案例4】“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问题: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中,李森和爸爸妈妈一起随旅行团去某地游玩,团体票的票价显示:成人80元/位,儿童60元/位。已知这个旅行团买门票共用了1600元,你知道这个旅行团里有成人和儿童各多少人吗?如果你解决上面的问题有困难,不妨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上面的问题中涉及了哪些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问题2:这些量之间有何关系?能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问题3:怎样求这个数学问题的解?这个数学问题有几个解?哪些解是符合实际意义的?
这样,把问题化整为零,把3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六、扩展式提问
扩展式提问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同与此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提问的方法。这种提问能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5】“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片段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任务。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必须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如此挑战,我该怎么做呢?在此我想提出几点看法,供同仁参考指正。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伟大的教育学家韩愈曾说过: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自愿的去接受教育并乐于向教师请教,快乐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对此,我们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热爱学习的,都是有旺盛的求知欲的,都是能够改正错误的。不仅如此,在平时中还应该多鼓励引导,少批评训斥。
2.在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
初中的学生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在作文课上,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用希望激励学生,"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如此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同样是犯错误,如果教师一味的指责,只能加重学生的心里负担,对学生的发展一点都没有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加以疏导,帮助学生去克服困难,给予鼓励,那么,效果将显而易见。同样的事情,仅仅两种态度,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3.紧跟时代潮流,重视合作优势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方式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教师的观念和自身素质等原因,在课堂教学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形式化倾向。基于此,我们在调查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着重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1.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我们从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合作时机的选择、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探索。
①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第一,增强合作意识。我们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数学实践活动,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二,训练合作技能。训练学生合作技能要达到“五个学会”。
其一,学会讨论。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小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要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其二,学会倾听。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完整,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其三,学会表达。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为此,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二是要创设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宽容。
其四,学会组织。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其五,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以上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合作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加以落实。
②对选择合作时机的探索。
我们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从以下几种情形进行探索。
情形一:在新旧知识(后续性知识、相似性知识)衔接时,进行合作学习。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差异,有的同学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同学却感到很困难,这时,让小组同学合作讨论一番,说出各自的看法,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识的效果,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情形二: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加上老师点拨,会使学生的思路茅塞顿开。
情形三: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进行合作学习。在教材中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发现、探究总结规律。
情形四:解答“开放性”问题的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让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看待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情形五:复习整理阶段的合作学习。对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梳理,可安排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帮,从而达到了补缺补漏、综合提高的目的,同时解决了差异问题。
③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一是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二是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采取讨论、举例、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2)合作学习的其它形式及效果。
“小组学习”不是“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灵活运用可能的教学形式,包括全班讨论、师生问答与集体评价等。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小班条件下比大班条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好,这与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作用的程度有关,然而两种情形下都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后不知所云的情况,正如郑毓信教授分析的那样:“数学教学可以如此组织以使学生参与到积极的互动之中但却没有实现任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也会有这样的学生,他认为在别人看来是很有成效的课堂讨论,对其而言只是分散了他对于数学概念与所倾向的方法的注意。”与之相反,某些学习内容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画一画、算一算,然后在进行全班讨论、师生问答,学习效果还好得多。这是因为数学教学提倡冷静的理性分析,数学学习似乎也更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对待“两级分化”现象的态度不一样,关注的“两级分化”缩小,忽视的“两级分化”扩大。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对后进生和弱势群体给予了更多帮助。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内容的确定。《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的直接经验少,他们的学习还是主要依赖间接经验。因此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问题。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后续性知识、相似性知识)衔接时,启动学生已有相关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效果较好。所谓后续性数学知识指的是与已学习过的旧知识相联系的那部分新知识,比如:在学习6加几、7加几、8加几、9加几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习多位数乘两位数。相似性知识是指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相同或相近的知识,比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考过程是:看大数,拆小数,凑十,十加几不进位;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利用等积不变的思想使用转化策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设计好活动。比如“商不变的规律”教学,我们有位老师组织如下的教学过程。教师先提出问题:尝试编出一道除法运算题,使得商是5,然后如何变化除数与被除数,使得商仍然是5同学(或者讨论小组)经过思考后,可能会就具体的算式发表类似的意见:被除数乘某数,除数乘某数,商都是5。教师清理学生的思路:是不是被除数变大,除数也跟着变大,商就不变?经过进一步计算和思考,部分学生可能会得出一般的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最后,教师还要求学生验证这个结论。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意的问题。调查发现,常态下课堂教学和各类公开课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出现某个问题,随即让学生交流;让学生探究,课堂结束学习内容仍未完成或教师成为旁观者。为了提高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研究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没有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缺乏基础;没有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深入。第二、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 第三、在探索过程中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探索活动,教师不仅要给予启发、引导,而且应适时地进行归纳,示范阶段性结论,明晰进一步探索的思路。对于进行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努力使他们也能参与探索活动并积极地思考。
3. 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1)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进行操作的内容,使动手操作与一般的课堂游戏区分开。为了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我们对和西师版实验教材中设计的利于学生学习数学进行操作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如用小棒、图片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摸球游戏等。
(2)在借助动手操作对数学的理解过程中,我们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因为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二是操作活动适量、适度,不要动辄就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当学生的主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实现“活动内化”。
1.Thinkpairshare.实施步骤: a.教师提出问题或论题;b.学生思考;c.两人一组(同伴)讨论;d.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和全班交流共享。这种导入可以应用于听力、口语、阅读训练。笔者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第二语言习得”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的Thinkpairshare的问题是:Do you think you are a good language learner? Why do you think so? Do you think this is due to linguistic, psychological or social factors? What are your reasons for learning and/or teaching L2? (linguistic, psychological, social...)Why do we need theory to understand language learning?(What is a theory anyway?)
设置好这些问题之后,老师还提出一些要求:思考8分钟;与自己的同伴分享6分钟;用不到1分钟的时间将同伴的思考结果介绍给全班同学。这种导入方法的好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听、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这个导入形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种导入的规则比较简单,对学习者的要求也比较低,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活动与传统的对话练习(Pattern drills)是有区别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任务不是对某种对话模式进行模仿,更不是将示例对话简单背诵;学生要围绕给定的话题设计语言内容,规划语言表达的方式,以交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2.Find the fib.这是一种很新颖的导入模式。实施步骤: a.教师分发阅读材料,学生阅读;b.小组其中一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写出两个正确叙述、一个错误叙述并读出;c.其他三个伙伴判断哪句是错的;d.猜完后,全班学生说出错误的一项。笔者在马里兰大学接受培训时老师的做法如下:老师在PPT上列出三个描述自己情况的句子,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学生阅读后按照自己的常识来判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描述,大家就像做石头剪刀布游戏一样同时伸出手表示错误陈述的序号。通过这种方式,老师用游戏的方式介绍了她自己,同时也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其中。介绍完自己后,她要求我们也按照这种方式介绍自己。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听力、阅读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
3.Icebreakerbingo.这种导入方法叫破冰游戏。icebreaker是避免冷场或者打破尴尬的事情或者人。这种导入方法的目的就是活跃一下气氛,或者让大家感到放松。设置导入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有目的。实施步骤:a.教师提出问题;b.学生带着问题去询问不同的人,找到答案;c.记下姓名;d.当一行或者一列的问题全部找到答案后就说bingo. e.说bingo的人将所有的答案陈述给其他所有同学。笔者在马里兰大学接受培训时,老师设置的内容涉及时态,现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Find someone who...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怎样学。教学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三大转变:一是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三是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由课堂活动的统治者、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和与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畏惧了,教师应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三、教师教学角色的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习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要。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主学习,其基本品质是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而“我要学”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需要一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的时候,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二是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其次,培养学生具有“我能学”的心理意识。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学生的独立要求,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教师现在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我能学”的心理意识。 再次,培养学生具有“我会学”的能力品格。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改变传统的“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的模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和研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五、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
“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有的教师把课堂“对话”理解成“问答”,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一问到底”,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
有的教师把目前提倡的“活动”形式化。实际上,科学的课堂活动,首先是实质性的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等内在精神世界产生活动;其次是既要让学生动,又要让学生静,该动时动,该静时静。
有的教师以为“现代教学媒体”就等于“现代教学观念”。于是,一些多媒体教学走入误区,不管使用价值如何,课件一律制作的非常华丽,可无谓的动画、声音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
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夸奖,单调而优美的夸奖一点也不吝啬地给了学生,还不断听到掌声阵阵。科学的尊重观绝不拒绝批评。课堂上教师过多的随意性夸奖实际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它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甚至诱导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品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四个虚假”即“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虚假渗透”。
“虚假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这样的自主导致了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的失控,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多数问题讨论浅尝辄止。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怎样学。教学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三大转变:一是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三是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由课堂活动的统治者、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和与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畏惧了,教师应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三、教师教学角色的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习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要。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主学习,其基本品质是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而“我要学”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需要一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的时候,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二是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其次,培养学生具有“我能学”的心理意识。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学生的独立要求,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教师现在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我能学”的心理意识。
再次,培养学生具有“我会学”的能力品格。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改变传统的“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的模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和研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五、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
“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有的教师把课堂“对话”理解成“问答”,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一问到底”,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
有的教师把目前提倡的“活动”形式化。实际上,科学的课堂活动,首先是实质性的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等内在精神世界产生活动;其次是既要让学生动,又要让学生静,该动时动,该静时静。
有的教师以为“现代教学媒体”就等于“现代教学观念”。于是,一些多媒体教学走入误区,不管使用价值如何,课件一律制作的非常华丽,可无谓的动画、声音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
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夸奖,单调而优美的夸奖一点也不吝啬地给了学生,还不断听到掌声阵阵。科学的尊重观绝不拒绝批评。课堂上教师过多的随意性夸奖实际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它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甚至诱导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品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四个虚假”即“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虚假渗透”。
“虚假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这样的自主导致了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的失控,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多数问题讨论浅尝辄止。
【关键词】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论
职高数学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通常面临很多问题:学生的基础薄弱,兴趣不大,理解困难.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职高数学的教学困境,一直以来都是任教老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笔者也在不断地探索中,总结了一些心得和经验.
一、弥补学生的薄弱基础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每当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时,往往是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理解消化,没有学生能够和老师的提问达成互动;而老师则误以为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最终导致课堂气氛冷淡,教学效率低下.
不可否认,大部分职高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相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要略逊一筹.教师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味抬高标准,用普通高中学生的授课难度和速度去为职高学生讲课,更不能因为学生的薄弱基础而减少自身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反应略慢,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要适当检视自己的例题选择是不是太难,讲解是不是太快,来适应学生的节奏.
对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例如:
教师在讲解到函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简单地概述一下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的知识,相关的表达式、性质、图像等等.每名学生回忆其中一点,其他人纠正和补充.通过回忆和概述,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而在课堂教学时,用已学知识的补充和提醒,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复杂的小知识点,例如:A∩B={x|x∈A且x∈B},A∪B={x|x∈A或x∈B}做成一些便利贴,贴在自己随时可见的地方,方便自己查阅学习.教师在课堂练习时,也可以在课件上或者黑板上备注需要的公式,既可以防止学生遗忘了公式不会解题,又能够给学生的思路提供一些小提示.
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很多时候,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演绎推理的要求很高,还涉及频繁的数值计算,因而学生经常觉得数学枯燥难学.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数学学习有难度,知识内容很复杂,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知识时,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路,多从图像入手,利用直线、抛物线、波形图等图像结合函数表达式讲解它们的性质,再慢慢地将图形进行组合、变换,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适应函数的综合应用.
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复杂的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把需要用到的立体几何模型用制图软件制作出来,在讲解到相关知识时,调出相关模型,让学生从模拟想象变为直观感受.甚至在讲解到相关习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电脑作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看电脑验证的过程,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培养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多媒体教学的精确性和生动性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数形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教学气氛的课堂设计还有很多,例如分小组讨论、竞答比赛等等.总之,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设计让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发现课堂的生动有趣,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获得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培养工作而言,职高的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职高在高中阶段就进行专业划分,对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一教学目标对职高数学的课堂教学也有着方向上的指导作用.
任课老师需要根据职高的培养目标制订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计划,把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社会应用结合起来,多多结合实际案例来编定习题.例如:
在复利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习题为学生介绍储蓄、抵押贷款方面的知识.房贷、车贷等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把它编入例题之中,设定贷款额、月利率、贷款期限,计算普通利息下的每月还款额和复利情况下的还款额,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合适的贷款金额和贷款期限,把普通储蓄与复利投资相比较等等.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计算机相关知识,教学生如何利用Excel操作复利的计算.让学生在手动进行简单的复利计算后,用计算机进行验证.
一方面,教师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相关的专业行业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发现自己在应用能力方面的长处和不足;另一方面,应用类题目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无用的,它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金融、计算机程序等等职业的知识支撑.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会提高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和参与度,来充实自己的数学知识.
总的来说,职高数学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数学水平、应用需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多一点耐心和辅导,为需要专业拓展的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性、实用性的指导训练,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好数学的同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战平.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历史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历史课上,可以用讲历史故事的形式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如,讲《第二次中列强的暴行》中“”时,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控诉。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二、教给学生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因此,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而且也会取得良好效果。顺口溜记忆法。比如,清朝皇帝的顺序:入关前:努皇(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前,顺康雍乾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后,道咸同光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数字概括法。数字概括法指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记忆。例如,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精简浓缩法。如,内容,可以浓缩为“四提倡四反对”等等。记忆方法很多,还有表格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等,不再具体列举。
三、教给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在历史教学中,重视运用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方法,来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如,讲授《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中“日本明治维新”时,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四、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提纲导读、重点探索等多种方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讲授《美国的诞生》时,利用背投列出提纲,即背景、根本原因、导火线、经过(六件大事,即:爆发、建军、建国、转折、胜利、结束)、结果、影响,然后指导学生按提纲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了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28-01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改革的意思就是将原有的的思想限制给打破,使思想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创建新气象。想要推动时代的进步就要实施正确和科学的改革措施,将自身的价值体现出来。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知识还是科技都在快速发展,可是在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技术人员却没有很好的知识水平。而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从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语文就是职业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在中专生进入学校之后就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一星期语文课占很大的比例,每周达到4节,学习的时间也有两到三年,看得出来,语文作为基础课程,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中专生并没有认真的去学习,而把大量精力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语文也是应付了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要想培养符合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对语文基础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
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2.1 教材内容陈旧单一,主次失衡
教改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旧观念丢掉,注入新观念,但是教改的前提就是对教材进行改革。过去的教材内容跟不上现在的时代,思想也是很久以前的想法,和现在这个时代的新观念已经格格不入,学生在看语文书的时候只会感到老掉牙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阅读”和“写作”很是注重,其实这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按照新教改的精神,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听”和“说”上面,中专学校现用的教材对这方面也没进行明确的强调。
2.2 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
在过去进行语文教育的时候,将语文划分到工具功能上,老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没有对整篇课文的感悟进行点拨,而且在进行教育的时候都是按照一种思想进行教育,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挖掘,所以可以看出,强调创新思想和个性的张扬是现在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在进行语文教育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固定程序的教学,要知道,在教学的观念中,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和学生能接受多少知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生命的感悟。
2.3 教学模式呆板单调,跟不上时代步伐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专业课是最受到重视的课程,在专业课上不仅用到加拿大CBE教学的模式,还用到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基础课程并没有运用以上的模式,往往采用的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辈子”的模式。可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上不上时代步伐了。总之,中职学校的学生占得份额不多,而且进中职学校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好,对学校提不起兴趣,往往是家长要求来学些技能罢了。所以普遍的学生认为文化课根本就没什么用处。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讲,语文是所有课程的基础,中职学生进入社会,语言水平和素质水平都是必须加强的,所以,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面对中职生语文的基础较差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掌握好难易程度,适度地进行教育。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把重点教育的内容放在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和写,只有将这些基本内容掌握好了,才可以进行强化训练,高中生和中职生是有差别的,高中生是为了高考,中职生是为了学技能和提高素养,所以不可以把高中生和中职生一样对待。
3.2 结合中职现状,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中职生的语文能力的要求都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说,读,写”三项内容上,现在的教学中,在“说”的这一方面,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便在将来的求职中,能熟练的介绍自己,表现自己。在读的这一方面,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在“写”的这一方面,老师应该摒弃掉高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学生一些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如写信、写假条、写自荐书等。
3.3 围绕中职实际,科学选用教学方法
在如今的社会中,教育界非常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另外,在新教改的过程中,又提出一种“行为导向学”,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它是一种以行为的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他的主体是全体学生,由多种教学方式构成。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四种。
(1)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指的是人为的去仿真某个实践教学的情境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指的是借助某个问题,来与学生共同的讨论和分析。
(3)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协作完成某个工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老师和学生来扮演某个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3.4 发挥教师形象魁力和情感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上,老师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老师的上课情绪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生。所以老师应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包括脸部的表情、衣着穿着是否得体大方,是否亲切和蔼等。因为当学生见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老师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喜欢上这个老师,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课堂上老师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绪,切不可把自己在别处受到的委屈发泄到学生的身上,这会对学生的心里造成不好的影响。教育也可称为爱育,老师要热爱学生,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各方面的问题,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潜移默化的。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当前中职教育情况,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看法和策略,用全新的思想来看待这种新情况。在教学活动中,要大胆想象,冷静思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利用中职教育现有的良好的教学条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在“说、读、写”三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要让学生乃至全社会的人都认识到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2008(8):225.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先设制一个实验情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上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再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叫上几个学生各拿一根钢丝去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是确定的,所以总是刺不中水中的鱼.这时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拿出来,让全班学生看看,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而没有落在鱼的身上.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没有刺中鱼呢?要想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将光学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通过实验把学生带进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起来.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活、变美,并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要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考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故事情景、实验情景、漫画情景等,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压强”时,可先用幻灯片播放一幅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幻灯片中的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往下沉,四周无人,情况十分危急.请你为三毛出出主意,通过这幅漫画情景,自然把学生带进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大家都主动替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教师适当给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应用所学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建立起正确的认识.例如,教授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首先进行问题情景:怎么样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呢?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想办法,想出的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想出许多可行的办法:诸如把衣服放在炉火旁边烘干、用电风扇吹、用电熨斗烫、尽量把衣服摊开一点等等,再引导学生从上边可行的办法中,总结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温度、表面积及空气流动快慢.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新旧知识两头抓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适当运用化学故事讲解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化学史料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化学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化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些体会。
1、用于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
2、用于教学过渡,设疑启智。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巧妙的过渡既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同时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带入知识新天地。例如,讲完“硝酸跟金属反应”向“王水”过渡时,可以这样处理。设问“有没有比硝酸的氧化性更强,能氧化金、铂的溶液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例为证。可以讲一个“玻尔巧藏金质奖章”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占领了丹麦,下达了逮捕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的命令。玻尔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和防止诺贝尔金质奖章落入法西斯手中,他机智地将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特殊的液体中,在纳粹分子的眼皮底下巧妙地珍藏了好几年,直至战争结束,玻尔重返家园,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在学生惊奇之余,又反问:“你们知道这种能溶解金的溶液是什么吗?”故事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硝酸”“王水”的氧化性及“王水”的成份,这几个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用于结课,延展知识。科学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果艺术,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化学故事应用于课的结尾,能借此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使此课的“尾”成为彼课的“头”。例如,在“乙醇”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个“造酒不成变成醋”的故事。相传杜康是制酒的鼻祖。杜康之子黑塔子承父业,移居江苏镇江一带操起了造酒的行当。有一次,黑塔根据父传秘笈将谷物薰熟后放入酒窑发酵,后来有事外出,一去21天。回家后,方才想起先前的一坛酒,他想这坛酒肯定变质了,慌忙来到酒窑,揭起盖子,意外地发现,酒坛中飘出一股清香,酸中带甜,酒不仅没有变质,反而变成了另一种东西,黑塔就把它称为“醋”(意在“廿一日”加一个“酉”字),于是,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品--醋就来到了人们的餐桌上。那么,为什么酒会变成醋?这中间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呢?这样的提问,自然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悬念,促使学生课后自觉地、主动地去预习、去讨论、去探索,为下一次讲“乙酸”打下了伏笔。
4、用于理解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往往埋怨化学知识抽象、难懂,认为化学反应看不见,摸不着。化学故事则可以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之具体、通谷易懂,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四、课堂上的提问教学
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常常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有效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更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创新方式 小语课堂 教学 有效性
在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尽管老师千辛万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的时候,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不坦然面对这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深刻体会到要想提升小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拥有有效教学的思想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师生互动方式,乃至转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这才是增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方案。就此问题,笔者浅谈如是:
1 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大家知道,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讲究教学的效益。解决教学中效益的问题,要看自己教学行为是高效的、是低效的,还是无效的?在我们每位教师进行的教学活动中,也就是在自己教学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看一看自己的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换句话来说,就是学生在你的一段时间教学之后有没有进步或者得没得到相应的发展是衡量自己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标准,也可以说是唯一标准。
为此,必须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进而实现“教学”本身所具备的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进行学习的所有行为功能。教师一方面要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再一方面,教师要指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适时采用得到学生欢迎和可以使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2 转变并创新方式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
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只有转变并创新方式,才是提升小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具体归纳如下:
2.1 我们要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
一要运用好情感激励策略提高的学生创新素质,确保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二要运用氛围营造策略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进而确保当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三要运用方法创新策略,因为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有着密切的相关。方法创新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促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四要运用知识拓展策略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
2.2 我们要注重师生互动方式的创新
我们要实施良性的互动策略,做到言说互动、情感互动、角色互动、信息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组互动,演绎出丰富多彩的课堂面貌,为此要使互动方式做到“一个定位”,即: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三个建立,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三个贴近,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教材实际、贴近教学流程实际。三个把握,即:把握互动的时机、把握互动的分寸、把握互动的深度。三个注重,即:注重互动话题的选择、注重互动方式的选择,注重互动途径的选择。进而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趣味性、生动性、生成性、全面性、全体性,促进师生互动,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铺垫成功的途径。
2.3 我们要注重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同样是五年级的《对称的美》一课,在以前的课堂上,笔者会综合运用录像、投影、录音机等演示实验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教学中那些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有了良好的展示机会。只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活、活泼。如今,再上这节课,笔者会精心准备该课的课件,用动画再现蝴蝶翅膀的不同旋转角度,从而由静变动,很好地诠释了轴对称、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等一系列概念。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根据对称的特征也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生生互评与师生互动将课堂教学推向了。
以这一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授课方式与利用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演示内容的深度不同
关于度数的旋转展示比之前的静态讲授清晰明了得多,笔者通过课件能准确地把整个旋转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动态演示的全过程,深刻揭示出对称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突破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同
录像只放映了美丽的蝴蝶,信息量有限;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特别是网络的应用和光盘存储技术的成熟,使得大容量的多种形式的信息有了可以传播和应用的载体。教师既可以从网上查询和下载有关的资料,又可以从光盘中选取所需的图片资料,并运用计算机软件中的图形处理功能对图片进行所需的编辑、剪接及处理加工,扩充了信息的来源,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3.课业的效果不同
之前的作业笔者采用的是套色剪纸的方法,蝴蝶做好后又在它的背后加了支撑条和拉杆,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制作时间较长。而现在的作业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缩短了完成作业的时间,丰富了作业内涵,便于学生动手也便于教师监督、评价。计算机成为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让学生观察、思维、实践、交流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助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培养能力的效用不同
按照常规,学生在学习完基础造型之后才可以进行图像的设计,否则即使有好的创意也无法将其表现出来。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通过电脑绘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绘画基础及技巧的不足。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顺利地表现出来,并且能快速地、不留痕迹地反复修改,使作业完成得既有创意又有技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用电脑设计图像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信息技术应用应避免的误区
1.减弱教育的本质作用,趋向于娱乐化
美术课亲近自然、亲近实物、亲近人的特点尤为突出,把所见所闻内化成自身的、美的感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见所闻的经验与技能内化成自身的经验与技能更需要长时间去训练与感悟。虽然信息技术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我们的思维与愿望无需等待,使我们的学习与见闻无需远行,在一室之内都能实现,但这样一来美术教育贴近技术的多了,贴近生命认知的却少了。
教育本质最直观的表现是使学生的心智得以丰富,但经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在学生心智丰富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课堂中变化的多、精美的多、动手的多,在心智丰富与提高上就弱了许多,而那些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的班级从课后的作业与课堂的评价上都有很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在心智的丰富上有更多的实例可以去强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灵性的开启重视得不够,在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课堂强调的是技术性与课堂的特定性,学生的整体性。灵性的开启因人而异,强调的是特殊性,灵性的开启重在对实物的感受与想象的跳跃,强调的是抽象的感悟而不是具体的技术与课堂,美术学科的灵性的开启可以通过户外活动与课堂外的参观学习,重在对实物的认识与思索,每一件具体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有灵性的艺术品。当面对大量的有灵性的艺术品且进行长期的观察与润泽,学生的艺术素质才可以提高,灵性才能得以启发,反之特定的课堂无论技术何等先进,表达何等到位,学生何等投入都是过眼云烟,灵性的开启都是引而不发,无以达成立体性与连续性。灵性的开启更多的是人文性,而不是技术性,重在感悟与陶冶。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要有更多的自然气、书卷气、艺术气、人文性、开放性。在这样的长期的连续感悟与熏陶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开启。
如果主要的东西表达得不够清楚,迎合的太多,整体性不够,让人记住的只是单个的画面,让人感动的也只有一个个的图像,就忽视了文明的传承与心灵的沟通。
2.降低教师的主体地位,趋向于格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