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XX镇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三官、周大、贾集三个村,面积两万亩。其中新打机井XXX眼,节水灌溉面积X万亩,提灌站1座,清淤排水沟XX条,新建桥梁XX座,架设100kv变压器9台,160kv变压器1台,10kv高压线1.95千米,低压29.606千米,新建4米宽水泥路26条,总长16.17千米。
整个项目从2019年10月份开工建设,到2019年12月份全面竣工,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业主、施工方和群众三满意。
主要做法:一是谋划早。自工程设计之初,镇工作组全程参与,现场规划、丈量、登记,摸底,涉及清障农户41户,青苗补偿面积57亩,采伐成材树木2900多棵,移栽未成材树木300多棵,做到心里有底有数。
二是发动早。
工程启动之前召开群众代表会议,争取群众支持。让涉及清障农户提前介入认领,全部登记造册,明晰到户,协调解决争议问题,及时兑付补偿政策,对于遗留问题镇政府全部收底,把群众工作做在前面,做在当面。
三是严把质量关。
镇成立由六名群众代表参与的工程质量监督组,全程参与群众关心的工程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共同监督工程质量,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同时,群众也更加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
四是严格纪律要求。
我县自2012年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即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现已在、镇完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200亩,完成财政总投资1380万元,完成主要工程量为:平整土方86万方,衬砌渠道93公里,新修机耕道43.1公里,机耕桥4座,修筑田埂205公里,打机电井7眼、购置设备7台套,维修电灌站2座、更新设备4台套,并已通过上级检查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县领导担任组长,县农发办主任和、镇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重要方案、重大事项和重要举措等进行决策管理,协调部门之间关系,形成全县一盘棋,共同合力搞开发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项目库。年初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调查摸底,实地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及时组织人员到省、市跑项目、争资金。2012年争取到国家立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项目中央财政资金930万元;三是在项目实施前,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到项目区村组,召开群众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项目建设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并取得群众的支持;四是在项目建设上,实行分工负责制,县农发办主任负总责,两个副主任负主责,所分管的项目实行“包项目建设、包进度质量、包档案建设、包验收过关”的四包责任制。在严格质量方面,除我办工作人员和监理人员监督外,我们还邀请了村、组的老党员、老干部进行监督,确保每个标段工程都达到技术设计要求;五是注重开发项目的规模化水平。为了凸显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首先,项目安排要求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其次,开发效果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即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排灌自如、旱涝保收,便于机械耕作。
三、201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准备情况和下一步打算
我县2013年度计划沂江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开发任务为建设高标准农田10500亩,财政总投资133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平整土方89万方,衬砌渠道34公里,新建电灌站7座,维修电灌站8座,营造防护林8公里等。项目实施方案已得到上级批复,目前完成工程招投标,并与中标人签订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计划11月10日动工新建,争取年底前完成所有标段工程土方任务,明年2月14日全面竣工,3月份县级竣工验收,4月份确保以优良工程迎接市级检查验收。同时,着手做好2012年度项目计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项目区乡、村、组各级在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乡、村、组各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高度重视并把它摆上重要议事、干事日程上来,特别是户与户、村与村之间的土地调整等一些矛盾、纠纷要积极妥善处理,同时还应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配合做好工程施工前的各项工作;二是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工作。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鼎力相助、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近几年来各相关部门给予了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量越来越大,希望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加大配合力度,共同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做好,更大程度地造福于全县农民群众;三是加强自身建设。针对本办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我县应加大有关专业人员培训的力度;四是配齐交通车辆。针对本办交通工具偏少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批准购置工程管理车子一部,确保推进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作为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工程内容,农田水利建设为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化,为了更好地保障农业的产量和促进农村建设,必须深化对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只有加大对其重视程度,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改变和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群众的认知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下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占用土地。众所周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占用大量土地乃至是农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动植物生长环境,迫使陆生生物重新寻找栖息地,在寻找过程中可能导致动物的死亡,生活在原有栖息地的生物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会引发争斗,导致生物链的破坏。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的土地,经过工业废料的排放导致土地硬化无法进行耕种减少了耕地面积。
1.2粉尘及有害气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也属于建筑工程施工的一种,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粉尘与大气污染。由于工程是露天作业施工,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搅拌、爆破与焊接等工作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有害的气体,最终影响到当地的空气质量,还会对周围的大气造成污染,影响到当地居住村民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给当地造成相关的呼吸道疾病。因此,需要加强对粉尘等相关有害气体的防范措施。
1.3水生生态方面。基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河流的自然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个别河道的水位降低,致使河道上、下游的泥沙量以及水的温度发生改变,进而使得河流沿线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影响该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地质。首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废水以及污水等,多数情况下,在未对这些污水、废水实施降解或者过滤处理后就直接将排放至河流中,导致相应流域出现水质污染问题。同时,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过程中,通常要对周边河道流域中的水流实施拦截操作,会导致其局部水流的流动速度减慢,进而致使相应区域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大气的循环流动速度减慢,极易导致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产生。其次,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河道和周边区域经由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但多数水利设施的建设会直接于天然河道上进行,以达到有效拦截水域水量的目的,这导致水域中或者其他周边区域中本来存在的植物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终对物种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对策
2.1明确工程产权。由村镇集资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运营产权归村镇集体所有,推行受益农户建设、管理及使用制度。由地方财政扶持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运营产权归地方政府所有,交由地方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为农户提供有偿使用服务。
2.2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发改部门、财政、水利和农业等部门,易导致部门机构重叠、权责不一致等,造成管理混乱、资源浪费。因此,组建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至关重要。该组织机构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招投标、全面履行质量监管职责和验收职责、建立后期维护管理机制等,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
2.3拓展资金来源,创建新的投融资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施工时间长、成本投入大以及收益效率慢等特性,加之具有不定因素的投资风险,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对此类项目进行投资。此外,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方法不够全面,在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投入力度薄弱,起不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影响银行与金融机构投资的积极性。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多半属于公益性质,而与之有关的金融服务产品比较传统滞后、缺乏创新。与农业相符的金融服务产品非常少,缺乏完善的担保机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费用不能全部依靠政府的帮助和投资,应建立与完善金融和信贷等多方面的风险保障体系,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設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拓宽资金来源,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持久发展。
2.4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同类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确定管理主体,明確相关人员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例如,工程建设完成后,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将移交给当地政府或基层管理组织,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管理。此外,工程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与使用效率。
2.5组建一支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队伍。为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组建一支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队伍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施工水平。另外,要提升岗位福利、改善工作环境,积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施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效率。
2.6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会带来重大影响,所以,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前期进行方案设计时,需要专业的设计师经过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设计出合理的方案,然而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技术人员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设计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方案。
2.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我国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应用非常的重视,这一理念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也不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细节的环境保护进行重视。同时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能够出现滥用资源、肆意破坏的行为出现。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帮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在生态环境中也属于重要的一部分,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整合力量,切实发挥协同效应
省农委成立项目领导组,同时成立了由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地理所和吉林省农科院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各试点县也分别成立项目领导组和专家指导组,建立责任包保制度,每个项目区确定包保责任人,分片分户包保。为调动各方积极性,各项目县将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集中连片组织实施。同时,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和机械深松、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屯环境整治等项目整合,综合配套应用技术,提升效果。在开展秸秆腐熟堆沤工作时,与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合作,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就地就近集中堆沤,降低有机肥还田成本。
――抢抓进度,推进项目任务落实
吉林省土肥站制定《玉米秸秆翻压还田春季保墒技术指导意见》和《玉米大豆轮作除草剂药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并在春节前下发至项目所在乡镇。各项目县(市、区)抓住去年秋收有利时机,抢时间、抢进度,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截至目前,各项目县共投入大马力拖拉机120多台,秸秆粉碎还田机60多台,液压翻转犁80多台,偏置重耙30多台,重镇压器30多台,完成秸秆粉碎翻压还田10.3万亩,秸秆腐熟堆沤9.7万亩,采集土壤样品5000多个,商品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补贴物资招标基本结束,耕地质量固定监测点开工建设。
――注重宣传,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为强化项目绩效考核,吉林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省农委还与4个项目县(市、区)政府签订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责任书。2015年9月份开始,省农委每月编印一期《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作简报》,宣传项目成效,交流工作进展。
关键词:农田建设;经验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2-0193-01
今年以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区、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市委、政府及市农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本着“规模更大、投入更多、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要求,抢抓机遇,千方百计整合项目资金,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广泛发动群众,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田、林、路、渠综合整治。全县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资金6.78亿元,投入义务工163.2万人次,出动机械1.75万台班,完成土石方793.12万立方米;秋季植树10.2万株;秋覆膜7万亩;整治村社84个(其中重点整治40个)。主要做法如下。
1紧盯目标,加大力度,全面超额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
1)坚持不懈地狠抓扬黄灌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围绕扬黄灌区节水灌溉总要求,突出抓好砌护渠道、平田整地和修农路、打小畦等工作,累计完成玉米秸秆清收27.43万吨,机深翻28.9万亩;畦田建设16.8万亩,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12%;清淤支斗农渠453条1 015公里,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66.3%;整修农路675条705.1公里,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49%;砌护渠道296条328公里,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05.8%;完成配套建筑物7845座,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234.7%。
2)千方百计用重点水利骨干工程支撑起同心治水、治土和民生水利的主框架。一是投资9 444.16万元,完成东部引水扩建工程,解决了东部6个乡镇12.85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今年完成1.1万户4.95万人的自来水入户)。投资10 380万元、铺设输水管道800公里、新建泵站4座和净化水厂1处的西部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目前,泵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支管线开挖112公里,安装管道16公里,入户1万多户。工程完成后,可有效解决扬黄灌区6个乡镇57个行政村175个自然社9.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投资1 633万元,全面完成了固海扬水七干渠改造工程,砌护渠道16.52公里、翻建及加固各类建筑物45座。此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我县及周边地区20万亩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作为县一级,首次实施干渠改造工程,得到了自治区水利厅和吴忠市的大力支持和认可;三是投资1 697.17万元,实施了“三个万亩”坡改梯工程,目前,下马关镇郑儿庄项目区和申家滩项目区分别完成坡改梯面积9 600亩和8 750亩,石狮开发区余家梁项目区完成坡改梯面积12 000亩,工程完成后,可新增旱作基本农田3.055万亩。四是投资3 893万元,实施了清水河二期治理工程,完成土方190万立方米,形成景观水面2 000亩。
3)举全县之力,唱响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主旋律。继下马关以色列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发挥效益后,我县依托土地整理项目及靠近水源地实施的坡改梯项目,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特色种植提供支撑。一是投资1.15亿元,实施重大土地整理工程下马关项目区(7.8万亩),目前已完成7.35万亩,新增高效节灌面积7.35万亩,已发挥效益5.7万亩;二是投资1 111万元的兴隆乡王大套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全面完工,新建泵站2座、高位调蓄池2座,配套首部枢纽系统6套,铺设输水管道32.85公里,配套建设各类建筑物131座,修建道路3.3公里,发展高效节灌面积1万亩;三是开工建设投资1 312万元的余家梁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发展高效节灌面积1万亩;四是自筹资金500万元,聘请新疆建设兵团水利设计院,对下马关一期节水工程进行改造,覆盖4.8万亩节灌土地。项目一次性设计到位,争取资金分步实施;五是引进中石化宁夏易捷庄园枸杞开发公司,在下马关生态移民村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发展节水有机枸杞2万亩,目前已完成节水、整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1)明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思路,突出主题,制定全面建设方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是事关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大事、要事,9月初,全市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召开后,我县把农建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明确全县水利工作思路,即扬黄灌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节灌区以节水增效为主,旱作区以覆膜保墒增产为主,水土流失区坚持小流域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做到“一次性谋划到位”。今年抽调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组成农建技术组,在深入各乡镇了解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工作方案,制定了全县2011年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治理区域、重点工程布置、田林路渠治理规划及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片区规划;二是确定了“三个突出”、“六看”和“两个不让步”的工作思路。即:在总的方向上,突出节水,突出区域特点,突出发动群众;在具体工作上,看规模,看进度,看质量,看内业资料,看机制及产生的成效,看人力、机械投入;在目标要求上,不按时完成任务的不让步,达不到区、市、县验收标准的不让步,为统筹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掌好舵。
2)抓住要害,全面发动群众。一是以宣传促发动。坚持把宣传作为壮大声势、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专门制定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宣传方案,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辟了“农建专栏”,广泛宣传中央和区、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中央和自治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今秋农建工作。同时利用报刊、电视、简报、标语、传单等形式加大农建宣传力度。制作了农田水利建设宣传册,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和吴忠电视台报道3次,吴忠日报报道6次(其中专版1次),地方电视台报道40余次,编写农建简报50期,在各乡镇制作农田水利建设永久性标语110条。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精心的准备、周密的部署,彻底打破了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以行政问责促发动。由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对各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度实地督查、统计进度,并对进展情况通过县电视台“农建专栏”每3天通报一次。对进度快,质量好的乡镇由县委、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并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兑现了奖励资金。各乡镇出台了发动义务工与村干部业绩挂钩制度,对出工不力的村干部给予诫勉谈话、警告及免职的处罚措施,全县共对5名村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发挥了警示作用,推动了工作;三是以政策促发动。出台了《同心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筹资筹劳实施意见》,对筹资筹劳的范围、对象、标准、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支持各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今年群众出义务工、筹资筹劳的形势明显好于往年。义务劳动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已逐步在群众中树立,经过几年的扭转,群众出义务工正走上了正规渠道。
3)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将水利、扶贫、农牧、“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围绕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在确保项目资金渠道不变、使用途径不变的情况下,统揽全县水利工程,全面推进农建工作上台阶。今年以来,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78亿元。其中:“一事一议”项目21个,完成投资0.16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个,完成投资0.34亿元;农村公路项目9个,完成投资0.55亿元;土地整理项目2个,完成投资1.96亿元;水利工程12个,完成投资2.31亿元;农牧项目7个,完成投资0.6亿元;林业项目13个,完成投资0.85亿元;县政府投资2 000万元,主要用于以奖代补及基础设施改造。是历年投入资金最大、实施项目最多的一年。
3结论
通过几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不但锻炼了干部,也锻炼了群众,使全县上下从不会干到学着干、从学着干到创新干。要想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必须在各级领导层面不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动干部群众;必须着力突出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必须整合涉农项目,捆绑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必须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同心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总结.
一、基本思路
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水务、农业、改田改土、林业生态、农机、金土地工程、农村公路六大建设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组织、宣传、争取、投入、建管、督查、考核为主线,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农村饮水难、行路难的问题,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突出抓好以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是要充分利用秋冬农闲季节,开展渠道清淤和整修、平田整地、农业灌溉设备的维修养护等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要加强重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年度项目年内竣工。三是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扎实抓好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各类小型水利工程都要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安全运行责任人,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009年,完成整治病险水库12座,修复水毁工程330处,治理旱山村5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解决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万亩,推广配方施肥95万亩,新建沼气池0.303万口;完成营造林(含封育)10万亩;完成新增提水控灌设备200台套,装机总容量0.17万千瓦,新、改建乡村机耕道160公里,硬化乡村机耕道13公里;完成土地整理规模49625.7亩;建成通达通畅公路277公里。
三、工作重点
(一)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川府发〔**〕1号)和《**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府发〔**〕89号),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投融资环境,快速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统筹考虑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优先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水问题,加快建设一批对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水利基础设施,努力为国民经济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着力抓好重点项目的申报争取和建设工作。抓紧地震受损水库恢复重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抓好已建成水利工程的配套挖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水产业发展力度。
(二)农业中低产田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高产稳产粮田建设步伐,为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重点改善我县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坚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集中成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原则,对农田改造项目区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林业生态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现代林业”目标,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造林绿化。坚持生态优先,优化林种结构,推进重点工程,深化林业改革,提升林业产业,促进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健康协调发展。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在2009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林改任务。二是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工程的成果巩固。三是加快林业产业建设,积极发展林业专业大户,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四)农机建设。重点抓好提灌设施建设、乡村机耕道路建设,搞好特型农机局的推广。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运用价格政策加快生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鼓励提灌站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提灌站维修改造,规范提灌建设项目管理,完善提灌站管护制度。
(五)“金土地”工程建设。推进调改结合,实现规范管理,促进制度、措施和责任的落实。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及时验收新增耕地质量、数量,按规定移交工程成果,明确土地权属。加强工程后期管护,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六)农村交通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国、省、市项目扶持,挖掘民间资金潜力,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质量管理责任体系,全面落实质量监管责任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把通村公路竣工验收关。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的协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和责任,落实有关政策,组织好规划编制,抓好项目实施,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充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机构,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二是县水务、农业、林业、农机、国土、交通、扶贫、以工代赈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增大合力,有序推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简报、会议、标语、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舆论氛围。
(二)多方筹资,加大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性投入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其它经济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抓住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大项目争取的力度,力争更多国家投资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落户我县。二是增加财政投入。县、乡财政确保2009年农建投入比**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三是拓宽投入渠道。采取组建股份制项目公司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用水大户和其它民间资本、国有企业进入农建工程投资和运营领域。严格“一事一议”程序,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是整合农建资金。将水利、农业、林业、农机、国土整治、农村公路、扶贫、以工代赈等支农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的办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部门聚集、形成合力,地域聚集、形成规模,项目聚集、整体推进,资金聚集、发挥优势的新格局。五是扩大贷款额度。抓住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贷款额度,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投入渠道。六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财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阳光操作,防止截留挪用。七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及时报道2009年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扶持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事业、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基本建设快速发展。
(三)严格标准,确保质量。一是坚持科学规划。要统筹安排,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安排涉及“三农”热点问题以及社会关注、效益好、见效快的农建工程项目。二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工程建设程序,全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三是抓好建后管理。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发挥工程效益,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
【关键词】农业;水稻;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成效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1.1 实施地点
实施地点选择在西秀区水稻主产区旧州镇沿刑江河流域的浪塘村、五翠村、旧州村、文星村、茶坡村、高车村六个村,涉及农户3905户。该示范片海拔1250~1280m,水源光照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势相对平坦,坝区大。灌溉水源有型江河流域、仙人坝水利沟渠、鹅项水库自流灌溉。项目示范区内有县道安顺至旧州至刘官公路贯穿境内,并村村通乡村公路,交通方便,通信、电力、水利设施条件优越,农田基础条件较好,辐射带动能力强,农户在种植水稻夺高产上有一定基础和积极性,是西秀区水稻主产区之一。
1.2 实施前生产与技术推广情况
实施前,该区域农户在科学种田水平上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优选良种、培育分蘖壮秧、合理密植、施肥上偏氮、少磷、缺钾、无微肥、追肥时大都采用一次性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管水、挖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叶面喷肥等方面存在不足,致使这一区域水稻常年平均667㎡产量550~600kg,少数好的田块667㎡产量仅达650kg左右。
实施前各项技术推广指标统计为:杂交水稻品种覆盖率100%,水稻旱育秧技术覆盖率63.5%,水稻规范化栽插覆盖率83.2%,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83.2%,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79.5%,机耕机插机收覆盖率43.3%,旱育保姆物化技术覆盖率36.8%,生态旱育秧技术覆盖率达62.5%。
2 实施成效
2.1 示范片考核指标
2.1.1 规模
水稻连片示范667hm2。
2.1.2 单产
连片示范平均667㎡产量720kg以上,老示范区示范片较上年单产增产2%以上,新示范区示范片较上年单产增产10%以上,均较常规栽培增产20%以上。
2.1.3 总产
辐射带动全县均衡增产。
2.1.4 技术指标
杂交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100%,水稻旱育秧技术覆盖率100%,水稻规范化栽插覆盖率100%,水稻测土配方覆盖率100%,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00%,机耕机插机收覆盖率比上年提高20%以上,超级稻、旱育保姆包种、无纺布覆盖、沼肥应用、缓控释肥料等技术有较大的示范面积。
2.1.5 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与技术培训
每个万亩示范片制定一张技术模式图进行标准化生产,至少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5户种粮大户,骨干培训不少于500人次,一般培训不少于3000人次。
2.1.6 宣传、资料、档案
项目实施区域要有宣传标牌和规划图,编写宣传简报10期以上,并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报到5次以上。项目落实地点、面积、培训、生产管理、测产验收、项目总结等有关资料要建档立案,示范户要有花名册。
2.2 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2.2.1 项目实施规模完成情况
实施结果统计,实际完成700hm2,比考核指标667 hm2超33hm2,超5%。项目涉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五翠村、旧州村、文星村、茶坡村和高车村,涉及农户3905户;其中浪塘村:116hm2,551户;五翠村:110hm2,583户;旧州村:143hm2,923户;文星村:175hm2,834户;茶坡村:78hm2,495户;高车村:78hm2,519户。
2.2.2 项目产量完成情况
成熟时,项目实施小组按照《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实施办法》,在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抓测产验收工作。
(1)省专家组临田测产验收结果:2012年9月25日,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验收组,对我区承担实施的该项目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验收组按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实施办法,听取了我区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审阅了我区理论测产自测结果和有关档案,实地察看了项目区水稻生长情况,根据项目区稻田自然分布,水稻田间长势分三个片区,分别随机抽取高、中、低各三块共九块田进行了实割实测,产量实测结果如下:①五翠片区:农户王学明, 面积533㎡,品种湘优109,667㎡产量814.48kg;农户杨武科,面积867㎡,品种湘优109,667㎡产量775.57kg;农户唐正武,面积1067㎡,品种T优300,667㎡产量696.70kg。②文星片区:农户汪自明, 面积667㎡,品种湘优109,667㎡产量852.39kg;农户杨启珍,面积733㎡,品种科优21,667㎡产量846.85kg;农户张进忠,面积533㎡,品种科优21,667㎡产量844.50kg。③茶坡片区:农户刘开祥, 面积1000㎡,品种湘优109,667㎡产量819.59kg;农户郭秀汝,面积733㎡,品种T优300,667㎡产量769.34kg;农户朱祥, 面积1533㎡,品种湘优109,667㎡产量645.46kg。
以上三个片区共九块,面积7667㎡,加权平均667㎡产量764.72kg。最高亩产田块为文星村汪自明田,667㎡产量852.39kg。省专家组对项目区水稻长势情况评价:项目区水稻整体长势均匀,全面推广应用了大穗型杂交优良品种、新型旱育秧、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在今年栽后长期多雨低温、病虫害发生较重的情况下,由于各项配套措施得力,特别是病虫害统防统治、排水晒田和施肥抓得扎实,技术指导到位,项目区水稻生长明显好于往年,增产效果明显,达到了目标要求。
(2)项目验收结果:我区按照省要求,分六个片区抽样测产验收,项目共计验收50个样本,其中:上等样本14个,验收面积12667㎡,收获稻谷15572.45kg,平均667㎡产量819.60kg,代表项目面积188.12hm2,占26.874%;中等样本28个,验收面积2.7hm2,收获稻谷30429.51kg,平均667㎡产量755.08kg,代表项目面积399hm2,占57.001%;下等样本8个,验收面积0.76hm2,收获稻谷7794.24kg,平均667㎡产量683.71kg,代表项目面积113hm2,占16.125%。共计验收面积4.7hm2,代表面积700hm2,总产稻谷7989565kg,加权平均667㎡产量760.91kg,比考核指标平均单产720kg超40.91kg,超5.68%;较上年项目单产745.83kg增15.08kg,增2.02%;较常规栽培单产560kg增200.91kg,增35.88%,全面完成项目单产考核指标,总产辐射带动全县均衡增产。
2.2.3 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重点抓技术配套,全面提高技术到位率。完成5个100%。即:①杂交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其中超级稻占55%;②水稻旱育秧技术覆盖率达100%,较实施前提高36.5%;③水稻规范化栽插覆盖率达100%,较实施前提高16.8%;④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100%,较实施前提高16.8%;⑤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00%,较实施前提高20.5%;⑥机耕机插机收覆盖率65%,较上年提高21.7%;⑦超级稻、旱育保姆包种、无纺布覆盖、沼肥应用、缓控释肥料等技术有较大的示范面积。旱育保姆物化技术覆盖率达42.8%,较实施前提高6%;生态旱育秧技术覆盖率达63.8%,较实施前提高1.3%。全面完成各项技术指标。
2.2.4 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与技术培训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统一制定一张技术模式图,技术人员“按图施工”,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因地制宜与全国种粮大户何少文及刘官乡水桥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在项目区实施6.7hm2的水稻机插秧示范片,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同时,与省、市龙头企业——安顺市西秀区树锋粮油有限公司相结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订单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按不同的农时季节,采取集中培训、分村培训、召开现场会培训等相结合,分步骤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共举办技术培训38期(次),累计培训骨干人数1200余人(次),一般培训5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
2.2.5 宣传、资料、档案完成情况
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过程中,在主要路段、村委公示栏等地方,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组织发动高产创建宣传5场(次),大力宣传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的意义;指派专人负责搞好项目区的规划、造册登记,绘制规划图、实施图,撰写培训资料,田间管理记载,图片收集,完成测产验收资料、项目总结等,建立健全项目档案资料;按农业部和省要求在项目区醒目位置制立标牌,便于农户了解高产创建工作;及时编写简报10期;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12次报道高产创建项目,使高产创建活动家喻户晓。
2.3 经济、技术、社会、生态效益
2.3.1 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农民对高产创建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效益分析得出:项目区较对照新增总产量1794600kg,新增总产值536.57万元,新净增总产值362.27万元,项目纯收益1314.94万元,新增纯收益358.5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22,新增投入与新增总产值比1:3.08,推广费用与新增纯收益比1:38.76,新增投入与新增纯收益比1:2.06,新增费用与新增纯收益比1:2.01。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3.2 技术效益
通过对当今水稻生产先进技术的集成推广,主攻单产,从选种—育苗—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栽培—改变以往的一次性追肥,实行目标产量施肥—科学管水—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增施钾肥—叶面喷肥等技术措施,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获得平均667㎡产量760.91kg的成绩,技术效益显著。
2.3.3社会效益
项目区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发动高产创建宣传5场(次),采取局集中培训、到乡镇培训、到村培训,共计举办技术培训38期(次),累计培训骨干人数1200余人(次),一般培训5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通过技术培训良种良法一起推,科学防治病虫害,科学管水,农民得到了技术指导;项目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项目参加办点人数29人,落实配套资金物化补助18.5万元,通过突出抓好“四个结合,两个突破”,即抓好与农机的结合、与产业化的结合、与种粮大户的结合,与新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突破,对项目区和周边村寨乃至非项目区群众影响很大,社会效果很好。
2.3.4生态效益
项目通过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超级稻和抗性强的大穗型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生态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科学管水等技术,不选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实施生态农业,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达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3 主要做法
3.1 组织措施
3.1.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
西秀区政府和农业局领导及市农技站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抽调精兵强将实施该项目。领导小组由西秀区人民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担任组长,区农业局、旧州镇镇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区科技局、统计局、区财政局组成。实施小组组长由区农业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农技站人员负责组织实施。
3.1.2 责任落实、分工明确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检查督促村干部和所涉农户的思想工作、行政措施。技术实施小组负责规划、造册登记、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物资发放、技术指导、搞示范,负责高产指挥田、资料收集及总结工作。日常工作由农艺师胡绪琴具体负责组织与主持技术实施。
3.1.3 行政与技术相结合
对项目所涉及的6个村实行行政负责和技术负责责任制。每个村明确聘请一名农科示范户配合包村技术员,由包村技术员、村干部、聘请农科户具体抓。
3.1.4 加强项目监管,健全考核机制
项目领导小组分别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后期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对项目区包村技术人员实行目标考核,将考核情况作为年终考评、评优等的重要内容,强化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技术人员的参与热情,确保包村技术人员各负其责、各尽所能。
3.1.5 强化宣传,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技术到位率
在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过程中,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高产创建的政策措施、典型事例、成功经验、实施效果,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召开了各村村支两委、村民代表、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及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人员参加的高产创建宣传发动5场(次),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大力宣传高产创建活动的意义;采取局集中培训、到乡镇培训,到村培训,共计举办技术培训38期(次),累计培训骨干人数1200余人(次),一般培训5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报道12次,做到高产创建深入人心,任务、目的、技术家喻户晓和技术到田,确保技术到位率。
3.1.6 建立高产创建指挥田,开展超高产竞赛,组织观摩交流
(1)建立高产创建指挥田。对项目实施小组全体人员分片区分村每人都负责一块高产指挥田,并插牌,牌上写明技术负责人和农户的姓名,以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2)开展超高产竞赛。为了抓好2012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和充分调动和鼓励项目区农户的积极性,经区农业局研究决定,在项目区开展水稻高产竞赛活动,凡667㎡产量达900kg以上的农户都给予奖励。在667㎡产量900kg以上的农户中,根据产量的高低,评出前三名,给予重奖: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500元,三等奖1000元,其余的都给予达标鼓励奖500元。
(3)组织观摩交流,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根据水稻生长各阶段的特点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指导,组织各村村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农技人员等相互到各片区现场观摩,交流经验。
3.1.7 项目痕迹管理
认真搞好规划,造册登记,做好图片收集和物资发放公示,建立健全项目档案资料,搞好项目痕迹管理;做到示范区有实施图、规划图;完成编写简报10期;在示范区醒目的位置,按农业部和省要求制立标牌,标明主推品种、技术、负责人等信息,便于农户了解高产创建工作。
3.2 技术措施
抓好技术组装配套,首先突出无纺布、旱育保姆旱育秧。按照高产创建实施方案中工作进度的安排及高产创建技术方案要求,项目区首先突出推广无纺布、旱育保姆旱育秧技术,在旧州镇浪塘村清水组规划、落实育苗0.7hm2,召开技术培训会和现场会,然后六村推进。项目技术措施参照省技术方案并结合前3年承担实施该项目的经验上制定了《西秀区2012年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方案》,按技术方案实施。
3.2.1 选择适宜品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超级稻及高产杂交稻品种湘优109、T优300、金优527、科优21,作好种子处理。
(1)适时播种。于清明前后播种,采用保温旱育秧和旱育两段秧,培育分蘖壮秧。
(2)适龄移栽。根据项目区耕作制为稻油两熟特点,于5月下旬~6月上旬,秧苗叶片为6.1~7.1叶龄移栽。
(3)合理密植,规范栽插。根据项目田块肥力,中等、中上等田每667㎡1.3万窝,规格为(33cm×20cm)×19cm,中等田每667㎡1.38万窝,规格为(30cm×20cm)×19cm,另寨脚田,肥田掌握在1.1~1.2万窝。一律实行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插秧,对各村指挥田特制300根打点绳子和配套600把标尺发到农户,用宽窄行标尺拉一行栽一行,实行精确定量栽培。每窝基本苗,秧苗发儿多的栽1粒谷苗,发儿少的强调栽2谷粒苗,确保每667㎡基本苗达6万以上。
(4)根据测土结果,实行N.P.K配方施肥。要求在667㎡施优质农家肥1000kg基础上,总施肥量为667㎡施尿素12.5kg、复合肥50kg、钾肥20kg。控氮增磷钾,采取前促、中控、后补,具体为基肥667㎡施复合肥50kg、钾肥10kg,秧苗返青后667㎡追尿素7.5kg,孕穗中期667㎡施尿素5kg、钾肥5kg,齐穗后667㎡施钾肥5kg作壮籽肥。
(5)科学管水:一律实行浅水栽秧,后渗水返青,一周(返青后)立即放薄水促发儿,足苗控水晒田。拔节孕穗期至抽穗杨花期保持寸水(浅水层),齐穗后干湿壮籽。
(6)实施叶面喷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于灌浆初期喷一次。
(7)实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要求,根据水稻生长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对农户进行了立枯病、苗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穗颈瘟等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培训及项目区的综合防治, 确保水稻安全生长。今年6月以来,我区多雨低温,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稻飞虱、稻瘟病的为害,项目实施小组人员不辞辛苦,多方精心选药,积极组织农户防治,使项目区水稻处于正常生长状态。
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上述八项技术措施常规栽培未完全做到,特别是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目标产量施肥、科学管水控水晒田、叶面喷肥等常规栽培未做到。
3.3 创新工作机制,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依托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高产创建,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结合项目区实际,因地制宜与全国种粮大户何少文及刘官乡水桥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在项目区实施6.7hm2的水稻机插秧示范片,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同时,与省、市龙头企业——安顺市西秀区树锋粮油有限公司相结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订单模式,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搞好试验研究,完善技术措施
项目区通过开展品比、播期、密度、栽培模式、施肥等多种类型试验,筛选适宜当地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完善技术措施方案,为高产创建提供技术支撑。
4 存在问题、经验启示及建议
4.1 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的影响。今年6月以来我区多雨低温,导致秧苗生长缓慢、分蘖差,到控水晒田时,有部分田块的有效穗未达到目标产量要求;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阴雨连绵,严重影响了水稻正常的收割时节及项目区相关配套的新技术的试验验收。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坝区坝田创高产条件需要改善。虽然项目所选区域坝田光热水、交通和群众科技意识相对有一定基础,但坝田中沟渠、机耕道欠缺,抗风险能力差,给高产创建带来影响。山区特殊的自然条件是制约粮食增产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3)农资价格因素。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水稻生产纯收入比较效益低,相当农户不愿意多投入,突出表现在N、P、K配方购买钾肥少、足苗控水晒田和抽水灌田、叶面喷肥上不愿多花工日。
(4)劳力及多投工投劳问题。高产创建比常规栽培必然要多花工日,由于农业纯收入低,外出打工经商的青壮年多,农忙和农事季节对高产创建的实施有影响。
(5)栽插深浅不规范。部分田块栽插过深,降低了秧苗的低位分蘖,导致秧苗分蘖差。
(6)项目资金到位滞后,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困难。
4.2 经验启示与建议
(1)加大科技投入。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推广。(2)技物结合。项目资金提前下拨,物化补助才能按季节及时到位。(3)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种粮大户,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实施规模化生产。(4)示范区田块产量水平差异较大,需进一步加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
一、县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西北部、州东北部,地处三省交界处和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全县幅员面积8486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850米,辖17个乡镇、122个村(社区),总人口7.6万余人,是以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纪念地、藏汉和亲见证地、茶马互市集散地、民族团结和谐地,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古城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中的成兰(西)铁路纵贯全县,机场落户境内,素有“”和“”美誉。
二、县发展现状
面对“8·8”九寨沟地震、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年年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连续冲击,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2020年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17.52亿元,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8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1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15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93元,同比增长4.9%,接待旅游人数356.24万人次,同比增长23.9%;实现旅游总收入34.89亿元,同比增长10.7%,经济发展呈稳中有进、回升上行态势。
三、2020年助农增收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县委书记和县长负责制。
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常委为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助农增收工作领导小组。与此同时,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助农增收机制。
县始终坚持农牧民增收“旬研判、月例会、季汇报”工作方式,及时掌握并解决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每季度召开增收现场会,以现场观摩学习的方式,促进各乡镇、部门之间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务实举措。
以目标管理责任制形式把助农增收工作纳入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落实确保助农增收进行督查,确保了助农增收稳步有序推进。
(二)全方位筹措资金,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1.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今年以来,我县克服肺炎和“8.20”自然灾害双重影响,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据统计,全年本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 万元,同比增加 万元,同比增长 。
2.强化惠农政策落地落实。一是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农民补助政策,通过“一卡通”方式,及时向全县17个乡镇112个村10592户种植户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713.758578万元;二是为全县17个乡镇110个村15483户牧户兑付农牧民奖励政策资金1846.625万元;三是为12860户退耕还林户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14万元,为14000户农牧民兑现集体公益林资金1071.06万元,做到政策落实不打折、不走样、不缩水,让广大农牧民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实现增收。四是按照“政府组织推动、农户自愿参保、保险公司市场运作”的原则,在全县实施牦牛、生猪、能繁母猪和莴笋等政策性保险,为农牧民群众减少经济损失1076万元。五是主动承接生态扶贫战略部署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要求,注重脱贫攻坚“当务之急”和生态保护“长久之计”有机融合,建立17个乡镇造林合作社和112个行政村生态管护专合社,整合开发公益性岗位3965个,安置贫困群众3965名。
(三)壮大“10+3”现代农业产业,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
1.夯实农业园区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制定县1+5产业规划,为松贝、臧红花椒、高原蔬菜、藏香猪、牦牛、休闲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一是发展藏花椒3450亩,年产藏花椒224.3吨,实现产值达2691.6万元,目前臧红花椒产业园正在申报州级农业产业园区。二是整合各类资金6000万元,引进通利融松、牦之牛等9家涉农企业落地,推动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核心的“1+5”农业园区新格局。
2.狠抓生猪稳产保供,产能恢复有序推进。一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25万元,在白羊乡下河坝村、燕子坪村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个,建设完成圈舍300平方米,饲养生猪220头。二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100万元,在红土镇建设藏香猪养殖场1个,建设完成圈舍1768.9平方米,饲养藏香猪226头,其中能繁母猪86头,种公猪4头。三是全面落实《省促进恢复生猪生产八条措施》,通过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措施,调动了广大养殖户发展生猪产业积极性。据预测,全年出栏生猪2.5万头,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82元。
3.土地扩面,粮食增产。我县采取撂荒地复垦复种,在白羊乡、小河镇扩种玉米101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采取林下套种方式,在镇坪乡、岷江乡扩种马铃薯202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
4.着力臧红花椒产业发展。立足多样化生态特点、立体式空间布局、差异性气候特点和镇坪乡、镇江关镇产业发展基础,按照“最适、最优、最特”的原则,加快藏红花椒产业园建设,新增花椒面积1000亩,实现花椒产量1100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248元。
5.突出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县环境优良、空气、水质、土壤洁净这一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围绕成都等大中城市和本地市场对蔬菜需求,通过规范流转土地和土地入股的方式,集成要素集聚,加快了莴笋、大白菜等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在全县推广种植各类适销对路蔬菜3.5万亩,实现产量12.6万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1528元。
6.狠抓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一是投入资金200万元,从外地引进12个品种的藜麦,在县进安镇牟尼村,安宏乡烟囱村、川主寺镇川盘村进行藜麦试验示范种植,种植面积达740亩,最大亩产达789斤,藜麦种植推广不仅调整了我县高半山区产业结构,也为高半山区农牧民增收培植了新的增长点,农牧丰收节当日,藜麦丰收情况在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播出;二是投入资金75万元,在安宏、红土等乡镇开展种草养畜新技术示范推广,套种大豆-玉米1200亩,亩产青储饲料5吨,亩产实现增收1500元。
7.夯实道地中药材产业基础。按照“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不断突破中药材发展要素和瓶颈制约,努力把地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全面加快了以松贝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发展,种植松贝1500亩,种植羌活5000亩、种植大黄等其他中药材25000余亩,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435元。
8.扩大销售半径,增加农牧民收人。依托“净土”区域品牌,加大与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组织“净土”商标使用权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畅通了市场渠道。立足服务农村、便捷农户、加快网销物流渠道下沉,建成牧场村电子商务示范村1个,电子商务O2O特色产品体验馆1个,县级电子商务中心1个,乡镇电商配送服务站12个,村级电商终端服务站点18个,有效挖掘了农业新的增值空间,实现农产品简单包装销售额达1.3亿元,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510元。
9.着力技能培训,增强造血能力。聚焦休闲农业、种养殖业等实用技能,通过请进专家讲、送到院校学、本土专家带等方式,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累计开展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中长期深度异地培训104期,累计培训农牧民1.2万人次,确保农牧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培育职业农民熊天忠为“全国百优农民先锋”。
10.实施休闲农业工程,增强农牧民增收续航力。依托特殊的地理优势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带动110个行政村农牧民从事旅游业服务,实现人均增收3700余元。构建“休闲农业+整村推进”模式,建成旅游综合服务站10处,生态农业体验园14个,思源阁藏家乐和毛儿盖红色农庄等一批旅游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带动项目所在村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11.抓产业精准扶贫,建立贫困农牧民稳定增收机制。一是2020年投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6.3万元,引导剩余4户17名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二是切实将“一社两园三基地”建设作为台松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特色产业培育重点,打造浙川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产业园和藏红花椒产业园,带动6500余名农牧民创业增收、3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大力推广“三城十店、双线运行”模式,推动莴笋、耗牛、野生菌等特色农畜产品销售、精深加工合作,销售扶贫大礼包5.8万份1800余万元,带动全县种、养、采贫困户增收1000余元。
12.抓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立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始终不渝地把非农产业增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有组织地拓宽农牧民转移渠道,促进了劳务经济发展。一是紧扣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契机,创新实施“千人技能培训、百户劳务输出”工程,举办线上线下就业扶贫招聘会11期,提供县内外就业岗位3万余个,转移贫困劳动力7661人次,带动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二是在野生中药材采挖和野生菌类采摘季节,按照“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有序组织农牧民采挖虫草、贝母等野生中药材和各类野生菌。全年采集野生中药材和各类野生菌800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3200元。三是围绕旅游业服务,扩展了农牧民收入路径,全年,共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8万余人,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688元。四是抓住成西铁路、剑科电站、绕城路建设、七藏沟旅游景区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引导、支持、鼓励农牧民就近就地务工,全年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0.6万人,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338元。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1.围绕新业态培育,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充分抓住“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及“州熊猫级标杆酒店和州熊猫级标杆民宿”评选的机遇,大力培育“光和云朵”、“古道牧风”等休闲农业发展个体,积极争取州“创新孵化园”落户。
2.围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专家服务建设力度。继续保持全县科技工作走在全州前列,巩固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成果,积极探索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花椒、种草养畜2个专家大院,和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签订地校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3.围绕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开展县农业创意园产业产地环境分析,为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用地规划依据。二是正定莴笋、洋芋、大白菜、花椒、大蒜、胡豆等作物标准,从产前、产中、产后按标准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积极推广农产品合格证检验制度,积极为合格农产品开拓市场,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4.围绕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溯源”农业追溯体系建设进度,现已建设完成。保证农资店溯源全覆盖,积极动员种养大户加入监管,实现农业从种到餐桌的质量全程监控,农业种养殖科学化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
5.围绕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充分运用好“扶贫832”平台、“扶贫”等公益品牌,“净土”、“山珍”等区域品牌加大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二是以“三品一标”创建为抓手,积极申报地标、绿标、有机品牌。继续保持“松贝”的核心优势,加大大蒜的地标申报力度,确保“莴笋”“花椒”地标入库并启动相应申报程序。
6.围绕“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提升群众幸福感。建立土地经营权出让、转让管理机制,依托成都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统一挂牌转让、出让集体资产,努力壮大村级经济组织,盘活村级集体资产。
7.围绕示范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制定出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和《县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二是在全县开展数据摸底,对全县110个行政村按照《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的要求,开展自查和督查,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提高我县在省、州乡村振兴战略考评的竞争力。对标对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分类开展强弱项补短板工作,不断壮大候备队伍,形成梯队发展模型,确保申创成功率。今年力争创建省级先进乡镇1个,州级先进乡镇1个,省州示范村2-3个。
8.围绕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为目标,持续改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一是持续抓好《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2019-2021》的实施。二是认真开展调研修订完善《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努力实现从产前补助到产后补助的模式转变,逐步减少对传统农机的补助,加强对冷链物流等短板弱项补助,减少资源闲置浪费,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9.做好乡镇区划调整的后半篇文章,建全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镇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公室等事业服务机构,加强县、乡农技服务人员培训,不断加强乡镇服务“三农”水平,不断改进县农技队伍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10.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创建“农投”公司,改变农业没有强大市场主体的现状。持续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农投”公司承接实验示范性的农业项目,减轻新品种推广中群众承担的风险,。
1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按照中央部署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勇于承担试点责任,全力完成试点任务,县自觉主动承担了全州村两委换届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村支部书记换届选举工作,下一步将全力以赴完成好村主任一肩挑试点工作任务。
(五)延伸农业综合效益链,促进农民多层次增收。
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组织实施总投资75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县种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安装农产品追溯体系终端设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服务。二是投入资金200余万,对县兽医实验室、农产品检测室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增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投入。三是为17个乡镇购置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设备17台(套),从技术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对非法运输未经检疫牛肉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从人防上确保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农畜产品事件在“川观新闻”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2.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依托农牧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本年度全县新增旋耕机、收割机、喷药机等农业机械152台(套),使农业机耕、机播、机收率较去年提高9%,帮助农牧民节省劳务资金600余万元。
3.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领产业发展。一是以培育省、州示范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快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牧业新型经济体发展,创建3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州级农业专业合作社,满山红臧红花椒专业合作社正在申创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全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培育3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124户。探索“大基地+小业主”运作模式,培育科技示范户1428户,带动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
4.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2019年集体经济总收入为710.18万元,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77.89,预计今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增幅在10.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