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

第1篇

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对这些方面比较忽略,致使在室外教学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室内理论课的重要性。为更好地教学,总结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按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

教案编写安排要对教学内容分清主次,有所选择,教案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培养能力。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作指导。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掌握适合个性特点的体育学习方法,进而为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扎实的基础。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体育学案自然要设计教法与学法,只有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做好课前准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把所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不断提高老师各方面知识素养。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讲解中,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对重点内容讲解要认真、细致、充分,但是语言要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简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讲解的内容要使学生易于接受,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不宜太深太难,只有平中创新,引发兴趣;同中求异,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强化兴趣;重视鼓励,发展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二、抓住学生心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中学生正处于好幻想,求知欲高,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个性等各种心理特征都趋于稳定和发展的年龄阶段,教师要结合大纲及学生心理制定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求新、求趣。为使学生更愿意学,不感到理论健康知识枯燥、乏味,可适当穿插一些体育趣闻、历史演变(运动项目)、个人故事,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树立崇高理想。例如我们在讲足球运动规则时,可把足球运动的历史演变,运动中的趣闻和足球运动史上名人故事穿插其中,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规则,又从中体验了乐趣,并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扩大了知识面。

三、把“五性”融为一体

第2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3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学习正确的锻炼方法;掌握必备的体育锻炼及生理卫生、运动保健的知识和要求;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惯。

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教学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体育理论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和改进:

一、注意体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学科,涉及面广。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师不仅要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要注重平时体育资料的积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体育教师只有能够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立足课本,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立足于课本,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抓住学生的普遍性。

1、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根据学生生理上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初步了解人体结构、机能和身体生长发育的知识。

2、结合实践课的教学,有机地渗透相应的教学内容

通过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操作,促使学生了解体育和卫生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个人生活卫生、公共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

3、结合实际,传授基础知识,做到学有所用

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和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以及学生爱好的体育项目,积极开展体育理论课教学。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

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不能凭兴趣出发,还要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正确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个学年乃至整个小学阶段都能够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科学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效果,也体现出教师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的高低。

1、根据教学内容,搜集参考资料,精心编写教案

按教材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好教案的讲解与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数据及事例,补充到教案里去,以增加课的趣味性。另外备课还要考虑到上课时遇到的突发事件,例如学生可能会问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或者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不认真听讲等现象,这些都要准备考虑充分。

2、准备好必要的教学工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授课中应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五、课后要反思

第3篇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并行的我国的四大教育之一,其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我国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除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学校体育能有效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体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来完成的。而在当前的新教学环境下,我们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期我们体育工作者思考和改进。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仍沿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即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偏重于教师教法、教学活动组织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程式化、机械化地教,学生呆板地跟着教师学。至于学习什么项目、动作,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学习。这种传统的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弊端是,会助长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惰性,进而形成被动地、消极接受体育知识的心理定势,使学生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模式与创造力。

2.体育教学缺乏规范性

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实效性、针对性、职业性。在职业学校的体育师资及开课情况方面:有的学校由专职体育教师按课表上课;有的学校则由班主任或其他专业课教师兼职,上课的方式多由学生自由活动,课程设置既无教学目标,也无教学内容;有的学校未开设体育课。

有的学校体育教师有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进行也较规范;有的学校大部分教师无教学计划及教案,上课内容随意性较强;而有的学校竟然未建立起体育教学应该设置的体育课教学常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在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单调、时间少,体育教师专业相对集中在大球类及田径项目,体育场地及器材偏少和简陋,仍沿袭每周集中两节体育课的安排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过程受到严重挤压,学生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掌握不牢,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无法实现。

3.部分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

部分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的开展体育教学和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体育教学事故的频发,教师担心学生受伤害而承担责任,相应的减少了学生的运动时间和参与运动的机会与频度。

4.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薄弱

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项目掌握得少且水平低。学生对体育运动常识,如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营养与健康等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不高。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有厌学、逃学等情形发生。

学生学习意识不强。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及知识层次表现为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甚至在初中时课堂出勤率较低,当然也包括体育课。绝大数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密,这种情况会导致体育教学缺少实效性。

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1.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使学生在校期间提高学习体育知识或技能的兴趣,掌握一项或多项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从而增强学生体质,为将来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当安排些体育文化及体适能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了解和认识后,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自觉和快乐的锻炼身体,从而愉悦身心,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安排上,应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形体健身类运动、球类运动、传统体育运动、体育游戏等。基本的体操类运动,如垫上运动和攀登爬越等项目也要有所安排。这些技能的掌握,对学生在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如遇到突发或紧急情况,可以成为紧急避险或急救的重要方法。

体育授课内容与学生的职业或专业结合起来。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适合的体育教学内容,利用体育课强化学生专业特点,突出职业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可以按专业分为坐姿类(伏案类)岗位、站姿类岗位、户外作业类岗位和其他类岗位。例如,坐姿类岗位的职业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头、颈、肩呈现“低、弯、俯”状态,容易造成腿脚不灵,颈椎病、腰痛病和坐骨神经痛等职业病,这就平时加强颈、肩、腰、腿等部位肌肉的练习。

2.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社会上需要具有适应社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实践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如何为教学服务,如何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由重教向重学方向转变。

(1)做好体育教学前的准备

体育教学前的准备对授课质量的优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多媒体及网络信息的高度发达,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和素养会较高,体育教师如果对相关体育知识不熟悉、不了解,将不利于课堂的组织和开展。体育备课是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首要的、最基本的环节。此环节教师应该掌握所授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好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进行启发式和因人而异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保障有限的学时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锻炼方法,和提高体育课锻炼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第4篇

关键词 贵州省 中职学校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教学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即是教与学双边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过程。

1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目前体育教学目标现状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的特点,对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七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2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开设情况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开设率达到了100%,但是满足四个学期都开设体育课的只有47.6%,还不到一半,另外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只在两个或三个学期中开设体育课,使体育课的课时达不到纲要的要求,导致这样的原因据笔者了解主要是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后一年或者一个学期都要进行一些考证或者考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学生能够在全国的考证或者考工时能够顺利拿到考工证,毕业时都能持双证就业(即毕业证和考工证),都把学校的体育课进行压缩,在后一年或者一个学期都进行考工课的学习,而把体育课都给删除掉了。

3 贵州省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情况

贵州省中职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比较原始,而且在学校的体育课的安排也比较单一,因此,在体育课的分班主要形式为按原行政班进行分班教学,这样分班形式简单,省事,而且现在的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都是在采用课时制教学,教师的课时费用也是按所上课时支付,如果进行了分性别或者按健康、按年龄分班进行教学,无形当中就会出现增加学校支付课时费的情况,为了减少开支,贵州的多所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还是采用了按自然行政班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对于这些现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各不相同,对具有相同专业特点的班级进行分班、分组或者分专业进行教学,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且还能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基本上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

4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上课情况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持教案上课的比例还是比较高,这与贵州省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自2000年以来学生的生源竞争非常激烈,各校为了能争取到更广泛的生源均对学校的教师上课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有些甚至把教师的上课情况列为年终考评的主要内容,其中就包括了教师上课是否有教案、是否使用普通话、是否准时上下课等。但这些要求在贵州省的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流于形式了,比如教案的检查只是针对开学前进行检查,而课中检查的学校几乎为0,这就造成了虽然有教案,但许多老师并不是按教案的编写进行课程的教学;还有准时上下课,许多老师都做了,但在课中没有学校的监督,就造成了贵州省中职学校当中大部体育教师都能准时上下课,但课中完全是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是上课带带准备活动,下课结合点点名,中途一个篮球上一次课的体育教学现象。

5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情况

由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项目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和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需求,因而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使体育教学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主要原因:①中等职业学校在体育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受到普通中小学的影响;②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缺乏对学校体育内容的创新研究。说明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上创新能力表现得较为薄弱。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专门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工人,开设的专业有着和其他高中阶段不一样的教学要求,它对应的专业性较强,如幼儿师范专业可以对学生进行韵律操、舞蹈、形体操等训练,计算机,缝纫专业伏案时间长,对颈椎和背部肌肉作用的时间长,可以加强对颈部腰背部肌肉的训练,如广播体操、引体向上等运动;商贸专业、卫生护理专业对形体仪表举止要求严格,可以加强学生的形体、灵敏的训练,如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的训练等等。另外,中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的时候,在这个时段对身体的发育情况不甚明确,因此可在体育课开设的同时加强健康、营养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正确锻炼身体,并掌握身体发育的规律。此外,学校还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体育教学内容,调整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切入增强学生职业体能储备,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健康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 广西学校体育卫生学会.文件汇编[Z].2003:78―85.

[2] 夏丰.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深化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4(2).

[3] 赖天德.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防止虚无倾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4(2).

第5篇

在教学实践中,要想上好室内体育与健康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期时间特点,合理安排精学类教材课时,并根据锻炼类教材的分布,适当穿插室内精学类课时,有利于学生对动作表象的理解与体会,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提高技术、技巧等能力。因此,学期初就要认真写好教案,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上好室内体育课。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向他们宣传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以及2008奥运精神的深远意义,激发他们向优秀运动员学习,提高他们因祖国昌盛强大而自豪,教育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提高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自觉性。

3.利用上室内课的有利契机,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技术动作进行理论分析,弥补学生只注重教师的示范动作,仅凭感觉认识去模仿技术动作,而忽略教师的讲解。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上好室内体育课,在室内利用好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解、分析、演示模拟技术动作,从理论上分析动作原理,使学生真正明白技术动作的要领,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第6篇

体育教师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从大学毕业到来到毛坝之中业技术学校,从事体育教学已有六年的经历,在这六年的教学过程中,编写了不下四百篇教案,各种各样的格式的都有,在这些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有自己独立完成,也有教研组讨论完成。

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成熟,从一个只知道在书本上死搬硬套理论的新教师,走向一个能灵活运用各种技法、处理好新课标要求与学校实际的冲突,让我在学校工作中能独当一面。在几年的教案编写过程中,本人对于教案的编写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让大家共享。

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体育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更具吸引力?怎样才能把体育课上的好些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研究教材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学生、场地、教学环境、备课环境。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掌握有关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统称为“三基”),在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基础及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设计好因地制宜、新颖和利于授课的环境,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备教材: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按要求合理的组织教材

教师在新的教学任务面前,首先是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依据学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好一学期的初步教学任务,在依据任务挖掘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在依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

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更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的体育学科知识,掌握和研究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及主要培养目标,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观看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查阅。

2.备学生:依据教材要求,认真分析学生学情,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方面的关系

在旧的教学观念下,教师主要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忘记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既然是学生,那么教学的中心指导思想就应该围绕学生来制定。

应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等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备课时还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与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三基”的基础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基”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自我锻炼意识并充分融入到生活中去。

3.备场地:依据教材和学情对场地要求,从实际出发,协调备好教学场地要求

教学场地,是体育教学实施的舞台,完善的场地配置,是体育教学的基础,但由于身处农村中学,场地设施的并不很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综合能力和学校教学安排,合理的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认真组织和安排好教学场地。当然,我们在准备场地时还应注意是否与其它体育教师教学发生冲突。

4.备教学环境:根据教材的内在的联系和特性,处理和设计好适当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

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5.选择备课环境:集思广益,集体备课

在备课时要提倡海纳百川、集思广益的方法,抓住每一次的集体备课,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处理自己或他人不能处理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允许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各持己见,鼓励创新,不断探索。暂时不能统一的意见,通过专门的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集体备课,观摩课是备好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应积极参与。另外,教师应随时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以便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

总之,备课也是一门艺术,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你这节是否能按质按量得完成教学任务,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备好课,做好课前准备,把自己所学的以及前人积累的经验成果,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关于体育教师实习心得体会

金秋x月赛上的江南格外美丽。今年我迎来了最后的大学秋天,同时也迎来了我的实习生活。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习时间已经快结束了,这一个多月中,我经历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真正站在这么多学生面前上课,第一次给他们传授自己的知识,第一次处理学生的问题……那么多的第一次让我也学会很多东西。这段充满酸、甜、苦、辣的实习生活,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次刻苦铭心的经历,也将成为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一笔巨大财富。从开始上第一节课到现在,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不易。下面是我这些天的实习心得。

在实习之前,我时常会在脑海中演绎了许多种上课的场景,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怎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怎么同学之间搞好关系……太多的想法都是和搞好自己的实习。

第一天我没有上课而是有我的实习指导老师─张琪老师让我们在学生面前自我介绍,但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自己都特别紧张,站在学生面前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己在学生面前都站立都不正确,这些都是张老师和我说的也使我在上第一节课之前就得到了经验,也为以后的上课打下了基础。

第两天给学生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还是比较紧张的。此之前我也带过学生,只不过那都是我的同学,但现在面对的是陌生的面孔。

一节课下来,先不说学生,自己都快累坏了。我实习的学生是高职大一的学生,上课还是比较听话的,但有些特别调皮的就要处罚他们。高职学生和初高中生是不一样的,也和本科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状况。我们在学习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太极拳的教学,太极拳虽然我在学校也有学过,但当时学的时候也不怎么精,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困难,所以现在都要重新自己学习。第一节课就在我的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中度过了。张老师看了我的第一节课说:还行,学生不是很乱。只要课上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就没什么问题了。

接下来的几节课就轻松多了,但有些学生还是管不住。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学生教太极拳时,有一个男孩在打扰其他人练习,我罚他跳蛙跳,跳完之后他说:“老师,腿疼的!全班人哈哈大笑……

现在,每节课后我都会进行自我分析,自己教得好的和做的欠缺的都总结出来,在下节课中就能注意自己的错误不能再犯,教得好的再运用起来,例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有必要降低难度和要求。课下还会积极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及时在教案中写好课后总结。

离实习结束只剩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了,回忆起刚来到学校的我们是那么的迷糊,那么的胆怯,而现在的我们进步了,成长了。在实习期间自己最大的进步除了对太极拳动作的掌握,再者就是拓展训练,它使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为我在以后的人生目标上有了指导。而这些都是实习老师给我的人生宝贵经验,特别是张琪老师,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张老师,谢谢他这一个多月来再我细心照顾和指导。但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会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在实习结束时,交上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

再次感谢实习老师在我在生活上的关心,在教学上的指导,人生目标上的指引。祝您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体育教师校本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观念的问题,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体育教师探讨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师只能从形式上去“包装”。如一些评优课、展示课等都带有明显的演戏的味道.缺少了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使体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新大纲与《课程标准》两者的陆续出台,在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一致的理解和欢迎,而对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时,如何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

一、课堂教学方面

1、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学习,我能将新课标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学内容能做到密切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努力营造平等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在困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发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从“师道尊严”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4、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努力学习,积极钻研,互相探讨业务技术,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5、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和学生打成一片,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6、转变以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空间。

7、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8、深入学习《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切实体会其精神实质。并把自己的体会大胆适用于实践中,让实践来检验。

二、理论与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围绕《新程标准》进行改革。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健美操、武术等。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如我在做准备活动时,轮流选择一学生带队,并组织全班做好带队同学自编的徒手操,让全班同学一起喊口令,既整齐,又使学生易于集中注意力,为学好下一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可采用“兴趣导练法”“竞赛法”“自主练习法”“启发法”,使学生爱上学习项目。

在教学形式上应采用简化的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广播操时,我在教完两遍后,给5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同学讨论,互相学习,并学会本节,然后再进行统一练习,这种形式让同学记忆较深刻,学会快且不易忘记,在进行游戏戏功竞赛时,充许学生进行大声加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课程中的实践创新

1、让学生有白由支配的时间,我在实践课中,每节课留出20分钟左右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人兴趣的活动.培养其自主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2、要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如在实践中学习广播操,学两遍后让出几分钟时间,充许学生进行讨论、思考问题或提山问题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回答,很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3、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弹性化,应根据个别差异是向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跳高中,我布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点.进行升降,由于部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

第7篇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积极自主的学习意识。

2.以需求和爱好为支撑,加大课程的自主选择。

3.以特色校本课程为依托,创新教学内容。

(二)打造特色教师队伍

我校体育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的教师团队,经过不断的积累、交流、学习和校本研修,有着较强的体育课程执行力,在区市教学研究领域,有着独到的体育教学经验和先进理念。体育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分别能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跳绳、瑜伽、棋类、武术和毽球等项目的教学课,供学生进行自愿选择。

(三)完善特色课程体系

1.整合体育与健康学科国家课程,根据学校现状及学生的需求、兴趣与爱好,形成体育与健康学科特色校本课程。

2.除田径和体育健康专题(2学分)作为每名学生必修项目之外,学校在征求学生的意愿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跳绳、瑜伽、棋类、游泳(正在筹划)、武术、毽球(9学分)。

3.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教学地点在操场、多功能厅、体育馆、舞蹈教室、瑜伽教室。每个学生完成18学时获得1学分。每节课40分钟,实行走班上课。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过程中,既要教授为学生身心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又要注意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课后做好反思记录,根据每名学生情况,实施个性指导,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5.社团课程。成立学生体育社团,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专用教室作为社团活动场地,进行体育社团活动。

二、实施步骤

(一)教学设施

2013年,完成体育馆改造,进行多功能厅、舞蹈教室的复建,增建乒乓球台,完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筹建学生社团活动场地。

(二)特色课程

2013年上学期,完成特色校本教程开发,形成特色校本教案并具体实施。特色社团初步形成;2014年形成完整的体育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和社团活动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保障:六个固定

固定时间:学科特色实施和社团活动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固定地点: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固定的实施场地。固定负责人:每项活动既有学校负责人,也有学生负责人。固定检查反馈:实施过程中,每天检查,每周反馈。固定任务: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内容,按计划,定任务,保证学有内容,动有收获。固定学期总结: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每学期既有文字总结,也要有课程活动实践总结。

(二)发展保障

1.安排校内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及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保证每个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2.聘请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体育与健康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特色校本课程研发和社团活动,为特色学科发展和提高、学生健康人生规划,提供专业支撑。

(三)经费保障

第8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学校各年级、各教研组要树立教学思想和教学意识,努力保障和服务教学活动,为积极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我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以下基本要求:

一、计划要齐全。

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之规定,学校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除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等课外,你所兼任的科目:音乐、体育(包括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术(包括书法课程)、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地方课程、语文老师负责)环境教育(科学老师负责)、安全教育(品社老师负责),校本课程(6321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方案)。

计划要求: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科教学计划(课程纲要),计划必须有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进度(表)等环节。

除学科教学计划外,还要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培优辅差工作计划、“6321”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计划与方案(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工作方案)、小组合作教学计划与方案等

二、备课要规范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内容包括备课程标准,备学情,备教材,备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检测等等。备课形式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规范撰写教案,提倡手写教案,备课要求: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禁止抄袭现成教案和课件。教学设计要做好圈、点、勾、画、批、注等,认真、规范地做好教案与设计的使用。

三、上课要扎实。

教师上课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扎实高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对学生“六会”(会听课、会表达、会阅读、会写字、会写作、会运算)学习习惯的指导与培养,合理运用教学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教学一体化。课后要加强教学反思,积极改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打造实战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四、作业要适量。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五年级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总时间最多不超过1小时,与家长沟通好,让家长做好监督。教师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提倡分层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作业评价要用等级与星级相结合,要有鼓励性评语,禁止出现分数评价。禁止教师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禁止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矫正指导。

五、指导要科学。

指导包括课下辅导和课外指导。

课下辅导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对部分边缘生、后进生进行学科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要切实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树立迎难而上、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培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争着学、比着学”的学习劲头。辅“差”的同时,还要做好培“优”,各学科都要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辅导活动,培养本学科的专长学生,让我校各科教学全面开花。

课外指导就是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计划,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家长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切实保障学生在家学习收获满满,真正让课外学习成为学生的“加油站”、“补给站”。

六、检测要及时。

检测包括书面检测、口头检测、动手检测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体育科研、课堂教学、课余体育活动

研究内容

现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调查,教学能力分为课堂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卫生保健知识科普能力。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还包括:1、教材搭配2、教法运用3、组织调动,情绪调动。4、课堂调控。通过对228所小学的调查问卷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五年制体育大专班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2001年,向黑龙江省的228所小学校发出660张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47份。

2.2实地访问法

利用九九体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机会,用问卷和谈话的方式调查了34所小学。

2.3研究讨论法

与参加调查的同学讨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未来学校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哪些能力,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

3、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在完成每堂课时,所表现出的多种能力,包括编写教学文件、组织教学、运用教法、知识更新、教学效果等部分。调查反映,各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大多数基本素质较好,有一技之长,但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完整;能上课但不会写教案;能够示范但说不出其要领;能够认真工作但不善于总结,致使小学体育课枯燥乏味不适合学生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与健康课大纲》的要求,宝贵的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出现有热情没水平、理论知识薄弱、实践水平一般的格局。

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体育教师在编写教学文件和知识更新两方面较差(33%的教师没有教案,30%的教师自工作以来没有参加过各种业务学习)。致使很多学校得体育课内容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一堂课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这说明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还需要加强。

3.2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在调查的262所学校中有64所农村小学没有在课程表中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有140多所学校课程表中虽有体活课,但不能经常性的组织活动,60多所学校能够较认真的组织课余体育活动,其中只有11所学校有完整的课余活动组织机构和活动计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一是学校领导对升学率抓的很紧,对体育的作用价值认识不足;第二是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工作热情低,没有奉献精神,拜金思想严重;第三是学校场地小,器材少,经费短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上述情况中,城市的中小学课余活动好于农村,同时体育器材和经费情况城市也好于农村。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小学体育教师工作能力中最薄弱环节。科研基础水平差,科研成果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也很低,70%多的成果只是一般性工作经验总结,在省级各种学术会上获奖论文只占24%,只有6%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3.3.1 最近几年体育院校才开设体育科研课,起步较晚。

3.3.2 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资料、杂志、书籍较少,收集信息、更新知识较难。

3.3.3 体育教师本身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缺少科研意识,不能虚心学习他人之长。

3.3.4 小学科研设备少、条件差。

3.3.5 缺少学术交流,各种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

综上得出,体育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是良好的,为体育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水平低,教学组织方法单一,科研能力差,教学中体育课与健康课比例失调,重技轻能,基础知识被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所代替,脱离不了传统体育观念,适应不了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结论

4.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4.2 尤其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4.3 务必从教学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4.4 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指4.5 导思想,4.6 把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教学文件的编写、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4.7 力争使中小学体育教学到本世纪末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目标4.8 。

4.2 加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理论教学,开设科研课和课余训练辅导课,把编写各种体育教学文件作为毕业考试内容,严格把关,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3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体育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考试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考试体育的领导机构实施,并及时检查督促。这样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认真对待体育课和课余活动,让体育教师有压力,让社会重视,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4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多搞一些体育教学的经验交流等学术活动。多组织省一级各种体育比赛,4.5 既促进交流,4.6 又是课余训练的动力。同4.7 时还是体育教师的大盛会,4.8 可以进行学术讨论,4.9 经验交流,4.10 一举多得。

第10篇

一、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决定着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以及工作动机等,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对教育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古人云:“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情操、品德、人格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楷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中表现出的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活泼,对集体高度负责等优秀品质,来源于体育教师较高的思想品德素养,而这些优秀品行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广博的知识技能素质

1.普通基础知识

体育教师除了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外,必须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要具备语言学、美学、哲学、外语、计算机、物理、数学、化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是体育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2.学科专业知识

(1)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教师对此类知识的掌握应以“面宽”为主。

(2)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指各项体育运动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教师对这方面知识的把握应突出一个“深”字。即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做到精细研究,站到科研的前沿,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

(3)应用学科理论。它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此类知识以“新”为特征。教师要掌握科研方法,抓住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瞄准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在教学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使科研和教学同步发展。

3.教育科学理论

这类知识分为一般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理论两个方面。一般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等。体育教育理论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等。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若缺乏这类知识,要熟练地驾驭教材、教法,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是有困难的。因此,必须加强对这类知识的学习。

4.了解本专业前沿学科的研究现状

研究和探索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因此,教师不能停留于现有的知识结构,除了预先储备些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外,还要特别注重研究和了解本学科急剧发展变化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介绍给学生,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5.熟练运用体育教学的技能技法

(1)编写教案能力。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编写教案是备课的最终结果,教师要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规划教法的基础上编写教案。编写高质量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

(2)语言表述能力。学校体育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表述能力主要表现在:讲解流畅,口令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抑扬顿挫,以表情、姿势、手势助讲等方面。语言是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的结合。无声语言主要是表情达意的目光语、充满爱心的微笑语、得体适度的手势语和优美规范的身体语(示范动作)。体育课中的无声语言,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积极大胆地参与各种练习活动具有特殊的功效。有声语言指口头语言。它要求体育教师讲好普通话,必须具有清晰的声调,雄壮的口令,准确的吐词。指示应明确、比喻、评价、结论应恰如其分。

(3)动作示范能力。示范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一种特殊能力,是直观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4)保护帮助能力。保护与帮助是体育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技术练习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不尽相同,他们在完成练习时可能会出现某些错误动作,或因恐惧心理不敢参与练习,甚至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课堂上教师正确的保护和帮助,可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5)电化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手段进入体育教学领域,投影仪、数码摄像机、多媒体等等已逐步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这些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而直观,知识含量大,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过程,接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点。学校体育教师应当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种电化教学手段于体育课教学之中,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若要适应21世纪初的教学工作,就必须具备有电化教学的能力,这是新世纪体育教学工作对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1.良好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训练、课外群体活动及社会体育等工作,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反应,否则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其次,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手段,以发展身心为目的,以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活动。体育本身是健、力、美的和谐统一。因此,体育教师强健的体魄,健美的形体,准确、协调、熟练的示范动作,优美的姿态,将给学生以美的感染,由此而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健身锻炼的热情。

2.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品质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出人格的感染力量,较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措施

1.根据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2.更新观念,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体育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要用“跨学科”观念来发展自己。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讲习班、培训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通过培训、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掌握大量的新资料,从中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实践,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逐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教学观摩和训练经验交流会,并积极为体育教师安排一些竞赛的裁判工作及社会活动,培养和开发教师的教学训练能力及社交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科研能力。创新精神是追求和探索未来世界的动力,体育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是科研活动的实践者,有了科研意识和探索精神,才能以科学的眼光去处理和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抓住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瞄准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5.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深入教学实践,开展体育创新和教学研究,建立教学新模式、应用新方法,积极开展创新的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现代体育教师。

6.体育院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基础理论教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体能素质;三维管理;体育社团建设

国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2000年对学生体质与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能素质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实施,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因重视安全问题而产生的消极对待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还有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导致体育课本质特征丧失等。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2003年4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成果《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正式颁布,普通高中各科目的课程标准随即进入实验阶段。我省于2007年6月对普通高中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学校新课程方案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我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用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来构建高中课程体系,从而使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

在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新课改方案应该怎样实施、如何实

施,这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在大体育课程观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近三年逐步实施对体育模块化教学的三维教学管理实践,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础课、模块课“学”,活动课“练”的设置符合中学体育的总体教育目标

对某级学生在高一、高三年级时的体育学习动机进行的跟踪调查表明:学生由“因为兴趣爱好”向“希望增进健康”和“希望掌握运动技能(即希望学会锻炼方法)”的方面转变。连续3年对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在模块课与活动课中选项的趋同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体育模块课与课外活动课选项中的趋同比例上

升。对改革前(某年级)与改革后(某年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测评”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良好”以上的百分比的比例增高,有明显差异。

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寓于基础课、模块课和活动课之中,充

分运用体育基础知识、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等知识,在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体育项目技战术、技能中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趋同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具体运用,形成的基础课、模块课、活动课、体育社团活动等形式上的“存异性”,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知识的“趋同”和各体育项目形式的“存异”,将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方法有效地转化为身体锻炼的手段,有利于将体育教育目标系统贯穿于中学体育教学之中。

二、体育教师基础课、模块课“教”和活动课“辅”彰显当今教育思想

基础课、模块课“教”和“学”、活动课“练”和“辅”的教学过程管理,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定期开展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着重研讨活动课教师辅导方法和辅导手段;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教案中,体现基础课、模块课和活动的教学(辅导)方法、手段的运用。

在教师基本掌握教学(辅导)方法、手段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运用自身的性格气质、能力专长、兴趣爱好等开展教学活动,形成富有教师鲜明个性化与创造性的教学风格。同时,它还可以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和公平竞争提供机会与挑战,从而促进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在基础课、模块课和活动课中采用教学分组的方法,将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相近的学生分成若干教学小组。相对稳定的教学小组,有利于教师根据基础课、模块课教学进度在活动课中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竞赛和互动活动,活动间隙有利于教师进行小组和个别辅导,基本扭转了活动课没有教学活动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在教师辅“导”下进行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的运动技术,使学生最终成为体育知识的占有者,既符合“教”与“学”矛盾转化的基本规律,也彰显了当今教育思想。

三、重视体育小团体、体育社团建设,为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根据统计,在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中注册的学生体育社团共有9个,涉及篮球、排球、跆拳道、健美操等7个运动项目。在活动课中,老师指导下学生组建的相对稳定的各类团队70余个,培养的学生体育裁判和骨干达100余人。

重视学生组建兴趣、爱好趋同和相对稳定的体育团体,建立互助合作的体育实践形式,容易接近,相互交流,有利于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不同类型组合的异质团体有利于相互影响、相互帮助,有利于理论、技术、技能的交流;体育团体又强调了合作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动机,使团体功能产生良性循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各类体育团体,在满足其兴趣爱好的条件下,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技术战术,他们均能主动参加学习,为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舞台。

四、鼓励校园体育学生办,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活动课根据基础课和模块课各级教学目标制定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上半学期举办年级(班级)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以及校级跳绳比赛;下半年举办年级(班级)乒乓球赛、广播操赛以及校级体育综合运动会。每月教学比赛达90余场,参与教学比赛达3000余人次。

鼓励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中学体育竞赛的组织等各类工作,学生行为角色的不断变化能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活动、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运动员、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变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实践范围与认知视野,对学生运动技术与战术的掌

握、组织与裁判工作能力、身体锻炼的自我评价能力、运动伤害的自我处理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中的目标实现,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1.基础课、模块课“教”和活动课“辅”彰显当今教育思想

中学体育教学的时序管理,既要从宏观的高度审视中学体育课程的整体教学时序,又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每一节基础课、模块课和活动课的教学时序。

2.对体育课程的宏观教学时序进行管理

从大课程观出发,实现基础课、模块课“学”、活动课“练”的体育课程体系。构成基础课、模块课对体育文化的传授;活动课加深学生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结构。

3.对体育课和活动课的微观教学时序进行管理

单元基础课和模块课教学时序以教师为主导,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教师“教”的时序,引导学生“学”的时序,并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练习的激情。单元活动课教学时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练”的时序,辅以教师“导”的时序,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兴趣。

4.“教”“学”双方协调互动确保了教学过程质量水平的稳定

“教”与“学”时序间的教学状态体现了教学双方时序的协调、同步的耦联关系,是教育规律的具体过程体现。

倡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提出以教师主导“认知或传授法”的同时要结合“协作或交流法”“练习或操作法”;以学生为主体“自学或自练”的同时也要结合“协作或交流法”“练习或操作法”教学方法研讨主题。

教学状态静态管理中,教师应突出教学教案撰写管理,体现“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合理运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学状态的动态管理采用“教”“学”师生互评,学生对教学状态的整体反映,对教师实施合理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5.重视体育社团建设,为学生提供展示综合能力的舞台

重视学生组建兴趣、爱好趋同和相对稳定的体育团体,建立互助合作的体育实践形式,容易接近,相互交流,有利于提高团体的凝聚力;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学习,为展示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舞台。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08.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50-01

摘 要 为了全面改革现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建设和开发常教常新、富有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学。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转变观念

《新课程标准》是对不同学段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相比在内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改革之前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动成绩的提高,认为体育工作就是,竞技比赛和达标。

在教学上按专项训练的要求进行教学,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这种过多和过高的技术要求,令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因缺乏趣味性而失去激情,而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要求更使学生望而生畏;面对学生生理、心理、认识水平和个性差异重视不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不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违背了体育教育的目的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为了全面改革现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建设和开发常教常新、富有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学。

1 认识观的转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理论被许多体育教师忽视或马虎对待。因为检查体育教学工作的好坏,一般只是以达标率的高低来衡量,体育教师的能力强弱是以中考以及带队成绩为标准,而这一切似乎都与理论牵扯不上。这样就造成了体育教师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甚至出现了考什么就练什么的教学现家,致于体育理论则抛之不顾,即使下雨天就在教室里玩游戏,进行素质练习,或者干脆就上学生上自习。殊不知,抛开理论,只讲实践,将在很大程度的限制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实际是通过理论的传授可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而促进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进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同时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搞好理论的教学,首先转变错误的观念,认识到理论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合理进行体育理论的传授。

2 教师观的转变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3 教材观的转变

从课程教材的发展史来看,教材观可概括为:知识教材观和智慧教材观,新课程实施中产生唯教材是从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教材观未能实现由知识教材观向智慧教材观的转变。知识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规范、控制着教师的教学;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且教材是教学的惟一资源。知识教材观导致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失衡、基础知识与学科整体相矛盾、学术性与实践性相冲突,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等现象。智慧教材观视教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素材,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文本,教材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创生性?智慧教材观是对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张扬:教学方法的变革必须树立智慧教材观。

4 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观念未能真正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实现内化,课堂教学价值观尚未发生本质的转变。因此,课堂教学缺少生命活力,教师的价值观念还仅仅停留在传递体育知识上,即便是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也仅仅是点缀而已。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仍然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课堂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成为课堂的规定性教学任务,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并完成教案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依然是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对体育教学本质的认识偏差。

第13篇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选项教学 分层教学

长期以来,多数体育教师习惯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把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提高上,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区别对待,造成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容易达到要求而产生自满的情绪,成绩差的学生因而觉得有难度、达不到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局面,造成两极分化现象愈加严重,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整体提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选项教学、分层教学的摸索,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一种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化教学。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下面我就谈谈具体做法。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很清楚,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选项教学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喜欢的项目,再根据自身水平进行分层学习,使每个学生在相同的起点起步,在适合于自己的环境里,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教师还要尽力促进师生情感融洽,对后进生不提过去、不揭短、不冷落、不公开批评,而是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教育他们“对症下药”,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组织教学实施选项教学

调查发现,发达国家的高中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项目上体育课。我校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要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选修项目,将体育教材内容分成健康教育、体育基础知识、田径、体操、游泳、排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健康教育、体育基础知识、田径、排球是必修的,在高一年级实施;高二年级开始实行选项教学,选修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项目,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作用。

三、对教学对象选项、分层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一味地照顾一部分学生,而忽略和淡化对其他学生教学精力的投入。对学生的选项、分层实施以前必须以深入调查为前提,观察每个学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根据其特长、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分析,进而分项、分层。近几年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校一直致力于运用选项、分层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的组织方面,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将四个班级合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相对集中选课,教学对象即学生分项后,按起始的身体素质、技能技术水平划分出强、中、弱三个等级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察,教师适当地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对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既能使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相对应的目标进行教学,又能为最后的考核评估确定方向。我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按学生的层次都制定了优、中、差三个由浅入深的目标。在制定每个课时目标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分层,区别对待,让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有所获得。例如:对身体素质和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要求不断地改进运动技术,明确运动技能目标,要求不断挑战新的高度;对身体素质和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让他们较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明确参与运动的目的,使他们稳中求进;对身体素质差并且学习水平低的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完成一般教学目标,使各层次学生相对本身而言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精通教材,分层备课、授课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了解各层次学生、精通教材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确定适合于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不同深度、广度的教学内容准备,不能一个教案用到底,一个方法教到底。在具体的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进取,大胆探索,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对教学考核评价分层

第14篇

关键词:主体参与、 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任务是改变培养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动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有很强适应能力的多元化人才。

1.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性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主体参与”的重要性,社会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对于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来说,提高以主体行为核心的整体素质是我们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社会现代化对于人的意义不但意味着生存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意味着人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来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实现富国强民之梦。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研究对象。某学院2010级、2011级选项班共533人,其中实验班 263人, 对照班270人。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在国家体育科学信息网查阅有关专著、文献多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

2.2.2访问调查法。就有关“主体参与”的实验性教学走访了多位专家和任课教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文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3实施步骤

3.1教学实施

⑴课前准备:①小组合作:实验前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和学生自主)调整小组的人员构成,各小组又一名或若干名负责人,负责小组的行为并与教师交流。②教师根据反馈的情况对教案进行微调。

⑵课堂活动:①教师提出本次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案。②要求教师对技、战术教学的讲解要精炼,并要分出要点便于学生理解。③分层管理:学生按各自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与鼓励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长协调小组内部的关系,并与教师及时交流。④教师要根据情况调整各组的学、练氛围和学习效果。

⑶每次课结束前:回顾本节课同学们所取得的成就,用不同的方式表扬和鼓励各个小组。

⑷课后总结:收集各小组对本次课的反应,改进下次课的教学,并将下周课的教案发给各小组。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由同一教师授课,采用不同教案进行教学。实验期间,对实验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制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分层管理实现对学生的控制,通过对学生的分层管理和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供给学生一个解决共同问题的机会,通过合作与协作,完成教学任务,扩大交流机会,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完成体育课发展多维健康的目的。

对照班按教研室正常教学安排上课。

3.2考核方法。由不担任本年级课的两名副教授和两名讲师现场技术评分。将几人的技术评分相加,然后得出平均分为学生的技术分。同时这四名教师也承担《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明显差异。通过一学年“主体参与”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实验组男生在50米跑和1000米跑上与对照组有差异,实验组男生在立定跳远项目上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实验组女生在50米跑项目上与对照组有差异,实验组女生在立定跳远和800米上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通过“主体参与”这种教学的实施,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

4.2 “主体参与”教学对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体育课教学具有小社会性,它不仅有师生之间,还有同组学生之间、异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积极主动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等方面都得到良性发展。在实施“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在课程的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习领域,要求体育教师尽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谐地融入体育课堂中,发掘并充分发挥体育对人独特的教育养成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协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运动技能、情感与身体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培养出更多顺应时展的新型人才。

5. 结论

“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模式根据高校的育人目标,学生心理动因和身心特点设计, 能使学生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可能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锻炼, 只有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乐趣、运动才会持久, 主体性才能得到张扬和发挥。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锻炼,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不断增强体质。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的方法,要把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在学习与锻炼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应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调控作用,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形成共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5篇

一、教学现状:

1、教学资源:

(1)教师队伍现状:一线任教的体育教师是118人,男96人,女22人。学历本科占83%,大专占17%。高级教师占3%,中级占41%,初级占56%。工作在10年以下的占77%,20年以下的占21%,20年以上占2%。整体特点是队伍年轻,职称偏低,学历基本达标。从当前新课程要求来看是短缺的,如果完全执行新课标,按现有学校班级,老师工作量按14节来算,还需要补充体育老师20-30人。

(2)开课情况,一中、五中、六中,和农技校执行原高中标准,每周2节课,可以说是开足开齐的,参与课改的28所初中,体校训练不教学的特殊性,实际是27所初中学校,初三基本是开2节,初一和初二年级执行新课标开3节的只是一半以上。

体育课教学分类,大体可按好课占20%,中占60%,差占20%的比例。

(3)场地与器材:场地除十一学校外,其他各中学基本可以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县城学校学生人多显得不够用,山区学校场地不规范不好用,总体看还是不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器材一直是体育学科的老大难问题,尽管在规范化验收时部分学校得到了改善,但目前仍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严重问题,除一中和一职稍好外,其他学校达不到北京市器材配备的基本标准。

2、课堂教学:

突出的成绩:

(1)教学秩序逐渐完善: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工作的重心转到课堂上来了,形成了两年一次的教学评优和教案评比制度,区县异地做课交流,有十名市县级学科骨干教师队伍,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勤奋学习提高能力:多数教师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进修学习,大部分教师完成了大专升本科的学历提升,也有部分教师完成了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培训与课程实验,从教学理念到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3)学习方式多元化:课堂上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锻炼的兴趣。营造了平等与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新意识初步形成,个性得以张扬。培养了团队精神,体验了合作的积极意义。

(4)教学设计日趋科学:对教材理解深刻,能够挖掘教材的潜在内涵,抓住重点和难点。教法手段多样并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时机得当,正确简明。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教学过程流畅。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5)不甘落后勇于探索:教学条件可以说是体育教师需要应对的困难,极大的影响课堂质量,可我们的教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发展需要,立足本校实际,自制器材,利用校园自然条件,上出了不少高质量的好课,还有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应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体现了教师饱满的工作热情。

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课的价值与地位的认识仍有片面性,尚有重智育而轻体育的作法,部分学校初、高三年级课时没有保证。体育考试和竞赛或达标内容冲击正常体育课教学依然存在。

(2)理解新课程理念偏离了“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本质,场地器材不足,还是内容单一,不分组轮换教学,安排学生练习的内容、次数、时间少而不紧凑,造成运动量有些不足。

(3)在一堂课呈现多维度目标,可操作性的目标不够具体,很是虚化,体现不出个体差异,也很难观察。教学中组织教法花样繁多,浮而不实,动用器材过多,占有场地大,而利用率不高。

(4)在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仍然不够充分。整齐、统一化较多,关注个体差异较少。课堂气氛是严肃、紧张有余,生动、活泼不足。

(5)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重视生物功能,忽视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培养。有畏惧难度较大运动技术动作教学的迹象,淡化技术与技能的教学的苗头。还有形式化的利用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目标:

初中年级教学促进学生:

1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会应用运动技能,安全进行体育活动。

3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的影响。

4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5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高中年级教学要使学生:

1自己经常并带动同伴进行体育锻炼。

能够制订并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会评价锻炼效果。

2认识多种运动项目是价值,关注重大赛事。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3全面发展体能。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非传染病的起因和预防。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4在体育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和行为。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正确对待心理变化。

5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及体育道德。

认识个人锻炼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有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意见:

1应正确地认识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全面的理解体育学科对学生育心和育人有着其实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保证开足体育课课时。充分认识体育课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手段,坚持精讲多练的指导思想,依据本学校的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组织和安排学生练习,让学生在运动量适当的基础上感受运动乐趣。

2设计教学方案时,应遵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符合教学的要求,在国家的大框架下,结合本学校的实际资源和特点,制定出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三年的教学方案,并顺序制定出学年、学期、单元教学计划,且有可行性和延续性。编写课时教案,应坚持继承过去优良基础上求发展创新,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需要,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志向、爱好、习惯、能力,侧重教学目标和基本部分,要有实效性。

3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克服以竞技体育为主线,把素材当教材的习惯,应全面理解显在的教材意义和潜在的教材意义,既健身和技能的培养功能和对人的社会化、人格培养的作用,还要善于开发本校的教学资源。既要符合学生特征,又应简便易行。可以对竞技运动适当的改造,也可以引人新兴遇到项目。

4确定教学目标,应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五个领域中的重点,要明确具体,有可检测性。达成目标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不应求面面具到,要克服空泛的毛病。

5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被动的、身体训练式的、军事化的教学,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技术和体验乐趣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最大的时间和空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的同时,也不忽视老师对这种行为的主导性。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注意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6在教学组织上,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参加活动的轻松愉快气氛,突出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中,逐步懂得体育、热爱体育。注意在客观时、空、量的平等,还要在学生心理、情感上的相对平等。发挥出个体互动和团队因素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7坚持贯彻必要的课堂常规,这应该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老师教学风格是不矛盾的,而是教师实施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在教学效果上,应追求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身体得到了适当锻炼,情感体验到了运动乐趣,使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8教学资源的利用,学校条件参差不齐,多数学校还达不到北京市要求配备的标准,更要充分地、合理地发挥有限的场地与器材的作用,提高使用率。应用多媒体技术,学科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大趋势,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要探究的,体育课堂上要注意科学地、必要地应用,有实效的应用。

中学体育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根据《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制定各年级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体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水平,学生是否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等相应的成绩标准。通过对学生学业水平、学科能力的检测,对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体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得到和谐发展,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监测的范围:

初高中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知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知识。

监测的内容:

体育运动知识,身心健康知识,

2、身体的形态、机能:7——12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运动技术、技能:7—12年级田径、体操、球类、武术、韵律体操项目,新兴的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校本教材项目。

4、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锻炼习惯的养成,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

5、动机和表现

动机和表现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体育课出勤

主动参与学习情况

参加课外活动情况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运用脉搏测定运动负荷方法

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的方法

体育活动的自信心

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意识

体育活动中体育道德

监测的形式:

由各学校体育组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教学方案,分年级或者分初高中段进行。

监测的时间:

调查问卷式,均在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的第二学期中下旬进行。

机能形态测试,各年级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

技术与技能测试,根据学校各年级课程计划内容而定,技术评价和能力达标各一项,评价标准参照教材。

五、监测的分数构成

身体的形态、机能40分

运动技术、技能40分

动机和表现10分

知识与调查达卷10分

六、评价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