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学补习教育范文

中小学补习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补习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小学补习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影子教育 补习 对策

一、补习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越来越富裕,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高,只要能让孩子进步,家长愿意倾其所有。孩子的教育影响到一生的命运,家长对其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除了在校教育外,给孩子“开小灶”成了家长的一种最优选择。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如此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下,补习教育却依然能够“欣欣向荣”,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国家经济繁荣及国家政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政策的实行,以及国家采取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开发政策,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人民有机会更好的培养孩子。自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小孩。

第二,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选拔学生的标准依然是以分数为主,所以通过一切途径来提高学习成绩成为了中小学生在此大背景下惟一的选择。家长们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即除了完成学校教育规定的内容之外,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入补习学校或聘请家庭教师,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第三,中国人高度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到现在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不难看出中国人对待教育的态度。

第四,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得大多数家庭承担得起补习教育得费用。有关数据表明,从相对比重看,学费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接近60%,补习教育费用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大约是11%。可见,补习教育费用是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还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家庭参加补习教育的可能性更大,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家庭则更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不利境地。

二、主要形式

课外补习班按其经营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规模较小的,常冠以诸如“某某培训班”“某某补习班”“某某辅导班”等名称;规模较大的,一般叫“某某学校”“某某教育”等。课外补习班根据参与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其本身的规模分为托管、一对几(十个学生以内)辅导、老师上门一对一家教,或大班(超过50个学生)授课。这些课外补习班,有的具有合法的“身份”;另有一部分是私人开办无任何办学资质的小型“作坊式”机构。课外补习班有其不同于学校的三大特点,即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参与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主要是在职教师、大学生和离退休老教师。课外补习,主要是“补差”和“培优”,前一种是针对学生在校内没有掌握透彻的重、难点知识的再学习,补习对象多为学习成绩一般或偏低的学生;后一种是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特训、拔高,补习的对象多为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如一些竞赛班级的开设。课外补习的科目依据考试的类型而定,一是文化类,包含各种考试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二是艺术类,绝大多数以要参加高考为目的的美术、音乐、舞蹈为主。

三、利弊分析

课外补习班有其存在的空间,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办学水平良莠不齐,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利有弊,对于利弊要客观分析。由于其商业盈利性质,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课外补习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招生广告失真。一些课外补习班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多会采用广告等方式提升知名度,与一些媒体合作,进行商业化包装宣传。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宣传失真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有的在广告用语上夸大其词,多数机构打着保证质量等口号以及各种不现实的承诺,进行大肆宣传。如经常会听到类似于“只要参加补习,保证一定考上某某学校”。一些补习班则会说自己有绝密信息,能押准中、高考试题等,神乎其神,让不明底细的家长和孩子误认为找到了提高考试分数的捷径及救命草。

第二,学生不堪重负。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时间主要是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时间段集中在晚上和双休日及节假日。学生们白天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学习,课后还有大量作业要完成,而到了晚上和双休日又得在校外补课,并且通常一个科目就得花掉两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娱乐的时间。这种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

第三,补习效果存疑。补习的时间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参与补习的时间越多,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校外补习是学校外的额外学习,补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身心俱疲,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是厌恶,使得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四,影响学校教学。有资料显示,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约70%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可是很多教师为了经济利益,在课外补习班兼职,有的甚至受聘于多个补习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无法在学校的教学中全身心投入,日常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等教学活动都受到影响。导致这些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不作为,势必会对正规学校教育产生冲击。

四、对策建议

第一,要规范补习教育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补习学校、补习班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制定可行的补习学校审查制度,培植健康的补习教育卖方市场。

第二,可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优质低廉的网络补习教育平台,让一般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到优质补习教育,通过建设质优价廉的补习教育卖方市场减少补习教育带来的教育公平方面的负面问题。

第三,从事补习教育的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和效率。严把教师质量关,确保从事补习教育的是一批热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团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尽全力,各显其能,避免补习教育成为一种重复劳动,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失去补习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第2篇

校外补习学校教育中小学生一、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校外补习在学科内容的深度上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定拓延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部分学校都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均衡分班,既相对均衡师资配备,也相对均衡生源优劣。在“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状况及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以湖南省娄底市和湘潭市为例”的课题研究问卷调查中(以下均简称为“问卷调查”),有一组这样的数据:1252份有效问卷中,曾有74.2%的孩子参加过校外补习;同时,有89.34%的孩子平时成绩都在80分以上。由此可见,参加校外补习的孩子中以成绩优异者居多,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由于自身学力大而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吃饱,因此,他们迫切地想在另一片天地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学习成效,这样,校外补习伴随着学校教育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给学校教育补充了更多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增容与延伸,从而为学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校外补习在课程项目多样化上对学校教育进行了较大丰富

中小学校以课程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科目尽管开足、开齐了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但也无法满足各种各样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流学校还缺乏各种个性化的师资力量,也无法开满各种各样个性化的课程,学校只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校情来选择一些彰显本校特色文化的科目来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校外补习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调配,便产生了跆拳道、棋类、戏剧等各种更加精细化的学习项目,在课余时间,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日益突显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参加艺术素养类补习的学生占到了17.36%,较大地丰富了学校教育未能满足个性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内容,为培养学校综合型人才、社会多功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三)校外补习在学习兴趣的广度上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较好激发

问卷调查显示,参加校外补习是由于自己想参加、是因为自己感兴趣的学生达57.80%。并且,学生补习的项目涉及文化考试学科类、艺术素养类、运动训练类、智力训练类、科普活动类等,同时,在772份有效问卷中,有622名(80.57%)学生觉得参加补习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足见,校外补习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得以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行者,趣使然。所以,校外补习在学习兴趣的广度上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较好的激发,从而对学生个体的学习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二、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有益挑战

(一)对师资管理的有益挑战

首先,看一组问卷调查数据:

你认为补习班的老师如何?(有效卷共776份)

很好,比学校老师好。(244份,占31.44%)

和学校老师差不多。(479份,占61.73%)

还不如学校老师。(53份,占6.83%)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能知晓:校外补习机构的师资力量不比主流学校差,甚至比主流学校的师资略微强大。

校外补习的施动主体也许有个体户,有注册公司等,但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利益最大化。那就要求补习机构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要能足足地吸引学生、吸引家长。因此,补习机构的有效做法是开设孩子们感兴趣、家长又认同的课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用劳酬均衡、高薪吸引、培训业务等做法进行教师队伍特色人才的储备,这样,特色师资都能比较稳定地留在同一个培训点。

另外,校外补部分属于小班制教学,其优势有:小班制教学,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关照孩子的兴趣激发、个性思维、品质培养等。

校外补习机构企业化的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主流学校的管理形成了有益的挑战。由此,近几年来,为了对师德好、业务强的老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很多学校都严格推行奖励性绩效的考核和奖励。由此,在师资管理与储备上,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形成了有益挑战。

(二)对课程设置的有益挑战

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学校里没有开设,社会上的校外补习机构却有。大部分孩子一到放学或者一到周末就会赶往校外补习地点。这种现象从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与注意:在校学生这么多,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也这么多,实际操作时,又不能让所有孩子整齐步调地都喜欢哪一样?于是,就在很多学校悄无声息地诞生了“走班制”的第二课堂,学校开设足够多的学习项目,尊重学生个性或天赋,在一周的某一个时间段,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走班制”的出现,就是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形成的有益挑战之产物。

(三)对办学效果的有益挑战

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显示,由于参加了校外补习,有86.03%的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有91.36%的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有90.94%的学生个人整体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学习效果,对主流学校的教育教学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那么,主流学校在迎接新市场、新信息的每一次挑战时,也冲击着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与校外补习机构的碰撞、对接与融合,从而使校外补习在办学效果上形成对主流学校的有益挑战,引发了主流学校更多的思考与改革。

三、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冲击

现阶段,由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校外补习机构仍然存在良莠不齐、管理不力、投入过低等一些不合格现象,办学思想定位在应付考试和获得经济利益等这些自我倾向很强的方面。如此种种,会占据学生更多自由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会让某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烦闷难受不良情绪;也会剥夺学生户外活动、人际交往等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给学生在主流学校的学习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经问卷调查显示,校外补习是一种无法切割的教育现象。有很多学生及家长对校外补习并不反对。基于校外补习的无法回避,也基于校外补习对主流学校教育诸多方面的利弊影响,希望相关部门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校外补习,争取使校外补习更多地给主流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不足

时代在进步,对人才的需要在加大,新课程改革在新时代中产生,对信息技术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但在众多的小学院校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仍旧不高,原因大多是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成绩专注于文化课的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创新,教学效果也就大大落后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本文是在教学实践中找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当前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的情况。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设备没有及时更新

理论教学在没有实践的印证下都将成为空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具有极强的操作实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设备以供学生进行操作。据本人所知,现如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是一季度一换,虽然在内部硬件系统上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的改变,但更新换代的速度对电脑需求量极大的学校来说负担过重,由于人数较多,计算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损坏率也随之增加。在大多数的中学中因为对信息技术课程投入的资金有限,所以很多的计算机存在破损无法使用或依然在使用老式的计算机的情况,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设施没有普及

信息技术课程有两方面的教学:一是操作教学,二是理论教学。所以除了上机房进行实践操作外就是对信息技术进行理论教学,但因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性很强,有许多专业名词无法在口头表达上让学生理解,由此学生失去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兴趣。多媒体设施就是为方便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设备。但在很多小学院校内对多媒体设施的普及率并不高,限制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提高

教学活动能否达到目标效果主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教师也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由于中国采取应试教育筛选人才的方式,高考便成了学生和教师心中最重要的目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抱以轻视的态度。在教师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专业课程的轻视,导致对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没有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接轨,脱离了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理论探索,使教学效果大幅度降低。

4.学生的态度需要端正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计算机走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没有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前就可以对计算机进行基础的操作。然而对大众软件的使用不代表自己就是“网络高手”,很多学生因为在家中就接触过计算机而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抱有轻视的态度,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在此时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同学进行严厉的批评,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端正学生的态度。

二、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不足的对策

1.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在小学课程分配中,信息技术的课程虽少,但仍旧需要学习,由于其成绩不需要计入高考成绩中,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信息技术课程进度慢,由其他科目教师占课上的情况。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对现代学生的重要性,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教学方式是多变的,在现代教学中,硬式教学方式只会令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无趣和枯燥,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应用可利用的教学设备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找出学生的兴趣点。

3.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

现在很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全程操作,详细示范操作过程让学生记住,课堂时间大多数都被教师所占用,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应把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用以实践,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动手操作能力。

4.合理转变教学的模式

信息技术的操作长久以来都是以个人计算机操作为主,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操作课上也将着重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字处理时,在教授一定的基础操作后,进行小组组合练习操作,每个小组的操作内容大致相同,但结构需要自己展开想象力进行合理构想,最后进行小组评比。在这样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找出问题并解决,信息技术的教学也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也有学校、家庭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共同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蓝利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3,(8):181.

[2]李守娥.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8):107.

第4篇

关键词:小语中高段;三层六步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38-01

阅读课重点体现在“读”上,那么怎样在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直至语文能力,我们一直在摸索、探究、归纳、总结。近几年来,我们从原来注重学生的知识取向转化为注重能力取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做人。通过大家反复研究,我们觉得“三层六步教学法”比较适应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课堂教学。

一、“三层六步教学法”的内涵

三层是指“读通――读熟――读透”六步是指三层阅读中每层有两步,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读通”是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初知课文大意

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由于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要生成的内容很多,从而我们把很多内容放在学生的预习中去。比如把课文读通顺、生字词语等。虽然识字与写字己不是高段学习的重点,但在高段教学中仍然有识字要求,这就说明我们不能对这一版块弃之不顾,只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中老师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把这一块教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在开课时她用抽读、听写、了解课文大意是否知晓等方式检查了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师生合作纠错,巩固(这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只要平时教学中注意培训学生的预习习惯,他就会去反复读文,从而把课文通流利。也许他还会发现一些问题这就对后面的“两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读熟”就是要全面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也是一个把课文读薄的过程。俗话说:“熟方能生巧,熟方能生彩。”一点不错,只有把课文读熟了,才能通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个层次的阅读主要在课堂进行,阅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对比读、默读、根据问题找重点段落读等,其中仔细默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是深入理解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边读边想边批注,养成读书就动笔的好习惯。然后学生师生合作交流,并相机纠错、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以先阅读后交流,也可以穿行)。

3、“读透”就是深入领会文章内容折射出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从而倚情品文,读出韵味,领悟文法

如果说读熟抓主要内容是把课文读薄的过程,那么读透就是把课文读厚的过程。高段的课文很长,我们不可能句句俱到,那么我们就抓重点的句段。去抓最能理解文章思想,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的句段来边读边品,品出韵味,领悟文法。(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往往是穿行的)

二、正确处理“三层六步”教学中各方面的关系

1、“三层六步”内部每层相互之间有机联系

前一层是后一层的基础,后一层是前一层的提升。三者关系是阶梯或螺旋上升式。只有读通了,才能全面理解,达到读熟;也只有读熟了,才能把文章读透,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读出韵味。同时教学中也不能孤立地先解决前面的层次,再解决后面的层次,特别是“读熟”、“读透”可以穿行。

2、要深入理解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提倡独立思考,方式多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边读边查阅资料、边读边询问等学习习惯,逐步使学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合作交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多种方式,其中生生交流还包括前后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教师在选用这些方式时不能一概而论,应当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即使不能在全班交流的,也要让其能在其它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教师应在“合作交流”中力求做到“四个关注四个当堂当”(即: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疑难问题、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当堂训练、当堂消化、当堂检测、当堂纠错)。还应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笔记,学会运用。

“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合作交流”得到的收获又是下一轮“自主学习”的基础,两者交替螺旋上升。

3、正确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

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不是对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段进行详解,而是把句段的理解放在全文角度去思考(有的课文甚至还要放在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思考)。教学中不能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而应当设法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展开学习,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正确处理好独特感受与主流价值观的关系

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关注点不同,导致其在阅读和思考的出发点也不一样,所以最终的归属点也就不一定相同。我们在教学中都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千差万别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5、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 西部农村 中小学教育 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克服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不利条件,发展壮大了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教育现状。

一、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视与分析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助于推动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前进。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师资短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效益不高和教育质量不高。事实上,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发展外,校园管理的滞后也是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政策上的问题。

国家、省、市、县对农村学校投入严重不足,在农村不少地方,可以看到学校的教室极其简陋,课桌椅破旧不堪,教学条件极其落后,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目前,特别在西部贫困地区,县、乡级财政非常困难,无力为农村中小学拨付教育经费,就使得这些学校的发展停滞不前,实行校本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等美好期盼都是很难实现的。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按学校学生人数拨给,所拨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的改善,则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条件的要求。造成了学校在环境设施条件不足的条件下,学生多,班额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费力,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

(二)校长的责任和权力不明确,工作中信心不足,办学没有自主性。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课改,虚的多、实的少。从社会角度看,学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亮点。但是,从当前的实际看,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长期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学校基本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更没有制订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这种善不仅严重抑制了校长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了惰性心理。已经不习惯对教育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对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事业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低下。

由于西部农村中小学大多处于交通闭塞,生存条件较差的地方,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加之受当地方言、宗教的影响,使得农村教师的起点不高。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责任心差。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差,生活比较艰苦,很多教师难以安心工作而外流。如此频繁的教师流动使农村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配备不齐、学校规模小,最终导致农村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还有一些农村教师既没有图书资料,又没有现代网络,有的只是自己在学校读书时所掌握的一些知识和在工作岗位上自己摸索出的一些教育教学技能,而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在农村中小学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科学教育也就一直是与人文精神分离的。在如此孤立的科学教育环境中,学生自然就没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农村学校整体上师资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改变过去的教师课堂专业生活方式。并且,还特别提出,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进步,从而有效地提高专业化水平。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由于贫困地区教师观念陈旧、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师积极性不高,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校经费紧张,教学设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尽管教师也参加过各种新课程培训,但面对新教材,如何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相关课程没有开设,没有走出自己的路,改革效果微乎其微。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对所学的知识不求甚解,一离开书本便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再加上学校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总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业绩,并未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学生和肯定学生。

(五)校风、学风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少数教师存在一种极不负责任的现象,如与某位学生要好,所以即使该生没有参加考试或不及格,都能取得好成绩,或者,为了不想出补考卷而让班上所有同学全部通过。一些学校的一些科目的教师奇缺,加之教师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教师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培训和学历的提高。教师的不安定影响了学生的不安定。由于好的学生流失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多少有些问题的学生,没有一部分好的学生带动这些问题学生,全靠教师教育,真的太难了。厌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上有睡觉、聊天现象,自习的效率不高,临考突击。这势必影响校风,学生自学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靠惯性学习,围绕考试学习,课余时间利用率不高。学习价值观念不正确,表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心情浮躁,动力不足,不少学生根本不在乎成绩的好坏,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面,个别班级不团结,搞小团体,班风、寝风不正。经常打架,出风头,打烂门窗,甚至殴打教师等现象时时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二、改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和省加大对西部农村学校的财政支持。

要想切实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提高西部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就必须向西部农村学校倾斜,给落后地区适当的照顾,加大教育专项资金的数额,这样才可能逐步缩小地区教育投入差距,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症结。

(二)校长要明确职责,超越自我。

校长首先要明确自身职责,端正办学思想,顺应时势,与时俱进,承担起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推进教育发展的历史任务。校长必须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实际情况,寻找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坚持用创新精神和创新办法解决学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校长的思想是否领先,观念是否超前,方法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大事。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果敢地占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引导教育新理念,实践教育新思想,探索教育新方法,总结教育新经验。主动站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办出学校特色。

(三)善待教师,稳定教师队伍。

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制定出合理的办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学内部来看,教学效率取决于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由于贫困地区不仅引进教师困难,而且现有教师的外流严重,造成教师严重缺失,且教师合格率较低。这是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一大障碍,必须加以解决。所以,当地行政机关对教师的调节应该有一个宏观调控,应以有利于学校发展为前提。要以一种再穷也不能穷了教师的精神稳定教师队伍。教师的流失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发挥继续教育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只有上下同心,才能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有关部门也应以特殊的政策搞好贫困地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第6篇

一、有效备课

上好一节高效的中考英语复习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精心备课是上好复习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重新整合是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核心,花充足的时间在课前整合复习内容、合理设计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英语复习的前提。

1.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及相互联系,形成连贯一致的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效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有益经验。新目标版教科书以单元为体系,语言点尤其是语法点的学习分散在各个单元中,中考复习时,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按照这一体系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比如一般过去时态,七年级教材分几个单元学习,又在八年级几个单元中出现,教师在复习课上就应该整合这个语法点,根据中考考试的要求,帮助学生整理这一语法点的用法,使学生自主建立体系。新课教学的明显特点是分散消化,复习课的特点在于集中并有效突破,集中的跨度比较大,有时要涉及几单元甚至几册书的内容。复习课前我们要做大量工作,把教材内容处理成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这样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内容整合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知识点的选择问题,即量是否合适。一节课要复习多少知识点,针对学生实际知识点需要怎样编排,怎样整合会更加合适,是最重要的环节,不容忽视。有一位老师复习情态动词时,一堂课几乎都在讲解条条框框,从情态动词的定义、形式到功能,面面俱到,但部分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还是不能正确运用情态动词。

2.有效设定目标

目标设定应做到六个字,即明确、分层、分类。一方面,设计按照课标及中考要求,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训练应以基础题为主体,切忌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另一方面,训练应考虑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题组的选择与编排设计体现一定的弹性和梯度,突出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学生都有收获。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要求学生分层达标。此外,针对班级学生层次不同,教师设计(或准备)不同梯次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实现“共赢”。

二、有效实施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毕业班教师要参照各个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分层设立目标、分类推进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同时精心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提炼与整合,实施高效率的复习教学,及时调整课堂复习进度,注意循环训练。课堂实施讲求实效、精讲,强调课内技能的有效训练。专题复习课应以练习为主,双基训练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后选择学生错误率多的题讲评。“提纲挈领地精讲,举一反三地精练”,讲练结合,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争取强化复习效果。复习课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复习之后能讲出多少,他们自己在听课后能总结多少。复习课上要避免面面俱到的做法,有重点讲解,有步骤操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要小步子、多循环、多回头反复操练。一节课解决几个重要问题,然后围绕这几个问题操练,力求学生当场掌握。

三、有效训练

教师应深入学习英语学科《考试说明》,精心钻研近几年的中考题,特别是五年内省自行命题的中考题。一年一度的《考试说明》规定命题的方向,可以从宏观上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考试内容,做到复习不超纲,也可以从微观上帮助他们细心推敲对众多考点的不同要求,分清哪些内容只要求一般理解,哪些内容应重点掌握,哪些内容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领悟和弄清中考“考什么”、“怎么考”,老师再按照中考的命题要求和规律为学生精心选编练习。切忌整张考卷一发到底、一练到地、一讲到底的做法,提倡“凡是给学生自己练的题目,老师一定要自己先做!”。

练习后进行反思是有效训练的必要条件,大幅度做题目而不反思等于零。光练还不够,还要“暂停”,回头看看,如同NBA比赛最后几秒钟叫暂停一样,练习需要停下来思考总结归纳,对前一段时间练习中出错频率较高的题目进行汇总,挖掘问题的症结。为了减少失误、杜绝低级错误,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错题档案”,对易出错的地方认认真真进行整理归纳,为后续的复习提供提高针对性的依据。

四、有效讲评

第7篇

【关键词】影子教育;课外补习;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影子教育”发展现状

“影子教育”在中国也被称为课外补习。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称课外补习为“择教”,并认为是与“择校”并列的教育选择的形式之一。国内关于“影子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界定:作为我国最早提出课外补习概念的研究者,王有升认为“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主要形式有聘请家庭教师、参加假期或周末学校、参加日常补习班。”作为我国最早的课外补习实证研究者,雷万鹏认为“教育补习类似于英文中‘private tutoring’。它指除正常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而最早对课外补习做比较研究的澎湃认为“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

从上述观点看来,有几点是一样的,一是这是一种与正规教育并存的教育形式;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三是有偿的。从资料中也可以看出目前对于课外补习,也就是“影子教育”,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至于我国“影子教育”的成因,主要有历史原因、教育原因、经济原因和个人原因。历史原因主要是我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观点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民。而教育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为了升学,家长和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课外补习上。为了赶上进度甚至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课外补习便逐渐兴盛。至于经济原因主要是居民收入的提高导致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教育投资逐渐增加,也促使课外补习繁荣发展起来。同时,由于教师的待遇偏低,也导致为了经济利益开办补习机构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最后是个人原因,为了个人能力的提高,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课外补习。而家长为了子女的未来发展也大量投入金钱在课外补习上,也有少部分家长出于攀比的心态,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比别人差或为了显示出自身的财富与地位,花钱为子女报各式补习机构或聘请家庭教师,从而促进了课外补习的兴盛发展。

我国“影子教育”发展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1)发展规模。根据《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有关的数据显示,在所有调查的城镇在校生中,有55.5%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小学阶段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达到了73.8%,普通初中阶段比例为65.6%,普通高中比例为53.5%。(2)教育支出。雷万鹏通过研究发现:2002~2003学年度,高三学生教育补习费为317元,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约为11%。而《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显示,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165.35元,而在此项支出上小学生约为173.22元,初中生约为177.60元,高中生则约为238.98元。影响课外补习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地区发达程度、城乡背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3)补习科目与强度。我国课外补习的科目分为两类:一种是文化类,以语、数、外三大主科和物理、化学为主的理科类;另一种是艺术类,以音乐、美术、舞蹈等为主。课外补习强度主要是看学生每周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和科目数量。(4)课外补习的供给和需求。课外补习的供给方主要有学校、在职教师及非在职教师三类。学校的课外补习主要是各种形式的补课,比如兴趣班、实验班、特长班等;在职教师主要是一对多的小班辅导或上课;非在职教师主要是一种“家教”。课外补习的需求方是家长和学生。主要目的是培优补差。学生的来源中城市学生比例大大超过农村地区。(5)政策法规。我国政府的课外补习政策是针对不同性质(由“谁”供给)的课外补习采取不同的政策: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学校举办特长班、兴趣班、实验班等行为,持“不准”或“报经批准”的态度。在职学校教师提供课外补习也一直是争议不断。但政府对非在职教师尤其是大学生“家教”持认可态度,甚至积极鼓励。

二、我国“影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影子教育”在我国普遍存在,当然有它的一些优点:一是影子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为考试做好准备。二是影子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几率进入更好的学校。三是提高了学生的水平,也就是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四是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会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它同样存在很多问题:(1)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所有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学习共同的课程,获得更加专业化的训练从而都能有机会去竞争稀缺的位置。而影子教育是和个人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这样会导致机会的分配不均。(2)成绩与自我评价密切相关。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获得竞争机会也较少,这样就会有导致有些人自卑,产生敌对和叛逆的思想。(3)私人补习教育的规章不同于公立学校,学习风气可能与公立学校中的有很大不同,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学校的心理。(4)影子教育中社会经济地位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反过来,影子教育同样会影响社会地位,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更严重,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5)个人花钱去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会造成一种钱可以解决一切学业问题的错误观念。(6)教育会影响社会凝聚力。上述影子教育对公平、自我评定、弱势群体的影响,就会使得影子教育成为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障碍。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攀比的心理存在,这种心理会导致一种恶性竞争,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会降低团体的凝聚力。

三、对策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方法来解决:(1)考试制度的变革。政府管理部门可将单纯素质考试制度改变为“素质+社会服务”的选拔制度,考试制度的转变有利于转变家庭对课外补习的态度,使之对社会有利。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家庭之间对教育资源是竞争关系,这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脱颖而出,这是人之常情,试图改变家长的行为动机是不现实的,因此,制度设计要变革。在各种升学考试中,将学生的社会服务经历作为考核内容,引导家长和学生转变对补习教育的热情,激起社会服务的热情。(2)在正规教育和补习教育体系之间作出清晰界定,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将在教育实践中公众对中小学的假期补习的客观要求,交给市场去满足,政府只需监督和管理补习教育市场,引导民众教育需要。如果政府公办中小学从事补习教育,不仅会带来一些现实问题,更重要是混淆了“真身”和“影子”之间的界限,不利于规范办学行为。(3)政府为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偿教育服务。为了减少市场化补习教育体系带来的阶层差距扩大,长远看,需要推进城市化发展、减少贫困;从短期看,一些志愿性组织为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提供贫困生帮扶项目等,能够起到很好的社会示范作用,也有助于引导市场化的补习机构履行一些帮扶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4)开展对补习教育效果的专项调查,帮助家长认识补习教育的局限性,引导家长理性消费。补习教育是家庭的选择行为,以有关部门颁布禁令的方式制止某些非理性消费,是不合适的,可能会因为实施成本较大,而影响政策或者禁令的严肃性。通过提供数据和介绍情况,帮助家长认识补习教育的局限性,从而减少问题的产生。

“影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对待这一事物,应该用全面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既不以偏盖全,也不全盘接受,而应该审慎对待,了解全面的信息,及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正确处理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健康发展。最终起到推动教育大发展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75~82

[2]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18~24

第8篇

摘 要:校外补习教育的持续升温使由校外补习引起的问题日益凸显。通过了解当前补习教育机构的现状,了解目前补习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规范校外补习教育机构的建设及管理。

关键词:补习教育;补习教育机构;现状;问题

教育改革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校外补习教育也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据有关部门2012年不完全统计,国内正式登记的从事补习教育的机构有大约一万多家,平均的注册资金达到二十万元人民币,而教育从业人员的数量约达到二十五万。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一数据也在变化着。随着补习的升温,补习教育机构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并且研究的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对民办教育的办学层次、办学范围、办学规模都有相关规定。而在校外教育的现实发展中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一、补习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补习机构良莠不齐

根据对湘潭市目前市区现有的补习机构的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在湘潭市区的补习教育机构中,在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从事相关文化类补习教育的机构有34家,而实际从事中小学校外补习服务的机构约达到53家。

1-1 2012至2013年湘潭市在册校外补习机构表

2012年2013年

雨湖区16家雨湖区19家

岳塘区15家岳塘区15家

这些机构大致分为以下两类:(1)正规注册的补习教育机构。这类机构有独立的法人代表,并且经过国家政策的合法审批,经营的证照齐全,配套的设施及服务完善。(2)非正规补习机构。这类补习机构对外宣传通常称规模大,师资雄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然而细心了解后会发现其在一些环节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例如国家相关政策明令禁止“一证多址”办学,要求办学机构必须达到“一证一址”。即相关法规要求,社会办学机构不得在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办学地点以外办学,不得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一证多址”属于违法违规办学行为。根据调查可以发现,湘潭市区未注册、待规范的校外补习机构与已登记注册的校外补习机构的数量旗鼓相当。

(二)师资来源复杂

不同于学校师资结构的稳定,校外教育机构的师资结构相对要复杂得多。校外补习机构的教师大致来源于三类。①从事教育行业时间不长,经验尚浅的专职教师。这类教师一般是由机构从社会招聘至机构,参与机构的运营。②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已经退休的教师。这类教师退休前从事教学一线的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退休后,由于受聘于补习教育机构,继续从事补习教育服务。③从事教育一线工作,兼职于补习教育机构的在校教师。这类教师在学校有稳定的工作,在工作之余继续在补习教育机构从事相关的补习教育服务。由于对学校教育熟悉,故能在补习教育中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深受参与补习的学生及机构的欢迎。

(三)深受学校教育影响

由于校外补习教育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尽管其课程设置的形式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别,但其教学内容仍然是围绕学校教育的内容而进行。湘潭市内补习机构在教材的选择上有的是直接按照目前学校教学中的中小学校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教学;有的是选择其他教育发达地区的原版的教材进行教学;也有的教师在教材上不会进行规定,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活动。这说明大多数补习教育机构在教学上并没有统一而规范的教材。

随着这种功利色彩浓重的补习的开展,人们发现校外补习教育在减负号召下却加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校外补习的最根本目的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提高。这一目的注定了其教学脱离不了学校教学的内容。在有限的补习时间里,教师教学时往往会被要求将补习的效果达到最优化,这样既确保了学生的补习需求,又保障了补习机构的效益。

二、补习教育机构问题原因分析

(一)缺乏有效政府监管

如今《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不能适应对日益庞大的校外补习机构的管理,补习教育机构管理需要统一、合适的标准。我国义务教育尽管已经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基本教育需求,但是日益巨大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又使补习教育有着庞大的市场。政府职能部门在对补习机构的管理时涉及到劳动部门、工商部门、教育部门等,然而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管存在交叉地带,相互之间缺乏协作性,导致尽管涉及多个部门的管理却又造成了多个部门不管理的现象。很多非法办学的机构正式在这种监管的灰色地带经营着补习机构。

(二)教师管理机制不成熟

目前湘潭市部分补习教育机构的外聘人员为在校教师,这种单纯依靠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的约束来禁止其参与的解决办法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这必然造成补习机构在教师管理上的混乱。很多有补习需求的学生认为机构中在校教师往往比非在校教师更能提升学业成绩,能准确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补习服务。而就教师自身而言,在学校教学之外通过补习能提高个人的收入水平,为个人带来经济效益,并且通过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结合,能提升个人教学能力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三)自身管理存在不足

目前湘潭市的机构规模以中小机构居多,人员构成相对比较简单,机构内部大多没有十分完善的管理机制;就师资管理而言,兼职教师的数量超过专职教师的数量,教师之间的专业水平差异较大;费用收取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不同补习机构在不同补习类型之间的学费收取存在一定差异;就教学而言,大多数补习机构的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对学生施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参与补习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我国素质教育开展的阻碍。

三、优化补习教育机构发展策略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针对补习机构目前混乱的局面政府部门更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责任。(1)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为其搭建网络平台,如在政府网站开辟校外教育的专栏公开其在校外机构中的管理,利用官方的公信力来帮助人们辨别非法办学的机构,一面对正规的校外补习机构进行维持,一面加大对非法补习机构的治理。(2)针对收费乱现象进行治理,进行指导定价。(3)建立反馈机制,要求机构与参与补习者签订服务合同,并且在服务结束后,要求参与补习这进行信息回馈,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补习机构致力于提升自身教学及服务的水平。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对于为校外补习教育服务的教师,政府部门必须予以登记管理,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只要在校外补习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了补习服务,就应当在管理部门登记,有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不止是维护学生的利益,也是对教师自身利益的保护。通过政府的监督,能规范整个补习行业的正常运行,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也能使教师在监督下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在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补习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

(三)优化教育机构管理模式

优质的补习机构定期开展教育讲座之类的活动来为机构本身做一个公众展示,让公众能够对其的教育理念、师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有初步的了解。而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座能使社会公众更加真实、客观的了解补习机构,认同机构的教育理念,为机构获得社会认同及肯定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补习教育机构的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湘潭市中小学校校外补习教育现状调查“(S130051)

参考文献

[1] 马克・贝磊.补习性私人家教:规模多大,意义如何[J].比较教育研究,2000(1).

[2] 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3] 陈东利.校外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举措[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

[4] 袁立新.关于我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师资培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06).

第9篇

[关键词]补习教育;影子教育;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14-03

近些年,我国的补习教育发展迅速。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其主要形式是聘请家庭教师和参加校外补习班。[1]国外学者将此类教育很形象地比喻为“影子教育”,即正规学校教育的影子。最早提出“影子教育”概念的是史蒂文森和贝克(Stevenson & Becker)。他们通过对日本高中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影子教育”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但目的是提高正规学校的学习成绩。[2]贝磊 (Bray) 教授对影子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分析了“影子教育”的特点:影子教育只有当正规学校教育存在时才会存在;它的规模和形态因正规学校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几乎在所有社会中,它受到的关注都比正规学校教育少;它的面貌远不如主流教育那样清晰可鉴。[3]

一、补习教育在国外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世界各个方面发生着急剧变化。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重视人才的培养。从政府到家庭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促使教育的形式呈现多元化。除了最基本、最主要的学校教育形式外,补习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传统的家教和教育补习机构两种形式外,通过互联网远程进行的辅导也越来越常见。补习教育在各国表现的形式不同,柬埔寨等国主要是补习性私人家教,日本盛行的是应试辅导学校,韩国主要是家庭教育课外辅导班,印度是网络家教盛行,加拿大有很多特许加盟机构。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补习教育在各国的发展规模。综合各国学者对补习教育的研究表明: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考试占主导地位、竞争激烈的东亚、东南亚国家,补习教育最为盛行;补习教育也存在于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虽然补习教育活动并不普遍,但近几年发展速度呈加快趋势。有研究显示,现在欧盟大多数学生每周参加补习的时间为1~6小时,极少数为7~10小时。[5]

各国政府对补习教育的政策不尽相同。有的国家认为补习教育严重影响正规学校教育的质量,因此对各种形式的“影子教育”采取禁止的态度,例如韩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禁止补习教育。但事实上,由于对补习的广泛需求确实存在,禁止政策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补习教育禁而不绝。从8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修正禁止政策,从21世纪开始将补习教育合法化。极少数国家认为补习教育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利,故对补习教育实施积极鼓励政策。新加坡就是如此,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立法等途径鼓励补习教育,但同时对补习教育的监管力度也很大。一些国家不能或者不愿对于教育补习作出反应,因此采取忽略措施:一类是主动不干预政策,这类国家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并认为自由竞争能调节补习的负面影响,如加拿大、美国等;还有一些国家因某些原因无力监管补习教育,任由补习教育自行发展,柬埔寨、越南的补习就属于这种情况。大部分国家对补习采取混合型政策,即在不影响正规学校教育质量的情况下,允许补习教育的存在。如有的国家严厉禁止正规学校的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补习,以避免教师在正规学校课堂上教学质量的降低,但认可此类教师通过家教或者培训班的形式补习非自己所教学生。

二、补习教育在国内

补习教育在我国产生与发展迅速,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起跑线开始就领先于他人,从而在之后的就业及整个人生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我国,教育是社会成员改变社会地位的直接途径。要想在社会中处于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就必须有好的工作,而好工作的获得直接依靠受教育的水平与质量。教育发展不均衡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也使得学生和家长不得不选择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升升学竞争力。相对于择校,有学者将补习教育称为“择教”的途径。

补习教育主要通过家教和补习机构的形式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辅导。教育补习的从业人员一般为在职教师、在校大学生、退休教师、辅导学校专任教师等。据调查,我国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均参加过不同形式的课外补习。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城镇居民教育就业情况调查”课题组于2005年在全国12个省进行的“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就业情况调查”显示:73.8%的小学生、65.6%的初中生和53.5%的高中生都曾参加过补习教育。[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支出调查”课题组2007年初在全国 18 个省市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显示:补习教育支出在城镇家庭总支出中占 6%,而在农村家庭总支出中占 8%,是家庭各类支出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7]

我国政府的补习教育政策是混合型的。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以规范正规学校的办学行为,对学校举办特长班、超常班、实验班等行为,持“不准”或“报经批准”的态度,对校外补习机构持允许的态度。但校外补习机构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障。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与此同时,在职学校教师提供课外补习一直备受争议,比如我国的“有偿家教”,全国各地的“有偿家教”政策可分类如下:一是明令禁止――以温州、武汉、济南为例;二是允许存在但应规范――以金华、南京为例;三是不提倡也不明文禁止――以广州、舟山为例。政府对非在职教师“家教”尤其是大学生“家教”持认可态度,甚至积极鼓励。[8]

三、问题与思考

补习教育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得益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学校教育的不足,能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家长乐于通过自由选择的方式更好地对子女教育进行投资,学生们也希望从校外补习中学到学校教育中无法涵盖的知识。

然而,我国补习教育的发展处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补习教育体系。一方面,在我国尚未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现阶段,补习教育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加大教育的不均衡,使社会阶层差异加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和制度保证,补习教育其本身的质量难以保证,其教育效果也无法评估与预测。但不可否认,无论是教育发展不够均衡、教育制度不够完善的现在,还是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的未来,正规学校教育由于其自身局限性,无法最大限度满足每一个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正规教育的影子――补习教育有其长期存在的必要。

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与补习教育本身的质量难以保障,是我国补习教育长远发展中的最大问题。于是,提高补习教育的质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一,我国要加快教育制度改革步伐,改革升学制度,减小升学压力,还补习教育本来面目。补习教育本应该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然而其现阶段多集中于应试教育,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来赢得好成绩,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其二,完善补习教育体制建设。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补习教育的关注和对补习市场的调控,通过建立监督和制度保证体系,规范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加强机构认证、教师资格、教学效果审核和评估,提高补习教育质量。

总之,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补习教育能走出升学导向、就业导向的圈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体制建设,加强与正规学校教育的互动交流,真正成为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18-19,24.

[2] Stevenson, Becker.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2(6):1637-1657.

[3] Bray, M.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 Paris: IIEP of UNESCO,1999.[EB/OL]. http:///images/0018/001802/180205e.pdf.

[4] 马克・贝磊,廖青.“影子教育”之全球扩张:教育公平、质量、发展中的利弊谈[J].比较教育研究,2012(2):13-17.

[5] 杨洪亮.影子教育的挑战:欧盟家教及其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解读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2):12-16.

[6]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城镇居民教育就业情况调查”课题组. 2004 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75―82.

[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支出调查”课题组.补习:正规教育难以走出的影子[N].光明日报,2012-02-04.

第10篇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合理分组 合理评价 学习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证明,无论是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还是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一条优化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不同于班级授课制,它会使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我在实践中总结得出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自愿原则。首先可以考虑学生的性别自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性别观念在他们之间初步表现明显,为了达到目的,最好让他们自愿选择搭档。

2.成员互补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要实现互相提高,首先要实现学习水平的互补,最好要一对一地互补,让他们在小组内有较多时间和空间的合作;其次是性格的互补。实践表明,让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搭配,性格活泼小组和性格孤僻的小组合作,才能实现合作的顺利进行。

3.人数要少原则。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应该以2―4人每小组为宜。对于优等生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应该以2人小组进行,实现一帮一的效果;对于优等生与中等生的合作,可以以3、4人小组进行,以便实现互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小组合作分为目标描述、划分小组、确定职务、设定规则、开展合作五个步骤进行。

1.目标描述。目标的设定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目标明确,课堂上的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逐步提高自我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

2.划分小组。传统的英语课堂中那种单一的“教师―学生”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学生划分小组,无疑是促进学生多向交流的一种好方法。

3.确定职务。确定职务,明确职责,是促进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英语小组划分后,要注入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让每位小组成员做到分工合作。一般应分配以下职务:小组长,常由英语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教师的角色;副组长,常由活泼好动的学生担任,负责小组纪律的维持。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课前合作预习。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预习是语数这类主科应做的工作,他们也许根本不重视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尝试着认真预习,然而往往力不从心,不会读的单词、理解不了的句子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在残酷的敌人面前,他们只好一步步地退缩。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但是集体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你不会的我会,我不会的他会……在学生二至四人开展合作预习后,会取得显著的效果。让学生开展合作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课堂合作学习。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还需要有合作学习的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的设计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习,共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1)小组会话。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加口头操练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小组会话,会话可以是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会话等,方法以轮流说、派代表说、抢和快速反应等。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用所学的日常用语进行操练。例如,在学习了“May I come in?”“Come in,please!”的对话后,我让同桌相互对话,轮流进行,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通过这种对话活动,不仅能增加口头操练量,使每个学生都开口操练,达到互通信息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2)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具或问题、故事,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会话,使他们身临其境,说者言而有物、言而有趣,听者闻有所得。提供的情境可用给予提示,根据情境中人物数量的多少,可让2―4个学生同时进行。一般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编对话,然后进行对话表演。通过这种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编、说、演的合作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十分感兴趣。

(3)竞赛活动。青少年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只要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整个课堂气氛就肯定会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可设计合作性竞赛,让学生通过彼此合作,取得胜利。竞赛形式有: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例如,在教单词时,可请组中成员一对一,最后看小组得分,哪一组说对的单词最多就获胜。

3.课后合作复习。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课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新词、新句,课后及时复习操练是必需的。

(1)复习单词。让学生五至六人为一组,复习四会单词,采用开火车式的方法:一人当裁判,他说出一个单词的读音后,剩下的几个人集体说出拼写,一人只说一个字母,再由裁判确定正误;复习三会单词,则让学生进行抢答:裁判说词义,另外几个人抢说单词读音,一轮十次抢答完成后,胜利者代替裁判说词义,继续比赛。

第11篇

1 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课并不是考试测试科目,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还没有全面进入课堂。部分学校因没有资金建设微机室而不能正常开课,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而无法开课;有的学校开设信息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等。上述种种源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在学校教学设置上,信息技术的地位尤其尴尬,语数外是主科,音体美是副科,而信息技术学科目前还谈不上有何位置。

2 教育技术装备基础薄弱

在农村乡镇,受到经费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即使学校虽然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但人均比计算机数量还达不到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书本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的现象。笔者对本乡镇的12所学校做了调查,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机教室设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进行了集中摆放,导致计算机设备灰尘较多,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虽然近几年随着农远工程中的逐步推进,学校每年都进行计算机等设备的采购,但设备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还是2000年左右的配置,虽经过了系统升级,但仍然不能正常运行,常常出现死机等情况。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状况是制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学生信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任务难度大

学生能力不一致。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看到,由于学生身处农村,学生的信息基础知识欠缺,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学生在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上区别也很大。由于对计算机设备的认识不够,计算机知识薄弱,导致一些学生在上机操作中畏手畏脚,遇到一些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来说,一堂课的教学就要设计得更加有针对性,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这又给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增加了难度。

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展示有限,许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习电脑知识表现出的兴趣不高,这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育课的开设,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很多农村学生对计算机认识不全面,他们的第一感觉是计算机就等于游戏机。上课时,学生总是会利用上机的时间,在教师不注意的情况下,与同学进行游戏的操作,探讨游戏的热点,而教师对游戏又缺乏积极导引,忽略了课堂任务的学习。

4师资力量薄弱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而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开展活动的关键。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人数不足外,能力不能适应教学要求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同时又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这就形成了一个没有研修气氛、教研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的现象,致使教学水平长期达不到教学要求。

5 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意见

教师要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搞好教学工作。虽然在农村教学工作中有诸多的不利条件在制约着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但是,我们还应看到那些工作在农村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因素,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笔者在学校检查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的这样的例子:有的微机室灰尘较多,教师便利用课余时间打扫卫生;计算机出现状况,教师便亲自动手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于是有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维修一职;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克服硬件的困难,想办法给学生的作品以展示的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国家要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就应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投资。一是要优化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的硬件配置;二是加大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研究,加强学习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不断地提升领导和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农村中小学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

最后,笔者认为,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根据农村学校自身特点、农村学校学生自身基础,同时根据学科的实际需要,探讨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这就要求我们互相学习、借鉴,在学校要创设浓厚的教学研究气氛,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农村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振科.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J].现代阅读,2011(12).

[2]刘自新,王小红.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分析与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3):48-49.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38-01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高校的扩招及职业学校招生政策的放开,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与培养的方向、目标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课程设置广泛,有语文、数学、英语、会计、计算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科学化,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行业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特别是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我国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二、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爱好,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把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信息技术具有超时空性,丰富多彩的Internet网络资源为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提供了便捷。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教师敏捷地捕捉到荷塘月色的画面并伴有《二泉映月》曲这一信息,利用网络创设了“游荷塘月色下景色”的情景。教师首先对学生说:“同学们,想欣赏荷塘边的景色吗?”学生饶有兴趣地说:“想!”教师顺势引导:“月色下的荷塘之景,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请同学们上网查阅有关荷塘月色资料,如果有机会郊游时我们就去欣赏月色下的荷塘。”同学们自主上Internet网查阅有关荷塘的资料;色彩鲜艳的图片、准确简练的介绍资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初步观察网上资料,提出思考问题:“月色下的荷塘有哪些美景?”各小组长组织全组同学积极讨论,然后整理知识评选出最佳观点。同学们充分享受Internet网上资源,在模拟空间的情景下,兴致勃勃地了解了月光下荷塘边的美丽景色。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精心策划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并逐步成为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的认知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快速、准确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整理,教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photoArt绘制自己喜爱的画面就势在必行了。在《荷塘月色》一课中,让学生用photoArt技术亲手绘制出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下的美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性的操作实践,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学会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photoArt绘制图画,并从中分析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使学生终身受益,影响深远。

3.开发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1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86-02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通过互相讨论,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一、合理分配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小组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机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如何让每一个小组实力相当,形成互相促进、互相赶超的氛围,如何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一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是我们首先应该探讨的内容。我的具体做法是将班里30个学生,按照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分成四个等级,再将这四个等级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四个小组。这样,四个小组的人员构成就基本是一致的,实力水平相互接近,比较容易形成竞争氛围,同时,小组内成员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帮助。为了活跃小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我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取了名字,他们取的名字分别为:春意盎然小组、雄鹰展翅小组、傲雪冬梅小组、厚积薄发小组。从四个小组的名字,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了“赶、超、比、拼”的氛围。

二、正确的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小组合作学习应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学生因性格、知识面、熟悉程度等不同,融入小组的难易程度就不同,性格外向、对小组成员比较熟悉的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很快融入到小组这个团队里,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里,发言比较积极踊跃。反之,性格内向、对小组成员不太熟悉的学生,进入角色的时间就要长一些,这个时候,小组其他成员就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也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他们快速融入到团队中。影响学生发言积极性的因素还有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等,我们可以鼓励知识面广的学生多说,这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同时,也鼓励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学生多说,经过反复地锻炼,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春意盎然”小组中有一个学生,因来自农村,见识少,没有自信,总是羞于开口,还结结巴巴,我带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帮助他,让口才好的学生先发言,让他跟着说,到模仿说,再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他取得进步的时候,大家共同鼓励他,逐渐地,他已经能跟其他同学一样,流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2.要学会用心倾听。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倾听,而不是发言,所以,用心倾听是一个优秀的小组成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出现讨论主题不明确,讨论一会就跑题,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争执的现象,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很容易乱成一团,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分析原因后,我教给了学生用心倾听的方法,让大家用心去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认真分析他们见解中你认为可以借鉴的东西及你认为理解不到位的东西,告诉他们倾听是一种好的品质,也是一种学习提高的方法。之后的小组讨论,不再有学生东张西望了,也不再有学生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了,学生基本都能做到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讲解。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能不断纠正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学生的发言也更加透彻、深刻。

3.要敢于表达。作为小组成员,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力,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表达。有些学生因为怕自己的观点被同学笑话,而不敢开口说,这是不正确的,学生要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教育大家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分析其他同学提出的不同意见,不要没经过思考就去否定。

三、理想的效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1.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字词。通过小组成员的组词、造句,可以加深对新学习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第14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教学;德育;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随着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体育与德育都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民族地区,小学更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矿区类学校,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我校是地处偏远矿区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职的体育教师。通过十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证明,我充分发掘了教材的德育因素,强化了品德教育,取得了理想的育人效果。下面,我就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适时、合理地进行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矿区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在目前矿区小学体育教学中,多采用“放羊式”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对学生从思想上灌输道德的方式方法欠缺,小学体育教学也忽视道德教育的环节,并且体育教学研修较少,体育教师多通过自身的摸索来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教学模式,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无法实现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也无法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就体育教师而言,在长期闲散的环境开展教学,使得自身工作态度的散漫与对学生责任心的下降,这样的结果严重阻碍了矿区体育教学事业和德育教育的发展。针对诸多不良现象和状况,我们应该细致的分析德育教育在矿区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渗透,充分了解德育教育之于体育教育的形式、特点以及重要意义并及时的调整体育教师的心态,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现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的基本形式

1、德育在体育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头一条就说: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贯彻健康理念,体育教学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和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增强终身体育意识;要搞一些适度挫折教育,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克服一个个困难,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的挑战。

2、德育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或室内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班委向老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整合、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和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3、德育教育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取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赛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到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予期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有成就感,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有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直至取得成功为止。

(二)德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直接参与是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例如,跳箱、跳马、跨栏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

2、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讲,而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使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于是,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3、理论联系实际性理论联系实际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并且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生理、心理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体育课本身是对身体活动的实践。而实践又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能脱离体育活动,凌驾于体育活动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养成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系统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体育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三)层次性原则

体育活动的层次性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承认并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注入学生之脑。

总之,把德育与矿区小学体育教育有机的联系起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改进学科教育渗透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的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以体培德、以体启智、以体育人”。

【参考文献】:

[1]吴翠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

第15篇

新课程提出略读要求,教育者开始重视略读课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小学语文对略读课文、精读课文、选读课文的编排上就可以看出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人教版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的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基于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会提出,这略读课应该怎么上?是放任自流吗?还是像以前的教法一样教?下面我就四步探究教学在略读课堂中的运用具体的说一下:

1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10分钟左右)

本环节的关键是质疑。“疑问疑问,有疑便有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要向学生明确目标,本节课要学好什么,一目了然地告诉学生,从小培养学生有方向地探索习惯。这样学生可依据学习目标,恰当的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思维。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丛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何要求,做到有的放矢。l

2 多边互动,合作探究。(10-15分钟左右)

这一环节就是对上一环节的延伸。也是在整个四步探究教学法里举足轻重的一个步骤。它也是整个新授课的中心环节。上一环节是质疑,在这一环节中就该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具体的分析,并达到解决。所谓“多边互动,合作探究”就是师生、生生、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调动课堂当中的多种因素,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刚才提出的问题。通常在师生、生生、组组之间,强调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地疑难问题,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15分钟左右)

这一环节是对已掌握的知识训练、检测、强化,进而完成学习目标,也就是达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习的新知识,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应用,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要进行补充,在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改正、反思和归纳。这一环节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争取能在课堂上完成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这样也可以节省学生的课下时间,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个性。

4 迁移运用,拓展探究。(3-5分钟左右)

这一环节是对前几个环节的升华。有了前几个环节的基础,学生可以找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来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阅读一些课外读物。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这是我对“四步探究教学法”在略读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总结。丛总体上来看,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会让学生“自流”,同时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特别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新课程的要求更是一脉相通的。