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二手市场的机遇与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二手商品;电子交易;58同城;亚马逊中国;优劣势
一、以58同城为代表的同城分类信息网站二手商品电子交易模式
1、同城分类信息网站现状
由于我国日益增长的网络购物规模,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以及趋于成熟的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技术,使得我国同城分类信息网站快速发展。
国内分类信息网站以同城交易为基础,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加盟会员的在线支付、加盟商家的会员费、与搜索引擎的联合推广以及对用户提供纵深服务等模式来进行营利。同城分类信息网站作为远程电子商务的弥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便捷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58同城服务策略
58 同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目前主要有三种盈利方式:销售广告及与搜索引擎广告联盟的联合推广、用户在线支付和建立在产品基础上的商家付费。
严格来讲,曾经的58同城二手交易平台并不能称为电子商务。在之前的经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在网站进行信息匹配后,双方约定时间地点,进行线下交易,完全绕过了网站。这样一来,58同城仅仅扮演了一个信息平台,网站中只有信息流,资金流完全分离,物流更是谈不上。也正是由于这种三流分离现象,58同城的二手交易市场上“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一度非常盛行,使其与真正的电子商务渐行渐远。 为了规范二手交易市场,避免市场混乱。58同城于今年对其二手交易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新增了同城快递、见面取货、原始线下交易等交易方式,配合真实描述、价格参考、担保支付、退货包邮等二手交易保障服务,同时为了鼓励卖家使用前两种交易方式,58同城将使用前两种交易方式的商品信息提前排列,而使用原始方式交易的商品则容易被覆盖,由此二手交易市场规范程度大大增加。 --!>
二、以亚马逊中国为代表的综合购物网站二手商品电子交易模式
1、综合购物网站二手交易现状
目前综合购物网站的二手交易市场主要有三种形态:(1)二手商品与一手商品同平台销售,二手商品并没有明显标志,顾客只能依靠商品描述来区,典型例子为淘宝网。(2)二手商品与一手商品同平台销售,网站给予二手商品单独分类,典型例子为亚马逊中国和当当网。(3)网站开辟官方二手交易平台进行二手商品交易,典型例子为亚马逊中国。
2、亚马逊中国二手商品交易模式
(1)同平台分类经营。
这是亚马逊中国一直沿用的一种交易方式。对于亚马逊的每一件商品,如果供应商中有二手供应商,亚马逊都会在供应列表中将供应商并列为“全新”和“二手”两类,分别标明供应最低价格,让顾客自主选择。同时对于二手商品,亚马逊还会对商品成色进行定位,使顾客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量。
(2)亚马逊中国官方二手商品市场:Z实惠
2012年12月,亚马逊中国推出了其官方二手商品市场——Z实惠。
亚马逊“Z实惠”一方面是一个综合的网上购物平台,其折扣销售的商品由亚马逊担保,虽然包装或外观可能有污损,但无质量问题,不影响正常使用。同时亚马逊将二手商品成色分为五类,方便顾客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Z实惠”也以第三方卖家的形式与原来的亚马逊平台进行了对接。也就是说,顾客不仅可以在Z实惠平台上进行购物,在原来的亚马逊平台中,二手商品供应商列表也出现了Z实惠的名字,购物更加便捷。 --!>
三、两种二手商品电子交易模式优劣势分析
1、综合购物网站二手交易的优势比较:
(1)综合购物网站覆盖范围广,商品信息丰富,顾客选择空间大。
(2)产品质量。综合购物网站有着较好的信誉度和顾客口碑,产品质量有保证。而同城分类信息网站准入门槛较低,由此造成商品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以及商家的信任风险。
(3)顾客粘度。综合购物网站的顾客忠诚度较高,原来的一手商品交易顾客很容易进入二手市场,顾客粘性较大。同城分类信息网站的用户粘度低,大部分用户只有在有二手交易需求时在进行登陆。
(4)物流配送。综合购物网站有着成型的物流配送模式,对购物者来说更加方便快捷,节约时间成本。而目前大部分同城分类信息网站没有规范的配送系统,买卖双方选择见面交易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
(5)售后服务。对于从官方综合购物网站上购买的商品,网站会给予权威的售后服务保证,免除顾客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同城分类信息网站的个体商家提供的二手商品,在售后服务方面可能没有保证。
2、同城分类信息网站二手交易的优势
(1)同城分类信息网站的信息更有针对性,贴近普通百姓生活,。同城网是某个城市所特有的,它将大量信息按照地域细分,使得信息检索更加实用。
(2)物流配送。对于部分已拥有物流配送的同城分类信息网站来说,同城既可以在消费者要求的时间内及时、完整地送达商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优化。而综合购物网站则存在一定的物流风险,送货时间长,并且物件丢失,物件损坏等事故时有发生。
(3)支付方式。现在大部分同城分类信息网站的交易方式还是原始的客户线下交易,进行当面付款,解决了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而大部分综合购物网站实行存电子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4)信息欺诈和信息不对称。在同城分类信息网站中,由于商家和消费者同处一所城市,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易,因而可以避免由于信息欺诈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基本解决交易过程中双方的不必要的矛盾。而消费者在综合购物网站进行购物时只能凭借网络卖家的信息来加以判断和选择,存在一定的信息欺诈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
正文
近 日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异常活跃,无论是市场人气还是销量,都呈现出旺盛的局面。即便是几个新开的二手车馆,前几个月还无人问津,近两个月的销量却呈现出直线 上升趋势。除此之外,为了增加销售量,部分二手车商利用双节推出大甩卖,销售量暴增。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但是二手车市场却显得异常温暖。 观研天下行业分析师指出:北京几大二手车市场最新的统计结果表明,过去的几个月里,二手车委托量及成交量都略有下降。但是随着传统车市淡季的结束,二手车将在金九银十的月份里迎来一个交易小高峰。
销量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中秋节三天假期的到来,大家有时间出来逛逛,而且中秋节的甩卖促销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来二手市场看车的人络绎不绝。销量也比平 常上升了很多。而现在又快到国庆节了,二手车市的老板们也都纷纷决定要在国庆前夕将降价进行到底,利用薄利多销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整体利润的上涨。可见 随着金九银十的到来,近两个月二手车的交易量还是较为可观的。
另外,国家也将出台相应政策,在2013年10月1日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就将正式实施。从 新三包政策的条文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只要是在此规定范围内,都适用于新三包政策。市民购买在规定范围内的二手车会比新车节省一部分费用, 但同样也会享受到新三包政策的规定,更带动了大家对二手车的信任。并且二手车经销公司也得益于新三包政策,避免承担了很多不应承担的责任,并降低了运作成 本,并且还能够避免个别质量较差的车辆流入二手车市场。二手车市的发展定当更加红火。
观研天下在《中国二手车市场产销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9)》中提到:二手车市在传统旺季旺上加旺,二手车市的老板们为“金九银十”的到来,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销量一升再升。再加上国家三包政策的出台,对经销商和市民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二手车市也展现出了新的活力。未来的二手车市场的发展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期待的。
中国二手车市场产销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9)
2011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创出历年新高。2011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达433万辆,同比增12.47%;累计交易额达2108.8亿元,同比增 18.56%。交易额增长快于交易量增长,国内二手车成交单价增长明
显。2012年上半年,在国内新车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二手车却迎来了快速增长。今 年上半年,国内二手车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交易量达231.29万辆,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18.48%;交易额为 1129.18亿元,同比增长28.17%。2012年6月,除华北地区增长5.83%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占全 国交易量比重最大,分别达到11.03万辆和11.20万辆。《商务部关于促进汽车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二五”期间汽车销量持续增 长,2015年二手车交易量将超过1000万辆,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作为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的新增服务板块,品牌二手车 展区也将跻身于寸土寸金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为整车主展区的有益补充。可见二手车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瞩目。对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 新车船税办法,据调查车船税的大幅度调整,对大排量二手车冲击最大,尤其是3.0排量以上的二手车,二手车的交易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预 测:2012年二手车交易量将会达到650万辆,增长率约在20%左右,到2016年将达到1000万辆,预计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
观 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行的报告书《中国二手车市场产销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 (2014-2019)》主要研究二手车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 (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
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 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调 研方式和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 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 等院校的文献资料;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 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中国二手车产品概述 第一节二手车产品定义 第二节二手车产品特点 第三节二手车产品用途分析 第四节二手车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章2010-2016年中国二手车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投融资发展环境 一、金融开放 二、金融财政政策 三、金融货币政策 四、股权债券融资政策
第三节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一、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二、国外相关政策标准 第四节汽车产业政策 一、汽车产业政策解读
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三、汽车产业集群 第五节汽车产业趋势 一、汽车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二、规模化发展
三、新形势下的汽车产业发展路线 第六节汽车产业发展新规划 第七节汽车金融 一、汽车金融概述
二、汽车金融基本途径 三、汽车金融服务发展
四、中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和趋势分析 五、中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服务分析 第三章二手车行业国外市场发展现状 第一节全球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 第二节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一、韩国二手车市场 二、日本二手车市场 三、印度二手车市场
第三节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一、德国二手车市场 二、法国二手车市场 三、瑞士、意大利二手车市场 第四节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第五节全球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 第四章二手车行业特性分析 第一节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二手车行业SWOT分析 一、二手车行业优势
二、二手车行业劣势 三、二手车行业机会 四、二手车行业风险
第三节二手车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五章中国二手车行业供需分析 第一节中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 第二节中国二手车数量分析 第三节中国二手车市场需求分析 一、2011年我国二手车市场销量 二、2012年上半年我国二手车市场销量 三、2012年我国二手车市场销量预测 第四节中国二手车消费状况分析 一、全国二手车销量红火
二、服务日趋完善,品牌二手车商崛起 三、二手车源更充足,车型更丰富 第五节中国二手车价格趋势分析 第六章中国二手车行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2008-2011年二手车行业进口分析 第二节2008-2011年二手车行业出口分析
第七章中国二手车行业运行经济指标分析 第一节全国二手车行业规模分析 第二节中国二手车行业产销分析 第三节中国二手车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中国二手车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中国二手车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六节中国汽车产业数据分析 第八章国内主要二手车企业分析 第一节上海安悦二手车交易市场 第二节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 一、企业介绍 二、企业经营业务
第三节恒发二手车贸易有限公司 一、企业介绍
二、企业荣誉及发展情况 第四节云南融联二手车交易市场 一、企业介绍 二、企业经营数据分析 第五节兴隆二手车交易公司 一、企业介绍 二、企业主营业务
第九章二手车行业投资建议分析 第一节二手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一、全球二手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中国二手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二手车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厂商和经销商合作风险分析 二、政策投资风险分析预测 第三节二手车行业投资建议
第十章中国二手车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 第一节未来二手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二手车行业发展分析 二、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二节二手车行业运行状况预测 一、二手车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 二、二手车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三、二手车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十一章中国二手车行业投资的建议及观点 第一节投资机遇
一、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率对行业的支撑 二、企业在危机中的竞争优势
三、欧债危机的影响与分析 第二节投资风险 一、同业竞争风险 二、市场贸易风险 三、行业金融信贷市场风险 四、产业政策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行业应对策略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第四节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附录
附录:汽车“十二五”目标 图表目录
图表:GDP历史变动轨迹 图表: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
图表: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
图表:2010-2012年上半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走势 图表:2011年中国二手车市场盈利能力 图表:2011年中国二手车市场偿债能力 图表:2011年中国二手车市场运营能力 图表:2011年1-12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2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3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4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5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6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伊朗汽车市场份额示意图 图表:二手车市场交易量增长趋势图
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相关问题解答
1、什么是二手车行业调研
二手车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二手车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场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二手车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二手车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二手车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二手车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关于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调研企业通过自身营销及庞大互联网市场,掌握市场宏观微观经济,为国内外的企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专业可靠的市场情报、商业信息、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2、研究报告使用人群
我公司报告使用者范围较广,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团体。 3、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观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行的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书主要研究二手车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等。
4、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
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关于报告调研机构
关于我们(Intoduction)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观研天下)
Insight & Info Consulting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sight & Info)
公司主要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在产业研究、投资分析、 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The company mainly provides enterprises,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professional, authoritative research report, data product and solution on industrial research, investment analysis, market survey, etc.
核心理念(Core Values )
持续创新>> 企业的发展之源。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精益求精>> 企业生存之基。只有精品才能得到市场的最终认可,发展才可持续 和谐发展>> 企业的文化核心。只有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在发展上形成一致, 企业才能展现出生命力。
Continuou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source of the Corporation:Only innovation enables the Corporation to survive and develop.
Refinement>> Existence foundation of the Corporation:Only fine products can achieve ultimate acceptance of the market and facilitate sustainable 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ion.
过去几年,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iOS和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领域。但根据每个移动平台的已安装用户基数和不同公司的支付信息来看,大多数开发者在这方面的收入微薄。
业界普遍认为,谷歌凭借9亿用户统治着移动市场,苹果凭借6亿iOS用户紧随其后,微软排名第三,Windows Phone手机销量约为1200万部(81%由诺基亚售出)。
每个移动平台都想要吸引应用开发人员,每家公司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市场规模。
苹果在其WWDC世界开发者大会上表示,该应用商店已有125万款应用程序,累计下载量达500亿次,已向开发人员支付50亿美元。对于苹果而言,向开发者社区支付这样一笔金额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而接近苹果的消息人士称,来自苹果应用商店的内部数据显示,这个数字接近于向开发者实际支付的金额。
而在全球最大的Android开发者大会Google I/O上,谷歌声称自己的Google Play商店已有来自15万开发者的逾80万款应用程序。尽管谷歌并未公布应用程序的营收数额,但最近的财务报告显示,谷歌向开发者支付了大约9亿美元,外部研究分析师则认为,Google Play商店的应用下载总数约为480亿次,接近于苹果公布的数字。
与此同时,微软声称自己的应用商店拥有来自4.5万开发者的16万款应用程序。在最近接受采访时,微软高管曾称平均每位用户下载54款应用,这使得微软应用下载量累计达6.5亿次。尽管微软并没有公布移动部门的业绩数据,但根据过去几个季度微软10-Q报表中提到的推出应用商店之前和之后的应付款来推测,自2011年以来约有1亿美元的支出应当归于应用商店。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用户数量:谷歌9亿,苹果6亿,微软1200万
*应用数量:谷歌80万,苹果125万,微软16万
*开发者数量:谷歌15万,苹果23.5万,微软4.5万
*应用下载量:谷歌480亿次,苹果500亿次,微软6.5亿次
*向开发者支付:谷歌9亿美元,苹果50亿美元,微软1亿美元
显然,苹果在应用总数和开发者创收方面胜出,但需要确定开发者通过这些平台真正能赚到多少钱。
每次下载带来微薄收入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算出平均每位开发者开发的应用数量,以及可以通过这些应用获得的收入。当然,因为一小部分开发者做得极其出色,而大多数开发者会以失败告终,因此这里我们只能计算平均数。
*平均每位开发者的应用数量:谷歌5款,苹果5款,微软3款
*平均每款应用的下载次数:谷歌6万次,苹果4万次,微软4062次
*平均每次下载带来的收入:谷歌0.01875美元,苹果0.1美元,微软0.1538美元
根据这些数据可知,平均每位开发者会很忙,他们要开发3到5款应用程序。有趣的是,Android是平均每款应用下载次数方面的赢家,但这个优势基本上被低收入抵消,平均每次Android应用下载只能给开发者带来2美分的收入。苹果做得比Android强5倍,平均每次下载可以给开发者带来10美分。但是微软的平台似乎更加有效,每次下载能够给开发者带来15美分,但这个优势被下载次数少而抵消,微软平均每款应用的下载次数只相当于另外两个平台的10%甚至更少。
平均每款付费应用的零售价为0.99美元,由此可见免费应用对平均收入带来的影响。Android是免费应用的主导者,这对开发者的平均收入带来了很大影响,而微软Windows平台免费应用所占比例较小,这也成为它的一个优势。
但这对实际收入有多大影响呢?
对开发者钱包的影响
将平均每款应用带来的收入,与应用下载次数相乘,我们就能知道平均每位开发者可以通过一款应用获得的收入。再用这个数字乘以平均每位开发者创造的应用数量,就能知道他们在这方面获得的收入。
*平均每款应用带来的收入:谷歌1125美元,苹果4000美元,微软625美元
*平均每位开发者的收入:谷歌6000美元,苹果21276美元,微软2222美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每款应用似乎可以带来不错的收入,一位辛勤工作的iOS开发者可以买到一辆新车,而Android和Windows开发者只能去二手市场买车。平均每款iOS应用可以给开发者带来4000美元的收入,这方面苹果处于领先,但有多少开发者能够真正凭借应用开发而生活下去。应用销售带来的直接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开发团队的大幅开支,不过其他收入渠道(例如广告)有助于开发者增加营收。
当然,这只是平均价值,很多人希望找到下一个热门应用,能够带来高于平均水平的收入。但每出现一款高于平均水平的应用,就意味着其他应用的平均水平出现下降。
机遇何在
但是前方仍有希望。苹果已经为开发者建设了一个成熟的市场,谷歌和微软也都有发展机会。对谷歌来说,应当专注于帮助开发者的应用创收,提高收入水平,以便与苹果保持同步。在平均每次下载带来的收入方面,即便谷歌只能达到苹果的一半水平,这也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在总收入方面与苹果持平。对于微软来说,应当致力于增加用户数量。如果微软能够保持平均每款应用的创收水平,同时增加用户基数,微软可能会在平台之争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